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精品va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网午夜_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_欧美人与物videos另

注冊

《紫荊樹下》總第33期

華南師范大學女教職工電子雜志

(總第33期)

光·影·璀 璨

2021年第4期

主辦:華南師范大學工會
? ? ? ? ? ?華南師范大學女教職工委員會
主任:徐頌軍
副主任:鐘偉紅
執行主編:徐 珊
責任編輯:葉美玉
美術編輯:萬 斌
投稿郵箱:463611443@qq.com
電話:020-85211040

2021年第4期(總第33期)

目錄

CONTENTS

?>>>

----------------? ?資訊瞭望臺
----------------? ?光·影·璀璨
----------------? ?紫荊人物秀
----------------? ?經典永流傳
----------------? ?讀書咖啡吧
----------------? ?文學手工坊
----------------? ?藝術小劇院
----------------? ?親子幸福書
----------------? ?自由背包客
----------------? ?征稿啟事

04
10
22
24
30
38
52
58
62
68

資 /?訊 /?瞭 /?望?/?臺

讀書,做靈魂有香氣的女性

為豐富女教職工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女教職工們的文化素養,華南師范大學工會積極響應省總工會 “玫瑰書香”主題閱讀的活動號召,以幸福女性學堂為平臺,倡導女教職工閱讀,樹立與書為伴、以書為友的思想,追求更美好的自己,做美麗睿智的女性,做靈魂有香氣的女性。
第一,運用微信平臺,開設“幸福讀書薈”系列微信課堂。比如,《大地上的母親——讀<遙遠的向日葵地>》《親親土豆,愛是永恒——讀<親親土豆>》《月亮的考驗——讀<淡綠色的月亮>》《冷漠還是自由——讀<局外人>》《成長的疼痛——讀<你的身體是個仙境>》等等。微信課堂突破了線下課堂限定時間地點的局限性,使帶領閱讀和分享更加便利,使更多女教職工隨時隨地感受閱讀的魅力!
第二,開展陽光心態工作坊讀書沙龍系列活動。比如,文學院徐珊老師領銜閱讀以“治愈”為主打的國漫《小林漫畫:人間治愈術》,通過互動小游戲等方式帶領全體活動人員分享閱讀體會。
第三,通過女教職工電子專刊《紫荊樹下》,設置“讀書咖啡吧”欄目,長期征文和刊載稿件,倡導女教職工們讀書并撰寫心得體會,展現讀書學習、思考人生的感悟和思想,提倡“閱讀一本好書,感受不一樣的人生”,從閱讀中獲得精神的滿足和成長。
第四,給女教職工們推薦和發放一批好書,開展好書閱讀活動。校工會給女教職工們發放《與負面情緒握手言和》《國比天大:宋慶齡》等一批好書,倡導好書閱讀和分享活動,實現女教職工思想引領、提升素質、心理調適等方面發揮潤物細無聲的重要作用。
讀一本好書,分享一段詩意情懷,是華南師范大學工會幸福女性學堂長期堅持的一項活動內容,旨在幫助女教職工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讀書而分享智慧,為女教職工們搭建了一個減壓釋放、提升自我的平臺。華師幸福女性學堂將持續努力,為女教職工們提供多種平臺,提升幸福感,享受生活,熱愛工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

——華南師范大學工會女教職工閱讀系列活動

品書香,悟人生,與負面情緒握手言和

——校工會幸福女性學堂舉辦“玫瑰書香”主題悅讀活動

2021年12月2日下午,秋陽和煦,微風送爽,校工會幸福女性學堂在教工俱樂部舉辦“玫瑰書香”主題悅讀活動。來自20個部門工會的50余名教職工齊聚一堂,以書會友,樂享閱讀。
本次悅讀活動邀請心理學院青年英才,心理學博士王增建老師主講。王博士以《與負面情緒握手言和》一書為藍本,從人的自然生理、環境因素和自我成長三方面闡述分析了人的情緒變化及其在生活中的影響。王老師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通過大量的例證以及自己的生活情感體驗,教會大家要學會自我接納、認可,享受努力的過程。只有充分尊重自我需求,從而達到接納和調節負面情緒,最終與自我和解、與世界和解、快樂擁抱生活。
王博士的講座生動形象又不失幽默,與老師們的互動輕松愉快而溫情,場上不時爆出歡笑聲,近兩個小時的讀書會結束后,大家仍感意猶未盡,相互交流心得感悟。
為鼓勵教職工積極參與,凡到場參與本次活動的教職工均可獲贈書籍兩本:《與負面情緒握手言和》《國比天大:宋慶齡》。
此次“品書香,悟人生,與負面情緒握手言和”讀書會是“玫瑰書香”主題閱讀系列活動之一。活動以校工會幸福女性學堂為平臺,關注女教職工發展成長,通過舉辦各種講座、讀書沙龍、幸福朗讀、文藝創作等活動,豐富女教職工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女教職工們的文化素養,助力提升女教職工職業幸福感。

冬日暖陽,華師異木棉又美麗綻放,老師們紛紛用鏡頭記錄下美麗異木棉下的萬千姿態,成為華師一道靚麗風景。

光·影·璀 璨

光·影·璀 璨

光·影·璀 璨

光·影·璀 璨

光·影·璀 璨

光·影·璀 璨

張舸,1971年生,廣東梅縣人。本科和碩士畢業于華南師范大學中文系。2008年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畢業,獲博士學位,專業為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導師為周小兵教授。現為華南師范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導師組組長,又任華南師范大學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副主任、華南師范大學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委員,兼為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國家漢辦國際漢語教師培訓師、廣東省語言文字工作咨詢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教育廳語言文字工作指導服務組“語言文字教育教學與測試類”專家、廣東省演講學會副會長、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員、中南修辭學會會員、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會員。
未見其人,已聞其“名”。在采訪之前,我找到了張老師做客青春演播廳的視頻。里面的張老師溫聲細語,但說出來的話卻那么有“重量”,把在外國教學的故事講得娓娓動聽,引人入勝,最后升華主題:年輕人的未來方向能和國家的發展前途聯系起來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張老師的一番話把她身上扎實的應用語言學知識、高超的語言藝術展現得淋漓盡致。能和這樣一位“語言大師”對話,我感到既興奮又不安,真怕自己一竅不通的語言技巧在張老師的襯托下更加捉襟見拙。但接觸到張老師之后,一切忐忑都在平等歡樂的交流中消散了。
一、熱心推普,保護方言
談起張老師投身語言學專業的契機,用張老師常說的“機緣巧合”總結再合適不過。張老師大方承認一開始自己對外國文學更感興趣,本科畢業論文選題就是外國文學方向的。但偶然的一次機會,張老師被選中代表廣東省參加全國普通話大賽,經過學校老師的指導,榮獲全國三等獎,并因此在大四被學校安排承擔留學生的漢語教學工作,由此和語言學結下緣分。張老師提到,語言學有著獨特的魅力,自己越學越喜歡、越教越喜歡。
在教學之余,張老師還積極推動普通話推廣工作。華南師范大學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是廣東省首批獲國家批準的推普基地,作為其中的工作人員,老師的驕傲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張老師參與了基地舉行的眾多普通話推廣項目,如:四川省涼山州美姑縣教師語言文字能力提升在線示范培訓班、“話語的力量——戰疫必勝,讓我們一起加油”活動、粵港澳中小學教師普通話推廣及教學能力提升班等等。經過多年的推普工作,張老師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推進教育部2021年“童語同音”計劃四川攀枝花仁和區幼兒教師師資培訓工作時,老師強調希望通過培訓少數民族地區的幼兒園老師、老師教好孩子、孩子帶動家長的方式,擴大普通話輻射范圍,不斷提升大家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素養。
因為同時從事普通話推廣和語言保護工作,張老師特別提醒我們,方言的保護與普通話的推廣是并行不悖的。不同的語言只是使用場合不一樣,而且必須強調方言包括著濃厚的地方文化,語言發展歷史,十分值得我們珍惜。張老師曾在課堂上大膽創新,請學生使用自己使用的方言誦讀詩歌。一首詩經過五湖四海的方言的闡釋,帶上了獨特的韻味。部分幼兒園會專門設立方言日,教學生方言兒歌童謠。除此之外,國家還組織了系統的語言保護工作,語保工作人員會專門尋找能說純正方言的老年人以采集俗語、童謠、民謠等方言材料,并將此以音像方式保存于國家語料庫。
張老師提到,在流動性更強的現代社會,方言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年輕一代出于交際、自我提升等需要,偏向選擇更為廣泛使用的普通話和英語,因為有限的精力不得不放棄方言學習。這更突顯了方言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然而我們也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支持年輕一代“走出去”,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不必為了保護方言而限制某個地區人員流動。
此外,因為流動性增強,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多方言家庭,而孩子的方言選擇問題對語言工作者提出了新挑戰。張老師和我們說到多方言家庭可以做一個家庭語言規劃,充分考慮家庭的語言態度、孩子與家庭的發展問題、個人的選擇等因素。每個家庭都可以有自己的模式,在多方言家庭的語言使用方面,并不存在一個統一的標準。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如此復雜又如此有趣,讓張老師沉醉其中,不斷為之付出精力。張老師說,能夠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大家掌握溝通的語言、技巧,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二、樂于助人,盡力而為
除了教學和推普工作,張老師還參加了不少公益活動。老師回憶起自己曾前往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做公益項目,那個小學的環境用小、差、簡陋形容再合適不過,學校內有唯一一個操場,和籃球場一般大小,里面的草長得很高。張老師一行提前一天到校踩點時,看到羊在操場吃草,原來是當地人為迎接賓客而修整環境。還有另一件事,張老師每次回想起來總覺愧疚不已。在吃飯之前,當地人端來一盤清水,請張老師洗手,張老師不明習俗把手完全浸沒于盆中搓洗。事后,張老師才了解到因為水源稀缺,當地人不多用清澈的水來飯前洗手,最多只是用手掌從盆里舀出一點來洗手,而不會用一整盆的水。張老師感慨道,當地的百姓雖然物資稀缺,但拿出了最好的待遇照顧他們,如果早知道情況,自己一定不會那樣奢侈地洗手。其中給張老師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位17歲的五年級學生。因為家里離校甚遠只能住宿,在女孩12歲時,家里終于交得起在校吃飯要交的糧食——土豆和胡麻油,女孩才正式入學。支教的教師聽了都感觸良多,于是第二天特意為同學們準備了點心和餅干,大家收到禮物都很開心,女孩子也是,但她沒有吃,而是等著放假分享給留在家中的爺爺奶奶。
做這些看似“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有什么意義?老師回答,希望自己的培訓給落后地區的老師帶去一些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手段,幫助老師轉變觀念,如果他們能因此增強教書育人的使命感,提高教學的效率,那收益最大的還是落后地區的學生。“在不同的環境見到不一樣的人,能為他們做一點事,是幸福的事。”張老師始終微笑著。
三、耳濡目染,心系華師
張老師從中學階段開始,就住在華師,大學本科和碩士也是在華師就讀,除去出國教學兩年時間,張老師已經在華師生活了三十多年,對華師的感情不可謂不深。張老師頗有感慨,從初中生到中年教師,自己能見證華師不斷壯大,期間自己也同步成長,很榮幸也很開心。談到華師人,張舸老師認為“實在”這一詞來形容是最貼切不過的了。華師的教師積極配合教學工作、學生認真努力,都是華師值得驕傲的地方。
令張舸老師印象深刻的是華師“老帶新”的精神,也就是老教師對新教師無私的幫助和提攜。對張舸老師的教學生涯和為人處世影響大的老師有很多,其中一位是陳一平老師。陳老師對教學工作高度負責,除了自己的學術研究,他還會在“怎么上好課”上下功夫。為了讓學生喜歡上他的課、在他的課上有所收獲,陳老師還專門去學寫相聲、演相聲,并把相聲的內容融入到教學當中,收獲了許多學生的好評與喜愛。張舸老師被陳一平老師所影響,她也一直在追求教學方法的創新,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希望給學生帶來精彩的課堂。此外張老師的班主任陳妙云老師上課耐心細致,課后樂于幫助學生解決難題,和學生平等的交流,讓人如沐春風。張老師剛工作時的現代漢語教研室主任王桂安老師對她的關心和幫助她一直記在心里。那時接觸這些老師,張老師只是心懷無限感激,如今回望,自己的身上或多或少都帶著他們的影子。華師教師的精神品質大概是這樣潤物細無聲、代代相傳的。
四、張弛有度,成就自我
工作上是認真負責的教師,在家庭之中呢,張老師又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聽到這個問題,張老師略微不好意思地笑了,她提到自己也沒有很好的方法,都是在不斷地進行各種協調罷了。比如出一趟差會打亂原本穩定的節奏,只能和家人溝通讓他們更多地照顧老人和孩子,自己回來再想辦法彌補。張老師強調,溝通和協調很重要。兼顧多方可能會很辛苦,但倘若讓張老師放棄事業,張老師直言這完全不可能,也不符合她的性格和理念。
由此談到,當代女性能實現獨立十分重要,這是幸福的前提條件。在新時代,女性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追求自己想達到的高度,讓自己的人生有更多自由的選擇,這是張老師給予華師女同學最真誠的建議。因為生理上的獨特性,在努力獨立的時候,女孩子還要照顧好、保護好自己。張老師強調,獨立與依賴并不是互為對立的,女性也可以有情感上的依賴,但是要有能獨當一面的信念和能力。這應該就是張老師口中當代女性應該具有的精神品質。

