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精品va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网午夜_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_欧美人与物videos另

注冊

《紫荊樹下》總第36期

華南師范大學女教職工電子雜志

(總第36期)

2022年第3期

主辦:華南師范大學工會
? ? ? ? ? ?華南師范大學女教職工委員會
主任:徐頌軍
副主任:鐘偉紅
執行主編:徐 珊
責任編輯:李施慧、黃 蕾
美術編輯:萬 斌
投稿郵箱:463611443@qq.com
電話:020-85211040

2022年第3期(總第36期)

目錄

CONTENTS

?>>>

----------------? ?紫荊人物秀
----------------? ?經典永流傳
----------------? ?麥田守望者
----------------? ?讀書咖啡吧
----------------? ?文學手工坊
----------------? ?藝術小劇院
----------------? ?親子幸福書
----------------? ?自由背包客
----------------? ?征稿啟事

04
08
14
18
26
46
52
56
68

音樂學院:王海英老師

在平凡中追求卓越,在卓越中展示真實。
“紫荊人物秀”旨在講述優秀華師女教職工的故事。故事里有平淡,有熱烈,有溫柔細膩的小確幸,更有志向高遠的大追求。

紫 /?荊?/?人?/?物?/?秀

“咚,咚,咚”,瑤族長鼓隨著張逸弛的舞動奏響樂曲,或輕快或低沉的鼓聲落在她纖細的指尖與繃直的腳背。王海英老師坐在“黑匣子”的階梯上,小聲打著節拍。她淺淺地笑著,像是欣賞一件得意的作品,眼里閃著贊許的光。關于嶺南傳統舞蹈的傳承,王老師講到:“舞蹈能夠激發出身體的自信,身體的自信則會綻放出力和美的自信,而當一個民族能自信地展現力和美時,其實就是展現一種由內而外的文化自信,用身體書寫中國傳統文化是對嶺南傳統舞蹈傳承的最好方式”。
因為有這樣的使命和追求,王老師只要有空,就會來到“黑匣子”,一待就是一整天。說起“黑匣子”,王老師介紹到:“這是我們音樂學院的多功能舞蹈房,既是沉浸式劇場、舞蹈傳習室,也是我們進行研究的場域,這些年我們創編的嶺南舞蹈作品,幾乎都是在這里面完成。”王老師脫了鞋,走向中央,粉色的上衣在黑色的空間中顯得格外鮮明。一個假期沒見,大家都發現她新換了發型,打趣說著“王媽又美了”。她的發尾微卷,頭發蓬松有光澤,歲月似乎想繞開她,不留痕跡。她捋了捋頭發,在這里登場,將她與嶺南舞蹈的記憶娓娓道來。
一、傳承
跟著王老師走出辦公室,來到“嶺南傳統舞蹈教學研究基地”,王老師撫著牌匾驕傲地告訴我們,這是教育部批準的“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基地依托華南師大舞蹈學科16年嶺南舞蹈研究積累的文本資料、實踐經驗與研究成果,借力行業知名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的支持與合作,向內“立足新師范,打造特色專業,創新民族教育”,為嶺南傳統舞蹈的教育教學、舞臺藝術轉化、科學研究等創研性活動,提供多維立體的創新場域;向外“面向廣東,輻射全國,走向世界”,探索嶺南舞蹈校園傳承體系,構建嶺南傳統舞蹈文化的傳承、保護生態圈,提升領域輻射、交流的話語權。
王老師領著我們穿過尚在建設中的嶺南舞蹈文化長廊,細看各個空間的陳列物件和影像資料,醒獅獅頭、瑤族長鼓、錢鼓等一一在目,“這陳列室里承載了80余種嶺南傳統舞種,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好的傳承就是‘見人見物見生活’,以人為本,以物為載體,以融入現代生活為目的。”王老師所在的華南師大音樂學院舞蹈系及其個人,全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致力于嶺南舞蹈文化的收集、整理、傳承、傳播,“要讓陳列在博物館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身體的表達常常就是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不僅僅能表達當下的情緒和情感,還能表現跨越時空的歷史述說,鮮活地再現整個民族的文化發展脈絡,真正實現用身體書寫文化記憶。
自2006年起,王老師和她的團隊逐漸實現理論、課程、教學,教材及舞臺編創的有機結合,發揚嶺南傳統舞蹈的功能和價值,并為嶺南舞蹈文化的傳播構建了幼兒,小學,中學,大學的傳承鏈。2019年4月,華南師大“非遺”舞蹈專場《粵舞中華》在廣州大劇院歌劇廳上演,16段源自嶺南各民族的舞蹈次第登場,精彩紛呈。他們深入田野調研學習,遍采嶺南舞蹈文化精粹,在尊重舞蹈原生形態的基礎上,提取動作元素,發展成新的演繹。王老師和她的團隊積極推進“非遺”舞蹈進校園,華南師大音樂學院連續三年承辦“非遺”舞蹈進校園、舞蹈教學課例展示暨論壇。在人才培養層面,音樂學院率先建立“嶺南舞蹈文化研究與教學”研究方向碩士點,將民族文化的傳承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將“采于民間、研于課堂、創于舞臺、興于社會”理念展現得淋漓盡致。首創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學位專場形式,研究生除3萬字的學位論文寫作,還需完成40分鐘的舞臺展示,在參與、體驗、學習、創作的過程中輸出自己的智慧。聊起舞蹈系,王老師如數家珍,正是學院各位專家老師、年輕學者們的團結一致、通力協作,成就今日的累累碩果,日益煥發更蓬勃的生機。
回顧在華師躬耕嶺南舞蹈的始端,王老師感恩原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黎族舞蹈之母”陳翹先生播撒的嶺南舞夢種子。十六年前,陳翹先生在觀看華師舞蹈系第一屆本科畢業生舞蹈匯報專場后,語重心長地說道:“我們生于嶺南這片土地,這片土地滋養孕育著我們,而在專場上沒有看到嶺南舞蹈的作品,作為舞蹈工作者,希望你們今后能在這上面做一些探索”。自那時起,王老師便帶領團隊開始學習嶺南舞蹈,思考作為華南地區舞蹈工作者的責任擔當。廣東省群眾藝術館館長、國家一級編導楊明敬先生贈予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幫助王老師確定研究方向,從無到有,接續摸索,風格漸成。楊明敬先生全力支持華師舞蹈系的嶺南舞蹈研究,提供了最豐富的資源,搭建了與傳承人交流和走近嶺南文化根源的平臺。原廣東省歌舞團團長、廣東歌舞劇院梁倫先生也曾提出“嶺南舞蹈”概念,勉勵幾代人不懈努力,建立“嶺南舞派”,王老師昂揚地期待著,我們這一代人在路上,也還有一代又一代的存續與傳承,這一天不會太遙遠。
二、美育
身兼數職,王老師始終在發揮所長,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將自己的專業應用于育人事業。作為教育部全國高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她說,美育是以藝術為載體進行美的教育,美無處不在。通過形式多樣的美育活動傳遞舞蹈的形體美,訓練孩子們的站立坐行,使其挺拔舒展,這是國人應有的氣度。我們需充分認識美育在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支持我國的文化事業建設。作為“廣東省美育浸潤行動計劃”落地實施的核心單位,華南師大通過高校與地方教育資源的嵌入式、浸潤式聯動,從“美育課程”“校園文化”“社團建設”“師資團隊”等維度開展縱深幫扶,形成大、中、小、幼相銜接的舞蹈學習鏈。王老師和她的團隊期望厚植中華傳統文化,首先就廣州市的中小學進行美育的診斷、分析、提升,構建新時期美育課程體系,從課程和教學維度普及嶺南舞蹈文化,從孩子抓起,從身邊的文化入手,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優秀的年輕舞者們走進真實的調研場域,是為民間舞蹈傳承人帶去文化存續的希望,走進生機蓬勃的中小學校園,是為孩子們帶來新鮮事物,帶來愉悅的學習體驗。”她說。“重視專業建設,與各地高校交流學習,筑牢本校的優勢特色,同時也要發揚師范學校的風采,真正走進校園,和孩子們在一起。”
當前藝術教育的春風徐徐,機遇和挑戰也與之并存,對此王老師既欣喜又擔憂。機遇在于,諸如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等眾多藝術類賽事頻出,為行業儲備大量藝術人才;諸如合唱團、集體舞、器樂班等學校班級內“面向人人”的藝術教育,也提升才藝素養的普及程度。挑戰在于,“機會涌現時,我們的教育內容、方法和手段能跟得上嗎?在信息傳播速度極快,藝術活動極繁榮豐富的當下,內容質量水平能夠得到保障嗎?”這些都是亟待回答的問題。
談到近幾年涌現的熱門舞蹈類綜藝節目,王老師和她的學生們都有所關注。作為民族舞蹈人才的培養者,她對外來舞蹈文化持以開放包容的學習態度,尊重中西文化各自的特殊性和彼此間的差異性,更多從舞蹈訓練的科學與否琢磨它們的意義與價值。王老師認為,這些舞蹈類綜藝節目的最大作用在于培養觀眾,為嶺南舞蹈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拓寬傳播傳承路徑。只有讓更多觀眾藉由不同舞種愛上舞蹈藝術,才能為其創設條件,在審美過程中做對比性的學習和選擇。王老師肯定這些節目的初衷和閃光之處,同時希望同學們在了解和學習各舞種時有所判斷,去蕪存菁,融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舞蹈作品在中華大地上勢必更具生命力和成長性。如有機會制作一檔舞蹈節目,王老師的出發點仍是“讓更多人喜歡舞蹈”,需根據不同年齡段設計舞蹈活動,保證趣味度和參與度,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融入生活,老少皆宜。她暢想,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節目肌理,賦予其生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著中華民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新創造、新發展,給我們的文化自信打下了最深厚的歷史根基。
三、為師
來華師已經27年,王老師從青年教師成長為博士生導師,再到如今的副院長,她在各種角色中切換,唯有“教師”是長久以來不變的追求。工作內容日益繁雜,她只有過剎那的退縮念頭,在事業的滋養中愈加堅定。這么多年來,她說自己始終在做一件事——做一名舞蹈教師。
授課、出書與課題,王老師一樣也沒落下。去年她的三個課題項目都獲了獎,在學術研究方面也收獲頗豐。結合自己舞蹈教師的身份,她在應用實踐性的理論研究投入了更多精力,例如粵北瑤族大長鼓舞,首先追根溯源,探尋其背后的文化因子,再創作舞蹈作品,形成實踐成果,最后在此基礎上建構大長鼓舞的理論體系。
如今,在王海英老師的培養下,張逸弛與黃冬赟雖然已成為站在舞蹈房授課、糾正學生動作的老師,但在王老師心中,她們永遠都是讓她憐愛又驕傲的孩子。聊到生活中的“王媽”,坐在一旁的黃冬赟適時接過話題,她跟著王老師求學已有十年,笑著說與王媽的故事“一時半會兒說不完”。無論生活還是學習上,王媽對所有的學生都無微不至。小到學生變化細微的情緒,大到學習上難以克服的困難,她都能細致地關照。也許很多事情王老師自己都不記得了,但學生卻永遠銘記在心。聽到黃冬赟說自己曾帶學生配眼鏡,王老師有點兒驚訝,她說自己真的不記得這回事了,只記得自己對學生要求嚴格,常常用最溫柔的語氣說出最嚴厲的話,“不用大聲說話,我們就會掉眼淚”,黃冬赟補充道,“王老師會讓我們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可能這就是言傳身教的力量。現在的她已經組建了自己的家庭,老師的關懷也常在側,王老師說,“只有學生的家庭好了,學業才能好”。
王老師側身傾聽,笑眼盈盈。她不認為自己像學生說的那么完美,而是將現在的成果都歸功于學生和團隊,“智慧”是她為團隊貼上的標簽。和學生的每次互動、每次眼神交流都帶給她無限動力,她希望自己能把這種力量也帶給學生,將他們的特點發揮到極致,讓他們由內而外地散發自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他們能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
四十余年的從舞歷程,早上五點起床已成為習慣,練會兒早功或看會兒書,新的一天便開始了。傳承、美育、為師,王老師的生活主旋律早已離不開舞蹈。而嶺南舞蹈承載的不僅是記憶,更是生命。
以舞育人、傳承嶺南,用舞蹈激發身體之力與美,用身體書寫嶺南記憶,在記憶里傳承傳統文化,根植文化自信,這是王老師過去做的,現在做的,未來也將一直做下去的事情。

