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精品va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网午夜_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_欧美人与物videos另

注冊

《紫荊樹下》總第44期

2024年6月刊

主辦:
中國教育工會華南師范大學委員會
校工會女教職工委員會

總第44期

華南師范大學女教職工電子雜志

contents

主辦:中國教育工會華南師范大學委員會
? ? ? ? ? ?校工會女教職工委員會
主任:吳? 堅
副主任:張仲仁? ? 鐘偉紅
執行主編:徐 珊
責任編輯:黃 蕾? ?李施慧
美術編輯:萬 斌
投稿郵箱:463611443@qq.com
電話:020-85211040

目錄

《紫荊樹下》

2024年6月刊

44

?

資訊瞭望臺 ------------------------- 06

?

部門風采展 ------------------------- 10

?

紫荊人物秀 ------------------------- 22

?

紫荊大講堂 ------------------------- 26

?

麥田守望者 ------------------------- 32

?

讀書咖啡吧 ------------------------- 42

?

文學手工坊 ------------------------- 52

?

親子幸福書 ------------------------- 66

?

自由背包客 ------------------------- 70

?

卷首語 ------------------------------- 04

?

征稿啟事 ---------------------------- 76

巾幗綻芳華,奮進譜華章

國文二十載,翩翩一少年。2024年,國際文化學院建院二十周年。20年來,學院已經建設成為一個具有較高水平和較大規模、具有鮮明辦學特色和廣泛海內外影響的國際中文教育教學與研究機構。已培養來自世界五大洲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各類學生20000多名。在蓬勃發展的國際中文教育與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事業中奮力前行。
巾幗綻芳華,奮進譜華章。國際文化學院的女教工在全院教工當中的占比超過七成。一朵朵“鏗鏘玫瑰”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屬于自己的無限可能,助力學院的事業發展上新臺階。女教工們智慧、溫暖、堅定、愛崗、敬業,用自己的故事展現芳華時代里的巾幗力量。每一個逐夢追光的“她”都是美好時代的亮麗風景,每一個頑強拼搏的“她”都是前行征途上的熠熠火光。
二十載初心不負,九萬里風鵬正舉。學院全體師生員工將以更積極的心態、更昂揚的狀態、更進取的姿態,將學院的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五湖四海”而積極努力、不懈奮斗,共同書寫國際中文教育與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創新發展的新篇章!

卷首語

文 / 陳曉玲

(國際文化學院黨總支副書記)

資訊瞭望臺

真實報道校園新聞,真情記錄校園生活。
“資訊瞭望臺”是關于華師女教職工新聞報道的資訊平臺,報道教職工們的工作動態和各項活動,展現華師女教職工風采。?

校工會舉辦第十五屆“小荷花”少兒親子文藝表演活動

?2024年5月25日,在“六一”國際兒童節即將來臨之際,校工會在石牌校園教工俱樂部四樓多功能廳舉辦了第十五屆“小荷花”少兒親子文藝表演。本次活動邀請了教育科學學院袁愛玲教授、音樂學院任麗華副教授、附屬小學曾文莉老師擔任專家評委;附屬幼兒園李雨桐老師擔任節目主持。校工會副主席、女職委主任鐘偉紅參加活動并總結發言。
此次少兒親子文藝表演以“感恩成長,夢想起航”為主題,共33個節目,涵蓋了聲樂、器樂、舞蹈、科普等內容。活動現場氣氛熱烈而溫馨,孩子們身著色彩鮮艷的服裝,與家長一同走上舞臺,展現他們的風采。聲樂類的表演或高亢激昂,歌唱著對祖國的熱愛和祝福,或清雅悠揚,傾訴著對師長真摯的情感,家長和孩子們用清澈的歌聲唱出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器樂類的表演展現出大小朋友們豐富的藝術表現力,悠揚的琴聲行云流水般流入觀眾的心間;在舞蹈表演中,孩子們翩翩起舞,身姿輕盈,家長陪伴著一群可愛的小精靈在舞臺上靈動飛舞,精彩非凡;本次還新增了一個科普類的新表演形式,媽媽和孩子共同演繹了“火箭是怎么發射的”過程,繪聲繪色的講解讓在場的小朋友們都聽得津津有味。每一個節目都凝聚了孩子和家長們的精心準備和巧思妙想,他們用真摯的情感和精湛的技藝,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在點評環節,三位評委老師為小朋友們送上節日祝福,并對所有節目給予了充分肯定。在教育領域深耕了四十多年的袁愛玲老師從家庭教育角度出發,充分肯定了“小荷花”活動是開展美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濃厚親子間情感的好載體,鼓勵廣大家長珍惜陪伴孩子成長的時光,重視家庭對孩子德智體美勞的培養,促進孩子全面健康成長。作為曾經和孩子一起登臺表演的家長,任麗華老師稱贊“小荷花”這個舞臺承載了自己和家人許多美好的回憶;此次“小荷花”文藝表演形式非常豐富,吹、拉、彈、唱、跳、科普節目等樣樣齊全,大小演員精致的儀容和自信的臺風充分體現了參演者對舞臺的熱愛和重視。曾文莉老師逐一點評每個節目的亮點和特色,鼓勵小朋友們學會在欣賞和觀摩過程中取長補短,不斷進步;并指出,家庭美育無處不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校工會副主席鐘偉紅在活動總結中提出,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在六一前夕舉辦“感恩成長,夢想起航”少兒親子文藝表演,意義非常深遠。一是通過活動,不斷引導教職工子弟愛黨、愛國、愛校、愛家,感恩成長,放飛夢想,共建美好家園;二是及時將學校黨政的關懷和校工會的關愛溫暖送到廣大教職工及其子女身邊,共同關注教職工子弟的健康成長;三是進一步促進親子關系,展示家庭風采,充分發揮良好家風的榜樣示范作用,共建華師和諧校園。今年是“小荷花”品牌活動開展三十周年,三十年來,活動不斷推陳出新,成為華師工會工作的文化特色品牌,成為幾代華師人的美好回憶。2019年以來,校工會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積極拓展親子主題,得到學校各部門工會和廣大教職工的大力支持,家長們甘當兒女的“綠葉”,現場親子互動溫暖感人又美好。鐘偉紅表示,校工會將不斷發揚光大,把“小荷花”活動品牌越辦越好。
?活動尾聲,評委老師們共同為演出的小朋友們頒發獎狀,并合影留念。

國際文化學院部門風采展示

部門風采展

國文二十載,同心向未來

在華南師范大學國際文化學院建院20周年之際,為展示學院教職工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增強全院教職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豪感,12月15日中午,在學院工會的統籌安排下,國際文化學院于一樓大廳舉辦2023二十周年院慶美食嘉年華暨第四季度教工集體生日會,為學院20周年華誕獻上“饕餮盛宴”,讓教職工們感受學院的人文關懷,共享舌尖上的美味。學院院長左鵬軍,副院長呂蔚、方清明,副書記陳曉玲,工會主席李利和全體教職工都參加了慶祝活動。活動由學院研究生工作辦公室主任張倩、2023級研究生輔導員莫克翟主持。
活動伊始,伴隨歡快的音樂和笑聲,在喜慶祥和的氣氛中,學院院長左鵬軍代表學院所有教職工對國際文化學院成立20周年表示祝賀,并為第四季度生日的教職工送上了美好的生日祝福,感謝大家辛勤耕耘,用愛為教育默默奉獻。“壽星”們帶上生日帽,插上蠟燭,許下心愿,燭光猶如“海上明燈”,照亮遠航的方向。一塊蛋糕,一份溫情,輕輕品嘗一口,甜蜜在味蕾間蔓延。
隨后,教職工們共享美食盛宴,共述同事之樂。美食嘉年華活動現場,擺滿點心和菜品的展臺映入眼簾。30多道菜肴、風味小吃、特色食品令人目不暇接。香噴噴的辣子雞、烤魚、涼拌牛肉,現場烹制的烤紅薯、牛肉丸、榨果汁,甜蜜蜜的冰粉、銀耳湯、小泡芙……活動現場彌漫著撲鼻的飯菜香,令人饞涎欲滴。學院的教職工化身大廚,為了本次活動絞盡腦汁,紛紛亮出看家本事,煎炒烹炸、精心調味,將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帶到現場,并為它們起了有趣又好聽的名字。大家興致勃勃地議論著菜品,交流著品嘗美食帶來的驚喜,在教職工的熱情和美食魅力渲染下,慶祝現場氣氛愈加濃厚。
活動輕松、愉悅,既讓大家感受到了學院的人文關懷,也幫助大家緩解了繁忙的工作壓力,增進了職工之間的感情,收獲了滿滿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歸屬感,教職工們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去,為學院建設添磚加瓦。

——國際文化學院二十周年院慶美食嘉年華暨集體生日會

國際文化學院部門風采

國際文化學院三月集體生日會暨年終頒獎典禮

暖風拂面,在花開絢爛的三月天,學院于3月28日上午在一樓會議室舉辦了2024年第一季度教工的集體生日會及2023年度年終考核頒獎典禮。
盛會伴隨著“生日快樂歌”的盛情開始,學院教工共同為過生日的老師們舉杯慶賀,送上誠摯祝福。壽星們一起切生日蛋糕,分送給在場的每位老師,將生日的喜氣與幸福一一傳遞。
? ? 隨后,學院舉行了2023年度考核頒獎典禮,院長金檀、副書記陳曉玲等領導為優秀教師們頒發了證書并送上了學院精心準備的禮物,真切地表達了對他們做出優秀工作的肯定,感謝他們在教學科研、學生思想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為學院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與智慧。

國際文化學院部門風采

共游香園,賞花探香

春滿大地,群英匯聚。為慶祝國際三八婦女節,三月九日,國際文化學院舉行“共游香園,賞花探香”的出游活動。學院共35位教職員工參加了本次活動。
三月九日上午八點半,大家在學院集合出發前往“世間香境”七溪地。上午十點,抵達七溪地,開始香囊DIY體驗活動,大家其樂融融,與“香”共融,展現出國文人飽滿的精神面貌。香囊體驗活動結束之后,大家走過香道,齊聚餐桌前,共享芳香午餐,在日常食物中感受自然療法的力量和品嘗應季應時的“香料”山珍。午餐過后,大家沿香道線游覽,感受清泉石上的閑情雅致,沐浴芬芳。
游覽結束之后,大家共品精致下午茶,體會舌尖上的美味與香氣的結合。國文人暢聊生活,分享工作、家庭和生活中有趣的故事,盡情享受下午茶的美好時光。下午茶結束之后,大家繼續體驗香囊DIY活動,手染香氣,身心放松。最后,集體攜香返回廣州,結束一天美好而又芬芳的旅程。

國際文化學院部門風采

國際文化學院女教職工風采

部門風采展

國際文化學院女教職工
風采展示

01

部門風采展

國際文化學院女教職工
風采展示

03

部門風采展

國際文化學院女教職工
風采展示

02

部門風采展

國際文化學院女教職工
風采展示

05

部門風采展

國際文化學院女教職工
風采展示

04

部門風采展

國際文化學院女教職工
風采展示

07

部門風采展

國際文化學院女教職工
風采展示

06

部門風采展

國際文化學院:陳 珺

紫 /?荊?/?人?/?物?/?秀

在平凡中追求卓越,在卓越中展示真實。
“紫荊人物秀”旨在講述優秀華師女教職工的故事。故事里有平淡,有熱烈,有溫柔細膩的小確幸,更有志向高遠的大追求。

文 /?本刊記者? ?陳曉春? 余慧琪

陳珺:把握人生的“自然度”

