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職工文學
宜昌市職工文學讀書協會主辦
2023年03期? 總第015期
“玫瑰書香 悅讀悅美”全市女職工主題閱讀活動(一)
-------------------------------------------------------------------------------
01
08
12
19
22
28
33
37
41
雷? ?麗
張? ?喆
曹玲玲
徐小紅
顏雪飛
謝? ?璐
鄭鳳玲
張春林
李偉杰
向金平
向大梅
我的母親
讀懂你
人生是場離別席
竹床淺夢
背簍里背出的教書匠
流金與求索
閱讀龍津溪
端午,宜昌老鄉接屈子回家
樂平里的杜鵑
我從樂平里來
遙祭屈原
鄧津津印象
燃情夏日 斗志昂揚
礦山兒郎的風采
——獻給“五一”勞動節
一生只做一件事
養護生命,靜待希望
——讀《生死守望》有感
情滿江家灣
淺夏·臨沮·當陽
櫻花樹下的夢
裊煙升起是故鄉
44
47
51
56
61
65
70
72
74
80
86
劉? ? 艷
曹禮紅
孫海先
闕惠玲
秦? ? 燕
葉紹繼
陳天蓉
周祥龍
陳? ? 虹
01
02
到鄧津津單位那天,是一個周末的上午,太陽若隱若現,不舍得出來,似乎也沒有下雨的跡象。之前與鄧津津電話了幾次,熟悉了他的聲音,聽聲音應該還比較年輕,心里想著,鄧津津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長相幾何,好不好交流,勞動模范,是不是就像名人畫像,自帶光環呢?而且,用散文形式寫勞模,于我還是第一次,心里頗有些壓力,有些惴惴不安。
其實,我主動選鄧津津作為我的采訪對象,有幾層理由。十多年前,我當衛生監督員,管食品衛生,到恒安藥業檢查,當時公司還是起步階段,生產一種“牛初乳”的保健食品,成品是膠囊。那些年,保健食品盛行,公司正嘗試生產。記得當時他們還生產西藥,其中有氨咖黃敏膠囊,我有幸參觀了他們的生產線,車間對環境要求很高,很整潔,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算是有緣。再就是十年后,我與恒安芙林藥業公司(公司后來更名了)副總林華清
鄧津津話語不多,但思維卻很嚴謹,似乎是典型的理工男。然他與我想象中又略有不同,個較高,胖瘦適中,屬于健康型體魄,且一點都不刻板,甚至還很隨和,很有親和力,淺淺一笑,讓人初識他時便如沐春風。但他戴眼鏡,與我想象中一樣。但凡有學問,又長期與實驗和數據打交道,不戴近視眼鏡的,怕是很少了。
在實驗室,他穿的是一身白大褂,像醫院醫生,讓人感到很親切。我在衛健系統工作二十多年,身邊多是醫生,若是不知道他的身份,以為他就是醫生。其實,藥業公司實驗室,一樣與瓶瓶罐罐、各色試劑打交道,再就是分析各類數據,與醫院檢驗科有異曲同工之處,實為一類。我后來一想,之所以選擇寫鄧津津,潛意識或許與自己職業有一定關系。
鄧津津到恒安芙林藥業公司工作已經十一年,一直在公司技術與產品研發中心。說實驗室是他的第一個戀人并不為過。他從事的
劉? ?艷
鄧津津印象
女士相識,一起開過會,吃過飯,交流甚好,很是投緣。林女士人好,技術過硬,是公司高管,市人大代表。前幾年由于主導一個改良型新藥獲批,讓公司獲得市政府五百萬元的獎金,這成就于很多人來講,都是不可求的。鄧津津恰與林女士同一個單位,且以前就聽林女士講過,公司人才不少,特別是技術人才,都是個頂個的厲害,博士碩士一大堆,就想,鄧津津肯定也不一般,且林女士應該會給我提供方便。果然,林女士很熱心,極為支持,馬上幫我牽線搭橋,讓我迅速走近了鄧津津。
鄧津津真正的戀人也是在實驗室收獲的,蘇醒,一個很美的名字。初識時蘇醒也在公司,做微生物檢測,與鄧津津同領域、同專業。近水樓臺先得月吧。共同的志向促成了愛情之花的綻放,且早已結了果,有了兩個可愛的女兒,大的二年級,小的幼兒園中班。提起愛人與女兒,鄧津津一臉幸福。
別家孩子上公園玩、在家玩玩具不亦樂乎,鄧津津兩女兒最大的喜愛卻是到爸爸實驗室里看書、做趣味實驗玩。將白醋倒進瓶子里,小蘇打粉放到氣球里,綁上氣球,氣球一下子被“吹”鼓了起來。干冰放到水里,馬上會冒出成串的泡泡,像舞臺上的霧一樣美麗。把紫甘藍放到蘇打水里,會變成紅色,放到醋中,變成青色。每每這時,孩子的求知欲簡直爆棚,為什么氣球會鼓起來?為什么會產生氣泡?為什么水會變色呢?簡直十萬個為什么。原來白醋和小蘇打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讓氣球“鼓”起來。干冰是固狀的二氧化碳,水的溫度使干冰升華產生二氧化碳氣泡了。紫甘藍含有花
在鄧津津辦公室,我看到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的。是他的工具書。他看《藥典》時眼睛發亮,精氣神十足,馬上露出一種職業自信。看我對他研發的藥品感興趣,便極認真細致地向我講解他主導研發的兩種藥:糠酸莫米松和丙酸氟替卡松,講兩種藥的含量測定。怕我聽不明白,專門畫了一張圖,形象地向我講解什么是分離度、色譜柱、流動相,雜質與限度,要做多少次試驗,才能讓分離度符合要求,要用到哪些方法,才能少出差錯,又說每項指標必須是牢記的,都要精雕細琢,不能有絲毫的僥幸。不厭其煩。可惜我是一個文科生,雖努力地想弄明白哪怕是一點點表象,卻也是自欺欺人。
后來,從鄧津津的領導和同事口中,我看到了更真實的鄧津津。說一天晚上,鄧津津領了一項任務,非常緊急,要求檢測結果必須當天出來,其他部門第二天要用。鄧津津馬上從家里趕到公司。碰巧,公司停了電,電動柵子門打不開,進不來,鄧津津和同事急中生智,找了架梯子翻墻爬了進來。實驗室沒電不行,公司緊急柴油發電。鄧津津一進實驗室、工作間,恰如魚兒入了水,迅速進入狀態,做數據,分析,硬熬了整個通宵。答卷自然是無比圓滿
是新產品研發,技術含量高,是一項系統工程。每天八小時,他八成時間都在實驗室。面對數據,可以用精致來形容他。他的數據總是最精準的,會用最好的方法處理、分析。難能可貴的是,他善于總結經驗,每每將實驗心得分享給同事,要想,這可是吃飯的本錢,就是藏著不示人也是情理中的事,貓教老虎當徒弟也是留了一手的,何況競爭力這么強烈的當下社會?僅這一點,就為鄧津津拉了不少人氣。
青素,花青素遇堿成紅,遇酸成青。實驗是又好看又好玩,孩子總是興奮不已。父親為孩子打開了一扇科學的大門,孩子早早體會了科學帶來的樂趣。學寓于樂,鄧津津的科技研發事業,似乎后繼有人。
03
04
早就有一個認知:“21世紀是生物科技的世界”。他的生物成績一直很好,最終又選擇了他喜歡的專業為職業,應是人生一大幸事。言談中他對自己沒有在大學畢業后繼續讀研、讀博感到些許遺憾,然于我看來,實踐中學習卻是最好的途徑。先學,或后學,倒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學以致用。得知他已在職攻讀華中科技大學藥物分析專業,并順利取得碩士學位,且成果、榮譽一項接一項,多次被公司評為“優秀員工”“最佳員工”,被評為夷陵區“勞動模范”“夷陵工匠”,無須多說,皆順理成章。
還有一次,是去年元月,臨近春節放假。公司原有計劃,應是年后領任務,工藝驗證。鄧津津自然早做了準備,隨時聽從召喚。計劃趕不上變化。原計劃兩個月,提前到一個月,時間壓縮了一半。一個月就要把所有方法全部驗證出來,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科技是摻不了半點水分的。鄧津津只有一天當兩天用,每天晚上工作到十一點,元月份沒有休息一天。問他累不累?他一笑,說:還好。
鄧津津的笑容是真實的。他完全有笑的自信與資本。他的團隊僅用了兩年時間,便讓糠酸莫米松、丙酸氟替卡松兩種原料藥順利獲批,填補了恒安芙林藥業原料藥產業的空白。在這之前,糠酸莫米松乳膏和丙酸氟替卡松乳膏的原料藥均依賴外購,無論是在供應、市場、價格、還是在產品質量上,均受制于人,存在市場“卡脖子”風險。現在,公司能自己生產,節約了大量成本,產品質量更有保證,兩種藥作為公司主打產品、高端品牌,銷量均突破億元,暢銷國內外。而主導研發這兩種原料藥的鄧津津本人,沒有為自己表功,對兩年的個中艱辛,沒有過多地言語,但我能感受到,他的喜悅是實實在在的。
鄧津津大學學的是生物科學專業。他從小喜歡生物,覺得生物很有趣,很神奇,動物、植物、微生物,生態多樣、物種多樣,早
也許是職業習慣,鄧津津對新藥格外敏感。專門對我提起一味新藥:千金藤素。說千金藤素是新冠治療新藥,近期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千金藤素可抑制新冠病毒復制,10μmol/L(微摩爾/升)的千金藤素抑制冠狀病毒復制的倍數為15393倍,遠甚已上市的新冠特效藥瑞德西韋和帕羅韋德。且宜昌本地就生長有含千金藤素的地不容、金線龜等草本植物,著實讓我一陣興奮。我從參加工作就在衛健系統,這兩年親歷新冠疫情,目睹醫務人員的辛苦,還有疫情給社會經濟帶來的影響,無時不想疫情能早早控制、消失殆盡,如今從鄧津津這里知曉這一福音,真真讓人鼓舞,算是另種收獲。
都說一個人的成長與他兒時志向,或生長環境有關。我不禁納悶,到底是怎樣的水土才能養育出鄧津津這樣的男兒,學識好、性格好、人也好。得知他出生在霧渡河鎮清江坪村,一個山清水秀的
的。事后說起,他對翻墻而入的事倒記憶猶新,只字不提加班辛苦的事。
05
06
燃情夏日 斗志昂揚
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山高出俊才,今觀鄧津津,應如是。
每當這個烈日炎炎的季節,總有那么一群人,即使揮汗如雨,依然堅守崗位;哪怕環境再艱苦,也不折不扣地完成著自己的工作。他們默默奉獻,或為保證產量和質量而奮斗,或為更多人提供后勤保障而努力。他們的堅守和付出就是“南玻力量”的最好詮釋。
高溫酷暑天氣,工人們即使是大汗淋漓渾身濕透,卻仍不言苦。你可能不知道,只要防護面具一戴,防護服一穿,讓你在噴涂間站個把鐘頭,你肯定就受不了了。而咱們的噴涂工人們,每天在噴涂間里奮斗十二小時,就像久經沙場的悍將,不斷超越自我,任憑汗水浸泡身軀;是他們心里堅守的那份責任,默默支撐著他們挺過一天又一天。
曹禮紅
地方,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07
08
綠化工背著笨重的打草機汗濕的后背
晶瑩的汗珠,滑滿高溫炙烤后透紅的臉頰,緊貼著已然濕透了的衣背,這就是我們一線員工正在為剛出爐高達50℃左右成型的多晶錠進行日常的拆錠工作。這里一年四季如酷夏,在拆錠中伴隨著一陣陣撲面而來的熱浪,他們沒有“閃躲”,而是默默地堅守,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著不平凡的事,每一滴汗水里飽含的是他們對工作的擔當和責任!
炎炎夏日,裝料車間內雖然沒有外面似火的驕陽,但由于裝料間工作穿戴特殊的原因,全副武裝的防護服密不透風,悶熱勝似“蒸桑拿”。不一會兒,豆大的汗珠順著防護口罩的邊緣吸入工作服內,很難想象整個人從頭到腳就像從水里剛撈出來一樣,汗水在他們寬厚的脊背上印出了一幅幅美麗的水墨畫。雖然心酸,但這才是最美的畫卷!
陽光的暴曬,將大地熨燙,在毫無遮蔽的炎炎烈日下,我們的公用維修人員正在揮汗如雨地奮戰在工作陣地上。雖然他們的身體被熱氣和汗水包裹著,工作服干了又濕,濕了又干,臉上的汗水緩緩流淌著,在下巴尖匯成了一滴滴汗珠灑落在炙熱的地面上,但是他們依然跟熱辣的太陽比拼著對工作的熱情,他們就是最可愛的南玻人!
雖然不用經受烈日的暴曬,但他們的汗水早已隨著手中那把錘子掄起、落下的瞬間淌滿了后背。將承載硅錠的坩堝拆除,看似一項再簡單不過的工作,卻也不容易,除了需要一點蠻力更需要一點
近日來,宜昌的氣溫一路攀升至36攝氏度。正在配合維修廠房內中央空調控制器的供配電員工,雖然是在室內作業,但在狹窄且通風性差的環境下短短幾分鐘汗水就濕透了衣背。為了其他同事能夠在涼爽的空調下工作,即使揮汗如雨仍堅守在工作一線,全神貫注地修復著面前的電器元件。
巧勁和專注,要不然弄傷了自己或者砸壞了硅錠都不是一件小事兒。是這群默默無聞的拆除工人,一邊承受著氮化硅粉的飄舞,一邊忍受著汗水和體力的消散,為我們的鑄錠工序圓滿而收官。
09
10
熱浪撲面的夏日,總讓人覺得燥熱不安,可是工廠里隨處可見的一片綠,卻總能不經意地給浮躁的心境帶來一絲絲涼意。這抹小美好的背后,卻是我們的綠化工人頂著火辣辣的烈日,揮灑著辛勤的汗水為我們撐起的“綠蘿傘”。瞧,這抹瘦弱的背影正背著笨重的打草機在全神貫注地修剪著草坪,渾然不覺汗水已經浸濕了他的衣衫。
驕陽似火,當大家都坐在餐廳舒適地享受美味的時候,可曾想到,此刻正堅守在后廚一線為我們制作美食的師傅們。是他們,站在高溫的爐火旁揮舞著長長的大鏟,一邊感受著熱氣撲面的蒸騰,一邊承受著汗流浹背的浸潤,為我們所有人制作著可口的飯菜。
結語: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慵懶消極和斗志昂揚之別。無論你身處何種崗位,只要你勤勉盡責,愛崗敬業,你就是咱南玻最可敬的人,是炎炎夏日里的“最燃力量”。陽光很烈,你們很美,讓我們一起向高溫下默默奉獻的勞動者致敬!