文 /?本刊記者? ?侯雨心? 邱梓澄

王海英:用舞蹈書寫嶺南記憶

經 /?典?/?永?/?流?/?傳

閱讀經典,感悟經典,與大師同行,相遇真善美。“經典永流傳”,旨在提供一個精致充盈的精神空間,領略名家風范,感受高貴靈魂,一起走進美好雋永的精神世界。

砍樹的場面比種樹還要壯觀。振奮人心的吆喝號子,浪潮似的一陣陣的尖叫,歡呼,笑罵、驚嘆……連住在三條街以外的我都聽到了。而一棵樹倒下時挾風裹雷的巨大轟鳴,則傳得更遠。
我跑過去看,只見街道西面第二個十字路口的一棵三層樓高的大樹上端系著一根鋼絲纜繩,長長地橫貫整個街面。另一端被二十來個人列隊持握,做著拔河的姿式。更多的人擠在安全位置觀望,有些人還展開兩臂擋住旁邊和后面的人,為自己開拓優勢。這情景有點像我們小時候八百米跑的起跑準備。
我還沒怎么看明白,那邊伐樹的電鋸聲便越來越猖狂,接下來又一陣狂風驟雨似的群呼,那樹便渾身顫抖著,慢慢向街道傾斜──是慢慢倒下的!我看得很清楚──這種倒不像是別的什么倒一樣,說倒就倒;這種倒,緩慢得極不情愿,像臨終者漫長的彌留之際那樣遲疑而令人不安……這種倒落,比生長還要艱難,好像空氣中有許多東西在對它進行挽留,而它也正在經歷重重的障礙才倒向大地,慢得,慢得……慢得令人肝膽俱裂!
我愣在那兒,還沒回過神兒,身后早就聽命待發的那群人便一擁而上,差點兒把我帶倒。他們沖上去,搶到哪根就扛哪根,能拽掉什么就拽什么,還有的正掄圓了斧頭把樹干一截一截斷開。幾乎每一個人都有收獲,每個人推去的板車都滿載而歸。我目瞪口呆。一棵生長了幾十年的擎天大樹就這樣在幾分鐘之內被瓦解得干干凈凈。滿地的木屑和剛萌發出的黏乎乎的碎芽的碎枝子也給掃起來統統裝走。我在地上拾起一枚有著兩扇翅子的種子,小時候我和鄰居弟弟經常用它玩一種名叫“打官司”的游戲。
上午經過那里時,十字路口靠北面那條街的西面一排剛剛砍到一半。下午再去,整條街兩面的樹都沒了。第二天又砍光一條街,向我們這條街逼近。是不是所有城市的寬闊街道都是這樣修建起來的?
記得我第一次去富蘊縣的時候,坐了兩天車,在塵飛土揚的戈壁灘上轉得昏頭轉向,灰頭灰腦。后來車靠近北面的群山,爬上一個達坂。一拐彎,蔚藍色的額爾齊斯河從眼前橫亙而過,一車的人驚叫起來。一位白胡子的哈薩克老人說:“噢!綠綠的富蘊縣到了!”
我以為我來到了一個森林。
那時候,富蘊縣也有很多街道和房子,但都被樹林藏得深深的。從達坂往下看,頂多能發現一兩個工廠的大煙囪。我們家對面的政府大院更是一座蔥蘢的林園,里面還流過一條小河。河兩岸的灌木高過人頭,密得進都進不去。河也被遮得嚴嚴的,我和鄰居小孩在里面打鬧玩耍時扎進一堆草叢,就糊里糊涂掉進了河里。那河水清得啊!……而縣政府的辦公樓像童話中的小屋一樣半隱半現在綠蔭之中。我們估計在政府里辦公的人還沒有政府大院里的啄木鳥多。
那時候,每條馬路的左右都各自生長著兩排大樹,兩排樹中間各夾有一條清澈的水渠。最早的時候,自來水供應不穩定,我們曾飲用過渠里的水。樹梢在高空擠在一起,傘一樣蓋住整條馬路。起風時,會有碎碎的藍天晃在頭頂。滿街彌漫著濃郁的樹脂和花絮的味道。
我九一年離開的時候,樹都還好好的。九五年回來時,路邊的雙排樹成了單排,水渠溝成了排污水的通道,里面的水別說飲用,洗衣服都不行了。一進城的那條路兩邊的樹則全沒了,只稀稀拉拉站了幾棵死眉爛眼的小松樹,跟盆景似的。九八年再回來,達坂上看到的額河已由蔚藍變成了烏綠。淺了許多。森林沒了,骷髏架子似的新樓突兀地一座座立了起來,清一色全是白的。原先的紅磚房消失得干干凈凈。城市改建的進程夜以繼日地進行著,在庫爾圖鄉生活時,每一次進城,就感覺綠意空了一片,走在空蕩而寬闊的大街上,渾身不自在,好像自己最隱密的部分正在被曝光,可是連個躲的地方都找不到。
縣政府最新拓建了一片廣場,蓋了幾幢大樓。那片林子早沒了,只剩最后的兩棵大樹一左一右站在政府大門口。不過那是上個月的事,不知現在還在不在。那條河呢,也被預制板封死了,作為下水道在黑暗中流淌著垃圾和殘羹剩飯。我們透過大院的鐵欄柵看去,莊嚴整齊的辦公樓前那片廣場上貼著兩片整整齊齊的草坪,聽說是進口的,一平米很貴。

《富蘊縣的樹》

作者:李娟

壺口在晉陜兩省的邊境上,我曾兩次到過那里。
第一次是雨季,臨出發時有人告誡:“這個時節看壺口最危險,千萬不要到河灘里去,趕巧上游下雨,一個洪峰下來,根本來不及上岸。”果然,車還在半山腰就聽見濤聲隱隱如雷,河谷里霧氣彌漫,我們大著膽子下到灘里,那河就像一鍋正沸著的水。壺口瀑布不是從高處落下,讓人們仰觀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溝里跌去,人們只能俯視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時,正是雨季,那溝已被灌得浪沫橫溢,但上面的水還是一股勁地沖進去,沖進去……我在霧中想尋找想象中的飛瀑,但水浸溝岸,霧罩亂石,除了撲面而來的水汽,震耳欲聾的濤聲,什么也看不見,什么也聽不見,只有一個可怕的警覺:仿佛突然就要出現一個洪峰將我吞沒。于是,只急慌慌地掃了幾眼,我便匆匆逃離,到了岸上回望那團白煙,心還在不住地跳……
第二次看黃河,我專選了個枯水季節。春寒剛過,山還未青,谷底顯得異常開闊。我們從從容容地下到溝底,這時的黃河像是一張極大的石床,上面鋪了一層軟軟的細沙,踏上去堅實而又松軟。我一直走到河心,原來河心還有一條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條深溝,當地人叫“龍槽”,槽頭入水處深不可測,這便是“壺口”。我倚在一塊大石頭上向上游看去,這龍槽頂著寬寬的河面,正好形成一個丁字。河水從五百米寬的河道上排排涌來,其勢如千軍萬馬,互相擠著、撞著,推推搡搡,前呼后擁,撞向石壁,排排黃浪霎時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藍,宇宙間仿佛只有這水的存在。當河水正這般暢暢快快地馳騁著時,突然腳下出現一條四十多米寬的深溝,它們還來不及想一下,便一齊跌了進去,更涌、更擠、更急。溝底飛轉著一個個漩渦,當地人說,曾有一頭黑豬掉進去,再漂上來時,渾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聽了不覺打了一個寒噤。
黃河在這里由寬而窄,由高到低,只見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個無形的大洞吸著,頓然攏成一束,向龍槽里隆隆沖去,先跌在石上,翻個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這樣被跌得粉碎,碎成點,碎成霧。從溝底升起一道彩虹,橫跨龍槽,穿過霧靄,消失在遠山青色的背景中。當然這么窄的壺口一時容不下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兩邊涌去,沿著龍槽的邊沿轟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渾厚莊重如一卷飛毯從空抖落。不,簡直如一卷鋼板出軋,的確有那種凝重,那種猛烈。盡管這樣,壺口還是不能盡收這一川黃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奪路而走的[4],乘隙而進的,折返迂回的,它們在龍槽兩邊的灘壁上散開來,或鉆石覓縫,汩汩如泉;或淌過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夾在石間,哀哀打漩。還有那順壁掛下的,亮晶晶的如絲如縷……而這一切都隱在濕漉漉的水霧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響樂,一幅寫意畫。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這個小小的壺口,怎么一下子集納了海、河、瀑、泉、霧所有水的形態,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種感情。造物者難道是要在這壺口中濃縮一個世界嗎?
看罷水,我再細觀察腳下的石。這些如鋼似鐵的頑物竟被水鑿得窟窟竅竅,如蜂窩雜陳,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個個光溜溜的大坑,而整個龍槽就是這樣被水齊齊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溝。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壓迫竟會這樣怒不可遏。原來這柔和之中只有寬厚絕無軟弱,當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時就會以力相較,奮力抗爭。據《元和郡縣圖志》中所載,當年壺口的位置還在這下游一千五百米處。你看,日夜不止,這柔和的水硬將鐵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黃河博大寬厚,柔中有剛;挾而不服,壓而不彎;不平則呼,遇強則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個人,經了許多磨難便有了自己的個性;黃河被兩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時,也就鑄成了自己偉大的性格。這偉大只在沖過壺口的一剎那才閃現出來被我們看見。

《壺口瀑布》

作者:梁衡

傳道授業解惑,執著追求守望。
“麥田守望者”旨在提供一個講述自己教學故事,分享教學經驗,暢談教學感悟的平臺,讓教學相長的教育精神永流傳。

麥 /?田 /?守 /?望 /?者

我的幸福就是陪你們快樂成長

文 / 軟件學院? 丁美榮

從小在我心里就有一個非常熱切的愿望——做一名教師。帶著“人生既要有追求人生發展的夢想,更要有對人生意義的探索”這樣的信念,我一直堅持著自己熱愛的、向往的教書育人之夢!任時光荏苒,歲月如歌!不駐足,不忘初心!在華師這個舞臺,我成就了這個夢想,嚴謹致學,不負韶華,擔負起教學育人的使命!
課堂這個舞臺,是教師的,更是學生的!我常常和學生在這個舞臺上反復交換著角色,演繹著教與學的精彩,讓同學們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幸福!在課堂這個舞臺上,首先堅守教的信念,不斷嘗試和改進教學,為此,我于2016-2017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知識創新與技術研究院,跟著知名教育專家、知識建構理論的創建者Professor Scardamalia學習研究了基于知識建構理論的知識創新社會的新的教育模式,以創新性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嘗試拓展教育教學和知識工作領域的無限可能性。回國后立刻踐行所學所獲,把相關的創新教育理念和創新培養人才的模式融入課堂教學中,課堂氣氛頓時變得非常活躍,同學們開始主動積極進行思維碰撞,互動非常積極,大家在課堂上得到了從知識、能力到素養的進階式培養。因此,課堂受到同學們的喜愛。嘗試踐行的第一門課程《團隊激勵與溝通》第二期教學完成后由廣東省教育廳認定為廣東省一流課程,同年該課程獲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會2019-2020年度學術成果優秀思政案例獎,課程教學論文成果獲華南師范大學第五屆優秀教學論文一等獎,基于知識建構創新培養人才的理念編著的教材《3D打印技術應用與實戰》獲華南師范大學第五屆優秀教材二等獎。在教的路上,不斷發現自己的不足,不斷利用假期和閑余時間參加專業相關高端會議,汲取專業前沿知識,努力拓展視野,提升自己各方面育人素養,以不斷補給課堂教學,提升教學質量。
作為教師,我深知在課堂這個舞臺上,除了堅守“教”的信念,更需要擔起“育”的重任,因此,課堂上我除了精心做好“教”的各環節設計外,更注重引導學生改善自身修養,突破傳統思維,厘清學習的目標,為將來更有能力幫助社會做更多有意義、有趣的事而努力成長和發展,并且從點點滴滴的教學中不斷點亮學生更多的心燈——擔當、責任、付出、感恩!溫暖自己,溫暖社會!彼此幫助,互相促進,共同塑造越來越好的自己!在學習中形成越來越多、越來越優秀的成果。最近比較驚喜的教學成果就是自己指導的三支軟件工程專業學生參賽隊伍從參加全國智能無人車大賽近百支隊伍中脫穎而出,入圍全國總決賽,經過激烈比拼,分別斬獲了本屆決賽冠軍、季軍和優勝獎,我也榮獲了本屆決賽中全國智能無人車大賽優秀教練獎。
每每看著同學們在課堂上積極向上的學習情景和挑戰進取的學習精神,看著同學們正在享受汲取知識的快樂,享受悟道成長的快樂,享受拓展訓練中思路奔放的快樂,享受在知識海洋里探索遨游的快樂,享受著彼此執著探究和互動分享的快樂,享受著收獲了豐富成果的快樂,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和快慰!教與學永遠是一個無比享受的過程。我時常禁不住用手機鏡頭記下同學們課堂上成長的精彩,記錄我陪伴他們一起成長的幸福!