紫 /?荊?/?人?/?物?/?秀

文學院:張舸老師

文 /?本刊記者? ?黃志娟 莊婉儀

經 /?典?/?永?/?流?/?傳

閱讀經典,感悟經典,與大師同行,相遇真善美。“經典永流傳”,旨在提供一個精致充盈的精神空間,領略名家風范,感受高貴靈魂,一起走進美好雋永的精神世界。

親人給了我們多少可貴的東西,卻悄然無聲;我們從喧囂的生活中帶回給他們的,名目夸張卻華而不實。
【一】
我從烏魯木齊回來,給家里人買回來兩只小兔子。賣兔子的人告訴我,這可不是普通兔子,這是“袖珍兔”,永遠也長不大的,又乖巧,吃得又少。所以,一只非得二十塊錢不可。
結果,買回家喂了不到兩個月,每只兔子就長到了兩公斤,比一般的家兔還大,賊肥賊肥的,肥得跳都跳不動了,只好爬著走。真是沒聽說過爬著走的兔子……而且還 特能吃,一天到晚三瓣嘴里喀喀嚓嚓響個不停,把我們家越吃越窮。給它什么就吃什么,毫不含糊。到了后來居然連肉也吃,兔子還吃肉?真是沒聽說過兔子還能吃 肉……后來,果然證實了兔子是不能吃肉的,它們才吃了一次肉,就給吃死了。
還有一次,我從烏魯木齊回來,帶回了兩只“金絲熊”(——烏魯 木齊真是一個奇怪的地方……)。當時我蹲那攤位前研究了半天,覺得“金絲熊”看起來要比上次的兔子可靠多了,而且更要便宜一些,才五塊錢一只。就買回去 了。我媽一看,立刻罵了我一頓:“五塊錢啊??這么貴啊??真是的,家里還少了耗子嗎?到處都跑的是,還花錢在外面買……”我再仔細一看,沒錯,的確是耗 子,只是少了條長尾巴而已……
只要我從烏魯木齊回來,一定會帶很多很多東西的。烏魯木齊那么大,什么東西都有,看到什么都想買。但是買回家的東西大都派不上什么用場。——想想看,家里人都需要些什么呢?媽媽曾明確地告訴過我,家里現在最需要的是一頭毛驢,進山馱東西方便。可那是我萬萬辦不到的。
家里還需要二十到三十公斤馬掌子和馬掌釘。下山的牧民總是急需這個。另外我叔叔補鞋子,四十碼和四十二碼的鞋底子沒有了,用來打補丁的碎皮渣也不多了。店里架子上的商品也空空落落的,香煙和電池一個月前就脫銷。
可是我回家,所能帶給大家的東西不是神氣活現的兔子,就是既沒尾巴也沒名堂的耗子。
【二】
我在烏魯木齊沒賺上什么錢。但即使賺不上錢,還是愿意在外面呆著。烏魯木齊總是那么大,有著那么多的人。走在街上,無數種生活的可能性紛至沓來,走在街上,簡直想要展開雙臂走。
晚上卻只能緊縮成一團睡。
被子太薄了,把窗簾啊什么的全拽下來裹在身上,還是冷。身上還穿著大衣,扣子扣得一絲不茍,還是冷。
后來我給家里打電話,媽媽問我:“還需要什么啊?”回答說:“不需要,一切都好。就是被子薄了點。”于是第二天晚上她就出現在面前了,扛著一床厚到能把人壓得呼吸不暢的駝毛被,是她自己買來駝毛洗了,連夜用柳條兒抽打著彈松,一個晚上就趕制出來了。
我 又能給家里帶來什么呢?每次回家的前一天,總是在超市里轉啊,轉啊,轉到中老年專柜上,看到麥片。就買回去了。我回到家,說:“這是麥片。”她們都很高興 的樣子,因為都沒有吃過。我也沒吃過,但還是想當然地煮了一大鍋。先給外婆盛一碗,她笑瞇瞇喝了一口,然又默默地喝了一口,說:“好喝。”然后,死活也不 肯喝第三口了。
我還買過咸燒白。一碟一碟放在超市里的冷柜里,顏色真好看,和童年中記得的一模一樣。外婆看了也很高興,我在廚房忙碌著熱 菜,她就搬把小板凳坐在灶臺邊,很有興致地說了好多話,大都是當年在鄉壩吃席的趣事。還很勤快地早早地就把筷子擺到了飯桌子上,每人面前一雙。咸燒白蒸好 端上來時,她狠狠地夾了一筷子。但是勉強咽下去后,悲從中來。
——不是過去喜愛過的那種,完全不一樣的,烏魯木齊的東西真是中看不中用。而且,更重要的是,這意味著一些過去的事物、過去的感覺,永不會再有。她九十多歲了,再經不起速度稍快一些的“逐一消失”了。
我在超市里轉啊轉啊,這回又買些什么好呢?最后只好買了一包紅糖。但是,紅糖哪里沒有賣的啊?雖然這種紅糖上明確地標明是“中老年專用紅糖”……媽媽,外婆,我在欺騙你們。
【三】
我不在的日子里,兔子或者沒尾巴的小耗子代替我陪著我的家人。兔子在房間里慢慢地爬,終于爬到外婆腳下,外婆緩慢地彎下腰去,慢慢地慢慢地,終于夠著了兔子并吃力地把它抱起來。她撫摸兔子倒向背后的柔順的長耳朵,問它吃飽沒有,餓不餓。就像很早很早以前,問我吃飽沒有,餓不餓一樣。天色漸漸暗下來了,又是一 天過去了。
還有小耗子,代替我又一年來到夏牧場,趴在鐵籠子里,背朝廣闊碧綠的草原。晚上,媽媽脫下自己的大衣把籠子層層包裹起來,但還是怕它冷著了,又包了一層毛衣。寒冷的夜里,寂寞的沒尾巴小耗子把裹著籠子的衣物死命地扯拽著,拽進籠子里,一點一點咬破。在黑暗中睜大了眼睛。
盡管咬破了衣服,晚上還是得再找東西給它包起來。媽媽點著它們的腦門大聲訓斥它們,警告它們說下次再這樣的話就如何如何。
外 婆卻急著帶它們出去玩。她提著籠子,拄棍顫巍巍地走向前,然后在青草蔥籠處艱難地彎下腰,把籠門打開,哄它們出去。可是它們誰也不動,縮在籠角擠作一團。于是外婆就嘮嘮叨叨地埋怨媽媽剛才罵它們罵太狠了,都嚇萎縮了。她努力地把手伸進籠子,把它們一只一只捉出來放到外面,讓它們感覺到青草和無邊。
陽光斜掃過草原,兩只小耗子小心地觸動身邊的草葉,拱著泥土。但是吹過來一陣長長的風,它們頓時嚇得連滾帶爬鉆進籠子里,怎么喚也喚不出來了。
【四】
我從烏魯木齊回來,總是拖著天大的一只編織袋。然后一件一件從里面往外面掏東西——這是給外婆的,那是給媽媽的,還有給叔叔的、妹妹的。燈光很暗,所有的眼 睛很亮。我突然想起當我還拖著這只編織袋,走在烏魯木齊冰天雪地的街道上時,筋疲力盡,手指頭被帶子勒得生疼。迎面而來的人一個也不認識。
當 我還在烏魯木齊的時候,想:給家里人買什么好呢?我拖著大編織袋在街上走啊,看到了很多很多東西,有貓,有小狗。我看了又看,我的錢不多。有鞋子,有衣 服,有好吃的。我想了又想,包里還能再塞進去些什么東西呢?這時我又看到了有人在賣小兔子。那人告訴我,這可不是普通兔子,這是“袖珍兔”,永遠也長不大 的,又乖巧,吃得又少,很好養的。
又想起我拖著編織袋,懷里揣著“袖珍兔”的籠子回家。回家的路真是漫長。夜班車壞了又壞,凌晨時分停在 戈壁灘上一家孤零零的飯店門口,我凍醒好幾次,最后一次終于決定下車,我抱著籠子,走進飯店烤火。一個客人也沒有,條桌和長凳都空空蕩蕩,電視機天線鍋信 號不穩定,播放著遙遠的內容。胖胖的維族老板娘不知從哪里走出來,給我倒了熱茶,還給兔子找來一塊白菜幫子。同樣胖胖的老板也出來了,大家坐在一起邊烤 火,邊看兔子,看它慢條斯理地啃啊啃啊。我說:“這是袖珍兔,永遠長不大的,只能長這么大。”胖老板就說:“啊呀,真的這么一點點?那太虧了一點嘛,養幾 年還不夠一盤子菜。”看我們都笑了起來,他便夸張地又重復一遍:“你們看啊,這么一點點,真的不夠一盤子菜。”
在回家的路上,總是暈 車,便坐到司機旁邊的小凳上,抱著兔子筆直地挺著脊背坐著,又怕它會突然死去,便一會兒伸手進去撫摸它一下。路邊的樹木在車燈的照耀下,向路心整齊地彎 拱,形成神秘的通道。車燈只能打幾米遠,遠處漆黑無邊,像一個洞穴。后來東方的天空有些亮了,我想著到家時會有的情景,終于歪倒在引擎蓋子上睡著了。如此 漫長的歸途。
兔子死了的時候,我媽對我說:“以后再也別買這些東西了,你能回來,我們就很高興了。”我外婆對我說:“以后再也別買這些東西回來了,死了可憐得很……你回來了就好了,我很想你。”
又記得在夏牧場上,下午的陽光濃稠沉重。兩只沒尾巴的小耗子在草叢里試探著拱一株草莖,世界那么大。外婆拄杖站在旁邊,笑瞇瞇地看著。她暫時的歡樂,因為這“暫時”,而顯得那樣地悲傷。
(選自《我的阿勒泰》)