陳珺,這位從小對語言學習情有獨鐘的女子,在高考前曾懷揣著成為一名翻譯的夢想,然而命運的安排讓她在保送中選擇了漢語言文學專業。
大學時期,陳珺在文學類和語言類課程的學習中重新審視語言的奧秘,并選擇繼續攻讀語言學碩士、博士。對于她而言,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連接不同文化、理解身份認同的紐帶。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陳珺致力于用熱情與專業為語言學習者和教育者構建一座橋梁,讓跨文化交流變得更加暢通與豐富。
在語言習得領域,“自然度”是個很有意思的術語。陳珺表示,“自然度”指句子中詞語之間的意義關系是否符合人們的認知能力和語言習慣。在理解一段語言時,人們往往會按照自己對語言的認知規則來解析句子中的語法結構,從而識別句子中的含義。如果句子中的語法結構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則,那么句子的語義自然度就會較高,反之則較低。根據喬姆斯基的生成語言學理論,人的大腦里存在著一個專門的“語言習得機制(LAD)”,而在這個語言習得機制中的“普遍語法”也存在核心語法和外圍語法,核心語法多半是符合人的認知規則的,是無標記的語言,自然度也比較高,反之則是有標記的外圍語法。在語言臨界期前,人們通過LAD直接習得語言,所以兒童就是天然的語言學習家。而在臨界期之后,仍有少部分人的LAD是可及的,可以直接習得第二語言;而大多數人LAD變得不可及,需要借助母語的基礎來學習另一門語言。如果讓所有人的第二語言學習都能像孩子學母語那樣自然而然,那該多好啊!
說起第二語言的習得與教學,陳珺津津樂道,眼里閃著光。同時,在人生的道路上,陳珺似乎也不受外在事物的影響,一直堅定著自己的內核——她始終把握著自己人生的自然度,創造并應用著自己人生的獨門語言。
要知道,看似簡單的表達自己的話語,卻是很多人說不出的。
興趣在冥冥中成為指引
對于陳珺來說,語言學不僅是一門專業,更是一種天生的興趣和追求,也是水到渠成的自然把握。被保送漢語言文學專業后,陳珺在文學與語言的世界里更加堅定了對語言的熱愛。
被問到為什么會選擇對韓漢語的研究方向時,陳珺提到了她研二的一次中韓校際交流機會。“當時其實是教小孩子的那種補習班,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小孩都有,”陳珺說,“這段經歷奠定了我后來的研究基礎”。原來,初到韓國時,陳珺一句韓語都不會說,因此她就拿著書一點一點學,看當時熱播的韓劇,在菜市場里借助情境理解對話等方式,連蒙帶猜地學習。“學伴用隨”的效果顯著,就連韓國當地人,都說她的發音很標準。陳珺俏皮地表示,當時自己的語言LAD應該還可及,在語言學習上略有天分。敢于去一個語言不通的國度,并且不懼困難地學習,可見研究生時的陳珺就展現出了面對語言學習的那一份魄力。
后來,陳珺的碩士導師向她推薦了中山大學的周小兵老師。通過博士生考試后,周小兵老師認為陳珺韓國的經歷十分獨特,對她的二語教學和二語習得方面都有很大的幫助,建議她做韓漢比較與習得的相關研究。陳珺說,這大概就是水到渠成吧。
命運安排也好,水到渠成也好,聽陳珺將她的求學經歷娓娓道來,就像聽見山間的小溪緩緩流過。恍惚間,仿佛山間清風拂過,溪流卻仍然有自己的脈搏,朝著大海前進。可能正因這向夢想大海前進的興趣之源,陳珺總覺得在專業學習上,“樂趣比困難多得多”。
即使是一個小小的樂趣,也能在她的心里泛起漣漪。她回想到博士期間,為了深入了解韓國學生學習中文的情況,她們會對這些學生進行為期幾個月到一年的追蹤研究,觀察他們的學習變化。一位接受她追蹤研究的韓國學生,曾錄了一段錄音作語料,錄音是“烏龜與兔子比賽跑步”,陳珺經常在家播放這段語料,惹得她現在的丈夫(當時的男朋友)也學會了這位學生的語音語調,并總是聽成“比賽爬樹”。陳珺談到這段經歷忍俊不禁,“二十多年過去了,他也還是這么認為的。”
僅僅是談起自己的求學之路,陳珺首先回憶起的便是語言學習和研究中的樂趣。那一份對語言從未磨滅過的熱情,指引著她走上國際漢語的教育之路,在這趟名為“人生”的旅途上,她因為語言擁有了更多的際遇,認識了五湖四海的朋友,也抵達更多未知的地域,不斷豐富屬于她的獨家語言詮釋。
讓語言發出中國聲音
博士畢業后,年輕的陳珺心懷一腔熱血,希冀任意行走于天南地北。命運的紅線在無形的時空中拉緊,將她引向了愛情。在廣州,她遇到了終生摯愛,于是便在這座城市駐足,巧合的是,兜轉之間,求學于此“華師”(華中師大)而就職于彼“華師”(華南師大),她也不禁感嘆緣分的奇妙。
把喜歡的事情變成職業,是一件難得且幸運的事。懷著對語言的單純熱愛,陳珺在國際文化學院開啟新的人生階段。她教授的課程多樣豐富,跨越了語言預科、本科、碩士三個階段。最開始,她根據自己習得的專業知識,向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教學。然而,傳統的語言教學理論與模式在面向不同類型的學生時出現的問題,讓她產生了一些疑惑。在她看來,國內的國際中文教育注重本體,更加強調教師的專業素質,即老師一定要會句義分析、語法講解,有時反而忽略了二語學習者的難處。
“假設我們兩類語言學習者,他們都在小時候學某種語言,第一類是學習時充滿興趣,長大后念念不忘想再拾起來;另一類是當時學得很好,但在學習中留下了很痛苦的記憶,以后再也不想碰。即使后面這一類學習者當時語言能力更高,能說對他們的教學是成功的嗎?”比起在課堂中進行知識灌輸,陳珺在教學中逐漸關注到了不同學習者的需求,開始思考如何以課堂作為一個“跳板”,讓學生愿意在課外也主動學習。美國的訪學經歷點燃了她在《第二語言習得》這門課中教學的靈感。
2012年,工作7年的陳珺來到美國,在此期間的親身實踐讓她受益匪淺。“對于現代人來說,語言不僅是一種交流溝通的工具,更是一種認識世界多元文化并進行多向思維的能力。語言不僅僅只是語言,更關乎學習者的社會心理。”她發現,國外進行二語習得授課的角度很新穎,還會與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進行跨學科聯動。由此她將目光聚焦到了語言學習背后的深層含義,“語言的學習產生的心靈觸動不僅在語言本身、課堂交流,其實是社會的歸屬感、認同感”。美國同時是一個華裔眾多的國家,“很多華裔學習漢語,也是一種身份認同、民族認同,歸根結底是一種主語認同”。
“文化認同”背后所隱藏的歸屬心理,深深觸動了陳珺的心。她回憶起自己曾教過的一位泰國學生。這位學生告訴她,自己的祖籍在中國潮汕,可是隨著時間變化,與老家再無往來,唯獨記得一位爺爺的姓。這份斷掉的親緣讓她倍感惋惜,也讓陳珺下定決心幫助她走上“尋根”之路。“我們當時聯系了當地的文化局,并提供這么一條小小的線索,幸運的是真的找到了她的宗族!”似大海撈針一般的行動,即便過去了很久,陳珺還是覺得很神奇,說起這段經歷的時候,津津有味地點點頭,重復道,“我覺得挺好,挺有意義的”。
相同的文化基因總能喚醒人內心溫柔親近的觸角,陳珺喜歡這樣的遇見,她也更加清楚自己作為一名國際中文教育者,該如何出發。對于學習漢語的學生,她坦言大多數成年人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多一種能力,以便個人前途與職業發展。在美國訪學的同時,她也在加州大學教中文。期末匯報時,她驚喜于學生所制作的各種有意思的短片。“初級的學生,盡管他們學習的詞匯很有限,但是他們在有限的知識里迸發了無限的靈感。”全新的短片,人物情節角色樣樣齊全、木偶戲動畫片、富家女與窮小子的愛情故事、就地取材的vlog……他們盡量把他們學會的詞匯編到短片里面,讓陳珺也不禁感嘆學生的創意。因此,她逐漸跳出傳統的一些框架,在課堂上做不一樣的嘗試,不知不覺間,“興趣”成為她教學的關鍵詞之一。
比如,在韓國大邱大學做交換教授時,她總是設置一些情境,幫助學生理解中文。在寫作課上,她會把題目改成“向第一次來韓國的陳老師寫信做旅游推薦”,日常的情境交流讓學生感覺到親近,也更加熱情地用學到的中文進行表達。中韓的寫信格式差異容易讓學生混淆,她便用上了《一封家書》這首歌曲,朗朗上口、簡單重復的旋律不僅有趣,還幫助學生記憶一些知識上的難題。
長期的教學實踐,也讓陳珺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中更為得心應手。她從事教材編寫工作已經數年,從關注漢語的特點,設計各語種都能適用的通用型漢語教材,到針對不同國家地區習得漢語的難點,幫助學習者從熟悉的語言出發學習漢語的本土類教材,再到能夠更加客觀準確了解中國的《中國概論》,陳珺表示,她很欣喜看到中國的影響力在不斷增強,“但當圈層擴大,不了解的領域相反會變多”。在她看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知道中國,但談得上“了解”與“熟知”的人卻不一定變多了,要讓世界看見立體全面的中國,是《中國概論》編寫的初衷,也是陳珺作為國際中文教育者,期盼從“語言”的視角,發出真實的中國聲音。
讓自己自然地流動
在與陳珺的交談中,她對自己事業的熱愛溢于言表,“我認為我從事的職業是很有價值的”,陳珺自豪地說道。對國家的事業來說,不僅需要國家間的外交,陳珺認為民間的交往也很重要,而國際中文教育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在教中文的時候,中外的文化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彼此的交流,也能讓外國人自然而然地了解到中國和中國人。就學科而言,她表示,如果沒有中外比較,我們的研究可能只會局限于漢語自身。她的眼里閃爍著光芒:“有很多東西是在比較中才會發現的。有句話叫‘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國際中文教育的學科價值是不容小覷的,在世界的文明的互鑒中間,才可能更好地發現自己的民族特色。
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情誼,也成為陳珺對事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也是她幸福感的源泉。或許是相處時因為語言的誤用導致的搞笑插曲,或許是畢業后身處異國的學生發來的結婚請柬……在世界的每一處地方偶然傳來的鈴聲與問候都會讓她深深感嘆與感動,鼓勵著她不斷堅持國際中文教育。
就在這樣的歲月中流轉,陳珺的心態也在成長中變化。她坦言,年輕的時候憧憬事業的恢弘,抱擁一顆勃勃野心。隨著年紀的增長,才更會用平常心會來看待一切。她說,從人類發展的角度來說,進步是沒有限制的,但是從個人的角度來說,限制是必然的。“到一定的階段,可能要學會接受自己一直是一個平凡的人。還是會努力,但是我也接受我自己的平凡。”陳珺覺得自己到了緩慢發展的人生階段,我們卻認為,她的精神和思想仍在不斷向上走。
陳珺在生活中一直是一個喜歡旅游的人,她在游歷中長見識,也豐富內心的世界。我們相信,始終跟隨內心自然流動的她,一定也是別人眼里的美景。

紫 /?荊?/?大?/?講?/?堂

“紫荊大講堂”旨在呈現當代高校教職工對于女性話題的思考,為建設平等和諧的兩性關系提供思想交流的平臺。

我們的阿勒泰

編者按:最近,改編自李娟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的同名短劇火爆全網。阿勒泰不再僅僅是李娟的阿勒泰,而是成為了很多人向往的阿勒泰,成為了我們的阿勒泰。李娟是許多人喜歡的作家,而短劇的導演滕叢叢因其執導的《送我上青云》拿過各種獎項為眾人所喜愛。今天我們邀請到文學院的張建煒老師、圖書館的王春芳老師和教信學院的林英老師,一起來聊聊李娟,聊聊《我的阿勒泰》。

本期話題:

02

我們的阿勒泰

本期話題

01

我們的阿勒泰

本期話題

徐珊:感謝三位老師百忙之中參與我們這期的紫荊大講堂。今天,我們聊的是李娟和《我的阿勒泰》。我知道三位老師都是李娟的粉絲,那么請大家先說說喜歡她的原因是什么?
張建煒:喜歡李娟和她的散文是很久的事了。
要說喜歡她的原因,還真不是一下子說得清的。一開始可能是因為她的機趣。李娟的散文里總是有些“小聰明”,時不時抖抖“小機靈”,活潑、自嘲、幽默,讀起來輕松愉快。還有,可能是因為她在散文里體現的“普通”。李娟的散文里,無論是她自己,還是她筆下的人物,都表現出一種普通人的狡黠、善良和感動。為什么強調是普通人呢?因為她在文中表露的這一切都來自平凡的、瑣碎的生活,它們不驚天動地,也不壯懷激烈,只是印在每個普通的日子里,滲進生活的柴米油鹽吃喝拉撒里。讓你讀起來“心有戚戚焉”。
王春芳:我喜歡讀她的白描式的帶著敏銳的感受力與悲憫情懷的文字所呈現的生活的詩意,著迷于她向我們展現的哈薩克族的文化生活,也對她關于農耕與游牧、傳統與現代、城市與農村的思考有共鳴,還被李娟獨有的經歷過生活的磨礪后的那點小幽默感動。其中,李娟對哈薩克族文化生活的既置身其中,又出離其外的人類學家式的觀察、描寫與思考,是最吸引我的。
張建煒:王老師說的“人類學家式的觀察、描寫與思考”這句我很有共鳴。李娟的有些文章我會反復讀,甚至作為范例在課堂上討論,慢慢又讀出一些別樣的味道,比如疏離,這個詞可能就對應了剛才王老師說的這句。我覺得李娟對她置身的生活,生活中與她產生交集的人與生靈,都是寬容和接納的,但是,她并不全身心親近——可能除了她外婆。這不是說她不愛他們(包括它們),而是說,她似乎保持著一種審慎,這種審慎更象是一種出于自我保護的克制。所以,在她的文章里,重大的事件,或者深重的情感反應常常會在自嘲中消減了沖擊力,但是印痕仍在,讓你久久不能忘懷。
?林英:相比張老師和王老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還不能算是李娟的粉絲,只能說是她的一個新晉讀者。
最早知道李娟,還是因為徐珊老師。徐老師極力向我推薦李娟。我最先看到的是李娟的《走夜路請放聲歌唱》,那些篇章留給人的印象是如此的鮮明、生動,難以磨滅。
最初閱讀時我也有一些困惑。它們是散文,還是小說?是真實的生活,還是創造的故事?我很有些拿不準。
真正地走進李娟和她的文字,反倒是在看了她的一些影像資料之后。李娟人如其名。她娟秀的模樣、輕聲細語的表達,以及談寫作時的真誠。這一切都建立了我與作者及其文本之間的信任與親近,也因此有了全然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李娟對日常事物的敏銳感知和她表達的精準,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常常忍不住驚嘆。我很喜歡她在文中說過的一句話——“大地最雄渾的力量不是地震,而是萬物的生長啊。”對于大自然的萬物生長,我們很容易熟視無睹的,因為它們太過日常。但李娟她能敏感地捕捉到,并且準確地表達出來,直擊你的心靈。借由她的文字,我們才看到這熟視無睹的事物,才明白它們是如此的偉大、浩瀚與令人震撼。
除了天分與才華之外,李娟更讓我喜歡的是她的真誠,以及對這份真誠的小心守護。她的文字進入生活本身,帶領我們去感受美也感受粗糲,不獵奇,沒有高高在上的俯視與評判。

徐珊:是的,我確實向林老師推薦過李娟。這些年,我在自己的課堂上也經常用李娟的作品為例。我太喜歡她了,而在她眾多的作品里,我最喜歡的是《遙遠的向日葵地》。不過,今天我們主要討論《我的阿勒泰》這本書,在這里請大家聊聊你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然后,也請談談你們覺得電視劇和原著最大的區別是什么?您喜歡這種改編嗎?
王春芳:李娟的書基本都讀過了,除了對《冬牧場》因其內容集中印象特別深刻之外,其實對哪篇文章出自哪本書的印象很模糊了,所以是對李娟的文章都比較喜歡,不好說是對《我的阿勒泰》這本書特別喜歡。所以,喜歡這本書的原因,跟喜歡李娟的原因一致呀。一點點不同是,看了電視劇,更喜歡這本書。
電視劇和原著最大的區別在于,電視劇把生活中的苦藝術化處理后變得模糊了,給原著增加了很多度的戀愛的糖,所以對原著文字中所呈現的思考部分更需要撥開藝術處理的美和甜去細細品味去發現。
很喜歡這種改編,這部電視劇是李娟與滕叢叢兩位細膩、敏感、有才華的女性作者,合力為我們創作的真實、美好的文藝作品。作為一個特別不喜歡看改編電視劇、改編電影的原著愛好者,很喜歡這部片子的改編。改編抓住了原著詩意與靈魂的前提下,通過故事線將原著中珍珠寶石般的細節串聯起來,通過電影質感的畫面與民俗特色的音樂將阿勒泰的美景、哈薩克族的拖依場景、騎馬射箭場景完美地呈現出來,還原創性地增加一位魅力男主及戀愛故事線,讓這部電視劇文藝、詩意、美好,像文學與影視碰撞出來的藝術品。
林英:一般來說,我們常見的是將小說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我的阿勒泰》作為一本散文集,能改編成電視劇。這份嘗試,本身就很勇敢、很珍貴。從電視劇引起的討論和關注來說,應該說是很成功的,難能可貴。
李娟的書,用文字的方式記錄阿勒泰的自然景觀與生活景觀。電視劇則是用視聽語言來展現。視聽語言展現自然景觀,自然有其獨特的優勢,因此電視劇對原著的自然景觀進行了充分還原與再現,特別美,也讓這樣的美被觀眾看到。插播一句,哈薩克語中“我喜歡你”的表達是:我看見你。
生活景觀方面,電視劇增加了一條比較清晰的線。準確地說,是強化了原著中的一條線——傳統牧業及其生活方式在現代的遭逢。這個方面電視劇刻畫得很細致、深刻。有個新疆阿勒泰哈薩克族的學生動情地跟我說道,電視劇《我的阿勒泰》最打動她的是蘇力坦大叔。她想到了她爸爸,心里有特別多的理解與心疼。她說父輩并不是固執,只是他們喜歡的生活方式都一一被剝奪了后,不免茫然痛苦。因此,我會覺得,這個電視劇的改編,其言說的主題不止于一端,多元思考統合得也不錯。整體來說,我對這個改編是比較滿意的。
張建煒:李娟的書,最早讀的應該是《我的阿勒泰》和《阿勒泰的角落》,最喜歡的當然是“羊道三部曲”。從散文作品對比的話,前兩本更樸素簡單一些。“羊道三部曲”更豐厚成熟。
我得承認,對李娟的散文,我是個原著黨。雖然我也理解,文學作品一旦成為影視作品,就已經是相對獨立的另一種藝術形式的創作,更不用說,這后面還有資本市場等等的運作。而且,自從這個電視劇火了以后,李娟的書大賣,這一點我特別為李娟感到高興。
理性一點講,我理解 “劇”的要求和散文是不一樣的。所以,電視劇把阿勒泰作為一個故事發生的環境背景正確地運用了;把散文中的人物,包括作者李娟進行了戲劇化的“改造”——把普通人變成了“有戲”的人;把散文的疏離克制變成了大悲大喜,甚至,還醞釀了一場事關生死的愛情。作為一個劇,這些都無可厚非,而且還是必要的。不然,沒有“戲”,不好看。
但是,我就是不喜歡這個電視劇,別扭!并且,我也不甘心——真的電視劇就只能拍成這樣,就一定要激烈沖突,一定要誤會糾纏,一定要生死愛情么?這些根本就不是李娟和她的阿勒泰啊。
但是,當然,我也理解……唉,我把自己給繞住了……

