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更/多/可/能
2021.10
VOL.10
Seeing more possibilities
視野
our
sight
目錄
Contents
儒雅智慧,勤奮學習,超越自我,角逐未來
主編:馬長俊
副主編:徐然林
編寫人員:楊明坤
深度學習
01
“雙減”政策
07
五項管理
09
大單元教學
12
01
深度學習
01
深度學習
·02·
·01·
語文深度學習:內涵、價值和工具
人物印象
我與章錫軍老師相識已久,他在專業成長道路上發展的信息時常入耳入目,與眾多優秀的青年教師一樣,給人以美好,讓人以期待。
他勤于記錄。從教二十多年來,他已經寫了三十多本教學日記,這些日記很好地反映了他從一個青澀的青年教師成長為優秀教師的歷程,內有彌足珍貴的專業成長秘訣。
他樂于研究。他扎根于語文,立足于課堂,致力于研究。多年來,他研制開發了具有實操意義的課堂觀察工具,以深度學習研究成果推動了區域課堂改革的發展。他做過很多小課題研究,研究的視點形成了一條連貫的線,提出了“立體語文”的教學主張。
他善于思考。他是一個會思考、有思想的人。他的課堂有理念,他的文章有觀點,他的講座有思想。他帶給人的感覺是:擁有獨立的思想、豐沛的精神、開闊的視野和不竭的勇氣。
“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我期待聽到章老師下一次拔節成長的聲音。
——浙江外國語學院教育學院教授 汪 潮
深度學習的內涵與價值
核心素養理論告訴我們,學生之所以能主動學習,一是知道理解了什么、接下去能做什么,二是知道怎么運用理解和掌握了的知識,三是知曉如何應對無處不在的挑戰。鐘啟泉教授的《深度學習:課堂轉型的標識》(《全球教育展望》2021年第1期)一文提出“三個視點”——學習的主體性、對話性和協同性,并進一步提出以“探究、表現、交流”的學習活動為中心的“登山型”學習課堂理念。這樣的課堂改革理念,超越了單純的知識習得,能發展學習者廣泛的技能和態度,健全和培育學習者的人格。這就是深度學習的學習觀。
多年來,我們的研究正是基于這樣的觀念,立足“學為中心,教學相長”的立場,讓教師、學生、其他課堂學習成員浸潤于某種情境的活動之中。這種活動往往圍繞學生課堂學習中問題的解決展開,如選擇學習內容,醞釀學習目標,篩選關鍵任務,協同探究問題,整合學習資源等,批判性地建構新知,積極地建立學習關系,發展思維品質,讓學習成為學習者的可視化成果。其核心價值在于建設學生樂在其中的課堂學習,讓每一個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1.以學習目標為起點的思維過程中,學習者走向真實建構。
如何聚焦學習目標是當下一線教師普遍頭疼的問題。我們的實踐經驗是,課堂要展現以學習目標為起點的思維過程,保障深度學習在課內發生。例如《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是統編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論說文,是一篇用多個事例論證觀點的典型文章。全文采用“引論—本論—結論”的結構。本論部分引述了三個事例,一是波義耳發明石蕊試紙,二是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三是阿瑟林斯基發現腦電波與做夢的關系。展現以學習目標為起點的教學過程,可以分三個步驟:
首先,引導學生選取關鍵任務,學習課文用典型的事例說明觀點的寫作方法。關鍵任務提取有兩個標準,一是要直指學習目標,即適當;二是要便于學生發展,即適切。
其次,引導學生分解關鍵任務。學習課文用典型的事例說明觀點的寫作方法,可以分解成三部分:一是本文觀點是什么,二是本文用了哪些事例,三是作者是怎樣用這些事例來說明觀點的。分解關鍵任務,是為了更好地落實。可先帶領學生抓住第1、第2自然段,明確“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一觀點;然后研讀第3-5自然段,發現作者引用事例有相同的結構特點、相同的表達方法,但有不同的視角;再從事例與論點的聯系上引導學生發現:一百個問號就是事例中的見微知著,尋根究底,就是反復的實驗與嘗試,任何一項發明或發現,都是偶然中有其必然,必然中有其應然。
最后,合理開發展示型任務,恰當地表現學習成果。緊扣本環節教學目標,設計《有趣的動物共棲現象》等閱讀練習,把根據論點選擇論據材料的練習作為展示學生學習成果的重點內容,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典型材料的意義。