《我所能帶給你們的事物》

作者:李娟

在農村長大的姑娘誰還不知道揀麥穗這回事。
我要說的,卻是幾十年前的那段往事。
或許可以這樣說,揀麥穗的時節,也是最能引動姑娘們幻想的時節。
在那月殘星稀的清晨,挎著一個空籃子,順著田埂上的小路走去揀麥穗的時候,她想的是什么呢?
等到田野上騰起一層薄霧,月亮,像是偷偷地睡過一覺又悄悄地回到天邊,她方才挎著裝滿麥穗的籃子,走回自家那孔窯的時候,她想的是什么?
唉,她還能想什么!
假如你沒有在那種日子里生活過,你永遠也無法想像,從這一顆顆丟在地里的麥穗上,會生出什么樣的幻想。
她拼命地揀吶、揀吶,一個揀麥穗的時節也許能揀上一斗?她把這麥子賣了,再把這錢攢起來,等到趕集的時候,扯上花布、買上花線,然后,她剪呀、縫呀、繡呀……也不見她穿,誰也沒和誰合計過,誰也沒和誰商量過,可是等到出嫁的那一天,她們全會把這些東西,裝進她們新嫁娘的包裹里去。
不過,當她把揀麥穗時所伴著的幻想,一同包進包裹里的時候,她們會突然發現那些幻想全都變了味兒,覺得多少年來,她們揀呀、縫呀、繡呀的,是多么傻啊!她們要嫁的那個男人和她們在揀麥穗、扯花布、繡花鞋的時候所幻想的那個男人,有著多么的不同。
但是,她們還是依依順順地嫁了出去。只不過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時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縫它時的情懷了。
這又算得了什么呢。誰也不會為她們嘆上一口氣,誰也不會關心她們曾經有過的那份幻想,甚至連她們自己也不會感到過分的悲傷,頂多不過像是丟失了一個美麗的夢。有誰見過哪一個人會死乞白賴地尋找一個丟失的夢呢?
當我剛剛能夠歪歪咧咧地提著一個籃子跑路的時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揀麥穗了。那籃子顯得太大,總是磕碰著我的腿和地面,鬧得我老是跌交。我也很少有揀滿一個籃子的時候,我看不見田里的麥穗,卻總是看見螞蚱和蝴蝶,而當我追趕它們的時候,揀到的麥穗,還會從籃子里重新掉回地里去。
有一天,二姨看著我那盛著稀稀拉拉幾個麥穗的籃子說:“看看,我家大雁也會揀麥穗了。”然后,她又戲謔地問我:“大雁,告訴二姨,你揀麥穗做哈?”我大言不慚地說:“我要備嫁妝哩!”
二姨賊眉賊眼地笑了,還向圍在我們周圍的姑娘、婆姨們眨了眨她那雙不大的眼睛:“你要嫁誰嘛!”
是呀,我要嫁誰呢?我忽然想起那個賣灶糖的老漢。我說:“我要嫁那個賣灶糖的老漢!”
她們全都放聲大笑,像一群鴨子一樣嘎嘎地叫著。笑啥嘛!我生氣了。難道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體面的地方嗎?
賣灶糖的老漢有多大年紀了?我不知道。他臉上的皺紋一道挨著一道,順著眉毛彎向兩個太陽穴,又順著腮幫彎向嘴角。那些皺紋,給他的臉上增添了許多慈祥的笑意。當他挑著擔子趕路的時候,他那剃得像半個葫蘆樣的后腦勺上的長長的白發,便隨著顫悠悠的扁擔一同忽閃著。
我的話,很快就傳進了他的耳朵。
那天,他挑著擔子來到我們村,見到我就樂了。說:“娃呀,你要給我做媳婦嗎?”“對呀!”
他張著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的黃牙。他那長在半個葫蘆樣的頭上的白發,也隨著笑聲一齊抖動著。“你為啥要給我做媳婦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他把旱煙鍋子朝鞋底上磕著:“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長大嘛!”
他摸著我的頭頂說:“不等你長大,我可該進土啦。”
聽了他的話,我著急了。他要是死了,那可咋辦呢?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滿是金黃色的茸毛的腦門上,擰成了疙瘩。我的臉也皺巴得像個核桃。
他趕緊拿塊灶糖塞進了我的手里。看著那塊灶糖,我又咧著嘴笑了:“你別死啊,等著我長大。”他又樂了。答應著我:“我等你長大。”
“你家住哪噠呢?”
“這擔子就是我的家,走到哪噠,就歇在哪噠!”
我犯愁了:“等我長大,去哪噠尋你呀!”
“你莫愁,等你長大,我來接你!”
這以后,每逢經過我們這個村子,他總是帶些小禮物給我。 一塊灶糖,一個甜瓜,一把紅棗……還樂呵呵地對我說:“看看我的小媳婦來呀!”
我呢,也學著大姑娘的樣子——我偷偷地瞧見過——要我娘找塊碎布,給我剪了個煙荷包,還讓我娘在布上描了花。我縫呀,繡呀……煙荷包縫好了,我娘笑得個前仰后合,說那不是煙荷包,皺皺巴巴,倒像個豬肚子。我讓我娘給我收了起來,我說了,等我出嫁的時候,我要送給我男人。
我漸漸地長大了。到了知道認真地揀麥穗的年齡了。懂得了我說過的那些個話,都是讓人害臊的話。賣灶糖的老漢也不再開那玩笑——叫我是他的小媳婦了。不過他還是常帶些小禮物給我。我知道,他真疼我呢。
我不明白為什么,我倒真是越來越依戀他,每逢他經過我們村子,我都會送他好遠。我站在土坎坎上,看著他的背影,漸漸地消失在山坳坳里。
年復一年,我看得出來,他的背更彎了,步履也更加蹣跚了。這時,我真的擔心了,擔心他早晚有一天會死去。
有一年,過臘八的前一天,我約摸著賣灶糖的老漢,那一天該會經過我們村。我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經落盡葉子的柿子樹下,朝溝底下的那條大路上望著,等著。那棵柿子樹的頂梢梢上,還掛著一個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讓冬日的太陽一照,更是紅得透亮。那個柿子多半是因為長在太高的樹梢上,才沒有讓人摘下來。真怪,可它也沒讓風刮下來,雨打下來,雪壓下。
路上來了一個挑擔子的人。走近一看,擔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個賣灶糖的老漢。我向他打聽賣灶糖的老漢,他告訴我,賣灶糖的老漢老去了。
我仍舊站在那個那棵柿子樹下,望著樹梢上的那個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紅得透亮的色澤,依然給人一種喜盈盈的感覺。可是我卻哭了,哭得很傷心。哭那陌生的、但卻疼愛我的賣灶糖的老漢。
后來,我常想,他為什么疼愛我呢?無非我是一個貪吃的,因為生得極其丑陋而又沒人疼愛的小女孩吧?
等我長大以后,我總感到除了母親以外,再也沒有誰能夠像他那樣樸素地疼愛過我——沒有任何希求、也沒有任何企望的。
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我那個像豬肚子一樣的煙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丟到哪里去了。

《揀麥穗》

作者:張潔

讀 /?書?/?咖?/?啡?/?吧

閱讀一本好書,感受不一樣的人生。
“讀書咖啡吧”旨在提供一處靜謐讀書的空間,展現教職工們讀書學習思考人生的感悟和思想,讓讀書人的智慧光芒在此熠熠生輝。

喜歡上梁實秋先生是從他的《雅舍小品》開始的。第一次讀他的散文,便被他的細膩,被他的幽默所吸引,從此以后,只要是看見他的文章,我都愿拾起細細品味。
梁先生多用平淡真摯的語言描繪生活,他擁有比一般人更為敏銳的洞察力。他曾這樣描述女人:“你沒陪過女人買東西嗎?尤其是買衣料,她從不干干脆脆的說要做什么衣,要買什么料,準備出多少錢。她必定要東挑西揀,翻天覆地,同時口中念念有詞,不是嫌這匹料子太薄,就是怪那匹料子花樣太舊,這個不禁洗,那個不禁曬,這個縮頭大,那個門面窄,批評得人家一文不值。其實,不是這么一回事,她只是嫌價碼太貴而已!如果價錢便宜,其他的缺點全都不成問題,而且本來不要買的也要購儲起來。”短短幾句話,一個例子,不僅詳細地描寫女人說謊時的姿態,還一語中的切中要害,把女人說謊的本質闡述得玲瓏剔透。看他寫的《女人》,感覺自己作為一位女人所隱藏的缺點被一覽無遺無地自容,卻還被其敏銳的觀察力深深所折服。
讀梁先生的文字,你能感受到他那種柔情似水的溫柔。在他細膩的筆下,仿佛一切景語皆情語。因此你讀他文章能感受到他的雅致、風趣,再多的憂慮在此也會煙消云散。梁父頗擅苦中尋樂,在抗戰時期的顛沛流離中,在風雨飄搖的日子里,梁父居住在一座“四川鄉下的低級茅舍”,但他仍饒有情趣,名之為“雅舍”。“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縱然不能蔽風雨,‘雅舍’還是自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盡管雅舍簡陋,不蔽風雨,水滴風刮乃是常事,但在他看來,也是別有一番風味。“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遠望過去是幾抹蔥翠的遠山,旁邊有梁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糞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在我們看來,分明是偏僻荒涼的荒郊野外,他卻仍能從中覓出滋味。“若說地點荒涼,則月明之夕,或風雪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遠,路遠乃見情誼。”在梁父筆下,向來被唾棄山高路遠的瓦屋茅舍,居然成為你我人緣親疏的試金石,好有一番風味。我不曾居住過鄉下,但自小厭惡回鄉,因為我印象中的鄉下總有泥濘的小路,崎嶇的山峰,骯臟的瓦房,聒噪的蚊蟲,簡陋的茅房,就連想“方便”一下也頗不方便。這些“不堪”,梁父在雅舍也同樣面臨過,但他一改不悅的心態,仍泰然處之。
梁先生除了在品世、品人、談吃等方面以輕松幽默的筆吻向我們娓娓敘說他數十年的閱歷,一生還致力于研究莎士比亞,花費了三十年的時間將《莎士比亞全集》譯成中文。然而對于他這三十年的成果,他卻戲謔道:“要翻譯《莎士比亞全集》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必須沒有學問,如有學問;二是必須不是天才;三是必須活得相當久。慶幸這三個條件都具備,才得以完成這部巨著的翻譯工作。”梁父的幽默和謙遜,讓我不得不佩服。
然而,提起梁先生,難免會有人提起魯迅先生曾自雜文中命其為“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或許在魯迅先生看在,在抗日戰爭時期,全國人民都處于水深火熱的時候,他寫的散文過于小資,有些許幫閑的嫌疑。未曾了解梁父伊始,我也一度以為他便是魯迅先生所說的“資本家的乏走狗”,但在拜讀過他的文章,了解過他的生活背景后,我想我是能夠并且愿意理解他的。
梁先生自幼出生于一個書香家庭,雖然比不上賈府,但也算個中產階級,無慮生計。因此面對民族的痼疾,作為一個中產階級知識分子,他不同于魯迅先生為國難而四處奔走疾呼,卻也同樣尋找著一種救國救民方案。在當時的中國,關于“抗戰”的文章有許多,而梁先生則是獨樹一幟的語言風格,他認為文學的創作并不需要服務于抗戰,寫作材料并不一定要局限于“抗戰有關的”。他在《編者的話》曾道:“我的意見稍微不同,于抗戰有關的,我們最為歡迎,但是于抗戰無關的材料,只要真實流暢,也是好的,不必勉強把抗戰截答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戰八股’,那是對誰都沒有益處的。”這是梁父在重慶擔任擔負報館副刊時選擇稿件的標準,
從他的要求看來,我們可知,他并沒有逃避抗戰題材,也不是無視民族危難,他只是追求文學的獨立性,強調文學的作用。縱觀他在抗戰時期寫下的文章,我反而會感嘆,他是如何在如此動蕩的時局下把中國的一些人文、山水、風月、器物描寫得如此有韻味,想必他內心一定是有堅定的信念和從容的生活態度吧!況且,在當時,能夠引起魯迅先生的注意,并且與其進行多番論戰的人,文采和膽識也肯定非屬常人了。或許梁先生主張的閑適筆調無法直接拯救當時的中國,但是他幽默風趣的文字背后,我們也能感受到他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深厚文學底蘊。
不寫“與抗戰有關”的文章并不影響梁先生對中國的情感。梁先生原決定與定居美國的女兒同住在美國,卻在申請美國國籍時選擇了放棄,他說:“入美國國籍必須宣誓,忠于美利堅合眾國。這一點我做不到。因為,我愛我的祖國。”還有人問他人生的遺憾是什么,他大概列下了四類,其中一個便是:陸放翁但悲不見九州同,死前也有同感。梁先生這種堅貞愛國的情懷,將他列為“資本家的走狗”也說不太過去。我想,他當初寫閑適散文時也絕無此意,但與魯迅先生進行多輪辯論戰,大抵不過是文人的傲骨罷了。
斯人已去,而風采依舊。他柔情似水,以樸素的語言留下膾炙人口的作品;他堅貞不屈,以其忠貞的愛國情懷終能被世人所理解。

品味雅致的生活

文 /?后勤? 丁純

——讀梁實秋

先悅讀,再成長。
悅讀帶來力量。
本欄目邀請趙小華老師開啟“悅讀者說”專欄,為我們打開一個嶄新的“悅讀”世界。
閱讀,是快捷了解世界的不二法門;閱讀,是體驗豐富人生的必由之路。能夠享受閱讀的快樂,能夠從閱讀中獲得精神的滿足和成長,是為悅讀。
對兒童來說,一切閱讀皆心悅而起,一切閱讀皆為悅讀。孩子天生攜帶著七色花瓣來到人間,其神奇魔力還有待我們的發現和運用……

