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師范大學女教職工電子雜志
2023年第4期(總第42期)
主辦:華南師范大學工會
? ? ? ? ? ?華南師范大學女教職工委員會
主任:吳堅
副主任:張仲仁? ?鐘偉紅
執行主編:徐 珊
責任編輯:黃 蕾? 李施慧
美術編輯:萬 斌
投稿郵箱:463611443@qq.com
電話:020-85211040
2023年第4期(總第42期)
目錄
CONTENTS
?>>>
----------------? ?部門風采展
----------------? ?紫荊人物秀
----------------? ?光·影·璀璨
----------------? ?經典永流傳
----------------? ?紫荊大講堂
----------------? ?麥田守望者
----------------? ?讀書咖啡吧
----------------? ?文學手工坊
----------------? ?藝術小劇院
----------------? ?親子幸福書
----------------? ?征稿啟事
04
18
22
28
34
40
46
54
64
68
74
文 / 張錦庭
華南師大附小黨總支書記、校長
愿你遇見最美好的你,共創美好未來
部門風采展
美好的時節,遇見美好的自己。愿你遇見最美好的你,共創美好未來,用愛與智慧續寫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你用青春踐行“有志者事竟成”,你言傳身教,激活學生不懈追求和勇于探索的原動力。
我愿你珍愛美好自我。愿你關心自身身心健康,學會調節情緒和壓力,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尤其飲食習慣。關愛自己,才能更好地關愛他人。當我們身心健康、自信樂觀時,我們才能夠更好地傳遞正能量傳播愛,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愿你們接受自己的獨特,做躬耕者,在平凡的崗位上,在陽光下最光輝的事業中成就自我,實現自我;愿你們勇于嘗試新事物,挑戰自我,超越自我,找尋到更好的自我。
共育美好學生。你不僅是學生的知識導師,更是他們成長路上的心靈伴侶。愿你們能夠關注學生需求和興趣,通過自身榜樣力量,幫助引領學生克服困難、提高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愿你們不斷學習和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才,開展全方位、系統性、多層次的教育,助力學生五育并舉;愿你們關注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注重營造舒適、美好的教育環境,幫助學生成為更美好的人。
涵養美好家庭。你們是家庭的核心,你們的言行舉止、品德修養和情感表達,與家庭的和睦幸福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用你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為家庭注入源源不斷的正能量吧;用你女性的溫柔、情深如水的溝通和表達的藝術,化解家庭中的矛盾和問題,溫暖和諧美好家庭;請用關愛和陪伴,培育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獨立性和自主性,幫助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讓我們攜手奮進,讓華師的巾幗風采照亮每個最美好的你,讓我們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作為華師人,我們的責任不僅是教書傳授知識,更是育人,引領學生走向成功,培養他們的品德和能力。讓我們相互支持,相互鼓勵,共同追求卓越,為學生們提供最美好的教育,為學校的發展貢獻力量,共同開創美好的未來。
”
華南師大附屬小學風采
華南師大附屬小學風采
2019氣排球比賽
2019“三八”節活動
”
”
華南師大附屬小學風采
2022教師風采
華南師大附屬小學風采
2021“三八”節活動
”
”
華南師大附屬小學風采
2023教師風采
華南師大附屬小學風采
2023環校跑
”
”
華南師大附屬小學風采
2023趣味運動會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女教職工風采
部門風采展
”
華南師大附屬小學
女教職工風采
01
部門風采展
華南師大附屬小學
女教職工風采
02
部門風采展
華南師大附屬小學
女教職工風采
03
部門風采展
華南師大附屬小學
女教職工風采
04
部門風采展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江偉英?副校長
紫 /?荊?/?人?/?物?/?秀
在平凡中追求卓越,在卓越中展示真實。
“紫荊人物秀”旨在講述優秀華師女教職工的故事。故事里有平淡,有熱烈,有溫柔細膩的小確幸,更有志向高遠的大追求。
“
”
文 /?本刊記者? ?鄧心怡
播種美好,等時間慢慢回答
江偉英,語文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中共廣東省“愛崗敬業、教書育人"模范共產黨員,廣東省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人,廣東省中小學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廣東省南粵優秀教育工作者,首批“廣東特支計劃”教學名師,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萬人計劃名師)”。
1993年從廣州市師范學校畢業至今,江偉英老師走上教壇已有30年光陰。昔日青澀的面孔雖已不再,但在談話中,依然可以從她的眼神的光彩中見到她對教育的關注與熱愛。她一直致力于基礎教育教學研究,提出了思維導圖與語文讀寫教學的結合模式,發展了知識可視化理論建設,研究并創立的“導圖導學”教學法被列入教師“國培計劃”培訓內容,在全國各地許多學校都得到了采用和推廣,成效喜人。曾獲第八屆廣東省普通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首屆國家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出版《釋放語文學習的原動力》《圖解語文》《導圖導學——我的教育敘事》《思維導圖畫出好作文》《天生會表達》(全套共13冊)《思維變革——導圖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實例解析》等共19部教育著作,編寫多套幫助學生高效學習的書籍。
“我要在學生心里種下一顆種子。”她這樣說,也這樣做。
種下思辨的種子
江老師并非一開始就有著教師夢。90年代的師范學校提前招生,免費入讀,還有補貼。在家人的建議下,一出于減輕家庭負擔,二為了“提早上岸”,她懷著對自己是否“非常喜歡和孩子相處”的懷疑態度,搭上了師專報名的最后一天的“末班車”,通過面試成為一名師專學生。
求學期間,哲學老師的一句話令她印象深刻:“一個人最少要有兩種愛好,你可以把你第二熱愛的愛好當做職業,你最熱愛的愛好要留著,豐富自己的生活。”是啊,把愛好留給自己,繪畫不正是自己最喜愛的嗎?——“一節美術課,別的同學畫一張畫,我能畫三五張。”于是在師專畢業,“半工半讀”的第一年,她按安排入讀教師進修學校,一邊工作,一邊報讀了她喜歡的室內設計,并在畢業作業中取得極高的分數。“8張設計圖我手繪了五天五夜,最后獲得了全班最高分98分,老師還把我的作品收起來……”她頗為自豪地回憶。但是,在設計方面有愛好、有天賦的她,并未因此將自己的職業選擇轉向。她將在師專中學習、培養出的教學能力用到工作中,在一年后成為一名轉正教師。而這悄悄隱沒的繪畫和設計的技能成為她的生活愛好。在十多年之后,“愛好”以新的方式與她的職業結合,再次大放異彩。
“圖畫能不能和語文結合呢?”這個問題在她遇到思維導圖之后有了答案。
2007年,在與華南師大教育信息技術學院的況姍蕓教授交流時,她第一次了解到“思維導圖”這一思維工具。在連續培訓的休息間隙,她嘗試將這個方法用在指導女兒寫假期日記上。畫畫是小朋友所喜歡的,她在女兒畫出事件場景的基礎上增加了帶箭頭的彎曲的線條指引了當日發生事情的順序和過程。對著色彩豐富的畫面、有順序的過程再讓女兒回憶事件的細節,最后放手讓孩子自己修改、重寫。看到本來干巴巴的幾句話變成了更生動的幾段,女兒有了寫作的興趣,她也對思維導圖這一工具有了信心。她托丈夫從新加坡帶回托尼·博贊的思維導圖原著,和況姍蕓教授合作翻譯,自主解讀、研究如何將思維導圖應用于語文教學。當時有思維導圖的軟件的使用培訓,主張的都是用電腦畫概念圖。但江老師看了英文原著譯本后,還是決定讓學生用手畫。
2008年,江老師正式在所教的班級(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2004級6班)中應用這個方法——用圖畫本提交語文預習作業、寫作大綱!在還沒有提倡“跨學科教學”“項目式教學”的年代,有教育同行擔憂這種超前的開拓的教育方法是否穩妥,也有家長質疑學生的語文作業雖然不多,但“畫畫”是否“太花時間”。她讓家長看到了“癡迷畫畫”背后,是對語文學習的真正感興趣。各色的圖畫形象、批注,都是學生通過仔細閱讀、思考,在自我提問和自我答疑中才畫出的,真實地展示了學生在學習時的想法和閃現的靈感,這是通過物質獎勵也很難達到的效果。
思維導圖在6班的應用初見成果:在語文課不拖堂、不加課的情況下,8名學生考上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畢業后,不少學生還激動地告訴她,這樣的思維方法在中學、大學依舊發揮著效用。江老師為此內心充滿驕傲,自己播下的思維的種子,原來可以一直開花結果,可以影響深遠,讓一個孩子成為更懂得思辨的美好成熟的自己。
在2010年,江老師被廣東省教育廳認定為廣東省中小學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從名師工作室出發,思維導圖被推向了更廣的天地。新會、茂名、汕尾等地的不少名師工作室學員從學到用,也以思維導圖結合教學為研究對象,實現了課題立項、評優評先,甚至也成立了自己的名師工作室……2013年,江老師主持的課題成果《利用思維導圖提高小學生讀寫能力的研究與實踐》獲第八屆廣東省普通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將“畫思維導圖”作為整理和呈現信息的方法要求,列入新課標——“結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學習思考的方法,嘗試運用列提綱、畫思維導圖等方式,表達故事中的道理。”對思維導圖的研究正在更多老師的課堂里,向深向遠發展。
種下文化的種子
江老師回憶,早在2003年赴歐美國家訪問考察時,她就發現歐美學校的孩子不僅小班教學,而且學校每周五都會用校車帶孩子們到博物館去學習。“中國學生很難每周都一整個班到博物館去,那能不能讓博物館進到學校來呢?”她一方面羨慕,一方面萌生了這樣的想法。在早期萌生的“館校合一”思想指引下,江老師和華師附小對各專用場館逐步進行精心設計,現已經基本完成校園文化升級改造工程,學校成為擁有“一湖五園八館”的充滿著傳統文化氣息的小學,“一班一特色,一班一非遺”,以自然班為單位,每個年級一個系列,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非遺環創專項,一個個教室成為了涵蓋古琴、紙雕、京劇等10個門類、46個非遺項目的小展廳,時時可見、處處可感的非遺布置,在學生心中播下了“非遺”的種子。
