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精品va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网午夜_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_欧美人与物videos另

注冊

宜昌職工文學 2023年01期 總第013期

宜昌職工文學

宜昌市職工文學讀書協會主辦

2023年01期? 總第013期

中華辭賦鑒賞公益講座(江必新)

地址:
湖北省宜昌市隆康路10號
郵箱:
1410465391@qq.com

校 對:
蒹 葭 劉金祥 高莉玲

宜昌市職工文學讀書協會主辦

顧 問:
張澤勇? ?肖思科

主 編:
張永久

責任編輯:
若 水

編 審:
馮漢斌

編 委 會:
馮漢斌? ?劉小平
阮仲謀? ?陳? ?剛
張明俊? ?姚正威
彭紅衛? ?熊本旭

-------------------------------------------------------------------------------

01
07
13
19
24
34
39
43
49

宜昌賦?
石頭上的村莊?
且以青山寫青史?
鄉村振興顧問彭正平
??
典范村的涅槃路
?
茶香老霧沖
——記“清江茶王”覃立明
扎根深山的“大學生”茶農
因軍人而榮光的村莊
滄海桑田話金湖

江必新
周凌云
虹? ?珊
程心才
彭遠光
劉玉新
周保平
李廣彥
董傳蓮

屈定國
向? ?剛
劉啟艷
何宏江
向大梅
韓曉夷
方扣鎖
潘祖德
?陳華東
馬玉杰
格杉

花海月鳴
山峽客棧
飛躍的梅二沖
走進龍潭坪
鴉鵲嶺中學變奏曲
半村煙雨半朦朧
南邊村
炳大叔的習慣
大山深處土美味
牛莊印象(組詩)
西河作證
——致敬湖北省見義勇為英雄胡延清

53
59
64
70
74
79
83
89
96
102
107

01

古邑夷陵,今之宜昌。峽州故地,亦名臨江。江劃南北,地括清漳。西控巴蜀,東襟荊湘。鄂咽渝喉,吞湖吐江。嶺巒相擁,陵夷接壤。漢土俗異,巴楚文襄。文化燦爛,符號昭彰。

宜 昌 賦

江必新

02

積厚宜昌,悠遠之邦

人猿揖別,始啟智商;頜骨臼齒,幸存長陽a。關廟彩陶,文明曙光。楊灣陶符,漢字濫觴b。季連南遷,繹都丹陽。熊通稱王,莊王興邦。武落鐘離,務相圖強;白虎夷水,土家發祥c。

大愛宜昌,佳人之邦

西陵嫘祖,養蠶植桑;繅絲織絹,法制衣裳;嫁娶循禮,訣別蠻荒;弼政帝業,功德無量。興山王嬙,落雁朔方;一曲琵琶,亙古絕唱;萬里出塞,息戰安邦;胡漢和親,百世流芳。

戊戌年秋,應家鄉之約,賦記《符號宜昌》。余雖深感才疏學淺,難以勝任,然故土情深,盛情難卻,且家鄉不僅為世界水電名都,亦為文化蘊藉深厚名城,故不揣鄙陋,勉為其難,長歌當詠,略抒衷情,以償鄉懷夙愿。

03

屈子相楚,瀝膽抽腸;志潔行廉,因讒遭放。行吟辭賦,山高水長;忠清許國,日月同光。李杜流連,酒酣詩暢。前后三游,文弘宋唐。二陸入峽,泉茶稱上。文宗歐陽,憂喜黎蒼。山谷述物,記敘周詳。
巍巍玉泉,伽藍道場。天臺祖庭,智顗初創。宋代鐵塔,見證滄桑。鵬云博學,才顯東洋。園亭里館,文華泱泱。庠序鄉城,俊才茁壯。體壇繁榮,輩出健將;藝苑茂盛,群星閃亮。

文華宜昌,多才之邦

04

西陵峽口,關津要防,巴蜀鎖鑰,荊楚屏障。子龍救主,奇功屢創。翼德橫矛,水逆當陽。云長點兵,氣宏膽壯。火燒連營,書生拜將。明翰赴死,主義高揚。民生作孚,竭忠雙搶。石牌鏖戰,圖存救亡;軍民浴血,倭寇膽喪;衛我陪都,挫敵鋒芒;血肉長城,固若金湯。

英雄宜昌,克捷之邦

生態宜昌,大美之邦

白堊鰉鱘,江生海長;洄游峽口,種繁群昌。高峽平湖,流彩溢光;山崇嶺峻,攏翠疊嶂。奇秀絕景,紛呈妙相。九溪一瀑,珠飛玉漾。三峰五洞,形塑萬象。兩江四峽,山水畫廊。崖巖嵐谷,奇境千狀。造化神工,恍若天堂。

05

注 釋:
? ? ? a幸存長陽:1956年9月,長陽縣生物教師陳明治在大堰鐘家灣發現類人猿的上顎骨以及上附的兩枚牙齒。1957年,經中國科學院古

資源富集,稟賦優良。物濟海外,貨通諸洋;名優新特,享譽八方。綠色發展,生機盎盎。橙紅茶綠,魚躍稻香。佳釀美食,五洲共嘗。水電名城,輸能送光;防洪減排,百姓安康。柏斯鋼琴,品牌長江;祥樂高奏,協和華洋。昨著青史,今譜新章;美譽接踵,殊榮連榜;繼往開來,鵬舉鳳翔;革故鼎新,虎躍龍驤;固本強基,地久天長;此域恒盛,斯宜永昌!

富饒宜昌,興旺之邦

06

江必新:著名法學家,十三屆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原黨組副書記、副院長,二級大法官,中國法學會副會長。

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室賈蘭坡先生鑒定距今年代19.5萬年,肯定其為古人類分布與演進的罕見實證,命名為“長陽人”。
? ? ? b楊灣陶符:1981年和1994年,湖北考古專家分別對夷陵區楊家灣一帶進行兩次發掘,出土大量石器、玉器和彩陶,其中244件彩陶上有刻劃符號。
? ? ? c巴務相:相傳,遠古的時候,武落鐘離山廩君蠻有巴、樊、暉、相、鄭五姓,巴務相以技高一籌被推為五姓部落的酋領,稱為“廩君”。

07

村莊多石頭,面貌盡崢嶸。
我在村莊里彳亍,就是在石頭上行走。
多青石:青灰色,是鋼的品質,猶如村里人的意志;多墩子石:囫囫圇圇,樸拙的就是村莊的情態;多煤矸石,墨坨般的,可能還是土地的一部分,土地的氣息里含有石頭的氣息。
還有,打開我的視野,從村子的最下端移動我的眼光,成一個角度,向上,向上,那些層層疊疊的石頭,都筑成了山坡峻嶺,多

周凌云

石頭上的村莊

08

么有序,不知合不合平仄的規律,多像波浪啊,波動著、起伏著,從山腳一直浪上去,一個浪頭剛好碰觸到天上;還有些石頭構成的山,參差錯落,相互勾連,藝術形態也是有的,正合長短句的韻律。

地底下的、地表上的,皆石。從地里生長并豎起來的一叢叢石柱,也是石,都叫它“沖天炮”,我覺得也像。如果長出來的是古樹,青枝綠葉的,能點綴一下江山,多好啊!“沖天炮”沖得再高,有什么用呢?有些石頭生得猙獰,老虎?獅子?猩猩?恐龍?這些自然界的大蟲會復活嗎?白天不會,它們肅穆著,是雕塑,太陽落了,村子朦朧晦暗的時候,可能會復活,幻影般蹲在不同的山頭,夢中或許會聽到它們的吼聲。
村莊的路都是石板路,走在步道上,腳不沾泥,鞋子踩上去,“咔嚓”“咔嚓”,我每一步都把村莊踩響了,有了共鳴,可見村莊不是一團軟泥,而是堅硬的大地。走了一段寬闊的茶馬古道,也全是石道,我虛構了一長串馬蹄足音,在耳邊繁響,又藏于心頭去回味。馬隊帶走了村莊的往事,故事遠去了,留給我們的還是石道。村莊是時代的走道。
曾經,全村都是石頭房。地基、屋墻、瓦片,都是石。地基和屋腳用墩子石壘起來,再用條塊石砌成墻,里屋用石灰抹一下,蓋上青石瓦片,就可以住人了。灶是石頭做的,家用的水缸、桌子,還有磨和碾也是石頭的。豬槽,是鑿的石槽,茅坑也是挖出的石

09

坑。生活的點點滴滴都與石頭關聯著。石頭房雖然外面看起來粗糙,棱棱角角,但就地取材,房子牢靠,冬暖夏涼,像城堡一樣固若金湯。院壩用石片鋪墊。家族的墳塋,用石頭圍砌。石頭為誰而生呢?當然為全村的每戶人家。

男人都是石匠。都在石頭上做文章。有的用青石打墓碑,糊口養家。也有人開山劈石,切割成石條、石磚,賣出去鋪城市街道,賺些生活費。石頭,好像是生活的出路。
我對石頭房興趣濃厚,尋尋覓覓,跑遍了全村,卻只見一家農戶還住在石頭房里,一位老者在家。娘在石坡上干活時動了胎,在石頭上生了他。名字就叫石生了。石生,這個名字多有紀念意義啊。一生注定離不開石頭了。他是最有名的石匠。建石頭屋,蓋石瓦片最難,別人蓋得漏雨,這倒是他的絕活兒,是大師傅,都曾找他蓋過石瓦片。他不打算建新屋了。石頭屋是他和父親的杰作,夠住幾輩子了。死也要死在石頭屋里。他給自己鑿好了石頭棺材。在石頭上生,也要埋到石頭里去。
有的人戶將石頭屋做了雜屋,有的成了豬圈和羊舍,有的任其破敗,不再理會。石頭屋是歷史跑過的痕跡呢。
我來到的這個石頭上的村莊,它的名字叫:白果埫村。村莊里,白果樹是有的,古樹還有好幾棵,不高大,年代卻久遠。來時是秋天,白果樹全都金黃了,多么美麗的色彩,如果它的葉片都是金葉,多好!金黃的色彩映襯著漆黑的、鐵灰色的石頭,村莊就豐

10

“埫”是什么?山與山、石頭與石頭間的小平地。全村有百來個“埫”,筲箕埫、四方埫、窩窩埫、夜壺埫、天坑埫,是各種埫的形態;葉家埫、施家埫、鄭家埫,是家族聚居之地;柏果淌、皂角埫,是形象標志性的小地名。我還看見一處“大寨埫”,這是改造過的梯田,墩子石砌成大坎,一彎一彎,一層一層,這是最規整的埫了。埫,是人們耕耘的莊稼地。石頭分化為石碴,石碴爛為碎土,成為瘦土。埫里生長苞谷,其他作物看起來零散。苞谷就苞谷吧,苞谷并不低賤,還是有價值的,它也能成就大事。村民用收獲的苞谷辦酒廠,也有的喂黑豬、養黑雞。遙遠處,就傳來此起彼伏的雞鳴。我靠近一家雞場,眼前黑壓壓的。蹦跳的,鳴唱的,還有公雞騎在母雞身上強迫“打水”的,都像黑黢黢的石頭,只是生動活潑,它們與村莊色調一致。雞場用石頭砌圍,養了千把多只,主人將苞谷撒進石槽,雞們骨碌骨碌,滾到一堆,雞喊鴨叫。雞場還要養幾只鴨,雞不怕人,怕鴨,鴨會收拾它們。山坡上,鐵絲網還圈了一片,黑雞們自由散漫,但也有追逐者,上演打情罵俏的小情景。主人最累的不是喂養它們,是撿雞蛋。雞們躲躲藏藏,蛋生在旮旯里,烏不溜秋也像石頭,不仔細搜尋,真會漏掉。石頭村,鬼不生蛋的地方,倒出產土雞蛋,銷路好得很。都被那些來爬山的背包客買走了。

富多彩起來。看看這個村的勁頭,總有一天,金色會統治整個村莊,金色將覆蓋石頭。難怪村支書說,要大力栽培白果樹呢。

11

白果埫村幅員廣闊,野馬溪大峽谷,還有美座峽、溶洞和天坑,這些石頭組合的雄偉山川,也屬于村莊。它們的石頭不是去奠基村委會大樓,沒有砌農家的房屋、鋪百家的院子,而是鑄起了壯麗的景致。它們的美,其實早就暴露了,只是發現得晚了些。在貧窮的時候,它們還是石頭,眼下成為美景了,已是大伙兒的“飯碗”。前一屆村主任干脆辭了職,將房子重新翻修,辦起農家樂來。“沖天炮”石柱就在眼前,家還緊靠茶馬古道,處處占盡了便宜,背包客上上下下,就成供給站了,吃飽喝足了再趕路。我和幾位作家進到他家時,一尊赫然而起的石頭蹲在院子里,數丈高,黝黑發亮,紋理是天書。主人請我們給農家樂取個名兒,我們也不謙虛,“黑石齋”“沖天炮飯莊”,等等,七嘴八舌說了一堆,主人也只抿嘴笑一笑,也許他心中自有主張了。大石頭成為他家的標志,也是一景。人們對待石頭的觀念已發生了改變,雖然占領了院壩的地盤兒,但他覺得,這就是農家樂的招牌,最好的廣告詞。石頭曾是一坨窮疙瘩,眼下要保護它了。
農戶建房已不用石頭了,水泥、砂石、鋼筋替代了,外面光鮮,里面也講究,新房子是春天的竹筍,一叢叢長起來了。在外打工的人,敏感得很,先動起來,回村重新建房、置業,都想把好事搶到前頭。一戶人家也是新建房,挨著村委會,我們幾位作家住進去,感覺是住進賓館一樣。另外幾位作家住在紅房子里,更洋氣。推開門,豁然開朗。山峰聳峙,云霧繚繞,鳥雀鳴唱。沒有城市的

12

喧囂,只有寧靜閑適。還有幾戶也是紅房子,都在風景的面前。這幾戶很有眼光!我給村支書建議,可以恢復石頭房,里面呈現代潮流,外墻保留古拙味兒,游客更有驚喜之感。村支書哈哈一笑:正合吾意。

周凌云,中國作協會員。出版散文和隨筆集《鷹走峽江》《詩意村莊》《屈原的村莊》《詩魂余魂》等。長篇散文《屈原的村莊》系湖北省作協“家鄉書”散文創作項目,長篇散文集《駐村記》為中國作協2020年定點深入生活創作項目。散文作品曾獲首屆“汨羅江文學獎”白話散文離騷獎、中國報紙副刊散文年賽二等獎、宜昌市“三峽文藝明星獎”和“屈原文藝創作獎”等。

13

每天清晨鳥兒們開大會,倒并不妨礙張曉東的睡眠。
他每天忙到零時睡,六點準時醒。雖然窗外就是樹,手一伸,就能握定葉的搖動,但樹葉間的鳥兒他抓不住,常常是,明明鳥鳴就在翠綠的樹濤里滾來滾去,眼睛卻無論如何捉不住它們的身影。
主要是他沒有如我這個外來者一樣的閑心。他出生在這里,早已長成了這里的一部分,與山河林田草相比,與鳥獸蟲魚花相比,他認為,除了思維、語言、行為有異,其他并無多少差別,他與它們,都是大地的子女,都是山里的生命。

且以青山寫青史

虹 珊

14

因此,作為下堡坪鄉蛟龍寺村的黨支部書記,他并不怎么順應潮流,并不熱衷削尖腦袋去尋找顯赫的投資,或一門心思去拉扯龐大的項目。他尋找和拉扯的,要么是順著青山去增加青山的媚,比如谷德莊園、竹隱漫居、樸玉山居等20多家民宿產業,也就是在原有民居上進行藝術化改造,納山野為庭院,養山風為清音;要么是順著灣頭填補灣頭的幽,比如引入品類繁多的果樹,也就是讓花朵一季接一季不言凋零,讓果實一茬接一茬與枝同在;要么是順著河流去延展河流的美,比如規劃為8.5平方公里的三峽疊泉溝工程,也就是集森林康養、彩林花海、休閑度假、秘境探險于一體的自然公園……總之全是錦上添花或畫龍點睛。“如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不可以!”軍人出身的張曉東幾乎從不使用任何手勢,但說出的話與他端正的坐姿一樣,永遠自帶氣勢和氣質。
如此,他自認為的得意之筆,也許并不在他一手規劃的北部民宿、南部果園和西部旅游了?果然,到達村部時,我完全被驚到了!那些半身高的茶樹,像一匹匹凝固的青綢,整整齊齊,將一望無際的田地分割得清清楚楚卻又凝為一體,自東灣和西灣逶迤而來的兩條河流,穿過茶園,在盆地的中心交匯構成“人”字之頂,淙淙奔向山那邊的長江,白墻黑瓦的幢幢樓房依山環立,似乎是茶園的看護,又像是畫在茶園里的美麗建筑。
走在茶園中,風拂衣袂,感覺自己乃天外來客,一朝幸運地降落于綠寶盤中,總要踮起腳舞上一曲才好。“雖說村里有3300畝茶

15

是中藥材。在村子東部的坡田里,我看到了重樓(七葉一枝花)、黃精、白芨、蒼術、芍藥、薤白、白蘞、百部、八角蓮……這些飽含詩意的名字,全都以草本的形體和姿態,因山就勢,蔥蘢葳蕤在我的眼前。它們向著四面八方,一壟一壟盤旋而去,最終融入了每一座等待的山體,我的目光根本覆蓋不了它們,分不清它們的青與山體的青,究竟有著怎樣的界限與不同。
也許原本就是無需劃分的吧,好比蛟龍寺村種植中藥材的深厚傳承。“種天麻,到我這里已經是第三代了,天麻好,但要砍樹,如果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大規模種植,一定會出問題,得想辦法引入其他品種,既可以保障老百姓的收入,又不會破壞自然生態。”張曉東笑呵呵地,但額頭上兩道刀刻般的皺紋,卻泄露了一個生于70年代末的漢子所不應有的風塵與歲月。
事實上,他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1998年,從部隊轉業回家,他不愿守著玉米紅薯過日子,于是就做天麻的產購銷,其間走遍了湖北境內的大小山頭,結果,苦是吃了一大堆,卻賠進了不少錢,眼看家里老的老、小的小,他覺得羞愧難當。2007年,他決定引種白芨,白芨產量大,三年收益,可是看準了,也沒錢投入,最后東拼西湊借了1300元,買回85斤種子。

園,但海拔高,季節遲,趕不上最好的價格,所以老百姓的收入提不上去。”那么,既然自覺限制了各種開發,既然不可完全依靠中部的茶園創收,張曉東的秘密武器又是什么呢?

