內容簡介
書刊名稱:書籍文集著作模板
發布作者:Chihiro
發布時間:2021-10-21
閱讀次數:2442
書刊簡介:使用FLBOOK電刊平臺制作書籍文集著作通用模板,可替換文字和圖片。
其他信息:《書籍文集著作模板》電子宣傳畫冊作品由Chihiro于2021-10-21制作并發布于FLBOOK電子雜志制作平臺。FLBOOK是一款HTML5電子雜志、電子書刊、電子畫冊制作平臺,使用FLBOOK可以快速制作和發布電子書刊作品。
閱讀3D版
某某
雙擊輸入作者簡介雙擊輸入作者簡介雙擊輸入作者簡介雙擊輸入作者簡介雙擊輸入作者簡介雙擊輸入作者簡介雙擊輸入作者簡介雙擊輸入作者簡介
中國美術簡史/某某著.--北京:某某某某出版社,2022. 10
ISBN 000 0-00000000-0
Ⅰ.①獻...Ⅱ.②獻...Ⅲ.①美術史一中·國-當代?IV.①1227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9) 第00000號
中國美術簡史
某某
某某某出版公司
某某某出版公司
某某某書店
某某某印刷公司
787*1092? ? ? ?1/16
2022年10月第1版
2022年10月第1次印刷
ISBN 000 0-00000000-0
35.00元
某某某市某某區某某號
123456
400-0000000
書名
作者
出版
發行
經銷
印刷
規格
版次
印次
書號
定價
地址
郵編
電話
如發現圖書質量問題,可聯系調換。質量投訴電話:400-8888888
中國美術歷史源遠流長。
與美術風格總是在變化的歐洲不同,中國美術幾個世紀以來保持了令人驚奇的延續性。明朝時的作品還可以看到唐朝時的影響。一幅清朝的畫作與一幅宋朝的是非常相似的。一個原因就是中國對傳統的尊崇。藝術家的首要任務不是創新,而是盡可能逼真的臨摹舊有的作品——這并不被認為是抄襲,反而一定程度上是創新。
但是其他在中國廣泛流傳的宗教和哲學思想也在不斷地影響藝術創作。沒有道家的存在,中國繪畫,唐詩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這些主題經常是關于與自然相協調的生活的。就是繪畫技巧也透露出了道家的陰陽理論的影響,有的在虛實的辯證轉換之間,有的在干濕用筆技巧的對比之間。在中國的藝術作品中總是出現道家神話傳說的人物形象。相比之下佛教的影響就不那么大,尤其考慮到佛教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的中國化這個因素。16世紀以后,隨著西方傳教士的到來,又有了西方的影響。
出于經濟的原因,中國美術的載體局限于宮廷和學院之中。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孤獨的藝術家,他們在田園和山林當中進行創作。這常常是一些學者和被貶的官員,他們對社會現狀不滿,從而逃避現實。每逢朝代更替時經常有這種情況發生,比如,明末清初,滿族入侵之際。
中國藝術的影響在整個東亞文化圈都可以觀察得到。尤其在曾經在中國統治下的地區,像朝鮮,越南這些藩屬,或者有中國人移民的地方,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日本藝術同樣不能擺脫中央帝國的影響。在一些領域,日本的追隨者甚至超越了他們的先師,比如在日本達到鼎盛的漆器手工藝。16世紀以來,中國的工藝品——尤其是瓷器,大量向歐洲出口,這對歐洲藝術也產生了影響。
臺灣地區的美術以及中國移民的美術創作可以認為是中國美術的一部分。
中國美術是以漢民族為主體的華夏民族所創造的以物質材料為媒介,占據一定立體或平面空間的藝術。在中國,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大約產生在史前時代。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僅演化出建筑、雕刻、繪畫、工藝造型等門類,還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美術的獨特傳統與體系。
中華民族美術的進展,恰像一條彎彎曲曲的線,這條線,隨美術的部門而曲折不同,同時隨民族意識的強弱而曲折不同。我們要推究它曲折的痕跡,推究何以盛何以衰的原因,做今后民族美術建設的參考。
中國美術歷史源遠流長。
中國美術歷史源遠流長。
