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師范大學女教職工電子雜志
(總第30期)
2021年第1期
主辦:華南師范大學工會
? ? ? ? ? ?華南師范大學女教職工委員會
主任:徐頌軍
副主任:吳 嵐
執行主編:徐 珊
責任編輯:葉美玉
美術編輯:萬 斌
投稿郵箱:463611443@qq.com
電話:020-85211040
2021年第1期(總第30期)
目錄
CONTENTS
?>>>
----------------? ?資訊瞭望臺
----------------? ?紫荊大講堂
----------------? ?麥田守望者
----------------? ?文學手工坊
----------------? ?藝術小劇院
----------------? ?親子幸福書
----------------? ?自由背包客
----------------? ?征稿啟事
04
16
26
38
58
64
68
72
資訊瞭望臺
2021年1月19日,校工會、女教職工委員會組織我校教師參加在廣州市婦聯召開的廣州婦女學研究會(簡稱廣州婦女學會)第八次會員大會。廣州婦女學會是由廣州地區熱心婦女學研究的專家、學者、婦女工作者和社會人士自愿組成的從事婦女學研究的學術性的非營利性社會團體。該會主要為搭建婦女理論研究和交流平臺、加強信息溝通,開展婦女運動、婦女家庭問題的研究,為婦女工作提供理論指導。
我校心理學院教授、校婦女研究中心主任田麗麗在本次大會中當選為廣州婦女學會會長,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劉志鵬副教授當選為廣州婦女學會副會長。我校有20余名教師是廣州市婦女學會會員,其中大部分老師也是我校婦女研究中心成員。我校教師參與婦女學會的研究活動,也必將促進我校婦女研究中心工作的開展,將為我校女工工作作出更好的理論指導。
我校組織教師積極參與廣州婦女學研究會工作
健身氣功,暢享快樂人生
——記2020年下半年教職工健身學習班
健身氣功是以自身形體活動、呼吸吐納、心理調節相結合為主要運動形式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中華悠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練習健身氣功對于增強人的心理素質,改善人的生理功能,提高人的生存質量,提高道德修養等,具有獨特的作用。
為豐富教職工的業余生活,提高教職工的身體素質,促進教職工之間的交流,2020年下半年華南師范大學工會繼續開設教職工健身學習班。因疫情防控常態化和場地安排的要求,原來一周兩晚的健身活動調整為每周一晚,并延長學習時間。本學期健身學習班主要的學習內容是健身氣功,由體科院的牛曉梅老師和梁嘉敏老師指導教學。
健身學習班上半節主要由牛老師帶領大家細練八段錦、導引養生功十二法等往期學過的健身功法。牛老師強調,已經會練的老師要配合呼吸來練習,這樣能有更好的健身效果。下半節是梁嘉敏老師教大家學習新的功法:楊氏太極拳40式。太極拳相對其它健身功法難度較大,動作連綿不斷,腿部力量要夠。但老師們依然很認真地學,慢慢地動作已經柔和了許多。
健身氣功作為一個長期運動項目,必須一步一步來。一套完整的動作,會被指導老師細心地分解成一組一組的動作甚至每一個動作。上課期間,學習班的助理老師也會拍下老師們認真學習的最美瞬間放到微信學習群里,供老師們學習欣賞。
健身氣功學習班豐富了教職工的業余文化生活,促進了教職工之間的交流互動,使得生活有趣而充實。衷心希望下一期學習班會更好,歡迎更多的教職工加入學習班,充實自己!
歌唱,應是人間最快樂的事
——記2020年下半年(第14期)教職工歌唱學習班
好不容易來人間走一趟,又豈能無趣地過完一生?我們的人生中,應當有對樂趣的追求,可何為樂趣呢?是吟詩,還是烹飪?但冼星海先生卻說:“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首先,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可見,音樂能給我們帶來快樂是實至名歸的,其中,歌唱就是音樂的一種表達方式。
歌唱,或唱歌,是指人類通過發聲器官產生音樂性聲音的過程,與說話相似。歌唱通過對唱腔、音高、音色、音程、音量、旋律、節奏、表現力等方面,來闡釋作品和藝術性地表達情感。正是因為這樣,華南師范大學工會為豐富教職工的文化生活,培養道德情操與藝術修養,自2014年開設教職工歌唱學習班至今,一直深受老師們喜愛和認可。2020年下半年,歌唱學習班由學生工作部方鈁妍老師作為指導老師進行授課。
每周二晚上,教工俱樂部合唱室總會傳出一陣陣動聽的歌聲。上課開始后,方老師先帶領學員練聲、練氣息,接著指導老師們練習歌曲。本期歌唱班既學習分多個聲部練習的合唱歌曲,也學習齊唱的歌曲。但不管什么作品,方老師都要求學員一定要盡快熟悉旋律、熟背歌詞,更特別強調要融入到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和意境中。
歌聲有時動人,像潺潺流水般淺吟低唱,獨具風韻;有時渾厚得如雄鷹展翅時的一聲長鳴,振聾發聵。歌唱使得老師們的生活不再枯燥,逐漸增添了色彩。此時此刻,無疑歌唱是人間最快樂的事情不過了。
下一期歌唱班,希望有您的身影!
瑜伽,帶你走出紛亂迷途
——記2020年下半年(第7期)教職工瑜伽班
瑜伽是輕柔的,卻又蘊含著極強大的能量。在840萬個瑜伽體式中,那些看似簡單的動作,也能給身體深處帶來巨大的能量。
當舒緩的音樂輕輕響起,瑜伽老師帶領學員們從簡單放松的姿勢開始慢慢地進入舒適狀態,放松自己。在瑜伽老師的指導下,學員們專注于每一個動作,關注自己的呼吸,關注自己的舒適度,關注自己的極限,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呼吸,都在和自己和解。就像瑜伽老師說的:“放空大腦,關注當下,關注現在的自己,聆聽自己的身體。”當你開始瑜伽時,你不再思考未來,不再沉浸過去,你開始進入你自己,因為你的“人”此時此刻在這里。瑜伽,從身體入手,再到回歸自我、追尋本心,幫助釋放種種壓力。
本期瑜伽學習班由體科院張虹老師指導授課。張老師分別給予學員們個性化指導。從身體抻拉、擰轉,平衡,再舒展,配合著延長的呼吸,動作、呼吸、意識達成協調統一等方面,進行手把手的教授。學員們在平緩呼吸、舒緩動作的過程中賦予了瑜伽“靜氣”。
瑜伽不是一種單純的動作,達到動作的標準并不是瑜伽的最終要求。它最精深的內蘊不僅在調身,還在于調心,堅持瑜伽可以讓我們獲得一種平和、寧靜的心態,保持心靈的寧靜,引領我們走出紛亂迷途,讓內心遠離紛繁擾亂的世界,從而保持最大限度的幸福感。
美中至美,唯有形體
——記2020年下半年(第8期)教職工氣質神韻形體訓練班
指導老師:丁沫
形體美是美中之至美,美的東西是不為涂鴉而失卻其美的色澤的。隨著歲月的消逝,也許我們的面容會被改變,但是形體給人帶來的美感,是面容遙不可及的。形體訓練是一項比較優美、高雅的健身項目,通過舒展優美的舞蹈基礎練習,結合古典舞、身韻、民族民間舞蹈進行綜合訓練,可塑造人們優美的體態,培養高雅的氣質,糾正生活中不正確的姿態。
為豐富教職工的業余文化生活,提升教職工氣質及魅力,華南師范大學工會2020年下半年繼續開設氣質神韻形體訓練班,由圖書館丁沫老師指導授課。
形體課學習的常規課程分兩部分,上半部分訓練上半身,通過眼神、面部表情、頭部、頸部、手臂、胸部等來訓練。針對不同的練習播放相適應的音樂,為學員提供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使學員能自由而充滿激情地享受練習過程。下半部分是訓練走姿,丁老師強調,要走得好看,一定要挺胸收腹、夾緊臀部,出胯帶動大腿,然后提胯,走出直線。雙手自然擺動,走出優雅和自信。
氣質神韻形體訓練班讓女教職工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不僅有效地幫助了女教職工們改變儀態,還為女教職工們打造了更優雅的氣質神韻,受到女教職工們的一致認可。下一期的氣質神韻形體訓練班,期待您的加入。
紫 /?荊?/?大?/?講?/?堂
“紫荊大講堂”旨在呈現當代高校教職工對于女性話題的思考,為建設平等和諧的兩性關系提供思想交流的平臺。
“
”
徐珊(文學院):各位老師好,特別感謝大家能抽出寶貴的時間,一起來聊聊電影《你好,李煥英》,聊聊關于母親的話題。這部電影是賈玲導演的,也是她第一次當導演,她非常真誠地在電影中呈現了自己的母親,表達了自己對于母親的思念。因為賈玲的真摯,也因為電影中深切的偉大的母愛,很多觀眾在電影院忍不住熱淚盈眶。不知您看完這部電影后覺得最打動您的細節是哪一處?是不是也因此讓您想起了自己的母親,您覺得自己的母親是怎樣的人呢?
莫遜男:
《你好,李煥英》之所以收獲好評,個人認為受益于觸動到每一個凡人的痛點:如果能重來!更甚于“重來”是重遇去世的親人!重遇親人之“至親”——母親!(單純做電影文學點評的話,這部電影更像是一個語言類小品,表演藝術等有待商榷。受眾歡迎即為票房,無關乎藝術!)
在穿越劇泛濫之前,凡人更多的暢想是“如果有來生”,所有的遺憾都可寄托于來生。來生就是希望,但來生亦是未知!把希望寄托給未知很快就失寵于另一種形式:重生、穿越,帶著已知去彌補遺憾!
人是理性的,我們說:“事實是不可改變的!”
人是感性的,我們說:“如果能夠重來!”
賈玲帶著已知重遇母親,要彌補的遺憾是“讓母親高興”。于是給故事畫一個思維導圖如下:
目的:讓母親高興
行動1:讓母親成為勝利化肥廠第一個買到電視的人
行動2:讓母親參加排球賽以便得到所謂的“好事”
行動3:讓母親改變命運,跟另一個男人結婚,以便生出另一個讓她引以為豪的女兒
這部電影之所以引發了朋友圈中一波又一波的“你好,我的李煥英”,是因為賈玲的“母親”的形象就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母親,一個愛面子、勤儉、疼愛女兒的婦女,是所有凡人都可以代入自己的母親的形象。沒有“上山下鄉”的時代背景,沒有“英雄母親”的人設,沒有“犧牲自己成全兒女”的歌頌,所有的細節僅止于“精心為女兒縫補衣服”“操心女兒的學習”“絲毫不嫌棄女兒的‘不出息’”,這都是許許多多的我們的母親為我們所做事。
“子欲養而親不待”,賈玲通過穿越讓母親買到了廠里第一臺電視機,讓母親參加了排球賽,雖然沒有成功讓母親另嫁他人,卻也在這個過程讓母親哈哈開懷大笑,在片尾又安排母親也是穿越回來的情節(個人認為這是電影最大的敗筆),滿足了賈玲希望母親知道女兒心思的愿望。電影戳了我們的痛點,引發了已失去母親的觀眾的代入感:假如我也能重遇母親!