讀 /?書?/?咖?/?啡?/?吧

閱讀一本好書,感受不一樣的人生。
“讀書咖啡吧”旨在提供一處靜謐讀書的空間,展現教職工們讀書學習思考人生的感悟和思想,讓讀書人的智慧光芒在此熠熠生輝。

曾經的寒暑假是我們旅行的最佳時期,從規劃路線時的憧憬,踏上旅途的興奮,到歸來之后時常回味的美食美景,都讓平凡忙碌的日子變得更有色彩和期盼。可當前變幻莫測的疫情讓旅行變得格外難得。如若疫情為現實世界的旅行按下了暫停鍵,何不從文本旅行開始?這可是“養精蓄銳”,儲備銀兩,為將來出了門大干一場做準備的大好機會啊。那就讓我們借文字穿梭古今,暢游世界吧!
《旅行文學十講》
豆瓣評分:8.0
作者:張德明
本書是國內第一部面向大眾的旅行文學導論著作。作者張德明是浙江大學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所教授,他通過對經典旅行文學文本的細膩解讀,串聯起人類千年旅行文學史。以輕松的語調、詩意的語言,帶我們穿越漫長的時光隧道,跨越遼闊的地理空間,重訪曾被不同時空的人們在或真實或虛構的旅途中追尋過的可能世界。
翻開《旅行文學十講》,仿佛是跟隨一位經驗老到的導游,從自己的書房出發,從上古出發,進行了一次穿越時空的說走就走的旅行。全書認為,旅行文學發軔于上古時代,之后歷經中古時代、大航海時代和啟蒙時代,直至當今的大眾旅游時代,并以點帶面地品賞了世界旅行文學的諸多經典。
《杜甫的五城》
作者:賴瑞和
豆瓣評分:8.1
這是一部與《文化苦旅》同時產生的游記散文,作者賴瑞和是一位海外研究唐代歷史的學者。書名源于杜甫《塞蘆子》中的第一句: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 這里的五城指的是唐代西北重要的五座軍城:豐安(今中衛),定遠(今平羅),西受降城(今五原以北),中受降城(今包頭以北),東受降城(今呼和浩特以北)。作者的初衷是想感受一下“五城何迢迢”的滋味,想要坐火車完成由蘭州到呼和浩特旅行,后來卻一改初衷,九次到大陸旅行,行程48658公里。
作者可以算是背包客的先驅,在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初,他孤身一人深入中國大陸,尋找盛唐時代留下的遺跡。只是,他的背包里面有豐厚的歷史積累以及冷靜的無所指向的憂傷。作者足跡遍布全國各地,大到歷史文化名城如西安、洛陽,小到某個山村,如王村。他一路風塵,走過城市和鄉村,在現實中尋找歷史的印跡,在歷史中尋找與現實的連接。通過此書,我們還可以回望二十年前的中國社會景象和人生百態,體味一下當時人們生活的況味。
《旅行中的文學課》
作者:盧楨
豆瓣評分:8.4
本書以文學旅行為主題,分為“歐陸光影”“亞非土地”“南美天空”三個板塊,記錄了作者游歷世界時探訪到的諸多文學景觀,以及由文學之路導引出的當地風情。具體表現為對文人故居的探訪,對作家墓地的拜謁,對文學博物館的游覽,對當地文學傳說的追慕,對各國特色“文學之旅”的體驗。
盧楨作為大學文學課老師,具有非常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文本梳理、運用與解讀能力。跟隨作者的步伐和文字,我們既能夠走進文學家們的故地,也能夠一探他們的心路歷程。 這樣富有歷史感的記述,讓靜態的文學文本變得鮮活,給質樸的文學古跡還原深邃,賦予了全書不一樣的時空縱深。
《失落的衛星》
作者:劉子超
豆瓣評分:8.8
本書是豆瓣2020年度榜單中國文學非小說類第一名,是方所文化、新浪讀書、搜狐文化等文化媒體推薦的年度好書。 歷史學家羅新、作家許知遠高度贊許本書是“為今后的旅行寫作樹立起標桿”。
九年間,作家劉子超數次深入亞洲腹地,前往神秘的鄰人之國——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 、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土庫曼斯坦——在這片處于全球化邊緣和大國夾縫間的土地,展開一場過去和未來之間的尋覓之旅。這些國家如同離軌的衛星,曖昧而失落,充滿活力、孤獨和掙扎,我們就在隔壁,卻渾然不覺——直到旅行開始,直到翻開這本書。
“全球真實故事獎”2019年評委會主席瑪格麗特·斯普雷徹(Margrit Sprecher)給出了這樣的評語:《失落的衛星》可遠遠不只是一個關于旅行的故事。它是一部少見、非凡的文學作品,以一種非常緩慢的步伐在中亞漫游,如同一名佛教僧侶——順帶一提,這種緩慢的步伐亦體現在本書從容不迫的語言中。與大多數旅行作家不同,劉子超沒有嘗試去和那些“重要人物”對話,也沒有假裝了解這片土地的一切。相反,他與路上遇到的男男女女交談,詢問一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能得到不同尋常的答案。以上種種,都給他的作品一種難以超越的真誠。讀完這本書后,你就像真的和子超去了一趟中亞,你對這片土地的了解比讀一百篇政治類文章還要多。
《重走》
作者: 楊瀟
豆瓣評分:9.0
本書是豆瓣2021年度榜單中國文學非小說類第一名。《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驛道上尋找西南聯大》是青年作者楊瀟的新作, 是關于一個不無困惑的寫作者徒步重走西南聯大西遷路的故事。
1938 年,“湘黔滇旅行團”徒步跨越三省穿過西南腹地;2018 年,處在人生轉折點的青年作者楊瀟重新踏上這條 1600 公里長路。這是一次非典型的公路徒步旅行,不時要與大貨車擦肩而過,但沿途山色、水光、鳥鳴、人語與歷史上走在同一條路上的流亡者所見所聞漸漸重疊、交織,乃至對話、共振。這條路,既是地理意義的公路,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心靈之路。
行走過程中,作者看到了山林與江河,水光與鳥鳴,嘗遍了八十年前學子日記里記載的和偶然遇見的美食。見聞與史料交織,1938年與2018年頻頻切換,造成了蒙太奇的視覺效果。貧窮與富足,動蕩與和平,精神飽滿與委頓迷茫……畫面疊化,形成對比。作者在民國的塵埃里翻找著鮮為人知的記憶,我們追隨作者所見的是活生生的世界而非景觀。

紙上云游

文 /?外國語言文化學院? 李雪萍

先悅讀,再成長。
悅讀帶來力量。
本欄目邀請趙小華老師開啟“悅讀者說”專欄,為我們打開一個嶄新的“悅讀”世界。
閱讀,是快捷了解世界的不二法門;閱讀,是體驗豐富人生的必由之路。能夠享受閱讀的快樂,能夠從閱讀中獲得精神的滿足和成長,是為悅讀。
對兒童來說,一切閱讀皆心悅而起,一切閱讀皆為悅讀。孩子天生攜帶著七色花瓣來到人間,其神奇魔力還有待我們的發現和運用……

現在閱讀的要求遠遠高出了語文教學平時教的那個水平。
最近跟一朋友聊天,說到她那高一的孩子在家學習的情況:老師們很認真負責,用作業把孩子的時間排得滿滿的;語文老師比較開明,讓大家把初中到高中的語文課本找齊了,每天讀課文、記文學常識、做閱讀理解,然后布置了一堆閱讀書目。
01 課外閱讀的重要性
課外閱讀,對語文太“有用”。所有的語文老師都會這樣說。
朋友拿高考命題方式的改革來作為例子:
閱讀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現在是9000字,將來可能增加到1萬字。
閱讀題量增加,今后的題量,不是題目的數量,是你要做完的題的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除了閱讀速度和閱讀題量,閱讀面也在悄悄變化,哲學、歷史、科技什么類型的內容都有。
現在閱讀的要求遠遠高出了語文教學平時教的那個水平。教改后的標配是考察大量語文的閱讀內容、考察全科素質。
“我們老師說了,如果只停留在教材上,別說高考語文,就連中考語文都將應付不來。” 朋友感嘆道。
確實,我們都知道,語文成績和課外閱讀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輔相成的。
從初中開始,題目越來越靈活,光靠死記硬背課本上的內容已經很難得高分。
學生在課外閱讀質和量上的提升對語文成績將起到很重要的推拉作用,也直接影響到對其他學科概念的理解、信息的綜合以及判斷的正確率。
說語文成績不好,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拉分,并不是無稽之談。
然而,令朋友頭痛的是,孩子對閱讀書目表現非常淡漠。“平時想讓他多看書沒有時間看,現在暑假有時間了卻根本看不進去。”
02 適合孩子的讀物是哪些
按照一般的理解,給“哪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看的”讀物是指,到了那個年齡,孩子能夠完全看得懂的讀物。
比如,當我們說神話傳說是給學齡前兒童的,那就意味著,學齡前兒童會喜歡那些神話傳說;說《了不起的狐貍爸爸》是給五六歲的孩子的,也就意味著五六歲的孩子能理解《了不起的狐貍爸爸》。
按照這樣的內在邏輯,市面上有相當多的閱讀推薦書目,有來自名校如清華北大的,有來自各路名家的,有來自一線優秀教師的,有來自閱讀推廣機構的……
我們只要在網上輸入“推薦書目”,立刻就會收獲一大堆標明了某個年齡段的孩子應該讀的書,這個一點也不難。困難在于,把這些書給到孩子,多半會遭到拒絕。
小孩子的媽媽可以觀察一個現象,孩子在學齡前有一段時間會超級喜歡恐龍,各種各樣的恐龍書、恐龍故事、恐龍玩具,都是這個年齡孩子的菜。
到了五六歲,孩子都喜歡《昆蟲記》。DK的動物百科、《昆蟲記》的各個版本故事(不管主講人是誰)、跟昆蟲有關的繪本,都可以迷住孩子。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好奇心特別強、想象力尤其豐富,愿意親近自然,趴在地上看螞蟻、鉆進草里找蟲子就是他們最大的樂趣。
……
而當時間來到高中,從文史方面來看,從《詩經》到《離騷》,從唐詩宋詞到四大名著,從魯迅、巴金到朱自清、沈從文,從古代神話到當代小說,從古代史到現當代史,高中生都應該能看得懂。
從自然科學來看,高中的孩子經歷了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學科的初級啟蒙,能夠看懂《萬物簡史》《物理世界奇遇記》《從一到無窮大:科學中的事實和臆測》《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詩》《詩意的原子》等書了。
鑒于這些內容在人類知識體系中的經典地位以及孩子年齡的理解程度,推薦書目自然會將它們列入其中。
而如果做個實驗,拿余冠英的《詩經選》、魯迅的《吶喊》、錢穆的《國史新論》、楊伯峻的《論語譯注》,拿《萬物簡史》《從一到無窮大:科學中的事實和臆測》去給一個高中生,高中生會不會像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喜歡《昆蟲記》那樣喜歡這些書呢?
答案是:不一定。更準確一點的答案是:喜歡的孩子確實真心喜歡,但僅僅是為數不多的孩子。
我們可以發現:恐龍類讀物適合三四歲的孩子,每個孩子都喜歡;《昆蟲記》適合五六歲孩子,每個孩子都喜歡;《萬物簡史》適合高中生,只有為數不多的孩子喜歡。
還記得孩子小的時候,同樣年齡孩子做的事情是趨同的:每個孩子都能做,沒有例外。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開始分化,各自向不同的方向走。
在閱讀這件事上,分化尤其明顯。
等孩子到了高中,只有沿著特定方向走的孩子,才會喜歡讀《萬物簡史》《詩意的原子》,才會喜歡讀《史記》《論語》,才會喜歡讀《荷馬史詩》《莎士比亞》……
其他沒有沿著這個方向走的孩子,大部分都不接受那些他們的年齡段應該看的、也看得懂的東西。
而這種閱讀的分途,肯定不是到了高中才發生的,它不過是在高中才最明顯不過地體現了出來。若認真回溯起來,它的發生期極有可能是在小學中高年級。

