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精品va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网午夜_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_欧美人与物videos另

注冊

《紫荊樹下》總第35期

華南師范大學女教職工電子雜志

(總第35期)

汕尾校區專輯

2022年第2期

主辦:華南師范大學工會
? ? ? ? ? ?華南師范大學女教職工委員會
主任:徐頌軍
副主任:鐘偉紅
執行主編:徐 珊
責任編輯:李施慧、黃 蕾
美術編輯:萬 斌
投稿郵箱:463611443@qq.com
電話:020-85211040

2022年第2期(總第35期)

目錄

CONTENTS

?>>>

----------------? ?部門風采展
----------------? ?紫荊麗人秀
----------------? ?紫荊人物秀
----------------? ?經典永流傳
----------------? ?讀書咖啡吧
----------------? ?文學手工坊
----------------? ?藝術小劇院
----------------? ?親子幸福書
----------------? ?自由背包客
----------------? ?征稿啟事

04
10
20
24
32
40
56
62
68
72

賡續紅色血脈 譜寫巾幗新篇

文 / 劉劍文

兩年前,汕尾紅城長沙灣畔,水澤淤渚,水鳥翔集。現如今,一座風景如畫、鳥語花香的現代化大學拔地而起,華南師范大學汕尾校區像初生嬰兒般呱呱落地。百余名教職工秉承華南師范大學艱苦奮斗的校訓精神,在學校和校區黨委團結帶領下,舍小家顧大家,克服校區開學時間緊、建設選址地質條件差、施工難度大等困難,倒排工期、掛圖作戰、暑期無休、夜以繼日,圓滿完成2021年9月如期開學任務。從此,粵東西北地區第一個國家“雙一流”大學、“211工程”大學在這里扎根,360多萬汕尾革命老區人民實現了“家門口上大學”的歷史夙愿。而這一切,從來不曾離開校區女教職工們忙碌的身影。
巾幗從不讓須眉,鳳凰臺上啟高歌。校區建設辦學以來,廣大女教職工巾幗不讓須眉,勇于擔當、沖鋒在前,令人動容、使人敬佩!她們在各個崗位上奮勇爭先,綻放巾幗風采;在教育教學最前沿辛勤耕耘,盡展巾幗才華;在服務師生第一線默默付出,書寫巾幗情懷。有的女同事臨產在即,挺著大肚子,加班加點準備專業設置的申報材料;有的女教師主動放棄與丈夫、孩子團聚的時光,堅守工作崗位,全心全意撲在教學科研中;有的女職員克服校區在建期間的艱苦條件,想方設法組織學生參與各項競賽活動……她們用一抹抹“巾幗紅”為校區建設發展貢獻“半邊天”的力量。,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高校女教工的使命與擔當。
歲月從不敗美人,耕耘自有新收獲。辦學一年來,汕尾校區各項工作有條不紊,贊譽如潮,榮譽接踵。黨建工作受省委黨史學習教育辦表彰;榮獲2022年“廣東省工人先鋒號”稱號;人才培養成績喜人,學生學科競賽分獲廣東省亞軍、冠軍;參與廣東省科技創新戰略專項(重點項目)立項;教學科研成果凸顯,教師榮獲“2021國際新銳女裝設計師賽大獎”“汕尾市十大優秀科技工作者”等稱號;累計獲4項省級教學研究項目;21項校級教學科研項目......這一項項榮譽、一份份表彰,離不開校區全體女教職工的凝心聚力、精誠協作與傾情奉獻。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輝煌屬于過去,奮斗贏得未來。當前,校區正大力推進華南師范大學(汕尾)創新發展研究院、汕尾人才研究院、汕尾立法研究基地等高端平臺建設,吸引高層次人才和高水平團隊扎根汕尾、服務汕尾,全力支撐汕尾建設成為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沿海經濟帶靚麗明珠、現代化濱海城市。前路漫漫,縱然艱險。我們堅信,傳承了紅色基因、昂揚向上精神斗志的校區女教職工們,定能為汕尾校區打造創新型大學的示范區、高水平大學的增長極、服務汕尾和粵東地區的橋頭堡,譜寫新的篇章與輝煌。
最后,祝汕尾校區全體師生員工身體健康、工作順心、家庭幸福!

汕尾校區風采

校黨委常委、副校長,汕尾校區黨委書記

汕尾校區風采

部門風采展

汕尾校區教職工聯歡會

(2021年12月30日)