我的母親是在2012年春節后腦溢血去世的。母親逝世后,我寫過一篇文章《母親去世后我成了孤兒》。寫下這句話的此刻我依然是潸然淚下......
主持人問我“母親是怎樣一個人”,我只能說,即使父親健在,兄弟姐妹六個,還有我自己的孩子的陪伴,失去母親,我仍然感覺自己是孤兒,孤苦伶仃無依無靠!
趙燕平:
應該是賈曉玲發現李煥英也是穿越過來的時候,她沖回李煥英的宿舍,李煥英熱淚盈眶地轉身過來時,賈曉玲回憶起她希望讓李煥英快樂的各種行為,發現了其實是李煥英想讓賈曉玲開心的作為;這是很像小說《麥琪的禮物》中的橋段,很感動的細節。生活中作父母的多為兒女操心、而孩子亦多希望得到父母的愛,但雙方能感受到的感受到和接收到的往往不多,更多地是留下了很多的誤解遺憾。我的母親是很愿意去和家人分享她的情感體驗的人,愿意說出來、表達出來便是自我身心健康維護的好處。
鄧玉環:
《你好,李煥英》這部影片很多細節都觸動了我,要說最有感觸的,可能是李煥英給女兒縫補褲子的細節。我母親一直不太擅長烹飪,至今吃得也很簡單隨意。但她會縫紉,不過她也是在成為母親之后才摸索著學會的。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市場上見不到嬰兒服(可能北上廣大城市才有),不自己動手做,孩子就真沒衣服穿。我家里有臺縫紉機,平時蓋著干凈整潔的布罩,到春節前兩個月布罩會被掀開,母親低頭認真在縫紉機前忙忙碌碌操作,給我們姐弟趕制新衣,而我會在一旁看很久,興味盎然。她還有一個針線筐,空閑時經常給我們縫補衣衫,釘扣子,她會定時拆洗和手縫被子。她退休后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就是給每一個孫子孫女親手縫制小棉襖。我的孩子是她最后一個外孫,當年她六十七歲,眼睛已經老花得厲害,做棉襖對她來說已非常吃力。一件薄薄的柔軟的適合廣東冬天的小棉襖,花了她整整六個月時間才完工。她每天拿出針線布料來做一陣子,手酸眼花就得休息。完成后,她長舒一口氣,說,這恐怕是她這輩子親手縫制的最后一件棉襖了。
我母親年輕時身體好,很能吃苦,她一直信奉“男女各占半邊天”,工作上很要強,絕不輸給男性;作為一個山東人,她天然就有很深的重男輕女封建思想,多年來不論上班多累,回到家還是幾乎包攬了所有的家務活,而我父親則一心撲在工作上,從不做家務;她性格剛烈、脾氣大,責罵孩子是常事。屬于“刀子嘴豆腐心”的那類女性。她不講究形象,不講吃穿,艱苦樸素勤儉節約了一輩子。
葉美玉:
最打動我的一個片段是,賈曉玲突然發現她媽媽在年輕的時候還不會補衣服, 也不會把破洞的衣服補成卡通圖案,她才猛然發覺她遇到的這個李煥英是一直陪伴她長大的媽媽,她一路去尋找她的媽媽一路看她成長的感動過程。這個片段,也讓我回憶起媽媽陪我一起成長的過程。我的母親是一個關心別人的善良的勞動婦女,大大咧咧,說話不經大腦,她說話直白到甚至有時候都令我覺得受傷,但是我也愛這種方式,因為我不用猜測她想要什么,她把一切都擺在面前。
徐珊:在傳統意義上,母親似乎是女性最大的成就,我們常常聽到“女性成為母親才是完整的”這樣的觀點,您怎么看待呢??成為母親是不是您人生當中特別重要的一件事情,您覺得成為母親在您人生當中的意義是什么?您覺得自己是一位怎樣的母親呢?
鄧玉環:
成為母親的確是人生中特別重要的一件事,至少對我來說如此。至于是否一定要成為母親女性才是“完整”的,這倒未必。很多專業領域里做出杰出貢獻的女性,都不選擇成為母親,或者干脆放棄婚姻,她的一生同樣是有價值和意義的,甚至對于整個人類來說,她的一生更有價值和意義,受人尊敬和敬仰。但對于我個人而言,作為一個平凡的女性,婚姻和養育后代都是我人生中必然組成部分,沒有成為母親,我一定會缺失掉很大一部分的人生體驗,我會很遺憾。
莫遜男:
我不喜歡這樣自詡箴言的論斷。把人文倫理上升為論斷其實就是一種人性枷鎖!你可以這樣認為,但不能把這一論斷強加給所有女性。女性成為母親是自然倫理,完不完整是情感倫理,大人完整了不代表小孩也完整了。想象一下以下畫面:
媽媽:當了母親后我的人生才完整了!
孩子:但愿我從來沒來過這個世間!
我喜歡孩子,如果條件允許我希望有多幾個孩子。但是孩子的出生從來不是孩子的選擇,是大人自己的選擇,因此完不完整重點在于自己有沒當好母親,而不是當不當母親的問題。
鄧玉環:
我是一個比較容易緊張焦慮的母親,從孩子孕育長大這十幾年里,我經常會處于非常焦慮的狀態,小的時候擔心孩子的身體健康,上了中學擔心孩子的學業和未來。獨生子女政策讓我們這一代人格外重視子女的教育,是沒有其他選項和退路的必然付出和投入。二胎政策確實可以減輕父母的焦慮心理,但生兒育女的身心疲憊和經濟上的沉重壓力會讓很多母親望而卻步。
莫遜男:
我是怎樣的一位母親應該是由我的孩子來評判吧。反正目前從她的作文中我大概感覺到在她心目中我是位兇巴巴但挺愛她也挺民主的媽媽。
我對養育孩子最強烈的感悟是相互陪伴。我是不是優秀的母親,我的孩子是不是優秀的孩子,我真的無能為力,無法改變,但我可以努力做到我對她的陪伴以及表達我對她陪伴的需要。無論日后我的孩子是否遠走高飛,無論我什么時候成為空巢老人,現在每一天的陪伴才是最重要!
葉美玉:
我覺得是否成為母親是每一個女性的自由選擇,完不完整應該是由自己來定義,而非由他人來定義。于我而言,在我成為母親之前,可能我都沒有非常認真地考慮我是否應該成為一位母親,應該怎樣成為一位母親。真正成為母親之后,我才發現這是一個非常不簡單的角色。成為母親,可以說是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吧,價值觀等都有了一些改變。我覺得自己是一個負責的母親,但是卻不是一個強大的母親和女性,我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孩子心中認可的伙伴和榜樣。
趙燕平:
男女有生理結構的天然不同,一個小生命的孕育與誕生非常奇妙,對于女性而言,懷孕、生產、養育是生命中的不同體驗,當一位從小到大接受了各種學校職業教育和社會角色培訓的女性懷孕生產之后,她的社會角色往往要退后一步,而生理的母親的角色成為必要的和必須的,在這個成為具有多重角色的女性的重要時刻,女性需要學會不斷學習、放棄、選擇、接受以及發現自我轉化,子宮的生理功能實際上促進了女性從自由的個體被動或主動地接受母親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會帶我們去更遠的地方,見到更多的風景、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了解更多的內在的情感……從這一點而言,成為母親是一種特別的人生體驗。
崔紅麗:
家庭是社會的基石,每位母親對這個社會的基石都起著關鍵的作用。母親既是生命的孕育者,創造了新生命,并辛苦地把孩子撫養成人,也是新生命的導師和行為模范,母親是成功的榜樣,是不斷推動我們走向成功的人。
徐珊:我們常常說母親是偉大的,認為母愛永遠是一種無私的奉獻的情感。但是,現代心理學家也提出,奉獻的母愛不是為了控制孩子,而是給孩子愛和自由。作家周曉楓曾經這么說過:“這個世界給予小孩的,總是比他需要的多,愛,連同損害。”請問您是如何理解母愛中的奉獻與控制、愛和自由之間的關系呢?