如果我們放開眼界,將閱讀不只局限于文字和書籍,那么便會發現,一個人自來到人世間那一刻起,便開始了無時不在的閱讀:大自然的天氣、不語的星空、小鳥的羽毛、店鋪的招牌、地鐵的廣告、辦公樓的標語,都一一進入我們的閱讀視野;人類的聲音、各式的音樂、車輛的轟鳴、動物的喊叫、植物的生長以及大自然的其他種種聲音,都一一進入我們的閱讀范圍。
剛出生不久的小嬰兒,會在一片陌生的環境中閱讀出對他/她溫柔微笑的母親的臉。大人更是時刻在閱讀:推開窗戶閱讀樹木的伸展,上班路上閱讀都市的繁華,地鐵里閱讀人群的匆忙,與朋友打招呼閱讀他/她的面孔與心情……還有十多種不為人所注意的閱讀行為,早已記載在阿爾維托·曼古埃爾的《閱讀史》中。
有趣的是,除了運用眼睛,閱讀還能使用耳朵來進行。
典型者如普羅大眾閱讀莫扎特、貝多芬和肖邦。中國諾貝爾文學家獲得者莫言談到過他與幾位作家就“童年閱讀經驗”的座談會,其他作家在童年就閱讀了《三國演義》《西游記》《紅樓夢》等,莫言說:當你們飽覽群書時,我也在閱讀;但你們閱讀是用眼睛,我用的是耳朵。
在后來的演講中,他更明確地說道:
“我的知識基本上是用耳朵聽來的。就像諸多作家都有一個會講故事的老祖母一樣,就像諸多作家都從老祖母講述的故事里汲取了最初的文學靈感一樣,我也有一個很會講故事的祖母……除了我的爺爺奶奶大爺爺之外,村子里凡是上了點歲數的人,都是滿肚子的故事,我在與他們相處的幾十年里,從他們嘴里聽說過的故事實在是難以計數。”在很多文章里和在不同場合,莫言都提到“用耳朵閱讀”的問題,并把自己的一部演講集命名為《用耳朵閱讀》。是的,當他演講的時候,當他站在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講述故事時,全世界不都是在用耳朵閱讀他的文學理念和他的文學故事嗎?
用耳朵閱讀,對于還不識字的孩子而言,近乎一種本能。一般認為,孩子的閱讀(包括用耳朵閱讀的聆聽)遵循的是由淺入深、從情節到思想的慢慢發展過程,關于這方面的資料已有很多。
現實中,更有無數大人觀察到,孩子的確喜歡聽。不僅如此,他們還可以一心二用地邊聽邊做其他事情:你看著他在旁邊投入地玩耍,不曾想,大人的談話早已落入他的耳朵。
這,便是值得我們注意的特殊階段。如果有家長察覺到事情的特殊性,并在這個階段打開MP3給孩子聽,再進行連續跟蹤觀察就會發現,孩子在識字前后有一段時間,是給什么聽什么的特殊階段。這個時期,他接受的資料遠遠超越了其年齡所能理解的水平。一個合理的解釋是,這個年齡的孩子所聽的主要是語言,而不是(資料里的)內容。他的神經系統主要是在處理聽進來的詞匯——這些詞匯,對他來說,沒有“深”與“淺”的區別。這就像孩子識字之初,對繁體還是簡體、甲骨文還是楷書并不加以區分一樣。這真是個神奇的事情!

用耳朵閱讀(一)

文 / 機關? 趙小華

文 / 學 /?手?/?工?/?坊

寫一個故事,抒一段真情,讓夢想照亮現實。
“文學手工坊”是為文學愛好者搭建的一個以務虛來實現務實的創作空間,大家在這個虛構和非虛構交織的文學世界里,成為一名散文家、詩人和小說家。

祈雨者

文 / 生物光子學研究院? 趙燕平?

人的身體與其精神活動之間存在著復雜關系,而個體心靈與肉體之間的關系為世人關注。從19世紀末至今,當對科學的忠誠推動醫學專業技術發展和文化成功的同時,在另一個方面也威脅著醫學中對于職業精神、醫學藝術和文化凝聚來說至關重要的人文價值。社會的發展消除了人的社會性、生活感性以及不受教規約束的哲學感悟性,這個世界也因此成為了理性分析與科學綜合為主流的知識世界,科學方法是這一世界發展的最后成果。而建立在知識論醫學觀基礎上的醫學,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造成了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過程過度物理和機械化,導致“身心二分”。在這樣的前提下,個體身體為對象的身體, 而不是本己的身體。醫學研究者認為歷史作為人性化力量這一觀念幾乎總是談論得不足,此即對所感知的生物醫學、醫療機構和醫學職業精神缺陷的響應。
1899年,被后世稱之為“發現中國內在世界的馬克·波羅”與“偉大的德意志中國人”的德國人衛禮賢(Richard Wilhelm,1873—1930)作為一名神學家和傳教士來到了中國并受傳統中國文化的多年洗禮,當離開中國時,衛禮賢最終自覺成為了儒家信徒。在他看來,以《易經》為代表的古老的中國智慧對當時的西方世界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價值。1924年,衛禮賢在德國完成了《易經》等多部中國典籍德文版翻譯并出版發行,這些譯本后來被轉譯成英語、法語、荷蘭語等多國語言,并在西方世界廣為流傳。來自傳統中國的《易經》至此再次成為當時的西方學者矚目的研究對象,這些學者亦希望古老的《易經》智慧能夠為“沒落的西方”注入新的生機。
瑞士心理學家,分析心理學派的創始人榮格(Carl G Jung,1875—1961)是歐洲最早認識并欣賞東方心理學本質及其價值的現代心理學家。在榮格看來,心理學中“心靈”意味著肉體和精神,而西方人為了獲得對生命的理解,將生命分為肉體和精神兩部分。榮格不斷提到心靈(Psyche)的探討必定會成為未來一門重要的科學,“因為世界發展的趨勢顯示,人類最大的敵人不在于饑荒、地震、病菌或癌癥,而是在于人類本身,因為,就目前而言,我們仍然沒有任何適當的方法,來防止遠比自然災害更危險的人類心靈疾病的蔓延。”
作為促進了東西方相互觀看與理解的世界公民衛禮賢看來,中國文化是一種植根于自然性沖動的直接生命延續的文化,為美化自然的文化。天人合一為傳統中國審美方式,主客體之間發生交感,個體重視心理情感,并以主體的情感意識為觀看的主要內容。衛禮賢在其《中國的生活智慧》一書中提出意義和實在的關系不能在原因和結果的范疇下理解之觀點,榮格對此進一步闡釋為“無形顯然是意義或者目的,因為它不會出現在感覺世界,卻又是感覺世界的組織者,所以人們只能將之稱為無形……”。中國傳統文化以人為中心,所關心的為“人生的意義問題,并不是解決自然界的存在及如何認識自然界的問題”。
源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中醫藥文化中依舊保存著中國文化敬畏自然、遵循規律的原則,亦崇尚生命的體驗,注重生命的交融與互動。又基于醫學本身的特點,從“醫”之獨特視角將人文情懷與科學精神相結合,嬗變出具有中醫藥特征的文化模式。在這種文化模式下,既有對自然生命之發展的透視,又有對生命價值和人性完美的引導。與天地相往來的中國傳統的“精神自由”是以主客交融的感應機制為根基、進入生命與世界的節奏中從而獲得自得、無適之態。臻于“精神自由”之境的途徑并非依靠強行克制,而是通過修身復還人所秉自于天的人性,由此,則能與生命本我與外在世界的節奏相合,內盡其性、外與物諧。
衛禮賢曾講給榮格他自己在中國膠州所親身經歷的關于“祈雨者”的如下故事,榮格則認為這個“祈雨者”故事頗具傳統中國文化中“無為而治”而最終達到治愈的風格,如果不講這個故事,就不要公開談論心理治療,而積極想象的最高發揮,就像這求雨者,使個體與道保持和諧。
故事發生在中國古代的農村,當地的居民遇到了嚴重的干旱,于是派人到遠處請來“求雨者”,當“求雨者”到來之后,他發現整個村子混亂不堪,牲畜瀕臨渴死,農作物枯萎。村子里的人也受到這種氣氛的影響,個個浮躁不安。村民們圍著他,急切地要看他如何求雨。但他說:“請在村頭給我一間茅屋,還有三天的時間,任何人都不要打攪我”。
就這樣,“求雨者”進了他的小屋,而村民們等待著。等到第四天早晨,天烏云密布,下起來暴雨。“求雨者”從那茅屋走了出來,村民們不約而同地問他:“你是如何辦到的呢?”
“哦,這很簡單”,他說:“我什么也沒有做。”
村民們說:“你看啊!天已經下雨了,這怎么可能呢?”
于是,“求雨者”解釋道:“我本來已習慣于風調雨順自然和諧的生活,當我來到你們的村子,卻感到混亂與不安,這里的生活節奏已經失調,遠離了自然之道。而我也受其影響;心神不定,失去了本來的和諧,這樣我又能做什么呢?于是,我要有一個安靜的處所來調整身心,重新恢復與道的聯系。而當我恢復了自然與和諧的時候,有了這種轉變和調整,有了合乎自然的心境與狀態,我們失去的雨也就回來了。

土地的力量

文 / 文學院? 羅映純

有一段時間,學校中區一幢一字型排開的老舊單身宿舍突然被騰空,住進了一些建筑工人。很快宿舍被鐵皮圍蔽起來,只在西邊留一個出口。圍墻邊不斷有雜物堆放,野草也乘機瘋狂生長,使得老宿舍區愈發看起來破敗荒涼。
某天,雜物野草掩映下的圍墻腳,一點小空地突然變成了一畦松軟的土,讓人訝異。不幾天,從土里探出星星點點的綠芽兒來,很快綠芽兒亭亭玉立,再過一些日子,幾顆青翠的小白菜長成了,菜葉楚楚舒展,在陽光下輕盈地向路人招手。每每經過這里,內心總要泛起一絲漣漪,哦,我嗅到千里之外家鄉田野的氣息了。
種菜人儼然一位具有非凡耐心且技藝精湛的藝術家。圍墻邊那一小點一小點的空地不斷被她摳出來,培育成為一塊塊或圓形或方形或帶狀的土壤。這嵌在雜物野草中的土壤,看起來那么可親可愛,雜物野草及鐵皮圍墻和水泥地面,或許因著沾了些土壤的可親氣息,竟沒那么面目可憎了。很快,一畦一畦小菜土占據了雜物野草的地盤,蔥、蒜、小白菜、地瓜藤,相繼熱鬧起來,甚而至于還有一個小型的豆角藤架,雖然并沒有結出豆角,但是它自信地矗立在圍墻的東頭,仿佛一個藝術品。小菜園生機勃勃,使這一帶的遲暮荒涼之氣一掃而光。每天行走在它邊上,有一絲絲對種菜人的羨慕嫉妒,但更因蔬菜的賞心悅目而生出不少感激。而這見縫插針變戲法似的菜土開掘方式,尤使我忍俊不禁,是的,這實在是我再熟悉不過的場景了。在老家,田埂邊,河灘旁,或者是一處小溪頭,只要有空著的地方,且不妨礙人經過,都會有類似這樣的小土畦被整出來,有心人會在上面挖幾行土窩子,撒幾行種子,哪怕就只夠種兩三根瓜藤,人們也一樣熱心開土撒種。農人對土地似乎充滿了與生俱來的信心,他們不經意地播種、插苗、淋水……最后便是水到渠成收獲瓜果蔬菜。而事實上,土地的確也很少讓他們失望。2020年年初,因新冠疫情爆發,我們一家三口在農村老家,從春天住到夏天,和土地有了親密接觸,也見識了土地對鄉鄰生活供應之豐盛。
書房的窗外,剛好是一塊農田,鄰家大哥在田埂邊種了一排絲瓜。那幾個月,窗內,我在讀書碼字,窗外,鄰家大哥在開土、播種、搭棚。眼見絲瓜從柔弱的瓜苗到蓬勃的瓜架,再到滿垛蛋黃絲瓜花,然后第一條絲瓜結成,緊接著幾乎每兩三天便會有三四條絲瓜成熟,鄰家大哥只要按時去摘取,一切就這樣成了。隨著季節的推進,不僅絲瓜,鄉鄰們在春天播種的黃瓜、辣椒、苦瓜、茄子等,也都爭先恐后成熟。大約從春末開始,鄉人的餐桌上每天都是吃不完的自產菜蔬。很多菜來不及摘取,便在土里老去,凋落,漚在泥里成為肥料。從春天的萬物并秀到夏天的萬物極盛,土地之上的作物向我們展現出如洪流般的生命活力。那段時間,我的心胸竟極少發生憋悶現象,6歲兒子的濕疹和鼻炎也沒發作,我于是相信,那是家鄉土地及其之上作物的活力,給了我們充分的調養和滋潤。原來,土地是大有力量的。這種力量,不僅體現在它對我們直接的物質供應上,在今天看來,它還是我們內心源源不斷的精神活力的來源。
我的少年及大部分的青年時期,是在農村度過的。但是或許因為年少清淺,當時根本體會不到土地對我的意義。后來離開了農村,進入鋼筋水泥叢林的城市,才深刻體味這些人生早期與土地親密接觸的經歷,在中青年時期的跌宕人生中是何等厚重溫潤的力量。當身心極度疲乏甚至要到崩潰邊緣的時刻,我常常遙想在家鄉土地上那些曾經的自在時光:少年時期,早春田野,綠草如茵,雖然春寒料峭,但是陽光暖心,我挎著竹籃,用鐮刀在田地里鏟出一兜兜綠草帶回去喂兔子;青年時期,在鄉下中學教書,也是春天,宿舍后面的黃土山包開放了滿坡白色茶花,我常帶著書跑到山上,書看累了,躺在茶花樹下睡上一覺;夏日的傍晚,最幸福的時光是或二三好友或獨自一人沿著鄉村馬路散步,那時馬路上幾乎沒有汽車,一趟清晨開往縣城的中巴返回經過之后,四野只剩沉寂,日光漸斂,鳥雀歸巢,舉目只有稻田深深淺淺的綠,入耳全是蛙兒高高低低的鳴叫,走著走著常常恍然不知身在何處……時空那么廣闊,地土那么深厚……一切疲倦、艱辛、無奈、壓抑、憤懣,輕忽了,縹緲了……后來自學中醫,才知道自己是在無意中踐行著一種有益的調神方式。
一直感謝上天讓我成為農村大地上的孩子,讓我和土地之間建立了一種天然的無間的連接。今天,終于明白,無論我走多遠,這種連接已深深烙在我生命中,它是我生命深處的密碼,讓我有根可尋,有路可回,心底踏實。其實,土地作為人類的原鄉,先人早有深刻的揭示。《黃帝內經》認為“土曰備化”,明代中醫宗師張景岳的解釋是“土含萬物,無所不備;土生萬物,無所不化”;《圣經》“創世記”則宣告人類“本是塵土,也要歸于塵土”。
在我成為了母親之后,我也自然很努力去幫助孩子建立他和土地的連接。無論多忙,假期的必定行程是帶孩子回老家山村,平時則忙里偷閑領他去廣州周邊鄉野轉轉。面對層出不窮的育兒觀念,我也很自然地選擇了中醫育兒及自然教育理念。在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土地與我們連接的重要性之后,珍惜土壤、善待土壤、重視生態農作及其產品,與自然土地和諧相處等等,越來越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關注的議題,因而,生活也不斷向我呈現出它本該有的貼近性及豐富性,或許,這就是所謂的讓自己回歸生活的本來狀態吧。??
可惜,回歸生活的本來狀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帶給我歡喜快樂的小菜園,它的最終命運似乎就是一個注腳:大約在初具樣貌兩個月之后,突然某個夜晚,小菜園的菜全被清理了:白菜被割掉,蔥蒜和地瓜藤被拔走,松軟的土壤似乎也經受了一番車輪的碾壓……一切仿佛什么都沒有發生過,我只是做了一個菜園夢而已。
多希望小菜園能夠重生,在城市,土地能夠保有它應該有的力量。