閱讀之路如何從《昆蟲記》走到《萬物簡史》

文 / 機關? 趙小華

文 / 學 /?手?/?工?/?坊

寫一個故事,抒一段真情,讓夢想照亮現實。
“文學手工坊”是為文學愛好者搭建的一個以務虛來實現務實的創作空間,大家在這個虛構和非虛構交織的文學世界里,成為一名散文家、詩人和小說家。

文 / 機關? 鐘偉紅

花生好吃

七八月份,正是新花生上市季節。回梅州老家第一天,大姐便買來一袋鹽水煮花生,香香甜甜很好吃,一下就把我“吃貨”的興致調動起來。
第二天一大早,我便興致沖沖地跑到離家最近的菜市場——前進街菜市場。市場買菜的人不太多,但生鮮物品豐富多樣,案板上各色蔬果水嫩喜人,吊鉤上土豬肉的豬板油色澤純潔又厚實,不禁聯想起蔡瀾先生力推的“不放豬油淡出鳥來”的炸豬油和津津樂道的“豬油渣送飯”。我四處張望,只發現角落里冷清地放著一籮筐花生,被泥沙裹著,黑乎乎沒有吸引力,許地山在《落花生》中強調“不能只講體面,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也沒能讓我駐足片刻。我怏怏地走出菜市場。
剛到路口,便看見路邊有人正在賣花生,露天光線足,兩筐干凈飽滿的花生看著就討喜,我便蹲下來詢問。賣花生的是個老婦人,戴頂草帽,原就黝黑的臉更是看不清,但聲音很亮堂。老婦指著身邊兩筐花生,“這是鹽水煮花生,另一筐是生的,都八塊一斤啦。”她一邊說一邊把幾把新鮮番薯葉撥到一旁。我嘗了一顆,嗯,很飽滿新鮮,正合我意!立馬抓過來一個塑料袋,老婦人見狀動作麻利便往里倒。
我突然反應過來,是不是該講講價錢呢?“大娘,便宜一些吧,我一下買這么多!”老婦人不說話,撩起衣袖讓我看,“阿妹,昨天拔花生,被螞蟻咬得又癢又疼,現在這腫還沒有消掉”。果真,老婦人的手臂紅腫一片疙疙瘩瘩看著難受,想想自己平時陽臺養個小花小草都大費周折便不再言語,又重新拿個塑料袋裝起旁邊還帶著沙子的生花生。這時候,幾個路人一邊問價一邊抓起一把花生,腳步卻沒有停下來的樣子,老婦人嘟嘟囔囔“不想買又要占便宜!”這話讓我非常難為情,裝袋的動作更大了。
稱好重量,準備掃碼給錢,老婦人指著旁邊的肉檔二維碼讓我掃,肉檔老板則遞給老婦人一疊紙幣,打趣說“大娘,你今天荷包做蚊帳哦!”老婦人嘿嘿樂著,我反應快,趕緊糾正“是蚊帳做荷包吧!”話音剛落,周圍一片爆笑。
左一袋右一袋沉甸甸地拎著花生回到家,迫不及待又抓了一把吃。剝開還帶著些許泥沙的生花生外殼,里面花生粒飽滿白嫩,嚼一嚼有股豆腥味,也有點甜,而鹽水煮花生,咸味讓鮮香更濃郁,慢慢嚼開,更能體味出花生層層疊疊渾厚有力的味道。記得小時候,工作忙碌的爸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愜意地坐在搖搖椅上,一把生花生米、一把爆米花,一小撮白糖混著拋進嘴里,一搖一晃有滋有味地嚼著,香氣經常誘著我們兄妹幾個圍著爸爸討吃,四五張小嘴使勁張大著,爭先恐后嘰嘰喳喳,像極了小鳥喂食圖。每個人手上嘴角邊都沾滿了晶瑩透亮的白砂糖,各種舔,一個個“為食貓”。
如今,生活好了,各色美食帶給我們舌尖上的富足遠遠超乎想象,但每每往嘴里拋進這些再平常不過的幾樣東西,隨之而來的妥帖和滿足感,恐怕已經沒有幾人能體味,正如蔡瀾先生曾說的,其實對事物的不忘,背后是感情。
正當我沉醉其中的時候,勤快的大哥已經拿著簸箕曬花生了。大暑天太陽正辣,大哥把簸箕從這個陽臺挪到另一個陽臺,不時走來走去,而我出出入入隨手幾粒,這情形,估計不等曬干,花生已經統統裝進我肚子里了。

70后的童年舊事

文 / 文學院? ?何春華

入學前,父母分居兩地,我隨媽媽在老家附近的鄉村小學生活了兩年多,媽媽上課,我就喜歡一個人在校園周邊放飛自我:或是午后,拿根長長的枯枝,在學校臨河旁邊的小綠坡上,抽打覆蓋在狗尾巴草上細碎的陽光;或是傍晚,在漫天的晚霞中,摘下一簇簇怒放的橙黃色小野菊;或是清晨的早上,揮起簸箕,鏟著河邊草叢里的小米蝦……。沒有現代社會的“危機”意識,有的只是消磨時光的純粹的快樂與自在。
鄉村小學旁邊,有一個養豬場,在孩童的記憶里,最難忘的不僅是不時隨風襲來的各種臭味兒,還有養豬場里作為豬食而養的一池水葫蘆。它們似乎全年都開著繁盛的紫藍色花兒,神秘而美麗,我經常呆立池邊染一身臭而不覺。
鄉村小學附近的村民,在學校旁邊種有一排番石榴樹,印象里,它們總是在一片蟬鳴中,結下一顆顆圓滾滾的胭脂紅果實,拿根棍子隨便一敲,就能收獲一堆香甜綿軟的入口之物。在物資貧乏的童年,這個可是難得的美味,于是常常忘了吐掉果核里面一團團包裹在軟香果肉里面的細小顆粒,于是,在“開塞露”還不知何物的童年,我對胭脂紅番石榴的美好記憶便與痛苦的蹲坑經歷相伴而生。
在鄉村小學,我們住過兩個教師宿舍,都是一進的房間,一個在學校操場旁邊的低洼地帶,有一次深夜,電閃雷鳴,天河似乎傾覆了一般向下倒水,家里只有媽媽、我和妹妹(哥哥跟著爸爸在縣城的學校生活),劈裂天空般的閃電與震耳欲聾的雷聲,讓翻過門檻涌入房間的積水顯得更像怪獸一般邪惡,媽媽已經嚇得臉無人色,屋內唯一亮著的昏黃的電燈炮被風吹得搖搖晃晃,在又一通霹靂般的閃電雷鳴之后,媽媽嚇得一把拉熄了電燈,一家三口團在唯一的床上瑟瑟發抖,媽媽抱著妹妹,我挨靠著媽媽的胳膊,驚恐地祈禱著在縣城的爸爸趕緊回來救我們,當爸爸打著手電筒拍開風雨飄搖的大門的那一刻,現在想起來我還是會不由自主地呼出一口氣。這次之后,我們家就申請搬到了另一邊的高地宿舍。
因為常去學校旁邊的小河邊玩水,終于被螞蟥沾上過一次,一條吸飽了血烏油油的螞蟥吸附在左腳小拇指縫里,一起玩的小伙伴們一哄而散,剩下我一邊哇哇大哭一邊奔跑回家找媽媽“救命”,誰知道媽媽比我還怕,拿起廚房的鐵火鉗一邊驚叫一邊亂捅,我又疼又怕,放開喉嚨哭得驚天地泣鬼神,鄰居忘了是姓什么的一位阿姨實在看不過眼,過來往我腳上吐了一大口唾沫,搶過我媽媽的“武器”——火鉗,哧溜一下就鉗走了螞蟥。最后這倒霉的螞蟥好像被哪位勇敢的阿姨夾入火爐燒得灰飛煙滅了。
后來媽媽終于調到爸爸學校附近的小學,我們一家終于團聚了,爸爸學校離縣城中心區大約有四到五公里。有一天,爸爸帶我和妹妹去中心城區電影院看電影,看完電影已經是晚上七、八點鐘了,爸爸騎著當時流行的28寸自行車,前面一個藤籃座椅坐著妹妹,后面行李架上搭著我,隨著漫天星光騎行在回家的路上。當時的馬路是細沙石鋪就的,馬路兩旁是茂密的野草叢,隔著老遠豎著一對對的細高的電線桿,頂上是一圈圈散裝的光暈,這就是路燈了。爸爸一邊蹬著老舊的自行車,一邊時不時用一只手翻后摸摸我,叮囑到:別睡著哈,馬上到家了。我吶吶地一路回應著爸爸的話:嗯嗯,好的;哦,知道啦。據爸爸闡述,大約就走了一半路程,也不知道是什么時候,爸爸翻后觸摸我的手撈了一個空,他整個人嚇出了一身冷汗,馬上停下來推著自行車沿路推行往回走,一邊就著昏暗的路燈查看路邊,一邊急促地喊著我的名字,終于在往回走了100多米后看到了一個小小的我蜷縮在路邊的草叢,不哭也不鬧,睜大眼睛看到爸爸的時候還咕嚕了一句:爸爸,我以為你不要我了。

玉蘭路上見芳華,紫荊巷里寫流年。
本欄目“紫荊巷詩社”,邀約華師熱愛寫詩的女教職工,一起描繪最美的生活,抒發最真的感情,表達內心最善的愿望。
讓生活如詩,讓詩入生活。

瑪珥湖(外二首)

文 /?國際商學院? ?盧絮

《瑪珥湖》
不是所有的湖
都擁有這個名字
不是所有的水,都愿匯聚成
一顆心的模樣
愛,可以驚天動地
也可以平靜成一絲清苦的微瀾
十幾萬年光景,亦如昨日
你來過,我便容不下其他
一片葉,一棵草
一尾魚,一聲蛙鳴,都不敢收留
怕它們擋住視線,怕喧鬧
蓋住你來時的腳步
我日復一日睜著雙眼
不愿睡去
《松塘古村》
我們繞塘一周,像完成某種儀式
又像網紅打卡一族
在乎的并不是風景,而是朋友圈的點贊與驚嘆
然而我還是被吸引
身旁的房子依次排開,說不上氣宇軒昂
從宋朝到明朝,到清朝,到民國
竟沒有染上一絲風塵
仍著青袍白布鞋,是謙謙君子的裝束
烈日下一股濃濃的書卷味
這本不合常理
似乎所有興奮的,傲嬌的,虛浮的物質
都會被這兩池松塘的水收納,而它們仍保持千年前的清白模樣
最讓我心動的是立于塘邊的幾十塊石碑
整齊而沉默,像朝堂之上的忠臣
又像修身齊家的嚴父
他們跨越時空,并肩而立,讓路過的人群噤聲
我又一次小聲誦讀了翰林門聯
對于積德,對于讀書
顯然不是到此一游那么簡單的事
《煙橋》
我無疑被這名字吸引了
在這四季常青,陽光猛烈的嶺南
我以為除了惹得妃子嫣然淺笑
又讓東坡欲罷不能的那一樹荔枝
這塊土地不會再有什么
讓詩人心動
煙雨是屬于江南的
就如長河圓日屬于荒漠
眼前這座小橋只剩下黝黑而平鋪直敘的身板,自然
無法吸引彎月與扁舟
也不能見證桃花流水的纏綿
我要如何贊美它呢?
如那些走在橋上,黝黑又纖細的嶺南女子
她們也有過美麗的名字
被人輕輕喚著,又輕輕遺忘