趙燕平:
來自于母親的愛是無私的,但因為無私便往往忽視那個小小生命的自我內在需求,在嬰兒期、幼兒期、少年時期的孩子往往會去通過服從來自母親的各種在生活習慣的安全感、情感、成就感等方面的要求以獲得母親的肯定和贊美,在這樣的彼此互動中形成了不同的母親與孩子的關系,而這樣的關系往往也因為不同的母親奉獻與控制在孩子所獲得愛與所限制的自由之間形成了各種情緒的發生、甚至性格偏向的形成。
莫遜男:
如果每個人都能講得清楚“母愛”與“愛的枷鎖”的關系,都能把握好這個尺度的話,就沒有家庭教育這一研究領域了。我是講不清楚的。反正我解決的方法是多想想:如果我是小孩,我會怎么想?如果我是小孩,我這時最需要什么?如果我是小孩,希望怎么樣?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通俗來講,就是首選激勵小孩自發自愿為之,其次就是通過談心給老媽一個面子吧,再次就是“不然后果自負”,最不濟只能武斗。我相信所有的母親都有自己的套路和招數,講的是天時地利人和。道理只有一個:父母也會錯。
崔紅麗:
從母親那里傳承下來的精神,以及自己身為孩子的母親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經驗與教訓,讓我對母親的責任有一些自己的理解。我覺得母親的職責有這么一些層面:
1、要明白教育對孩子們的未來至關重要。教會孩子終身學習的理念。
2、傳遞孩子一種推己及人和仁慈的人生價值觀。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將心比心,能透過別人的眼睛觀察這個世界。不能只為一己之私著想,不能冷漠無情。教導孩子關愛他人、尊重他人并富有責任感。
3、把追求卓越的精神灌輸進孩子的頭腦里。教育孩子設立遠大的人生目標。教育孩子為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而勤奮努力,教育孩子為建設更美好的社會奉獻自我。
4、教育孩子成為一個正直的人,追求真善美,摒棄假丑惡。
葉美玉:
我覺得“奉獻”“控制”“自由”都是母親表達愛的方式。愛的理念不同,愛的方式也不同。我覺得,我的孩子認可我的方式,那就是最好的愛。
鄧玉環:
孩子最終都要離開母親,獨立生存。與孩子的逐漸分離,是父母必須接受的事實,然而,我們常常無法做到理性地放手,不自覺地會以愛的名義包辦代替孩子的一切,讓孩子聽從母親的意志和安排。如何平衡好愛與自由的關系,的確是個很難的課題,是一門藝術。我不想成為那種不稱職的母親,而且我也樂于陪伴孩子成長,珍惜和他在一起的時光,不愿未來回想起來有內疚和遺憾。但是,我是否過度控制了他的自由,忽略或壓制了他渴望自由的心理需求,這是我無法準確客觀評判的。什么時候放手,放手到什么程度?這個問題我是第一次遭遇,也將是人生唯一的一次,沒有借鑒,沒有參照,無人指點,錯了又不能重來,真的是太難了。
徐珊:在很多文學作品里面,作家都會從各個角度去贊美自己的母親。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母親的形象都是完美的,同樣也有一些文學作品會刻畫一些形象并不完美甚至是負面的母親形象,比如張愛玲的《金鎖記》里的曹七巧。詩人尹麗川在其《媽媽》一詩中這樣寫母親
“你成了個空虛的老太太/一把廢棄的扇。什么能證明/是你生出了我,媽媽。/當我在回家的路上瞥見/一個老年婦女提著菜籃的背影/媽媽,還有誰比你更陌生”詩中,奉獻到老的母親不僅沒有被歌頌,反而解構為空虛和頹廢的形象,母女關系則呈現出有著隔閡的陌生感。請問您如何理解這些負面的陌生的母親形象。
鄧玉環:
母親形象不應當是固化、模式化或被神圣化的,母親她首先是個人,是個女性,母親是后天的角色和她的諸多身份之一。她是一個鮮活的個體,不是神,她完全可能形象不完美、性格有缺陷、人品有問題、心理不健康,空虛、頹廢、虛偽甚至墮落,甚至她根本不愛自己的孩子、母女關系疏離甚至敵對,都是有可能存在的。贊揚女性的偉大和無私奉獻固然是對母親的尊重與愛的表現,但文學是人學,更應當表現出女性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當然也包括對母親形象的真實再現和塑造。為何一定要把母親形象架在高高的祭臺上?或許出于對母親對家庭和子女奉獻一生的無盡感恩心理,不忍心、不愿意將母親塑造成負面的、陌生的甚至丑陋的形象,這是大多數作家的心理狀態吧。
趙燕平:
每一個家庭的母親都有她的母親,她所來自的家庭所給予的、她在生活中所經歷的最終形成了她的社會經驗與生活智慧、甚至情緒產生的源泉、甚至疾病的發生來源。當她面對她的孩子的時候,她的任何想法和行為都是由她的潛意識影響,而消極、負性的生活態度往往成為孩子被迫去接受的生命之重。生活中積極的態度、真、善、美的體驗和培養是作為母親送給自己和孩子的一份珍貴的禮物。
葉美玉:
每一種角色,其實都不一定是完美的吧。負面的母親形象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也是可以見到的。當然并不是說這個母親一無是處,她肯定也是有可取之處的,只是她給孩子或者他人的負面印象或者影響更多了一些。就像社會上存在的好人與壞人一樣。我覺得女性成為母親之后,她還是需要承擔很多責任的。而這些負面的母親形象,是多種原因形成的,但母親個人因素很重要。
莫遜男:
我在上面就勾勒過這樣一個畫面:
媽媽:當了母親后我的人生才完整了!
孩子:但愿我從來沒來過這個世間!
當了母親又不是成了神仙或上帝,沒人說母親就是圣人。母親之所以比起父親更為柔軟溫情,或許是來源于孩子在母親子宮中的孕育,真正意義上的同命運共呼吸。大眾普遍接受文學意象中的“母親”是生命孕育的代名詞,是溫暖、關愛、無私的載體,因此母親多為歌頌的對象,當出現被丑化被唾罵的形象時就變成了異類。
世間何其大,差異何其多,我們要做的是我們自己不要成為孩子的劫數。
徐珊:當女人成為母親,在熱愛她的孩子的同時,也更懂得熱愛這個世界。前不久某女星的代孕事件沸沸揚揚,人們在指責這種違法行為的同時,也看到大多數女性渴望成為母親這樣一個事實。現代社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有人選擇高科技手段實現母親身份,您是怎么看待這一現象呢?
鄧玉環:
如果一位女性確實因為健康方面的原因無法親自完成懷孕生子的過程,而又極其渴望擁有自己的孩子,試管嬰兒和代孕不失為一種解決問題的途徑。如果純粹是從科技的角度去解決生育問題,代孕行為就不必上升到出賣子宮、身體倫理的高度去全盤否定和道德指責。如果是因為某些自私的、奇葩的理由或違法的企圖,我會堅決反對這種違背自然倫理的行為。
趙燕平:
一個胎兒在母親的子宮中孕育是很奇妙的事情,循環系統是人體重要的輸送氧氣和生命反應發生的重要場所。受精卵要在母親的子宮膜上著床,來自于母親子宮的毛細血管最終成為胎兒的胎盤以提供胎兒最初的外界營養物質給予途徑。來自母親身體中新鮮的充滿氧氣和營養物質的血液通過由胎盤毛細血管匯合而成的臍靜脈流入胎兒組織的靜脈,而子宮中的胎兒從它的心臟發出,將胎兒期間體內代謝廢物和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通過臍動脈運送至胎盤,轉移至母體的血脈,這就是母親成為一個母親的從身到心得無私奉獻的開始!與此同時,這個小生命與這位母親血肉相連,具有著共同的血液循環的頻率,母親和孩子之間也因此心靈相通,感同身受,沒有什么比母親擁抱和撫觸一個嬰兒更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從這一點上,代孕的方式使得母親和孩子之間存在了第三者的加入,個體和個體間的直接聯結關系從機體的身體層面便已經被剝奪,在心靈感受等層面彼此的感應、共情沒有更多的可能。
莫遜男:
依然是那句話,不是當不當母親的問題,是如何當母親的問題。不是孩子選擇出生,是父母選擇生了孩子,俗話說得好啊,敢作就要敢當。
葉美玉:
我覺得在有法律等約束前提下,高科技手段幫助女性實現母親身份一個利大于弊的事情。事實也證明,有很多的女性在高科技手段的幫助下實現自己的愿望成為母親,家庭生活幸福而快樂。所以,我是支持高科技手段的,但是在此之前,請認真思考并決定你要成為母親角色,并且承擔母親的責任。
徐珊:最后回到《你好,李煥英》,影片中,賈玲穿越了時光去和年輕的母親相遇,和母親成為了閨蜜。假如您也有機會穿越時光,去看看年輕的青春的母親,您最想對她說些什么呢?
莫遜男:
媽媽,您已經用盡全力做到了最好!感謝您35年的陪伴,您的生命還會在我的余生中得以延續!
趙燕平:
這是這部電影特別讓人感動和思考的地方,我們往往建議母親要尊重一個孩子的內在尋求,但當她們年老的時候,作為成人的我們是否真正懂得成為一位老人的母親的內在需求。也希望能夠告訴正值風華正茂時的母親,對自己更好一些,保持她的積極開心的心態,謝謝她對我們的愛!
鄧玉環:
我很難想象會和母親成為閨蜜。我的母親是個直脾氣,常因心直口快無所顧忌而得罪人,有時候一句話沒說對,就可能就傷害了同事朋友,當然家人孩子因朝夕相處,更難幸免。如果真的有機會穿越時光,看到年輕的青春的母親,我最想對她說:對待他人溫柔和善一些,你會有更多好朋友,你會更受丈夫和子女的喜愛;不要重男輕女,自己曾受的歧視不要再延續到后代身上,對自己好點,不要因為想要兒子而不斷生育;工作固然重要、三八紅旗手的榮譽固然重要,但要留點時間給自己,學會享受生活吧。
葉美玉:
假如有機會去看看年輕的青春的母親,我最想對她說的是:我愛你,你也好好愛自己,青春飛揚不落幕,每一天都是美好的自己。
今年的春節,賈玲導演的《你好,李煥英》成為最大熱門,電影里關于母親的溫柔記憶引起了人們的情感共鳴。這期“紫荊大講臺”特意邀請了學校機關莫遜男老師和葉美玉老師、生物光子學研究院趙燕平老師、文學院的鄧玉環老師以及信息光電子科技學院崔紅麗老師,一起來探討關于母親的話題,一起聊聊那些樸素而美好的記憶。
你好,母親
從本期開始,紫荊大講堂新設“兩性對話錄”欄目,誠邀本校全體教職工,站在不同的性別立場,共同探討關于女性成長和女性文化等方面的話題,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前言
兩性對話錄
女性成長 ·女性文化
紫荊大講堂
前不久,馬金瑜的故事沸沸揚揚。從她把自己長期受家暴凌虐的故事發布到網絡之后,她的故事就不再是她一個人的故事。這個故事脫離了敘說者,自由生長,在魔幻的世界里發酵、變形、異化。