江老師提倡讓非遺傳承人、研究專家進入小學,將最原汁原味的大家作品直接呈現給孩子們。面對“孩子會不會不懂得欣賞”“‘非遺’和孩子們的生活距離會不會太遠”等質疑,江老師認為,“非遺”就源自古人的日常的衣食住行,是在生活中形成,在歷史長河中沉淀下來的文明。中華文明中,美的標準不是固定的,無論是看似只有“黑白灰”的水墨畫,還是“藍藍白白”的扎染,都具有獨特的美,可以讓孩子們在欣賞、親身體驗中有自己的獨特感悟。不借助流行的動漫形象來“翻譯”,不完全依靠現代電子手段來再現,堅持用純粹的傳統藝術形式表現正宗的傳統文化,這是江老師一直堅持的理念,也是她一直想在校園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在孩子心中播下傳統文化種子的教育理想。
2018年,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的張錦庭校長綜合學校的文化,提出了“美好教育”的概念。于此之后,江老師更加仔細地關注一花一草、一樹一石對學生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門口的‘博’字,來自‘博學于文,約之以禮’的校訓。我特意讓‘博’字那一點落到桃狀大石頭的桃核位置上,象征著種下一顆種子。”改造中,江老師還注意到要將學校花園里的欄桿等硬隔斷更換為用灌木、花樹作為軟隔斷等問題。改造之后,孩子們變得更有禮貌,講文明,亂爬欄桿的行為幾乎消失了。
如今,學校的行政走廊里掛滿了附小孩子們制作的“非遺”作品。孩子們在“非遺”元素濃厚的教室里成長,隨著升級更換課室,每年了解、學習新的一項非遺項目。此時正值異木棉、紫荊花燦爛的季節,下課后,孩子們在花間的小徑奔跑。“我相信,每一顆種下的種子都會發芽,也許在中學,也許在大學,也許是在人生的任何一個收獲的季節。”江老師深情地說。
種下愛的種子
在多個成長階段,江老師有過多樣的身份。她是教學者、研究者、管理者,也是女兒、妻子、母親。談及這些身份為她帶來的優勢,她認為是“同理心”。“同理心不是一種憐憫,而是理解和包容。”在面對孩子學習進度緩慢、同為教師的同事對孩子的表現焦急、家長和老師的關系僵持等問題時,她表示“我能理解,我也曾是孩子、老師、家長。”
初登講臺,她也曾為孩子們的不聽話而生氣、吃不下飯。她的師傅李惠英老師勸她,不要對學生動真氣,要對學生用真心,因為學生往往不是故意的。沉靜下來,她回憶自己童年的讀書經歷,想起幼年的她也并不是一個聽話的小孩,才恍然大悟對學生的強制要求未必有效。因為讀書時間比其他孩子早,她在課堂上坐不住,總要扭頭和其他同學說話。“我的老師把我爸爸叫到學校看我上課,我明知道窗外站著我爸爸,我還是忍不住要扭過頭去講話。講著講著甚至覺得扭著頭太別扭,我把整個凳子都調轉方向去坐。”孩子的“不聽話”“表現差”“寫錯字”,其實與“態度”無關,都有根源和原因,需要包容,需要理解和看見,需要用愛去接納。在她的語文課堂上,對于孩子“只愿意點評別人的作業,不愿意畫思維導圖”“只愿意畫某種模式的思維導圖”她都表示尊重。“只要是孩子有思考就可以,形式不是最重要的。”在與老師、家長的溝通中,她總抱持理解、包容的態度,用自己的經歷和體會循循善誘,答疑解惑。她始終堅信,教育就是種下愛的種子。
再次談到美好教育,江老師說到自己特別喜歡的木心的《從前慢》,“從前車,馬,郵件都很慢,一生只能夠愛一個人。”她深情地說:“美好教育也是慢的教育,播下一些思辨的種子,文化的種子,還有愛的種子,然后耐心等待,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相信時間會告訴你答案,相信所有的種子都會開出美好的花,結出美好的果。”
光·影·璀 璨
在華師90華誕之際,校工會、校女職委組織開展“弘揚優良家風,涵養初心使命”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活動,以“小家”建設助推校園文化建設,充分展現華師教職工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并向社會傳遞華師正能量。
01
光·影·璀 璨
五好文明家庭展示
03
光·影·璀 璨
五好文明家庭展示
02
光·影·璀 璨
五好文明家庭展示
05
光·影·璀 璨
五好文明家庭展示
04
光·影·璀 璨
五好文明家庭展示
經 /?典?/?永?/?流?/?傳
閱讀經典,感悟經典,與大師同行,相遇真善美。“經典永流傳”,旨在提供一個精致充盈的精神空間,領略名家風范,感受高貴靈魂,一起走進美好雋永的精神世界。
“
”
文 / 賈平凹
我的小學
小學是在寺廟里,房子都老高老高,屋脊上雕著飛龍走獸,綠苔長年把瓦槽生滿,有一種毛拉子草,一到雨天,就肉肉地長出半尺多高來。老師們是住在殿堂里,那里原先有個關帝爺,臉色棗一樣紅,后來搬掉了,胎泥墊建了院子,那一對眼珠子,原來是兩個上了釉的瓷球,就放大門口的照壁頂上,夜里還在幽幽地放光。兩邊的廊房,就是教室。上課的是高年級學生。臺階很高,我可以雙腳從上邊跳下來,但卻躍不上去。每次要繞到山墻角兒,卻輕輕松松地從那一邊石頭鋪成的漫道上單腳蹦上去。那山墻角地是一棵裂了身子的老苦楝樹。樹頂上有個老鴉巢,篩筐般大,巢下橫枝上吊著一口鐘,鐘敲起來,那一家老鴉卻并無動靜,這奇怪使我不解了好幾年呢。
五歲那年,娘牽著我去報名,學校里不收,我就抱住報名室的桌子腿哭,老師都圍著我笑;最后就收下了,但不是正式學生,是一年級“見習生”。娘當時要我給老師磕頭,我跪下就磕了,頭還在地上有了響聲。那個女老師倒把我抱起來,我以為她要揪我的耳朵了,那胖胖的、有著肉窩兒的手,一捏,卻將我的鼻涕捏去了。“學生了,還流鼻涕!”大家都笑了,我覺得很丟人,從此就再不敢把鼻涕流下來。因為沒有手巾,口袋里常裝著楊樹葉子,每次進校前就揩得干干凈凈了。
因為學校教室少,因為我們是一年級學生,那寺廟的大院里沒有我們的座位,只好就在院外的一家姓劉的祠堂里上課。祠堂里掛著一塊黑板,用土坯壘起一些柱墩兒,村子里就將夏天河面上的木板橋拆了架,在上邊作了課桌。凳子是自帶的。我們那時沒分家,堂兄堂姐多,凳子有限,我常常搶不到凳子,加上我個子矮,坐在小凳子上又趴不到桌面上,就一直站著聽課。實在腿困了,就將家里的劈柴拿來一根,在前后的柱墩兒上掏出窩兒架好,騎在上邊。這種凳子雖然不舒服,但坐上去卻從來不打瞌睡。只是課余時間,同學們都拿著凳子在祠堂后的一個土坡上反放著,由上往下“開汽車”,我只好圪蹴上往下滑,常常把握不好,就一個跟頭滾下去,弄得一臉的泥土。
家里沒有表,早晨總估摸不了時間,有幾次起床遲了,就和娘哭鬧。娘后來一到半夜就不敢睡,一邊在燈下納鞋底兒,一邊逮那學校的鐘聲。到了冬天,起來得早,月亮白花花的,我們就在村里喊著同學一塊兒去。大家都有書包,我沒有,娘將一個小包袱皮給我,嚴嚴實實包了,讓我夾在胳膊下,我那時很要強,唯這一點總不如人,但娘說沒有錢,我也沒了辦法。祠堂的門關著,班長帶著鑰匙,他還沒有來,我們就在祠堂前跳起舞來。跳的是新學的《找朋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大家很快活,有時找著小霓,有時找著芳芳,就一對一對跳起來。到了三年級以后,這舞就不跳了,而且男的和女的就分開來。我曾經和芳芳一塊踢過毽子,同學們都說我和芳芳好,是夫妻拿指頭羞我,我便和芳芳成了仇人。等到班長來了,開了祠堂門,我們就進去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祠堂里還黑隆隆的,因為沒燈,少半時候我們點些松油節取亮,大半時候就摸黑坐著。黑板上邊的墻頭上,那時還留著祠堂里的壁畫,記得是《王祥臥冰》,雖然不懂得具體意思,但覺得害怕。大家坐下后,都不敢靠墻,也不敢提說那壁畫,就閉著眼睛把課文從第一課一直背誦下去。一旦一個人停下來,大家就都停下來,祠堂里靜悄悄的。風把方格子窗上的麻紙吹得嘩嘩響,大家便又都害怕了,一哇聲再背誦開來,聲越來越高,全為了壯膽。要不,一個忽地跑出去,大家就都往外跑,我常常跑在最后,大呼小叫,聲都變了腔。祠堂前的平臺上就是荷花塘,冬天里荷花敗了,塘里結了冰,大家就去那蘆草窩里掏一種鳥兒,或許折下那枯蓮莖稈兒,點著當煙吸,嗆得鼻涕、眼淚都流下來。
在這個祠堂內,我們坐了兩年,老師一直是一個女的,就是捏我鼻涕的那個。她長得很白,講課的聲音十分好聽,每每念著課文,就像唱歌兒。我從來沒有聽到過她這么好聽的聲音,開頭的半年時間里,幾乎沒有聽懂她講的什么,每一堂卻被她的聲音陶醉著。所以,每當她讓我站起來回答問題時,我一句話也答不出,她就說:“你真是個見習生!”見習生的事原先同學們都不知道,她一說,大家都小瞧起我了,以后干什么事,他們就朝我伸小拇指頭,還要在上邊呸呸幾口,再說兩句:“哼,你能干什么?你真是個見習生!”我們就打過幾次架。娘后來狠狠揍了我一次,罰我一頓不準吃飯。老師知道了,尋到我家,向我和娘作了檢討,說是她的不對,問我是不是聽不懂課。我說:“我光聽了你的聲,你的聲音好聽!”她臉紅紅的,就笑了。從此,我就下了決心,一定不落人后,老師對我格外好起來,她的聲音還是那么好聽,但一下課,就來輔導我,惹得同學們都眼紅起來。
一年級學完后,老師對我說:“你年紀小,不讓你升級。”我當下就嚇哭了。老師卻將我抱起來,說她是哄我,宣布我再也不是見習生了。我一高興,就叫她“姨姨”,叫完就后悔了。她卻并沒有惱我,還擰了我一下嘴:她笑了,我也笑了。下午,她拿著成績單到我家,向娘夸說我乖,學習進步快,娘給她打荷包雞蛋吃。我便大膽起來,說:“老師,你的聲音好聽,你能給我唱個歌嗎?”她就唱起來,腮幫上深深顯出兩個酒窩,唱完就咯咯地笑。
到了夏天,學校里中午要睡午覺,我們就都不安分,總是等大伙伏在桌上睡著以后,就幾個人偷偷到荷花塘里去玩水。膽大的都到深水里去,趴浮,立浮,還有仰浮,將小肚子露在水面。我因為膽小,總是在塘邊抓住樹根,雙腳在水面打著浪花。那些女生就常常告發我們,老師就每次用手在我們胳膊上抓一下,看有沒有水銹的白道,結果,總要挨一頓剋。但是,水里的誘惑力十分大,我們免不了還是要去,而且每次去時對女生晃晃拳頭,再是去了將衣服藏在樹叢里,跑到荷花塘深處去玩。有一次,竟被校長發現了,狠狠地批評了老師,老師委屈得哭了。我們知道后,心里很難受,去向老師承認錯誤。卻恨起校長來,就在祠堂門前挖一個坑兒,用泥捏一個胖胖的校長,埋在里邊。又是女生告發了,老師在課堂上讓我們幾個站起來,大發脾氣,末了,查出是我的主意,就把我推出教室,將一顆扣子也拉扯掉了。下課后她給我縫扣子,我哭得淚人兒一樣,連夜寫了檢討書,一直在教室里貼了三天。
我那時最愛語文,尤其愛造句,每一個造句都要寫得很長,作業本就用得費。后來,就常常跑黃坡下的墳地,撿那死人后掛的白紙條兒回來釘成細長的本子,一到清明,就可以一天之內訂成十多個本子呢但是,句子造得長,好多字不會寫,就用白字或別字替著,同學們都說我是錯別字大王,教師卻表揚我,說我腦子靈活,每一次作業都批“優秀”,但卻將錯別字一一畫出,讓我連做三遍。學寫大字也是我最喜歡的課,但我沒有毛筆,就曾偷偷剪過伯父的羊皮褥子上的毛做筆,老師就送給我一支。我很感謝,越發愛起寫大字,別人寫一張,我總是寫兩張三張。老師就將我的大字貼在教室的墻上,后來又在寺廟的高年級教室展覽過。她還領著我去讓高年級學生參觀。高年級的講臺桌很高,我一走近,就沒了影兒,她把我抱起來,站在那椅子上。那支毛筆后來一直用禿,我還舍不得丟掉,藏在家里的宋瓷花瓶里,到了“文化大革命”,破起“四舊”,花瓶被沒收走了,筆也就丟失了。
從一年級到二年級,我的父親一直在外地工作,娘要給父親去信總是拿著幾顆雞蛋來求老師代寫,教師硬是不收雞蛋,信寫得老長到了二年級下半學期,她說:“你現在能造句了,你怎么不學著給你父親寫信呢?”我說我不會格式,她說:“你家里有什么事情,你就寫什么不要考慮格式!”我真的就寫起來,因為家里的事我都知道,都想說給父親聽,比如:奶奶的病好轉了,夜里不咳嗽了。娘的身體很好,只是嘮叨天涼了,父親的棉衣穿上沒有。還有家里的兔又下了崽,現在一共是六只了,狗還很兇,咬傷了三娃的腿,其實是三娃用棍打它,它才咬的。還有我學習很好,考試算術得了一百分,語文得了九十八分,是一個字又寫錯了,信花了三天才寫好,老師又替我改了好多錯字,說:“以后到高年級做作文,或者長大寫文章,你就按這路子寫,不要被什么格式套住你,想寫什么就寫什么,熟悉什么就寫什么,寫清、寫具體就好了。”我從那時起就記住了老師的話,之所以如今我還能寫些小說、散文,老師當時的話對我影響很大。