一種十年。2017年,終于趕上好年成和好行情,他的1畝2分白芨地,一舉獲得了百萬余元的收入。但過高的價格讓他警惕,他轉而引進黃精、重樓等其他中藥材,并勸說村民盡快發展多種經營。
可那時他還是“自由人”,老百姓會聽嗎?張曉東瞇起眼睛,彈了彈煙灰:“老百姓只認事實。”我信。初二輟學的他,15歲出門謀生,做過早點,學過廚師,當過出納,參軍后,依靠刻苦自學,先后在部隊擔任文書和軍械員,再加上后來回村做天麻生意到處闖蕩,以及當中心戶協調關系、當副書記處理村務,他已經用他的前半生蓄足了人生長河的高壩之水。
只等閘開。2018年,他從老書記手中接過接力棒,高票當選為蛟龍寺村黨支部書記,從此扛上了千鈞之擔。作為“省級貧困村”和“綠色示范村”的領頭人,讓720戶2069人全都實現物質與精神雙豐

16

17

特別熬人了!他將全副身心撲了上去。2019年,一直是家里主勞力的父親和妻子雙雙生病,各自手術臥床近兩月,他一咬牙,將9只母豬處理掉了7只,要知道,每只母豬平均每年可產仔2.5窩,每窩仔豬平均可達15只,而當時的價格,每只高達1300元。更痛心的是,他租種的50畝水菖蒲,因無暇分身照顧,只好眼睜睜看著作廢,而且至今仍無精力投入,已成為每年必須照付租金的荒野。
“后悔?我確實一直想去遠方做大點的生意,見大點的世面,再不濟,也可以讓家里的經濟條件更好點,當年種白芨一百多萬的收入,為帶頭推行民宿產業,喏,就是這幢房子,全都投進去了,還不夠,后續還得掙錢完善,其實這些都算不了什么,主要是在水、電、路、網這些基礎設施建設中遇到講不通道理的時候產生過幾次動搖,可每每閉眼想想,這個村支書,不當是不當的話,既然當了,那就得把自己擠開,把心騰出來裝黨組織和老百姓,撇開別的不說,總歸要對得起他們的信任啊。”他望著不遠處的銀杏樹,有些失神,嘴里卻反復說:“在其位負其責,我總要把村子照顧好,得讓出去的人想回來,回來的人不想離開。”
其實我也不想離開,如此青青的世界,誰都會留戀,雖然我的戀與張曉東的戀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就像那棵粗壯的銀杏樹,據他的家人說是城市建設的遺棄物,他將它移栽到了自家門前,現在,

收、生活與生態兩提升,讓村子如期實現經濟與文明同進步、金山與青山齊巍峨,這是張曉東自認為的天然責任。

18

楊洪書,筆名虹珊,作品見于《讀者》(原創版)《黃河文學》《朔方》《草原》《芳草》《散文百家》《長江叢刊》《海峽文藝評論》等刊物,有多篇作品入選《中國隨筆年度佳作2012》《2014年中國精短美文精選》等散文、隨筆年度選本,并入選中小學作文高中閱讀教材。

而張曉東呢?他看它,應是回歸青山的不老生命,是綠色大地觸摸碧色天空的手臂和愿望吧。

我看它,不過是被解救的幸運之樹,是未來必將成蔭的可期風景。

4月26日,我接到伍家崗區伍家鄉共聯村負責《共聯村志》編

19

鄉村振興顧問彭正平

程心才

? ? ? 2009年,彭正平被評為湖北省勞動模范,參加湖北省勞動模范表彰大會歸來。

2021年7月,彭正平在卸任伍家鄉共聯村黨委書記,12月,卸任村委會主任以后,被聘任為共聯村鄉村振興顧問,協助做好村“兩委”日常工作,助力鄉村振興。
如今擔任鄉村振興顧問的彭正平,早在1984年1月,就榮獲“宜昌市新長征突擊手”、1993年12月,獲“湖北省優秀村委會主任”、1995年5月,獲“宜昌市鄉鎮企業家”、2005年6月,獲“宜昌市優秀共產黨員”、2009年4月,獲“湖北省勞動模范”、2012年2月,獲“伍家崗區優秀建設者”、2015年7月,獲“伍家崗區第三屆區管優秀人才”、2016年6月,獲“湖北省優秀村(社區)黨支部書記”等多種榮譽稱號。這些榮譽的背后是彭正平的堅守與付出的真實寫照。
1980年3月,彭正平17歲就當上了共聯村蔬菜技術員,同年被推選為共聯村團支部書記。后來還當過村汽車運輸隊、船隊、碼頭的總會計。
1997年,因為工作成績突出,伍家鄉黨委有意提拔彭正平到鄉

纂工作的村社會事務委員韓莉打來的電話,電話中韓莉委員高興地告訴我,《共聯村志》在通過復審后的修改任務由村原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彭正平主動承擔,現在就志書中的表格數據及相關時間節點需要查找相關資料再核實。村老彭書記根據目前志書進行再次修改的進度,他說:“讓我們共同努力,搶抓時間,盡快進入終審,爭取《共聯村志》在今年9月交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向國慶74周年獻禮”。

20

政府工作,組織部門在找他談話征求他本人意見時,彭正平心中始終裝著鄉村振興,他找出各種理由“留下”。他曾經說過“作為共聯人民的兒子,村民那么相信我,我一定要與鄉親們一道,通過艱苦奮斗改變過去貧窮落后的面貌,讓父老鄉親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

彭正平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的崗位上一干就是30年。這期間,彭正平堅持抓班子、帶隊伍、破難題、暖民心、促發展的工作思路,在各項工作的任何一個環節上從未掉鏈子。
村黨支部書記彭正平帶領一班人,通過招商引資,投資規模逐年擴大,初步建成以交通運輸、倉儲物流、商貿批發、新型建材、包裝印刷、奇石加工為主導產業的臨江坪城鄉一體化經濟示范園。
農村稅費制度改革后,共聯村已成為城市快速發展的熱土,第一批失地農民實行貨幣化安置,萬民汽車交易市場等50余家企業先后落戶共聯村,給村民帶來了就業安置和無限商機。一批農民企業家步入年收入百萬元的行列,私家小車進入居民小區,村民出行基本以車代步。村級經常性收入以每年百萬元遞增,連續11年村集體經常性收入居全區首位,2014年在全區率先進入“千萬俱樂部”,連續9年實現村級集體經常性收入過千萬元。
如果要問彭正平在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期間,能夠把一個接任時債臺高筑的共聯村發展成為如今銀行存款3億元的富強村的成功秘訣是什么?“那就是不辦企業抓招商、不管企業搞服務,

21

2004年3月,彭正平每天都要到招商引資落戶共聯村的楚天汽車超市建設工地上轉一轉,關心工程施工進展情況,看著引進的項目在共聯這片土地上生根開花,彭正平的臉上不由露出了笑容。
2009年,共聯村經濟建設得到長足發展,鄉村面貌發生根本改變,周邊湖光山色,景色優美。共聯村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彭正平的帶領下,以豐富的休閑項目、鮮明的地域特色、濃郁的民俗文化、獨特的風味餐飲、民宿吸引著各方游客,每年為全村帶來超過1億元的收入。
在城市東拓步伐的推動下,加之臨江區位優勢,曾經的“楚天明星村”共聯村狠抓招商引資和資本運作,自2014年村集體經常性收入就超過了千萬,一躍成為宜昌城郊第一村。然而,隨著環保愈加嚴格,共聯村石材、印刷、砂石碼頭等傳統粗放產業問題逐漸暴露,淘汰落后污染企業的行動也由此拉開。
2018年7月,共聯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彭正平帶病堅持工

22

爭創最佳投資村。”為外來客商營造環境,爭取“引得進、留得住、搞得長、能發財”。由于投資環境好,一個又一個企業廠房在共聯村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說起投資環境,來自襄陽的投資商張富彥深有感觸地說:“剛開始我還擔心在共聯待不下去,所以在簽合同的時候只簽了一年。沒想到共聯人很支持我們,不到一年我趕緊要求續簽5年。我剛到共聯時資產不足30萬,經過兩年與共聯村的合作,我擁有了“藍鳥王”,資產滾動發展到300多萬元。”

作,通過廣泛宣傳,多次開會,統一村級班子和企業法人的思想,反復走訪,上門服務,泰豐石材城法人代表陳茶林被彭正平愛崗敬業的精神所感動,變被動為主動,當著村干部的面私人掏錢給4家帶頭搬遷的經營戶分別獎勵了1萬元,有效地推動了整個石材城的搬遷,為長江大保護和伍家崗長江大橋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程心才,從事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40余年,愛好文學、史志研究。《鐵血戰魂張自忠》《運輸救國盧作孚》《空軍戰神高志航》《農運領袖陳本金》《碼頭工人詩人黃聲笑》等30余篇詩文在各類文學刊物上刊發。曾主編《萬壽橋街道志》《共聯村志》。

23

未來,共聯村將依托江畔小鎮建設,由傳統小型的加工業態向高端商貿物流、酒店商務等現代服務業轉型,探尋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如今的彭正平,再一次站在了鄉村振興建設一線,他曾表態,將按照“強基礎、重創新、育特色、促提升、優服務”的工作思路,充分發揮鄉村振興顧問的職能,以黨建為引領,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

:彭正平已收入《共聯村志》人物錄。

24

典范村的涅槃路

彭遠光

今年4月3日,春雨中,萬畝稻油輪作基地煥發著勃勃生機。中共宜昌市委書記熊征宇來到位于當陽市河溶建國村的晶穗水稻專業合作社,通過視頻系統察看油菜長勢,并走進育秧大棚,詢問智能化育秧、農機服務、農資供應等情況,聽取當陽農業產業發展及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匯報,希望當陽繼續通過選用“良種”、建設“良田”、推廣“良技”、打造“良品”,推動糧食品種優質化、種植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產業品牌化,守牢糧食安全底線。他強

25

湖北省當陽市河溶鎮建國村,經過近20年的辛勤努力,該村6個村民小組,902戶,29345人,1682名勞動力,已經全部脫貧,成為當陽市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示范村。

今非昔比的絹莊街

絹莊街要從古鎮河溶蠶繭生產有悠久歷史說起,“溶絲”質地優良。清代文人盛徽琪賦詩贊道“蠶市家家板屋連,繅車低就樹陰園。新詩留與河溶客,不織羅衣換木棉”。十九世紀80年代,申莊絲商熊杰夫做生意,來到河溶,發現了當陽蠶絲業的弱點和潛在優勢。如果充分利用河溶蠶繭集散地的豐富原料,將其加工成高檔絲,再利用河溶的地利之便,運到大城市銷售,在蠶絲市場上占得一席之地,甚或進一步打開國際市場的大門。于是他在河溶鎮上開辦了四個“繭子局” (收烘蠶廠)收購鮮繭,后來這里變成了一條新街,老百姓叫它絹莊街。1894至1938年是"溶絲"的鼎盛時期,年調銷絲量達到3600至4000擔。熊杰夫也隨著“溶絲”的興盛而登上

調,深入實施強縣工程,推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就地城鎮化,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著力提升農業產業質效,拓展農民增收渠道,縮小城鄉差距的經驗值得學習和推廣。

26

新中國建立以后,雖然作了一些修補和改造,但由于靠近農村郊區,鎮村兩不管,多處危房,顯得臟亂差。
2022年,河溶鎮政府把絹莊街劃歸建國村管理,去年在鎮委,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資上千萬元,對破亂不堪的絹莊街道進行了整舊如舊,煥然一新。

事業的巔峰,家產曾達到三十萬兩白銀的規模,后因種種原因趨于沒落。將“金幅”牌商標以2000兩白銀賣給淯溪絲商佟福堂,“溶絲”的中心也由河溶轉到淯溪。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掠奪和摧殘,產銷渠道中斷,絲價陡跌,蠶農紛紛棄絲毀桑改業,1940年后,桑蠶生產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溶絲”也由此沒落,河溶絹莊街一蹶不振。

27

邵家碾子的葡萄園

葡萄園位于邵家碾子、黃家沙壩和徐家渡口三交界的建國村三組。一排排整齊劃一的鋼架結構塑料大棚盡收眼里。
這里原來是專門種植時令蔬菜專供鎮上居民和宜昌330水電工程及遠安066三線工廠職工的蔬菜基地。自從市場開放以后,菜農所種的蔬菜沒有了銷路。單一種植蘿卜,白菜的農戶正在一籌莫展的時候,在浙江打工的曹軍,肖雪榮夫妻機緣巧合了解到當地農民通過大棚種植草莓,麒麟瓜,葡萄等作物收益頗豐。
看到這幅豐收場景,讓本想回鄉創業的夫妻二人頓時心起波瀾。心動不如行動,說干就干,為掌握大棚技術,夫妻二人隔三差五就去給當地農民免費干農活,學習技術,請教經驗,隨著種植技

28

為轉變傳統的種植模式,提高科學種植水平,提升果品質量,產量,曹軍和愛人多次外出學習取經,先利用15畝大棚開展夏黑,美人指,陽光品種的實驗種植為日后擴大種植規模積累經驗。由于管理得當在第二年葡萄畝產量達到2000公斤,畝均收入達到2萬元。隨著葡萄種植技術的日趨成熟,隨即又投入資金180萬元,流轉土地100畝,開展了規模化種植。
農場2020年注冊“建國葡萄”商標,加入了國家產品體系追溯平臺和“真農網”產品追溯平臺,實行產品一盒一碼制,讓消費者可通過手機掃碼了解葡萄生產全過程,實現產品直銷可追溯機制。同時,農場為拓寬果蔬銷售渠道和市場,采取“商超十農場十農戶”的營銷方式,先后與雅斯,北山,百姓超市以及批發市場簽訂了長期供貨合同,有效解決了產銷對接難題。
曹軍說:“一人致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2018年以來,煜輝家庭農場通過多種形式帶動周邊農戶增加收入,一是吸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務工,月支付工資2萬多元;二是流轉農戶土地,擴大種植,支付土地的轉租金提高農戶收入;三是引導有能力,有發展意愿的農戶及貧困戶開展葡萄種植,實行統一提供種苗,統一提供技術指導,統一簽訂收購合同,實現增產。近年來,

術和經驗的不斷積累,曹軍在浙江購買了一批優良葡萄苗,義無反顧回到家鄉河溶建國村,著手建設葡萄,果蔬種植園,并注冊成立煜暉家庭農場。劉建華書記邊走邊介紹曹軍夫妻農場的基本情況。

29

為提高農場科學化種植,規范化管理水平,跟上現代化農業發展步伐,夫妻先后參加了南京農業大學舉辦的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暨鄉土科技特派員研究班,湖北省農業電商直播培訓班等學習,夫妻倆各自取得了助理農藝師資格證,全國農產品類檢驗員證書等諸多榮譽證書,至此農場發展擁有了堅實的技術儲備。
從煜輝家庭農場徒步走到一田之隔的建國村文藝大舞臺,與舞臺遙相輝映的是巨型鋼屋架的蔬菜加工車間,只見車間大門口掛著耀眼的“當陽市莫家湖商貿有限公司”“當陽市曹家茅室家庭農場”“當陽市莫家湖蔬菜批發部”“當陽市莫家湖蔬菜專業合作社”,“河溶鎮建國村文體俱樂部”五塊金字招牌。
塑料大棚里,鮮紅的西紅柿,小南瓜,紫色長茄,以及辣椒、小白菜、萵苣、小蔥等正在蓬勃生長。
據介紹,蔬菜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出資總額100萬元,業務范圍主要包括蔬菜種植,組織銷售本社成員種植的蔬菜。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現有社員60戶,固定員工10人,流轉耕地面積2000多畝,種植設施蔬菜200畝,露地蔬菜1800畝,擁有一間1200平方米清洗車間,一間300平方米的冷凍室,五輛運輸車。年生產蔬菜5000噸,年銷售蔬菜12000噸。網絡輻射周邊2000多戶,年蔬菜種植3萬畝,合作社核心區建有設施蔬菜100多畝。

已帶動周邊28戶貧困戶種植葡萄或蔬菜,年均為貧困戶增加收入1萬-2萬元。

30

合作社建立以來,為社會提供了40多個就業崗位,同時還簽訂了200多份臨時或長期就業合同,每年向社會提供勞動工作日4000個,年平均發放勞務費100萬元,解決了基地附近閑置勞動力和貧困戶就業問題。同時,還通過每畝高于周邊200元的租金,租賃貧困戶土地并安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常年進社務工,給予優惠的報酬。
在三年疫情中,高華榮的農場向宜昌城區提供蔬菜1400噸,為奮戰一線的醫護人員和困難群眾捐贈蔬菜60多噸,向紅十字基金會捐款1.2萬元,口罩2萬只。2021年高華榮的合作社投資10萬元建立了舞蹈平臺,購買了一套音響設備和100套舞蹈服裝,閑暇之余,組織附近婦女練習廣場舞,豐富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如今廣場舞隊伍已達200多人。

31

在河溶,只要說起高華榮,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合作社的突出表現,2019年九月,省人大常委會組織的楚天質量萬里行宜昌主會場定在這里;2020年10月,湖北省蔬菜生產現場會主會場設在這里,全省各地到這里參觀的人員數不勝數!