孫海先
礦山兒郎的風采
? ? ? ——獻給“五一”勞動節
“斜井下鉆幽深地,礦山作業最艱難”說起礦山,人們聯想到大山的崇山峻嶺、山巒溝壑。興山后坪磷礦,有一群默默無私奉獻的礦山人:他們遠離家人,遠離城市的繁華,他們常年在大山的深處井下作業,揮汗如雨、努力拼搏,為興發集團與地域經濟的發展,獻出他們的青春年華,他們就是興發集團后坪磷礦基建三班的礦山人。
礦山員工扎根于平均海拔1000米高的山區作業,與他們平日相伴的是高山寒風,深邃巷道行走的膠鞋、身穿的工裝、頭戴的安全帽。天然的磷礦石埋藏于深山之中,看到一車一車運輸的原礦石,真可謂是來之不易。據向正波介紹:基建三班有員工11人,大專學歷4人(含在讀1人),平均年齡41歲。公司考慮到礦工上班的辛
(一)
11
12
(二)
礦工上班的作息時間安排,分為早班、中班,上班之前穿好工作服裝,開班前會,強調工作中的安全問題,進行上崗安全宣誓,所有的礦工舉起右手,面對井口虔誠地宣誓:為了我們的身體健康,為了家庭的幸福美滿,為了后坪磷礦安全發展,我鄭重宣誓:嚴格自我管理,做到依法依規,遵章守紀,規范操作,牢記公司三條鐵律和十條禁令,履行互聯互保責任,堅決做到“四不傷害”,不違章、不冒險、杜絕“三違”行為,以實際行動確保安全生產。向正波既是安全員又是班長,對于現場作業的管理,要求嚴格,班組人員緊密配合,各個環節必須按照崗位操作規程操作。在通風管理上必須堅持“先通風,再檢測,后作業。”的原則,風機的高度,按設置要求安裝,風筒的松緊度要“緊、平、直”,確保作業面的風速、風量、風質指標達到標準。比方說:“井下通風設施,出現了故障,立即采取緊急措施及時處理,排除故障使井巷通風順暢,方能上崗。”糾正每一個細小環節,實現標準化作業。
巷道掘進,頂板支護等嚴格按照技術交底的要求施工,保證巷
苦,下班的寂寞與空虛。為了緩解礦工的心情,使他們愉悅工作,安裝了WiFi、室內影院、籃球場等娛樂設施,解除上班一天的疲憊。
道方向成型及支護質量達標,確保頂板安全。在頂幫的問題上,各個生產環節首先是細心檢查、敲幫問頂、至二次清排。一次,班中安全員在巡檢時,發現一處頂板有空頂現象,及時匯報,經妥善處理,將安全事故隱患排除在萌芽之中,防止了冒頂事故的發生;設備的管理維護,做到班前檢查、班中維護,班后保養,消除事故發生的不安全行為與不安全狀態,有效地防止安全事故的發生。
井下巷道的日常作業現場,對管線架設、照明裝置、掛鉤、標識牌、開關箱等統一標準、規范設置。區域內各類高低壓電纜,水管按照磷礦的安全生產管理要求,基建巷道標準架設,所有的風水管線架設橫平豎直,在各條掘進巷道中統一實施,左邊電,右邊水。生產活動區域內的環境,維護責任分工明確,班組人員各盡其責。行人運輸巷頂幫清理做到2天一檢查、5天一清理,確保現場環境整潔有序,隨時清收巷道垃圾及渣石,主巷道中路面平整,沒有5cm以上的渣石。一個整潔、有序的作業環境,不僅可以防止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還可以讓人心情愉悅,提高工作效率。
基建三班在鑿巖、爆破等工序中,確保安全生產的情況下降低成本,節約炸材消耗,采用臨時爆破母線代替導爆管。根據勘察巖層的變化和爆破效果,不斷地優化布孔參數,能打流水眼的決不打養水眼,能用硝銨炸藥的決不用乳化炸藥,采取各種方法,達到最終減少炸藥的用量。在生產中,出現爆破效果不好時,班長召集鑿巖工和爆破工,一起到作業現場共同分析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
13
14
法打通瓶頸,經過實踐操作,降低消耗的這種方法,對提高單班的進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022年底,新冠疫情政策實行全面放開以后,向正波巡檢至鑿巖現場時,發現一名工友精神狀態不正常,經詢問工友的身體狀況,判斷“陽”了,立即安排人員將其送出井外,在宿舍休息幾天,不上班的同事,照顧他的飲食起居,病友在同事們的關愛下,身體得到了康復。
安全生產必須嚴守安全底線,實際操作中,注重現場培訓糾正不良行為。對待新員工,采取師徒結對的方式,積極做好傳幫帶,手把手地傳技能,面對面地糾正錯誤,促進新員工快速成長,至獨立操作;爆破作業,從民爆物品的領取到退庫全過程,督促按章操作,經常性開展安全警示教育,讓安全融入血脈,深入骨髓。患生于所忽,禍起于細微,落實風險隱患分級管控,記錄填寫規范追溯可查的管理。
班組培訓及每天的班前會反復宣貫各崗位操作規程,班員在潛移默化中養成按章操作的習慣。下班休息時間組織班組人員學習,來自官方的、各地的各類生產安全事故案例通報和“三違”情況通報,并在影院播放“安全事故的案例”的視頻,讓班員談感想寫體會,以更多的方式加強班員的思想教育,使班員在工作中能時刻緊繃安全弦,自覺履行好安全生產工作的職責。
?基建三班深植安全觀念,注重班組安全文化建設,緊密結合崗位實際,制定班組制度、鐵規矩、崗位紅線等,營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圍,提升班員安全意識。比如:將崗位鐵規矩進行前后押韻,每個崗位不超過10句話,便于記憶;將崗位紅線“上墻”,動態抽查提問,時刻警醒,促進班員安全意識入腦入心;將安全生產事故案例的防范措施進行精煉,每個事故案例不超過3條,每條不超過10個字,簡短易懂……通過視覺化、課堂式、宣傳式等多途徑多方
(三)
安全管理通過激勵與處罰措施,讓各種規章制度得以真正地落實。推行互聯互保安全管理制度,落實在生產管理的過程中,班長組織全員認真學習,并簽訂互聯互保承諾書。在一次排險作業時,排險工官興安發現正在進行橇毛作業的姜從武為圖省事,在臺車噴灑系統中水箱的水用完的情況下,準備繼續作業,官興安現場制止,要求加水后再濕式作業,經提醒,姜從武馬上就清醒了。此事經班長調查核實后,樹立典型,班組內部核算時給予官興安500元獎勵。至此,互聯互保安全管理制度在班組已得到落實,班員在工作中已能夠自覺做到互相提醒,互相監督,互相糾正。在發現的“三違”事件中,特別是涉及安全底線時,班組絕不姑息,發現一起,處罰一起。只有保證規章制度的落實,才能實現安全生產。班
組在組建以來,未發生任何生產安全事故。
15
16
(四)
基建三班針對在工作中產生的意見、矛盾不回避,采取當面鑼,對面鼓的辦法交換意見,溝通思想,不搞個人說了算的“家長制”“一言堂”。在班員最在意的收入分配上,班長根據定的“多勞多得”的原則,秉公辦事,清正廉明,堅持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確保上班人員不帶情緒上崗,不因個人的利益而影響整個班組榮譽,在團結和諧的氛圍中持續開展工作。
礦山工人很普通、很平凡,正是由于他們努力,才有興發集團創“千億興發、世界一流”希望。雖然他們每天工作很辛苦,但他們的心靈卻是最純凈、最無私、最美麗、最高尚。如今,礦區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智能化礦井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之中,工作環境改善了,生活條件提高了,很多人都在城區買了樓房,買了車。我作為興發的一名員工,為礦山的變化感到高興,為每天踏著膠鞋子足印的礦山兒郎而感到自豪,愿他們以健康的體魄,繼續為興發礦山事業的發展努力奮斗吧!
式灌輸安全文化,強化“浸潤式”安全文化建設,致力塑造“我要安全”的班組集體,實現本質安全。多年來,基建三班實現了安全生產零事故。建立激勵性動態化考核機制,創建學習團隊。基建三班積極參加公司、礦、區隊組織的各項考試,組織班員開展炮眼布置、頂板支護、臺車操作等形式多樣的技能培訓,提高操作技能和專業技術水平。堅持正向激勵引導,將理論和實操相結合,設置技能津貼,促進班員自覺主動學習提升。此外,研究設置單項獎勵項目,制定考評辦法、考核指標和標準,挖掘潛能,全面提高基建三班鉆研業務水平。
一個團結的班組必須要有凝聚力、戰斗力,他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注重員工對班組的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基建三班在每月的安全生產活動日,組織班員參與各類活動,提高班組的團隊精神,連續幾年參與安全知識競賽,在2000年獲得了第一名,后來兩年排列前三名,團隊活動大大地提高了班組凝聚力。他們在榮譽的光環下沒有安于現狀,止步不前,繼續克服種種困難努力工作,完成了領導交給的一項又一項工作任務,于2022年獲得宜昌總工會“五型班組”之一的“安康型班組”。
17
18
畢業分配,原本她是可以有多種選擇的,國家建設到處都需要人才,她的先生彭金章就分到了武大。可是她毅然要去那個水土不服,整日風沙漫天的地方。這股力量的強大與她那身體的弱小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她的回答是:“報效祖國、服從分配、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我選擇去敦煌,因為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國家,就是她這股力量的源動力。
然而,她對自己的選擇是很輕描淡寫的。“我不像很多報道中寫到的那樣厲害,我去敦煌是服從國家分配,幾次想離開都沒有離成。”她所說的幾次想離開,都不是發自內心的。不然她又怎么會:“躺下去想敦煌,醒過來還想敦煌”呢?
她與珞珈山下的彭金章許下三年之約,可又違約了。換來的是彭教授為結束十九年的兩地生活追隨她到了敦煌。撇開研究者的身份看,她們也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也會有每個家庭的生活難題。她曾敞開心扉說:“其實后來有段時間我也想過,我總不能為了這個不要孩子,不要家,不要丈夫。但是呆的時間越長,越發現很多事情要做還沒做。自己慢慢也跟石窟有了感情,非常復雜,想離開又舍不得離開”。 的確她也想過離開,然而,在每一個荊天棘地的人生路口,她都選擇了--堅守。
身為女性,她要養育后代。女人的孕產期是身體和身心都非常脆弱的時期,而她就是在這樣的特殊時候,也沒有想過離開敦煌。
一生只做一件事
闕惠玲
第一次踏足西北,是十年前。初春到敦煌,西北的風勁吹,讓我們真真切切地體驗了一把“似刀刮臉”啊!當時,很難想象千佛洞是些什么樣的人在管理和守護的問題。
直到2016年12月的一天,在成博報告廳聽樊錦詩先生的“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價值”學術講座。看著講臺上那個弱小的身軀,湊著臺燈看講稿還略顯吃力的先生,我恍然大悟:原來,那么大的敦煌,是由一個弱小的樊先生帶領的團隊支撐起來的啊!
看著她:走路慢條斯理,但堅定自信;說話不緊不慢,但鏗鏘有力。她的內心似有一股難以抵抗的力量在迸發。
時間回到1962年,樊錦詩到敦煌實習,艱苦的生活令她水土不服,咬牙也堅持不下來,她的身體太過瘦弱,只得提前回校。
可她大學畢業之時,依然選擇去敦煌。父親擔心這個曾因病差點喪命的身體羸弱的女兒難以承受,寫信懇請學校阻攔她,信卻悄悄地被扣下。
這股力量,堅定著她的決心。
19
20
她挺著大肚子還與大家一起幫助老鄉摘棉花。第一個孩子將出生時,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她就在生著煤爐、布滿煙塵的簡陋病房里生下了大兒子。得到兒子出生的電報,彭金章挑著小孩衣服、雞蛋等物資,歷盡顛簸趕到敦煌,已是一周以后。彭金章看到,他們的孩子,就包在妻子的破棉襖里,一件可穿的衣服都沒有。
養護生命,靜待希望
——《生死守望》有感
在敦煌呆久了,西北大漠的風沙吹硬了樊錦詩的吳儂軟語,也在她的臉上留下了道道印痕,卻從沒改變她堅守敦煌的那顆心。“這里的前輩們不希望我走,老人家們做出了榜樣,我們段先生也罷,還有別的先生。大家對我的感染,特別是這個洞的魅力,我們的責任,最后就沒走了”,她很淡然。
長久以來,樊先生都很神秘。她單純簡樸、低調謙和,將自己隱于敦煌絢爛的壁畫圖卷之后。盡管如此,她帶領的團隊改變“敦煌在中國,敦煌學研究在國外”歷史的功績一定會載入史冊。
秦 燕
五月,土家源廣場,初夏陽光明亮耀目,鯉魚洲上綠樹婆娑,間有游船駛過,激起碎浪如銀,真是歲月靜好,美景如畫,在這珠翠般的清江水前,我的思緒飛向了《生死守望》。
21
22
的年輪上,借著這游絲般的記憶,順著一切變化漸漸發生的脈絡,當故事撞上意義,書名順理成章——《生死守望》。
2016年,我將以往的文章系統整理,一個大膽的想法冒了出來,我決心寫部護理人員自己的書。
人,有時候,需要放棄一些東西,比如金錢與物質,轉而尋求精神上的幸福。
幸運總會降臨給努力的人,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預備出一套職業系列叢書,就這樣,我們相遇。
創意是偶然的機遇,一本書,借著記錄自己這些年的軌跡,展示護士這個群像的故事,從那些有笑有淚的軌跡里捕捉光亮,紀念逝去的經驗教訓,多好。
二十多年過去了,仿佛昨天還帶著甫出門的稚嫩,今日卻不經意在人生的脈絡里嵌上了風霜,眨眼間,身邊滿是眉眼青澀,單純熱情的小伙伴。
昨天的伙伴,大多從昨日的激揚少年,到今日的沉靜中年。
“護士的意義是什么?”