與美術風格總是在變化的歐洲不同,中國美術幾個世紀以來保持了令人驚奇的延續性。明朝時的作品還可以看到唐朝時的影響。一幅清朝的畫作與一幅宋朝的是非常相似的。一個原因就是中國對傳統的尊崇。藝術家的首要任務不是創新,而是盡可能逼真的臨摹舊有的作品——這并不被認為是抄襲,反而一定程度上是創新。
但是其他在中國廣泛流傳的宗教和哲學思想也在不斷地影響藝術創作。沒有道家的存在,中國繪畫,唐詩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這些主題經常是關于與自然相協調的生活的。就是繪畫技巧也透露出了道家的陰陽理論的影響,有的在虛實的辯證轉換之間,有的在干濕用筆技巧的對比之間。在中國的藝術作品中總是出現道家神話傳說的人物形象。相比之下佛教的影響就不那么大,尤其考慮到佛教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的中國化這個因素。16世紀以后,隨著西方傳教士的到來,又有了西方的影響。
出于經濟的原因,中國美術的載體局限于宮廷和學院之中。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孤獨的藝術家,他們在田園和山林當中進行創作。這常常是一些學者和被貶的官員,他們對社會現狀不滿,從而逃避現實。每逢朝代更替時經常有這種情況發生,比如,明末清初,滿族入侵之際。
中國藝術的影響在整個東亞文化圈都可以觀察得到。尤其在曾經在中國統治下的地區,像朝鮮,越南這些藩屬,或者有中國人移民的地方,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日本藝術同樣不能擺脫中央帝國的影響。在一些領域,日本的追隨者甚至超越了他們的先師,比如在日本達到鼎盛的漆器手工藝。16世紀以來,中國的工藝品——尤其是瓷器,大量向歐洲出口,這對歐洲藝術也產生了影響。
臺灣地區的美術以及中國移民的美術創作可以認為是中國美術的一部分。
中國美術是以漢民族為主體的華夏民族所創造的以物質材料為媒介,占據一定立體或平面空間的藝術。在中國,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大約產生在史前時代。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僅演化出建筑、雕刻、繪畫、工藝造型等門類,還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美術的獨特傳統與體系。
中華民族美術的進展,恰像一條彎彎曲曲的線,這條線,隨美術的部門而曲折不同,同時隨民族意識的強弱而曲折不同。我們要推究它曲折的痕跡,推究何以盛何以衰的原因,做今后民族美術建設的參考。
中國美術歷史源遠流長。
史前時代—漢朝時期
商、周和春秋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
隋唐時期
五代兩宋時期
遼金西夏
元代
明代
清代
民國以后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中國美術是以漢民族為主體的華夏民族所創造的以物質材料為媒介,
占據一定立體或平面空間的藝術。
在中國,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大約產生在史前時代。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
不僅演化出建筑、雕刻、繪畫、工藝造型等門類,
還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美術的獨特傳統與體系。
舊石器時代的粗石器,已能磨光、雕琢、鉆孔,符合對稱、均衡等形式美法則,初具節奏和線條的韻律美。
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中,可以找到中國美術的早期形式,這種形式一直延續直公元前6世紀。早在紅山文化時期,就已經有玉雕的龍形及其他佩飾作品出土,從半坡遺址中可以發現,仰韶時期已經有陶藝存在。早期的陶瓷制品沒有畫上去的圖案,但是有滾花。有很多畫有以對稱形式展開的魚或者人的面部的圖案。