首先,各路自媒體紛紛發表看法。有從女權出發批判其為愛情奉獻的天真和愚蠢,視其為新時代女性的性別墮落和自我迷失;有從法律出發,認為其對家暴的容忍是助紂為虐,是對違法行為的包庇和縱容;也有從少數民族文化出發談愛情命運和文化差異關系,指責其作為知識女性的無知和莽撞。當然,也不僅僅是批判的聲音,還有愛情至上主義者為其保持純真初心歌頌贊美的,有道德秩序維護者為其指責施暴者沒有完成丈夫和父親該盡到的責任的,更有自詡嚴明的法律工作者為其支招,如何搜集家暴證據,如何走法律程序的……當然,還有更多在仰著脖子等待子彈再飛一會的吃瓜群眾,因為,所有人都知道,事實和真相,從來就不是平鋪直敘的。
果然,子彈繼續飛。先是有爆料其微商事業瀕臨倒閉,欠債累累的,接著馬的媒體朋友們自發組織眾籌幫其解決財產困境。如此多的負面消息,群眾們早忘了她是家暴受害者,更多層出不窮的評論者跳將出來,指責其為了錢財炒作自己,并且掘地三尺,挖出之前的視頻和言論,找出種種煽情不妥之語。至此,馬金瑜的故事面目全非,已經不是她自己陳述的那個故事,這個故事里面夾雜了各種暗黑素材,一切撲朔迷離。馬金瑜的形象也因此變得特別復雜。她對于愛情的執著同時也是偏執的愚蠢,她對于家暴的容忍既有因為愛護孩子的母愛的奉獻,也有弱化矮化自我的性別懦弱,她在經商事業中不懂得止損的非理性和不負責也讓她勇敢的女性形象大打折扣。
當然,對于馬金瑜的種種詬病不能完全歸咎于“完美受害者”思想,畢竟,她是一位曾獲亞洲SOPA新聞獎的優秀媒體人,更為重要的是此前她接受過多家媒體采訪,稱丈夫最吸引自己的特質是善良。于是,人們會產生如此質疑:這樣的愚蠢的不負責的女人,是不是再次說謊了,沒被打啊?這樣的當年不管不顧嫁給愛情的女人,是不是沒那么簡單被打,也反手打了對方啊?……人們開始懷疑馬金瑜,開始否定她講述的故事。
好在,馬金瑜后面拿出了錄音和圖片,丈夫出軌和自己被家暴都是實錘。大部分聽故事的人不再懷疑,只是仍然有一部分人還帶著執著的懷疑精神追問:這些證據有沒有可能造假呢?她那么會煽情,當年寫了那么好的文章,被打也沒打那么嚴重吧?……
這一幕,是不是讓人想起加繆的《局外人》。法官們沒有去追究默爾索的殺人證據,而是通過默爾索以往種種的無情之事,判定他就是個冷漠的人,道德敗壞的人,那么,他就是有罪的人。
當然,對于馬金瑜的故事,我倒不是想追究她的文字是否煽情,她的證據是否真假,我會覺得她的命運里面,有一些特別的元素,值得女人們深思。
張成華老師在他談論女性故事的文章里,表達了這樣一個意思。他認為,女性想要寫一個自己的獨立故事,要面對的是男權的挑剔和壓制、厭女的妒忌和排擠、時代的偏見和碾壓,還有自己的信心和懷疑。張老師覺得最后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足夠的確立自我主體的欲望和對自我意識的明晰定義,沒有強烈講述自己故事的意志,其他任何一個因素都可以將之摧毀。
我也是這么認為的,我也覺得,一位獨立的女性,要有講述自己的故事的強烈愿望,要有實現自我價值的主動追求,這才是女權意識里面的重中之重。只是,我覺得馬金瑜這個故事有些例外,呈現出完全不同的一面。因為,馬金瑜本人根本就不是伍爾夫所說的“屋里的安琪兒”,她是有新聞理想的媒體工作者,有獨立的經濟能力,有深刻的思想,自由而自主。只是,她在遇到愛情之后,多少有些自我矮化,迎合了男性世界。即便當她發現這位男性已經不是她追求的理想世界,她也依然繼續放低自己,卑微地經營這段婚姻。所以,她不是娜拉式出走的女性,她是一位逆向的試圖成為安琪兒的回歸式的女性。當然,她是失敗的,因為她根本就是一位偽裝的安琪兒,而且,她身邊的男人也沒法提供其成為安琪兒的物質條件。所以,現實之中,即便是具有清晰的獨立意識的女性,她也很容易在愛情的名義之下卑微回歸。
除此以外,任何一位女性在講述自己的故事時可能遇到的,她都遇到了。比如,從女記者到女商人,她帶領當地女工經營微店,銷售偏遠牧區的生態食材,最終還是虧損。當然,一方面是經營能力,另一方面是女性在家庭和工作兼顧的情況下,整個社會環境對于女性是非常不利的。她的故事也再次證明女性在社會中求生存的境遇還是相對惡劣。還比如,在她講述完自己的家暴事件之后,不僅僅有來自男性世界的懷疑和打壓,還有更多是來自女性的嘲諷。梨花派詩人趙麗華撰文譏諷,說:“我經常把這類女人稱作被三毛、瓊瑤作品毒化的一代。”其文狂妄,充滿了對其他女性作家的惡意,厭女之情溢于言表。
之前,我在看記者采訪馬金瑜的視頻時,我覺得她雖然神情有些疲憊,但并不萎靡。她的表達短促直接,沒有多少文雅詞句。或許,我有一種錯覺,我覺得她的敘說都是主體意識清晰的,她給到大家的信息都是——我在言說自己的故事。
作為一名曾經優秀的文字工作者,馬金瑜毫無疑問有著雙重的敘述者身份,一是書寫世界,一是言說自己。如今,她選擇將自己的故事公之于眾,可謂利弊參半。利在于她用這種熟悉的方式完成自己的人生糾錯,弊在于她的故事放到輿情之后,就不是她所能控制的。她不應該對輿情報以希望,能夠幫助她的只是法律。輿情多是消費苦難的,一個吃瓜群眾就是一個情緒化的主觀世界。她講述的那個故事在輿情中只會變形,變成了大眾消費的魔幻故事。
許知遠在《十三邀》采訪徐皓峰時,徐曾經這么說過:“沒有什么客觀世界,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的,沒有一個絕對的客觀世界,當我們在講述自己故事的時候,我們以為呈現的是客觀世界,其實就是自己的主觀世界。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主觀世界里,“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當你把這個故事交付出去的時候,你不要過多指望別人的主觀共情。相反,你要準備迎接各種規范化的客觀標準,強權的、主流的、集體無意識的,規定你削弱你糾正你。
可是,這又有什么關系呢,大不了也去自我糾錯好了。
所以,只管講故事好了,主動地努力地講自己是女主角的故事。
女人的故事
文 /?文學院? ?徐珊
為了繼續后面的討論,我必須要在電影《婦女參政論者》中解讀出兩方面內容:一方面,當妻子瑪德給家里招風招雨時,作為丈夫的桑尼有什么理由去支持攪得家里不得安寧的妻子。另一方面,無論桑尼是不是支持,都很難影響瑪德追隨潘克赫斯特家族的女人們去做她之前不敢做的事。或許說“敢不敢”不準確,更應該說“能不能”。一百多年前的法國,寫出《女權宣言》的奧蘭普?德?古熱(Olympe de Gouges)在法國大革命中被送上斷頭臺,而一百多年后在倫敦宣揚通過暴力爭取女性權力的埃米琳?潘克赫斯特(Emmeline Pankhurst)卻可以旅居巴黎過著奢華的生活。
女人還是女人,但因為關于女人的社會規則變了,女人也就變了。她們或許還會迎合男人的期待和社會的要求,但如果你告訴一個女人應該溫柔、善良、夫唱婦隨,你會遭到大部分女人激烈的批判。進行這樣的批判完全不用援引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弗吉尼亞?伍爾夫、波伏娃、貝蒂?弗里丹、凱特?米利特,包括男人自己都認同這樣的要求是在對女人進行規訓和束縛。盡管大多數女人都沒讀過伍爾夫,但這不影響她們要殺死“屋里的安琪兒”,做真正的自己。
如果前現代的女人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式還只能是依附男人(丈夫、兒子)或者像花木蘭一樣以男性的面貌出現,現代女性則像阿格尼絲?赫勒(Agnes Heller)所說的被拋擲在雙重的偶然性中:成為女人是偶然的,成為什么樣的女人也是偶然的。換句話說,在前現代社會,一個女人應該溫柔、善良、嫵媚、善解人意,成為合格的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那么,在現代社會,女人自己既可以選擇成為什么樣的人,也可以選擇從事什么職業。如同開始解釋《婦女參政論者》時所說的,無論男人/丈夫是不是支持,都無法改變這一總體的狀況。
在現代,女人可以講一個自己的故事。并且,女人必須要講一個自己的故事,去成為真正的而不是別人要求的女人;或者說,因為成為了自己,她就必須要講一個自己的故事。這個故事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壞的;可以是宏大的,也可以是卑微的;可以獨屬于自己,也可以與別人的故事糾纏在一起。
當然,上面說的只是總體上,具體到每個人或許是另一種情況。
事實上,女人們更關心的不是能不能講一個自己的故事——盡管我認為這個問題比其他問題都重要,而是另外兩個問題:第一,女人講一個屬于自己的故事,要比男人遇到更多的困難;第二,女人的故事要受到更多的挑剔。正如我所說的,我認為女人能不能講一個故事更重要,但卻沒法討論太多,否則很難逃脫各種刁難。就個人來說,我也不想對第一個問題討論太多。不過,如果不討論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恐怕沒法討論。盡管我認為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沒有那么密切。
事實上,對女人來說,故事展開的阻礙不在于男人的阻止或者粗暴的打斷,也不在于伍爾夫所說的一間自己的房間和每年500英磅的收入,而在于個人故事與其他人/其他故事的關系。女人更多的被看作也更習慣于成為故事的背景或完全依附于另一個故事。這里的其他人/其他故事包括家庭、丈夫、兄弟、孩子乃至經濟、政治、歷史等更宏大的層面。或許,讓女性故事從屬于其他故事的核心法則或者不二法門是奉獻。這種奉獻原則以及以之為基礎的故事是沉默的,只有在兩種情況下才能顯現出來:一種情況是故事結束,我們去反思這個故事;另一種情況是這個沉默的故事在另一個故事中獲得升華。奉獻當然可以產生強烈的意義感。但問題是,第一,奉獻成為唯一的法則;第二,奉獻本身是沉默的,只能從另一個故事獲得反向解釋。
當然,任何一個故事都需要被解釋:無論是自己還是他人。相對于男人,女人的故事往往會獲得更多的挑剔。一方面,人們除了對故事感興趣,也對這個故事如何發生感興趣。與之相關的另一方面是人們總是從性別的角度解讀一個女人的故事。一個我跟徐珊老師討論過的例子是為了愛情嫁給遠方的女性。這個故事總是會被從后果解釋當然也是批判最初的選擇。但是,這個故事跟一個男人選擇了一個理想的女人,但這個女人最終將他的理想擊的粉碎有什么區別?或者,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女人獨有的故事?