這一年,我們上完了二年級。三年級學生可以到寺廟大院里去住了,我們都很高興。寒假里,同學們都去挖藥、砍柴賣錢,商量春節給老師買些年畫拜年。到了臘月三十日中午,我們就集合起來,拿著一卷子年畫,還有一串鞭炮去找老師,但是,老師卻不在。問校長,原來她調走了。校長拿出一包水果糖來,說是我們的老師臨走時,很想各家去看看我們,但時間來不及了,就買了這糖,讓開學后發給我們每人一顆。我們就都哭了。從那以后,我再也沒有見到我的那位老師,在寺廟里讀了四年書,后來又到離家十五里外的中學讀了三年,就徹底畢業了,但我的啟蒙老師一直沒有下落。現在是二十五年過去了,老師還在世沒有,我仍不知道,每每想起來,心里就充滿了一種深深的惆悵。
文 / 汪曾祺
歲月鐘聲
我讀的小學是縣立第五小學,簡稱五小,在城北承天寺的旁邊,對面是天地壇。五小有一支校歌:“西挹神山爽氣,東來鄰寺疏鐘,看吾校巍巍峻宇,連云櫛比列其中。半城半郭塵囂遠,無女無男教育同。桃紅李白,芬芳馥郁,一堂濟濟坐春風。愿少年,乘風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巍巍峻宇”“連云櫛比”,實在過于夸張了。但記憶中學校門外的地勢確比校內高,進大門,要下一個慢坡,慢坡是“站磚”鋪的。不是筆直的,而是有點彎。不知道為什么,我們對這道彎彎的慢坡很有感情。如果它是筆直的,就沒有意思了。
慢坡的東端是門房,同時也是校工詹大胖子的宿舍。詹大胖子的主要職務是搖上課鈴、下課鈴。這間小屋原來蓋了是為了當門房即傳達室用的,但五小沒有什么事可傳達,來了人,大搖大擺就進來了,詹大胖子連問也不問。這間小屋就成了詹大胖子宿舍。他在屋里坐著,看看鐘。他屋里有一架掛鐘。這學校有兩架掛鐘,一架在教務處。詹大胖子一早起來第一件事便是上這兩架鐘。喀啦喀啦,上得很足,然后才去開大門。他看看鐘,到時候了,就提了一只鈴鐺,走出來,一邊走,一邊搖:叮當,叮當,叮當……從南頭搖到北頭。上課了,學生奔到教室里,規規矩矩坐下來。
每逢國文課都是要背誦的。一年級開頭是“大狗跳,小狗叫”,后面有《詠雪》這樣的詩:“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飛入蘆花都不見。”我學這一課時才虛歲七歲,可是已經能夠感受到“飛入蘆花都不見”的美。我現在寫散文、小說所用的方法,也許是從“飛入蘆花都不見”悟出的。我覺得那時的語文課本有些篇目是選得很好的。
后來,有一班畢業生湊錢買了一口小銅鐘,送給母校留紀念,詹大胖子就從搖鈴改為打鐘。一口很好看的鐘,黃銅的,亮晶晶的。銅鐘用一條小鐵鏈吊在小操場邊的梧桐樹上。銅鐘有一個錘子,懸在當中,錘子下端垂下一條麻繩。詹大胖子扯動麻繩,鐘就響了。鐘不打的時候,繩繞在梧桐樹干上,打一個活結。
梧桐樹一年一年長高了。鐘也隨著高了。五小的孩子也高了。
詹大胖子還有一件常做的事,是剪冬青樹。詹大胖子很胖,但是剪起冬青樹來很賣力,他好像跟冬青樹有仇,又好像很愛這些樹。
詹大胖子還給校園里的花澆水。
秋天,詹大胖子掃梧桐葉。學校有幾棵梧桐。刮了大風,刮得一地的梧桐葉。梧桐葉子干了,踩在上面沙沙地響。
詹大胖子還做什么事呢?他給老師燒水。燒開水,燒洗臉水。教務處有一口煤球爐子,詹大胖子每天生爐子,用一把芭蕉扇忽噠忽噠地扇。煤球爐子上坐一把白鐵壺。
他還幫先生印考試卷子。詹大胖子推油印機滾子,先生翻頁兒。考試卷子印好了,就把蠟紙點火燒掉。燒油墨味兒飄出來,坐在教室里都聞得見。
每年寒假、暑假,詹大胖子要做一件事,到學生家去送成績單。全校學生有二百人,詹大胖子一家一家去送。成績單裝在一個信封里,信封左邊寫著學生的住址、姓名,當中朱紅的長方框里印了三個字“貴家長”。右側下方蓋了一個長方圖章“縣立第五小學”,學生的家長是很重視成績單的,他們拆開信封看:國語98,算術86……看完了就給詹大胖子酒錢。
詹大胖子和學生生活最最直接有關的,除了搖上課鈴、下課鈴,——打上課鐘、下課鐘之外,是他賣花生糖、芝麻糖。詹大胖子很壞,他的糖比外面攤子上的賣得貴。但是五小的學生只好跟他去買,因為學校有規定,不許“私出校門”。
校長張蘊之不許詹大胖子賣糖,把他叫到校長室訓了一頓。校長對學生說:學生在校不許吃零食;詹大胖子的糖不衛生;他賺學生的錢,不道德。
但是詹大胖子還是賣,偷偷地賣。他搖下課鈴或打上課鐘的時候,左手捏著花生糖、芝麻糖,藏到袖筒里。有學生要買糖,走近來,他就做一個眼色,叫學生隨他到校長、教員看不到的地方,接錢,給糖。
五小的學生差不多全跟詹大胖子買過糖。他們長大了,想起五小,一定會想起詹大胖子,想起詹大胖子賣花生糖、芝麻糖。
詹大胖子就是這樣,一年又一年,過得很平靜。
詹大胖子的鈴搖著搖著,鐘打著打著,我們便長大了,便到了小學高年級了。
教五年級國文的是高北溟先生。他很喜歡我,我的作文幾乎每次都是“甲上”。在他所授的古文中,我受影響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歸有光的幾篇代表作。歸有光以輕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物,親切而凄婉。這和我的氣質很相近,我現在的小說里還時時回響著歸有光的余韻。教六年級國文的是張敬齋,張先生據說很有學問,他教我們《老殘游記》,講得有聲有色。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大明湖上的對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這使我對濟南非常向往。
我對五小很有感情。每天上學,暑假、寒假還會想起到五小看看。夏天,到處長了很高的草。有一年寒假,大雪之后,我到學校去,大門沒有鎖,輕輕一推,開了。沒有一個人,連詹大胖子也不在。一片白雪,萬籟俱寂。我一個人踏雪走了一會,心里很感傷。
我十九歲離鄉,六十六歲回故鄉住了幾天。我去看看我的母校:什么也沒有了。承天寺、天地壇,都沒有了。五小當然沒有了。
這是我的小學,我親愛的,親愛的小學!
紫 /?荊?/?大?/?講?/?堂
“紫荊大講堂”旨在呈現當代高校教職工對于女性話題的思考,為建設平等和諧的兩性關系提供思想交流的平臺。
“
”
美好校園,美好童年
編者按:去年華師附小舉行了百年校慶系列活動,廣東乃至全國媒體都有精彩報道。華師附小多年穩居廣州公辦小學TOP1,曾挺進全國百強小學TOP4,是許多孩子夢寐以求想進的學校。那么附小是如何踐行美好教育理念,建設美好校園,讓每一個孩子度過美好童年的呢。今天我們邀請到附小的羅力強老師、王珂老師和張碩司老師,來一起聊聊這個話題。
本期話題:
徐珊:感謝老師們百忙之中參與我們大講堂的聊天。今天,我們就一起聊聊附小是如何建設美好校園,如何讓孩子們度過美好快樂的童年。首先,我想請各位介紹下自己,在附小工作多少年了,都是什么崗位,這些年最大的工作體會是什么。
羅力強:
我在附小信息科技教學已有三年了,從一個普通教師到信息中心組長、再到科研室助理兼信息中心組長再到科研室副主任兼信息中心組長,見證了附小美好教育辦學理念引領下信息科技賦能學校教育教學、學校管理的全過程。我們附小注重傳統文化,也注重現代科技,傳統與現代共舞,搭建館校合“一”的智慧校園生態。我們秉承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傳承理念,以“陶冶學生情操、構建學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新興信息技術融入學校校園建設中,并融合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打造館校合一的智慧校園生態。像我們的“一班一非遺”的班級生態環境、課室內外無縫銜接的五園生態環境、八個非遺主題的教育場館育人環境、“一平臺四系統”的智能管控與評價環境等,讓學生的日常學習都沉浸在文化熏陶和科技體驗之中,日積月累,受益匪淺。
此外,附小也重視信息化智慧化管理,比如學校配有微課室、精品錄播室、階梯課室,均支持錄播一體化功能,可以實現遠程互動、高質量傳輸、智能化應用等。同時,學校配有無紙化辦公系統和智慧校園巡課終端,可以有效鏈接傳統辦公空間,開展各類數字化活動和課堂數字化巡檢。最讓師生們為之叫好的是學校每間教室、各個教育場館都配有智慧中控平臺,可實現集中管理、統一開關室內燈光、風扇、一體機等,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完善學習環境。
學校也一直重視信息化智能應用,像借助網絡空間、協作網等開展不同學習共同體的數字化教研;借助新技術新手段,探索數字閱讀、AI體育、數字故事編程等智慧課堂教學;使用企業微信、問卷星、班小二等工具,開展家校社合作等等,讓學校與時俱進,發展壯大。
我是為自己能親自參與和見證學校的發展壯大感到特別自豪,我也相信附小會越來越好,更上一層樓。
王珂:
羅老師已經把我們附小建設美好校園的成果介紹得很清楚了,這些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我個人覺得實現美好校園的建設關鍵是我們一直關注并持續努力的,像營造舒適的學習環境、建立積極的師生關系、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機會、培養友善和合作精神等。此外,我們也非常重視體育和健康、鼓勵創造性思維和自主學習,并且重視心理健康。當我們在學習環境、人際環境和心理建設上都能制造出美好底色時,我相信我們的孩子們在附小就能度過一個快樂的童年。
01
美好校園,美好童年
本期話題
02
美好校園,美好童年
本期話題
徐珊:我知道在美好教育理念的引領下,附小對美好校園的建設可謂日新月異。想問問大家,你們對于美的理解是怎樣的,小學時期給到孩子們的美育更應該注重什么呢?
羅力強:
我覺得美是一種主觀感受,每個人對于美的理解可能都有所不同。然而,一般來說,美通常被理解為一種令人愉悅、令人感動、令人震撼的體驗。給小學生進行美育時,我想首先要培養美的感知能力,讓孩子們學會如何感知周圍世界的美好,讓他們能夠發現和欣賞美的事物。附小的五園八館一湖校園文化生態正是給了附小孩子感受美、欣賞美的絕好之地,讓其在美中學習、美中感受。其次是要培養美的表達能力,讓孩子們學會如何通過語言、繪畫、音樂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讓他們能夠欣賞和創造美。附小的德育作業涵蓋書法、繪畫、手工等多種類型,都旨在引導學生學會使用恰當的方式通過想象和創造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從而體驗到美的創造過程。最好是讓孩子們培養美的情感和道德品質,鼓勵孩子們學會如何感受和表達美的情感,培養他們美好的道德品質,如誠實、善良、勇敢等。附小的美好爭章活動正是通過尋找身邊的好人好事,樹立典型,營造榜樣,從而影響、培養學生美好道德。
總之,美育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們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讓他們能夠在生活中發現和創造更多的美好事物。
徐珊:羅老師提到培養審美能力的同時,還要培養創造能力,我也非常認同,也就是說既要讓孩子們觀察美看見美欣賞美,也要讓孩子們自己去創造美。我覺得現在的孩子創造力都是不錯的,現在的孩子比起以前的孩子,無論是校園環境還是家庭環境,在物質層面上都會好很多,那么,我想問大家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您覺得現在孩子的童年和自己小時候童年有何不同?您覺得美好的童年是怎樣的呢?您覺得現在的孩子快樂嗎?