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從幾何紋飾進展到動植物紋樣,其中以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的彩陶紋樣最為豐富生動。除彩陶之外,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人像、動物陶塑也同時出現。
以富有想象力和裝飾性的青銅器作為這一時期美術成就的標志。中國目前已經發現最早的繪畫為長沙楚墓出土的帛畫《龍鳳仕女圖》以及戰國時期的《御龍圖》。
漢時畫跡今已幾乎無存,最完整的為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描繪了墓主人的地上和地下生活。山東肥城孝堂祠、嘉祥武梁祠石刻尚存,可窺見漢時古拙有力的繪畫風格特征。
戰國、秦漢,以秦始皇陵兵馬俑和霍去病墓石刻為代表,雕塑藝術成就卓著。繪畫品類繁多,帛畫、壁畫、畫像石、畫像磚,異彩紛呈。篆隸形成中國書法藝術。
隋唐則“君子之于學,百工之于藝,自三代歷漢,至唐而備矣。”尤以繪畫、雕塑成就輝煌。就繪畫而言,唐代周昉、張萱的仕女畫標志著人物畫的進一步完善。山水畫已擺脫了作為人物畫背景的附屬地位而成為一個獨立的畫種,隋代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游春圖》,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幅以風景為主題的繪畫,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已經形成了中國畫山水畫的北派和南派的雛形。唐代薛稷的鶴,邊鸞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也說明花鳥畫已開始興起。隋唐雕塑最引人注目的當推陵墓雕刻。昭陵石刻中那組以描繪李世民生前所騎六匹戰馬的浮雕像(習稱“昭陵六駿”)雕工精細,形體準確,造型生動,是中國雕塑史上的杰作。
五代、兩宋是中國繪畫藝術的鼎盛期。隨著畫院的設立,宮廷繪畫呈現興旺活躍的景象,后世文人畫通常將繪畫傳統回溯至此時。新的繪畫內容如民俗畫也開始出現,如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以長卷式構圖,生動地描繪汴京(今開封)的繁華景象,如實地展示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風貌。這一時期山水畫最后人著墨最多的部份,五代時生活在中原的荊浩、關仝,活動于江南的董源、巨然,分別以不同的筆墨技法描繪不同地域的山川景象,畫風各異,對后世山水畫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北宋李成的平遠畫風,范寬的崇山峻嶺,許道寧的林木野水,郭熙的巨嶂高壁,惠崇、趙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墨戲,使北宋山水畫呈現高度成熟的狀態。
到了南宋,大山堂堂的繪畫風格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留白的繪畫方式,李唐繼承前朝,但開展出了獨特的斧劈皴技巧來畫山石,后來的院畫家如馬遠、夏圭基本上追隨李唐的風格,然而在畫面上注重剪裁、大片留白渲染,呈現空氣感,被稱作是詩意山水,一變為纖巧,反映了山水畫的不斷變革和發展。
花鳥畫也有著長足的進步。五代時徐熙的汀花野竹,黃筌的奇花異鳥分別具有野逸和富貴兩種不同的風格。到了北宋,花鳥畫從對稱的裝飾性轉變為寫實生動,強調擬真,趙昌的折枝花卉,易元吉的猿猴,崔白的敗荷鳧雁可以看作是北宋早中期的代表。
到了趙佶主政,刻意經營畫院,仿效科舉考試納才,增加畫院的待遇,讓徽宗朝成為宋代繪畫的高峰,其院體花鳥畫,強調精細寫實,栩栩如生。南宋梁楷、法常的花鳥畫已水墨寫意之先河,文同的墨竹可說是最早沒骨花鳥的杰作。
陶瓷方面,宋代亦到高峰。此時的單色瓷工藝到達極致,北宋末期所燒制的汝窯是迄今認為單色瓷發展的極致,色澤溫潤,有珠玉光澤,以枝釘滿釉燒造,工藝技術高超,今日傳世品稀少,不足一百件。其他如定窯、耀州窯、磁州窯、建窯都有非常高度的發展,并有大量外銷,影響周邊東亞等地。南宋官窯則被認為是繼承汝窯,供給宮廷使用的高級瓷器,龍泉窯與景德鎮此時也有大量生產,供應外銷,近年考古發現的海底沉船可為佐證。
