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精品va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网午夜_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_欧美人与物videos另

注冊

《銷售與市場·農資與市場》2023年8月

進? 化

卷首語

文/趙丹

既然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專業壁壘正在慢慢崩解,那就進化出新的技能。

為什么突然又提進化?
其實,行業一直在變化,企業也一直在進化。
今年,我們都在有意無意地改變預期。譬如肥料企業變噸位的考量為利潤的考量;譬如經銷商不再追求銷售額的增速,而是在謀劃利潤產品的增量;譬如廠商都在發力技術,為發展賦能。
只是,這些下意識的舉動,并沒有引起完全重視。直到香帥在7月演講時講到:“未來,應該以2023年為新的基準線。”
俱往矣,既然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專業壁壘正在慢慢崩解,那就進化出新的技能。
其實,近兩年我們熟悉的農業、農資市場的確有很多變化,市場由增量博弈到存量博弈,企業陷入擠壓式增長泥淖;消費兩極分化,消費由產品導向向服務導向轉換,沒有服務能力的經銷商盈利水平降低;更多的區域加入農資集采,零差價模式進程加快;農資使用者體量增加,部分經銷商變成了大零售商;社會化分工更加細化,很多新的職業出現……
變化讓人眼花繚亂的同時也讓我們更加理性,企業開始變“以燒錢換增長的營銷推廣”模式為“基于作物的產品創新”模式,廠商也都在匹配自己的資源,加入到深度服務種植戶中……
承包權不動,經營權連片。很多省份開始破解農田細碎化,推動現代化。

隨著農服組織、農服企業發展加速,東北經銷商的故事(一個縣級經銷商失去了服務對象,全縣的土地都被某農服組織托管了)未來可能也會上演。
隨著智慧農業的興起,也讓農業、農資行業變得更加融合、多元,吸引更多其他產業加入。
河南市場也在發生著深遠的變化,雖然小農戶仍是主體,雖然傳統農業仍是主體,但是一些新的社會化服務范圍在擴大,服務模式在增多。所以,本次的河南專題用了一些新現象來描述河南農業、農資市場的變化與進化,也列舉了市場蘊含的機會。
這樣的變化并非河南獨有。據了解,陜西西安市也將全面推廣“村集體經濟+服務組織+農戶”的糧食生產全程托管服務模式,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農資市場將更加開放,更鼓勵競爭。7月下旬海南農藥新規有大變化,取消農藥批發專營特許制度,不再區分農藥批發、零售經營,降低農藥使用價格。
……
在劇烈的變化中,也不乏企業訴苦,說有些經銷商對于轉型不積極,三分鐘熱度,恐未來領先優勢盡失。其實,經銷商也都有自己的考量和準備。至于個別叫不醒、說不服的經銷商,可能叫醒、說服他的只有“南墻”。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就是一些在其他行業有著亮眼成績的年輕人開始進入農資行業。本期的封面人物即是其中之一,未來或將會有更多,他們將帶給農資行業更多的變化和進化。

CONTENTS

目錄

銷售與市場 · 農資與市場 2023/08 中

CONTENTS

目錄

銷售與市場 · 農資與市場 2023/08中

調研·觀察
尿素新一輪產能淘汰潮來襲
植保無人機行業再迎發展新東風
草甘膦價格下半年將上行
井岡霉素的未來在于合理混配
封面·人物
“創業者”胡清:接力,起跑
作物·中國
中國葡萄產業的新形勢、新趨勢、新發展
新產季蘋果預計增產,天氣變化需持續關注
國產榴蓮上市,但離“榴蓮自由”還很遠
品牌·故事
用品質和堅持,贏得廣西桉樹大市場
液體水溶肥崛起,這家企業如何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3
6
12
14
18
24
28
31
34
38

44
48
52
55
58
65
68
70
72
75

【卷首語】
進化
看見·行業
原創專題/?重啟豫增長,從地縫中摳出機會來
成熟市場是否還有增量空間?
尋找河南市場的關鍵增量線索
從智慧農業中找機會
化肥:總量減少,但機遇仍在
品牌紛爭的農藥市場
加速發展中的特色農業
綠色·農業
生物農藥進入加速發展期

看見·行業 | 圖說

7月28日,由農資與市場傳媒主辦的第六屆西南萬商會暨廣西綠色農資發展峰會在廣西南寧成功舉辦,本次峰會聚焦西南地區農資發展,吸引700多位農資人參會。

步履不停,發展不止——

從會場到田間,農資人奔波在路上

夏季,是作物的生長旺季,各地農資人奔波在田間和會場,查看產品效果,提供農技服務,選擇備貨新品,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

作物是服務商的主要服務內容

新品仍然是經銷商的關注重點

睿評

吳浩嶺
廣西供銷合作聯社黨組書記、理事會主任

供銷合作社要強化責任擔當,聚焦重點環節,努力打造以“龍頭企業+配送中心+基層網點”為框架,廣泛覆蓋、上下貫通、橫向聯動的農資經營網絡,不斷提升農資流通服務能力和水平,為農民群眾提供全程、周到、便捷的農資服務。

李建中
廣西農資行業協會秘書長

2023年以來,農資行業旺季不旺,市場低迷,預計下半年低迷持續,低迷甚至會成為常態。農資渠道商亟須轉型,零售商可轉化為大零售商、鄉村農業服務站,批發商需要提升服務能力,逐步轉型為農資配送中心、農業服務中心。

馮衛東
農資與市場傳媒首席專家?

廣西農資市場要想重啟增長,就需要改變思維和經營模式,從滿足農戶需求到滿足“作物+農戶”的需求,做透、做好根據地市場。同時要學會做大戶,提升服務大戶的能力,打破思維瓶頸,跨界學習,找到新路徑、新模式,重啟增長。

白先進
中國柑橘學會副理事長

廣西柑橘產業面臨大而不強、內卷嚴重、管理失控、產業鏈不完善、附加價值不高等問題。要從提升品質,打造品牌;產品創新,保證質量;堅持特色,整合資源;市場開拓,技術創新;政策扶持;病蟲害管理六點入手,探索破局之道。

江立庚
廣西大學教授、中國作物學會水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提高廣西水稻單產有三個途徑:一是打牢品種基礎,強化品種豐產性要求,在優質品種選育和推廣上下功夫;二是要以科技引領、技術攻關和高產創建為核心,提升水稻生產的科技水平;三是抓好中低產田改造,通過旱改水等方式,發揮其增產潛力。

黃少獻
廣西來賓市柑橘行業協會會長

農資商如何通過開會達成更高效的銷售?首先要做好會議的定位,是以宣傳為目的,還是以銷售為目的?確定目的后進行“海陸空”式宣傳: 海,即海量橫幅、單頁、朋友圈等宣傳;陸,即通過“車+人”進行的硬件宣傳;空,即通過專業服務團隊進行“專業技能+服務理念”的軟件宣傳。

看見·行業 | 熱點

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農業保險再次擴容

兩大化工巨頭合并談判

熱點

數據

7月25日晚,印度發布新一輪不定量大小顆粒尿素進口招標信息,8月9日開標,報價有效期至8月18日,最晚船期至9月26日。受本消息影響,7月26日包括尿素主力合約在內的7個合約漲停,尿素期貨行情大幅上漲。

印標消息發布,國際尿素期貨行情大漲

據農業農村部統計數據,截至2023年7月上旬,我國蔬菜產量2449萬噸,同比增加21萬噸;全國蔬菜在田面積10546萬畝,同比增加106萬畝;中央財政共支持建設7.5萬個產地冷藏保鮮設施,新增庫容1800萬噸以上,縣級覆蓋率達70%以上。

國家統計局7月15日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全國夏糧播種面積26609千公頃,比上年增加78.5千公頃(117.8萬畝),增長0.3%,連續3年實現增長。夏糧產量14613萬噸,比上年減少127.4萬噸,下降0.9%。其中小麥產量13453萬噸,比上年減少122.6萬噸,下降0.9%。今年夏糧產量穩中略減,仍處于較高水平,實現了豐收,為穩定全年糧食生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14613萬噸

中國海關初步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1—6月,中國累計出口各種大量元素肥料1271.8萬噸,同比增幅為35.1%;出口金額44.73億美元,同比增幅為3%。6月出口各種肥料283萬噸,同比增幅為52.3%;出口金額為9.09億美元,同比降幅為7.3%。

35.1%

7月下旬,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印發《關于加強農資經營網絡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加強供銷合作社主導、社有農資企業牽引、農資市場主體聯合合作,力爭通過3—5年培育壯大一批供銷合作社農資龍頭企業,改造新建一批農資倉儲物流設施,發展一批農資基層經營服務網點,基本形成密切聯結農民、農資農技融合、市場化高效運行的運營模式。

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印發指導意見

7月24日,海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海南經濟特區農藥管理若干規定》,宣布取消農藥批發專營特許制度,不再區分農藥批發經營和零售經營,降低農藥使用價格。相應地,不再以招投標方式確定農藥批發企業和農藥零售經營者的方式,降低農藥經營成本。該規定將于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

海南取消農藥批發專營特許制度

7月13日,中國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對外公布,自2023年起,在全國各產糧大縣開展三大(稻谷、小麥、玉米)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投保,中央和地方財政對投保農戶實施保費補貼,各產糧大縣有關農戶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可在物化成本保險、完全成本保險或種植收入保險中自主自愿選擇投保產品,但不得重復投保。

7月14日,奧地利石油天然氣公司宣布,其執行董事會“決定與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就聚烯烴業務的潛在合作進行談判,包括北歐化工和博祿業務的潛在合并”。這將創建一個在關鍵市場占有重要地位的全球性聚烯烴公司。
該聲明證實了7月早些時候有關北歐化工和博祿可能合并的報道。

1億畝

策劃/本刊編輯部? ? ? ? 執行/趙丹? 胡晶晶? ? 魏婉新

有人說,河南農資市場沒有變化。
有人說,河南農資市場正在發生巨變。
為什么會有截然不同的結論?這是因為河南的種植結構和種植面積雖然變化不大,但是種植方式正在發生巨變。
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等一系列基礎建設在河南拉開了新一輪農業高質量發展巨變的帷幕,更多的民間資本將會投入到新型基礎建設、現代設施農業等重點細分行業中……
可以預見,未來農業投入品的品牌之爭將更加激烈。對于農資廠商而言,服務大面積種植的能力和參與到現代農業的實力,至關重要。
用戶需求在哪里,戰略方向就在哪里。
雖然現在河南的大面積種植還替代不了小戶種植,現代農業還替代不了傳統農業,但是這個發展勢頭迅猛,我們必須做好預判,并將之作為重啟增長的契機。
畢竟,機會可以源自自身的實力,機會也可以從地縫里摳出來。只要你能提供價值,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從地縫中摳出機會來

重啟豫增長,
從地縫中摳出機會來

成熟市場

是否還有增量空間?

很多農資從業者都說,得中原者得天下。
只要是面向全國布局或者選擇在河南建廠或者設立分公司、辦事處的農資企業,對河南市場都比較重視。
不得不說,河南農資市場是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了。成熟市場就意味著:競爭激烈、價格暗戰、利潤率低……那么,為什么大家還要關注河南市場?

河南是農業大省,河南是全國重要糧食生產核心區,這個大家都知道。但是河南蔬菜種植也同樣出類拔萃,估計是很多人不知道的。
糧食播種面積超1.6億畝
糧食生產是河南的一大優勢,也是河南的一張王牌。河南糧食播種面積常年穩超1.6億畝,全年糧食產量連續5年保持在1300億斤以上。2022年,河南糧食播種面積16167.53萬畝。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2023年河南省夏糧總產量3550.1萬噸,夏糧播種面積8530.8萬畝,單位面積產量416.15公斤/畝。

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河南也是實力擔當。預計到2025年,河南將建成8000萬畝高標準農田,提升2000萬畝以上,穩定保障650億公斤以上糧食產能。
蔬菜播種面積2600萬畝以上
河南蔬菜播種面積大,效益高。2022年河南全省蔬菜播種面積2673.75萬畝,居全國第1位;全省蔬菜總產量7660.35萬噸,居全國第2位。計劃到2025年,全省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2600萬畝以上,總產量穩定在7500萬噸。
全省70%以上的蔬菜種植集中在杞縣、內黃、扶溝、新野、鄧州、滑縣等50個縣 (市/區)。其中,設施蔬菜也開始發力,目前,全省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達395.7 萬畝,其中以扶溝、內黃、汝南為代表的5萬畝以上的縣 (市、區)達33個。到2025年,全省設施蔬菜面積將達到450萬畝。
特色種植開始發力
特色種植也不少。2022年,河南瓜果產量1506.90萬噸;花生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在1800萬畝左右,約占全國種植面積的26%;河南辣椒種植面積300余萬畝;到2025年,全省優質林果面積將達到1500萬畝左右。
優勢特色作物中,花卉、茶葉、食用菌、中草藥的產值也分別達到了34.92億元、285.16億元、456.61億元、463.69億元。

龐大的作物基數,為用肥用藥的剛需提供基礎。
河南肥料企業的生產量還是不小的,除了本土的優勢企業心連心等企業之外,還有外來的強者如云圖控股、史丹利等數十家企業在河南建廠 。
外面的企業在進來,河南的企業也在向外走。
像河南心連心已經在新疆、江西九江布局,一些河南的農藥企業,也漸漸轉變了大家的認知,開始出圈。
2022年,河南省全年農用氮磷鉀化肥累計產量387.03萬噸,居湖北省、青海省、山東省、內蒙古自治區之后,位列全國第五。
農資消耗方面,2015年開始呈現明顯下降趨勢。企業也都在調整自己的產品策略,特肥大田化、肥料功能化,以期達到減量增效的目的。農藥方面,企業也在往綠色、低毒、省力化方向做產品的研發、調整。
從各市農資消耗情況來看,周口、南陽、駐馬店、商丘、信陽、新鄉、安陽、平頂山、開封的農資消耗量較大。肥料消耗量第一梯隊是周口、南陽、駐馬店、商丘,第二梯隊是信陽、新鄉、安陽、平頂山、開封;農藥消耗第一梯隊也是周口和南陽,第二梯隊是信陽、商丘、新鄉、駐馬店、安陽、開封; 農膜消耗量最大的是南陽,其次安陽,而后是周口、信陽、開封等地。

作物基數大是增量基礎

農資投入仍存增量空間

原創專題

重啟豫增長,
從地縫中摳出機會來

原創專題

作物播種基數大,農資容量大,是基礎條件。而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原農谷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就是實現糧食安全和現代高效農業相統一,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必要條件。
高標準農田化零為整
高標準農田指的是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農田。高標準農田質量高、產出能力高、抗災能力高、資源利用效率高。
截至2022年底,河南全省已建成高標準農田8330萬畝。河南省計劃至2025年,投資500億元在豫北、豫東、豫南和南陽盆地4個糧食生產核心片區規劃建設150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畝均投資不低于4000元。
據了解,此舉將著力打造一批“噸糧縣”“噸半縣”。
高標準農田在給糧食高產提供基礎的同時,也給農業社會化服務(以下簡稱“農服”)企業帶來了福音,為其破解了“拼地”(將小塊土地拼成大塊土地)的難題。未來,農服企業的托管、服務種植將會更加順暢。
中原農谷做強農業“芯”
糧食生產出路在科技。
河南是種業大省,但不是種業強省。河南省農業強省目標,既有打造現代種業強省的遠景規劃,也有實施種業振興的行動指南。
2022年中原農谷落戶新鄉,其目標就是打造千億級種業產業集群。
中原農谷目前已經吸引先正達、中農發、牧原、登海、先鋒等知名種業企業,農業設備公司云飛科技以及農業產業多領域龍頭企業140家。
這也是種業及相關企業進駐河南市場的最好時機。
其實,很多我們熟知的糧食加工企業如中糧、正大、五得利等企業都在新鄉建有育種和生產基地。
除了育種之外,現在,工廠化育苗、水肥一體化、智能化環境調控、病蟲害綠色防控、輕簡化栽培等新技術也在逐步推廣應用。

抓住政策帶來的機會

學會從地縫中摳出機會

河南市場一直比較卷。
因為糧作需求量大,用肥用藥相對簡單,各大品牌都會重點開發、維護河南市場。一些新的產品、技術也會優先在河南區域應用。
產能過剩、品牌云集、產品差異性不足,新產品的迭代就比較迅速。一個產品出來沒幾年就淪落為常規產品,也就意味著利潤及競爭力的降低。
日趨殘酷的競爭環境中,“差異化”是破卷的一個有效途徑,也成為當前農資企業的必做題。