在希望的田野上

淯溶路與溶新路結合部,全國統防統治星級服務組織——當陽市晶穗水稻專業合作社坐落在此。敞亮的辦公室里,墻上的大屏幕展示著田園風光。

32

七月的沮漳大地,驕陽似火,綠色稻田秧苗滾滾。電視屏幕上看到無人機在田間上空飛翔。
晶穗水稻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占地面積110畝,建筑面積6600萬平方米,經過10年發展,現擁有自走式噴大干噴霧機2臺,無人機22架及配套設施,擔架式噴霧機1臺,靜電式電動噴霧器200臺,3條育秧生產線和100畝育秧基地,播秧機10臺,954拖拉機2臺,654拖拉機1臺,大型收割機1臺,運輸車輛和服務車輛5臺,904農用車霧炮機1臺,固定資產630萬元。
合作社負責人侯貴指著手機大小的北斗終端屏介紹,接觸“北斗”才一年,就這么個小東西,裝上它,農機像有“眼睛”,會拐彎,有異常會停下,又像長了腿,導航系統自動控制,農機設定的路線直線,勻速作業。在手機上隨時監控田間,在家都能“指揮”機械耕種插秧,灑藥,收割。產量更高,品質更優,人更輕松。如今,種地都成了技術活,農民,已經活出了品質和尊嚴!
市人大代表侯貴,先后被授予宜昌市“新型職業農民標兵”,宜昌市“百佳農民”,宜昌市“農業部實用拔尖人才”,當陽市“最美科技工作者”,他的先進事跡多次在中央、省、市各級新聞媒體報道。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從“農作”到“智作”,數字化讓傳統田間地頭景象變了樣。隨著智慧農業發展和農業數字化推廣,“風里來雨里去一年四季離不開莊稼地”的傳統生產模式,在今日田間地頭悄然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農民享受數字紅利,實現農業智慧經營,成

彭遠光,筆名老三屆,生于1948年11月1日,中國共產黨黨員,大專文化。退休干部,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特約記者,作品發表在《人民日報》《湖北日報》《三峽日報》《三峽晚報》及《長江文藝》《湖北作家》《宜昌作家》等報刊雜志上;《河溶鎮志》主編,總纂。散文《磨盤山的傳說》獲2019年度湖北省散文,報告文學優秀獎。現退休定居武漢。

33

為新型農民,領跑現代化。鄉村日新月異的變化,正是這批返鄉人才在希望的田野上創造的奇跡,先富帶后富,一帶十,十帶百,千千萬萬的農民從此富裕起來。

34

“五一”前后,老霧沖的茶樹上才有了淺淺的嫩黃,三三兩兩的葉芽,俏立于絲絲縷縷的云霧之中。比起海拔低于千米的清江邊茶園,整整推遲了一個多月的采摘時間。
每年的這個時節,覃立明總是要第一個來到沖里,他和幾個同事要為現代農藝班的學生實習實訓打個前站。空閑了一個冬的茶

茶香老霧沖

?--記“清江茶王”覃立明

劉玉新

35

做完這一切的時候,已是一周后了。
覃立明習慣性地站在廠房門前,看看周遭的山巒。他最愛看那些繚繞的云霧,從上沖到下沖,縹緲游弋。那些霧一天一個樣,變幻出各種姿態,絲絲縷縷,纏繞在山坳間的茶樹蔸上。溫暖的陽光穿過樹林,照進沖里,照在云霧上,就有了斑斕的色彩。偶爾也有蒙蒙細雨摻和進來,太陽一照,那就有了虹的底子。
這樣的風雨云霧正是覃立明最希望的,陽光雨露,恰是茶葉生長的天作之合。在他心里,一直生長著一樹高山云霧茶。
天空放晴,老霧沖周圍大大小小的茶壟上,已經簇起了一層翠綠的小芽茶,一葉一芯,兩葉一芯,谷粒兒大小,淡淡的鵝黃,清新而雅致,像是哪個畫家隨手抹了一層嫩黃色的顏料在深綠葉片的老樹上。
每每看著這些勃勃生機的小精靈,有著“清江茶王”之稱的覃立明,眼里就放光。他輕撫著那些嫩油油的葉片,就像是摸著他的孩子的小腦袋,有一種親切和愛意,瞬間流淌在心間。
覃立明在老霧沖堅守了十多年,他把一本“茶經”念得滾瓜爛

廠,該歸置歸置了。廚房要洗刷,宿舍要打掃,廠房要除蛛網,水管、電線、燃料都要檢查一遍,翻炒機、揉茶機、烘干機該除塵的除塵,該打油的打油,再過幾天,它們就要呼啦啦轉起來,還有那一二十口手工干煸茶葉的炒鍋,也要清洗干凈,打蠟保養,讓它通風去潮。

36

熟。老霧沖的老百姓都知道縣職教中心有一個茶葉專家覃立明老師,也知道清江兩岸許多茶廠的廠長見到他時,一口一聲“師傅”。一口一個“老師”。《湖北日報》就曾以《10萬茶農,都是他的“學生”》為題,把群眾心中的茶專家事跡,收錄于“荊楚好老師群星閃光”合集,詳盡報道了覃立明30年來,以茶為魂,堅守武陵山區這一抹綠色的土家工匠精神。

早在20多年前,他研制的“佷山劍毫”就一舉奪得湖北省農業廳“鄂茶杯”金獎。這些年,他一心撲在老霧沖,傾力打造有機茶產學研基地,他牽頭研究的“黑茶技術推廣”等課題,產生了深遠影響。走進“立明茶葉產學研工作室”,一眼就可以看到鄉親們送來的錦旗,上書八個大字“茶行砥柱,誠信典范”。
聽說那天,鄉親們一大清早就燃著鞭炮,敲鑼打鼓送錦旗。他們是來感謝覃立明在老園改造上作出的突出貢獻。他扎根老霧沖,和鄉親們同吃同住,深入田間地頭,一家一戶指導剪枝、施肥、殺蟲。從那一年起,老霧沖的茶園才有了新氣象,一年一個新臺階,累計為清江兩岸的茶農增收產值億元以上。中央電視臺13套“走進鄉村看小康”專題欄目,播出了覃立明“我和鄉親一起管茶園”的事跡,使長陽茶名片亮相央視。
老霧沖,鐘靈毓秀。覃立明深深迷戀上了這一塊塊的高山茶園。老霧沖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氣候,給了他又一次大顯身手的機會,剛剛研發的土罐茶一舉申遺成功,成為長陽縣域內又一款非物

37

除了春茶,覃立明還帶領鄉親們制作大秋茶,他領銜研制的“丹水源”紅茶,聲名遠播,受到業內外好評。我喝到他親手泡的第一杯紅茶時,是在他的工作室里。眼前這個中等個頭,劍眉朗目的茶師傅,一頂草帽,一雙球鞋,如果走在茶園里,你絕對看不出他就是被推舉為“荊楚好老師”“荊楚工匠”的職業院校國賽專家組評委。
記得2012年,我和覃立明帶隊赴貴州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手工制茶大賽,走進貴定云霧鎮,我再一次看到了覃立明眼中的光芒,他被那一坡坡的云霧茶深深吸引住了。
高山流水,他似乎找到了知音。
云霧鎮和老霧沖,千里之隔,卻天地同“霧”。下火車后的第一件事,他就帶領選手租了一輛“面的”,去拜山試手了。
很幸運的是,在滿山的茶廠中,遇見了一家規模和技術相當不錯的廠子,當我們言明來意、尋求幫助時,廠長和員工雖一時還心存疑慮,但最后還是盡地主之誼,同意了我們的請求。
覃立明立即著手準備,他指導選手現場備料,炒了兩鍋茶,一鍋扁形綠茶,一鍋卷形綠茶。茶出鍋的時候,香氣溢滿了里里外外,廠長嘗過親手泡的兩杯茶后,他豎起大拇指,高度贊賞其色香味形,給了孩子們極大的鼓勵。
臨走時,廠長一再相邀,比賽結束,定要再去獻藝。

質文化品牌。

38

覃立明說,他的根在山上,在茶園,在茶農的心里。他要和鄉親們一起,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種茶制茶研究茶,念好高山茶業經。不斷在新建茶園、老園改造、加工銷售和產品升級上多做文章,讓茶企業產品質量及銷售收入產生質的飛躍,走出清江,走向全國。

那一次,覃立明指導的學生奪得了宜昌市國賽第一塊金牌,從2012年到去年,長陽職教中心共奪得國賽制茶獎項5枚金牌,及其他多枚獎牌,占據了宜昌市國賽金牌的多數,而覃立明也漸漸摸透了高山的脾性,一到春秋兩季,他就會打起背包,“霧”必同行。

劉玉新,土家族,湖北省作協會員。在200多家報刊發表散文、小說、時評和報告文學100萬字,著有散文集《河流與村莊》《愛在深處》和旅行隨筆《誰與遠方》。

又到春茶飄香時,宜都市王家畈鎮松樂山茶葉生態園里、數千畝茶樹綠意綿延。我們驅車從宜都城區前往松樂山茶園,得爬二十多公里山路。等到群山與視線齊平,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座座山頭上,茶樹成行,濃綠茂密。

39

扎根深山的“大學生”茶農

周 保 平

早在20世紀80年代,陳宇的岳父溫和平就是一名種茶行家,來到松樂山承包荒山植樹造林,在樹林里套種茶葉,形成了如今茶中有林、林中有茶的生態種植模式,八百米高山茶園郁郁蔥蔥,云霧繚繞,景色宜人。
陳宇扎根深山,秉承父輩精神,以“種有機茶、做良心茶、喝干凈茶”的理念,來到夏家灣村組建茶葉專業合作社開始創業之旅,從此住在村里,睡在茶廠里,和茶農一起下地種茶,進廠炒茶,騎著

40

松樂山被稱為“宜都的青藏高原”,地處宜都市西南部,這里自然環境甚美,終年云霧環繞、氣候溫和、空氣清新,土壤濕潤、有機質含量高,是生產綠色有機天然茶飲品的佳地。陳宇用五年青春,書寫了一個大學生來到松樂山的創業史。
現年三十歲的陳宇,是湖北浠水縣人,2011年考入湖北大學,連續四年擔任班長職務,獲得優秀班干部、學校獎學金等榮譽。2015年大學畢業后,進入廣東知名企業志高空調有限公司任總部紀律監察部監察員、市場監察科科長等職,年薪二十萬元。因大學時熱戀女友回到宜都市任教,2017年陳宇為了愛情選擇辭職,走進宜都市松樂山區,來到王家畈鎮夏家灣村創業。
經歷了時間和生活的磨煉,陳宇從一個初出茅廬的畢業生變身時代創客,他著手打造的宜昌市春豐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葉種植、生產、銷售、科研和農旅觀光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企業,是宜昌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目前,春豐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下屬王家畈鎮夏家灣茶葉專業合作社、夏家灣后春家庭農場、宜都市勁牛茶廠,現有茶葉加工廠兩個,紅茶、綠茶清潔化生產線兩條,茶葉加工設備32臺。公司一直積極開展技術研發及技術創新,茶葉殺青、揉捻、烘干、復干、提香等技術環節全部采用自動化流程,每年可生產干茶700余噸,主要銷往北上廣深、江浙等地,注冊“松樂山”和“碧鐵春茗”商標,按照“商品化、禮品化、精品化”銷售名優茶,解決了農民茶葉“銷售難、價格低”的問題。五年多創業時間里,陳宇不斷實踐,不斷創新,公司不斷發展壯大,他的公司和他個人先后收獲了很多榮譽。公司的茶葉產品榮獲“湖北省農村實用人才創新創業大賽二等獎”“湖北省農業創新創意項目大賽二等獎”“宜昌市創新創業大賽優

41

小三輪四處收茶,開著小貨車滿市場賣茶。陳宇在岳父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茶產業,并對合作社158戶社員、5200畝茶園進行統一種植、統一管護、統一施肥、統一采摘標準的“抱團發展”新路,由于有這樣的管理體系,茶葉安全得到了保障,真正做到了干凈茶、有機茶,提升了茶葉的品質,促進了茶企增效、茶農增收,茶園基本上每畝增收4000元。“只有扎根田間地頭,與茶農打成一片,才能做出高品質的茶葉。”陳宇說,他的夢想是做好真正的“干凈茶”! 準備再打造一個面積兩千畝的有機茶園,要求無公害零污染,建在這群山環繞、鐘靈毓秀的山水寶地,尋找那種最干凈、最原生態的感覺。

42

陳宇表示,下一步憑借宜都市建設宜紅觀光茶園茶旅融合為突破口,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松樂山綠茶的卓越品質,將松樂山綠茶的金字招牌推向市場,以工匠之心制茶、優惠價格售茶,經營自己的健康茶道人生。繼續深耕松樂山茶園,將茶園打造成生態旅游景點,成為美麗鄉村一道靚麗風景線,吸引全國游客來此打卡拍照,讓游客能夠沉浸式體驗一杯好茶制作出來的全過程。“高山云霧出好茶”。
陳宇選擇在這幽靜的大山里施展自己的才華,立足深山當一名茶農。群山環繞,藍天白云,他的身影為古樸、醇香的高山茶鄉增添了亮麗的色彩。好山好水好茶,他在這大山深處靜靜寫下美麗詩篇,青春光芒在此綻放奪目……

周保平,筆名洛軍,宜都市文化和旅游局供職。現為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宜昌市雜文學會理事、湖北《黨員生活》評刊員。著有散文集《尋找自己的天空》《孤旅》。

勝獎”;公司榮獲“宜昌市級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公司下屬茶葉專業合作社獲評“宜昌市規范化建設標桿”“宜昌市級示范社”“宜昌市新型職業農民協會會長單位”。陳宇本人先后獲得“湖北省優秀農村實用人才”“宜昌市優秀五四青年獎章”“宜昌市新型職業農民標兵”“宜都市兩江精英人才”“宜都市優秀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等榮譽稱號;并當選為“宜昌市第七屆政協委員”“宜昌市青年聯合會委員”“宜昌市茶產業協會會員”“宜都市第九屆人大代表”。

軍人戰時英勇殺敵,保家衛國;平時奮不顧身,搶險救災;即便退役,也是各行各業的尖兵。我崇敬他們!
江家灣村是開國上將“獨臂將軍”賀炳炎的故鄉。當年這個放牛娃、煤黑子、鐵蛋蛋,參加紅軍打江山,出生入死,滿身傷痕。1937年10月,716團團長賀炳炎指揮雁門關戰役,殲滅500多名日軍,擊毀30多臺車輛,電影《太行山上》中一位八路軍團長左手揮刀,橫殺豎劈,浴血奮戰,表現的就是這場戰斗。
將軍故里,風水寶地,地上金銀花,地下藏烏金。20世紀80年代,這里煤堆如山,礦工如蟻,村民吃陽間飯,干陰間活,雖說發了點小財,也是提心吊膽,拿命賭明天,不是缺胳膊斷腿,也是矽肺病上身。1993年我在《三峽晚報》工作時,曾去該村采訪,見識了這個晴天煤塵飛、雨天流水黑的村莊。后來山被掏空,地面塌陷,水脈斷流,資源枯竭,煤礦陸續關停,村民便是“孔雀東南飛”,外出打工不思歸。

43

李廣彥

因軍人而榮光的村莊

44

鄉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主要看“領頭羊”。“有事大家議,有事共同做,打鐵自身過得硬,我帶大家一起干!”2009年,劉勇被上級黨委任命為村黨總支書記,被群眾推舉為村委會主任。生態環境壞了要修復,人心散了要聚攏。大兵出身的劉勇深知,打仗筑堡壘,黨建是堡壘,把“最硬最強能打仗的人”選上來,把黨員組織起來,把群眾聯合起來,把潛力挖掘出來,“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九個大字被立在村委會房頂,他帶領村干部們,用熱血溫暖荒涼的土地,用熱情激活沉寂的山村,用熱能鼓舞鄉親們的斗志!
依托本土資源,發展光伏、蜂蜜、金銀花、精品糧油、四大主導產業,按照“合作社+基地+農戶”運作模式發展村經濟,加強公路、飲水、衛生、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行路難、飲水難、看病難等問題一個個克服。路燈太陽能、屋頂太陽能,生態村莊見雛形。金銀花漫山遍野,蜜蜂筑巢釀蜜,油香稻香四溢,因地制宜光伏發電,收入穩步增長,農民笑逐顏開......2017年整村出列,貧困戶全部脫貧,村民內心洋溢著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成就感。

