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精品va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网午夜_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_欧美人与物videos另

注冊

宜昌職工文學 2022年06期 總第012期

宜昌職工文學

老作家李華章作品與評論專輯

宜昌市職工文學讀書協會主辦

2022年06期? 總第012期

-------------------------------------------------------------------------------

主? ? ? ? ?辦:
宜昌市職工文學讀書協會
顧? ? ? ? 問:
張澤勇? ?肖思科??
? ? ? ? ? ? ? ? ? ? ? ??
主? ? ? ? 編:
張永久??
編? ? ? ? 審:
馮漢斌
責任編輯:
若? ?水
編? 委? 會:
馮漢斌? ?劉小平? ?
阮仲謀? ?陳? ?剛? ?
張明俊? ?姚正威? ?
彭紅衛? ?熊本旭
校? ? ? ?對:
蒹? 葭? 劉金祥 ?高莉玲

地址:
湖北省宜昌市隆康路10號
郵箱:
1410465391@qq.com

01
05
09
16
25
29
34
40

46
50
55

李華章簡介
長江三日
沈從文過三峽記
信號臺,三峽的風采
詩意樂平里
橙黃橘紅醉秋風
“東山圖畫”懷想
秋 興
神秘的后河
永不凋謝的奇葩——再讀《哥德巴赫猜想》

踏遍青山人未老?
——讀《李華章文集》? 樊 星?
?
落花時節讀華章
——讀李華章散文集《更行更遠》 徐 魯
李華章散文的境界
——《湘西風與月》讀后感? 金道行
李華章的散文創作及其成就? ?劉濟民
?
三峽散文家的熾熱情懷
——讀散文家李華章新著《歲月疊影》 邢秀玲
靜水深流 自成一派
——《李華章文集》掃描? ?姚自蹊
收獲時節果滿園
——讀李華章散文集《情滿綠水青山》 張永久
文章老更成
——讀李華章散文新集《歲月疊影》 黃濟華?

在文化的江河里行船
—— 讀李華章散文集《江河長流》 張 同
如畫山水寄深情?
——讀李華章散文集《情滿青山綠水》牛 軍
尺幅千里? 純正優雅
——讀李華章先生散文的感悟? ?向大梅

李華章散文選錄

64
65
72
76
80
84
88
92
96
100

02

01

李華章先生是文壇的常青樹,也是我一直敬仰的文壇前輩。幾十年來,他勤奮寫作,碩果累累。每有新著,常贈送予我。最近,《李華章文集》三卷本(2019年1月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真是寶刀不老、陳釀彌醇!

先生著述等身,其中又以散文寫作成就最高。有論家贊嘆先生寫湘西故鄉之美、宜昌風光之奇,令人心馳神往,確為不移之論。然而,先生文思泉涌、筆墨所及,也常涉往事漫憶、故舊軼聞、風俗探尋、讀書筆記……可謂不拘一格,如雜花生樹、百鳥齊飛,萬花筒般美不勝收。看得出來,先生是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都記錄在了自己的散文中。于是,生命中那些轉瞬即逝的鮮活感受都凝聚在了一篇篇美文、一本本散文集中。散文就這樣成為了生命體驗的記錄、人生旅程的足跡。如此說來,散文這種最自由、最活潑的文體,也是與生命最貼近的記憶儲存器。所有的歡樂與感慨,所有的艱辛與偶得,所有的紛紛揚揚的記憶碎片,都汩汩流淌在如夢如歌的字里行間,從而使許許多多的日常體驗都獲得了長久的生命力。所以,我特別看重那些懷想困難歲月的溫馨之作,像《趕考記》那樣追懷步行90公里山路趕考的難忘經歷,《晚景》那樣回憶“同家庭劃清界限”留下的錐心之痛,《杖筒而哭》對于母親的追思,以及對故鄉喪俗的描寫,還有《永駐心中的“天官牌坊”》、《憶北山坡學府》、《鎮鏡山下》中關于困難時期日常生活、同事行跡的驀然回首,以及頂著“名利思想”的壓力追求“作家夢”的心勁……讀來都有五味俱全之感。那一段歷史好像已經消逝在時間的滾滾東逝水中。然而往事并不如煙。讀著這些回憶往事的佳作,我很自然想到了華師老校友、已故老作家李德復先生的回憶錄《不言放棄》,書中記錄的六十年生命旅程苦樂交織,令人感慨。還有華

踏遍青山人未老

——讀《李華章文集》

樊 星

03

04

那一代人經歷過多少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大家咬咬牙也挺了過來。華章先生常常笑對人生,在那一代人中很有代表性。他走遍了鄂西的山山水水,好些地方曾多次踏訪,每次踏訪都有新的發現,可見那份對于鄂西的摯愛之情。我喜歡那些欣賞三峽雄奇、巴蜀風物、憑吊歷史名人的篇章,也喜歡《白云深處人家》《香溪詩意》《守望詩魂之舍》《三峽背簍女》那樣記錄山區普通人生活、彌漫著日常生活氣息的人生速寫。從故土難離的山民、王昭君娘家的后人當上先進工作者、為屈原守廟27年的老教師、背起背簍謀生的女人的堅毅,都顯示出山里人的淳樸、厚道、堅忍、豁達,可以稱為“山魂”吧。另一方面,當作家在踏訪山水時留意普通人的生活、與他們攀談,也就流露出深入民間、親近平凡的動人情懷。尤其是當下都市中的人們已經習慣了浮躁、焦慮、吐嘈、郁悶的生存狀態時,那些山里人的平淡、從容、靦腆、固守就顯得非常可貴了。在廣袤的大地上,甚至在都市中那些不為人知、安寧如故的

《文集》中的許多篇章,從前都讀過。此次重讀,仍然覺得作家自強不息、樂以忘憂的精神灼然可感。愛生活,愛故鄉,愛山山水水,是文學常在的活水源泉,也是前輩作家最令人感動的風范所系。有了這樣的風范,才能夠跨越各種障礙,體會人生的多姿多彩。正所謂:“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樊星,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評論家,《長江》叢刋編委會副主任。

師1949—1964級校友的回憶錄《回望曇華林》(主編:王一民),其中對于那個年代的緬懷、對于老先生感人事跡的生動描寫,也令人難忘。那一代前輩的驀然回首,與我們這一代漸入老境以后對于我們經歷過的知青歲月的回憶(如武漢知青回憶錄《我們曾經年輕》),都真切記錄了幾十年來不論時光怎么沖刷也魂牽夢繞的歷歷往事。那些往事就是鮮活的歷史吧!是的,歷史不只是教科書中的抽象敘述,更應該與過來人的日常記憶緊密相連。

街衢巷陌中,普普通通的人們大多過的還是平平淡淡、波瀾不興的日常生活。他們也有普通人的各種煩惱,卻在與煩惱的周旋與搏斗中打發著漫漫的光陰。記下他們的普通生活,也是文學的一個傳統——從杜甫的“三別”、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歸有光的《寒花葬志》到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沈從文的《湘行散記》……都是文學家關注普通人、不忘人間事的情懷寫照啊。應該有更多年輕的作家繼承這一傳統并且發揚光大。

05

06

記得有次和李華章先生閑談,我提過這樣的一個建議,長江三峽是文人們過往頻繁的旅游勝地,凡是往還于三峽的文藝家,大抵都會與身為宜昌市文聯主席和《三峽文學》主編的散文家李華章有所聯系,這樣,華章所接觸的文人可謂多矣,倘能做個有心人,梳理出一些可寫之人和可記之事寫成散文,則不僅會有文學價值,恐怕還有一定的史料意義。這個建議其實早就在華章心中形成了,而且他果然也這么做了。他已經寫了峻青,丁玲、蘭光、馮牧、徐

秋高氣爽的落花時節,讀到了李華章先生的散文新著,而在這之前,還收到了他寄贈的另一本新著《生命的河》。華章擅寫游記,而且多是美文短章,游而有記,記而有情,還有所思。這就不僅僅要求作家熱愛大自然,熱愛人間的風景,更主要的,要求作家具有一種能敏感地洞察和頓悟山川自然的外在特征和內含神韻的能力,就是說,既要有"愛",更要有"知",有了愛,才不致使文章干癟無情;有了知,也可以使文章避卻浮泛和空洞。這也正如孫犁先生所言:“游記之作,固不在其游,而在其思。有所思,文章能為山河增色,無所思,山河不能救助文字,作者之修養抱負,于山河文字,皆為第一義,既重且要。”
華章是湘西溆浦人,對湘西的眷戀和追憶,即是他獻給故鄉的戀曲。無論是古樸的風情,幽美的景色,對親人的懷念,還是歷史的變遷,不朽的文化,再加上個人生活的足跡,留在童年里的記憶……都在作家心中揮之不去,抒寫不盡。屈原在《涉江》里寫著“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而夢里的溆水,負載著李華章此生的鄉愁和鄉情,要知道,正是從溆水河上,他開始了自己艱辛的人生中的第一課……

遲、鄢國培、黃聲笑等文藝家在三峽的蹤跡,讀著華章的這一類散文,我想到了高建群寫過往于延安的文藝家,林染寫去過敦煌的文藝家,羅維揚寫過往于武漢的文藝家……這些文章的最大意義當不在文章本身,而更在許多年之后所具有的史料價值上。

徐魯

落花時節讀華章

——讀李華章散文集︽更行更遠︾

07

08

集子中的那些過往于三峽的名家們的印象記和簽名書,以及所收藏的文藝書信,史料十分寶貴,啟人深思。華章記人,不枝不蔓,一五一十,本本分分,如實道來,其真實可信正好為將來的研究家們提供了足可依憑的史料。作為散文,它們則不施鉛華,少有矯飾,樸素可親。
李華章曾在《我的文學夢》里說:“一個作家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不斷地追求,不斷地進取,只有在追求的過程中,才可能獲得人生的歡樂。”合上這部散文集,我們祝愿華章繼續譜寫新篇,在創作道路上更行更遠!
徐魯,著名兒童文學家、散文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湖北省作家協會原副主席。

湘西也是沈從文先生的故鄉,華章寫湘西當然撇不開沈從文,而在我看來,華章寫的《鳳凰回山倍有情》《訪沈從文故居》《沅水行記》《心中流淌的鳳凰沱江》等,比一般的游記散文也許更耐讀,更有意義。
華章的“第二故鄉”是湖北宜昌,散文集中的許多篇什是抒寫鄂西這片“老不死的”神奇的土地,以及三峽的雄偉多姿的生活與美麗景色的。華章是宜昌通,也是三峽通。寫三峽,他寫得最多也最好,可謂得心應手。我曾對他戲稱,倘若長江三峽能夠因為人們觀察和歌頌它的美麗雄偉而對人們懷有感激之情的話,那么它首先應該稱謝的該是李華章。華章這一生與三峽、宜昌的緣分,恐怕是剪不斷,理還亂的。華章自己也承認:“神秘的鄂西山鄉,昭君故里,屈原故里,那神奇的土地,那濃郁的鄉情,那淋漓的野趣,那風味別具的風俗,那可親可愛的人物,那悠悠的深厚的文化沉淀,給了我寫作散文以許多靈感和取之不竭的豐富源泉.。每一個作家都有自己的一個基地。反過來說,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再來觀察,有些作家總是(甚至終其一生)在重復地寫著“同一本書”,便不是沒有道理了。我在想,李華章先生這一生將“重復”地寫著的“同一本書”,無疑就是壯美瑰麗的長江三峽了,而這一本“書”,可能也就是他最好的書。
除了湘西和鄂西,華章還到過祖國許多名山大川和歷史文化勝地,這就是集子中“銷魂遠游”所包含的內容。華章游山水,其醉翁

之意也不在山水本身,而是多少也帶著一點“文化苦旅”的味道。華章的游記以寫景,抒情見長,因為華章原本就是位詩人。但他間或做一點小考證和切實的議論,也頗可喜耐讀。

部魅力在于,不斷躲避和對抗詩”(《悲劇的誕生》)。華章最早是從寫詩開始的,但他棄詩從文了,并且“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而在他的散文中,故鄉湘西又是寫作不倦的主題。例如他寫同鄉前輩沈從文,我看到的就不止五六篇。《訪沈從文故居》寫于1990年,其中有個細節,寫沈從文的一張寫字桌,“那斑駁的桌面子,飽浸著一代文豪的多少汗水心血,留下了沈從文坎坷人生的條條痕跡……多少不眠之夜……占用人民的地方很小很窄,可奉獻……很多很大。”他后來在2003年寫《謁沈從文墓》,又寫到沈從文故居的那張“斑駁、破損的寫字桌”,卻是“我心遐想,只有這張沉甸甸的大理石桌子,才可能承載得起他那1000萬字著作的沉重分量?!”比較起來,前文濃重,后文平易,不難看出在對詩的躲避和對抗。再看2020 年寫的《沈從文行船過枝江》,寫沈致張兆和的家書也是散文筆法,如“猶如逼近目前”,“好似攥著一股穿透歷史的力量”;“岸邊航船如蟻”,想象枝江“雙桅船之多”等。這就如敘家常了,文字當更平易。

10

09

李華章先生的新著《湘西風與月》(北京日報出版社2021年11月版)出版了,這是他半個多世紀散文創作的最新佳品。拜讀新作,有個想法跳上心頭,即想知道華章先生在漫長的散文歷練中,新品與舊作有何不同,同時也就明白他何以鐘情于散文,并修煉到何種境界。
?1
尼采說:“好散文是同詩的一場不間斷的有禮貌的戰爭:它的全

平易,也是平淡。“絢爛之極而歸于平淡”,“似淡而實美”(蘇軾)。華章散文越來越歸于平易、平淡、平實、平和,也就成了他的審美追求。
我原先也寫過對華章散文的讀后感,曾歸結為一個“真”字。其實,華章的為人就極真誠、真摯。“真”是他的人品。而散文,正在于以人為文。上面談到他越寫越平易、平淡,也就越寫越是自我,

李華章散文的境界

?——︽湘西風與月︾讀后感

金道行

11

12

華章寫于1987年的《曇華林記》,較早成了他的代表作。作者也是以真情的筆觸,敘寫母校華中師院所在地的曇華林的歷史和在校的學習生活,進而感慨“無論過去了多少年、多少月,我都永遠留戀這個綠色的搖籃”。豈知本書又有一篇《曇華林記》,而且還是“二題”,卻與30余年前的那篇代表作完全不同。一寫接到華師錄取通知書后,跋山涉水80里路,再乘“桐駁子”船,過洞庭湖,坐綠皮火車,“直奔武昌蛇山腳下的曇華林”的入學情景,題曰《夢里的曇華林》;二寫4年后的畢業分配,怎樣“如愿以償”分到

林非先生給華章散文集《人生四季》的序中寄語:進一步寫出“主觀對客觀的思索、判斷,和深入地甚或是振聾發聵的闡述”,從而“推向一個嶄新的思想和藝術境界”。這使我同時想到羅丹說,藝術家要“發現在外形下透露出的內在真理,而這個真理就是美”(《羅丹藝術論》)。華章30余年兩寫《曇華林記》,怎不是越來越發現“內在真理”的美呢?林非先生的寄語,華章努力達到了。
?2
我國散文在上世紀60年代曾出現過名噪一時的“三大家”,影響了一個時代散文創作的方向,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楊朔。他的所謂“抒情散文”以精巧的構思迷惑人,卻完全虛構,情感虛假,構成了一個“大我”的虛殼。另一個劉白羽所謂的大氣磅礴更是直抒“大我”。再一個秦牧寫的則是人文小品,也不具備散文的真情品格。
80年代以后,余秋雨以《文化苦旅》發端,接著《山居筆記》《霜冷長河》《文明的碎片》等或舊或新相繼而出,“文化散文”風

因而也就越寫越成熟。他在1995年寫的《舅舅的夢》,寫母親病重,他遵囑給臺灣的舅舅寫信。舅舅回信敘夢中情系大姐,回憶10歲時抱著大姐織的布到集市去賣,又坐花轎給大姐陪嫁……可是60年卻天各一方……。他把此信連讀幾遍,流淚不止,而母親卻沒趕上聽到……于是作者感嘆:“人有情,天無情啊!”母親的情,舅舅的情,“我”的情,匯成一股真情,真是力透紙背。本書有一篇《二舅媽》,也是寫舅舅(二舅)的。二舅媽出嫁不久,二舅就離家了。二舅媽帶著“我”睡,看到她多少不眠多少淚,直到“長大后我才知道,難受不過人想人啊!”又寫“我”10歲時,二舅回家了一次,也留“我”三人同睡,還要“我”以后代二舅媽寫信。可是,一別竟42年……直到“三通”以后,二舅才從臺灣回來,文中寫“二舅媽如在夢里,哭了又笑,笑了又哭了”……這悲歡離合的情感何其復雜,其文也就更加真實感人!

