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師范大學女教職工電子雜志
(總第37期)
2022年第4期
主辦:華南師范大學工會
? ? ? ? ? ?華南師范大學女教職工委員會
主任:徐頌軍
副主任:鐘偉紅
執行主編:徐 珊
責任編輯:陳木娟、黃 蕾、李施慧
美術編輯:萬 斌
投稿郵箱:463611443@qq.com
電話:020-85211040
2022年第4期(總第37期)
目錄
CONTENTS
?>>>
----------------? ?卷首語
----------------? ?部門風采展
----------------? ?紫荊麗人秀
----------------? ?紫荊人物秀
----------------? ?光·影·璀璨
----------------? ?紫荊大講壇
----------------? ?麥田守望者
----------------? ?文學手工坊
----------------? ?藝術小劇院
----------------? ?親子幸福書
----------------? ?自由背包客
----------------? ?征稿啟事
04
06
12
20
24
32
38
48
62
68
74
80
白衣凝聚“她”力量?
巾幗逐夢綻芳華
文 / 胡悒萍
坐落在校園湖畔,盡覽“陽春草木吐新,盛夏紫荊夾道,秋冬木棉爭艷,寒冬疊翠流金”的華南師范大學醫院是一所面向華師師生及居民的綜合性社區醫院。醫院始于1951年,在七十余年時間光影里,她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這里有一代又一代校醫人的努力,一路風雨,懸壺濟世,兼濟蒼生,創造出堅守與拓進、繼承與創新的傳奇。
橄欖群中紅花艷,嬌顏“醫”路展崢嶸。校醫院近年在學校和上級衛生行政部門的大力支持、醫院黨政班子的正確領導以及全體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屢獲殊榮——先后掛牌“廣東省家庭醫生式服務包簽約試點機構”“南方醫科大學社區實踐教學基地”“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全科醫師5+3規范化培訓基地”“廣東省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培訓省級培訓基地”“中國社區衛生協會培訓基地”等,2017年被評為全國“優質服務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國百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9年獲評全國“優質服務基層行”推薦單位,2020年被中國社區衛生協會評為在新冠肺炎疫情社區防控工作中表現突出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獲“守土盡責,守望相助”抗疫表彰,2021年被評為“廣東省社區醫院”,校醫院直屬黨支部被評為“先進黨支部”……
最美不過巾幗色,桃花馬上請長纓。一直以來,醫院的廣大女同胞們始終奮斗在各自崗位上,無私奉獻、銳意進取,為醫院的建設發展獻計獻策,積極投身醫院發展事業中,撐起了醫院“最美半邊天”。醫療服務中,她們救死扶傷、“醫”心守護:24小時門急診服務提供便利醫療圈;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呵護全生命周期;托老服務悉心照顧老年人,托起幸福夕陽紅……用無私大愛為患者筑就生命港灣;疫情防控中,她們奮力戰“疫”,挺身而出、義無反顧:核酸大排查、疫苗接種、重點人群管理、預檢分診、發熱人員管理、密(次密)接轉運……用看似柔弱的身軀頑強地擔負起與疫情抗爭的千擔重任;馳援支援中,她們逆行而上,舍小家為大家,與病毒賽跑,她們是流調線上的“偵察兵”,深入疫區;她們是抗疫一線的“ 狙擊手 ”,不懼酷暑嚴寒,超負荷工作,用實際行動為打贏疫情阻擊戰貢獻了鏗鏘力量。女同胞們以初心堅守使命,以使命守護生命,用實際行動彰顯了新時代女性的精神風貌,用大醫精誠為師生健康事業作出了貢獻。
歲末冬至,南風暖窗,巾幗攜手綻芳華。姐妹們,心若芷萱,散發出無窮的芬芳,從內到外悠遠不絕。未來希望你們繼續發揚“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與時俱進、乘勢而為,與所有同仁一起攜手并肩,在奉獻中怒放生命,在奮斗中成就不凡,以巾幗風范與風姿,綻放無愧于時代的璀璨芳華,以更飽滿的熱情、更執著的追求,為學校和醫院高質量發展貢獻最美巾幗力量。
校醫院院長
卷首語
部門風采展
校醫院醫護人員風采
——白衣素雅,行無所息
校醫院風采
校醫院風采
部門風采展
校醫院風采
部門風采展
校醫院工作掠影
白衣執甲,全面筑牢疫情防控安全防線
馳援抗疫,深入疫區,爭當“疫線”排頭兵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醫路先鋒,不輟前行
中小幼核酸專場,暖心守護兒童安全
校醫院風采
部門風采展
校醫院活動薈萃
“疫”路顯英姿 白衣展風采:我院慶祝5.12國際護士節
濃濃溫情暖人心:集體生日會
唯念初心 薪火相傳:
榮休人員座談會及奔赴新崗位人員歡送會
喜迎新年 趣味游園:迎新游園
與春相約 共綻芳華:三八節踏青
紫荊麗人秀
校醫院女職工風采
華師有佳人,美麗又自信。
“紫荊麗人秀”是華師各部門工會展示女教職工風采的舞臺。每一位女教職工都在這里呈現自己美麗動人和自信的精神風貌。
“
”
紫荊麗人秀
校醫院女職工風采
紫荊麗人秀
校醫院女職工風采
紫荊麗人秀
校醫院女職工風采
紫荊麗人秀
校醫院女職工風采
紫荊麗人秀
校醫院女職工風采
紫荊麗人秀
校醫院女職工風采
校醫院:胡悒萍院長
在平凡中追求卓越,在卓越中展示真實。
“紫荊人物秀”旨在講述優秀華師女教職工的故事。故事里有平淡,有熱烈,有溫柔細膩的小確幸,更有志向高遠的大追求。
“
”
紫 /?荊?/?人?/?物?/?秀
到訪時,胡悒萍院長正在部署學校大規模核酸檢測工作。進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三個年頭,校醫院的各項工作已探索出規范化流程,預檢分診、發熱哨點監測、核酸檢測等均開展得有條不紊。她腳步匆匆,穿梭于各大辦公室,黑色的裙擺忽起忽落,帶來時間的風。
“我覺得我來對了”
胡悒萍原先在三甲醫院工作,是呼吸內科的專科醫生,會做支氣管纖維鏡。這項技術雖然如今已經很普及,但在當時那個年代還沒有多少人能掌握。1998年,她隨先生調到華師,進了校醫院,“想著先過渡一陣再去外面的三甲醫院”。這期間她發現一名疑似急性心梗早期患者,建議他進一步接受檢查和治療。后來病人家屬告訴她,轉診后三甲醫院的醫生很是驚訝,“能在這么早期發現這個病”。漸漸地,排隊找她看病的人越來越多,她找到了在基層醫院工作的意義,那就是——治病救人,純粹地為醫學做貢獻。胡悒萍決定留下來后,同學們紛紛打電話勸她,甚至“罵”她。大學四年間,胡悒萍的成績年年第一,畢業后到學校的附屬醫院,他們想不通現在她為什么要留在這么小的醫院里。
“我覺得我來對了”,胡悒萍像是回應多年前的“不理解”。2001年,基層醫院開始發展全科醫療,作為當時唯一一名35歲以下的年輕醫生,她被校醫院外派學習。“我覺得全科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因為它是教人防病,讓人不得病、少得病。”無論是從前在三甲醫院,還是如今在基層醫院,胡悒萍總在強調“有意義”。全科醫療的“有意義”在于“治本”,她將其比作“釜底抽薪”。“就像一鍋沸騰的水,底下火燒得正旺,一瓢涼水澆下去,過一會兒水又咕嘟了,但是如果把下面的火撤掉,可能水就不會再沸騰了,我就是這么想的。”當工作有了意義,自己的生命也就有了價值,這樣的信仰也更加堅定了她留在基層的決心。也有人調侃她是“逃兵”,她笑笑說:“基層也總要有人,是吧?”
最初接到校醫院院長的任命時,胡悒萍心里有點兒打怵。“我沒有管理經驗,一直以來心里想的都只是如何做一個好醫生,從沒想過當院長!”但她的研究生導師用一席話將其說動,“做一個好醫生只能服務來看病的這撥人,而做一個好院長,可以培養很多好醫生,幫助更多的人。”于是她鼓起勇氣,后來碰上很多困難,也曾想過卸任,但在“做一個好醫生和好院長”信念的支撐和導師的鼓舞下,胡悒萍積累了越來越多的坐診經驗和管理經驗,也積蓄了越來越多的力量。她慢慢堅持下來,徹底從三甲醫院“出逃”,扎根基層,留在華南師范大學醫院。
“發展就是硬道理”
回顧這些年的工作,胡悒萍細細梳理校醫院的發展歷程,“發展就是硬道理,醫院要發展就要有目標和標準”。2010至2014年,校醫院集中開展醫務人員培訓,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彼時學生會收集的對校醫院的意見多達八頁,面對學生們的疑慮,胡悒萍當即決定召開座談會,介紹校醫院基本情況與工作內容,首先消弭醫患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問題;再就現場提問逐一解答并安排整改,同學們都很滿意。后來校醫院定期召開與學生的溝通會,將溝通對象拓展至教職工和離退休的老人家們,向其傳達工作理念及思路,增進彼此的理解。
2014至2017年,校醫院集中進行內涵建設,提出新的服務理念。胡悒萍說:“原先人家覺得我們校醫院水平不行,是因為他拿我們跟三甲醫院比技術。三甲醫院的專科醫生可以專攻某一系統的疾病,‘疾病不懂,病人往來’,而我們基層醫院的全科醫生需要關注病人整體,‘從生到死’,更加關注疾病的預防和健康維護。我們要教他怎么去防病、不得病,得病后我們要評估他目前進一步加重的風險,去幫助他減緩加重,避免住院。”她將英美的家庭醫生先進經驗移植到校醫院,面向教職工提供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每位醫生和約200名患者簽約,建立長期固定的醫療關系。家庭醫生能夠全面了解患者病情,覺察其健康管理的問題,提前進行篩查和診斷。由于學生的醫療需求較小,胡悒萍便要求醫生們組建家庭醫生團隊,與各學院建群溝通,回應就診、報銷、轉診等問題,并普及健康知識,如軍訓期間會根據學生可能存在的中暑、曬傷等情況發布相關推送,以滿足基本的保健需求。
2017年至2019年,校醫院便集中進行質量管理及標準化建設。由于胡悒萍敏銳的前瞻性,校醫院成功將該項工作提前做到全國前列。“2016年時國家出臺的醫療機構質量管理辦法,主要是面向三甲醫院執行,尚未涉及基層,但我們就朝三甲醫院的標準靠齊,拿到文件就跟著它的要求去做了。后2019年全國開始檢查基層醫療服務質量,其實也是這一套質量管理辦法里頭的內容,我們就已經做得像模像樣。”憑借著對自身的嚴格要求和對政策文件的執行力,2019年華南師范大學醫院獲評“優質服務基層行推薦標準”,全廣東省總共14家,后校醫院代表廣東省迎接全國檢查,也得到很好的反饋。
而后校醫院進入夯實基礎階段。胡悒萍懷抱著冷靜而審慎的態度,思考發展速度過快時難免出現的內部問題,將為了發展暫時擱置的部分重新落實。她始終相信“信仰是最大的力量”,緊跟國家的大政方針和醫療理念,守好“保障師生健康,保證醫務人員的幸福感”的初心,多想辦法盤活存量,就一定能夠在現有的條件上做到最好。
“要教會更多的人”
2020年,胡悒萍獲得“廣東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華南師范大學醫院被廣東省高校醫療保健協會評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進集體”。回憶新冠肺炎剛開始流行的情景,她說,一面是恐懼,一面是不知所措,以對疫情的敏感性召開院工作會議,成立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迅速籌措一批應急物資。而后胡悒萍作為基層代表參加省里的疫情防控專家組會議,研讀文件,理清思路,迅速響應,形成制度規范,制定流程和指引,在保證學校疫情防控安全同時,得以將先進經驗向更多高校及基層醫療機構分享。
“自己理順了,做好了,還要教會更多的人”,胡悒萍在“感控專家課堂”上講授基層醫院在疫情防控過程中的實踐經驗,作為副組委參與編撰人民衛生出版社的兩本小冊子,帶領校醫院錄制視頻為基層醫務人員提供指引。這些冊子和視頻成為傳播防疫知識和技術傳授的重要手段,在全民抗疫當中幫助了基層工作人員,也幫助到了更多的群眾。這是讓胡悒萍欣慰和驕傲的事情,她更加相信,信仰就是一種力量,一種可以一個人幫助很多人的力量。
除了經驗和知識的傳授,具體落實到基層的工作實踐,也就是如何拆分工作環節,也是需要想方法的。如何讓工作程序簡單化、流程化,更易于操作呢?胡悒萍院長告訴我們,核酸采集人員練習穿脫防護服采用的是微格培訓法。她們將穿脫防護服分為4-5個步驟,6人一組合作學習,每次一名成員操作,小組成員則負責錄像并集中記錄某一步驟的操作情況,如此輪換,在發現同伴問題,為其指出錯誤的過程中掌握標準的操作性知識,也通過視頻進一步自我反思與提升。她說,最后一名成員的操作過程勢必是很規范的,對自身防控措施的自信也能消除核酸采集人員的顧慮,輕裝上陣。“讀懂、吃透相關文件,有流程,有制度,有監督,經常檢查,持續改進”這是胡悒萍總結的經驗。
“心自然會撐大”
手邊疫情防控指揮部下發的文件還沒翻完,胡悒萍又忙著查閱電腦文件夾中密密麻麻的講座培訓資料。這些年除了校醫院的管理與疫情防控,作為醫改專家的她還多次受邀擔任經驗交流講座和培訓班的主講,她將大多時間與精力都投入了工作。對于丈夫和兒子,她有些內疚地說“對不住”。兒子的高考與填志愿她沒有過多參與,后來他去讀研也無暇顧及。在工作與生活的天平上,她明顯將砝碼加在工作的一邊。她很感激家庭對她的包容,轉身又將這份包容帶到工作中。擔任院長日子里有很多難以言說的苦,這些苦“撐大了”她的包容心,而這也是她最大的收獲之一。“學會調整心態很重要,也許以前會對很多雞毛蒜皮的小事想不通,經歷得多了心自然就會‘撐大’了。”
心態好身體就會好,胡悒萍和學生們也這樣說。她給大學生們講生命的誕生要經歷的波折,從生理延伸至心理,告訴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是最棒的”,要學會接受自己、愛自己,尤其珍愛自己的生命。現在很多年輕女孩愛美,或會接觸花樣繁多的醫美項目,但“美是由內至外,發自內心的,笑容是最美的!”她回想起自己實習時,一位老師從上海學習醫美技術歸來,要給她們免費做雙眼皮、墊鼻梁,“其實我一單一雙的眼睛做完后應該會有很大改觀,但我還是拒絕了,免費也不做,我說我向來不是靠顏值的,我有自己的信仰,我相信多發自內心地笑一笑,也能散發光芒”,她說著便笑了起來,眼里閃著誠摯的光。
在胡悒萍院長的辦公室對面有一面宣傳欄,上面張貼著諸多通知和患者的感謝信。不起眼的角落里有一幅筆觸稚拙的幼兒畫,畫著幾個醫生,又用水彩筆歪歪扭扭地寫下“謝謝您,您辛苦了”。我想每次她走出辦公室,抬頭看到宣傳欄中的畫與感謝信時,想必會面露微笑,心中想:我來對了。而再有同學為她惋惜,問她留在華師醫院后悔嗎?她也會再次堅定而有力地回答:我不后悔。
文 /?本刊記者? ?侯雨心? 邱梓澄
胡悒萍:信仰是最大的力量
冬日暖陽,華師異木棉又美麗綻放,老師們紛紛用鏡頭記錄下美麗異木棉下的萬千姿態,成為華師一道靚麗風景。
“
”
光·影·璀璨
光·影·璀 璨
光·影·璀 璨
光·影·璀 璨
紫 /?荊?/?大?/?講?/?壇
“紫荊大講壇”旨在呈現當代高校教職工對于女性話題的思考,為建設平等和諧的兩性關系提供思想交流的平臺。
“
”
這三年,疫情起起伏伏,關鍵時候,很多學校都把線下課改為線上課。老師們不知不覺上了許多網課。從最開始的手忙腳亂到現在的駕輕就熟,從精心錄播到線上直播,每一位老師都積累了許多線上網課的經驗。本期《紫荊大講壇》邀請了音樂學院王曉盈老師、外文學院肖娜老師、軟件學院丁美榮老師和教信學院張新華老師,一起聊一聊關于網課的感受,說一說關于網課的故事。
網課大家談
徐珊:老師們,非常感謝大家在繁忙的居家網課期間能抽空來到我們的“紫荊大講壇”。雖然我知道有許多老師并不喜歡線上上課,即便從石牌坐車去大學城上課需要花費更多時間,老師們還是愿意走到教室去上課。但是,疫情期間,線上課確實是解決了特殊時期的上課問題。而且,和線下上課相比,網課也還是有一些自己的特色的。想問下各位老師,在您看來,教室上課和上網課,有哪些差別,各有什么優劣呢?