2.以問題解決為特征的教學情境中,協同學習能夠持續建立。
阿茲米蒂亞(M. Azmitia)曾說:“教師在教學中即便是放任自流,學生也不會協同。”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學會尊重他者的見解,發展協同技能,這是不可或缺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構建協同學習的課堂,有計劃地培養學生協同學習的技能,有重點地開展以問題解決為特征的協同學習反思。
01
深度學習
01
深度學習
·03·
·04·
《父愛之舟》是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課文,該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注意體會場景和細節描寫中蘊含的感情,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可以圍繞語文要素設計讀書活動:自由默讀課文,想想課文寫了父親和“我”之間哪些事情,試著用小標題概括出來。學生可以選擇兩件事情進行概括,一件是自己認為比較容易概括的,另一件是自己認為同學比較難概括的,分別寫在詞卡上。3分鐘后全班交流,兩種形式由學生自由選擇:一是以小組為單位與他組交流,由組長組織;二是采用問答的形式,你來問,我來答。一開始,學生都喜歡采用第二種形式。在這種一問一答、一問多答的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比較、改進答案,更要引導學生不斷吸納伙伴的理解成果,修正完善自己的理解認識,充分體現伙伴關系下的協同學習的價值。這個環節之后,教師要提醒學生在小組內開展討論,為提煉小組協同學習成果貢獻力量。
3.借助技術支援和工具支架,使每一個學生參與其中。
《表里的生物》是統編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敘事親切質樸,就像在與親人講述自己的故事。課堂一開始,可以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童年玩具或物品,來一個“童年大回放”,營造濃濃的故事氛圍,以發揮故事本身的工具屬性,激發學生“我要學”的欲望。有的同學帶來一沓卡片,每張上面都是《水滸傳》人物形象,密封在塑料相冊里,還不允許同伴用手摸,只能看。這種神秘感瞬間彌漫整個教室,與課文《表里的生物》中小男孩的感覺一模一樣。當學生有了這樣的體驗鋪墊,走進課文感受小男孩的內心世界就容易多了。卡片成為一種特殊的工具或支架,其教學意義遠遠超出物件本身。
培養優秀的學習者是深度學習的核心價值。優秀學習者應具備三方面的特征:一是學習動機積極主動。學習者具有自發、自主的學習動機,并依靠對問題本身的探究興趣長久維持。二是學習過程愉悅投入。學習者對學習內容進行深度加工,需要始終充滿信心,能調動自身感官專注思考、充分交流、高效傾聽,以達成學習目的,并對他人學習產生促進作用。三是學習結果反哺主體。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知道了什么,更要關心學生學習前、學習中、學習后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發生了哪些積極的變化。深度學習的結果應該指向人的發展,促進核心素養的形成。
深度學習工具包的開發與使用
從學習本質出發,從“改課”入手,我們設計了課堂深度學習的路徑,開發了支撐深度學習的工具,分兩個工具包:一包括指向課前先學的“象限記錄表”,指向課中問題解決的“九宮格加工單”,指向課后學習修正的“一課四問表”等;二是包括傾聽、提問、目標有效性、小組合作和話語分析等的課堂觀察工具包。借助這些工具,收集研究數據,印證研究路徑的有效性,提煉了課內深度學習的“三建”模型:課內學習對象重建,課內學習伙伴共建,課內學習意義構建。
1.課堂深度學習的路線假設
一次完整的深度學習路線如下:
走進學習情境(平穩身心)——遇見學習任務(形成動機)——分解學習任務(發現自己)——開展學習交流(認同他人)——展示學習成果(從容應對)——凝練學習反思(再構自我)
以上學習路線是按照建構主義原理設計的,分六個階段,體現了以學習活動為中心的特征,強調“登山型”學習過程和安全自如的學習心理,最終實現深度學習。
以上深度學習路線每一階段都暗含著深度學習工具的影子。我們選擇部分工具略作介紹。
2.助學工具的使用
I 指向課前學情的“象限記錄表”