宜昌,“激動得渾身灼熱”的情景,題曰《遙遠的逆水而上》。這樣一寫入學前的夢,二寫離校后的分配,連曇華林的影子都沒有寫,是不是離題呢?認真揣摩,我才讀懂——作者對大學情牽夢縈,又滿載所學而去,于是,“曇華林”就不再是個地名,而成了精神的符號,理想的象征。“曇華林”不寫而處處寫,這樣的散文就已不在于形,而在于神。

張中行的散文可能比余秋雨早。《負暄瑣話》連續三集,到90年代,他已寫了幾百萬字,人稱“張中行散文風暴”。他文筆老派,確實寫得好,卻多是人物軼事的隨筆。再就是楊絳,《我們仨》《走在人生邊上》等全在寫“我”,娓娓道來,卻以少勝多,正是散文的正宗。
李華章先生的散文與楊絳先生是一路。寫自我而決不居高臨下,寫生活而真情實感,文風平實而天然去雕飾,遵從的是自然美。
宜昌之地,散文繁榮,新老散文作者也多。知名的如溫新階,不論寫民風民俗,還是現實人事,其文精致嚴謹,語言考究,佳句與文眼聯翩。從其文,知他是一個嚴謹得苛刻的作家。甘茂華的散文,也多寫民風民俗,還寫文人文化,而其文則熱情澎湃。從其文,可見他是一個熱情豪爽、情感豐富而又勤于思考的人。
溫新階散文有山水之靈秀,甘茂華散文有江河之流淌,李華章散文則如“湘西風與月”之和穆。

13

14

3
李華章先生已出版散文集20部,文集三卷,并有多篇被選入《中國新文學大系》(1976一2000年)散文卷等重要選本。相比之下,這本最新的《湘西風與月》篇幅并不算大,卻代表了作者散文創作的新高度。他在本書后記里說:“文壇臺階總是一級一級攀登而上的,半途退伍者亦不在少數。但‘文學夢’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人貴有理想,并為之而奮斗。”華章先生在《曇華林記(二題)》里不是寫他1955年幾天幾夜趕路上大學,盼望早日圓“作家夢”嗎?從18歲到而今耄耋老矣,最近還寫出《橘頌》這樣探新式散文。林語堂說:“只有鮮魚才可以清蒸。”華章一生寫兩條大江(沅江與長江),他愛大江的鮮魚,故“清蒸”散文亦鮮矣。60余年“攀登而上”的力量確實“不可低估”。
王國維說:“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人間詞話》)。華章一生鐘情散文,他把對祖國的愛,對人民的愛,對親人文友的愛,全部寫進了散文。他為人真誠,平實,謙虛謹慎,與人為善,而這,也正是散文的審美品格。故他專攻散文,也是他的人格決定的。是怎樣的人就有怎樣的文;從怎樣的文,也看到怎樣的人。華章做到了他的人與文的高度統一。
寫了一生散文,華章的體會是,“感覺散文越來越難寫了”。他說,“有些人誤以為散文是一種沒有‘難度’的寫作”;“其實,‘散文易學而難工’”(《李華章文集·后記》)。華章散文,平淡如水,如清

行一時,但很快反感詬病者也眾。例如《山居筆記》以《可憐的正本》為題的自序,洋洋41頁,大寫反盜版,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乃自我炒作。即便《文化苦旅》,也只是典故的翻新,故作姿態的賣弄文字,其虛假更甚于楊朔散文。楊朔的虛假還是對“大我”的真誠;余氏則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是人品的虛偽。

王國維論“大事業”“大學問”的三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人間詞話》)李華章先生經歷了“望盡天涯路”的摸索,做到了“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執著,才登上“回首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的散文高峰,達到真、善、美的境界。
金道行,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數授,出版《我看香草美人》等多部著作。

16

15

風朗月,看似平常卻難得,平易中而見功夫。魯迅總結“作文秘訣”在于“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巴金還說最好的技巧是“無技巧”。華章散文,越來越好讀,越來越自然而親切,就是去掉了一切粉飾、做作和賣弄的東西,唯一留下了“真意”,而達到“無技巧”的境界。這是他畢生修成的正果。

一、李華章散文創作概述
李華章,湘西溆浦人。曾在宜昌師專和宜昌二高任教11年,1971年調入宜昌市文藝創作室,后歷任市文聯主席、黨組書記,作協主席等。編審職稱,《三峽文學》主編。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當選為中國散文學會理事、湖北省散文學會副會長等。已出版散文隨筆集《綠韻》《文苑漫步》《湘西,我的夢》《生命的風景》《告別三峽之旅》《追趕日出》《生命的河》《人生四季》《纏人的鄉情》《歲月疊影》等16部;另出版少兒作品《高峽出平湖》《中華三偉人的故事》《中國的脊梁》等多部;與人合作有《魯迅論文藝》《巫山神女》《長江三峽傳說故事》《三峽游覽志》《桃花魚賦》等10余部。作品多次獲各種獎勵,《綠韻》獲1993年湖北省社科聯散文一等獎,《湘西,我的夢》獲中國(1978—1984年)散文旅游文學作品集一等獎,《高峽出平湖》獲2002年湖北省優秀科普作品二等獎,散文《千歲屋》榮獲首屆“中華精短散

劉濟民

李華章的散文創作及其成就

文大賽”優勝獎,《中華三偉人的故事》被中宣部、文化部、新聞出版總署等7部委向全社會推薦的100部愛國主義教育圖書之一。作品入選《中國新文學大系》(1976一2000年)散文卷、《湖北新時期文學大系》(散文卷、兒童文學卷)、《中國新時期抒情散文大觀》、《中國當代散文精選》、《中國當代美文300篇》、《中國現當代散文三百篇》、《中國散文集萃》、《現當代精美散文品讀》《2003年我最喜愛的中國散文100篇》等。榮獲湖北省文聯先進工作者、“宜昌市十大德藝雙馨文藝家”稱號。

《在患浮腫病的日子里》表現了特殊年代的困窘生活和人性的善良。這些散文最貼近生活,貼近民眾,《啊,農民工兄弟》表現社會轉型時期的社會生活,抒發了作家憂國憂民的情懷。《千歲屋》從家書引出對母親的回憶,為母親的心能夠隨時代的變遷而進步高興,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三峽背簍女》描寫香溪河邊勞動婦女,寫她們沉重的勞動和寬厚的情懷,有對平凡人生的深刻思考。曾經感動了著名作家林非、金道行的《晚景》就是表現了那個時代的人間悲歡,是許多人經歷過的生活。

18

17

二、李華章的散文創作始終追求高品味、純美文
李華章早年的創作,文藝隨筆、詩歌、散文都寫過,并且都有一定的成績和影響,1979年起主要從事散文創作了,日積月累,持之以恒,10多本厚重的散文集子呈現在讀者面前。遂成為全國知名的散文作家。改革開放以來,散文園地百花齊放,也出現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散文,有人寫傷痕,有人寫荒誕,有人寫美女,有人寫卿卿我我,各種風都吹過,但是,李華章認定自己的道路堅定地往前走。多年來,他的散文在內容上大致有以下這些方面:
?1.人生風景,人世變遷。這一部分的內容主要是描寫當代普通人的生活,也包括對親友的回憶,表現普通人的人性美、人情美,如《翡翠觀音》回憶友情和對人物命運的關懷,寫出世事的滄桑。

2.山水游記,旅游散文。李華章先生出生在湘西,宜昌是他的第二故鄉。他的幾本散文集子,都有對湘西和三峽自然風光的描寫。作者足跡遍布全國各地,也有一些寫名勝古跡的散文。特別是葛洲壩工程和三峽工程的修建,作家無數次地深入民間尋幽探奇,體察民情,這些散文能很好地表現三峽風光和三峽建設者的情懷,用優美的文筆表現大自然的壯美,描寫三峽建設的熱潮,定格歷史變遷的瞬間,謳歌了“高峽出平湖”以后三峽的新美。如《灘多流急西陵峽》曾兩次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子午書簡”欄播映,與劉白羽、菡子、林非的三峽名作同時編為一組,播出效果很好。
3.名人交往,片斷回憶。在《歲月疊影》一書中有一輯“名家魅力”,在《生命之河》中有一輯“千里文緣”,在《人生四季》中也有這么一組文章寫當代作家、知名人士的。這些文章多是以自己與文藝界人士親密接觸為生活基礎,抓住幾個小鏡頭,幾個細節,從一

4.文學隨筆,品書談藝。李華章的散文不僅是三峽散文的精品之作,也是三峽散文的開拓之作。他是宜昌散文創作的推動手,他為青年作者寫書序,寫書評,也有對老作家的讀書隨筆。他與本地的青年作者有廣泛而密切的聯系,在全市范圍內發掘和培養了不少散文作者,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宜昌散文作者逐漸活躍,創作出一批高質量的散文作品,有30多位有實力的散文作者被推薦加入中國散文學會。這其間凝聚了李華章許多的心血,他的序文和評論成為青年作者前進的航標。
李華章散文創作的領域是很寬泛的,他一直關注兒童的健康成長,他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獲得好評,表現了一個作家嚴肅的社會責任感。

三、李華章散文的藝術特征
李華章散文的風格,純樸自然,平易近人,不媚俗,不矯情,不造勢,不堆砌,一個樸實敦厚的人,抒發真情實感。文如行云流水,情自內心而發。他的散文“于樸實中見深厚,于自然中顯華采。……初讀之下,也許不能一下就激動你的情愫,細讀之余,自有一番韻味在其間。”他的散文有內涵,有誠心,與讀者心靈溝通,這樣的散文就耐讀,就韻味雋永。
散文要有自己的風格,絕非一日之功。首先得力于作家的人格力量。古人有言:“文如其人”,李華章先生從生活中過來,從風風雨雨中過來,從大風大浪中過來,但是,他信念堅定,步履從容,從不炫耀自己。他認為一個作家要能擺脫物欲和精神的羈絆,潛心于創作,不要“追名、沽名、騙名”,要心情淡然、坦然、悠然,他早期把自己的書房就取名為“淡泊居”,他抱著一個作家高度的責任感、時代感,同人民群眾一道,同呼吸,共命運,走過艷陽高照的春夏,走過碩果累累的金秋,也走過雨雪紛紛的寒冬,他這種人格力量賦予他的作品一種與其相應的風格。他的作品在藝術上有這樣一些特征:
1. 超脫的審美觀念,對最高藝術境界的不懈追求。
華章先生立足現實,關注民生,而又能超越現實。在別人習以為常、不以為然、不太經意的地方,他以善意的敏銳的審美目光,發現生活之美,開拓生活之美。他的作品多是反映生活的光明面,

個側面、一個角度再現作家的音容笑貌、精神風采和人格魅力。他寫過丁玲、張光年、王朝聞、徐遲、曹禺、馮牧、峻青、劉真、林非、吳泰昌、石英等數十人,都出自于自己的觀察和感受,寫來十分親切自然。寫黃聲孝、鄢國培、習久蘭這些與自己有過長期接觸的人,能夠再現歷史的真實,讓讀者了解人物全貌及性格特征。《三峽從她心里流過——女作家劉真掠影》,他寫女作家劉真在葛洲壩大江截流工地采訪的情景,李華章先生不因劉真后來遇到一點小麻煩就把這篇文章從自己的集子中刪去,人們最佩服作家這種執著的精神。這類文章時間愈久,它的價值愈顯珍貴。

19

20

22

21

李華章先生說過:“我的散文就是自己半輩子人生經歷、人生感悟,憑著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心思,表達我對人生和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追求質樸清新的美。”讀他的散文就像是和一位知心朋友談心,聽他對人生的感受,親切自然,不是從槍林彈雨走過來的英雄高談闊論,對別人進行革命理想教育。
2. 精心構思,自由聯想,賦予散文以深邃的思想。
他的散文,無論寫人物,還是寫自然景物,都經過了作家精心的過濾,精心的提煉,攝取一些生動的細節,使人物或景物鮮活起來,把生活的真實上升到了藝術的真實。如《三峽背簍女》寫香溪河邊背煤炭的女工,“凝望背簍女人的背簍上,那裝煤炭的袋子橫

能給人以溫暖鼓舞。他并不回避對特殊年代人性扭曲、人物命運艱危的描寫,他是以平靜、超脫的心態來憶念和描寫,人們讀了能夠產生共鳴,很樂意地接受。如《曇花林記》、寫到了當年的反右運動,但他能在“黑云壓城城欲摧”的形勢下,發現并寫出人性之美、人情之美。《師生情長》寫石聲淮教授,“他的岳丈老人錢基博教授被打成了大‘右派’之后,又不幸去世。第二天,石先生臂上戴著黑紗,走上講臺后連錢先生幾個字還未說完,就熱淚盈眶,潸然而下,教室里一片寂靜,很久很久……我禁不住流下了眼淚。”這樣的真情怎么不感動人呢?散文就是要像這樣寫出人性的真善美,世上不能沒有了親情,作家現在能夠寫出這樣的文字,確實是時代的一種進步。

擱的象一條嶺,豎放的似一座峰,上坡時腳肚子青筋暴暴;下坡時兩只腿抖抖神。……她們臉上煤灰掩蓋了紅潤,超負荷壓彎了身腰,”作家自然地想到了歷史上的王昭君,三峽背簍女“雖沒有昭君的花容月貌,婀娜多姿,但骨子里同樣蘊含著不屈不撓的品格,這是追求美好人生和幸福生活最寶貴的東西”。從最基層勞動者的艱辛,展現他們的情懷和理想。用一位中學畢業就做了碼頭搬運工的女青年的話,道出生活的真諦,“人一生都在同自己的命運搏斗,人生的價值不就體現在同命運搏擊的過程中嗎?!”這正是“五四”以來冰心、楊朔等作家堅持的傳統散文的寫法,李華章先生運用到了極致。

李華章先生說過:“散文隨筆家應是思想家。偉大的魯迅先生就是我們學習的光輝榜樣。”他告誡青年作家要克服散文思想貧血的毛病。他的入選《中國新文學大系》的散文《王村鎮風韻》,描寫了王村鎮因拍攝過電影《芙蓉鎮》以后種種變化,他指出:“在努力為王村鎮換新顏的同時,千萬不可忽視我國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王村古鎮會因之而風韻長存的”。及時地提出了保護民族文化的重要問題,引人思索。他寫行色匆匆的農民工,走南闖北,風風雨雨,不是停留在一般的同情或敬佩上,而是感受到一種時代熱潮,加快了國家文明的進程。他寫三峽的風景,如《信號臺,三峽的風采》,就十分注重描寫人與自然的和諧美。
3. 以情感人,以情動人,作家真摯的情懷,與時代的脈搏相律動,與人民大眾相呼吸。

他寫人物或景物,都灌注了自己真情實感,樸實的文字,平靜的敘述,娓娓道來,不是高調吶喊的矯情,而是汩汩涌動的深情,如《回鄉的滋味》中有這樣的一段話:
春光明媚的一天,清晨,侄女兒在塘邊放牛。我走了攏去,見她一手拿著書本,一手牽著牛繩,那清瘦的身體,那黑紅的臉色,那清凄的嗓音,那少許憂郁的眼神,既人見人愛,也人見人憐。我很想知道她的心里在想什么,希望什么?盡管想把語氣盡量放松,但心情卻十分沉重。……
這段描寫所體現出來的感情是很動人的,作家內心的自我剖析是很真誠的,感情細膩,是一個有責任的作家面對還不富裕的農村生活所產生的使命感和沉重感。就是寫三峽工程帶來的巨大變化,也不盡是去描寫興高采烈,激動人心,歡欣鼓舞的場面,《歸州,留在美麗的思念中》就獨辟蹊徑,捕捉具有紀念意義的時刻,在全城東遷到新縣城的時候,老縣城“街巷里靜悄悄的,一片蕭瑟氣氛,儼然一座空城,令人悵然若失。此刻,只有喝半瓶‘屈原大曲’才能溫暖寂寞的心腸。”從對空城的依戀,去體會移民們舍家離土,背井離鄉的內心感受,從一種近乎悲壯中感受移民們舍小家,為國家的博大情懷。散文如果沒有真情,就如風干了的蘋果,沒有了果汁也就失去存在的價值。
4.自由灑脫,不拘成法。讀李華章的散文,感到他的文筆自由灑脫,意到筆隨,揮灑自如。他繼承了五四以來優秀散文的傳統,

24

23

清晨,推開窗戶,半窗陽光,半窗山風,半窗濤聲。山色入眼,山風貫耳,江濤動心。坐在門前的青巖上,神女峰亭亭玉立、含情脈脈地朝我走過來,既有神女的莊重,又有美女的瀟灑,嫵媚動人。彩云,她像是招之即來;清風,又像是揮之即去。她摘下一片云當作輕柔的面紗;她追趕一絲風,進入歲月滄桑的回憶中……
這是作家深入到巫山十二峰的腹地,在青石村觀賞到的神女峰,有獨特的視角,美麗動人。樸實的語言也能寫出三峽山水的神韻,有意境美。他的散文有首尾照應,有結尾點題,有提煉警句,有穿插回憶,有營造意境……但是,絕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文成法立,行云流水,自然成文,數百上千篇的散文各有不同,這是接受了前人散文寫作的教訓的結果,更準確地說是作家一種自覺的美學追求:不要僵化,保持鮮活自由,為散文注入新的生命力。
劉濟民,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
?

但是摒棄了以往某些人過分雕鑿的毛病,語言十分自然,而且接近口語,十分鮮活,更沒有堆砌辭藻。如《神女峰,永遠美麗》,有這樣一段文字;

二十多年前,我還是徘徊在散文門檻之外的一個副刊編輯,已從知名刊物拜讀了李華章先生的《夢里的溆水》《王村鎮風韻》等美文,從此,作者那個富有詩意的名字便深深地鐫刻在我的心壁上。
1995年8月,我們在一艘開往九江的“江渝”號客輪上不期而遇了。都是赴廬山參加散文筆會的,而且同乘8號艙。當客輪行至宜昌時,我坐的三等艙中上來了三位旅客,一個個溫文爾雅,渾身的書卷氣,一看就是文化人。我主動上前詢問,果然是同赴廬山開筆

26

25

據同行的兩位宜昌文友介紹,華章老師不僅著作頗豐,人品也極好!他的善良、厚道、刻苦是出了名的,在湖北文壇素有“好人李華章”之美譽。在那次群星薈萃的廬山筆會上,他表現得很謙虛,無論是大會發言還是會下交流,他毫不炫耀自己,十分低調,但大家對他的尊重遠遠超過了那些拼命鼓吹個人“輝煌成果”的“冒哥”。作品評獎時,他的散文集《湘西,我的夢》幾乎以全票被評為一等獎。
一年后,重慶散文學會和宜昌文聯聯合舉辦“三峽散文筆會”,為了讓與會代表暢游三峽,筆會就在船上舉行,從宜昌啟程,在重慶結束。做為這次活動的東道主之一,時任重慶散文學會秘書長的我,負責在重慶的接待工作,未能前往宜昌,未免留下一點遺憾。所幸的是見到了許多心儀已久的散文家,他們對接待工作很滿意。在氣氛熱烈的閉幕式上,由華章老師代表本次筆會的組織者講話,由我致歡迎辭,合作得非常愉快。
自那次筆會后,我們未能再見面,但常常從報刊上看到他的新作。去年以來,我一連收到他的兩本厚厚的專著:《纏人的鄉情》

會的作家。由于我在半年前讀過李華章先生的散文集《湘西,我的夢》,扉頁上有他的小照,立即對上了號,準確地認出了從未謀面的華章老師。他中等個頭,橢圓面龐,穿著十分樸素,白汗衫洗得很干凈,后背有幾個小破洞,估計已穿了些年頭。沒想到這位宜昌市文聯負責人、《三峽文學》主編,大名鼎鼎的散文家、評論家,“包裝”得如此平民!