04

我們的阿勒泰

本期話題

03

我們的阿勒泰

本期話題

徐珊:張老師“繞”不過去的糾結我是充分理解的,不過,我想到李娟說的“我越來越感覺到作品一旦寫成,它將來的路就在別人那兒。”我也就放下了糾結。無論如何,阿勒泰的美、李娟的真誠、文秀的勇敢、母親的堅韌都是我們所喜歡的。可以說,原著里李娟的母親和外婆是重要人物,電視劇也同樣呈現了三代女性的性格和命運,請問三位老師,從女性立場角度出發,是如何理解三位女性的。
林英:電視劇中李文秀有著一條清晰的成長軌跡:從膽小怯懦,被同事欺負、丟了工作;到為托肯慷慨陳詞,不惜冒犯蘇力坦大叔也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到最后勇敢要回奶奶的玻璃墜子。你能看到她內在的力量在拔節生長,脫胎換骨。
張鳳俠,代表著的是一種理想的成熟女性,能干、灑脫、情深義重、敢愛敢恨、通透、獨立。與女兒像朋友一樣相處,平等、和諧,同時還是女兒有力的引導者。如此完美的形象,大概也是導演滕叢叢對一種女性理想的寄托。
奶奶,一位年長的、從容的、可愛的、不給晚輩任何負累的、時而糊涂時而清醒或者說該糊涂時糊涂該清醒時清醒的理想老奶奶。
電視劇刻畫出了三位不同年齡段下女性的理想樣子。刻畫得很好,人物也都立得住。但挑剔地說,覺得多少有些單向度。比如說,張鳳俠——原著中的李娟的母親,這些特質她大體也都有。但同時,李娟說她與她母親相處得并不好。其母親在擁有這些美好的特質的同時,還有著很多作為家人來說相處起來并不易的地方。這才是更為真實的、復雜的、立體的人。
想想看,我們自己的母親不也是這樣嗎?她們有著灼灼的光彩,也有著“父母為什么煩人”的那些具體的、細碎的、磨人的種種。這么說來,電視劇還是要甜膩很多。李娟的原著有更豐富與誠懇的表達,她不在于設置理想的泡泡。她看到美好,也看到粗糲。在美好與粗糲的混合中,一點一滴地,逐漸成長,逐漸寧靜,逐漸睜開眼睛,積累著生活的根基與憑持。
王春芳:外婆和媽媽是李娟生活中最重要的親人,原著中有專門的篇目來寫她們,也有作為文章底色的存在,電視劇將三位女性的形象表現得更為直觀,有原著粉會糾結電視劇和原著所塑造的人物的區別,我個人也承認有小小的不同,但是根本神韻是同的,且越品味一些鏡頭的細節,會覺得這中間的差別越小。
李娟在她的文章中寫道“我覺得外婆最終不是死于病痛與衰老的,而是死于等待。”年邁的外婆是寂寞又飄泊的,同時與愛的女兒、外孫女一起也是可愛又理直氣壯的,比如滿不在乎地吐舌頭承認錯誤,還有蠻不講理地耍寶,更是放下自己所經歷過的欺騙、傷害與貧苦后對孩子們的理解:“其實你不結婚也是可以的,不生孩子也是可以的”。電視劇中的張鳳俠似乎比原著中的母親更吸粉,李娟筆下機靈、灑脫、率性的母親,在編導獨特的臺詞加持和馬伊琍的演繹下更具耀眼的女性魅力,有自由的靈魂、有適應生活的機敏、有看透生活的智慧、有拿得起放得下的瀟灑、還有對差異的尊重以及對牧民堅持自然和諧理念的認同。顯然,編導比作者更喜歡這位閃閃發光的母親,我也更喜歡電視劇中的張鳳俠,堪稱女性楷模,把自己活成草原中的一棵樹,舒展自由、不懼風雨、自在生長。
李娟,因為觀察、感知、思考與寫作而內心充盈,在自己的文字里活得任性、光明、從容、歡樂,又是自己所最向往的自己。電視劇編導呈現了這樣的文秀、也是大家所喜愛的文秀。“去愛,去生活,去受傷”,相信李娟終將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我理解她們,也喜歡她們,她們獨立的樣子、認真生活的樣子都很美,哪怕隱忍、寂寞、辛苦、受傷,有什么大不了的呢,活出自己、自信、自在就好。
張建煒:我覺得這三位女性都是“非傳統”的、特別獨立的女性。外婆可能會傳統多一些,但是能給女兒,也就是李娟的母親,這么大的空間去折騰,這個外婆其實是很開明的,這是很難得的——雖然這其中可能有些無奈的因素。
李娟的母親當然更有些另類,她不安分,有沖勁,敢闖敢干,自在爽利。雖然作為母親不是那么“合規合矩”,但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女性,她自有光芒。從傳統的角度看,她對女兒可能疏于照顧,不夠呵護,但是從另一方面講,她的強韌、沖闖,在母女一起創業的時候,可能以一種自由生長的方式傳遞給了李娟,這無疑也是一種巨大的財富。
李娟,看似柔弱,實則強韌;外表隨和,內在堅持;充滿愛心,但不濫情;保持克制,又絕不冷漠。最重要的,非常非常獨立。
徐珊:非常認可三位老師的分析。我也感覺無論是原著還是電視劇,我們雖然看到三代人的生活都是艱辛的,但三個人都沒有畏懼,而是用力且用心地生活,成為勇敢而獨立的女性。另外,這部短劇開放式的大結局引起網友熱議。結局中,巴太和文秀因為踏雪的死分開了三年,雖然兩人最后在草原上重逢,但是劇情卻在兩人的對視中戛然而止了。有人說踏雪之死讓兩人有緣無份,有人說兩人相愛注定重逢,請問您如何看待。
王春芳:這種開放式的大結局本身余韻悠長,有相當好的藝術表達效果。被劇中的巴太和文秀的甜磕到的人會選擇相信巴太眼里的光和文秀臉上綻開的笑是一種美好的看見與回應,從巴太剪短的頭發也選擇相信時間給巴太帶來的放下與改變。原著粉則更相信原文中作者的暗戀只是暗戀而已,踏雪之死的強烈戲劇沖突的藝術化處理,讓這段本不存在的故事回歸到原點,也好。我更愿意相信美好的愛情,在經歷過某些特殊情況的抉擇后,更歷經時間的淬煉,巴太能釋然并更堅定內心的選擇,選擇與心愛的姑娘重逢。因為生命中有一些美好、遺憾可以一直珍藏懷念,還有一些美好則應該珍惜在當下。同時,愛情也需要成長的嘛。
林英:巴太不得已放箭射殺踏雪的那個鏡頭,我不忍看,迅即把ipad給關了。好一會才鼓起勇氣打開,再看下去。太難過了。
相愛注定重逢,這是人們內心美好的向往,看電視時我也是這么期冀的。我想這也是影視劇迎合大家普遍的心理需求,設置的這樣一個所謂開放式的結尾。
但實際上,李娟原著中寫的與麥西拉的感情,我想才更接近于真實,接近于生活。草原上的他如此美好,“像個國王一樣。他高達、漂亮,有一顆柔和清靜的心,還有一雙藝術的手”,自己年輕的心靈因此被深深地撥動著。然而,“已經知道了夢想的不可能之處”。然后呢?“以后,我會愛上別的人的,年輕的歲月如此漫長……”
張建煒:我猜,只是猜哈。從李娟而言,這個死亡事件如果真實存在,那可能就是無緣而終,這么強烈的情感,是平凡世界的普通男女無法消受的。但是,如果是文秀,或者說是編導的話,可能還是要制造一些糾纏的,至于最后的結果嘛,就看編導想讓人歡喜,還是想虐人了。

徐珊:年輕時,我覺得“念念不忘,必有回響”,現在,我會覺得“念念不忘,就是回響”。所以,我也不去揣測巴太和文秀會不會在一起了。不過,相信很多看了電視劇的人倒是很想去巴太和文秀相戀的地方吧,很有可能在今年的夏天就去阿勒泰旅游。我記得幾年前在李娟新書發布會現場聽她說過,旅游并不是真正了解自然的方式,甚至會是一種破壞。請問三位老師如何看待。您會去阿勒泰嗎?
林英:有機會當然想去,但大概不是此刻。一是想要將這份想象中的美好,在想象中拉得盡可能長一些;二是阿勒泰如此大火之時,就先不湊這個熱鬧了,等一等啦。
“去生活、去愛”,才是真正了解一個地方的方式。但駐扎下來生活一段時間的機會,是極為不易的。因此,通過旅游,去感受,去打開一些眼界,有一些具身的體會,也是好的。只是可能要記得,這些淺微的印象并非這個地方的全部真相。
王春芳:浮光掠影式的旅游方式肯定不是熟悉和了解某個地方自然及風土人情的理想方式,但是也不是很多人有像作者這樣的條件一直在阿勒泰生活,或者能去到當地生活一段時間。那么退而求其次,帶著好奇的眼睛、敏睿的感受力以及空杯式的敬意去這個美好的地方看、聽和體會,也蠻美妙的。以前環大西北自駕游的時候很感慨那里的大漠、隔壁、草原和雪山這些豐富的極致的大自然之美,一直向往著重游。其實也是因為很好奇牧民在那草地上張起的白色的小三角帳篷里究竟如何生活的,所以才從李娟的書里讀到了更多的欣喜與滿足。因為讀李娟,因為看《我的阿勒泰》這部劇,更向往去這個地方看看,希望能以更深入的旅行方式去體驗。但是不是現在,現在就不湊熱鬧了,等熱度降一降再降一降,先別去添亂。當然,這樣的熱度可能會超過當地的承載度,確實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相當大。希望當地政府能接住這一波熱度,從基本的保障、環境保護、旅游管理等方面用心細致地進行管理,接待并引導好好奇的游客,同時能保護當地生態、尊重當地民俗,牧民的“轉場”思路也許是個好的旅游管理路徑呢。
張建煒:新疆其實已經在我的旅游名單里了,當然不完全是因為李娟和她的阿勒泰,畢竟我喜歡李娟的散文也蠻久了。想去新疆可能是因為獨庫公路吧。
跟著文學作品,或者跟著影視作品去旅游,是旅游的一種賣點。說實話我倒不是很熱衷這種有點印證式的旅行。特別是像現在,就像王老師說的,因為《我的阿勒泰》這部電視劇,去湊熱鬧,就像是添亂一樣。等熱度降一降再降一降,或者找個相對的淡季,那時候再去,可能旅游的體驗會更好。還有嘛,不那么熱的時候,價格會更實在,性價比應該會更高。
徐珊:哈哈,不瞞三位老師,我必須嘚瑟一下,阿勒泰我是去過的,而且還會再去的。作為李娟的超級粉絲,我非常期待李娟能寫出更好的作品,甚至寫寫小說也未嘗不可,她的幽默筆觸在小說里也會大放異彩的。不知三位老師對她未來的創作有何期待。
王春芳:對于敏銳細膩的作家而言,生活和不斷成長的自己就是她源源不斷的觀察與書寫之源。特別期待李娟在更成熟更自洽的不同女性年齡階段書寫不同的作品,期待再次與她的充滿生命張力與靈性的文字相遇相知。
林英:李娟早就成名了,但《我的阿勒泰》電視劇的播出,無疑讓她更紅了。我們的這期對談的產生,某種意義上也是李娟更紅了的一個注腳。
如此大紅大紫之下,李娟以及她的寫作會有什么變化嗎?這應該是很多人密切關注的問題。有朋友說“今天這個時代,一切紅尤其影像紅都難免讓我有些生疑,這心態已不同于早年讀文字。原諒我卑劣的內心。”我同意這位朋友對人性的審視與判斷。但對于李娟,我似乎有著比對其他人來說更多一些的信心。正如另一位朋友所說,其對李娟“很是羨慕——不僅僅是對其文字表達的天賦——她的精神狀態似乎仍停留在青少年時期,沒有中年人的焦慮與世故。這或許就是她成功的主要原因,比文字技巧更重要的是她那沒有被歲月侵蝕的真誠。”擁有不被歲月侵蝕的真誠的李娟,繼續“去生活,去愛,去受傷”的她,由此汩汩流出的文字,有理由相信它們依然會是動人的,值得期待的。祝福李娟。
張建煒:李娟今年大概是46歲了。如果說,她之前的散文里,有一種“年輕心態“的話,她今后的創作,應該是一種“中年心態”吧。一個更成熟更包容,情緒更穩定的李娟,應該會呈現一種更內斂,更豐厚,也更蘊藉的生命狀態,我期待。
?徐珊:非常非常感謝三位老師能聚在一起,聊喜歡的作家,聊好看的劇,蹭李娟和阿勒泰的熱點。等李娟有新作品問世,再和親愛的老師們在紫荊大講堂相聚。
再次謝謝張老師!謝謝王老師!謝謝林老師!

麥 /?田 /?守 /?望 /?者

傳道授業解惑,執著追求守望。
“麥田守望者”旨在提供一個講述自己教學故事、分享教學經驗、暢談教學感悟的平臺,讓教學相長的教育精神永流傳。

老師,我給媽媽看中國

文 / 國際文化學院? 陳卓婧

2020年8月一個下著小雨的午后,那是我剛來學院幾天。一個留學生讓我給他出一張放行條。這是第一個跟我見面的學生,他留著長發,很有禮貌。比較觸動我的是,他臨走給我鞠了一躬。這個畫面,開啟了我來華留學生管理的生涯,也融進了我生命的能量里。好像這些時刻可以永遠拿出來,被無限回憶,無限憧憬。
和俄羅斯女孩塔西婭的相識源于國際學生“我與漢字”演講大賽。那時候還是疫情管控期,我們選拔學生是通過線上語音。我欣喜于她流利的漢語表達。但是她表明不確定要參加,因為沒有過參賽經驗,覺得自己做不到。我說去嘗試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去挑戰自己,會是一個非常棒的體驗,還有我會幫助你。她被我說服了,才有了后來的故事。第一次見面我完全被她的活潑靈動“折服”了。我問她:“你能堅持完成這個比賽嗎,如果你可以,我們一起努力。”她俏皮下透出一股堅韌說:“戰斗民族,不能輸。”在演講之前,主辦方安排我們到湯陰縣進行調研。塔西婭的的感悟比較打動我。她說:“我第一次真正能感受到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歷史不是請別人跟我講的,而是我親自來到這個地方去了解,去感受,身臨其境去了解中國的文化古城。”參觀岳飛博物館,她把我叫到一旁,告訴我:“我終于明白中國為什么發展那么好了。在古代打仗,穿那么重的衣服,拿那么重的兵器,還騎著馬。你們中國人太了不起了。”在湯陰縣博物館參觀時,塔西婭還體驗了漢字的書寫,玩了PK成語游戲。她很感慨:“那么小的地方有這么深厚的文化,涌現這么多優秀的人。”有了這些經歷后,塔西婭備戰比賽的勁頭更足了。我讓她把岳飛的故事也寫進演講稿。在比賽時,講起這些天的感受,塔西婭在臺上動情了,我在后臺同步播放PPT也跟著抽泣。她下臺后說有緊張的原因。我后來想了想我們可能太累了,而且都是想把事情做好。通過這次交流活動,學生接觸和了解中國悠久的漢字文化與燦爛文明,從而愛上中國,想講好中國故事,化身使者傳播中國文化。在學生身上我也看到了難得的值得學習的品質,這就是文化的魅力。
還有一次黔南少數民族文化之旅也讓我記憶猶新。我帶領三個留學生去貴州參加“美的教育”體驗活動。在高鐵上,學生一路領略祖國的山川面貌,孟加拉國籍留學生白彥興奮地說:“中國這么漂亮,我們都不知道。我要去告訴我的朋友們。”因為白彥作為學生代表需要發言,我們就在高鐵上寫發言稿。我建議他可以從自己的感受去談對一些民俗活動的期待。白彥說自己很喜歡中國的甲骨文。他對書法感興趣,想從中國少數民族水族的文字去展開。后來的體驗課,在水族研究專家蒙耀遠老師的課堂,留學生們齊聲朗讀水族的文字,被水族文字承載的文化故事所吸引,而一些音同讓留學生們有了在異鄉遇見故鄉之喜。他們還前往黔南少數民族村落,參與了當地傳統手工藝的制作。他們通過親自參與苗繡、馬尾繡、楓香染等技藝的學習,領略到了中國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我記得第一天途經杉木湖,塔吉克斯坦籍留學生鄭重跟我說杉木湖像小的頤和園一樣,太漂亮了。第一天的晚飯時間,白彥跟他遠在孟加拉國的媽媽視頻,他說:“老師,我給媽媽看中國。”晚飯過后,我們一起在鄉間散步,吉爾吉斯斯坦籍留學生巴依詩說鄉村的味道是最干凈的味道。”這些活動對學生教育意義很大。通過親臨實地,他們更深刻地認識到了中國多元文化的獨特之處以及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理念。這次體驗也為他們未來在國際舞臺上推廣中國文化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2020年到2024年,短短四年,變化的是人來人往,學生更迭,不變的是對做學生工作的熱愛,和對初心的守護。回想起自己第一次參加外國留學生學會年度工作總結會,參會老師的一句發言:“培養有中國情懷,廣東情結的留學生。”這句話印刻在我心里,也是我做來華留學生管理工作的底色。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將繼續用我的熱情和智慧,書寫我的教育故事。