差異化新產品
7月,企業秋季會議如火如荼。一周左右的時間筆者先后參與了鄂中生態、祥云股份、云圖控股、新洋豐力賽諾的秋季會議,通過這幾場會議,筆者發現企業更愿意開小范圍的會議,并且,都以推新品為主。
新品以功能、增效、專用為主,并且和其他已有產品形成產品集群,大肥保營養,特肥出效果。以大肥基礎帶動特肥,特肥效果強化大肥,來解決種植中遇到的問題。
新洋豐力賽諾公司總經理羅文勝認為,化肥處于存量競爭期,產能過剩,資源、成本成為主要競爭要素;特肥處于增量發展期,核心技術、推廣服務將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
差異化服務
除了產品的差異化,還有服務的差異化。
云圖控股副總裁闞夕國認為,2016-2022年是資源戰,2023年以后將是服務戰。接下來云圖將通過 “科技戰+價格戰+渠道戰+推廣戰+品牌戰”贏得更大的銷量和更多的市場。
云圖控股旗下豐云農服也在河南做得有聲有色。
金豐公社、MAP、北大荒、廣西田園、云飛科技、億谷農業等農服企業也都各有特色。其實不僅僅是這些上規模的農服企業,各地合作社、農服組織也各有亮點:有強調種地的,有嫁接資源的,有托管的,有半托管的。
金豐公社副總經理張祥表示,隨著政策的支持和扶植,農服數量在劇烈增加,專業的社會化分工雛形出現,目前是農服最好的時候。

很多人都熱衷于問增量的路徑,那么,河南農資市場究竟該如何增量?各個企業都要有自己的考量:河南市場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產品?企業又該如何滿足市場需求?是以“品質大肥+增效特肥”的產品矩陣為增長點,是以聚焦某個作物為增長點,還是以深耕區域為增長點?
而農資經銷商們也都要考慮一下未來自己的發展路徑:用戶究竟要的是什么?自己是否有服務種植戶、服務大戶的能力?是否有為種植者出方案的能力?是否有能讓種植者提高收入、多賺錢的能力?
或許,對廠商來說,比增量路徑更重要的是找到用戶需求和自己的位置。
畢竟,用戶需求決定了戰略方向。當你能為用戶、為社會創造價值的時候,增量的空間自然就有了。

長垣市“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標顯示,到2025年,將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面積占比由2020年的70%增加至80%;
周口市淮陽區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已流轉土地17800畝,“小塊田并大塊田”32000畝,并在探索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村集體經濟+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推廣土地托管社會化服務;
長葛市持續抓好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工作……
各地都在以生產方式轉變為基礎,真正實現農民職業化、農業高效規模化、農村現代化。
據河南省農業農村廳數據,各地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成后,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達到90%以上。
可以預見,在未來,農資的應用主體將變成這些適度規模經營戶(農業企業、家庭農場、種植大戶、村集體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地等我們俗稱的“大戶”),如果還用服務散戶的方式去服務他們,可能就失去了客戶,失去了市場。

重啟豫增長,
從地縫中摳出機會來

原創專題

關鍵增量線索

很多人說,大田沒什么增量機會。
也有很多人說,河南農業的變化很小,無論種植面積還是施肥用藥習慣,變化都不大。
從表面看,的確是這樣,大田作物施肥、用藥的結構性變化其實并不是很大。但是,我們若跳出農資看農資,就能夠看出市場的靜水流深,并找到河南農資市場的關鍵增量線索。

近年來,可能大家都不再關注土地流轉了,因為它已經不是熱詞了,所以大家可能就忽略了土地流轉模式的多樣化。
目前,河南的土地流轉模式以土地轉包、土地出租為主,土地入股、“村社共建”“企業+農戶”“合作社+農戶”等多種模式百花齊放,目的就是將小農戶組織起來,參與到現代農業當中。
以鄧州孟樓鎮為例,當地土地流轉率達到了98%。去年,孟樓鎮開始推行“入股經營”模式,用土地將農戶、村集體(合作社)、企業連接起來,租地公司每畝地按春、秋兩季農作物收成保底給農戶800元,同時村集體也能獲得一定的經營權分紅,企業根據自身需求種植相應規模土地,實現三方共贏。
鄧州市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每年流轉土地面積保持在100萬畝以上,托管土地面積在100萬畝以上,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300家以上”;

消費者線索,用戶的體量在變大

河南市場的

尋找

隨著大戶越來越多,廠商的服務對象肯定要更多地轉到大戶身上。獲資源(政府支持,發展前景好)、減環節(直面終端,競爭力更強)、擴范圍(多方收益,利潤最大化)是社會化服務的優勢。很多廠商都提出了“無大戶,無未來”的口號,要轉型做大戶。包括很多企業的產品,特別是特肥類的產品,都開始出現大包裝。
河南眾人聯合最初是做外企農藥的省平臺,現在早已經成為“致力于解決農業方面的熱點、難點問題”的綜合服務商。其負責人李松科表示,現在他們主營業務從農藥拓展到化肥、種子、微肥、無人機、無人車等產品的銷售,著力于創新型技術產品的推廣 ,力求作物綜合植保方案的篩選和推廣,技術團隊始終活躍在實際植保運用的前沿,為農民增產增收保駕護航。眾人聯合的飛防服務也已經實現服務組織化、管理專業化。
一些做常規渠道的經銷商也開啟了服務大戶的歷程。
河南孟州市國勇農資總經理秦友娟本來是做植保的,孟州一些種植山藥、地黃、花生、小麥、玉米的大戶有種植技術等問題也會直接找她去解決,一來二去就開始給大戶做整體方案,同時增加了植物營養板塊,并且開始直接服務大種植戶,不知不覺又開辟了新渠道。
像秦友娟這樣服務零售網點和大戶兩種渠道的經銷商還有很多,大戶更信任這些常年服務他們的經銷商,只要是作物還賺錢,只要是還種植,基本上對經銷商的推薦來者不拒,這都源于經銷商長年的服務積累起來的信任基礎和品牌。
就像史丹利大區負責人說的那樣,大戶的需求和散戶不同:大戶在意價格,更在意肥效;大戶不太在意價格行情,更在意與代理商的感情和服務;大戶更愿意選擇好產品,固定成本高不敢多承擔風險。
為了增加用戶黏性,給經銷商帶來增量,有的企業建議經銷商根據大戶畝數分類管理。譬如,3000畝以上大戶盡量直營;中小規模種植的依托二級商做服務。企業都覺得,經銷商轉型服務大戶是順勢而為、不得不為的事情,但是部分經銷商轉型的意愿還不夠強烈。
“有的經銷商理念不行,太短視,對服務三天熱度,自然做不下去。”廣西田園北方營銷總監吳智紅表示。
目前傳統農資經銷商還是有生存空間的,但是如果未來散戶越來越少,傳統農資經銷商的經營范圍將越來越窄。

渠道線索,經銷商服務在擴容

產業線索,農服企業數量在增加

截至2021年底,全省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達12.57萬家,農民合作社發展到19.3萬家,家庭農場25萬家,服務小農戶1575.9萬戶,服務面積達1.86億畝次。

不只是大農戶,小農戶也要融入現代大農業。
為了讓小農戶更好地融入現代大農業,各地農業社會化服務風生水起。
讓小農戶融入現代大農業
從政策上看,河南各地都在發展、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支持供銷、郵政、農業服務公司等面向小農戶發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等專業化社會化服務。
從數量上看,截至2021年底,全省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達12.57萬家,農民合作社發展到19.3萬家,家庭農場25萬家,服務小農戶1575.9萬戶,服務面積達1.86億畝次,帶動小農戶農業生產提效率、增效益。其中,省級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示范組織公示名單中共291家。
以沈丘縣為例,沈丘縣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3832家、家庭農場354家。全縣流轉土地面積38萬畝,其中百畝以上規模流轉土地面積達15.5萬畝。全縣農業社會化服務面積達35萬畝:托管服務6.5萬畝,聯合體服務15.6萬畝,站點服務6.5萬畝,股份合作3.5萬畝,代耕代種2.9萬畝。
專業的社會化分工出現
其實很多企業不明白為什么經銷商不愿意去做農服。
做農機的經銷商基本上都已經轉型,農資經銷商轉型者在10%左右。一般一個縣有30—50家農資縣級經銷商,轉型做農服的占10%左右。“目前看來,有兩類農資縣級經銷商轉型比較快:頭腦靈活與時俱進的和走投無路的。”豐云農服戰略負責人、魯豫農服部總經理劉常林這樣介紹,很多農資經銷商服務內容比較窄,一般會做1—2項服務。

無論經銷商自身去做,還是廠商聯合,做的都是同一件事—通過開展專業的農業社會化服務,變“一家一戶單打獨斗式生產”為“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機械化生產”,解決了“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
農服百花齊放,先正達MAP(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有自己的農資、技術方案;金豐公社主打種地、托管土地,然后兩頭去配套(農資/糧食業務);豐云農服的服務項目包括整合資源(金融、保險、農資、農機)及資源引進(期貨與現貨貿易協同);農博士主打“設備+農藥”;云飛科技就是5G技術集成;益民控股為辣椒提供大數據精準農業解決方案;農吉農服以“農機+機手”為基本模式做農機作業服務;眾人聯合主要推廣飛防和大田作物綠色防控技術集成……
這些新技術、新模式的涌現及推廣,為農戶節本增效的同時,也使農服越來越趨于標準化。
有一個新趨勢是,現在不少農服企業都在積極響應、參與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設,以便更好地參與服務,打造現代農業。譬如,北大荒就和新鄉國資集團、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輝縣市政府一同打造了中原智慧灌溉裝備制造產業園、中原農谷智慧農業示范園。

重啟豫增長,
從地縫中摳出機會來

原創專題

豐云農服董事長闞夕國介紹,豐云農服只做兩件事:搭建平臺,培育更多農服綜合服務商;提供服務,培養更多高收入種植大戶。用“種出好產品、賣出好收益、期現好協同、資源全整合、全國強布局、數字新農業”六大舉措打通產業鏈價值。
據了解,豐云農服在河南有36個服務中心,每個服務中心服務面積在2萬—3萬畝。
金豐公社在河南從北到南,新鄉、開封、商丘等9個地市35個縣有布局,今年托管、半托管有180萬畝地(包括政府統防統治)。
農博士則在扶溝、滑縣、范縣等地做得較好,主要提供“設備+農藥”,在扶溝有60萬畝次的服務面積。
做大田農服正當時
布局農服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金豐公社聯合創始人、總經理張祥提到河南有一個現象,就是專業的社會化分工雛形出現。譬如有很多飛防隊(可能比自己投入更具性價比),各自有細化的分工,金豐公社也在把社會力量組織起來。
張祥認為,現在是大田農服最好的時候。
首先,發展解決了所有方向性的問題。
剛開始的時候,農服企業可能還只能憑借一腔孤勇去找解決辦法,現在,政策支持/補貼、糧食安全的需求,整個農資行業的轉型,資本、熱錢的關注……發展解決了農服的發展路上的所有方向性問題。

其次,土地集約解決了拼地問題。
原來困擾農服企業最大的問題是拼地,現在村集體、合作社、土地銀行等集體組織將土地集約起來了,拼地不再是問題,農服企業可以專心地去做服務做方案。
最后,農業保險拓寬解決了“地種不好怎么辦”的問題。
原來的農業保險只涵蓋投入保險,基本上是投入品的成本。現在13個主糧生產省的玉米、小麥、水稻都增加了完全成本保險,將人工成本和地租成本也納入了風險保障范圍。這就解決了農戶對農服組織“地種不好怎么辦”的疑慮問題。
這些更有力的政策,幫助農服企業解除了后顧之憂。這些應該是大多數做農服企業的心聲。
很多農服企業負責人談起農服來都表示:“市場非常大,我們的難點就是服務不過來。”但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目前農服的需求比原來大得多。

重啟豫增長,
從地縫中摳出機會來

原創專題

所有的線索,都指向變化。
所有的機會,也都藏在變化里。
變化孕育著新一輪的市場洗牌,農服組織和洞察趨勢的經銷商結合做服務之后,將加速推動當地的農資經營體系變革。在動輒托管、服務幾萬畝土地的正在發生的未來,不投入其中去服務,你又該如何自處?
別人的屋檐再大,都不如自己有把傘。只有你認識變化,理解變化,充盈自己,才能更好地抓住機會,并讓其成為自己新的優勢,迎來新一輪的發展。

“目前全縣辣椒種植面積44.3萬畝,其中標準化麥椒套作種植區30萬畝。”中共臨潁縣委書記李俊偉向“河南農媒總編走基層”團隊介紹,目前,臨潁縣已建成5G智慧辣椒種植基地2萬余畝,依托9個農技推廣區域站,實行統一供種、統一施肥、統一病蟲害防控、統一技術服務,推進單品規模化種植和標準化生產。
據介紹,臨潁縣的辣椒生產推廣應用了“智能化設備+大數據計算服務+標準化種植+精準服務及干預”現代技術,實現了辣椒生產全過程智能化決策、精準化種植和標準化管理,可以節省人工50%、節省化肥農藥30%、節水50%以上,麥椒套種畝均效益提升15%以上。
輝縣市中原智慧灌溉裝備制造產業園、中原農谷智慧農業示范園流轉土地15.36萬畝,著力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打造智慧農業樣本:秸稈收獲打捆機、“5G+智慧農業云平臺”、智慧灌溉系統……
截至2022年底,社旗縣已經建成高標準農田27萬多畝。2023年計劃建設高標準農田示范區3萬畝。據介紹,通過項目建設,將實現灌溉自動化、水肥一體化、田間管理智能化,保證糧食穩產高產。
……

農業投入品存在兩面:一面在縮減,一面在擴張。
對于傳統的農藥、化肥等農資而言,投入是在縮減的,畢竟節本增效是目前農資的主旋律。
對于智慧農業而言,投入是在擴張的,這是智能化、現代化高標準示范園建設的基礎。
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在河南這個已經很成熟的農資市場里,從智慧農業中找到機會?

談及智慧農業,很多人都會覺得離我們比較遠,只在小范圍內如盆景般供人觀賞。事實上,這個看法失之偏頗。智慧農業雖然沒有大面積普及,但是落地的樣本也不少。通過應用農業傳感器、無人機、智能灌溉系統等新技術,農田監測、精準施肥、病蟲害預警等智能化管理已經得以實現。
幾乎河南每個市都有自己的智慧農業樣本,在今年的調研中,筆者發現了一些比較大的智慧農業產業樣本:臨潁縣5G小辣椒種植示范基地、輝縣市中原智慧灌溉裝備制造產業園、中原農谷智慧農業示范園……

智慧農業樣本多處開花

農業中找機會

從智慧

重啟豫增長,
從地縫中摳出機會來

原創專題

有業內人士表示,盡管河南智慧農業發展已經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但仍然面臨一些挑戰。例如,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不高、農業科創資源集聚度不夠、農業全產業鏈競爭力有待提升、現代農業基礎設施體系支撐不足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因此,河南省正在以高標準示范區建設為戰略抓手,全面增強農業科技支撐能力,加快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跨越,以助推全國農業農村現代化。
2022年,中原農谷及周口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等地建設了20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預計2023—2025年,將在黃淮海平原和南陽盆地建設130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
建設標準化、裝備現代化、應用智能化、經營規模化、管理規范化、環境生態化,智慧農業的需求不言而喻。

智慧農業的前景很廣闊,但是全面落地還有待時日。
筆者一直在關注農服和智慧農業,其實在幾家大農服平臺最早的設想中都有智慧農業的規劃,只不過時機不成熟,目前的服務都是極簡版的而已。
誰又知道它們不是在伺機而動?幾家平臺都在根據當地的資源稟賦來做具體的服務,也有成功的案例。企業都在集成農業大數據,掌握種植端,圍繞高產方案、科學種植、農事管理三大核心能力及細分應用領域,不斷提升產品服務通量和準確度。不過,在河南,農服企業目前多為參與產業鏈條的部分環節。
云飛科技董事長周國濤介紹,目前,云飛科技智慧農業解決方案已經在高標準農田、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場景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如:安陽廣潤坡高標準農田示范區、開封尉氏高標準農田示范區、臨潁辣椒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京東農場、中國移動5G+數字果園等。
周國濤從技術的落地應用、農戶接受能力、回報周期三個方面分析發展智慧農業的難點。
落地應用難
智慧農業領域的技術在不斷發展,但其中的挑戰在于如何將這些技術創新真正應用到農業現場。由于農業環境的復雜性和資源的有限性,適用于實際農場的可行技術解決方案的落地還需要時間和大量的實踐。
農民接受、適應難
智慧農業涉及到使用新技術和改變傳統農業的方式。因此,培訓和教育農民,提高他們對智慧農業技術的接受和適應能力,是一個關鍵的挑戰。需要推動農村地區的數字化轉型,提供培訓資源和支持,以幫助農民了解技術的優勢,并有效地應用到實際生產中。
回報周期長
智慧農業投入大量的資金,包括技術設備、數據分析、人力成本等。然而,智慧農業的回報周期可能較長,這對于初創企業和中小規模農場主來說是一個挑戰。因此,需要探索更多的商業模式,以提高智慧農業項目的經濟可行性,并獲取可持續的收益。

雖然智慧農業難點不少,但機會也廣泛存在。
很多廠商都表示,智慧農業讓很多年輕人覺得農業也是一件很酷的事業,愿意回鄉創業,回鄉就業。這將會改變目前農業從業者的年齡和受教育狀態。
談及智慧農業的機會點,周國濤表示,首先,政策支持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導和保障。
其次,技術的進步為智慧農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創新動力。
再次,智慧農業可以滿足多元化市場需求,可以有效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降低生產成本和資源消耗,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
最后,智慧農業可以實現產業融合,為各類社會主體參與智慧農業的建設和運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機會。
7月下旬,國家發改委明確一批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的重點細分行業,其中有一項便是現代設施農業。未來,將有更多的民間資本進入這個行業,科技創新將會越來越多地應用到農業當中,智慧農業的場景也將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更廣袤的土地上。

發展智慧農業的難點

智慧農業的機會點

曾經,看到智慧農業精準的農事作業,我們都覺得神奇,卻還“堅信”這些不適用于大田作物,不適用于大面積種植。
當越來越多的無人車開進田間整地、種植、收割,當無人機撒肥、噴藥成為常態,當水肥一體化、精準施肥、智慧灌溉成為標配,當動一動手指即可做到環境控制……當更多的智能化技術照進現實,在更多的環節去替代人工,去減輕人力成本的時候,我們曾經的“堅信”成了“笑話”。
有些人適時而變,有些人固守殘缺。
時代推著我們向前走的時候,我們就要認清錯誤,及時修正,知時而變。

重啟豫增長,
從地縫中摳出機會來

原創專題

總量減少,但機遇仍在

河南是名副其實的“中原糧倉”,2023年夏糧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均居全國第一,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重地。
作物的增產增收離不開化肥,河南的化肥施用量更是多年穩居全國前列。在國家“減肥增效”的大環境下,河南化肥呈現出怎樣的發展趨勢?未來又會出現哪些新機遇?