部門風采展

汕尾校區風采

部門風采展

汕尾校區風采

紫荊麗人秀

汕尾校區女教職工風采

華師有佳人,美麗又自信。
“紫荊麗人秀”是華師各學院展示女教職工風采的舞臺。每一位女教職工都在這里呈現自己美麗動人和自信的精神風貌。

材料與新能源學院
工會小組女教工風采

創意設計學院
工會小組女教工風采

公共課教學部
工會小組女教工風采

基礎教育學院
工會小組女教工風采

商學院
工會小組女教工風采

汕尾校區管委會
工會小組女教工風采

數據科學與工程學院
工會小組女教工風采

行知書院
工會小組女教工風采

紫 /?荊?/?人?/?物?/?秀

華南先進光電子研究院:水玲玲老師

在平凡中追求卓越,在卓越中展示真實。
“紫荊人物秀”旨在講述優秀華師女教職工的故事。故事里有平淡,有熱烈,有溫柔細膩的小確幸,更有志向高遠的大追求。

編者按:
與水玲玲老師的對話約在陰雨連綿的夏初,云層低矮,水汽氤氳。她笑呵呵地將我們迎進辦公室,干練的短發扎成小巧的馬尾,落座便暢快地聊起來,一掃空氣中的陰翳。老師的雙臂常交疊著,有學者的威嚴,亦有學生般的認真,她爽朗地笑著,細細分享著成長經歷和生活體悟,與對話框里的簡潔話語對比鮮明。
我們試圖呈現她的表達,以透過種種標簽,看見真實又鮮活的水玲玲。
以下是她的自述——
跟著感覺走
從小我就覺得科學家好厲害,電視里稱“Dr. XXX”的都是了不得的人物,可能從那時起科研就成為我懵懂的夢想。但最開始讀書,我并沒有設立遠大理想,后來讀高中,讀大學,甚至讀研究生,都有些“隨意”,有些機緣巧合,好像在看似必然的命運牽引下,偶然地跟著感覺走。
小時候我不算“好學生”,四年級還因為數學沒考及格留了一級,讀初中時,考上公費中專是我的夢想,因為是中專畢業后包分配,還能農轉非上戶口。我當年考了第五名,沒能讀上公費的中專。父母本來準備送我去打工,畢竟那個年代的農村家庭極少有送女孩子去讀高中的,更不要說我是家里的老大,下面還有弟弟妹妹。但是做小學老師的三伯卻堅持讓我去讀高中,他一直強調讀書能改變未來,似乎也就在那一瞬間,我突然醒悟了,是的,我不要去打工,我要讀書!
高一我的成績并不好,在班上還是倒數前十名,高二進入了前百分之50%,后來穩定在20名左右。高考是我考得最好的一次,因為壓力比較小,想著圓了初中專沒考上的夢,能考上個高中專就行了,假如能考上馬鞍山師專,畢業后能當個英語老師也很好啊。高考成績出來后,我自己和家人都挺驚訝的,沒想到自己能考那么好,一不小心就幸運地考上了一所重點大學。這對于一個農村女孩子來說,在那個年代還是很不容易的。
入學時我的學習成績也是排在后面,但是我一直努力,從沒有獎學金,到拿到一等獎學金。畢業時,學校保研有8個名額,我是第6名。我開始是猶豫的,想著要不要早些工作幫助家里。我爸咬咬牙說,既然保送了就上吧。
命運就這么神奇,我成長過程兩個轉折點,一次是差點輟學,再就是這次差點放棄繼續深造,每一次都不經意越過了,然后一步一步走入了科研道路。
很多人問我是如何走上科研道路的,我的回答是一直跟著感覺走。我自己也和導師們說起過這些經歷,我覺得自己特別幸運,我有最好的家人和朋友,人生中遇到的幾位導師也是最好的。其中,印象特別深的是我的博士生導師和我說:“玲玲你知道嗎,有些事情并不是你刻意求得的,而是你做到后的水到渠成。有時不是你選擇,當你做到了你能做的,是事情選擇了你。”
是的,雖然也考慮過去企業或考公務員,卻依然被科研“選擇”了。
我喜歡做科研,在科學的世界里能夠發現新的現象,研究出新技術,享受造福人類的成就感。其實,我自己讀書時對于科研方向想得并不多,不像現在很多孩子思想比較獨立,會提前思考研究方向。我讀研時并沒有很明確的科研思路,都是跟著老師一起,圍繞課題組的項目展開。導師會提出一個高瞻遠矚的設想或者目標,我們跟隨著探討、思考和研究,通過理論和實驗驗證,在實現目標的過程里學到科學分析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能力和素養的提高,漸漸也擁有了提出問題設立目標的能力。或許這也是我的導師所說的意思,投入之后,做到之后,事情就會選擇我們。也就是說,當我們跟著感覺去做事,喜歡的事情也就變成了職業,這個時候,不僅僅是我們選擇了職業,也是職業選擇了我們。
運氣從來不只是運氣
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最應該具備的特質是細致,也就是細心和精致。細心對待每一件事,精致地完成它。科學的核心技術的進步就在細微之處,比如在最簡單的方程里面,有幾個參數、幾個未知數,每個參數的限制條件是什么,任何一點微弱的差別都會對結果造成巨大的影響。對我來說,也許生活上吃的穿的可以不精致,但是科研上的理論或技術必須要做到精致。此外,我們科研工作者還要做到堅忍,堅持和忍耐,要有韌勁。現在興起的量子技術,20多年前(我當學生那個時代)熱門的納米技術,它們的各種效應都是在理論和技術達到一定水平后才被發現的。像大家熟知的愛迪生的故事,做十次實驗成功一次。我們何嘗不是和他一樣呢,在失敗中嘗試與摸索,在堅持中最終獲得成功。
說到成功,除了剛才說的這些,還需要合理的規劃,需要一點點運氣。不過,我導師說,運氣從來都不只是運氣,是因為已經通過努力將不好的選擇排除在外,所以成功的可能性相對更大。我喜歡的《射雕英雄傳》里的郭靖,我一開始也覺得他挺傻的,后來由衷地感到敬佩,他的成功其實就是不斷努力,屢試屢挫,愈挫愈勇。人如果具備郭靖身上的這種堅韌精神,運氣都不會太差。
我自己也感覺自己是個幸運的人。我說不上聰明,但自認為還是勤奮的努力的。以前我們學院沒有去離子水,就自己拿著桶去制水中心接水拎回來;沒有玻璃儀器,就自己把圖畫好,拿到儀器加工中心加工。我剛到國外實驗室時是跨行進入全新的領域,什么都不懂,語言溝通也不順暢,但是我的導師說:“你足夠努力,有這一點,我們就不會放棄。”
當然,作為女性科研工作者,不得不說,我們可能還要額外付出更多。像我這樣70后的女性大多會做家務,要養育孩子,雖然很辛苦,但是慢慢地養成了一些好的生活習慣,做事有安排有交待,有始有終。其實工作和生活差不多,管理一個實驗室帶一個團隊也是如此,統籌安排,合理行動。而且,女性還更細膩敏感,在溝通和交流中更善于關注他人的感受,不會過于尖銳和獨斷。我記得有個調研發現,項目主持人為女性的項目,做得優秀的比例更高。
這個時代,有很多知名的女性科學家,比如李蘭娟、陳薇和諾獎獲得者屠呦呦,她們是女性科技工作者的代表,也是我們的榜樣。我相信,在她們的成長過程中一定也付出了很多,但是她們堅持不懈,不吝付出,在無數次試錯和糾錯之后,最終成就了她們的運氣。
是嚴師也是益友
“怎么和學生相處”一直是我們和年輕老師常常討論的話題,早上我和幾位年輕老師還開了個小會,就談到如何與學生相處。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性格,自然也需要不同的溝通方式。我剛做老師時,想當然地認為學生與自己想的一樣,但當看到他們對我口中的“常識”流露出茫然時,我意識到要換一種方式,不僅僅是給出目標和要求的嚴師,還要像朋友一樣去設身處地理解他們。
作為所謂嚴師,我在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方面,會特別強調要打好基礎。我會給我的研究生推薦相關的學位論文、綜述性的文章,幫助理清概念。我們每周開組會,老師和高年級學生針對一個報告、一篇文獻和一項成果進行討論和提問題,引導低年級學生思考。其次是告訴學生多看、多聽、多思考。我也常常鼓勵學生多動手實踐,去用顯微鏡觀察和拍照,去驗證那些最熟悉的公式,把書本上的理性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感性體驗。
而說到培養學生的個性,其實大部分同學其實在本科畢業時已經形成了獨立的人格。我是對于自己的學生,無論男同學還是女同學,都要求他們獨立自主。現在信息技術十分發達,學生們總是能快速有效地吸取和篩選信息,形成自己的豐富的主觀世界。有時候,我覺得我們老師都有些跟不上他們前衛而獨立的思考,這其實讓我蠻欣慰。誰說一代不如一代,完全是一代勝于一代。
獨立之外,我還希望他們對待生活要樂觀。疫情期間很多同學和外界的溝通交流減少了,理工科的同學又大都比較內向,鉆進書本,對生活關注的就更少了。但人都是社會動物,首先要學會自己照顧好自己,這樣才有能力去照顧別人,也在照顧別人的同時學會熱愛生活。
我一直覺得我們的學生都挺可愛的。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有個畢業蠻多年的學生,他在上海工作,來廣州開會,本來要趕時間去機場,但還是抽空來看我。他特別可愛,特別跑到北亭買了杯奶茶帶過來,我一激動,又趕緊給他訂了外賣,也叫了一杯奶茶回禮。其實,很多學生畢業后都會因為各種事情跑回華師來,但凡回到學校,他們都會來看我。我就會和他們一起去食堂吃飯,重溫往事。這個時候,我們就像真正的好朋友,我會很開心。尤其看到也成為老師的學生,這種開心就會加倍,這真是當老師最幸福的時刻啊。
我有個習慣,晚上睡覺前花幾分鐘想想今天有沒有什么高興的事兒,有沒有什么做的不夠好的。有時候是白天講課時突然出現的靈感和想法,就會補充到明天的上課資料里;有時候是想起和學生的交談,覺得“今天開會講了一句不該講的話啊,是不是批評得太嚴厲了?”還有的時候,想起還有沒回的學生微信,也趕緊去回復……
所以啊,說我是嚴師,我樂意,說我是益友,我更開心。
隨性做自己
對科研精致,對生活就做不到那么精致了,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過,精力再有限,我也會抽出時間打打羽毛球。我常開玩笑說我打羽毛球能超過90%的女生,因為10個女生里面有9個不打。我也和我老公經常打羽毛球,我們倆打混雙,打的時候會互相批評,他說我這個球打得不好,我說他那個球沒接著,這些都不傷感情的,打球本來就是娛樂,也很容易增進感情,結交新朋友。
我有時候也會看看“傻白甜”電視劇,看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也看過《香蜜沉沉燼如霜》,每次看劇的時候心情都很愉悅,一是養眼,二是不用動腦子。SCIENCE雜志上有篇文章說人的休息不僅僅依靠睡眠,而要通過各種方式來放松大腦,才能充分地使用和開發大腦!
我剛到華師工作時給自己寫過一句話:“開心充實也是一天,傷心無聊也是一天,我選擇前者。”那時候覺得工作上好多事情不知道怎么解決,遇到一點小事都會不開心,但是后來發現這個世界上很少有沒法解決的問題,學會請教對的人,學會耐心等待時機,很多問題壓根不是問題。
現在的年輕人經歷的挫折比較少,大部分同學都不缺吃穿,會認為很多事都是理所當然的,或者遇到一點小事也覺得是天大的事。我們這代人的生活經驗不一樣,面對困難的心態可能會有所不同。我年輕的時候,會覺得相比于吃不飽穿不暖,其他都是小事。我是安徽人,我們老家冬天很冷,會下雪。我記得我初中有一年的冬天,連續52天陰雨天,還下雪了。我和妹妹每人只有一雙膠靴,已經破了,但是破了也得穿,走到學校后腳已經全濕了,趕緊用毛巾把腳擦干,換上棉鞋,再遇到有水的地方又立馬換上膠靴。那時候對自己的鞋子可愛護了,穿到很破才會扔掉。現在的生活可不是這樣了,大家都是選著穿,不能太冷不能太熱還要好看。所以,我很羨慕現在的年輕人,不再是解決溫飽問題,而是審美問題了。當然,社會進步也意味著對年輕一代的要求也更高了,個人的小審美自然要有,國家的大發展更是要面對的問題,所以,現在的年輕人更需要有家國情懷,因為生活基礎好了,就要去做更難更高的事,這就像物理上的“能級”一樣。
我經常鼓勵我的學生,想做什么就趁年輕趕快去做吧。回國后我有兩次想再去國外學習,但是有孩子有家庭還有學生,根本走不開。現在孩子倒是大了,又放不工作和這么多的學生。所以年輕時盡可能去嘗試吧,嘗試了不一定會成功,但至少有50%的成功幾率,不嘗試就是0。更何況,你已經趕上了一個好時代,你就可能趕上一個好機會,然后,你就和我一樣努力著,成為一個一直有著好運氣的人。
再說了,運氣從來不只是運氣。

文 /?本刊記者? ?侯雨心? 邱梓澄

水玲玲:運氣從來不只是運氣

經 /?典?/?永?/?流?/?傳

閱讀經典,感悟經典,與大師同行,相遇真善美。“經典永流傳”,旨在提供一個精致充盈的精神空間,領略名家風范,感受高貴靈魂,一起走進美好雋永的精神世界。

一鍋米飯,放到第二天,水氣就會干了一些,放到第三天,味道恐怕就有問題了。第四天,我們幾乎可以發現,它已經變壞了。再放下去,眼看就要發霉了。
是什么原因,使那鍋米飯變餿變壞?
是時間。
可是,在浙江紹興,年輕的父母生下女兒,他們就會在地窖里,埋下一壇壇米做的酒。十七八年后,女兒長大了,這些酒就成為了嫁女兒婚禮上的佳釀。它有一個美麗惹人遐思的名字,叫女兒紅。
是什么是那些平凡的米,變成芬芳甘醇的酒?
也是時間。
到底,時間是善良,還是邪惡的魔術師呢?不是,時間只是一種簡單的乘法,令把原來的數值倍增而已。開始變壞的米,每一天都在不斷的變得更腐臭。而開始變醇的美酒,每一分鐘,都在繼續增加芬芳。
在人世間,我們也曾看到過天真的少年一旦開始墮落,便不免越陷越深,終于變得滿臉風塵,面目可憎。但是相反的,時間卻把溫和的笑痕,體諒的延伸,成熟的風采,智慧的神韻添加在那些追求善良的人身上。
同樣是煮熟的米,壞飯與美酒的差別在哪里呢?就在那一點點酒曲。
同樣是父母所生的,誰墮落如禽獸,而誰又能提升成完美的人呢?是內心深處,緊緊環抱不放的,求真求善求美的渴望。
時間怎樣對待你我呢?這就要看我們自己是以什么樣的態度來期許我們自己了。
(選自席慕蓉編《席慕蓉散文精選》,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 )?