邢秀玲

三峽散文家的熾熱情懷

——讀散文家李華章新著《歲月疊影》

《歲月疊影》的第一輯為“名家魅力”,集中寫了一批他所接觸的當代著名作家,或從一個細節入手,或從一個側面著墨,繪聲繪色地再現這些名家的音容笑貌和精神世界。從他的筆下,我感受到丁玲的火紅情懷,馮牧的瀟灑風度,駱文的長者風范,林非的學者風采,劉真的三峽情結,徐遲的如瀑才思,柯靈的坦蕩直率……還有出生于重慶涪陵的工人作家鄢國培走過的坎坷曲折的創作之路;工人詩人黃聲笑從成名走進寂寞的歷歷往事……讓關注名家的讀者獲得了許多有價值的信息,巡游了新時期文壇的一角。作者不媚俗,不粉飾,不做秀的寫作態度,也讓我陡生一份敬意,一種感動。
《歲月疊影》中的第二輯“人生風景”多為懷友憶舊之作,其中《淚珠滾落胡須上》中“美麗似花朵”的初中同學華子莞,在“反右”運動中遭到殘酷打擊,先是被開除了公職,又被“站穩立場”的丈夫拋棄,人生被逼到絕境。萬般無奈的她,嫁給了北方的一個農民,遠走他鄉……當歷盡滄桑,獲得平反之時,她已面目全非,表情麻木,眼淚都流干了……作者痛楚地錄下她蒼老的背影,正是為了喚起讀者的同情,牢記那段真實的歷史。

28

27

《翡翠觀音》中的農村細妹子九蓮純潔而善良,她表達愛意的方式又是那樣含蓄,一枚翡翠觀音,凝聚著少女幾多情意,幾多隱秘!卻終究未能得到回報。正是這枚觀音,在驚濤駭浪中“顯靈”,讓作者化險為夷,轉危為安,使他內心常存愧疚,久久地依戀這片生命中的綠蔭。
《善生老左》《宜昌二高漫憶》等篇章,也寫得栩栩如生,娓娓動人,讀來扣人心弦,發人深思,表現出作家的社會良知和憂患意識。
這本散文集第三輯中的“華章小品”可謂全書的華彩樂章,也是我最喜愛的美文佳構,宛如一串串璀璨的珍珠,煥發出奪目的光彩。特別是歌頌三峽的一組散文,不僅寫出了三峽的壯美雄奇,也寫出了三峽的風土人情。作者憑借身居“三峽門戶”宜昌的地理優勢,長期深入三峽沿岸城鎮,訪問船工村民,查閱縣志史料,探究名勝故址,搜集民間傳說,積累了大量素材,早就捧出了有關三峽的一系列作品,贏得了“三峽散文家”的雅稱。“華章小品”中的篇什都是近年來的新作,讓我們再度領略了巫山神女的綽約風姿,巴東新城的七彩光影,屈原故里的動人故事,三游洞前的古風遺韻……隨著三峽工程的進展,許多三峽景觀正在改變或者消失,但他筆下的三峽卻是一道永遠的風景,長存在讀者的記憶中,亮麗在散文的花園里。
邢秀玲,中國作協會員,重慶散文學會會長

和《歲月疊影》,前者是他唱給故鄉湘西的一支支深情的歌;后者是一本內容豐富,精彩紛呈的綜合性散文集,既有對逝水年華的追憶,也有對時代風貌的描繪,更有對山川風物的謳歌,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作者的創作風格和審美情趣。

30

29

著名散文家李華章,幾十年來筆耕不輟,創作了大量具有經典意味的散文作品。文學評論家涂懷章評價他的散文“平實之中含有深意,且用筆精細,語言清冽如泉水。”不久前,《李華章文集》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不僅為讀者展示了李華章散文創作的整體風貌,同時也為我們研究李華章的散文創作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李華章文集》分為三卷,可以說是李華章散文之精華。第一卷“湘西之夢”;第二卷“三峽情懷”;第三卷“荷屋隨筆”。
李華章出生于屈原流放地溆水河畔,工作后又扎根于長江三峽,所以“水”是李華章散文中極其重要的一個元素。李華章自己也說“在我的文學創作道路上,情有獨鐘的是‘兩條河流’,即生我養我的沅江溆水和長江。‘兩條河流’我寫了一生”(《李華章文集·后記》)。“水”不僅是李華章散文中的重要題材,同時也作為一種風格貫穿其散文創作。
李華章的散文語言如水般澄澈靈動,讀來使人有一種在寬闊的河流中順流而下的暢快感受。同時又筆法多變,時而如涓涓細流,精雕細琢;時而如大江大河,一瀉千里;時而如瀑布噴涌,澎湃激昂。他對語言的考究與其散文觀念密不可分。李華章認為“散文毋寧說是美文……散文的‘文’,在語言上講究文采煥煥、自然天成、妙語迭出、氣韻綿長、詩意盎然。描寫,繪聲繪色;抒情,情真意切;敘事,娓娓生動;議論,精辟簡潔”(第三卷《既散且文》)。李華章的散文語言,就是按照以上要求不斷錘煉打磨而成。在《湘西之夢》中,作者用獨特的語言藝術,為讀者構建了一個籠罩在水汽中民風淳樸、令人神往的世界,頗似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在這個美妙的湘西世界中,有堅韌耐勞的船工、有善良美麗的鄉鎮姑娘、有一排排依水而建的吊腳樓……李華章描寫船工“無風走長潭”時的語言十分動人,“這時,船工們各就各位,竹篙、木漿、長櫓統

姚自蹊

靜水深流 自成一派

——《李華章文集》掃描

統上馬,江面波平浪靜,無一絲兒風,太陽火辣,蒸氣灼人,河流變成了死水似的,蕩一漿、撐一篙、搖一櫓,小船才前進一步,船工汗流浹背。即使如此,他們也會苦中作樂,不知誰帶頭吹起一聲口哨,‘噓——噓——’,船工們便接二連三地吹起來了。據說,這是在呼喚江風。這一聲‘噓——噓——’的口哨,就像在死寂的空氣中,冒出一點希望的火星。他們不甘失敗,一聲又一聲地呼喚,是那么認真、虔誠”(《夢里的溆水》)。李華章還描寫了湘西的一系列風土人情,比如背禾桶、劃龍船、打糍粑、趕場等,其中以打糍粑最為有趣,生動地再現了濃濃的湘西年味。在《三峽情懷》中,作者引經據典,筆力獨扛,語言氣勢磅礴如長江奔流,將三峽的雄奇壯美表現得淋漓盡致。如對三峽雄鷹的描寫:“高闊的天空,深沉的江波,任你自由飛翔。右岸的奇峰,左岸的懸崖,筑起你起飛的跑道。雄鷹在三峽展翅,一個盤旋,一種風采;一個暢飛,一派瀟灑;一個飛升,一層境界……夔門的驚險,你敢飛越;巫山的云雨,你敢剪碎;西陵的波濤,你敢傲視。三峽的兒女,經歷了百年風雨滄桑過后,個個都像展翅的雄鷹!”

李華章的散文,具有真摯細膩的感情,仿佛清冽的泉水滌蕩著讀者的心靈。他往往選取一兩個微小的事件,用精細而質樸的語言描繪,因為其中灌注了真摯的感情,所以不用過分點染而自有一股感人的力量。同時,他擅長將感情層層鋪開,像一條條潤物無聲的支流,最后合為一股清泉噴薄而出,給讀者極大的情感沖擊。“散

文貴有真情實感。這是散文的命根子,也是散文的靈魂。但這個‘情’和‘感’必須深摯,因為‘情’和‘感’不深摯,則無以驚心動魄”(《散文天地任馳騁》)。李華章最欣賞的散文之一是朱自清的《背影》,正是因為朱自清“動了真感情”,才將父愛表現得“既有詩的情味,又有畫的形象”。李華章的《田野的聲音》也塑造了一位打動人心的父親形象。他從做農活寫起,父親是種田的“行家”“里手”,一年豐收之時,高興的父親當場表演起了“扯旗角”——一種難度極高的背禾桶的方式,田野上人群的喝彩多年后還回響在他耳邊。通過這個細節,將一個淳樸勤勞、憨厚可愛的父親生動地呈現給了讀者。這篇散文表現了對父親的敬佩之情、憐惜之情、懷念之情,最后由父親而及千千萬萬“戰烈日,斗風雪,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窮苦百姓,數種情感一起迸發,蕩氣回腸,動人心魄。真摯細膩的感情使李華章筆下的人物都飽含深情,顯得生動可愛。又比如《山里舅舅》把大舅看戲那輕輕地搖著頭、晃著腦,那陶然、沉醉的神態,寫得惟妙惟肖,每每令后生仔瞠目結舌!

李華章的散文具有一種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風云氣”。他認為“脂粉氣足而風云氣少”是造成散文故步自封、思想貧乏的主要原因,因而他提倡散文作者應“有大海一樣的胸懷,洋溢出如海似潮的澎湃激情,增添放眼時代的豪氣,抒發更多汪洋恣肆的情思與革命理想的光芒”(《散文,多一點“風云氣”》)。李華章的散文,即使選取的題材不大,但總能與時代精

31

32

神相聯系,顯示出他宏闊的思想境界。如《記憶烘桶》由湘西人家舊時用的烘桶換成了電暖箱這一小事切入,寫出了湘西日新月異的發展進程。再如《千年屋》,作者通過母親把棺材讓給先過世的兒媳這件事,聯想到農村舊習俗的變化、新思想的傳播以及新農村建設的穩步推進。在游覽風景名勝、文化古跡時,李華章總是懷古思今,為古老的風物注入時代的生命力。又如《春滿昭君鎮》,他追憶歷史,展望未來,通過昭君故里的今昔對比表現出昭君精神在新時代的發展。在散文結尾,他發出了這樣的感嘆——“環顧周圍,興山多山,象征著昭君堅強的人格風骨。一座座大山林海茫茫,萬木森森,蒼翠蓊郁。若把這條碧綠的香溪保護完好,讓其生態環境優美,永遠流香而去,那么,興山昭君故里的綠水青山,就是習總書記講的金山銀山!”

這又是李華章先生的一個豐收年。年初就聽文學界的朋友說,華章先生今年將有好幾本書問世。具體多少本,我沒有問,朋友似乎也不清楚。“總之,好幾本書!”朋友揚起眉梢,說話的語調充滿了羨慕。
應該說這是預料中的事。寫作就像種果樹,每寫一篇作品,或者出版一本書,仿佛在自家果園里栽下了一棵樹,可以想象成蘋果樹,也可以想象成梨子樹、杏子樹、櫻桃樹……如果足夠勤奮,一年年寫下去,到了人生的豐收時節,你的文學果園里自然會精彩紛

作家余光中說:“在一切文體中,散文是最真切的、最平實的、最透明的言談,不像詩可以破空而來,絕塵而去,也不像小說可以讓人物戴上假面具,事件的隱身衣。散文家理當維持與讀者對話的姿態,所以其人品盡在文中,偽裝不得。”讀李華章的散文,我們讀到了一顆懷瑾握瑜、熱切真摯的赤子之心。他對家鄉的熱愛、對時代的關懷都化為靈動的文字,流淌于筆尖,靜水深流,自成一派。
?姚自蹊,華中師范大學文學碩士,現居深圳。

張永久

收獲時節果滿園

——讀李華章散文集《情滿綠水青山

33

34

36

35

呈。況且,在宜昌乃至湖北文壇,華章先生是眾所周知的文壇常青樹呢。

華章先生是亦師亦友的前輩。在我年輕的時候,他的名頭已經享譽湖北文壇了。那時候省作協經常來三峽搞文學活動,到宜昌了必定要找兩個人:一個李華章,一個劉不朽。華章不朽,不朽華章,這兩個名字經常是聯在一起念的。華章先生的文學路子比較寬泛,涉足文學評論、兒童文學、詩歌等領域,但是散文創作最為人所稱道、也是他自己最滿意的行當。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算起,30多年來,他出版的散文作品多達16部(如今還在不斷地增加中),散文作品入選全國多個選本,獲各種散文獎不計其數。
每隔一段時間,華章先生就要送來一本他新出的書。最近收到他的《情滿綠水青山》,九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收集在這本書中的作品,大多數是先生近兩年的新作,也收有相關題材的舊作。一個鮮明的特色是,都是描寫祖國的綠水青山之作,都是描寫人與自然環境的生態環保之作。華章先生在自序中云:“許多年來,我聽從偉大時代的召喚,堅持深入生活。貼近群眾,貼近時代,行走于大江南北,攀登一座座名山,跋涉一條條江河,徜徉于一個個古鎮村寨,飽覽一幅幅美麗中國的圖畫,放情于山水之間,借景抒懷,每到一地,偶有所得,因此,時有散文作品問世。盡管散文易學而難工,尤其是自我超越不易,突破更難。但我依舊努力,堅持不懈,無怨無悔,嘔心瀝血,筆耕不輟,樂在其中,以它來陪伴自

己人生的青春和美好。”

《情滿綠水青山》分為“憶江南”“西行記”“南國風”“湘西情”“三峽夢”五輯。“憶江南”一輯計10篇,寫江浙一帶的魯鎮、蘇州、烏鎮、甪直、周莊以及其他江南名勝廬山、洞庭湖、云夢澤等,筆下徐徐展開一幅幅水墨畫,恬靜淡雅,意境悠遠,飽含著歷史的滄桑煙雨。華章先生上大學時他用兩年的課外時間讀完了十卷本《魯迅全集》,年輕時狂熱地喜歡魯迅,曾是湖北省武漢魯迅研究組的成員,他對魯迅的熟悉了解程度遠非一般人所能比擬。當他“乘著文學的烏篷船而來”,站在魯迅故里前的游船碼頭上,其心潮澎湃的感受是能夠想像得到的。《烏鎮,我輕輕地來》則是寫茅盾故鄉烏鎮,“縱橫的河面很窄很小,流水也很潺潺湲湲,唯有河上石橋高高地拱立,青石板小巷幽深古樸,明清建筑老宅保存完好,木板鋪子古色古香,風韻濃郁而獨特”。他站在文學巨匠茅盾的故居前,凝視良久,思緒萬千。“當年茅盾親手種植的那棵棕櫚樹,而今枝干已超過院墻,高達七八米,郁郁蔥蔥”。其他篇什有的寫蘇州小巷,有的寫甪直名勝,有的寫詩畫周莊,均與現當代文化名人有關。地以人名,自古已然。華章先生如今已年過八十,行走在水墨畫意境般的江南,他想起葉圣陶老人的一句話:“多活幾年,多做些事”,內心里的感受會比一般人更加強烈。
《西行記》一輯有15篇散文,寫金沙江、西雙版納、貴州苗寨以及長江三峽區域的向家壩、蘇馬蕩等地風景與人物。古人將“讀萬

《南國風》一輯有散文10篇,收錄了作者游覽臺灣、澳門、福建、海南等地的作品。退休后瀏覽祖國的大好河山,是如今許多老人生活的常態,喜愛讀書寫作的華章先生也不例外,每年都要抽出時間到處去走走看看,青少年時代的若干夢想,就在這走走看看中完美實現了。“澳門早已在我心中。誰不為《七子之歌》的深摯真情所打動?”“日月潭早就蕩漾在我的心中。讀小學語文課本便留下了美好的記憶。這次,我在臺灣環島漫游,好像行走在夢里一般。”讀著這樣的一些句子,怎么能不為華章先生的赤子之情所感染,跟隨他的文字去旅行,身邊仿佛也吹過了一陣南國風。虎門未

卷書,行萬里路”捧為人生求知的必由之路,華章先生樂此不疲,平時在家手不離書,除了寫作就是讀書,勤奮的人生態度讓晚輩敬佩。不僅如此,近些年他已進入高齡,仍然像年輕人一樣在全國各地行走,凡有文學聚會,他必定興致勃勃參加。他家鄉有個侄子,在利川蘇馬蕩買了新房,邀請他去享受大山深處的清涼。他不僅去了,興趣盎然觀賞了紅杜鵑、紫杜鵑和銀花杜鵑,還大大方方地掏腰包,也在蘇馬蕩買了一間房子,當作自己夏天讀書寫作的“避暑山莊”。盡管聽說花去了先生的大半生積蓄,但他似乎一點也不心疼。我懂得華章先生的心思,和讀書寫作比起來,其他什么事都是小事。在《蘇馬蕩流淌出的美》一文中他寫道:“好似在吟詠一首首山水詩,觀賞一幅幅中國畫,于不經意間在林海深處接受一次心靈的洗禮。”這種美好的人生境地,正是中國文人所向往和追求的。

消散的硝煙,武夷山大紅袍的誘惑,客家土樓的風情,海南島的椰子樹,別具韻味的惠安女……此刻腦海中浮現出華章先生在散文中所描繪的一個鏡頭:“霏霏細雨中,我倚著一棵高高的相思樹,手里撫弄著幾片綠葉,似乎感覺到一種無言的綠色默契,涌出了一縷縷情思。”

李華章一生最愛寫兩條河:一是家鄉的沅水,一是長江三峽。這本散文集中的《湘西情》和《三峽夢》,分別與這兩條河有關。《湘西情》計13篇,《三峽夢》計14篇,都是值得反復咀嚼的優美篇什。“我獨自徜徉在茶峒街上,寂靜到了極點,連青石板也踩不響了。”在這種寂靜的意境中游覽詩畫般的湘西,也是人生的一種至樂。“老人推開木窗子,酉水悠悠地流動在眼前。我探出頭左右望去,河岸楊柳依依,萬千條柳枝拂在水面,春風吹綠酉水岸。”讀著這樣的文字,仿佛看見華章先生在悠悠歲月中笑談人生,白云蒼狗,今夕何夕。三峽的路,像一首讀不完的奇詭的詩。沿著這條路去看三峽的水,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隨著三峽工程的興建,水位上升,三峽許多美麗的景致被淹沒到江底。無論是舊三峽,還是新三峽,抑或是故鄉的沅水,華章先生始終滿懷著熱情贊美和謳歌,傾盡畢生心血,寫兩條河的風情。
被人稱作文壇常青樹的臺灣散文作家王鼎鈞先生曾經說:“真正的衰退不是白發和皺紋,而是停止了學習和進取。”這段話用在李華章身上,十分準確和貼切。在散文寫作的道路上,他從來沒有停止