作為耕地面積全國第三、糧食產量全國第二的農業大省,河南的化肥需求量巨大。
2021年,全國農用復合肥施用量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別為河南、山東、吉林、安徽與河北,其中河南占比13.97%,市場容量400億元左右。自本項數據統計以來,河南便一直位居榜首,是全國最大的化肥需求市場。
據了解,湖北某化肥生產企業在河南的年銷售量可達到33萬噸,河南是該公司最重要的國內市場之一。

化肥:

重啟豫增長,
從地縫中摳出機會來

原創專題

云天化華北大區副總經理劉建橋表示,河南周邊的湖北、山東、山西、河北、安徽等省均為產肥大省,滿足河南巨大市場需求的同時也加劇了市場競爭。
河南化肥需求量和市場容量巨大,歷年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但隨著國家“化肥零增長”政策的推進,施用量也出現了負增長。
根據河南省統計局數據,2015年,河南化肥施用量達到了最高峰716.09萬噸。同年,國家農業部發布“化肥零增長”政策,在政策指引下,河南化肥施用量出現了連續6年負增長,至2021年已縮減至624.66萬噸,其中氮磷鉀類肥料下降明顯,復合肥出現小幅度增長。
據網絡公開數據,2020年,河南氮肥施用折純量為182.24萬噸,對比2015年減少23.64%;磷肥施用折純量為85.51萬噸,對比2015年減少27.25%;鉀肥施用折純量為52.24萬噸,對比2015年減少17.84%;復合肥施用折純量為327.99萬噸,對比2015年增長10.69%。
2023年5月17日,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印發《河南省到2025年化肥減量化行動方案》(下稱《方案》),提出到2025年,氮、磷、鉀和中微量元素等養分比例結構更加合理,全省農用化肥施用量實現穩中有降。可見,受政策引導和施肥技術進步影響,未來河南傳統肥料施用量還將進一步下降。

雖然受“化肥零增長”政策影響,河南的傳統肥料需求量逐步減少,大田用肥日趨理性,但劉建橋指出,河南作為糧食生產大省,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仍是各大肥料生產企業重點爭奪的對象。
在大田作物化肥市場“爭奪戰”中,用肥理念也在發生顯著的變化:新型功能型、增效肥料在河南市場越發受歡迎。
發生變化的原因,一方面來自于政策對大田用肥的科學指導:《方案》提出,到2025年,河南有機肥使用面積將增加5%以上;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穩定在90%以上;推廣肥料新產品、新技術、新機具;全省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達到43%。
另一方面,種植戶也在自發選擇用量更少、效果更好的新產品。
鄂中生態華北大區經理萬軍鋒表示,鄂中生態已經進入河南市場20多年,最近幾年,明顯感受到大田種植戶的用肥理念發生了變化,“無論大戶還是散戶,都更注重產品的效果,傳統肥料只是基礎,功能型肥料才能滿足他們的針對性需求”。
新洋豐副總裁趙程云也提出,現在河南的小麥種植戶,選肥料都認品牌,且更傾向于選擇大企業的產品。
市場發生變化,企業的思路也在調整。
鄂中生態近年來主推的新型肥料,如生物高分子、藻力壯、控釋肥等系列單品和產品,均為高效功能型產品,2023年下半年還將推出EPP工藝的氨化硫基產品,通過工藝和配方改良滿足新需求;云天化投入河南市場的增效二銨、金豌豆、脲酶抑制劑尿素等系列產品,主打增效、綠色,在大田產品中的銷售占比不斷提高。
特肥,這一近些年頗為火熱的產品,在河南的大田作物上也呈現出不錯的增長態勢。
新洋豐力賽諾總經理羅文勝表示,河南大田特肥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小麥和玉米上,其中小麥特肥需求量較多,增長空間大,玉米主要體現在液氮追肥上。
羅文勝同時也提出,特肥的推廣不能一蹴而就,將品質大肥與高效特肥結合起來,形成“高效特肥解決方案”,才能夠最大限度發揮特肥的優勢,也能幫助渠道獲得利益最大化。

傳統肥料出現負增長

大田用肥理念在革新

重啟豫增長,
從地縫中摳出機會來

原創專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持續調整種植結構,發展高經濟效益的經濟作物。據河南統計局數據,2021年,河南省蔬菜及食用菌產量達到7607.15萬噸,居全國第二位;全省油料作物產量657.28萬噸,居全國第一位。
萬軍鋒表示,近幾年,河南化肥需求呈現大田穩定、經作增長的趨勢,經作市場蘊藏著不小的機遇。
“南陽、駐馬店、洛陽、開封等地區種植的蔬菜,三門峽地區的果樹,焦作的中藥材,這些經濟作物近兩年發展很快,鄂中生態非常重視這塊市場。”
劉建橋也指出,河南花生和大蒜的種植面積較大,用肥需求不斷增加,市場競爭非常激烈。
各企業看重經作市場,也相對應推出了不少新品。鄂中生態主打“中醫式土壤修護”的仟金方,在果蔬上表現優異。云天化則主推長效緩釋類型的高含量摻混肥、平衡硫基肥類產品,美滋樂和雙機源系列茶品,可以滿足大蒜和花生的長周期營養需求。
對于大部分企業而言,經作功能型肥料已經成為其“第二增長曲線”。
經濟作物和大田作物的種植邏輯不同,用肥需求也有很大的差異。
萬軍鋒表示,經作種植戶對價格不敏感,比起價格,更加看重產品的提質效果,特別是能幫助作物早熟、膨果、提色的產品,市場表現更好。幫助改良土壤、防治病蟲害的產品也有著不小的需求。
但同時,經濟作物受市場波動影響更大,行情好時投入多,行情下降需求也會大幅縮減,可以說是危機與機遇并存。

經濟作物成為發力重點

新用戶帶來的新需求

對于河南化肥市場出現的變化,劉建橋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種植群體發生變化,種植大戶不斷涌現;二是農資銷售渠道多樣化,電商、自媒體等渠道再度興起;三是用戶選擇更加理性,對化肥行情關注度不斷增加。
萬軍鋒也提出,目前河南多地的土地流轉率在增加,種植大戶、職業農民不斷涌現,50歲以下的“新農人”將成為主流。
這些“新農人”種植技術更先進,更容易接受新產品、新技術。與之對應的,這些人不會為純營銷和概念類產品買單,只有貨真價實的技術和功效才能“征服”他們。
萬軍鋒表示,僅在周口鄲城縣,鄂中生態兩個月就開了近500場觀摩會,通過效果獲得了大戶的信任。
面對未來的機會點,云天化則是通過產品換新、渠道布局、營銷人員技術服務等方面抓住機遇,面對面高效服務種植戶,真正打通產品推廣的最后一公里。
羅文勝將種植戶和渠道商、零售商的關系比作患者和醫生的關系:“很少有農民去店里買單獨的產品,而是會說,我的作物出現了什么問題,你幫我解決一下。他們不是買產品,而是買解決方案,大戶更是如此。”

河南是一個農業大省,糧食油料以及經濟作物種植普遍,特別是小麥、玉米、花生、蔬菜等作物種植面積在全國名列前茅。
河南農作物種植面積大,每年農業病蟲害發生的概率大,由此帶來的農藥市場需求量也非常大。雖然2013年開始農藥使用量逐步減少,但是農藥市場和產品需求在全國來說,依然是首屈一指的。2021年化學農藥使用量9.74萬噸。
豫東的周口、商丘和開封,豫南的南陽、信陽和駐馬店,豫北的新鄉、濮陽和安陽,豫中的鄭州和豫西的洛陽、三門峽等地的農藥市場需求都非常可觀。

品牌紛爭的

農藥市場

重啟豫增長,
從地縫中摳出機會來

原創專題

另外,近幾年國產農藥品牌崛起,尤其是本地農藥企業品牌開始覺醒。據統計,河南省現有農藥生產企業160多家,農藥經營單位3.5萬多家。近幾年,河南涌現出一批像鄭氏化工、瀚斯、六夫丁等優秀企業。“河南本地的第一梯隊農藥企業的定位,以及在渠道里面品牌建設更加清晰了。比如鄭氏化工的植調劑,六夫丁的殺蟲劑,瀚斯的除草劑……都是省內響當當的品牌。”李智輝表示,鄭氏化工近幾年每年都保持20%左右的增長。
“原來本地人是不買本地貨的,現在農戶對本地企業品牌形成了強認知。”商丘新天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石紅梅表示,近幾年,商丘本地企業瀚斯的品牌力越來越強,現在產品性能好且穩定,農戶自下而上回購率很高,會拿著包裝到店里找產品。
河南農藥市場未來增長空間仍然很大,未來機會也很多。對于農藥生產企業來說最關鍵的仍是產品質量,這是企業的生命,是發展的保障,同時也是農戶認可企業的基本條件。
近幾年河南農藥企業在創新以及一些證件方面相對比較有優勢。李智輝表示,家有梧桐樹,自有鳳凰來。以前很多省外的企業可能看不上或者是壓根兒沒有過多關注河南企業,但是這幾年尤其是小麥拌種劑、花生拌種劑,還有一些特色的殺蟲劑和調節劑企業,它們主動地去跟河南企業溝通、聯系、合作。

競爭激烈,豫企出圈

河南是我國的農業大省,巨大的市場需求和良好的潛力,引來眾多農藥廠家逐鹿中原。河南市場上的農藥品種、品牌、生產廠家、經銷商云集,市場競爭激烈,農藥企業要想在河南市場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就要不斷進化,使企業的實力、產品與服務獲得農戶的高度認可。
“河南是農資大市場,同時競爭也比較激烈。”河南瀚斯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總經理申艷林介紹道,在作物上河南有冬季小麥和夏季玉米、花生、大豆等,同時還有很多經濟作物,作物豐富,農藥銷售節奏分明。
鄭氏化工產品有限公司市場總監李智輝也表示,河南農藥市場競爭很激烈。就從今年農藥企業會議看,內卷得很厲害,基本上6月就開始了小麥拌種劑的會議。
外企像拜耳、巴斯夫等在河南市場都深耕已久,在河南農藥市場占有不小的份額。“外企產品在河南的市場份額在增加,外企的專利產品、高端殺菌劑產品進入大田的比例在增加。”鄭州金植保農業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段雪芳表示,外企產品價格高、利潤低,經銷商賣不動,推廣比較難。但是外企的專利產品在解決農戶的痛點問題上,還是占有優勢的。有專利產品的技術做支撐,只要找對產品和市場的切合點,找到產品的發力點,再配合強大的宣傳推廣做支撐,很快就能在市場上推廣開來。

新的生機與活力

當今世界的主旋律是變,變中有機遇,也有風險,河南農藥市場時刻處于變化之中。
一是種植結構之變。農民已經從僅靠傳統的幾種農作物種植向大棚蔬菜、瓜果等經濟作物和名特優農產品轉移,拉開了農業結構深度調整的序幕。“一些區域性的經作,比如葡萄、辣椒等等,還有面積有所回暖的花生,都是非常值得關注的。”李智輝表示,當然我們還要持續挖掘小麥和玉米的增長潛力點。比如像小麥白粉病新成分的新產品或者組合方案開發。
二是病蟲草害之變。近年來河南氣候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也出現了一些變化,如春旱秋澇和暖冬現象,這些氣候特點使農業病蟲害發生得更為頻繁。
“這幾年,雜草草相演變非常快。”申艷林表示,普遍性發生的節節麥,重點防治的多花黑麥草,玉米田的抗性馬唐,花生大豆田的鴨跖草、馬泡瓜等,給農戶生產帶來嚴重的障礙,也給農資企業帶來了挑戰。但同時,這也是我們農資人研究與服務的方向。
三是農民心智之變。農戶用藥水平在提升,農戶預防的意識在增強,對于好產品的接受度更高,對好方案、好服務的需求在提升。
“原先比較貴的一些產品,現在種植小麥、玉米、花生等作物的農戶也能接受。”李智輝表示,農戶是愿意花錢去保證效果的。雖然農戶看價格,但一些病害比較集中發生或者發生概率比較高的區域,還是能走高端產品的。
四是方案之變。河南市場上解決方案起步還是比較早的,2014年左右就有了,已經形成了習慣,比如花生三遍藥、小麥一噴三防等。習慣養成了,再讓農戶回到從前那種到了用藥時間單獨買殺蟲劑、殺菌劑、營養產品的狀態,也十分困難。鄉鎮級零售店自己去重組方案,又不一定能組齊。
農藥企業既要符合國家的總體要求,也要兼顧市場痛點、需求和農戶用藥習慣。目前,農藥企業更多是為客戶提供一些解決方案建議,在旺季銷售之前,和客戶相互配合,搭配出更適合區域性的組合方案等。這是一種探索。
以上的變化帶來了農藥市場需求的變化,這種變化將會給市場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也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河南農藥市場未來美好的前景。

還是要拼深度服務

企業和渠道商從前是“拼產品+拼價格”,現在還要拼深度的服務。
在深度服務方面,農藥企業已經很成熟了。河南瀚斯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根據不同作物、不同草相、不同增產因素做精準方案。如在除草劑方面推廣“一封、二殺、三補”的解決方案,在增產提質上以不同的病害為核心做精準方案。六夫丁提出“人人生測員,人人技術員”,要求業務員必須懂得植保技術,包括教大農戶怎么打藥、打多少藥、打幾遍、什么時候打效果最佳、怎么樣少投入多產出。鄭氏化工不斷強化技術服務,針對各種作物做產品應用試驗,深挖市場需求,切實幫助農戶解決農業生產痛點、難點問題。
至于傳統的渠道模式里,各級渠道都有一定的空間。鄉鎮農資零售商對農戶購買農藥影響比較大,農戶對他們比較信任,也認可他們的專業性,所以他們的綜合素質對當地作物生產影響較大。但是傳統渠道模式下,到終端農戶手里的農資產品價格要高一些。
“隨著土地流轉加速,種植大戶,尤其是有一定文化素養的大戶越來越多。他們希望直接找省平臺或者企業,拿到性價比更高的產品。企業能夠保證產品質量,然后能夠匹配一定量的技術服務。”李智輝表示,這是未來的趨勢。
這種趨勢下,渠道下沉已經成為必然。在大戶集中的區域,企業開始摸索,找一些有一定服務水平的終端客戶進行合作,然后直接輻射到大戶。這種渠道的下沉,是現在普遍的過渡方式。另外,一些企業也刻意地收集一些大戶信息,作為企業的后備力量。
“未來應該是‘廠家—服務商—農戶’,不管是省平臺、縣級經銷商、鄉鎮零售商都承擔的是服務商的角色。”李智輝表示,經銷商環節壓力可能會越來越大,建議他們抓好大戶資源。
無論渠道如何變化,企業只要能夠做好終端產品技術服務的跟進和保障,都能抓住用戶的心。就如六夫丁董事長陳諾所說,你用服務給農戶創造了價值,你的企業就有價值,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才能不斷得到提升。

近年來,國內特色農業大發展的競爭維度,正由省、市、縣向村鎮快速下沉,區域農業產業化及現代化步入全維度競爭周期。
身為“中國糧倉”的河南在確保糧食生產安全基礎上,依托資源稟賦、市場環境等優勢,大力培養十大優勢特色農業,包括:專用小麥、花生、草畜、林果、蔬菜、花木、茶葉、食用菌、中藥材、水產品等。
河南各類特色農業經營主體也持續深挖資源優勢,加快優勢特色農業的發展,引領農業提質增效,讓有限土地產出更多效益。