張碩司:
現在孩子們的童年與我小時候的童年有非常大的不同。現在的孩子在物質條件上優越很多,擁有更多的教育資源和娛樂選擇。就學習方面來說,學校設施設備更加完善,教學資源更加豐富,孩子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各種先進的學習工具和技術。他們還可以通過互聯網、社交媒體等渠道獲取到更多元化的知識和信息。然而,我也注意到,現在的孩子面臨更大的競爭和壓力,
我認為美好的童年應該是充滿快樂、探索和成長的。孩子們應該接受良好的教育,培養出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孩子們也應該有充足的時間去玩耍、探索和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與家人和朋友建立深厚的情感關系,學會分享、合作和尊重他人。
現在的孩子是否快樂,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雖然現在的物質條件更好,但孩子們也面臨更大的競爭和壓力,他們需要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和興趣班,導致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享受童年的樂趣。因此,作為教師,我們需要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愛和支持,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心態和健康的心理狀態。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真正享受到快樂的童年。
03
美好校園,美好童年
本期話題
04
美好校園,美好童年
本期話題
徐珊:我非常贊同張老師說到的需要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是容易的,但了解和看見孩子的內心,才是真正愛孩子,才能讓孩子們真正享受快樂童年。張老師說現在的孩子快不快樂是個復雜的問題,現在還另有個復雜的問題也和大家一起探討探討。最近,社會各方圍繞“課間十分鐘”話題產生熱烈討論。不知我們附小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
張碩司:
是的,徐老師提到的這個話題確實也是個復雜的問題。北京小學李明新校長接受采訪時這么說過:“這個問題本質上是社會問題的折射。課間十分鐘,學生出現磕磕碰碰的情況是難免的。但在這個問題的處理過程中,如果家長不能理性對待問題、教育管理單位的職能缺失、社會輿論無法公平評說,學校也便很難獨自面對系列問題及相關重壓。”正如北京小學李校長所說,一些學校全部拿走孩子們的十分鐘肯定是不對的,但是十分鐘里的安全問題則是家長、管理部門、社會輿論需要理性面對的情況。讓孩子們在美好校園享受快樂十分鐘,讓孩子們在學校度過安全又美好的童年,這是我們附小所有老師都為之努力的事情。
徐珊:談到教育,都會提到這句話:“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請問您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有沒有具體的現實中的教學事例與大家分享。
羅力強:
我很喜歡這句話,我覺得這句話告訴我們教育的本質在于喚醒和影響,而不是簡單的灌輸和傳授。教育者應該通過自身的生命力和魅力、智慧和技巧、洞察力和理解力,去影響和激發受教育者的興趣、潛力和內心世界,幫助他們實現自我價值和個人成長。首先,“一棵樹搖動一棵樹”比喻的是教育者通過自己的行為和言傳身教,來影響和激發受教育者的興趣和熱情。其次,“一朵云推動一朵云”比喻的是教育者通過引導和激勵,激發受教育者的潛力和能力。最后,“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比喻的是教育者通過理解和關注,激發受教育者的思考和創造力。我想起我們附小做的一些事情其實正是這句話的實踐。我們在調查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實際,將教育敘事、圖形化編程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設計和開發了面向文化傳承的數字故事編程跨學科教學資源,并通過項目式學習、跨學科教學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計算思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這樣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去感受美、學習美、理解美、創造美。
王珂:
我對這句話有另外一個層面的理解,我感覺這更像在強調教育當中的連鎖反應和傳播效應,是在提醒我們教育的力量是無限的,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通過自己的行為和思想影響他人,喚醒他們的潛能,推動他們成長和進步。坐在教室里的每一位都有可能成為“那一棵樹”、“那一朵云”,有些孩子可以從課堂上獲得成就感和學習的喜悅感,這是老師在課堂上成為了那棵樹,而在課外,這些孩子也能成為其他同學的那棵樹,總會有孩子怯于提出問題,怯于請教問題,但當有學生愿意主動用課堂所學的知識去幫助其他同學講解題目的時候,可以看到課外學生之間講明白一道題的能力和深刻記憶的程度不一定亞于課堂的效果。這是有限的課堂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隱藏力量。
徐珊:羅老師和王老師的解讀都特別精彩。最后,請老師們說幾句寄語,給童年中的孩子們吧。同時,再次和三位老師說聲謝謝,也祝老師們工作順利,桃李滿天下。
羅力強:
孩子們在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捷和舒適的同時,也同樣面臨著人工智能熱潮帶來的挑戰和困難,我衷心希望你們可以擁有一顆傳承文化之心,成為文化的傳承者和創新者;擁有一縷敢于前行之念,成為面對困難的勇敢者和自信者;擁有一個創造未來之夢,成為超越自己的合作者和追夢者。
王珂:
可愛的孩子們,愿你們的童年充滿著陽光和歡樂,每一天都充滿希望和溫暖。不管遇到什么困難,記住你們是堅強的,有無限的可能性。相信自己,勇敢追求夢想,每一步都會讓你們更加強大和成長。家人和朋友將永遠是你們最溫暖的避風港,珍惜他們的愛和支持。無論走到哪里,你們永遠不會孤單,因為我們在你們身邊,為你們祝福。保持快樂,保持真實,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讓心中的陽光點亮每一個角落,給自己和他人帶去溫暖。愿你們的童年歲月洋溢著善意與喜悅!
張碩司:
這個世界是如此美妙和神奇,希望孩子們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與大自然相處中、在人際交往中,學到更多的知識、理解和愛。祝愿孩子們在童年的時光里快樂成長!
麥 /?田 /?守 /?望 /?者
傳道授業解惑,執著追求守望。
“麥田守望者”旨在提供一個講述自己教學故事、分享教學經驗、暢談教學感悟的平臺,讓教學相長的教育精神永流傳。
“
”
耕耘手記
耕耘英語課,我手寫我心。本欄目邀請朱德芬老師開啟“耕耘手記”專欄,為我們記錄課堂內外,思考教育話題,速寫現代大學生群像。通過樸素真實的文字,提供一扇明亮的窗戶,看見每一位平凡卻獨一無二的同學,看到熠熠生輝的校園青春生活。
專欄簡介
仙女的豎琴
文 /?國際商學院? ?朱德芬
她叫允。很特別的名字,第一節課我就注意到了她。當時正在提問她,她沒有理會,甚至沒有抬起頭來。我以為她沒有聽見,把問題重復了一遍。她抬起了頭,很清澈的眼睛,但沒有任何要回答的意圖。看上去她是聽到了,看上去她也沒有什么敵對情緒——或者其他任何情緒,但就是一個字也不說。我只好面向全班學生,岔開話題,繼續往下講課。
這樣的情形后來再出現了一兩次。我每次都小心地選擇提問的問題,每次都把笑容特別明顯地掛在臉上,同時用聽起來非常隨意的語氣。聽到她的名字,全班會瞬間進入幾秒靜默狀態。她有時能說出一兩個單詞,更多的時候全然忽略我。我能做的似乎就是盡量不要提問她,要么就問一些通過點頭或搖頭能回答的問題。
再后來大家就習慣了她。我想她也習慣了大家。這個叫允的女孩,總是一個人靜靜地坐自己的角落,臉上永遠是一幅波瀾不驚的表情。課間的時候學生們三三兩兩地湊在一起,打打鬧鬧,但她的座位周圍似有一個無形的玻璃罩。她好像也不以為意。
允每一節課都會來上,幾乎從不遲到。每一次的作業她都會交,寫的字一筆一劃非常工整。她沒有留劉海,略微自然卷的長發用橡皮筋低低地全部扎到后面。穿T恤。我從來沒有見過她穿裙子。
有一天中午放學,學生們都很快陸陸續續地離開了課室,只剩她。我在講臺上收拾書本教案,她在座位上收拾書包。我知道她每次都故意放慢速度,等到全部人都走完,才會獨自慢慢走出課室。我沒有見過其他人跟她一起走。
這一次我沒有自顧自走開。我站在課室門口,一副拿著手機在看的樣子。等著她走到我的面前,我說“允,回宿舍嗎?一起走過去吧?”她略有點驚愕,接著點了點頭。
我問她家是哪里的,有沒有兄弟姐妹,來到這個學校習不習慣。她口齒清楚邏輯清晰地回答了我的每個問題。還說,學校環境很好啊,就是飯堂的飯菜吃得不太習慣。她現在其實正走去校門拿外賣。
這樣哦,為什么會選擇出國留學啊?
嗯,我是藝考生,本來是準備上藝校的,但是沒有考上。別人介紹來了這里。
哦,你是學美術還是音樂?
我學的是豎琴。
什么琴?我有點驚訝地問。
豎琴。她的語氣幾乎沒有變化。
就是那種……這樣,這樣彈的豎琴嗎?我用手比劃著彈豎琴的動作。
她笑了,竟然。很清脆的笑聲。可能是我的動作比較滑稽,也可能是跟正確的動作相去甚遠。對啊,她說。
一定很難吧?
不會啊。
跟古箏有點像嗎?
不是太像。直接用手彈,不用貼指甲的。
那用的是什么樂譜?有專門的豎琴譜嗎?
用的就是簡譜。
噢,我今天真是學到了不少。我真心地說。
她再次微微地笑了。
我們一直走到了我要搭校車回家的地方才道別。那是我聽到她說話最多的一次。我知道她會走到北門,拿了自己點的外賣,回到宿舍一個人安靜地吃著。我坐在車上想象她一個人靜靜地彈著豎琴的樣子。
我還想起以前學鋼琴的時候彈過的一首曲子,曲名叫仙女的豎琴。旋律模仿豎琴的聲音,很是優美。我試著回憶那清脆靈動的音符淌過指尖的感覺。我一直都覺得彈奏樂器的孩子一般比較快樂,所以總是鼓勵身邊的小孩去學某種樂器。我總覺得,通曉音樂可以教會一個人聆聽世界萬物。
教過的學生當中,會彈奏樂器其實很多。2020級有一個男孩鋼琴彈得很好,人確實也很開朗愛笑。他的頭發染成介于綠色和黃色之間,扎著非洲臟辮,走起路來晃著身體,似乎打著某種節拍。他對閱讀興趣不大,但有次讀到關于一篇音樂的文章,他特別興奮,熱情地給我介紹了各種調號,為什么大調明朗輕快小調柔和黯淡,他喜歡彈哪個作曲家等等。除了鋼琴,還有會拉小提琴的,打鼓的。彈吉他的學生最多。我覺得音樂給他們帶來了很多正面的影響。
允是我認識的唯一一個彈豎琴的學生。一個學年的課程結束后,她沒有通過語言考試。
第二年,她繼續留在了原來的班級,坐在最靠近課室門口的第一張桌子。我雖然不再教她,但經過他們課室的時候,我經常可以看到她。還是一個人安靜地坐著。我真的不確定下次她是不是就可以通過考試。
也許她也是快樂的,我只是從自己的角度,看到了我自己以為的她。
我也不確定自己寫這篇文章想要說什么。我想,每個學生就像不同的樂器一樣,有不同的特征、音質。作為教育者,作為父母,我們怎樣才能把這個樂器發掘出來?作為自己,我們怎樣才能成為那個自己喜歡的自己?