王曉盈:
我一直是堅定的線下課擁護者。我覺得教室上課最無可替代的優勢,就是它是實實在在發生的真實教學,師生可以在面對面的情況下進行互動,教師和學生的舉止言行、神態微笑都盡在彼此的眼中,能被看到、聽到、感受到、鼓舞到、激勵到,能達到理想中教學相長的狀態。網課的優勢當然是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動動手指點擊屏幕,就隨時可以發起一場云端的學習和相聚,而且參與者可以比較廣泛。當然弊端也顯而易見——學生的參與性無法預測,如果不要求打開攝像頭,教師完全沒辦法知道上網課時電腦另一端的學生們究竟在干啥:睡覺、吃飯、打游戲、上廁所、做核酸……甚至無法判斷是否他們本人在聽課,who knows?因此,教師在每一次扮演主播角色時,既需要極強大的內心力量,還需要學生高度自覺的配合,否則就是自說自話的一出獨角戲。偶爾遇上網速不好,硬件故障的時候,更是尷尬的社死現場。
但我最近發現,網課也會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比如我在給小學教育的孩子們上音樂課時,有一節課原本是線下舉辦的班級音樂會,無奈轉成了線上視頻直播。我發現在精心錄制的視頻里他們大方自如的表演和線下課的害羞拘謹的狀態判若兩樣,這也讓我開始思考網課對于社恐年輕人的吸引力。線上音樂會結束后,有個學生發私信給我說,“這一個學期大家的進步好大,我們第一次展示課上每個同學都低著頭沒有表情地唱,然后今天大家的視頻節目跟第一次完全不同,有互動,有舞蹈,真的就像曉盈老師告訴我們的‘想唱就唱’。我自己也感覺到了,之前想都不敢想象在公共場合唱歌,這次在文化廣場錄節目的時候也沒有感覺怯場或是什么的,那種放開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感覺真的很棒”。疫情改變了上課的方式,卻沒有阻隔我們的交流和溝通,所以,這也算是網課的意外收獲吧。
肖娜:
和王老師的音樂類課堂不同,我的筆譯實踐類課程,線上與線下的差異并不明顯。導入、布置、實施和評價等教學環節,無論線上線下都要借助網絡工具和合作編輯方能完成。相比線下課堂,線上課堂的分享和評價環節往往精彩紛呈。通過騰訊會議的“屏幕共享”功能,學生展示他們的探究和發現;騰訊會議的聊天區也是絕佳的譯文大賞空間,筆譯課程的學生用得很趁手。
線上教學的短板在課堂管理方面,教師很難確保學生的注意力始終如一,也無法通過觀察學生動作表情判斷授課環節的效果。
當然,理論型課程可能稍有不同。理論課強調文獻的閱讀、理解、探討,以思想分享和碰撞為目的的小組合作是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我的騰訊會議使用的是免費版本,不支持分組討論形式,這方面的課堂活動大大壓縮,對教學效果影響極大。
丁美榮:
我覺得上網課相比教室上課有優勢的是,首先是教學時間和空間得到有效拓展,教師和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完成教學,甚至可以把往返課室的時間能有效利用于“教”和“學”;二是直播間所有學生可以在同一時間內在聊天區域發表觀點,進行互動討論,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能給更多的同學提供發表分享觀點的機會,這在教室上課是比較難滿足學生的;三是更加有利于基于教學活動的有效設計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思辨思維、創新思維等。
當然,上網課相比教室上課還有很多不足,比如,由于師生在空間上的分離,使得互動雙方的臨場感差,學習氛圍不強,學生注意力持續的時間較短,這就對教師的直播教學設計和實施提出了新的挑戰。另外一些理工科線上在虛擬平臺做實驗,缺乏真實實驗體驗,也難以體驗到真實實驗中的挑戰性問題,影響學生實踐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的有效培養。
張新華:
上網課省去了從家到教室的時間和路程,特別是去大學城校區或其他校區上課,上兩節課至少半天時間就花進去了;某些教學內容,例如計算機軟件的操作,需要學生看清楚菜單欄和一些參數的設置等操作過程,每人一臺電腦觀看效果比在教室八九十人看一臺昏暗不清的投影效果更佳。
但我還是認為上網課的教學效果遠遠比不上教室上課。上網課,老師基本上就是自言自語,根本看不到學生的眼神,更看不到他們的反應,無法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內容;上網課,基本上只能是灌輸式教學,啟發式、項目式、探究式、小組合作與協作等等教學方式都是空談。
徐珊:是的,我和大家的想法一樣,我自己也是更喜歡去教室上課,感覺網課沒有辦法面對面交流,缺乏一種真實感,課堂也因此顯得不夠生動。不知各位老師意識到這點之后,有沒有在教學方法上為此做了一些變化和改進。比如在網課過程中增加提問和討論的互動時間,在PPT基礎上增加視頻內容等等。另外,也想請問老師們會不會錄制自己的網課,然后復盤總結呢?
張新華:
我的確想了很多教學方法,比如隨機提問、鼓勵學生分享學習收獲和軟件使用技巧、讓助教師兄分享學習經驗,即時在線討論很難去組織,非即時的學習討論和學習反思,以及每次課都錄制了視頻,并把視頻鏈接分享給學生,讓學生可以回看。
丁美榮:
我感覺對于我們來說,上網課并不比上線下課程輕松,而且和學生一樣,都會面臨一些教學中的挑戰性問題,需要教師充分發揮直播教學的優勢,克服其局限性,摒棄講授為主的傳統課堂教學,運用直播平臺的多種交流工具,有效開展以學生為中心,以對話、討論、探究為主要方式,實施互動式教學,從而增強教學的課堂臨場感。
我會根據需要增加一些自己錄頻,以及各學習平臺精選的高質量的視頻內容,幫助學生多角度清晰的理解知識。我也會需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程教學活動,提升線上課堂磁性效應。
王曉盈:
今年是第三年上網課,最大的感受是我已經越來越淡定了。2020年剛開始上網課的時候,媒體和周邊的人都戲稱我們老師為主播,當時我自己也頗有壓力,總覺得在被動地去扮演著一名女主播的角色,對網課也沒有過多的期待和思考。現在到了后疫情時代,疫情常態化之后,網課對于包括我在內的每個人來說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存在。雖然它難以做到線下課那樣心有靈犀般的充分溝通和互動,但我們可以琢磨著怎么把網課上得有意思一點,學生的參與度高一點。我的做法是,上課前不著急講課堂的教學內容,先放一段音樂,播放一個視頻,和學生們問個好,聊聊天,把大家的情緒都帶動調整到一個比較舒服的狀態,再開始上課。比如我在上《流行音樂與學校音樂教育》這門課的時候,每次上課都會和學生們分享一首最新的有關抗疫或者時事的流行歌曲,然后評論區會出現很多的彈幕,大家或感動或歡喜或鼓舞,在一種美好的氛圍中就比較自然地投入到之后的課程學習里。
在課件中我經常會插入一些討論環節,給學生們思考的時間,然后再請他們來回答,同時請其他同學進行點評。這樣一來,每個人都不會閑著,都有隨時被叫到發言的可能,因此,學生的積極性就比較高,課堂氣氛比較好,不會那么沉悶。由于專業教學需要,我也經常會播放很多音頻、視頻,學生普遍反饋比較喜歡。關于錄課,我一般是會選擇性地來錄課,但一般不太敢看,感覺問題好多,哈哈。比較遺憾的是,2020年使用騰訊課堂的那些上課視頻沒有及時下載,保存鏈接都過期了,當年上課的狀態還是非常不一樣的,帶著幾乎虔誠的莊嚴的肅穆感。
肖娜:
從學生的反應來看,線上課程要精簡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讓學生有“學有所得”的真切感受;要注重板塊之間的銜接,教師需要像茶館說書藝人一樣,用類似“上回說到”“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且按下不表”“請聽下回分解”這樣的敘事技巧,把課堂組織好,做到前呼后應。另外,充分運用網絡資源,把課件設計得更美觀,更富于趣味,增加視聽等多模態信息,等等,這些都非常有助于線上教學。
本科線上教學也有一部分內容是借助微信課程群進行,例如“騰訊文檔”的共同編輯功能非常便利,收集整理作業不再讓人頭疼。剛好我也在華附教書,給高中生的三合一配方是平臺錄播、騰訊會議直播和微信群接力答疑。個人認為,如果能做到目標清晰、步驟明確、抓大放小、及時補缺,目前的線上教學也能達到不錯的效果。
徐珊:聽到大家這么說,我很慚愧,我上課沒開攝像頭,不是像去教室上課那樣認真打扮,重點在口頭表達了。這個我確實要反省。另外我之前聽說有老師上課的時候,家里的貓跑進攝像頭,或者自己的孩子奶聲奶氣的聲音在線上傳播。不知各位老師有沒有這種“翻車現場”呢?您是如何機智化解那一刻的尷尬的?或者您有其他的囧事和趣事,可否和大家分享一下。
肖娜:
雖然經常看到教師直播課程各種翻車的新聞,我自己并沒有這樣的焦慮。我不認為教學環節必須無懈可擊,所有的突發事件都是課堂的真實和人的真實的一部分。在線課程本來就是不得已的選擇,外部壓力已然難以承受,何必再強求教師或學生百分百完美呢?在線課程的順利進行需要依賴良好的外部環境,例如網絡信號和電腦硬件;教師能否自如嫻熟地運用直播平臺的各種功能也極為重要。
我曾遭遇過一次哭崩的情形。那是兩節筆譯課,課間休息時我關閉了麥克風;第二節課是評價環節,我大概分析了二十多份學生譯文之后才注意到學生在聊天區里的輪番提醒。原來是我沒打開語音,從教二十三年,我第一次在課堂上把自己氣哭,哽咽得說不出話。學生善意體貼的安慰很快讓我恢復了心情,網課和疫情的雙重壓力也得到了一次意外的釋放。
王曉盈:
從開始上網課以來,我都比較謹慎,一般都會提前做好各種安排,比如叮囑家人照看好孩子,提前檢查好設備等等,所以基本沒遇到過“翻車現場”。比較尷尬的一次是,我給學生們講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口沫橫飛地給學生們講了幾乎半節課,才有學生在評論區告訴我沒看到課件和視頻,原來是我按錯了共享的頁面,于是趕緊調整,恢復正常后我和大家說sorry,學生們紛紛安慰我,有一個孩子開麥對我說:“沒關系,老師,您的聲音特別入麥,單純聽您講課也是一種享受呢”。哈哈,于是瞬間被療愈了,音樂學院的孩子們就是這么貼心。
張新華:
我上課是大嗓門,上網課時聲音可能也比較大。兒子上三年級,每天也要上網課,有一次,我聽見他在他的網課上跟老師說,老師我媽在那邊上課,比較吵!^_^
也有一次我這邊正在上課,兒子那邊已經上課,但他還沒找到上課的騰訊會議號,大叫起來,我只好跟學生說抱歉,幫他登陸了他的課堂,再回來繼續上我的課。嗨,說出來都是無奈,希望學生和老師們能多多包涵!