對于文學專業的人來說,我們至少認同這樣一個觀點:解釋既是故事意義生發的途徑,也是歪曲故事意義的方式。當女人的故事獲得更多解釋時,也就需要經得起更多的挑剔和歪曲。正是因為這些挑剔和歪曲在淹沒這個故事之于其本人的意義和價值。事實上,對任何一個故事來說,解釋都會將其剝離原初的語境以及讓其成為創作者的負累甚至反對者。在通常情況下,一個能證明女人真正存在的故事也更容易成為這個人的反對者。
或許,接著上面,我能回到我想談而沒法談的問題:在現代,一個女人當然可以講她自己的故事,但是,她有多大的勇氣能承擔講一個故事的后果而不是在“逃避自由”中回到其他的異己的故事中?或者,因為成長的偶然性產生了太多的期待和不安,沒有人能再回到別人的故事中——那將會產生進一步的不安和焦慮。
逝去的“屋里的安琪兒”與另一種女人故事的開始
文 /?文學院? ?張成華
麥 /?田?/?守 /?望?/?者
三八節寄語
如果你曾經錯過了昨天,那么請不要再錯過今天。過去的事,交給歲月去處理;將來的事,留給時間去證明。我們真正要做的,就是牢牢地抓住今天,讓今天的自己勝過昨天的自己,讓今天的自己塑造明天的自己。集中精力看好眼前的路,才不會迷失方向;聚精會神走好眼前的路,才不會留下遺憾。
我們深知:從沒有白費的努力,也沒有碰巧的成功。只要認真對待生活,終有一天,您的每一份努力,都將絢爛成花;因此,我們華南師大的所有女同胞在能奮斗的時候用盡全力,能改變的時候竭盡所能。做到不炫耀,不爭吵,做一個博學的人;不空洞,不浮躁,做一個豐盈的人;即便生命枯竭,亦在優雅中變老。征途漫漫,惟有奮斗,我們所有女同胞要在奮進新征程中展現新作為,為把我們華南師大辦成“北上廣”三足鼎立的師范大學貢獻半邊天的力量。
三八節寄語
做一名努力的華師人
文 / 信息光電子科技學院? 鄧冬梅
2020年現象級綜藝節目是“乘風破浪”,很喜歡其中藝人陳松伶說的一句話,平凡生活中的女性雖不像明星一般可以光采照人之姿上“乘風破浪”節目,但她們依然在各自的生活中“乘自己的風”、“破自己的浪”。無論工作、家庭還是婚姻,都是她們自己選擇的一條船,沒有什么人可以幫她們,基本上都要靠自己擺平、自渡。對于中年女性而言,其言甚是,人至中年,只要不是驚濤駭浪、大風大浪,就理應很感恩了。
人生漸入下半場,也曾焦慮沮喪過,年輕時輕而易舉就能擁有的東西,譬如容顏、身材、健康、精力等等,至中年階段,輕而易舉地就可以失去。中年似乎需要更多的努力與自律,才能維系自身的健康與身材。至于花再多努力也會失去的東西,比如青春與容顏,自不必強求。即便漸生出些許或深或淺的皺紋,那也是歲月給予我們的饋贈,雖覺可惜,但亦可釋懷。中年女性不需懼怕容顏與軀體老去,只要我們的靈魂始終充滿熱忱、希望與趣味,就很值得慶幸了。
女性至中年,放棄功名利及青春容顏上的執念,學會接納越來越平凡的自己,正向催眠自己,“放心吧,人生都是下坡路”,但這不意味放棄努力,或許還需付出更多的努力,才可能讓人生下坡路走得盡量平穩。放棄對子女學業上的執念,他(她)不一定很優秀,很可能像我們自己一般平凡,但孩子健康、快樂、熱愛生活、而且獨立自主、自立更生,就是一件很值得慶幸的事情。放棄對父母與配偶的執念,接納他們的不完美,理解與體諒他們的不易與辛苦,在獲取他們很多愛之后,需要給予他們至少同樣多的關愛、包容與支撐,讓家庭這條有愛的船平穩經歷人生風浪。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接納、釋懷、努力而自律,相信生活不會辜負任何一位認真對待它的中年女性,靈魂有香氣的中年女性回歸平安而喜樂的生活,就是命運給予我們最好的安排。2021年女神節來臨之際,衷心祝愿每一位華師女老師舒心、安心、開心與順心!
三八節寄語
靈魂有香氣
文 /?經濟與管理學院? 鄧于君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在春意盎然的南國,看那高高的樹梢,火紅的木棉花正爬上枝頭;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爭奇斗艷的婀娜身姿越來越引人駐足。
?我們美好的生活,因為陽光才變得燦爛;因為風雨才變得纏綿;因為女人才變得美麗多彩。春的美好,不僅是大自然的和風拂面,更是女人的柔美撩人心弦。紅的裙、綠的衫永遠是大街上飄動的風景線。
婦女能干活,婦女能做飯,婦女的功勞大無邊,“婦女能頂半邊天”。世界的美好,需要婦女來妝點;時代要發展,社會要進步,更需要婦女來點燃。
春天,萬物復蘇的季節,“三八節”,需要贊美的一天。在這美好的季節里特殊的日子里,在這個屬于春天的節日里,愿天下所有的婦女同胞青春常駐、快樂久遠!
三八節寄語
春天的節日
文 /?體育科學學院? 趙海軍
年幼時努力學習,積蓄知識,磨煉心智;年輕時,輕裝上任,不負韶華,勇于拼搏,實現夢想;在婚姻中,應巾幗不讓須眉,自立自強;而到成為母親時也是責無旁貸,勇敢擔當。女人因為成為母親而變得堅強,因為成為母親而發生蛻變,女人給予孩子生命,由質樸的蠶絲繭蛹中破殼而出蛻變成絢麗驚艷的蝴蝶,在人的一生中完成了蛻變。從此,她們不再憧憬愛情,不再迷戀事業,缺失了聚會,打折了友情,怠慢了親情,因為她們知道她們是孩子的天。首先要扮演好母親的角色,她們是那么的隱忍,又是那么的堅毅。因為這是世界賦予女人的權利和義務,神圣而又現實,偉大而又艱巨。因此,在不同的階段,扮演好每個角色,為小家為大國,做最好的自己。
三八節寄語
不負韶華,勇敢擔當
文 /?生命科學學院? 都二霞
初春的綠柳寒煙,是你眉頭輕蹙欲迎還拒的溫柔;
仲春的萬紫千紅,是你在陽光下以手加額的明媚;
暮春的亂花飛落,是你每臨大事安然低眉的沉著……
看不盡的春風十里,看不盡的你……這春和景明融合著款款柔情,有你就有陌上花開、香氣氤氳、暖風微醺;這滿城碧色包裹著綿綿煙火,有你就有窗明幾凈、廚室生香、笑聲朗朗;這細雨綿密織就了歲月靜好,有你長空晚霞、亭前月落皆為詩畫,有你便有精神的愉悅和生命的悠揚,有你方可抵歲月漫長……
三八節寄語
春風十里都是你
文 / 信息光電子科技學院 謝子娟
文 / 學 /?手?/?工?/?坊
故鄉的那一樹桃花
文 / 網絡教育學院? ?賀義梅
又是一年元宵節。在異鄉看著遠處盛開的木棉花,陣陣微風拂面,溫暖濕潤的感覺讓我有些迷離,有些向往,春近在眼前,多想擁抱這春,融入這春……
無論多少年,足跡到過何處,春天在我的印象中還是小時候故鄉老屋背后的一樹桃花。記憶中的故鄉此時漫山遍野是花,田野金黃的油菜花,山上不知名的白色小花,唯獨那粉紅的桃花讓我心動。那桃樹長在菜園的邊上,也許是野的,不知什么時候長在那里,樹干彎彎曲曲倚著菜園的柵欄,慢慢長成了比房屋還高的大樹。每到春天,這顆野桃樹也開始妖嬈,天氣越暖花越旺盛,壓得枝頭都彎了。待春風一撩,片片花瓣落了一地,香氣襲人……
那香氣至今猶在,伴隨著蜜蜂的嗡嗡聲,香氣中有花粉的甜蜜也有桃獨特的絲絲苦澀,縈繞在周圍。站立在樹下,恍如童話般美好,原來粉是那么美的色彩,原來我之前竟未發現這野桃樹還會開出這樣美的花,花瓣薄薄如翼,粉白細嫩,花蕊紅如朱砂,即使零落在地依然風骨猶存,還散發出沁人的香……如此美的花開在春天,那是埋藏多年等待了蕭瑟冬天才綻放出的艷麗。
故鄉在羅霄山脈的腳下,群山巍峨連綿起伏,終年云霧縹緲,“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青與綠是故鄉的主色,一到冬天便籠罩在煙灰色的霧靄中。只有春天,這山村才有了靈動的氣息,山上光光的樹枝冒出點點綠芽,溪水流得歡快,路邊長在雜草叢中搖曳的小花,都開始改變冬天的單調,提醒春天已到來。但真正感受到春天的包圍,是這株比房屋還高的野桃樹熱烈地綻放,讓人忍不住驚嘆春色無窮,人間美好!
一年之計在于春,此時的春是忙碌的,人們顧不上花開花落,便要下田上山忙農事。零落在地的桃花承載著來往忙碌的腳步,于是與泥融為一體,只有飄在旁邊水溝里的花瓣還鮮艷如滴,悠然享受這短暫的燦爛。與大人的忙碌不同,我只需呆在家照看弟弟,于是小伙伴們召集起來在桃樹下玩過家家游戲,扮演各種角色,一群人跑來跑去玩得不知身在何處,玩累了便鋪上席子在樹下睡,這之后我便開始發燒生病。我的童年基本是在生病中度過,尤其是春天,常神態懨懨的,不像其他小伙伴那樣生龍活虎,因此常被人取笑。早晨經過桃樹下去上學,這家的女主人總會說“今天又皺眉臉苦巴巴的,看來又是病了呀,這樣子還怎么去上學啊?”我低著頭不作聲,小心翼翼跨過落在地的花瓣,昨夜下過雨,地上花更密了,香氣也更濃。聞到花香我感覺身體輕飄飄的,獨自默默地走在去學校的路上,一直在想這桃樹為何要長在這里,不生長在平坦寬廣干凈的地方?這樣花瓣落下來也不會被弄臟,也不會被踩到泥里。花瓣從樹上落下來是不是也生病了呢?是與樹永遠分開了嗎?它們落在地上任由踩踏最后變成了泥,它們去哪了?難道泥土是它們的家?