我想念大海了(外一首)

文 /?國際商學院? ?朱德芬

《我想念大海了》
秋天,水變得不平靜了
在千燈湖的邊上
竟有面對大海的感覺
我真的想念海了
想念在夏天陪伴過我的海
哭泣的時候,撫慰過我的海
我在游輪上大聲呼喊過的海
還有那個靜靜的冬日
我坐在潔白的沙灘上
眺望了整個下午的海
秋天的海,會有著怎樣的容顏
是否又蒼老了一歲
是否同眼前這湖
波光粼粼,細浪拍岸,無言
《素描我的城市》
在城市的曉光中低吟淺唱
以一只蜻蜓的輕盈
化解天空的霧霾
清晨是童話的
只有灑水車唱著歌
在潔凈的街道四處游蕩
我追逐太陽的光線
我的森林此起彼伏
高聳如云的房子
有時會遮擋視線
我偶爾匯入擠擁的人群
更多的時候喜歡獨自冒險
我看見飛機被雨水洗刷得晶瑩剔透
它們有著跟我一樣的翅膀
我看見江上星布的船只
像一群游來游去的大魚
我駐足在一朵荷花上面
孩子們的笑聲
彩色的氣球,肥皂泡以及風箏
夏天的公園
總是彌漫著永恒的力量
當夜晚的燈火把城市燃亮
車的河流閃爍著光
平靜的湖面像火光中的一塊琥珀
這樣的畫面
我凝視著千萬億遍
我想學人類的藝術家那樣
把它儲存在顏色和線條之間

文 /?機關? 白敬齊

《夜》
一部喘著粗氣的老巴士,
像患了肺結核的病人,
咳個不停,
屁股噴出嗆鼻的濃煙,
載著歸家的游子,
東倒西歪的,
穿梭在延伸的黑洞中,
恐懼感吞噬著游子的身軀,
夜,靜得可怕,
車箱內死寂一般,
老巴士,
失魂落迫,
突然,像箭一樣飛奔,
游子的心,
嚇得將要蹦出來似的,
倦縮著身子,
手緊緊抓住把手,
牙齒發出咯咯的響聲
坐上魔鬼般的老巴士,
是夢亦是真?
游子絕望的望著窗外,
身子顫抖著,
淚水像斷了線的珍珠亂滾,
母親啊!母親!
孩兒已在回家的路上,
不知是否能平安歸家
一輪鵝黃的月,
掛在空中,
是憶念嗎?
游子用手揉了揉雙眼,
鵝黃的月,鵝黃的月,
確實掛在空中,
游子的恐懼感頓時消失,
老巴士,
一陣猛咳,
咯吱一聲,打開破門,
嘴里吐出一口血痰
消失于黑夜中,
故鄉,故鄉,
踏上了故鄉的土,
聞到了故鄉熟悉的味道,
心情激動不已,
天空星星閃爍著,
鵝黃的月,
對著游子露出了,
親切地笑容,
融化了游子一顆冰冷的心。

有朝一日(外二首)

文 /?文學院? ?張靜

《有朝一日》
有朝一日回首往事
心情愉悅
閱讀自己報以微笑
愛上那曾是自己的陌生人
把心還給自己
還給那愛了自己一輩子的陌生人
別忽視了祂
祂深知你
從書桌里取出情書、照片、筆記
從視頻里看著影像
對自己說
飽餐豐富多彩的生命吧
《慎思慎行》
從遠方而來又走向遠方
看一看蔚藍的天空
和天空中升起的晚霞
這不是浪費時間
看一看風起云涌的遠景
和風云詭譎的變化
慎思著該如何坦然賦名
黃昏降臨
城市和城市之間落下廣大的黑暗
如果你走過
就知道朦朧的荒野在誘喚
太久了
異鄉的人還能夠聽見嗎
那是信仰的化身
驚奇、心跳、慶幸
從一個妖魔的王國
穿越進理想的天堂
一切的掙扎都休止了
慎行獲得的美好
伴隨輕鼾迸入零碎的夢香
《人生如玉》
太神奇了
日子像曠野上的閃電
驚艷且畏懼
人生像換個姿勢游泳
新鮮一如人類初生
玉世界中看見自己
沉淀越久光澤度越好
不同的玉造就各異的肉與好
層次分明
陽光讓她變得
正午般明亮
偉大的日子
曇花一現的瞬間
短暫的生活在一起
永遠愛著本性
終結之時在虛無中逃離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一雙眼看華師,一支筆寫物語。
本欄目邀請謝子娟老師開啟“紫荊物語”專欄,為我們描寫華師里的一花一葉,一草一木,為我們描繪出一個植物世界里的別樣的華師。這是一個傾聽萬物說話的世界,這也是一個傾聽我們自己內心的美麗新世界。

驅車在清冷的涼夜,月亮小而孤寂,張牙舞爪的路樹飛馳而過,每每此刻,魯迅先生筆下《社戲》片段總會在腦海浮沉: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踴躍的鐵的獸脊”是遠山近樹靜穆的瘋狂,是黑夜寫給微明星光的荒涼!
每當白天在相同的高速路上飛馳,我總想尋找夜里車窗外的那些“踴躍的鐵的獸脊”,卻發現原本溫柔的遠山線條都被同一種植物改寫,那是種植在高崗之上的檸檬桉,它瘦高的身材、柔韌的樹冠和錯落的葉稍,把山野平滑的曲線續成萬歲枯藤般的遒勁筆力,彰顯山野的奇趣與狂野!
檸檬桉,又名尤加利樹,引進中國已有70多年的歷史。其灰白色樹干高大通直如柱,剛勁挺拔;樹冠柔軟輕盈,似楊柳輕飏;花開時節,一串串壇壺形蒴果掛滿樹梢,煞是好看。病蟲害少、生長速度快、木材經濟價值高,檸檬桉從澳大利亞引進后迅速成為南方很多高速路邊必選的樹種,遠看只覺其高大纖瘦,僅在樹梢處留下稍微茂密的樹葉,大風吹過,排植的檸檬桉柔韌的身姿在風中飄搖,感覺就像剛被理發師處理后的嶄新發路,一行白色毛發在風中凌亂。
一直習慣在高速路兩旁看到成片栽種的檸檬桉林,而當在石牌校區湖邊的小樹林里看到的灰白色光潔樹干時,竟然不敢確認我們的校園植物里也種植了這"林中仙女"檸檬桉。撿起一片柳眉狀落葉稍作揉擰,一股檸檬香氣溢出,依稀想起孩童使用的驅蚊水的香氣,果然印證了檸檬桉里面的胺油天然具有殺菌驅蟲的作用。正是因為桉葉的味道具有藥用價值,所以檸檬桉病蟲害極少,一旦種下不需要特殊照顧,才被廣泛種植。
記得在天河公園里面有一條小路,行植了一排“林中仙女”檸檬桉,其高大的身姿和潔白光滑的樹皮,提升了那條小路的文藝和雅致。每每散步至此,除了驚嘆檸檬桉的灰白儒雅之外,對其白色樹干上掛著的一層蘭褐色表皮而感到奇怪。查閱資料才搞明白,這層表皮其實是檸檬桉莖中替代表皮的次生保護組織——周皮,它起著控制水分散失、防止病蟲害以及防止受外力損傷的作用。這也是速生樹種的取勝之道,如果攀援類植物依附纏繞或者苔蘚類植物寄生在檸檬桉樹干上,一年一次的周皮運動(脫皮)就可以進行徹底清理和減負。不得不佩服檸檬桉天然自帶美白的保護機制,佩服自然進化的生存智慧。
近年來檸檬桉樹在大眾的認識視野里的活躍度逐漸增高,網絡上流行著對桉樹的各種討論:“卷肥機”、“霸王樹”、“抽水機”等,圍繞破壞土壤肥力、擠兌原生態植物、吸水性強等不足將之命名為“斷子絕孫樹”,宣揚禁止種植檸檬桉。追溯這波討論熱潮,源頭主要圍繞我國南方很多地區在早期的造林脫荒過程中,受經濟利益驅動,幾乎都選擇速生高大、枝杈少、木材強韌、耐磨抗腐的檸檬桉作為豐產樹種,廣泛種植。單一種植原本就破壞了森林生物的多樣性,再加上速生植物蒸騰作用強、對土壤肥力和水分需求量大,同時作為經濟林輪伐周期短,正在導致單一林區水土流失、土壤板結和肥力下降等情況。各種立場和聲音,提醒著人們建設和呵護綠水青山需要的是科學理性精神,只有在速生林經濟利益的“快”與生態環境建設之的“慢”中找到合適的節奏才是真正的科學發展之道。
種種非議,抵擋不了檸檬桉本身作為木材植物的優越性、作為藥用植物的卓越性和作為園林植物的觀賞性。在桉樹的故鄉澳洲,它是澳大利亞人不畏艱難困苦、勇往直前、奮力拼搏、頑強發展的精神象征。在中國,它是高速路邊隨處可見的樹,看似尋常,卻別出心裁、出奇制勝:它既似觀察者,靜默在高速路旁見證著中國城鄉經濟的發展騰飛;更是親歷者,一邊在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裹挾中動蕩不安,一邊在公園在山崗在路旁兀自優雅……道不盡的看似尋常最奇崛,道不盡的成如容易卻艱辛!

檸檬桉: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文 / 信息光電子科技學院? ? 謝子娟

藝 / 術?/?小?/?劇 /?院

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熱愛至善至美。
“藝術小劇院”旨在提供一個展示藝術真知的舞臺,展現的是教職工們在藝術世界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讓藝術之美在此大放異彩。