“我想成為怎樣的護士?”
“當我老了,如何才滿意而沒有遺憾?”
我們最終確定,寫一部關于護士與自己,護士與病人生命互相影響的書。接下來,我需要豐富其中的故事,刪掉無關的,增加與主題相關的故事,并展示護理工作的日常。
知易行難,真正回頭去尋找的時候,才發現那散落在歲月塵埃里的碎片難以搜尋,有些細節早已忘卻。可是鮮明的情感刻在歲月
筆耕三年,《生死守望》寫了我職業生涯的歷練和許多護士的成長。從青澀到成熟的記錄,從生到死的現場見證,點點滴滴好似生活的沙漏在積累沉淀。書里也許有你我醫務人的影子,還有我們與病人曾經的交集。
年輕護士進修的拼搏--“只有10分鐘的休息時間。我倆不再討論,只顧低頭啃面包。沉默里,我想起了自進修以來的每一天,哪一天不是起早貪黑,站到腰酸背痛,三餐難以保證?”
“24歲的我,喝著咖啡,眼淚一滴滴落在咖啡里。立香落淚了,小聲地抽泣聲無人注意。所有人都很忙,這樣的小情緒無疑顯得很奢侈。”
描寫生命的兩級--“一邊是垂危的生命在掙扎求生,一邊是新生的生命在迫不及待地準備擁抱世界。”
頌揚團隊合作奮進--“夢想在日月上唱歌/是腳步的方向啊/心上的守護路/前頭漸遠/后頭漸長/可愛的急診之花的美貌/自在綻放/那堅忍美麗的天使之光/羞壞了八百里清江魚/愛煞了江畔數不清的廩君的兒郎。”
心路的轉換--“這一夜,我心緒難平,第一次開始質疑護理職業是否值得繼續做下去。”
“而護士,則會與醫生結成最可靠的聯盟。”
23
24
“位置是相對的,而人的行為,卻是確立自身位置的關鍵。”
再一次,我淚流滿面,不知道,到底是故事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改變了故事的結局?
中國作協的溫新階老師,給了這樣的評價:“在《生死守望》中,作者塑造了一個熱愛本職工作,積極向上,互助友善的護士團隊,她們沒有英雄壯舉,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一句普通的對話,一個很小的服務細節,甚至一個眼神都讓我們深受感動。《生死守望》就像一株小樹,在微風中擺動著樹枝,搖動著樹葉,是那樣生動,那樣洋溢著勃勃生機。”
有的老師與我從未謀面,卻在文字中一見如故:“對于正在力推護理人文建設的我們,所有的觀點都貼合而默契,所有的故事都平凡而真實。記錄得點點滴滴細膩、暖心,在感受中成長,在成長中感受,每一次蛻變看似無痕,卻在慢慢積蓄的護理能力、溝通能力、管理能力中漸漸清晰可見。護理人的成長就是專業與傳承、感受與感悟反復疊加后盛開的一樹花開。”
《生死守望》里鮮活生動的護士形象,“哦,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促進了生命與生命相遇,他們聚在一起,反復疊加后一樹樹花開,如初夏陽光,純凈、洗練,干凈,活潑。
生于長陽,清江水哺育了我們,使得我們熱愛這青山綠水,也始終在各種各樣的環境里,保持一點堅毅,永遠對生命保持敬畏。
20床李老,一位七十多歲的老頭,我一直思考著康復對他的意
老頭從神經內科轉過來時,我親自查房,掀開被子,最明顯的,就是系著保鮮膜的生殖器,陰囊撲著痱子粉,小便失禁。他很瘦,大腿雙手一合就握住了。只能從偶爾睜開的眼睛瞥見一絲絲生命的跡象。
右側肢體肌力0級,完全不能活動。洼田飲水試驗3級,飲水嗆咳。陪床,是醫院的老陪護彭師傅。
老人不說話,終日閉著眼,更是從未見他笑過。
翻開病歷,我膽戰心驚,入院大面積腦梗死,心電圖曾有急性前壁心梗,還有肺部,泌尿系感染。家屬斷斷續續地敘述,還原了老人的發病經過,老人一個人獨居,一天上午,他電話忽然打不通,家人找了幾個小時,最后發現老人倒在衛生間,人已昏迷。家人呼叫120送入我院,在重癥醫學科、神經內科住了一段時間,最后轉入我科。
我下了個首要護理診斷:存在心跳呼吸驟停的風險。
幾天后,病人站電動起立床了!
站了幾天,出現了點意外,病人無力站了,再停了一天,再過幾天,病人離開了電動起立床,立位站了!
我依然膽戰心驚,吸引器放在他床頭,急救柜離他僅幾步之遙。
懸在他頭上的劍,是我心上的刺。
義。
25
26
一天天地康復治療,卻讓老頭開始站,開始笑。
老人吃得不少,喝水少,護士們反映,那就適當增加飲水量,老頭的血稠著呢,纖維蛋白原也是臨界值!
老頭開始說話,重復自己名字三個字,偶爾會露出笑容,與剛來的死氣沉沉判若兩人。
但是,生殖器的紅腫又出現了,可能是不透氣及過緊有關,松緊了一下,用膠布固定了保鮮膜的一側,好了一些。再過幾天,我們去掉了保鮮膜,換上了護墊。
一個多月過去,老人能試著走幾步了,能清楚說出管床的護士和醫生了!
我想,這樣的病人,甭管有沒有意義,起碼,他能在我們這里,一天天養護,能再次感受到生命的光亮。
有時候,醫院資源有限,總是盡量收治些有迫切需要的病人,尤其是康復科,床位尤其緊張。也許,意義有否,取決于我們是否改善某個生命的結局,就是在守望中養護,靜待希望,比如,王老那帶著光亮的微笑。
那些生命的鴻泥雪爪,因為看見,具有了某種意義的感動。扶起壓傷的蘆葦,挑旺將殘的燈火,是護士一生最大的喜悅與成就。
任是一庭春雨,引來滿架秋風。到底是我們改變了故事,還是故事改變了我們,這一切,仿佛化成了莊生與蝶,早已分不清彼此。
27
28
情滿江家灣
葉紹繼
江家灣地處宜都市東南部,與松滋市劉家場接壤,距宜都城區43公里,全村面積13.84平方千米,分為七個組,共815戶,2504人,是宜都市最偏遠的一個小山村。
這里是一塊紅色的土地,我軍戰功顯赫的“獨臂將軍”賀炳炎于1913年2月誕生在這里。賀炳炎出身貧苦,從小就幫別人放牛,后來到松滋劉家場跟師傅學打鐵,練就了一身力氣。1929年,他才16歲,賀龍領導的紅軍來到松滋劉家場從事革命活動,他見紅軍專為老百姓謀利益,辦好事,于是毅然放棄學藝,決定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并于同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他走上了職業革命的道路。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他歷任紅軍連長至西北野戰軍第1縱隊司令員、第1軍軍長,參加過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經歷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先后11次負傷,身上留下16處傷疤,失去右臂,被稱為“獨臂將軍”。新中國成立后,他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軍軍長兼青海軍區司令員、西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四川省軍區司令員、成都軍區司令員,1955年被
這里也曾經是一片富饒的土地。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江家灣因發現豐富的煤炭資源,政府在這里成立了宜昌市清江河礦務局江家灣煤礦,開挖有四個采煤洞口,大量采煤工人來這里從事采煤工作,偏遠的小山村一下子熱火起來。隨著煤洞日夜不停地向內掘進,上好的煤炭就被采挖出來,然后源源不斷地銷往外地,財富也就不停地流向這小小的山村,江家灣人就依托煤炭,過上了令周邊群眾非常羨慕、比較富裕的日子。可在2000年以后,隨著煤炭資源枯竭,曾經的輝煌不復存在,村民的好日子不再,生活變得困難,于是紛紛選擇外出打工謀生。
從此,煤炭支柱斷了,江家灣成了省級貧困村。村內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道路坑坑凹凹,通行非常不便,卻無力維修改善,不少農田因無人耕種而荒蕪,村民吃水困難,都是吃堰塘的渾水,在外打工掙到錢的年輕人紛紛在城里買房,讓子女進城就讀,平常日子就很少回來。老百姓看到這一切,急在心里,熱切盼望能有一個好的帶頭人,來帶領大家改變這種面貌。2009年,村里30出頭的退伍小伙劉勇,被大伙推上了村黨總支書記的位置。劉勇在退伍后,先是在周邊打工,或做點小生意,他知道大家的心情,也明白村里的癥結所在。他上任后,先把黨員組織起來,通過黨員團結群眾,對內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對外想方設法爭取外援,從改變村內環境、道路、吃水著手,一步一步,不斷努力,經過幾年,終于
授予上將軍銜。
29
30
使村里面貌有了明顯的改變。同時,通過土地流轉,組建專業合作社,調整產業結構,在村內推廣糧油、金銀花、茶葉等產業,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并發展中蜂養殖,使農民切實得到實惠,增加收入。
2021年7月底,宜都市文化旅游局干部周保平被市委任命為鄉村振興駐江家灣第一書記。年過半百的周書記進村之后,立即和其他駐村干部明確分工,分組走訪老黨員、老村組干部及脫貧戶,了解村情民意,與村黨總支密切配合,積極出謀獻策,研究村里進一步發展的思路,并撰寫廣告詞和大量文章,向外宣傳江家灣的優勢,幫助農民推銷農副產品,效果顯著。兩年多來,周書記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脈關系,千方百計聯系老鄉、同學、戰友、文友等買家,把農副產品賣到了吉林、北京、山東、廣東等地,幫助村里三個脫貧戶銷售土蜂蜜 炳炎將軍陳列室的策劃設計,并努力爭取資金恢復或修建。目前這些紅色旅游打卡景點,已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人們眼前。
今年初夏,我應友人之邀,走進江家灣村,只見一幅和諧恬淡的美麗鄉村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群山環繞,炊煙裊裊,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寬敞的柏油路直入村中,小河繞村而過,河水清清;周邊一幢幢白色民居樓房錯落有致,家家戶戶房前屋后干凈整潔,村民安居樂業,其樂融融,幸福洋溢在人們的臉上。真是猶如走進了桃花源中。周書記陪我參觀了賀炳炎故居、炳炎文化廣場、
賀炳炎將軍陳列室等景點,并熱情地向我講述了賀炳炎將軍的故事。
劉書記告訴我,江家灣村近年來發展變化很大,村組道路均已硬化,90%農戶通了水泥路,完成全村7個組村民安全飲水工程,自來水入戶率達到96.1%,村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達100%,解決了行路難、飲水難、看病難的問題。重點發展了光伏、金銀花、精品糧油、蜂蜜等四大主導產業,農民收入穩步增長;以“清潔鄉村”工程為載體,全村環境大為改善;安全用電有保障,通信實現全覆蓋。江家灣村正在逐步成為“美麗鄉村示范村”“紅色旅游示范村”。
在村委會里休息了一會,市里對口幫扶該村的文化旅游局裴學飛局長等人也來到江家灣村調研。裴局長坐下喝了點水,不等稍事休息,就急忙向劉書記了解村里情況,詢問還有哪些困難需要幫助解決,并打開筆記本準備記錄。劉書記向裴局長匯報:一是紅色文化傳承,賀炳炎將軍陳列室已經建好,如何開始營運,充分發揮作用?最好是在“七·一”建黨紀念日正式對外開放,接待游客;二是基礎設施建設,如完善黨員服務中心(內部裝修)等,還有資金缺口。裴局長邊聽邊記,不時插話,提出相應的建議。等劉書記匯報完畢,裴局長當即表態:過去還有一些爭取的幫扶資金尚未到位,加上現在資金缺口需要增加的,我們都將繼續努力,與有關部門加強溝通,督促落實到位,你們就按已經確定的工作思路,大膽地開
31
32
近一個小時的時間很快過去,這時已是下午五點。劉書記要留裴局長休息一會,吃了晚飯再回城。裴局長說:“不吃了。”說著,就讓司機啟動小車,準備離開。我想,江家灣村遇上了這樣一批真心為群眾辦實事的好干部,再經過幾年的奮斗,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展工作。這著實讓劉書記吃了一顆定心丸。
淺夏·臨沮·當陽
陳天蓉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作別春日的萬紫千紅,五月的薄妝淺黛就輕柔地來了。臨窗遠眺,外面已是綠肥紅瘦,一片淺夏的寧靜!
驀地念起母親的小院,葡萄也該結成串了吧,柿子也該掛滿枝了吧,母親又該在家門口張望了吧!
趁假日驅車回到老家,推開母親的小院,一切如念想中的一樣,母親站在葡萄架下,陽光透過葡萄藤的蔥綠灑在她臉上,明凈而恬靜!柿子樹開的白花早已變成了一顆顆小小的綠綠的柿子,整棵柿子樹如一把撐開的綠傘蔭庇著小院的一隅,整個小院氤氳著陽光的味道!