后來老屋翻新,這顆桃樹連同水溝全沒了,泥路也變成了水泥路,我也已在異鄉。在異鄉的春天曾見過不同形態的桃花,公園嬌嫩的桃花、山谷冷艷的桃花、果園飽滿的桃花、雪山清逸的桃花……也曾駐足欣賞它們的柔媚艷麗,但總覺得缺了什么,那顏色、身形和韻味與我印象中故鄉的桃花不一樣。仿佛故鄉的桃花每朵都是一個精靈,渾身散發香氣,從樹上到樹下不停在逗我,陪伴生病孤獨的我。它們也許是春天里的精靈,是那顆野桃樹給了它們美麗的靈魂,滋養它們,從盛開到零落,在我的故鄉我的心里完成了生命最美的歷程。后來一段時間迷上《紅樓夢》,反復看原著與電視劇,書中寶黛兩人在溪水邊共讀《西廂記》,正是桃花盛開時,只見一陣風吹過,桃花落得滿身、滿書、滿地皆是。兩人的身影,緩緩飄落的桃花,象征著春天的愛情,映照著詩與文學的魅力,我思緒開始潮濕,恍然又回到故鄉春天的桃樹下……
玉蘭路上見芳華,紫荊巷里寫流年。
本欄目“紫荊巷詩社”,邀約華師熱愛寫詩的女教職工,一起描繪最美的生活,抒發最真的感情,表達內心最善的愿望。
讓生活如詩,讓詩入生活。
母親的七十八周歲當天
早起
為母親煮糯米丸子雞蛋甜酒
我用雙手搓出一個個圓
每搓一個,感覺與母親的心貼得更近
用輪椅車推著母親走
母親說白橋,白橋
喜悅的她
感染了,湖中的波紋
推著母親出校外
愛人
孩子
輪流推
他們排出了一條直線
街邊的花,露出了微笑
蹲下
把母親鞋襪脫
試鞋
每個動作
我仿佛看見了
年輕時的母親
為年幼的我
慢慢脫,慢慢穿
她的動作很柔,很輕
卻充滿了母愛
晚飯中,愛人為母親斟茶,夾菜
沒有過多的客套
但每一個動作
都能讓母親的唇角上翹
天黑,風起
母親說頭,冷
愛人為母親戴上帽
似乎風再也吹不進母親的心
愿母親今后的日子
白天有太陽照耀
夜晚有明月相伴
心不再孤寂
母親的生日
文 / 機關? ?白敬齊
荒謬的墻
時間有時在我們前面,有時
在我們后面,你拉著它
或它拽著你
走進環形的甬道
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得穿過去
度過一年,也可以說
度過了一天
碰到的所有人,其實是同一個人
當你開始感到驚訝
提出質疑
雙手觸及濕漉漉的墻壁
是覺醒的開始
你想用一個詞形容自己
和這個世界
它像一道赤裸的光
試圖穿透墻體
你因此聞到了花香,聽見了流水
于是還想認識更多的事情
以便認識自己
從此再無法保持平靜,以及
平靜下的無知無畏
你開始長出透明的雙翼
而一堵又一堵的墻
也在生長
拾荒者
她總是步履矯健,若無旁人
對每個垃圾桶充滿好奇
對每塊紙皮飽含熱情
她不擔心失業
沒有晉升的煩惱
從犀利的眼光,利落的動作看
她沒受到病痛的折磨
有充足的營養保障
睡得香,起得早
沒有老年癡呆的風險
她用力甩掉礦泉水瓶的樣子
一腳將瓶子踩得咔嚓咔嚓的樣子
將一個巨大的紙箱
拆分又折疊的樣子
一氣呵成,灑脫自在
她拎起蛇皮袋,背朝仰慕者
走進寒風中
像獨行俠
像凱旋的將軍
大地,在她腳下瑟瑟發抖
冬至隨想
這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
太陽垂在西邊街角
像末路的英雄
光芒依舊溫暖,撫慰著城市
還有城市中湍急的車流
然而黑暗很快降臨
一種隱約的焦慮隨風彌漫
最長的黑夜,如同一個符咒
貼在樹上,墻上,擋風玻璃上
如果黑夜長到沒有盡頭
如果太陽不再出現
我們該如何尋回溫暖
我們只能遠離
離開城市,離開汽車
橫穿人潮洶涌的街道,沿著
穿山甲的足跡,朝著
蝙蝠聚集的方向,繼續前行
我們要長時間徘徊在森林
仰望那顆藍色星球
我們會脫去華美的裝束
披掛茅草與藤條,手持牛尾與龜甲
跪拜一條河,一座山,一棵樹
從一塊石頭神秘的裂痕
占卜自己的未來
荒謬的墻(外二首)
文 / 國際商學院? 盧絮
春曉
莫聽喧囂呼嘯聲,
不妨靜坐且慢行。
閱讀沉思古今事,誰醒?
煙雨紅塵滾滾情。
花城春風伴酒醒,心冷,
自給自足喜相迎。
回首藍天陽光照,微笑,
難得人間茅廬寧。
春酣
春正酣,風細桃花鮮。
超然獨坐園中看,
湛藍天空滿眼亂。
祈雨潤心懶。
夜未央,酒醒對文章。
休對后浪言前浪,
且將舊愛藏書房。
花間任遐想。
春美
世上的美
是人間的面紗
透過它可凝視神恩
心臨深淵,戰栗暈眩。
回看桃花依舊燦,
朱紅并蒂雙層瓣,
火祭半邊紅滿天。
誰道花無百日紅?
凝視眼前光中燃,
神恩日日照人間。
春閑
靜看桃花呆看天,忘了時間,忘了牧田。
愁聚心頭悄悄掩,千般有憾,千般無怨。
春看晨曦秋看光,追憶荷塘,追憶麥浪。
賞心樂事自由談,書香點點,花中翩翩。
春暢
深夜,星光點點,月光灑地。
你坐在庭院,望著星際。
吟唱我的詩句,嘆息著說:
“想當年追你到江南……只嫁給我。”
這句話緊緊地刻在你心里。
此時我已安然自若,任性地在天空中飄忽閃移。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你想我的呼吸;
在那玫瑰綻放的日子你會痛哭流涕。
那時的你風燭殘年,蜷縮在躺椅。
為了美好,真正生活,別期冀。
今日起,送自己一朵玫瑰,愿深情如此,愿笑靨如彼。
春之聲
文 / 文學院? ?張靜
和解
在一切惡的引誘面前
我決定向善
不是每次都毫不猶豫
不是每次都果斷決絕
但最終都選擇相信
這是最容易的
選擇放下,于是
在后來,愛與恨
快樂與悲傷
勇敢與退卻,等等
在所有的這一切之間
再沒有什么可以使我們躊躇不前
選擇收回那個讓人受傷的句子
選擇上揚,用微笑代替
選擇把我們的合照重新珍藏好
給喜歡的植物澆水
給林中的野鳥喂食面包
選擇打開向陽的那扇窗戶
拉開布簾,選擇相信
每一顆靈魂都向往亮光
陽臺里的雨季
一場始料不及的暴雨
我又開始懷舊
它夾著雷聲
拍打我的窗牖
它驅趕著行人
搖晃路旁的樹
它迫使停放在樓下的小汽車
發出陣陣尖叫聲
我從超市匆忙趕回
提著兩大袋生活所需的雜物
慶幸自己及時走進了家門
卻又向往著外面雨水如柱
我搬了凳子來陽臺
和來不及晾曬的衣服一起
雨勢漸強
墨云覆蓋著城市的上方
可以清晰地嗅到
被揚起的塵土
散發的氣息
竟類似……那田野的芬芳
也許與時空無關
這場雨多年以前
也曾打濕我們的年輕的衣裳
我伸出手掌
再次觸碰到
被雨水和汗水沖刷的臉龐
和解(外一首)
文 / 國際商學院? 朱德芬
任渠百載雪加霜,
懷揣詩心耀八荒。
遠走天涯攜舊錄,
重歸故土續新章。
書山跋涉神思竭,
詩苑窮微物我忘。
矢志投身傳絕藝,
年高不畏路何長!
1.渠——他
2.舊錄——這里指葉先生讀書時聽顧隨先生的詩詞課所作的幾大本筆記。離家去臺灣時她別的東西都不帶,只帶上這整套筆記,可想而知這些筆記對她而言是極為珍貴。
3.書山句——電影里有一個鏡頭,講的是葉先生在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期間,經常一個人在圖書館挑燈夜戰,查找資料。哈佛圖書館也很人性化,專門給她留了一根鑰匙。
4.窮微——探究精微的道理。葉先生對詩詞的解讀細致入微。
5.物我忘——葉先生剛回南開大學講課時有詩云:“白晝談詩夜講詞,諸生與我共成癡”。
6.絕藝——此處指吟誦,一種近乎失傳的古老讀書法。葉先生最大的心愿,一是把自己對于詩歌中之生命的體會,告訴下一代的年輕人;一是接續中國吟誦的傳統,把真正的吟誦傳承給后世。
注:
文 /?外國語言文化學院? ?朱艷卿
觀記錄葉嘉瑩先生傳奇人生影片
《掬水月在手》有感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一雙眼看華師,一支筆寫物語。
本欄目邀請謝子娟老師開啟“紫荊物語”專欄,為我們描寫華師里的一花一葉,一草一木,為我們描繪出一個植物世界里的別樣的華師。這是一個傾聽萬物說話的世界,這也是一個傾聽我們自己內心的美麗新世界。
禾雀花:芳枝插翼并翅歸,相知相依入翠微
文 / 信息光電子科技學院? ? 謝子娟
禾雀花盛開,如萬鳥棲枝,原本寂寞枝頭霎時間春意闌珊,熱鬧非凡。我校石牌校區教育科學學院門口新修的連廊新近成為了網紅打卡之地,原因是攀援其上的禾雀花(大果油麻藤)首次開花了,師生們爭相賞花拍照,用流量打造出植物中的校園新寵!
說起禾雀花,實在不愿意提及其學名大果油麻藤(又稱牛馬藤),感覺前者唯美雅致如陽春白雪,后者直白粗鄙若下里巴人,但在反差之間卻能激發出強烈的好奇探究之心。細觀其花,每串二三十朵,由一青綠色小藤串連,酷似翩飛的禾雀棲息于濃蔭之下。花有四瓣,花托似雀頭,正中向陽一瓣如雀背,側兩瓣如雀翼,底瓣后伸如雀尾。花房內有一撮細長略彎的花蕊,探出花房靈動俏皮如尾羽伸展,活潑可愛。若不經意碰損花朵的某一部分,傷痕處會出現褐色淤傷,甚至滲出汁液,均因其莖內含有紅色汁液,這也是大果油麻藤又稱“血藤”的原因。
禾雀花,以動物之名描述植物,完美起到了“以動寫靜,愈增其靜”的反差效果,這里邊有一段動人的傳說。相傳八仙之一的鐵拐李云游山野時,看見一群一群的禾雀(麻雀)飛到稻田里偷吃稻谷。農夫拿著掃帚從這邊趕,禾雀飛到那邊吃;從那邊趕,禾雀飛到這邊吃。農夫眼巴巴地看著大群禾雀啄食糧食,非常心痛又頗感無奈,而頑皮的禾雀反而嘰嘰喳喳地嘲笑農夫無能,互相打鬧雀躍。鐵拐李見此情景,覺得這群禾雀頑皮太甚,便隨手扯來山藤,使出法術,把禾雀捆綁住,一串一串的掛在樹上。從此,禾雀不敢再偷吃稻谷,世間便多了一種可愛的植物——禾雀花。
禾雀花之奇,不僅在于其形狀活潑可愛,如萬千禾雀翩飛入林,更在于該花開放的位置。我們通常看到植物的花朵基本上都開放在樹冠頂上以及枝葉叢中,而禾雀花卻開在莖上(即最碩大的藤蔓)這就是植物的老莖生花現象。莖花現象的好處首先在于營養傳輸速率的問題。植物營養學家通常認為:粗大的莖和枝干儲藏著開花結果所需要的養分。禾雀花盛放時成百上千串頭狀花序,每一串都開有二三十朵,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營養物質。這些花朵盛開在莖上便于輸送養分,減少能量的消耗。莖花現象的第二個好處在于傳粉授花的有效性。粗大的莖一般與地面距離比較接近,方便蝴蝶、蜜蜂等昆蟲發現和光顧,“近水樓臺先得月”的自然選擇是類如禾雀花這種熱帶雨林植物的生存策略,即便離開了垂直空間分層明顯的熱帶雨林環境,這種生存特性依然遺傳了下來。與此相類似的還有我校紫荊路上的大王椰子,蜂蝶均難以企及喬木高枝上的花朵,于是大王椰子的花從莖上長出,而且還形成一個巨大的下垂花序,叫鞭花,顧名思義,像鞭炮一樣成串下垂的鞭花為了生存不得不放棄矜持,諂媚于現實。透過小小禾雀花,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生存智慧,同時不斷在佩服中感嘆自己的粗陋和淺白。
? 我校教育科學學院門口原本是一片平淡的草地,后來順著原有的水泥小路修了這個迂回的連廊并搭配上了禾雀花這種觀賞性極強的攀援植物,于是,濃蔭庇護下的一樹繁花把“向陽門第春常在”的景象呈現在師生們的眼前,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累了倦了乏了隨時可以在花樹下閑庭信步,體會自然之趣生活之美!的確,我們既要在物質生活中安頓自己,更要在精神世界里滋養自己,畢竟,生活的本質,是人間煙火背后的操持,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生命的本質,是淡定與從容的詩意情懷,是琴棋書畫詩酒花。
突然覺得學校安排的這一處連廊、配植的這一片禾雀花,其實是在種植春天,既是種在學校的土地上,更是種在您的心里頭!