璀璨星河,熠熠生輝:一位女教師的多重身份與風采

文 / 國際文化學院? ?張倩

自 2009 年入職以來,我在國際文化學院留學生工作辦公室擔任“學生事務主管”,負責管理留學生的各項事務。也開啟了多重身份轉換的生活。
迎新工作——多國語言翻譯
憑借在韓國留學和在英國工作的經歷,我能流利地使用英語和韓語進行日常交流。在新生報到時,我充分發揮自己的語言優勢,為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提供了熱情周到的服務。我不僅能夠用不同的語言與留學生進行溝通,還能夠根據他們的語言能力情況,用不同難易程度的英語進行交流。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甚至能夠通過留學生的口音,判斷出他們來自哪個國家。
新生校園游——專業導游上場
華南師范大學國際文化學院每學期都有大量的留學生新生入學,為了讓這些留學生更好地熟悉校園環境,我會組織新生校園游。在新生到達后,我會帶領他們參觀校園,介紹學校的各種設施和服務。我會帶留學生們去食堂、理發店、商店、郵局、銀行、圖書館、面包店、市場、超市、游泳館、運動場、籃球場和網球場等地方,讓他們了解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游覽過程中,我還會介紹華師的標志性建筑和趣聞,讓留學生們更好地了解學校的歷史和文化。
后來,我被調入學生事務辦公室,負責組織策劃全院的學生活動。我策劃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如中外友人運動會、拔河比賽、“漢語橋”在華留學生漢語大賽、國際文化節等。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留學生的課余生活,還促進了中外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友誼。
中外友人運動會——全能教練
每年 10 月底到 11 月初,廣州都會舉辦“中外友人運動會”,設有足球、籃球、羽毛球、乒乓球、保齡球和網球六類運動、十一項比賽,是最受留學生歡迎的外事體育項目。我負責組織和帶領超百人的留學生運動員隊伍代表華南師范大學參賽。我根據留學生的特點和興趣,進行搭檔、組隊,并挑選領隊進行集體訓練和陪練。我還會向組委會提交報名表,為參賽隊員爭取到更好的簽位。在比賽過程中,我會在乒乓球、網球和保齡球各場館間奔波,為學生們壓陣鼓勁。我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回報,我們華師留學生代表隊先后奪得了保齡球男子組和女子組的冠軍,男子網球雙打的亞軍,乒乓球男子單打冠軍、亞軍、第四名、第六名和第七名;女子乒乓球比賽的冠軍和季軍;男子籃球比賽亞軍;男子足球比賽亞軍;男子羽毛球單打冠軍和雙打亞軍;第七屆中外有人運動會女子羽毛球單打冠軍、第六名和第七名。
拔河比賽——主持人
我們學院每學期大概有30個班級,每個班大概20人左右,其中可能來自于不同的10幾個國家,怎樣能讓來自于五湖四海的留學生盡快的熟悉彼此并結下深厚的友誼呢?一場團體性的競技類比賽可以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每學期我都會組織一場以班級為單位的拔河比賽。各班中不參賽的人員也會熱心的參與,有的做觀眾,有的當拉拉隊。各班的班主任老師也積極配合,從比賽前的選人,到比賽時的排列隊形都親力親為,遇到個別班級男女比例不平衡的,班主任老師干脆就直接上場參賽,真可謂是學院師生同樂的一場體育盛會。作為留學生的兩大生源國印尼和泰國,偶爾也會互相嗆聲,來一場國與國之間的對決,不過分出勝負后,兩國學生會緊緊的擁抱在一起,火藥味竟然可以瞬間消失變成濃濃的友誼。
“漢語橋”在華留學生漢語大賽——指導老師
“漢語橋”在華留學生漢語大賽是由中央電視臺和國家漢辦聯合舉辦的一項重要賽事,旨在展示留學生的漢語水平和交流漢語學習經驗。廣州賽區共有6所高校近50名留學生參賽,最終只有3名留學生可以成功晉級參加在北京舉行的決賽,競爭是非常激烈的。我作為學院的指導老師,負責組織和培訓留學生參加比賽。我會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優勢,為他們制定個性化的培訓方案,并指導他們進行中華文化知識講座、設計自我介紹、指導才藝展示和模擬評委問答等環節。在我的指導下,來自吉爾吉斯斯坦的王耀和蘇丹的阿木分別奪得全國三十強和四十強的好成績。
國際文化節——總導演
國際文化節是華南師范大學國際文化學院的一項重要活動,旨在展示各國留學生的文化特色和增進各國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友誼。我作為國際文化節的總導演,負責策劃和組織整個活動。我會提前制定詳細的活動方案,并組織留學生們進行準備和排練。在活動過程中,我會協調各方面的工作,確保活動的順利進行。我還會親自參與到活動中,與留學生們一起分享快樂和友誼。
“留動中國”在華留學生陽光體育比賽——參賽策劃
“留動中國”在華留學生陽光體育比賽是教育部發起的一項重要賽事,旨在促進在華留學生的體育鍛煉和文化交流。我作為學院的參賽策劃,負責組織和帶領留學生參賽。我會根據比賽規則和留學生的特點,制定參賽方案,并組織留學生們進行訓練和比賽。在比賽過程中,我會協調各方面的工作,確保留學生們能夠發揮出自己的最佳水平。我還會親自帶領留學生們參加比賽,為他們提供指導和支持。
后來,由于工作需要,我又被調到研究生工作辦公室,先做留學生輔導員,后擔任研工辦主任,由于之前參加過急救員培訓和心理咨詢培訓。當我們學生在教室突發哮喘的時候,我第一時間提著辦公室常備的急救箱,趕到現場,一邊請同學幫忙把患者抬到通風處,給她使用硫酸沙丁胺醇氣霧劑做緊急處理,一邊聯系校醫院告知情況,提醒急救醫生帶氧氣來學院,5分鐘內讓學生得到最好的救治,將傷害降到了最低。我還先后緊急處理過癲癇、中暑、低血糖等突發情況。由于常年從事學生工作,養成了電話7*24小時不關機的習慣,有一次深夜,突然收到一位學生的電話,學生講述著家人生病了,身邊發生了很多不好的事情,我耐心的傾聽著,跟學生聊到了天亮。很久以后,那位學生說,老師,你知道嗎,有一次深夜我給你打電話,其實是想跟你說再見,然后去另一個世界陪伴我的家人。是你的溫柔讓我又感受到了這個世界的美好。我說,電話響起的那一刻,我就猜到了。不開心的事情,就讓它隨著時間消失吧,享受屬于你的人生和時代。
工作之余,我還考取了國際中文教師資格證和省級普通話測試員證,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我先后被評為全國微課大賽優秀指導教師、廣東高校來華留學工作優秀個人、華南師范大學優秀黨員、優秀社團指導老師等。
從留學生辦公室到學生事務辦公室,再到研究生工作辦公室,從學生管理到活動策劃,從思政教育到教務管理,省級普通話測試員到國際漢語教師,多角度多重身份的切換并未給我的工作帶來困擾,反而讓我更加游刃有余,遇到各種難題,我總能想到解決的辦法,總會有一個planB。永遠不要定義自己,大膽去嘗試,在璀璨星河中熠熠生輝。

耕耘手記

耕耘英語課,我手寫我心。本欄目邀請朱德芬老師開啟“耕耘手記”專欄,為我們記錄課堂內外,思考教育話題,速寫現代大學生群像。通過樸素真實的文字,提供一扇明亮的窗戶,看見每一位平凡卻獨一無二的同學,看到熠熠生輝的校園青春生活。

專欄簡介

考試這件小事

文 /?國際商學院? ?朱德芬

(一)
六月的某一個晚上,我正坐在電腦面前看著屏幕上剛出好的月考試卷。剛用各搜索軟件搜了一遍,確保互聯網上沒有相同的題目,然后逐一地校對:格式、句子、單詞、答案…… 桌上的手機震動,有信息過來。
“老師,下周一的考試可以不來嗎?”
“為什么不來?”
“有歐冠比賽。”
“可看回播嗎?”
“看回播?那是不可能的!”
發信息的是H同學。剛認識他的時候,有次問我:United是怎么拼的?我說就是United Manchester 那個United啊。他說哦怪不得我不會,我不喜歡他們。一個學期下來,他起碼有兩次因為球賽而不想來考試。
七月,期末考試。 監考的是隔壁班的學生。離考試還有五分鐘,場面仍有點混亂,主要是到場的學生才只有一半左右,門口有陸陸續續但不甚慌張的腳步聲。坐著的學生有些拿著一疊紙在進行最后一分鐘備考,有些啃著手里的早餐面包……我敦促學生清理桌面,手機放到墻上的手機袋,把證件拿出來……
一個學生在書包里翻來翻去,說
“證件忘了帶。”
“這都能忘?如果你去參加真正的雅思考試怎么辦?”我說。
“那報名費就送給白送給人家了。”一個同學替他回答。
“反正又不差那兩千塊。”他答。
“現在好像不是兩千塊了”另一個學生說。
“不是嗎?”
“當然不是……”
就在他們準備就考試報名價格問題進行熱烈討論的時候,我趕緊叫他們打住。輔導員給忘帶身份證的學生寫了證明。學生安靜下來開始考試。
一個學生舉手,說:
“老師,有筆嗎?借我用一下。”
我把筆拿過去遞給他,沒說啥。這很常見。我的袋子里早已準備了若干支筆。
(二)
? ? 考試對于學生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情。從小學(甚至可以說從幼兒園)開始到讀完高中,學生們經歷過的考試已不計其數。曾聽一同事說,她女兒在讀初中,為準備期中考試,學校已進行了三次模擬考試。我女兒在讀小學,每個星期都有考試。況且學生除了學校里的考試,校外的考試也多得不勝枚舉,鋼琴、舞蹈、繪畫、象棋、編程……
合作辦學項目的英語語言教學分為五個級別,每完成一個級別的學習進行一次月考,由考試成績決定升留級。這些成績除了作為學生在該項目的學習證明外,主要是為學生參加英國劍橋的雅思考試做全面的準備。
所以,我能理解考試給學生帶來的壓迫感,也能理解極端的壓力下導致的極端反應。 記得自己讀大學的時候,我們班同學發明過一種解壓方法。每次考試,發卷子之前,課室鴉雀無聲,緊張的心跳此起彼伏,這時文娛委員就會帶頭,唱一句當時的流行歌,說“預備起”,全班同學便跟著大聲地唱了起來,凜然豪壯之情一覽無遺。監考老師則非常友好地站在講臺微笑地看著我們,等我們唱完,說,好了,開始考試。不是在這里提倡,但現在每次想起來都是面帶微笑的呀。每次期末十幾門的考試,所考內容早已忘記,當時的大合唱卻還印象猶記。
時移世易,學生們排壓的方式也不一樣。我們遇到過在考試過程中睡著的學生。有些學生,實在看不明白卷子,在上面畫漫畫或者寫故事。也有學生在上面用特有的符號表達自己的憤慨。再者,他把卷子藏起來不交。等考完監考老師在上面數卷子,數來數去數不清楚,總數就三十,卻數得滿頭大汗。而關于學生在考試中的種種表現,確實是老師們經常討論的一個熱點話題。
時代不一樣了,但考試的重要影響力還依舊。高考自不用說,十二年寒窗的學習成果,結果直接影響未來的職業和人生。而據說現在,中考的重要性要遠超高考,因為有一半的學生將進入職高或是直接參與工作,而高考則會有80%以上的學生進入大學。試想象這給家長和考生帶來的壓力。
劍橋雅思考試分為聽說讀寫四科成績,以9分制算。拿閱讀來說,共40道題,如果答對23-26個,分數為6。大部分大學的入學分數要求為6,如果低于這個分數,就要先上語言課。差0.5分就等于上多10周以上的語言課,時間和費用上的成本大大提高。
考試這么重要,考試的合理性在哪里?2022級一個學生就特別喜歡問這個問題: 為什么要用這篇文章來考?為什么我一定要回答他問的問題?為什么對不對由他說了算?當然,我們有語言測試學,已經跨越多個學科從不同角度去研究語言考試,從不同的維度去介定考試的科學性。但這些方面是否涵蓋了考試的全部?其實這門學科目前提出的問題遠比它解決的問題多得多。本文篇幅所限,不加妄論。
(三)
學生們考試之前看上去滿不在乎的,考完之后卻是另一番景象,紛紛發信詢問成績,問的還不單止是自己的成績。我做對了幾個?誰最高分?誰最低分?
然后真正的雅思考試就來了。所有的學生好像瞬間變得愛學習了。他們埋頭刷題,在網上搜索雅思考試備考攻略,購買各種據說能極速提分的資料,背厚厚的單詞書。一些書的名字赫然寫著“雅思勝經”,“雅思真經”等等。不止一個學生,可能是聽了坊間傳聞,四處向老師求證: 到東南亞地區去考分數會高一點?
課間偶爾和一個女孩閑聊,問她報名考試了沒有,報了幾月份的?她說報了7月8號和15號的。
“兩次?”
“嗯,先考兩次再說。看看哪次分數高。”
“這樣也好。”我欲言又止,連連點著頭。還是讓讓他們按照自己的計劃來吧。
某周六雅思筆試結束后,一學生發了一個微信截圖過來,說他的一個朋友在考試的時候因為提前翻了試卷,考試作廢了。另一個學生在下午時候打釘釘電話, 同一個內容——翻卷違規零分。我問不是有廣播考場指令的嗎?她說只顧著看試卷沒注意聽,說心里覺得很可惜,因為感覺這一次題目很簡單,自己發揮得也很好……我也覺得很可惜,但也只能努力想一些鼓勵的話對她說。這次的通話時長為半個小時。
后來每當模擬考試,不管在哪個班監考,我都把禁止提前翻卷以及不能超時答卷的規定一遍一遍地說。但我知道總有人沒有聽到,或者不會記住。這就是考試,考得不僅僅是你能不能寫對答案。