可能我想說的是,允也許不善于學習語言,但她肯定有她所擅長的領域。她具有的特質肯定也能讓她做好某一事情。為什么一定要堅守在某個地方?為什么每個人都要成為鋼琴或者是小提琴呢,笛子、小號、三角鐵也都能奏出動聽的音樂。
讀 /?書?/?咖?/?啡?/?吧
閱讀一本好書,感受不一樣的人生。
“讀書咖啡吧”旨在提供一處靜謐讀書的空間,展現教職工們讀書學習思考人生的感悟和思想,讓讀書人的智慧光芒在此熠熠生輝。
“
”
承蒙同事們厚愛,今天我在這里就班門弄斧,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讀書經驗和個人思考。
其實每個人閱讀的口味、興趣點、關注的方向不一樣,我今天僅僅和大家分享比較私人化的兩點,一是對我影響比較大的書;一是最近正在看的書。我們一起交流。
一、對我影響比較大的書
有這樣幾本書,大概長長久久在我心底徘徊,成為我精神世界中的一種背景色。這也是我后來才明白這一點的,它們為我打造了一種理想的前景。對它們進行歸類的話,大概可算是女性學人自傳。
1.《我們仨》
最早開始接觸,是2003年春天我讀大一下時出版的楊絳的《我們仨》。因為學編輯出版學的緣故,對書業相對了解,第一時間我就關注到了這本書。那種女性學人穿越生活的洪流、瑣碎,有自己的精神、有自己的安身立命與成就所在,同時收獲的家庭溫暖與真情的故事,讓我覺得很美好,那大概是最早投下的一抹理想的光輝。
2.《三生影像》
研究生時期讀到另外一本書,聶華苓的《三生影像》。我在剛剛公布的國家社科項目,看到武漢輕工大學一位學者中的課題是:中國作家與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交往史料整理與研究。這個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就是由聶華苓和她先生安格爾所籌備。中國作家最早走出去與世界交流就是從這里起步。聶華苓是武漢人,看到這個課題,無論是題目還是武漢的研究者,我都覺得特別好。《三生影像》,其意就是作者聶華苓大概認為自己一生像活了三世一樣。書的扉頁上有這樣一句話:我的根在大陸,枝在臺灣,葉在愛荷華。該書從她在武漢的童年,就讀于中央大學的青年,到臺灣,后來去美國愛荷華一路寫來。那種廣闊的時空背景下,女性學人一生堅韌的求索前進,其婚姻的不幸與后來的幸運,其作出的不斐的成就與貢獻,其性情、其風度、視野、見識,都讓人心折。
3.《巨流河》
再后來,另外一本深深地打動到我的一本書是齊邦媛的《巨流河》。她們幾位女性學人的年齡相差不大,齊邦媛和聶華苓一樣是在戰時讀完的大學,一位是在武漢大學歌樂山,一位是在中央大學即今天的南京大學,二者都是我的母校,讀來尤為親切。重點其實也不在這里。里面有兩個細節始終讓我唏噓不已。一個是,因為她的先生要從臺北調往臺中工作,她因須隨遷,向臺灣大學辭職時(她當時在此任教職),臺大的校長說,Miss齊,你確定要辭職嗎?從來還沒有人從臺大辭職過。為了家庭,齊邦媛是第一個從臺灣大學辭職的人。一個是,她趕在年齡的最后截止期限前,44歲那年出國訪學。在美國訪學的那一年,齊邦媛說是她一生最勞累也最充實的一年,用詞節制的她甚至用到了“不顧性命地修了六門主課”這樣的表達。“不顧性命”四個字,何其之重,只因為“我自己最清楚地知道,每一日都是從妻職母職中偷身而來!”“得入此寶山,一日不能虛度。”齊邦媛說:“我在印第安納大學那開花城的春花冬雪中也似夢見了我的學術天梯,在梯子頂端上上下下的,似乎都是天使。”她本來是希望申請再延長半年的,但由于家庭需要,他父親(國民黨高層將領齊世英)也給她去信,讓她回來,無奈,她只得回來。對此,齊邦媛說:“在她初登階段,天梯就撤掉了。”這帶給她好多年的惆悵,經過好多的醒悟和智慧才認命。
這兩個細節,看得我唏噓不已,久久難以平靜。女性在問學路上的因妻職、母職種種之不易、之掙扎、之平衡,使我心有戚戚焉。有感慨,有共鳴。同時更為感嘆的是,齊邦媛說:“我雖被現實召回(從學術的天梯中召回),卻并未從梯上跌落。我終于明白,我的一生,自病弱的童年起,一直在一本一本的書迭起的石梯上,一字一句地往上攀登,一字一句地往上攀登,從未停步。”
我想這也是這些女性學人傳記深深吸引我的地方,她們的人生并非一馬平川,但她們的韌勁與追求,是如此的動人和閃耀著光輝。以及她們的文字間顯露出的不同的性情,她們的真誠、學識、品味,她們一生中所收獲的真情,長長久久地在我心里回蕩。
對我深深有過影響的女性學人自傳,這個書單還可以列下去。楊步偉的《雜記趙家》,資中筠的《資中筠自選集》一套5本和前兩年她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的《九十自述》等等。資中筠與陳樂民夫妻倆的感情,我跟我先生說,是我所知道的最為理想的愛情。真正男女平等,始終同步,智識相當,互相啟益。時間關系,我就不展開了。閱讀它們,就像掉入一個個美的夢中,這些夢余韻始終在你的心里回蕩。我很想感謝她們,向她們表達我真摯的感謝。
二、最近在看的書
先安利一下學校圖書館一樓的新書空間。我特別喜歡這里,這里于我而言,就像是一個方便的、最新的學術書店,隔一陣子我就要去逛逛,每次雖然都經過反復掂量,這本書確定要借嗎?是否有這么多時間來開拓這一片閱讀天地?但每次都會滿載而歸。它們極大地滿足了我的渴望、拓展了我的視野。
簡要介紹幾本我最近在看的書。
1.《美好生活:中產階級的生活史》。由瑞典的兩位學者所寫,此書把民俗學放在歷史的視野下加以觀照。我們今天的主打生活模式,即中產階級的生活模式,是如何成為主流的?與歷史上之前的農民、工人的主打生活模式有著怎樣的不同?是在哪些維度上進行了建構與區隔?這兩位學者的分析是非常有說服力的,他們線性的時間觀、崇尚自然的觀點、對核心家庭的重視,對潔凈得體的新定義等等。使讀者豁然開朗,耳目一新。
2.《成為母親的選擇》,這是以色列一學者的研究著作。女性天然關心女性的人生與命運,關心母親、兒童的話題。這也始終是我的興趣所在。這本書的作者尋找后悔成為母親的那些人,并以她們為研究對象,加以訪談來展開研究。一個全新的視角。后悔成為母親,這是一個不在話語體系里的話語,社會不接受這樣一種情感與認識。身處這種局面的人,也不敢給自己的這些認識和感受命名,更難以與人言及。但她們就真的是不存在的嗎?后悔成為母親的人,怎樣的情況才能納入到這個問題域?是不是真的只是階段性的。作者研究的對象甚至包括了已經是祖母的女性,哪怕已經是祖母了,她們也沒有像社會認為的那樣母親最終都走向了一個快樂的結局。后悔成為母親的人,她們就是錯誤的、有問題的嗎?還是我們的社會不允許?社會為什么不允許?而社會的不允許,這帶給這部分有著此真實感受的人怎樣的影響?如果正視這個問題,又將帶來怎樣新的景觀?這些后悔成為母親的人,她們愛自己的孩子,但他們厭惡母親這個身份。
里面的一些話或許稍稍分享一二。
母親的經歷如同一段死亡的過程,從前的自我死去了,有母親身份的新的自我誕生了,過去那個未曾當過母親的自我已經一去不復返。
雖然未為人母的女性常被認為是不健全的,甚至是沒有社會地位的,但這些“健全的”母親(社會認為為人母才健全)卻認為母親身份使她們變得殘缺,她們生育前的人生經歷反而更豐潤,更讓人滿足。換句話說,她們并不認為自己從“殘缺”變得“圓滿”,而是從“豐足”變得“空洞”。
母親身份會提醒她們:她們曾經是沒有桎梏的,但現在作為母親,她們沒有任意翱翔的自由,她們感到自己如同社會所希望的那樣被母親身份套住,而且沒有逃脫的可能。
看的時候我也在想,成為母親不是所有雌性的天職嗎?動物會不會有不愿意成為母親者?但這個問題不完全或者說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而是社會學意義上的。因為人類為母親,才是無休無止的,永遠的責任與壓力。而且人類才有“自我實現”的需求。而后悔成為母親,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母親的角色侵占了或者甚至掠奪了自我的這個角色。
我也在想,會不會有人后悔成為父親呢?會不會有這個問題研究的對照組?
但我想后悔成為母親的大概遠超過后悔成為父親的,因為母親角色對自我的侵占要大得多得多,那何以會如此呢?跟社會的性別分工,社會對女性職責的建構,有很大關系。這一謎題會有得到破解的一天嗎?
時間關系,其他的我就不再展開了。耽誤大家的時間了,謝謝大家!
讀書與思考
——讀書分享會發言
文 /?教育信息技術學院? ?林英
看見秋瑾
文 / 文學院? 翁筱曼
秋瑾的生命在32歲以鮮血澆鑄定格,關于她的言說則更趨豐富,不僅在世人心口間流轉,而且在報刊、回憶錄、筆記、小說等海內外文獻里豐盈,在戲劇舞臺、電影等媒體上閃耀,時至今日綿延不絕。
眾聲喧嘩中的秋瑾,有著許多世人熟悉的標簽:才氣縱橫的大家閨秀,反抗包辦婚姻的女界先覺,推動女子教育的倡導者,慷慨就義的女性革命第一人……這些標簽清晰可及,標簽拼貼下的秋瑾顯得棱角分明,卻缺失了各種身份之間溫潤的邊緣與思想的流動,多重光影的交疊并不能讓人物變得可感可親。
夏曉虹教授的新作《秋瑾與二十世紀中國》,重現了晚清社會風云變幻的圖景中秋瑾的生命歷程,從秋瑾看近代百年中國變遷。那段歷史充滿褶皺,夏曉虹教授細致地撫平褶皺,而又珍重褶皺,對紛繁復雜的史料進行精微細致的處理,用更多的可靠的鮮活的細節逼真地展示秋瑾所處的歷史現場及文化潮流,讓秋瑾纖毫畢現。于是,在多維度的探照燈的指引下,在蒙塵的報紙堆里,秋瑾卸下了種種標簽而獲得了生命力。我們在本書中看見了秋瑾,看見了一個在“三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中不曾停步的女子。
秋瑾思想的與時俱進
晚清女性的畫卷上,留下身影的固然不多,但為民族解放振臂高呼者有之,投身西洋藝術者有之,推動女學者亦有之,為何只有秋瑾能夠成為唯一一位被世人普遍熟悉且持久關注的女性呢?夏曉虹教授指出,秋瑾之所以能夠成為話題人物,實與其個性中的好奇趨新、志向遠大,甚至可以說具有強烈的青史留名欲望不可分,由此造就了秋瑾思想的與時俱進。
在本書第一輯“本事篇”中,各篇皆緊扣秋瑾本人,角度精妙而關涉深廣。開篇《始信英雄亦有雌——秋瑾與〈芝龕記〉》,由清代董榕所編《芝龕記樂府》切入,探討秋瑾性情中的“俠氣”底色。她對明末戰場殺敵的女將軍秦良玉、闖入敵營奪回父尸的沈云英青眼有加,在《題〈芝龕記〉》《滿江紅》等詩詞中都有充滿力量的表達。這股英豪之氣為她后期迅速滋長的革命情懷、救國熱情,以及就義前“不有倡者,誰與賡續”的決絕姿態,埋下了伏筆。如果不是1902年北上京城,離開湖南,秋瑾很可能困守家庭,以才女閨秀留名。《秋瑾北京時期思想研究》一文聚焦北京時期秋瑾所接觸的新環境、新朋友、新知識,隨著交友圈的拓展、新書新報新風氣的熏陶,其思想風貌迅速改變,自我感悟因之生發。秋瑾積極參與近代北京第一個婦女團體。“中國婦女啟明社”的成立及具體活動,與京城早期女學堂的發展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夏曉虹教授從相關文獻出發,條分縷析,認為秋瑾居京期間,其獨立意識萌發并漸漸清晰,并積極投身女學倡導。這一思想軌跡的描繪與定位,不僅對秋瑾生命中的關鍵時期做了充分的展開,也從更具體的時間、空間上讓我們得以窺見彼時京城的風云涌動,仿佛置身其間,隨著秋瑾去經歷、去參與時代的演進。
秋瑾的心聲與成長蝶變