煤炭支柱斷了,江家灣成了省級貧困村,村集體經濟一度負債百萬元。生態修復迫在眉睫,經濟發展亟待轉型,一個壯士逆行回村,他就是退役軍人劉勇。他在遼寧營口當兵時,領教了冰天雪地的寒冷,如今家鄉冷火秋煙,往昔鐵匠鋪的叮當聲、礦井深處的滴水聲、石灰窯的上料聲,不時在他腦海回響,勾起沉重的回憶。

45

闊別三十年,重游江家灣,車在鄉村柏油公路飛馳,風景兩重天。
走進江家灣,村頭立有江家灣石碑,上書“獨臂將軍魂,紅潤江家灣”,內嵌“八一”兩字,進村公路兩旁有許多表現戰士沖鋒陷陣情景的墻畫接二連三,在春日里更顯生動明快。到了村委會,“將軍故里”大字赫然入目,當年的土坯房屋和煤渣老路消失,寬敞平整的柏油路通到家家戶戶,原來的礦山渣場建成文化廣場,廢磚舊瓦移花接木成景觀墻,村容村貌像灰姑娘化蝶一般令人恍然如夢,這哪里是農村呀,簡直就是旅游區。
見我到來,周保平喜出望外。2021年7月底,他被宜都市委選派江家灣任鄉村振興駐村第一書記,“全村總人口2454人口845戶,雖說脫貧摘帽,但低保戶、特困戶仍不穩定,精準扶貧永遠在路上。”道完村情,沒等喝杯茶就興致勃勃帶我村前村后轉悠。
綠色生機,紅色資源,作為全省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村,周保平和村“兩委”班子著手修繕、復建歷史遺跡,著力打造紅色旅游村。村委會旁是耐火窯遺址,幾十年塵埃靜默,無聲勝有聲。村標雕塑像紅色飄帶,又像紅旗,也像火炬,一顆紅五星鑲嵌正中。宣誓墻上賀炳炎上將浮雕惟妙惟肖,氣度非凡。將軍廣場上正在搭建鄉村大舞臺,原煤礦禮堂正在改造成賀炳炎將軍紀念館,將軍故居復修,這些都是他駐村后在黨史專家、規劃設計公司指導下,短短一年半時間內完成的。追憶“紅色文化”,不忘“黑色歷程”,當年挖煤

46

“賀炳炎1913年出生于宜都市松木坪鎮江家灣村,16歲參加紅軍,1935年12月,身為紅五師師長賀炳炎在長征途中右臂受傷被迫截肢,沒有麻藥,他像關云長刮骨療傷,嘴咬毛巾鋸掉右臂,賀龍舉著被鋸下的骨片對戰士們說:這是賀炳炎的骨頭,這是紅軍的硬骨頭!是共產黨人的硬骨頭”賀炳炎將軍的人生故事周保平信手拈來,當好義務講解員。全國“故事大王”徐榮耀到村聽他講解自愧不如謙虛道:“你對賀將軍生平事跡了如指掌比我強!”
也許人們不知道,周保平曾在享有“鐵軍”美譽、前身為“葉挺獨立團”的濟南軍區某紅軍師服役16年,是一名軍政雙全的轉業干部,更能感悟賀炳炎將軍的“硬骨頭精神”。2022年“五一”前夕,賀炳將軍故居修繕落成后,成千上萬黨員干部紛至沓來開展黨日活動,追憶將軍豐功偉績,接受心靈的洗禮。周保平和村“兩委”班子立志打造成“紅色旅游名村”,讓將軍故里成為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的“大課堂”。他說,光我一個人不行,以后還要培養村民講紅色故事、唱紅色歌謠、現場講解將軍的人生歷程,人人成為紅色故事宣講員。
周保平是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為宣傳紅色江家灣村先后寫下了18篇文章刊發在黨報黨刊和新聞媒體上,并激情創作《紅色江家灣》歌詞,請人譜曲成村歌。“山清水秀松木坪,人杰地靈江家灣。

的第一礦井保存完好,斜井直伸地下,坑口“安全生產”大字,礦軌橋、運煤絞車再現采煤情景。

47

“我們都為將軍故里而光榮!”周保平鼓勵村民陳光榮就用自己的名字開“光榮農家菜餐”。夜宿江家灣,晚餐就在“光榮農家菜餐”,這里的臘蹄子味道很香,區別在于熏料生態木。村里兩家小酒廠,山泉釀酒,酒質純凈,口感綿柔,余味悠長。閑聊得知村里鼓勵農民建設生態家園,房前屋后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小游園,家門口成風景,足不出戶能增收,家家戶戶干凈整潔,路有路長、林有林長、河有河長。好一幅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鄉愁。
早起晨步至后山,煙雨朦朧中,菜黃、柳綠、樓紅、瓦藍、墻白,層疊交錯,仿佛美廬別墅。
置身觀景平臺,周保平介紹說山村怕山洪也怕旱天,村里計劃下一步在柳林河拐彎處修個攔河壩,一可蓄水抗旱,二可構成水風景,供游人賞玩。還計劃對賀炳炎父親賀學文烈士墓進行整治修繕,進一步完善基礎配套設施,融合田園風光、紅色資源,有跡可

宜都最好的稻米在江家灣!宜都最好土蜂蜜在江家灣!宜都最香苞谷酒在江家灣!宜都最響名人出生江家灣!宜都最紅旅游村是江家灣!”他像廣播喇叭,甘為江家灣村農副產品代言。戰友、同學、老鄉、文友,有群就有他的聲音,本著“服務農民,送貨上門,不賺分文”的理念幫助村民賣土豬肉、土蜂蜜等農特產品,產品賣到了吉林、北京、山東、廣東,幫農民賣出1200多斤土蜂蜜,為蜂農增收6萬多元。其間他開私家車帶著養蜂專業戶,去宜昌及周邊縣市開辟市場。

48

市里公交每天有班車進村,候車亭路線牌設計如時鐘狀,冥冥之中不正是他們與時間賽跑,與日月爭輝的鐘聲嗎?!將軍廣場上矗立著的賀炳炎雕像,這是將軍解放后回故鄉與鄉親們親切招手的身影。一個將軍讓這個偏遠山村聲名遠揚,如今劉勇和周保平兩名退役軍人,帶領全村人民奮發圖強,不正是將軍“硬骨頭精神”的發揚與光大嗎!
村莊因你們而榮光,你們也因村莊而精彩!

循、有景可看。目前炳炎文化廣場所在小山崗已經沿栽下很多映山紅,來年成為映山紅觀賞點,那時風景更加絢麗多彩,這里將成為熱門紅色打卡地,爭創“湖北旅游名村”“全省傳承紅色基因示范基地”大有希望……言之鑿鑿,信誓旦旦。他和另兩名駐村工作隊員按照“組織關系到村、崗位在村、吃住在村”要求,與村干部朝夕相處,與村民無話不談,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共奮進!

李廣彥: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北省報告文學會理事,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會會員,中國水利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水利攝影家協會理事,宜都市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出版散文、詩歌、報告文學集多部。曾獲中國作家協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先進個人榮譽。

明媚的夏日,走進枝江市金湖濕地公園,滿目所及,皆是美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只見碧綠的荷葉鋪滿湖面,一朵朵、一簇簇白色的、粉色的荷花在成片的翠綠色荷葉間綻放,清香襲人;湖岸邊,美人蕉搖曳著亮黃色的、大紅色的笑臉,笑迎游人;魚兒在清澈的湖水中嬉戲,鳥兒在空中繞湖飛翔;湖面波光粼粼,岸邊楊柳依依,好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即使在炎熱的夏日,目之所及,到處都是來游玩打卡的人們。
如今,金湖已成為枝江這座城市的靚麗名片。金湖,是國家級濕地公園,是“長江經濟帶最美湖泊”,是被中國自行車聯賽組委會授予的“最美賽道”,枝江的“城市之腎”,是枝江市民休憩游玩的“后花園”。

49

滄海桑田話金湖

50

可是,有誰能夠想到,金湖這個曾令人談之色變的“死水湖、臭水湖、污水湖”,在短短的幾年間,仿佛少女般越變越好看呢!
滄海桑田,金湖鳳凰涅槃,驚艷了世人!
金湖是東湖、劉家湖的統稱,因兩湖相鄰,水體相通,其在平面布局上宛如一條靈動的金魚,故名“金湖”,自古與長江相連。金湖在歷史上曾聞名遐邇,金湖是枝江大溪文化的中心,也是枝江農耕文明的發源地。在金湖的北邊,清代進士宋楚望曾在這里寒窗苦讀,一代大儒曹浦蓮曾在這里著書立說;在金湖的南邊,東漢劉凝之曾在這里過著“一簞食、一瓢飲”田園詩意般的悠閑生活,滿清八旗子弟也曾在湖邊養兵牧馬,生息繁衍。那時的金湖,想必亦是湖水清清,湖岸青綠如初生嬰兒般美好吧!
金湖命運的轉折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說起來都是GDP惹的禍。GDP,GDP,政績,政績!在所謂GDP就是政績理念的驅動下,為了讓“閑置”的資源變為顯而易見的經濟效益,美麗的金湖慘遭肢解,筑埂養殖、圍網養殖,金湖支離破碎,被圍成大小不一的八百多個魚塘對外發包,金湖的“主人”當起了拋手掌柜,啥也不用管,每年坐收承包費,一個“利”字徹底毀掉了金湖清麗的面容。承包了魚塘的養殖戶將“利”作為唯一的目的,為了“利”的最大化,瘋狂養殖芡實、養魚。多養魚、多投肥料成為養殖戶們的不二選擇,金湖漸漸變成了“黑水湖”。金湖在哀泣,可是沒有人聽到它凄慘的哭聲,金湖被毀容了,可是沒有人看到她凄慘的容顏!

51

一年又一年,投肥養殖和水系的不循環流動,水體富營養化現象嚴重,藍藻和水華頻發,魚塘經常“翻塘”。發臭的湖水與腐爛的死魚一起發酵,金湖變成了一湖死水,成了蚊蠅的“天堂”,金湖的水黑了,金湖的水臭了,成了遠近聞名的“龍須溝”,金湖早已不復清爽俏麗的模樣。2013年8月23日,《湖北日報》以“天光何時映湖水”為題,曝光了當時金湖“芡實鋪天蓋地,湖水不見天日,蚊蠅成群亂飛,家家關門防咬”的狀況。在媒體的強烈呼吁下,金湖的命運再次發生改變。
治湖工程啟動,退養、截污、筑岸、復綠……
枝江市迅速籌措資金三千萬元,開始了艱難的退養談判。經過幾年的談判,終于收回了金湖的養殖承包經營權,拆除了湖面網箱八百多個,騰退圍墾農田和精養魚池近兩千畝,恢復了湖水的自然流動屬性。
這只是金湖命運轉折的開始,好戲在后頭。二〇一六年,枝江市政府把治理金湖納入重大民生實事,投入巨資,重拳治理金湖,確保“一湖清水入長江,一江清水出枝江”。
截污,源頭治理的重要一環。政府果斷決策,在金湖上游區域建設污水處理廠兩座,將周邊農村生活污水接入截污管道,堵截污水進入;完成了五百多戶散居農戶“廁所革命”、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并實施無害化處理;關停周邊畜禽養殖場十多家,搬遷污染企業五家,叫停了金湖周圍的所有餐館;設置固定水質監測點三十多處,徹底根除污染源。

筑岸,復綠,構建環湖生態。在湖岸治理上,對沿湖周邊山地林場十多萬平方米地形實施整理,栽種樹木五萬株,建設生態護坡十多公里,將沿湖一百米內劃為濕地保育區,新增人工濕地兩百多畝,新增綠化面積六百多畝,建設環湖綠道近二十公里。十幾公里駁岸、十多公頃濕地都得到了自然恢復。二〇一九年,枝江請來武漢大學于丹團隊,在濱水區大量種植了沉水、浮葉、挺水植物,徹底凈化了水質,平衡湖水生態,金湖水質達到了Ⅳ類。

52

近十年的持續治理,幾個億的投入,持續的休養生息與生態修復,滄海桑田,金湖終于恢復了清麗的模樣。現在的金湖不僅是植物生長的天堂,更是鳥兒們的天堂,有兩百多種植物在金湖歡快地生長,有一百八十多種鳥兒在金湖上空飛翔,就連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青頭潛鴨也入駐金湖,金湖濕地已成為長江中游地區重要的候鳥驛站。
今天的金湖國家濕地公園總面積達到了一萬一千畝,其中湖泊面積八千三百畝,正常庫容一千萬立方米。今天的金湖水綠岸美,魚躍鳥歡,游人如織,是國家級濕地公園,是游人的網紅打卡地。

董傳蓮,網名蓮子,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曾從事多年的新聞工作, 數百篇新聞、散文作品散見報刊雜志, 著有散文集《流年》,現為枝江市委辦公室干部。

53

同心花海比以往熱鬧多了!
這是芄蘭的感慨。芄蘭愛花,特喜歡同心花海里的櫻花,昔我往矣,從沒有像今年這樣成群結隊。
賞花的紛至沓來,研學的也接踵而至。人氣旺了,花也精神了。匍匐于地上的三色堇、郁金香、金盞菊、石竹、歐報春等,激動地迎風招搖;含笑、櫻花、桃花、梅花、李花、梨花、海棠們更是手舞足蹈,爭奇斗艷。
粉絲們步履輕盈,來了;孩子們踏春而歌,來了;媽媽們更是

屈定國

花 海 月 鳴

54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三四月間的同心花海,的確像燃燒的火焰,眼花繚亂。花們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爭奇斗艷。眼前,菜花燦了,梅花紅了,海棠開了,桃花艷了,櫻花粉了……大片大片的花,開得熱烈而奔放,也有的花褪殘紅青杏小,留下一粒粒星星的青澀。
芄蘭是一位文靜的媽媽,穿一件米色的短風衣,窈窕照人,帶著5歲的兒子徜徉在花海里。她時而駐足聞香,自拍花絮;時而以形色辨物,告訴兒子花草的名字。她追劇,楚宮里的羋月劇,她認定這片花海留存著羋月的足跡和身影。
跟芄蘭一樣,花海的制造者同樣歡天喜劇,也認為羋月曾在這里看花賞春,折枝弄梅。正是這一思想的萌芽,激蕩著設計者的情懷。設計者欲栽種千萬株花卉,構建以羋月為主題的同心花海,供鄉友賢達觀之。這位叫王玉梅的設計者,把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融進同心花海的血脈,稱其作品是自然生態和人工雕琢的天合之作。王玉梅是一個情有獨鐘的花匠,她把自己辛辛苦苦的積攢,疊加起來,傾注到枝江市問安鎮同心橋村。用十年樹木的眼光,經過精心栽培,營造出諸如荷塘月色、漁舟晚唱、稚子垂綸、梓桑抱槐、半畝方塘、牧童短笛、飲水思源、春江花月、楚辭長歌、探究問天等多個教育場景,成為城鄉居民的網紅打卡地,在全省樹起美麗鄉村建設的一面旗幟。

喜上眉梢,帶著兒女,一波一波地涌向同心花海。

芄蘭去的那天,春光柔和,少了料峭。風乍起,那張施有致的櫻花,漫天飛舞。飛過一陣,突然轉個彎,陡然折筆,灑落一地。這滿地的落英,讓芄蘭想起了龔定庵的哀怨與壯美:“落紅不是無情物,化著春泥更護花。”
滿園的花,耀眼地艷,正是東方風來時。難怪王觀在送鮑浩然去浙東時千叮萬囑:“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此時的芄蘭,才真正明白了王觀眼中的江南盛景。
在花海里移動,從林子底下傳出一陣歌聲:“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此曲哀婉,讓芄蘭有些傷感。
芄蘭沒找著羋月,兒子追問:“媽媽,你不是說同心花海是郢都的后花園嘛,咋不見羋月姐姐呢?”芄蘭苦笑著,一臉的尷尬。她顧左右而言他,娓娓敘述著宮廷的故事。兒子靜下來,也做幾個搞笑的表情,讓媽媽拍下。隨著曲調的起伏,芄蘭仿佛看到林黛玉肩扛鋤頭,一邊唱,一邊葬,凄涼哀怨。
早櫻謝幕,晚櫻正濃。櫻花枝繁葉茂,互相交纏,紅花粉花白花,色澤艷麗,花形飽滿,重重疊疊,綴在那遒勁的枝干上。林子里果真有黛玉 。仔細看,不是幻覺?有人裝扮黛玉,扛起鋤頭,在堰邊葬花,拍花與人,唱紅與黑,演繹時代的風情。
那黛玉沒有一絲傷感,而是一個勁兒地笑,笑自己的愚蠢,笑自己成了影視劇中人。
曲罷,芄蘭好像又聽到了李煜在哀嘆:“林花謝了春紅,太匆

55

56

花海令人留戀,看不夠、拍不絕。
那棵古老的烏桕同樣讓人著迷。它獨立堰邊,全身裸露。枝條斜逸,嫩芽尚未掙出,不訴諸感官視覺,而直抵芄蘭的心靈。
楚辭長歌處,半畝方塘里,芄蘭聽到了蛙鳴。這是久違的吟唱,初春的小令。當她聽到吟唱的時候,眼前浮現出密密麻麻的小蝌蚪,小蝌蚪一坨坨,一扎扎,黑黝黝,在游弋,哭喊著找媽媽。小的時候,芄蘭生活在外婆家,門前堰塘里,常看到蝌蚪,枕著蛙鳴的聲音睡去。青蛙的鳴叫,就是她童年的搖籃曲。
同心花海的民宿是典型的楚風漢韻,裝飾著元代白樸《天凈沙》里面的意境。
“春山暖日和風,闌干樓閣簾櫳,楊柳秋千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
這里充滿生機,雞鳴犬吠,蜜蜂嗡嗡,秋千蕩漾。水是眼波橫,惠風和暢,溫情脈脈。芄蘭長長地舒坦一口氣,放縱著怡然與舒暢。
她喜歡這樣的景致,這種純粹而透明的花海,把春天凝聚于此。當那些迷離的粉霧與人的思緒相撞時,一種關于美輪美奐的火花就定格在這里。一切都被泯滅,沒有一種語言能把夢境般的花海描寫清楚,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同心花海的名字,同樣讓芄蘭激動,名如其形。她去過香格里