“象限記錄表”是用來記錄學生課前學習狀態的簡易量表。如圖1所示,該量表由四個象限組成,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分別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象限。第一象限為心情象限,用于記錄課前學習的心情;第二象限為身體象限,記錄當天自己的身體狀態;第三象限為能力象限,記錄先學的疑問、心得;第四象限為知識象限,用于記錄先學中獲取的知識。在課前先學活動中,學生填寫記錄表,教師收集起來查看學情。
II 指向課中問題解決的“九宮格加工單”
“九宮格加工單”是用于解決關鍵任務的量表,分教師版和學生版兩種。如圖2所示,最中間的格子與四周八個格子形成中心與周圍的總分關系。使用者確定學習任務后,可以快速形成與閱讀材料(他者)對話的關系,梳理出這種關系的層次,以圖式思維推動問題解決的進程。具體用法較靈活:備課中,教師可以將某項教學目標填入中間格子,把對應的教學環節填入其他格子,再標注教學細節等;也可以將某個教學環節寫入中間格子,把這個環節如何落實語文要素寫入周圍格子。學生可以把疑問填入中間格子,把多次閱讀形成的答案填入其他格子。這樣可以訓練學生多向思維能力:同一個思維維度,通過伙伴之間相互交流,可以借助加工單上的答案,清晰地呈現細節上的差別。協同學習過程中,這些差別都是極其寶貴的資源,能促進學生理解的最優化。
01
深度學習
·05·
·06·
III 指向課后學習修正的“一課四問表”
“一課四問表”(見圖3)是用于課后學習反思的一種量表,分教師版和學生版。其價值在于保證學習反思成為一種習慣,促進學習反思指向既定目標,從而提高學習反思的效果。教師版的一課四問是:本節課深度學習又讓我知道了什么?我的教學目標是什么?我希望這節課的課堂學習是什么狀態?通過這節課,我對深度學習的疑問是什么?這四問分別指向深度學習的理論認識、教學目標、實施過程、實踐反思。學生版的一課四問是:我針對什么內容作反思?我的反思鏈接了以往哪些知識?我的反思得到了哪些伙伴的幫助?我認為這節課的學習反思效果怎樣?學生在每一項學習活動中都需要明白自己已經理解了什么,還能夠做什么,以及怎樣運用理解和掌握了的知識。
?3.課堂觀察量表的使用
I 話語表現觀察量表
該量表用于學生相互交流時話語層面的觀察,可以借此了解不同學生學習的責任感、表達力、傾聽力和認同感等方面的差別,分析其發展軌跡,幫助學生適應小組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時,可根據學生的行為表現在相應的空格內用“正”字記錄學生話語的頻次,并在觀察前或觀察結束后把學生的名字寫在S1、S2、S3、S4相應的位置。
01
深度學習
II 學習活動有效性量表
該量表用于學習活動效果的反饋,能為改善學習活動提供支撐。通過前后兩個學習環節和相應的兩個學習活動的情況記錄,開展學情觀察的思考,并依據觀察者的經驗給出自己的建議。觀察者要客觀分析并不是容易的事情,為了盡可能保證這一點,需要觀察者與執教者換位思考。
III 傾聽觀察量表
該量表用于傾聽水平的觀察,可以從多個角度記錄被觀察者課堂學習的真實情況,分抽樣觀察和整體觀察兩部分。觀察者需要熟悉班級學生,了解教學主要流程,選擇被觀察者并與其適當交流,掌握速記的方法等。總結反饋部分需要綜合抽樣觀察與整體觀察情況,作出理性分析,尤其需要關注傾聽習慣培養的要素。
通過培養教師課堂觀察能力來提高課堂研究水平,也就是在提高研究學生學習的水平。這是深度學習研究的重要使命。
02
“雙減”政策
·07·
·08·
02
“雙減”政策
賀國卿:“雙減”下,改變從課堂開始
原創作者|賀國卿(人大附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學校高級語文教師,全國語文名師,熱愛文學創作,有多篇散文、詩歌發表)
當下的“雙減”,既是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轉型,也是一次教育的重大革命,“雙減”政策給傳統課堂發起了挑戰,也必然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適應新要求,尋找新出路。面對“雙減”必須求變,變則通,通則靈,通則久,通則快,而一切教育改革的落腳點都在課堂,課堂是教育改革的主陣地。通過課堂的尋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向課堂要質量,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益,便乃當務之急。
那么,在“雙減”背景下,究竟怎樣改革課堂教學呢?