河南是特色農業大省

重啟豫增長,
從地縫中摳出機會來

原創專題

加速發展中的

特色農業

《河南統計年鑒2022》 數據:2021年河南十大優勢特色農業產值6063.35億元,比2020年的5627.06億元增長了7.75%。
除小麥、花生外,其余八項河南優勢特色農業是按大領域框定。因此事實上,關于河南特色農產品品類、品種的具體數量,可以說是繁若星海。
就如蔬菜,河南是蔬菜種植大省,種植面積和產量在2018年之后逐年增長。2022年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22年蔬菜種植面積2673.75萬畝,蔬菜產量7660.35萬噸,增產3.1%;食用菌產量184.95萬噸,增產3.8%。

隨著河南蔬菜產業的穩步發展,優勢產區已經基本形成。周口、商丘、南陽、開封、駐馬店、信陽的種植面積占全省的60%以上,杞縣、鄧州、滑縣、內黃、扶溝、新野等50個蔬菜大縣(市、區)的蔬菜種植面積占全省70%以上,33個縣(市、區)的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達到5萬畝以上。在特色蔬菜方面,河南也形成了杞縣、中牟大蒜,柘城、臨潁、內黃小辣椒,扶溝和內黃的設施蔬菜,豫西高山蔬菜,南陽盆地大蔥和白菜類蔬菜,葉縣、孟州韭菜,睢縣蘆筍,社旗供港綠葉菜等一批大型特色基地。
與蔬菜種植面積和產量保持增長趨勢不同,河南水果種植面積近幾年一直呈下滑的趨勢。2021年河南果園面積606.33萬畝,產量995.85萬噸,蘋果是面積最大、產量最多的水果;瓜果類種植面積425.15萬畝,產量1459.49萬噸,西瓜面積和產量遙遙領先。不過,水果種植分布比較集中,如三門峽、商丘和洛陽三個蘋果主產區的面積和產量分別占了河南蘋果總面積、總產量的71.46%、81.87%。另外,桃主要集中在南陽、商丘、駐馬店等地;葡萄主要集中在商丘、信陽、南陽等地;西瓜主要集中在開封、商丘、周口等地……
由于處于南北氣候過渡帶,河南是“北藥”的南界、“南藥”的北界,基本形成了伏牛山、大別山、太行山、懷藥產區和黃淮海平原五大中藥材優勢產區。2021年河南中藥材種植面積550萬畝、產量190萬噸、產值407億元,連續4年均居全國前三。其中,連翹、金銀花產銷量全國第一,艾、夏枯草、西紅花、百蕊草占全國市場80%以上,20多種道地藥材占據市場絕對優勢。
受益于河南省平原優勢與氣候環境,每城每縣每鎮每村都有數不盡的“農家寶”。

重啟豫增長,
從地縫中摳出機會來

原創專題

中藥材對于農藥化肥的使用需要更加謹慎,選擇合適的低毒類化學藥劑,使用量寧小勿大。一些特定時期,化學農藥和肥料是不能使用的,比如,金銀花是直接入藥的,在現蕾后至采摘前嚴禁施用一切化學農藥及葉面肥。另外,中藥材種植的個別環節存在技術盲區、誤區,農戶對于解決問題的產品和相對應技術服務需求也相對較高。
在經作區復種指數較高,連年重茬種植,導致病蟲害發生逐年加重,土壤環境受到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也都隨之受到了影響。比如柘城辣椒后期爛果嚴重,需要10—15天噴一遍農藥,一共需要4—5遍藥,一般農戶預防意識不強,見蟲見病才打藥,但是辣椒病害,比如病毒病、疫病等,預防才是主要的。這種情況在新種植的區域更加突出,比如開封某鎮新發展種植番茄,第三年開始嚴重死苗,但農戶并不懂,產品、技術推廣難度非常大。
這些問題都是企業和經銷商必須直面的,也是發展的機會點。

農資競爭白熱化

種植特色農業,農資以及人工投入較高,但是收益也可觀。如,大蔥種植成本加上人工費每畝投入2000元左右,一般畝產8000斤左右,高產的能夠達到萬斤以上。因此,在河南,經濟作物也是企業和經銷商必須關注的產業。
在蔬菜大縣,農資市場的競爭可以說是白熱化,能說得上名字的廠家,你幾乎都能見到。而且農戶對品質較好的肥料、農藥認可度比較高,農資經銷商在產品普及、技術服務上面下的功夫比較到位。海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韓海霞專注服務當地大蔥;安陽市農久富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王兆剛以全程營養方案服務當地番茄、甜瓜、露地尖椒等;西平縣禾豐蔬菜種植合作社理事長耿東奎制定了一整套的大蔥施肥方案……他們都有 “解決方案+服務”來穩固鎖定客戶的能力。

瞄準高質量發展不斷創新

區域農業產業化及現代化步入全維度競爭周期,瞄準高質量發展不斷創新成為引領農業提質增效的必由之路。
在集中種植水果的區域,當地人也摸索出了適合產業發展的先進管理模式。三門峽的二仙坡管理種植模式,實行水肥一體化節水灌溉,栽植優良品種,推行綠色蘋果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實現了果品基地的標準化、規范化管理,形成了涵蓋苗木培育、生物肥料生產、蘋果種植、冷鏈物流、市場直銷的產業鏈;西峽縣制定了《西峽獼猴桃綠色生產技術規程》等行業標準,建立產業標準化生產體系,提高產業發展水平,獼猴桃標準化生產率達到90%以上……
為了改變小農戶管理操作不統一的情況,寺河鄉承擔了河南省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針對農業生產各個環節提供集中服務,每年由政府提供資金補貼和技術指導,今年寺河鄉組織17支專業化、社會化農業服務隊。
依靠新設備和新技術的應用煥發產業新活力。西峽縣丁河鎮的獼猴桃種植基地實施了物聯網維控智能微噴灌水肥一體化工程,數字化APP自動分析土壤缺肥情況和土壤墑情,定時、定量精準灌溉施肥,實現了節水、節肥、省時、省力,還促進產量提高和產品質量的改善。云臺醫藥的懷藥種植基地從2021年開始推廣水肥一體化設備,目前300多畝的菊花、地黃種植示范地都用上了滴灌設備,粗略統計可以節約種植成本40%左右。
各地中藥材種植基本上以“公司+合作社(種植專業戶)+基地”“公司+基地+農戶”方式為主,如仲景宛西制藥在西峽縣的5個鄉鎮建立了20萬畝基地,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管理模式,與藥農簽訂30年不變的收購合同……這樣的大規模中藥種植基地還有很多。
這些,都是河南特色農業不斷創新發展的縮影。

AGRICULTURE

綠色
農業

生物農藥

進入加速發展期

文/胡晶晶

回顧我國生物農藥發展歷史:
蘇云金桿菌、白僵菌、昆蟲多角體病毒、魚藤根粉、印楝、昆蟲信息素等生物農藥在1949年后得到迅速發展,并得到大面積的推廣 。直至改革開放前,生物農藥在我國有害生物防治上一直扮演重要角色。
改革開放后,我國化學農藥的發展進入騰飛期,逐漸占據農藥應用的主要市場。盡管如此,以蘇云金桿菌、白僵菌、綠僵菌、木霉菌為代表的微生物農藥,以苦參堿為代表的植物源農藥,以誘蟲烯、梨小食心蟲信息素為代表的昆蟲信息素等生物農藥的研發仍然取得了極大的進步。但是受限于生產效率,我國生物農藥的應用遠遠落后于化學農藥。
進入21世紀,在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等理念的支持下,隨著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推進,以及對農藥行業監管的落實,生物農藥獲得了越來越大的發展空間,近幾年更是進入加速發展期。

“生物農藥在世界農藥發展的過程中是最重要的部分。生物農藥是前途不可限量的產業。”中國農藥發展與應用協會會長周普國介紹,據有關機構預測,2022年我國生物農藥市場規模為12.37億元,全球生物農藥市場規模約為366.82億元,預計2028年全球市場總規模將達到730億元。生物農藥與綠色防控等綜合防控技術相結合,將會在未來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綠色防控是落實新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期盼。綠色防控離不開生物防治、綠色農藥,生物農藥是其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技術產品。”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首席專家王鳳樂表示,推動生物農藥行業發展是新時期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依托大型跨國公司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市場推廣能力,以及全球性研發熱情的高漲,生物農藥迎來了市場增長的黃金時期。我國生物農藥開發應用速度快、推廣應用力度加大,一些重要生物農藥產品市場份額越來越大,在重大病蟲害防控中發揮作用也越來越大。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全國生物農藥生產企業有260多家,年產量14萬噸左右,年產值約30億元。應用端,目前我國生物農藥年使用量已達8萬噸左右,防治面積約4億畝,同時有一定量的出口。
目前,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在我國農藥市場中的比例約為1:7。相比人們熟知的化學農藥,生物農藥在我國還遠未得到普及,不過它具有對人畜安全性高、生態環境友好等特征,在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中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
國內生物農藥市場容量到底有多大,尚沒有專業的機構和人士給出具體的數字,但粗略估計至少在百億元,加上與化藥的復配使用,容量還會更大。目前,生物農藥防控面積還比較小,覆蓋率較低,因此生物農藥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在防控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PLANTING

綠色·農業

不同國家的農藥管理部門對生物農藥有著不同的界定。比如,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將生物農藥定義為源于自然界的、可以以類似于常規化學農藥的方式配制和應用的、通常用于短期有害生物控制的物質,如微生物、植物源物質、化學信息素。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將生物農藥定義為從天然材料(如動物、植物、細菌和某些礦物質等)中提取的農藥,包括生物化學農藥、微生物農藥和轉基因植物農藥。
其實我國農藥登記管理體系并沒有對生物農藥進行統一明確的標準和定義,但生物化學農藥、微生物農藥和植物源農藥歸類為生物農藥是確定的。

不同國家界定不同

此外,一般我們也將農用抗生素和天敵生物劃為生物農藥,不管過去還是現在,它們都在農林有害生物防治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農用抗生素類在登記要求上與化學農藥相同,代表性成果有井岡霉素、寧南霉素等。天敵昆蟲并未納入生物農藥進行登記管理,在實際應用中是免予登記,只需要備案即可。目前赤眼蜂、麗蚜小蜂、食蚜癭蚊等天敵昆蟲應用也已經成熟。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我國登記的農藥有效成分共729個(不含僅限出口產品),其中微生物農藥61個(包括細菌、真菌、卵菌、病毒),生物化學農藥40個,植物源農藥30個,農用抗生素類13個;登記的農藥產品共計44811個(不含僅限出口產品),其中微生物農藥611個,生物化學農藥1069個,植物源農藥343個,農用抗生素類農藥3877個。
目前生物農藥在農藥隊伍中占比雖然并不大,但具有良好的發展勢頭和巨大潛力。放眼全球,近年來,先正達、拜耳、科迪華、巴斯夫、富美實等農藥企業紛紛通過收購及自主研發加碼生物農藥的權重。依托這些大型跨國公司強大的技術研發創新能力、市場推廣能力,以及全球研發熱情的高漲,生物農藥迎來了市場增長的黃金時期。

研發生產企業是生物農藥產業的核心,在生物農藥產業鏈上中下游中具有技術與產品研發、生產種植、產品應用功能。新朝陽持續以作物為研究導向積極創新,在植物源生物農藥、生物科技領域持續深耕突破;江西威敵擁有植調劑、植物營養、微生物菌劑、增效劑四大生物農藥產品線資源;慕恩生物是微生物組發現和產業化技術平臺,發現微生物、篩選微生物、改造微生物、應用微生物,如解決了木霉產品常溫不易存儲的貨架期難題;江西新龍生物建立了生物殺蟲劑、生物殺菌劑、微生物肥料、天敵昆蟲、檢測工具的綠色防控立體解決方案;河北興柏是全國大型阿維菌素生產單位之一;武漢科諾堅持研發驅動發展,打造了一支由行業專家組成的生物農藥研發團隊,以“5H”(種子健康、土壤健康、根系健康、莖葉健康、花果健康)為產品主線,開發出蘇云金芽孢桿菌、井岡霉素、春雷霉素、嘧啶核苷類、微生物菌劑為主的40多個品種,研發投入占比6.7%;濟源白云實業專注于研發、生產、銷售昆蟲病毒、天敵昆蟲等;陜西麥可羅專注生物農藥原料藥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組合以春雷霉素原藥為核心,包括春雷霉素、多抗霉素、嘧啶核苷類抗生素原藥、單劑和復配制劑……我國生物農藥企業在生物農藥、生物制劑領域一直保持著高強度的研發、開發工作。
隨著政策加持,生物農藥已經成為創新主流品類。近年來,生物農藥的研究方向更加多元化。以極細鏈格孢激活蛋白為代表的蛋白類生物農藥得到了突破性發展,RNA干擾技術(RNAi)成了生物農藥研究的新熱點,植物免疫激發因子的研究、土壤修復技術的研究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而且,分子生物技術的變革,有效地打破了成本和研發周期的限制,產業鏈更加細分,各技術環節均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生物技術帶來的產品應用場景將更加豐富,有望能容納更多的專注不同細分領域的玩家。
總之,技術驅動的“新”物質發現與創造,將會自上而下地重構產業鏈、創造價值增量,為生物農藥帶來新一輪變革。

PLANTING

綠色·農業

登記更有優勢

“我國生物農藥在資料準備、時間成本、經濟成本方面均比化學農藥更有優勢。”農業農村部農藥檢定所藥效審評處研究員王曉軍表示。
農藥登記申請資料最重要的就是登記試驗資料及評估報告。這方面部分生物農藥可以享受一些資料減免政策。王曉軍介紹,藥效試驗資料,微生物農藥和植物源農藥制劑只需進行1年多的田間小區試驗,免抗性風險評估資料。毒理學資料,微生物農藥可以減免健康風險評估報告的說明。環境試驗資料,化學農藥原藥為32項,微生物母藥6項,植物源農藥原藥(母藥)12項;化學農藥制劑為10項,微生物農藥制劑5項,植物源農藥制劑8項。而且微生物農藥不要求提供環境風險評估報告;植物源農藥原藥(母藥)不要求慢性生態毒性和環境代謝試驗資料;制劑不要求提供環境風險評估報告。另外,微生物農藥和植物源農藥一般不需要殘留試驗,只有經毒理學測定表明存在毒理學意義的,才需提交。
在時間成本方面,王曉軍表示,生物農藥單是藥效試驗方面就節省了一年的時間。登記評審時間,新農藥需要一年,非新農藥需要九個月。如果說非新農藥,半年的時間基本上就能夠完成評審,生物農藥有“綠色通道”,對符合“綠色通道”產品要求的,相關部門優先安排技術審查,并在保障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技術審查進程,評審時間就會更短。
與化學農藥相比,生物農藥更直接的優勢是在經濟成本方面。一個化學農藥新有效成分登記,原藥+1個制劑(僅登記1種作物上的1個靶標),費用要1000萬元左右。如果需要做植物代謝試驗和農產品加工試驗,即需要完成登記資料要求的所有試驗項目,沒有任何減免的話,大概要2500萬元。而一個生物農藥登記,原藥(母藥)+1個制劑,費用只要200萬元左右。
另外,王曉軍表示,目前我國生物農藥新品種的登記評價,變得更加開放、包容,比如同一年登記的同一個菌種的兩個不同菌株 (2021年爪哇蟲草菌Ij01、爪哇蟲草菌JS001獲得登記),再比如經過多輪討論,2021年天然植物誘抗劑酰胺寡糖素醋酸鹽在甘藍小菜蛾上也實現登記。
在優惠政策的支持下,我國生物農藥產品得到了長足的發展。2021年獲得登記的新品種有22個,其中生物農藥15個;2022年獲得登記的5個新品種全部為微生物農藥。

當下,我國生物農藥產業規模化企業數量少,生物農藥企業占農藥生產企業的15%;生物農藥產品登記占比低,品種占登記總量的18%,產品只占到4.6%(不包含農用抗生素);生物農藥市場份額小,市場滲透率低,僅為10%左右。
另外,生物農藥產品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2022年抽查農藥樣品3501個,合格樣品3370個,總體合格率為96.3%。其中抽檢生物農藥樣品111個,合格樣品102個,合格率91.9%,比2021年提高1.7個百分點,但生物農藥合格率依然拉低了農藥的整體合格率。
另外,生物農藥雖然有著無可替代的優勢,但不足之處也很明顯。比如,與能夠立竿見影看到效果的化學農藥相比,生物農藥發揮作用比較緩慢,在應急性防控上稍顯遜色。
現有農藥登記政策主要圍繞化學農藥制定,對于生物農藥的特性考慮不足。包括:生物農藥的定義和類別判定,如生物發酵生產的農用抗生素和非天然結構生物化學農藥;未知風險的評估,如不可確定的潛在健康風險;有效性的確定,如專性侵染的病毒防治其他靶標,殺蟲真菌防治病害,個別菌株型靶標范圍涵蓋20多種作物、7個目、20多種害蟲,以及新技術的挑戰,如RNAi、植保無人機、納米農藥、轉基因作物用藥登記。因此,我國生物農藥管理能力和評價手段需要進一步加強。
不可否認的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生物農藥市場總體規模還比較小。工藝技術落后、生產周期長、劑型較少、產品質量標準不完善等問題,使得我國生物農藥產業化應用之路道阻且長。
但是,未來我國生物農藥產業還有長足發展空間。當下的生物農藥需要突破技術、認知、產業,還有商業模式局限。江西威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通表示:“目前我國生物農藥投入占總農戶農資投入的比例小,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增長空間。這需要依靠我們全行業的精英們共同努力。”
對于當前生物農藥行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首席專家王鳳樂給出了建議:“要加大研發力度,發掘生物基因庫資源,利用現代生物技術開發微生物農藥。在產品創制中要篩選安全高效的有效成分,改進加工工藝,開發實用新劑型,重視解決微生物產品的貨架期、生物農藥產品制劑穩定性等問題。”