讀 /?書?/?咖?/?啡?/?吧

閱讀一本好書,感受不一樣的人生。
“讀書咖啡吧”旨在提供一處靜謐讀書的空間,展現教職工們讀書學習思考人生的感悟和思想,讓讀書人的智慧光芒在此熠熠生輝。

讀書分享

文 /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姚維

《約恩·福瑟戲劇選》:重章疊句的對話臺詞具有詩歌的韻味,但這種韻味并非是如史詩般的恢弘或如古典詩歌那般的優美,而是一種茫然和空洞。重復的臺詞指向了對話的錯位和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系。彌散在其中的,是如同面對挪威峽灣時不由自主涌上心頭的那股凜冽、寂寥和不可名狀的恐懼感。一如序言所說,福瑟作品中所關注的主題,是古往今來戲劇舞臺上的永恒命題:人類生存的困境——交流的隔閡,人與人之間、人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對抗……在福瑟筆下,舞臺上的人被剝離出了所有那些能讓讀者將之導向一個具體化的角色的要素,而變成了一個符號化的存在,成為了現代人身陷存在主義困境的一個注腳。
《遠東冰原上的貓頭鷹》:看的時候,會讓人聯想到《黃金神威》,雖然聽上去,是一個關于美國鳥類學者帶著自己的俄羅斯助手追蹤、研究貓頭鷹的,具有很強專業性的故事,但是真正看過就會發現,整本書真正意義上的主角并不是貓頭鷹,而是在追尋貓頭鷹的過程中出場的一個又一個的人。他們為了科學研究和生態保護而付出的努力,與他們做出來的一件又一件荒唐搞笑的事(包括但不限于在碎裂的冰河上開著雪地摩托狂奔、靠蒸桑拿來檢驗革命友誼、沒有伏特加就拿著工業乙醇狂炫、因為隊友鼾聲太大于是集體投票把他“流放”并美其名曰安排去觀察鳥類、在美麗的自然之地撒尿以作紀念……)遠東的荒原河谷、野性的各色生物、狂野的遠東荒野飲食、充滿曲折的冒險故事,還有一個個既神經又可愛的俄羅斯人,共同構成了一部極具特色的下飯番劇。
《漫長的余生:一個北魏宮女和她的時代》:盡管就文本的內容篇幅而言,對王鐘兒的著墨并不多,其身后留下的一方墓志碑文所能勾勒出的人生線條也極其簡陋,但想來,一個在亂世遭遇了戰亂和被擄掠,卻還能在異國的宮廷里直攀上一品宮女的高位,最終得享善終,平靜走完漫長的一生,甚至還能在慢慢歷史長河和億萬人群中,于不經意間為后人留下一抹似有若無的身影,王鐘兒無疑已經是她那個時代極少數的幸運兒了。作者窮盡了所有相關的史料文獻,為我們打開了她生命故事的一扇門,更由此開啟了諸多像她一樣被湮沒、被掩埋的小人物的門:那些與她生命相連、相交、相同的小人物的故事,也借由她的經歷,一一走上臺前。
《有頂天家族》:還有誰比森見登美彥更能在浮華的現代社會寫出像昭和時代的街道一般靜雅的氣氛呢?在大家都力圖反省文明過度發展過程中的寂寞和蕭瑟時,他卻懶散地娓娓講述一個個仿佛傳自過去的古老故事,那份閑適,就像雨后京都的街道。這大概是獨屬于森見登美彥這個京大宅男所獨有的樂趣了。《有頂天家族》延續了森見登美彥作品的那種恣肆、荒誕、瘋狂和無意義,當然,還有樂趣。恰如作者借角色之口所言“有趣即正義”。總的來說,第一部《有頂天家族》比第二部《二代目歸來》要更契合“有趣”這一要義。《二代目歸來》的故事更顯“現實”,節奏上也不如第一部緊湊,少了些“游戲人生”的從容,多了幾分“智斗”的緊張。當然,這并非意味著這只是個童話式的輕松故事,恰恰相反,一如喜劇的內核是悲劇一般,“荒誕”故事的內核恰恰就是“現實”。無論是法力強大的天狗、呆萌的貍貓還是神經質的人類,透過表層的外衣,看到的實則是一個個現實中的人。那種作為現實的人的悲傷與無可奈何,總是隱藏在歡笑和肆意之下,一如游戲人間的弁天,也依舊是個會偷偷躲在井邊哭泣的孤獨少女。
《企鵝公路》:一個充滿了夏日感的故事。如果說杜拉斯寫出了西貢那午后的悶熱和粘滯感,奧威爾寫出了緬甸叢林的那種潮濕和茫然感,那么《企鵝公路》有著東亞小鎮的暑期假日,那種獨特的身處其中時平凡無奇,而一旦度過了,再回首那些時光卻又恍如夢境一般的奇妙感,有一種令人倍感爽快的明凈和輕松。但就像森見登美彥那些幻想之下透著一種不易察覺卻又無可忽視的現實感的作品一樣,《企鵝公路》也同樣有著難以言說又不可遏止的悵然感,那是青春時期的思戀無疾而終的遺憾,是一段驚天動地的夏日冒險后一切復歸日常的不真實感,也是伴隨著成長而帶來的一種告別昨日的無可奈何。在這個意義上,我覺得與其說《企鵝公路》講述了一個科幻故事,倒不如說,它其實講述了一個我們都曾擁有過的青春故事。
《你好,憂愁》:讀起來和太宰治的《女生徒》完全不一樣的感受。說起來,接觸到薩岡,竟然還是因為看田邊圣子的《喬瑟與虎與魚群》。第一次看《你好,憂愁》,多少是有些讓人頭痛的。畢竟過了青春期那種獨有的憂郁時光,很難對這種少女愁緒產生什么樣的共鳴。更何況薩岡沒有把筆墨落在少女青春期那種細膩的、矛盾的,同時又蘊藉著一股生命力量的內心悸動描繪上,反而于字里行間透著一股子“現代性”的空心感。那種不聲張卻無可忽視的愁緒與殘酷,都通過人與人之間不羈的欲與愛,難以避免的相聚離別,以及由此造成的關系上的緊張感而展露無遺。現在想來,似乎這種薩岡式的憂愁氣質也恰好契合了千禧年前后日本青春愛情電影獨有的日式憂郁,難怪關于青春的日式愛情故事下總流淌著一條名為憂傷的河流。
《銀河鐵道之夜》:大概是心境變化了,連看童話故事,看到的也更多是一種無可奈何。在幾個故事中,《銀河鐵道之夜》和《雁童子》算是最喜歡的,但某種意義上在我心里,也都是充滿了悵惘感的故事。在一開始,我下意識地把《銀河鐵道之夜》當作了另一種版本的《愛麗絲夢游仙境》,以為也是個借助夢境來言說奇幻冒險的故事,但后來卻發現,它似乎更容易讓我回憶起《小王子》和《麥田里的守望者》。兩個少年在銀河的夜空中,一段遇到形形色色旅人的充滿著浪漫詩意想象的旅行,那幅圖景,與霍爾頓口中那懸崖邊的大塊金色麥田里,孩子們盡情嬉戲的景象,和小王子與狐貍并肩而坐的背影,都交織在一起。這或許也是對于那種美不勝收的景致下隱含著一個悲哀孤獨的情感世界的共通表達吧。“何為幸福”注定是一個沒有唯一且絕對答案、需要我們不斷追尋自己的回答的問題,如果說幸福是在美好而虛幻的“銀河鐵道之夜”里,那么這幸福多少是有些空洞的;或許,幸福不是向著夢中的璀璨夜空去尋找,而是在現實中,在夢醒后。也許它聽來有那么一些殘酷和凜冽,但至少我們還能像喬班尼那樣,一路奔向小鎮,去告訴媽媽爸爸要回來了。
《武士》:在看遠藤周作的書之前,我曾經有那么一段時間,老把他和藤澤周平搞混淆。不過真到了拾起書本來看時,才發現原來二者竟是如此的不同。《武士》和《沉默》仿佛互為鏡像,一個講了異域的傳教士到江戶日本傳教最終卻被迫踐踏了自己的信仰的故事;一個講了寒村武士受命遠赴異域完成幕府交代的使命,歷盡一路徒勞返回故國后卻遭到了莫須有的審判,最終在死亡前覺悟了自己的信仰的故事。不過在我看來,故事的張力并不在于“信仰是否存在、如何看待信教與棄教”上,拋卻掉那些外在的形式感的東西和含糊的抽象道德討論,故事中那些豐富而典型化的二元對立:封閉與開放,家園與世界,宗教與政治,一神與泛神,信與不信,激烈的外部沖突裹挾著角色的內部沖突,在深沉如海的敘事下形成相互撕扯的巨大張力,或許更值得我們注意。在這個意義上,比起藤澤周平筆下一瞬輝煌后復歸庸常的下級武士和池波正太郎筆下不急不躁享受日常美食的劍豪,遠藤周作筆下的長谷倉六右衛門,那背影實在是太過于沉重了些。
《大唐狄公案》:能夠把公案小說的傳奇性和西式推理小說的懸疑感結合得恰到好處的,在我目前的閱讀經驗里,算得上是絕無僅有了。感覺還挺適合改編成影視作品的。實際上,故事的模式會讓我想到電視劇《狄仁杰探案》,就是幾個案件和幾個事件交錯在一起——不是西方式偵探小說那種純推理破案,而是還會夾雜著諸如宮廷陰謀、邊境叛亂、宗教秘事、血親復仇等事件,探案推理、官場世情、武斗對決等相互交織,形成了一種環環相扣的效果。而高羅佩所塑造的狄仁杰,也充滿了中西結合的味道,兼具傳統儒家士大夫的現實主義(對佛道鬼神的排斥和一些道德問題上的保守)和西方式紳士的開明包容(愿意成人之美和平等對待他人)。不過比起這些,我其實更喜歡它所展現出的架構的唐代世界,相對于國內的一些古代背景小說,高羅佩筆下的李唐武周世界,視野更顯得開闊,不僅能把唐代社會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的生活融入其中。雖然有不少細節有點跳戲,不太符合那個時代的實際,比如亂入的白蓮教。但很難得的是,作者把高麗、安南、阿拉伯、西域這些當時的周邊文明也兼顧到了,呈現出了另一種意義上的大唐氣象。
《漫長的星期六》:就訪談而言,算得上是有些燒腦的了。不過從這種段話里,卻也能夠看得到斯坦納的真性情。某種程度上,他的坦誠直言算得上是一個亮點,比之于圓滑和四平八穩,這份帶著偏見和武斷的真誠倒是更顯得可貴。況且其中不乏讓人莞爾一笑的真言,如“我知道我們應該愛人類。但有時我覺得愛人類很難”“我相信上帝是卡夫卡的叔叔,他不會給我們簡單的生活”“(讀書)要做筆記,要畫重點,要跟文本競爭,在書頁邊緣寫上:好蠢啊!這都是些什么想法!”某種程度上,斯坦納本身就如同一本書一樣,能夠讓我們有百轉千回的體驗,也會在合上之后產生回味無窮的感覺。一如一個評論所說的,“讀到斯坦納評論薇依,阿倫特,波伏娃的時候心里忿忿不平,心想他真是男性沙文主義者。讀到他評論海德格爾的部分,又覺得斯坦納真實而直白,看到后面他講閱讀的部分,覺得還挺可愛...到最后,看到他說理解自身的有限性既不靠哲學,也非靠自我認知,而是借助常識,‘待在我們深愛的人身邊,告訴自己曾經共度的時光很美好。’突然感覺被觸動到...”這種在一個人身上同時容納并且調和了一些驚人的透徹和一些驚人的愚蠢的狀態,或許也是我們當下身處漫長的星期六的一種反映。“星期五耶穌去世,夜晚到來,圣殿的面紗被撕裂;之后,對信徒來說,不確定性已然超出一切恐怖——星期六是未知的,沒有任何事情發生,沒有任何動靜;最后,大家才等來星期天的復活。這是一種有著無限暗示力的模式。我們經歷災難、折磨、痛苦,繼而等待,對于許多人來說星期六永遠不會結束。彌賽亞不會回來,星期六仍在繼續。”

《巨流河》讀后有感

文 / 國際文化學院? ?陳珺

?寒假期間無意中看到了《巨流河》這本書。剛開始是被書名所吸引,好奇這巨流河到底位于何方,原來是清代對呼遼河的稱呼,是東北鴨綠江的支流。這本書記錄的是兩代人從東北的巨流河到臺灣的啞口海的故事,由臺灣文學家齊邦媛先生在80歲高齡時花費四年時間寫成。這本書以個人傳記的視角,記錄了近代中國社會從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到赴臺定居的幾十年間的歷史變遷。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個人傳記,更是一部時代的縮影和反思。
以前看到的歷史書籍多是波瀾壯闊,充滿了傳奇色彩的。但是這本書卻是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許多歷史上著名的人物和事件在齊先生的筆下都還原成了活生生的人,有著深刻情感記憶的經歷。有人評價說,它未免太過小兒女狀。但我認為這正是這本書的感人之處。歷史在經過漫長的歲月后,在未曾親歷的人眼中,多被簡化為教科書上的一串串數字,一樁樁事件。在歷史課上,它們成為學生必須背誦的條目,在考試中,成為必須按點作答的刻板價值和意義。然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生,每個人也僅有這一生,無數人這無法回頭的點點滴滴才匯成了歷史的滾滾洪流。
在這本書里出現了兩代人,老一代是齊邦媛先生的父輩和老師,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齊先生的父親齊世英,還有她的老師朱光潛。而新一代則是齊先生這一代人,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則是她自己和她的初戀飛行英雄張大飛。
齊邦媛的父親齊世英,其父親是奉軍張作霖的部下。少時受政府資助,赴德國和日本學習,懷揣著愛國理想和救國救民的抱負,回國后追隨郭松齡將軍。郭松齡將軍在東北大地飽受日軍凌虐的情況下,不愿加入軍閥混戰,而發動了反張作霖的戰爭。巨流河一戰郭松齡將軍戰死,齊世英被張作霖父子追捕而被迫四處流亡,1926年底加入國民黨。在東北九一八事變后,齊世英回東北為黃埔軍校招生,當時東北生占了軍校生的四分之一。1934年又在北平成立了“國立中山中學”,招收了大約2000名初一到高三的流亡學生。1949年底,齊世英由重慶,乘最后一班飛機來到臺灣。1954年因與蔣介石政見不同,而被開除出黨。這樣一位顛沛半生,為抗日解放而奮斗的人,在齊邦媛兒時是不常得見的父親,只有母親相伴左右,成為其文學情懷的啟蒙人。這樣一位人稱“鐵老”的父親給了她理想的深度,在她眼中父親雖一生漂泊,卻始終心懷故土,懷揣理想,不為私利,不為權勢,一生保持著“溫和”與“潔凈”。

“親子”閱讀,盡享親情溫馨充實的美好時光。
親子“閱讀”,引領孩童走向書籍的美麗新世界。
本欄目邀請關注閱讀、研究閱讀、熱愛閱讀的林英老師,開啟“親子閱讀手記”專欄,記錄其親子閱讀過程中的種種觀察與思考,以期與家長朋友們一起在閱讀之路上攜手遠足,一起欣賞沿路的花草蟲魚,一起走過重重迷嶂與山重水復,一起走向遠方,走向遼闊。