《時光》

作者:席慕蓉

一歲將盡,便進入一種此間特有的情氛中。平日里奔波忙碌,只覺得時間的緊迫,很難感受到“時光”的存在。時間屬于現實,時光屬于人生。然而到了年終時分,時光的感覺乍然出現。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邊追它,卻始終抓不到它飄舉的衣袂。它飛也似的向著年的終點扎去。等到你真的將它超越,年已經過去,那一大片時光便留在過往不復的歲月里了。
今晚突然停電,摸黑點起蠟燭。燭光如光明的花苞,寧靜地浮在漆墨的空間里;室內無風,這光之花苞便分外優雅與美麗;些許的光散布開來,朦朧依稀地勾勒出周邊的事物。沒有電就沒有音樂相伴,但我有比音樂更好的伴侶——思考。
可是對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眾。比如大眾俗語中,把臨近年終這幾天稱做“年根兒”,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們頓時發覺,一棵本來是綠意盈盈的歲月之樹,已被我們消耗殆盡,只剩下一點點根底。時光竟然這樣的緊迫、拮據與深濃……
一下子,一年里經歷過的種種事物的影像全都重疊地堆在眼前,不管這些事情怎樣龐雜與艱辛,無奈與突兀。我更想從中找到自己的足痕,從春天落英繽紛的京都道藏院到冬日小雨連綿的雅典德爾菲遺址;從重慶荒蕪的紅衛兵墓到津南那條神奇的蛤蜊堤;從一個會場到另一個會場,一個活動到另一個活動中,究竟哪一些足跡至今清晰猶在,哪一些足跡雜沓模糊甚至早被時光干干凈凈一抹而去?
我瞪著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勁看去。就在燭光散布的盡頭,忽然看到一雙眼睛正直對著我。目光冷峻銳利,逼視而來。這原來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卻變得分外有力。他何以穿過夜的濃霧,穿過漫長的八百年,銳不可當、拷問似的直視著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呢?顯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間雕工傳神的本領、非凡的才氣;他還把一種陽剛正氣和直逼邪惡的精神注入其中。如今那位無名雕工早已無了蹤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卻保存下來。
在這里,時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嗎?
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種子里;詩人離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詩句里。時光對于人,其實就是生命的過程。當生命走到終點,不一定消失得沒有痕跡,有時它還會轉化為另一種形態存在或再生。母與子的生命的轉換,不就在延續著整個人類嗎?再造生命,才是最偉大的生命奇跡。而此中,藝術家們應是最幸福的一種,唯有他們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個新的生命。小說家再造的是代代相傳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們那個可以聽到的迷人而永在的靈魂。
此刻,我的眸子閃閃發亮,視野開闊,房間里的一切藝術珍品都一點點地呈現。它們不是被燭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覺醒的心智召喚出來的。
其實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跡,應是書桌下邊,水泥的地面上那兩個被自己的雙足磨成的淺坑。我的時光只有被安頓在這里,它才不會消失,而被我轉化成一個個獨異又鮮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時光拋入了塵囂,或是支付給種種一閃即逝的虛幻的社會場景,甚至有時屬于自己的時光反成了別人的恩賜。檢閱一下自己創造的人物吧,掂量他們的壽命有多長。藝術家的生命是用藝術的生命計量的,每個藝術家都有可能達到永恒,放棄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
迎面那宋代天王瞪著我,等我回答。
我無言以對,自感狼狽。
忽然,電來了,燈光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換天地。剛才那片幽闊深遠的思想世界頓時不在,唯有燭火空自燃燒,顯得多余,再看那宋代的天王像,在燈光里仿佛換了一個神氣,也不再那樣咄咄逼人了。
我也不用回答他,因為我已經回答自己了。
(選自《馮驥才散文精選:青少版》崇文書局2019年版)

《時光》

作者:馮驥才

一切存在嚴格地說都需要“時間”。時間證實一切,因為它改變一切。氣候寒暑,草木榮枯,人從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時間,都從時間上發生作用。
常說到“生命的意義”或“生命的價值”。其實一個人活下去真正的意義和價值,不過占有幾十個年頭的時間罷了。生前世界沒有他,他無意義和價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沒有生命,他自然更無意義和價值可言。
正仿佛多數人的愚昧與少數人的聰明,對生命下的結論差不多都以為是“生命的意義同價值是活個幾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覺,吵架,戀愛,……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讓棺木來裝殮他,黃土來掩埋他,蛆來收拾他。
生命的意義解釋的即如此單純,“活下去,活著,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聰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對生命的意義同價值找出第二種結論,就是“怎么樣來耗費這幾十個年頭””。雖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覺,吵架,戀愛,……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間,到底就有了分歧。
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別言之,聰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習慣生活。聰明人以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應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個理想。愚蠢人對習慣完全滿意,安于現狀,保證習慣。(在世俗觀察上,這兩種人稱呼常常相反,安于習慣的被呼為聰明人,懷抱理想的人卻成愚蠢家伙。)兩種人即同樣有個“怎么來耗費這幾十個年頭”的打算,要從人與人之間尋找生存的意義和價值,即或擇業相同,成就卻不相同。同樣想征服顏色線條作畫家,同樣想征服樂器音聲作音樂家,同樣想征服木石銅牙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甚至于同樣想征服人身行為作帝王,同樣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結果都不會相同。因此世界上有大詩人,同時也就有蹩腳詩人,有偉大革命家,同時也有虛偽革命家。至于兩種人目的不同,擇業不同,即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
看出生命的意義同價值,原來如此如此,卻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發生一點特殊意義和永久價值,心性絕頂聰明,為人卻好像傻頭傻腦,歷史上的釋迦,孔子,耶穌,就是這種人。這種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復古,活下來都顯得很愚蠢,死過后卻顯得很偉大。屈原算得這種人另外一格,歷史上這種人可并不多。可是每一時代間或產生一個兩個,就很像樣子了。這種人自然也只能活個幾十年,可是他的觀念,他的意見,他的風度,他的文章,卻可以活在人類的記憶中幾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時間的限制,這種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這種限制。
話說回來,事事物物要時間證明,可是時間本身卻又像是個極其抽象的東西,從無一個人說得明白時間是個什么樣子。時間并不單獨存在。時間無形,無聲,無色,無臭。要說明時間的存在,還得回過頭來從事事物物去取證。從日月來去,從草木榮枯,從生命存亡找證據。正因為事事物物都可為時間作注解,時間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多數人提問到生命意義同價值時,沒有一個人敢說“生命意義同價值,只是一堆時間”。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這是一個真正明白生命意義同價值的人所說的話。老先生說這話時心中的寂寞可知!能說這話的是個偉人,能理解這話的也不是個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記得這兩句話,卻只有那些從日光下牽入牢獄,或從牢獄中牽上刑場的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這兩句話的意義。
因為說這話的人生命的耗費,同懂這話的人生命的耗費,異途同歸,完全是為事實皺眉,卻膽敢對理想傾心。
他們的方法不同,他們的時代不同,他們的環境不同,他們的遭遇也不相同;相同的是他們的心,同樣為人類向上向前而跳躍。
(選自沈從文著《中國20世紀名家散文經典沈從文傳》,太白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