需要突破技術、認知、產業

研究方向更加多元化

自2019年起,我國生物農藥授權專利數呈井噴式增長,2021年達到550件,但依然與發達國家有顯著差距。
目前,適合我國市場需求的國產高效新產品很少。我國生物農藥產業最需要解決的還是源頭創新難的問題,一個或幾個優秀的生物農藥品種的創制及商品化,會引領生物農藥整個產業的快速發展。
而技術開發能力、轉化能力、產品落地效率及客戶需求的洞察和渠道開拓能力是整個供應鏈階段需要完善及創新的關鍵點。科研學術機構、研發生產企業、服務企業、政府協會等產業發展要素在生物農藥協同發展中各自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科研學術機構承擔著生物農藥行業基礎性、前沿性和產業科學與技術的研究使命,同時為行業輸送專業人才。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增產菌技術研究推廣中心主任王琦,通過進行新型生防資源的篩選與評價,創制新型微生物殺菌劑,開發低溫濃縮及干燥工藝、活性成分膜濃縮工藝、固體發酵工藝等生產工藝;華南農業大學博士胡鑫通過生態環境分析,發現優勢菌株HN11抗逆性非常強,在土壤中的適應性好,能夠促進作物生長,提高產量,具有優異的抑菌和殺蟲作用;北京聯合大學教授葛喜珍建立了酶法從中藥黃柏中提取小檗堿的環保型技術,創制了10%小檗堿可濕性粉劑,并根據中醫配伍理論,與其他農藥復配,解決了植物源農藥抗菌譜窄的技術難題,拓寬應用場景;北京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張瑋通過對一個葡萄園的定位樹進行連續多年采樣,通過微生物組和高通量篩選獲得了3個對葡萄枝干病害病原菌具有較好抑制作用的微生物菌株,其中耐鹽芽孢桿菌BJ-3對葡萄枝干病害病原菌表現廣譜、高效,對菌絲生長和孢子萌發具有良好抑制效果;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陳威研究發現的安全高效的靶向幾丁質,是農藥分子靶標研究領域的一個里程碑,有助于創制出重量級的綠色農藥品種。

隨著科技的逐步突破、資源的持續挖掘、政策的深入發展、資本的加碼布局,各相關方聚力協同,生物農藥新時代將快速到來。未來,生物農藥肯定會越來越普及,它和化學農藥不是誰取代誰的關系,一定是共存互補的關系。

OBSERVE

調研觀察

尿素新一輪產能淘汰潮

來襲

文/于平平

中國尿素產能全球第一

尿素落后產能要在2026年底前淘汰退出

2023年版改造升級文件通知稱,對此前明確的煉油、煤制焦炭、煤制甲醇、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燒堿、純堿、電石、乙烯、對二甲苯、黃磷、合成氨、磷酸一銨、磷酸二銨、水泥熟料、平板玻璃、建筑陶瓷、衛生陶瓷、煉鐵、煉鋼、鐵合金冶煉、銅冶煉、鉛冶煉、鋅冶煉、電解鋁等25個領域,原則上應在2025年底前完成技術改造或淘汰退出;對本次增加的乙二醇,尿素,鈦白粉,聚氯乙烯,精對苯二甲酸,子午線輪胎,工業硅,衛生紙原紙、紙巾原紙,棉、化纖及混紡機織物,針織物、紗線,粘膠短纖維等11個領域,原則上應在2026年底前完成技術改造或淘汰退出。
通過梳理不難發現,通知中主要涉及煤化工,有色、黑色金屬冶煉,建材領域,相應板塊商品基本實現全覆蓋。其中涉及甲醇、尿素、PP、PE、PVC、純堿、玻璃、乙二醇、PTA、工業硅等多個期貨品種。這些品種大多屬于大宗商品,也是高能耗品種的代表,基本處于產能過剩的周期階段,利潤情況不佳,多數虧損或處于盈虧平衡線,有待出清、優化。
這一通知的發布也意味著工業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范圍擴大,尤其是行業加快節能降碳步伐,落后產能出清進度有望進一步加快。這一舉措也釋放了對全行業進行洗牌以及推動技術改革的信號。
此次2023年版改造升級文件明確提出尿素產能技術改造或淘汰退出的時間要求,主要與尿素行業近兩年愈發凸顯的供需過剩格局有關。同時,也表明尿素新一輪產能淘汰潮來襲了。

7月4日,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能源局等五部門發布實施《工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2023年版)(以下簡稱:2023年版改造升級文件)的通知,自印發之日起執行。

尿素是由碳、氮、氧、氫組成的有機化合物,是目前含氮量最高的氮肥。目前,工業上主要用液氨和二氧化碳為原料,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直接合成尿素。
在產能層面,中國從2005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尿素生產國以來,已經累計保持17年。
中國農業大學劉學軍教授指出,2022年世界尿素產能主要集中在亞洲,以東亞為主,其次是南亞和西亞。截至2022年底,我國尿素產量5761.3萬噸(實物),尿素產能6634萬噸,尿素產能依舊全球最大,約占世界尿素總產能的32.9%;其次是印度,約占17.6%。但尿素大國面臨的挑戰也最多:一方面,近些年行業長期虧損;另一方面,尿素也是浪費最大的肥料品種,平均利用率才33%,浪費了大量養分,并造成污染。

PLANTING

綠色·農業

在“雙碳”政策背景之下,煤化工產業(包括尿素產業)作為節能降碳的重點領域,一直受到市場的關注。當前國內尿素生產超過七成是以煤炭作為原料,而且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尿素行業減排壓力非常大。
尤其是近兩年,全球尿素產能都在擴張,潛在過剩量逐漸增加。中國尿素產能在2014—2022年期間經歷了先減后增的過程。
據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統計,2009年我國尿素產能約6300萬噸,2015年尿素產能達到8900萬噸 (實物量7533萬噸)。2016年國家出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尿素產能過剩局面得到逐步優化。但是由于我國尿素表觀消費量約4000萬噸,尿素產能還是嚴重過剩。因此,中國氮肥工業協會對尿素行業產能退出設置了明確目標,嚴格淘汰開工率低、連年虧損及負債率大于100%的企業。
中國氮肥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4—2017年累計退出尿素產能約1590萬噸。其中,2017年退出尿素產能約380萬噸。落后產能的退出使我國氮肥產能過剩壓力有所緩解,加上國家安全環保監管趨嚴,限制了不合規產能的發揮,氮肥供需趨于平衡。
截至2018年底,全國尿素產能合計6954萬噸/年,同比減少322萬噸/年,產能過剩的局面有了較大改觀。2018年規模以上氮肥企業201家,同比減少52家。
2021年受全球糧食價格上漲、各國糧食種植面積增長、種糧投入提高、成本推動等因素的影響,全球尿素市場價格一路上揚創多年新高,全年產能投放與淘汰并存。
據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統計,2021年國內尿素產能7193萬噸,計劃新增產能超過400萬噸,順利投產的產能超過300萬噸。

供需過剩格局短期難改觀

產能小幅下降,產量同比增長

尿素行業一直面臨著供應過剩的問題。
2018年以來我國尿素行業大幅產能出清告一段落,行業利潤逐步好轉,產能產量逐步回升,產能集中度及產能結構不斷優化。
尿素產業分布由靠近市場轉變為靠近資源,西北地區(內蒙古、新疆)產能迅速增加,南方部分地區產能關停。目前國內產能占比前五的地區為:山東、山西、內蒙古、新疆、河南。當前以煙煤、褐煤為原料的氣化裝置(航天爐、水煤漿)產能占比超過40%,已經超過傳統以無煙塊煤為原料的固定床裝置,以天然氣為原料的裝置占比約27%。
中國氮肥協會統計,今年1-6月,國內尿素累計產量2971.06萬噸,較去年同期增加80.23萬噸,同比上漲2.78%。在產能上,中國氮肥協會預計,2023年新增尿素產能492萬噸,除了新疆中能60萬噸裝置已于5月底投產外,3季度仍有超過200萬噸裝置投產,后續日產有望沖擊18萬噸。
也就是說,到今年年底,尿素的落后產能占比不會高于20%,但新增產能預計會超過2026年要淘汰的落后產能,供需仍難看到明顯好轉。業內人士表示,只有將行業利潤壓到低位迫使高成本企業減產才能逐步改善供需情況。后續需要重點關注固定床企業是否會出現虧損性減產,市場競爭淘汰尿素落后產能的時間可能會比政策淘汰來得更早

截至2022年底,中國氮肥產量(折純)4131萬噸,同比增長2.6%;尿素產量5761.3萬噸(實物),同比增長3.6%;尿素產能6634萬噸,同比下降0.2%。2022年我國氮肥表觀消費量3638.7萬噸(折純),同比增長8.1%;尿素表觀消費量5478.7萬噸(實物),同比增長8.7%。2022年,我國農業領域消費尿素3500萬噸左右,同比增長440萬噸。
出口層面上,中國海關數據統計,2022年我國氮肥出口504.5萬噸,同比下降26.2%,進口12.2萬噸,同比下降44.1%;2022年我國尿素出口283.1萬噸(實物),同比下降46.6%,進口0.5萬噸(實物),同比下降91.1%。
在企業層面上,截至2022年年底,中國尿素生產企業約170家,產能在100萬噸/年及以上的企業產能占尿素總產能的55%以上。隨著市場的激烈競爭,落后產能正逐漸被淘汰。

落后產能的退出使我國氮肥產能過剩壓力有所緩解,加上國家安全環保監管趨嚴,限制了不合規產能的發揮,氮肥供需趨于平衡,氮肥價格逐漸回歸到正常水平。

OBSERVE

調研·觀察

5月31日,國務院和中央軍委聯合發布《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于2024年1月1日起執行。
《條例》共6章63條。主要按照分類管理思路,加強對無人駕駛航空器設計、生產、維修、組裝等的適航管理和質量管控,建立產品識別碼和所有者實名登記制度,明確使用單位和操控人員資質要求;嚴格飛行活動管理,劃設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制空域和適飛空域,建立飛行活動申請制度,明確飛行活動規范;強化監督管理和應急處置,健全一體化綜合監管服務平臺,落實應急處置責任,完善應急處置措施。
這是我國無人駕駛航空器管理的首部專門行政法規,對于無人機,尤其是對農業植保無人機行業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這次《條例》在以下幾點再次為植保無人機行業和飛防服務帶來新的發展東風。

文/于平平

植保無人機行業

再迎發展新東風

植保無人機,又名無人飛行器,顧名思義就是用于農林植物保護作業的無人駕駛的飛機,該型無人飛機由飛行平臺(固定翼、直升機、多軸飛行器)、導航飛控、噴灑結構三部分組成,通過地面遙控或導航飛控,來實現噴灑作業,可以噴灑藥劑、種子、粉劑等等。
而在2021年前,植保無人機并沒有被劃到農用機械的范疇進行正式的定義命名。
為了推進植保無人機市場發展,國家及各省份從2017年開始對購置植保無人機的組織和企業進行資金補貼。2017年9月,農業農村部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中國民用航空局綜合司選擇了浙江(含寧波)、安徽、江西、湖南、廣東、重慶等 6 個省(市)開展了以農機購置補貼引導植保無人飛機規范應用試點工作。
2018 年,農業部辦公廳、 財政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做好2018-2020年農機新產品購置補貼試點工作的通知》,繼續開展農機購置補貼,引導植保無人飛機(即遙控飛行噴霧機)規范應用試點,并新增多個試點省份。
直到2021年4月6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發布《2021-2023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將植保無人機作為試點進行補貼之后,也將地方性購機補貼納入國家農機補貼范圍。附件2中,2021-2023年全國農機購置補貼機具種類范圍共15大類44個小類172個品目,其中的3.2.4為“植保無人駕駛航空器”,即“植保無人機”。
至此,植保無人機才算被正名為農用機械,從頂層設計的角度,打開了植保無人機發展的全新局面。
《條例》不僅鼓勵無人駕駛航空器科研創新及其成果的推廣應用,而且直接把植保無人機納入到了無人駕駛航空器的范疇,并對農用無人駕駛航空器進行了明確的定義。
農用無人駕駛航空器具體是指:最大飛行真高不超過30米,最大平飛速度不超過50千米/時,最大飛行半徑不超過2000米,具備空域保持能力和可靠被監視能力,專門用于植保、播種、投餌等農林牧漁作業,全程可以隨時人工介入操控的無人駕駛航空器。
《條例》執行后,植保無人機將享受到農機補貼的一切優惠政策。

植保無人機被正式定義命名

不同于普通的農用機械,農用植保無人機具有特殊性,是有準入門檻的,需要專業的經營許可證,這是無人機企業開展經營活動的必要條件,也是保障無人機飛行安全的重要手段。
交通運輸部發布并于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通用航空經營許可管理規定》就規定,無人機企業使用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開展經營性通用航空活動的,應當在民航局官網申辦《通用航空經營許可證》。這里指的無人機企業當然也包括農用植保無人機企業和組織。
《條例》第十一條第四項指出,從事飛行活動的單位,如果使用最大起飛重量不超過150千克的農用無人駕駛航空器在農林牧漁區域上方的適飛空域內從事農林牧漁作業飛行活動(以下稱常規農用無人駕駛航空器作業飛行活動),無須取得運營合格證。取得運營合格證后從事經營性通用航空飛行活動以及從事常規農用無人駕駛航空器作業飛行活動,無須取得通用航空經營許可證和運行合格證。
《條例》考慮到了植保無人機等農用的特殊性,特別為農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的起飛作業等提供了不用審批等一系列的便利。

飛防運營與作業不需要取得運營合格證

OBSERVE

調研·觀察

飛手不需要再取得操控員執照

于一個行業而言,唯有合規,方能行穩致遠。對植保無人機行業來說,雖然《條例》在飛防運營與作業以及飛手準入資格等方面提供了諸多政策性的便利措施,但是畢竟植保無人機也屬于無人駕駛航空器的一種,企業、飛手和飛防服務組織能安全、合規飛行才能走得更遠。
《條例》明確指出,在飛行前,必須有無人駕駛航空器的唯一產品識別碼,并由依法進行實名登記的所有者,依法投保責任保險,同時確保向無人駕駛航空器一體化綜合監管服務平臺報送和及時更新識別信息,及時更新電子圍欄。如果一定要在高速公路、鐵路電氣化線路等管制空域飛行作業時,須及時向空中交通管理機構申請,得到批準后才可進行。

合規而行方能行穩致遠

近幾年,我國的植保無人機市場發展持續擴張,在這種背景下,飛手緊缺的問題也愈發嚴峻。截至2021年年底,國內植保無人飛機保有量達到16萬架,作業面積也高達14億畝次,未來5年,無人機駕駛員,也就是飛手人才需求量將達百萬。
巨大的市場需求下,2019年4月3日,人社部官網發布《人社部、市場監管總局、統計局聯合發布新職業》,正式確定的13個新職業中,“無人機駕駛員”被正式列為新職業。但要成為無人機駕駛員,首先就必須要有證。
根據民航法規要求,執行飛防作業的飛控手應持有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操作合格證,能熟練操作無人機,具有單獨執行飛防作業項目的飛行經歷,并了解國家關于無人機禁飛相關管理政策和植保無人機作業安全相關注意事項,且在操控無人機前8小時內不得飲酒。
同時,要求未單獨執行過飛防任務的飛控手,須經歷作業項目的飛行訓練,由承擔飛防任務的飛行主管單位確認合格后方可單獨執行任務。所以,很多植保公司也在招聘中提出,擁有CAAC無人機駕駛證者才能聘用。
《條例》規定,從事常規農用無人駕駛航空器作業飛行活動的人員無須取得操控員執照,但應當由農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生產者按照國務院民用航空、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規定的內容進行培訓和考核,合格后取得操作證書。
也就是說,今后,植保無人機飛手不用再考“駕照”了,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飛手的準入資格,有利于緩解飛手緊缺的局面。雖然不要駕照了,但是還必須獲得操作證書,也就是要求飛手必須是“專業”的,這對專業知識、技能水平還是有著嚴格的高要求。

另外,飛手依法取得的操作證書,在作業時一定要像汽車駕駛證一樣隨身攜帶備查。而且在起飛作業前,一定要做好安全飛行準備,檢查無人駕駛航空器狀態,主動采取事故預防措施,對飛行安全承擔主體責任。
同時,只要違反了相關規定,對應的法律責任也需要承擔。例如,如果未取得操作證書從事飛防者,將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責令停止作業,并處1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未及時更新性能、參數信息者,將由民用航空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或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而未經實名登記實施飛行活動者,也將由公安機關責令改正或罰款。

《條例》明確提出常規農用無人駕駛航空器正常的作業飛行,甚至融合飛行,均無須批準,而且可以運載危險品或者投放物品,這里的危險品或物品指的是農藥等農資投入品。
也就是說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公司)提供作業服務,需要自行采購但不單獨銷售農藥的,就不需要再取得農藥經營許可證了。

常規作業飛行,甚至融合飛行都不需要再批準

國內植保無人機雖起步晚,但發展速度快,經過多年的沉淀與洗牌,行業發展已然進入深水區。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2016年,中國農作物總種植面積呈逐年增長態勢,并于2011年開始超過24億畝,2015年超過25億畝,2021年達到了25.3億畝,預計后期農作物總種植面積仍將穩定在25億畝左右。
25億畝的農作物總種植面積,也決定了植保市場整體可觀的規模。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植保無人機市場規模已達131.22億元,預計2023年將達150億元。
同時,隨著近幾年高效農業的推進,5G、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型智能化技術的不斷成熟與落地以及農機補貼政策升級,國內植保無人機技術將繼續更新與迭代,相關產品將朝著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方向發展,在農業領域的深化應用場景將會有更大的拓展空間,這個行業依舊大有可為。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政策性東風的助力下,飛防的未來將大有可為!