徐珊:聽到大家的網課“心酸”史,我覺得五味雜陳,有點好笑又有點無奈。好在三年的網課史應該很快結束了,這也成為獨特的經歷和記憶了。想起我自己這幾年上課,用過礪儒云,也用過釘釘和騰訊會議等線上課堂工具,發現各有特色,也各有優劣。也想問問大家,你們現在選擇哪一種線上課堂軟件,為什么呢?另外,假如讓您設計一款網課app,您會重視哪些功能的設置?還有,您會給這個app取個什么樣的名字呢? 如果我取名字,我打算叫“網學撈”,意思就是和某底撈一樣,提供全方位的高質量的網課。哈哈。
張新華:
我選擇的是騰訊會議,方便、免費,大多數都在用。
我的這款網課APP,名字是“好學伴”,能個性化定制每個人每天各門功課的頻道、作業和任務(現在一門課一個騰訊會議,很不方便);能更好的支持更多的分組討論功能(現在騰訊會議只免費提供兩個分組);老師可以隨時調用每一個學生的電腦屏幕和視頻(現在上課的時候很想知道,學生到底看沒看我的屏幕,到底在干啥?什么也看不到);“好學伴”是希望網課不孤獨,有個學伴可以跟你交流、提醒你需要做什么、如何深度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如何輕松愉悅地完成各項學習任務。
王曉盈:
2020年剛開始上網課的時候,我基本是依托勵儒云做課程建設,直播在騰訊課堂上展開,感覺非常方便,可以隨時連線學生,而且上完課后自動生成回放鏈接,也比較方便自己復盤和學生回看。可惜今年再上網課時發現這個軟件下架了,現在只好改用騰迅會議上課,但感覺共享屏幕時不是很方便,經常會顯示不出來。如果讓我來設計課堂軟件,我認為首先要考慮界面簡潔、交互性強、操作簡單。取名字的話,暫時還沒有想過,可以類似“云課堂”之類的,哈哈。
丁美榮:
我選擇騰訊會議和騰訊課堂,功能齊全,操作簡易,直播相對流暢,網絡和平臺運營比較穩定。假如讓我設計一款網課app,我會重視教學互動、展示、監控、教學過程記錄存儲等功能的設置,如果給這個app取個名字,還沒想好,先起個“智能互動教學平臺”吧。
徐珊:我蠻喜歡張老師取的“好學伴”這個名字,以后大家可以合作。哈哈。最后,我還想問問大家,作為一名網課直播時期的“主播”,積累了這么多直播經驗,有沒有開視頻號,有沒有打算以后也在自己的視頻號開設直播,面向更多的大眾傳播知識呢?如果有的話,您會打算講述哪方面的內容呢?
王曉盈:
目前還沒有開通視頻號,但近期有這個打算,如果開通的話,可能會分享一些生活中關于形象美感、嗓音保護以及流行音樂的話題。
張新華:
我打算退休以后開個直播視頻號,主要針對小學生的家庭教育或課程輔導提供優質的學習資源和指導。看到很多小學生家長很焦慮,也很卷,孩子很辛苦效果也不一定好,很想幫幫他們,現在我也很忙,希望退休以后能實現這個愿望。
徐珊:熱切期待王老師和張老師開視頻號,一定去點贊轉發。我也開了視頻號,不過沒有直播過。我和張老師有同樣的想法,希望自己一直在教育領域能做出更多的貢獻。
感謝各位老師,感謝大家的參與和探討。也許以后網課是很少了,但是通過現代媒體直播講座、線上會議以及云會面探討思想和傳播知識的形式越來越豐富。而無論線上還是線下,衷心祝愿大家上課快樂!
傳道授業解惑,執著追求守望。
“麥田守望者”旨在提供一個講述自己教學故事,分享教學經驗,暢談教學感悟的平臺,讓教學相長的教育精神永流傳。
“
”
麥 /?田 /?守 /?望 /?者
教育科學學院:施雨丹
經過培訓和實習,第一次成為大白。從做核酸到核酸采樣,深感抗疫防疫的不易。雖不認識彼此,但是相互的安慰和謝意,成為一起加油的溫暖動力。繼續加油!
文學院:孫雪霞
昨夜形勢趨緊,今日在急降的氣溫中小心翼翼來一課上崗。 同為第一次上崗的馬院楊主席邊穿防護服邊說:“哎呦,怎么比高考還緊張!”深以為然。怕步驟不對,怕操作不當,怕防護有誤,怕前來測試的人不滿意……憂心忡忡,卻一刻不敢耽誤,從上午9點半到中午1點半,手就沒有停過,估計測了七百人左右。有的人一張嘴就能清晰地看到咽部的 M,禁不住贊嘆一聲:“太棒了!”有的人則要不斷提示:“嘴張大一點,下巴抬高一點。”最終以一聲略感惡心的“呃”作結。好在來的大部分是大學生,離開時都會說一句“謝謝老師!”回到家中,發現各區已陸續發布解封公告,期望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大白朋友圈
疫情三年,毫無疑問,戰斗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是我們最心疼的“大白”。此外,還有一群志愿者“大白”,也讓我們內心感動。他們舍小家為大家,他們心存大愛敢于擔當,他們是逆行者,更是勇行者,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疫情阻擊戰結束前,我們學校也組織了一批教師志愿者,成為“最后”一批大白。這群大白里,也有我們身兼行政領導和專業教師、母親和女兒等各種身份的溫柔而勇敢的女教師,讓我們聽聽她們的心聲,讓我們在這里說聲:謝謝你,華師最美麗的大白!
機關:趙海霞
做志愿者培訓心得:
1、做核酸的地方挺危險的,最好不要人多的時候去,一定戴好口罩,不要交談 。
2、做核酸的桌子不要碰。
3、前面的人離開之后,做核酸的大白會做消殺動作,你等他拿出棉簽的時候再坐到他前面。摘下口罩,張大嘴巴,屏住呼吸。不要提前打開口罩,更不要和大白講話。
4、做完核酸馬上戴好口罩,不用和大白說謝謝,馬上離開。
5、做核酸標準是口腔內兩側扁桃體和喉嚨(俗稱)各三下。樣本需要一定量的細胞。所以只在你嘴巴里沾點口水的,是在忽悠你。戳得有點痛有點嘔的,才是良心大白。
6、嘴巴要張大,不要吐舌頭。自己對鏡子看看如何張嘴才正確。
7、不要站著俯瞰大白,否則大白看不到你的喉嚨,撩得也很別扭。坐下來,稍微抬下巴,就剛好啦。
音樂學院:王曉盈
? ? 自從參加完防疫志愿者培訓后,都剛好遇到學院各種工作無法報名,25號終于如愿報名了第二天上崗。可不巧當晚天河區發布了最嚴厲的管控靜默通知,于是對于身處管控區的我而言,上崗成了可望不可及的事兒。昨天,廣州市宣布了全面解封的重大消息,我終于實現了上崗的愿望。
今天是廣州入冬以來最冷的一天,氣溫已經降到了 10度,我穿了薄羊毛衫加羽絨背心,出門時仍覺得身上涼颼颼的。來到一課以后,在校醫院醫生們的指導下,我認認真真地穿上了各種裝備,變身為一名渾身嚴嚴實實的大白,開始工作前還和伙伴們一起拍了大合影。可能由于天氣寒冷,再加上昨天大批學生返鄉,今天做核酸的人并不算多。他們大部分很客氣,做完之后會輕聲說句謝謝!還有兩個老師做完之后,指著我身上的名字笑著問我是音樂學院的學生還是老師。我也從剛開始的拘束緊張,到后來的駕輕就熟,越來越順溜地給每個人做著采樣。由于精神高度集中,身上倒一點也不冷了,反而是兩只手冰涼得要命,在原本寒冷的天氣加上幾百次酒精的揉搓后變得更加透心涼,這真是一種很奇妙的體驗!
令人高興的是,今天我遇到了好幾位學院和學校的同事和熟人,在認出我的那一刻,大家的笑容都特別溫暖。快年底了,希望大家都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致政管學院2022級孩子們的一封信
文 / 政治與管理學院? 姚 維
我們在魔幻中迎來了2022年年末。最近這一個月里,伴隨著廣州市疫情的持續變化,大家也經歷了從常態化管理到封閉管理再到封校管理的巨大轉變。尤其是在差不多兩周的封校管理期間,大家在心理層面上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日漸縮小的空間、限制規模的活動、真假難辨的信息、聳人聽聞的傳言、躁動難耐的氛圍、連綿不斷的陰雨……都給本應多姿多彩的大學生活增添了一片陰霾。好在孩子們都能夠站穩立場、堅守紀律,配合學校防疫抗疫工作的開展,通過各種方式積極相互幫助、相互鼓勵、相互支持,并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到支援學校抗疫的工作中,核酸志愿者、物資搬運者、宿舍樓棟管理協助員……在校園的每一處、在抗疫戰線最前沿,都閃現著咱們22級孩子的身影,沖鋒在前,無所畏懼!
今天,我們順利迎來了全校的解封,也在經歷急劇變化的一天后,進入了全面落實精準防控、優化防疫政策的新階段。無數人奔赴在回家的道路上。回家之旅匆匆,來不及一一道別,再次相見,或許要到寒冬散去、春暖花開時候。無論如何,黑夜已經過去,天際漸現曙光;冬風固然凜冽,春意已藏其中。在走過了那些最艱難的道路、度過了那些最難熬的時光,我們依舊意氣風發,我們始終斗志昂揚。在此,也想給22級的孩子們一些囑咐,還請勿怪嘮叨:
注意防寒保暖。近期全國范圍內氣溫大跳水,省內的孩子正體驗著何謂廣東的冬天;省外的孩子則感受著極致溫差的酸爽。無論是在家,還是在校,無論正在歸家途中,還是即將奔赴旅途,都一定要注意出門穿好衣服,睡覺蓋好被子,秋褲莫嫌它丑,總比抖腿優雅~
注意個人安全。雖然廣州調整了管控政策,讓大家的自由度有所提高,但反過來說,對個人防護的要求更高了。特別是考慮到當前全國范圍內的疫情發展形勢,大家一定要做好個人疫情防護,出行時戴好口罩,取件后及時洗手。另外,若是搭乘公共交通出行,一定要盡可能避開人流密集區域,注意個人的人身安全和財物安全,不與陌生人輕易接觸,點對點出行或結伴出行,不到處流動,到家后及時報備。
注意學習規劃。雖然很多同學回家了,但我們目前尚未到寒假,教學計劃仍在繼續,且隨著期末考試提前、考試形式變更,更要求大家要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復習的規劃性,提早進入復習階段,確保自己清楚每天、每周要做什么,切莫在葛優躺和回籠覺中荒廢了時光。
注意家庭關系。對于許多孩子來說,回家過年是這一次返鄉最大的訴求。許多孩子是第一次經歷如此長時間的離家學習,而對于許多外省的孩子來說,第一次遠離家鄉,從北國到南國、從川陜到嶺南、從浙閩到廣府,這種變化不單單是地理空間上的改變,更是對截然不同的文化環境、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截然不同的人際環境的重新適應。在經歷了數月的離家學習和獨立生活后,許多同學的內心都被思鄉之情所充溢。未來,隨著大家的成長,無論主動被動,在家的日子總會越來越少,離家的距離總會越來越遠。因此,趁此機會,和家人好好相處,分享分享生活,嘮嗑嘮嗑趣事,共度歡樂時光。
注意充實生活。多去感受生活,走出虛擬世界,在現實世界中感受一切,從書籍中汲取養料,穿梭時光,體驗世間百態。線上學習的時光里,給自己培養一個新的愛好,嘗試一些新的事物,接觸一些新的領域,不要孤僻了自己,不要封閉了自我,不要收窄了自己的世界。嘗試著去擴充它、去改變它、去豐富它。
注意堅定立場。平凡的生活之下,總是暗流涌動。尤其是疫情三年來,社會層面積累的種種情緒、境外勢力和破壞分子的挑動、無聊好事者的興風作浪,使得各種輿論場域充滿了云譎波詭的氣息。對公理與正義的追求是人樸素的沖動,而如何去追求和實現,則有賴于人的智慧和眼光。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要能夠知進退、明得失、懂取舍、識大體、講立場,切勿以不恰當的方式參與到充滿爭議的事件中,使得自我的訴求和所得的結果背道而馳。
無論是在家,還是留校,縱使遠隔山海,都請記住:輔導員始終守候在這里,會一直陪伴著大家。
最后,以泰戈爾的一首詩歌贈送給大家:
世界于你而言,
無意義無目的,
卻又充滿隨心所欲的幻想,
但又有誰知,
也許就在這悶熱令人疲倦的正午,
那個陌生人,
提著滿籃奇妙的貨物,
路過你的門前,
他響亮地叫賣著,
你就會從朦朧中驚醒,
走出房門,
迎接命運的安排。
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運有個“我們”
文 / 華南先進光電子研究院? 劉佳鑫
展信佳!
研究生的一個學期已經接近尾聲,感覺如何?入學時立下的目標實現了嗎?是否還有些遺憾?但我相信,大家肯定是有收獲的。比如有的同學收獲了校園愛情,有的同學收到了結果很好的實驗數據,有的同學參加了很多專業學科會議,有的在專業課上拓寬了自己的知識寬度和厚度,有的適應了幾乎沒有秋天的廣州,也愛上了飯堂很好吃的華師......無論收獲大小,恭喜你們啊,人生經歷又豐富了一些。
我們相遇在2022年的8月末,這是我正式工作的第一年,也是你們開啟研究生的第一年。我們都在彼此期待著,期待著人生新的階段會發生哪些新的故事。大概你們的本科生活和我的研究生活是一樣的,在疫情籠罩的日子中,幸運的被國家保護了三年,我們才得以平安相見。曾經的我以為,只要做好防護,“病毒”總是離我們很遠。直到前些日子,大家一起經歷了校園風險等級調整,同學們有的足不出樓,有的足不出區,有的被送到了隔離點。第一次,我們集體與病毒進行了正面交鋒。在這場無聲的“戰疫”中,你們有的人報名成為志愿者,參與學校核酸檢測;有的成為宿舍網格管理員,負責同學們日常信息報備和物資發放;有的成為“送餐”小能手,負責整棟樓食物派發,還有的同學們有序開展線上學術活動......現在回憶起來,我依然為你們自豪!也許這就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的映照和詮釋。
所以,無論你已經成了“小陽人”還是“闖入了決賽圈”,或者正在焦慮著自己是不是已經變成了“美羊羊”。我都相信,你們一定可以戰勝它。我一直等著你們來和我分享,你們強大的自身免疫系統給你帶來了哪些“驚喜”。保證良好的心態,充足的睡眠,適量的運動,合理的營養攝入。年輕人,總要有點年輕的樣子,對吧?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你們有思考過自己以后的樣子嗎?或者你們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時光匆匆,轉瞬即逝。三年后,你們有的會走進大廠,成為一名研發人員;有的繼續讀博,深耕科研;有的走進基層,扎根人民......無論哪種職業選擇,都要在此刻堅定理想信念,夯實專業基礎,強化自身本領。原創、“頂天”、“立地”是我們研究院的科研理念,既能立足科學前沿,破解影響世界和人類發展的科學尖端問題,又能立足國情,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產出一流科研成果。希望你們在研究院的三年時光里,豐滿羽翼,未來可期。永遠期待你們有好消息傳來,無論現在,還是將來。請記住,青春氣貫長虹,勇銳蓋過怯弱,進取壓倒茍安,“奮斗”寫在每一代中國青年的基因里。加油吧!