37

38

過學習和進取。他認同林非、石英、張新穎等散文大家的文學見解,認為散文是“心的文學”,但凡一篇優秀的散文作品,首先要有感而發,富有真情實感。好散文看似信手拈來,渾然天成,實則是作者慘淡經營,在大量生活積累的基礎上精雕細刻而成。好散文都是有血有肉的,追求真善美,字里行間帶著生命的欣喜和疼痛,具有終極的人文關懷。縱觀他的散文集《情滿綠水青山》,他這么說,也是在這么做。一個不斷學習和進取的人,必然會向著理想的燈塔一步步前行,成功到達彼岸。
張永久,中國作協會員,宜昌市職工文學讀書協會會長。

文章老更成

——讀李華章散文新集《歲月疊影》

黃濟華

最近,我讀完李華章新出版的散文集《歲月疊影》,不禁從心里發出一聲贊嘆:新秋時節讀華章,直感到你的文章真是應了杜甫的名句“老更成” 啊 !?
《歲月疊影》 所收的是作者2004——2008年間所發表的散文中遴選而成的一個集子。這是作者古稀前后幾年的作品。作者身體健康,文思敏捷,又一貫勤于讀書與寫作。因此,作者的筆頭子越來越老練了。這些文字可說已臻于爐火純青,正好印證了“文章老更成”這句名言。如果要說得具體些,我以為,這“文章老更成”在《歲月疊影》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作者善于選擇取材角度,簡潔地寫人記事,留下了好些人物和他們所處時代、社會的珍貴側影。

40

39

本集散文寫了許多人物,既有大家、名家,也有知識分子和普通百姓。作者善于選擇一個獨特的角度來寫他們。比如,以“文藝花圃”的園丁寫魯迅,突出魯迅對青年作者的“苦心的忠告”,今天仍發人深省;以“作家的風范”寫冰心和巴金,突出他們品格崇高,代表中國知識分子的良心,敢說真話,推崇文友,沒有絲毫“文人相輕”之弊;以“從文讓人”寫沈從文,突出他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和之后遭到殘酷批判時的“忍讓”“惹不起躲得起”。不能創作,就默默無聞地研究中國古代服飾這個冷門,終于大有成就,成了“出土文物”,“甘于寂寞而終不寂寞”;以“秉大公心,奮筆春秋”寫柯靈,突出他的正氣和勇敢,敢于為張愛玲和梁實秋說公道話……。作者故鄉溆浦高中的老同學很多,在一次難得的聚會之后,他以《善生老左》《淚珠落在胡須上》兩篇短文分別寫了左善生和華子莞。前者考取湖南師院俄語系,因曾經常向蘇聯老師請教,又與該老師來華的女兒接觸交往較多。他們返國后,他仍與他們有一段通信來往。但在“文革”中,左善生卻因此被打成“里通外國的反革命分子”,關進監獄。但他“善生”,“堅守信念和理想,不氣餒,不迷茫,仍從容”,后終獲平反,過上了好日子,晚境幸福。后者是個女同學,當年高考,本來品學兼優的華子莞卻意外地名落孫山。而在1957年的“反右”斗爭中,又因一篇日記被打成右派,丈夫為劃清界限,與她離婚,她從此受盡磨難。后來她因對知識分子絕望,找了個北方農民做丈夫。1978年終獲平反后,當上鄉政府的婦女干部。

《詩意的生命常在——憶念工人詩人黃聲笑》是本集中最長的一篇,幾乎寫了黃聲笑的一生。記得當年讀大學四年級時,黃聲笑被聘為我們中文系教授,我曾和華章等許多同學一起,聽過他給我們講的關于詩歌創作的大課。畢業后,華章到宜昌工作,與黃聲笑有長期交往和深厚友誼。黃聲笑原是宜昌港的碼頭搬運工,愛好口頭創作順口溜、快板詩,1958年“大躍進”中以《我是一個裝卸工》而一舉成名。正如本文所記,他文化低,經報刊編輯、詩人們熱情無私的幫助和精心修改加工,他發表了許多作品,以至長篇敘事詩。名聲因之更大,榮譽也隨之而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又終歸寂寞,1986年退休,從武漢回宜昌,晚境頗為凄涼,最后在宜昌老家寂寞地離開了人世。華章為他不平和悲痛。正如他在本文開頭所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作家詩人”。我以為,也許如同當年一些一度影響很大的農民詩人一樣,黃聲笑的詩歌是“大躍進”詩風的產物。他的終歸寂寞,代表了一時代詩風的終結。但后來的文藝界領導對他缺乏應有的關懷、關照,卻不免令人感慨和心酸。

老同學聚會時,別人為她流淚,她卻沒有淚。她說,眼淚過去都流干了。這兩個老同學的人生遭遇反映一代中小知識分子的命運。而《在患浮腫病的日子里》,回憶“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大家“總是吃不飽”。他選取了一件小事,一位教學非常優秀的青年教師因傳出“偷吃食堂蘿卜的丑聞”,一度引起紛紛議論,但大家將心比心,將餓肚比餓肚,很快就原諒了他。事情雖小,歷史印痕卻很深。

42

41

其次,作者筆底常走春秋,飽含著歲月長期積累沉淀的深情,讀來感人至深。
我一路讀著讀著,心靈時時為作者的真實、樸素、感人的文字而震顫。這種真情和深情,不是一閃現的思緒和旁觀者的感慨,而是作者長期人生經歷和生命體驗的寶貴結晶,也是一個正直知識分子仁愛之心、悲天憫人、憂國憂民、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的真實體現。當他與老同學華子莞雙手緊握、互相對望時,他的心情是:“我的心底涌出一縷縷痛楚,一聲聲嘆息。”最后寫道:“我思忖良久。其實,我們這一代人走過的歷史,個人的命運,經歷的痛苦,流過的眼淚,是值得永久回憶的。留下歷史的真實證詞,豈不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讀完《竹籃思緒》,我的思緒也不禁為之牽動。作者在三峽庫區忠州大橋橋頭,邂逅一位進城的老大娘。她已70高齡,本來硬朗的身腰已顯衰弱,手不離拐杖,但還是苦撐著背上15只自編的竹籃到城里來賣。作者寫道:“我相信,大娘不是‘老來瘋’,而是生活所迫。”“從賣竹籃大娘的一臉疲憊、不茍言笑的狀貌,我好似讀出她的坎坷人生和不幸命運。我想對她說些寬慰的話,但話到嘴邊又咽下去了……”“回看大娘成鄉親。我情不自禁地一步三回首。俯瞰長流的江水,帶去我一片深情的祝福。” 沒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沒有對普通鄉親的深厚感情,是決然寫不出這樣的文字來的。對某些人來說,這位途中偶見的老大娘,也許不屑一顧吧。

作者在本集的《后記》中說:他的所寫 “都是通過個人視角的自我記憶,真實中寓著深情,字里行間泄露了作者的影子與情思。這是從性情中流露出來的文字,沒有過于刻意,沒有鋪排雕飾,也沒有故作升華。”我以為,作者的這段夫子自道對散文創作是有普遍意義的。
再次,篇幅短小精煉,意蘊豐富,耐讀耐回味。同時,作者精于文字錘煉,散文中常有洗練的句群、流暢的排比、工整的偶句和詩的韻味,給人以語言的美感和閱讀的愉悅。
本集所收作品,大多篇幅短小而精煉。我以為,精煉也者,乃精于剪裁,反復錘煉,言約意豐之謂也。本集第三輯“華章小品”諸篇,我尤為欣賞,確有不少精彩的華章。而《沅水行記》《樂水者記》《悠悠辰河長相思》《溆水思蒙》等寫作者家鄉水及與沈從文有關的篇章,尤其寫得情文并茂,寫出了水的靈性、水的活力、水的澄澈、水的柔美、水的情思,耐讀,耐欣賞,耐咀嚼,耐回味。這真可謂“智者樂水”、水更給智者以智啊!作者寫道:“十年前,我從辰河出發,沿著沅水漂流而下,過浦市,泊瀘溪,宿沅陵,徜徉幽靜的麻溪鋪,流連美麗的桃源……歷史的長河,后浪推前浪,依舊滔滔,依舊風流,風情如畫!”(《沅水行記》)寫得多么洗練、多么流暢,多么有文采!沒有中國古典文學和文章修養的功底,沒有長期磨練的筆力,是決然寫不出這樣的文字來的。作者說:“我是喝溆水長大的,是從溆水走向武漢、走向長江三峽的。無論春夏秋

44

43

冬,無論雨雪風霜,悠悠溆水都流動在我的心中,糾纏在我的夢里。”他默誦著屈原的《涉江》,面對眼前的情景,“好似進入了屈原的詩境,浸潤著屈子的英靈,流動浪漫的楚韻。”船到溆水下游的思蒙,正逢煙雨霏霏,“天蒙蒙,山蒙蒙,水蒙蒙,置身其間,連人的思緒也蒙蒙起來。思蒙啊,思蒙,留給人以無盡的遐想,永遠的美麗……”(《溆水思蒙》)沒有對故鄉的深情,對溆水的愛戀和老到的文筆、詩筆,也是決然寫不出這樣情文并茂、令人讀之不禁擊節贊賞的文字來的。 我們這些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讀大學中文系的同學們,雖然是師范生,但不少人都曾做過作家和文學批評家的夢。李華章是我們之中極少數終于圓夢、成為頗有成就和影響的作家之一。我們為他的成就而高興。衷心祝愿他老當益壯,健筆凌云,勤奮寫作,再結新果。
? ? ? ? ?黃濟華,華中師范大學教授。

在文化的江河里行船

一一讀李華章散文集《江河長流》

張同

認識李華章先生十多年,常在報刊中看到他的散文,也讀過幾本他的散文集,對他的文風和情懷似乎很熟悉了。收到這本《江河長流》時,既有新鮮感,也有親切感。
這本書中的“沅水”“溆水”“洪江”“安江”“龍潭”“香溪”“峽口”“清江”“枝

45

46

江”“長江”等是自然的江河,讀者卻可以透過這些自然的江河,看到沈從文、舒新城、屈原、昭君、魯迅、徐遲、鄢國培等這些文化江河中的臉譜,他們為這些自然的江河賦予了某種靈性。在《江河長流》這本散文集里,我讀到了沈從文對故鄉的真眷戀。《沈從文流淚聽“儺堂”》一文中,“聽到這里,他和另外幾位朋友都哭了。眼里噙滿淚水,又滴在手背上,他仍然一動不動。”對家鄉戲的愛戀之深,淚水是最好的解讀。作者寫道:“他的流淚正是對故鄉山水花草的眷戀,對故鄉父老鄉親的感恩,對故鄉古老傳統文化的致意!”可以說,李華章先生既走進了沈從文的內心,也道出了讀者讀到這里時想表達的心語。這本書所蘊藏的文化信息量之豐富,讀后感到收獲滿滿。正是在《沈從文行船過枝江》一文中,我們了解到更多的關于枝江的文化信息。1951年10月31日,沈從文《致張兆和》中寫道:“船剛過枝江縣,江邊大縣,已起始見到山頭,樹木郁郁森森,使人想到兩千四百年前泱泱楚國景物,猶如逼近目前。江流壯麗,岸邊航船如蟻,其實大多是過千石雙桅大船。也有小漁船在江邊漂浮。氣候還如八月間北方。已見到江邊大祠堂和油坊一類建筑。遠山有如嶗山重疊作淺藍峰嶺的。極壯麗感人……”這一段,作者選自《沈從文全集》第19卷。如果沒有作者的博覽群書,又如何能知道沈從文行船過枝江時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從這篇散文里,我們還知道了“枝江縣域內,占有95.5公里長江岸線,上達重慶,下通武漢、南京、上海,不愧為大城鎮”。古人說

李華章自己是寫散文的大家,他喜歡的散文是:“于平實豐富中見真切,于清淡優雅中出境界,于隨意漫步中顯活力,從獨特的感悟與自由的抒發中,獲得審美的欣賞和創造的愉悅。”這正是他散文作品風格的體現。在讀《江河長流》之前,讀過他的《更行更遠》《李華章散文選集》等,其文風一直保持了這種真切、境界、活力與愉悅。2014年夏天,我和李華章、甘茂華、溫新階等宜昌散文界老師們一同前往興山參加宜昌市散文協會成立大會,不久便讀到了他發表在《三峽日報》副刊上的《香溪的散文樹》。我認為這篇亦是“于清淡優雅中出境界”的代表作。書中也收錄了《美麗董市之戀》這篇散文,那是2016年初夏時節,我們邀請了宜昌一批文藝名家來董市采風,華章先生寫的作品。董市是長江中游的千年古鎮,在這部《江河長流》里,是一朵充滿激情的有溫度的浪花。
看完《江河長流》時,我在書的扉頁上寫上讀完時間,12月11日。這與李華章老師贈寄書時在扉頁上的簽名時間正好一個月。回想這一個月的業余時間里,一直在文化的江河里行船,看兩岸不同的風景,結識不同的人物,體會另一種山水風情,不是熬夜的辛

得好,胸中無三萬卷書,眼中無天下奇山水,未必能文,信然。當今時代,資訊豐富得有些成災,一方面是海量的讀物堆積如山,一方面是生存的奔波忙碌辛苦。在我們沒有多少時間來靜心閱讀《沈從文全集》時,能從李華章先生的文章里知道一些關于沈從文的片段和信息,也能獲得一點點求知的滿足感。

47

48

苦,而是對匆忙生活的調劑和滋養,在文化江河里漂流與旅行,其心境如此高遠與遼闊。

“唯愿有生之年,繼續筆耕不停,保持一種向上和向前的精神狀態,傾注自己的畢生精力,再出幾篇有生命力的好散文來,在文學創作道路上更行更遠。”這是李華章先生在《后記》里的心愿。我想在這里給他改一個用詞上的“錯誤”,是希望他再出“一系列”有生命力的好散文,而不是“幾篇”,以饗更多的如我一樣喜愛這種文風的讀者。
張同,中國作協會員,宜昌市職工文學讀書協會理事

如畫山水寄深情

——讀李華章散文集︽情滿綠水青山︾

牛 軍

李華章先生送我一本浸透著墨香的《情滿綠水青山》,封面簡潔樸實,沒有刻意吸引眼球的華麗,卻使人從心中生發出一種十分厚實的感受。
這是一本描述山水的抒情散文集。全書分“憶江南”“西行記”“南國風”“湘西情”“三峽夢”五個部分,除附錄外收入作者作品62篇。書中,華章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優美的文字為我們勾畫出一幅幅如詩如畫的山水圖畫。字里行間,寄托了他那深似大海的濃濃情意。

50

49

山,在華章先生筆下千姿百態,各領風騷。他總是不止一次地去游覽同一座名山,他認為只有反復地與山親近,與山對話,才能感悟出山的真諦。在《始識廬山真面目》一文中他這樣寫道:“頭一次登廬山,躍上蔥蘢四百旋之后,我沉醉于處處風景名勝中,竟沒有寫出任何文字,空空而歸。”再次去廬山,才發現是“廬山,一座神秘的山”,一座讓人“思緒聯翩,遐思漫想”的山,在這里有“多少人物亮出了他們的眾生相,香爐峰的飛瀑錄下了多少人的心聲……”短短的幾句話,便揭開了廬山的“真面目”。驚心動魄的故事,力挽狂瀾的人物在這里一覽無余。隨之,他順理成章地展現出廬山的不同凡響。“那奇觀,那磅礴,那壯景,該是何等不同尋常,令人振奮,叫人沉思。” 從而,使人感受到了一種雄奇的美。
在《重訪韶山沖》中,華章先生運用他細膩的筆觸,描述了另外的一座山。那是“舜帝南巡到湘江流域”,“依依不舍”的“一座青山”。一座走出了“20世紀中華偉人”的山,一座讓“天南海北的千千萬萬人向往”的山。當人們走在這里時,就“好似走在中國最神秘、最可愛、最偉大的土地上。”如此極致地形容,這只能是“中國韶山”。也由此,“千千萬萬人向往韶山,懷念韶山,解密韶山”,使“韶山走向了世界。”(《重訪韶山沖》) 這些簡單的語言、樸實的文字,其實內涵深刻,寓意深遠。讓我們讀到的是一個從韶山走出來的偉人,帶領中國人民“走向了世界”。于是,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厚重的美。

崀山,位于“湘西南邊陲的新寧縣,與廣西比鄰”,“當代大詩人艾青,1939年9月……在這里生活和工作了一年,完成了《詩論》一書,創作了長詩《火把》等作品”。山上“那天然的巨型石廊,形似銀珠飛濺,崖面平整如鏡,寬達數萬平方米,氣勢磅礴,雄偉壯觀;那幽靜的翠竹巷,翠竹婆娑,鳥語花香,讓人流連忘返,依依難舍。”“崀山,山奇水美……江水碧綠碧綠,清亮清亮,細沙輕柔,彩石可見,魚游淺底,江面寬約200米,有險灘,有長潭,彎彎曲曲,兩岸風光如畫。”如今,勤勞的新寧人,把它打造成了“崀山天然公園”,已有“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山水賽桂林”(《崀山歸來入夢頻》)之說。憑籍著這里的如畫美景,作者“衷心祝愿崀山風光早日與桂林山水媲美、爭妍。”讀此,使人感受到了一種清新的美。
水在華章先生的筆下百般嬌媚,風情萬種。湘西鳳凰“沱江的水,長年清澈,水色似新鮮的綠豆一樣”。這水“匯集了萬山細流,沿了兩岸有杉樹林的河溝奔駛而過,農民各就河邊縛竹子做成水車,引河中流水,灌溉高處的水田”,構成了一幅“湘西民風民俗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畫。這水 “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樂”,潛映“離愁別緒、孤獨悲哀”的“蒼涼人生”,卻造就了“一位大智者、大作家、大學者”。水的嫵媚,水的靈性,水的情感,水的創造,與這位“大智者、大作家、大學者”融為了一體,“他的骨灰……一部分撒入悠悠的沱江碧水……那綠綠的水,將會永遠蕩漾燦爛!”作者的筆下活現了一個文學大師的形象,他告訴我們“沈從文創作的活水源頭,就是