轉變課堂教學理念
理念支配行動,思想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有什么樣的課堂理念,就會生成什么樣的課堂。理念新,一新俱新;理念活,一活俱活。
核心素養下課堂的應該是這個樣子:課堂不應是講堂,而是學堂;課堂不應是教師喋喋不休講得精彩,而是要讓學生沉浸其中學得精彩;課堂不是要形成一個個句號,而是要生成一個個問號;課堂不是學生抬頭學習,而是低頭讀書思考;課堂要靠教師的無為,成就學生的有為,要靠教師的退步,促成學生獲得長足的進步,要靠教師的“懶”造就學生的“勤”……
我們應該變“教”為“學”,以學定教,少教多學,先學后教,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在“游泳”中學“游泳”,通過老師“搭梯子、引路子”促進每個學生成長。
轉變師生角色地位
“親其師才能信其教,信其教方能受其道”,一切成功的教學始于良性的師生關系,好的關系就是好的教育,好的關系就是好的課堂。
改變師生角色,就是要完成角色“易位”,心懷學生,用愛與尊重面對學生,教師要從“講壇”走下來,讓學生真正站在課堂的中央,成為課堂中的主人;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生的學習空間、時間,學習的機會、方式,學習的權利、選擇還給學生;變“教書”為“教學”,變“講師”為課堂的促進者、合作者、引領者,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求知;按照“學習金字塔”理論,要盡量減少講和聽,增加說與做,做到“三講三不講”,講在精彩處、疑難處、重要處,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夠學會的不講,講了學生還是不會的不講。
只有轉變了師生角色,教師由“教練員”變為“志愿者”,由臺前變為幕后,由表演者變為一位旁觀者和傾聽者,一位引領者和導航者,一位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促進者,學生主體地位才能體現,課堂中才會出現“魚翔淺底、鷹擊長空,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畫面,學生才會拔節成長、笑靨如花,師生綠葉紅花、教學相長、和諧溫馨的氛圍。
關系轉變就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肯定找不到不會學的,也找不到學不會的,更找不到厭學的,一定能讓課堂變得書聲瑯瑯、笑聲不斷,課堂有料、有趣、更有效。
改變學習方式
傳統的學習方式是:學生單一單調、被動接受、機械的學習方式。這一學習方式已經嚴重制約了學生的發展,成為了課堂變革的屏障。
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就要給學生留足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讓學生在主動學習、生動學習、能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快樂學習、跨學科學習、實踐性學習、問題導向性學習的多樣態、好狀態學習中,實現自我認知,自主參與,自由成長,由“要我學”為“我要學”的強大內驅力,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
改變教師教學行為
一是改變備課方式。好的課一定是預設出的精彩,教師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教法,不僅要備學生,還要備學法,通過深入思考、個性解讀形成高質量的教案,還要通過集體備課,互補共享,形成針對性的導學案。
二是改變講課方式。教師要由過去的一言堂、滿堂灌,變為啟迪開導、點撥點評、談心聊天,要由過去從簡單知識的傳授,過渡到“問題驅動”“項目學習”,要由過去僅僅停留于育分,轉向到五育并舉,立德樹人,個性培養,全面發展。
三是改變作業布置方式。教師要變反復刷題,重復訓練,無效低能的題海戰術,教師要在吃透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厚積薄發,精選題目,分層次、分對象設計作業,個性化、彈性化布置作業,既讓一部分學生“吃得飽”,又讓一部分學生“吃得好”,還要讓一部分學生“吃得了”。
改變課堂評價
課堂必須關注“人的存在”,眼里有學生,堅持以生為本,以學生為根本的價值取向。一個好的課堂,一定是具有學生立場,一定是以學生的感受、體驗和學生的成長作為最基本的尺度,背離了這個前提,任何課堂都是無效的。
課堂的評價,依靠一紙分數、一張試卷評定學生的優劣,而應該從學生在課堂中關鍵能力的培養,核心素養的形成,個性化的發展,想象力的開啟,創新思維的涵泳,學習參與度以及愉悅感和成就感的體驗等方面,進行全面評價、綜合評價、增值評價。
“雙減”給學校帶來了一次史無前例的機遇和挑戰,只有在“變”和“不變”中追尋課堂的效率,回歸教育的本質,才能找到前行的路,真正實現減負和育人雙目標!