時常感到幸運,幸運自己堅定的選擇了現在這份職業并為之堅持努力不懈,才能遇到這么好的你們。有的人問過我,你為什么選擇做一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我想你們就是我最好的答案——“用生命影響生命,用成長帶動成長”,我們無法抵御浪潮,但會永遠記得燈塔,愿我們都能做一個發光的人。
新的一年,我依舊和你們一起,帶著飽滿的熱情和充沛的精力去發現美好,去面對未知和困難,同享快樂,共擔傷悲。“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前進的路上,有風有雨是常態,風雨無阻是心態,風雨兼程是狀態。愿你有不期而遇的溫暖,也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可以做個不夠成熟但永遠面向陽光的大人,去捕捉彌足珍貴的快樂,去擁抱生命的美好,去收獲沿途的風景,去感知成長帶來的快樂!
長路浩浩蕩蕩,萬事皆可期待。2023年,一定是個好年!期待你們的故事,也期待我的故事。最后送給大家一段話:
漁夫出海前并不知道魚在哪,可是他們還是選擇了出發,因為他們相信會滿載而歸。人生很多時候,是選擇了才有機會,相信了才有方向。
我的第一批“娃娃們”:
文 / 學 /?手?/?工?/?坊
寫一個故事,抒一段真情,讓夢想照亮現實。
“文學手工坊”是為文學愛好者搭建的一個以務虛來實現務實的創作空間,大家在這個虛構和非虛構交織的文學世界里,成為一名散文家、詩人和小說家。
“
”
文 / 機關? 鐘偉紅
“老酒”不老正當時
給一位外省籍朋友寄了一罐火炙客家娘酒,朋友不解,為什么叫“火炙”?我笑道,顧名思義,火炙,熱力烘烤。新冠疫情反復無常,大家有緣難聚,借一壺綿醇老到的火炙娘酒,聊表祝福心意。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中國許多地區都出產黃酒,而客家黃酒以獨特、古老的火炙釀酒工藝獨樹一幟,口味尤為醇美,客家人親切稱之為“娘酒”或“老酒”。客家老酒是客家人待客之上品,再豐盛的菜肴,沒有醇厚的老酒助興,也失卻熱情的氣氛。喝到盡興,再來幾曲細膩悠揚、委婉動聽的客家山歌,有歌有酒,場面甚是坦誠熾熱又質樸至真。
客家人逢年過節釀老酒,是一種習俗,如同歲時節令,年年歲歲的輪回。因為山區終年寒濕氣溫低,為驅寒健體,客家人發明了特有的“炙酒”法。選取上好的糯米,上屜蒸熟后,拌上“接娘”(酵母),晾曬后裝進大缸里,蓋住缸口,發酵四五天就可以生酒。將生酒裝入酒壇,在酒壇子四周堆滿谷糠或者稻草,陰火炙烤一天,直至里面的酒沸騰,既滅菌又讓酒的口感更醇香。待到酒香四溢,甜香微醺的焦糖味彌漫屋前屋后村頭村尾才算炙完,剛炙完的酒還要用黃泥封緊壇口,靜置一段時間后即可開罐,一壇黃燦燦、香氣誘人的娘酒就做好了。
剛炙好的娘酒清澈如蜜色,陳放一段時間后呈紅褐色,口感甜、綿、醇,而性溫和,又稱“老酒”。客家人有句謠諺:男人喝正月,女人喝坐月(生孩子)。意思是,正月里辛苦勞作一年的男人開懷暢飲,舒筋活血;而平常很少喝酒的女人生孩子時,也必須用老酒滋補身體、調劑血脈。這句話既說明老酒的功效,也道出了大山深處客家人艱辛不易的生活狀況和積極樂觀的生存智慧。
若要論及客家人謀取生存的堅毅不拔,“家頭教尾、田頭地尾、灶頭鍋尾、針頭線尾”樣樣都是好把式的客家婦女便是一道耀眼光環。客家人常說“蒸酒磨豆腐,冇人稱師傅”,既道出了酒和豆腐在客家人的飲食中的地位,也足見客家“巧婦廚娘”的精到功夫。她們想盡辦法將稀松平常的食材演變出功效獨特的美味佳肴,撫育和壯大整個家族。因此,客家兒女出外求學、創業,無論得意與否,最想念的還是家鄉的味道。那一杯自家釀制的醇厚娘酒里,流淌的滿是游子的回憶和牽掛。因此,味道甘醇、功效獨特的客家娘酒對客家人來說,其意義和價值早已超越了酒的本身。
今年暑假回到五華,恰好農村老家的大堂哥也到縣城探望老母親,還拎來了沉甸甸的幾十斤老酒和臘肉。已是耄耋之年的母親如孩童般欣喜,老酒拌白飯,越食越滋味。酒至微醺,老母親感慨不已:以前家里打糧,再難也要留些糧食炙酒,不然,“五華阿哥硬打硬、五華阿妹溜打溜”(客家山歌,贊美五華當地男女干活厲害)就唱不起來咯。今朝有錢有糧,幾大甕酒想喝就喝,日日都是正月坐月!”
講起老酒,還得說說我的公公婆婆,兩位極為善良淳樸的老人。記得我剛懷孕時,頭一回升級做爺爺奶奶的兩位老人開心不已,急匆匆趕回鄉下找嬸娘“炙酒”。他們知道我讀書人喝不了酒,再三交代糯米一定選新米,炙酒火力要均勻,酒引子不能太多……他們還特地請老中醫配了一副氣血雙補的中藥泡浸里面,幾重滋補,用心良苦。可惜當年自己偏信育兒書上的科學喂養,找了不少借口拒絕了老人的心意。
后來,兩個小叔子也相繼結婚生子。記得老三媳婦坐月子時,弟媳家的兩姐妹經常出入家中,名義上是陪伴新手媽媽,其實就是沖著那一碗香甜可口又養人的煮雞酒。一開始大家還客氣寒暄,沒幾日功夫她們便直接跑到廚房大快朵頤了。小侄子滿月時,不僅母子氣色紅潤、白白胖胖,連娘家兩姐妹也神采奕奕,一向傳統又務實的婆婆覺得特有面子,逢人便夸孩子們懂事,不枉費那幾大壇好酒和幾十只走地雞。婆婆的堅持和苦口婆心,讓家族里一眾年輕人逐漸改變了過去“舍近求遠”“只買貴不買對”的非理性消費觀,視自家釀造的客家娘酒最是養人實惠好東西。
時光飛逝,很快兒子上學了。有一次回家過年,婆婆抱來一個瓦罐神秘兮兮對我說:“阿妹,當年銘仔出生的酒還留著哦,要不要喝幾口?”年邁的婆婆抖抖嗖嗖揭開瓶蓋,倒出一大碗紅褐色的液體,我好奇地輕輕呷了一口,居然入口綿柔、唇齒留香,然后一口氣“咕咚咕咚”喝完,頃刻心窩暖乎乎的。又喝了幾天,睡覺沉了、常年手腳冰冷的狀況也有所改善,不禁大呼奇跡。“十年陳釀珍藏啊!”此時我才明白,當初老人提早幾個月炙酒,是因為娘酒剛炙出來,酒勁太猛,喝了容易上頭難受,沉淀一段時間后才更綿柔有“肉頭”(味道醇厚的意思)。這做酒如做人,沉淀之后才更有味道和功力。
臨行前,老人將這份陳釀珍藏交給我,讓我好生照顧身體。每當夜深人靜,一個人慢慢品味著這道當年老人為我量身定制、傾注無限慈愛的老酒,微醺中暖風入懷,一如兩位老人悄無聲息的愛護。
“老酒”不老,正當時!
疫情下的少年與花樹
文 / 生物光子學研究院? ?趙燕平
在辦公室所在的大樓南邊拐角的空地上有一棵高高的枇杷樹,在下樓梯的時候,回頭往窗外看了看,突然發現這棵樹已經開滿了白色小花。在這個陰冷的冬日落班當下,手機上不斷有疫情封控的消息彈出,提醒著注意防護的時候,風從打開的窗戶吹過來,即使帶著外科口罩也能隱隱約約地聞到枇杷花特有的清冽而迷人的藥香,不禁令人駐步細賞。
今年十月以來,廣州新冠肺疫情日益嚴重,這次的病毒被告知有著極高的傳染性,所以當十二月初解除核酸檢測后,公共電梯無疑更是極不安全的密閉空間,許多老師與同學選擇戴著口罩步行上下樓梯以減少疫情風險。也因為如此,不期遇到了這棵正在開花的枇杷樹,可謂“電梯失之,花樹遇之”。
這兩個月幾乎每天都要花時間去排隊做核酸排查,手機上不斷收到各種疫情防控通知與消息;到了十一月底,小區里便時不時看到穿著防護服的“大白”經過,也就意味著真正的疫情離我們越來越近。家里有居家備考的少年,更有各種親情情感碰撞。因為少年正準備努力開創自己的新世界,這個時候的來自家長的防控建議或者擔憂的言語無疑對他們是一種需要否定和抗爭的阻力。
廣州的冬天似乎也不按常理任性地變換著溫度與濕度,小雪節氣天氣潮濕悶熱如春,然后過去的一周寒流蒞臨,到了今日的大雪節氣又突然放晴,有著湛藍的天空與燦爛的陽光,然后天氣預報說接下來的一周還有兩次冷空氣南下補充……走在校園里或者外面的街道,無法明確得知擦肩而過的行人是否是密接還是陽性、或者樓上樓下鄰居有無因為陽性是否居家隔離還是仍需轉運……越來越多的不確定與可能性的出現使得每個人在真實地體驗著、感受著疫情下的各種生活方式與情緒的變化。
恐懼是人類共有的負性情緒,當平素正常的生活被嚴重打擾、擬定的計劃不斷地被迫改變、不能確定未來要發生什么事情的時候,我們無疑會產生焦慮與擔心的情緒、甚至更加心生恐懼。在實際疫情的常態化生活中,當個體處于長期各種混亂的信息與重大相關事件刺激的影響下,在擔心、焦慮與恐懼等情緒發生的同時,情緒又通過感官內傳影響內在神識的功能,機體便發生睡眠障礙、消化功能紊亂、心悸等等生理功能問題,免疫能力下降,甚至可能會被無助感與絕望感等精神痛苦所淹沒,喪失生活能力。
而情緒的發生正是我們當下的真實反應,個體亦往往被情緒控制而無法擺脫。在此時,只有想辦法冷靜下來、接受現實、回歸理性。身心健康的主人是我們自己,不是醫生或者媒體網絡。想辦法盡早改變內在的心理感受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對于冷熱感、饑飽感、敏銳的身體的自我感知與及時修正能力能幫助我們更加快速地做出有效抉擇。在另一方面,人生被認為是一場旅行,而在所謂的主觀計劃安排之外更多的是意外、被動,但也會有風景的邂逅或偶遇。正如口罩戴久了就發現能夠正常的呼吸清新的空氣是多么的寶貴;生病的時候才知道一碗白粥的滋味;而當人類靜默居家的時候,也真的能聽到有更多的小鳥在樹上鳴啾。
在中國,“無為勝有為”是道家的箴言。當我們發現自己被焦慮、擔心、甚至恐懼這些情緒所籠罩的時候,保持呼吸與心境的穩定是重要且唯一的自我調整途徑。構建安全的環境條件,能夠有機會坐下來從容品嘗富有營養,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保持正常的起居,鍛煉與工作的節奏,發現并維持去做能讓自己好心情的事情……都是更加積極與重要的保持良好心境、提高免疫能力的好方法。
在人類所謂的以意志不斷推動社會發展的宏大歷史長河中,那些地球上的植物們作為背景,默默地站在大地上并以四季相應的節奏存在著、生存著。相對于人的流動性,植物顯示出了更加穩定與緘默的態度,成為人類各種活動的映照者。植物給觀看者以美的感受,提供食物、藥用以及建筑的材料等實際的用途,而在傳統的醫學層面,樹被認為與生命本質相關,那些在空氣中搖曳的樹葉與人體的呼吸系統有著某種節奏的契合;從根到枝條,正如人體的神經系統一樣在暗的大地中向上有節奏地生長以不斷地尋找著光的所在;而樹上的那些精致的花朵仿佛是一面面小小的鏡子,映照著來自于宇宙的微小倒影,蘊育著走向未來的一顆顆種子。而處于青春期的人間少年們亦正在尋找“我”是誰的道路上積極自我探索,測試每一個極致的可能,而來自父母的保護和疫情防控要求或許成為了他們要對抗的界限。
人類是喜歡或不自覺地用文字與語言去發表見解、表達自己,影響他人,正如疫情中的每一個發言者所需要的存在感、亦如正如每一個深愛孩子的家長忽視了孩子真正的需要而習慣性說教。然而青春期的少年正如這棵開滿著白色小花的枇杷樹,它(他)需要的是來自于他自己覺知到的所需要的來自大地的給予與太陽的照射。在這個時候,對于青春期的少年,父母僅僅能做的是學習著如何真正地給予祝福。
在自然界中,這棵枇杷樹的內部正發生著奇妙的變化,從葉到花、從花到子房、到明年春天金黃色的果實的形成,它的生命以它的節奏不斷地發生、發展。在人類遭遇疫情的當下,這些小小的枇杷花朵正像蝴蝶一樣,在光與空氣中自由地開放。而對于人類的每一個少年而言,他們亦如一顆顆富有個性而自由的種子,或者正如這棵忙著開花的樹一樣,正默默忙碌著,謎一樣地創造著自己的新世界,并將隨著時間最終向世界敞開與展現。
蔬果自由,美麗自由
文 / 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王芹
我,70后,2021年12月底開始素食,到現在有快一年了。我特別想分享一下素食加跑步給我帶了生活上種種的改變,于是寫了這段記錄。
我與素食結緣
記得第一次接觸素食文化,是在2020年的一次朋友聚會上聽到一位朋友分享:“素食不僅有助于自己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全球的環境保護,是一種文明、健康、時尚的生活方式。”那次分享無論是從健康的角度,還是環保、可持續生活方面,都讓我得到了很多啟發。但當時的我心想,我可不要素食,那得錯過多少的美食和朋友分享時光呀。
再一次結緣素食是參加一家素食餐廳舉辦的分享會,主講嘉賓是一位低調、謙和的跑步愛好者徐果,他是一位廣東揭陽的小年青,現在西藏拉薩工作,是一個堅定的素食者。一位純素食跑者如何能有足夠的能量完成那么艱苦的比賽呢?徐果說,他的素食緣于慈悲心,還有環保、健康等原因。通過閱讀斯科特·尤雷克的《素食 跑步 修行》、紀錄片《游戲改變者》,以及自己親身運動的體驗,他得出結論:堅持科學的低脂純素,對于超級馬拉松愛好者的營養、恢復和成績提升來說是完全沒有問題,而且有加成,當時給我印象太深了。
我看了《素食行者》《餐叉勝于手術刀》等紀錄片,讓我對食物的來源、食物和健康的關系有了越來越多的思考。
受好友邀請參加“綠色半程馬拉松”的攝影工作,看到廣州素跑團的六位素友全部順利完成半馬跑,并用自己的行動來支持綠色環保,全程做到零廢棄,不使用任何一次性塑料杯、飲料、能量膠等,親眼所見素食并非會令人身體孱弱、沒力氣,反而看到的是這些素食者身體強健、耐力好,很有能量。當時我內心也暗下決心,要做一位蔬果自由的高能蔬食者。
后來在一次婚宴餐桌上看到了一道菜:燒乳豬,突然觸動了我,發現它很像我家的寵物狗叮當,小乳豬和小叮當一樣也一定有爸爸媽媽,甚至和人類一樣會怕痛、有感情的。從此以后,見到從前愛吃的排骨、海鮮就再也不香了。既然吃不下肉了,就開始素食吧。
參加21天健康挑戰
我從2021年12月開始素食,并加入了一個21天健康挑戰社群,社群里每天有素食美食的分享,教大家如何科學地吃低脂純素,群里的氛圍很好,有一群共同學習的素友,學習起來更起勁,我很快順利完成了第一個21天健康挑戰。
素食兩個月后,感覺身體有不可思議的改善,以前疲憊不堪的亞健康狀況一去不復返,每天感覺神清氣爽,步履輕盈。
感覺吃植物性的食材,并不是淡而無味難以下咽,反而真正領略到食物本身的美妙滋味,口舌生津,吃得很香,自然也不想念肉蛋奶、重口味的食品。
在食物的搭配上,我盡量做到“蔬果豆谷”合理搭配,每天植物的根莖葉果都有,最好都是新鮮的無包裝的食品。偶爾還和素食好友一起去素食店探店,騎著自行車去吃素食,吃得輕松又美味。真的是要感謝上天給了我這么好的恩典,一接觸素食不久就能夠有機會實踐,并且能很輕松地堅持下來。
愛上運動
2022年1月22日周六,我下定決心要跑起來,在素跑團三位伙伴的陪跑下,我順利完成了人生第一個5公里,從此讓我信心倍增。之后每天晚上在附近的公園慢跑一小時,五公里左右。開始跑得很艱難,但能堅持下來,即使春節回了老家,都在小區繼續跑,一次都沒有落下。
關于跑步我還是會遵循新手循序漸進的原則,開始是配速9分鐘/公里的慢跑,一般在前兩公里都跑得很累,一旦過了關,就好像越跑越有勁停不下來。而且在公園里跑步的環境很靜謐,聞著各種花香草香,神清氣爽。
有時我會聽音樂,有時會收聽直播分享。跑步用的APP會及時反饋自己配速和里程的進步,及時獎勵對應的獎章,成就感滿滿的。越跑越上癮,我的跑量基本是每月20次、總計100公里。
按照素食好友的指導,每次跑步都認真提前做好熱身運動,結束后做拉伸,配合泡沫軸按摩,并沒有出現膝蓋疼痛等問題。
事實上,“超馬之神”斯科特尤雷克寫的《素食跑步修行》、紀錄片《游戲改變者the Game Changers》以及一些文章和視頻都指出,素食有利于運動后的肌體修復,很多外國體育明星發現吃素能夠少受傷、提高運動成績。我這個運動小白也用自己的素跑驗證了這個理論。而且我發現,喝了甜菜根蔬果昔,跑步特別輕松有力!