陽光正好,微風不躁!我和母親決定再去附近的臨沮公園轉轉。向北穿過一條幾百米的水泥巷子,再爬上幾級水泥臺階,我們就進入了臨沮公園了!
對于臨沮公園,我始終有著特別的情愫,是我每次回家必去漫步的地方。“臨沮公園”因為位于當陽一橋與二橋之間的沮河岸邊而
33
34
得名,1998年由政府正式動工修建,2000年竣工。后來不斷地擴建,現在的臨沮公園已向西延伸到一橋至當陽四橋之間,向東延伸到二橋至當陽三橋之間的沮河兩岸。而此前的沮河,還是如我初中至高中時期的記憶一樣,沒有現在高大堅固的堤岸和河邊整齊的步道以及各種花草綠植,沮河水常年在毫無約束的河床中肆意泛濫,甚至淹沒了岸邊的莊稼和雜草,而連接兩岸的除了已經老舊的當陽一橋,就只有河面上的一條拉索船了,更不用說有現在現代化的整體設計和規劃了!
不必說公園的六大景區:丹陽夕照景區、中心水景區、芙蓉映霞景區、四面云山景區、沮河春曉景區和霧海松濤景區各具特色,也不必說公園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四季景色各異,單說現在暮春淺夏時節的臨沮公園便讓人流連忘返!
微風習習,楊柳依依,我和母親沿著河邊的青磚步道慢慢踱步,斑駁的陽光透過婆娑的柳枝,細細碎碎地落在我們臉上、身上,溫柔而愜意!寬闊的沮河水波平如鏡,在陽光下閃著金光,水邊有幾位垂釣的老者,靜靜地看著水面,面容安詳,垂釣之意不在魚,在乎那一份閑適!
步道旁邊的草坪上綠草如茵,大片大片的新綠綠得逼人的眼,草坪邊上是各種各樣的樹木:桂花、女貞、楓香、池杉、龍爪槐、棕櫚等,從初春的新芽到暮春的新葉,現在早已枝繁葉茂,濃蔭蔽日,樹下點綴著些不知名的小花,紅粉黃白,雖然沒有盛春的桃紅
李白的絢爛張揚,卻也開得熱鬧,散發著淡淡的清香,給滿目的春色平添了不少色彩!
盡管五月剛至,公園里已經是一片淺夏的景象,黃發垂髫在柳條飄舞的步道上漫步徜徉,一家幾口則支起帳篷,在濃蔭遮蔽的草坪上樂享天倫,孩童在草地上打幾個滾、踢幾腳球,笑聲飄蕩在公園的上空!還有些年輕的情侶,就坐在草地上相依相偎、喁喁私語,風在搖他的葉子,草在聽他的故事,一切和諧而美好!
站在堤岸遠眺,對面的河岸天空正藍、綠色正濃,遠處的錦屏山如黛,隱約可見山頂上高聳的當陽電視塔。
?一個城市里有了河流,便多了幾分靈氣,當陽人世世代代臨河而居,享受著沮河水的潤澤。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臨沮公園兩岸高樓林立,多為新建的居民小區,如“臨沮苑”“凱旋名邸”“凱旋國際”“香榭水岸”等等,錯落有致、布局合理,屬于當陽的高檔小區,為當陽城增添了不少現代氣息。
我和母親就這樣沐浴在五月的陽光下,呼吸著公園里淺夏的味道,邊漫步邊感受著母親河沿岸的日益繁華。
前面映入眼簾的是當陽一橋,當陽一橋經過后期的重修加固,已今非昔比,橋身干凈爽目,路面寬闊平整,橋上車來車往、川流不息,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遠望去似一條巨龍橫跨在寬闊的水面上,雄偉壯觀。如果是晚上,橋上燈火輝煌、流光溢彩,燈光與水面倒影交相輝映,共同構成一曲奇幻、壯闊的城市交響曲!
35
36
走上橋頭人行道眺望,碧水藍天,下游的當陽二橋與一橋遙相對望,似一對孿生兄弟,其實它們還有更下游的三橋和上游的四橋兄弟,四橋飛架,沮河變通途,大大緩解了南北兩岸的交通壓力,也極大地促進了當陽的經濟騰飛!
?暮春淺夏,臨沮情長!踏一程臨沮,便賞遍了家鄉的風華!即便還有佛教圣地玉泉禪寺的鐘聲、關陵廟關云長的忠義情長、趙子龍大戰長坂坡的傳奇、娵隅的新南門巷子的故事、網紅打卡地玉雙路的秀麗、關雎河畔穿越的唯美浪漫……
身旁車水馬龍,耳邊笑語盈盈,吹著母親河的柔風,嗅著母親河的空氣,我和她親密相擁,“歲月清和更勝春”,把心放逐在這暮春淺夏的暖陽、明媚、綠意中吧!
行走在臨沮公園的光影葉隙間,吾心飛揚!
周祥龍
櫻花樹下的夢
那年春天,母親在櫻花樹下睡著了。她走進考場,明晃晃的太陽透過窗子照在試卷上,試卷白得耀眼,一個字都看不見,她正要舉手向監考老師示意,卻突然想起自己忘了帶鋼筆。窗外是悅耳的鳥鳴聲,也許是斑鳩,也許是鷓鴣在叫。在兵慌馬亂中醒來的她有些無所適從,春天的武漢大學校園已經美成了花海,但她無心欣賞,也不敢走遠,只是在樹下的長凳邊踱著步子。時間很悠長。她不知道,落英繽紛,已將她的頭發染作花白。
37
38
我所在的新聞與傳播學院坐落在櫻花大道的盡頭,學院將論文答辯安排在櫻花季,算是給我們這些即將畢業的學子最后的獎賞。當我在同學的攙扶下走出階梯教室時,母親已經早早地在走廊里候著了。她千恩萬謝地從同學手中接過我的胳膊。母親個子比我稍矮,將我的胳膊搭在她的肩上剛剛好。我將一半重心借到她身上,就可以支撐起我無力的脊椎。肌張力障礙是一種罕見的神經系統疾病,椎體外系的神經因不受大腦支配而導致肌肉痙攣、扭轉,累及軀干、下肢,行走十分困難。每當我不得已要出門走路的時候,母親就成了我的拐杖。
老師們給予我最大的寬容。論文答辯開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評審老師都是在詢問我的病情和生活,他們盡量讓我放松情緒,似乎這不是一場考試,我們只是聊聊天而已。入場前半小時我吃了兩片鎮靜劑,藥物使我的肌肉不再痙攣,副作用就是四肢癱軟無力,活躍的只有大腦,那一刻的思路出奇清晰。母親沒有問我答得好不好,連她剛才那個荒誕的夢都只用幾句話帶過。扛著我的胳膊慢慢走在櫻花大道上的時候,她開始描述她看見一只鳥銜著樹枝筑巢的情景,細致入微,活靈活現。櫻花大道幾百米的長度,我們走了很久很久,花瓣雨落滿我們的肩膀。我想,母親應該是累了。
少年時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他寫母親的片段雖然感人,其實也是渾渾噩噩如隔靴搔癢。直到母親陪著我走過了病痛折磨的那些路,我才真正讀懂了史鐵生。那幾年陪著我跑遍武漢、廣州、
上海、北京,在一座座陌生的城市擠早公交,搶末班地鐵。從一家醫院到另一家醫院,名醫換了一撥又一撥。母親從沒喊過累,而我又怎能輕言放棄。史鐵生說:“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原來,那些路我走得有多疼,母親的心就有多疼啊。
在北京找到可以做手術的醫院,姑媽將她南郊的空房子借給我們娘倆住。雖然離醫院比較遠,卻可以省下不少住旅館的錢。房子空置多年,四月滿城風絮,紗窗上糊了白白厚厚的一層。母親忙著打掃屋子,我幫不上忙,便挪去陽臺上坐著。突然,一只鳥的黑影向我俯沖而來,發出凄厲的叫聲。抬頭一看,原來頭頂有只小小的燕巢,平如小碗,幾張黃色的小嘴露出碗沿兒,嗷嗷待哺。那只燕子站在晾衣竿上斜眼看我,眼神中充滿警惕與不安。天色漸暗,街燈亮起,陽臺之外是城市的萬家燈火。母親也已收拾完屋子,麻利地刷鍋點火,開始做飯。母親就是有這種神奇的魔力,可以在這個本不屬于我們的城市,將一間小屋填滿人間煙火和溫暖。而陽臺上那只燕子,仍然站在晾衣竿上守護著她的孩子們。它也許正在心里嘀咕:這個人既然無意驅趕我們,為何又淚流了一臉?
首都的醫院不比地方,全國的患者都擠到那里,即便被專家確診并制定了手術方案,床位也是一張難求。排隊等待床位的那些日子,我們一直住在姑媽家。母親怕我等得心焦,變著花樣給我做好吃的,不便走遠,我們就在小區里散散步。
39
40
北京的春天比湖北遲,櫻花也開得晚。樓下小公園里幾棵晚櫻燦若云霞,午飯后暖陽當頭,母親提議去賞花。坐在櫻花樹下,母親就講起過去的事情。她并不是第一次來北京。早在她高中畢業時的特殊年代,她就和同學從老家步行一個月到過北京,記憶深刻。母親在當年是妥妥的學霸,每次考試都名列年級前茅,到北京后也曾去探訪過她心儀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只可惜造化弄人,那年高考被取消,緊接著上山下鄉,夢想的大學也終與她失之交臂了。
等到床位空出來,我入院做完手術。手術很成功,植入腦神經刺激器一個月后,我終于可以自由地行走。帶著重生的喜悅,我陪母親去了天安門廣場、頤和園、天壇,那些多年前有過她足跡的地方。我不再需要母親的攙扶,卻依然緊緊挽著她的手。
史鐵生的母親去世多年以后,他在《我與地壇》里寫道:“我才意識到,這個園子當中不單單留有我的車轍,在留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而我是幸運的,一路行來都有母親的陪伴,我們的腳印一左一右,緊緊地貼在一起。
我會永遠記得那個春風和煦的午后,小區花園里的櫻花樹下,我輕輕哼唱起一首老歌。母親問是什么歌,我告訴她這是民國時期盧冀野寫的一首小詩,名叫《本事》。在我的歌聲里,母親微笑著,漸漸靠上我的肩頭,她安心地睡著了。我繼續哼唱:“記得當時年紀小,你愛談天我愛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樹下,不知怎么睡著了。夢里花落知多少。”
41
42
裊煙升起是故鄉
陳 虹
古人對縷縷青煙是有一種特殊情感的。總會在落魄之時以一縷青煙來寄托自己的情思,于是心中的酸甜苦辣便和這青煙結下了不解之緣。王維懷才不遇,漂泊他鄉,見裊煙升起,便賦予它“孤獨”之感;范仲淹外放西北,主持軍事,偶見得那碧波之上,裊煙升起,便賦予它“寒冷”之味;春梅謝去,冰雪融化,本是萬象回暖之時,可是家國殘破,那隨風飄揚的青煙便被賦予“凄冷”之意……只要有煙升起,文人心中的那縷愁自然升起,那愁既是對自己的慨嘆,因為慨嘆身世,無所寄托,所以也是對故鄉的思念。因此,說到煙,人們自然就與愁聯系起來。
這樣的觀賞體驗太過悲觀,積郁太深,讓人深感壓抑。但是每至鄉間林舍,見裊煙升起,卻怎么也想不到涼意,只有滿心的溫暖與滿足。清晨,第一縷陽光還未照進院落,母親的灶臺就已熱乎。于是灶膛里的明火,鍋中的清水,都會通過黢黑的煙囪,凝化成一縷縷青白色的煙。微風掠過,這縷白煙就如調皮的孩子,穿過竹林,跳過小溝,越過田坳,再躍到更遠的山林。此時,幾縷陽光撒下,土墻、青瓦、竹林在白煙的環繞下,真如仙境般熠熠生輝。當沉醉于這仙境時,朦朧之中有股油煙味夾雜而來,散到院子里,喚醒了圈里的雞鴨,惹得他們直叫喚,并向著食槽闊步而來。于是那帶著味兒的煙霧便四散開來,升到空中,化為云朵,只留下滿院子的煙火氣。于是,藍天白云,農家小院,都被這氤氳的煙氣環繞,嗅到鼻尖,才知那是最真實的煙火氣。
夕陽西下,山頭的那棵樹竭力銜起天邊的紅日,生怕它收盡最后的光亮,讓天色黑了去。這時,忙活了一天的農民收攏所有的柴禾秸稈,成堆點燃。此時,一縷青煙升起,與那棵樹融為一體,托舉著最后的陽光,比那西方的印象派油畫更具感染力。偶爾風吹草動,青煙便扭動身體,直至高空,穿過青山,穿過淡藍色的天空,最終化為絲絲白云。燈火闌珊,那青煙依然粗壯,只是火苗成了零星的火點,時隱時現,像是人們的希望,被青煙融入了藍色的夜幕中。這時,太陽已落,天上的星辰,地上的火光,在縷縷青煙的勾連中,成了鄉村最溫暖的懷抱。倘若行走在這樣的鄉村田壟上,雖
43
44
另一番風景便是雨中的輕煙。雨淅淅瀝瀝,又是一個秋冬之時開始了。忙碌了一個秋的人們終于有時間坐在爐旁閑聊這一年頭的日子。剝著花生,嗑著瓜子,燒著柴火,混著吐沫子,一起在火堆燃燒。此時雨中,便又有一股青煙從瓦縫中鉆出來。懸浮于房頂,就像一層薄薄的云,始終舍不得離開。又像一個安靜的老人,蜷縮著身子,在溫熱的房頂沉思,只聽著屋子里家人的嘮嗑。偶爾幾只麻雀飛過,找尋瓦片里的果實,撲扇著翅膀歡快地搶著食物,可那煙兒只是略歪身子,便又穩如泰山,凝結在房子之上。青色的瓦片,白色的裊煙,褐色的麻雀,濃淡相宜,成了最經典的鄉村畫。
沉浸在這樣的裊煙之中,我是舍不得離開一時,連那透出來的煙火氣都將細細嗅聞,因為那里面有母親的灶臺、家人的忙活、雨天的寧靜。這一切都是我對故鄉最典型的認識。
生活繁忙,也曾游山玩水,駐足山水,裊煙再次升起,那不是游子的思念,而是故鄉最溫暖的守候。
不到家,但是遠望著那煙,便知家就在前方,因為那零星煙火就是家人不久前的忙活。
我的母親
雷??麗
我的母親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農村人,精明能干,骨子里有著一股愛面子、不服輸的勁兒。
母親今年58歲,一輩子與農田打交道。迄今為止,她到過最遠的地方就是我所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宜昌。自打記事起,母親就是村組里遠近聞名的能人,田里的農活譬如插秧、割稻、集體搶收……她都是頭一兩名完成,從不愿落在別人后面。
小時候雖物資條件不好,但家里家外總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條。為了供養我和弟弟兩個人的學費、生活費,媽媽除了做家里大量的農活外,還會到鎮上玻璃廠去上班(彼時村里的大多數人農閑就待在家串門,聊天)。她每天四點多鐘起來,把家里一天的事在早上有限的時間內操持利索。為了節省開支,她早中餐都是從家里帶飯解決,除非農忙時候,最奢侈的也僅是花5毛錢在鎮上買一個饅頭對付早飯。