51

52

在華章先生的筆下,不僅有著沱江水的悠悠流淌,還有著峽江水的“驚濤駭浪”。在三峽建設者的手中,峽江水由“不盡長江滾滾水馴服地經導流明渠——三峽人工河滔滔東去。”從而,“巫山神女無恙地微笑了。千山萬水響起了歡呼的回音。”(《龍口激浪》)于此,使讀者感受到了中國人的勇敢和膽識。
此外,華章先生還為我們呈現了一條有著嗅覺感受的水——“香溪河水”。只要你“撲進了悠悠香溪河的懷抱,那潺潺的碧水,淙淙的音韻,水中的倩影,令人一見鐘情。”作者用“香溪水”寄托了人們對王昭君的思念和敬慕。因為“百里香溪匯入昭君的淚泉,浸潤著昭君的體香,即使歲月流逝,煙雨蒼茫,人民心中的香溪也會永遠流香而去……”(《香溪流香去》)在作者的筆下,“香溪清亮的水是香的”。一個“清亮”又“香”的水,凸現了香溪河水“嬌柔嫵媚”“玉潔冰心”的特質。
華章先生鐘情于山水,寄情于山水,用自己的筆墨讓山水靈動于我們眼前,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成為一種永恒的景觀,”使人拍手叫絕。同時,通過他“攀登一座座名山,跋涉一條條江河,徜徉一個個古鎮村寨,飽覽一幅幅美麗中國的圖畫,放情

于山水之間”(《自序》)的做派,使我們看到了山水類抒情散文蓬勃發展的“燦爛的明天”。
? ? ? 牛軍,湖北省作協會員,當陽市作協原主席。

故鄉的河,故鄉的水。沈從文樂水的習性,從小培養了他的品性和個性,成就了他一生創作的輝煌。”(《樂水者記》)就是這條“悠悠流來,潺潺流去”的水,給了沈從文以大智慧。當我們在品賞華章先生筆下的“沱江水”時,也同時分享了沈從文先生的大智慧。

53

54

金秋十月,高高的欒樹們搖曳著一簇簇金黃色碎花,掛著一串串紅紅的燈籠時;桂花們正在拼命孕育蓓蕾準備向人間散播芬芳時,我開始閱讀李華章先生散文集,一共6本。一有空閑就拿出來讀,一讀就一篇接一篇直讀到兩眼發花,視物模糊時方才放下。雖不是小說但其優美的語言巧妙的構思深深吸引著我。像這樣讀法,一直讀了近一月,方將這6本文集看了個大概。遇到特別對口味的文章就連讀幾遍,私心最愛的是寫三峽風光、宜昌的、家鄉親人朋友的文章,尤顯精彩!讓人把玩再三,舍不得只看一遍!有的還默默記誦;不大明白的,也要再讀,一旦讀懂欣喜連連!
華章先生的文章一千多篇,我有幸讀到了三百篇左右,誠如大家所說沅水與長江三峽兩條河,是先生書中的兩個絕對主角,從先生的心中傾瀉到文中又流淌到了我們心中,悠長悠長,我想這兩條

向大梅

尺幅千里,純正優雅

一一讀李華章先生散文的感悟

這些文章絕大多數千字左右,鮮少幾千字的。我揣摩倒不是先生寫不出洋洋大觀之文,而是寫了即發表在報刊雜志上的文章,宜短不宜長。文短意長,內蘊豐富、厚重,尺幅千里。
尺幅之所以能千里,很大程度上在于材料的安排上以一當十,角度多變,層次豐富,嫻熟地運用各種寫作手法,多側面刻畫人物,敘寫故事,描寫景物。
《云端的花瑤梯田》在選材上頗有講究,寫了花瑤梯田的位置及得名由來;接下來宕開一筆寫知名攝影家魏榮光20年來對花瑤梯田的癡迷及攝影,先生選擇這件事,既從側面寫出了花瑤梯田的美,又為下文寫出四季之美鋪墊;緊跟著采用虛實相生手法,寫出了梯田的四季之美,真是妙;文中還寫到了別人從未寫過的新鮮事物奇石與香土,令文章立馬與他人文章不同,富有新意,讀來饒有興味。總之,文章的選材是頗費了一番心思,為我們寫散文提供了一個成功范例!
《小巷美發女》也是這樣,如果不用心去品,這文章一看之下,似乎平淡無奇,無甚妙處!但細品,句句用心剪輯,事事精心挑選,最后成功向讀者呈現出了一個技藝高超,內心豐富美好的新時代美發女形象。文章一開始用對比手法,寥寥幾筆就凸現出這“爿小美發店”作為傳統理發店,十分罕見。接著寫“我”起初頗躊躇,不想進小店,出人意料地,嘗試過后非常舒服,一問之下,科

河會在我們宜昌在這片土地上一直流下去。

55

56

班出身!這簡單幾句便告訴讀者別看店小但手藝高!接著話鋒一轉,寫到了“和氣生財”,洋洋灑灑一大段寫美發女待人接物極有分寸!這顯然已變了角度,從心靈方面在寫美發女,并一句話交代她原來學過心理學。接著再次轉換角度,寫店小又位于小巷深處,但每次去都有人在那里等,意即生意紅火,有回頭客。通過交談得知美發女有夢想,想要開一個氣派的大理發店,邊打工邊學習。勤勞而有理想,讓人佩服!最后再次變換角度,以旁觀者角度寫出了美發女給一白發老人細心理發,發落時像雪花飛舞般好看,老人滿意!她還小心翼翼扶老人下臺階。整篇文章一氣呵成,仿佛就是生活本真!但哪一件事不是作者精心挑選的呢?

巧妙選材,匠心獨運,有時還體現在橫向上。先生寫了一千多篇文章,細看之下并不千篇一律!就拿《向警予之歌》《滄桑賀龍橋》《名將的情懷》來講,這三篇都是寫先生家鄉名人的,均屬革命前輩。《向警予之歌》主要選取了紀念館來寫。因為在這里有她動人的故事;有以毛主席為代表的中央領導人的題詞;有象征著英烈精神的高大樟樹;有似豐碑一樣聳立于眼前屹立于心中的高大銅像。《滄桑賀龍橋》選取一個特別的角度一座橋來寫賀龍的一生,開口小,有新意!《名將的情懷》則寫了三個故事,粟裕將軍在解放初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次次都思念親人懷念家鄉渴望還鄉卻因心懷人民身系天下而終未回去!讀來令人噓唏!前輩的高風亮節的形象剎時便立在了我們眼前。這樣一來,我們讀來覺得豐

對于先生文章在這方面的妙處,有時候也是比出來的。我和華章先生都寫過以“過年”為話題的文章。先生的是《湘西年俗》,文章發表在《人民日報》上。主題深刻而鮮明:通過寫家鄉年味來表達思鄉之情,歌頌祖國的富強!精選材料,有詳有略。略寫家鄉種種年俗,詳寫打糍粑,那還原生活式的描述方式,看得人是口水直流。吃團年飯時,特寫鏡頭似地寫人物對話,“‘我要吃魚”,小妹輕輕一聲。爸爸趕忙夾起一塊魚:“乖。這里有魚,年年有魚(余)。”這充滿期盼的話語,讓人回味終生。將大人們新年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刻畫得淋漓盡致!小孩子們的懵懂也一并體現了出來。令人忍俊不禁!與《阿長與<山海經>》中那一段新年里對小迅哥的折磨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一個贊頌一個批評。文章最后的對聯,將年味喜慶氣氛烘托到了極致!而我的文章純屬原生態,無選材、無立意、無構思,想到哪里寫到哪里。先生的《小巷美發女》與我的《如水的小楊》均是寫服務人員,我刻畫人物方式單一,內容也就非常單薄,而先生的卻方法多樣,內容豐厚,立意高遠。總之,如果動筆你就知道了先生的厲害!
除了選材精當,構思看似平淡實則藏匠心于無痕之中以外,文章立意緊扣時代脈搏。
“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先生的文章是對我們這個火熱時代滿腔熱忱的謳歌。現舉幾例,且文章是隨手一挑的,不

富多彩,非常靈動!

57

58

中堂,字畫琳瑯,人頭攢動”,“琳瑯”二字便讓讀者眼前浮現出一屋子的字畫出來,“攢動”二字寫出了熙熙攘攘的人流。語言如詩一般美也如詩一般豐厚。面對昭君的出生地“廂房”,文中這樣寫道“凝目寂靜的臥房,山風吹亂了窗欞上的橘痕、竹影,卻吹不散我心中美人的音容”,“吹亂”與“吹不散”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昭君在心中的美好形象;“橘痕”“竹影”高度濃縮的詩化語言,令文章搖曳生姿。語言的凝煉與詩意,在于簡約而不簡單!通過大量疊詞,短語,高度濃縮的對偶句,來達到這一效果。《難忘雪峰山》中寫道:“眼前群峰疊嶂,懸崖絕壁,樹木參天,枯松倒掛,瀑流飛湍,溪水潺潺,鳥鳴林間”,完全是駢體文,如詩,如畫,有聲有色,讀來朗朗上口,極富美感!《屈原的流放地溆浦》的結尾“歷史自有興衰,溆水也有漲落。當我重返家鄉,徜徉在溆水河畔,耳聞屈原傳說,目睹雄偉的‘涉江樓’,心潮起伏。我俯瞰滾滾溆水,一個泡漩沉入遠古,一個泡漩又浮出現代;歲月把屈原的身軀化為灰燼,歷史又把屈原的心靈凝成詩魂”,這段文字精美經典又富有哲理飽含感情,令人賞讀再三!像這樣高水平的句子段落,在文中比比皆是!如果不是大家覺得無聊,我可以將先生任意一篇文章整篇寫下來進行分析,大家會發現句句經得起推敲、賞析。越讀越覺得華章先生的語言耐讀,仿佛一個衣飾簡樸不施脂粉的美麗女子,初看,淡然;再看,精致;細品,有味。看來先生真正做到了福樓拜教給莫泊桑的寫作秘訣:無一字多余。而這也是先生嚴格要求自己,苦心追求的

《牽掛》《宜昌,飄出一道道彩虹》《王昭君的故鄉》《歲月疊影》前二者主題明后二者暗。《牽掛》直接寫出了疫情期間,家人對我的牽掛,國家領導人對疫情的重視,醫護工作人員冒著生命危險無私奉獻,由小家到大家,謳歌了非常時期那無處不在的關愛。《宜昌,飄出一道道彩虹》寫的是新中國成立后僅在宜昌長江段就陸續修出了整整十座高規格大橋,而幾千年來都未有過一座橋,歌頌了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王昭君的故鄉》,看題目以為是寫景文,看完后才知道“抓住機遇”是本文的內核,古夫鎮抓住時代機遇實現騰飛,正如幾千年前的昭君一樣,利用和親,改寫人生!千古流芳!不然就會終老宮中。將歷史的現實的神話的,融為一體。《歲月疊影》看題目以為是對往事的回憶,直看到文章最后才恍然明白是歌頌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歌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英明決策。(《湘西風與月》)先生的好多文章都是這樣,不到結尾,你壓根不知道作者的真實意圖。
和精心選材緊密相連的便是凝練的語言。黃濟華先生在《文章老更成》中還說,“作者精于文字錘煉,散文中常有洗練的句群、流暢的排比、工整偶句和詩的韻味”。《香溪留香去》中說“昭君宅的

是刻意選擇。冰心以“大自然、母愛、童真”三大主題作為自己一生的創作主題。而先生則孜孜不倦、深情地歌頌我們的祖國、人民和黨。無論寫歷史的現實中的人,還是摹寫名勝古跡,抑或是對往事的回憶都能和這個偉大的時代聯系起來。

59

60

先生在書序《真摯的感情最有力量》中說“散文大家孫犁的散文,那是何等的‘尋常話’,又是何等的'佳句’啊”!我認為先生的語言也正是如此,樸素、典雅!仿佛秋日午后,漫步田野,驀見在秋風中搖曳的野菊花,并無多嬌艷,亦無芍藥牡丹們的雍容華貴,但只要你駐足片刻,自有清香飄來,那純凈金色直擊人心,絲絨般質地花瓣亦一樣迷人!
尺幅千里也離不開一個好題目!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題好一半文!先生深諳此道,也精于此事。好些題目,一看之下便吸引住了人的眼球,想要一睹為快!《晚晴片羽》比喻加比擬,很奇妙!晚晴喻晚年,“莫道桑榆晚,人間重晚晴”,又將晚年的美好生活比作了鳥兒,“片羽”意即只選取了幾件小事而已。《千年屋》,只一眼便驚奇之極,啥屋能有千年?及至迫不及待看完,啞然失笑!《云端的花瑤梯田》,云端引人向往,花瑤令人遐想。《淚珠兒滾落胡須上》抓住細節,一開始就動了惻隱之心。
“尺幅千里,純正優雅”這一效果的產生得益于先生“讀了萬卷書”更“行了萬里路”。《小窗幽記》中說“胸中無三萬卷書,眼中無天下奇山水,未必能文;縱文亦兒女語耳”。 意即要多讀書, 要多游歷, 這樣才能增長見識, 作文才有氣概, 否則即使能作文也不過是抒發些個人私情。 張永久在《收獲時節果滿園》中說“先生好

先生一生酷愛讀書,在《我的荷屋》一文中說,大部分時間用于讀書,小部分時間用于寫作!邢秀玲女士在《三峽散文家的熾熱情懷》一文中說先生身為宜昌文聯主席,穿著泛白的衣衫,非常樸素。為什么那么樸素,低調?我揣測一是因為打小家里面窮,給先生留下深刻印象,養成了不亂花錢的習慣;二是因為心思全用在看書上,錢用在買書上,對穿著打扮壓根兒沒興趣!先生從中學時代起便有了作家夢,幸運的是考入了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在《曇華林記》一文中寫道,讀大學時沒有上過一次館,吃飯后剩下的僅有的一元多錢都用在了買書上;沒有逛街游玩,時間都用在到書店看書上。夢想成真后,也未有半點松懈,仍在努力耕耘!除了看書就是寫作!直到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仍筆耕不輟,保持二年出一本書的節奏,讓人感佩!付出在那兒收獲就在那兒。花開如海,碩果累累是對先生最好的回報!
路行得多,見多識廣,視野開闊,寫作素材多得就像小河流水,源源不斷!先生在文中寫到為了寫好三峽,多次風浪里上風波里下,來來去去,對寫作對象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地觀察了解。

結果。最近我也在嘗試寫作文,老是信馬游韁,隨心所欲,一點不嚴謹。以后要像先生那樣字斟句酌。

多文章看似信手拈來,渾然天成!實則是作者慘淡經營,在大量生活積累的基礎上精雕細刻而成”,對此深表同意。華章先生的散文,歷史的、現實的、想象的、文學的、哲學的,天文地理,無所不包,融合了海量知識,精心選材,匠心獨運,巧妙布局,不露痕跡地將主題思想呈現給讀者。

61

62

歷史的現實的文學的傳說的,在作者那支嚴謹生動凝煉清新的筆下,血與肉、靈與魂緊緊融合在一起,呈現給讀者一篇又一篇精美的文章。以萬卷書萬里路為經,以時代的烙印為緯,用那支生花筆上下翻飛往來穿梭織成了一幅幅華彩錦緞,閃爍著灼灼光亮,耀人眼目。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先生的文章不是那種速成的,自然也就不能速看,非細心品味不可!方能領會其深意,收獲其妙處。看先生游記類文章頓生前去打卡之愿望。我雖喜歡旅游,生性卻又懶惰,去前很少做功課。以至于去后有些糊里糊涂,成了外行看熱鬧,先生則是內行看門道。看先生的書評又恨不得馬上也買來一睹為快!感染力實在是太強!
此刻,欒樹上早已沒有了燈籠的身影,桂花們也早已“碾作塵”了,先生的文章似燈籠照亮了我的前方,散發著陣陣墨香書香浸潤著我的讀書生活!
李華章先生的尺幅美文值得你讀,值得你再讀!
向大梅,宜昌市作協會員,夷陵區鴉鵲嶺中學教師。

李華章 ,湖南溆浦人,湖北宜昌市文聯原主席、黨組書記 ,兼市作家協會原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原理事,湖北省散文學會原副會長等。
其作品入選《中國新文學大系》(1976一2000年)散文卷、《中國現當代散文三百篇》《中國新時期抒情散文大觀》《現當代精美散文品讀》《中國當代美文300篇》《中學語文鄉土教材》等30多種全國性選本。
出版散文隨筆集《湘西風與月》《江河長流》《李華章散文選集》《情滿綠水青山》等20部;有的作品被譯成韓文在韓國出版。現有《李華章文集》三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19年出版)行世。

李華章簡介

63

64

李華章散文選錄

“96海內外散文旅游文學三峽筆會”,在宜昌一一重慶舉行。來自北京、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重慶、四川、內蒙、山東等13個省市的散文作家、理論家、學者教授60余人參加會議,韓國的隨筆家金鎮植、漢學家金惠俊也應邀參加會議。11月1日上午開幕式,下午參觀葛洲壩和三游洞。“要看中國現代化,就到宜昌葛洲壩!”這是當時響亮的一句流行語、時髦話。當晚,與會者乘船過三峽,隨船開會,溯江而上。由于“天山”號輪船較小,名為三等艙,實則比“江”字號輪船的四等艙條件還差,下鋪貼地板,震動抖音強。臨時交涉換得了幾張二等艙船票,作為會長的林非先生,年齡已過花甲,幾經勸說,硬是不肯改坐二等艙。他說,能為會議節約就節約一點。況且同與會代表、朋友們在一起還快樂些。當我聽到這幾句真誠的平常話時,真的被感動了。從一件小事,足可以區分出一位作家、學者的不同境界,不同胸襟,不同風范。輪船駛過了雄偉的葛洲壩船閘和聞名的三游洞后,汽笛一聲響,嘹亮的聲音掠過波峰浪谷,穿越繚繞云霧,回蕩在西陵峽的懸崖峭壁,在探照燈的閃耀中,江南岸的“燈影石”影影綽綽地屹立在我們的仰視中。傳說,那是《西游記》里的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和唐僧師徒在西天取經路上的生動形象,巍峨奇特,活靈活現,非鬼斧神工莫能為之。尤以孫悟空的一足站立、一回眸的奇詭最為岀彩,達到了形神兼備之極致,為西陵峽的一大奇觀。難怪大詩人