《時間》

作者:沈從文

讀 /?書?/?咖?/?啡?/?吧

閱讀一本好書,感受不一樣的人生。
“讀書咖啡吧”旨在提供一處靜謐讀書的空間,展現教職工們讀書學習思考人生的感悟和思想,讓讀書人的智慧光芒在此熠熠生輝。

作為城(市)中(年)富(態)女年過40后開始更關注飲食健康,因為吃不僅僅是剛需,還是愛好,也是永遠的熱門話題。疫情期間宅家變著花樣做飯的男女老少們,應該沒少想過,咱們早中晚都吃點啥?更細致更有追求的還得冥思苦想地換著花樣、葷素搭配、色香味美、少油少鹽地來上一桌。那咱們今天就來看看,哪些書能幫助我們了解該怎么做,該怎么吃。
《救命!逆轉和預防致命疾病的科學飲食》
豆瓣評分:8.9
這是一本美國超級暢銷書,在亞馬遜圖書總榜上排名第9,健康類排名第一。
這本書教你如何通過飲食預防和逆轉富貴病和慢性病。作者通過總結大量科學數據和研究報告,得出的結論:對威脅生命的主要疾病來說,基因發揮的作用僅占10%到20%;我們完全可以通過飲食來改變基因對健康的影響。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份部分以疾病名稱劃分,詳細地分析如何通過調整飲食結構遠離此類疾病。第二部分以食物名稱劃分,指導讀者如何加工和食用這些食物以獲取營養。
書中還貼心地附上作者自己喜歡的食譜,方便讀者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肉食愛好者一樣可以通過本書的介紹來調整飲食結構,增加全谷物和蔬菜的比例從而達到吃得美味又健康的目的。
本書可作為案頭必備的工具書,隨時翻查。
《你是吃出來的》
豆瓣評分:9.0
本書是前安貞醫院營養科主任夏萌總結自身患病經歷和10萬臨床病例寫成,可信度極高。可以被稱為中國人飯桌上的指導書。
許多我們想當然的認知,比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人群都以為低油低脂保健康,所以不吃或者少吃油,其實這些慢性病多是蛋白質缺乏式營養不良,他們誤以為只能終生服藥或手術,忽略了飲食等生活方式改變帶來的真正康復。
這本書是營養學里通俗易懂的一本書,全書分為五章,首先告訴讀者慢性病該怎么吃能預防,接下來解析不生病的奧秘,之后介紹中國式的平衡膳食,最后回答我們到底該怎么吃和病了該如何吃的問題,讓我們掌握科學、健康的吃法。
這一本書就能重建我們的健康飲食認知,將會使我們記住,一日三餐才是真正的保健品。
《飲食的迷思》
豆瓣評分:8.3
當今都市流行各種所謂“健康”飲食法:生酮、輕斷食、阿特金斯……各種營養成分也都受到過“健康”的追捧或“不健康”的指責:植物油的不飽和脂肪酸健康/植物油傷腦、動物脂肪不易高溫變性/動物脂肪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糖分給大腦快速供能/糖分擾亂分泌、紅肉提供豐富的維生素B12/紅肉蛋白誘發癌癥……關心健康的你,到底何去何從?
來看看這本獲《紐約時報》《泰晤士報》、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專家推薦的書。本書全面細致地剖析了脂肪、蛋白質、糖分、維生素等幾乎每種營養元素乃至咖啡因、酒精等飲食成分,辨析關于各種成分的“迷思”,也幫助讀者了解為什么人與人之間口味差別巨大,為什么有人怎么吃也不胖有人喝水都長肉,益生元的好處在哪里,吃什么、怎么吃可能更健康……
“科學家的身邊人往往難逃為科學精神輻射的命運”,擁有傲人發表量和超高引用率的“學霸”作者不但不放過自己,也拉著自己的兒子乃至實驗室的同事一起做飲食試驗,吃/不吃特定食物,控制口腹之欲,檢測便樣,匯報主觀感受,行事極客,非常之拼;而作者接觸的他人案例——300多公斤的女士,發育差別很大的同卵雙胞胎姐妹,只吃批薩卻無比健康的男子……蔚為大觀之余,更刺激或啟發作者不斷深思,相信也能啟發讀者你!
《食品真相大揭秘》
豆瓣評分:8.1
疫情期間在線購物可以不買衣服不買包,不能不買吃的東西。食物為我們提供養分,食物的質量更決定著我們的健康。然而時時曝光的食品安全問題讓人心存恐懼。怎樣才能買到安全放心的食品?貴的不代表是對的,廣告多的不代表是健康的。既然不能指望食品加工業者都變成謙謙君子,那就讓我們消費者自己練就一雙慧眼吧!
本書就是由“食品添加劑之神”揭秘食品制作真相!食品是怎樣制作的,為了什么目的,使用了多少、什么樣的添加劑,這些事實一直不被消費者所知。作為一名曾與食品添加劑親密接觸的“添加劑翻譯”,安部司在本書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自己的經驗,帶領普通消費者深入食品加工的“背后”,讓你了解根本想象不到的真相,并教你怎樣選擇真正的好東西!
本書簡直是一本食品添加劑的全方位掃描儀,是吃貨必備的工具指南,讓你吃得安心吃得健康,吃得心里有數。
《吃的真相》系列
豆瓣評分:7.9
盡管本書的評分未過8分,但是想讀的人數也過了1.9萬人。
提到作者,可能不少讀者看過他的專欄。他是清華大學生物學碩士、美國普度大學生物與食品工程專業博士,是著名公益組織科學松鼠會的科普明星,長期為《新京報》、《南都周刊》等多家知名媒體寫稿,并在《瞭望東方周刊》《讀者·原創》《中國周刊》上開設“食色物語”個人專欄。你猜到了?對,作者就是云無心,到這你還懷疑這本書的趣味性和知識性嗎?
本書中的章節和小標題都是我們熟悉并常常吃的日常食物,作者就是要通過對飯桌上常見食物的成分和特性分析,來破除國人飲食的迷信與偏見。飯桌上的盲從恐慌,都根源于不明真相。
有人看完之后,可能覺得,天啊,都沒什么能吃的了!而有些人看完之后會覺得,太好了,這樣我能吃得更安心。
本書就是想明明白白地告訴你,現代食品科學的好處和壞處,以及這些結論的出來的依據,你就可以安心地做出選擇。

吃好不簡單

文 /?外國語言文化學院? 李雪萍

先悅讀,再成長。
悅讀帶來力量。
本欄目邀請趙小華老師開啟“悅讀者說”專欄,為我們打開一個嶄新的“悅讀”世界。
閱讀,是快捷了解世界的不二法門;閱讀,是體驗豐富人生的必由之路。能夠享受閱讀的快樂,能夠從閱讀中獲得精神的滿足和成長,是為悅讀。
對兒童來說,一切閱讀皆心悅而起,一切閱讀皆為悅讀。孩子天生攜帶著七色花瓣來到人間,其神奇魔力還有待我們的發現和運用……

中國家長對教育的重視,有力帶動了兒童閱讀。“多讀書、讀好書”的閱讀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據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各年齡段未成年人的圖書閱讀率均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報告顯示,我國0-17歲未成年人圖書閱讀率為83.4%,人均圖書閱讀量為10.71本。其中,各年齡段未成年人圖書閱讀量都有非常明顯的提升。與十年前的數據相比,0-8周歲兒童閱讀量提升最大,從4.78本上升至10.02本,十年間數量翻了兩倍多。
與此相應,中國童書比重逐年遞增。“得少兒者得天下”成為出版界名言,無論對于書店還是出版社,都一再顯效。在高速發展的路上,童書出版依然存在著原創力不足等亟待解決的問題。
這種情況下,回頭看看曾被稱為20世紀30年代世界上最優秀的兒童繪本——《幼童文庫》,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若論中國第一套具有現代意義的原創兒童繪本圖書,充分體現了中國兒童繪本的原創能力的,非《幼童文庫》莫屬。
《幼童文庫》是1934年商務印書館推出的一套大型繪畫書,全書共200冊,包含故事類、社會類和自然類等12個類別,內容豐富,適合3歲以上幼兒以及小學各階段的孩子們閱讀,是獻給低幼小讀者的精神食糧。
作為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一套經典兒童繪本,《幼童文庫》也是中國近現代出版史上鮮有的精品少兒圖書,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很多著名的學者在少兒時期都閱讀過這套書,并對這套書產生了很深的感情。王選說起父母購置了數百成千本適合青少年閱讀的書籍,從學齡前的《幼童文庫》到《小學生文庫》《中學生文庫》;卞毓麟少年時代就愛看一些關于大自然的書,其中一套叫《幼童文庫》的令他念念不忘,“那套小小的百科全書什么都有,每本書都很薄,但每張紙倒是厚厚的,彩色的圖畫很美麗……”
《幼童文庫》是幼兒啟蒙讀物,文字有趣易懂,表現形式頗多:故事類《小雞學啼》似連環畫,有連續的情節發展和對話;自然類《益蟲》《害蟲》《螞蟻》則似繪本,有講解、肢體說明、細節展現等等。整套書以圖畫為主,共計3500余幅手繪插圖和封面畫。插圖畫風淳樸,充滿民國時期的味道,而與圖配搭的文字簡潔明了、童稚有趣,貼近兒童的日常生活,真實親切,如:“月亮團團,像個銀盤。月亮彎彎,像只小船。”念讀有韻,易記易懂。兒童閱讀時容易引出天真的想象。
這套圖書的編寫理念是回歸兒童本身、回到人性的純真。
兒童喜歡小動物,《益蟲》里就告訴孩子們:“有些蟲類,會幫助我們除去害蟲,和做別種有益的工作。我們喜歡他嗎?當然是喜歡的。”這樣的問答寫得如同大人與孩子在進行對話,生動有趣。“大石頭對大樹說:‘請你讓開些,我的眼睛看不見了!’大樹不理他。”這樣稚拙的話語,看似簡單,實際上編寫者需要懷有一顆稚拙的心,加上平和細膩的筆觸,才可寫出這樣童趣的小故事。
《能干的孩子》從幾個銅板換小雞,換一群鴨子,換牛羊,最后開了大工廠,是不是有點早期財商啟蒙的味道呢。
另一篇故事《兩夫妻》,講老爺爺用牛換車,用車換羊……最后一手空空回家。一個販牛的路人看見了,和老爺爺打賭說,如果老爺爺回家后老奶奶沒有吵他,就把自己所有的牛都送給老爺爺。結果老奶奶對老爺爺只有關心,販牛路人就把所有的牛都送給了老爺爺。一個一個的故事,通俗易懂,貼近生活,類別豐富,簡簡單單卻寓意深刻。
更有意思的是,整套書的設計是繁簡對照的。圖畫上是繁體,下面的文字是簡體。由于故事簡單,孩子看圖時很容易就看懂了繁體字。幾本看下來,很多孩子已經習慣只看毛筆字,忽略了簡體字的存在,只有遇到不懂的繁體字才去看看簡體字。不知不覺中,已經習慣和認識了繁體字。
1970年9月,時任臺灣商務印書館董事長的王云五先生在商務月度會議上提出了“創造性出版物”的概念,認為“一個出版家能夠推進與否,視其有無創造性的出版物”,并由此推論過去的70年只有30種出版物可歸入其類,包含《幼童文庫》和《小學生文庫》,其余萬余種統統不在此列。
《幼童文庫》注重將教育融入生活,利用傳統文化塑造品行,文字淺顯、言簡意賅,輔以數百幅手繪插圖,當年細膩的畫風和優質的內容,放在今天眾多的兒童讀物中,依然是佼佼者。
《幼童文庫》的重版序言,為王云五的兒子、臺灣商務印書館前董事長王學哲所寫。他提到,1932年1月28日淞滬戰爭中,上海商務印書館才剛被日本飛機炸平,半年后商務印書館立即復業,在艱難困苦的物質條件下,王云五策劃出版了《幼童文庫》200冊和《小學生文庫》500冊,在1934年2月出版。聯想到其時艱難的時運,百廢待興,唯有教育沒有被荒廢。多少大家如葉圣陶、豐子愷等,都在躬身為孩子們編寫一冊冊薄薄的讀物。而在物質極大豐富、技術極其發展的今天,全國孩子都在使用的教材上,插圖、審美和內容方面都存在諸多嚴重問題,實在令人震驚。
時光考驗了《幼童文庫》,也成全了《幼童文庫》。曾經的文庫讀者,在喜愛的書目里保留了美好的童年記憶;今天喜愛閱讀文庫的兒童,從這依然經典的圖畫和文字中品味中國人特有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汲取文化的營養。待他們逐漸成人,也許會認識到中國繪本的特色,體會到前輩們在常識普及教育方面的遠見,開始思考何謂經典的問題并最終得出自己的答案。
(若需借閱本套書,可與作者聯系)

《幼童文庫》里的童年

文 / 機關? 趙小華

文 / 學 /?手?/?工?/?坊

寫一個故事,抒一段真情,讓夢想照亮現實。
“文學手工坊”是為文學愛好者搭建的一個以務虛來實現務實的創作空間,大家在這個虛構和非虛構交織的文學世界里,成為一名散文家、詩人和小說家。