專欄簡介

親子閱讀手記

如何從親子閱讀過渡到自主閱讀

文 /?教育信息技術學院? ?林英

有關親子閱讀的種種,各界討論得都比較多,也為家長們所重視。而從親子閱讀向自主閱讀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以及解決之道,似乎較少被談及。
實際上,孩子從親子閱讀轉換到自主閱讀的過程并不容易。親子閱讀時,孩子主要是聽和看圖畫,有家長的朗讀與引導,理解起來是比較流暢的。而自主閱讀,孩子需要自己辨認字詞,通過字句理解意思并建構想象。這一套理解程序,于剛開始自主閱讀的孩子來說并不熟悉,也不容易。與此同時,孩子此時的識字量尚不多,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時還會遇到各種“攔路虎”,閱讀的難度又增加了幾分。也因此,一些在親子閱讀時期熱愛閱讀、享受閱讀的孩子,在這個階段可能表現得不愿閱讀,甚至抗拒閱讀。從親子閱讀向自主閱讀過程過渡,是孩子閱讀之路上一場陣痛。如何銜接得更為和緩、充分一些,是值得討論的話題。筆者不揣淺陋,試圖貢獻一些自己一路摸索的經驗與思考,“嚶嚶其鳴,求其友聲。”
一、 從孩子喜歡的讀物開始
每每喊孩子自主閱讀時,孩子就一臉狡黠地搬出他特別喜愛的一套“奧特曼”叢書,用看奧特曼來打發要求。有時搬出的甚至是他幼兒園的“成長記錄”等等。好吧,此階段的重點是“自主”,愿意自己去識別符號、獲取意義,享受獨自閱讀的快樂,那翻看“奧特曼”“成長記錄”等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有時我們去圖書館幫孩子借書,如在書架上發現其喜歡的奧特曼,像《奧特怪獸繪本·小怪獸的一年》之類的,我們簡直如獲至寶,馬上從書架上抽取下來借回家,獻寶一樣“呈貢”給娃,借由這些喜歡的讀物,孩子慢慢感受到自己翻閱的樂趣,逐漸地過渡到“自主閱讀”。
二、 化用之前親子閱讀的經驗與積累
有些繪本,在親子閱讀時孩子就表現出很強的興趣。那么這些孩子喜歡的繪本,親子閱讀時又聽家長讀過,自主閱讀起來會不會難度沒那么大?孩子會比較愿意嘗試?也因此,在圖書館借書時,重逢孩子之前喜歡的書籍時,我們往往會特意再借回來,作為供他自主閱讀時選用的內容。
如《最美的法布爾昆蟲記》,日本小林清之介著、松岡達英等繪,由愛心樹童書出品、新蕾出版社出版,共12冊。其畫面清美,內容改編得也好。又如《奇先生妙小姐經典譯本》系列,它由英國羅杰·哈哥李維斯、亞當·哈哥李維斯父子倆著,任溶溶、馬愛農譯,化學工業出版社,總共有95本。之前親子閱讀時,每一本讀來,我們母子倆都歡樂不已。《撓癢癢先生》《荒唐先生》《惡作劇小姐》等等,讓人都深深感嘆于作者的幽默、想象力、包容與快樂!又如《獨角獸魔法全書》,對這本書的作者和口碑,我們其實全無了解,但其插圖、內容和想象力,深深吸引著孩子。
事實證明,這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將親子閱讀時喜愛的書籍移用到自主閱讀的過程,對孩子來說進入難度相對減小,且有熟悉感,同時又有著自主閱讀時帶來的不一樣的體驗,因此容易被接受和喜歡。上面提到的《獨角獸魔法全書》,實際上它的文字量和閱讀難度大概都已在小學中高年級的水平,這對于剛開始自主閱讀、六七歲的娃來說并不容易。但些許的難度,怎么能抵擋得住一顆熱愛的心呢?孩子后來自己“連滾帶爬”自主看完了此書。難并快樂著,濃厚的興趣增加了克服閱讀困難的勇氣與毅力。
事實上,孩子自己也會不時自主重讀那些家長為他讀過的繪本。家里書架上的諸多繪本,如“斯凱瑞金色童書”系列:《忙忙碌碌鎮》《轱轆轱轆轉》《幸運的蚯蚓爬爬》《好忙好忙的小屁孩兒》《倒霉的弗蘭伯先生》;宮西達也的書:《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遇到你,真好》《你真好》《永遠永遠愛你》;卡梅拉系列:《我想去看海》《我想有顆星星》《我不要被吃掉》……這些之前親子閱讀過的繪本,后來都成了孩子進入自主閱讀的腳手架。從熟悉出發,以熟悉為“橋梁”,更易通向遠方。
三、 適當輔助一些親子閱讀
于我而言,一邊是希望孩子能盡快適應和享受自主閱讀,一邊其實無比懷念親子閱讀時的甜美與飽滿。有時候是真想重溫一下親子閱讀的美妙時光呀!與此同時,發現有些書明明不錯,可孩子卻直接將它們過濾掉,翻都不翻一下,為什么呢?用親子閱讀的方式帶孩子進入這些書籍中,結果會怎樣?
這些孩子不愿意翻閱的書中,輔助以親子閱讀,很快就會有所發現。一般而言,它們大致是這樣三種情況。一些書可能是孩子真的不太喜歡,那不看了就是。有的可能是孩子自己一下沒能體會到其中的妙味。和孩子一起先讀上一些章節,嘿,孩子接著就自己饒有興味地看了下去。有的呢,對于孩子來說自主閱讀可能難度稍大,但借由親子閱讀中家長的朗讀輔助理解,孩子就很能接受而且很喜歡,那就一起讀讀吧,借此也可以拓展孩子的閱讀邊界。如《走進奇妙的幾何世界》([英]格里·貝利等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全6冊):《魔幻立方體》《奔跑的球》《奇妙的三角》《跳舞的方》《飛翔的圓》《唱歌的線》,大體就是這種情況。
有時孩子過于依賴親子閱讀,遲遲不愿展開自主閱讀,這讓家長輕易不敢再次開啟親子閱讀。實際上,把握好適度的量,它也是幫助孩子更好地進入自主閱讀的重要輔助方式,同時也能借此將孩子自主閱讀的天地開拓得更為豐富與多元。何況時不時重溫親子共讀的“物理親密”與“精神共享”,亦何其幸福哉!
四、 貴在堅持,讓閱讀成為習慣
閱讀需要沉浸,方能得享其中真味。我們從現實的世界切入各類視頻的世界時,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但從現實的世界切入閱讀的世界,如未經訓練、未成習慣的話,它并不是那么流暢自如。這一本領需要時時磨礪。同時,久不看書,重新再撿起時,又得需要一番新的適應。這就像一個習慣了跑步鍛煉的人一樣,去跑步是件很容易的事,一天不跑反倒還不習慣。但若隔了一陣子不跑,再撿起來時難度就明顯增加,甚至不愿意開始。因此養成閱讀習慣至為重要。同時,孩子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后,日日與書為伴,閱讀的能力自然也能與日俱長。能力見長,從閱讀中獲得的樂趣也就變多,良性循環就這樣得以形成。
在孩子的閱讀之路上,遇到一些困難時,不輕易放棄,堅持下去,輔以合適的方法,終會柳暗花明又一村。閱讀值得信仰,努力值得堅持。

文 / 學 /?手?/?工?/?坊

寫一個故事,抒一段真情,讓夢想照亮現實。
“文學手工坊”是為文學愛好者搭建的一個以務虛來實現務實的創作空間,大家在這個虛構和非虛構交織的文學世界里,成為一名散文家、詩人和小說家。

B25,不是B族維生素,而是一班公交車。這班公交車運行區間從天河體育中心至大學城中部樞紐。B25是大學城的廣大、華師、星海學子們首選的交通工具。為什么是首選?道理很簡單——方便、快捷。
說起B25,它的歷史不算長。隨著“BRT”應運而生,有七八年光景了。不知道有幾人記得它的前世:專線5。之前,進出大學城的公交線路,有33、298、252等公交車。有一天,當“專線5”馳騁在大學城時,33、298、252路車不知所蹤。那三班線路途過于冗長,出去一趟讓人心塞。自從官洲隧道鑿通后,“專線5”又轉世成了眼前的B25。B25路過師大站、星海站,爬出官洲隧道便是侖頭站——那是海珠區的地界。在侖頭站候車的全是年輕的租客。B25所經之處,鄉野風景,滔滔珠江,萬畝果園,還有那不遠處美輪美奐的廣州塔——若坐B25觀光是不錯的選擇。
B25是大學城學生眼里的香餑餑。它早上7點發車,晚上10點收車,風雨無阻。學子們出去炒更、上課、交流,坐上B25心里就踏實了……雖然說,短暫的旅途也挺擠的,但不是有那句話“擠擠更健康”嗎?B25被師大的學子們戲稱為“逼二我”,早晚高峰能擠上B25實乃一件幸運的事。我每次乘坐B25,都要去始發站中部樞紐等車,為的是有一個安穩的座兒。
那時,我經常在每周五下午出去補習外語,上午一下班,我趕緊收拾書包、水杯等,剩下的動作就是奪門而出飛奔下樓去公交站了,雖說擠擠更健康,但是能不擠還是不擠的好。B25的目的地一般都是體育中心,集吃喝玩樂于一地。情侶首選日常閑逛之地排第一位吧。每當夜幕降臨,我完成了功課,是時候坐B25回大學城了,匆忙趕車,幸好B25還在燈火闌珊處等我。回到大學城已經不早了,洗洗睡去,翌日又是嶄新的一天,繼續努力學習、工作。B25,如千與千尋般帶你走向兩個世界。
B25名氣大,口碑好。一班車到了人人盡知的地步,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連幫兒子、閨女帶孩子的外地老人都曉得出城要坐B25。可以說,B25稱得上是“和諧號”。我樓下的老太太說:“廣州公交車真好,司機不做尷尬事,有人搭車,零錢不夠,司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攆人下車,傷感情的事兒。要是在別的城市,說不準司機公事公辦呢,沒零錢也只能灰溜溜的下車了。”
我曾在《散文》雜志,讀過一篇《5路車》。我記不清作者是哪位了,好像是安徽宿縣人,因為寫的是宿縣的事。作者開門見山寫道:“5路車,從我居住的樓下走過,我住在5樓,我從5樓往下看,我常常看到5路車。”5路車充滿了市井味兒,而B25承載的是青春和記憶。 B25和5路車一樣普通無奇。它只是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公共交通工具。它從我上班的樓前駛過,默默地,一天天,一年年,周而復始,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舒國治說:“我愛我的年代和社會。”我認為這不是空洞口號,而是他真實的心聲。就拿B25來說,它的守時、便利、干凈、舒適,不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追求的生活目標嗎?

B25

文 / 后勤管理處? 丁純

用一種積極的方式愛自己

文 / 國際文化學院? 翟慧超

當人們看到這樣的一個話題時,也許會產生很多的疑惑,人們甚至從來沒有認真的去思考過這個問題,看似很簡單的一件事情,要做好實為不易,對于自己所愛的東西或人,人們往往懂得如何去得到。正如有些人常常為了購買某個心儀的東西而不斷的努力,也有人常常為了自己心愛的人而無私地奉獻著,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那么,每天陪著自己的自己,人們卻常常忽視“他”。很多書籍或課程都提到“愛自己是邁向成功的捷徑”,而“愛自己”并非單純地意味著讓自己隨心所欲。怎么做才能真正的“愛自己”呢?在闡述這一問題時,請大家先靜心思考一個問題,連續問十遍自己“我是誰?”,人們在面對這一看似簡單的問題時,常常會先回答自己的名字、然后是自己的身份、到自己的職業、或者是家庭與社會關系(如父親、母親、妻子、孩子)又或者回答我就是我、我是人等等。當你說這就是我時,有沒有想過自己究竟是什么樣的?是一個角色或已是一個使命?
人類生活在一個綜合性的社會中,會為了很多東西去改變自己,卻很少有人真正的關心自己,讓自己達到最佳的狀態。比如:我累了,是否該暫時放下手上的事情去休息一下,什么時候該休息?該怎么休息?似乎這些都被人們忽略著。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大部分人從來都沒有意識到的東西,也是被人們無視著的“自己”,那就是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內在小孩”。什么是“內在小孩”呢?催眠界曾提出“冰山理論”這一說法,此說法證明人的意識只占人腦的10%。也就是說,人們從大腦發出的任何指令都是由這10%來完成的,而90%是潛意識,即還沒有被發覺的潛能,暫時還沒有開發出來的一塊地方,這也就是為什么有母親見到自己的孩子有危險時,能以一種超速度跑去拯救孩子。很多看似不可思議的事情每天都在身邊發生著,這一切都歸于潛意識的發揮,即內在小孩。因而需要小心的保護“內在小孩”,同時持續與之交流,使他與你的關系維持良好的狀態,你自然就知道是否該休息 ,到沒到游戲時間,該吃飯了,吃什么比較好等,內在小孩才是能夠針對細節給你合適建議的最佳訓練員。
既然“內在小孩”能幫助我們完成那么多事情,那么,該如何愛這個始終伴隨我們的“內在小孩”呢?
首先,我們要學會聆聽自己的聲音。內在小孩會在我們有任何需要時給我們一個訊號,如果不去聆聽,就直接按照自己所謂的意識去決定,內在小孩就成了一個使用工具,和自己完全的脫離了,內在小孩扮演著奴隸的角色,完全沒有任何的尊重。因此,當我們需要做一件事情前,要先安靜自己的心,讓意識暫時的離開自己,讓內在小孩(即潛意識)出來幫助做選擇,比如:當你在面對選擇未來的工作時,先讓自己完全的安靜下來,可以試著閉上眼睛,完全用耳朵來感受這個世界,在這個瞬間你能真正的和內在小孩溝通起來,這時的內在小孩也會慢慢的出來幫助你做最佳的選擇。當你回到意識層面時,你會驚訝地發現,所謂的問題得到了完全的解決。因此,請觀察你自己,任何時候都專心觀察自己,有耐心、有感情地與內在小孩相處,并長久持續。
其次,就是清理記憶,據說只要進行清理工作,就可以解決問題。 某些事情的發生并沒有任何原因,而是記憶被重播的緣故,例如:有個個案快三十歲了,吃飯時,只要手放在桌子上,就會無意識的將拳頭緊握放在胸前。在幫助個案清理記憶時發現,個案在5歲時因吃飯時發生過一次意外,割破了肚皮,這個糟糕的記憶并沒有被清理,而是一直存留在個案潛意識里面,伴隨個案成長,因而當吃飯的動作被重復時,這個記憶就很自然的呈現出來了,這就是對過去曾經憎恨或者懼怕某種事物的真實體驗。其實,內在小孩能深刻地記憶著很久以前的資訊,這些資訊如果不進行清除,就會一直跟隨著個案,直到記憶被清除。只有及時有效的清除記憶,才有新的靈感進入,如果原本就被記憶占滿,靈感是沒有位置能進入的。在清理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一個原則,就是從承認自己負有百分之百的責任開始,如果將記憶的發生歸咎與他人,那么,任何的清理都是沒有用的,我們人類所認為的問題,全部是內在小孩重播出來的記憶而已。最后,你會發現,所有的問題只不過是記憶在不斷的被重播,例如:有些女孩在面對戀情的一點點波動時就會選擇放棄,當戀愛中發生一些不滿意的事情時,往往會輕易的放棄。其實,并不是她們喜歡放棄,而是這個記憶跟隨著她們,當同類的事件發生時,這個記憶就出現了,最后,形成了習慣性的放棄,也就是自我模式的一個產生,如果不及時清理,這個記憶將會被一遍遍的重復。為什么內在小孩的記憶如此的驚人呢?因為內在小孩每秒鐘能啟動一千五百萬比特的記憶,而我們的層面一秒只有十五比特的記憶。由此可見,我們的意識在內在小孩面前像微生物一樣,微不足道。當然,在清理的初期,內在小孩會因不同的情況而得到不同的效果,如果一味地追求清理效果,反倒會欲速則不達。因而,在清理初期,即使看不見希望,也要持續關照內在小孩并進行清理,才是最聰明的做法,要讓內在小孩感受到你發自內心的重視他。
最后,大聲對“內在小孩”說“我愛你”。其實,愛護自己的秘訣,就是關心你的內在小孩,經常詢問他的狀況,并持續進行清理。如:你現在感覺如何?你想要什么?你覺得有些什么方法?這些方法的后果會怎么樣?你決定怎么做?你希望我做什么?等等,只有當自己與內在小孩這兩者互相確認對自己都是最正確而完美的時候,才能獲得成功。承認內在小孩,讓內在小孩與自己的意識始終在一起,并使自己的這兩個部分發揮原本的功能,時刻對內在小孩說我愛你,表達自己深深地愛意,讓內在小孩活躍在自己的內在,當內在小孩感覺自己不再是附屬品時,他必定能最大程度地發揮他的力量。
后記:
當人們能先愛好自己了,才能呈現最棒的自己,才有更多的能量去愛這個社會。因而,先學會愛自己是做好所有事情的前提,也愿人人愛人如己。