(后記:恰逢牛年,時值春耕,謹以一首題《春耕圖》詩分享給新學期的你:“柳綠桃紅萬物滋,農夫持杖喝牛遲。犁翻沃土開新歷,一步春風一步詩。”讓我們享受春天,同時也給自己立一個Flag:唯硯作田,以書為旗,揚鞭奮蹄,勤勉當先,既奮斗于三更燈火五更雞,又享受這春風十里!耕無惡歲,種有豐年,只有真正找到深耕厚植的樂趣,春天就隨時在你我身邊!)
藝 / 術?/?小?/?劇 /?院
冬日里的春之交響
文 / 音樂學院 麥瓊
廣州的冬天,是無法預見寒冷的,溫度計的數字有時失去參考價值。常常是隆冬季節叫喊著入冬難,而在太陽下卻又往往透著刺骨的冷。今天(12月4日)就是這樣的寒冷,但廣州交響樂團在星海音樂廳奏響卻是舒曼的《春天交響曲》(OP.38),這種與寒冷的“對抗”不管是故意還是偶然,都讓樂迷們有暖融融的期待。這場樂季音樂會(第5場)還從上海請來優秀的圓號演奏家顧聰,演繹韋伯的《e小調圓號小協奏曲》(OP.45),這也是難得的聆聽機會。圓號當主角,音樂會上是不常見的。
舒曼的《曼弗雷德序曲》(OP.115)開始便驅趕了入夜后的寒意,指揮家景煥將這個原本沉悶的序曲演繹得相當熱情洋溢,情緒變化豐富,給人以開闊的想象。作曲家在音樂中賦予了過于復雜的內容表現,是不太容易把握。不過,這個熱身很有效,現場的賞樂氛圍既安靜又活躍。星海音樂廳越來越有國際范兒,秩序好,雜音少,連咳嗽都聽不到了。接下來韋伯的《e小調圓號小協奏曲》,說是浪漫主義的音樂,卻很是古典。音樂的結構和語言都很精致典雅,廣交的演奏家們對這種音樂顯然是更得心應手一些,為了配合顧聰的獨奏,在聲部的平衡和力度控制上分寸感特別好。而在最后的終段“波蘭舞曲”中,我聽到了維也納比德邁雅式的優雅和幽默,非常享受。顧聰的表現開始有點起伏,但是越來越好,協奏曲完后就欲罷不能了。返場兩次才能“擺平”樂迷的掌聲,圓號獨奏有這樣的效果,無疑是實力在作保證。復音技巧(同時吹出多個音),讓大家對圓號的演奏技巧多了一層見識。
對于舒曼的《第一交響曲“春天”》,人們總是在聆聽的時候給出很多揣摩與想象。因為音樂史將他創作這個作品的時間點多有描述,甚至諸多夸張,認為是他婚姻勝利的幸福見證。他一口氣寫成這個管弦樂作品,并且代表春天和幸福,居然口耳相傳成為“事實”,也算是一個奇跡。第一樂章,確實是抑制不住的興奮和激動,這股熱情和躁動在浪漫交響樂中屬于個性化的存在。作為標題性音樂,說成是喚醒春天,大地的生機勃勃,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作曲家也一直強調其寫作時有對“自然音響”的描繪,或者說是寒冬里對春天的期盼;但說成是幸福感,這個就見仁見智了,畢竟幸福感過于抽象。筆者倒是在第二樂章的小廣板找到對幸福感、甜蜜感之類情感的抒發。一首簡潔、浪漫的夜曲,最初用“黃昏”的標題也是貼切的。我理解的幸福感一定不是敲鑼打鼓的、歡天喜地的樣子,略帶愁懷的甜蜜,才能品味出幸福的味道和深刻。對浪漫主義天才舒曼來說,恰恰是對此極為拿手的。如果不是配器上略顯厚重一些,單曲循環歌單一定有它的份。第三樂章的活潑戲謔和第四樂章的肆意歡樂,當然也可以作為舒曼“幸福年”來理解。舞蹈性的音樂主題比較明顯,卻因為節奏的多變,舞步也浪漫起來,幻想、熱鬧多于優雅。
舒曼的管弦樂總是帶有鋼琴的特質,抓人的旋律不夠明顯,調性多變就更容易使得結構的發散,加之配器的不足,有混沌之嫌。過于熱情而喋喋不休,缺乏德奧音樂嚴密的章法,給音樂處理以開闊的空間的同時,也帶來結構邏輯的困難。這種時候,就要考驗演奏家們了。廣州交響樂團的演奏家們看來不少用心于對作品的琢磨,指揮家景煥有颯爽的正確揮拍,音樂處理中既有大氣磅礴,也有細膩入微,層次分明。聽來沒有枯澀感,沒有給聽眾分神的機會。浪漫主義音樂的絢爛音色和豐富情感得到充分的呈現,尤其是木管聲部個別地方的表現出色。
很愿意聽廣交嘗試一些新作品或者生僻一些的作品演繹,從中看到他們的努力和用心,更能帶給樂迷賞樂的新鮮感。
除了贊美和懷念,我們還需要什么
文 /?文學院?鄧玉環
《你好,李煥英》明明就是當今著名喜劇女王賈玲為了懷念意外去世的母親,量身定制的一部非常私人化的電影,導演賈玲甚至在片尾刻意而誠懇地用老照片和文字無聲地傳達給觀眾:李煥英就是我的媽媽,她英年早逝,我可以用穿越、虛構、搞笑的方式敘述我和母親的故事,但我深深地愛她、思念她,這是真的,絕不摻假。你看,幾乎所有坐在影院里的觀眾,都為這個名不見經傳、普普通通的女人李煥英感動落淚,為賈曉玲聲聲呼喚 “媽媽”、發自肺腑的哭聲而落淚。
李煥英是喜劇演員賈玲的母親,她也是一位“平凡而偉大”的母親。如果有可能,誰不想像賈玲一樣,將一部成功的文藝作品或其他了不起的成就隆重地獻給自己的母親呢?這是多么巨大而榮耀的一份回饋啊!賈玲的愿望在2021年的春天實現了,她一定是非常驕傲自豪的。但我們不會嫉妒,相反,當故事最后她開著曾經向媽媽許諾過的“豪華”敞篷車,在蜿蜒起伏的山道上兜風,她幻想母親身著豪華的貂皮大衣,燙著時髦的卷發,像個貴婦一樣和她談笑風生——遺憾的是,身邊的那個位置,空空如也——的時候,這個鏡頭又成為擊中觀眾的催淚彈:無論女兒多么優秀、多么想讓媽媽高興,可是這一切終究沒能實現。
我猜想,最能被電影感動的人,是中老年觀眾,尤其是女觀眾。賈曉玲的母親,是千千萬萬個普通母親中的一個,是中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工人母親的縮影。最能打動觀眾、給我們留下溫情印象的細節,都來自李煥英作為母親的橋段。她給嗷嗷待哺的女兒喂飯;女兒拉了褲子讓她難堪,但她并沒責罵女兒;女兒摔跤了,手里還舉著包子令她啼笑皆非;她多次被叫去學校和班主任談話;她給女兒縫補衣服,無論什么樣的破口子,都能補上好看的小動物圖案……甚至,在女兒穿越回去,從空中掉落千鈞一發的危險時刻,也是她焦急地張開雙臂去撲救,然后被女兒重重壓在身下——母親為了孩子,真的可以奉獻出一切,包括生命。
我們從李煥英身上,看到了自己母親的影子。母親愛孩子,是包容孩子的一切:孩子笨拙也好、難看也好、沒出息也好……一律無條件接受,她只有一個最根本最樸素的愿望:只要你健康快樂,就好。孩子愛母親,最樸素最簡單的想法就是:我要讓你高興!在孩子眼里,母親的笑臉是世界上最美的圖畫,為了給母親“長臉”,為了讓母親舒心一笑、開懷大笑,女兒愿意為之絞盡腦汁、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這是深深扎根于國人心中傳統“孝”文化的體現,所以,觀眾深深理解賈曉玲一切看似荒唐可笑的努力和行為。最為關鍵的是,穿越回1981年的賈曉玲所做的一切努力,母親看得清清楚楚,甚至悄悄幫助女兒去實現愿望——李煥英坐在觀眾席笑靨如花,眼里卻飽含淚花——這是電影最具威力的催淚彈。母親與子女間的感情血肉相連、無可比擬、無法替代。母親和孩子,誰更愛誰?答案不言而喻,當賈曉玲發現真相的時候,痛哭流涕得不能自已。
賈曉玲選擇穿越回去的時間是1981年,那時李煥英還是未婚女性。為什么偏偏選擇這個時間點回到過去?賈玲是努力想還原母親青年時代最美的樣子,她用力想象李煥英還是單身女性的時候如何生活,怎樣戀愛。是的,每一位母親都曾經是風姿綽約的妙齡女子,然而,孩子記住的只是她已經成為母親的中年模樣。尤其是女兒,長大后會對母親年輕時代的故事更為好奇。但中國的父母親,對自己年輕時的種種經歷往往閉口不提、諱莫如深,那些年少時的激情沖動、浪漫故事或者是悲情往事,子輩只能從他們偶爾流露的只言片語、某次玩笑的碎片去苦苦拼湊和想象。所以,廠長兒子狼狽追求李煥英一個星期的喜劇情節,恐怕都是無厘頭的想象和夸張渲染,不能當真。但李煥英容顏秀麗、談戀愛不攀高枝、排球女將風姿颯爽、熱愛生活與時俱進(廠里第一個擁有電視機)等等,已被賈玲最大限度地還原——這部分笑料最多,但實際上這部分恰恰是整部片子力度最弱的地方,或許也是因為缺少豐富真實的生活細節支撐。
所以,看完《你好,李煥英》還是覺得隱隱的不滿足。畢竟,片子沒能脫離對中國女性“母親”傳統形象的設定和傳統觀念的演繹,李煥英平凡是平凡的,但偉大似乎談不上。整個歷史為了讓女性甘于做一個含辛茹苦的母親,已經給予了“母親”這一身份毫不吝嗇的贊美和謳歌,給予了足夠的光環和榮耀,給予了足夠的表彰與銘記。然而,女性除了母性光輝偉大的標簽之外,屬于她自身的人之獨特品性與作為(如影片極力想還原的青年時代的李煥英)卻依然是模糊不清、平平無奇的。影片除了告訴觀眾:你一定要努力成為母親的驕傲;兒女需及時行孝,不要空留“子欲孝而親不待”的遺憾的警示之外,似乎別無深新之意。當然,賈玲作為成功的喜劇演員、新晉導演和孝順女兒,靠《你好,李煥英》徹底實現了個人悼念(乃至全民追思,規模可觀)、回報母親的愿望,但對于生活在2021年的女性們來說,我們還想看到一個更個體化的、卓爾不群、令人難忘的李煥英。