長江三日

長江啊,母親的河流。多少回我在長江上旅行,我在三峽中采風,風浪里上,驚濤里下,好像巡禮于世界丹青高手的藝術畫廊中,一幅幅千姿百態,一幅幅栩栩如生,無比壯麗,無比雄奇,無比秀美,留下了許多如夢似幻的難忘記憶。

65

66

高了20米水位,把大小礁石、礁叢統統沉于江底,從根本上改變了西陵峽通航的條件。真是“紅日高照崆嶺灘,巨輪穿梭如飛燕,航道英雄力無比,鐵拳砸碎鬼門關!”足以自豪矣。從此,“自古川江不夜航”已成為歷史了。過了昔日的“鬼門關”,前面就是王昭君的故鄉、屈原的誕生地香溪河,一條溪河養育出兩位名人,令世人刮目相看,心馳神往。因為行程所限,只能默誦杜甫的詩句:“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聊以自慰。

翌日,“天山”號航行在幽深秀麗的巫峽。巫峽長約42公里,其秀美擅奇天下。“放舟下巫峽,心在十二峰。”云雨巫山十二峰吸引著中國和世界人的目光。分列在巫峽南北兩岸,各占六峰,峰奇巒

郭沫若過西陵峽時,詩情澎湃地寫下了《過西陵峽二首》,其中“唐僧師弟立山頭,燈影聯翩豬與猴”,像三峽水長流在老百姓的心田。倘若白天過峽,斜陽晚霞照射奇石身上,仿佛燈影戲幕布上的投影。“燈影峽”由此得名,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石”。西陵峽除去50多公里的香溪寬谷,峽長約76公里,是三峽中最長的一個峽。歷代多少著名詩人詞客,無不驚嘆那“三里一灣,五里一灘”,“ 戀灘密如竹節”“石芒森如鋸齒”之奇絕、險絕的景象。過去,枯水季節,礁石林立,江水九曲回腸,舟船過峽,一路艱險,航速極慢,“蜀道三千,上水百日。”李白在詩中曾大發慨嘆:“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上三峽》)在西陵峽的險灘中,令船工提心吊膽的是青灘,又名新灘。其水位落差很大,波濤洶涌,泡漩喧囂,如斗似席。拉船上灘,一只木船需十幾人拉纖;一艘貨輪需一二百人拉纖不可。舟船下灘,似從天上飛落入水, 沉船慘象隨時發生。民謠唱道:
? ? ? ?打青灘,絞青灘,禱告山神保平安。
? ? ? ?山神要是動肝火,人船定要上陰間……

而“崆嶺灘”要數惡灘之最。“ 青灘泄灘不算灘, 崆嶺才是鬼門關。”(民謠)據載,在崆嶺灘沉沒的船只數以萬計,還有7艘洋輪也沉沒在此。新中國成立后,多次對川江(峽江)航道進行整治,炸礁石,疏浚河道漕口,設立航標燈,安放絞灘船。使“打灘人”生命安全有了保障,行船也便捷多了。興建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之后,提

67

68

? ? ? ?第三天清晨,輪船行駛在瞿塘峽中,峽長僅八公里,但峭壁萬仞,峽道腸回,江面狹窄,僅容一葦,夔門激浪,一瀉千里,雷霆萬鈞,驚心動魄。“夔門天下雄”“艦機輕輕過”十個摩崖大字赫然入目。回望赤甲、白鹽山上的早霞,一輪朝陽噴薄而出,正是李白“朝辭白帝彩云間”的詩意寫照。這是三峽的絕景;這是三峽的絕唱!站立白帝廟大門前,“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意境開闊,氣象雄渾,悲而不哀,蕩氣回腸。不愧為“杜集七

板上歡呼雀躍時,我又一回被神女峰所深深地感動,不由得情思飛揚。神女峰啊,你不僅是巫山頂上一塊普通的巖石,也不僅是一塊獨具人形的奇石,而是我們心中相思的真善美的女神!此情此境,我想起古代文人為什么會“行到巫山必有詩”?如“疑是天邊十二峰,飛入君家彩屏里……”(李白)“巫山十二郁蒼蒼,片石亭亭號女郎……”(劉禹錫)我默誦老詩人嚴辰的詩句:“高高地站在眾山的頂峰,你的心將整個世界包容……你的形象是長明的航標燈,神女一一女神。”我想起著名詩人舒婷那次游三峽回宜昌后寫下的《神女峰》:“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山環水繞的巫山城是神女的故鄉。那繚繞的云霧是她的面紗;那滿山的紅葉是她的衫裳;那以十二峰取名的老街是黎民百姓牽掛的情深意長。毛澤東同志的詩句:“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汽笛拉響,劃破長空。我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秀,千姿百態。當時,游客只能“十二巫峰見九峰”,另有凈壇、起云、上昇三座峰深藏于江南的大山里(如今建成了三峽大壩,水位抬高100米,可乘游船目睹此三峰)。在十二峰中尤以江北的“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格外引人矚目。神女峰上入云端,下臨大江,山峰旁有一塊人形石柱,狀如健美的少女,亭亭玉立,俯首遠眺,含情脈脈,嫵媚動人,情深意長,故又名“美女峰”。傳說,很古的時候,仙宮王母的第23個女兒瑤姬,聰明伶俐,性格剛強。王母娘娘命她管理瑤池,她因過不慣仙宮寂寞的生活,受不了天庭條律的約束,悄悄地帶領眾姊妹駕著五彩祥云來到巫山游玩。正巧碰上10條孽龍興風作浪,她用神劍擊斃了孽龍,但孽龍的尸骨阻塞了峽江。一時洪水橫流漫溢,嚴重影響了黎民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夏禹趕來開峽治水,神女授寶書予夏禹,終于疏通了峽江,為民生做了一件大好事。老百姓為感激神女,修建一座“神女廟”。而瑤姫姊妹為感謝百姓的深情,毅然決然地不回仙宮,留在巫山為船工導航,為農夫保豐收,為樵夫驅虎豹,為病人采靈芝。天長日久,十二位仙女便化成十二座山峰。神女峰便是瑤姬的化身。優美的神話傳說賦予了神女的善良和品格,神與人介乎虛實之間,有一條扯不斷的長線,它是用真摯的情感編織而成的。神女與黎民百姓之間的這種真情厚誼彌足珍貴。從這個意義上說,神女峰既是你的、我的、他的,也是天下所有人的。大美大愛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這就是神女峰之所以永遠美麗、千古流芳的緣由。在文友、老師們站在甲

69

70

中國歷代文人過長江三峽,無不為西陵峽的灘多流急而怵目驚心,“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無不為巫峽的秀麗而欣然命筆,“行到巫山必有詩”;也無不為瞿塘峽的雄奇而驚嘆不已,“不盡長江滾滾來”……

? ? ? 滟滪大如龜,瞿塘不可歸。
? ? ? 滟滪大如馬,瞿塘不可下。
? ? ? 滟滪大如象,瞿瑭不可上。
? ? ? 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游……
? ? ? 而真正的滟滪堆比起“諺語”來,不知要大一百只、一千只象、牛與馬。進入白帝廟內,明良殿、武侯祠和史詩堂,詩詞碑林,琳瑯滿目,應接不暇。杜甫曾寓居夔州花溪,長達兩個年頭,寫作《秋興八首》等400余首。家國情懷就是詩人創作的原動力。古今皆然矣。“天山”號從詩城奉節開頭后,江面漸次寬闊平坦。云陽“張飛廟”過去了,江上風清真勝境;忠州“石寶寨”過去了,層樓飛閣石寶寨;繁華的萬州在歡迎我們。萬縣的川橘大紅袍、梁坪的竹席、竹書架、藤椅、天生城的小篾簍等等土特產與民間工藝品,匯集于沿江大路邊,堆成山,連成街,老半天都走不完,望著前面,好像巳堵塞了,可走了過去,一轉彎,依然熱鬧別有天地……在萬縣“逛夜市”,令人流連忘返,其樂無窮。大家又吃又帶,興高采烈,走回船上,心胸豁然開朗,怡然自得,物我兩忘,消除疲勞,凈化一切,使人忘憂。“天山號”的汽笛又一聲長鳴,雄偉的朝天門已在望中,這是重慶17座古城門之一,原有題刻:“古渝雄關”四個大字,古時皇帝有欽差自長江經此城門傳來圣旨,故名之。與會代表無不驚喜,似波瀾起伏。重慶啊,我來了!

沈從文過三峽記

言律詩第一”。俯瞰峽口的滟滪堆,雖已被炸掉了,但瞿塘峽的驚險仍烙印在人們的心間:

71

72

輪船在艱難地前進,那慘急的呼喚聲音,讓他聯想到李白、杜甫、白居易、陸游從前過長江三峽的滄桑情景,那悲哀就像流水一樣層疊于心。巫峽以秀麗擅奇天下。過神女峰,沈從文和土改工作隊員一樣,完全被巫峽風光所吸引了。“秀拔直上天際,陽光強烈,因之斑駁白赭相間,特別美觀。”這種奇遇似遠離了“流行色”。慣常過巫峽神女峰,天氣大多為云霧繚繞,神女像罩著薄紗似的,俯視江上,含情脈脈,更加嫵媚動人。想必土改工作隊員即將奔赴斗爭的最前線,老天也許格外恩賜,為他們事先洗刷一番身上的“小資”情調吧?沈從文一向是追求美的。他正用眼和心尋覓著,觀察著,思索著,巫山“上流一點有個山,山頭圓圓的,上面有個相當大的廟宇,可能是什么楚王神女廟(即高唐觀一一引者)。下游一點一個尖山,相當高,上面也有個小廟,好看得很”(即大寧河渡口那座尖山頂上的小廟一一引者)。在長達42公里的巫峽中,神女廟的確有好幾座。神女故鄉的黎民百姓,因感恩于神女為其護

歲月如逝水。1951年10月25日,沈從文被分配到四川內江參加“土改”隊工作,下午七時上火車,一隊人馬離北京至武漢,然后溯長江而上,從宜昌入三峽。入峽這一天正是11月1日。他在致夫人張兆和的信中寫道:“船今天已入峽,一切使人應接不睱,動人之至。孩子們實在都應當來看看的。真是一種愛國教育!” 30多年前,沈從文曾在湘西的一個軍隊上吃糧(即當兵),浪跡于湘黔川邊境上,便神往于三峽,卻終未能如愿。此時此刻,沈從文頭一次入三峽,那一見鐘情的激動是可想而知的。他在信里前后三次用了“動人之至”“動人得很”“感人之至”來表達自己的贊嘆之情。這四個字即便沒有具體的描寫,他的夫人張兆和(江浙名門閨秀、后任《人民文學》編輯)也一定會讀懂其中千言萬語的情思,而張揚起想象的翅膀。
三峽中的西陵峽,峽中有峽。在沈從文的心目中,這是“一個重要峽” ,已過“清冷峽”(應為崆嶺峽一一引者)、“兵書寶劍峽”“新灘”“秭歸”“巴東”。昭君村和屈原宅也過了。唯對“屈廟”與他心中的向往和歷史的應有情形不大相稱,眼前的屈原沱岸上的“屈原廟”(距老秭歸城東五里許),“不過如一個普通龍王廟矗立于半山岨而已”。足見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在沈從文心中的崇高地位和文化重量。如此小廟怎能裝得下屈原的偉大呢!
西陵峽留給他的深刻印象是流水急、色黃濁、山高陡絕與壯而獷悍。“前后通是山,水在山中轉……水急而深。船一面行進一面

呼喚,聲音相當慘急。兩山多陡絕。特別好看是山城山村,高高吊腳樓,到處有橘柚掛枝,明黃照眼。小灣流停船無數,孩子們在船板上船棚上打鬧。一切都如十分熟悉又嶄新陌生。”沈從文從小留連于沅水流域的城鎮與碼頭,沅水清絕透明,兩岸青山秀峭,別是一種風景,其美盡在他的《湘行散記》的字里行間。而初入峽的沈從文雖對長江三峽了解不太深,但描述還是相當老到的。令人不能不十分佩服他的藝術天賦和才華。

73

74

沈從文在新中國成立前后,曾受到誹謗,身處逆境,脫離文壇,但他的文學理想依然深埋在心中。同行的其他隊員都靠船邊觀賞,或說笑話,或看江景。可沈從文卻泛濫著別一番心思:“照我理想說來,沿江各地,特別是一些小到二百或不過三十戶的村鎮,能各住一二月,對我能用筆時極有用,因為背景中的雄秀和人事對照,使人事在這個背景中進行,一定會完全成功的……可惜不易得那么一個機會”。
這一次,沈從文過長江三峽,特別使他感動的是,那保存太古風的山村,那在江面上下的帆船,那三三五五纖夫在巖石間的走動或爬行,那江上已經升起了的薄霧,那江邊貨船上的裝貨呼喚,那弄船人的槳櫓咿呀聲、船板撞磕聲,還有那黑蒼蒼的大鷹就(即巖鷹)在江面上啄魚的雄姿,一切都自然綜合成為一個整體,融合于廹近薄暮的空氣中,動與靜契合,雄與秀并存,而與環境又如此調和,真是偉大之至,感人之至。這一切,都在他生命中“形成一種知識,一種啟示,一種另一時,將反映到文字中,成為一種歷史”(《巫山縣船上》)。然而,所有這一切,都只剩下了美好的回憶與深沉的反思……

壯麗的長江三峽,好比一座藝術的畫廊,巡禮于畫廊中,有一幅獨具特色的畫吸引著人,那就是三峽信號臺。
三峽信號臺,掛在千丈懸崖,白白的粉墻點綴著青山秀水,遠看似一朵白云,深情地繚繞著山峰。洞開的窗臺,飄灑著花瓣,迎著朝霞,送走夕照……
灘多流急的三峽,夾岸對峙,峰回路轉,為了往來輪船航行的安全,就在江段的關鍵位置修一座信號臺,使下行的輪船和上走的輪船都能望見它那醒目的紅色箭頭。紅色箭頭向上,說明有上走的輪

信號臺,三峽的風采

航、為其采藥,就在顯眼的位置修建多座廟來祭祀她,可見廣大百姓是愛憎鮮明的,是不忘感恩的。神女峰不僅是巫山頂上一塊獨具人形的奇石,更是我們心中的真、善、美的女神!

75

76

三峽女子信號臺/ 幾多氣派/ 幾多風采/ 掛在千丈懸崖/ 大門朝陽開/ 花瓣飄窗臺/ 四個妹子/ 山里口音/ 山里穿戴/ 喊了霧重慶/ 又呼大上海/ 新時代的女青年/ 神女含羞紅滿腮……
聽說這是我幾年前的拙作,姑娘們一陣清脆的笑聲,久久地回蕩在峽谷之中 ......??
在三峽信號臺工作,既有歡樂也有艱苦。當我走進青石信號臺時,接待我的是一對中年夫婦,衣著儉樸,正在吃午飯,擺在桌子上的只是一小碗稀辣椒和一大碗酸菜,盛在飯碗里的是一碗冒尖尖的“金包銀”,包谷加大米,女人碗里是煮土豆。我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他們的日子艱苦著哩!男主人老實巴交,胡子巴碴,邊吃邊講,青石信號臺位置特殊,正在神女峰腳下,飛鳳峰嘴巴上,江面狹窄,山峰很高,煙云居多,這便是文化人說的“云雨巫山”之所在。說起巫山十二峰,主人興致勃勃,他連夸青石是觀賞十二峰的最佳位置。江對岸是神女峰、松巒峰、剪刀峰,旁邊是翠屏峰,腳下是飛鳳峰。信號臺離青石村有一二里路遠。我關切地問:“住的地方這么偏僻,生活很孤獨吧?”女主人搶過話頭:“怎么不孤獨! 前不著店,后不著村,三峽風大,只有風作伴”男主人點燃旱煙,悠悠地說道:“婦道人家頭發長,見識短。我們在這里工作了二十多年,習慣了。每天兩口子吵幾句,笑一陣, 樂一會,一點也不覺得寂寞,還可以同汽笛對話,送走一條船,迎來一條船,心里蠻高興的。閑下來時,眼看浪濤,耳聽峽風,偶爾有幾只巖鷹在山峽中盤旋,真

登白帝城,從陸路上走,要經過江巴石信號臺。走進江巴石信號臺,正忙著的是清一色的四個妹子,一口四川鄉音,十分悅耳。墻上掛有好多年來的獎狀和錦旗,琳瑯滿目,說明她們工作的成績,人生的價值,青春的光彩。面對桌子上的好幾臺電話機,我驚奇地問道:有這么多電話機?她們微笑著說:“峽江日夜通航,上下輪船很多,我們就是通過這些電話機來傳遞航行信息,準確地升起信號。工作不重,但責任重。莫看房子建在偏僻地方,卻連著許多城市大港口。”從這洋溢著自豪感的幾句話里,我打心眼里為她們贊許:信號臺的工作是美麗的。忽然,一串急劇的電話鈴響起,只見一位川妹子放下電話,飛快地走出去,迅速地升起了紅色箭頭,動作麻利、輕捷。沒有多久,一艘巨輪,響起汽笛,飛馳而過,她們目送著輪船遠去……
因為江巴石信號臺的主人是四個川妹子,便被稱譽為“女子信號臺”,在三峽名聲遠揚,來這里工作的姑娘們一茬接一茬,榜上有名,年年獲獎。川妹子性格爽朗,待人熱情,說笑間她們還背誦了一首在報紙上讀到的詩歌:

船來了,下行的輪船要減速,讓道;紅色箭頭朝下,表示有下水船來了,上走的輪船要注意讓道,以免發生相撞的事故,在夜航中尤其重要。每逢霧季,三峽的航船事故偶有發生,給國家財產和人民的生命造成嚴重損失。旅行在“七百里三峽”中,江南江北的小小信號臺,無不引人注目。

77

78

第二天清晨,我站在信號臺凝目遠看,神女峰、松巒峰的巖石中奔走著十多只羊,朝霞沐浴著山峰、巖石、羊群,分外耀眼,我連忙問主人:對岸的羊子多歡呀!為什么不渡劃子到對岸獵一只羊來改善生活呢?他笑了,那是我自家牧養的羊。想吃羊肉,渡劃子過江捉一只來宰了就是。那大巖石叢就是天然的羊圈,上面是峭壁,下面是大江,跑不掉的,每年放養幾只,年年有羊肉吃,這就叫我們的生活有苦也有甜! 我好奇地又觀看著羊群,蹺起大拇指,連連稱贊:絕了。好一座三峽天然牧羊場!
主人舒心地朗朗大笑。那笑聲追著風,逐著浪,那笑聲縈繞著三峽的云,三峽的雨......
信號臺喲,三峽的風采,三峽的魂魄!讓人永遠難以忘懷!