木棉花開了

文 / 國際文化學院? 朱湘燕

高教新村的木棉花開了,一簇簇,粉紅粉紅的,三三兩兩的人們,在樹下拍照;池塘邊,老人們打著太極拳;學院門前的文化廣場,綠油油的草坪,生機勃勃……校園依然是當年的校園,只是我已不是當年的我,我已蛻變成另外一個我,而這都是因為——瑜伽。
記得小時候,父母都很有健康養生的觀念,非常重視吃的東西,也常常帶我們去跑步、打球、鍛煉身體。特別是初中時,和一群熱愛運動的同學們在一起,不擅長體育的我,竟然還參加了越野賽,想來毅力就是在那個時期練就的。考研期間,我甚至還學習了足底按摩,沒事時幫先生按一按,手的力氣竟然也越來越大了。不過,那時候健康養生的觀念還停留在跑步鍛煉身體、多吃蔬菜水果這個層面上。
直到201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帶著一份好奇之心,走入了一位老師的瑜伽課堂,開始了我的瑜伽之旅,到現在已經2000多天了。我每天早上都練習,關注自己的呼吸,將平時在左脈或右脈的氣聚入中脈,很多潛意識中的垃圾被清理掉了:以前下班以后就不想動了,剛練習了一個多月,就不一樣了;以前一上午的課會覺得很累,現在不會了;以前每天匆匆忙忙的,很少看到一朵花、一片葉子的美,現在感覺越來越細膩了……隨著練習一天天的持續,以往的限制越來越多的被打破了。一天感覺很輕松,雖然也會有一些情緒,但比以前好多了,哪怕是騎行在校園中拂面而過的清風,或是在空中搖曳的樹葉,都會讓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我開始愛上瑜伽,因為它讓我的生命變得柔軟而富有創造力了,生活也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了。
“你吃什么,你就是什么”。練習瑜伽之后我才知道,葷腥的食物會讓我們的覺知力變得遲鈍,清淡的飲食能提升我們的覺察力。這促使我改變了從小喜歡吃肉的習慣,現在每天早晚都是植物性的生機飲食,而意識也由此變得越來越清晰了。
原來,身心本是一體,我們的身體只是靈魂的廟宇。以前活在頭腦中,頭腦常常編織許多故事,不是活在過去,就是活在對未來的恐懼中。跑步也好,蔬菜水果也罷,都只是表象的東西,而真正的養生不只是關注飲食與運動,而要關注呼吸,因為呼吸才是我們的生命之真正所在。

閑話喝茶

文 / 圖書館? 詹喜瑜

?喝茶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對潮汕人和福建人來說,更是一天都離不開。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喝茶文化根深蒂固。
潮汕人不管是走到哪里,野炊、登山、出差都不辭勞苦地背著功夫茶具,可見對茶是真愛。潮汕人是早中晚沒有一個時刻是不能喝茶的,特別是家里來客人的時候,沖功夫茶招待客人是一種最起碼的待客之道。
我從小耳濡目染,所以喝茶的習慣于我來說也是根深蒂固的。可是,偏偏我從小在喝茶方面不太像一個正宗的潮汕人,人家一天到晚喝茶也沒有影響睡眠,我卻不行。下午喝晚上睡不著,晚上喝更要命,能睜眼到天亮。為了保證足夠的睡眠,我不敢隨意喝茶了,喝也不敢喝太濃的茶,太濃的茶我會兌點白開水喝。哎,太菜了!
只是,愛喝茶是根植于潮汕人的骨子里,戒掉何其難?于是乎,工作后,每天下午為了能更精神地干活,我也在下午大膽地喝起茶了,由淡至濃逐漸地增加。我心里琢磨著,喝多了慢慢就習慣了,不至于天天睡不著。果然,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訓練,即使每天下午喝了茶,也不至于晚上失眠了。我心里樂開了花,白天再也不用小心翼翼地對著點來喝茶。但是,晚上七點后我還是不敢肆意,偶爾晚上去餐廳吃飯不小心喝了茶,如果睡得著就罷了,如果睡不著會睜著眼睛一遍遍地檢討是喝了茶的原因。我佩服很多人,喝茶喝咖啡對睡眠一丁點都沒影響,咖啡因的提神作用對個體的區別還是有很大。
其實,喝茶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
第一,可以減肥,可以幫助解除油膩,幫助消化、有減肥的作用。
第二,喝茶可以預防蛀牙,飲茶或者用茶漱口刷牙,不但能除口臭,還可以防治齲齒。
第三,茶有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飲茶對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膽固醇會有所降低,血壓可以下降,也可以有效地降血脂。
第四,茶葉是腸道疾病的良藥,茶內多酚類的物質能使蛋白質凝固沉淀,茶多酚與單細胞的細菌結合,能凝固蛋白質將細菌殺死。
喝茶壞處是經常性的大量飲用濃茶,容易出現身體很多不適的狀態,比如容易造成胃液稀釋,不能正常消化;茶能阻礙人體對鐵的吸收,容易造成缺鐵性的貧血;喝濃茶容易產生便秘;濃茶可以導致血壓升高和心力衰竭。所以凡事有度,飲淡茶可以養生,飲濃茶則有損健康。
茶于生活中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東西,聚餐、洽談、日常飲食、休閑茶點,它是能提升生活質數的一種多巴胺。感謝茶帶給我們的一切美好!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一雙眼看華師,一支筆寫物語。
本欄目邀請謝子娟老師開啟“紫荊物語”專欄,為我們描摹華師里的一花一葉、一草一木,為我們描繪出一個植物世界里的別樣的華師。這是一個傾聽萬物說話的世界,這也是一個傾聽我們自己內心的美麗新世界。

龍船花:滿船空載月明歸 無所得時即是得

文 / 信息光電子科技學院? ? 謝子娟

榮譽的桂冠從來都是用荊棘編織而成的!
如果要在荊棘桂冠上插滿鮮花,我想,龍船花是為必選!因為它堅韌、勤勉和古樸的氣質恰恰是所向披靡的最好佐證。
言其古樸,是因其得名與端午龍舟習俗有關。清代《小琉球漫志》有載:“龍船花,又名赪桐。高不盈丈,葉似桐花,紅如火,一莖數十朵,五月競渡時盛開,故名。”由于龍船花花色紅艷似火或者明艷如金,而且球型花束中的每朵小花由四個花瓣構成,十字形花朵跟古時辟邪去瘟的十字形符咒非常相似,為取其驅邪避煞之意,又因花朵成束盛開形如繡球,因而人們素喜將其與菖蒲、艾草一起綁在龍船船頭。端午時分,聚眾臨流,熱觀競渡,龍船疾馳間,船上選手與與岸邊眾人互拋花球以求熱鬧吉祥,久而久之,此花便冠“龍船”之名。
很多時候,名字里面神秘地包藏著宿命的安排。正如很多重男輕女地區,前面出生的女兒往往叫做“招弟”“等弟”,那么她們的一生很可能都在不被父母重視中淪為為家族香火服務的勞務工具;還有叫做“賽男”“亞男”的,她們從施命司手里接管自己以后,就陷入了對抗男權社會、掙脫性別成見的廝殺里,可悲可嘆可憐!提到“龍船”,我們想到的往往是血脈僨張的激情、青筋暴起的手臂、激昂奮進的鼓點或者是跌宕起伏的多舛命運……果不其然,花如其名,名如其喻,感覺龍船花其名其花都非常符合二戰時期英國鐵血首相丘吉爾的就職演講:我所能奉獻的只有熱血、辛勞、眼淚與汗水!就是這樣一種能夠耐高溫高濕且有超長花期的花中勞模,仿佛就是為了歷經磨難而來,其不辭驕陽,無懼風雨,兀自盛開的堅韌;成團成簇,前赴后繼,嬌而不驕的熱鬧排場;粗生易長,花開成徑,無花成籬的樸實大氣的風范,印證了它足以與鏗鏘玫瑰并肩。
除了美和颯,龍船花也有其嬌柔的一面。“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勤花勞模龍船花憑借其3-12月的漫長花期打破了這個俗語,因此享有“百日紅”的美譽;同時,由于傘狀頂生花序,盛放時節密密匝匝,熱熱鬧鬧,憑一己之力成就花“團”錦“簇”之美,因為又得“水繡球”的美名。我想,不管是花朵的華美還是品格之鏗鏘,哪怕平淡至極的塵埃草芥都能讓我們平復心中的浮躁,在優雅從容中保持審美的人生態度和精致的生活藝術,而后,歸于庸常平淡并保持熱愛奔赴山海。
念及至此,無須再問:龍船花,無船之花,龍歸何處?滿船空載月明歸,無所得時即是得,興起而來興盡而歸,興之所至心之所安,盡其在我順其自然,皆為得也!

看見自己,看見孩子,看見幸福的每一個瞬間。
“親子幸福書”是一本期待父母共同參與共同書寫的大書,大家在此分享關于愛與自由的感悟,探討依賴和獨立的話題,一起進步和成長。

親子幸福書

溫情相伴,快樂成長

文 / 國際文化學院? ?劉旭燕

在忙碌的職場生活中,我作為一名大學老師,深知家庭的重要性,尤其是與孩子們的親子時光。親子關系,是我生活中最寶貴的財富,它不僅是血脈的延續,更是我們情感與智慧的傳遞。
回首過去的十幾年,我陪伴著兩個寶貝從咿呀學語到如今的青春少年,這段旅程充滿了歡笑、淚水、挑戰與成長。孩子們的笑容,是我最大的動力,每當看到她們純真的眼睛,所有的疲憊都煙消云散,心中充滿了無盡的幸福。
然而,與孩子們共度的時光并非總是風平浪靜。隨著她們年齡的增長,各種問題、挑戰接踵而至。我經歷過孩子們身體健康的考驗,也經歷過與她們在學習和電子產品使用上的摩擦。這些挑戰雖然讓我感到壓力,但也促使我不斷成長。
在孩子們患上支氣管慢性哮喘的那段日子,帶著孩子們求醫問藥的過程中,我曾經充滿了焦慮、擔心、恐懼,真的是感到身心疲憊。然而這次的挑戰也推動著我不斷的去學習,去摸索,我學習食療、芳療知識,調整家庭飲食習慣,學習各種健康的飲食,學習瑜伽等等。這段經歷不僅讓我自己收獲了健康和成長,還幫助我治愈了長期的偏頭痛、胃病和失眠等問題。同時,我也幫助了同樣有胃病困擾的媽媽改善了健康狀況。這段經歷讓我學會了如何在困境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面對孩子學習和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的問題,我曾陷入深深的焦慮之中。然而,我意識到問題的根源并非在孩子,而是在我們家長。我開始反思自己,開始去學習,去覺察,隨著自己不斷深入的學習,我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孩子的問題,其實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長的問題。我覺察到了自己問題的所在,開始不斷的打磨自己,不斷提升自己,不斷改變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家里的爭執越來越少,孩子的學習變得更加的自覺,孩子也變得越來越愿意和我溝通、交流,甚至在孩子坐車去中考體育前還給我打電話讓我給她賦能。雖然現在家里有高三和初三的孩子,但是家里的氛圍還是輕松,和諧,快樂。這次挑戰就是我一次蛻變的機會,非常感謝她們來到我的身邊,她們是上天給我的禮物,同時也是我的一面鏡子。
在這個過程中,我深深地感激我的先生。他的陪伴、支持和認可是我前進的動力。我們共同面對挑戰,共同成長,為孩子們營造了一個充滿愛與智慧的成長環境。
這本親子幸福書,記錄了我與孩子們共度的美好時光,也見證了我們的成長與變化。我們用愛與智慧陪伴孩子快樂成長,共同創造屬于我們的幸福時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是孩子的父母,更是他們最親密的朋友和引路人。
未來,我們將繼續攜手共進,為孩子們的未來奠定堅實的基礎。我們相信,在愛與智慧的陪伴下,孩子們將茁壯成長,成為有責任感、有擔當、有愛心的人。而我們也將在這個過程中收獲更多的幸福與快樂。

自由背包客

背包在路上,看高山流水,看藍天白云,看陽光總在風雨后;背包在路上,一起自在徒步,一起勇敢攀登,一起廣闊天地自由行走。
“自由背包客”是用腳走出不一樣的人生,更是用心走出美麗新世界的欄目。大家在此分享關于美與自由的感悟,一起看見更美的風景和更好的自己。