母親沒讀什么書,但眼光長遠,即使家里再困難,也盡可能創造條件讓我和弟弟享受良好的教育。80-90年代,農村地區或多或少存在重男輕女的思想,和我同村以及附近村的絕大多數女孩在初中畢業后家里就不讓讀書,學習手藝、南下打工、結婚嫁人成了家里給她們安排的“理想歸宿”。當時最時興的是裁縫工種,母親為了激勵我,特意買了一臺縫紉機,對我說,考不上重點高中,這臺縫紉機就是你的,其實長大后得知,即使當時考不上重點高中,母親也沒有過讓我不再讀書的念頭。
還記得讀高中時,學校一月一放假,有時候家里經濟緊張,月頭拿不出一個月的生活費,母親就攢足1—2個星期的生活費后送到學校。學校離家來回二十公里,母親不分酷暑寒冷,總是騎著那輛破舊的“永久”(自行車),風塵仆仆地趕到我的教室外等著。那時的我,少不更事,虛榮心強,看著母親瘦弱的身軀,甚至有些“嫌棄”。
母親話不多,但總能給我力量。高三下學期那會兒,面對考大學的壓力,我總是吃不好、睡不好。母親為此特意跑到學校跟我談心,到現在我還記得母親對我說的一句話:“讓你讀書是希望你今后有更多的選擇,你看XX家的兩個孩子,一個讀了大學,一個雖未讀過大學,但通過后面的努力,現在都過得挺好的。”聽了母親的話,我從焦慮中走了出來。最終雖未能考取重點一本大學,但我已竭盡所能。
45
46
母親很要強,在兒女面前從不叫苦。記得剛參加工作時,母親生病住院,做了一臺不小的手術,但直到回家過年父親才告訴我,并再三囑咐我,母親不讓告訴我和弟弟,怕我們在外擔心。有一次,我的小孩生病了,母親從老家趕車直接奔赴醫院。因醫院兒童病區床位緊張,母親跟著我從一個醫院輾轉到另一個醫院,而她的身上還背著老家帶來的60多斤大米和蔬菜,直到把孩子安頓好,她才歇了一口氣。后來父親在電話里告訴我,就在幾天前,母親摔過一次跤,一根肋骨輕微骨裂。掛掉電話那刻,我再也忍不住了,淚水在眼眶里打轉。
母親操勞辛苦了一輩子,現在的生活重心仍然是圍著兒女子孫轉。這就是我的母親,也是全天下母親的縮影。
47
48
火車平穩地開動,視線被夕陽光暈拉得冗長,我坐在靠窗的位子,任憑著窗外風景一幀一幀后退,從高樓到矮房,從工廠到農田,從熙攘到寧靜……喧囂的車廂內,像我這樣一個手捧著紙質書的人,多少是有點違和的。
合上書本,視線轉移到窗外延綿的大山,是長大的緣故吧,還是清明時節的原因,看著窗外的青山隱隱,我感到莫名的厚重與哀愁。
猶記得2010年那個冬天放寒假,第一次坐火車回家的我驚奇不已,那種樹木、房屋迅速向后移動的視覺體驗是車窗外風景帶給我最初的刺激,我感到驚喜。回到家,我繪聲繪色地向家人描述坐火車的新奇體驗,全家人都笑話我是“劉姥姥進了大觀園”,我絲毫
讀 懂 你
張 喆
不掩飾自己對于坐火車的期待,我期待和同學一起買車票、擠火車、數隧道、玩紙牌的火車之旅。
那年過年,全家人去給爺爺拜年,閑聊中,我再次提到坐火車的事情,爺爺突然嚴肅提問“坐火車除了覺得新鮮,還有沒有其他感受?”對于爺爺的突然提問,我不知該怎么回答,撓頭尷尬地問爺爺“您第一次坐火車的時候是什么感受呀?”
“我當時在想,這樣的山脈連綿,要多大的勇氣和努力才能走出去呢?”這是爺爺當時的回答。
聽完爺爺的回答,我為自己的淺薄感到羞愧,對于爺爺這一輩人而言,讀書是很奢侈的東西,我們村當年土地薄瘠,出產少,出行困難,是個比較偏僻的村子,對于村里人而言,讀書是想都不敢想,或者說想都不愿想的事。再者,我們家在村里屬于單門獨戶,爺爺又是家里獨子,我想在那個信奉多子多福的年代,這樣的家庭出生的人或多或少都曾有過自卑感。
但是,爺爺依然堅持讀書,小的時候,邊上學邊做農活,成年之后,邊上學邊料理家務,奶奶現在還常常講給我們聽的故事就是,爺爺在外地讀書,彼時已經和奶奶結婚,奶奶在家給他做了雙布鞋請人帶到學校,爺爺收到后舍不得穿,一直放在箱底,等到天極其冷時準備拿出來穿時,發現已經被人偷走,爺爺既氣憤又無奈還懊悔,于是給奶奶寫了一封長長的道歉信寄到家里,表示將通過餓肚子的辦法把損失降到最小。
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爺爺依舊堅持,也正是因為爺爺的堅持,他成為村里唯一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人,得以在地方為官,可以說改變了咱家好幾代人的命運。爺爺的經歷,讓他特別篤信一點,就是人的命運要靠自己改變,而讀書是我們普通人家孩子的最好選擇。
臨別時,爺爺送給了我一本《火車頭震蕩:宜萬鐵路始末》。回到家,我一氣呵成讀完了它,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這本書描述的正是古蜀道中最艱險的南部通道宜萬鐵路的建設過程,驚嘆、悲傷、感動和震撼……讀完之后,我的各種情緒集結混合在一起。
年后的新學期,我再次背上行囊,踏上上學的火車,火車在宜萬鐵路線上奔馳,奮力追逐著前方的光亮,把一路風景留在身后。此后四年,我奔波于家鄉與學校之間,鐵路火車就像是一條線,一頭牽著我,一頭牽著我的家鄉,一張張往返的車票逐漸化成了埋藏在我心中的一顆叫做“理想”的種子,這四年,我與火車一同奔馳,呼嘯著,嗚咽著,前進著。
2016年5月2日,爺爺永遠離開了我們,永遠放下了他一生摯愛的書本。這一天,也剛好是他的生日,我匆匆地趕回,但也沒能見到爺爺最后一面。爺爺的生命列車最終停留在一座隆起的墳墓。
49
50
我曾搭載爺爺的人生列車,看到了無數絕美的風景。如今,我坐在自己人生的列車上,我再次閱讀《火車頭震蕩:宜萬鐵路始
末》,眼前總是顯現飛馳的列車,如同人生的列車一往無前。此刻,淚水不禁模糊了雙眼,也許我現在才真正讀懂你。
人生是場離別席
小時候,怕黑,怕鬼,怕葬禮。
現在,什么都不怕了。因為曾經疼愛過我的人,漸漸都去了那黑暗的地底下。
爺爺離開已經七個月了。某天夜晚,忽然很想他。便掏出電話撥打了他的號碼,機械又禮貌的女聲提示此號碼為空號,請查證后再撥,一時間心生悵然。對爺爺,我有過陪伴,有過給予,有過照顧,一直自認為是盡到了孝心的。但在那個深夜,翻看我和他2022年的通話記錄,從過完年到他離世大半年間不過寥寥三四次,悔恨頓時就涌上了心頭。總以為自己很忙,總覺得我們還有明天,哪曉得來日并不方長,人間并無永恒。
爺爺離開的那天,早晨我去醫院探望他時,他還能坐起來,雖口齒含糊不清卻還是能思路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努力想喝牛
周南海
51
52
奶,拼命想吃點東西。我放下心來,想著他在醫院住上幾天后就能和從前一樣精神抖擻地回家。那天是周五,下班后我既憂心忡忡又心懷希冀地步行回家,和平常一樣進廚房給兒子準備晚餐,想著這大抵還會是一個平常的不會有壞消息的周末。夏末的傍晚天高云淡,樓下院子里老人在笑,小孩在跳,一派歲月靜好的景象,我卻渾然不覺,離別的大幕已經緩緩拉開。天快黑時,下班回家的老公在樓下叫我趕緊下樓,我探出頭只看了他一眼,就知道大事不妙。丟掉手里的鍋鏟,飛奔下樓,淚水已經不自覺地流了下來。進醫院時,暮色初合,爺爺還在。出病房里,繁星點點,斯人已逝。
八十八歲的高齡,沒有經歷大的病痛的折磨,算得上是無疾而終。旁人都說這是喜喪,不必太悲痛。道理是這個道理,但是,總歸還是有些意難平呀。和爺爺相伴的最后一年,對他我明顯有些敷衍,因為孩子在那一年中考,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兒子身上,所以2022年,我和爺爺不僅見面不多,連通話也很少。耄耋之年的爺爺是有情緒的,但我每次都是打個馬虎眼兒就搪塞過去了。這一敷衍,我和他今生的緣分就戛然而止了。
爺爺是個有趣的老頭,能識文斷字,樂于享受生活,鐘愛美食美景。小時候我就喜歡他,聊天能和他聊到一起去,無論我的想法如何天馬行空,他都不打岔不質疑只點頭。有緣成為爺孫的四十六年間,共同經歷的事情很多,擷兩三事,成文以記之。
小時候爺爺房里有個用舊茶壺改成的儲錢罐,平常賣菜賣糧所
剛出嫁時,工資微薄,我又不懂持家,有幾年過得比較艱難,此為背景。為了上班方便,我買了一輛自行車代步,是活潑清新的綠色,車很好騎,我很愛惜。騎了不到一個月吧,有天中午回家吃飯,停在宿舍院子里,被偷了。我很懊惱,頂著夏天大中午的太陽在大街小巷尋了許久,自然是無果。后來回爺爺家吃飯的時候,我帶著遺憾講起我被偷的新自行車,語氣中或許夾雜著我自己都沒有察覺的失落吧。婆婆爺爺安慰了我幾句,這事也就算過去了。一周后,我在上班,爺爺打電話給我,讓我下樓,說有事找我。我很吃驚,問他有什么急事,竟然找到我單位來了。他語氣中有掩不住的
得的小額的硬幣紙幣他都丟在這個儲錢罐里。對于幼小的我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個寶藏。那時候我正確的三觀尚未形成,并不覺得小偷小摸是錯的。每次去爺爺家我都在儲錢罐里摸上一兩個硬幣,去小賣部換成冰棍或是糖果。在八〇年代,大人的錢都是有數的,他一定是知道的,但從未拆穿過我。最過分的一次,是我斗膽拿了一張一塊的紙幣,因為夏天穿著裙子無處可藏,我就把錢塞在肚子前面,透明的白紗裙子讓紙幣一覽無余,我渾然不知,大搖大擺走出了房門,爺爺看了我一眼,最終什么都沒說,仍舊輕言細語和我說了再見。走到大路上,我低頭看自己的肚子,一元紙幣清晰可見,想起剛剛爺爺洞察一切卻不發一言的樣子,那一瞬間我忽然有了知恥之心。對我這樣敏感混沌的小孩來說,寬容理解似乎比打罵責怪更有力量,從那天到現在,我再也不偷拿任何人的任何東西了。
53
54
雀躍和歡喜,他說你下來就知道了,快下來吧。我跑出去,爺爺在單位門口的廣場上等我,他騎著自己的三輪車,三輪車上綁著一輛嶄新的自行車,我問這車是哪兒來的啊?爺爺說:“我給你買的,給你上班騎!”那個時候我已經37歲了,已經不是小女孩了。但是那天,我像個小孩子一樣幸福和被愛著。不懂事的我,還嫌棄爺爺買的自行車有點大,顏色有點土。爺爺說,那你自己去換吧,我跟別人說好了的,不滿意就去換。下班后我騎著自行車去商店調換,老板看到我,說:“姑娘啊換沒問題,但我勸你別換了。這是你爺爺買給你的吧,他說要買輛最好騎的給孫姑娘,我沒有騙老人,這真的是我店子里最好騎的自行車。老人在這挑選了半天,說你的自行車被偷了,上班沒得車子騎,想給你買輛好騎的車。老人家不容易啊,給錢時掏出來一把的零錢,說是賣菜攢的,你有個好爺爺,我這輛車真沒賺他錢咧。”我怔在那里,有感動,也有心疼。我怎么就那么理所當然地覺得爺爺有錢呢?我怎么就沒問問爺爺買自行車是從哪里弄的錢呢?雖然只是三四百塊錢的自行車,但是對于一個只有零星賣菜收入的老人家來說,他需要攢多久啊!我沒有調換,騎回了家,果然很好騎。當時我就想,這是我得好好珍惜騎一輩子的自行車啊。可惜,成年人的世界也很善變。摩拜投入到市場上后,我覺得騎摩拜方便些,便經常騎摩拜出行。爺爺在的時候見我騎摩拜回家,問我怎么不騎自己的自行車,我說這個車想騎就用手機掃碼騎,停放方便些啊,爺爺聽了哈哈一笑,但看得出來還是
在我的能力范圍內,我盡過孝心,我買過輕便好穿的老人鞋給爺爺,他很喜歡。我請他下過館子,他很享受。我買過松軟可口的零食給他,他很愛吃。我以為這些已經足夠,我以為離別的時候我會沒有遺憾。但是,如今想起他來,我還是有許多歉疚,在他需要我的時候,我沒有給他足夠多的陪伴,在他人生的最后幾年,我嫌他刷抖音太吵嫌他不會用手機老讓我教他太麻煩嫌他不體諒我人到中年的無奈大事小事都找我太啰唆。現在想來,真是后悔啊,在我們有緣相處的時候,我曾那么不懂珍惜。但可惜,世上沒有后悔藥。無論多么遺憾,我們都回不去了。時間的針腳不能后退,我再也回不去2022年的夏天,去叫一聲爺爺,去改正我的錯誤,去對他說聲對不起。
人生是場離別席。多么幸運,我們在這蒼茫人間相遇。多么無奈,我們最終都逃不開分離的結局。光陰流逝,離別的痛苦會漸漸淡忘,但是曾陪我們走過一程又一程的親人,會留在我們或深或淺的記憶里,提醒我們好好珍惜當下,也溫暖著我們余下的人生。
有幾分失落。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很對不起他,好像辜負了他的愛一樣。車子還在,我會騎的。
55
56
竹床淺夢
徐小紅
初夏的第一聲蟬鳴,提醒著酷暑將至,趁著日頭不太烈,婦人們趕緊收羅和清洗納涼之物,于是,左鄰右舍像開著展覽會,東家去水塘里洗著涼席,西家去水塘里刷幾把蒲扇,你家洗涼鞋,我家搬電扇,家家戶戶都準備著和伏天打場硬戰。
怎么少得了竹床呢?還沒等大人們沖洗完竹床上的陳灰舊跡,小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地跳上去,激動地占據著自己的一席之地。多
孩家庭免不了一場爭奪,等著父母幫忙主持公道,分劃領土。待水跡稍干了些,整個人躺平下來,完全舒展開四肢,閉目憧憬,只等著夜幕到來。
落日褪去紅光,家家戶戶開始了短暫的忙碌。有的抬著竹床去自家樓頂,有的將竹床置于家門口的大樹下,還有的扛起竹床來到了水塘邊……總之,哪里涼快,竹床就放在哪里。光一張竹床,解決不了一家人乘涼的需求,還得搬出幾張椅子,直接坐也好,拼在一起睡也行。
三下五除二,桌椅板凳準備就緒,開闊的視野下,每家每戶風景大致相同,畢竟氣候對群居的人總是公平的。管它貧富,風之去處,每個人都覺涼爽。當我洗完澡,選擇一端平躺下來,盡可能伸直每個關節,享受著這份愜意時,灶屋里傳來聲“吃飯”!