歷史的車輪進入20世紀初,社會的劇烈動蕩促發了對傳統的價值體系、倫理道德、社會秩序的質疑。本書既以晚清以降百年中國風潮為視域,復以女界為橫斷面,則對秋瑾的多維度敘說根植于茲。夏曉虹教授通過文學作品的解讀與把握貼近秋瑾的心聲。
秋瑾與王廷鈞的包辦婚姻之不和諧是學界普遍的認知,但這種不和諧帶來的力量,對推動秋瑾邁出家門,最終成長為影響深遠的知識女性,究竟起到何種程度的作用,以往研究者并未細察。夏曉虹教授敏銳地抓住秋瑾湖湘時期所寫的《謝道韞》一詩的“暗典”,認為秋瑾的婚姻不和諧是她最終走向革命的重要原因。詩云:“詠絮辭何敏,清才掃俗氛。可憐謝道韞,不嫁鮑參軍。”提到謝道韞,觀者容易以“詠絮才”為共同點,與秋瑾的才氣聯系起來。但這首詩重心落在后半句,秋瑾認為,如果謝道韞能夠與鮑照共偕連理,方為美滿婚姻。這首詩實際上用的是“天壤王郎”的典故,《世說新語·賢媛》中講到謝道韞嫁給王凝之,但看不起夫君,便說“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秋瑾借此表達對王廷鈞的不滿,認為王過于平庸,痛悔自己未能遇到稱心的另一半。這種對婚姻錯配,遇人不淑的憤懣,在秋瑾的書信、詩詞、小說中都有或隱晦或強烈的抒發。讀懂了作品,才能讀懂秋瑾的內心,進而理解其不斷成長蝶變的內外合力。
夏曉虹教授以史家之筆述之,記之,解之,多角度多維度鋪開文獻材料,力求盡可能多地釋放其間蘊藏的信息,以便更貼近秋瑾生命中的某一現實情境,從而傳導出社會的諸種動向。讀者可以從服部繁子記錄下的秋瑾之“和睦”說,秋瑾親友描述里“不和”“溫順”等字眼中,去體察秋瑾的困境與掙脫的嘗試,咀嚼在不同的身份、語境下秋瑾微妙的內心與進退之難。
秋瑾文學形象的變化軌跡
無論是緊扣秋瑾,還是從秋瑾之外著手,主流與支流最終都匯入到涌動的百年社會思潮中。夏曉虹教授曾表達過近代對于她的強大吸引力,古今、中外、新舊種種沖突聚合交匯,破壞與建設,奔突與停滯,過渡與革新,一切可能都在蓬蓬勃勃地醞釀著、生長著。于是順流而下,沿著歷史的脈絡,人物的活動,去觀時代舞臺上演的喜怒哀樂,聚光燈下的主角或配角,會具有更活躍而自然的舞步。本書的“延展篇”,正是這一研究路徑的充分展現。
《秋瑾早年行跡考辨——以〈京報〉相關史料為中心》從家族史展開,綜合利用畫報、奏折、年譜、口述筆錄等文獻資料,考察了秋瑾祖父與父親從幕僚到地方官的仕進之路,確認赴臺灣和湖南的時間節點,借以繪出秋瑾婚嫁前的地域空間圖,進而了解秋瑾出生成長的地域底色;《秋瑾詩詞集初期流傳經過考述》關注最早編印的三種秋瑾遺著,討論各本的成書及編者情況,似為梳理版本而意不止此,版本源流背后的人事往來、時事播遷、對秋瑾的定位,更值得玩味。各版本時序之不同,所涉及的社會層面亦充滿闡釋內涵。
值得一提的還有《二十世紀秋瑾文學形象的演化》,從晚清、民初、1930年代、1950—1980年代以及1990年代這五個時段,選取代表性的戲曲、小說、話劇、電影,如晚清《軒亭冤傳奇》和兩部《六月霜》,民初許嘯天的《秋瑾》,夏衍的《秋瑾傳》、謝晉導演的《秋瑾》……以時間為軸,以作品為個案勾勒出秋瑾的文學形象的變化軌跡,與時俱進的人物形象背后,呈現出社會思潮的涌動與新變。
1912年的1月,中華書局發售“世界女杰箋”,第一組共八枚,與外國女杰南亭格爾、羅蘭夫人、蘇菲亞、貞德交相輝映的四位中華女杰,是花木蘭、秦良玉、沈云英和秋瑾。此時距秋瑾就義不過短短數年,其生命慘烈而絢爛的定格,成就了秋瑾生前自我期許的女杰形象,而與她所追慕的女杰們一起為世人稱頌,“可以說是對秋瑾最體貼的贊賞與最合適的紀念”。百年過去了,站在一個新的世紀里,回望二十世紀中國社會思潮視野里的秋瑾,夏曉虹教授獨到的考察角度、抽絲剝繭般的剖析以及溫暖的共情,不僅讓我們看見秋瑾,觀照晚清,也讓我們有理由期待未來對秋瑾的進一步解讀。從學術史、文學史的演進和近代文學學科的建構來看,晚清研究的不斷深化,伴隨著新視野新材料新角度新學術路徑的拓展,秋瑾言說的積淀與層疊,自是有無盡的闡釋空間。本書既充分展現了當下學術思潮中的秋瑾言說,又何嘗不是一種與秋瑾、與百年風潮的對話,從而指向對秋瑾的紀念與精神的延續。
——讀夏曉虹《秋瑾與二十世紀中國》
萬物有靈且美
文 / 外國語言文化學院? 李雪萍
植物作為我們進化史上不可或缺的朋友和兄弟,多年來一直與我們并肩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仰賴植物與自然的饋贈,但卻逐漸與之漸行漸遠,其實我們都需要哪怕僅僅一個時段,擁有一會兒植物的感覺,安靜矗立天地間,寧靜的想想我們擁有的美好,就如三毛所寫:“東方有火紅的希望,南方有溫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殘陽,向北喚醒芬芳。”生活自有它的美好,一切只需我們靜心去感受。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
作者: [美] 丹尼爾?查莫維茨? ?豆瓣評分:8.2
梁文道在《鳳凰衛視》的節目“開卷八分鐘”中說:如果植物真的能夠感知到這個世界,那整個我們人類的生活會改變......
這是一本能滿足好奇心的書。在這本書里,作者丹尼爾·查莫維茨通過介紹遺傳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逐一考察植物的觸覺、聽覺、嗅覺、味覺、視覺、記憶。每個篇章都像是一個揭秘小故事,帶我們循序漸進地走進植物的內在世界。書中描繪了一個只有寧靜心靈才能傾聽的世界:植物會看、會聞、會觸摸、有記憶、能定位。本書帶領我們進入不同種類的植物生活,吸引我們將其與人類的感覺相對比,結果發現我們與向日葵、橡樹之間的共同點遠遠比我們以為的多得多。
《失敬,植物先生》
作者: [意]斯特凡諾·曼庫索? ?豆瓣評分:8.1
植物在宇宙間扮演的角色,其實遠遠超過人類的想象。它們出現于幾億年前,卻早已指明了我們人類的未來。植物作為經過長期演化,且建構方式與動物全然不同的生物體,具有模塊化的結構和散布全身的智能,可以為許多技術難題提供解決方案。人類對植物的研究和模仿,從建筑到醫療,從地球生存到探尋太空,都起到了顛覆性的作用。
換個角度去看人類和植物的關系,植物更像是已經生長完備的至高狀態,像老莊筆下的圣人之態,靜默卻圓滿,無聲里孕育了大智慧。在開創未來的路上,人類一定得向植物學習才行。這本書將帶你探知植物世界,同時展望我們的未來。
《植物塑造的人類史》
作者:史軍? ??豆瓣評分:8.0
植物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我們的食物、文字以及社會組織結構都受到植物的支配,我們的經濟、貿易以及對世界的探索都受到植物的支撐,甚至連我們的廚藝、膚色和長相都是由植物決定的。
本書講述了這個有關文明演化的宏大故事。從促使人類定居的小麥和水稻,到改變世界的花椒和土豆,再到牽動世界貿易神經的大豆,植物的力量顯而易見。人類馴化了植物,植物卻塑造了人類。同時本書對一些并不起眼的事物背后隱藏著的文明演進的密碼,進行了頗具新意,甚至是顛覆性的破譯和解構,富有趣味并發人深思。
《種子的勝利》
作者: [美] 索爾·漢森(Thor Hanson)
豆瓣評分:8.0
《種子的勝利》是一本有關種子的自然史與文化史的書。你想了解生命是如何在這個星球上工作的嗎?你想了解種子在人類進化和文明繁盛中的作用嗎?來讓小小的種子回答你大大的疑惑吧。
在本書中,《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生物學家、野生動物保護主義者索爾·漢森帶領我們跨越全球,去追尋種子在這個星球上的故事。從自家的后院到西雅圖的咖啡館,從花圃園林到印度喀拉拉邦的香料之路,一路走來,我們會遇到園丁、植物學家、探險家、農民、歷史學家和修道士的引導,體驗一段充滿趣味又有著智力快感的科學冒險,共同見證生命的優雅與奇跡。
《一百種尾巴或一千張葉子》
作者: 王冬 / 張勁碩 / 史軍 / 劉旸
豆瓣評分:8.0
本書匯集了四位擅長解讀動物和植物知識的年輕作者的精選文章,以妙趣橫生而不失專業精準的語言講述了動植物的三十八個故事。科學松鼠會的理科生作者們,除了有翔實準確的科學知識,刨根問底的科學精神之外,還擁有能把復雜問題說簡單的文字表達能力和豐富充實的人文素養。書中精美的插圖和詼諧的文字讓讀者邂逅比較解剖學、行為學、進化生物學、遺傳學、保護生物學等等當代生物學里的熱門話題。
我們從學生時代起,就很難得有機會去深入大自然,去認識各種動物和植物。這樣一本親切可愛地講述了各種動植物故事的小書,實在是讓我們足不出戶就已經嗅到了自然的氣息。這是一本能讓人產生對自然的向往之情和尊敬之心的書。
文 / 學 /?手?/?工?/?坊
寫一個故事,抒一段真情,讓夢想照亮現實。
“文學手工坊”是為文學愛好者搭建的一個以務虛來實現務實的創作空間,大家在這個虛構和非虛構交織的文學世界里,成為一名散文家、詩人和小說家。
“
”
憶江南
文 / 繼續教育學院? ? 王燕方
憶江南﹒花城好
花城好,露月北風輕。云碧和融風物美,花繁爭艷秀顏生。偏愛是花城。
該詞押庚韻
注釋:
1.露月:農歷十月
2.和融:融洽
3.花城:廣州市
憶江南﹒飛陰月
飛陰月,小雪映晴空。天淡日暄欺絮暖,花繁枝茂笑東風。都在畫城中。
該詞押東韻
注釋:
1.飛陰月:農歷十月
2.小雪:小雪節氣
3.日喧:天氣和暖
4.絮暖:春暖,指春天
5.畫城:通假花城,即廣州市
憶江南﹒花城美
花城美,風景秀如屏。十月花香飛粉蝶,四時枝影臥黃鶯。無處不丹青。
該詞押庚青通韻
注釋:
1.屏:畫屏,指畫卷。
我是如何學會做面食
文 / 圖書館? 詹喜瑜
作為一個廣東人來說,我從小生活在海邊小縣城,壓根就沒接觸過北方的面食,老家最多的是各種“粿”品,有什么“殼桃粿”“甜粿”“薯粉粿”等等,琳瑯滿目,每逢過年過節,農村賢惠的大嬸小嬸們就會鉚足勁,提前幾天準備粿的食材,臨近過節的時候就開始各種粿品的作業,忙得不亦樂乎,非常濃厚的過節氣氛,紅紅火火,感覺非常喜慶,小孩會在大人做好粿之后,被允許品嘗一個,享受最新鮮的待遇。到了過節那天,粿品先祭拜祖宗和各路神明之后,才允許大家吃。我雖然一直跟著父母在學校生活,我媽媽也不會做粿,所以我們老家的親戚逢年過節就給我們送各種粿,讓我的童年嘗到各種美味的粿品,直到現在還時常懷念。
工作以后我一直在廣州生活 ,廣州是享譽世界的美食之都,各路美食齊聚羊城,南北文化互通有無,每每看著各種喜人的包點和餃子,心里的賢惠因子就會被激發起來,總想自己實踐點什么,一開始買些餃子皮來做實驗,學著人家調個餡,包出來的模樣還不錯,可是由于缺乏經驗,餡料不是太咸就是太淡了,有時候煮的太久,口感還硬邦邦的,總之就是沒有外面賣的好吃。多次向有經驗的人討教才知道,餡料的調拌是餃子好吃的關鍵,不但要咸淡適中,而且還要多次放姜蔥泡出來的料水,多次用手攪打之后,使姜蔥水跟肉菜混合均勻,煮出來的餃子才能汁水飽滿,不會吃到干柴的餡料,還有朋友教我餡料里面打個雞蛋會更香,確實是個好方法,后來看到視頻人家說可以在餡料上面撒些蒜蓉或者姜泥,然后澆點滾燙的熱油上去,目的在于提香,各種方法都相當不錯。還學會了煮開餃子后要放三次少量的冷水就熟了。另外,有些視頻教人如何搟餃子皮,我也躍躍欲試,買了點面粉自己折騰,一開始不是太干就是太濕,屢屢失敗,后來看了人家搟餃子皮的視頻之后,逐漸掌握了技巧,現在也能做出比較完美的餃子皮了,而且軟硬適中,不像外面賣的皮總是偏干。偷偷告訴你,搟餃子皮也很治愈哦!