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57

拉,同心花海有著香格里拉那般的甜美與靜雅。

彩云之南,懸壺之地,沒見過大海的人,向往大海,往往把巴掌大一點的湖泊稱為海。在香格里拉眾多湖泊中,最美的要數碧塔海。碧塔海像毛氈一樣柔軟,水如處子的肌膚,常年清澈,如明鏡高懸,清麗不凡。
在芄蘭的眼里,同心花海也有著許多天然的湖。湖邊樹影婆娑,水波瀲滟,云影徘徊,折射出無限的清麗。
夜幕大面積地拉下來,她引領兒子在月色如銀的夜晚尋覓。青蛙的鳴唱更加急切,你一聲,我一聲,唱和不絕,很熟悉,很悅耳。兒子在芄蘭的影響下,背誦了許多古詩詞。看著月色,兒子突然吟誦起《春江花月夜》來——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瀲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
她和兒子一起融進了這月夜的花海。月亮溫柔,一時羞答,一時明艷。月光把夜色隔成兩半,一半是靜謐,一半是蛙鳴。若即若離的燈光,放大了感知。她發現花海中的櫻花,正悄悄落下,每一朵墮落的櫻花都在輕輕地把春天的夢托給羋月。夜,清澈如洗,蘊含著一幅悠長而靈動的水彩。
夜靜人空,塘里起波。月亮從云層里鉆出來,直瀉花海。池上的蛙鳴,更增添了這夜的靈動。靜與動,明與暗,來回反復切換,

58

構成同心花海的奇妙。

倦意襲來,兒子哈欠連天。芄蘭拉著兒子的手,往回走。天上的月,升起了毛茸茸的邊;水中的月,似羋月在舞動,與北庭應和。
芄蘭刷屏,突然間刷到樾月的朗誦,北庭《枕邊集》中的《寫月》:
你要寫月,就不能只寫月
要寫明滅、寫圓缺
寫夜雨梨花打濕階、孤影獨孑
寫別枝驚鵲,寫關山難越
寫昨日西樓錦書疊,佳人驚鴻一瞥
再寫白發青絲猶帶雪,西北風烈烈
直到最后才陡然折筆
把你寫進詞的下半闋,獨獨不道離別
窗外,花都睡了。芄蘭開窗放野云,閉閣藏新月。在這靜謐的夜,青蛙一個勁兒地鼓噪,像是要把整個同心花海吵翻天似的。

屈定國,宜昌市散文學會副會長,編著有《吃在宜昌》《味道宜昌》《根在鄉下》等,有散文、隨筆散見于網絡和文學期刊。

59

秭歸縣原文聯主席周凌云曾經寫了一篇散文叫《秭歸橋》。他在文中寫到秭歸橋之多,特大橋十余座,大大小小的橋梁兩百座,稱秭歸是橋梁的博物館。他這篇《秭歸橋》創作于十幾年前。隨著時代的發展,秭歸近年來又建了許多新橋梁,其中秭歸長江大橋就是一座嶄新的特大橋。秭歸的橋,是秭歸人民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大道。
秭歸橋多,秭歸的水源也很豐裕。母親河長江流過秭歸境內的茅坪、屈原、郭家壩、歸州、泄灘等多個鄉鎮,見證和幫助四十萬畝臍橙的豐收。如今,秭歸已經形成春有中華紅、倫晚,夏有夏

山峽客棧

60

秭歸的臍橙出了名,除了晴雨相宜的氣候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長江供給臍橙的水分和養分也很重要。長江這位偉大的慈母,對勤勞的秭歸人尤為關愛。秭歸兒女也同樣深深愛著母親長江,沿岸茂密的臍橙樹,橙樹四季常青,橙花潔白,橙果金黃,形成長江中下游一道天然的翡翠屏障,把長江保養得青春常駐,像一位身披青衫的少女在大地上載歌載舞。
秭歸人種橙,愛橙,懂橙,也就有人看到了商機,專做臍橙生意。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這首千古名詩《橘頌》,是屈原少年時期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橙子已經是荊楚大地的知名水果,屈原的家鄉秭歸,就是臍橙種植的發祥地。長久以來,秭歸人與臍橙,有著密不可分的緣分,兩千多年來攜手前行,從未分開,果為人甜,人因果富。秭歸臍橙從量少到大面積種植,從品種單一到多樣化,從默默無聞到名揚華夏,興盛之路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當時,全國知名柑橘專家章文才、鄧秀新等人先后來到秭歸,經過科學實驗證明,秭歸的土壤、氣候,特別適合臍橙的生長。從此,在長江邊居住的20萬秭歸人以臍橙為業,找到了一條穩穩的致富路。

橙,秋有九月紅,冬有紐荷爾、長虹,四季有二十多個臍橙品種輪番成熟。年產100多萬噸的精品臍橙暢銷全國各地,甚至遠銷海外1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崔永蘭是個怎樣的人呢?很多人的說法都不一樣。與她合作多年的外地果商劉老板說,崔永蘭時常和他講起新時代的企業發展理念。當地的橙農說,她時常到果園查看橙子的長勢和質量。廠里的工人說,她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大姐。她的兩個女兒說,她是一個不合格的母親,經常好幾天都見不到她的人影。我眼中的崔大姐,是一位敢于拼搏、自強不息的好榜樣。
第一次認識崔永蘭大姐約在十年前,秭歸縣殘聯組織全縣優秀殘疾人進行演講,她陽光開朗,總是笑瞇瞇的。那次,包括我在內的十二個殘疾人,都是講述的奮斗人生,崔大姐的事跡是最動人的。她出生在郭家壩集鎮上,從小就生活在長江邊,她蹲在岸上數大船和小船,碧綠的江水也聽見她的歡笑和歌謠。她家是非農業戶口,沒有耕地,父親體弱多病,兄弟姐妹又多,她十二歲時就幫家

61

郭家壩鎮是中國臍橙大鎮。秭歸長江大橋前行幾百米,是山峽企業聯合體的廠房,廠房很寬敞,同時可以容納十余輛貨車進出,兩百多人在里面工作。該廠集收購、包裝、線下銷售、電商平臺等以臍橙為主的業務。山峽企業是當地的一家龍頭企業,是遠近聞名的鄉鎮企業示范基地。在廠房一側的一間辦公室里,一本本紅艷艷的榮譽證書非常醒目,大多數都是關于山峽企業創辦人崔永蘭的創業成績,她先后獲得“宜昌市杰出創業女性”“宜昌市自主創業典范”“宜昌楷模”“秭歸縣農村鄉土拔尖人才”“秭歸縣創業帶頭人”等諸多榮譽。在郭家壩乃至整個秭歸,提起崔永蘭,人人都會豎起大拇指。

厄運降臨,有人被艱難打倒,有人學會逆風展翅。殘疾并沒有令崔永蘭陷入谷底,她毅然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她堅信,聰明的大腦定可戰勝身體的殘障。年輕時,她先后做過小百貨生意,服裝生意,賺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05年,已入不惑之年的她進軍臍橙領域,在郭家壩的集鎮上成立了一家大型的洗果廠——“山峽洗果廠”,既有優質臍橙原產地,又是一份甜蜜的事業,更是實現了她多年來的一個夙愿。她以優質、誠信的經營理念,生意一直紅紅火火。忙碌地高峰期,一天可以幫助幾百個農民在家門口掙錢。

62

近年來,隨著中華紅、倫晚、九月紅果凍橙等多個新品種臍橙火爆上市,并成為水果市場上的領軍行業。“秭歸臍橙”這張名片更是在華夏大地家喻戶曉。隨著新時代的快速發展,秭歸的臍橙不再單單是一款甜蜜多汁的水果,也成了西陵峽畔一道美麗的風景,每年,來自全國各地的自駕游到果園體驗采摘快樂的數不勝數。
看著如織的游客們在果園里喜洋洋地采摘,對秭歸情有獨鐘,作為熱情好客的秭歸人,也以最熱情的方式歡迎他們。2017年,崔永蘭決定在郭家壩建一處高檔民宿。她投資380萬元,歷經兩年建設,古香古色的“山峽客棧”在郭家壩集鎮上圓滿完工。“山峽客棧”古

里扛著負擔。她在親戚的果園里進貨橙子,背到山上,換回臘肉、雞蛋等山貨,背回街上銷售。小小的她,生意居然做得小有起色。天有不測風云,在她十六歲那年,一場車禍失去一只手掌,花季少女瞬間變成人人憐憫的“一把手”。

前不久,我和幾位文友入住“山峽客棧”,環境優美,價格合適。我們在茶室里,慢煮清茶,暢聊人生。我們聊起詩祖屈原,聊起雄偉壯觀的秭歸長江大橋,它像一條紅色的彩虹臥在長江上,為秭歸兒女帶來幸福吉祥。我們也聊到了郭家壩的臍橙與長江之間的關系。一位作家朋友說:“長江是秭歸的母親河,郭家壩的臍橙就是秭歸的眼睛。”我和幾位文友感到疑惑,一位文友笑道:“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哄堂大笑。

63

第二天清晨,我推開窗戶,碧綠的長江盡收眼底,江水如鏡子一樣平靜。長江的東邊是大橋,像一團赤紅的火焰,在新的征程上,創造和譜寫新的奇跡。其他的岸邊,都是密密麻麻的臍橙樹,翠綠如畫。倫晚臍橙已經銷售結束,樹上望不見金燦燦的果實,青幽幽的小果正在枝丫上茁壯成長。

向剛,曾用筆名藍明,湖北秭歸人,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身體殘障,酷愛文學,2006年開始創作,主創散文,作品偶爾發表于文學刊物。2019年,出版散文集《鄉音》。

樸典雅,有花道廊軒,有茶室書屋,集屈原文化、民間楚文化、峽江文化等多種風情元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入住的賓客非常怡然。美麗的“山峽客棧”與宏偉的秭歸長江大橋,一同為郭家壩這個沿江小鎮增添了高度。

64

飛躍的梅二沖

劉啟艷

我和姐姐約好,擇一個風和日麗的良辰吉日,到我老公駐村之地去看看。老公得知我們的預先報告,高興地表示:你們哪天去,我專程接送。
我們驅車沿著崎嶇逶迤的鄉村公路前行。初冬盛景,盡顯眼前,遠山近林,質樸冷峻,遍山以黃綠為主色調,偶爾見到幾片火一樣的紅葉。一看望去,那山山嶺嶺,就似一幅巨大而凝重的油畫。

65

一路欣賞著沿途美麗如畫的山景,觀賞豪華如別墅的民房,心中感嘆不已。姐姐說,她過去到這些地方來演出,根本沒有這么好的路,這么好的房,變化真的是太大了,大到已經找不到從前的痕跡了。
盤山公路,彎彎曲曲,可以直行的道路很短,時時要注意前方彎道來車,奇險無比。開車人須得小心駕駛,不得開小差。到底拐了多少彎,翻了幾座山,我們不知道;坐在車上,我們只看到,彎接著彎,山連著山,彎繞著山,山順著彎,悠悠盤山而上。
到達村委會。迎面看見村委會“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八個鐵紅色大字,大氣醒目。空中,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一樓,有群眾進進出出,笑容滿面。這里不僅是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更像是群眾溫暖的家。
我們走進村委會大廳,整潔干凈,座椅擺放,井然有序。小坐片刻后,老公便帶我們上樓看村委會會議室。先看小會議室,說小,其實一點也不小,約30平米的空間,10張會議桌,寬寬敞敞,明明亮亮,會議室正面墻上“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八個紅色大字,引人注目。從會議室的布局,可以看出村委會一班人的工作理念和工作作風,以及服務黨員、服務群眾的決心。接著,來到大會議室,老公推開大門,我和姐姐不由眼前一亮,棕紅辦公桌椅,光彩亮麗,會議室面積大約60平米,約30張會議桌,擺放整整齊齊,窗明幾凈,一塵不染,黨旗和國旗鮮艷地立于會議室正前方兩

60

走,看看新村發展,開個眼界。老公說著,帶我們坐上車,沒走多遠,一片風景闖入眼簾,那是新修的通往家家戶戶的水泥路,道旁綠蔭成行。老公介紹說,這都是今年村里出政策籌資金,幫農民修的,姐姐看到這般新貌,脫口而出:“政策好,變化大,為民謀利不浮夸,新路悠悠連農家!”我們都哈哈大笑,稱贊姐姐有才!
沒走多遠,眼前一幕,讓我們驚嘆不已。好多的垱啊!都是新修的,都勾了水泥花格,階梯形的,一墩一墩的。保垱的一側是白墻瓦屋,一側是紅黃綠相間的樹林,左看右瞧,酷似一幅美麗的風景畫!老公說,村里出資出力做這些保垱,是為了避免大水沖垮農田,他指著保垱的一處說,那里原先不是田,是被洪水沖得稀爛的路,村委會為了保田保糧保農舍,決定改路造田。為了把這個工程做好,村干部籌集資金,協商調解,安置補償,做了不少工作,花費了不少心血。姐姐聽后不禁又出口成章:
國家政策好,干部決心大。
農民得實惠,干群樂開花。
我由衷地敬佩村干部為村民實事實辦的精神,也感受到老公兩年的駐村工作,真真切切為該村的發展,付出了努力。
說話間,我們看到一農戶,其屋旁修建了高高的防水田垱,稻場前修了一條近百米的排洪溝,水溝足有40公分寬、60公分高,水

邊,顯得嚴肅莊嚴,又感覺溫馨祥氣。姐姐看后,不禁連聲感嘆,這哪像村會議室,比原來機關會議室好上十倍不止……

剛一下車,在鵪鶉養殖場就聽見一段悅耳的歌聲,走進門一看,原是一靚女,邊挑揀雞蛋,邊唱著歌。靚女立馬出門迎見。姐姐原是文工團里,欣賞她的歌喉,便夸贊其優美的歌聲,靚女竟也大方,隨口即唱起了“我的祖國……”看來,祖國隨時在她心中。
隨后,老公把我們帶到一個緩坡地帶。下得車來,只見大標牌上寫著“全國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縣”。接著入眼的是那似乎直上云霄的臺階,端端直直,方方正正,清一色的青石板。臺階旁是寬闊筆直的排水溝,水溝兩旁是寬廣的茶園,碧綠青翠,望不到邊。老公充當導游解說員,告訴我們:“這個茶園稱之百畝茶園。”我們順著臺階往上爬,茶園的美,將我們誘惑得不時停下腳步拍照,恨不能將全園美景盡收手機。登上山頂,又是一片迷人的新天地,空氣清新,視野遼闊,站在觀景臺上,放眼望去,可觀百里,滿眼綠的世界,竟是一座偉岸的茶山。
在一農戶用了午餐,約摸30分鐘后,老公將車在一寬大的場地停下。我和姐驚呆了,這是什么地方,這么闊氣?老公說:“這是

67

泥抹面,端端直直,棱棱正正。老公說,這也是村里想辦法幫忙修的。正說著,房主人迎了出來說:“哦,是向書記啊,到屋喝茶,感謝您和村委會的同志,幫我們修路造田,為我們造福!”老公說:“我們應該做的,你們要記得政府的好,記得黨的恩,自己要勤奮致富。”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我們真切感受到國家“三農政策”的優越以及扶持的力度。

這是一個正在修建的農莊。我們樓上樓下一一觀賞,真心佩服主人的審美思維。主人原來家庭條件很困難,現在已然是成功人士,還被評為“新鄉賢”。主人介紹,原先這里被挖礦挖得千瘡百孔,安全隱患嚴重,附近農戶都不敢在此居住了。他決心改變惡劣的環境,恢復山林地貌,消除安全隱患。在村委會的資助下,耗巨資運石運沙鋪填,才有了現在這個平坦的樣子。他將在山頂建一個避暑休養區,獨特的自然環境一定會吸引無數游客來此養生休閑。現在國家形勢這么好,社會發展這么快,應開足馬力,艱苦創業,跟上時代步伐,干一番事業。
這次梅二沖之行,解開我一直留存心中的一個疑團。老公駐村后,每每見面,話題總是離不開村里的發展規劃,津津樂道村里的點點滴滴。而我插不上嘴,說不上話,只能點頭附和,感覺被忽視冷落。偶爾也問他:“以前機關工作,你好像沒有這大熱情,現在對村里工作,怎么這么上心?”他回答,入鄉隨俗嘛,哪一個村干部不

68

貧困戶安置點。”清一色的白墻青瓦,飛檐翹脊,古風花窗。房子分前后兩排,每排房挨房,一線拉開,每排可以住十多戶,共計可以入住二十多戶,操場邊緣有布局美觀的宣傳欄,宣傳欄前面是一長排健身器材,操場的一頭,豎著籃球架。說它是貧困戶安置點,倒不如說它是山中公園別墅。我們應邀入內,只見房內設計,家具擺設,殷實如同城里人家。戶主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反復說,這都多虧共產黨,多虧國家,多虧村干部對我們的關心和照顧!