我緊閉雙眼,佯裝睡著,趁他們去灶屋里端菜時,比了比腳尖所至的那頭,嘻嘻,還留了不少位置,夠放菜碗了,幸虧我沒長得那么長嘛。
爺爺從屋內出來,見我此狀,一邊將飯菜放在竹床的那端,一邊用手扇我的腳,“你的腳敢不敢再伸長點,碗都要踢到地上了!”他慈祥地恐嚇,讓我暗自得意。我下意識地縮了縮腳,緊憋著差點笑咧開的嘴。瞥見奶奶端著一盆剛沸騰過的鍋巴粥過來,我驚坐而起,立即騰出地兒。前面是飯菜,后面是熱粥,奶奶邊吃邊叮囑我要小心,別燙著自己,也別弄翻了食物。
57
58
說來也怪,奶奶一直都是講究的人,灶臺用品、廚臺擺設,容不下任何欠潔凈的東西;嘴上吃的、身上用的,務必要隔離開來的。但她竟由著我坐在竹床上吃飯,此刻的竹床并不是床啊,而是飯桌呢。現在想來,在物質匱乏的當時,很多講究只是講究,一物多用不過是生存之道罷了。比如,老街的早餐店生意太好時,就把板凳當成小桌子,給沒有位置的人安排一個角落,好讓他們有地方填飽肚子。
其實,坐在竹床上,在食物之間進食的感覺一點都不舒服,盤腿而坐,夾菜時得一直彎著腰,沒一會兒,就全身酸軟。再者,和食物“平齊平坐”,實在是不雅觀。但只要是在竹床上,就絲毫沒有減少這特殊季節恩賜而來的放肆。
晚飯過后,幫著奶奶收拾完碗筷后,我再次將竹床清洗幾遍,好真正地躺下乘涼。奶奶忙完廚房的事情,就會送來一盤點燃的蚊香,放在竹床底下,然后搬把椅子,挨著竹床坐著,聊著天,搖著蒲扇。
明亮的星空變幻莫測,總是給予孩子無盡的樂趣:星星有幾顆,越數卻越多;比畫著北斗七星的樣子,尋著方向,認到了最亮的北極星;極少的時候,流星驀地出現,稍縱即逝;不少時候,區分不了天際邊閃動的,到底是飛機,還是歌曲中唱到的“拖著長長尾巴”的彗星……
閉目養神時,耳之所及,畫面依然生動:田邊水畔,青蛙在不
沒有目的地聽聽看看,不一會兒就目困耳乏,隨后就進入了夢鄉。也不知過了多久,感覺身體有點側滑,迷迷糊糊中聽到“小心門檻”的提醒。困得實在睜不開眼睛,又好像做了個夢,昏黃的路燈下,兩個老人踉踉蹌蹌地抬著張竹床,一步一步走上臺階,跨過高高的門檻,進屋。
第二天醒來,發現自己睡在熟悉的蚊帳里,還淘氣地問:“誰把我放床上的,我明明想在外面睡到天亮的。”奶奶不想解釋,卻還是透露:“該把你留在外頭的,讓你淋雨。”
爺爺奶奶經常笑我瞌睡大,睡得死,蚊子把我抬走了都不知道。可是,從上一次睡竹床后,再也沒睡過那么安穩了。
那不是特殊的夏季,而是乍暖還寒的初春時節。
從醫院接回彌留之際的奶奶,姑媽要留在奶奶房間看護,便在一旁擺上了竹床。而我,雖已成年,卻不敢獨自回自己的房間睡覺。他們笑話我,問我怕什么。親人面前,我袒露心扉,聽說人死前,靈魂都會與生平最愛的人訣別,直到黑白雙煞用鐵鏈將她拽走,而最愛的人能聽得見拉鏈條的聲音。
不管是受神話電視劇的影響,還是道聽途說而來的迷信,爺爺看穿了我心底里的恐懼,安排我跟姑媽擠在一張竹床上,姑媽膽子
絕地歌唱;老兩口或憶往昔,受過哪些苦,或談農忙,計劃著近幾天的農事,或望未來,到時候如何整修房屋;鄰里間扯著嗓子,相互問候與打趣;時不時,還有個把熟人登門,喝茶取經……
59
60
大,可以給我壯膽。說著,便在一人寬的竹床旁邊添加了幾條板凳和幾張椅子,我們姑侄二人安穩地睡了一覺。
奶奶是在我返校續假的深夜去世的,家人說,她在人間最后的掙扎確實很痛苦,幸虧我不在場。奶奶養了我一場,愛了我一場,終究,她也懂我怕什么,連去世都安排在我唯一不在的那天。
此后,我再沒睡過竹床,再也沒睡過踏實覺。
十多年了,思念的洪水總在失眠的深夜翻江倒海,牽掛的人兒會在睡夢里來來回回……
顏雪飛
背簍里背出的教書匠
有些故事就像陳年的苞谷老燒,渾厚卻辣口。就像父親總愛調侃說,我是他背簍里背出的大學生。雖父親只是玩笑,但我知道,這背簍里不止盛放著驕傲,還有堅韌和辛酸。
我父親之所以愛開這個玩笑,一是因為嬰幼時期的我是在背簍里長大的。聽父母說,我小時候特別乖巧,不愛鬧騰,很喜愛睡覺,所以他們照看我這個乖娃娃很容易。遇到農忙時節,把我背在背簍里面,稍作哄逗,我就能睡得香甜昏沉,于是他們就在田坎邊找個稍微平緩的地方,挖一個坑洼,把我連同背簍一起靠著田坎立放在那兒,確保我在他們的視線范圍內安睡,他們就又可以田間地頭忙碌起來。就這樣,我在背簍里度過了我大多數不會自由行動的日子,悄悄默默地長大,父母終日在田間勞作,而我慢慢地就可以自己在田里玩土坷垃、在田邊摘花花草草了。有一年母親收拾陳舊物件,翻出了那時的竹背簍,還專門喚我去看,說我該好好感謝它,是它服侍了我很長時間,堪比我小時候兒的保姆。
父親這樣調侃的另一個原因,是我讀書那會兒條件艱苦,上學要自己帶課桌、儲物箱和被褥等,這些東西笨重,那時又沒有現在
61
62
如此便利的交通,摩托車都少有,所以只能靠父母肩上的背簍。從小學到高中,初入一所學校報名和從這所學校畢業,父母一起出動,把我大大小小的行頭安置在背簍上,用繩子綁緊,彎著背、伸著脖,背的氣喘吁吁,就這么背去背回,把我背到了縣一中,背到了985、211的大學。
因為這些成長經歷,父親總愛這么跟人說道,我家小囡就是我用背簍背出來的大學生。但是我之所以贊成他這個說法,還有一個原因,那是藏在我記憶深處的滿滿的一背簍書。
還記得讀小學時,我們鄉村小學來了一位年輕的女教師,是剛畢業返鄉的,所以她帶著很多新穎的教學理念來到我們身邊,也是從她那里,我知道了要多讀課外書。可是家里僅有的幾本泛黃書籍,我早就不知道翻來覆去翻了多少遍,它們對我早已沒有了吸引力。正在悶悶不樂的那段日子里,一個雨后陰沉的傍晚,給我帶來了驚喜,那就是爸爸給我背回來的滿滿的一背簍的書。我欣喜若狂,手里趕緊翻弄起背簍里的書來,有我曾經聽同學們講過的《隋唐演義》,有四大名著里的《水滸傳》《紅樓夢》,有封面肅穆典雅的《圍城》,也有《中小學生優秀作文選》等等。內心的巨大空虛突然贏得了充盈,曾經的蒼茫洪荒迎來了嶄新天地,這份富有來得太突然,沒有任何預告。
我雀躍地問父親:“你怎么知道我想要書?”“你不是說家里的書你都看完了嗎?前幾天看你翻書時嘴都撅得老高。“這些書從
哪兒來?”“你姑爺爺是醫生,平常就看他愛翻書,你幺幺現在又在上大學,家里肯定有書,今兒下雨田里干不成活兒,我就去看了一下。”父親看著這一背簍書很高興。我也很高興,可是莫名地有一股很沖的勁兒把現在的高興掀起,掀得我鼻腔發酸,眼睛發脹,眼淚就這樣漫到了眼瞼下,決堤只在瞬間,可我努力地抑制著不想讓它決堤。我知道,姑爺爺住在小鎮上,海拔低,我們家在山上,兩家的垂直海拔相距大概有500多米,從我們家走去要翻過一座巖山,路很陡,去的時候全是下坡,要防滑,回來的時候又要艱難地往上攀,腳上要咬著勁兒地才能向上走。父親肯定要走小路,剛下過雨的小路,雜草叢生,路旁樹枝、荒草上全是雨水,身上不打濕才怪呢。父親腳上穿著雨靴,可是褲管還是濕了一截。我怔怔地看著父親,許是因為霧氣大,還有霏霏的小雨,他的頭上都是晶瑩的迷你水珠,臉上也是,在那個霧氣彌漫的午后,那些小水珠像珍珠一樣璀璨,耀動著父親的光華,搖動著我的心。再回到那一刻,真該和父親來個擁抱的,不過我們那一代表達感情都十分含蓄,不像現在的青年人有開放的理念,熱切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雖然這個擁抱遲到了很多年,但是這份感動一直都在,這一背簍書,像小火苗一樣,點亮了我努力奮進的火燭,雖然這些我一直未向父親提及,但我一直記在心里,這也是我在后來的學習生涯中自覺自律的源動力。
大學畢業后,我又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在離父母不遠的鎮上當
63
64
上了老師,照看父母的同時,又可以與書為伍,把自己的知識和見識分享給正在探尋世界的孩子們,干著一項平凡而又簡單的事業。可是父親很開心,他覺得教師這個工作很光榮,叫我要好好地干一輩子,他又開始跟鄉親們笑稱,我這是背簍里背出了一個教書匠呢!