疫情期間,居家辦公的半年里,我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樣在家折騰各種美食,那段時間,我下載了一個做飯菜的APP,看著各路博主的巧手做面食,心動呀!于是乎從網上買了好幾袋面粉,從此也知道面粉還分低、中、高筋,分別適用于什么包點的制作。反復看人家博主操作的流程,嚴格按照人家的配比來下,一步步地依樣畫葫蘆,慢慢的就有個人經驗的積累了,知道酵母粉要用溫水先泡一會,后期面才發得好,知道面要使勁揉才筋道,而且要做二次醒發,以前不懂的時候,發半小時就迫不及待地揉個形狀上鍋蒸,結果蒸出來硬邦邦的,簡直無法下咽。做西式面點就更加紛繁復雜了,比如做蛋糕必須蛋白和蛋清分離,而且蛋黃和面粉要充分攪拌,不能有顆粒感,蛋白要分三次下白糖打發,最后蛋白霜分次和面糊要劃“十”字攪拌,不能像打肉丸順著一個方向打,這樣很容易消泡,做出來的蛋糕就不夠蓬松了。
總之,做面食也是一門學問,經過多次地糟蹋面粉之后,終于熟能生巧了,現在不管是做饅頭還是包子、花卷,或是烤箱版的西式面點,都做得像模像樣了,而且口感還蠻不錯,家人們也很給力,都說好吃的很,當然也有好多次失敗的產品,老話不是說了嘛,失敗是成功之母!生活的智慧點滴,必須從各種試錯中獲取。以下圖片是我做的比較好的一部分面點,請大家多多指教!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一雙眼看華師,一支筆寫物語。
本欄目邀請謝子娟老師開啟“紫荊物語”專欄,為我們描摹華師里的一花一葉、一草一木,為我們描繪出一個植物世界里的別樣的華師。這是一個傾聽萬物說話的世界,這也是一個傾聽我們自己內心的美麗新世界。
糖膠樹: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文 / 信息光電子科技學院? ? 謝子娟
糖膠樹,聽其名字可甜可咸可愛,但它“風油精炒排骨”般獨特味道卻讓人頗感難以接受,此味仿佛是高度濃縮的芫茜、樟樹、油漆和姜無序地揉雜在一起,有種濃重中的一意孤行,渾濁中的此消彼長,難以名狀難以剝離……
糖膠樹是夾竹桃科常綠喬木,高可達20米,是華南地區鄉土樹種,在南方各城市廣泛種植。其樹樹枝輪生如托盤,層層鋪陳呈水平舒展,該形態為其獲得“盆架子樹”美譽。糖膠樹樹冠端整,葉色亮麗,蔸莖古樸蒼勁,其幼年樹可修剪成盤狀或曲枝造型,因此老蔸常在園林種植中被培育為多種形態的盆栽樁景。因該樹乳汁有膠性,是制作口香糖的原料,故名“糖膠樹”。
糖膠樹別稱“面條樹”,因其翠綠色的果實一縷縷細細長長地垂吊著,像一根根菠菜面披垂。長條的果實成熟之后自動裂開,釋放出里面的種子。為了讓大自然的風將種子傳播得更遠,細小的種子兩邊都長著長長的細黃毛毛,當風吹過,橢圓的種子毛球就在風里愜意地飄飛,猛一看還以為是某種毒蛾的幼蟲,讓人不敢觸碰,不得不佩服糖膠樹的生長繁衍智慧。
糖膠樹的花朵很小,無數青白色小花聚合成串,如重疊垂掛的風鈴,一團團,一簇簇綻放,頗有小清新的文藝氣息。與花型花色顯得極不和諧的是其味道,糖膠樹花朵散發氣味的主要成分為氧化芳樟醇和角鯊烯。氧化芳樟醇對人體無害,它天然存在于香菜、薰衣草等植物中。純凈的角鯊烯其化學組成就決定了其不穩定性,容易氧化,散發在空氣中會產生特殊臭氣。由于糖膠樹花量大、花期長,上述特殊成份集中散發,讓人感覺“沖鼻上頭”。由于盛花期長達十天左右,每到糖膠樹花朵綻放的季節,不少市民紛紛投訴其味道引起頭暈嘔吐等不適,環衛和市政工人往往采取高壓水槍噴射讓花朵提前凋落,從而抑制味道的散發。2019年,廣東東莞城管局曾發文將糖膠樹列入東莞市城市道路行道樹慎用樹種,對已將糖膠樹作為行道樹的,積極采取噴藥減少花粉、抑制開花時長等舉措降低其氣味的影響。
很多人覺得奇怪,明明有城市已經將其列入慎用樹種了,為什么還有很多南方城市還將糖膠樹作為行道樹?行道樹,顧名思義應作為道路風貌的標志物,既要承擔城市空間分界、誘導視線、指示道路的任務,更要體現季節變換和時令輪廓,還要粗生易長、不落葉不飄絮好管理。糖膠樹不僅高大優美,枝葉常綠,而且側枝一般生于成樹三四米高的位置,種植在道路兩邊,既不妨礙行車,又能遮陰乘涼,抗污染和抗臺風的能力都很強。綜合眾多優點,糖膠樹穩居行道樹優等生的行列!與眾多的優秀品質相比,每年十天盛花期的奇怪味道就像白璧微瑕,真實而又辯證地佐證了瑕不掩瑜的道理。從這個意義上說,城市行道樹種的選擇像極了我們的人生,必須直面不完美,必須在權衡之后做最好的蛻變和修煉!
唐代詩人張九齡《感遇.其一》有名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糖膠樹用盡全力絢爛怒放,不過是用獨特氣味吸引蜂蝶蟲蛾授花傳粉,不過是認真地過好屬于自己的一期一會……一切源于草木天性,不為求人賞識、不以此博取高名。
草木本性,葳蕤潤心,當糖膠花開,我們不妨在這復雜的味道中欣賞和理解生命的獨特和美好。唯此,才能知臭不臭,才能知世故不世故,才能保持獨立的靈魂在歲月的沉寂處變得柔軟又堅硬,復雜而純粹,綿密且悠長!
藝 / 術?/?小?/?劇 /?院
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熱愛至善至美。
“藝術小劇院”旨在提供一個展示藝術真知的舞臺,展現教職工們在藝術世界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讓藝術之美在此大放異彩。
“
”
張愛玲有句流傳很廣的話,出自她23歲時寫的一篇小說(也有人說是散文),全文只有320個字,是張愛玲作品中最短的一篇,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短文精品,叫做《愛》。原文中有這么一段: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我與絲弦的相遇,就類似于這種感覺。
自2023年5月8日開始學習絲弦,對古琴的認識才越來越“真切”,雖然斫琴三年多,彈琴(鋼弦)斷斷續續一年多,寫了三十多萬字的斫琴手記,也為本科生、研究生開設了相關的課程,以為自己認識了琴,但直到親自去撫絲弦琴,才意識到從前對琴的認知還是偏于表面化的,也才明白為何琴能名列琴棋書畫之首,為何《陋室銘》把素琴與亂耳之絲竹嚴格區分開來;也漸漸明白,古人對琴的描述,也大多是基于絲弦基礎上的,所謂“弦與指和,指與音合,音與意合”之“和”,也只有在絲弦琴上才真正體現出來。
印度瑜伽大師艾揚格曾兩度來過中國,粉絲無數,他所著的《瑜伽之樹》(B·K·S·IyengarThe Tree of Yoga_)開篇第一句話就是:“瑜伽就是連接,個體靈魂與宇宙精神的連接即是瑜伽。但是這個概念太抽象不易理解,因此,在易于理解的層面上,我說:瑜伽就是有心靈的肉體與有靈魂的心靈之間的聯結。”(Yoga means union. The union of the individual soul with the Universal Spirit is yoga. But this is too abstract a notion to be easily understood, so for our level of understanding I say that yoga is the union of body with the mind and of mind with the soul.)撫琴,不也是人與琴之間的聯結嗎?因此彈琴與做瑜伽、站樁坐禪一樣,都是修身養性之法門。宋代蘇學士《琴詩》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從美學意義上來講,琴是人的心靈的對象化,人與琴的聯結,不過是人與自已心靈的聯結,其中的共情大體相似,而指間的曲意又千人千面,各各不同。
世間之事,因緣際會,總與人的注意力相關。當代哲學家馬丁·布伯在《我與你》一書中就闡述了人生就是一個相遇的過程:“一切真實的存在皆是相遇”“在活生生的、與你相遇的關系中,內在的你才得以被意識到”,我與琴的相遇,我與絲弦的相遇皆是如此,它是如此動態,如此理所當然,“動態性就是指人們在生活中的相遇和向你的介入與融入。在相遇中,我與你走到一起,相互靠攏。相遇是我與你相會于時間的當下,面對面的在場。”馬丁·布伯、蘇軾都前瞻性地描述了我與琴、與絲弦的相遇。當我與絲弦“相遇”,專注地關注到絲弦,才發現這個傳承像是修仙小說中原地撕裂了空間,竟可以看到另一個巨大而美好的世界,不禁想說:“原來你也在這里。”這便是古人所說的“知音”吧?