植保無人機市場依舊大有可為

OBSERVE

調研·觀察

下半年將上行

草甘膦價格

文/于平平

盛夏7月,草甘膦迎來了原藥、制劑價格的雙上漲。
7月30日,95%草甘膦原藥主流成交價格為3.8萬元/噸。從6月中旬至7月下旬,草甘膦價格短短一個月內漲幅超過20%,一掃上半年的低迷頹勢,在盛夏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其實,草甘膦這輪突然而起的“漲價潮”從二季度末以來就有跡可循了,從6月中下旬開始,價格就有明顯的起底回升趨勢。
這從數據上有著最直觀的體現,據中農立華原藥價格指數6月18日數據,受開工率下降、黃磷價格上漲、終端補貨量好轉影響,草甘膦原藥價格開始了小幅反彈,報到2.45萬元/噸。6月25日,市場報價2.5萬元/噸;7月2日,市場報價2.6萬元/噸;7月9日,市場報價2.8萬元/噸;7月16日,市場報價直接躍升到了3萬元/噸,7月30日,市場報價更是達到了3.8萬元/噸。可謂是在一個多月里漲了5000元/噸,漲幅超過了22%。
漲勢之下,興發集團、新安股份等龍頭草甘膦企業對外暫停了報價,訂單有的已經排到了8月底。
跟上半年相比,草甘膦這輪迅猛的上漲行情著實又有點瘋狂的意味了。因為上半年草甘膦行情的關鍵詞是“下跌”。
上半年,國內草甘膦市場整體消費疲軟,供大于求,終端競爭白熱化,觀望情緒蔓延,海外市場需求透支、地緣政治、匯率變化等因素引發結算風險而導致去庫存周期延長,企業庫存高企,虧損嚴重。
根據中農縱橫的統計,草甘膦上半年均價在3.52元/噸,同比下降49.23%;中農立華原藥價格指數顯示,草甘膦價格最高點為2月初的4.7萬元/噸,最低點為6月中旬的2.45萬元/噸。
這也成為上半年草甘膦上市企業業績預告紛紛預減的核心原因。新安股份7月15日發布2023年半年度業績預減公告時稱:受市場供需變化影響,公司主導產品草甘膦、有機硅銷售價格與銷量較上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導致本期業績較上年同期較大幅度下降。

價格迎來強勢反彈,漲幅超20%

草甘膦這輪價格上漲主要由以下三大利好因素催動。
行業去庫存化
“行業去庫存化,也就是減產,開工率下滑是這輪草甘膦價格止跌拉漲的直接原因。上半年草甘膦工廠庫存是維持高位的,但是當6月跌到2.45萬元/噸的歷史低位時,原藥利潤太低,龍頭企業就開始保持低開工率運行了,所以導致每個原藥廠的庫存也很低,行業庫存一低,大家就開始采購了。”業內人士透露,上半年整個草甘膦行業保守估計減產近三成。
據百川盈孚數據,2023年上半年國內草甘膦產量約22.85萬噸,較2022年上半年的31.57萬噸減少8.72萬噸,減幅27.61%;與此同時,草甘膦行業開工率持續走低,2023年上半年國內草甘膦行業開工率每月均不及60%。
低開工率之下,產能也有所下降。百川盈孚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7月初,我國草甘膦產能合計為81萬噸/年。國外產能方面,拜耳(孟山都)擁有37萬噸/年IDA法(二乙醇胺路線)的草甘膦產能,全球產能共計118萬噸。在建產能方面,目前國內只有潤豐股份擁有2.5萬噸/年的在建產能,預計2024年投產,供給端增量有限。
再加上,7月14日晚,陶氏化學位于路易斯安那州普拉克明地區的一家環氧乙烷裝置的化工廠發生爆炸,二乙醇胺是拜耳IDA法草甘膦的重要原材料,拜耳又是全球最大的草甘膦供應商,產能占到全球的30%。預計此次事故會對拜耳草甘膦的生產產生影響,進而對全球草甘膦供給造成重大影響,將繼續推動草甘膦價格上漲。

三大利好因素催動上漲

OBSERVE

調研·觀察

下半年價格有望上行

原料價格上漲
從產業鏈來看,草甘膦的主要原材料包括黃磷、甘氨酸、甲醇、多聚甲醛、液氨等,原材料總成本占比約85%。
6月之后,這些產品相繼在價格觸底后強勢反彈,迅速上漲。百川盈孚數據,截至7月21日,云、貴、川地區部分企業凈磷出廠承兌報價23500—24000元/噸,甘氨酸價格為1.2萬元/噸。這為草甘膦價格上漲提供了成本支撐。
出口需求拉動
6月以來,草甘膦價格下行疊加匯率走弱使得草甘膦出口價格優勢快速顯現,再加上7月以來,以巴西為代表的南美農藥進口大國的傳統采購旺季(南美國家在每年9月份開始進入用藥旺季)陸續啟動,給外貿訂單帶來了很好的增量。近年來國內生產的草甘膦平均70%—80%都用于出口,只要出口一增加,國內庫存就會減少,價格就會穩漲。

在于合理混配

井岡霉素的未來

文/趙心偉

草甘膦這輪漲價潮會持續多久?是否意味著下半年整體會保持上行?3.8萬元/噸是否已經是價格的上限?
據業內人士透露,國內外補庫需求回升、行業開工維持,加上黃磷有進一步上漲的空間,甘氨酸挺價運行,而且企業調漲預期明顯,在成本提升支撐下,草甘膦市場行情將繼續看漲,價格上漲的態勢至少會延續到9月底國內用藥進入淡季之前。從價格來看,3萬元/噸的價格還遠沒有達到生產企業的理想預期,企業調價的心態還是比較強烈。但是突破5萬元/噸的可能性不大,預計本輪反彈上限高度在3.5萬—4.0萬元/噸。
可以肯定的是,相關龍頭企業將有望充分受益于此輪草甘膦價格行情的景氣回升,享受規模及成本優勢,三季度盈利有望增加。
中農縱橫農化部認為,綜合來看,預計下半年草甘膦價格呈現先漲后穩的概率比較大,不會再出現跌破成本線的情況。而且,中長期來看,在轉基因作物商業化加快,種業振興、加快生物育種產業化等政策的推動下,草甘膦長期需求仍將保持增長態勢,價格有望繼續保持上行。

對于農民朋友而言,價格便宜又好用的農藥,才是最受歡迎的。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井岡霉素逐漸淡出主流市場
以井岡霉素為例,該農藥是為數不多的抗生素殺菌劑,當藥液被植物病菌菌絲接觸后,能被快速吸收,并在菌體內進行傳導,從而達到干擾和抑制菌體細胞正常生長和發育、快速殺菌除菌的功效。
井岡霉素曾是防治水稻紋枯病的主打產品,具有強內吸、見效快、毒性低(對水生生物及環境友好)及價格便宜(制作工藝簡單,水劑主要由井岡霉素原藥、水及防腐劑組成)等諸多優勢。
尤其是價格,目前在線上銷售的20%井岡霉素水溶性粉劑40克(畝用量)僅售1.5元/袋,這在諸多防治水稻紋枯病產品中,屬于性價比較高的一個。
除此之外,井岡霉素還被廣泛用于防治小麥紋枯病、玉米大小斑病、瓜果蔬菜立枯病及葡萄斑點病及灰霉病等。

OBSERVE

調研·觀察

當新型殺菌劑不斷涌現時,在殺菌效果和宣傳攻勢的雙重沖擊下,老牌殺菌劑井岡霉素在消費者逐鮮心理下,便逐漸淡出主流殺菌劑市場。

據筆者多年應用總結,井岡霉素用于防治中藥材白術的頑固性病害立枯病(俗稱卡脖子病)效果突出。以3%井岡霉素水劑為例,畝用量400克,兌水150公斤稀釋后,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進行淋根或灌根,經過7-10天之后再進行一次施藥,往往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井岡霉素若能和蠟質芽孢桿菌或噁霉靈混用,效果則更加直接,同時可兼治白術根腐病,從而達到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好的防治效果。
同時,在總體防治效果類似的前提下,井岡霉素的總防治成本不會高于甲霜·噁霉靈、精甲·咯·嘧菌酯等常見殺菌劑。
任何產品都有生命周期,30多年經久不衰的井岡霉素也不例外。近幾年,井岡霉素的市場份額在逐步下降,逐漸退出主流殺菌劑的行列。原因在于以下三點:
1.新型藥劑產品的不斷涌現,搶占了井岡霉素的市場份額。
2.藥效下降,市場失寵。井岡霉素對水稻紋枯病以外的其他病害防效較差。
3.盈利空間縮小。近年來農藥生產成本飛漲,殺菌劑價格大都水漲船高,但井岡霉素價格上調卻很難,盈利空間縮小,生產商和經銷商推廣的積極性逐步降低。

三大劣勢制約持續發展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殺菌劑,井岡霉素同樣如此。雖然具有毒性低 (是生產無公害果蔬的主流農藥之一)、見效快(施藥12小時左右即可達到殺菌功效)、不易產生抗性及價格便宜等諸多優點,但其劣勢也不容忽視。
三個方面的劣勢,制約了它的持續發展:
持效期短
井岡霉素有個最大的缺陷,就是持效期較短,通常只有7天左右,防治某種病害時,需連續施藥2-3次。因此,當新型殺菌劑不斷涌現,在殺菌效果和宣傳攻勢的雙重沖擊下,老牌殺菌劑井岡霉素在消費者逐鮮心理下,便逐漸淡出主流殺菌劑市場。
產品利潤透明
井岡霉素自上世紀70年代被開發后,如今已經經歷了近50年的應用,產品利潤已經透明化,雖然偶爾能在農資店看到,但已經不是農資店的主打產品。畢竟, 利潤才是維持一個產品生命力的核心動力。

未來在于合理混配
因抗性大而逐步退出主流市場的產品數不勝數,但不管農藥如何更新換代,一些遠離人們視野的傳統老牌農藥產品,仍然擁有很多新農藥無法具備的性價比。
不過,大家也不要對老牌傳統農藥抱有過高的期望值,合理混配,才是井岡霉素的未來。
如今市場上的混配產品,以“井岡霉素+噻呋酰胺”“井岡霉素+戊唑醇”“井岡霉素+嘧菌酯”“井岡霉素+己唑醇”“井岡霉素+枯草芽孢桿菌”“井岡霉素+咪鮮胺”“井岡霉素+嘧啶核苷類抗生素”等配方為主。除可防治紋枯病、稻曲病、立枯病外,部分配方還對小麥赤霉病、藥材根腐病、花生白絹病、蘋果褐斑病等頑固病害有較好防效。
農藥的未來在于混配,井岡霉素自然也不能例外。

COVERSTORY

封面人物

祥云股份常務副總經理
胡 清

“創業者”胡清:

接力,起跑

湖北祥云(集團)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祥云股份”),成立于1970年5月,原名廣濟縣化肥廠 ,位于湖北省武穴市田鎮,是一家以生產磷復肥為主的大型化工企業,年肥料綜合生產能力達400余萬噸。連續10余年榮獲 “中國化工企業500強”“中國化肥企業100強”“湖北省企業100強”稱號,已通過質量管理、環境管理、職業健康安全管理、能源管理和兩化融合管理五大體系認證。

有人說,今年是行業最艱難的時候。
也有人說,今年將會是未來幾年中最好的時候。
復合肥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卷含量,卷產品,卷資源,卷產業鏈,卷服務……
而立之年,胡清回到祥云。
他先任復合肥板塊(祥云股份農科公司)董事長,而后成為祥云股份常務副總。
在行業最艱難的時候入職,胡清顯然承接著長輩的厚望以及自己的壯志。胡清給自己的定位是“創業者”,他希望帶領祥云股份做好新一輪創業。
新鮮血液的注入將會給祥云股份帶來什么樣的變化?將會給行業帶來什么樣的變化?他將續寫怎樣的商業故事?整個行業都在翹首期待。

文/趙 丹

祥云股份

封面·人物

cover story

見到胡清的第一印象就是,好年輕,好謙和!
即便是聽過他的傳奇經歷,也還是不由得會發出驚嘆。
或者說,他是個非傳統型農資企業領導。
有國外求學背景:2008年,17歲的他赴澳洲學習,在西澳大學學習經濟、金融相關知識。
有白手起家的創業經歷:2014年回國創辦了湖北長佰網絡科技公司,2022年該公司的高成長性獲得武漢市東湖高新開發區認可,被認定為“瞪羚企業”。
有互聯網產品開發的經驗:領導開發了易佰店(網絡店鋪交易平臺)、頂咖網(網絡達人資源交易平臺)、肥小美(高端家庭園藝品牌)等互聯網產品。
……
2022年,胡清回歸祥云股份。
筆者并沒有問他為什么會選擇農化行業之類的問題,因為隨著科技及農業的發展,這個行業的發展日新月異,也能支撐年輕人更多的夢想和抱負。

在業內人眼中,可能“外行人”胡清對農資行業不太了解,但是,看他的履歷,就會相信憑他的能力在哪個行業都能干出一番事業來。
對于祥云股份的年輕人而言,胡清工作時和他們一起做創新、談夢想,團建時帶著他們去探險、睡橋洞、挖魚塘。這些做法都很新奇,很刺激,很酷。他是年輕人心中白手起家、能整合資源、有眼光、有能力的領導。
對于祥云的長輩們而言,胡清不仰仗父輩就能獨自闖出天下,祥云的發展需要一大批有夢想、有擔當、有正能量、能看清趨勢的青年來實現,而他有闖勁、有天賦、有能力、能扛得住事,會給祥云帶來不一樣的未來。
對于胡清而言,他也不避諱“外行人”的說法,只表示不懼怕挑戰,不害怕面對新的問題。其實從另一方面而言,反而可以以“外行人”的思維打破舊的商業范式,建立新的模型。“我相信走老路到不了新地方,解決問題往往需要從問題以外找答案。”胡清表示。

作為50多年的老牌強企,祥云股份有著豐厚的積淀。
談及祥云股份的優勢,胡清開始滔滔不絕,“翻開祥云股份大事記,1970 年廣濟縣化肥廠成立,2003 年改制為民營企業,2009 年新廠區奠基……53 年時間,祥云已發展成為集化肥、化工、礦產、商貿于一體的大型化工企業,產值在近20年來實現從一億到百億的跨越。”
區位優勢明顯
祥云位于鄂皖贛三省交界的湖北省武穴市,南臨長江黃金水道,扼八方之要衢,自古稱“鄂東門戶”。陸運有京九鐵路、滬渝高速、武穴長江大橋連通南北,水運有公司自有的深水港碼頭和高樁綜合碼頭 (年貨物吞吐量達2000萬噸)貫穿東西……交通十分便利,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

資源優勢
祥云股份在宜昌擁有15.12平方公里的礦區資源,現已探明磷礦儲量1.93億噸,經濟價值近千億元。祥云股份的磷石膏已經實現無害化處理,大部分用于制備水泥緩凝劑和路基材料,實現資源的再利用。目前祥云股份正在謀劃“7+2”產業布局,目標是建成以磷為基礎的7個板塊和以合成氨為基礎的2個板塊。

“外行人”入局

走老路到不了新地方,解決問題往往需要從問題以外找答案。

祥云的優勢

產值已實現從一億元到百億元的跨越,祥云股份還要催生更大“化學反應”!