佛教公元1世紀進入中國。到8世紀,它在藝術領域已經展現了卓著的效應,尤其在大型宗教塑像方面。魏晉、南北朝,佛教藝術勃興,敦煌石窟、云崗石窟、龍門石窟等相繼開鑿,大量的壁畫和泥塑,在描繪宗教內容的同時,反映著現實的生活;除民間畫工外,士林畫家大量涌現。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現存摹本)是早期人物畫的代表作,該畫用筆如春蠶吐絲,緊勁連綿,形神兼備,格調古逸,內容是宣傳封建女性的德行修養。中國傳統人物畫注重“成教化,助人倫”的教育功能,由此可見一斑。
佛教公元1世紀進入中國。到8世紀,它在藝術領域已經展現了卓著的效應,尤其在大型宗教塑像方面。魏晉、南北朝,佛教藝術勃興,敦煌石窟、云崗石窟、龍門石窟等相繼開鑿,大量的壁畫和泥塑,在描繪宗教內容的同時,反映著現實的生活;除民間畫工外,士林畫家大量涌現。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現存摹本)是早期人物畫的代表作,該畫用筆如春蠶吐絲,緊勁連綿,形神兼備,格調古逸,內容是宣傳封建女性的德行修養。中國傳統人物畫注重“成教化,助人倫”的教育功能,由此可見一斑。
元代未逾百年,然在中國繪畫發展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山水畫方面,由于蒙古朝廷輕視漢人,多所貶抑,漢人知識分子有不愿出仕異族朝廷者,多避居山林,與友朋往來,其中不乏有以書畫交誼。此時的繪畫脫離了宮廷氣氛,文人畫獲得了突出的發展。文人畫多取材山水、花鳥,借以抒發“性靈”和個人抱負。畫家標舉士氣,崇尚品藻,講究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并開啟重視詩、書修養的文人條件。此類畫家以“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為代表,并開啟后來中國山水畫主流。
入仕元朝的畫家也對中國繪畫有重要影響。如趙宋后嗣的趙孟頫,官拜刑部尚書的高克恭,以及如朱德潤、柯九思、任仁發、唐棣等。趙孟頫提倡復古,主張青綠設色和古樸的山水構圖,著名的作品如《鵲華秋色圖》可為代表。而由于道教藝術在元代頗為活躍,多有壁畫及外銷畫作流傳,《永樂宮壁畫》是此類繪畫的代表作。
元代是景德鎮真正馳名的時期,最著名的瓷器即為青花瓷和釉里紅。此時的瓷器外銷極為暢行,所以有研究認為青花的紋樣是伊斯蘭教客戶的要求而出現。龍泉窯的青瓷也非常著名,外銷日本與朝鮮半島的數量甚多,亦大量外銷到東南亞一帶。
遼、金、西夏是中國北方民族所建立的國家,控制華北自10世紀到13世紀,直到忽必烈統一中國為止。傳統中國史學以宋代為正統,對北方政權并不在意,然而他們對中國繪畫史的影響力,應該要加以重視并深入研究。
遼代起于唐末混亂,五代十國之際,與后來的北宋分庭抗禮。在藝術表現上,傳世的藝術品不多。然而透過近年不斷出土的重要墓葬,如遼慶陵、陳國公主墓、葉茂臺遼墓等,幫助我們對遼代美術有更多了解。遼代美術在某種程度上,比宋代美術更多的繼承唐代美術的風格,兼具契丹北方古樸渾厚的氣質。
金代遼而起,滅北宋之后,與南宋南北對峙。由于金代接收北宋首都汴京,并改為南京,可以推測大量北宋內府收藏進入金的宮廷,大幅提高金代皇室的文化與藝術素養。最為著名的皇帝為金章宗,不僅其書法刻意模仿宋徽宗的瘦金體,甚至學習宣和年間的內府收藏機制,其收藏印是后代鑒別古畫的一個重要的根據。
金代畫家于中國繪畫史常被人忽略,但歐美學者很早就發現,古代書畫中許多佚名的宋代山水作品,可能是金人所作。而如今存有名字的畫家,如武元直、李山、王庭筠等,其山水竹石畫作,比起同時南宋院畫家的作品,似乎更顯出“文人”的品味。
明代初期,宮廷畫家師承南宋院體風格,稱之為“浙派”(代表畫家為戴進和吳偉),雖然被晚明董其昌等人貶低,但是影響范圍廣及日本朝鮮等地,并一直透過民間畫師的傳承下來,今日臺灣地區廟宇壁畫仍是浙派的延續。
另一方面,文人官僚以元四大家為學習對象,出現后來成為文人畫傳統的“吳派”(代表畫家是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與浙派為明代畫壇的兩大主要派別。由于晚明崇尚吳派而貶低浙派,致使吳派在中國傳統繪畫中成為山水畫的主流,影響力一直持續到民國初年,甚至國民政府遷臺初的繪畫教育,依然以吳派繪畫為主。