·10·
03
五項管理
·09·
03
五項管理
石河子第一小學落實“五項管理”,
助力健康成長
(通訊員張奇玉報道)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石河子第一小學結合實際情況,創新管理方式,以形式多樣的活動落實“五項管理”。
?加強學習,明確作業管理的重要意義。組織學習文件,讓全體教師提高認識,明確責任,擔當使命。落實作業公示制度,加強年級組、學科組作業統籌協調,確保作業管理的有效落實。加強教學常規管理,嚴控書面家庭作業總量;根據學情,調整作業難度和形式;教師不用手機布置作業,學生不用手機完成作業;落實教師作業批閱責任,定期組織作業批改情況檢查、學生問卷調查,了解教師作業布置和學生作業完成情況,保證作業管理效果,落實小學1-2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3-6年級每天書面家庭作業時間不超過60分鐘。
創新作業管理工作,加快推動“雙減”政策落地見效。各學科教研組,認真研讀課標,準確把握教學目標,積極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優化作業設計,布置特色作業,以自己專業技能積極探索出“雙減”作業新模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語文老師加強組本教研,采用多種方法鼓勵學生讀課外書,落實讀物管理,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創新作業設計,布置特色作業——練書法、讀書、制作閱讀檔案、畫書中人物、詩配畫、評書中人物、創編小說、閱讀積累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社科組設計了以“愛祖國 愛家園”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并布置了符合主題且兼具實踐性、趣味性的綜合實踐活動作業——“舊物改造”,把實踐活動與愛國教育融合為一,為孩子們打造“雙減”下的新“游樂園”。
?社科組、美術組布置了科技創新作業,美術老師指導學生進行科幻畫創作,社科老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發明,撰寫科學小論文,有效激發了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感受科學的魅力。美術組布置了樹葉畫作業,通過粘貼樹葉畫,增加孩子們的動手動腦能力,讓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留住秋天。
03
五項管理
·12·
·11·
總結 | 碩博論壇第四期:
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中的學歷案設計理路
04
大單元教學
?針對“雙減”后如何設計有效的數學作業,數學教研組進行了深入的研討交流。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數學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僅要獲得知識,更應該拓展視野,用探索發現的眼光追溯數學知識以及數學史的淵源。體育組發起了課余體育鍛煉倡議書,體育老師們提供了運動鍛煉小貼士,用簡潔明了的文字、生動直觀的視頻,指導學生體育鍛煉。
通過體育和健康課程、大課間、課后托管、課余體育鍛煉等加強學生體育運動,保障學生校內、校外體育活動1小時,增強體質、促進健康、預防肥胖與近視、提高體育與健康素養,增強學生體質健康管理的意識和能力。每天安排兩次課間操,積極開展室內操活動,讓孩子們體驗在音樂的伴奏下進行肢體運動帶來的健康與快樂;開展跳繩比賽等活動,保證學生課外活動質量,鍛煉學生體魄,豐富課余生活。
?石河子第一小學開展五項管理工作以來,多策并舉,注重實效,家校攜手,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五項管理是長期工作,必須以常態抓落實,形成長效機制,學校將繼續以五項管理為切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助力學生健康成長!