四季
直徑不到十厘米的花盆里
長出了一窩沒有名字的草
與供養的植物分享著養料
主人卻下不了決心
一再推遲著把它們拔去的時機
先是因為它們鮮嫩的綠
像是躍躍欲試爭相探頭的雛鳥
接著它們越過了花盆的邊緣
小小的枝椏在陽光里錯落有致
再后來又開出清麗的粉紫色花朵
女主人的一再猶豫間
現在它們已舉著芝麻大小的果實
在微涼的秋風中搖著?——
那么不經意的一顆種子啊
也能清晰地闡述時光的意義
還有夢想,尊嚴和勇氣
她凝視著它們——
有的果殼已經開裂
和枝葉一起
變成了幸福的淡黃色
蟄居
整整一個冬天
還有春天
我們潛伏在自己的寓所
體溫設定在36與37度之間
交往的對象為樹木花草
高跟鞋和粉底收起
每天的固定著裝
限于圍裙和工作手套
潔白的床單在陽光下
迎著風飛舞的樣子很美
我把油煙機擦洗得纖塵不染
開始注意面粉和雞蛋的黃金配比
一遍一遍看天空之城與風之谷
彈奏哈農的練習曲
與此同時
正在變成一只寫詩的動物

四季(外一首)

文 / 國際商學院? 朱德芬??

英國朋友談美的標準

文 / 體育科學學院? 趙海軍

(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并不勝榮幸)
我獨自坐在花園草地的實木餐桌前喝著大波波娃剛端來的手磨咖啡。乳白色的咖啡杯上氤氳的香味撲鼻,庭院中的花香混合著不遠處原始森林里的鳥鳴,卻無法讓我心情好轉。
清晨,剛和大波波娃雨露溫存過后,我疲憊地躺在床上,透過浴室玻璃,大波波娃的玉體若隱若現。聽著水流聲我揉了揉眼睛,張開雙臂伸了一個大大的懶腰。
陽光明媚,我起身赤條條地走向另一個浴室沐浴。嘩嘩的水流從頭頂淌下來,我隨口哼起了一首蘇格蘭小調。正當我陶醉在輕松愜意的清晨時光里,低頭猛然地發現地板上橫七豎八躺著幾十根頭發,顯得那么的扎眼。我低聲吼了一嗓子,一天的好心情從此刻開始變得糟糕。
“親愛的,想什么呢?!一會你的洛克先生和伊萬卡就要過來登門了,你還裹著睡袍在這里發呆!”大波波娃不知什么時候悄無聲息地走了過來,給我續咖啡。
“時光荏苒啊!”我發出一聲感慨,沒理會大波波娃。
“哎呀,什么事情惹我的華生生悶氣?”大波波娃繞到我的背后,微微俯下身子,嘟著豐滿的嘴唇用她那溫柔酥軟的前胸輕輕摩挲我的后背。
我渾身一麻,一陣舒心的電流由后背直達手指尖,心情也隨之好轉了一些。
大波波娃就是這么善解人意,按福爾摩斯的說法就是屬于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那種女人。想當年,福爾摩斯靠著智慧的大腦和嚴謹的推理獲得大客戶不斷的贊譽和倫敦上流社會富婆的青睞。面對無數的誘惑,福爾摩斯心無旁騖地獨身多年,過著清心寡的清教徒的日子。以至于早些年間大波波娃還以為福爾摩斯口味獨特,不走尋常路呢。
如果時光往后倒退20年,福爾摩斯和我風華正茂。那時,大波波娃也是青春洋溢,渾身散發著誘人的魅力。雖出身名門,有著高貴的血統,大波波娃卻桀驁不馴喜歡無拘無束。大學時代,還曾為維秘內衣做過模特。那時和大波波娃在一起,我每天都充滿活力,那真是光芒萬丈的激情歲月啊。我在賽艇隊揮汗如雨,大波波娃在T型臺邁著貓步受眾人仰慕,而大偵探福爾摩斯在陰森幽暗的犯罪現場沉思冥想。
可如今,頭頂的頭發不知覺地開始脫落,發際線似乎也明顯地后移了。歲月不饒人啊。
戶外的陽光有點晃眼,我起身走進衣帽間,要更衣迎接即將到來的福爾摩斯夫婦。
屋外,汽車的剎車聲戛然而止。身材高挑的伊萬卡挽著身姿雋秀的福爾摩斯款款走來。剛步入客廳,我就聞到了伊萬卡身上散發的獨有味道。
我眉頭舒展,迎著走來的兩位郎才女貌,夸張地說,“親愛的伊萬卡,親愛的洛克,我可想死你們了!”
伊萬卡眉飛色舞地回應到,“是啊,我親愛的華生叔叔,多日不見,你似乎憔悴了不少啊!讓我看看你英俊的面孔有沒有削瘦。”
寒暄過后,我們在客廳落座。大波波娃端來咖啡后,就坐在伊萬卡身旁竊竊私語著。
我和福爾摩斯抽著雪茄和煙斗,先吐云吐霧一番。
“洛克,今天來的時候,唐寧街有何動向?”進入深秋,我就從大本鐘附近的住所里搬出,隱居在郊外的莊園里,幾乎足不出戶。只是通過新聞媒介來維系著與外界的聯系。但是,信息難免有些滯后。所以,對于福爾摩斯的到訪,我是真心歡迎的。
“沒有什么新動向。大英帝國應對第五輪的新冠疫情毫無章法,乏善可陳。這幾天首相約翰遜倒是理發了,不再是凌亂的模樣。華生,你知道為什么他的頭發之前總是不修邊幅的邋遢樣?!”
“這和英倫島上的天氣有關系吧!以前,倫敦除了以霧都出名之外,還以一年四季令人頭疼的強風出名。再好的秀發都hold不住。”
“華生,這僅僅是表象。其實背后是首相大人的政治野心,是他設置的一個政治營銷手段,是一種政治人設。”
“愿聽其詳。”我翹著二郎腿,身體往后仰,舒服地靠在沙發上抽著雪茄。
“華生,鮑里斯約翰遜和你一樣是出身貴族,也是你的伊頓公學和牛津大學校友。大選前,作為典型的英國上流階級的代表,鮑里斯為了突出他的親民形象,他和他的團隊精心設計了這一不修邊幅的發型,來贏得民眾的好感和大選的勝利。其實,我親眼所見,他的辦公桌上放著一把梳子。”停頓了一下,福爾摩斯加重了語氣,補充了一句,“鮑里斯是很愛臭美的!”
我吐出一口煙霧,看著對面婀娜多姿,光彩奪目的伊萬卡,悠悠地說道,“親愛的伊萬卡,你和首相大人似乎有過交往,據說首相大人曾經愛慕你的容顏,是嗎?”
“我們確實一起共進過幾次晚餐,不過,鮑里斯是個政治家,我更喜歡有英倫風范的大偵探。”伊萬卡說著,向福爾摩斯拋了一個媚眼。
“看來,首相大人不是你的菜,沒入你的法眼。我們親愛的洛克才具備大眾的審美標準。”大波波娃說道。
我瞅瞅伊萬卡,又望望福爾摩斯說道,“伊萬卡的美是超凡脫俗的,是讓人過目不忘。嘿嘿,總讓人惦記著。”
“華生,你對東方女性美有何看法?”福爾摩斯不動聲色地問我。
“洛克,你的伊萬卡在東方大國中國呆過很多年,應該更有發言權啊!”
“華生,我更想聽聽你的意見。”
“你是不是在說中國的一位攝影師為迪奧拍攝的女性照片引發的討論?!”
我看著福爾摩斯微微點點頭,并未開口說話,就繼續說,“其實,早在今年夏季東京舉辦的奧運會期間,就有中國網民對西方媒體播報的中國選手賽場拼搏照片表示強烈的憤慨和不滿。我也看了我們西方媒體配發的中國運動員賽場圖片,確實沒有展現中國選手的英姿和風采,有意抹黑、丑化中國選手。相反,在報道西方國家選手時配發的圖片都是意氣風發的光輝時刻。”
“這就是雙標。華生,我們西方國家媒體也講究政治正確。這個政治正確必須符合、滿足西方國家的利益和宣傳的需要。任何不符合西方所謂的價值觀和民主的社會制度,包括奧運選手都會受到攻擊和惡意詆毀。”福爾摩斯拿著煙斗的左手抬起來,猛抽了幾口說道。
“所以,中國攝影師陳漫的作品,就是刻意去迎合西方價值觀,詆毀中國女性的東方美和大眾審美標準。這些照片被中國民眾稱為陰間濾鏡。相反,在陳漫的其他作品,尤其是給中國一些娛樂明星拍攝的照片卻不同,極具國際時尚風范,不再是陰間濾鏡了。包括陳漫本人的照片,也是時尚前衛的。”伊萬卡也侃侃而談。
“這是不是中國人所說的崇洋媚外?!”大波波娃也插了一句,說道。
“啊哈,不錯。是的。大波波娃真是近朱者赤啊。跟著華生學了不少東西。”福爾摩斯擠眉弄眼地說著。
“美,不管有什么樣的判斷標準,但有一點是要讓人賞心悅目,讓人看過內心愉悅。陳漫的作品,如果是晚上不慎看到,會做噩夢的。如果說陳漫作品展現出來的中國女性,是丑陋和陳舊的,那么在西方主流社會的中國人的形象,必然也是不美和跟不上潮流的。陳漫之流,已經不是文化自信不自信的問題了,而是民族立場問題。為了討好西方,不惜丑化、歪曲自己同胞,來獲取國際知名度和自身利益。這叫做跪著把錢掙了。”我憤憤不平地說著。“所以,這件事情才引發了中國國內民眾的憤慨,并且拒不接受陳漫迫于輿論壓力下的道歉。”
“是啊,陳漫的某些作品里中國女性的美,都是一些另類的樣子,完全和美感的事物背道而馳。如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服裝展上模特的妝容一樣,都是迎合喜歡戴著有色眼鏡的歐美來看中國女性的美。這是扭曲的惡意的。為了走向國際化,中國的一些設計師將歧視和侮辱帶進了中國時尚圈。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伊萬卡繼續說著。
“這么多年,中國的發展真可謂是日新月異,取得的成績更是舉世矚目,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早就不可同日而語了。只是,我們西方政客不愿意看到。這叫做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福爾摩斯站起身來,望著窗外,最后說了一句,“外面的景色好美啊!”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一雙眼看華師,一支筆寫物語。
本欄目邀請謝子娟老師開啟“紫荊物語”專欄,為我們描寫華師里的一花一葉,一草一木,為我們描繪出一個植物世界里的別樣的華師。這是一個傾聽萬物說話的世界,這也是一個傾聽我們自己內心的美麗新世界。