是這樣?他們工資低,干起工作來卻無比賣力,一心一意為村民著想,在實實在在為大家謀福利。那如畫的保垱、那嶄新的水泥路、那漫山遍野的茶園、那漂亮舒適的村民安置點,還有村民們熱情的笑容,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和回報嗎?

69

劉啟艷,女,筆名葉子,湖北五峰人,曾任中學英語教師,后入行政、司法機關工作。宜昌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作品散見于報刊雜志和網絡平臺。

70

龍潭坪位于長陽都鎮灣的山里面,依偎在清江懷里,卻又與之保持著一點距離。龍潭坪,去了一次,卻在夢鄉里一直待著。
去之前,龍潭坪很神秘,回來后,龍潭坪讓我一直回味。龍潭坪古稱射堂村。1982年《長陽縣地名志》關于“龍潭坪”的記載告知了射堂村地名的由來,“因系古代練武試箭的場地得名。”,它說明了射堂村更名的原因,“后因此地為一山間平地,有溪水似蛟龍長流十里入黑潭,故更名為龍潭坪。”它陳述了射堂村后來的情況和現狀。清代長陽文人彭秋潭、譚啟壂等人,還有貴州玉屏人田榕署理長陽縣事期間的詩作中均有“射堂村”的身影。
五年以前的一個夏天,我受族人何超之邀,攜友驅車到龍潭坪,一條悠長峽谷中的鄉村公路,把我們迎入龍潭坪,其時那條公路正在擴寬,路況不佳,何超卻能駕輕就熟地開得飛快,從莊溪到龍潭坪未到半個時辰。

走進龍潭坪

何宏江

車子直抵一個石洞跟前,剛開車門,便有涼氣幽幽襲來,進入洞中,似有陣陣酒香沁鼻,原來是何超在洞里置了不少酒壇,難怪他在約我來之前,說要我體驗“天長地久”,原來是“天藏地酒”。我不擅酒,倒是嗜茶,何超亦是愛茶之人,除了正在打造茶園,還在洞口石崖之上,安放了石桌石凳,可以在山野之中享受烹泉煮茶的樂趣,小飲幾杯,頓感天地之靈氣。

71

晚上,何超安頓我在一家鄉村民宿里歇息,進了這家民宿,才知道是早已在網上熟知的納薇開的,納薇在深圳工作,業余閑暇時光將自己老家的房屋打造成深山里的民宿,通過互聯網推廣,吸引了許多地方的人到此,有的來度周末,有的一住就是幾個月,為的是體驗長陽的鄉村生活,甚至融入當地村民的生活,增加人生經歷。晚上,我與納薇交談許久,深深佩服她的智慧、才能和做事的恒心,更被她的情懷所折服!在鄉村民宿逐步流行的時代,像納薇這般做得原汁原味又富有長久生命力的絕然不多。納薇堅持用心記錄家鄉的風情和客人來居住體驗的情況,使得民宿需要預訂,并讓納薇聲名在外,各種媒體競相報道。問了納薇為什么做得成功,她謙虛地說:是龍潭坪足夠吸引人。
龍潭坪的確很有魅力,當天下午,何超陪同我們沿著龍潭坪的那條穿村而過的溪流漫步,只見形似峽谷的村莊被翠嶺環抱,樓房點綴在河邊和山丘,炊煙裊裊,村民安逸地在河邊或自家門口聊天,仿佛世外桃源。沿著溪河而下,會發現河面雖越來越寬,但河

72

第二天,我們又參觀了山谷里的茶園,拜訪了一位姓劉的老人,劉老當年64歲,龍潭坪村2組(原青木坳村5組)人。劉老1976年之前做篾匠,76年之后做隊長,92年開始學做茶,師傅有林作炎,魯明國,陳師傅,欒師傅,張大萍等。劉在欽老人在1994年4月30日制作的“佷山毛尖”茗茶獲名優獎,制作的“長陽茗峰”茶,在1994中國“陸羽杯”名茶評比中榮獲一等獎,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等媒體作過報道。
劉老做茶最大的感受是一直喜歡研究技術,殺青、揉捻、提香、開湯等流程都一絲不茍,質量不過關不入庫,責任心特強,他認為離開誠信就無法辦好事,做茶更應如此。
劉老帶過24個徒弟,大多數在茶行業有所建樹。劉老身體健朗,只是手在前幾年受傷不能完整完成手工制茶的程序,他希望家鄉龍潭坪村充分發掘名優茶的優勢,發展茶產業,他愿意做好“傳幫帶”,希望有年輕人到他那里學習手工制茶,把家鄉的茶園建設好,把家園建設成美麗鄉村。
龍潭坪的確藏著歷史的傳奇,也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可謂鐘靈毓秀,隨處都是故事。

水越來越少,直至看見裸露的河床。何超告訴我,這是因為河床下面有溶洞群,水邊流邊漏,直至干涸。但是再往前移步,又峰回路轉地看見河床落差漸大,形成幾個深潭,綠幽幽的潭水不知從何而來,格外神奇和驚喜。

龍潭坪還是一方革命的紅色熱土,青山有幸埋忠骨,著名的抗戰英雄周志開的長眠之地就在龍潭寺,后來為了紀念英雄,改名為“志開坪”。
對龍潭坪了解越多,會更加喜愛,被他的魅力和內涵所深深吸引。走進龍潭坪,用心感受山水和人文。

龍潭坪人杰地靈,是一塊風水寶地。何超指著一家農戶說:這個屋場出過考取北大、清華大學的人才,我驚嘆不已,只見該屋背山面溪,氣場十足。我還聽族人何平先生(音樂人)介紹,長陽何氏家族的杰出人物何海峰、何青峰兄弟就是龍潭坪走出去的,讀過黃埔軍校,何海峰還當過少將,如今故居還在。還有我國紅外制冷領域的專家何曙安先生,何曙安的次子何衛貧,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其后在美國攻讀,計算機碩士、核物理博士畢業。還有新聞界名人文成國先生,也是從龍潭坪走出去的。

73

何宏江,生在三國夷陵之戰陸遜駐兵地長陽蘆溪,居于夷陵古邑。曾投筆從戎,恒愛文學,詩詞楹聯尤甚。羨季札之謙,名利或遠;感《秦風》之樂,更尊國章。勤耕不輟,終有所得。中國楹聯學會、湖北省中華詩詞學會、湖北省楹聯學會會員,宜昌市楹聯協會理事,宜昌市作協會員,三峽茶文化研究會理事。

74

鴉鵲嶺中學變奏曲

向大梅

夷陵區鴉鵲嶺初級中學,是夷陵區教育局布局在鴉鵲嶺鎮的唯一一所全日制農村初級中學。
學校所處的鴉鵲嶺鎮,位于江漢平原西陲,距舉世聞名的三峽大壩70公里、距宜昌市中心城區42公里、距夷陵區小溪塔城區32公里、距當陽市、枝江市均為35公里,東與當陽市王店鎮交界、南與枝江市安福寺鎮接壤、西與猇亭與伍家崗區相連、北與夷陵區龍泉鎮毗鄰。作為夷陵區東大門的鴉鵲嶺鎮,是宜昌市最大的低丘陵鄉鎮,湖北省著名的“魚米之鄉”“果蔬之鄉”“生豬之鄉”,更是國家非遺“宜昌絲竹”之鄉。鴉鵲嶺初中位于小鴉路與漢宜路交匯處,位置顯眼,交通十分便利。校園占地面積98589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37232平方米。

這里一年四季綠樹成蔭,花團錦簇。春天,一棵挨一棵高大茂盛酷似巨傘的香樟樹,綠葉密密層層,細小繁密的淡黃色花兒散發出醉人的清香,如夢似幻籠罩著校園;白的七里香,嬌的紅石楠,艷的杜鵑花們,伴著偉岸的香樟翩翩起舞,盡情抖泄她們那誘人的體香。夏天,棵棵兩層樓高的廣玉蘭,頭頂著碩大的“白蓮花”,陽光下泛著一抹藏青,微風里搖曳滿園的芬芳, 流動著,纏繞著,烈日里給師生帶來無比的清涼。秋天,亭亭如玉女般的桂花樹,開著白的、黃的細密的小花,團團簇簇似云若霞,香香甜甜似醇若蜜,醉了心田;教室里,“書香亭”里溢出的淡淡的墨香,氤氳著濃濃的桂子香味,讓人從醒里醉到夢里,這里成了名副其實的“書香門第”。冬天,排排冬青綠意盎然,喜鵲、斑鳩、麻雀和好多不知名的小鳥穿梭其間,追逐著,嬉戲著,婉轉地鳴唱著;松鼠也不時從樹林間竄出,在主行道上或操場上賣弄一下靈巧的舞姿;白雪是覆蓋不了這里的綠的,只是讓冬天的深綠多了一些靈動。一幢幢紅頂白墻的建筑掩映在綠樹花叢之中,一點也不像學校,倒像是一個風景區。在這樣的環境里讀書、學習和工作,怎能不是一種享受!? ? ? ??

75

記得2010年校點合并到這里時,學校的外部環境特別糟糕。流經校園旁的墩子河,河水堪比墨汁,濃稠得似難流動,散發出陣陣惡臭;河對面的工廠,時不時排放出滾滾濃煙,刺鼻得讓人窒息。現如今,墩子河流域進行了全面治理,各種水生花卉有序布置河道兩邊,河水清清,魚翔淺底,不時有水鳥從水面掠過,犁出一

76

20世紀50年代,這里還是一片荒涼,從土坯壘就的“宜昌縣第二初級中學”到磚木聯排的“五七干校”,從紅磚黛瓦的“鴉高”再到如今高樓林立,綠樹成蔭的“鴉中”,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從2010年鴉鵲嶺各初中合并到此開始,這里更是一天一個模樣。
校點合并之初,這里還是灰渣路,土操場,斑駁的校舍,和一些歪斜的老榆樹。12年過去,學校相繼對原鴉高校舍進行防震加固,“穿衣戴帽”,改造門窗,加建宿舍衛生間和洗浴間,新建了科技樓,風雨操場,多功能報告廳,升級了運動場,新增并完善了教育教學設施設備。現如今,科技樓里,功能室齊全,微機室、音樂室、舞蹈室、美術室,實驗室、創客室,應有盡有;教學樓里,教室窗明幾凈,整潔亮堂,多功能教學一體機,低音廣播系統,直飲水系統一應俱全,特別是今年來,建立起了標準化考室系統,安裝了三相大功率柜式空調;學生宿舍里,衛生間,洗浴室結構合理,更有直飲水系統,太陽能熱水系統和空調,為學生提供舒適的生活保障。此外,學校還建有千兆網絡交換中心,智能高清錄播教室,和語音室。

道銀白的細浪,河邊暗紅色步道上三三兩兩散步的人,撒歡似地呼吸著清新的空氣,盡情享受著眼前的美景;附近的工廠經過技術改造,設備升級,工藝改良,往日的濃煙已然不復存在,天藍了,云白了,水清了,樹綠了。

作為這個學校的一員,讓我感受特別深刻的是教學設備的更新換代。由黑板變無塵白板,師生脫離了粉塵之苦;辦公電腦及互聯網的普及,讓我開始享受高科技帶來的福利;無塵白板加投影白板,老師們上課可以用上u盤,將好的課件和同學們共享,再也不用受一板書一大板的苦累;投影變一體機,讓我上課不用再帶U盤,課件全部在ftp里面,事先存好,要時就在里面找;一體機升級成希沃系統,里面有自帶課件,讓我可以方便地找到好的資源,足不出戶就可以向大師們學習。

77

另一個特別大的感受是十年前塑膠運動場改造竣工,結束了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的歷史。記得操場建成之初,面對以紅為主以白為點綴的寬廣操場,學校周邊男女老少,一到傍晚便蜂擁而至,打球散步,好不熱鬧,這里一時成了周邊居民休閑的好去處。學校領導也挺慷慨,大家既然很喜歡,那就共享吧!直到新冠疫情暴發才對外關閉。
近一年的變化更是讓人瞠目。重修了后院墻,打通了西大門,修建了停車場,改善了學生上學放學環境,解決了交通擁堵的社會難題;“清涼工程”讓教室,學生寢室都裝上了空調,學生從此先別了夏天的酷熱和冬天的寒冷;無線電話、可視電話的安裝,架起學生與家長及時聯系的橋梁,解除了留守學生與父母難于溝通的痛楚;標準化考室的建設,讓學生可以在更加祥和,更加公平的環境中學習和進步。

78

其實我高中時代也是在這里度過的。那時候這里還是鴉鵲嶺高中。那時的操場是土的,下雨一團糟,天晴塵土飄,教室的外墻是清一色的紅磚,連水泥都沒抹,寢室是大教室改造的,潮濕,還透著風。未曾想,短短二十余年過去,昔日的校園竟蛻變成如今這般模樣。

從宜昌縣第二初級中學算起,鴉鵲嶺初中走過60多年的風風雨雨,不斷發展、壯大,培養初中畢業生2萬多名,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了大批優秀學生,同時為鴉鵲嶺鎮培養了大量的勞動后備軍和致富帶頭人,為鴉鵲嶺鎮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鴉鵲嶺初中的歷史變遷從一個側面見證了黨和政府對教育的重視。尤其從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對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鴉鵲嶺初中正是乘教育均衡發展和鄉村振興的東風才駛入了快速健康和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夷陵東方,弦歌鏗鏘;展望未來,閃耀輝煌。我有理由相信,鴉鵲嶺初中必將繼續構建以“和雅”為特色的校園文化體系,提高辦學品位,深化辦學內涵,促進教師學生健康和諧發展,繼承與創新并進,進一步書寫光榮與夢想交織的輝煌篇章!

向大梅,中學教師,夷陵區作協會員。從學生時代起就熱愛寫作。如今,再次步入文學這片沃土,耕耘剛剛開始。

湖北省興山縣古夫鎮東南方向,有一個神奇的地方,其山勢綿延起伏,高低跌宕,宛若蛟龍游走于山脊之間,山下風光旖旎,有一水池處于山灣,遠遠望去,恰如游龍俯首淺飲,人們稱之為龍池。
三月時節,春雨淅瀝,無奈怎么也忘卻不了龍池的那方神奇,于是,驅車而行。汽車回旋在蜿蜒的盤山公路上,晶瑩的水滴,時時地敲打著擋風玻璃,山回霧繞,雨聲滴答,一時間把我的思緒帶入了龍池的歷史印記。
相傳北宋徽宗時期,龍池有一個名叫奐谷珍的人,通過科舉考試考取了鼎甲狀元,徽宗欲招為駙馬。能做皇帝的乘龍快婿,無疑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可是,奐谷珍的老家龍池,還有一個身懷4個月身孕的妻子。“恩愛兩不疑,白首不相離”。淳樸的奐谷珍沒有忘記與結發妻子的誓言,如實稟報并斷然拒絕了駙馬的名分。然而,奐谷珍的坦言卻沒有得到徽宗的諒解,徽宗下令將奐谷珍五馬

79

80

“快看!龍池到了。”同伴的呼喊聲,把我從那段塵封的歲月里拉了回來。循聲而望,一幅巨大的山鄉田園圖在朦朧的煙雨中,一一展開。
時值油菜花開,油菜花很多地方都有,但龍池的油菜花卻不一樣。瞧!那金黃的油菜花田跌宕開來,像極了倒置的貝殼,中心位置便是龍眼所在。金黃的油菜花,圍著龍眼各自擺開,花色純正而不嬌柔,熱情而不造作,像美麗的村姑,總給人以清新和不舍。菜花的黃,夾雜著梨花白、桃花紅,渲染著仙侶山的綠,偶爾幾聲雞鳴狗吠,摻和著蟲鳴鳥叫,還有那薄薄的輕紗,好一處世外風光。
提起龍眼,據說原本有兩個,間隔距離約300米,曾經一個龔老漢為了種地,毀掉了其中的一只,改造成了水田。龔老漢的做法惹怒了龍王,龍王施展法術,讓龔老漢的后人每一代都有一個盲人。從此,龍池村民們對龍眼總有幾分敬畏之心,直到后來農田改造,村民們刨出了當初的龍眼,我們今天才得以目睹這兩只龍眼的神韻。
俯眼望去,兩只碩大的龍眼,緊緊地注視著蒼穹,眼神中含著情,泛著光。眉目之間,守著一份和諧,一份安寧。在村民的心中,這對龍眼更是幸福的圖騰。鄉村振興以來,勤勞智慧的龍池村

分尸,株連九族。鄉親們被奐谷珍的重情重義所感動,歷經磨難將他的頭顱運回來,埋葬在鄒家嶺,埋葬之地被叫做狀元墳,后來,改稱為古夫鎮……

民依托“龍眼”,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將龍池村建設成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的美麗村落。如今的龍池,可以油菜花里追春蝶,向日葵中覓蟬音,成了網紅打卡之地。

繞著石板小路,走進龍眼這花的海洋。一株株油菜在龍眼的呵護下,盡情地伸長了脖子,舒展了胳膊。一朵朵黃色的小花,相互依偎著,你摟著我,我舉著你,嫩嫩的,柔柔的,映透了整個龍池的天空。微風過處,柔嫩的油菜花來不及躲閃,身子一扭,原本想護著那幾片黃色的花瓣,卻不想抖落了身上晶瑩的露珠,那露珠在花葉上晃蕩幾圈兒,俏皮地藏到了春泥里,只惹得花兒葉兒不停地打顫兒。
細雨過后,天放晴了。和煦的陽光,順著仙侶山的倩影,滲透綠野輕紗,偷偷地親吻著龍池的大地。此時的山村,薄紗輕籠,微光搖曳,油菜花也更加柔嫩了,那一簇簇的黃,在風與光的催化下,泛起柔柔、幸福的波。一群群蜜蜂在油菜花中忙碌著,一會兒上,一會兒下,一會兒左,一會兒右,嗡嗡的,嗡嗡的,只把那美麗的黃粘得滿身都是的。
當然,忙碌的不只是蜜蜂。龍池村的鄉親們也趁著光景忙活起來。他們從地里摘來綠色的蔬菜,在柴火灶上燉上一鍋醇香的臘蹄子火鍋,配上一盤炕土豆、懶豆腐……他們要把外面的客人請到家里來。
不盡山野朦朧處,又見裊裊炊煙起。置身龍池,很想寫一首

81

82

只可惜,我沒有詩人的文采,也沒有畫家的筆墨,冥冥之中,只有那半村煙雨半朦朧……

韓曉夷,湖北秭歸人,中共黨員,興山職教中心一級教師,宜昌市作家協會會員,有《中國詩歌的意境創造初探》《橘香》《印象榛子》等作品公開發表。

詩,詩里有半村的煙雨。擁抱龍池,很想作一幅畫,畫里是花香的朦朧。

83

我在纏纏綿綿的春雨里,突然有了“人的一生,應該有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的沖動,這可能是前幾天在三峽大學求索溪畔,受到掛在桃花樹上一張紙條的誘惑:“生命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這詩一般的語言,讓人聯想到詩一般的世界。
于是,我決定離開宜昌城區,到郊外走走,開始找尋那些遺失在遠處的疼痛或者溫柔。
我就這樣被風吹著,來到那個荒無人煙的小村——宜昌市夷陵區南邊村。我一直覺得,我和它們之間是該有點緣分的,否則,我怎么會就跋山涉水來到了這個僻靜、偏遠、陌生而美麗小山村呢?