最近陪孩子看新版動畫片《哪吒》,發現對原著作了一些改變,回想起小時候看過的動畫片《哪吒鬧海》,其中有一個印象深刻但新片中已經沒有的細節——哪吒打死龍王三太子后抽走龍筋。
動畫片中,哪吒扔出乾坤圈砸中白龍的頭,白龍頓時一命嗚呼,一縷白煙從頭頂升起,象征魂飛魄散。哪吒一腳踩在白龍身上,說:“我抽你的筋,看你還害人不!”遂揪起龍尾,開始抽筋。其間,白龍身子皺了幾皺,可見筋是貫穿全身。整個過程,就像我們抽褲腰的橡皮筋一樣。最后哪吒抽出筋來,在空中揮舞幾下,道:“這玩意兒倒挺結實,給爹爹系盔甲。”然后一腳把龍皮踢回海中。
從動畫來看,這龍筋有彈性,且結實。而且,哪吒回家后還拿著這根筋跳了一會兒繩,因此龍筋確實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橡皮筋差不多,的確可以用來系盔甲,幫助李靖凹造型。
這一段本來也是《封神演義》原著中有的情節,原著是這樣寫的:
哪吒搶一步趕上去,一腳踏住敖丙的勁項,提起乾坤圈,照頂門一下,把三太子的原身打出,是一條龍,在地上挺直。哪吒曰:“打出這小龍的本相來了。也罷,把他的筋抽去,做一條龍筋絳與父親束甲。”(《封神演義》第十二回)
這證明,至少在明朝人的觀念中,龍是有筋的。
小時候看動畫片,我就好奇,龍為什么會有筋,這龍筋到底是什么東西,這個困惑至今沒有解除。要弄清這個問題,可能先要弄清什么是龍。當然,我們都知道,龍是一個虛擬神話形象,它集合了多種動物的特征。《本草綱目·翼》云:“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云,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從有“筋”這一條來判斷,這九種動物中可以排除蛇、蜃(大蛤蜊)。雖然存在“蛇筋”一詞,但蛇筋指的是蛇蛻,作為一種軟體動物,蛇是沒有筋的。盡管民間說蛇是小龍,但從這一身體條件來看,蛇和龍還是分屬不同科目的。
從有筋、而且筋可以長到做褲腰帶——哦,不,盔甲筋絳——來看,也可以排除駝、鹿、兔、牛、鷹、虎。對它們而言,筋是附在肌腱或骨頭上的韌帶。雖然神話一向夸張,比如“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如此巨型,骨頭上的韌帶應該也可以綁褲腰吧。但顯然,能被哪吒踩在腳下抽筋的,估計沒這么大個兒,其他的動物就更別提了。
只剩下鯉了。鯉魚有筋,理所當然,某些鯉魚菜譜的秘訣就是:抽掉鯉魚背上那根筋,鯉魚就沒有那么腥。恰巧,鯉魚筋也位于背部,抽鯉魚筋和哪吒“抽筋”的手法是一樣一樣的。
進而聯系到那句“鯉魚躍龍門”,就更加水到渠成了。龍是鯉魚躍過龍門變的,所以雖然容顏發生了改變,但是某些內在屬性還是保留了下來。
那么是不是還應該有魚鰾——不對,龍鰾呢?必須有啊!因此,龍沒有翅膀為什么會飛這一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是因為龍鰾里充滿了氣體啊,和氫氣球一個原理嘛!一通百通啊!
如此一來,可以推斷龍其實是踏進上流社會、喬裝易容、珠光寶氣后的——鯉魚?真命天子突然變成暴發戶,龍的傳人變成錦鯉傳人,這讓人如何接受啊!
不用沮喪,這只能說明——你就是錦鯉本鯉!

龍筋之辯

文 / 外國語言文化學院? 汪雋

精致繁復的銅版畫

文 / 文學院? ?史風華

八十年代的我是個彈吉他寫詩的大學生,記得那時在大學書店排隊買席慕容的《七里香》。買到書,就站在樹下隨手一翻,首先就翻到那首《銅版畫》,停下來,讀到會背,記得當時也是春天,花瓣落在紙上、身上,往事依稀渾似夢,那情景恍如此刻。
若夏日能重回山間
若上蒼容許我們再一次的相見
那么讓羊齒的葉子再綠
再綠 讓溪水奔流
年華再如玉
那時什么都還不曾發生
什么都還沒有征兆
遙遠的清晨是一張著墨不多的素描
你從灰蒙擁擠的人群中出現
投我以羞怯的微笑
若我早知就此無法把你忘記
我將不再大意 我要盡力鏤刻
那個初識的古老夏日
深沉而緩慢 刻出一張
繁復精致的銅版
每一劃刻痕我都將珍惜
若我早知就此終生都無法忘記
非常開心能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向大家介紹盧浮宮的銅版畫。感覺時光荏苒,空間輪轉,過往種種,如滿樹繁花,說不出的親切可愛。
席慕容所說的“盡力鏤刻”出的“繁復精致的銅版”,應該是指的線刻法(后面會介紹)。
盧浮宮以收藏古典繪畫和雕塑而聞名于世,但版畫直到今天還仍然小眾。其實盧浮宮的銅版館匯集了從十六世紀至今,共一萬三千五百余件銅雕版,件件出自法國海內外大師之手筆。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期間,盧浮宮改制為博物館。銅版雕刻收藏館于一七九七年五月十二日成立,收納所有帝制時期之朝廷典藏,加上屬于皇室、皇家繪畫暨雕塑學院,以及其他各類來自公家或私人收藏。這些收藏保養得當,直到今天,盧浮宮還有自己的版畫工作室,也會用這些銅板定期定量印制向藏家和大眾出售,而印制出的作品和初版幾無差異,就如同加布里埃爾·香奈兒說的那樣,時尚易逝,風格永存。(Gabrielle Chanel:La mode se passe, le style reste。)我手里的這張國王的植物之向日葵就是我本人看著它一步一步印制出來的。
這些銅板的來歷也不平凡,1666年路易十四的大臣柯爾貝建立的科學學院,完成了《國王的植物》(或稱《植物志》)圖集。這是一部完整的植物志,由佩羅撰寫科學詮釋,附有三百一十九張精確的腐蝕與雕凹線銅版畫。為完成這部圖集,王家園工種植了來自遠方甚至中國的種籽,植物專家做了無數植物生理實驗和研究。最后,對每一種研究的植物都制有與實物同樣大小的版畫,或取其全部,或取其局部(根,葉或花…)。
雕刻師伯思,羅貝爾和后來的德沙提翁于1668年至1699年從事了專輯的鐫刻。第一部不完全版于1676年出版,完整的版本等到十八世紀初才得以問世。
如何欣賞這些版畫呢?又到了干貨時間了。
銅版畫凹版與木板的凸版相反,是在版平面上刻出凹線,滾上油墨時,即可印出黑地白線的圖像。磨光的金屬版面不吸收油墨。銅版版畫的油墨可用布輕輕擦光,但如果版面有被刻破的痕跡,油墨便會留在那里。現代凹版版畫的版材,主要是銅和鋅,亦有時用鐵或鋼,其刻制方法有:
①線刻法,一種最古老的凹版雕刻法,用實心尖刀,在銅版面上刻線。刻出的線明快而鋒銳。版面可以刻得十分精致。以前的鈔票便是用此法雕版印刷的,現在的郵票仍有少數采用此法刻制,也是席慕容所說的刻法。
②干刻法,用針直接刻銅版面,刻出的線與線刻法不同。針尖只刻破版面,線條旁邊留有銅刺,因此在版面上墨時,銅屑內亦含有墨,印出后線沿帶有茸毛似的淡墨,視覺效果柔和美觀。
③腐蝕法,在銅、鋅、鋼等可以被酸素腐蝕的材料版面上涂滿防腐劑,防腐劑的主要成分是瀝青、松香和蜂蠟。然后用針在上面刻圖像,針到之處,防腐劑被刮去,露出版面,最后把它浸在硝酸溶液里,露出的部分便被腐蝕。由于腐蝕的時間長短和硝酸溶液的濃度不同,腐蝕出來的線條有深淺粗細之別。腐蝕版畫一般都是多次分層腐蝕的,故色調非常豐富,層次十分分明,是凹版版畫最常用的制版法。
④美柔丁,制造美柔丁的版式須用搖鑿。這是一種有鋒銳密齒的圓口鋼鑿,用手握住搖動它,把版面全面刺傷,滿布斑痕。滾墨印出是一片天鵝絨似的黑色。然后在上面用一把刮刀刮平被刺傷的(即滿布銅刺的)版面,輕刮得深灰色,重刮得淺灰色,不刮得全黑色,反復刮光則成白色。
盧浮宮與中國的博物館多有合作,曾經在我國的杭州、上海、成都、洛陽等多地辦過銅版畫展,如果讀者君沒有機會來盧浮宮看展,也可以關注各類展事,沒準兒哪天法國人會送上門讓你看。

看見自己,看見孩子,看見幸福的每一個瞬間。
“親子幸福書”是一本期待父母共同參與共同書寫的大書,大家在此分享關于愛與自由的感悟,探討依賴和獨立的話題,一起進步和成長。

親子幸福書

糖寶馬上要上幼兒園大班了,五歲的她擁有了一個虎弟弟。還沒見到弟弟的時候,她為我們對虎寶的牽掛而吃醋流淚;可一見到虎寶,她比我們還更歡喜疼愛,抱著虎寶一頓親。虎寶偶爾大哭大鬧,糖寶就模仿他的哭聲,因為實在模仿得太像了,嚇得虎寶瞪大眼睛,哭聲都停了;繼而虎寶感覺沒有下文,就繼續哭,糖寶繼續學,虎寶又莫名瞠視,不敢吭聲。如此循環反復,把一旁圍觀的大人都逗樂了。
糖爸和糖媽對小糖的教育近乎垂拱,我更是陪玩型的,只有小糖的奶奶偶爾會聊發傳道授業之興味,給糖寶上幾堂數學課。因為我們晚輩幾個大肆宣傳愛的教育和理性引導,當年以對子女嚴厲批評教育出名的老媽也不得不耐起性子用帶著土腔的普通話跟糖寶講解。為了跟上時代,老媽會一邊洗菜做飯,一邊聽視頻講解,做了幾十年數學老師的老媽又成了一個新學生。
糖爸和糖媽希望小糖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對小糖的興趣愛好也極盡鼓勵之能事,常帶她去參加舞蹈班和繪畫班。有時候去外面吃飯,遇到小朋友的游戲區,小糖一定要停下來玩上好一會才走,糖爸糖媽也都耐心在一邊等候看護。我們大人時時跟糖寶說:沒必要一定爭做第一,做事的時候專心投入就好,最重要的是健康快樂;要有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努力把它做好。糖寶倒很“聽話”,又活潑又快樂,任何不如意的事情到了她這樣就像過耳清風,很快就忘了。她一個人玩積木,做手工,畫畫,可以好幾個小時渾然忘我。她健壯可愛,聰明有趣,喜歡一切詼諧搞笑的東西。她畫中的人和動物,個個都像她一樣,總是樂不可支,讓人一見忘憂。
我們期待著糖老大和虎小寶的“糖伯@虎”組合會有更精彩的故事。

圖文 / 文學院? ?郭浩瑜

糖姪畫記(7)

自由背包客

背包在路上,看高山流水,看藍天白云,看陽光總在風雨后;背包在路上,一起自在徒步,一起勇敢攀登,一起廣闊天地自由行走。
“自由背包客”是用腳走出不一樣的人生,更是用心走出美麗新世界。大家在此分享關于美與自由的感悟,一起看見更美的風景和更好的自己。

今年的夏天特別炎熱,人們紛紛遠離都市、置身于山海之間。而我假日最向往的去處,是背山面海的一個靜謐港灣——東平漁港。驅車將近300公里來到東平漁港,既不為了趕赴一場開漁的節慶、更不是為了享用一番海鮮盛宴,為的只是那帶著海洋氣息的輕風在清晨黃昏和幽靜夜間拂過。
東平漁港位于陽江市東平鎮,東平鎮在陽江的東部,與江門的臺山相鄰,南部是個大海灣,總面積98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30公里,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多樣化的旅游資源。
東平夏日的早晨,清爽的風在海平面上堆積起棉花糖一般的云朵,藍天映襯著的白云投影到微波蕩漾的海面,一幅海闊天空的圖景令人心曠神怡。
東平夏日的黃昏,微醺的風在西邊的天際涂抹了一片羞怯的紅暈,落日余暉海山之間照射出漁船山寺的剪影,一派彩霞滿天的氣象教人心醉神迷。
東平夏日的入夜,微涼的晚風在港灣吹亮了一群星星點點的漁火,閃爍的各種燈光在海堤和漁船上影影綽綽,猶如繁星灑落的夜色讓人忘卻凡塵。
東平鎮的風景線就在于:一山、一石、一寺、一灣、一港、一漁村。 登上風車山頂、風力發電機近在咫尺,東平漁港、珍珠灣、飛龍寺等景觀盡收眼底;經過千百年磨礪自然形成的鴛鴦石,承載著纏綿的傳奇故事;修建在飛鵝嶺半島上的飛龍寺氣度非凡,云霧涌起時猶如仙山佛國;珍珠灣猶如一彎明月,沙灘、礁石、防風林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東平漁港,一個白天漁船穿梭、晚間魚火點點的迷人港灣;大澳漁村是古時海上絲綢之路必經的港口,是我國為數不多、風貌保存較為完整的古港、古漁村。
開漁節即將到來,一艘艘漁船井然有序地停靠在漁港碼頭;漁民們有的乘坐小艇穿梭在漁船之間補充各種物資,有的正在漁船上整理漁網漁具,為開漁起航做好出發的準備;隨著第一串鞭炮聲的響起,漁船紛紛有序地起錨出港,平靜數月的漁港頓時繁忙喧鬧起來。
端著茶杯坐在民宿的窗前,看著眼前的這番景象,心中頓時升起一番感悟:港灣就像是大海的搖籃,漁船停泊漁港,不是想要長久駐留,而是為了讓海洋休養生息;暫時的停留,是為了等待下一個魚蝦滿倉的開漁時節。
人生旅途同樣需要一個港灣,片刻歇息并不是永遠停住腳步;短時間的休憩為的是養精蓄銳,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去展開一個精彩的新旅程。