很早就聽說香港最具代表性的美麗海灣是淺水灣,后來在品讀文學經典《傾城之戀》(張愛玲著)時得知附近有家淺水灣酒店,又在閱讀香港中文大學盧瑋鑾(小思)教授的《香港文學散步》時獲悉蕭紅有一半的骨灰葬在淺水灣。于是,滿懷著浪漫的憧憬,我們展開了一段南區文學之旅。
把這段旅程稱為“南區文學之旅”,緣起于香港南區區議會近年開發的一條著名的文學路徑,稱之為“南區文學徑”。該路徑由赤柱聖士堤反書院、淺水灣花園、香港仔海傍道到薄扶林域多利道組成,循著張愛玲、蕭紅、胡適、蔡元培及許地山的足印,豎立起各具特色的紀念地標,形成一條南區獨有的文學氣息路線,讓游人以文學散步的方式感受這些文人墨客的香港情緣。
從中環交易廣場出發,坐著雙層巴士穿梭在繁華的港島地區,一棟棟高樓大廈高聳入云、緊密相連,只留下一線天,讓人目不暇接。隨后,車輛穿過一條狹長的山洞隧道后,便進入了南區。眼前的風景與穿過隧道前的現代中環截然不同,翠綠山色,濃郁的自然氣息撲面而來。沒過多久,一大片海域出現在眼前,島嶼更是一座座地屹立在海的不同位置,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魅力在此得以完美體現。
此時,如果你足夠細心,就會發現對岸的山上有許多游樂設施,而且看起來似曾相識。沒錯,那就是著名的香港海洋公園。以前從旅游書上看圖片,多數從俯瞰的角度來觀賞。現在,從仰視的角度來欣賞它,越看越像一顆鑲嵌在島嶼上的藍寶石,耀眼奪目。
很快,車輛把我們載到了第一個游覽點,深水灣。深水灣位于淺水灣之西北角,在南區南岸中部,不少高尚豪宅均修建在附近。不過那天天色不太好,烏云積聚在山上,只有少數幾個游人在游泳,整個深水灣呈現出來的是一種暗黑的深沉感。后來將其與淺水灣作比較后,我們發現深水灣的建筑沒有淺水灣多,所以深水灣顯得幽靜閑適一些。
我們重點游覽的景點是淺水灣。經過商量后決定先隨著公交車坐到終點赤柱,把沿途的風景飽覽一遍,再沿原路返回至淺水灣下車。無心插柳,沒想到公交車的終點竟然是赤柱監獄。我們下車后都感到不可思議,因為從來沒想過會來監獄。原本以為只是一次浪漫的自然之旅,竟然還因為一個偶然的想法有了一次意外的體驗。
赤柱監獄的前身是香港監獄,曾是不少電影攝制的場地(周潤發和梁朝偉都在里面拍過戲),所以對其也不會甚感陌生。畢竟監獄是禁區,是不允許游客參觀的。因此,我們只能在監獄周邊的懲教署職員訓練院和懲教博物館轉了一圈,也撫摸了以前赤柱監獄的舊圍墻,歷史感隨即油然而生。旅程結束后查了一下資料,原來2017年是赤柱監獄落成80周年。或許,冥冥中上天還是安排我們與監獄做了一次親密的“接觸”。無獨有偶,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以最近的距離見到監獄了,而且這個監獄收死刑犯,是香港高度設防的監獄之一。
從懲教博物館出來已近中午,艷陽高照,我們馬不停蹄地坐上回淺水灣的雙層巴士。下車后,從高處遠眺大海,海平線的位置有幾艘至少十萬噸的船在行駛中,海水在陽光的直射下熠熠生輝,沙灘上的細沙更是顯得金黃璀璨。這幅“東方夏威夷”的畫面深深印刻在我的腦海里,在寫這篇游記時依舊能清晰回憶出來。
在前往沙灘的路上,我們無意間走進了一座后花園,才發現已到達南區文學徑的其中一站,主題人物是張愛玲。這里有三組座椅,設計者孔明用此意象來表達張愛玲三度來港的經歷。其中,第一張座椅的地上有子彈以及在旁邊的茶幾上有一張她與友人的舊照片,這里指代的是1939至1942年戰亂的時代背景和她的年青求學時期;第二張座椅有大量的書籍和筆,反映1952至1955年這三年是她創作的全盛期;第三張的座椅邊配有行李以及扶手上有她的外套,代表的是1961至1962年她在香港短暫的旅程。
慢慢走至沙灘邊沿,我們發現了一座有幾十只紅鳥正在飛翔的雕塑。往旁邊的介紹一看,原來我們已經來到蕭紅的紀念地標,這座雕塑的名稱叫“飛鳥三十一”,由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學生宋斯純設計。她的設計理念來源于蕭紅對自我人生的定位。蕭紅常自比飛鳥,所以該雕塑以31只鳥代表她31年的短暫人生;以鳥的形態表達她的精神和愿望,寓意她可以自由翱翔。每只鳥均朝著不同的方向和以不同的姿態飛行,代表她跌宕飄零的經歷;鳥的顏色由白漸變深紅,寓示她生命的色彩。淺水灣海邊是蕭紅生前最鐘愛的地方,所以雕塑的選址也定于此地。
靜靜憑吊完這位悲情作家后,稍微調整一下心情,脫去鞋子,細細體味淺水灣的細沙和海水,品味蕭紅臨終前所發出“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的遺言。聽著澎湃的浪潮聲,任憑潮水打濕、海風吹拂,縱情恣肆于海水的滋潤中,用“心”接近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泳灘東面的盡頭,供奉著一座面朝大海的天后雕像,保佑出海的漁船能順利歸航。
淺水灣號稱“天下第一灣”,是富人的天堂,吃喝價格不菲,不少名人在附近購買了高尚豪宅。泳灘后面的淺水灣酒店就是一座重要的代表性建筑。淺水灣酒店歷史悠久,建于1920年,建筑呈英式風格,伴有中空形設計,一下便吸引了游客的目光。二次大戰期間,淺水灣酒店曾是英軍的據點及日軍的醫院及療養中心,戰后恢復為酒店。這里深受文人藝術家的喜愛,不僅是《傾城之戀》男女主人公邂逅的場所,還是好萊塢電影《生死戀 Love is a Many Splendored Thing》和《榮歸Coming Home》以及著名香港電影《色·戒》的取景地。此外,愛爾蘭文豪蕭伯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美國著名影星馬龍·白蘭度、英國芭蕾舞蹈家瑪高芳婷及西班牙卡斯王子等都光臨過此地。到了1982年,這里被改建成服務式住宅——影灣園。
暑熱之天,流連于如此傳奇的地方,坐在因《傾城之戀》而聞名并得以保留下來的露臺餐廳喝英式下午茶,再品嘗一頓爽甜的雪梨餐,讓時光在味覺中緩緩倒流。在長長的回廊里慢慢走著,試圖感受當年人們閑暇的生活情趣,看著部分地方以玻璃柜形式展出的關于淺水灣酒店歷史的點滴,足以流連忘返。前庭一樓的商鋪流溢出濃郁的歐陸風情,而二樓平臺的布置則為日式園林建筑風格。古今中外,現代與傳統共融一爐,將自然美景與文化色彩兼收并蓄,保存了淺水灣近百年的歷史,讓游人在享受美好時光的同時,多了一層獨有的懷舊文化體驗。
落日余暉,帶著不舍的心情,與美麗的淺水灣告別。在我的心中,淺水灣不只是一個旅游景點,也是一個讓文人墨客尋找靈感的地方。張愛玲曾對淺水灣的顏色和光線有著特別敏銳的感觸:“淡白的海水汩汩吞吐淡黃的沙。冬季的晴天也是淡漠的藍色。”兩句簡單的話,淺水灣動人的景象便躍然紙上。當然,也有如香港作家陳冠中這樣看20世紀70年代的淺水灣,提到:“一個沙灘就只是一個沙灘”(《淺水灣》),已沒有那種“酸的饅頭”(sentimental)的滋味,更多擁擠著“貴族的無能和平民的愚蠢”,以及一些“無用的資訊”。更有悲觀者則認為,這個沙灘、這間酒店,甚或是這堵地老天荒的墻,都已經不存在,如香港作家心猿(也斯)在《狂城亂馬》里就明確認定:“你要找《傾城之戀》里白流蘇那面墻?你找到淺水灣,依稀有那么一個海灘,但那已不是原來的海灘,依稀有那么一個酒店,但已不是原來的酒店,是那酒店再生的類像。你以為還有那么地老天荒的一面墻?不,那面墻早就已經不是那面墻了。”
不過,我還是期待著,能與一生的“他”牽手在淺水灣,直至天長地久。

香港文學散步:淺水灣

文 / 文學院? ?徐詩穎

突發奇想出的旅行路線
當有一個想旅行的沖動,你并不知道最終當你完成時會是什么樣子。疫情三年半后,經歷了種種不確定后,旅行是一種重新出發的方式。
想故地重游,于是從一張澳洲的簽證開始,當DIY三天出簽后,開始考慮具體的行程。是在一個國家待一段時間,還是多去一些地方?小小糾結后,決定追隨自己的內心,盡可能在有限的預算和時間內,去盡可能多的地方。準備的時間有限,旅行會順利嗎?國與國之間的跨境會一路通關嗎?出發前期待居然變成有一點焦慮和一些擔心。
廣州坐擁白云國際機場,同時也可共享深圳、香港和澳門的國際機場資源,于是,廣州之外,常常也會查一下香港和澳門出發去同一目的地的航班。在比價時,并不覺得累,反而有幾分樂趣。經過比價和在世界地圖上的琢磨,一條小環線的旅行出現了。從廣州到澳門,澳門到馬來西亞吉隆坡,吉隆坡到馬六甲,馬六甲坐大巴到新加坡,新加坡飛印尼巴厘島,巴厘島飛澳大利亞珀斯,再經阿德萊德到悉尼,從悉尼飛越南胡志明市,胡志明市飛香港再從西九龍回廣州。兼顧了出發只因機票便宜的澳門半日游,從澳門飛吉隆坡后去到馬六甲,只因地理書上馬六甲海峽太有名,再探訪新加坡的好朋友,很巧,朋友剛好搬家到新加坡,是算好了時間在此等我嗎,而且從馬六甲過來這么近,為什么不去呢?接著又去了一直想去而未去的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巴厘島,而且剛好在路線中間。從巴厘島幾乎垂直向南可以飛西澳,這是澳洲訪學時未抵達的城市,這行程還有阿德萊德探訪朋友,再到念念不忘的悉尼......回程發現悉尼飛廣州很貴,悉尼飛胡志明很便宜,胡志明飛廣州小貴,胡志明飛香港很便宜,那么為什么不把省出來的機票錢再去多一個國家,也在香港停留一下呢?畢竟因各種原因,香港已多年沒來過。
旅行中的異域文化“奇遇”
出發前有點忐忑,畢竟去的地方太多,攻略并不細,而且也不想制訂太詳細,留點懸念也好。結果,一不小心,自己成了“旅游特種兵”。而在2023年的暑假之后的時間,最最常聽到的就是這個詞了,大學生們都在當旅游特種兵了,2024年也有好幾篇本科論文選題不約而同與旅游特種兵有關。
一個文化上的沖擊是在接近午夜的時間,在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國家感受熱鬧的夜市。在吉隆坡住兩晚后,第三天搭本地人的長途大巴抵達馬六甲,到達的時間是晚上,而預訂的住處離夜市很近。在抵達住處放下行李后發現饑腸轆轆,便直奔夜市。街道上滿上掛著彩燈放著喧囂音樂的人力三輪車,夜市里人擠人,很多戴頭巾的女性和家人一起在逛夜市或吃夜宵。我是第一次到一個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國家,還是很受沖擊的。之前的刻板印象至少是這個時間點,大街上應該很安靜,特別是伊斯蘭女性這么晚是居家的吧。所以,文化只有當地實踐時,才會發現跟印象中很不一樣。很喜歡馬六甲,參觀了鄭和博物館、唐人街等處,鄭和下南洋多次到過馬六甲,這里甚至成了他轉運貨物的貨倉所在地,而唐人街那些充滿中國傳統文化符號,顏色鮮艷漂亮又迷人的房子,讓我恍如隔世。令人汗顏的是,我這趟行程結束后才知道馬六甲是世界文化遺產。
旅途中的“人”
在印尼巴厘島遇到一對德國情侶和一對意大利夫婦,他們不約而同都在巴厘島安排了三周的旅行,而我們只有五天。這對德國年輕情侶之后會去珀斯,持有打工度假簽證,之后會在澳洲停留一年。中年意大利夫婦則是家庭度假,我說意大利也有美麗的海邊,為什么會飛這么遠過來這邊度假。他們說,海的風景不同,而且他們特別喜歡這邊的文化。玩法也不同,我只有匆匆五天,而三周他們的安排是擇兩處地方,住下來慢下來,比如德國年輕情侶會選擇去龍目島旁邊的迷你小島度假潛水。而我的視線還是框在巴厘島內。
德國年輕情侶在打工前不忘在中途安排一次三周的度假,意大利中年夫婦也不忘安排有趣的文化度假之旅,而我,只想著趕路。雖然巴厘島的美麗匆匆一瞥,我感覺我還會回來的。
勇“闖”安檢
離開巴厘島時,在登巴薩登機前,已經安檢過,在登記口又有機場工作人員要檢查手提行李,直接被我拒絕了。那會人還不是太多,我只是坐在等候的坐位上,有工作人員過來,說看一下有沒有攜帶液體,我說沒有,他們想開包檢查,被我拒絕了。后來,才發現他們把這塊地方圍了起來,所有進來候機的人都要開包檢查。哈哈,我的膽子也太大了。不過,還好,工作人員并沒有強制檢查。只是后來回想起來,覺得有點好笑。
到達西澳珀斯后去了迷你袋鼠島,精心安排的行程,因突降大雨,結果讓自己成了一個徹徹底底的落湯雞。
旅途中還有許多有趣的人和事......歸來沒幾天,國內開始上映《消失的她》,再想一想,如果是這趟旅行開始前上映,會不會不敢這么走了呢?
五個國家五部電影,從潮濕多雨的中國南方到東南亞或海邊或山地涼爽之處,享受現代文明感受異域文化,看到多元族群,再到南半球的冬天,沒有了湛藍的天空,卻幾乎天天可以看到雨后彩虹,又飛回北半球的越南,從清洌的空氣迎面而來潮濕的空氣,炎炎的夏日,好在美食多多,也觀摩到壯觀的摩托車大軍。在現代文明與較原生態的文化之間穿梭,在炎炎夏日和陰雨的冬日穿梭,穿梭了四季,穿梭了南北,穿梭了發達與欠發達......這旅行有點讓人五味雜陳,有點讓人回味無窮,仿佛短時間立體聲似地看了五部電影,而自己似乎是影中人。
只要出發,就會遇見。只要在路上,出發前的擔心就一掃而光,一個個想象的遇見變成一個個真實的遇見。也只有在路上,才能去體會、校正、補充之前關于“地方”的知識。

五部電影之奇幻旅行

文 / 旅游管理學院? 林清清

《紫荊樹下》征稿啟事

《紫荊樹下》是我校工會和工會女教職工委員會創辦的反映女教職工工作、生活及精神面貌的電子雜志。雜志面向全校教職工,提供一個交流和展示的平臺。雜志的宗旨是展現美麗,追求理想,時尚生活。
《紫荊樹下》是電子季刊,逢3月、6月、9月和12月刊出。
《紫荊樹下》作為我校女教職工工作內外宣傳的又一重要載體,作為華師女教職工展現自我的舞臺、幸福心理的驛站,注重用我們身邊的人和事來充分展現姐妹們“用心工作、健康生活”的風采。
《紫荊樹下》招募美文及美圖如下,誠邀您惠賜佳作。
一、征稿對象:全校教職工
二、欄目設置:
部門風采展(部門風貌展示)
紫荊麗人秀(女教職工風采)
紫荊人物秀(優秀女工采訪)
紫荊大講壇(教學科研收獲)
麥田守望者(師生感悟故事)
讀書咖啡吧(深刻睿智書評)
文學手工坊(原創文學作品)
藝術小劇院(展示藝術真知)
親子幸福書(溫情親子教育)
自由背包客(抒情優美游記)
光·影·璀璨(戶外人物攝影)
(欄目不時更新,敬請期待)
三、投稿要求
1.內容積極健康,圖片豐富多彩,結合工作,貼近生活。
2.來稿請附上作者姓名、所在單位和聯系方式。稿件字數不超過三千,圖片格式為JPG格式,尺寸不小于1200x800像素。攝影照片投稿需提交原圖。
3.文章如被采用,會及時通知作者。編輯部對來稿有刪修權,不同意刪修的稿件必須來函聲明。所有稿件擇優刊發,一經采用,即奉稿酬。
四、 雜志官方網站鏈接
華南師范大學工會——《紫荊樹下》雜志欄目 //gh.scnu.edu.cn/redbud/

與您邀約,恭候美文

投稿郵箱:463611443@qq.com
投稿咨詢電話:020-85211040

華南師范大學工會

展現美麗
追求理想
時尚生活
幸福驛站

《紫荊樹下》2024年6月刊

 Copyright ? 2024 陜西妙網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陜B2-2021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