全產業鏈模式
祥云股份產業鏈條不斷拉長補強。2021年底,投資20余億元的合成氨項目投產,2022年創造產值16.7億元。2023年5月18日,總投資255億元的中化學新祥云新材料產業園開工建設。
“祥云股份將做穩、做強、做大磷銨主業,做強、做優、做大復肥主業,在綠色高效化肥產品與增值肥料新產業上尋求更大突破。以農用化肥為基礎,開拓精細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等新型化工產業,縱向延伸產業鏈,橫向做大產業群。”胡清介紹。
“20年來,祥云股份一直堅持‘打造世界級創新型綠色化工企業’的愿景。”胡清真誠地說,祥云股份秉持共生共贏原則,深化產業合作,催生更大“化學反應”,結出更多豐碩成果。既加快祥云股份轉型步伐,又推動廣大合作伙伴“百花齊放”。

封面·人物

cover story

2021年底,投資20億元的合成氨項目投產,2022年創造產值16.7億元

20億元

255億元

2023年5月18日,總投資255億元的中化學新祥云新材料產業園開工建設

雖然初次在行業亮相就是祥云股份農科公司董事長,起點不可謂不高,但是對于胡清而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點高也意味著責任更大、難度更高,從0到1不容易,從1到N更難。
平心而論,要帶領一個傳統老牌強企再攀高峰,要將傳統企業帶進現代化企業序列之中,這種基于改造的守業自然難于創業。
我加入,我創造,我改變,是每一個后來者的心愿。
胡清也將他在祥云股份的起步稱為二次創業,他想去創造更多價值,去做難而有意義的事。
很多業內人士都將復合肥的未來市場之爭鎖定在大企業之間。隨著行業的發展,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具備強大實力和資源的大企業又該如何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看問題要看本質
看到本質之后,才知道該如何去做。這是胡清經常說的話。
譬如,為什么要堅持開發新產品?胡清從趨勢、差異化、發展三方面向筆者做了解釋。
觀趨勢。產業配套是支撐企業未來發展的必要條件,資源企業的持續創新,為在競爭中持續領航奠定基礎。
差異化。差異化產品是復合肥發展的必經之路。只有緊跟國家政策、市場發展步伐,廠商才能持續發展。
看發展。與祥云合作,經銷商能享受到更多的資源和(新產品+新模式)支持,實現更好的發展。“祥云股份堅持為‘客戶創造價值’的經營理念永遠不會變。”胡清表示。

二次創業,再出發

以天空作為新的基準,就會有不同突破方式和路徑。

CROPS

作物中國

封面·人物

cover story

創業是一種“病”,唯有甘于平庸可以治愈。
顯然,胡清是一個不甘平庸且充滿激情的創業者。
在整個行業最難的時候,在祥云股份的新起點上,胡清和祥云股份選擇了新一輪的創業。
勇于突破,敢于重新出發,這是祥云人的可貴之處。無論過往有多么好的成績,都能重新出發,去思考變化,去適應變化,重新尋找自己的優勢。
前路未知,但是他們義無反顧。祥云股份的中堅力量都相信目前企業是在蓄積力量,未來祥云股份會在前沿技術及企業發展上有更多的突破與爆發。
他們堅信,祥云股份未來會有大不同。當歷史再翻過50年,當祥云人追憶往昔的時候,還會為今天的努力感動。或許那時,他們已經創造了歷史。

找到自己的特色
跟隨者永遠無法做到引領,胡清表示,接下來,祥云股份要做出自己的特色。
祥云股份會繼續圍繞“產品功能+農化服務”,打好資源和技術牌,賦予產品更多技術含量,真正解決作物需求,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
“未來,祥云會進一步加大產品研發投入,推出更多技術先進、功能強大的新產品,來滿足消費者不斷升級的需求。”胡清表示。
改變用人機制
胡清也在通過用人機制上的變革,來激活管理機制。
有人評價:“胡總用人不拘一格,不看資歷看能力,看創造的效益。”
胡清這樣解釋: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一定要有激情;其次,理論的東西永遠跟不上時代的變化,跟不上信息的變化,為什么用人不唯資歷?“你只要能將學到的理論裂變,活用、適用在工作中創造價值就是適合的人才!”
2023年5月5日,祥云股份農科公司召開區域總經理競聘大會。此舉進一步深化了祥云股份阿米巴機制,賦能業務團隊,形成了一套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協同有序、高效運轉的營銷運轉體系。
要做長期的事
胡清認為,判斷一件事情有沒有前途,值不值得做,需要看量本利的平衡。
“我的目標一定是放在20年后,絕對不是在這一兩年。”胡清表示,一定要堅持長期主義,去做長遠的事而非只著眼于眼前利益。
無論是共建綠色增值肥料研究院,還是在武漢成立公司;無論是進一步推進物聯網,還是提升生產經營效率;無論是提倡量本利平衡,還是鼓勵青年員工要有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的目標和決心,以及未來要做的一些真正科技創新的規劃,胡清希望能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提升企業的綜合實力,“希望農科人有沖勁、有干勁、有闖勁,坐在祥云這艘大游輪上,看到未來巨大的機會”。

新形勢、新趨勢、新發展

中國葡萄
產業的

葡萄是高效經濟作物,適應性強,種植廣,易管理,第一年種植,第二年便可豐產,是不少地方農業生產的支柱產業。
經過40年的發展,葡萄不僅在種植市場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而且已成為消費者不可缺少的水果之一。

我國果品產業發展迅猛,2021年底全國果品種植面積1.92億畝,果品產量達2.99億噸,產值近2萬億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果生產國。
我國葡萄產業有著較大規模。2021年底葡萄種植面積達1174.5萬畝,產量1499.8萬噸,同1978年比,面積增加28倍,產量增長135倍。
葡萄品種方面的變化,最明顯的莫過于陽光玫瑰快速發展。從2009年引進到2022年,陽光玫瑰在我國得到了快速發展和推廣,初步統計現有面積在90萬畝以上,其中結果面積約70萬畝。種植面積最大的省份是江蘇,共16萬畝。當下,陽光玫瑰已然分布到了全國各地,成為繼巨峰、紅地球、夏黑之后的又一主栽品種。但是隨著陽光玫瑰種植面積越來越大,產量越來越高,品質逐年下降,價格開始回歸理性。
另外,得益于避雨栽培技術的成功研發,新品種的引進應用,新模式、新技術、新設施的不斷完善,葡萄種植效益逐年提高。傳統上不能種植葡萄的南方產區,也掀起了葡萄發展的新浪潮,成為我國鮮食葡萄生產的重要力量。南方產區葡萄面積從1996年的52.5萬畝增加到2019年的458.4萬畝,增加了8.73倍,產量從1996年的36.4萬噸增加到2019年的522.9萬噸,增加了14.4倍。
區域發展方面,很多區域都走出了特色。比如西昌產區,和云南建水不一樣,建水90%的葡萄園是浙江溫州、臺州、金華的人承包種植,西昌80%的種植者是本地農民。2019年前西昌市葡萄種植面積為10萬畝,之后每年以3.5萬畝的速度快速發展。此外,西昌產區葡萄效益也非常好,畝產值幾萬、十幾萬元是普遍現象,畝純收入5萬元的種植戶遍地都是。

新形勢

PLANTING

作物·中國

新時代,我國葡萄產業要走優質高效、品牌發展、差異化發展、品種創新、模式創新、技術集成之路。
走優質高效之路
要堅持走優質高效之路,為葡萄產業健康發展提供支撐!
隨著陽光玫瑰、妮娜皇后等新品種的不斷引進,廣大科技人員和果農不懈努力,研究總結出成熟的精品陽光玫瑰栽培技術,生產出優質高端葡萄果實,受到消費者和市場的高度認可,引領了葡萄高端精品市場,誕生了一大批畝產值幾萬元、十幾萬元的優質高效生產基地,帶動了全國葡萄產業蓬勃發展的新浪潮。
但是,在利益驅動下,陽光玫瑰迅速在各地推廣種植,參差不齊的品質讓陽光玫瑰一步步失去市場,價格大跳水。同時,許多種植戶又走回了高產多賣的老路。糖度不足14度、空心、不香等問題突出,嚴重干擾了葡萄優質高效健康發展的道路,最終影響了產業發展。
走品牌發展之路
走品牌發展之路,是未來葡萄產業的方向。
現代營銷學之父科特勒在《市場營銷學》中對品牌的定義是:品牌是銷售者向購買者長期提供的一組特定的特點、利益和服務。
目前,我國已經有很多成功的葡萄區域公用品牌,比如戶縣葡萄、臨渭葡萄、吐魯番葡萄、饒陽葡萄等等。

走差異化發展道路
以陽光玫瑰為例,通過十幾年的發展,種植者摸索出根據市場不同階層消費者的需求,種不同質量標準陽光玫瑰的道路。
精品葡萄:有技術的種植者,通過拉、保、膨處理,精細管理,促成栽培等措施,生產精品陽光玫瑰,7月底前上市,價格在50元/斤以上,滿足高端市場的需求。
優品葡萄:具有一定栽培技術的種植者,在氣候條件適宜陽光玫瑰生長的中南部產區,通過保花保果處理,精細管理,設施避雨栽培,生產大穗、大粒陽光玫瑰,8月上旬至9月中旬上市,價格15—50元/斤,滿足中高端客戶需要。
產品葡萄:北方優質產區,不做保果膨大處理,走一般市場,生產有核香甜的陽光玫瑰,價格在5—15元/斤,滿足一般客戶的需求。
走品種創新之路
走引、選、育、繁 、推、保的新品種之路。
如冀西北產區經過三年露地設施引種對比試驗,篩選出早熟南太湖特早,中熟紅皇家、紅陽玫瑰,玉波二號,晚熟妮娜皇后、陽光玫瑰等設施品種6個,露地金田玫瑰品種1個,實現了冀西北設施葡萄一年種植長干,兩年壯蔓滿架,三年達產收獲的種植目的。
走模式創新之路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進步,過去南方單一的籬架栽培和北方的棚架栽培正在發生變化。特別是避雨栽培技術的成熟,設施葡萄得以迅速推廣,原本不能種植葡萄的長江以南地區,在短短20年間,面積發展到445.5萬畝,成為中國最具活力的葡萄產區,涌現了廣東、廣西、云南、江蘇、浙江、湖南、湖北等一批面積超過10萬畝的新產區。
新品種、新模式、新技術、新設施不斷創新,帶動了全國葡萄產業的蓬勃發展,近幾年研發的新的栽培模式如下:
架形模式:L形、T形、H形、改良Y字形;
灌溉模式:噴灌、滴灌、灌溉帶灌溉,立體灌溉;
栽培模式:圓盤、長條控根模式,起壟栽培模式,深溝栽培模式。
走技術集成之路
隨著技術的進步,走技術集成之路,如省力化技術(省力化施肥技術、省力灌溉技術、省力化免耕、省力化機械管理技術、智能化管理)、軌道車技術、固定噴藥技術、整形修剪技術、冬季修剪技術等技術集成。(本文節選自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會長、河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劉俊演講)

新動態

優質成為大方向
優質葡萄價格居高不下,普通果價格低迷。
市場消費者需要優質產品,但優質農產品供給不足,價格優勢明顯,生產優質葡萄才能獲得高效益。因此優質成為葡萄產業發展大方向。
設施成為大趨勢
避雨設施的成功研發,使不能種葡萄的江南產區成為中國葡萄的主產區;促成、延遲錯季供應的日光溫室、連體大棚、塑料保溫棚的研究應用,改變了全國葡萄種植的格局,推動了高效栽培,擴大了種植區域。設施種植已占全國栽培面積的近1/3,而且還在進一步擴展中。
品種成為新動力
品種是種植的基礎,有了好品種就有了好市場,有了好市場就有了好效益,中國的葡萄產業發展就是很好的例證。品種永遠是產業發展的新引擎!
模式成為新引領
面對葡萄栽培新形勢,廣大科技人員和果農不斷創新,引進集成了一大批新模式,走出了中國葡萄產業新模式發展之路:
從露地到日光溫室、避雨栽培、塑料大棚、連體大棚的設施發展之路;從傳統種植到大冠稀植的引進集成之路;從大水漫灌到滴灌、微灌、立體灌溉的精準灌溉之路;從單一施肥澆水到肥水一體化的科學灌溉之路;從開溝種植到容器控根、起壟栽培的限域栽培之路。
技術成為新保證
為了適應新品種、新模式、新設施,廣大科技人員和果農研發了許多配套栽培新技術,為優質生產提供了保證。如陽光玫瑰拉花、保花、保果技術,為精品陽光玫瑰種植提供了技術支撐;避雨栽培、起壟栽培為南方葡萄發展提供了保證;日光溫室栽培為錯季生產和涼溫區生產提供了手段。

疏果成為新工種
陽光玫瑰種植面積快速增長,精品陽光玫瑰對穗形、果粒的要求等原因,使快速、精準的果穗整理成為關鍵技術。云南建水陽光玫瑰改造快,當地果農很快掌握了快速疏果技術,并成為全國疏果的主力軍。
規模成為新亮點
通過新品種、新模式、新技術、新設施的引領和高端市場的拉動,社會資本的介入,葡萄規模化種植成為葡萄產業發展的新亮點。百畝、幾百畝、上千畝的大園區不斷涌現,規模效益雙豐收,為葡萄產業規模化發展提供了經驗。
比如烏蘭察布市中泰農旅1500畝的日光溫室陽光玫瑰葡萄,今年喜獲豐收,銷售價20元/斤;云南建水金華人朱方成1000畝葡萄園,畝收入10萬元;云南建水許家忠600畝葡萄園,前兩年畝收入均在10萬元以上;陜西農墾合陽添緣1200畝葡萄園,集體經營年純收入幾百萬元。
整體上,葡萄產業的發展趨勢可以總結為:四季成熟替代了一季成熟,全國種植替代了優勢產區,精細種植替代了粗放管理,新優良種替代了傳統品種,設施種植解決了錯季上市。

新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進步,過去南方單一的籬架栽培和北方的棚架栽培正在發生變化。

新產季蘋果預計增產,

天氣變化需持續關注

PLANTING

作物·中國

我國蘋果總產量與總面積高點已過。未來10年,我國蘋果總產量、種植面積將會越來越少。因此,有人說2023年預計蘋果總產量將大幅度減少。
但是2023年蘋果產區花期表現良好,花量充足,在坐果階段個別產區受到低溫凍害的影響,但整體仍呈增產局面。卓創資訊和我的鋼鐵網均預測2023產季蘋果產量較上一個產季呈增產趨勢,卓創資訊預測增長4.60%,我的鋼鐵網預測增長10.16%。

山東產區與去年相當
整體上,山東產區產量情況與去年相當。
卓創資訊數據顯示,煙臺、蓬萊產區有所減產;棲霞地區總體表現一般,各地差異比較大;招遠產區、沂源產區有所增產。初步評估減產幅度約為0.20%。
這可以與綠色田園團隊調研數據相互佐證,蓬萊套袋已經基本結束,減產幅度20%左右;棲霞北部,唐家泊、亭口,福山的藏家莊一帶,今年蘋果減產三分之一左右;棲霞南部觀里、官道、楊礎一帶,今年果袋賣脫銷。總體來說,今年棲霞產區產量與去年持平。

山西未受氣候影響,增產明顯
由于今年前期未受到氣候影響,卓創資訊預計今年山西產區蘋果增產10%—20%。
綠色田園團隊給出了稍微詳細的數據,山西臨猗、萬榮地區,蘋果套袋數量較去年整體多三到四成,預計豐產。當地果農對今年秋季果價期望不高,但是產量大,以量取勝,所以總體收益可能會達到近五年來的一個高點。靠近陜西的吉縣,蘋果質量明顯要好于臨猗、萬榮地區,今年吉縣紙袋銷量9000萬個左右,是去年的3倍左右,也是近5年來套袋量最多的一年。

陜西各地兩極分化較明顯
卓創資訊調研結果顯示,渭南產區及寶雞地區總體坐果良好,呈現增產預期;咸陽地區,許多果農砍伐放棄蘋果種植,或是改種其他農作物,特別是禮泉縣,砍伐與放棄的果園占比超過40%,咸陽總體呈現減產預期。
另外,陜北地區的蘋果主產區,也因老園改造與砍樹導致減產。比如洛川,4年前蘋果面積53萬畝左右,但是通過這幾年的砍伐,現在洛川結果蘋果園面積僅20萬畝左右,另外還有15萬畝左右新建園。2022年洛川蘋果減產30%,預計今年整體增產30%—40%,產量基本回歸至2021年前水平。
這意味著有些非蘋果優生區開始慢慢轉型,放棄蘋果種植了。
甘肅減產最為嚴重
卓創資訊調研數據顯示,甘肅地區減產最為嚴重,綜合評估蘋果減產幅度約為36.83%,除了涇川地區各果園差異較大以外,其他產區均表現出不同程度減產。尤其是靜寧、莊浪地區受4月28日低溫凍害天氣影響較重,果園受凍嚴重,頭茬花基本損毀殆盡,部分果樹上剩余幼果普遍為二茬花坐果,導致嚴重減產。
綠色田園團隊調研更為具體,他們發現,靜寧海拔1600米以下的果園,幾乎全軍覆沒,果農直接放棄套袋,可以說是顆粒無收。海拔1700米以上的地區,受凍害影響不大。今年靜寧整體減產預估50%左右。
另外,慶陽產區與靜寧產區相同;平均海拔在1800米左右的慶城地區,有4個鄉鎮屬于蘋果主產區,相比去年增產30%左右;平均海拔僅有1456米的鎮原縣,因今年是受凍害影響最大的一年,相比去年減產應該在40%—50%。