我知道要和朋友家人們說自己素食,是有一點壓力的。我希望自己素食還能每天跑5公里,用事實說話,慢慢打破身邊的人對素食的偏見。
塑造美麗
老師給我傳授減肥健身經驗重點是要看秤吃飯,要科學運動,要早睡早起。想減肥,減少熱量攝入比增加運動量更為關鍵。最佳減肥方法是低脂純素高纖維飲食,吃飽不要餓肚子。不節食,會更容易堅持;膳食纖維的熱量幾乎為0,所以大量攝入膳食纖維,可以讓我們以最低的熱量填飽肚子;這種飽腹感會增加脂肪組織分泌“瘦素”,提高全身脂肪代謝。想減肥,蔬果比重多點,谷類少點。
我覺得很有道理,而且不花錢又環保,就聽話執行。我開始借助智能體脂秤,嚴格管理自己的體重和健康。每天早上6點前早起,運動、做早餐,空腹稱體重,檢驗自己是否攝入過多熱量,據此調整飲食份量。這就是“看秤吃飯”!
通過飲食控制和運動,我的體重穩步下降,而且智能體脂秤給我的評分從80分提高到了100分,原本有3項橙色警告指標,現在全部變成了綠色,內臟脂肪等級也從偏高的8降到了標準的5。
整個人苗條下來,十年前的衣服又可以穿上,而且有了面對鏡頭拍照發朋友圈的自信。想拍照好看,瘦是硬道理!朋友們說我越來越美,有什么秘訣,我就不忘宣傳一下素食和跑步的好處。
家人的改變
雖然目前家人并沒有跟著我一起吃素,但在我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他們也喜歡上了吃五谷雜糧,運動也比以前多了。最近,我的先生也向家庭群報告了一個喜訊,他體重下降,人也輕松!他還感謝我作為他的營養健康咨詢師功不可沒。我很開心,更期待著將來有一天,家人和我一起加入素跑健康生活行列。
每個人素食的目的不一樣,我的初心主要是從環保生態,以及對動物的關懷出發的,敬畏生命,用餐桌放生守護每一個它。而更驚喜的是,素食給我帶來更健康的身心狀態,讓我更堅信和慶幸,自己做了最正確的選擇。
在我看來:素食+跑步,不僅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生活,更是一種修行。
又見山茶花開
文 / 繼續教育學院? 賀義梅
我愛山茶花,尤其愛家鄉的山茶花。每到冬天,天氣晴冷,我便開始想念家鄉漫山遍野的山茶花。
前幾年冬天,與朋友在廣州白云山不經意發現路邊樹林里夾雜幾株與家鄉同樣的白色山茶花,當時便記在了心里。今年12月,解封后廣州的疫情開始蔓延,我也不能幸免,感染后連續多日困在家中,人的身體越不適就越向往外面美好的景物,想著這個時節白云山的山茶花應開了,于是忍不住前往白云山。在白云山,果然又見到了熟悉的山茶花,白色花兒開得正盛,小小的身形綻放在幽靜的山谷,每一朵盛開在枝頭的山茶花,像一位位仙女對我似笑非笑,含情脈脈。誰曾想到我們會在異鄉相見?誰又曾想到這嬌艷的花兒承載了多少回憶與往事?
家鄉在井岡山的山脈下,因氣候與土壤適宜,山上到處是矮矮的油茶樹。油茶樹結的茶子可榨油,開的花就是白色的山茶花,在冬至前后陸續開花。冬天的山上百花凋零,卻獨見碧綠的油茶樹繁花競放,一樹樹的茶花遠遠看去輕柔如白云,像片片飛雪落在樹間,如雪似玉,陽光下引來一群蝶舞蜂鳴,熱鬧非凡。在不上學的日子里,我與小伙伴喜歡跑去山上轉悠,山茶花蕊里有很多晶瑩的蜜,我們想吃卻很難吃到,于是從樹下摘一根蕨草將它的芯抽出做成小吸管,把吸管刺進山茶花的花蕊中,輕輕地一吸,甜絲絲的花蜜便進入口中,沁人心脾。
清明時節,萬物生發,有些油茶樹還會長出圓圓的“茶苞”和葉片一樣的“茶耳”。茶耳和茶苞都可以吃,茶耳白嫩晶亮,長在樹的新枝上;茶苞則像是油茶樹上長的白色果子,懸在邊緣枝頭上,有桃子般大小。茶耳容易找到但吃起來有點澀口,茶苞好吃爽甜多汁卻非常少見。為了能摘到茶苞,我們幾個約好分頭出發,各找一片樹林,小小的茶耳沒有吸引力,如能摘到茶苞則會讓小伙伴們羨慕好久,自己也舍不得吃完,這可是當時大家覺得最好吃的零食。
到了秋天,寒露過后天氣開始變冷,油茶樹上結的茶子也逐漸成熟了,或青或紅或紫的茶子掛滿枝頭,收獲的季節到了。那時,學校還會專門放假讓學生回家幫忙摘茶子,每家的大人小孩,帶上工具,挑著籮筐,天不亮就上山,天黑才下山。摘茶子仿佛是我們期待了很久的節日,山上從未有過的熱鬧,孩子們在樹林中穿來穿去,跟著大人從這顆樹摘完到那棵樹,像比賽似的看誰摘得多。摘茶子不僅是體力活,還考驗著膽量與耐力,對于孩子們來說,長在樹枝上的茶子很高夠不著,要爬樹去摘,如沒站穩可能從樹上摔下來;有些山茶樹上還有螞蟻窩,有的茶子長在螞蟻窩里面,為了不浪費每一粒茶子,我們也要伸手去把螞蟻窩上的茶子摘下來,這樣難免身上和手被咬得又癢又腫。摘茶子其實非常辛苦,但當時我們感覺不到苦,在短短的幾天時間里,大家趕著時節把山上的寶貝搶回家,看著家里一堆堆的茶子,那份滿足與快樂是無法比擬的。
搶摘回來的茶子要放在太陽下曬,曬干后會裂開,再將殼與子分開挑出來,殼可以用來烤火和熏臘肉,子才是用來榨油。榨出來的茶子油味道清香,色澤透明,是食用油中的上等佳品,家鄉唯有待客或逢年過節時才拿出來炒菜。
如今身在異鄉已很難吃到家鄉的山茶油,家鄉山上的油茶樹也不見了,兒時的情景已不再出現。可是在異鄉城市的山上,我卻遇見了家鄉熟悉的山茶花,欣喜之余,不禁又想起家鄉的山茶花,山茶花生動飽滿的一生。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一雙眼看華師,一支筆寫物語。
本欄目邀請謝子娟老師開啟“紫荊物語”專欄,為我們描寫華師里的一花一葉,一草一木,為我們描繪出一個植物世界里的別樣的華師。這是一個傾聽萬物說話的世界,這也是一個傾聽我們自己內心的美麗新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相傳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坐禪悟道成佛,因而讓菩提樹身披智慧和靈性之光,晉升佛教名樹,并在寺院廟宇廣為栽種。相傳我國最早的菩提樹是南華寺的創立者天竺僧智藥三藏于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自印度引進,其在廣州光孝寺戒壇前種植的“光孝菩提”自宋代以來便已被列為“羊城古八景”之一。
我校廣州校區石牌校園就有兩棵菩提樹,一棵種在附屬幼兒園操場中央,庇蔭著天真爛漫的孩子們茁壯成長;一棵種在湖邊的小樹林邊,其樹氣根交錯、俊逸舒展,自成一景。
菩提樹,又名思維樹,是榕樹的一種,和其他榕屬植物一樣有氣根,屬于大喬木,通常樹高達15-25米。其樹干粗壯雄偉,樹冠舒展飄逸,被譽為“天然穹頂”,其葉片繁茂,樹型亭亭如蓋。每當盛夏,菩提樹濃蔭蔽日,納涼的人群絡繹不絕,其自然而然起到聚合力量、凝聚人心的作用,絲毫不辜負人們對“神圣之樹”的想象。據說西雙版納傣族地區幾乎每個村寨和寺廟都栽種菩提,不論誰家人口不安寧、豬瘟雞疫或者五谷欠收,善男信女們就會在大菩提樹干上獻貢品,頂禮膜拜,以求庇佑。
菩提樹的葉片非常獨特,葉基心形,葉大如掌,有利于水分蒸發,其葉尖圓潤優美,細長如尾,在植物學上被稱作“滴水葉尖”,這種形態有利于匯水和集流,因適應熱帶雨林而成。菩提樹葉葉脈紋路細膩,如果長期將其浸泡在雨水中,待葉肉腐爛則可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輕紗的網狀葉脈,名曰“菩提紗”。由于菩提紗質地柔韌,潔白可人,人們喜歡將精美的“菩提紗”制成葉脈書簽,成為文人雅士的心頭所愛,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甚是風雅。此外,講究的人家還會選用上好的菩提紗層層疊疊擺放成孔雀尾羽或者固定成紗裙的裙擺,使其最終裝飾成造型獨特的藝術品,掛在客廳作為美麗而又獨具性靈的招財納福之物。近年,市面又開始流行在菩提葉上作畫,將薄如蟬翼的菩提紗加固并畫上精美的唐卡圖案,讓菩提樹葉的慧根與藏地佛教故事兩相融合,使民族文化和現代工藝相逢在網狀結構的葉片之上,可謂匠心獨運,意蘊萬千!
菩提樹全身是寶,它對氫氟酸抗性強,宜作污染區的綠化樹種,同時其樹干上流出的乳狀液汁可提出硬性橡膠,其枝葉可作象、牛等牲畜的飼料,其木質重,適宜做砧板、包裝箱板和纖維板原料。同時它還是治療哮喘、糖尿病、腹瀉、癲癇、胃部疾病等的傳統藥材……
菩提樹簡直是自帶光環的寶藏樹種,從出生起就周全應對世人的各種期待和需求,一直活在祝福和褒揚之中,會不會有盛名之下其實難符的勞累和疲憊?一直為了保持這種被期待、被虔誠、被祈福會不會就不得不委屈自己,硬是把鐵金剛融成繞指柔?
我想,如果可以選擇,菩提樹的一生,它會不會因為厭倦出身官貴之家的繁文縟節,而選擇為自己癡狂隨性地做一棵會開花的浪漫樹,長在心上人必經的路口,一朵一朵開滿前世的期盼?如果可以選擇,當微風拂過當樹葉婆娑,菩提樹是否自己在治愈自己,而不是播撒善男信女眼中的裊裊梵音……如果可以,只此一生,它只愿活成自己!