總喜歡在冬日暖陽中,穿行于石牌校區的青松中路,一縷縷陽光穿過細密的人面子樹葉灑落下來,或溫柔地吻舔地面,或焦灼地撕咬草皮,影影綽綽間充滿著脈動和遐想;也喜歡乍暖還寒的四月,驅車大學城校區明德西路,柔風泛起,人面子的黃葉蹁躚于潮濕溫潤的空氣中,留人予“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的離逝枝頭的凄美……
人面子,作為常綠大喬木,憑借其蒼翠欲滴、濃陰蔽日的優勢,被我校選為行道樹廣泛種植。人面子得名于其得天地靈氣形如人面的果核。人面子果,狀如李子,每年8-9 月,其果實由綠變黃變軟,里面的果核深得陽光雨露的滋養,狀如壓扁的盾牌,盾牌之上有五個天然凹陷的圓圈花紋,猛一看頗像人類頭顱之上清晰的五官,因此得名人面果。
說到“人面子”,我們總會跳開植物本身,產生關于“人面”的各種聯想。民國時期的上海大亨杜月笙曾言:人生需要吃好“三碗面”——體面、情面、場面,這三碗面都離不開“人面”。同樣,在電影《一代宗師》里說:“人活在世上,有的活成了面子,有的活成了里子;而只有里子,才能贏得真正的面子”。情面是世故,臉面是尊嚴,場面是虛榮,吃好這三碗面需要莫大的智慧、勇氣和信心。高大挺拔的人面子樹,濃蔭如蓋,姿態俊美,而其卻甘當平凡的行道樹,于街頭巷尾吸尾氣抗粉塵,默默地積聚力量向上生長,默默地降噪防污,遮蔭擋雨,不求回報。它雖有浮泛熱鬧的名字,卻堅守安貧樂道的本分,偏安一隅,不卑不亢,不驕不躁,不矜不盈,不染塵俗,兀自優雅。仿佛以“人面”之名行非“人面”之實,真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留天真,真乃通透澄澈、超然物外之品格也。
由于人面子的花潔白細小開在樹梢,我們通常難以發現,只有果子結出來的時候,我們才會嘴饞人面子果做成的涼果“銀稔”。在很多地方人面子果又叫做長壽果,因為人面子花的結果率低,通常要花個十年八年才能有幸看到人面子結果的場面,所以民間竟然有傳聞說人種人面子樹通常要等到種樹的人死后,其靈魂被人面子吸收,這樣才會結出果來。雖說傳聞可笑,但也從側面反映了人面子結果的困難,因此還些地方將人面子稱為“長壽果”也就不足為奇了。清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記載:“山居家,其祖父欲遺子孫,必多植入面、烏欖,人面賣實,烏欖賣核及仁。百余年世離其利。”可見,早在清朝,人們已經意識到了人面子的經濟價值并把它列為惠及后代的樹種給予種植。
俗語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人面子的樹皮最為特別的是經常布滿鱗片般的皸裂,以及鑲嵌著舊皮剝落后新舊交匯明暗相間的斑塊,整個樹皮仿佛是一張時間地圖,用顏色的深淺和表面的糙幼反映著生命的狀態。
作為大喬木里的行道樹,人面子需如哨兵般穩穩地挺立在道路兩旁,但是又經常無奈于空間的逼仄和路邊土地的板結硬化,人面子的根部在有限的生長空間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特定的環境下,由于條件限制使得人面子的主根發育不良,于是它的側根便向上隆起生長,在與樹干基部相接部位形成發達的木質板狀隆脊,強有力地支撐起自己“巨人”般高個子軀干和挺拔的身姿。廣州經常受臺風影響,即便人面子樹梢在疾風暴雨中隨風搖曳,但是樹干基部向四周延伸出的厚重板根,像數面“墻壁”式支撐,使得其軀干牢牢地固定并屹立于大地上。
每每看到人面子的板狀根,就會想起火箭發射系統,雖然頂端很重,但是因為有了向四周延展的基座部分,所以火箭才得以扎實地立在原地,這就是人面子適應環境的生存智慧!
最近一段時間,廣州市因為綜合考慮到行道樹樹種比較單一等情況大批砍伐路邊的榕樹,護榕倒榕一時間成為熱議話題,頻頻上熱搜。
其實,植物與建筑一樣,都是物理空間和精神空間的載體。無論選擇哪一種植物當行道樹,我都難以忍受市政工程的砍伐,甚至更難以忍受工人們對于路邊綠花植物的截肢式的修剪。記得古代有一種把四肢切除的酷刑叫做“人彘”,我感覺截肢式的修剪就是制造一個個可憐的“樹彘”,行道樹沒有了樹枝樹葉就喪失了光合作用,全憑身體里面的能量以最快速度長出新葉來制造養分、維持生存。而今天的城市,“樹彘”又恰恰是城市里面干預行道樹的濃蔭遮蔽光線和造成行車視線障礙的主要方式。
萬物有性靈,我想:偏安一隅,任世間風雨,自顧安然享受的人面子正如宋代詩人釋志璇筆下的《偈五首》:“聲色頭上睡眠,虎狼群里安禪。荊棘林內翻身,雪刃叢中游戲。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境由心生,境由心轉,以心得境,一派天成。言及至此,人面即人心矣。

人面子: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

文 / 信息光電子科技學院? ? 謝子娟

藝 / 術?/?小?/?劇 /?院

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熱愛至善至美。
“藝術小劇院”旨在提供一個展示藝術真知的舞臺,展現的是教職工們在藝術世界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讓藝術之美在此大放異彩。

明時思解慍,愿斫七弦琴

文 / 文學院? ?史風華

作者按: 2019年11月25日,我正式拜師斫琴。到今年的11月,已經整整兩年了。喜歡儀式感的我自然進行了一系列的慶祝活動:比如吃頓好吃的,買一只紫豪勾線筆,請師傅和小伙伴兒吃個蛋糕之類的。《紫荊樹下》主編向我約稿時,我正在改這篇手記——每周一天的斫琴,每次我都會按師傅要求記下工序、材料、感想,感想部分常常會犯了學者的職業病——吊書袋,于是越寫越多,常常有錯字,有空時就看看,仿佛再重溫自己的初心。挑文不如撞文,主編找我時正在看這篇,于是就是它吧。幾乎是流水式記錄,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2021年11月8日 晴
上周師傅有事停課一次,我猜是因為廣東古琴研究會的事,10月31號剛開完會員大會,估計有好多資料要整理。今天是單位一年一次的體檢,因此吃了午飯才過去工作室,因此也沒指望今天能做多少事:繼續打磨琴,然后補細灰。看到遠芳老師正在把漆灰都鏟掉,看著有點粘粘的樣子,我也很好奇,就動手試了下鏟掉這樣的灰胎的手感:粘粘的,一塊一塊,顯然是沒干透,問過師傅,說是當時上灰胎的時候天氣太干燥,因此沒有干透,現在要鏟掉重新上灰胎。我說這樣明,省得影響最終的效果。漆就是這樣,要求特別多,急不得,稍微伺候不周,就不好好干,而且一旦不干,就像米飯夾了生,就再也做不熟了一樣,它就仿佛再也干不好了。
周六晚上突然狂風大作,然后大幅度降溫,今天稍微有點回暖,但相比汗流浹背的前幾天,溫度也下降了十多度,上午也說十幾度,當然北方已經開始下雪了。師傅說這樣的天氣漆就不容易干。
我上周基本已經打磨了八九成,所以用400目的砂紙水磨大約兩個小時后就差不多了,請師傅檢查后,又繼續打磨了弦路,師傅最后檢驗并示范了幾處不合格的地方如何磨平,然后又仔細檢查了蕉葉邊上幾處不平整的地方,磨平。
烏龜本該冬眠了,但錢多多(按:這么俗氣的名字自然是我起的)還是出來曬了一會太陽。中午的時候,陽光灑滿小院兒,地上是竹影、蘭花葉子的影子,微風拂過,竹葉在地睛輕動,想起一句詩:“竹影掃階塵不動。”
下午我的學生曉青、曉筠以及詠佳過來請教大創項目立項的事。上次他們來過工作室之后對非遺古琴文化開始感興趣,想組隊做個項目,我建議就做民間行業協會對非遺傳承的影響,就以廣東古琴研究會為例,他們想申報這個項目,請我和師傅做導師。如果立項成功,會發表兩篇論文或調研報告,我建議他們也出一個視頻,預備將來申報國家大創項目的時候用。師傅給了很多建議,也給她們拿了相關的資料,孩子們都很高興,當即我就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宣布項目組正式成立,在陽光里大家合了影。
送走了她們(我手里的活也一直沒停),開始準備補灰,上次上細灰的灰用旭包鮮保鮮膜包著,還可以用。師傅看了一下,說不要用這個了——我濾漆的時候用濾漆架擰得過度了,因此有一些漆皮流到漆里,調的灰就需要邊刮邊用牙簽挑出這些漆皮,十分費時費力費眼。于是師傅拿出濾好的漆重新調了灰。囑我試著用刷子直接刷在琴上,看看效果如果。我拿出油畫刷,挑出一把豬毛的,一上手,師傅就說,刷痕太重了,還有這和油畫顏料的感覺完全不同,我刷出的痕跡太碎,太薄。于是慢慢找手感,師傅邊看邊指導我,基本把正面能蓋住的痕跡都蓋著了。看來刷子刷細灰的方法不太可行,因為到后來還會掉毛,也許刷子不合適也是個原因,等干了再看效果如果吧。
事實上,我對黑漆的理解有一個很大的誤區:我以為黑色可以蓋住一切顏色,因此,不管底色是怎么樣的,都會很黑。所以,當師傅說讓我把那些美麗的花紋都用細灰蓋上時,我說:“這些一上黑漆不是就蓋上了嗎?”師傅解釋了,才知道,這些痕跡黑漆是蓋不住的:一來黑漆不會上那么厚,畢竟它是漆而不是灰;二來漆干了還要打磨,一不小心磨得露了底,這些顏色就會露出來,想象著像是黑臉上長了斑,應該會很丑,而我想要的效果是漆黑純黑的那種,才能顯出水滴的晶瑩和瓢蟲的鮮亮。
時間不夠用是我在工作室永遠的狀態,一眨眼就到了六點,只好只上了正面,反面要等到下周再補灰了。更沒有時間按計劃彈彈琴給師傅看。
雖然斫琴時沒停下手里的活兒,但也沒耽誤說話。想起11月5號師傅在朋友圈發了兩條消息,一條是:“慶祝廣東古琴研究會 劉九生老師作品:《竹節式古琴》獲‘關城工匠杯’銀獎!”,看到照片有師傅領獎,但他沒提自己得了什么獎。當天還發了一條來源是廣州市工人文化宮的新聞:“‘羊城工匠杯’非遺作品大賽暨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計劃成果頒獎儀式圓滿舉行”,還寫了一段話:“琴即是樂器、也是漆器,琴者斲琴重音色、輕工藝,工匠斲琴重工藝、輕音色;而縱觀歷代所遺留下來的精品,無一例外是兩者的完美結合,路漫漫其修遠兮!感謝市一宮老師們的支持及各位工藝老師的指導。”新聞也看到師傅的照片,于是今天問他得了什么獎,他才謙虛地說是個銅獎,得獎作品應該是那個混沌式膝琴。
師傅都說了“路漫漫”,我的路更是看不到盡頭。比如關于“天干物燥”,以前只是看電影會注意這說法。現在懂了。我用一節竹子做竹枕,已經擦了三次漆,心里美美的。心想又不是琴,不必裱布了吧?看著結實光滑,不可能裂。結果昨晚發現裂紋,今天就變成了三道。明白為何要“一麻五灰十八遍”了。以后喜歡的東西一定要認真裱布,工序一道也不能少。不過這個竹子,等它裂夠了,可以改成幾個茶則或竹刀。還好琴是木性穩定的老木頭,我想也須常彈、用心保養。話說回來,說句大話,裂了也不怕吧?斫琴人不怕木頭的妖性,有辦法修復它。
?日本傳統美學有一個概念叫“物哀”,與佗寂、幽玄一起,是日本傳統美學的三大關鍵詞。當然日本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國文化的極大影響,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無可奈何花落去”、黛玉葬花,都有對世界美好事物流逝的感嘆與“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怨”的無奈,這是在認識了生命短暫、諸境無常之后的超然與慨嘆,我想在斫琴過程中我漸漸地“知物哀”,這塊老杉木,在我手中一點點展現的過程,仿佛在向我透露它的一生,它的喜怒哀樂以及每一次相遇,也一次次調動了我內心最深處的感知,既有對客觀對象的認知,更有對自身情感的渲染,并不是世俗層面的傷感,而是類似于詩學意義上共情。不管這床琴最后做成什么樣,都是我全心全意投入的結果。
斫琴以來,我的生活也與琴發生了越來越多的關聯,比如研究生安慧的論文就是寫斫琴,我也新開了一門中國傳統審美的研究生課程,作為支部書記,就連組織的黨員活動都與琴有關,繼上次去永慶坊聽琴后,應老師們的要求,又在10.24日組織黨員們去位于華南植物園的脩竹琴舍聽琴,反響熱烈。師傅上次轉給我一個廣州大學的會議通知:“琴、樂、舞第三屆嶺南音樂舞蹈發展研究高端論壇”,就讓安慧把她的碩士論文改一篇論文出來投稿,她寫成了一篇“基于當代嶺南斫琴中繼承與創新問題的美學思考”的論文,摘要如下:
嶺南古琴源遠流長,基于對古琴傳統斫制技藝的關注,筆者走訪了包括誠明堂、徽外工作室在內的數個廣州斫琴坊,并參加多次古琴雅集和斫琴展覽。在調研過程中,筆者看到了嶺南斫琴發展現狀中的對傳統工藝的堅守與對新興技術的接納兩種不同的傾向,故而從美學角度對斫琴傳統文化在當代發展過程中的繼承與創新予以思考,并對斫琴師個人、斫琴組織以及國家相關文化部門的未來發展提出個人的一些建議。
結果今天上午安慧微信告訴我收到了參會通知,周五(11月12號)就去開會了,自己的學生開心,為師我也很高興。斫琴實現了我作為一個美學工作者所謂的身體美學、實踐美學,還有什么比這更好的審美體驗研究呢?