此外,陳淳、徐謂的大寫意花鳥,創潑辣豪縱一格,給中國傳統繪畫帶來了新的活力。陳洪綬和崔子忠是明末有名的人物畫家,號稱“南陳北崔”。前者作品,形象夸張甚至變形,格調高古,對版畫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此一畫風,后世學者常稱為變形主義。
清代延續晚明以來尊崇吳派的傳統,出現所謂四王,稱其畫風為“正統畫派”。然而民間出現一種嶄新的畫風,構圖大膽,別開生面,以前朝遺民八大山人及石濤最為人所知。清代中葉江南地區富裕,揚州一帶出現以賣畫為生計的文人畫家,書畫均不落俗套,奇特新穎,后來學者將其中重要的八位稱之為揚州八怪。
清代亦為西方繪畫逐漸進入的時期,最著名的就是乾隆時期任職于宮廷的郎士寧,然而這種西方的風潮并沒有影響到民間。但中國當時唯一對外的口岸廣州,出現專門替歐洲商人以油畫作畫的畫工,此是西方繪畫進入中國民間之始。晚清上海辟作通商口岸,由于地處輻輳,成為重要港口,也帶動油畫的需求與發展,中國畫家逐漸學會透視法等西洋繪畫方式,并使用進口顏料作畫,影響傳統繪畫的風貌。
清末上海取代揚州為商業中心,職業畫家群也從揚州轉移到上海,出現了海派風格,可謂中國傳統繪畫的最后一脈。民初高劍父兄弟吸收日本畫的西洋式畫風,開創出嶺南畫派。兩者均代表了中西結合的新畫風,為中國畫的發展作出了有益的嘗試。清代民間美術的興隆值得稱道。木版年畫這一傳統民間美術品種在清代獲得了前所末有的發展。其制作地區遍及大江南北的一些城鎮鄉村,并形成了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濰縣楊家埠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年畫。與此同時,南京誕生了中國最早的美術高等教育院校。
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發生了劇烈變化,傳統的中國美術又隨著時代的驟變而發展。
中國美術是以漢民族為主體的華夏民族所創造的以物質材料為媒介,
占據一定立體或平面空間的藝術。
在中國,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大約產生在史前時代。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
不僅演化出建筑、雕刻、繪畫、工藝造型等門類,
還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美術的獨特傳統與體系。
的公共建筑,更加注重其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統一。80年代以后城市整體布局更加開放,變革更加迅速。風格更加豐富多樣,尋找時代風格與民族風格的有機結合將是中國現代建筑的重要課題。
中國建筑藝術,在世界建筑史上是延續歷史最長,分布地域最廣,有著特殊風格與體系的造型藝術。中國古代建筑藝術在文化層面上表現出三大特質:注重審美性與政治倫理性的高度統一;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品格,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現;在多樣變化中注重綜合性的整體空間意象。
其形式特征主要表現為:①多以群體組合的形式構成豐富的空間序列。如以十字軸線展開的壇廟建筑;以縱軸為主橫軸為輔的民居和宮殿建筑;以曲折軸線展開的園林建筑。不管哪種展開方式都形成抑揚頓挫,有前序、高潮、尾聲的空間序列。②單體建筑造型有一定的規格程式。如殿、亭、廊等形制都由臺基、屋身和屋頂組成,同時各部分之間都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到了清代,這種規格化已達極致。③木結構的梁架組合形式所形成的體量巨大的屋頂,與坡頂、正脊和翹起飛檐的柔美曲線,使屋頂成為中國建筑最突出的形式特色。④室內空間處理靈活多變。常用板壁、槅扇、帳幔、屏風、博古架隔為大小不一,富有變化的空間,產生迂匡、含蓄的空間意象。⑤注重建筑構件的色彩和裝飾彩繪的表現性。并以此標示等級與功能的差異。
中國建筑藝術按時間序列可分為秦漢、隋唐、明清、近現代4個階段。