當然,絲弦比鋼弦更有自己的個性,會隨著天氣的變化而變化,絲弦的養護也是一門學問,但這也正是彈絲弦的樂趣所在,這類似于鮮花與塑料花的區別,鮮花有生有滅,一如生命本身,但花開時有花香,以及蜜蜂與蝴蝶,花開花落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表現。絲弦也如是:雨天與晴天不同,冷天與熱天不同,有時,甚至會隨著心情的變化,撫弦的感覺亦不同,想來手之輕重緩急也會隨著心情的變化而變化吧?又像是人的嗓子,悲傷時會哽咽,快樂時會高亢。為了體會更好地感受絲弦,不加鑒別地讀了相關的書,比如“太古琴弦”的制作者黃樹志先生的《細水長流》、王鵬先生《古琴傳統絲弦的恢復與制作》等,感覺更喜歡黃先生的文字,也從斫琴師傅那里購得一付黃先生制作的太古絲弦,時時撫弄,視若珍寶。
為了更好地體會和養護絲弦,感受其變化,整個夏天都只穿桑蠶絲制作的香云紗,感受蠶寶寶所吐之絲的呼吸以及與身體的連接,再觸摸絲弦的時候更加親切。弦上落指,感覺到絲弦與木頭真是絕配,絲聲不絕,在木韻間流轉,猶如人聲,散音濃厚、按音圓轉、泛音清靈悠遠。
2003年六月,在星海音樂學院和廣州市海珠區文化館聽了劉楚華老師和蘇思棣老師“愔愔琴緣”系列講座,除了一窺蔡德允女史的學藝人生,印象最深的是蘇老師講指法時提到點、線,點之圓轉靈動,線之婉轉含蓄,與中國畫的留白、布局、空間有異曲同工之妙。在講到撫琴時的放松狀態時,蘇老師舉的一個例子讓我印象深刻,大意是說:去菜市場買一個豬蹄,也有幾斤重吧?放在琴上,如果我們夠放松,沉肩墜肘,凝力于指尖,僅僅從弦上掉下來那個力量,就是最自然的聲音,無須再額外用力。這個比喻給了我全息意義上的啟發,不僅是彈琴,做任何事:打網球、游泳、說話都無須用力,只需放松、凝心靜氣,就可以注視到我與對象的空間,在相遇的一剎那,可以發出剛剛好的力量。就像小時候練武術,師傅總是讓我和弟弟妹妹練基本功,強調,出拳不必用力,哪里都松松的、軟軟的,尾閭中正,才能從核心發出力量,借力打力,無須劍拔弩張、張牙舞爪。琴音或婉轉或空靈之間,似有一個自己的儲物空間,在這個空間里,我與琴都獲得了自由,琴罷,但覺天地靜,唯琴與我共鳴。
說起學習絲弦的緣起,正是我的斫琴師傅建議我學習絲弦琴的,他說:“要是你聽不到風聲,就不要彈琴。”學習絲弦幾個月,事實上主要是這個暑假,每周去惠州三天,住在酒店,跟老師學琴,雖說只學了幾首小曲,但在一撫一弄、一呼一吸之間體會到了自己與自己的相遇,一曲《仙翁操》,反復練習之間,體會到了小時候習武扎馬步的感覺:吐納之間,張馳有道,其中的秩序美、變化美都令人神清氣爽,在我看來,實在是修道的仙品。配以看似簡單的歌詞,幽默恢諧,微言大義:
仙翁仙翁
仙翁得道仙翁
仙翁得道仙翁
仙翁得道仙翁
仙翁得道仙翁
仙翁仙翁
仙翁仙翁
得道仙翁
得道仙翁
仙翁
有時彈著,和以歌詞,感覺自己的聲音就是琴的第八根弦,老師也說我的聲音和琴聲特別相和。我的年齡、閱歷與學琴有益無害,在學琴過程中,感覺自己更自信、更有定力。歷來琴友有“一曲仙翁走天下”的說法,話間多有嘲笑之意,但在我,卻是實實在在的感覺,曲不在多,若能認真領會,可得大道至簡之秘。在《仙翁操》反復撫彈之際,體會到與自己周旋是那么快樂的一件事。
后來彈《秋風詞》《古琴吟》,反復練習之間,體會到琴是人精神的外現,琴聲似己聲。沉肩墜肘、氣沉丹田,指與意合之間,可見天、見地、見自己,細聽琴吟,似可對話,體會到“木韻”的瞬間,感受到“簡凈”琴聲之時,心與意合,十分舒適。
一日,在酒店練琴后,突然想到莊子的《皰丁解牛》: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 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盍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后 ,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髖,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 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而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彈琴(絲弦)不也是如此嗎?撫琴之際,彈弦如解牛,可以如庖丁一樣指如刀、弦如牛,“因其固然”,合于呼吸,配以曲本身的節奏,可調息靜氣,不必用力去彈,可得養生養心。
專心練琴時,整個人都是放松的,同時感知也更靈敏,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風吹面頰的聲音,自己呼吸的聲音,以及琴弦呼吸的聲音,還有槽腹因為絲弦的震動而發出的老木頭的香氣,縈繞不去,又似喝一點小酒微醺的感覺,毛孔的開合都似在眼中,樹葉在微風間的顫動也仿佛慢了好多倍。一日,練完《古琴吟》感覺原詞與曲意相去甚遠,就動手改了詞,又與古代文學專業的谷維佳老師共同修改,在琴上一試,感覺新詞與曲意更合,吟唱之間,每句尾字都可融入綽上、注下與推出指法之間,很是和諧:
相思曲(古琴吟)
(風華填詞:初稿于2023.8.11日,合琴定稿于2023年8月24日。)
柳燕輕,霜露重,蘿衣寒,參商動。瑤琴啞,弦絲凝。
春宴一曲偏驚動,歎白駒攪亂離人夢。
淡月疏星夜釅沉,秋千院落白雲深,斷橋風涼草木啞:
青青子衿,誰知予心,獨立一人,煢煢隻身。
彈唱罷,想起李翱《贈藥山高僧惟儼》的詩句“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余說,云在青天水在瓶。”每次彈琴,都覺有風過耳。琴罷,但聞口舌生香,無言勝有聲,琴弦有道,了了分明,正所謂:
我來問琴無余說,風繞指間道縈弦。
完稿于2023年8月26日星期六下午,華南師范大學瑞幸咖啡館,晴。
我來問琴無余說
文 / 文學院? ?史風華
看見自己,看見孩子,看見幸福的每一個瞬間。
“親子幸福書”是一本期待父母共同參與共同書寫的大書,大家在此分享關于愛與自由的感悟,探討依賴和獨立的話題,一起進步和成長。
“
”
親子幸福書
為“弘揚優良家風 涵養初心使命”,誠邀各位老師參加“書寫一封家書”活動,用文字和圖片記錄人世間的美好,向家人傳達撫慰人心的情感!
一封家書
給兒子的一封信
文 / 華南師大附屬小學? ?鐘艷娟
——讀《傅雷家書》有感
廣州的大葉榕已經脫下舊衣裳,披上新裝;紅棉怒放,紫荊樹一頭宮粉,到處洋溢著春的氣息!不知道此時的你身邊是怎樣的模樣?是否也是春意盎然?
不知不覺已是你到外省求學的第三年了!當初高考志愿填報的時候,為了能讓你讀到自己喜歡的專業,我們選了省外的高校!過去的兩年,你克服了氣候和飲食習慣的差異,一切都很順利。可今年的春天實在太冷了,你第一次要求爸爸給你把厚被子寄去;還有上周五,你拉肚子發燒,獨自到長沙市第四醫院就診。當你在等著檢驗結果出來的時候,因為爸爸找你,你才告訴我們你生病在醫院呆了大半天。當我聽到你做了血常規,我想起你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由于發燒,由我、小姨和外婆陪著去看急診。醫生要給你扎手指,你怎么也不答應,我們三個人用盡洪荒之力也無法把你按在抽血窗前!最后不了了之。而這次你卻一個人到抽血窗前,一個人看醫生等拿藥!想到這里,我的心無比酸澀,忍不住對爸爸說:”要不我們乘高鐵走一趟吧?兒子這時候需要我們的照顧!”爸爸阻止了我購票的沖動,他說:“別擔心,兒子能獨當一面了!他長大了!”果然接下來的兩天,你把自己照顧得很好!按時吃藥,吃清淡的粥,注意休息,很快就傳來你“我已經滿血復活”的宣告!爸爸忍不住打趣我:“你看兒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不用太過于擔心?不過我也十分理解你,你是典型的‘兒行千里母擔憂’!”
是的,兒子,這是你離開家后的第一次生病,媽媽難免有點亂了陣腳。記得初中的時候,我和你一起讀《傅雷家書》。那時我慨嘆翻譯家傅雷在長子傅聰留學波蘭十數年能堅持給兒子寫信。信中的文字細膩且溫情洋溢,讓人感動萬分。“接十七日信,很高興你又過了一關。人生的苦難theme不過是這幾個,其余只是variations而已。我祝賀你有跟自己斗爭的勇氣。一個又一個的筋斗栽過去,只要爬起來,一定會逐漸攀上高峰,超脫在小我之上。”
在這里摘抄其中讓我深思的句。媽媽愛你,希望能把所有苦痛與不順屏蔽于你的世界之外。小小的腸胃炎讓媽媽感受到你的難受,那瞬間竟產生“早知就不讓你去外省讀大學”的懊悔!
這次急診是你第一次單獨面對就醫流程的繁瑣。不過我深知你已經長大,面對這些不會覺得有什么難度!我想在我們不知道的很多時刻,你一定也是像這次一樣從容地面對挑戰,努力想辦法解決困難!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媽媽也要和你一起成長,成為一個不拖你后腿的好媽媽!兒子,希望在未來的日子里,無論是樂事的分享還是不快的分擔,我都可以與你并肩面對!
傅雷在收到傅聰的九月二十二晚發的第六信說:“很高興。我們并沒為你前信感到什么煩惱或是不安……心中的苦悶不在家信中發泄,又哪里去發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訴苦向誰訴呢?我們不來安慰你,又該誰來安慰你呢?”這次你生病,我和你、爸爸和弟弟的四人小群信息不斷,我們仿如被無形的紐帶緊緊地連接在一起了。你很有耐心地回復我和爸爸重復問了無數遍的“現在怎樣?好點了嗎?有沒有胃口東西?還拉肚子嗎?吃藥了沒……”
現在我想起那一刻,心里還是滿懷感動。雖然這幾天我們的小群又回歸靜悄悄的日常,可是如傅雷說的“只要你的靜默不是為了病,我絕不多操心。”我還得意地對爸爸宣告了我的心得:“孩子出門在外,有時沒有消息也算是好消息了!”
只是我還是一如既往地想你,無時無刻不想知道你的起居飲食情況。于是我給你寫了這封信!不需要你馬上回信,只要你知道爸爸媽媽愛你!我們繼續用心陪伴,與你一起成長!愿你賞草長鶯飛,聽蟲鳴鳥叫;眼中皆美景,所遇皆溫情!
永遠愛你的媽媽寫于驚蟄
親愛的兒子:
? ? ? ?春天好!
在時光中護持
文 / 教育科學學院? ?墨痕(筆名)
——寫給父親
很久沒有給你寫信了,上一次給你寫信,大約是七八年前,我們發生了一些分歧的時候。到底是家書抵萬金,對于身處通訊發達時代的我們來說,寫信仍然是一種很重要的溝通方式。
去年,你60歲,我們并沒有進行特別的慶祝,只有簡單的相聚。誠如古人所說的,平常心是道。今天又是你的生日了。在最近的一次聊天里,我們談到了對人生和時間的理解。這個話題對我們一點都不陌生。大約在你30多歲的年齡,有一次聊天,我坐在小板凳上說出自己的疑惑。為什么我總感覺時間那么長,好像上學是一件永無止境的事情,漫長得望不到邊。你說,那是因為你還小,等你到了20歲,就會發現每年時間過得好快;到了我這個年齡,就會感覺每天時間都過得好快。現在,我也到了30+的年齡段,真的感覺每天時間都過得好快。那么,60+的你呢?當我給你們訂火車票的時候,你和我媽說,我們坐慢車過來就好,因為我們的時間很多!我突然驚覺,害怕時間的竟是我,怕很多事情來不及去做,因此匆匆忙忙。但如果有漫長的時間,要做什么呢?這個問題,我們最近討論了很多次,每次你都會端出自己的計劃,養花、種菜、修葺房屋等。不過,我知道,你心中其實有更多的想望,有許多的遺憾和不甘。于是我們談到了孔子那句話,“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 大概人在晚年,有了大段空余時間,會不由自主想到人生得失。或許,那些沉落的年少舊夢,會再度浮起,無處施展的抱負,仍然在警策。與其說,在時間面前,我們都不是強者。不如說,時間根本沒有意義。那些遺落在時間里的,從來沒有被沖淡,反而越來越清晰。然而我們已經知道,人生的功課,會在永恒處獲得答案。生滅與恒常,在悠久的歲月里,原是不必著急的。緩緩行路,慢慢品嘗,一切都在彼此觀待中成為風景。我們談完這段話,你似乎也有一些釋然。
龍應臺說,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生命的真相或許如此。幸運的是,我們在時光里相遇,因知曉最終的歸宿而給彼此以護持。還記得那天,我說自己做了一個夢,聽罷你說,你也做了一個同樣的夢,說完我們大笑。未來的日子里,我們依然可以這樣,一起談天,一起做夢,一起歡笑。從不忘懷,前面有光,腳下有路,無論何時何地。
寫給60+的你:
《紫荊樹下》征稿啟事
《紫荊樹下》是我校工會和校女教職工委員會創辦的反映女教職工工作、生活及精神面貌的電子雜志。雜志面向全校教職工,提供一個交流和展示的平臺。雜志的宗旨是展現美麗,追求理想,時尚生活。
《紫荊樹下》是電子季刊,逢3月、6月、9月和12月刊出。
《紫荊樹下》作為我校女教職工工作內外宣傳的又一重要載體,作為華師女教職工展現自我的舞臺、幸福心理的驛站,注重用我們身邊的人和事來充分展現姐妹們“用心工作、健康生活”的風采。
《紫荊樹下》招募美文及美圖如下,誠邀您惠賜佳作。
一、征稿對象:全校教職工
二、欄目設置:
部門風采展(部門風貌展示)
紫荊麗人秀(女教職工風采)
紫荊人物秀(優秀女工采訪)
紫荊大講壇(教學科研收獲)
麥田守望者(師生感悟故事)
讀書咖啡吧(深刻睿智書評)
文學手工坊(原創文學作品)
藝術小劇院(展示藝術真知)
親子幸福書(溫情親子教育)
自由背包客(抒情優美游記)
光·影·璀璨(戶外人物攝影)
(欄目不時更新,敬請期待)
三、投稿要求
1.內容積極健康,圖片豐富多彩,結合工作,貼近生活。
2.來稿請附上作者姓名、所在單位和聯系方式。稿件字數不超過三千,圖片格式為JPG格式,尺寸不小于1200x800像素。攝影照片投稿需提交原圖。
3.文章如被采用,會及時通知作者。編輯部對來稿有刪修權,不同意刪修的稿件必須來函聲明。所有稿件擇優刊發,一經采用,即奉稿酬。
四、 雜志官方網站鏈接
華南師范大學工會——《紫荊樹下》雜志欄目 //gh.scnu.edu.cn/redbud/
與您邀約,恭候美文
投稿郵箱:463611443@qq.com
投稿咨詢電話:020-85211040
華南師范大學工會
《紫荊樹下》2023年第4期
展現美麗
追求理想
時尚生活
幸福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