拒絕我的人多了,
你又算是個什么東西

文 / 文學院? ?徐珊

拒絕我的人多了,你又算是個什么東西!
當何廣智站在脫口秀舞臺上,用一根指頭戳一戳空氣,既試探又大膽地說出這句時,驚艷的樣子把大家驚喜到了,全場笑聲如雷。
雖然何廣智打的是人丑事多的牌,但其實他不丑,不僅不丑,他的獨特邏輯堪稱驚艷。
這句話說出來,就語驚四座,自此,何廣智被我封神,神邏輯的神。
神邏輯到底是個什么東西,且聽我道來。
神邏輯一,直接打破傳統審美鄙視鏈的直線下沉模式,由被審判的客體變獨立審判的主體。
何廣智說,他看到美女,內心會這樣感嘆:她要拒絕多少像我這樣的人啊。即便如此,他依然不放棄追求美的權利,要當“舔狗”。誰不愛美呢,越愛美,越被拒絕。
站在顏值鄙視鏈低端和與之相應的拒絕拋物線的下游的何廣智,此時突然不再下沉,他停了下來,拍拍身上的被凝視,抹了抹積累許久的負面情緒,稍微整理了一下被拒絕的經驗,然后仔細端詳著這一路仰望的人間之美,突然轉身,從被顏值鄙視鏈傷害的被拒絕者隊伍中逃脫出來,轉身面對排列就座的拒絕者,凝視這些美,平視這些顏值正義控,然后將內心的獨立意志擰成一根指頭,往話筒前一戳:
拒絕我的人多了,你又算是個什么東西。
就這樣,本是混在集體中的被審判的舔狗,搖身一變,變成獨立成功的審判者。神邏輯如廣智,就這樣成功突圍了顏值鄙視鏈,突破慣性邏輯,從“審丑”的客體,轉化為“審美”的主體,大獲全勝。
神邏輯二,打破情緒二元思維,痛苦并快樂著,由傷心悲劇轉為人生喜劇。
脫口秀的最大好處,就是一切悲劇都可以轉化為喜劇。李誕的小眼自嘲、李雪琴的矮胖自諷、到何廣智的自拍惡心人,都是自黑自嗨,內核都是因丑而笑,置傷害于死地而后快樂。
他們都有一種能力,能智慧地繞開約定俗成的人生賽道,將一場可能天生具有悲劇質地的人生,演繹成自我調節的笑自己也笑命運的人間喜劇。
在說完“拒絕我的人多了,你又算是個什么東西”的金句之后,何廣智并沒有絕然而去,他知道,這其實是短暫的勝利,客體轉換成主體之后,受傷情緒并不意味著就可以煙消云散。他又主動繞回接受者的角度,重新排列組合了受傷情緒清單,他對著曾經仰望的現在隨時也可以仰望的人間之美,苦中作樂地說:你只是不理我,別人卻叫我滾,還是你對我好。
你看,人間清醒的何廣智告訴我們,大痛苦要和小痛苦相比較,重拒絕要和輕拒絕相對照,快樂就不會缺席,人間就永遠值得。
所以,我們要向帶刺的玫瑰何廣智學習,面對人生悲喜和世界美丑,面對萬千變幻的世界,要隨時轉過身,在邏輯中反轉人生,被別人凝視的你也可以凝視別人,被世界傷害的你在熱愛這個世界中找到快樂。
最后,我想說一下被認為和何廣智同類的徐志勝。我并不覺得兩人一樣。徐志勝他其實并沒有依靠邏輯自救,他一定有一個更尖銳的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他干脆利落,直接否定掉美丑之分,真正走出了悲劇的陰影,把自己當成優秀的喜劇來演繹的。何廣智像更多的我們,有些試探偶爾回彈,內心還保存著對美丑的約定俗成的界限,只不過知道去化解去轉化,在丑美之間徘徊,在悲喜之間交織。
所以,祝福我們自己吧,愿卑微的我們能像何廣智一樣,在神邏輯庇護之下,轉身面對命運,指頭一戳:
你傷害我夠多的了,這次又算得了什么!

看見自己,看見孩子,看見幸福的每一個瞬間。
“親子幸福書”是一本期待父母共同參與共同書寫的大書,大家在此分享關于愛與自由的感悟,探討依賴和獨立的話題,一起進步和成長。

親子幸福書

糖寶今年四歲,是我們郭家第一個小孫子,可以說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姑姑大小姑奶奶叔爺爺舅爺爺以及各種堂叔表叔表姑……都喜愛這開心小糖果。其中尤其寵愛她的當然是爺爺,我們平時帶她都是恩威并施的,只有爺爺對她永遠和氣、耐心,不忍心責罵。
糖寶屬猴,性格脾氣也跟孫猴子沒啥兩樣。還在襁褓中的時候,又哭又鬧,得奶奶抱著樓上樓下狂繞圈圈才肯安靜。那時候她頂著一頭軟乎乎直愣愣的沖冠怒發,樣子十分滑稽好笑。
再長大一些,糖寶開始學走路、學說話,推著家里的四腳小麻拐凳子滿屋子跑,對著我鼓著小嘴喊“嘟嘟”。我糾正她說“姑姑”,她不聽,非要叫“嘟嘟”,嘟得口水四濺。
等到她可以滿地亂跑的時候,就到處亂猴,把爸爸當椰子樹,一個勁攀爬,把我的腿當滑滑梯、當駱駝、當千里馬……大人們都累癱了,她還在笑嘻嘻大喊“我還要玩”“我還要玩”。
糖寶是我們家的開心果,跟她在一起,我們總是有層出不窮的靈感,陪她瘋陪她玩;也總有說不完的笑話,樂不可支。可以陪伴和記錄她的成長,是作為姑姑最大的幸運。我希望這“糖姪畫記”可以一直寫下去,也希望糖寶永遠這么童真可愛。

圖文 / 文學院? ?郭浩瑜

糖姪畫記④

自由背包客

背包在路上,看高山流水,看藍天白云,看陽光總在風雨后;背包在路上,一起自在徒步,一起勇敢攀登,一起廣闊天地自由行走。
“自由背包客”是用腳走出不一樣的人生,更是用心走出美麗新世界。大家在此分享關于美與自由的感悟,一起看見更美的風景和更好的自己。

相遇

文 / 信息光電子科技學院 崔紅麗

寒假開啟了柬埔寨的文化之旅,游覽了首都金邊的皇宮,游覽了吳哥窟,游覽了班迭斯雷寺,在周薩神廟與千年前的生命相遇。
金邊皇宮金碧輝煌,藍天白云之下,一群群鴿子呼啦啦擦著宮殿尖頂飛過,鴿子自由地翱翔在美麗的皇宮上空的美景,深深地感染了我,我的靈魂也似鴿子般自由放飛,輕松愉快之感油然而生。
乘大巴離開柬埔寨首都金邊前往吳哥窟,坐在車的前排,視野開闊,整塊擋風玻璃盡現柬埔寨曠野的景色,如一幅幅畫面閃過,又像極了電影中的一幀幀場景:稀少的豪華別墅間雜在吊腳樓之中;騎摩托車的農民從曠野深處的土路駛出;瘦骨嶙峋的白色耕牛蹲在村口田頭;隔幾十公里有一所簡樸的鄉村學校,隔幾十公里有一所金碧輝煌的寺廟;還有幸看到了舉辦婚禮,三里五鄉的親朋好友穿著盛裝趕赴婚禮的盛會,迎賓音樂奏響婚禮現場;路上經常有穿白襯衫黑裙子的女學生奮力地踩著自行車……
這是一個貧富懸殊、古代文明發達、經歷戰爭重創的命運多舛的國家。
來到吳哥窟,瀏覽了吳哥窟的幾萬幅浮雕,被千年前當時世界上最好的藝術家的作品震撼到了,最值得炫耀的是我爬上了一個七十度陡峭的神廟,拍下了一幅攬著女伴細腰的女優雕塑,它是幾萬幅浮雕中獨一無二的。從神廟下來的時候,我把包從高處扔到地上,想象自己就是電影中的女主角,縱身飛躍而下。
游覽女王宮,(Banteay Srei,即“女人的城堡”之意),又稱班迭斯雷寺,是柬埔寨三大圣廟之一,被譽為“吳哥古跡中的明珠”。供奉著婆羅門教三大天神之一的濕婆。建于967年的羅真陀羅跋摩(Rajendravarman)王朝,而于1002年的闇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王朝完成。該寺以朱色砂巖構成,充滿精致的浮雕,有“吳哥藝術寶石”之稱。
女王宮邊上的曠野,一棵大樹守護著這塊沃土,田野里生靈——兩個當地女孩捉了一些田螺,開心地展示給我看。
1000年以前和1000年以后,永恒不變的是大自然,是藍天白云,是田野,是田野里生生不息的生命,守護神一樣的大樹、自由飛翔的鳥、縈繞在你周圍飄忽不定的蝴蝶、低頭吃草的老牛、天真無邪的女孩……
在周薩神廟與千年前的生命相遇。據說藝術家的修養、思緒、心情會傳遞到他的雕塑作品身上,當作品完成的那刻,雕塑就被藝術家賦予了生命力。藝術家會輪回轉世,而雕像幸運的話,可以千年屹立在那個神圣之地,凝結了千年前那段歲月結晶的它,期待與后世有緣人的相遇,相遇有緣人的心領神會,相遇有緣人的驚喜與訝異,相遇有緣人的期待……
這相遇就是造物主對眾生的愛,這相遇就是神話與傳奇。
旅行的意義是什么?旅行的意義是相遇,相遇歷史、相遇文化、相遇風景、相遇有趣的靈魂、相遇造物主的愛、相遇心領神會、相遇驚喜與訝異……
旅行的意義是什么?旅行的意義是發現,發現生命的意義、發現自然的靈性、發現世事的輪回、發現全新的自我、發現解決問題的辦法……