親子幸福書
糖寶今年四歲,是我們郭家第一個小孫子,可以說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姑姑大小姑奶奶叔爺爺舅爺爺以及各種堂叔表叔表姑……都喜愛這開心小糖果。其中尤其寵愛她的當然是爺爺,我們平時帶她都是恩威并施的,只有爺爺對她永遠和氣、耐心,不忍心責罵。
糖寶屬猴,性格脾氣也跟孫猴子沒啥兩樣。還在襁褓中的時候,又哭又鬧,得奶奶抱著樓上樓下狂繞圈圈才肯安靜。那時候她頂著一頭軟乎乎直愣愣的沖冠怒發,樣子十分滑稽好笑。
再長大一些,糖寶開始學走路、學說話,推著家里的四腳小麻拐凳子滿屋子跑,對著我鼓著小嘴喊“嘟嘟”。我糾正她說“姑姑”,她不聽,非要叫“嘟嘟”,嘟得口水四濺。
等到她可以滿地亂跑的時候,就到處亂猴,把爸爸當椰子樹,一個勁攀爬,把我的腿當滑滑梯、當駱駝、當千里馬……大人們都累癱了,她還在笑嘻嘻大喊“我還要玩”“我還要玩”。
糖寶是我們家的開心果,跟她在一起,我們總是有層出不窮的靈感,陪她瘋陪她玩;也總有說不完的笑話,樂不可支。可以陪伴和記錄她的成長,是作為姑姑最大的幸運。我希望這“糖姪畫記”可以一直寫下去,也希望糖寶永遠這么童真可愛。
圖文 / 文學院? ?郭浩瑜
糖姪畫記
自由背包客
(之六)
一路向北,
我和草原有個約定
文 / 體育科學學院? 趙海軍
騎行第五天
路程:正藍旗(上都鎮)——灰騰河,140+公里。
早晨在客廳帳篷里醒來,猶豫著是否聽從蒙古族老板的話停留一天,去附近的草場上看那達慕大會。多年在路上,我習慣連貫的騎行感覺,這會讓自己有種緊迫感,讓身體保持在一個亢奮的騎行狀態。除非體力極度疲憊和天氣惡劣被迫停留,中斷騎行調整行程。
靜悄悄的客廳,提供的免費早餐擺在餐桌上,份量很足。吃完早飯還是選擇繼續騎行。
來到院子停放單車的角落,不愿意看到的場面還是出現了。我的大行單車已經倒地,后輪胎癟癟的。盡管戶外騎行爆胎是難免的事情,也攜帶著常用的修車工具,可我還是不愿意看到這種局面出現。
二話不說,只能擼起袖子扒開后輪外胎,抽出內胎。用打氣筒打飽內胎,拿起來貼在臉頰邊一點一點地感受微弱的氣流沖擊,找破胎的針眼。這時,老板娘也走過來湊熱鬧,看我如何補胎。
溫柔的陽光從小區屋頂投射過來,院中雜草上的露珠晶瑩閃亮,我忙活得額頭冒汗。
內胎貼著臉頰轉了一圈還是沒有找到。沒辦法,借來臉盆接上水,用常規的修車鋪的辦法找針眼。很快,一串清晰的氣泡在水里顯露出來。放掉內胎的氣,擦干表面上的水珠,拿出搓片、補胎膠水和補胎片,摩搓、上膠、陰晾、貼片,按壓、裝胎、打氣,一步步按程序完成補胎。前后耽擱半個多小時。
和老板娘揮手告別,開始新的行程。
近一個小時后,等拐到寬敞的239國道時,已經騎行了20公里了。這20公里是昨天的回頭路。
四周,放眼望去,稀松的草地有點大失所望,傳說中的草原難道還在千里之外。
失望歸失望,但是不影響騎行的感覺。平坦的國道,開闊的視野,讓我心曠神怡。國道上偶爾還有農用車拉著加長的平板,上面放著可移動的鐵皮屋向北駛入。那是忙著找活,去草場幫草原主人打草卷。通常情況下,他們都是一個人,吃住都在鐵皮屋里,來去自由,行動方便,機動性很強。
烈日暴曬,晴空萬里,遠處的天邊灰蒙蒙的,莫非草原這里也有灰霾天?!后來才知道,這是草原缺雨水的緣故。今年內蒙古草原大旱,一個多月沒怎么下雨了。
上午的騎行路過渾善達克沙地。稀疏的草根下裸露出沙土。泛黃的植被就這樣在惡劣的環境下倔強地生長著,在微風中不屈不撓地抗爭著。
一路的緩上坡,補過的輪胎碾壓著柏油馬路,總感覺松松軟軟,如同我疲憊的身軀。
? ?午飯后騎行中,路邊烏日圖小鎮,路邊出現一個超市,果斷下車進入。多日的騎行,高溫暴曬,加上風餐露宿,體內缺少維生素的攝入。進去看看有何補給一下。
十幾分鐘后,我坐在超市墻邊休息,嘴里啃著黃瓜,體會著鮮嫩中甘澀的口感。
張瑩突然指著來時的方向讓我快看。
兩個風塵仆仆的騎行者闖入我的視線,一臉的灰塵和疲憊。一個身材略高,五官端正,黑黑的臉盤一臉的嚴肅和矜持,不茍言笑的樣子。另一個身材略微矮小,黑黑的臉上頂著一頭剛長出來的寸發,右側額頭有一塊結痂的傷疤,鬢角還有一條長長的疤痕,在頭頂上清晰可見。他抬頭看人時,抬頭紋就趴在額頭。我心頭咯噔一下,看這貌相,來者不善啊!
彼此確認過眼神,問過去向行程,幾乎完全相同的路線。他們兩人從河北廊坊出發,矮個子的是領頭的人。
初次相見交流并不深入,彼此尚未知根知底,我心中難免有點防備。幾句之后,兩位陌生人先行上路出發。
既然路線相同,是否邀請兩位一起騎行,我也泛起猶豫。張瑩傾向于一起騎行,路上有個照應。我心中盤算著,對方兩個三十歲上下的陌生男性,年輕力壯,職業,體力,性格等等都不熟悉,貿然相邀不妥。最主要的是,這一路要安全第一。
再次出發,路邊出現成排的樹蔭,在草原上很難得。那兩個陌生騎行者的身影已經可以看到。看來他們的速度并不快。莫非有意等我們追上同行?!
下午后程的騎行就在我們四個你追我趕的配合下漸漸接近尾聲。距離目的地一箭之遙的加油站,停著幾輛摩托。涼冰冰的機車后是行裝,那裝備一看就是跑長途的。
都是騎行者,都是用車輪丈量祖國大地,英雄惜英雄般地相互噓寒問暖,合影留照,最后揮手互道平安散去。
兩位騎行新朋友要去尋找可以洗熱水澡的旅店,我和張瑩帶著帳篷不用著急找住處。我瞅準路邊一家飯館,就此停下,進去吃晚飯。
點好菜,我問飯館小妹能不能借用飯館的走廊扎帳篷過夜。嚴寒地帶的房屋一般都會在走廊處安裝擋風玻璃用于保暖。在避風走廊內扎帳篷是非常理想的地方。
飯館小妹問過老板娘后回來點點頭,說要讓我們自己清理一下那里的雜物。那是自然,我連連道謝。
帳篷安頓好后,慕色降臨,張瑩用微信和那兩位騎行者取得聯系,要過去交換信息。
飯館有一個大院子,停放著幾輛過夜的大卡車,黑漆漆陰森森的。路上偶爾駛過的機動車呼嘯而過,晃動的車燈劃過寂靜的夜空。我拿出洗漱用品找到水龍頭刷牙洗臉。拿著打濕的毛巾,我躲在大卡車后面,在夜色的掩護下,褪去衣服擦拭身體。夜風吹來,渾身機靈靈打一個寒戰,精神抖擻。
陰云盤旋在頭頂,層巒疊嶂一般,把夜空包裹得嚴嚴實實。濕潤的夜色襲來,我一身清爽,獨自站在院中央深呼吸。我閉上雙眼仔細聆聽,感受著草原的胸懷,體會著草原的脈搏與呼吸。
草原的夜色好黑啊!
(未完待續)
《紫荊樹下》征稿啟事
《紫荊樹下》是我校工會和校女教職工委員會創辦的反映女教職工工作、生活及精神面貌的電子雜志。雜志面向全校教職工,提供一個交流和展示的平臺。雜志的宗旨是展現美麗,追求理想,時尚生活。
《紫荊樹下》是電子季刊,逢3月、6月、9月和12月刊出。
《紫荊樹下》作為我校女教職工工作內外宣傳的又一重要載體,作為華師女教職工展現自我的舞臺、幸福心理的驛站,注重用我們身邊的人和事來充分展現姐妹們“用心工作、健康生活”的風采。
《紫荊樹下》招募美文如下,誠邀您惠賜佳作。
一、征稿對象:全校教職工
二、欄目設置:
資訊瞭望臺(工會活動擷影)
紫荊麗人秀(女教職工風采)
紫荊大講堂(教學科研收獲)
麥田守望者(師生感悟故事)
讀書咖啡吧(深刻睿智書評)
文學手工坊(原創文學作品)
親子幸福書(溫情親子教育)
自由背包客(抒情優美游記)
女性養生堂(健康生活理念)
三、投稿要求:
1.內容積極健康,圖片豐富多彩,結合工作,貼近生活。
2.來稿請附上作者姓名、所在單位和聯系方式。稿件字數不超過三千,圖片格式為JPG格式,尺寸不小于1200x800像素。
3.文章如被采用,會及時通知作者。編輯部對來稿有刪修權,不同意刪修的稿件必須來函聲明。所有稿件擇優刊發,一經采用,即奉稿酬。
四、雜志官方網站鏈接:華南師范大學女教職工幸福伊家園
//gh.scnu.edu.cn/ngw/index.php?s=/Article/index/id/160
《紫荊樹下》編輯部
與您邀約,恭候美文
投稿郵箱:463611443@qq.com
投稿咨詢電話:020-85211040
華南師范大學工會
《紫荊樹下》2021年第1期
展現美麗
追求理想
時尚生活
幸福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