①秦漢階段。早在商周時期,中國建筑的主要特征如庭院形式、對稱布局、木梁架結構、單體造型、大屋頂等已初步形成,不過因諸侯割據而南北各異。秦漢時期隨著政治上的集權和一統,建筑風格也趨于統一。其特征是,都城里坊劃分有秩,并多封以高墻。宮殿、陵墓多為高大的臺榭式群體建筑,其中單體建筑體量巨大,多以十字軸線展開,并裝飾有造型夸張、詭譎、色彩濃重的雕刻和彩繪,布局舒展、整齊,具有明確的倫理、等級、秩序等內涵,表現出剛健、質樸的風格特色。
②隋唐階段。漢末到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和盛行、南北民族的大融合以及文人士大夫歸隱山林的思想情趣和山水詩、畫的出現,使南北朝時期的建筑藝術在傳統的理性精神中加入了許多浪漫情調。至唐代終于形成了理性與浪漫相交織的盛唐風貌。宏偉、規整的都城,恢宏舒展的宮殿、壇廟,規模巨大,形制多樣的寺塔、石窟,造型渾厚,裝飾華麗,展示出博大偉美的風格特征。
③明清階段。經五代兩宋城市經濟的發展及各地方文化乃至蒙、藏、阿拉伯文化的進一步交融,至18世紀的清代,中國古代建筑藝術走向最成熟的階段。城市街巷規格方整,宮殿陵墓建筑定型化,但形制增多,手法多樣,造園藝術空前繁榮。其總體風格是雍容、典麗、嚴謹、清晰。
④近現代階段。隨著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西方文化的東漸、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現代人審美情趣和文化心理的變遷,20世紀的中國建筑產生了較大變異。在傳統的園林建筑中,增加了建筑的比重,空間更加曲折多變,裝飾更加繁復細麗。出現了大量中西合璧式的公共建筑,更加注重其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統一。80年代以后城市整體布局更加開放
中國雕塑在題材內容、形式風格、雕塑技法上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古代雕塑作品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民俗雕塑。其發展高峰是秦漢至隋唐時期。20世紀以后受西方文化影響出現了大型紀念性雕塑和架上雕塑。
中國原始雕塑主要以人和各種動物形象的陶塑為主,還有石、骨、玉材料的雕刻。人物形象大多是附加在實用器物上的裝飾物。多以捏塑、貼塑、錐刺等手法制成,隨意性很強,形象粗簡、稚拙。但從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現的頭像和殘片看,可知5000年前的原始先民們已有了木架支撐、層層敷泥等最初的雕塑方法。商周時期的雕塑作品以青銅器鑄造為主。商代青銅禮器造型奇特,多富于神秘、威懾的色彩。西周以后,其風格趨于寫實而富于理性。至春秋戰國時期則變得繁麗、華美。商、周時期除禮器外,還有一些器物支架、底座等實用青銅器和石、骨、玉雕刻作品,或人物或動物皆造型巧妙,制做精細。
中國雕塑在題材內容、形式風格、雕塑技法上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另外如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一組青銅人像,形制巨大,形象夸張,與中原遺物有著明顯差異,可窺見遠古巴蜀文化的風貌。秦漢時期的雕塑空前繁盛。最具典型意義的是秦始皇陵兵馬俑雕塑群。其塑造方法是模塑與手塑相結合,塑好泥胎后,入窯燒制再加彩繪而成。以體量的巨大、數量的眾多、形象的真實產生著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漢代的厚葬風使動物俑和人物俑的雕塑作品眾多,造型古樸、神態夸張而強調動勢。西漢名將霍去病墓前的大型動物石刻,手法簡練概括,于渾厚中顯示著雄強的力之美。隨著佛教的盛行,佛像雕塑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雕塑藝術的主流,著名的云岡、敦煌、龍門、麥積山四大石窟均開鑿于這個時代。一般而言,北魏時期的造像在形式風格上受印度或西域式樣的影響,莊嚴、渾樸,于靜穆中顯示著佛的偉力。南北朝的佛教雕刻融合漢族知識分子的審美時尚,形成了褒衣博帶秀骨清象的新風貌,此外,南朝陵墓雕刻群也是這個時期重要的雕刻作品。最出色的是那些鎮墓神獸,體量巨大,造型奇偉。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雕塑的鼎盛期。