2020年,一個永遠在我心中無法釋懷的特殊年份,我孑然一身,似一葉蘆葦飄飄蕩蕩,帶著懵懂與憧憬,闖入這條河。還來不及為我逝去的青春而傷感,就攜帶幾縷家鄉的芬芳與月光,幾句父母的囑托與告誡,與這個我曾經在詩中追尋、回味的地方來個擁抱,熟悉而陌生的感覺。秭歸,秭歸,之子于歸,我仿佛一位剛出嫁的姑娘。
那是金色的9月,秋風送爽,碩果飄香,我進入了耕耘歲月。當我走上幼師崗位,當我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我瘦弱的肩膀油然而生一種前所未有的厚重感。“莫嘆江湖子弟老,落日西去東又升。”這是我父親臨別之際寫給我的。我拿著還帶著體溫又充滿父愛的紙張,看了一遍又一遍,淚眼婆娑。兩河口鎮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清凈,雖無車水馬龍,卻有茂林修竹,雖無大江東去,卻也橘樹成蔭,雖無名勝古跡,卻別有一番風土人情,流水潺潺,涼風習
流金與求索
謝? 璐
樹為什么這么高
65
66
習,綠山環抱,石橋竦峙,連空氣都是香甜的,貪婪地吸一口,心曠神怡。我悄悄望向身邊的小梅姑娘,她清澈的眼眸下,舒張鼻孔,似乎也在尋找詩意的味道,我不禁嘴角揚起一抹竊笑,看來這個跟我一起上崗的小姑娘跟我父親一樣,也是個愛吟詩作對的主兒。“你看,那邊的樹怎么長得這么高啊?”,我拋給她一個問題。“可能是長在學校旁邊的緣故吧,孩子們讀書聲澆灌了它們,所以才會躥這么高啰,哈哈”,她清澈的眼眸注視著遠方的大樹,用開玩笑的語氣認真地說。樹為什么這么高?種子從哪兒來?我思考著……
弄潮兒
時間如白駒過隙,一晃而過,很快2020年過去了,大地煥發了新春,我也捕捉到了我的春天。這么久以來,我是快樂的,我喜歡跟小孩子待在一起,她們天真清脆的笑聲會把你治愈,她們如水晶般通透明亮的眼睛會撫平你的傷口,她們粉嘟嘟、汗津津的小圓臉會把你逗得發笑,這群小天使呀,真讓我越活越年輕,生活是甜的,生活的“酸”“苦”“辣”都躲了起來。
這一天,閑來翻閱詩詞,宋代詩人潘閬寫的一首《酒泉子·長憶觀潮》讓我眼前一亮,其中幾句寫得頗有氣勢,曰:“弄潮兒向
通過一段時間地思索,我想,我心中已經有了答案。舊時代的人們是樸實的,是上進的,是奮勇向前的,大家都爭做“弄潮兒”,爭做“時代的先鋒”,他們把自己的大好年華燃燒給祖國,那是融匯血淚的青春,那清貧高潔的歲月。你看,“弄潮兒”如雨后春筍,盡染大地。諸如“先鋒”“楷模”等也成了大家口口相傳,耳熟能詳,時髦流行的詞匯。在今天,嶄新的時代,我重新把“弄潮兒”這個詞匯從塵封的歷史書中翻出,“荒林春雨足,新筍迸龍雛”,我愿意追隨先輩們步伐。如果教育是平靜的小河,我就做一條掀起波浪的魚兒,如果教育是洶涌的大河,我想站立潮頭,隨浪花翻滾,去向遠方。
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這是詩人觀潮后有感而發的,他看見的是席卷而來的潮水,如今同樣氣勢磅礴的潮水把我推向前方,我是否準備好揮舞著紅旗呢?我應該與“甜”做一次短暫的告別。
沙漠魚
2021年過去了,孩子們個頭高了不少,我額頭上也悄悄爬上幾條皺紋。我沒著急,我這個人喜歡笑,沒事兒偷著樂,也許是笑多了的原因吧,我這樣安慰自己。直到那天,我親手拔下了我頭上的
67
68
幾根白發,才意識到我確實有些累了。這一年以來,照顧小朋友的生活起居、備課、磨課、上課、處理人事關系……,我的時間被切碎,拆了東墻補西墻,忙忙碌碌。有歡樂,也有悲傷,有成果,也有犧牲。漸漸地,我好像一只泄氣的皮球,癟癟的,不像以前那么“鼓”了。“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我飽含熱淚讀著杜甫的詩,突然想起我那愛吟詩作對的父親。于是,一通電話打過去,那頭傳來了父親熟悉的聲音,我仿佛看見父親龜裂的手攥著手機著急忙慌的樣子。我像個受了委屈小孩兒似的,一通訴說,此刻所有的辛酸與壓力全都變成了淚水與嗚咽。我不知道是怎么了,以前都是一個人悄悄地哭、無聲地哭,今日跟父親的一通電話竟讓我潸然淚下,心潮難抑,我突然發現我真的好脆弱。
電話打完,耳邊還回蕩著父親的安慰與鼓勵,我心情也瞬間舒暢了許多。我曾經見過一種魚,在死亡谷的東部,它有個矛盾的名字,叫“沙漠魚”。這種魚生活在“魔鬼洞”,生存能力極強,缺氧、高溫是它的生存常態。我對這些魚兒樹以崇高的敬意,這種惡劣環境本不該有魚,正是由于它們的存在,而賦予了沙漠一絲生機。海鮮市場的魚活潑、肥美,生活在玻璃缸里,不勞而獲。可它們終究被送上人們的餐桌,在大家一筷子,一筷子的擇挑中消失殆盡。它們與擺放在案板上的魚肉又有何分別呢?只不過存在一個時間差而已。而沙漠魚雖無美味的飼料享用,無精美的玻璃裝飾,也無人前來駐足圍觀,傾相解囊,它們卻能煥發自己的生命光彩,留
當魚缸里的魚擦去眼淚,活得堅韌,它就成了沙漠魚。
人一段佳話。因為它們甘受酷熱,絕處逢生,不妥協于惡劣的環境。這種魚兒收獲了自由,也收獲了人們敬意。我擦去眼淚,一摸臉,還在發燙,哭什么呢?趕緊稍作整理,因為明天還要見我的小天使們。
69
70
鄭鳳玲
閱讀龍津溪
纖夫的號子 一聲聲
迤邐著龍津溪 你
躺在漁網的夸張中
看棧道和翠竹糾纏
鷺鷥撲棱 瀲滟
浣女千年的搗衣聲
棒槌捧起的花朵
點燃了 一盞盞蠱惑
一掛瀑布
串起拱橋圓圓的悄語
逗引掉新嫁娘的蓋頭
山風 終于
急急前來赴宴
水車掩隱心事
襲一身漢服唐裝
用周而復始的唇形
把石牌繪成前生的模樣
做一個披蓑戴笠的釣翁吧
聽長亭里的琴女
彈奏銹跡斑斑的音符
和暈開的長江水
日夜唱和
71
72
端午,宜昌老鄉接屈子回家
張春林
是汨羅江太過厚重的悲憤
才熬出粽子的千年淡雅香味
是年年端午的滂沱眼淚
才浸潤出兩千多年的絕世《離騷》
?
不知是誰
打翻了桌上的一壇雄黃老酒
淋濕了《楚辭》中的大片國土
滋養出您世代仰止的皚皚風骨
一大早,家家戶戶
菖蒲艾葉掛滿門楣
把人間所有的瘟神
驅趕得遠遠地
長江上
起伏的浪花你追我趕
祭祀屈公的龍舟年年競發
雄渾悲壯的號子
喊了幾千年
為的是宜昌老鄉們
紛紛爭先
迎接屈子回家
73
74
樂平里的杜鵑
李偉杰
2022年5月8日,正值母親節,第一次到屈原故里——秭歸樂平里。屈原繼《詩經》現實主義傳統之后開中國文學浪漫獨創之路,被尊為“中華詩祖”“東方詩圣”,給予后世文學愛好者以無盡的文化乳汁和精神滋養,在這樣一個節日去尋訪詩祖遺跡,著實是應景的快事。
頭一天,在秭歸縣文聯周凌云主席陪同下,我們拜祭了位于秭歸縣城的屈原祠,走訪了天問教育集團旗下的屈子書院,晚上從茅坪趕到歸州,就為了能在晨光初現的時刻走進屈子故里,感受屈祖誕生地的獨特魅力。天氣預報有雨,但實際上卻晴朗得很,氣溫也很適宜,算是福至心靈,老祖宗給的大利是。
樂平里的“三閭八景”均與屈原有關,而聳立于村中海拔最高處——伏虎山上的屈原廟,最讓人魂牽夢縈。雖幾經遷建,但綿延至今的歷史底蘊依稀可見,沿臺階而上,兩旁的問天柏雖未經修剪
屈原廟的守廟人是當地騷壇詩社的農民詩人黃家兆老先生。黃老先生年屆七旬,但精神矍鑠,談興甚濃,不但對廟里廟外的傳承歷史了然于心,娓娓道來毫無滯澀,聽周主席介紹,黃老還善賦騷體詩,創作甚豐。他用古音古韻為來賓吟唱了一首自己的新作《樂平里賦》,中氣十足,韻味悠長,頗有楚風楚味,讓聽眾大呼過癮。特別讓客人詫異的是,黃老先生對拜祭之禮了如指掌,舉手投足間也頗有風范,并無多少農作泥滓的痕跡,這或是屈原老祖遺風的潛移默化所致吧。周主席曾有一篇《為屈原守靈》,記述黃老的前任守廟人徐正端老先生,性格經歷更類屈原,名字“正端”也與屈原“正則”“靈均”相承,守廟數十年,主持騷壇詩社活動,自費立碑頌屈,堅持不懈地在下一代中布道播種,傳承屈原精神,將自己的人生與屈廟渾然一體,活成了一尊傳奇。惜乎老人家前幾年以九十歲高齡仙逝,但屈祖佑護正道直行之長者,使得善終,又結后續光大者之奇緣,不亦樂平里之樂乎!
仿佛是昭告屈祖作為詩圣的靈性,當我們走下廟廓,來到黃桷樹蔭蔽下的屈原青銅像前,突然一只靈鳥聲聲鳴叫,其音空靈,其鳴悲楚,其韻雅肅,似在迎接賓客們對屈祖的禮敬祈福。黃老先生介紹,這種鳥就是山中常見的四聲杜鵑,也叫子規鳥。為屈原守靈的不僅是他們這些秭歸人,還有這千年以降棲居于此不棄不離的神
75
76
鳥,那穿透性極強的“苦哇哭哇”聲,既像是為屈子祭奠招魂的啼哭,更像是為屈原老祖一生坎坷命運鳴冤叫屈的抗爭。
卻整肅森然,拜謁者始終保持仰望的姿態,心情無須調適,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
布谷悲鳴,杜鵑啼血,歷史上的有關傳說詩句不勝枚舉。唐代王維有“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杜甫有“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李白有“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杜牧有“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門”,李商隱則有“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宋代陸游有“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蘇軾有“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辛棄疾則有“綠樹聽鵜鴂。更哪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就連晏幾道的“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也頗膾炙人口。樂平里的“文化碑廊”,就刻錄了很多與屈原有關的歷代頌屈名作。
自古以來名家詩詞中描繪的杜鵑聲,都讓人聞之動容,浮想聯翩,每起悼亡思親之念,甚至讀之淚下,難以自禁。但這次如此近距離如此真切地聽到杜鵑聲聲,看到碩大鳥身花羽斑斕卻又如被素紗,棲身青綠之間昂首發聲,不為周邊外物所動,一如屈風騷辭之耽介端直,不平則鳴,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內心受到的震撼難以言喻,與讀詩被感動完全不一樣,自然而然產生的是五體投地的由衷敬畏,是清廉自守的靈魂皈依。
從屈原廟步行上山,歷經照面井、讀書洞等遺跡,這些是屈原曾經在此生活過的明證。看過幾本屈原研究的專家著作,認為這里
是否屈原故鄉還需要進一步的考古證明,但我的內心已然肯定,風物宜人的樂平里就是屈原的誕生地,更是屈原精神人格的原鄉,那杜鵑頗具靈性的叫聲,就是最好的物證。聽著守靈杜鵑的吟哦,我們應該有作為屈原老家人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老天爺讓牠在此停留千年,不就是等待有呈堂證供的一天么?
讓屈原成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標,把宜昌打造成為屈原文化權威闡釋地、標準制定地、活動聚集地,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按照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的部署,我們目前正在編寫的屈原文化學生系列讀本《屈風楚韻在原鄉》,便是其中一小部分。屈原廟前的杜鵑聲啼,余音裊裊,繞梁三日不絕,尾聲傳布到更遠的地方,這或許是屈原文化即將大興于世的集結號吧!