玉蘭路上見芳華,紫荊巷里寫流年。
本欄目“紫荊巷詩社”,邀約華師熱愛寫詩的女教職工,一起描繪最美的生活,抒發最真的感情,表達內心最善的愿望。
讓生活如詩,讓詩入生活。

沉默之余(外一首)

文 /?國際商學院? ?盧絮

《沉默之余》
語言噤聲的時候
世界便喧鬧起來了
我驚訝于小小陽臺上
一陣風對一棵樹的胡攪蠻纏
一滴水,如何
在玻璃上一步三回頭
即便是深秋了
偶爾躍出的幾聲鳥鳴
清脆而響亮
蓋過城市沉悶的低頻喘息
你一定見過
塵埃在陽光里掙扎吧
它們也有不甘墮落的一生
如同人群中的大多數
若有說不出的苦衷
不說也罷
看看眼前的三角梅
又一次掙脫時間的裹挾
在沉默中抬起頭來
《夢境》
多年后我們相遇
像陌生人一樣擦肩而過
我們生活過的島嶼
被拋棄在海上,如孤兒
那里也曾鳥語花香,炊煙裊裊
不落的信仰如太陽
我們扛住了雷電風暴
卻被慵懶的時光擊垮
魚兒藏起尾巴,天空收回閃電
一群群烏鴉在頭頂筑巢
我們在黑暗里沉默
猜測彼此眼角殘留的愛意

冬日里的龍舟

文 /?國際商學院? ?朱德芬

水時而柔緩時而激蕩
岸邊有疾走的腳步
有靠著欄桿相互依偎的戀人們
魚在樹的倒影里若隱若現
小鳥輕快地掠過水面
冬日里的龍舟
斜臥在湖邊的淺水之中
安靜得如同墻上的一幀畫
我自詡足夠了解她——
冬日里的龍舟
她看似永恒靜默的姿態
她所有的等待,無他
只為一年一度
她等一次汗水的洗禮
用溫柔積蓄力量,在忍耐中體會堅強
她等一次搖旌吶喊的乘風破浪
我一次次從她身邊經過
日漸熟悉她的色澤,她的輪廓
她優雅的弧度
乃至她隨和的性格
——船身上雕刻著玲瓏的圖案
——她和波浪合奏出動聽的歌
她的夢想,遠比我的理解
素樸的多,悠久的多
她并不等待什么
我們時常糾纏與混淆
存在的方式和存在的意義
對于她——
一葉冬日里的龍舟
意義可有可無

雨晴觀荷(外二首)

文 /?外國語言文化學院? ?朱艷卿

《雨晴觀荷》
池上浮光靜,紅嬌翠蓋新。
沾衣荷氣溢,心底了無塵。
《雨荷》
一片琉璃碧,亭亭萬點紅。
朝朝橫雨洗,依舊笑薰風。
注:薰風——和暖的風;初夏時的東南風。
某日,課畢,至硯湖。湖邊日光清澈,四顧悄無人聲,惟聞鳥語蟲鳴。湖上碧葉田田,白蓮朵朵,玉雪玲瓏,疏落有致,閃爍其間。蓮花亭亭玉立,嬌羞照水,搖曳生輝,無人而自芳,一派潔凈空明之象,讓人止不住浮想聯翩,故作小詩以記之。
《詠蓮》
冰姿晨照水,菡萏晚搖風。
愿化蓮一朵,卷舒煙雨中。
注:菡萏:花苞,未開的荷花。此處指晚上花瓣合攏成花苞狀。

與春親吻(外二首)

文 /?文學院? ?張靜

《與春親吻》
你的雙眸凝視春的降臨
盯緊
只感到唯一的純粹
只感到春暖花開的腳步聲漸近
與春背靠背
隔絕所有喧囂的灰塵
聽春的傾訴
風拂楊柳的呢喃頻頻
推開春天的窗
敞開心扉的門
與春親吻
《眼神堅定的一個姑娘》
傍晚漫步在花城
百步遠的地方
小蠻腰直插云霄
別讓霧霾絆住雙腳
太陽就在云上——
霧海之巔的漫游者凝視
仿佛命運端坐天堂
花城啊,花城
溫暖永遠的家
清澈的珠江水流去哪里——
擦干眼淚
拆散長發辮
用雨水和玫瑰妝點自己
絕不讓陰霾與空曠
搶劫自由漫步的鏗鏘
《很想溫和地走進夜晚》
日暮時霞光燃燒
怒斥光明的消逝
智性懂得黑暗有力
很想與之交談
溫和地走進夜晚
脆弱善行在綠色里舞蹈
抓住翱翔的太陽
不想在途中悲傷
如流星一樣
溫和地走進夜晚
晶瑩的眼睛閃耀
怒斥光明的消逝
孤獨擁抱寂寞
生命牽手死亡
溫和地走進夜晚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一雙眼看華師,一支筆寫物語。
本欄目邀請謝子娟老師開啟“紫荊物語”專欄,為我們描寫華師里的一花一葉,一草一木,為我們描繪出一個植物世界里的別樣的華師。這是一個傾聽萬物說話的世界,這也是一個傾聽我們自己內心的美麗新世界。

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每一種植物都有其性靈,或高潔如蓮,或淡雅如菊,或古拙如松,一花一葉之間承載著中國文人寧折不彎的骨氣、謙遜博大的胸懷、超凡脫俗的眼界和載文傳世的擔當,沉淀出澄澈的審美意向與精神世界。
因為習慣了文人筆下濃蔭蔽日、粗壯遒勁、高大挺拔的關于對樹的形象,所以當疏朗俊逸、筆直芊秀的小葉欖仁涌入眼簾的時候,突然有點難于名狀的詞窮,就像在一群壯漢莽夫之間一位謙謙君子孓然而立,既有飽讀詩書的端莊文靜,又有飽經風霜卻又不染風塵的穩重清新。
其實,我對于樹的刻板印象來自于兒時在客家山村的鄉居經驗。印象中,客家地區每個山村入口總有一處由村民自發上香敬茶、用三牲果品敬祀的土地神,名曰“伯公”,伯公旁邊通常有棵高大挺拔的大樹,其挺拔偉岸既佐證著“伯公”的威儀和靈氣,又默默為香客和過往行人遮風擋雨,因此被人稱做“伯公樹”。“伯公樹”的靈驗總是體現在離奇的故事里面,比如某家孩子生病,吃了好多藥都不見好轉,最后“求神問仙”得到答案是爬了“伯公樹”沖撞到了樹仙,結果用“伯公樹”樹葉樹枝熬水沖洗就自然好轉;有些心術不正的外鄉人覬覦粗壯的“伯公樹”想偷偷砍伐,結果往往是在去的路上摔了跟頭,或者在砍樹時被斧子砍傷了手腳,又或者還未出門就患了肚子疼的急癥。這樣的故事在今天講起難免牽強搞笑,可在兒時卻把關于樹的神秘、粗壯、偉岸、靈性種在我的記憶深處。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我還在遠古的神話傳說中了解到對樹的崇拜還源自于樹可以做上天下地的天梯,供上古神人自由往來于天地之間。比如《山海經·海內經》中記有:“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名曰建木,百仞無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暤爰過,黃帝所為。” 此處的“建木”正是為提供人神對接的天梯樹。
小葉欖仁是完全消解我對樹的刻板印象的一種存在,就像一種外來物種豐富了我對樹的理解。小葉欖仁之所以被譽為“雨傘樹”,得名于其枝椏以筆直的主干為軸心呈水平狀輪生,整齊有序地向四周鋪展,使樹形層次分明如塔狀,其分枝結構交錯排列,使植株得以獲得更多的陽光。其樹葉呈橢圓形狀,細碎有致,整棵樹木看起來疏朗通透、清新明凈,宛如謙謙君子,彬彬有禮,是南方地區極具觀賞價值的園林綠化樹種。
著名散文家張曉風筆下的小葉欖仁樹:“小葉欖仁的綠,片片皆是春水裁成,瑩凍粹煉,在它乍醒睜眼的瞬間,也足夠令觀者猛然一驚,從俗務的宿醉中醒來。”這種清新淡雅的美一經點染即成詩畫。說起它的葉子,還有一個特點非常有趣。小葉欖仁的拉丁學名是Terminalia neotaliala ,其中屬名Terminalia來自英語單詞terminal,英文為“終端,終點站”的意思,這是因為小葉欖仁樹的葉子總是聚集在枝條的終端,正是這個很典型的特征讓小葉欖仁越發地疏朗通透。太陽光照在小葉欖仁的身上,總是經過層層疊疊疏密有間的樹葉,一層又一層逶迤而下,在不斷地被遮擋和被消解中逐漸散開、變弱,最后變成深淺不一的光斑,在地下形成一張光影斑駁的網,恰如時光的詩篇鋪呈開來,如有微風吹過,這張網四處搖曳,這首詩便飄逸成歌,四下飛揚。盛夏的午后走在大學城華師二路的校道上,道路兩旁高大的小葉欖仁樹如優雅的紳士撐開了碧綠的雨傘,一路斑駁的光影會讓你徜徉在這俯仰之間都是詩畫的情境之中,久久不舍得離去!
小葉欖仁獲得優秀園林景觀樹種的稱號還在于它本身營造的季相景觀。孟春的鵝黃嫩芽、盛夏的碧綠如畫,深秋的半綠半黃,冬天的一樹黃金……最是迷人季在于小葉欖仁換衣裳的立春時節。南風起,小葉欖仁的黃葉撲撲簌簌落地,使春雨浸潤的土地上赫然呈現一地灑金之美。此刻的小葉欖仁枝丫正如傘布脫盡的傘骨架,恰似用筆枯墨少的干筆渴染出來的,光禿無葉看似了無生趣,但枝干處卻筆勁厚重,枝條盡處又潤含春澤,別有韻味。一兩周后,新芽萌出,嫩葉清新可人,溫潤秀雅,小葉欖仁又以她慣常的優雅孓然于世。
除了作為景觀樹的顏值擔當,小葉欖仁還有強大的海岸樹種的優勢,它的枝干極為柔軟,根群生長穩固后極抗強風吹襲,而且耐鹽分不拘土質,耐熱耐旱耐瘠薄,還能降噪抗污染,正是樹中的謙謙君子,盛衰交替之中,灼灼其華;一葉枯榮之間,溫潤如玉。卑以自牧,不矜不伐,含章可貞,是為樹中之君子也!