騎行第7天
錫林浩特—阿爾善油田,騎行100公里
在我的心里,草原之行是從此時此地才正式開始的。如果說從北京到錫林浩特騎行的前六天是適應期,那么接下來的日子,大幕將徐徐拉開,展現在我面前的將是壯闊遼遠的草原,天蒼蒼茫草茫茫,碧波蕩漾遍牛羊。甚至我已經開始迫不及待幻想著“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情景。
早晨從錫林浩特出發,車輪碾過祖國大地,我知道,我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踩踏,都在不斷地幫助我深入草原腹地,感受大地的寬厚與遼闊。此時此刻,我感到我與草原同呼吸共脈動。
陽光照射下來,寂靜的草原天路上投射著兩個騎行者的身影。影子在動,似躍動著的精靈。空曠的國道上,兩個快速移動的身影顯得有點孤苦和單薄。單車的后貨架上馱著重重的行李,還有昨晚剩下打包的蒙古包子。清晨我和張瑩在房間里已經解決了幾個包子當早餐,無奈昨晚的包子份量太足,還是剩下不少。那就捆扎在綁車帶上,權當中午的午餐吧。
新認識的車友在別處住宿,微信約好路上相見再結伴而行。一路向北,只有一條筆直馬路,路上總是會遇到的。
盛夏的草原熱氣騰騰,無邊無垠的草地沒有任何樹蔭可以遮擋一下。從北京出發騎行的這幾天,膚色已經明顯地發生了變化。我一直穿著騎行短褲,大腿上一條明顯的分界線。戴著半指手套,張瑩本來潔白無瑕的一雙玉手,現在十個手指也是齊刷刷的一條分界線,手套遮擋的部位雪白,被日光親吻的地方暗灰。在錫林浩特修理單車時,我買了一條騎行長褲。想想路途還很遙遠,要保護一下腿上的皮膚,不要過于渭涇分明,影響觀感與市容。
盛夏的草原,除了空曠,還有道路兩側不遠處綿延幾公里的風車田。一座座潔白風車帶來的不僅是清潔的電能,也是與草原相得益彰的美景。
半路與車友相匯,停下車來休息,順便該“放水”的“放水”,該補水的補水。我們已經多次照面,談笑風生。最初的話題是從“靈魂三問”開始,進而波及到一路上的所見所聞。當談到幾天前那“神龍見尾不見首”的陰風邪氣時,我們似乎都來了興趣,相互詛咒著那猛烈的狂風給各自帶來的困難。
矮個的姓仇,穿著連體的騎行褲,“放水”的過程很是費力。仇老師要先下了路基到草原上,為了避嫌,還要跑的遠遠的脫去上衣,再依次把騎行褲的背心肩帶從肩頭退下,將騎行衣退到腰部以下才可以方便“放水”。我站在高高的路基上,望著仇老師光著灰不溜秋的上身背著身毫不吝嗇地給腳下的方寸草地澆水施肥。
我們單車停放在路邊,機動車輛偶爾駛過。一些南方牌照的私家車長途跋涉從我們身旁而過,馳騁在草原天路,裹著風帶著聲,載著一家老小歡聲笑語。
無風的日子,烈日當頭,無遮無擋。張瑩拿出雨傘撐了起來遮陽休息。嗯,這是個好辦法。
個子較高的新朋友是秦老師,面部表情一直沒怎么變化,不茍言笑的樣子,被動地參與交談。對于騎行,我覺得他體內似乎有一股子抵觸情緒存在著。后來才知道,他是被仇老師“忽悠”過來陪騎的。秦老師第一次長途騎行,風吹日曬苦逼地騎行。如果沒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路途的艱辛確實非常人能忍受。秦老師穿著運動褲騎行,褲子口袋里一直放著手機。騎行時,他就打開手機里面的運動小程序。因此,秦老師每天的健身步數那是好幾萬啊。我想,秦老師或許以這種方式來刺激并“忽悠”他的健身朋友圈,以調節他的郁悶的騎行吧。
說話間,仇老師從馱包里拿出一面大旗,讓我和張瑩在上面簽名。這個大旗印著從廊坊到漠河的線路圖,局部已經密密麻麻寫滿了各色字體的人名。我找到漠河的地方,欣然寫下了四個狂草字“廣州海風”。據仇老師介紹,他們幾乎和我們同時出發,只是我和張瑩在北京五道口,他和秦老師在河北廊坊。仇老師說,出發那天早上,廊坊的朋友還給他們兩個搞了個小型的簡樸而隆重、充滿熱情洋溢、讓人熱血沸騰的出征儀式。仇老師還說,昨天廊坊一個哥們開車專程過來慰問并犒勞他們,請吃了蒙古大餐,一桌子的牛羊肉。我能想象那場面就是左手一支羊腿,右手一杯馬奶酒,臉紅脖子粗地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大快朵頤。可惜,喝酒吃肉那會,仇老師給張瑩打電話讓我們過去一起happy,我和張瑩已經坐在貝子廟對面一家蒙古餐廳吃著包子喝著羊雜湯,正在發愁如何消滅掉面前一大盤蒙古羊肉包子呢。
草原起起伏伏,我們四人又慢慢拉開距離。后來,仇老師和秦老師還是最終消失在視野范圍內。騎行,講究一種節奏感,尤其面對起伏不定的路面。上坡路段一定要心平氣和地穩住踩踏的節奏,調整呼吸和踏頻,按照自己的節奏去騎行,就會省力很多。面對長長的上坡,千萬不能氣急敗壞地慌了陣腳亂了節奏。上坡的騎行大忌就是想立馬登頂,拼命地狂踩。上坡一定要沉住心,一慢二穩三不急。按仇老師的話說,就是“上坡,關鍵是心態要好,慢慢磨”。和自己的體力慢慢磨,和變態的上坡慢慢磨,更是和自己的毅力、韌勁兒慢慢磨。
爬上一個山坡,我停下來休息等待張瑩。等她騎上來,留出時間給她休息。這個時候,張瑩會很有成就感地跑到草地上撒歡尥蹶子地上竄下跳地讓我給她拍照。
埡口處不遠的一個小山包出現一個蒙古敖包。我走過去圍著敖包走幾圈。空曠的草原,靜靜的敖包聳立在山包上。
在大海一樣的茫茫草原,敖包最初是草原民族道路和境界的標志,具有指路、辨別方向和劃分勢力范圍的作用。在《大清會事例》《理藩院·疆理》中記載:游牧交界之處,無山河又為識別者,以石志,名曰“鄂博”。阮葵生《蒙古吉林風土記》云:“壘石象山冢,懸帛以致禱,報賽則植木表,謂之‘鄂博’,過者無敢犯。”
傳統的敖包頂上的瑪尼桿,掛著書寫有喇嘛教經文的經旗,旗為白色綢子制作。敖包的四角立著4根高高的三刃鋼叉。從敖包頂部到鋼叉頂部,一根根繩子上,五顏六色的綢緞布條和紙條耀人眼目。各種色彩綢緞制作的祿馬風旗迎風招展。
相傳“祿馬風旗”來源于成吉思汗的軍旗。當年,成吉思汗征戰歐亞大陸,軍隊的軍旗是天藍色的,旗面上繡著一匹奔騰如飛的黑駿馬。軍隊打到,就把軍旗舉到那里。晚上宿營,將軍旗豎在營賬前面。后來,成吉思汗遠征西夏,歿于疆場,這旗幟便立于他的靈帳門前。蒙古人爭相仿制,成為風俗。一直到今天,蒙古族牧民的蒙古包或住房門前,大都有一泥臺,埋著一根高高的桿子,桿頂安有明晃晃的三刃鋼叉,這就是“瑪尼桿”。一般都在桿上系長方形的旗幟,旗中畫有一匹奔馬,形體較大,旗的四角用獅、虎、龍、鳳作為陪襯,即為“祿馬風旗”。
日光吻面,清風拂面,面對敖包,我心生敬畏。我在心中默默地敬天敬地敬草原,希望草原和草原上的民族安康。
騎行是單調的,而思緒卻異常活躍。騎行時,我時常在想,在這里,我只是一個匆匆過客,以自己的方式闖入草原,粗略地領略著草原風光。浩蕩草原,以寬松仁慈的胸懷包容了我們的到來,而我們對草原卻知之甚少。多年前,作家姜戎的長篇小說《狼圖騰》暢銷祖國大江南北,更是遠銷海外多個國家。人類與草原如何共存,草原生態環境如何保護等話題引起廣泛討論。對于人類的過度開發,肆意破壞生態的行為,大自然隨時會做出懲罰,而我們卻束手無措,只能亡羊補牢。
太陽漸漸移到頭頂,我們騎得口干舌燥,饑腸轆轆。單車停在路邊,取下飲用水和蒙古包子,我和張瑩走下路基。烈日當頭,找不到乘涼處,只能就地坐下午餐。我們剛坐下啃上一口包子,草原上的熱浪就源源不斷地滾滾而來。真是苦不堪言。
我舉目遠望,看到遠處路旁立著一堆太陽能光板。趕緊趕過去,我們想縮在太陽能光板下躲避正午的烈日。過去就地落座,悶熱難耐,下面的溫度并不比外面低多少,地下隨處都是牛羊的糞便,散發著被烈日持久輻射后的味道。原來這里也成了惡劣天氣下牛羊的避風港和避難所。
管不了那么多了,頭頂是散發著褥熱的太陽能板,身旁是扁扁的圓圓的牛羊糞便,我和張瑩嘴里咀嚼著被曬了一個上午悶在保鮮袋里的包子。咽下一口包子,灌下一口水壺里的水。感到水溫已經達到50度。望著國道上被烈日曬烤的路面,熱氣旖旎升騰,覺得馬路在左右晃動,路面也在蒸蒸日上。
午歇時,取下頭盔、蒙面頭巾、墨鏡、袖套、手套,讓包裹嚴實的肌膚透透氣呼吸呼吸。坐在草地上,汗如雨下,攜帶的水也消耗過半。
烈日下的騎行,其艱苦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不能僅僅以吃苦耐勞的優良品德來簡單概論的。首先,你必須身體健康,運動能力強;其次,你的意志力必須非常頑強;再次,你還必須有一種騎行的情懷在心中,這是你騎行的原動力。你在忍受高溫暴曬的時候,你的汗腺還必須很發達。你必須喝大量的水來補充體液。因此,長途騎行,重要的是毅力,而非體力。
挨過午后最強烈的日照之后,下午的騎行終于有了涼爽的感覺,光禿禿的草原天路開始出現白楊樹。我們終于到了今天的目的地——阿爾善油田了。
在草原,不缺綠色,卻缺少成蔭的大樹。一棵小樹苗在廣闊的草原上,如果沒有人工的精心培育和呵護,是很難抵擋四面八方的狂風和牛羊的騷擾的。
路基不遠處的采油機周而復始地重復著單調的動作,像極了“小雞叨食”。我和張瑩一馬當先拐進油田。
時間尚早,綠樹成蔭,騎著單車先逛逛草原上的“綠洲”吧。
一排排房屋一棟棟樓宇一座座機關大院,我看著是那么的親切。我有點恍惚,莫非這場景準備把我帶回童年我出生成長的家鄉——國營農場。
居民區路邊樹蔭下,一個瓜農小哥在擺攤售賣各種瓜果。又大又圓的脆皮西瓜在招呼我們。我和張瑩舒服愜意地坐在路牙子上啃著爽口解渴的大西瓜。沒有烈日當頭,沒有蓬頭垢面的騎行,也沒有長久在單車坐墊上騎行的兩股間的溽熱和隱隱疼痛,我覺著此時是一天當中最美好的時光。
三三兩兩的油田大叔大媽陸續下樓買菜,見到騎著單車過來穿著奇裝異服的兩個異客,甚是好奇。他們尤其對張瑩這個女孩子甚是關心。噓寒問暖,問東問西,甚至是刨根問底。
經過兩三波的“舌戰群儒”之后,我和張瑩的騎行事跡開始在方圓兩公里范圍內傳頌,并招引來一位籍貫廣東的油田大哥。
廣東籍大哥表現出極大的好客熱情,請我和張瑩去飯堂吃飯,安排車輛帶著我和張瑩驅車到草原荒野參觀煉油廠。傍晚陪我們落實扎帳篷、洗熱水澡的地方。
夜幕降臨,看我和張瑩一切安頓妥當,大哥才放心離開。
(未完待續)

文 / 體育科學學院? 趙海軍

(之八)

一路向北,
我和草原有個約定

《紫荊樹下》征稿啟事

《紫荊樹下》是我校工會和校女教職工委員會創辦的反映女教職工工作、生活及精神面貌的電子雜志。雜志面向全校教職工,提供一個交流和展示的平臺。雜志的宗旨是展現美麗,追求理想,時尚生活。
《紫荊樹下》是電子季刊,逢3月、6月、9月和12月刊出。
《紫荊樹下》作為我校女教職工工作內外宣傳的又一重要載體,作為華師女教職工展現自我的舞臺、幸福心理的驛站,注重用我們身邊的人和事來充分展現姐妹們“用心工作、健康生活”的風采。
《紫荊樹下》招募美文如下,誠邀您惠賜佳作。
一、征稿對象:全校教職工
二、欄目設置:
資訊瞭望臺(工會活動擷影)
紫荊麗人秀(女教職工風采)
紫荊大講堂(教學科研收獲)
麥田守望者(師生感悟故事)
讀書咖啡吧(深刻睿智書評)
文學手工坊(原創文學作品)
親子幸福書(溫情親子教育)
自由背包客(抒情優美游記)
女性養生堂(健康生活理念)
三、投稿要求:
1.內容積極健康,圖片豐富多彩,結合工作,貼近生活。
2.來稿請附上作者姓名、所在單位和聯系方式。稿件字數不超過三千,圖片格式為JPG格式,尺寸不小于1200x800像素。
3.文章如被采用,會及時通知作者。編輯部對來稿有刪修權,不同意刪修的稿件必須來函聲明。所有稿件擇優刊發,一經采用,即奉稿酬。
四、雜志官方網站鏈接:華南師范大學女教職工幸福伊家園
//gh.scnu.edu.cn/ngw/index.php?s=/Article/index/id/160
《紫荊樹下》編輯部

與您邀約,恭候美文

投稿郵箱:463611443@qq.com
投稿咨詢電話:020-85211040

華南師范大學工會

《紫荊樹下》2021年第4期

展現美麗
追求理想
時尚生活
幸福驛站

 Copyright ? 2024 陜西妙網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陜B2-2021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