方扣鎖

南 邊 村

84

就像最純潔美麗的雪蓮,總是喜歡生長在冰山雪峰的深處一樣,去南邊村一定要經受一段寂寞的旅程。從宜昌城區到南邊村,大概一個小時的車程,過了曉溪塔之后,有近一半的時間在圍著山圍著黃柏河兜圈子,人被小山包圍,東西南北無論哪個方向望過去都是小山,起起伏伏,延綿不斷,潮水一樣不斷涌來。
我在山里,就像淹在洪荒一樣的寂靜中。這種時空的錯覺,很容易讓人產生聯想:千百年前,你和我是否也曾經以一塊山石或者一株野草的姿勢在這里守望?看著風一點點地從頭頂吹過呢?或者看著歲月一點點地把自己風化成山崖?

宜昌的精彩,可能就在于周邊到處是山。有了山,世界一下子就變得神采飛揚。一代又一代的人被山迷戀,被山誘惑,一代又一代的人被山洗塵,被山凈化,遁入一種空蒙的境界,并與它相依相伴,生生不息。
我和同伴幾次峰回路轉,終于到了一個埡口,突然發現,腳下有一條小溪,曲曲折折蜿蜒向東流淌。小溪大概只有五六米寬,被擠在一些錯落有致,形態各異的群山之中,很有可能就是黃柏河的上游。山溝邊靜靜的,只有五月的春風在耳邊輕輕撫過,呼呼地唱著那首千年不變的歌。走在這樣的路上,如同走在歲月中的長廊,幽深,寂靜,心靈不染一點塵埃。
仿佛一下子掉進了一幅最濃艷的油畫里。山巒和原野都是綠茵茵,一排排茶樹郁郁蔥蔥,連同紅袖添香的采茶妹,都淹沒在朦朧里。樹上的杜鵑,細雨如煙地叫著,聲音空曠、靈動而又悠遠……

我的心被河水牽引,也隨著河水起伏,索性停下追逐的腳步盡情陶醉在它的清涼里。在小河的不遠處,水邊一叢茂密的蘆葦在風中裊娜,我不由想起《詩經》里“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句子,再細看那水寧靜之極,無波無痕,柔潤如玉。那又是誰家的女兒,懸掛于頸間的玉璞?押著唐韻,攜著漢風,一點點的走近,走近,將心清涼成一片溫潤的水域?那河水仿佛跨越了千年,流至我的面前,恍惚還閃著漣漪,疑是女子憂思的目光了。
我在思忖:住在這山里的人,會是什么樣子?那一縷縷寂寞,一把把惆悵,那一頁頁折疊的歲月,都藏在水的皺褶里流走了,只留下這無邊的靜,風一樣地在山谷里回蕩著。? ?
原來南邊村,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外桃源”,塵世苦苦尋求而不得的心靈棲息地。這里有清朝古建筑群“易家老屋”,明顯模仿了徽派建筑,于是讓我想起了安徽老家,“粉墻黛瓦馬頭墻,飛檐對門木格窗。”布局、造型、色彩獨具一格,基本特征是天井為中心、中軸對稱的內部結構與粉墻黛瓦馬頭墻的外在形式完美結合。

85

在我身邊的小徑,生長著叫不出名字的山花。風便成了最隨心的畫家,一筆畫山,山披燦爛,一筆描水,水泛漣漪,一筆潑在山溝里,溝里便成了五彩的天堂。
我真的舍不得走了,在至柔至純的河水邊流連,就想起了山里那些活潑可愛的孩子,是水的清涼純凈滋潤著圓潤的童音,才顯得那么質樸純真。生于斯長于斯的孩子們,又如何能像這水一樣穿越層層大山去,領略外面的繁華呢?

白骨錚錚,精神不朽。長歌當哭,英魂何在?
自從我在進入南邊村的那一瞬,突然變得很寧靜。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從這幅靜默的油畫中走出來,一路跋山涉水而來的疲倦和煩躁一掃而光。一處處低矮的農舍以最簡單的裝束站立在我面前,和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后面五彩樹叢裝扮起來的山坡,像一首天地之間的贊歌。在這里,我看見純樸與艷麗。
我不知道繁華在身后隱退的時候,是不是一些東西也會隨之消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就這樣被遺棄在遠離塵世的地方,在時光的隧道里獨自演繹著一場興衰與榮辱。
在小路的深處,終于見到了真正的主人。黃燦燦的夏橙做背景,映襯著主人的臉,發出金燦燦的光。
一位老人,就那么安然地倚在門口,在她身后土磚圍成的小院里,兩棵參天的樟樹,像碩大的兩把巨傘,衛士一樣地護著庭院。樹是老人出生時爺爺種下的。全村整體脫貧,原本幾十戶的小村,大都搬到曉溪塔去了,只留下歲數大的老人,她是其中之一。

86

這里還埋葬著抗戰時國民黨75軍預備第四師將士遺骸3000余具。經當地文史專家考證,1938年至1945年,時任國民黨75軍預備第四師師長傅正模帶領部隊與日本侵略軍正面作戰,轉戰于河南、湖北,參加了忻口保衛戰、武漢保衛戰、隨棗會戰和鄂西會戰等戰役。據村民介紹,在抗日戰爭時期南邊村村委會一帶是一處野戰醫院,抗戰將士在保衛宜昌的戰斗中受傷后都被送到這里治療。由于傷員眾多,當時的醫療條件又有限,許多受傷將士都在這里犧牲。

老人手捧夏橙,熱情地招待我這些遠方來的客人,她說家里沒什么好吃的,只有這些山里的橙子。問之為什么不和兒女一起走,老人只憨憨地一笑:“舍不得啊,幾十年的家!”
那些沒了主人的房屋兀自在濃密的樹叢中掩映著,虛掩的房門,荒涼的院落,都似乎在訴說著一個久已淡去的秘密。房前屋后的橙子樹上,掛滿黃燦燦的夏橙,向上生長著濃濃的喜悅。這些代表豐收的累累果實,在宜昌大街小巷飄蕩橙香的日子,由于交通便利,不再受到冷落。
我停下探訪的腳步,對著一片寧靜和絢麗沉默。
我知道,石碾、井、土地、村莊、炊煙,甚至是一些包含最原始的親切的事物,最終,都將以靜物的方式留存在人類的記憶中,但究竟是人類讓它們走遠,還是它們遠離了人類呢?
已是黃昏時分,那些山、那些樹、那些落寞的房屋,都開始變得暗淡起來。我最后一次回望小村莊的時候,老人正被雨霧籠罩,仿佛坐在一片燈影里。她在守望著一個人的山水,守望著一個她自己的家么?
小村深深深幾許?細雨霏霏幾多情。留下來的小村,以及身后的兩棵樹,和老人一起守望著歲月。
天色已晚,我決定返程。
返程的車上,使勁地播放著羅大佑《光陰的故事》:
春天的花開秋天的風以及冬天的落陽

87

我喜歡結尾處一連串省略號的故事。
這種意猶未盡的點綴,給人一望無垠的遐想空間。或許后來,后來的后來……我在別人的故事里,演繹自己的永遠。

88

憂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經無知的這么想
風車在四季輪回的歌里
我一年年地成長
生命與告別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一個人……

方扣鎖,筆名:方彥、漁舟唱晚,是《中國水運報》特約記者、長江作家協會會員、宜昌市作家協會會員、長江航道文聯副主席。撰寫大量散文、隨筆、詩歌,出版報告文學《荊江紀事》、《荊江人物》等。

89

潘祖德

炳大叔的習慣

人的習慣往往是逼出來的,這一點恐怕早已不是哲學家的語言了。夕陽西下,我漫步在鄂西南老家小溪旁的沙灘上。
黃昏色彩由灰變為蒼黃,繼而褐黑。晚霞的最后一抹余暉,消失在山外天際時,一個熟悉而又遠去的身影映入我的眼簾——他,就是云臺山下一位早期“環衛義工”蘭文炳,人稱“炳大叔”。
炳大叔的家,背靠云臺山下一座名為“雀兒頭”的小山。

90

宛若大師繪制的一幅國畫,這里山環抱著山,層次更迭背景鮮明;除了北方開闊有點缺口,東西南三方均為群山縈繞,狀若牽手。
太陽下山永遠是相對的。每臨碧空如洗的晴天,家鄉成片的低矮丘陵,就像幼兒園乖巧的孩子端坐在小凳上就餐。夕陽被村外遠山遮擋得貌似嚴實,卻有大量余光側漏,雀兒頭以上的層層山尖,聚光燈般照耀,突兀的高峰依然敞亮。放眼仰望,青松叢林綠、裸崖巖石白、電線塔架銀等,色彩交相輝映。整個村子慢慢靜下來,除有犬吠和暮歸的黃牛哞叫,余下最悅耳的便是鳥語、蟬鳴和涓涓溪流聲了。
天色變暗,農戶飄起縷縷炊煙。年事已高的炳叔,也開始奏起鍋瓢碗盤“交響曲”。孤身的他,每天就這樣靜靜生活在村子里。
兒時起,炳大叔留給我的印象是:寡言、微笑,常擔著高竹系糞筐,提著長柄小抓耙走沖尋灣,撿糞積肥。娃兒們也知道,炳叔是村里五保戶,體弱有病隊里才安排他干這活,勞動方式相對靈活。
父母常管教我們,不許跟別人那樣小瞧“撿糞的”;積肥有什么不好,勞動最光榮。見了人家,還非得要禮貌稱呼他“炳大叔”。其實,避開炳叔的時候,我們也會隨口誦起那古老的指紋謠——
一螺窮,二螺富,三螺四螺住瓦屋,五螺六螺挑屎賣,七螺八螺打草鞋,九螺連考狀元,十螺全當天官……

91

老人傳教,指紋決定人生的命數。紋路橢圓封閉稱“螺”或“斗”,紋路開放形如雞稱“簸箕”或“燒雞”。滿是簸箕的指紋也算富貴命,有一句“十把燒雞銀子挑起”就是寄意發財的。
見到拾糞的炳叔,群童起哄誦民謠,顯然意在突出“五螺六螺”的影射之意。事實上,我們很少主動叫他。盡管炳叔那黑瘦的核桃臉,每天都掛著和善的微笑,可他一靠近,我們還是會捂鼻閃開。
炳大叔一直這樣,四季裝束都離不開腰間扎一條干凈的藍布圍裙,用來遮擋衣服。高系糞筐很少離肩,抓糞耙子從不離手。每天拾得的雞糞狗糞等農家肥,都是上好的有機肥料。論斤兩集體記工分,再傾倒在指定位置儲存發酵。長年累月忙碌著,炳叔還帶動一批老年人出門撿糞,既為農田增收獻力,也為村里凈化環境立功。
等到責任田落戶時,村民發現化肥板結農田,作物依賴性強,這才重新認識炳大叔的價值,并封他一個雅號“長壽牌吸塵器”。那時的炳叔,已屆古稀之年,鄉親們祝愿他健健康康享幾年福。
我對炳叔的好感,緣于念初二那年。每天上學,我要路過一條小溪,溪水像小伙伴一樣,濺開晶瑩的浪花迎送我們晨去暮歸。
一天,不知誰家往溪溝扔下一頭死豬。經不住火辣辣的烈日照射,沒多久,豬身被浸泡得又膨又臭。饑餓的野狗狼吞虎咽,撕扯搶食這白送的獵物……一泓清澈的溪水就這樣被玷污。人們打從這里路過,嗅著臭烘烘的氣味,老遠就捂住鼻子,胃不適還會干嘔一陣。

92

這天放學,我和小伙伴翻過山坳,遠遠瞅見溪旁圍滿了人。
我們徑直跑過去,咦,這不是炳大叔嗎?
“哎,他拖走死豬干嗎?”我疑惑地低聲問同學二狗。
“嘿,這你就不懂?撈下酒的菜唄!”二狗子陰陽怪氣地回應,惹得身旁圍觀的人群也望著我們倆毛伢。因為人熟,見過之后我更懵:炳叔怎么專揀這丟人的事干呢?不戴口罩他沒覺得惡心嗎!
忍不住一陣聯想,小河、堰塘常遇見農戶拋有小動物尸體,難怪過幾天就不知去向呢,原來是炳大叔弄走的。回家我不解地問母親,她也笑著說:“老人家有這么個習慣,看不順眼的就會收拾!”
從那以后,我十分警覺地關注起炳叔的糞筐,常見他的筐里很是“富足”:不光塞滿黑糊糊的牲口糞便,還裝有一些干癟的腐羊、遍布螻蟻的臭蛇之類……真是無奇不有,難不成他深埋了?

那些年,百姓環保意識匱乏,農村無害化處理近乎空白。水域漂浮的動物腐尸,已在人們眼里見怪不怪。可是,炳大叔每天這樣主動搜尋污穢之物,究竟是如何處理,到底藏哪兒去了呢?
又是一年春天,風和日麗。我跟二狗幾個小伙伴玩耍,登上炳叔的屋后坡。哇,好大一片粉紅的桃花、潔白的李花,還有翠柏和蔥綠的香樟……青山養眼,芳香四溢,宛若一幅斑斕的水彩畫。我們興奮得又蹦又跳,像花果山的猴崽,鉆進去還攀附樹枝蕩起秋千。
“伢子們,快下來喲!”炳大叔樂呵呵地在后院叫著。不懂事的我們心里有點排斥他,聽聞叫聲竟呼啦一窩蜂溜出籬笆門……
回到家,我帶著心中的疑團沉思:這么有魅力的景觀,怎么偏偏會出現在炳大叔家的后山?終于有一天,我解開心中之謎。
幾年后,我成為一名村小教師。我把炳叔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并找機會請來這位忙著干活的老頭。那天,孩子們興奮地圍著他叫炳爺爺,嚷著要他講故事。炳大叔樂呵呵地,臉上卻憋出紅光。
他不知道怎么講。在我反復引導下,他編著一些近似童話,卻又像自己經歷的故事:在很遠的山上,住著一位白胡子老頭,他怎樣愛護青蛙,怎樣培育草木,怎樣與花鳥為伴,怎樣斗過毀樹的惡人……孩子們側耳聆聽,一段講完又催下段,靜靜想象著白胡子老人是誰。漸漸地,我悟出故事主人的原型。原來,老人講的是他自

93

94

己,多年墾植,才會育出后山那片桃花梨園,那片郁郁蔥蔥的水杉茂松。

又一天,我領著孩子們參觀現場,重返炳大叔后山坡的花草綠園,見證綠色生命如何扎根在一筐筐糞土和腐尸之上的奇跡。
我告訴他們,那個種樹護林的老人就在身邊,是他用自己的肩膀和雙手,把荒山掘出一道道深溝,撒石灰掩埋穢物,再種上花草樹木……孩子們睜大眼,以滿是感動和敬佩的神情望著炳叔。
幾年后,我采訪炳大叔:農村何必像城市那般講究,這樣吃苦是不是心太閑了?他抽著旱煙平靜地說:“哪是心閑,是習慣,齷齪不除心里難受;都嫌臟和累,你不搭我不理,讓山成為‘和尚頭’,那怎么對得住后人呢!只要人人動手,收拾一點干凈一處,收拾一處就會干凈一方。”說完,他還握著旱煙管在面前比畫了一個弧圈。
所言極是,收拾一點干凈一處,收拾一處干凈一方……我細細琢磨這簡單而又樸實的話語,明白炳叔用習慣凝練出來的真理。
如今,炳大叔離世已靜臥青山,用他自己的話說叫“管山去了”。誠然,一個對自然、對社會有益的老人,恐怕再沒有什么能比得過青山對他的犒勞,再沒有什么能比得過鄉親們對他的夸贊和惦念。
種瓜就會得瓜。如果都有炳大叔一樣的習慣,長年累月,費心勞力美化環境,美化生活,我們的鄉村不就更加美麗干凈了嗎!
皓月升空。山寨的夜,依然是那樣廣緲而靜謐。蛙鳴成為千百