文 / 繼續教育學院? 黃海晏

東平漁港夏日的風

從富陽中學到南渡頭,青色的江水延綿向西流淌;江上有白色的長橋橫跨,江中有小貨輪往來、岸邊有著許多當地的居民在水中游泳……這一切被夏日夕陽鍍上了一層溫暖的金色的光。
江風和暢,吹動著楊柳的枝條迎風輕輕擺動,也溫和地吹動著過路人的衣衫。
江水清而半透明,可以看到岸邊水下的大大小小的石頭,甚至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魚。
江水和緩輕柔地流動,老人和孩子可以在水中盡情地嬉戲劃水,而在這些游人的不遠處,刷著藍色或者紅色頂棚的小機動船慢慢地開了過去。
云在對岸山的后面生成,慢慢地變成一朵朵的棉花形狀,再從山的上面飄了出來,便在有著濃淡不同的黛色的重重山巒和江面上靜靜地投下一片片的影。
因為居住地就有這樣一條安靜而美麗的江,住在附近的當地人只要花一點點時間便可以有機會隨時從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中走出來,在岸邊散步、釣魚或者就這么安靜地坐坐,甚至可以走到清潔而流動的江水中去,去享受游泳的自由時光。具有詩意與開放性的山水風景空間突然的出現,無疑再次促使個體親近自然、在這樣的優美環境中重新獲得來自自然的生氣與生活樂趣。
2019年有一部關于富陽人的《春江水暖》的電影入圍戛納,這是一部講述富陽現代社會變遷故事背景下家族親情倫理且文化色彩、地域色彩鮮明的電影。青年導演顧曉剛用他詩意的鏡頭講述了一家三代的富陽普通人家如何生活和照顧家中老人的故事,這個城市在因G20峰會、舉辦亞運而去市變區、遷廠與拆建的變革背景下,電影里的普通人所要面對的是故園終將成廢墟,生活也依舊充滿了各種挑戰和問題。影片里都是各種家長里短的市井生活的畫面,劇中這些普通人為了生活行走在城市的街道和小巷之中,去面對和解決一個又一個生活的大小問題……在特別的長鏡頭中,主角們默默地穿過了鸛山公園的廊亭、走過了江邊的石階、遇到了岸邊垂釣的人、江邊散步的人、水中游泳的人、路過了那些被風吹得搖曳不止的樹木……看電影的人在這樣的四季輪回的山水畫面中觀看著普通人物市井生活的風情畫卷的慢慢打開。電影以舉辦一場老人壽宴為開始,然后便是幾家兒女們如何輪流照顧生病的老人和各自所面臨的生活難處,電影的結尾則以老人的葬禮作為結束,最后的鏡頭依舊是遠處的江水茫茫。“春江經錢塘匯入東海”,從千島湖、新安江、富春江再到錢塘江,江水終歸于海,人生亦是如此,生命亦終將投入到山水時空流轉不停所構建的宇宙時空之中。
在被記者問詢為何如此運用鏡頭來拍攝的時候,這位年輕導演很認真地說是因為自己有著一顆古意的心,在現代城市化進程生活中,精神可以安住在傳統的生活傳統中。他也如此總結他的這部電影創作動機和中國古典美學之間的關系: “你看《千里江山圖》,看起來是一幅山,但是其實你湊近看以及放大看,里面有太多的敘事情節和人物,而且人物與人物之間都是有前景和后景。他們在一個共時性的空間里面,只是他們趨于一棵樹或一個屏風的遮擋而展開了各自的、在同時進行的故事。所以其實他們享用了同一個時空,一個共時性的時刻。基于這個,我們覺得它可能成為一個解決敘事、加速敘事或連接敘事的一種方式。”
作為一個中國人從來就是和自然密切聯系的個體,“天人合一”的生命體驗與觀看角度是中國人特有的文化視野,而山水所代表的時空觀念與宇宙思維使得無論是元代的黃公望還是暫居于小區樓房之中的現代人,皆因其與周圍亙古不變的山山水水存在著一份無法割裂的內在聯系。元代的黃公望在富春江畔結廬隱居,晚年創作出了《富春山居圖》這一對后世有著深遠影響的長卷曠世畫作;《春江水暖》導演從小在富陽生活,在電影中收獲了他的東方唯美的電影的長卷鏡頭,甚至其中人為了生活而行走于山水中的畫面與竇唯的電影配樂珠聯璧合。
今年的夏天,在重重地報備和核酸檢查后、從高鐵到地鐵,有驚無險地從廣州來到了富陽。當地已經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現代城市模式,但在臨水之處往往還能找到老城舊時光的蹤跡,這邊的江水看起來很干凈,甚至可以發現在江邊依舊有一些女性在用木桶和木棒槌這一古老的方式洗衣服。在鸛山公園附近我就遇到了一位正站在江水之中浣洗衣物的當地老太太,當她看到我的時候,便直起了身體,非常開心地向我揚手打招呼,大聲說到:“你好啊,祝你天天開心幸福啊。”她站在水中,沒帶口罩,看上去是一個眉目舒展,眼睛里有著光的普通女性,似乎也沒有因為一個帶著口罩的外地人路過而保持距離或者表現出防備的姿勢。我帶著口罩,站在岸上,有著面對著她的熱情招呼在想要不要摘下口罩還禮的尷尬,同時還在感覺著因為剛剛做完的落地三天兩檢的核酸檢查咽喉里的各種不舒服。
事實上,疫情三年來我們已經習慣了宅家、居家辦公和各種網絡上的確認與交往,習慣了周期性查核酸、外出戴口罩、公共場所掃碼出入等數字化現代生活,人和人之間因為疫情更加強化了自我的保護與安全距離,而手寫一封書信、去完整的讀一本書或者興之所致去旅行、甚至去看望異地的親友似乎都變得日益遙遠和不可計劃。
在人生的某一個倍感需要保持安全、穩定的時刻,作為異鄉人在路上突如其來地收到當地人的一個問候,這樣的問候偶然卻誠摯、樸素卻動人。事實上,當人的心靈被觸動時,在這面對面的彼此呼應互動的關聯過程中,眼前那些有形而起伏的山和順物成形的水作為自然風景背景有了它特別的存在意義。基于山水的關系的風景建構不僅僅是自身精神的一種簡單的、隱喻性的投射,個體更因為山水的無言之美陶冶性情、化解了焦慮、緊張以及哀樂之情。作為正走向現代數字化的我們在回歸到大地更加自然的環境和質樸的信任中,或許更能擁有走向了保持平衡和向內的返歸的空間,而山水自古便有著其作為風景的療愈意義。
參考文獻
顧曉剛,徐佳含.《春江水暖》愛奇藝上線,一場富春江上的時間游戲[EB /OL].騰訊網,( 2020-08-27) [2021-03-20].https: / /new.qq.com/omn /20200827/20200827A0SBRY00.html.

文 / 生物光子學研究院? 趙燕平

風景的意義

這些年,我常坐在不足10平米的空間,翻看著5.1億平方公里的絢麗;這些年,誰又不是懷著一顆比5.1億平方公里還遼闊的心,卻坐在不足1平米的椅子上。即便疫情偷走了我們的“通行證”,卻盜不走記憶中的風景。有趣的人生,一半皆是山川湖海。
你,試過因為一句話而拎包啟程嗎?
猶記得當年為了“Seychelles as pure as it gets”而閃現馬埃島機場。無比簡短的廣告語,對久居喧囂都市的人來說,有著莫名的吸引力。
超過100萬平方公里的印度洋上,珍珠般散落著115個花崗巖和珊瑚礁島嶼,那正是塞舌爾——一個擁有最原始的自然環境,同時又以現代化設施保障文明生活的國家,完美地詮釋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在那里,有繽紛的色彩。每種顏色都純凈得讓人想起天堂,除了清澈見底的海水,還有陽光、藍天、白云、綠林、珊瑚、魚群,種種珍禽異獸、棵棵參天古樹,像極了伊甸園的模樣。在那里,有“全球最美麗的海灘”。跳脫于“很清很藍的水、很細很白的沙”的固化認知,隨處可見的巨型花崗巖矗立在粉色沙灘上,使塞舌爾的沙灘擁有一股攝人又夢幻的魄力。在那里,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如外貌古怪的海椰子、大過餐桌的陸上巨龜,以及全世界最容易見到鯨鯊的潛水勝地……
塞舌爾——一個讓時光停滯不前的地方。可以靜靜地“雕琢”時光,讓海浪聲帶走一切塵世雜念。寧靜、浪漫、悠閑、慵懶,忍不住想躲在它未曾被雕飾的美里。有人說,它給人最直觀的感受,便是“忘了帶鞋子”,忘了離開。
盼:再一次背起行囊,去擁抱陌生,去期待驚喜。