詩意樂平里

云南看云之五彩飄逸;廬山看云之蒼茫飛渡;黃山看云之翻卷奇詭。我去屈原誕生地樂平里,車過風斗崖,山風呼嘯,出人意料,佇立遠望,云霧翻騰。忽而飛過頭頂,忽而纏繞腳下,忽而濃密遮天,忽而籠罩山峰,如海市蜃樓,叫人心里飄然浮想……
從前讀屈原辭賦,知道詩人曾與云結下了不解之緣。屈原一生屢遭讒言,在仕途上受到排擠打擊之后,便常以大膽而豐富的想象,借風、云、雷、電比喻成五彩繽紛的藝術形象,來抒發他那熾熱的愛國情懷和不屈的斗爭精神。屈原的《云中君》把“云” 當作“云神” 來祭,熱情歌吟。詩人思“云神” 而嘆息,想“云神” 而心緒不安。在長詩《離騷》中,他馳騁想象,駕著五彩祥云飄游四面八方,觀察天上地下,“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于是,他

有幾分詩意。”邊說邊嗨嗨地笑著。從他幽默的笑聲里,可以品出幾分生活的甜蜜來。心想,人處在艱苦的環境里,自己不開朗、不豁達一點,怎么過日子?面對在深山峽谷默默奉獻的人,我由衷地敬佩,深深地為他們祝福!這滾滾東去的大江,這巍巍高聳的群峰,什么才是大山之魂,什么才是三峽之魂?

79

80

當地傳說,屈原在秭歸樂平里出生時,其屋場香爐坪上空,有朵朵五彩祥云,濃濃淡淡,相依相伴,纏綿嫵媚,風吹不散,風驅不走……于是我在樂平里那天,曾久久地凝視屈鄉的云,常常一團連一團,一層疊一層,翻騰著,徘徊著,依依不舍。
樂平里的群山中,有一座山的形狀酷似屈原仰臥的模樣。當向鄉長指給我看時,我連連點頭稱贊。那云忽而擁著屈原長長的臥像,忽而遮住屈原淵博的頭部,忽而露出屈原涉江的雙腳,當它凝聚、定格在“屈原廟”的上空,好像屈原的魂已被召回,正在故鄉游動,不忍離別鄉親,越看越獨具纏綿、厚實和壯麗。我心想,似乎只有這屈鄉的云,才托得起屈原的偉大、屈原的世界文化名人之重呵!
涉香溪河,出七里峽,天地豁然開闊。那響鼓溪淙淙潺潺,一路伴我同行,令人盡享大自然的野趣。小溪兩旁,那連成一片的丘丘水田,平平坦坦,好似一面面鏡子,水靈靈的秧苗,鮮活迷人,綠意盎然,仿佛屈鄉的“神牛”(傳說,屈鄉的耕牛不用繩子牽著牛鼻耕田,稱為“神牛” )顯示其特異功能的魅力。

佇立屈原廟大門前的臺階,居高臨下,放眼四望,對面山上的一棟老屋,是“騷壇詩社”社長譚光沛老人的舊房子。瞬間,一陣清貧安然的氣息撲面而來。樂平里(今屈原村),四面環山,山色如畫。看漫山遍野,蒼松、橘林、桃李、香草,青翠欲滴,清新如洗。眼看著樂平里的好山好水好風光,我便聯想起屈原緣何在辭賦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描寫和歌頌自然風物來。比如,《九歌》中有祭日神的《東君》,祭云神的《云中君》,祭山神的《山鬼》,祭水神的《湘君》《湘夫人》等等,其描寫的對象都來自民間熟悉的事物,來自生養他的地理環境,來自詩人屈原對故里的熾熱眷戀。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這種博大胸襟、人文思想、關注民生和追求美麗理想的精神,留給中國和世界以寶貴的精神財富,與日月爭暉,令世世代代緬懷!

屈原誕生于山峽鄉野間,這塊熱土滋潤著他的辭賦。他在不朽的辭賦中大量采用各種草木花鳥作為比喻和象征,構成五彩斑斕、奇特非凡的藝術形象和詩詞意境。比如《離騷》就是例證。

81

82

久旱初雨,我走在細雨霏霏里,已聽不見往日的長冮“灘聲”。眼前是千頃碧波的高峽平湖,腳底是屈原故里的歸州古城。我曾徜徉過的石板小巷;我曾登臨過的紗帽城垛;我曾撫摸過的朱紅城門,隨著三峽大壩蓄水175米后,統統留在我美麗的思念中……
歸州新鎮崛起于屈原祠后的山頂上,露出了崢嶸的光彩。夜宿新鎮,我在夢里謁見了偉大詩人屈原,他不發《天問》,卻因鄉情濃濃而吟頌《橘頌》,2300年前的詩情激蕩、抑揚頓挫的聲音猶在耳邊回響……
秭歸種桔的歷史悠久。興許先有桔樹,然后才有《橘頌》,距今已有2000多年了。屈原故里的黎民百姓,世世代代,祖祖輩輩,

屈原一生忠心一片,又嫻于辭令。可他一再受到朝廷佞臣的讒言和打擊,政治上很不得意,終于被朝廷流放于沅水流域,在溆浦(沅江支流)一住九年,歷盡艱難困苦。當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時,屈原便用加強自我品德和修養以潔身自好,始終堅信美好的理想,毫不動搖其斗爭的意志。
屈原倘若沒有家鄉的美麗自然環境,沒有樂平里神奇的山水花木,沒有流放途中的奇異見聞和深刻體悟,他的辭賦是不是還會有那么豐富的創作源泉與靈感?!
今日樂平里,山清水秀,古樹蓊郁,奇花異草,綠意盎然。到屈鄉賞綠,讓人詩情涌動。在這個世界上,秭歸樂平里才是適合寫詩的一個村莊。那樹木蔥蘢,生機蓬勃,似見屈子偉岸的身影;那溪水淙淙潺潺,猶聞屈子哀民的心聲。我走在屈鄉樂平里的山路上,時而彎曲,時而崎嶇,好似品味著偉大詩人一生的愛憎。?

橙黃橘紅醉秋風

83

84

親臨這里,充分肯定秭歸臍橙的栽培成績。于是秭歸榮獲“中國臍橙之鄉”的稱號。

又逢橙黃橘紅時節,我們走在秭歸水田壩、向家灣的柑桔園,那層層梯田,那片片桔林,似海如潮,那青枝綠葉油綠如滴,漫山遍野,果實累累,金黃燦爛,“青黃相間雜糅”,芳香撲鼻,沁入心扉。甜了屈鄉桔農,醉了金色秋風。穿行在桔林幽徑,我情不自禁地吟出:“后皇嘉樹,橘徠服兮”。想不到陪同我們參觀的桔農馬上接起下句:“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我會心地一笑,他也笑了。原來,屈原故里早就成立了“騷壇詩社”,后來,每年端午節都舉辦“端午詩會”,詩社社員自寫自吟,外地詩友趕來朗誦,已蔚然成風,以懷念愛國愛民的偉大詩人屈原。
柑桔適宜于秭歸栽培生長,因為這里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鄉長站在田坎上激情洋溢地介紹:這里氣候條件優越,屬三峽河谷氣候,年均氣溫18攝氏度,冬季無凍害;雨量豐沛,光照充足,溫暖濕潤;土壤條件,多為黃壤、紫色土,植被豐富而肥沃,酸堿適宜;論環境條件,請各位看,放眼遠近,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山上坡下,都是田園人家,沒有工業污染。有了這種種優越條件,柑桔自可“深固難徙”。2003年,原世界柑桔協會主席、美國教授阿爾布里哥來水田壩考察后,稱贊是“上帝對我們的特別恩賜”,是柑桔生長的“樂園”。現任世界柑桔協會主席華中農大教授鄧秀新,多次

鄉長熱情好客,請我們自己動手,自摘自嘗,大飽口福。秭歸臍橙美稱之為“中華名果”,真正名不虛傳。“精色內白”,皮薄化渣,甜中微酸,口感很好,風味極濃。一位桔農說得十分爽快:今天來的都是客,到了桔園,大家放開肚量吃。如今,我們吃的柑桔飯,用的柑桔錢,走上了致富路。過去,每到豐收時節,家家搭起棚子,不管刮風下雨,守著桔園,防止偷盜;現在家家種植,戶戶豐收,柑桔大戶年均收入幾萬元,甚至上10萬元。桔園再不需要主人守護了,就是掉在樹下也無人撿拾。建設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已形成文明風氣。

年年歲歲,歲歲年年,靠水吃水,靠山吃山,把種桔栽柑當作主要農事,生息之本。改革開放后,三峽地區河谷種有30萬畝柑桔,而秭歸占了17萬畝,名副其實的橘鄉。

飲水不忘掘井人。回味秭歸臍橙,干部、桔農忘記不了一位柑桔園藝家的名字。從桔園返回鎮上,我徜徉在臨江廣場,一尊青銅雕像矗立眼前。他就是華中農業大學的章文才教授。他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柑桔事業,把智慧和生命奉獻給了人民。科技興農,科技幫助屈鄉人民脫貧致富。
(左圖:章文才雕塑)

85

86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秭歸的柑桔面臨品種老化、劣化,產量不高,掛果需要時間長,桔農收入低,擺脫不了貧窮。百姓怪罪歸州多了一道城門,名叫“頂心門”。傳說,秭歸的金銀財寶是從“頂心門”流走的。無異于“天方夜譚”。正在這關鍵時刻,年過花甲的章教授,多次親臨秭歸,深入柑桔園,走村串戶,辛苦跋涉。他從選種、育種著手,依靠科技,傳授技術,大力創新,終于走出了柑桔栽培的困境。并且積極引進國外新品種,培植出臍橙、紐荷爾、長紅、紅肉等等優良品種,三年掛果,發展“矮(樹)、密(植)、豐(產)”,連連獲得省優、部優、國優和全國農業博覽會金獎榮譽稱號。而今,秭歸“屈姑國際農業集團”把臍橙加工成橙酒,橙餅等多種名優產品,遠銷海外四五十個國家和地區,為屈原的《橘頌》譜寫新篇,寫就華章。
章文才教授的青銅雕像于2002年端午節建成,與歸州新鎮搬遷之日同時慶典。屈原故里的廣大民眾永遠懷念他。“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毛主席詩句)那深摯的真情厚意依然飄在金色的秋風中……

“東山圖畫” 懷想

平生所到之處,只要有空閑的話,我常喜歡詢問當地古時的“八景”, 或從州志、縣志中摘抄“八景”的資料,以觀其勝跡、風俗和文采。在夷陵(今宜昌)“八景” :“西陵形勝”“東山圖畫”“赤磯釣艇”“黃牛棹歌”“雅臺明月”“靈洞仙湫”“三游雨霽”“五隴煙收”之中,我對“東山圖畫”情有獨鐘。
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我分配到宜昌師專工作,學府就坐落于東山之麓,東山連綿起伏,迤邐十余里。三年里,我朝看旭日初升,藍天浮云朵朵,山上翠色鮮鮮,桃李逢春花錦繡,聲聲鳥鳴暖輕煙;我夕觀松竹透月玉玲瓏,仿佛置身在唐代詩人王維的圖畫之中。即使是恰逢“三年災害” 時期,我們在山上翻地、澆水、潑糞,亦因東山美景而欲高歌一曲。
出學校大門往右步行一二里,便可從那里登上東山之巔,這里是“東山寺”遺址所在地(今解放宜昌紀念碑)。翻開《夷陵州志》(明?弘治九年刻本) 復印本 ,首頁上一幅《宜昌東山寺》的老照片炫然

87

88

“東山圖畫”之所以引人矚目,不僅因為它的自然風景優美,綠蘿溪幽,小橋流水,更在于它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一座不高的山上,修建有慈云寺、東山寺、東山草堂、攬勝樓等名勝古跡,留下了許多文人墨客的足跡與詩文。譬如,北宋歐陽修(曾貶為夷陵縣令),他在任上三個年頭,足跡踏遍夷陵山水之后,曾寫下“西陵山水天下佳”的名句。而對東山寺他贊美曰:“日暖東山去,松門數里斜,山林隱者趣,鐘鼓梵王家”,“惟有山川為勝絕,寄人堪作畫圖夸”,字里行間激情洋溢,文采斐然;清代學者王定安在《東山寺》吟詠:“藹藹東山巔,悠悠圖畫里”; 清代楊振世也寫道:“信步東山上,憑高眺遠村,云連奔峽口,煙合鎖荊門”(《登東山寺》),詩句生動形象;沈慶在《東山圖畫》中的描寫幾乎達到了極致:“旭日瞳瞳上,東山霽色開。翠凝排綉闥,清雅逼蓬萊……”,把情與景交融在一起,詩意盎然。類似例子不勝枚舉。所有這些濃郁的人文氣息,莫不為西陵峽口的東山增光添彩!

夷陵自古地靈人杰。古代有偉大詩人屈原、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明代有在朝廷屢官刑部侍郎,后拜南京工部尚書的劉一儒,有任吏郎左侍郎的王篆。劉一儒以清正廉潔聞名于世;王篆獲鐵御史美譽,百姓尊稱他為“王天官”。兩人生前都懷著濃濃的鄉情,未忘鄉愁。劉一儒在東山腳下修建一座“東山草堂”, 從老照片看,草堂大門兩層,飛檐翹角,門前石階寬敞,為接待八方游客提供食宿方便、為過往文化名人提供交流場所;王篆則在南關外常家溪上重修一座石橋,后人改名“天官橋”(早已廢毀)。當東山寺修繕后,回歸故里的王天官為其作《東山寺記》;“郡故有東山寺,去州五里,建自唐。蓋形家(形法家,即風水先生一一引者)言:東山蜿蜒,作鎮郡城,與葛道諸山對,主客不敵,非建浮屠飛閣(即寺廟一一引者)以張主勢,無以提福西陵。則寺之所由來也”。開宗明義,寫明了修建東山寺的緣由。全文敘述簡明,詳略得當,語言生動,頗多韻味。還有夷陵名人雷思霈,明萬歷年間中進士,官至翰林檢討,寫了許多游東山寺的詩篇。如“九日東山寺,無花卻有歌。峰巒朝雨后,鈴鐸晚風多。峽口生秋水,湖心老芰荷。舊時游息地,竹素己婆娑”。 詩中抒發了作者多少情懷!
落葉歸根,一代鄉官、鄉賢逝世之后,都埋葬于宜昌東山。據說,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這兩座墳塋才不復存在。江山留勝跡,歷史源遠長。惜乎哉!
可是,余生也有幸。我對建于東山山麓的一座高大的石牌坊,

入目。東山寺始建于唐代,重建于明代,又毀于日本侵華戰爭的炮火中。據傳,隔江相望的磨基山搶了風水,客爭主位、主不敵客。于是到了唐代時,便在東山之巔修了這座寺廟,以助夷陵之興旺。余生晚矣,只能從老照片上觀瞻古寺的外形,堪稱雄壯美觀,那登臨進寺的臺階曲折斷續,于草叢中依稀可辨。自古以來,以其歷史悠久,名僧侍奉,香火旺盛,占盡地脈風水,福佑西塞夷陵,而成為聞名的千古名剎,被列為“夷陵八景”,排名第二,流傳至今。

89

90

唐代大詩人杜甫曾在夔州(今奉節)寫下《秋興》(八首),以身居三峽、心念長安為線索,抒寫自己遭逢戰亂,留滯他鄉的秋感,于凄清哀怨之中,在蕭瑟陰森的氣象里,寄寓著沉雄博麗的意境。啊!往事越千年。“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而今的秋天則是神州大地豐收的年景,是金色的秋天,億萬人民群眾沉醉在飄香的秋風里。

上聯:“”百卉斗春秋,拓東山一區,游人應識從軍樂;”下聯:“大江流日夜,望西陵三峽,過客猶生敵愾心。”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日本侵略者從常德、從棗陽瘋狂撲來,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罪惡滔天。1940年五六月間,日本侵略者發動了大規模的對宜作戰,其主戰場不僅在西陵峽的石牌, 也擺在城區的東山。東山寺和東山草堂都毀于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下。這是日寇蹂躪中國的又一鐵證。歷史豈容歪曲,罪行怎能洗刷!在紀念抭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今天,我們更加懷想東山寺與東山草堂等名勝古跡。盡管今日東山已經氣象萬千、風景煥然一新,圖畫更新更美,但作為宜昌歷史文化地標的靈魂,將永遠跳動在我們的心里!