附:詩人之戀
磨基山麓的北側,隱隱有些閃爍
是光與影的跳噠組成的含蓄圖案
你如果仔細閱讀
會發現世界穿梭在其中,反復演繹
濃縮了很多曲折的故事
如果有鋼琴聲輕靈地奏鳴
77
78
和聲一定是降D大調
千轉百回地呼應
你回眸注視的那一瞬間
故國的山水有一種說不出的靈性
往往在俯首凝思的時候
會喚起心底之子于歸的遐思
在螽斯振羽的途中悄然綻放
在屈風楚韻的原鄉
黃桷樹蔭蔽詩人的銅像
最是那啼血杜鵑凄苦的哀鳴
說不出的驚艷
說不出的惆悵
記憶里總帶著橘園的芬芳
九章九歌極盡香草香花香氛
天問離騷編織美言美政美夢
路曼曼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從秭歸的樂平故里出發
意氣風發地走到茅坪
又從丹陽一路向北走到鄢郢
從鄂渚迤邐走向汨羅
最終,消失在初夏的正午陽光里
沉睡在藍墨水上游的裊裊河床
走遍世界每一個角落
卻總走不出曲水流觴的伊甸園
直到遇見綠衣黃裳的嬋娟
還依稀站在九畹溪畔
女媭姊姊的身旁
迎著春分時節的暖陽嫣然含笑
始覺魚戲蓮葉的真純相思
并非只是上古傳說……
79
80
我從樂平里來
向金平
我是一名人民教師,是一名從樂平里走出來的人民教師。
記得99年的時候,上小學,那天的校門我是遲遲未能進,說出來都是淚,郝光舉校長正在門口攔著學生,不是測體溫,更不是檢查是否戴口罩,而是檢查我們背《橘頌》。年少貪玩(現在也貪玩),放學后三五好友一路瘋鬧回家,然后去田間水溝尋豬草,采野果子去了,郝校長說的背什么頌早就拋諸了腦后。如坐針氈的我和一貫較真兒的郝校長硬是僵持了半個多小時,實在沒法,臨時抱佛腳拿出那本《屈原詩集》生嚼了兩句,擠牙膏結結巴巴憋出了“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深固難徙。”才得以進校。背詩的焦灼伴隨著我的童年,這兩句詩算是刻在骨子里了。
還沒完,在一個溫暖愜意的下午,北峰小學不大的操場坐著不到一百來人的師生,那臺老的咿咿呀呀的風琴也坐在操場上主席臺
下面的位置。在教學條件相對不是很好的村小學的學生手中,卻可以人手一張郝校長用鋼板刻印的曲譜,作曲赫然寫著郝光舉,依稀記得它的曲調:65 35 65 6 |535 16 5‐‖詞正是《橘頌》。喜歡音樂的我很快用這種方式記住了《橘頌》。諸如此類還有很多,郝校長良苦用心,也讓至少是我們這幾屆的孩子受益匪淺。再問讀者們,你們村小學有校歌嗎?我有,時隔二十多年我依然張口就來:“啊,北峰小學,你是育人的搖籃,校園清潔美麗,四周綠樹成蔭……”
帶著童年的惴惴不安,帶著童年的根深蒂固我從北峰村(有考證是女媭廟遺址)來到了樂平里的屈原中學。時隔18年,中學時光像是一張老照片,斑駁了歲月,可依然有那么一幕如此清晰,清晰地就像4K超清影視畫面,那是屈原中學第八屆講屈原故事大賽,我站在臺上講屈原故事,繪聲又繪色,可正當我講道:“屈原給屈幺姑妹妹梳下來一串亮晶晶的水珠兒,水珠兒剛剛落地就變成了一串串閃閃的珍珠,屈幺姑又驚又喜蹲下身去,撿起珍珠一數剛好……剛好……剛好……”我的天啦,多少顆?多少顆?腦袋一片空白,嗡嗡的,就記不起來接下來的數字和故事情節,此刻在臺上只有緊張,臉漲得通紅,腳趾就只差在鞋子里摳出三室一廳了。最后空場幾分鐘草草收尾,落荒而逃。跑到教室不爭氣地哭了半天,班主任李圣明老師跟我談了長達四十分鐘的話,話里話外沒有批評,只有安慰和鼓勵,記憶最深的一句話就是“走出大山,未來有更大的舞
81
82
降鐘伏虎嘯天來,響鼓巖連擂鼓臺;
照面井寒奸佞膽,讀書洞出離騷才;
丘生玉米合情操,濂滴珍珠蕩俗埃;
鎖水回龍合澤畔,三閭八景勝蓬萊。(清?汪國霖)
這是我們的歌謠,同學們每個人都順口道來,之所以像血液一樣流淌在每個三閭人身上,那是因為“受命不遷深固難徙”的一代代教育工作者們。后來步入社會,每次初識寒暄就會有這么一段對話:
“你老家是哪兒的?”
“屈原里面的。”
“就是老三閭里面?”
“是的!”
“三閭里面出人才咧!都是有才的人,我有個熟人xxx就是你們里面的……”
也不知道是尬聊,還是確實如此,我也就笑笑,反正我不是你們口中的“有個熟人”。
我倒是有兩位“熟人”,一位是徐正端,1929年生人。那時候十天放一次假,放假后背著書包爬上主路旁不及百米的蛇形小路,抵達廟前的平壩,每每都會在高大粗壯的黃桷樹下嬉鬧一陣,然后
臺等著你,今天只是你彌足珍貴的過往……”在屈原中學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講屈原故事比賽,后來每次都拿到了一等獎。
再不知疲倦地往北峰村趕。穿過六十多級陡直的青石臺階走到屈原廟門口總會看到徐正端爺爺慈祥而安靜地守在廟前,偶爾也會跟我們講一講屈原的故事。后來才知道他這一守就是布衣青燈伴古廟三十余載,30年來徐正端爺爺從未離開過屈原,把守廟的日子安排得滿滿當當,除塵、燃香、灑掃廟宇、開門納客、吟唱詩歌……有人來訪的日子,他就與訪客談論詩祖,傳承屈原文化與精神;無人來訪,他就與屈原交談,來一場心靈的對話,做一次靈魂的旅行。徐爺爺和許多像我們一樣的普通屈原村民一樣,對屈原懷有一種自發而樸素的感情,后來聽徐貪德(徐老的兒子)回憶父親年輕時曾躲在被窩默讀《橘頌》《離騷》《天問》……讀得熱淚盈眶。我在想,到底是怎樣的情感會熱淚盈眶,會一守就是三十余載?想必那一定是根與情的厚植,是血與魂的融合。
另一位“熟人”是郝明月,說起來也是一個遠房舅舅,閑來無事總是能看到他在擺弄他的花花草草和一些老物件兒,每每拜讀他的作品總感覺清透,聽他講屈原以及屈原文化更是如身臨其境,他敢說敢做,且俗且文,能歌善舞,是一位真正的騷客。會露臉央視的某個鏡頭,也會耕種在某塊田間地頭。每年的騷壇詩社也總能看見他的身影,不是因為詩社主席的身份而活躍,而是他骨子里流露出來對屈原文學深深的熱愛。
“從茅坪回五指山
經樂平里牌坊
83
84
拾級而上至你的廟堂
只想靜靜坐在你的身旁
或者靜靜流淚
至于詩歌
在你面前
不會也罷
從五指山回茅坪
也不從永定坡斜過
仍選擇沉到牌坊
再往上爬
每個寫詩的人
其實都是簡單的人 干凈的人 真實的人
像你腳下的水
流向所有人不愿意去的低處
最低處
一路滋養萬物
汨羅是最低處嗎
不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郝明月
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江殉難的忌日,同時也是騷壇詩社的“泥巴腿子”詩人們到廟里聚會吟詩的日子。到那天你會看到敞著衣
每年端午節, 樂平里騷壇詩社會組織大家提著酒菜,聚在屈原廟前的草坪上,賦詩、吟誦,呼喚屈原的魂魄歸來。這是屈原故里的人們“孝敬”詩祖的最佳方式。譚家禮、黃瓊、向鋼等“泥巴腿子”詩人們咕咚喝過茶,大口吸過煙后,開始拿出帶著泥土清香的褶皺詩稿,激動地吟唱起《吊屈原》《頌忠魂》《玉米映碧天》等謳歌、憑吊屈原的詩句,不時有幾位詩人一時興起即興賦詩,贏得滿堂喝彩。詩會結束后,“熟人”徐正端就把騷壇詩友們的詩稿收起來,用毛筆楷書認真謄寫,然后裝訂成冊。20年來,他已將騷壇詩社成員的詩稿整理裝訂了10多冊,他整理的《吊屈原專集》有一千多首詩詞。這些專集,每個字、每個標點都凝聚了他的心血。
夜聞屈子讀書聲,竊見農夫鋤作筆;
心有靈犀與大夫,三閭何人不能詩。
我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屈原生活過的土地上,每一寸土里和血液里天生流淌著關于屈原的一切,我們愛屈原。我從樂平里一路帶著泥土的芳香走到大城市,我又風塵仆仆從大城市歸根到屈原故里,“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捧一把樂平里的泥土,在我的三尺講臺散發芳香。
85
86
衫、卷著褲管、戴著草帽、吧咂著旱煙的詩友們陸陸續續從崎嶇山路興奮不已趕來的場面。
遙祭屈原
向大梅
年年端午,今又端午!又到了說起你談起你憶起你的時候了。你離開我們已經整整兩千三百年了,為什么我一說起你的名字還喉頭哽咽?為什么一讀起你的《離騷》就淚流滿面?你可知道五月初五的粽子因你而年年飄香?你可知道千帆因你而年年競發?
沒有你,中國的文化會一步一步演變發展成現在輝煌燦爛的模樣嗎?楚辭漢賦唐詩宋詞還會出現在中國文學史冊上嗎?沒有你,中國的文人志士們會是中國的脊梁嗎?還會是歷朝歷代中最有骨氣的那群人嗎?還會為了人民為了民族為了國家而鼓與呼嗎?
沒有你,賈誼痛苦時到哪里去找知音那痛苦又可以向誰訴說?司馬遷遭遇宮刑時屈辱得恨不能就此離去又是誰讓他明白“人終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李白的浪漫李賀的奇崛還會閃耀史冊嗎?蘇軾在一貶再貶的漫長流放歲月里還能挺得住嗎?曹雪芹在慘遭不幸時又該向誰尋求心靈的慰藉呢?
因為有了你,有你這顆雖九死而未悔的忠貞之心在前方燈塔般閃耀,無數文人志士,面臨生死抉擇,或為了那個在風雨中飄搖的
?
因為有了你,有了你《離騷》中“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時之不當”,陳子昂方寫出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千古名句,道出了千千萬萬個懷才不遇士人的心聲!因為有了你,有了你《湘夫人》中的“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杜甫才寫出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神來之筆!因為有了你,有了你的“雖體解吾尤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于謙終寫出了“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鏗鏘之語。
一讀起你的詩,就被閃耀在詩中的忠君愛國之情感動得涕泗橫流。不說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百折不撓;也不說“滄浪之水清兮,可心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心濯吾足”的超脫世俗;單說一句“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就已經讓我熱淚滾滾,這話翻譯過來就是:快來呀楚懷王,快來乘上千里馬縱橫馳騁吧,我在前負責引導開路!哪怕上刀山下火海我屈原都在所不辭都無所畏懼!那顆拳拳之心火熱滾燙一片赤誠,那濃烈的情似決堤的海水向人奔涌而來讓人靈魂悸動讓人透不過氣來。一想到時不待人一想到還處在危險中的祖國一想到自己的美政理想自己的種種處理政事的能力一想到曾經的君臣和諧心心相印,你忘了你的罪臣之身忘了你被流放之厄運,你不由忘情呼喊。兩千三百年后的我,仿佛還聽到了你的歡呼感受到了你的熾熱!淚已溢滿了我的
祖國或為了心中偉大的理想,前仆后繼拋頭顱灑熱血,視死如歸!
87
88
也許是你熱切的呼喊驚醒了你自己,一瞬間那顆火熱滾燙的心立馬變得冰冷了,眼里的光漸漸熄滅了,怒火從胸中噴涌而出,你不由高聲問道:“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齋怒”,不去了解真實情況,反而聽信流言而發怒。楚懷王為何你忠奸不分?糊里又糊涂?為何小人那么多?為什么呀?為什么?為什么我的忠誠我的正直我的才華反倒成了我的罪過?這泣血之問讓人的心隱隱作痛?為何高潔如你忠貞如你正直如你要遭遇如此不公?難道真是杜甫所說的“文章憎命達”,所以才讓你遭遇苦難嗎?或者說如孟子所說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為了讓我們中華民族炎黃子孫中出現一個曠世奇才,一個影響后世幾千年的文人,一個從思想上文學上人格上精神上都能引領后世的人,才讓你受如此大的考驗與磨難嗎?可是,老天爺,你又為什么不告訴屈原一點消息哪怕是一點點而已,我們的屈原每時每刻每分每秒承受了多少折磨呀?他的意志力哪怕差一點點就會泯滅于歷史的煙云中,換成他人任是鋼筋鐵骨的人也承受不住呀。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你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祖國一步一步走向敗績卻又無能為力,無論你怎樣喊都喊不醒他們呀!他們裝聾作啞責備你打擊你誣陷你,怪你驚擾了他們的美夢。
你的孤獨來自那群道德淪喪的同僚來自無法理解你的朋友更來自你心心念念的楚懷王。你的同僚們利欲熏心貪得無厭蠅營狗茍四
胸腔從眼里奔涌而出!
你沒有朋友,唯一能說上話的女媭都勸你要同流俗,不然到時候只有死路一條!你曾經的友人們學生們見勢不妙都一個個離你而去,留你一人在風中凌亂。那種被背叛的痛想必比來自敵人的明槍更令人傷心欲絕吧!
最最讓你痛心疾首的還是楚懷王,你愿意為了曾經的友誼,曾有過的誓言,忠誠于他,那些促膝而談君臣和諧的場面仿佛還就在昨天,那誓要楚國走向強大的誓言還言猶在耳,可是如今楚懷王是如此殘忍如此絕情,將一片赤誠的你發配放逐,連見都不想再見你一眼。你一直認為你的楚懷王是被小人蒙蔽,卻不知他本來就是一個愚蠢貪婪而鼠目寸光之人,配不上你的忠誠與才智。
四顧茫然,煢煢孑立,窮愁潦倒,就是你漫長放逐路上的常態,每分每秒,每天每月每年,猶如有千萬只螞蟻在撕扯你,鮮血淋漓千瘡百孔。無人懂無人訴,唯有那支如椽巨筆,不離不棄,于是心中的憤懣傾瀉而出,字字泣血,聲聲吶喊!經過歲月的發酵,這文字變成了玉液瓊漿,讓無數個優秀的后來者痛飲著,滋養著他們的靈魂;經過歲月的打磨成了珍珠寶石,在中國文學的天空中熠熠生輝,燈塔般指引著后輩走向前去!
處鉆營一心想著往上爬而且還無恥地排除異己,而本已“內美”卻又還堅持追求“修能”讓美好的德行集于一身并心系祖國的未來的你,于是在朝堂之上“鶴立雞群”“傲岸高潔”的你終將與他們格格不入注定成為異己者孤獨者悲劇者。
89
90
你被貶是你的不幸卻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幸運!
淚水朦朧中,仿佛看到一個孤獨的身影從遙遠的兩千年前走來!
又逢端午,遙祭屈原!
凝聚文學力量 弘揚工匠精神
ningjuWENXUEliliang? hongyangzhigongwenhua
文中所用圖片,部分相關人員提供,部分源自網絡,如有爭議,請聯系編輯刪除。
敬請掃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