文 / 圖書館? 顏蘊琦

風景依舊? 雕刻時光

8月5-6日隨我校生命科學學院赴羅浮山自然保護區考察記
8月7-8日珠海淇澳島紅樹林生態游及淇澳島初試植物染記
斫琴以來,我對木頭有了特殊的感情,也漸漸把木頭當成一個生命體來看待,因此,對生命有了更寬廣的思考,有時,也會蹭學校生科院的生物考察實習,隨生科院的林老師去過六片山、火爐山、淇澳島紅樹林,對校園的植物也有了一些認識。當然也學到很多知識:比如如果在山里迷路了怎么辦?第一是要沿著水走,這樣一定會有人家,水邊植物多,也不至于渴死餓死;第二是沿著山脊走,容易看清哪里有人家,也好求救。這樣的自然教育是很好的美育,對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是有益的。
本次是本科生的期末課程實習,有三位老師帶隊,一天一撥學生,我5號出發,在羅浮山住一晚,隨隊兩天,學生們帶著任務去,要提前準備各種資料,帶標本袋、枝剪、號牌等工具,后期還需要整理沿線植物名錄、植物圖片、處理標本,還要實地考試:(隨機)認出十種植物(基本都是老師講過的,但我發現其實聽看摸一兩遍很難記住),我則輕松得多,只要跟著隊伍走就行了,記住幾個算幾個,就隨隊給老師們拍拍工作照,山間溝谷有水氣氤氳,鳥語花香,水聲入耳,甚是輕松自在。這次也認了不少植物,但感觸最深的是第一次聽林老師講到“枯立木”。樹死了,就那么立在林子里,漸漸開了“林窗”,有陽光進來,形成一個小的生態圈,很快有林木、藤都繁盛起來,我一開始看見的是琴材,聽到后面的介紹,幾乎呆立在原地,原來生命有N多個形式流轉,被斫成琴只是其中的一個出路,“成材”只是其中的一條道,枯立木倒伏后成為“倒伏木”,也可以滋養萬千生物、菌類,第二天又聽周老師說“一鯨落,萬物生。”周老師是搞生態學的,從不會單一地看待一個植物和一件事件,他的生態和生命觀在我看來相當美學。這“鯨落”一說,再一次震撼到我。鯨落是指鯨魚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獨特的生態系統,與熱液、冷泉一同被稱為是深海生命的“綠洲”。據說,在北太平洋的深海中,鯨落維持了至少有43個種類12490個生物體的生存,促進了深海生命的繁榮。鯨魚吞食大量的海洋生物得以生存,死后又以自己的身體回饋給大海,這是多么美妙的生命循環!原來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命的輪回其實本無好壞,也無須執著,這才是自然的節奏啊。
感受著自然的節率,就那樣站在林子里,淋著雨,在手機里寫下了這些句子:
樹之歌:涅槃、輪回與重生
——跟林老師羅浮山植物考察有感
我是一顆樹
長在天地間
風來了
我用枝條起舞
雨來了
打在我葉子上
滴滴答答
唱著歌
那正是
我的訴說
我的歡顏
還有雷
還有電
還有驕陽
還有蝴蝶
還有蜜蜂
我伸向天空
向著陽光處
攀登
又有白云隨我繚繞
我的腳扎向大地
又有大地與我相擁
緊緊地
溫暖的
即使烈陽烤灼
即使漫長嚴冬
我在林中修行
經年累月
一朝入定
我啊
成為一棵
“枯立木”
行深般若波羅蜜
我照見
“林窗”緩緩開啟
陽光來訪
那光
喚醒了
我周圍蟄伏的植物們
有小苗
有纏繞我許久的藤
那鷹鉤已長得硬而銳
那等待已久的蓓蕾
次第而開
我照見
那花兒多燦爛
那藤蔓多舒展
我頭上長出了蘑菇
落了又起
蟲兒們在我身上安家
我節節成空
到底躺平
又成了一顆
“倒伏木”
躺在松軟的潮濕的
鋪滿松軟枝葉的
林間
如如不動
我又成為一個母親
孕育了一個王國
我的孩子各種各樣
有涼涼的青苔
有茸茸的木耳
有毛毛的蘑菇
有化蝶的蛹
還有一顆桑樹苗
還有蠶
還有太多還沒有名字的
生命
樹生也如夢
夢里啊
我曾是海里的
一頭鯨
我也是鯤
也是鵬
一“鯨落”
萬物生
那無聲的海底啊
因我的
涅槃
萌生無限的
生命
而今
我是波德萊爾的詩
我是美女的白骨
我是
一根“朽木”
野生野死
方死方生
看哪
在我朽而拒雕的身上
銀耳似輕紗曼妙
正好做舞女的紗裙
還有木耳
還有爬蟲
蛻變為大蛾子
一飛
也能上天空
這就是我的故事
我的輪回
我的涅槃
我的
真實不虛的
生命
生生
不息
史詩
永恒
往復
循環
2022年6月6日寫于羅浮山自然保護區生態考察
林老師看了我寫的詩,說過去的文人都會登山、云游才有創作靈感,而今的文人也應該多多深入出來行走,尋找創作靈感,深以為然。
學習是一件會上癮的事。于是7號我又跟隊去了珠海淇澳島去考察紅樹林,那些低矮的銀葉樹、黃槿,紫金牛科的桐花樹,果如蠟燭,又叫蠟燭果,還有大戟科的海漆、爵床科的老鼠簕……落葉下的淤泥里有豐富的生物,膽小可愛的招潮蟹探頭探腦,見人就鉆入洞中,灘涂的世界朝氣蓬勃,生生不息。當晚住在白石村的民宿,宿主是個植物染藝術家,住的房子有個燕子窩,看到燕子飛進飛出。第二天我半天閑逛,半天體驗用桅子果(黃色)和洛神花(紫色)染了一條絲巾,完全照著我的意思,一邊黃,一邊紫,中間留白,在變化中讓我想到了梵高的麥田、莫奈的日出印象,就以“冬日麥田的向日葵”命名此絲巾。
彼時民宿院子里的九里香、使君子開得燦爛,主人為我做了冰萃咖啡,佐以音樂。此行似與琴無關,但不知為何,心里始終裝著琴,每件事物都是斫琴的延展,又發現自己一息詩性猶存,只有詩才能勉強表達彼時彼刻的感受:
“冬日麥田的向日葵”
梔子+洛神花,雙色染,桑蠶絲/制作 取名:冬日麥田的向日葵(小麥已收割,記得2019年初冬,我去梵高小鎮那日霧氣蒙蒙,田野呈灰紫色)
梔子果的明黃
洛神花的霧紫
配以
冰滴咖啡的濃香
植物們的呼吸
檐下燕子的呢喃
經過時間
空氣
遇過水
透過光
從我的手上
落在蠶絲里
正是初試植物染的
色香味觸
就這樣
把時光
封印成絲巾
它是梵高的向日葵
盛開在
Auvers-sur-Oise
冬日的麥田
暖黃與紫灰
一如
莫奈的日出印象
率真不蒼茫
如那渡頭余落日
遠海落日圓
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日共長天二色
任任自然
無需村上春樹
或者誰的
守望

文 / 文學院? 史風華

林中路

今年剛放暑假,云浮的朋友邀請去郁南走一走看一看,領略郁南的風土人情。郁南是云浮的下轄縣。之前,我去過新興、羅定等地,民風淳樸,印象頗深,雖然都是粵語區,但是與廣府的風物有一定的區別。
7月22日,驕陽似火,我們從廣州出發。路上司機滔滔不絕介紹郁南的點點滴滴。方知,郁南,乃郁江之南也。郁江何在?原來就是珠江的分流南江。我印象中帶“南”的地名,非山即水,比如,澮南,就是澮河之南。而郁江現在很少耳聞,已經成為生僻詞,讓人感到有些意外。恰好,我讀過一篇關于郁江的文章,之所以叫郁江,蓋因“郁”與“鹽”近音。南江曾是運鹽的重要河流,那可是生命之河。郁江之名折射出當地曾是富庶之地。
我咨詢此行郁南的東道主申君,郁南什么最出名?申君正在埋頭翻閱黨史學習材料。“黃皮”,申君脫口而出。申君說郁南的無核黃皮享譽中外,也是郁南的地理標志產品。說實話,來嶺南這么多年,不能說“日啖黃皮三百顆”,但是也嘗遍了廣東的各種黃皮。我對嶺南佳果黃皮有種親近感。我愛黃皮的酸,更愛它的先酸后甜,還有的黃皮是酸甜交加,味道也讓人欣喜,有種初戀朦朧的滋味。我讀研時的同學阿偉,一到夏天就買黃皮給女友吃,還寫了首關于黃皮的詩送給女友,“你相貌尋常,卻有顆拋卻世俗的內心,你高掛枝頭,卻時常打量世間的人情……”刊登在《華師研究生報》上,引起了一陣轟動。上海的百歲老人任溶溶在新民晚報撰文稱自己很懷念兒時在廣州吃的黃皮,“六七十年不見了!不知廣州還有這種水果否。這樣好吃的水果為什么不運來上海?”任老先生是翻譯《夏洛的網》的文學名家,六七十年沒吃過黃皮,大概他多年未回廣州了吧。
路上跑了3個多鐘,我們來到了郁南縣城都城鎮,小城干凈整潔,貌似北方的小鎮,老街道古色古香也能看出曾經的繁華,申君安頓好了住宿,疾步下樓在路邊的檔口,買了些黃皮,開始泡功夫茶。我們邊喝茶邊品嘗新鮮的黃皮,果不其然,新鮮的黃皮與廣州市場賣的,是“能奶奶”與“熊奶奶”相比,差了好幾點,如黑白電影和彩色電影的區別。我問申君,上海為何吃不到黃皮?申君答曰:“黃皮好是好,就是尚未解決保鮮這個難題,根本沒辦法運抵大上海。在我看來,不要說是上海,即便在廣州能吃到這無核黃皮,也非易事。這世間的美滋味,卻無法讓眾多人享受到,實乃一件憾事。申君說為了彌補缺憾,郁南開發了黃皮干、黃皮酒等附屬產品。吃不到黃皮的鮮,也能大致領略到它的味。好比愛情,不能相擁,拉拉手也是一陣姿態呢。
翌日,是郁南的黃皮節,郁南是南方黃皮高地。在“大雞六”快餐店吃了一碗地道的牛腩粉。其實,“大雞六”在當地也是餐飲中的翹楚,值得頻頻回首的美食。申君帶我們去觀賞建城鎮的無核黃皮的母樹。建城距縣城不遠,不久即到。在建城中學旁邊,有一棟“干園”別墅。這里便是無核黃皮的發源地。黃皮母樹的樹齡已有百年歷史,仍然枝葉蓊郁,掛果累累。人群熙熙攘攘,特別熱鬧,非常喜氣。7月下旬確是郁南人民值得慶祝的日子,遠處的“斯必克”播放著粵語歌曲《換到千般恨》,柳影虹演唱的,旋律動聽,但是此曲與活動的整體氛圍不太吻合,估摸著操控音響之人,還沒入事業編,精力不濟吧。我們轉了一圈,回來還在播放粵語歌曲,我聽出了是《共享歡樂年》,羅文演唱的,高分貝的潮州大鼓敲得激情澎湃。申君說郁南要發展,還是要引進人才,光有資源不行,人才是決定性的要素。
我們頂著酷熱找到一家黃皮體驗園,現摘現吃,果汁飽滿的黃皮果入口即化,確有解暑開胃之效,吃了一串黃皮,抬頭望藍天白云,身心輕松,煩惱盡拋。明代詩人董傳策在《噉黃皮果》一詩中也寫道:“碧樹歷歷金彈垂,膏凝甘露嚼來奇。木奴秋色珍如許,那似香飄褥暑枝。”短短幾句話,就將黃皮的形色、味道和成熟時節都描寫出來,真是字字傳神。同行羅君是攝影家,端著相機不停地拍照,他要把黃皮的美景存照,我開玩笑說:“你回去可以辦個黃皮攝影展了,讓更多人走近郁南,走進郁南。”是日中午,我們又饕餮一頓黃皮宴,什么黃皮豆腐,黃皮燜鴨,黃皮燒魚……與黃皮結合的美食,如清風拂面,少了躁郁與油膩。飯后,申君又泡了壺黃皮茶,真的是大塊朵頤,我們也借此發揮了不少話題。羅君夸申君畢竟是做過輔導員的。就是不一樣,安排得恰到好處。我說申君的理想是打造南方教師教育高地,安排此事,乃小兒科。
揖別建城,我們一行還走馬了連灘,連灘是郁南的副中心,相當于廣東的深圳,安徽的蕪湖,我們踏訪了美麗鄉村蘭寨,此行最難忘的還是建城,因為黃皮,因為黃皮而帶來的美好記憶。
有詩云:郁水一江蒼茫,愿望建城高崗,裁云一片為詩,同約美好相望。

文 / 后勤 丁純

郁南行

《紫荊樹下》征稿啟事

《紫荊樹下》是我校工會和校女教職工委員會創辦的反映女教職工工作、生活及精神面貌的電子雜志。雜志面向全校教職工,提供一個交流和展示的平臺。雜志的宗旨是展現美麗,追求理想,時尚生活。
《紫荊樹下》是電子季刊,逢3月、6月、9月和12月刊出。
《紫荊樹下》作為我校女教職工工作內外宣傳的又一重要載體,作為華師女教職工展現自我的舞臺、幸福心理的驛站,注重用我們身邊的人和事來充分展現姐妹們“用心工作、健康生活”的風采。
《紫荊樹下》招募美文如下,誠邀您惠賜佳作。
一、征稿對象:全校教職工
二、欄目設置:
資訊瞭望臺(工會活動擷影)
紫荊麗人秀(女教職工風采)
紫荊大講堂(教學科研收獲)
麥田守望者(師生感悟故事)
讀書咖啡吧(深刻睿智書評)
文學手工坊(原創文學作品)
親子幸福書(溫情親子教育)
自由背包客(抒情優美游記)
女性養生堂(健康生活理念)
三、投稿要求:
1.內容積極健康,圖片豐富多彩,結合工作,貼近生活。
2.來稿請附上作者姓名、所在單位和聯系方式。稿件字數不超過三千,圖片格式為JPG格式,尺寸不小于1200x800像素。
3.文章如被采用,會及時通知作者。編輯部對來稿有刪修權,不同意刪修的稿件必須來函聲明。所有稿件擇優刊發,一經采用,即奉稿酬。
四、雜志官方網站鏈接:華南師范大學女教職工幸福伊家園
//gh.scnu.edu.cn/ngw/index.php?s=/Article/index/id/160
《紫荊樹下》編輯部

與您邀約,恭候美文

投稿郵箱:463611443@qq.com
投稿咨詢電話:020-85211040

華南師范大學工會

《紫荊樹下》2022年第3期

展現美麗
追求理想
時尚生活
幸福驛站

 Copyright ? 2024 陜西妙網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陜B2-2021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