95

潘祖德,湖北宜都人。湖北省學校文化研究會會員,宜昌市作家協會、市散文學會、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宜都市故事學會執行主席。勤于思考,樂于練筆,重于口碑;摯愛美麗鄉村,感悟百姓生活,嘗試筆觸育人。作品散見報刊網媒。

合上記憶閘門,我的腦際倏然升騰一幅畫面:美麗鄉村晨霧若紗,藍天白云下,成群的鴿子盤旋勁翔;山巒起伏,花團錦簇。林中,一股清泉幽然落下;原野,綠草如茵,淘氣的孩子奔跑戲逐。
其時,他們身后,有無數個炳大叔正習慣地揮起長耙……

年的伴奏旋律;忽閃忽閃的熒光,成為鄉夜大舞臺永恒的布景。

96

? ?陳華東

大山深處土美味

說到原生態的美味,鄂西大山深處的五峰,我想一定是一個不二首選,位于五峰采花鄉栗子坪的四合農家,真是至今還在我的記憶里縈繞!
記得那是二0一六年的國慶節,我們一行人去白溢寨返回的途中,雖然已經過了飯點,但是一行人跋山涉水地游玩回來都是前胸貼后背了,經朋友的介紹,我們去到一個叫作四合農家的地方吃飯,一走進那里,但真確實的讓我開了眼界!
參觀完白溢寨沿著彎彎曲曲的盤山路,大概1個多小時的車程,彎進一個曲曲折折的小村路,一路上絲毫不敢差錯跟著地圖走,便來到了這個百年老農莊。

97

上百年的木質雕花四合院瞬間映入眼簾,一切都是純天然的風景,大門處的小花園,原始古樸的土家特色木屋,房檐窗戶上雕刻的飛禽走獸栩栩如生,一塊塊老式的木板門配上大牙口的木閂,一扇扇回字鏤空原始土家特色的木窗,讓人瞬間穿越!屋檐前是一排主人精心呵護下的盆栽,一塊塊像極了塔莎奶奶的花園,不知道為何這里的人養出來的盆栽,如此美艷。讓人猶如置身畫中一般!閣樓里主人家自然晾干的苞谷一個連著一個碼放的整整齊齊,一串串紗線串起來的辣椒青紅相間,錯落有致,閣樓下碼放的純栗樹柴整整齊齊,棱角分明,就猶如天安門列隊等待檢閱的隊伍一般!儼然就是一副美麗而又迷人的畫作!
這是一個典型的四合院布局,正中央一棵高大的桂花樹,枝繁葉茂,擎天立柱一般,不知道經過了幾個世紀歲月的洗禮,讓人一眼望不到頂,四合院以桂花樹為圓心四周發散開來,北面的開口正對那高聳突兀的山峰,南北對稱分布的板壁屋錯落有致,屋脊上飛禽的造型栩栩如生,像圣靈一樣日日夜夜的守護著,老式的厚厚的木板門一下子讓我回到了童年,高高的門凳,已經被改為坐騎的拴馬石,已經被用作花架的老石滾,還有一臺重新漆過的模架,上面的石磨干凈利落,一看就是經常性使用過的,如果不是那用麻線串起來的“四合農家”的招牌,誰會聯想到這是遠近聞名的農家樂!
我已經顧不上餓了,被這似乎仙境一般的地方徹底地迷住了,要不是主人的一聲飯好了,可以落座了,我怕是還久久地不能

98

土家族的菜飯,無非臘肉鹽菜醡廣椒,腌菜豆豉和合渣!雖然自己也是半個土家人,從出生就一直未出去過,但是這里的菜讓我對家鄉菜的認知可謂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回過神來!

我們走進里屋,首先映入眼簾的老式開放式的火爐,三塊條石一方為墻,火爐里放的樹兜子在熊熊燃燒著,火爐上兩個吊鉤,兩口黝黑又圓的鼎鍋瞬間將你帶回到童年的回憶里,老板熱情的告訴我,這就是我們點的土雞和鼎鍋燜飯,盡管鼎鍋嚴嚴實實的蓋著,但那誘人的氣息早已穿透那塊塊等齊的板壁,沸沸揚揚的湯上下翻

見我們到來,主人很熱情地邀請我們到里屋坐下,這是一間偏房,絲絲印記可以看出原先做過臥室,現在通過改造放上餐桌用于了接待,還是用的老式的四方桌,很有年代滄桑感,是人到了那里都會勾起你許許多多的回憶!傳統的木椅子還是小時候的樣子!老式的陶瓷酒杯和碗筷,讓你無不感覺到你是在穿越!由于主人家生意實在是太好,無聲無息中我也不清楚到底等待了好久!
隨著主人老板那熟悉的腳步聲再次傳來,終于開始上菜了,為了緩解我們等待的焦急,主人先給我們上了三小碟涼菜,花生米折耳根,炸土豆 ,估計是讓我們先解解饞吧!
不知道是生意太好的緣故,還是土雞真的要燜那么久才能出鍋,好半天,等得我是好生著急!終于終于,香噴噴的板栗燉土雞便被老板端上了桌子,一整只土雞,有頭有腳,有尾有翅,完完整整,配以板栗星星點點點綴其間,老板順帶說了句“都是原汁原味的佐料,我們從來不用買的佐料,豆豉稀廣椒,大蒜生姜配花椒,顆顆粒粒能找到!美不美味你知道!”老板也是個幽默風趣還帶點俏皮的人!頓時間整個屋子都哈哈大笑起來!
萬事開頭難,第一道菜上來了,緊接著就像撥動了發條似

滾,將那厚重的鍋蓋都給頂了起來,一開一合,有節奏的拍打著鍋身,發出有節奏的拍打聲,那沁人心脾的肉香彌漫到了整個屋子!加上肉的翻滾聲伴奏其中,讓我的肚子實在是不能忍受,時不時還發出幾聲咕咕聲來應個節奏!

99

100

的,接二連三的陸陸續續的就上齊了,特色的榨辣椒炒土豆片,土豆片嘎嘣脆,榨辣椒被炸得金黃,一粒一粒在燈光的照射下泛出點點金黃,土豆片薄如蟬翼,在滾油的作用之下好多都鼓起了泡泡,那口感,現在回想起來都直流口水。自己在家里怎么也炒不出的那種效果,剛上桌三下五除二就被搶光了,只好喊老板再上一盤,因為實在是太好吃了!爆炒腰花,那幽黃的顏色,那撲鼻的鮮香夾雜著絲絲嗆鼻的辣子味一下子就勾起了你的味蕾,十字花刀不深不淺整整齊齊的恰到好處,加以青紅椒和洋蔥,單從顏色上就能讓你迷醉。讓人不由自主的將筷子伸了過去,真是人間美味,從來都未曾吃過這么美味的東西,嘴里邊吃,心里在默默的感嘆著,要不是嘴巴忙著,早就會不由自主的大聲嚷嚷了出來!

土家人的飯桌上怎能少了湯的存在,合渣粉配南瓜葉,奶白奶白的加以南瓜葉絲點綴其間,好看都是其次的,那種美味只有鄂西的土家人才能真正懂得,寧舍一頓肉,不舍合渣流。合渣是恩施人賦予它的雅名,宜昌人就稱它為懶豆腐,直觀形象,營養又美味,還是下飯神器!不一會兒一大盆便見底了,都還有些意猶未盡!
不知不覺中,眼前便是一片杯盤狼藉,用我小侄子的口頭禪說“真是太爽了”!我們喝了茶,休息了片刻,還是依依不舍地離開了。
大山深處的原始人家,世世代代務農窮苦了多少輩,如今得以華麗轉身,不光是他的菜做得有多么的美味,也不是這里的風景

現在有句最為時髦的話是這樣說的:“土到極致才是真正的奢華!”四合農莊真的做到了!
也許這才是最真真正正的生活,如果再給我一段時光,我的選擇依然還會是四合農莊!國家為什么大力提倡鄉村振興,我想這也許就是它的意義所在!

是多么的美麗,最重要的還是心靈最深處那份最原始的本真。

101

陳華東,筆名實在人。宜都市詩詞楹聯協會會員,1991年9月14日出生于宜昌的土家族小伙,武漢生物工程學院管理學院畢業,愛好讀書寫作;人生格言: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只要努力過,定會有收獲!

102

夜閉上眼
煽動天地的遐想
我的故事開始被放逐
天光乍開
以素凈裹身的山
不許其他顏色
呼喚我的名字
冰與火對立
卻相融相棲
我的身軀囊括萬千世界
到頭來
被困在博弈里
涼風 躡足睡眼惺忪的太陽
和呢喃低語的河流

牛莊印象(組詩)

雪的靜默

馬玉杰

我藏在千萬人眼中
靜默無語

103

從石柱巖到——家

喀斯特鑄造雙劍
劍鋒上 季節堆疊
一層層舊痂
明滅可見
風打磨劍刃
白云的書信被刺穿
信上的字 傾瀉而下
“到這里,就不遠了”
文字變成雪花
每一朵 都以自己的名字
四海為家

牛莊日落

漿洗天空
先把光和暖
揉搓一下

104

再蘸幾筆 緋紅
在長河里滌蕩
黃昏來赴約了 金鈿滿頭
抖抖衣衫
一把金子從樹梢上
鏗 鏘 落 地
影子探長身子——去撿拾
剎那間
光湮沒于 天的影子

用繭織夢
不知道何時進
何時出
一根明黃的絲牽引
過路的車
在地上匍匐
如炬的雙眸在前面 探路
我從岫間孕育
漫過樹林

霧鄉

淹沒路人的眼睛
耳朵醒著
豎起 聽渺茫的鳴笛
世間萬物融化在
我的身體里
只有光會破繭而出

105

天麻

用木頭、腐葉
搭一個巢
把希望埋進去
經脈板結成塊
一場蟄伏 拉開序幕
斷指落在地上
析出的豐腴 拔高赤箭
直指蒼穹
風釘在空中
一動不動

粉被人繡上花枝
蒴果膨大、變軟
希望開始熬煮
眩暈和疼痛
通通丟進火里
燒成灰燼
點燃千萬根神經
一劑良方 墜落凡塵

106

馬玉杰,湖北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人,現工作于牛莊鄉人民政府。

格杉

西河作證

——致敬湖北省見義勇為英雄胡延清

107

題記:胡延清15年來,在遠安縣西河流域守護綠水青山的同時,救活二十多名落水群眾,被人們譽為“西河守護神”。

1

站在西河仰望插旗山、蕎麥寨返青的山崗
時光就會靜止,任何華麗的修辭
都抵不過先烈們骨頭里深藏的慈愛
因為英雄的故事在西河岸邊生生不息
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承載著先烈日月留聲
你在守護著綠水青山的同時,在激流和漩渦中
奮力挽救了20人的生命,卻婉拒一切酬謝
你在洶涌的河水里,筑起生命的堤壩
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從你身上

108

我體會到什么是質樸、善良和勇敢
你讓我無法平靜心中的感動
我早已在心里在為你深深鞠上一躬
你活著的全部使命似乎就是把某些生命點亮
你把一朵朵瀕臨凋萎的生命之花
從一條洶涌的洪水里將其拽回河岸
重新在陽光下綻放一朵朵芬芳
你用那一雙系滿善舉的雙手
奏響一部部生命的樂章,也將自己的歲月照亮
西河作證:你是西河的英雄、西河的守護神
你將從這里出發:走出遠安
走向宜昌,走向荊楚 ,走向神州

2

你是這里唯一把一生交給一條河流的人
這些年的巡河路上走出了怎樣的人生
當我站在河岸放眼望去:愛護環境,勿丟垃圾
那些自制并不規整提示牌特別醒目
西河作證:天生質樸善良的你只是想

汛期的西河水,時常牽動著你的心
2021年7月26日下午4時許
西河深處傳來呼救聲
你來不及穿鞋便立即往河道奔去
河流湍急、徑流復雜,聲聲呼救聲從深潭傳出

盡自己的力量,守護好家門口的河流
拎著麻袋和火鉗,先后從河岸清理500麻袋垃圾
精心的收拾,讓河岸干凈整潔
你把自己一生交給信仰:守護西河碧水藍天
你開展防溺水安全宣傳:請每一個人都珍愛生命?
而你的一生又活成怎樣的風景
當你在清晨的夢中最早醒來
你知道陽光灑在河邊的第一抹絢麗
然后在萬家團圓的夜色里默默隱去
西河作證:只是沒有人注意
你從干凈的河岸邊走過的身影

109

3

110

你毫不猶豫跳入水中朝溺水者奮力游去
一股大浪將你沖出10多米
此時深潭的呼救聲,聲聲緊揪人心
你顧不上身體的擦傷游到了深潭中
水潭暗流涌動,亂石密布
你看著溺水者在漩渦中蒼白的臉色
一手抓住對方手臂,一手奮力劃動水流
在父親幫助下成功將溺水者救了起來
此時溺水者哆嗦著說:水里…還有人…
你一個猛子再次扎進水中反復探尋
當你將第二名溺水者救上岸后送醫救治
遺憾的是溺水者再沒有醒來
拼盡全力的你不自覺地落下淚水
你在這次救援中身體多處擦傷
也因嗆水導致肺部感染而住了院
跳入洪水中救人,一瞬間就是生死攸關
你的心中聳立起鋼筋一樣錚錚的力量
你的骨子里頂著一輪善舉的旭日
將混沌的水底世界照亮,打撈越陷越深的災難

珍貴的生命在災難面前是那么的脆弱
與急流賽跑,10米深潭漩渦救人
這不是你第一次挺身而出
當無情的洪水遇到有愛的人
義無反顧地施救脆弱的生命
這是一件件發生在你身邊的事
也是一件件帶給我們感動的事
2011年夏天,村民陳某蹚水過河
不慎滑倒被河水卷走
你在家聽聞呼救聲后立刻前往施救
半小時的搜尋,成功將陳某救起
2014年夏天,外地游客到此探險溯溪
突下暴雨被困,你聞訊前往現場施救
經過半天的努力,幫助受困游客脫險
2021年5月,外來一家人在河邊垂釣

111

4

用英勇無畏的目光之火,焚燒越來越逼近的死亡
使被救者的世界升起早晨最美的太陽

112

其中一人不慎落水,腿部受傷感染的你聞訊后
背起100余斤的木船前往河中救人
溺水者被成功救出
還有……還有……
每一次、每一次,你都義無反顧躍入水中……
返鄉定居15年來,一個個平常的日子
你先后無數次下水對溺水者進行施救
已成功挽救了20條鮮活的生命
15年來的時光被你用大愛生動的抒寫
你用生命和青春把瀕危的生命挽回
但也有一些人在急流中失去生命
你面對身陷困境的人都會挺身而出
西河作證:你時刻在和死神賽跑
在你眼里,見義勇為的使命
就是一輩子守護生命中的西河
就是一輩子堅挺著起死回生的脊梁

西河水流湍急,你不想看到更多人溺水

5

除了下水救人,提前防范會更好
10年前一次救人后,你決定進行自發巡河:
日常情況,每周巡河3次
汛期到來后的6月至9月,每天巡河
每年汛期來臨,你便堅持6點起床
先到門前西河走一圈巡查水情
如果水勢較小,天氣晴朗
就去田地里勞作,或在周邊做零工
如果水勢急湍,或者有暴雨等情況
便會將手中的事兒先放一放
上午下午分別巡河2趟
如遇到有人想要下水游泳,立馬前去勸阻
家門前的西河河道長約3公里
日常每周巡河3趟,汛期每天來回至少3趟
炎熱天氣增加巡河頻次
西河作證:家門口沿岸這條路
你已堅持走了10余年、里程約3萬公里
共走壞了幾十雙鞋,用壞了10個自制救生衣

113

114

這期間,你在岸邊勸返300余人
這期間,你在水里救的不僅是一條條生命
更是一個個家庭的未來和希望
那些被你救上岸來的生命,撫著受傷的心跡
用感恩的熱淚,擁抱你大義的胸懷
用無語的仰望,沐浴你大愛的光芒
心緒一寸寸拉長,蛙鳴一聲聲相牽
日月星辰輪轉,四季更迭彌漫
西河作證:巡河救人已融入你的生活里
而你就是一顆西河最亮的善舉之星
用你的善良、智慧和勇敢,活出生命最美的春光

格杉,本名宋發剛,1971年9月生于湖北秭歸縣,現湖北遠安。從九十年代開始業余文學創作,以詩歌、散文詩為主,自娛自樂寫多發少,作品在《芳草.潮》《新作家》《湖北文化》《長江詩歌》《三峽文學》《三峽晚報》《三峽日報》《明天詩刊》等多家報刊及電子刊物發表。

凝聚文學力量 弘揚工匠精神

ningjuWENXUEliliang? hongyangzhigongwenhua

文中所用圖片,部分相關人員提供,部分源自網絡,如有爭議,請聯系編輯刪除。

敬請掃碼關注

 Copyright ? 2024 陜西妙網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陜B2-2021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