其成就首先表現在石窟雕塑上,如龍門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其雕刻手法流暢而嫻熟,創造了完全民族化的造型風格,它不僅體現唐帝國博大、雄強的時代精神,同時也顯示出唐人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雕刻技藝。唐代宗教雕塑的另一特點是形象的現實化與個性化。那些佛國的人物都被賦予了世人的性格和神貌。以順陵石獅、昭陵六駿為代表的陵墓雕刻,單純而注重動勢,體現出雄視一切的恢宏氣度。此外,最能代表唐俑藝術水平的是那些真實生動的三彩俑。
中國的繪畫藝術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演化過程中,不僅創造了多種多樣的形式,并且在繪畫觀念及表現方法上自成體系,獨具民族特色。傳統的中國繪畫,主要使用柔軟的毛筆、水墨,以黑白線條和裝飾性色彩描繪形象,與注重再現客觀事物外在形式的西方傳統繪畫相比,更注重主觀情感的表達和意境的創造。20世紀以后,中國繪畫從西方獲得了許多借鑒,有了更加多樣化的發展。
中國的繪畫藝術源遠流長
中國繪畫的緣起,可追溯到大約1萬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那些刻在巖壁和獸骨上的花紋、描繪在陶器上的紋樣、畫在地面和墻壁上的人和動物形狀等,雖然粗獷、稚拙,但已具備了在平面空間展示形象的基本性能,可視為中國最早的繪畫藝術。據記載,周代已有歷史人物的畫像,春秋時期已有大型壁畫。從出土的青銅器紋飾、漆器彩繪和楚墓帛畫可看出在春秋戰國時期以線造型的特色已初步形成。秦漢時期的繪畫藝術已十分發達。既有壁畫又有肖像畫,既有歷史畫又有神怪畫,題材多樣,種類不一,從漢墓出土的大量壁畫、畫像石、畫像磚、帛畫、漆畫等可睹當時繪畫藝術之風貌。其壁畫造型生動洗練,用筆質樸簡率,在單純、稚拙的形式中表現出運動、力量和速度感,其畫像磚多為各種生活場面,造型夸張簡括,注意整體動勢的描繪。
其帛畫多富有浪漫性,如湖南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非衣帛畫,制作精細,造型準確,用線流暢而有變化,以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著色,至今鮮麗不變。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壁畫空前興盛。以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數量最多也最精彩。卷軸畫和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等士人畫家的出現,標志著中國繪畫進入了一個新的更加自覺的理性階段。人物畫趨于成熟,準確的人體比例、優美的線描和深入的表情刻畫取代了漢代繪畫天真、稚拙、以動態傳情的特色。與此同時還出現了最早的山水畫,并產生了中國最早的獨立畫論。隋唐繪畫仍以宗教題材為大宗。佛教的盛行不僅為畫家們提供了施展創造才能的物質條件和觀賞群,還能確立畫家的社會地位,因之許多畫家都從事寺廟壁畫創作,大大提高了它們的藝術水平。與此同時表現世人生活的人物畫高度繁榮,將人物畫從南北朝的“跡簡意淡而雅正”推向了“細密精致而臻麗”的境界。山水畫迅速發展,花鳥、鬼神、牛馬、屋宇等開始獨立成科,一時名家輩出,使唐代繪畫五彩紛呈,絢麗多姿。
五代兩宋時期的繪畫藝術進一步成熟和完備,登上中國古代繪畫的頂峰。寺觀壁畫衰落,世俗生活和山水、花鳥成為畫家們更加喜歡的題材。繪畫的教化功能被逐漸減弱,審美、寄情和娛悅功能則被空前看重。文人畫家的涌現,使繪畫向詩歌汲取營養,更加注重詩情意境的表現。在材料工具和技巧上更趨考究、精妙。水墨畫空前成熟,重彩畫更加工整細麗。總體看宋代繪畫更趨精致、多樣化,并富于人情味的抒情性。繪畫功能的轉變也使其創作與欣賞的結構發生著雅俗分流的變化。元代知識分子的特殊境遇和文人畫思潮的擴大,使繪畫產生了時代性的轉折與變異,元畫以卷軸為主,且多用紙。紙能充分發揮渴筆的功能,遂使筆法空前豐富,與宋畫相比更能表現物象的多種質感和藝術家細膩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