小葉欖仁:謙謙君子 卑以自牧

文 / 信息光電子科技學院? ? 謝子娟

藝 / 術?/?小?/?劇 /?院

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熱愛至善至美。
“藝術小劇院”旨在提供一個展示藝術真知的舞臺,展現的是教職工們在藝術世界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讓藝術之美在此大放異彩。

雨醒詩夢來蕉葉,斫桐一日沐春風

文 / 文學院? ?史風華

2022年5月9日這天幾乎是斫琴工作室疫情以來最熱鬧的一天:周一斫琴組的人都來了,好友黃醫生帶著她的相機和朋友來訪,兩個學生過來談論文,豐俊下午過來開板(注:新做的琴,需要把木頭按照做好的模型開出面板和底板的基本形狀,然后再慢慢精工細刨/磨)。趁著人多,還是做了慶祝斫琴100次活動。我做東,請遠芳訂了芝士百香果味冰淇淋蛋糕,還叫了麥當勞外賣。
技術上,找到了解決我的琴徽不平整問題的辦法:用白色的色漆或者用透明漆調金粉來補坑,干了再打磨,直到平滑。
事實上,上周四(5月5號)下午下課后,我申請過來工作室做了個實驗:以平蒔繪的方法在徽面用金箔膠仔細畫上櫻花形狀,在將干未干時上粉——紫色日本“大極上”(是極細的意思吧,非常細膩的粉)“光彩泥”。想象中應該是閃爍亮麗的,結果粉一上去,就像一位女老師穿著東北大花布棉褲一樣俗氣,還沒干就能看出不好看,和“雨醒詩夢”這床琴的浪漫儒雅的文人氣完全不搭,給師傅看了一眼,就果斷擦掉了。這個琴徽,從一開始就想與眾不同,請喻老師燒了琺瑯,原以為最后會晶瑩如水滴,但過程中先是把琺瑯的釉打磨花了——打磨掉了——有的露出白色不透明不反光的底色——有的部分磨出了黃銅的底子,每個都不一樣,看起來像是日蝕。周四晚回家后就琴徽的問題想了一會兒,決定接受這樣的琴徽,取其自然之義,不折騰了。安慰自己說,這樣也挺好的:滄海與桑田,琴徽演自然;日蝕映蕉葉,瓢蟲現七星。寫完這幾句話,意識流出了毛姆的話:“任何瞬間的心動都不容易,不要怠慢了它。”對這床琴,也算是盡了心盡了力,每一個細節每一次情緒都認真對待,都沒有怠慢沒有遺憾(如圖:左側琴徽VS右側日蝕)。
師傅說,琴徽這樣也挺好的,獨一無二。囑我把琴徽打磨干凈,上面的很小的黑點也要打磨掉,這些煤塵一樣的黑點令琴徽看起來不太干凈。我認真打磨了一上午,發現根本打磨不掉。后來師傅認真看了一下,認為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徽面本來就不平,想起來當時燒制這些琴徽的時候,燒白色底的料是細沙狀的顆粒(目測大約有180目的樣子),那些沙料喻老師沖洗得很干凈,雪白雪白的。燒好后在白瓷底的基礎上又上了幾遍釉。幾經打磨,釉掉了之后,就顯示它的密度應該不夠,表面會有肉眼幾不可見、指肚可以感受到的坑,這些坑導致黑漆在里面打磨不掉,這應該就是那些小黑點磨不掉的原因了。
找到原因,自然也想到了解決的辦法,就是補漆,說是用白色的漆來補。晚上回到家,我想了想,覺得可以用純金粉加少量透明漆(或者黃色的漆?我正好有一管)調成金漆,補了等干再打磨,反復,直到平滑,這樣琴徽上不平的地方最后會有金點,那樣就更像日蝕了。馬上起身,把各種金粉及工具都放在工具箱里,以免周一去工作室時忘記。但我發現,做漆(應該別的事也一樣)想是一回事,做出來又是一回事,比如給琴徽做蒔繪,想象很豐滿,實踐很骨感。還有金粉,一次只能用一種,不能混用。有一次我做金繕,用了幾種不同的金粉(每次用剩下的不舍得扔,收集在一起),當時沒什么,結果過一段時間就花了,呈現出不同的金色,臟兮兮的,只好磨掉重新來。有時候自己做的東西還能把自己惡心到,所以大漆有關的每件事還是要做出來才知道效果。
還有一個發現:美就像一縷幽魂,它不能單獨存在,必須要附身在某種形式、某個易朽壞的媒介上才能被人看見。每個好的想法,變成現實都要經過復雜的試煉,不論是我鑲在琴上的瓢蟲、水滴、琴徽,還是妖嬈的蕉葉邊,都是如此。這大概就是古希臘以來的西方美學家要把美和美的東西嚴格區分開來的原因吧。柏拉圖說藝術和真理(理念)隔了三層,要是展開這個問題,又是一番沒完沒了的討論,所以柏拉圖說:“美是難的”,在一個工匠的角度說,那個美的理念是難的。遠芳的漆灰也是沒干透,鏟掉了返工,今天她在師傅指導下上了細灰。在美產生的過程中總是有丑,總是有不想看第二眼的難看,最后才能看起來好看,就像華美舞臺的后臺也是一片忙亂。法國電影《梅子雞之味》里小提琴家阿里的女兒喜歡木偶劇,她爸爸帶她看了后臺,原來那些可愛的木偶都是那些丑陋的大叔在操控,用假聲說臺詞,于是小女孩就抑郁了,從此她對很多事情失去了興趣。剛好最近在讀英國作家毛姆的《刀鋒》,里面有一段話,大約可以說明我的這個看法:
“世界就是游戲,在這種游戲里,有樂有憂,有道德亦有墮落,有知識亦有愚昧,有善亦有惡。‘如果罪惡和痛苦在創世時就被完全排除掉,游戲還能繼續玩下去嗎?’我將以全力否定這種說法。我能提出的最好設想是,當絕對在這世界上表現為善時,惡也自然而然聯帶著出現。沒有地殼災變的那種無法想象的恐懼,你就決不會見到喜馬拉雅山的壯麗景色。中國燒瓷的匠人能夠把花瓶燒得象蛋殼一樣薄,燒得造形那樣優美,點綴上美麗的花飾,著上迷人的色彩,涂上粲然的光澤,但是,由于它的本質是瓷,他就沒法改變它的脆弱性。如果失手落在地上,它就會變成許多碎片。根據同樣的道理,我們在這世界上所珍視的一切美好的,有價值的事物,只能和丑惡的東西共同存在,你說是不是呢?”
“拉里,這是一個很別致的想法。我覺得并不怎樣令人滿意。”
其中關于中國匠人燒制瓷器的說法,也可以類推到古琴上:即使精美的制品可以存在千年,也終究是要朽壞的,不管當時的斫琴者花了多少心血,也不能留住這種美。它的價值就在于制作過程以及琴成后存在的那些日子。人生也是如此,對個人而言,并沒有什么終極的美、終極的意義,那些都是人無是生非的賦予,生活的過程、每一個當下就是美本身,對永恒的追求類似一種強迫癥,終究是人類自導自演的一個笑話。
一口氣說完了琴的事,可以記述一下今天的活動了。遠芳訂的蛋糕還貼心地寫了“好好斫琴”四個字。大家先吃麥當勞,然后吃蛋糕,只有我是先吃的蛋糕。黃醫生還帶了她的朋友戴女士,也是在部隊做醫務工作的,她們退了休到處游山玩水,十分愜意。黃醫生喜歡攝影,今天著實出了不少片子。我還讓遠芳做了個試驗:看看錢多多是不是也讓她摸頭,結果是可以。我說:“原來是我自作多情,還以為它是我的專寵,只讓我摸,沒想到它是人盡可摸。”但它仍然是個小可愛,黃醫生也很喜歡它。
午飯后客人們紛紛告辭,我跟錢多多玩了一會兒,豐俊就來了,他忙著開了兩個板。也沒有穿圍裙,從機床室走出來的時候黑色的T恤上粘滿了木屑:“你像個刺猬。”我笑著說,師傅也笑。然后豐俊就拿著砍刀去劈木頭。兩個研究生就一前一后來談論文以及找我簽字,我們就坐在院子里的臺階上聊了好一會兒,陽光照在院子里,不熱,但是人也懶洋洋的。送走了學生,就看到豐俊砍木頭起勁兒,就試了也砍了幾下,工具不趁手,他也沒戴手套,果然過一會兒他受了傷,手指流了血,我幫忙用酒精沖洗了傷口,用創可貼幫他包扎了。又看看他砍的那塊木頭,已經有大大小小多處裂紋,覺得施工難度應該很大,就問他要不要換一塊木料,他說可以粘呀,我說:“那不成了百衲琴了?”又想想,說:“不過你喜歡就好,就好像是你愿意娶個村姑,然后把她培養成一個有教養的妻子,就像《源氏物語》里的源氏一樣。”大家都覺得我的比方很好笑,工作氛圍相當融洽。我也暗暗地發現,在工作室好歹混了兩年多,還是長了不少見識,比如對木料是否適合制琴,制琴的難度有多大,也有了一點判斷能力。
下班前師傅打掃衛生,翻出兩塊爛木頭問我還要不要,我說:“又不是我的,我不要。”
“這就是你的,你有一天在什么路邊撿的,說要做個什么的。”師傅笑著說。
“哦,我想起來了,那還是我剛斫琴的時候,覺得萬物皆可斫,撿了來,想要做什么倒忘了。扔了吧,沒什么用。”我有點尷尬。
是啊,兩年多過去了,那時候,看見什么木頭都覺得可以做漆做木雕做琴的某個配件,搜羅的東西自己都忘了。就像有一次家里打掃衛生,媽媽拿著那本被翻得卷了邊兒的《兩只孔雀》,問我還要不,她要拿來夾個鞋樣子,想了半天才想起來,那是小時候的寶貝,后來藏在自己也找不到的地方了,自然是不要的了。我女兒大了,家里的娃娃幾麻袋,都是她小時候的寶貝,不許人隨便碰的,問她怎么處理,她輕描淡寫地說:“誰要送給誰吧。或者放在袋子里扔樓下,寫上FREE,誰想要拿走就是了。”還有她喜歡的周杰倫的限量版唱片,當時她是周杰倫的鐵粉,我費勁千辛萬苦舍下臉面求人給她要的周杰倫親筆簽名的CD,那是那年周杰倫來廣州體育中心開演唱會,我陪她去現場,耳膜都快震破了,還找贊助商給她要了簽名,她寶貝得不行,都不舍得拿出來讓人看。她大學畢業,問她這些寶貝如何處理,她說:“扔了吧。”我不舍得扔,在同事群里問有沒有周的粉絲要,有老師秒回,就送了那人,也算沒有虧待這些CD。如今的這塊木頭令我感觸良多:那些我們曾經的寶貝都會有一天一文不值,也許它們也從來沒有當時認為的那么值錢過。但我想我的琴不會,它是我生理和心理都成年以后的作品,要是它不值錢,那就是說我視自己為無用了。
就這樣忙碌著又是一天,仿佛也沒干什么,想想又一日飛逝而過的斫桐種種,木香漆香沁人心脾,提神醒腦,如沐春風。