不僅目睹過它的雄姿,而且多次穿行其下,那副鐫刻的楹聯依稀留在記憶中。

秋? ? 興

91

92

在國慶節日里,我慕名前去湖北枝江金湖國家濕地公園。這是前幾年在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指導下,重新修復的一個湖泊,由劉家湖等三個湖組合而成,濕地總面積733.36公頃。經過疏浚整治,清除湖中污泥,杜絕污水進入,使濁水變清,水體透明度大于0.7米,正常水位42.6米,水深1.75米,湖泊面積近100畝,湖堤加固拓寬,生態環境大大改善,面貌煥然一新,成為綠色宜昌新的“打卡地”,人如織,車滿場,堤上的三輪腳踏旅游車,似萬馬奔騰,歡聲笑語掠過湖上的微瀾、大波……
“金湖”的名字,是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引申而來的,當然風雅。碰巧,那天天氣突變,忽然刮起了狂風,我們頂著狂風,艱難地沿著湖畔行走。真有點當年屈原大夫在汨羅江邊行吟澤畔之氣概。興許屈原故里的兒女,都有這般勇往直前、風姿綽約,屈子遺風將傳承千年萬代!
金湖國家濕地公園,綠樹成片成林,郁郁青青,充滿勃勃生機,各種鳥雀好似受過訓練的歌唱演員,多聲部合唱,宛如一場場精彩演出,抒發出優美的秋之韻。風中的金湖,波浪起伏,迷濛浩渺,雖比不上洞庭一湖“銜遠山,呑長江”“一碧萬頃,沙鷗群集”之壯觀,但一叢叢荷葉隨風飄曳,一朵朵荷花迎風吐艷,不怕風吹浪打,一顆顆高潔的荷心凸顯綠意盎然的生命活力,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美麗悅目。令人心曠神怡,平添了濃濃的秋興!
白露蒹葭。湖邊的巴茅(蘆葦),正展枝競放,被狂風吹得一邊

在逆風中行進,我忽然回想起當年“征服自熱”的那股狂熱來,戰天斗地的熱浪席卷神州大地,連小小麻雀都在全民的“圍剿”火力中,或鑼鼓喧天恐嚇,或彈弓密集射擊,或用獵槍滅絕。一陣“狂熱”過后,經過反思,人們逐漸對大自然產生了深情、美麗、詩意與禮贊。鳥類是十分靈敏的小生靈,一年四季中都在用辛勤的勞動來尋覓舒適的生存環境。長江邊的枝江金湖國家濕地,沒有逃過它們的慧眼,新奇地棲息于綠樹之中,閑看悠悠白云,嬉戲于碧波之上,仰望遼闊椘天。已經首現稀有猛禽紅腳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鴉鵑等,金湖成了“侯鳥”們的樂園;金湖也成了老百姓休憩的公

倒,仍承受住風的壓力,舉起雪白雪白的纖手,英姿颯爽,勇敢地手牽手、肩并肩地護衛金湖,巾幗不讓須眉。秋興是自然界賦予人們的大美,正是由無數個小美融匯而成的。

93

94

人與自然界的這種和諧關系,黨的十八大以來,得到了更加清醒、更加深刻、更加高遠的認知,習近平總書記最響亮地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深刻的哲思,從戰略的高度,把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與實踐列入全黨和全國的議事日程。而對中華民族母親河長江的大保護,尤為重視。共管長江大保護,不搞長江大開發。同時,在萬里長江上,實施“十年禁捕”的堅決措施;并且對其他江河湖泊實行“河長”“湖長”負責制,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和關注!十四億人民的生態環保意識,得到了空前的大提高。
歲月悠悠,悠悠歲月。我們已告別了杜甫筆下凄清哀怨的“秋興”,又將迎來第二個百年更加燦爛、更加高光的“秋興”!

園。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正是老百姓求得內心世界的一種平衡。

神秘的后河

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的后河,被譽為“世界罕見,中國獨有”的國家自然保護區,我早就心馳神往這片神秘的土地。
車進關門峽,一條幽深的峽谷赫然入目,懸崖峭壁對峙,雄奇壯觀,地質學家稱之為“V”型谷。就是這一扇自然天造的巨大石門,把山里與山外隔離成兩重天地。山外的世界,平平凡凡,熙熙攘攘,習見如常;山里的世界,原始、古樸、神秘。一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尚未脫貧的五峰土家族山民,為了采伐綠色寶藏,開鑿一條400多米長的隧洞,才開天辟地打通了山里與山外的歷史阻隔。
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遠遠超出了人類的豐富想象力;而后河這片原始森林也大大出乎我們的想象之外。后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約500平方公里,其中原始森林面積105平方公里,古樹茂密,蓊蓊郁郁,一望無邊,濃綠映天。與神農架原始森林相比,自有大中見小之別。可是,它的特別在于一億三千萬年前,當第四紀

95

96

當我置身于后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明地感覺到一種無所不在、無所不有的神秘感,籠罩著我渺小的身體,縈繞著我貧乏的腦海,它那獨特的魅力,是在別處所無法感受得到的。于是,我獲得了極大的人生滿足,我完全地沉醉了,我久久地沉浸在如夢如幻的境界里……短短三天,我興致勃勃地穿越在蒼蒼密林之中,我驚奇地貪婪地觀賞億萬年前遺留的自然景觀。一路上,鳥語相伴,山泉伴奏,只見那沉積的腐殖葉柔軟似毯,潤濕的枯木橫臥,茸茸的青苔滿樹,奇藤生生死死纏著樹干,老莖鮮活地生花。我深深呼吸到的是原始森林獨特的“土香”,似與花香不同,也與果香有別,沁人心脾后,直令人感到特別滋潤。問同伴是什么香味?都說意會得到但說不出來。問導游,回答說:后河是一座巨大的天然氧氣“工廠”,它每天釋放氧氣709噸,被譽為天然“氧吧”。聽她用詞都到了很時尚的份上了,我若再追問怕要見笑于人了,只好諾諾地點頭。

在后河三日,我親眼見到百年古木、千年水杉、萬年珙桐……若論開眼界長見識,可謂山里僅三日,勝讀十年書。剛走出炎夏火爐似的城市,后河的陽光頓時變得溫煦,后河的山風變得多么輕柔。我站立那片集中生長的水絲梨純林前,聽著介紹,這是全國面積最大的生長地,也是東南亞最大的群落,保護價值很大。對于紅豆杉,不知為什么我情有獨鐘,它的樹干那么高大,可達5~15米,它的樹葉那么碧綠挺直伸張,它的樹皮更是一寶,可提煉出紫杉醇,對癌有抑制作用。在世界醫學界全力攻克癌癥的研究中,紅豆杉將發揮出拯救人類生命的奇跡。珙桐是“活化石”,被譽為“中國鴿子花”,是絕對的“國寶”,加之同王昭君有關的優美傳說,更令人盛贊不絕。鴿子花是昭君出塞時請求漢文帝賜予她的一對白信鴿,隨昭君到了塞外。后來,信鴿萬里迢迢飛回長安、飛回昭君故里,千辛萬苦,信鴿累極了,便棲落在珙桐樹上,之后便化作兩朵雪白的花,形似白鴿,繼之千樹萬樹都開滿了鴿子花。“中國鴿子花”由此得名。后河自然保護區有珙桐群落500多畝,11500多株,是世界上最大的珙桐原種基地,堪稱“鴿子花的故鄉”。逢五六月開花時節,那滿樹的白花像鴿子一樣翩翩欲飛,美麗極了。
后河自然保護區奇禽怪獸種類很多,屬國家級保護動物就有51種,國家瀕危物種有:華南虎、云豹、金錢豹、黑麂、金雕、杜

冰川襲來,以其風卷殘云之猛力、摧枯拉朽之鋒芒,掃蕩了地球上許許多多的古生物,生命瀕于滅絕;而后河卻幸免于這場空前的大災難,為人類留下了大量的被稱之為“活化石”的珍稀植物群落。據初步探明,留存的野生維管束植物有2087種,其中極度瀕危植物29種;野生脊椎動物307種,其中極度瀕危動物51種。在后河10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植物種類的數量相當于歐洲的總和,成為世界公認的最神秘的“生命王國”。這是世界罕見的奇跡,這是中國獨有的珍寶,也留給科學家一個尚待破解之“謎”。

在世界大氣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今天,后河成了一片難以尋覓的人間仙境,她的綠色生命是何等的蓬勃!

97

98

山靈通地脈,巖幽連古泉。山靈水秀的后河,有小河流12條,大小潭池200多個,瀑布20多條,清泉無數。其中貫穿保護區的那條河,在關門峽之外稱“前河”;在關門峽之內稱“后河”。它從原始森林的山根處汩汩流淌出來,流向湖南澧水。當地六七十歲的老人見證,他們從未見過后河干涸過,四季清亮碧透,似銀水,像珍珠。下暴雨時,河水也不渾濁。有的河段深達四五米;有的河段淺到一二尺。逢峽谷聲如雷鳴;遇深潭,漣漪圈圈,時而嘩嘩啦啦,時而潺潺淙淙,一路歡歌,一路蹦跳,水高高興興,人也歡歡喜喜,真是人見人愛。論水,后河比張家界清亮,比九寨溝鮮活。后河的水質超過國家一級標準,富含人體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多達40余種,是取之不盡的天然礦泉水資源。飲之,純凈甘甜清涼;浴之,可美容養顏,治療皮膚病。有人總結:“清亮亮的后河水,男子喝了更健壯,女人喝了變漂亮”。
走進后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我恍如置身于山靈水秀、無比神奇的人間仙境。說妙不可言,那是真言;說相見恨晚,那是真情。衷心祝愿這神秘的“生命王國”永遠魅力無窮,長生不老,萬古不朽!

往事記憶猶新,40多年前,我擁擠在武昌水果湖街頭“讀報欄”爭看徐遲先生《哥德巴赫猜想》的動人情景,至今難忘。廣大人民群眾之所以如此歡迎徐遲的科技報告文學,因為它形象地報告了一個歷史新時期的到來,高高豎立起一塊新時期報告文學史上的新里程碑。老詩人、作家徐遲以大無畏的勇敢精神,一馬當先沖破了“四人幫”的禁區,闖進了科技報告文學這個嶄新的創作領域,從1977年10月在《人民文學》發表《地質之光》以后,一發而不可收,連續寫出《哥德巴赫猜想》(各大報刊轉載),《在湍流的渦漩中》(《人民日報》刊發)、《生命之樹常綠》(《光明日報》刊發)等作品。廣大作者如饑似渴地讀著這一篇一篇的報告文學,喜上眉梢,交口稱贊,無不為其中感人的人物和情節所深深打動,中國知識分子重放光芒,迎來了科學與文藝的春天,轟動了國內外。徐遲的報告文學為我國文藝百花園增添了一朵鮮艷奪目的奇葩!

麝,尤其是華南虎幾乎快要滅絕。因本人生性膽小,對于這些奇禽怪獸,存著“葉公好龍”之心態,生怕偶然遇之。清晨,漫步林中,眼前一塊“猛禽金雕繁殖區”木牌,令我馬上止步。在密林中,當我看到那塊“華南虎出沒地”的牌子,更是膽顫心驚不已……

永不凋謝的奇葩

——再讀《哥德巴赫猜想》

99

100

報告文學《哥徳巴赫猜想》一書,1978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今年,在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80周年時,《文藝報》公布在《講話》精神的照耀下,徐遲的這部報告文學集入選“百部文藝作品榜單”。令人十分欣喜。于是,我再次讀了徐遲的科技報告文學,感覺它仍然閃耀著思想和藝術的光彩。文學是人學。科技報告文學同樣也是寫人的,是寫科學家、科技工作者的生活、工作、斗爭和思想感情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書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努力塑造科學英雄的真實形象。在作者筆下,有老一輩著名科學家的形象,如李四光、周培源、蔡希陶;也有年輕一代優秀科學家的形象,如陳景潤等,依舊鮮活動人。這是

科技報告文學是報告文學的一個新品種,它既具有報告文學的真實性,敘寫真人真事,不允許虛構;又具有報告文學的文學性,藝術地敘寫真人真事,可以對所寫的人和事適當地進行加工,允許概括和剪裁。但它區別于其他報告文學的最特殊之處,就是科學性。它的描寫對象是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它報告的是科技戰線的新事,是科研工作、科研成果;它散發的是科學的芳香,富有科學色彩。沒有科學性,就沒有科技報告文學。寫李四光,不可不涉及他的地質論文,不可不對新華夏體系進行描繪;寫陳景潤,不可不說明數學公式;寫蔡希陶,不可不寫到植物學等等。當然,我們寫科學,目的還是為了寫人,寫科學家,寫科技工作者,揭示他們崇高的心靈美,而絕不是枯燥地介紹科學知識或寫科學講義。為了寫好科學報告文學,作家還要努力學一點科學知識。徐遲寫《哥德巴

的威脅,排除種種阻礙,勇敢機智地從國外回到祖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在湍流的渦漩中》的周培源頂著撲面而來的反革命政治逆流的沖擊,像中流砥柱,不動搖,不低頭,巍然屹立,表現了一個老科學家堅持真理、堅持黨性、堅持原則的高大形象;《哥德巴赫猜想》中的陳景潤,為了攀登科學最高峰,采摘“皇冠上的明珠”,整天遨游在“數學的王國”里,勤奮、堅韌、頑強,忠于科學,忠于人民。這些令人肅然起敬的偉大人物,極大地豐富了社會主義文學形象的畫廊,為提高中華民族科學文化水平樹立了光輝的學習榜樣。

一曲曲科學英雄的禮贊。《地質之光》的李四光,展現了一個革命科學家高尚的政治品格。他蔑視蔣介石的利誘,不顧國民黨反動派

101

102

科技報告文學不允許虛構,寫的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為了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達到典型化的高度,而不是照搬生活,作家必須具有高度的藝術眼光和剪裁技巧。徐遲的科技報告文學的又一個特點是,善于選擇典型人物不平凡的獨特經歷。生活中的一般真人真事,不能作為科技報告文學的描寫對象和主人公,必須選擇在某一學科或學科的某一方面有發明創造、有特殊貢獻的人和事。李四光、周培源、蔡希陶等這些老一輩的著名科學家,正是我們生活中革命科學家的典型。選擇這些著名科學家來寫,當然好辦,也容易為人民群眾批準。但對于陳景潤這樣年輕一代的數學家能不能寫?在當時,對陳景潤的認識是不一致的。有人說他是“安鉆迷”“白專典型”;有人說他搞莫名其妙的數學;有人說他兢兢業業研究數學,努力攀登高峰,是“紅專典型”;也有人對他有懷疑,不知他“紅”在哪里。眾說紛紜。而徐遲能透過現象看本質,以其敏銳的政治和藝術的眼光,大膽地肯定了陳景潤的創造性工作,懷著飽滿的革命感情和責任感,毅然決然地描寫了他,熱情地歌頌了陳景潤,向國內外讀者報告了這個年輕數學家的不平凡的事跡,成功地寫出

赫猜想》,就走進了數學研究所圖書館,學習古代數學史,學習華羅庚的著作《高等數學引論》,學習馬克思的《數學手稿》等,努力去學習自己所不熟悉和不了解的科學知識。創作實踐證明:作家懂得一點科學,就可以更好地反映科學家,寫好科學家,表現宏偉的現代化建設。

選準了描寫對象,固然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但如何描寫對象,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徐遲的科技報告文學巧于構思,善于選擇感人的情節和生動的細節。他注意從人物獨特的經歷中概括出典型的感人的情節,又注意從人物鮮明的個性中提煉出真實生動的細節,然后加以精心組織安排,使之跌宕起伏,力避平鋪直敘,加強文學色彩。比如《哥德巴赫猜想》把陳景潤的切身遭遇和成長過程,置于兩種社會制度、兩種對立路線的對比敘寫中,顯得比較曲折復雜,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令人神往的科學世界,讀后蕩氣回腸。
《生命之樹常綠》敘寫蔡希陶為了填補祖國植物學的空白點,作者把主人公放在民族矛盾尖銳的國民黨統治時期這個背景下,從他冒著被彝族奴隸主擄掠為奴隸的危險,勇敢地闖進了山大人稀的大涼山,并長年跋涉在云南邊境的熱帶瘴癘之地的獨特經歷中,提煉出生動曲折的情節,突出了老植物學家的性格特點。《地質之光》的結尾:“白發蒼蒼的李四光,眨眨眼睛,笑了一笑,輕輕撥動他桌上一個地球儀,一下子使小小寰球急速地旋轉了起來。”這個意味深長的藝術細節,形象地表現了科學家對未來充滿了勝利的信心!正因為徐遲在作品中善于從大處著眼,于小處落筆,“大”“小”結合,所以他的科技報告文學思想性和藝術性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徐遲的科技報告文學在注重人物的個性描寫時,不去追求所謂“奇異”,而選擇那些表面的生活“怪癖”。藝術

了《哥德巴赫猜想》這篇可以載入文學史冊的歷史名作。

103

104

徐遲的《哥徳巴赫猜想》,藝術表現手法多樣靈活,作品面貌千姿百態,和同一創作領域的其他作品相比,無疑是出類拔萃的。《哥德巴赫猜想》和《生命之樹常綠》采用了按時間順序寫科學家成長歷程的寫法;《地質之光》采用了在順敘中插入大段倒敘和補敘的寫法;《在湍流的渦璇中》采用了截取人物在典型環境中某一短暫瞬間的寫法,還有新舊對比的寫法,等等。靈活多樣的表現手

徐遲先生,人已千古,文亦常青常綠!

細節的選擇與提煉,是為了增強人物的真實性,使形象血肉豐滿。《哥德巴赫猜想》寫陳景潤并沒有把他當作數學怪人,來追求某些瑣碎的、非本質的細節。同樣地,在《生命之樹常綠》里,作家通過蔡希陶種花、種菜、種煙葉、飼禽、相馬、馴狼狗等細節描寫,表現了一個植物學家的性格特點,揭示了他為發展祖國植物學,在黑暗的舊社會自籌經費,艱苦創業的奮斗精神和崇高品質,令人敬佩!

法,增添了科技報告文學的藝術美。加之徐遲在作品里傾注詩人般的澎湃激情,夾有深刻的議論,既詩意盎然,又富有哲理,真是別具風格,讓人耳目一新!盡管當時思想解放得還不夠,極“左”思想的影響尚未肅清,個別作品中難免存在一些時代的印痕。歲月流逝了幾十年,徐遲的科技報告文學經受住了時間與歷史的檢驗,依然鮮活地留在廣大讀者的記憶里,依然留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輝煌史冊中,依然充滿了藝術的生命力,像是一朵永不凋謝的奇葩!

105

106

凝聚文學力量 弘揚工匠精神

ningjuWENXUEliliang? hongyangzhigongwenhua

文中所用圖片,部分相關人員提供,部分源自網絡,如有爭議,請聯系編輯刪除。

敬請掃碼關注

 Copyright ? 2024 陜西妙網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陜B2-2021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