2021年11月18日18:00,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第四期碩博論壇在文學院210教室成功舉辦。本次論壇由賈陽同學主講,主題為“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中的學歷案設計理路”。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徐鵬副教授出席了本次論壇,我院2021級全體碩士參加了本次活動。
賈陽
賈陽同學以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中的學歷案設計理路作為匯報主題。整個過程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從學理層面簡要介紹了學歷案的背景、概念、組成部分,通過探究學歷案與教案、學案之間的聯系和區別,總結學歷案的定位。第二部分是從語文大單元教學層面出發,探討如何設計單元學歷案。在厘清“單元”的相關概念后,梳理單元學歷案的設計流程,并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講解單元學歷案中“單元目標和學習目標如何確定”“單元導學如何設計”“學后反思支架如何設計”的具體問題。
04
大單元教學
·14·
·13·
04
大單元教學
提問環節
賈陽就“為什么學歷案是監測依據?”這一問題進行了回答:“學歷案可以利用規則抽樣,了解學生的學業質量。在學歷案的實施過程中,每個教師都是質量監測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如某教師想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可以先關注學困生的解決情況,如果學困生解決了這個問題,那么說明至少三分之二的學生也能解決。如果學困生沒有解決,可以找中等生,如果中等生也沒有解決,說明這個知識點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沒有學會。所以學歷案是了解學生學業質量的監測依據。”
教師點評
徐鵬老師首先就“大單元”這一概念的由來及特點進行了簡要介紹,強調語文老師要有“高站位,大格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設計和整體布局。其次,徐鵬老師就“學歷案”的定義、目標、設計流程、產生原因及價值等方面進行了細致介紹。徐老師提到,學歷案既是記錄學習學習歷史軌跡的方案也是評價學生的依據,教師通過學歷案可以對學生進行過程性的監控與指導,這也是學歷案的目標之一。他特別指出,“逆向設計”是學歷案的一大特色。學歷案將評價任務置于學習目標之后、學習任務之前,這是充分體現教學評一致性的做法。學歷案的產生與學生這一主體逐漸受到關注和重視有關,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符合了加強學科核心素養和強調教學評一致性的要求。再次,在肯定賈陽同學的匯報的同時,徐老師也對匯報中的“三可”目標進行了補充,指出教學目標應是“可理解、可操作與可評價”的。最后,徐鵬老師簡單介紹了學歷案的兩大優勢,并總結性地概括了學歷案背后所體現的學生觀與學習觀的變革。
04
大單元教學
·16·
·15·
5.撰寫與投稿:根據表格內容,有順序地寫下觀察所得。向同學展示自己的觀察所得,根據組員建議修改后給專刊投稿。
6.編輯作文專刊:給每篇文章所寫事物分類,分欄目或板塊編輯專刊。(如果是展板展示,就根據分類給展板劃分板塊;如果是出一本書,就按分類設置板塊。每個小組負責一個板塊內容的審閱和排版。)
小任務的設計已經包含了必要的學習工具作為支撐,讓學生不僅知道學什么,還知道怎么學,呈現的結果是怎樣的。
最后是學習結果評價的設計和實施。評價并非在整個任務完成之后進行,每個小任務的完成,都要有評價,做到“教學評”一體化。評價的第一原則是目標導向,小任務所承載的小目標,要設計學生能理解、可操作的量規——也就是“成功標準”。
總結下來,一個大單元的設計和實施,一般包括五個步驟:提煉大概念;提煉核心問題;設計核心任務;分解任務并開展學習活動(同時提供學習支架);進行學習結果評價(提供評價量規)。
到底選擇大單元教學還是單元整體教學
在教學實踐中,大單元教學與單元整體教學,到底選擇哪一種學習方式更好呢?無論選擇哪種學習方式,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落實學習目標。學習目標落實的質量才是關鍵。所以,兩者之間并沒有先進和落后之分。
單元整體教學是教材單元學習目標落實的基本保障,如果教師沒有單元整體意識,課文孤立地進行單篇教學,板塊之間也沒有建立聯系,那么教材單元的設置也就失去了意義。這樣的教學也是碎片化的,是高耗低效的。從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大單元教學,整體意識是基礎,從整體意識和系統規劃上,可以看作是單元整體教學的“升級版”。同時也可以從上面的案例中發現,大單元設計更加考量教師的課程設計和創造能力,往往還需要借助團隊的力量才能設計出一個合適的大單元。大單元教學的落實,在時間管理、學習活動指導等方面都會有更大的挑戰性。再者,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處在起步階段,很難自主建立一個大單元學習不同階段內容和活動之間的聯系(尤其低年級學生),大單元學習的邏輯線索需要教師不斷幫助他們進行關聯和梳理。相對于單元整體教學,一個大單元的教學所需的課堂時間就會更多一些。
在使用統編版教材的背景下,大單元教學可以作為一種教學理念滲透在單元教學的設計和實施中,而真正以大單元教學方式開展學習活動,一學期精心選擇一兩個教材單元進行創造性設計和組織實施,應該是可行的選擇。個人陋見而已。
都江堰市灌州小學校
電話:87137996
郵編:611800
地址:都江堰市幸福街道安康北路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