最具科學家氣質的作家阿城在《愛情與化學》一文寫到馬友友演奏大提琴的表情時,有過精彩的表達。他說馬友友演奏時,他會“很被他毫無顧忌的類似性行為時的面部表情分神。”為了這一句能被讀者精準理解,他侃侃而談鋪墊了很多科普知識。他說,人的腦子里有一個邊緣系統是“情感中樞”,能直接作用于這個邊緣系統也就是情感中樞的藝術是音樂。而在情感中樞的最前端是“快感中樞”,邊上還有一個“痛苦中樞”。也就是說,人的性高潮其實是“生殖器神經末梢將所受的刺激,經由脊髓傳到‘快感中樞’,積累到一個程度,‘快感中樞’神經細胞就開始放電。”
看到這里,數學好的,邏輯能力強的,已經成年的,大致能明白阿城關于馬友友表情的說法。原來,音樂刺激了他情感中樞里面的快感中樞,引起他有些扭曲的面部表情。這種表情大部分看似是痛苦的,因為“快感中樞”和“痛苦中樞”是鄰居,彼此太近,容易互相牽連。
這種表情其實并不是所有表演音樂的人身上都能看到,也不是所有被音樂觸動到的人都會馬上成扭曲狀,否則的話,音樂就是原子彈,早把人類給滅了。
正如阿城原文里所提到的,光有刺激是不夠的,刺激還要積累到一定程度。對于音樂而言,要讓快感中樞開始放電的音樂刺激程度,除了技術和情感之外,我想還需要加上最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忘我。《樂隊的夏天》里“大波浪”的李劍和“重塑雕像的權利”里的華東都是忘我型的音樂工作者。他們的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將最高的忘我境界演繹得淋漓盡致。
“重塑雕像的權利”第一次在樂夏露臉的歌曲是《Pigs In The River》。因為我不懂樂理,英文又差,其實聽不太懂,卻能強烈感受依次遞進的節奏,感受到在節奏中有層次變化并愈來愈濃烈的情緒。而與節奏和情緒相對應的,是華東不斷扭轉著自己,全情投入,但與此同時又有條不紊地指揮著隊友,整個樂隊和樂器完全融合。華東忘我的的肢體語言,自有華東式的優雅。或許正是這種優雅的忘我,對應的是音樂里克制的前進,營造出了獨特的音樂魅力。
對于樂隊,華東自己也是接受外界的表述,比如嚴謹、冷峻、理性。據說他保持的斜長劉海,長度也是固執的,十幾年沒有變化。有人說,他們在舞臺上就是一臺精密運轉的機器,如果是這樣,那么華東就是一臺忘我的音樂機器。
重塑第二次站在樂夏舞臺上是唱《一生所愛》。這次是貝斯劉敏主唱,也有兩人對唱。這一次華東不再僅僅是忘我的音樂機器了,他還是忘我的愛人。
《一生所愛》這首歌太深入人心了,只要一聽,眼前便浮現“大話西游”的經典場面。“苦海泛起愛恨,在世間難逃避命運,相親竟不可接近,或我應該,相信是緣分”,文字和音樂一樣,只要和人的體驗相契合,必定有情感共鳴。誰都會有愛而不可得的痛,或深或淺,這些痛常常被世人一再咀嚼,一次又一次,苦海之中,翻起的是苦澀滋味,卻又讓人再次心動。所以,我傾向于,這一次是歌詞或者音樂首先刺激到了“痛苦中樞”,然后很快殃及到了“快感中樞”。
于是,華東再次出現了更加忘我的身體語言。在將愛恨交織的時空穿越之后,他如拉丁舞般的身體扭動,他從遮掩的頭發里微弱睜開的迷離眼神,他恨不得把話筒吸進去變成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最后,他從無限旋轉的浩瀚無垠的苦海里伸出手,無盡地伸向過去、現在和未來。
最后還需要補充一下。音樂在作用人的快感中樞和痛苦中樞的同時,還會激活腦中的記憶區,所以在忘我地一邊快活一邊痛苦的時候,你還會順便想起什么,并且毫無抵抗,你以為你全部遺忘的,會被音樂利用神經中樞又全部喚起。
“但對于我們樂隊來說,我和劉敏在一起很長時間了,而且還結婚了,所以我們倆永遠會在一起,雖然現在鼓手換了,但一直用這個名字的樂隊去演出,用這個樂隊的方式去創作,去出唱片,那是因為我和劉敏的存在。”
這是我聽歌后去網上看到的2016年的一個采訪。但是,我在微博上聽說在豆瓣里有個小組,小組里的人都在說他們已經不在一起了,甚至說,華東已經有新的女朋友了。

樂隊的夏天之一生所愛

文 / 文學院? ?徐珊

看見自己,看見孩子,看見幸福的每一個瞬間。
“親子幸福書”是一本期待父母共同參與共同書寫的大書,大家在此分享關于愛與自由的感悟,探討依賴和獨立的話題,一起進步和成長。

親子幸福書

今天是母親節,也是孩子學校為孩子們舉行14歲青春禮的日子!圈里滿屏洋溢著兒女們暖暖的愛意,青春禮現場也激蕩著昂揚的青春氣息,不覺間思緒飛揚,我也想曬曬爹媽,聊聊他們的青春故事!
爹媽今年都80多歲了,他們呀,是我心中最最偉大的父母!
老媽和老爹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都沒上過一天學,斗大的字不識一升。但是,他們卻是最有前瞻性,最有眼光,最有見識的父母!
在六七十年代,農村閉塞,讀書人不多,掙錢的門路也不多,除了種地就是種地,也不像現在,各行各業遍地開花。家里孩子又多,我們共姐弟5人。我的父母偉大就偉大在早早認識到知識的力量,一門心思要讓我們姐弟5人讀書學文化!可學費,學費從哪里來呢?每分每厘都是爹媽在土地里刨出來的。記得最清楚的是每次放假,那是既高興又惆悵。高興的是終于放假了,惆悵的是這開學的學費怎么辦。從老大到我這個老小放假都要干活攢學費,大的幫著父母種菜地,澆水。那時候澆水可不像現在水管子一接,電閘一推,水就嘩嘩嘩地有了。那真是最古老最傳統的方式,全是人工,壓水井,一下一下壓著,把水從地下壓上來,每人輪流100下。這可不像現在我們去農莊體驗生活,隨便玩玩,這是真正的生活,不,是生存。澆一次菜地要三四天,并且過三四天再來一次,就這樣周而復始。每一輪菜地澆下來,累得胳膊都抬不起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父母都落下了病,傷了胳膊,現在是老爹胳膊抬不起來,老媽胳膊也總是疼。大的澆菜種地,那像我這個小的就是放羊,放鵝,等羊鵝長大了賣錢交學費。
面對這樣的囧況,村上無數人勸我父母:讓他們上學有啥用?要是都種地,哪能這么受苦,還欠一屁股債,老了有你們受的苦。媽媽卻說年輕受苦不算苦,年輕輕就不干,老了那才受苦呢!
我那從沒上過學的父母就是那么有眼光,就是那么執著,就是這么有情懷,他們雖不會給我們講什么深奧的道理和名人名言,但他們用行動告訴子女青春該怎樣拼搏,青春該怎樣不留遺憾,青春該怎樣熠熠生輝,這樣才能擁抱美好未來!他們一心堅持讓我們上學,無論別人怎么說,也不管吃多少苦受多少累,甚至去東家借錢去西家借錢。他們說受夠了沒讀書沒知識的苦,即使砸鍋賣鐵也要讓我們讀書!
小時候想不明白,身高不到一米六的媽媽,那瘦小的身板里怎么有那么大的能量,等自己成了媽媽,豁然明了,是媽媽這個身份,讓她全身充滿能量,她像巨人托覺著我們永不放棄一路攀升;她像燈塔,一路指引我們走出迷霧,尋找光明。她像超人一路引領我們越過高山追尋夢想!不,她就是她,就是媽媽,這個稱號讓她有足夠的能量養育我們,呵護我們,指引我們!
有這樣傾盡全力的父母,兒女們又怎敢懈怠呢。最終皇天不負苦心人,我們姐弟5人都上了大學,就連我這個老小,全家公認的“最笨的人”竟也讀了個大學,嫁了人找了工作過著不好也不壞還不錯的生活。現在父母總該歇歇了吧,才不呢,即使我們現在也當了父母,爹媽還是總操心著我們每一位,他們擔心你過得好不好,工作累不累,家里孩子淘不淘等等等等。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爹媽,你們把最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兒女,這才是最閃亮最動人的青春!
爹媽,女兒想你們了,等放了假就回家!