菩提樹:但將冷眼觀時事 莫使真心染俗情
文 / 信息光電子科技學院? ? 謝子娟
藝 / 術?/?小?/?劇 /?院
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熱愛至善至美。
“藝術小劇院”旨在提供一個展示藝術真知的舞臺,展現的是教職工們在藝術世界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讓藝術之美在此大放異彩。
“
”
每年中秋將至,腦海中便浮現《月之故鄉》這首歌曲。遠離家鄉,中秋這輪皓月總是牽動人的心腸。
初聽《月之故鄉》是從我們垓下村的大喇叭里,那時每個村有個大喇叭,高高懸掛在楊樹上,黃昏時,大喇叭經常播放文藝節目。《月之故鄉》的歌詞讓我覺得挺有意思:
天上一個月亮,水里一個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頭看水里,抬頭看天上,看月亮,思故鄉,一個在水里,一個在天上。
歌詞簡練而又深情,讓我耳目一新。為什么有新鮮感?歌詞給人感覺是“兒童視角”,簡單、形象,和“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同樣的情愫。一些經典的詩歌都有童詩的特點,就像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你說是一首兒童詩,也是妥切的。初中時,在元旦迎新晚會,有同學唱這首歌。這歌符合康德的“審美普遍性”原則,不同年齡的人都會覺得此歌,耐聽。
1990年暑假,我在讀《詞刊》時知曉《月之故鄉》的詞作者是臺灣詩人彭邦楨。1977年的平安夜,詩人經過紐約長島的一個湖邊,看到明月高懸,湖面波光粼粼,感喟自己與故鄉睽隔近30年,故土難回,悲從中來,一氣呵成寫下《月之故鄉》。這是歌詞的來龍去脈。
那么多與月光有關聯的歌曲,何以《月之故鄉》童叟都奉為佳品?我想知道答案。有次觀看臺灣作曲家左宏元的節目,他說作曲就是要“化繁就簡”,遵循大道至簡的原則,優秀作品都要簡單、簡約、簡明。我深以為然。莫扎特的《小星星》就是幾個音符在跳動,聽起來就悅耳。《月之故鄉》成為經典,正是因它沒那么復雜,朗朗上口,一聽就走心。古人有“大樂必易”的說法,《月之故鄉》也符合“易”的法則。它的易,騰出來的是空間和時間,一千個觀眾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月之故鄉》給人帶來的也是不同的審美感受。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那么深情的明月,“明月直入,無心可猜”,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們,觸月生情的不在少數吧。作家遲子建認為:“秋天的月光,一派洗盡鉛華的氣質,安詳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遠、清寂。”月亮的安靜、冷寂,讓觀者為之動情。每次聽《月之故鄉》,會聯想到張若虛“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詩句,雖然那是“春江”,可是這輪給人帶來“鄉愁”的月亮,是一樣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明月都可見,因距離而產生思念之情,月亮確是“鄉愁”的催化劑。“看月亮,思故鄉”,詩人追問的是月之故鄉,又何嘗不是“我”的故鄉呢?月亮的故鄉尚不可捉摸,明月相思,一如水中有月,天上也有月,可故鄉依舊咫尺天涯。“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詩人以單純的意象組合成詩,賦予原本普通的景物哲理之思,讓人讀來有一種空澹渺遠的惆悵無奈之感,平添了“天涯何處是歸程”的寂寥哀愁。每年丹桂飄香之際,那種淡淡的秋意,濃濃的思鄉情油然而生。思鄉是美的,也是痛的,所以,詩人余光中寫月亮用了大劑量的狠句子——“月光光,月是冰過的砒霜,月如砒,月如霜,落在誰的傷口上?”
我與《月之故鄉》的結緣純屬偶然。師范二年級深秋某一天,我去固鎮一中找同學陳殿青,穿過教室旁一片霜打過的樹林,遠遠聽到有人唱歌,腳踏風琴伴奏,風琴的聲音渾厚而深情,校園里歌聲格外引人注意,一間教室門口站著幾個旁觀的同學。原來一中的老師在指導學生唱歌(多年后,我才知曉那位老師叫王誠言),老師主要從技巧上講如何把握、理解這首曲子,如何表達感情,如何理解鄉愁……那學生一句句跟著老師唱。王老師還說:“吳松啊,要下功夫呀,熟能生巧。”殿青告訴我這首歌是《月之故鄉》。我之后知道《月之故鄉》是高考備選曲目,別看詞曲沒那么復雜,能表達出真情實感實非易事,越是簡單的東西內涵可能越豐富,越不能小覷。吳松以此曲被宿縣師專音樂系錄取,畢業后分到了我們濠城中學,和我成了同事。吳松教學生唱《月之故鄉》,老師們也學會了這首歌,都說詞寫得好,旋律也優美,鄭莊村的鄭巍同學在吳松的指導下,選去縣里參加歌詠比賽,一首《月之故鄉》,獲得一等獎。在我的推薦下,吳松也教唱了《思鄉曲》《一樣的月光》《望月》等歌曲,頗受學生歡迎。吳松認為以月為主題的歌曲多很動聽,他課余也唱《明月千里寄相思》《月亮代表我的心》等港臺歌曲。我開玩笑說,與太陽有關的歌曲也不賴,比如帕瓦羅蒂的《我的太陽》。吳松笑而不答。
還有件事值得插敘,我們入讀師范時,音樂老師竇琳剛從宿縣調來,她教我唱了《烏蘇里船歌》之后,下一節課,便提了臺彼時時髦的單卡錄音機讓我們欣賞《月之故鄉》。我們每個同學都談了體會,我談了唱這首歌控制氣息的重要性。竇老師說理解這首歌需要時間,年齡不同感受不同。她特別強調,能與《月之故鄉》相提并論的是夏之秋的《思鄉曲》。這是抗日戰爭時期流行的一首抒情歌曲,曲作者1938年秋組織合唱團去南洋宣傳抗日救國,途經澳門,在大街上聽到一位賣藝老人凄婉的歌聲,為之觸動,以老人所唱曲調為基礎寫下了《思鄉曲》:“月兒高掛在天上,光明照耀四方,記起了我的故鄉……”《思鄉曲》也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就像王國維先生說的,“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我嘗試在腳踏風琴上學彈這首《思鄉曲》,降E調黑鍵多,初學者不是很好彈,我有些力不從心。蕭老師建議我學彈電影《海外赤子》的插曲《思鄉曲》——瞿琮作詞、鄭秋楓作曲,“中秋夜掛天上,映木樓照小窗,遠山云煙渺渺,近水碧波茫茫……”學這首歌曲,我腦海里便浮現了家鄉平原的畫面,那春天一望無垠的開滿金黃色油菜花的田疇,那夏日茂密的青紗帳,那一輪秋月籠罩下的田野,那清澈冷清的沱河水,還有那冬日白雪皚皚的麥田……思鄉之情油然升起。后來,竇老師根據《月之故鄉》的內涵,也“化裁”了一首《裝不完的深情》發在縣辦雜志《固鎮群藝》上,在當時還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來嶺南后,思鄉心切,除了《月之故鄉》有潛入心底的撫慰感,國粹京劇中一些“有月”的唱腔,也使我心口像被魚輕啄了一下有“微痛感”。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在我看來,藝術也是存在的家。你聽,“海島冰輪初轉騰”,京劇《貴妃醉酒》中柔婉、清新的四平調,仿佛是秋日披著月輝的山崗,涼意涌起,在人的內心蕩起圈圈漣漪。這樣的曲調讓人感到乾坤澄明而人生莫名的傷感,“那冰輪離海島,乾坤分外明,皓月當空,恰便似嫦娥離月宮”。不是嗎?美好總是短暫的。而《霸王別姬》的那段高亢、悲忍的“南梆子”——“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我這里走出帳外且散愁情,輕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猛抬頭見碧落月色清明,云斂晴空冰輪乍涌,好一派清秋光景。”要知道,我老家距霸王城不過300米左右。虞姬走出軍帳所見的荒郊、星空,都是我兒時玩耍的地方。而今城四周種的是莊稼,若在深秋的月夜仰望星空,也是別有一番滋味。只是,演唱《霸王別姬》的名角兒未必到過我們垓下村,但她們的演繹,使垓下這塊土地多了幾分想象的悲情和美麗。有詩云:“玉盤冰輪照古今,當數垓下月最明。可憐江山等閑棄,美人情重生死輕。”(爾承《垓下月》)深秋的垓下之月,上述京劇中的“四平調”“南梆子”,我感受到的卻是鄉愁,也許是文化的鄉愁。其實,《月之故鄉》不也像京劇中的西皮慢板嗎?京胡拉出來的旋律,就像人微醺后望月,遙遠的夜空中那份神秘的美,想要言說卻難以言說。葉秀山說“京劇是古中國的歌”,而月亮的審美意象其實也是古典文化的情感積淀。唐朝詩人張九齡詩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韻味,與“低頭看水里,抬頭看天上”的蘊意異曲同工。
離開故鄉二十多年了,心中揮之不去的依然是故鄉深藍天空中的月亮。清清沱河水,微微楊柳風,淡淡清秋月,悠悠故園情。年歲漸長,月是故鄉明的情結越來越濃。故鄉的月,亮而靜,有亙古的意味。人生路,美夢似路長,路里崎嶇,不免有日暮鄉關之嘆,尤其每逢月桂盈香的中秋時節;然一想起“看月亮,思故鄉,一個在水里,一個在天上”的歌詞,心便騁回垓下,就有回家的感覺。故鄉的中秋月,“山迢迢兮水長,對軒窗兮明月光”,那是月之故鄉,美之故鄉,愛之故鄉。
我最愛聽《月之故鄉》
文 / 后勤? 丁純
這一周天氣干燥,看到院子里的植物都干“死”了:桑樹的葉子干透了、竹子除了一枝新芽獨秀,其他的葉子都卷起來了。師傅說忙著小筆入學的事,也幾天沒有回工作室了,才導致此番景象——感嘆現在做家長真心不易,學校給家長太多“作業”,填寫各種表格,一家人的核酸報告,如果學校成了“高風險區”,家長還要把孩子領回家。如果家里所在區也是高風險,就要給孩子找低風險的親戚或住酒店,總之,后疫情時代,做學生做家長都是怎一個難字了得。
上房頂澆了屋頂的花,除了雞蛋花活得還好,其他的也都渴“死”了,它們也死了幾回了,澆了水一般都能再活過來。澆完水,看房頂風光:青磚青瓦屋檐的老房子和村民新建的握手樓交相成映,傳統與土土的現代城中村風格混搭,加上屋頂橫七豎八的電線,中近景的老式屋山,雨水打花的墻面、房頂的老草、村民在屋頂景曬的衣服,遠處的窄巷有一位挽著褲腿、踢拉著拖鞋的背影,飛來飛去的蝴蝶、藍天上綴著一團團的白云,交織在一起竟然絲毫不違和。在屋頂上坐一會兒,低頭看到院子里的烏龜正在喝水,師傅在忙著剪去干掉的桑葉,遠處有收舊電視舊手機的叫賣聲傳來,人間煙火氣氳氤開來,十分治愈。
拿出琴,看到上周補的灰已干。師傅用鋼尺量了琴面的平整度。用灰補面比用漆補快得多,我看到弦路已接近平了,琴尾到龍齦的部分也接近零度平整,這才意識到自己近三年來的一個誤解:以為琴尾也像琴頭一樣有個類似“低頭”那樣的弧度。這樣看來十二、十三徽位置的沙音可以說是我“有意”造成的!這個重大發現幾乎讓我驚出了一背的汗,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誤解:事實上,整個弦路都應該是平的,在彈琴的時候弦與琴面的角度應是九十度,這樣才能發出至少均勻的聲音,我一直毫不懷疑地認為琴尾部位有個緩緩的肉眼幾乎不可見的弧度,想起來,自己甚至都沒有認真看過這個部位,相當然地這樣以為,這才導致在木工階段弦面就有一點不明顯的斜度,前期都不明顯,直到上了面漆再試音時才有那么明顯的沙音。可見一個人的誤解是可以這樣頑固而隱性的。
師傅用240目的砂紙干磨后,又把砂紙包在砥石上濕磨,把面磨花后,又用平刀把膩在其他琴面上的漆灰(干后很硬)小心地鏟干凈,我想這對刀刃的要求相當高,刀口要平,才不會把漆面鏟花。
做完這些又補了第二遍灰。
把蔭房灑了水,把琴放進去,今天的主要任務就完成了。
然后就開始放飛自我了。先是把涂師刀的刀柄用800目砂紙打磨花,上朱漆,晾一會兒等漆不再流動了,找了兩片新鮮桑葉貼上起紋,計劃干后把起的葉子紋調個綠色漆刷一遍,干了再把漆填平后磨顯,也或者是用金粉上了漆、再罩漆填平然后磨顯。院子里有兩棵桑樹,一棵葉子全旱干了,另一個挨著水缸有水氣,所以桑葉都還綠著。紅漆配綠葉,最后效果應該不會太差吧?青紙鋼的刀陽氣十足,所以用屬陰的木屬性綠葉襯一下,感覺會平和一些。
又做了一些雜活,比如把無事牌再擦漆,整理筆記。下午兩點半又去文學院開了個支部書記會議,回來吃個冰,時間就差不多了。
9月2日李健在他的線上演唱會上,引用卡拉揚的話說:“我們從事了音樂(不僅音樂,美術、電影、文學等)就沒有什么好抱怨的了。” 深以為然,文學、藝術,斫琴工藝更是這樣,從事這些工作的過程已經是自我的本質力量的彰顯,已經是治愈性的了。話說,那天在阿那亞山谷音樂廳首演的線上音樂會,有3551.4萬多人觀看了騰訊線上直播。作為他的粉絲當然每一首歌都喜歡,不論是新歌《向往》(這也是他這次演唱會的名稱),還是老歌《風吹麥浪》《貝加爾湖》都聽得心曠神怡,閨蜜們都互相開玩笑說:“今夜,無人去跳廣場舞”。
其實卡拉揚不僅是個指揮家,他還是一位思想家,他很喜歡歌德,他曾說:“歌德的《浮士德》中談到時代精神,即某一特定時代之精神。在現實中,這其實是人們的精神,他們從中(就像在鏡子中一樣)看到了他們自己的時代。精神時代——時代精神,意即一切都在我們的思索之中回溯再現。在音樂中這是個重要詞語。我不能讓我自己分心。音樂于我就是一切,我已經全身心地融入其中了。”斫琴何嘗不是如此呢?雖然我還是初學,甚至沒有入門,但已然全身心地融入琴中了。
斫琴過程中在造型、在髹漆甚至在一次次的返工過程中,如做瑜伽一樣,身體更協調,心靈也得到撫慰。
法國作家戈蒂埃(Théophile Gautier)于1852年發表的詩集《琺瑯與雕玉》(Emaux et camées)的壓軸之作《藝術》一詩中明確提出“最美的作品出自“最堅硬最難對付的形式——瑪瑙、琺瑯、大理石和詩。”主張制造“硬的藝術品”。他批評浪漫主義詩歌創作不在形式上下功夫,結構松散,不刻意構思形式。他詼諧地比喻嚴格的規則和韻律,猶如“古希臘舞臺的鞋太緊”,雖緊但這是必要的,因為“尺碼太大的鞋,誰的腳都可穿,也可隨意拋卻!”而這是毫無價值的。當然,也不能容忍“虛假的束縛”。他力主創造形式美的“束縛”——規則,認為為了詩的前進,它是必須的。他大聲疾呼要用“精巧的手工”,下苦功在“瑪瑙礦脈中”捕捉“強健的藝術之魂魄,從而創造出真正的佳作,發射出形象內在的生命之光,否則,不過是頑石一塊而已,這就是藝術創作的真諦。琴不就正是這種“束縛之美”嗎?我們受制于斫琴制度,要考慮音樂的準確性、形式的規范性,不能把蕉葉式斫成其他式,但又可以在這種束縛中小心又自由地跳舞,做出符合自己心性的琴,這對于自己來說,是無價的。
何以如此呢?因為,在人世之間,“一切都將逝去”,然而真正的藝術精品,譬如“雕像”,卻“比城市更能永存”。唐代已成往事,而唐琴依舊可以彈奏出時代的聲音。正如羅馬帝國哲學家、悲劇作家辛加尼所說:“生命是短暫的,藝術是永存的。”也如戈蒂埃所言說:“一切都將逝去,永恒只屬于強有力的藝術品”。這既是藝術的真理,也是歷史的真理。他認為寫詩喜歡錘煉詞句,認為詞匯就像寶石,一經雕琢就會發光。他有詩云:
Elle t’offre ces pierreries
Qui semblent transir et bruler,
Et l’on voit leurs flammes fleuries
Dans ton poeme étinceler.