整體來看,2023產季蘋果產量呈增產趨勢,但2023產季蘋果生長階段異常天氣較為頻繁,商品率需謹慎對待。其中坐果期的霜凍以及套袋期的冰雹天氣影響較大,產地黑星病、霜環病、畸形果、果銹等問題較多,后期需著重留意。
質量的分化可能導致新季價格的分化,2022產季價差窄的情況可能不再延續。從早熟品種開秤情況來看,價格較去年變化不大,新季藤木、晨陽交易熱度一般,價格偏弱運行。7月松本錦、秦陽上市,開秤價格與去年持平,但走勢或難延續上一產季的價格上行行情。
目前距離蘋果下樹還有一段時間,果農需關注厄爾尼諾氣候現象。從6月13日專家對厄爾尼諾當前至未來發展狀況的解讀來看,此次厄爾尼諾將持續8—10個月。若在夏季出現強厄爾尼諾現象,高溫干旱的條件下,將會影響果實膨大及著色,摘袋后容易引起“日灼病”問題。

文/胡晶晶

PLANTING

作物·中國

國產榴蓮上市,

但離“榴蓮自由”還很遠

中國是榴蓮進口大國
中國是名副其實的榴蓮進口和消費大國。2019年之后,中國的進口水果之王從車厘子變成了榴蓮。
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榴蓮進口量達到82.5萬噸,相比2014年增長了近2倍;進口金額達40.3億美元,在中國進口水果金額中穩居第一。
中國進口的榴蓮主要來自東南亞國家,其中泰國是最大的出口國,占據了絕對優勢。2022年中國榴蓮進口量中的78萬噸來自泰國。也就是說,中國進口的榴蓮中有95%都是泰國產的。另外4.5噸來自于馬來西亞或者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據國際貿易中心(ITC)數據,2022年全球榴蓮出口總量為205萬噸,價值100億美元。也就是說,中國進口的榴蓮量占全球市場份額的40%,進口金額占全球市場份額的40.3%!中國在全球榴蓮市場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這反映了中國對榴蓮的巨大需求和消費升級。

7月25日,一場國產榴蓮產業發布會在海南三亞舉行。
7月26日“國產榴蓮上市可實現樹上熟”的話題便沖上各大熱搜話題榜。
據報道,國產榴蓮在海南三亞上市。今年榴蓮樹掛果面積約1400畝,預計總產量50噸,明年掛果面積將增加到4000畝。
首次上市的海南榴蓮主打優勢是“樹上熟”,品質有保障。因此,業內對于海南榴蓮產業信心十足。

榴蓮的種植有多難?
中國雖然是榴蓮消費大國,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并不能實現國產。
海南與榴蓮緣分很深,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當時海南從東南亞引進了一批榴蓮樹,由于對榴蓮的習性不是很了解,加上缺乏科學管理,種植技術相對落后等各方面原因,雖然有一批榴蓮樹存活了下來,但是榴蓮樹開花后卻不結果,給大家留下了“海南不適合種植榴蓮”的普遍印象。
在特性上,榴蓮樹是一種很“挑”又“愛享受”的水果,它必須“住”山里,喜歡冬暖夏涼氣候,背風生長,空氣濕度要控制在75%-85%。同時,榴蓮對于種植技術要求高,各種臺風天氣、病蟲害等也會影響榴蓮成長進度。
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的榴蓮種植技術不斷提升,對于樹木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掌握也更加成熟。海南省農科院熱帶果樹研究所所長馮學杰團隊對榴蓮品種資源進行鑒定評價和區域適應性試驗,并研發相應的肥水管理技術、栽培模式、病蟲害防控技術。這些科技支撐,讓榴蓮在海南有了成長的“底氣”,也讓基地榴蓮樹死亡率降至5%。
除此以外,種植榴蓮更加重要的,是耐心。
榴蓮樹生長極為緩慢,即便是現在利用嫁接技術,結果時間也很漫長,輕型榴蓮需要4-5年才能結果,中型榴蓮需要6-8年才能結果,而重型榴蓮種植需要8年以上,個別品種需要15年以上才能開花結果。開始掛果后,還要掐去多余的榴蓮花朵和幼果,以便讓更多的營養集中在少數的果實上。
此外,榴蓮樹比較高,壯年能長到20米以上,采摘成本也不小。
總之,榴蓮是一個種植難度大,投入大,并且種植周期長的水果。近年來,榴蓮在海南已經實現了規模化種植,從零星種植發展到了3萬余畝,品種有貓山王、黑刺、金枕等,主要分布在三亞、保亭、樂東、陵水、瓊中等地。

離“榴蓮自由”還有多遠?
今年首批上市的國產榴蓮預計有50噸,還不到國內每年80萬噸進口量的萬分之一。用網友們的話說,“塞牙縫都不夠”。而且,目前這批榴蓮售價60元/斤左右。
愛吃榴蓮的朋友們什么時候才能真正地實現“榴蓮自由”?海南省農業科學院熱帶果樹研究所所長馮學杰表示,“榴蓮自由”的實現,需以規模化生產推動價格降低,一是價格低,二是供應量要夠,預計海南榴蓮會在三五年內發展到10萬畝,等種到“三五十萬畝”的時候,價格可能在10-20元/斤。
今年五一之后,榴蓮價格全國多地降至20元/斤上下,只需100元左右就有機會買到整只榴蓮。其主要原因一是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的榴蓮對中國的出口量持續增加;二是泰國榴蓮自從搭上中老鐵路的快車,物流成本逐漸降低。
如果國產榴蓮的產量和品質能夠持續提升,進口榴蓮的價格也有可能進一步下調。喜愛榴蓮的消費者或許可以以更低的成本享受到水果之王的美味。但價格是由價值決定的,由于種植難度大、營養價值高等原因,榴蓮注定不會太便宜,此前網友們的“十塊錢三斤”理想實現的可能性不大。(本文綜合整理自網絡)

讓農資人“又愛又恨”的桉樹
柳州的農戶,幾乎每家都會種植桉樹,少的三五畝,多的幾百畝,但主要以散戶為主。在山林中,目所能及,幾乎都是成長中的桉樹林。
如此廣闊的種植面積,無疑是一個潛力巨大的農資市場,但是柳元豐化肥部負責人廖進軍表示,想拿下桉樹市場,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這邊的桉樹種植主要以散戶為主,每家每戶的認知和需求不同,做工作難度很大”。
在廖進軍的分享中,桉樹用肥的痛點主要有三:
痛點一,相較于其他經濟作物,桉樹的經濟效益并不是很高,是農戶的“保底”作物,所以大家不愿意在桉樹上加大投入;痛點二,當地農村老齡化嚴重,肥料運輸、施用都非常困難,人力成本很高;痛點三,桉樹多種植在山坡上,用肥后易流失。

品牌故事

BRAND STORY

文/魏婉新

桉樹,一種能夠在惡劣自然環境中茁壯成長、成材快、用途廣的木材。
我國桉樹種植面積世界排名第三,其中,廣西是最重要的桉樹種植地之一,為當地農民帶來了不菲的收益。
在柳州,經歷過柑橘大跌的種植戶,近些年開始關注桉樹這一作物。而在桉樹用肥上,住商肥料和柳元豐農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柳元豐”)是繞不過去的話題。

用品質和堅持,

贏得廣西桉樹大市場

這三個痛點,都是想要拿下當地桉樹市場必須解決的問題,廖進軍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他密切的合作伙伴—住商肥料。
好產品讓推廣事半功倍
柳元豐和住商已經合作了17年,從最開始的無人看好,到3800噸的年出貨量,雙方可以說是共同開拓了柳州市場,得到了當地農戶和零售商的支持認可。
在桉樹肥上,住商肥料同樣也沒有讓柳元豐失望。廖進軍笑言:“前一段參加一個肥料會議,有一個同行發言讓我很驕傲,他說現在的柳州桉樹肥只有兩種,就是住商肥料和其他。”
住商肥料在桉樹上的成功,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品質過硬,而且解決了用戶的痛點—用量少,成本一樣,省工省力,總成本更低。
“我們的高品質高效桉樹肥,看似每噸要貴一些,但是用量更少,其實價格是一樣的,而且增產效果更好,這樣算下來,總成本其實更低。”口說無憑,面對推廣中的質疑,廖進軍和住商肥料一起,決定用增產數據說話。
這次到訪時恰逢柳元豐的桉樹測量觀摩會,筆者親眼目睹了廖進軍在兩塊桉樹林里使用卡尺、無人機等專業儀器測量、記錄,同樣的地塊,用住商產品的桉樹比對照株粗了2—3cm,且枝葉更加繁密。
更加粗壯的桉樹,在銷售時的價格也更好,做好管理就能增收近千元。只要教會農戶算賬,讓他們看到效果,接下來的推廣就很容易了。
因為對產品的效果有自信,住商肥料在桉樹肥上喊出了一個口號—“不做山上的搬運工”。

桉樹傳統的施肥方式,是在開春后的二三月施一次肥,半年后再補一次肥。因為桉樹種植在山上,搬運和施肥都費時費力,也會增加人工成本,很多農戶一袋一袋往山上搬肥料,而且一場大雨之后會流失大半,再辛苦也是無用功。
但是住商的產品,可以做到“三兩抵一斤”,即同樣的地塊,三兩住商肥和一斤普通肥的效果是一樣的,直接減少了用量和人工成本。
對于住商肥料在桉樹上的出眾效果,廖進軍解釋說:“因為住商肥料采用的是脲甲醛緩釋工藝,跟隨生長時節釋放,而且溶解后可以和土壤結合在一起,流失很少。前一段我們這里下大雨,使用住商肥料的林地,樹狀依然很好。”
這樣一來,用量省了,不用二次追肥,人工費也減少了,效果反而更好,這樣的特點和品質,無一不戳中了農戶的痛點,取得成功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堅持做好每一件小事
有人說,成功就是重復做每一件正確的小事,住商肥料和柳元豐也是如此堅持的。
廖進軍表示,品質好的產品很多,但是能數十年如一日堅持的很少,住商肥料就是其中之一。拿最簡單的產品重量來說,合作的十幾年間從來沒有出現缺斤少兩的情況。標50千克,實際重量都會多出0.25—0.35千克。“賣住商的產品,能夠讓我晚上睡得著。”廖進軍如是說。
同時,為了直觀體現出住商肥料桉樹肥的效果,他們還堅持數字化記錄,每2—3個月回訪一次,現場測量桉樹直徑,用無人機觀察頂端樹勢,形成自己的數據庫。這樣的記錄,廖進軍和住商肥料一起,從最初推廣一直堅持到現在。

擊中痛點才能拿下市場

品牌·故事

Brand story

做桉樹肥,柳元豐算是柳州市場的開拓者。在柑橘種植出現崩盤預兆時,柳元豐憑借敏感的市場前瞻性,毅然決定轉型,經受住了作物變化的考驗。
在接觸中,不難看出廖進軍是一個果敢、充滿干勁、對市場有自己的見解和堅持的人,這樣的性格,也是柳元豐和住商肥料農資人的縮影。
當談到未來的發展規劃時,廖進軍表示,“未來還是繼續以住商肥料作為我們的戰略核心產品,專注桉樹、甘蔗等作物,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做好最后一公里的服務。”
這是一條較為謹慎的道路,但是在接觸中,筆者也發現,高標準、嚴要求、敢闖敢拼這樣的特性,已經根植在住商肥料和柳元豐農資人的血液中,讓他們即使在一個求穩的市場,也依然在尋求突破。

看得遠,更走得穩

這家企業如何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液體水溶肥崛起,

進入減肥增效時代以來,特肥迎來了發展的春天。作為特肥中的熱門產品,水溶肥也在逐漸崛起,甚至在一些地區呈現出部分替代傳統化肥的趨勢。
2015年成立的焦作賽固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賽固特”),聚焦于液體水溶肥,憑借強勁的技術實力,成為特肥領域的黑馬企業之一。
為探究水溶肥品類的未來,我們走進賽固特,與賽固特總經理林世巖深度交流,聆聽這位年輕企業家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運籌帷幄,脫穎而出。

文/安亞杰

Brand story

品牌·故事

在特肥推廣中,賽固特發現很多用戶輕有機肥、重大肥、過度用肥,導致很多作物出現死棵、爛苗、生長矮小等情況,這些情況需要特肥干預,但是由于農戶認知局限,特肥的推廣任重道遠。
面對困境,賽固特堅持不搞噱頭,用真實、清晰的數字去征服客戶。
林世巖表示,賽固特認真鉆研好作物,推出完善的全程高產種植方案,精確指導農戶合理施肥。然后再通過精準小型觀摩會,展現實實在在的效果。
賽固特技術部主管張亞奇告訴筆者:“無論是做試驗,還是做測產,賽固特都是隨機挑選,多次取樣得到平均值,力求最后數據的客觀、真實。”
林世巖認為,企業營銷無可厚非,但需要效果做支撐。現在農戶都很理性,產品有沒有效果他們心里也清楚,實事求是才能促進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在推廣上,賽固特除了堅持客觀真實,還善于利用推廣工具,如測產工具包、測數據工具包等。這些工具都是賽固特推廣團隊的下鄉必備,可以精準檢測土壤問題,更好地服務作物和客戶,大大提升了專業度和農戶信任度。

務實推廣,用真實數據征服客戶

眼前的成功是一時的,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優勢,就要不斷進行產品創新。
在研發生產端,賽固特在有機水溶肥、液體大量元素肥、微生物菌劑等產品上持續創新,保證產品和客戶的穩定性;在應用端,賽固特致力于為客戶提供價值。2021年上市的膨果類產品歐樂果,在梨樹、柑橘、吊瓜、西瓜、洋蔥上均有良好的表現,沒有過多推廣就取得了很好的銷售量。
為了保持市場競爭力,賽固特在產品上的創新也一直沒有松懈。比如當下土壤問題刻不容緩,生物有機肥與微生物菌劑迎來新機會,賽固特便在土壤改良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力推新品。
同時,在原料選擇上,賽固特以綠色、環保、安全為出發點,在保證生產穩定的同時,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趨勢。
對于未來,林世巖相信,東施效顰不如穩扎穩打,企業寧愿發展慢一點,也要走好自己的每一步。
相信憑借這樣堅實的經營理念,賽固特一定可以在百花齊放的特肥領域脫穎而出,為更多經銷商和農戶提供優質服務。

穩扎穩打,持續創新

對細節的把控,是一家企業從平庸走向卓越的關鍵。
在桶裝特肥中,就存在這樣一個細節問題:脹桶。看似簡單,卻會直接影響產品的穩定性。
2017年,賽固特就遭遇過一次脹桶事件,采取的應對措施也很果斷:凡是出問題的產品,無須核實,直接賠付120%。
對于這樣大膽的做法,林世巖解釋:“我們根本沒有時間去核實損耗量,只能將所有產品當成試驗品,重新發貨。”
但賠償只是緩兵之計,想要根除問題,還是要從技術改進上下手。經過多次嘗試,林世巖和他的團隊終于在四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第一,升級配方設計。讓發酵更徹底,減少二次發酵造成的脹氣。
第二,優化生產工藝。將原來直上直下的老式壓蓋機改良為傾斜式的,在蓋蓋子時先跑氣再壓緊,就不會再脹氣。
第三,改進內袋扎口方式。使用自動打扣機,扎口時死盯扣的力度,同時調整內袋厚度至透氣不透水的狀態。
第四,改良包裝桶的排氣孔。在每個桶上邊都安一個排氣孔,以對抗不同時間的脹氣,并延長透氣時間,減少脹桶。
正是這樣負責任的處理方式,讓賽固特成功將危機轉化為了機遇,非但沒有損失客戶,反而為后來的經營樹立了口碑,一舉成為桶肥企業的代表,也在專業度和品牌度上贏得了更多客戶的信任和合作。

誠信經營,從細節處解決大問題

智能化、信息化的浪潮,必然也將在生產型企業中掀起新浪潮。
作為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發展的企業,賽固特率先提出了“機器換人”的運營方式。
在賽固特生產車間,智能化元素無處不在,例如桶肥裝車環節,使用碼垛機器人使效率大大提升,原本一天只能裝30噸貨,現在可以裝80噸,而且只需要一個工人,大大提高了效率。
賽固特目前擁有成熟的袋裝、瓶裝、壺裝、桶裝灌裝線,年產能萬噸以上,基本實現了工廠智能化。
今后,林世巖還將繼續在智能化工廠建設上加大投資。作為年輕一代的企業領導人,他相信,智能化工廠不僅可以提供更加穩定、高標準、多樣化的產品來服務農戶,還可以更高效地向客戶交付產品,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

智能化運營,“機器換人”降低風險

品牌廣告展示

 Copyright ? 2024 陜西妙網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陜B2-2021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