文 / 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張新麗

最美青春

糖寶馬上要上幼兒園大班了,五歲的她擁有了一個虎弟弟。還沒見到弟弟的時候,她為我們對虎寶的牽掛而吃醋流淚;可一見到虎寶,她比我們還更歡喜疼愛,抱著虎寶一頓親。虎寶偶爾大哭大鬧,糖寶就模仿他的哭聲,因為實在模仿得太像了,嚇得虎寶瞪大眼睛,哭聲都停了;繼而虎寶感覺沒有下文,就繼續哭,糖寶繼續學,虎寶又莫名瞠視,不敢吭聲。如此循環反復,把一旁圍觀的大人都逗樂了。
糖爸和糖媽對小糖的教育近乎垂拱,我更是陪玩型的,只有小糖的奶奶偶爾會聊發傳道授業之興味,給糖寶上幾堂數學課。因為我們晚輩幾個大肆宣傳愛的教育和理性引導,當年以對子女嚴厲批評教育出名的老媽也不得不耐起性子用帶著土腔的普通話跟糖寶講解。為了跟上時代,老媽會一邊洗菜做飯,一邊聽視頻講解,做了幾十年數學老師的老媽又成了一個新學生。
糖爸和糖媽希望小糖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對小糖的興趣愛好也極盡鼓勵之能事,常帶她去參加舞蹈班和繪畫班。有時候去外面吃飯,遇到小朋友的游戲區,小糖一定要停下來玩上好一會才走,糖爸糖媽也都耐心在一邊等候看護。我們大人時時跟糖寶說:沒必要一定爭做第一,做事的時候專心投入就好,最重要的是健康快樂;要有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努力把它做好。糖寶倒很“聽話”,又活潑又快樂,任何不如意的事情到了她這樣就像過耳清風,很快就忘了。她一個人玩積木,做手工,畫畫,可以好幾個小時渾然忘我。她健壯可愛,聰明有趣,喜歡一切詼諧搞笑的東西。她畫中的人和動物,個個都像她一樣,總是樂不可支,讓人一見忘憂。
我們期待著糖老大和虎小寶的“糖伯@虎”組合會有更精彩的故事。

圖文 / 文學院? ?郭浩瑜

糖姪畫記⑥

自由背包客

背包在路上,看高山流水,看藍天白云,看陽光總在風雨后;背包在路上,一起自在徒步,一起勇敢攀登,一起廣闊天地自由行走。
“自由背包客”是用腳走出不一樣的人生,更是用心走出美麗新世界。大家在此分享關于美與自由的感悟,一起看見更美的風景和更好的自己。

三年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旅行,仿佛變成了一種奢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焦慮的帶娃之中,我們可以選擇帶孩子或約三五知己,在廣州周邊的大山中、田野間,走一走,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放松一下緊繃的神經。既不影響抗疫,又能鍛煉身體、放松心情。
戶外魅力何在呢?
首先,戶外可調節心情。人生際遇難料,貧或富,我們無法選擇,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心情。在困境中,我們可以選擇怨天尤人,也可以選擇勇敢面對。當你累了,那么,請慢下來,看看身邊的風景,也許明天,又有了面對生活的勇氣和力量。戶外,可以讓我們呼吸新鮮空氣、累筋骨而松神經。在極度的身體疲憊之余,已經沒有力氣怨天尤人了。睡一覺,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戶外活動除了放松心情之外,還可以鍛煉身體。登山是一種持續的有氧運動,一整天在山間行走,肩周炎、頸椎病等等都會遠離。徒步不需要特殊的體能和技巧,可根據自身體能調整速度和強度。登山也沒有特別的年齡限制,從三四歲的孩子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可以選擇適合自己難度的山去戶外運動。對于睡眠不好、胃口不好的人群特別實用。戶外可促進睡眠,也會使人胃口大開。曾經帶幾個平時挑食的孩子爬山,下山后路邊的炒粉,孩子們竟覺得是長那么大吃過最美味的食物。愛自己愛家人,最好的就是盡量讓自己保持健康的身體,不要給家人增加負擔。
再次,戶外可收獲美景。人生的長度是有限的,如果有可能,要盡量選擇看更多的風景。雨后云霧繚繞的群山、春天盛開鮮花的高山、秋天金黃的草山、傍晚晚霞中的山脈……
無論是天氣晴朗還是蒙蒙細雨,大山都會呈現他獨有的姿態,只要用心去看,都能發現美景。
另外,戶外還可鍛煉人的意志。戶外有不期而遇的美景,也有不可預料的風險。每次攀登時有多艱辛,到達上頂就有多舒暢。每次戶外,都能體驗到堅持所帶來的酸爽。走得多了,在面對突發事件的時候,都會有自己的判斷和選擇。大自然會賦予我們勇氣和力量去面對各種各樣的狀況。人生就像戶外,戶外就像人生,重要的是過程,是體驗。財富不能讓人成長,但戶外可以,經常帶孩子戶外,可培養孩子樂觀、自信、獨立、勇敢、堅毅的品性。
細數那些年一起爬過的山:
1、鳳凰山
鳳凰山位于天河區,可導航到筲箕窩水庫,大約十五分鐘車程。徒步時間可根據線路長度調整,一般3~7小時。適合4~65歲人群。可自帶午餐,也可下山后筲箕窩水庫附近找農莊午餐。
難度一星;部分路況可參考以下圖片。
2、天堂頂
天堂頂位于廣州從化良口鎮,海拔1210米,為羊城絕高峰。車程兩個半小時左右,徒步線路約17km,徒步時間約8小時。難度級別為三星,登山途中無補給,需自帶水和路餐。正常適合7~55歲有一定戶外經驗的人參加。
3、大南山
大南山位于惠東,有廣東小“武功山”之稱,最高海拔1250米。夏天可領略綠色高山草坡的風光,秋天可欣賞金色滿目的壯麗景色,遇上云海的幾率也比較高,是值得多次參加的一條路線。車程約3小時,徒步線路約12km,徒步時間約8小時。難度級別為三星,登山途中無補給,需自帶水和路餐。正常適合7~55歲有一定戶外經驗的人參加。
4、莫六公山
莫六公山位于清遠陽山,擁有絕美的山脊線,最高海拔1000米。車程約3.5小時,徒步線路約11km,徒步時間約6小時。難度級別為二星,正常適合5~60歲的人群參加。徒步路線大多是在山脊上,可領略千峰競秀的美景。
5、英西峰林
如果覺得前面介紹的幾條路線太過難走,那么,這條線路適合任何人,因為整條線路沒有坡度,也沒有難度。在稻谷成熟的季節,還可以在廣東的小“桂林”欣賞風吹金色稻谷的美景。英西峰林的山峰,酷似桂林。英西峰林位于英德市,車程約3小時,無難度級別。
6、通天蠟燭
通天蠟燭位于廣州從化良口鎮,海拔1047米,是從化有名的千米高山。每年四月,山頂漫山遍野的紅杜鵑,像紅燭照耀天空,所以取名“通天蠟燭”。車程約2.5小時,徒步線路約10km,徒步時間約7小時。難度級別為三星,登山途中無補給,需自帶水和路餐。正常適合7~55歲有一定戶外經驗的人參加。
……
戶外小貼士
打算入坑,裝備先行。恰當的裝備可最大限度的保護我們。裝備包括:登山鞋、速干衣、登山褲、登山杖、護膝、登山包等等。戶外活動,充足的水是必須的,脫水會非常危險,正常情況每人每天需備2L,整個戶外期間,需小口多次的喝水,以防脫水。

文 / 圖書館? 張春燕

每一座爬過的山,都算數

《紫荊樹下》征稿啟事

《紫荊樹下》是我校工會和校女教職工委員會創辦的反映女教職工工作、生活及精神面貌的電子雜志。雜志面向全校教職工,提供一個交流和展示的平臺。雜志的宗旨是展現美麗,追求理想,時尚生活。
《紫荊樹下》是電子季刊,逢3月、6月、9月和12月刊出。
《紫荊樹下》作為我校女教職工工作內外宣傳的又一重要載體,作為華師女教職工展現自我的舞臺、幸福心理的驛站,注重用我們身邊的人和事來充分展現姐妹們“用心工作、健康生活”的風采。
《紫荊樹下》招募美文如下,誠邀您惠賜佳作。
一、征稿對象:全校教職工
二、欄目設置:
資訊瞭望臺(工會活動擷影)
紫荊麗人秀(女教職工風采)
紫荊大講堂(教學科研收獲)
麥田守望者(師生感悟故事)
讀書咖啡吧(深刻睿智書評)
文學手工坊(原創文學作品)
親子幸福書(溫情親子教育)
自由背包客(抒情優美游記)
女性養生堂(健康生活理念)
三、投稿要求:
1.內容積極健康,圖片豐富多彩,結合工作,貼近生活。
2.來稿請附上作者姓名、所在單位和聯系方式。稿件字數不超過三千,圖片格式為JPG格式,尺寸不小于1200x800像素。
3.文章如被采用,會及時通知作者。編輯部對來稿有刪修權,不同意刪修的稿件必須來函聲明。所有稿件擇優刊發,一經采用,即奉稿酬。
四、雜志官方網站鏈接:華南師范大學女教職工幸福伊家園
//gh.scnu.edu.cn/ngw/index.php?s=/Article/index/id/160
《紫荊樹下》編輯部

與您邀約,恭候美文

投稿郵箱:463611443@qq.com
投稿咨詢電話:020-85211040

華南師范大學工會

《紫荊樹下》2022年第2期

展現美麗
追求理想
時尚生活
幸福驛站

 Copyright ? 2024 陜西妙網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陜B2-2021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