最近我一直在修改手記,發現之前所寫的流水賬,有很多不精煉的地方,一經修改,讀起來更順口,句子也漸漸有了節奏,這和斫琴是一樣的道理,所以返工就像遣詞造句一樣,越來越有光彩。站在一個純藝術的角度,我是認同戈蒂埃的觀點的,他“為藝術而藝術”如果成立,那么,我的“為斫琴而斫琴”也是站著住腳的。
又及:2019年春天,我在巴黎國立東方語言學院訪學的時候,在線上結識了網友Bois de sandal(意思是檀香木),那時我為一個公眾號撰寫版畫欣賞方面的推文,她讀后,我們互相引為同道和知己。她是專業法語翻譯,畢業于巴黎高翻學院,每有找不到的法語原文,問她,都能很快發來。這次也是,夜里留言說想要《藝術》的原文,第二天就發來了,我加了中文翻譯。覺得這位唯美主義詩人的宣言也很像斫琴的說明呢:比如岳山、龍齦等硬木需要雕琢有力、還有束縛的美以及唯美的追求。因此把原文及翻譯放在此處備查。
斫琴·李健·戈蒂埃與唯美藝術之思
文 / 文學院? ?史風華
看見自己,看見孩子,看見幸福的每一個瞬間。
“親子幸福書”是一本期待父母共同參與共同書寫的大書,大家在此分享關于愛與自由的感悟,探討依賴和獨立的話題,一起進步和成長。
“
”
親子幸福書
【按】彈指揮間,履職父親這個崗位已滿十四載,女兒步入豆蔻年華。翻看過往隨手記錄的朋友圈,她是永恒的女主角。回首過往的點點滴滴,深有感觸。有辛苦的付出、有不盡如意的焦慮,更多的是欣慰和初為人父的幸福和滿足。這份文字姑且算作一名父親的履職報告,總結過去是為了迎接更好的未來。希望女兒未來多一份快樂天真、多一份恬淡感恩,是為記!
從QQ時代到微信時代,
我從青年到中年,
你從嗷嗷待哺到如今的亭亭玉立,
一路陪伴十四個春夏秋冬。
記得你尚在腹中的時候,
我就在QQ空間寫了第一封信迎接你的到來。
好為人師的我,
迫不及待叮囑你,
從小要學會感恩、提高格局和增加見識。
記得第一眼見到你的那一刻,
我心跳加速,大腦一片空白,
像捧著一尊名貴瓷器一般戰戰兢兢。
然后像發狂似的恨不得將喜訊群發給全世界。
記得月子里你很乖很乖,
吃飽倒頭就睡。
回頭翻看那一疊疊生活記錄,
上面留下無數個晝夜的簽名。
記得你在陶行知雕塑前,
第一次學會了站立,
從此開啟了直立行走的人生。
冥冥之中,自有呼應。
我在你身上一直踐行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記得那么多年,
我一直扮演圣誕老人。
為了提升真實感,
我還得用蹩腳的英語回信,提前備貨....
真實的謊言,
讓你相信天上和人間的美好。
記得這么多年,
我一直帶你聽書、看書、買書。
為了哄你睡覺,
我自編“小綿羊走世界”系列故事。
每晚一集,每集一地。
為了講好故事,
我須提前精心備課,
謀劃豐富有趣的細節,
設置跌宕起伏的矛盾沖突。
你越聽越精神,
以致現在你對各地風土人情信手拈來。
從小就帶你認識鄭淵潔,
講他的系列作品,
看他的微博,
聽他的講座,
找他簽名,
你幼年稚嫩的小蠻腰畫作收入他的書房,
從此世上又多了一個鄭氏粉絲。
從小就教你建立規則意識,
給你頒發“駕照”,
讓你理解交通規則。
帶你看法制節目,
看法律相關書籍,
一度立志成為法律精英。
從小就教你熱愛運動,
帶你在操場上嬉戲,
在羽毛球館玩耍。
在那學會了爬行,
學會了撿球,
學會了鼓掌喝彩,
從此埋下了羽球的種子。
在初二作為班級主力,
與同學們攜手拼搏獲得團體第一。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從小就喜歡帶你外出,
我們一起跨越山海。
我們一起從鄂東穿越鄂西,
聽我娓娓道來湖北家鄉的點點滴滴;
我們一起爬長城游故宮,
聽我講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
一起逛清華北大,
聽我講北大與中國命運,
聽我講庚子賠款建清華,
聽我講蔡元培的兼容并蓄,
聽我講南渡北歸中的民國大師;
我們在西湖泛舟,
我就講大宋靖康滅國之恥;
我們去內蒙草原騎馬,
在敕勒川、在陰山下,
聽我講元帝國時代的歷史風云;
我們一起住廬山胡志明別墅,
聽我講中越友誼和國家利益;
我們一起用腳步丈量港澳臺的大街小巷,
聽我講殖民地時代中華民族的苦難歷程。
你在坡縣一年,
沉浸式體驗國外不一樣的學習生活,
我就講馬來半島的歷史糾葛,
讓你深刻理解國家治理模范生的點點滴滴。
……
旅行,不是簡單換個地方生活,
而是通過空間的轉換,
讓靈魂感知不一樣的自我,
讓眼睛看到世界的多元精彩,
從而讓自己更加包容、從容和淡定。
漫漫旅途路上,
教你提高生活兼容性,
帶你體驗機場、高鐵站和火車站的異同。
讓你提前知道社會分層理論。
教你延遲物質滿足,
帶你看清人間疾苦,
幫助暫時困難的人。
心中有愛,方能遠行。
希望你既不會輕易被誘惑,
也要大愛深沉。
從小教你要學會感恩,
感恩過往,感恩遇見。
每次回老家,
都會帶你拜見孝敬長輩,
聽我講成長路上受到的關心。
經常帶你回武漢華師,
給你講桂子山的種種趣聞。
感恩如今生活工作的華師,
一起參加學校詩歌朗誦,
我們一起撰稿、一起彩排,
最后80多行《愛在華師》,
聯袂上演贏得滿堂彩。
……
回望過去的時光,
我們還有太多太多的回憶,
幼時每周去長隆動物園,
以至于動物都快認識咱倆;
每周送你去少年宮跳舞,
晚上十點放學的路上,
我倆手牽手一起蹦蹦跳跳前行;
記得人生里第一次進派出所報案就是為你,
為了減輕你的心理負擔,
一直口口聲聲感謝你,
讓我有機會免費乘坐警車。
這么和諧有愛的場面,
讓警察叔叔目瞪口呆。
取證到半夜,
咱倆還手牽手在大街上云淡風輕。
懷舊的我,
喜歡收藏你的一切一切。
你的涂鴉作品,
你的學習資料,
你的看病記錄,
連你出生的出院記錄、滿月酒的菜譜和換下來的乳牙,
都一一精心保存,
彌足珍貴!
十四年,
不短不長。
你從一張白紙,
到如今的亭亭玉立。
未來的路,
我會改進不足,
努力提升,
終身履職,
希望不要相愛相殺,
繼續和諧同行。
快樂和健康如果可以轉讓,
我愿意都送給你!
文 / 機關? 王趙雄
陪伴是最好的禮物
——寫在女兒十四歲之際
糖寶馬上要上幼兒園大班了,五歲的她擁有了一個虎弟弟。還沒見到弟弟的時候,她為我們對虎寶的牽掛而吃醋流淚;可一見到虎寶,她比我們還更歡喜疼愛,抱著虎寶一頓親。虎寶偶爾大哭大鬧,糖寶就模仿他的哭聲,因為實在模仿得太像了,嚇得虎寶瞪大眼睛,哭聲都停了;繼而虎寶感覺沒有下文,就繼續哭,糖寶繼續學,虎寶又莫名瞠視,不敢吭聲。如此循環反復,把一旁圍觀的大人都逗樂了。
糖爸和糖媽對小糖的教育近乎垂拱,我更是陪玩型的,只有小糖的奶奶偶爾會聊發傳道授業之興味,給糖寶上幾堂數學課。因為我們晚輩幾個大肆宣傳愛的教育和理性引導,當年以對子女嚴厲批評教育出名的老媽也不得不耐起性子用帶著土腔的普通話跟糖寶講解。為了跟上時代,老媽會一邊洗菜做飯,一邊聽視頻講解,做了幾十年數學老師的老媽又成了一個新學生。
糖爸和糖媽希望小糖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對小糖的興趣愛好也極盡鼓勵之能事,常帶她去參加舞蹈班和繪畫班。有時候去外面吃飯,遇到小朋友的游戲區,小糖一定要停下來玩上好一會才走,糖爸糖媽也都耐心在一邊等候看護。我們大人時時跟糖寶說:沒必要一定爭做第一,做事的時候專心投入就好,最重要的是健康快樂;要有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努力把它做好。糖寶倒很“聽話”,又活潑又快樂,任何不如意的事情到了她這里就像過耳清風,很快就忘了。她一個人玩積木,做手工,畫畫,可以好幾個小時渾然忘我。她健壯可愛,聰明有趣,喜歡一切詼諧搞笑的東西。她畫中的人和動物,個個都像她一樣,總是樂不可支,讓人一見忘憂。
我們期待著糖老大和虎小寶的“糖伯@虎”組合會有更精彩的故事。
圖文 / 文學院? ?郭浩瑜
糖姪畫記(8)
自由背包客
背包在路上,看高山流水,看藍天白云,看陽光總在風雨后;背包在路上,一起自在徒步,一起勇敢攀登,一起廣闊天地自由行走。
“自由背包客”是用腳走出不一樣的人生,更是用心走出美麗新世界。大家在此分享關于美與自由的感悟,一起看見更美的風景和更好的自己。
“
”
琉森湖
琉森湖位于瑞士的中部,是瑞士境內第一大湖。琉森湖區是瑞士聯邦的發祥地,瑞士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威廉·退爾(Wihelm Tell)就出生在美麗的琉森湖畔。
琉森湖的岸線蜿蜒曲折,將琉森城和周邊的山峰連接起來,沿岸很多高高聳起的峭壁和山峰,由此產生出許多美麗的風景。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曲》也是在琉森湖得到了靈感,第一樂章就描繪出這樣一個畫面:月光在琉森湖面閃爍,小船在波光粼粼中飄蕩……
十三世紀末期,威廉·退爾帶領人民經過艱苦斗爭,趕走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者。他的英雄故事在瑞士世代流傳,藝術家據此事創作了不少文藝作品:德國劇作家席勒的劇作《威廉·退爾》;意大利作曲家羅西尼創作的《威廉退爾序曲》如今仍是各國交響樂團上演的經典曲目。
1830年開通郵政巴士路之后,琉森湖成為連接琉森市以及瑞士北部城市的交通要道;著名的湖上觀光線路有威廉·退爾快線(Wihelm Tell Express);景觀列車“天使之鄉快車”(Lucerne - Engelberg Express)可以從琉森湖直達風光小鎮英格堡。
琉森小鎮
琉森被阿爾卑斯山所環抱,依山傍水、湖光山色、迷人的美景讓人流連忘返;因為自然景色絕美,被稱為歐洲最浪漫的地方。
琉森建于公元1178年,小鎮不大但歷史遺跡很多。 廊橋水塔(卡佩爾木橋和八角水塔)、獅子雕像是訪客必游的景點。
卡佩爾木橋——走在這座依山傍水的小城中,隨處都是百年老店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老房子;卡佩爾木橋是瑞士最古老的木結構廊橋之一,也是琉森旅游的標志性建筑物。木橋兩旁種植了各式的鮮花,在陽光下盛開著紅色、綠色悅目的花朵。
卡佩爾木橋三分之一的位置,有一座磚石堆徹的八角水塔。因為他的外觀有八個角,位于河流中央,所以被人們稱為八角水塔。橋下有很多野生的白天鵝,成群地浮游在湖面上,神態悠閑自得。
《受傷的獅子》——離卡佩爾木橋一公里處,就是獅子紀念公園。這是為紀念保護法國國王路易16世家族的安全,而全部犧牲的七百多名瑞士雇傭兵又建造的。
獅子雕像名為《受傷的獅子》。它是在一整塊天然的巖石上雕刻出來的藝術品,作者是丹麥著名雕塑家貝特爾·托瓦爾森。隔著一泓池水,望見一頭威猛強健卻在負傷倒地的雄獅;它那王者的威嚴與痛苦的無奈給觀眾帶來了極度震撼的視覺沖擊力!
在近幾百年的歷史上,瑞士曾經以輸出忠誠而勇猛的士兵(雇傭軍)而聞名歐洲,據記載,先后有200萬瑞士人當過雇傭軍。在歐洲戰場上,瑞士雇傭軍為不同的王朝奮力廝殺、為別人的國家拼個你死我活!
獅子雕像紀念的是瑞士雇傭軍兩次最悲壯的戰事:
第一次在1527年夏,西班牙人攻入梵蒂岡羅馬教廷,忠誠的瑞士雇傭軍189人為教皇護駕全部戰死!
第二次是1792年,法國大革命期間起義軍沖進路易十六國王的王宮,守衛的1100名瑞士雇傭軍拼死抵抗,最后戰死786人、其余傷殘,可謂壯懷激烈!
這兩大事件震撼了整個瑞士的國民,戰爭的苦難與傷痛讓瑞士人深刻反省并最終選擇了中立。經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確認為中立國以后,1848年瑞士國民議會再次以憲法形式宣布瑞士為永遠中立國,瑞士永遠廢止雇傭軍制度。
《受傷的獅子》的作者用雄獅的致命傷情來象征瑞士歷史上悲劇性遭遇,不愧是寓意深刻的神來之筆;難怪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感嘆:“這是世界上最哀傷、最感人的石雕!”
英格堡
英格堡位于瑞士中部阿爾卑斯山麓,是重要的山區度假地。傳說12世紀天主教本篤會的修士循著天使的聲音來到這片山谷,在這里建立起了修道院,因此被命名為Engelberg,德語即“天使之鄉”的意思。
在英格堡舉目四望,到處都是風景如畫,遠景的挺拔高山雪峰、中景茂密的針葉叢林、近景蔥綠的草場的和精巧的農舍一同構成了童話般的奇景,“天使之鄉”可謂名副其實。
英格堡是瑞士中部海拔最高的游覽勝地,也是最大的滑雪和單板滑雪運動樂園;鐵力士山(Mt Titlis)便位于英格堡境內,旅行者可乘坐旋轉纜車到達鐵力士山的冰河公園,感受3020海拔山峰上的中央阿爾卑斯美景。
夏季的英格堡提供多條徒步小徑,如山花小徑、布魯尼小徑、快樂小徑、Knapp小徑等。而在鐵力士山的半山腰有特呂布湖,是前往多個高山湖泊游覽的出發點。
冬季的英格堡開放了從鐵力士山到英格堡、海拔相差2000米、長達12公里的滑雪坡道。這里還可以通過越野滑雪、北歐式漫步、冬季漫步以及馬車或馬拉雪橇來探索山谷。
文 / 繼續教育學院? 黃海晏
瑞士掠影
——從琉森湖到英格堡
2021年的暑假決定去地廣人稀的地方來一場行程不那么確定的旅行,終于克服困難踏上西進之路。為什么選擇往西行呢?因為疫情期間,就想選擇人少的地方,這樣風險相對小些。加上本人一直很享受“行走在路上”的過程,因此,設想了一個穿越陸地的行程,決定從安陽出發經鄭州經西安到西寧再到拉薩,或許再一路到香格里拉甚至昆明再返回廣州,具體情況就邊走邊看吧。出發前,看著墻上的中國地圖真的想了好幾種可能。以前就有這樣的喜好,比如寧愿坐14個小時的慢火車從墨爾本一路晃到悉尼也不愿意坐更快捷更便宜的飛機,又比如選擇從南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出發坐背包客旅行社的中巴要四天四夜抵達愛麗斯小鎮而非直接飛過去,只為感受那穿越澳洲大陸腹地的感覺及遇到那些未知的風景。個人的經驗表明,在旅行的路上,過程永遠給你驚喜,過程比結果更重要,過程比結果更精彩!
出發西寧
這次選擇往西走,心里大致有一個線路,那就是經青海湖往西藏方向走。之所以這樣走,是因為青海湖還沒有去過。從安陽出發時,南京機場疫情外溢,有些風吹草動,一些航班和高鐵車次開始取消。經歷過兩次車次取消后終于預訂上從鄭州到西寧的高鐵票。從安陽經過新鄉時,有一整個村莊還泡在一米多深的水里,雖然高鐵一閃而過,但無疑提醒著人們這里剛剛發生一場非常嚴重的水災。在鄭州高鐵站小心翼翼地選擇了一個人少的餐廳吃點東西順利坐上前往西寧的高鐵。
從鄭州出發時一路經過一些居民區和工業區,很快就看到一些比較平緩的田園風光,進入洛陽一帶,明顯感覺地勢開始變化,丘陵地形開始顯現。這里有河谷與沖積平原、低山丘陵、低山、中山不同的地貌,海拔高差達2000米以上,多樣復雜的地貌使洛陽易守難攻,大約也是當年政治經濟中心從長安移到洛陽的原因。從洛陽往西安方向繼續前行,一個多小時后經過西安,旁邊的旅友熱情地介紹著秦嶺,說里面有好多徒步的線路,而且秦嶺深處開鑿出了一條條古道,沿途風景各不同,其實華山也是秦嶺的一部分,想到之前來西安開會并沒有機會爬華山,很是遺憾,想到那些夜爬華山的人,他們實在太厲害了。
華山北瞰黃渭,南接秦嶺,海拔2154.9米,在西安以東120千米,扼守著大西北進出中原的門戶,以奇險峻秀著稱于世,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古人有云:“山無石不奇,無純石不大奇”。華山之奇就在于它是由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巖體構成的。我們常說“黃山歸來不看岳”,后來知道還有一句“中國歸來不看山”,原來是走過世界許多地方的人總結出來的。自己去的地方不多,但觀察澳洲的山景中藍山算很不錯,但與豐富多樣的中國的山相比還是比不過呀。李白寫有“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浪漫地寫出了華山之險。過了華山,右側巨大的山體就是秦嶺的主體山脈。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希望有一天可以有機會在華山和秦嶺深度游。
從酷暑之地到達涼爽的大西北
下午5點多到達了西寧,從炎熱的嶺南到酷暑中的中原,又穿越到了氣候涼爽的大西北,真是舒服呀!晚上睡覺居然還要蓋被子,空氣是如此清冽!我的朋友中有些在旅行時固執地選擇住酒店,有些朋友則堅持喜歡住青旅。住酒店的朋友喜歡標準化的服務,住青旅的朋友喜歡煙火氣,也喜歡和人交流。在選擇住宿地點時,我希望找到一家溫暖的可以交流旅行經驗,也能提供各種信息的客棧,然后就被“拾人客棧”的名字吸引了。期待被拾,哈哈,下火車后打車很快找到客棧,一個中原小伙子小盧在張羅著這家客棧,小盧驕傲地發朋友圈,說客房已被預訂到8月底了。但后來沒過多久,隨著疫情狀況嚴峻,客棧預訂被取消,本來指望暑假旺季能帶來生機的客棧在我回到廣州時已經在轉讓了,當然這是后話了。
西寧海拔2200多米,其實不存在高反的問題,但是小盧還是熱情地拿著紅景天樹根讓我們沖水喝。借著給紅景天沖水的機會環視一樓公共空間,真的很溫馨,有三五個客人在聊天吃東西,隨便坐下來大家都能一起侃大山。要的就是這種感覺!
拾人客棧在小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周邊還有幾家背包客的客棧,周圍是本地人生活的圈子,有一條窄窄的巷子走出去,沿途都能遇到吆喝著賣本地特色貨的三輪車,比如西寧水豆腐,還有稀稀疏疏的本地豆腐批發店等等。拾人客棧對面就是當地人買蔬菜和水果的小店,我們就這樣和本地人一起吃著新鮮的葵花子和新鮮核桃,和本地人嘮著磕,居然有一種在當地生活的感覺。第二天一早打聽著本地人吃早餐的小店,就一路逛過去,周邊很熱鬧,我居然選擇了一片回族人比較聚居的地方,被那種有特色的濃濃的地方文化包圍著。
東關清真大寺與塔爾寺
吃完早餐,發現自己就在東關清真大寺附近,這可是與西安化覺寺、蘭州橋門寺、新疆喀什艾提尕清真寺齊名的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初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1380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總面積11940平方米,寺院坐西面東,具有我國古典建筑和民族風格的建筑特點,大殿為主體建筑,墻壁用青磚砌成,屋面裝飾彩色硫璃瓦,殿脊裝飾藏式餾金寶瓶,整體感覺古樸雅致。據說平時可容3000名教徒禮拜,最多達萬人。
從清真寺出來,周邊商業非常繁榮,看到街對面一家有趣的茶葉店,忍不住過去攀談,茶葉堆成一座座錐形的小山。茶葉的品種很多,老板自己拼配的八寶茶很受歡迎,也可以自己帶一些八寶茶的配料來,讓老板幫忙配好。老板很熱情也很健談,雖然我沒有買茶葉,但是老板仍然有問必答,并且一直非常熱情友好。真的讓我對西寧這座城市加分不少。
今天的另一個行程就是去塔爾寺,我選擇了坐公交車去,因為公交車站就在路邊,等公交車等了挺長時間,公交車在路上也走了一個多小時。塔爾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廟之一。格魯派六大寺廟是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扎什倫布寺、塔爾寺和拉卜楞寺,其中塔爾寺在西寧市的湟中縣,拉卜楞寺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其余四座均在西藏。
酥油花、壁畫和堆繡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酥油是用青藏高原的耗牛奶打制而成的,在2℃的時候就會融化,時間長了還會變質、變色。酥油花是彩塑,是由各種礦物顏料研成粉末,按一定比例揉和在白酥油中,制成各種形狀不同的彩色坯料。壁畫采用石質礦物,色澤鮮艷經久不變,有豐富的佛經故事等。堆繡是用繡品堆積而成的巨幅作品,一種別開生面的寺院文化藝術。
這次行程塔爾寺的藝術確定讓人印象深刻。除了藝術三絕,塔爾寺的形式多樣的建筑群也讓人印象深刻,活佛府邸有漢式“四合院”的手法,但并非按漢式居坐北朝南,而是背山面壑自由布局,體現了藏族特色。塔爾寺的墻體建筑與西藏的有一定差異,西藏墻體多用石塊或石板砌成,看起來有高大、厚實、穩固和笨重的視覺效果,而塔爾寺的院墻除墻基用石塊或石條外,都是用青磚或土坯砌成,相比之下有較薄而輕盈的特點。可以說,塔爾寺集藏、漢以至印度、尼泊爾的建筑藝術融于一身。這讓我想到西藏山南的桑耶寺,其建筑風格也是集藏、漢、印三種風格于一體,一層一風格。我沒想到接下來很快我又會去到桑耶寺,而這原本并沒有在計劃之中。
塔爾寺的壁畫是藏傳佛教藝術品之一,讓我想到阿里的古格王朝,那大殿里的壁畫上的人們身著不同地方的服飾,以史詩性恢弘場景再現古格鼎盛時期的輝煌歷程。還有一個地方的巖石壁畫讓人印象深刻,即斯里蘭卡獅子巖上的壁畫,當地向導向我們介紹那壁畫上的人物服飾,我才意識到那時的文化交流遠超我們想像。
逛完塔爾寺,仍意猶未盡,感覺如果有當地熟悉藏傳佛教文化的朋友作向導一定更有收獲。不覺已到了下午半晌,有點饑腸轆轆,決定就在塔爾寺附近覓食,發現有一條路指向一條熱鬧的街道,果然發現不少當地美食,回族人特有的熱情把我們帶進了一家回族餐館。餐館里非常熱鬧,不少來朝圣的本地人也在這里吃飯。
返回時坐了出租車很快回到市區。晚上的美食也必不可少,聽小盧的建議找到了當地人最喜歡吃的烤羊肉店,這里的生意很火爆,味道相當正宗。大約是不虛此行了,就這樣,又像當地人一樣度過了一個愉快的晚上。喜歡這不同的體驗,喜歡這一切交流的過程,感覺自己鮮活地生活在本地,喜歡不期而遇,喜歡各種可能的未知,當然有時也會高估自己。
第二天,將踏上青海湖、茶卡鹽湖和卓爾山的小環線,又會有怎樣的遇見呢?似乎囧途才剛剛開始……
文 / 旅游管理學院? 林清清
人在囧途之西寧篇
《紫荊樹下》征稿啟事
《紫荊樹下》是我校工會和校女教職工委員會創辦的反映女教職工工作、生活及精神面貌的電子雜志。雜志面向全校教職工,提供一個交流和展示的平臺。雜志的宗旨是展現美麗,追求理想,時尚生活。
《紫荊樹下》是電子季刊,逢3月、6月、9月和12月刊出。
《紫荊樹下》作為我校女教職工工作內外宣傳的又一重要載體,作為華師女教職工展現自我的舞臺、幸福心理的驛站,注重用我們身邊的人和事來充分展現姐妹們“用心工作、健康生活”的風采。
《紫荊樹下》招募美文及美圖如下,誠邀您惠賜佳作。
一、征稿對象:全校教職工
二、欄目設置:
部門風采展(部門風貌展示)
紫荊麗人秀(女教職工風采)
紫荊人物秀(優秀女工采訪)
紫荊大講壇(教學科研收獲)
麥田守望者(師生感悟故事)
讀書咖啡吧(深刻睿智書評)
文學手工坊(原創文學作品)
藝術小劇院(展示藝術真知)
親子幸福書(溫情親子教育)
自由背包客(抒情優美游記)
光·影·璀璨(戶外人物攝影)
(欄目不時更新,敬請期待)
三、投稿要求
1.內容積極健康,圖片豐富多彩,結合工作,貼近生活。
2.來稿請附上作者姓名、所在單位和聯系方式。稿件字數不超過三千,圖片格式為JPG格式,尺寸不小于1200x800像素。攝影照片投稿需提交原圖。
3.文章如被采用,會及時通知作者。編輯部對來稿有刪修權,不同意刪修的稿件必須來函聲明。所有稿件擇優刊發,一經采用,即奉稿酬。
四、 雜志官方網站鏈接
華南師范大學工會——《紫荊樹下》雜志欄目 //gh.scnu.edu.cn/redbud/
與您邀約,恭候美文
投稿郵箱:463611443@qq.com
投稿咨詢電話:020-85211040
華南師范大學工會
《紫荊樹下》2022年第4期
展現美麗
追求理想
時尚生活
幸福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