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職工文學
2021年02期? 總第002期
宜昌市職工文學讀書協會主辦
全國勞模? ? ?曾凡柏
閱讀紅色經典? 激勵奮進力量
“把一切獻給黨?勞動創造幸福”黨史學習活動剪影
“把一切獻給黨·勞動創造幸福”全國職工
黨史學習教育讀書湖北(宜昌)專場活動在遠安縣瓦倉
4月29日,“把一切獻給黨·勞動創造幸福”全國職工黨史學習教育讀書湖北(宜昌)專場活動在遠安縣瓦倉革命烈士紀念碑前舉辦。宜昌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皮祖武出席活動。來自全市各縣市區總工會、市直機關工會、市直企業工會負責人和工會干部代表,市職工文學讀書協會會員代表,遠安縣職工群眾代表共計100余人參與。
市總工會、市職工文學讀書協會向全市職工發出“學黨史 感黨恩 跟黨走”的倡議,號召大家以“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的精神,在宜昌加快建設“三城五中心” 的火熱實踐中再立新功、再創佳績。?
市總工會黨組成員、經審委主任郭從軍向全市職工薦讀《中國共產黨簡史》,市職工文學讀書協會會長張永久薦讀吳運鐸自傳體小說《把一切獻給黨》,湖北省最美讀書人、市職工文學讀書協會副會長劉小平薦讀已故宜昌工人作家鄢國培先生的《長江三部曲》。
據悉,結合全民閱讀和黨史學習教育,市總工會今年將在全市組織開展五個一職工閱讀活動,即:打造100個職工書屋,舉辦100場讀書活動,開展一場讀書征文及演講(宣講)大賽,評選一批優秀讀書心得,選樹一批書香企業。
本次活動由全國總工會宣傳教育部、中國工人出版社主辦,宜昌市總工會、宜昌市全民閱讀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承辦,宜昌市職工文學讀書協會、遠安縣總工會協辦。
攝影:熊先春
~卷 首 語~
100年前,一輪紅日從東方沉沉暗夜里破空升起,100年后,她燦爛的金色光芒正輝映著全世界。
百年紅旗漫卷,百年浴血榮光。
從血雨腥風的戰爭年代走向波瀾壯闊的偉大新時期,在宜昌這片熱土上,一代又一代頑強拼搏、英勇智慧的宜昌兒女,用生命鋪就了通往勝利的道路,用鮮血澆鑄了共和國大廈的基石。瓦倉是一塊紅色的土地。1927年“八七會議”后,李超然、陳海濤等革命先烈在宜昌最先發動瓦倉起義,打響了鄂西秋收武裝暴動的第一槍。瓦倉的歷史氣壯山河,瓦倉的精神薪火相傳。
2021年4月29日,市總工會、市職工文學讀書協會在遠安瓦倉舉辦“把一切獻給黨·勞動創造幸福”全國職工黨史學習教育讀書湖北(宜昌)專場活動。部分會員代表走進瓦倉谷香生態農業,走近瓦倉起義烈士紀念碑,以飽含深情的文字書寫這片英雄的土地和前仆后繼不畏犧牲的瓦倉兒女……
芒種夏至相連,收獲種植交替。本土知名作家溫新階一篇《栽秧飯》,猶如一副鄂西土家兒女生產生活的溫馨剪影,喚醒心底濃濃的鄉愁;又如一軸徐徐展開的清麗畫卷,暈染出煙火氣里悠然南山的水墨詩意……
文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三峽奇潭無疑已經率先成為典范。《西溝的風》強勁有力,吹散了上洋村昔日貧窮的霾云;三峽奇潭,如龍騰淵,生態農旅蓬勃興起。在夷陵老彭和羊角巖的筆下,三峽奇潭的美,更賦予了深刻的時代意義。
同樣,瑪瑙河畔,也奏唱著美麗鄉村建設動人的樂章。剛剛過去的宜昌“三藝節”,留給我們對于一場藝術盛筵的美好回味,也留下了大型交響音詩畫《瑪瑙河畔》所構建的浪漫唯美藝術殿堂。
我們以百般的虔誠迎接神圣的七月。閱讀并分享,是回望、思考與振奮最好的方式。《中國共產黨簡史》《把一切獻給黨》《紅巖》《長江三部曲》以及更多更多……“書”途相遇且同歸,期待您像彭定新一樣,深入閱讀并書寫發生在腳下這片土地上的故事;像張楚一樣,在閱讀中發現一個嶄新的自己。
時間用來讀書和旅游哪個更好一點?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如果不出去走走,會以為目之所及,就是全世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來同等重要。所以,李白飽讀詩書而后仗劍天涯,名山大川激發他詩情萬丈,將錦繡文章著于壯美山河。為了走向內心的圣殿,職工文學讀書協會理事、人福藥業職工杜曉云,30年如一日,執著于閱讀和行走,志在走遍中國333個地級市。閱讀與旅行,是其詩意棲居所承載的不可或缺的兩只行囊。本刊特開辟“走遍中國”專欄,隨同杜曉云一步步走向祖國大好河山,走向華夏文明的深處。
我們一如既往地期待,各界師長朋友,提供更多的精品佳作,豐饒我們的精神家園;支持我們,秉承初心,勇往直前。
“學黨史、感黨恩、跟黨走”
全市廣大職工朋友們:
百年征程,歲月崢嶸;百年歷史,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今年,我們將迎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黨中央決定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工人階級是我國的領導階級,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力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要堅定不移聽黨話、矢志不渝跟黨走。
為此,我們鄭重向全市廣大職工倡議:
行動起來,學黨史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全市廣大職工要通過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和工人運動史,全面了解和正確認識黨的光輝歷史、偉大成就、寶貴經驗、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切實學懂弄通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進一步堅定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
行動起來,頌黨恩
歷史巨變雄辯地證明: 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改變了中國的命運,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中國的繁榮富強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全市廣大職工要爭做百年黨史宣傳員,紅色基因傳承者,感激黨的無限恩情,謳歌黨的豐功偉績,從黨的百年偉大奮斗歷程中汲取繼續前進的智慧和力量。
行動起來,跟黨走
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全市廣大職工要發揚優良傳統,承擔歷史使命,把黨和國家確定的奮斗目標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以民族復興為己任,自覺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偉業之中,做新時代的追夢人。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各自的工作崗位建功立業,用最優異的成績向黨匯報。
閱讀紅色經典,激勵奮進力量。全市廣大職工朋友們:開局“十四五”,奮進正當時,讓我們學黨史感黨恩跟黨走,以“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的精神,在宜昌加快建設“三城五中心” 的火熱實踐中再立新功、再創佳績!
宜昌市總會
宜昌市職工文學讀書協會
2021.4.28
倡 議 書
主? ? ? ? ?辦:
宜昌市職工文學讀書協會
顧? ? ? ? 問:
張澤勇? ?
? ? ? ? ? ? ? ? ? ? ? ??
主? ? ? ? 編:
張永久??
責任編輯:
若? ?水
編? 委? 會:
馮漢斌? ?劉小平? ?
阮仲謀? ?陳? ?剛? ?
張明俊? ?姚正威? ?
彭紅衛? ?熊本旭
封面攝影:
王新民
校? ? ? ?對:
蒹 葭? ?劉金祥 ?高莉玲
地址:
湖北省宜昌市隆康路10號
郵箱:
1410465391@qq.com
在現場
新寫實
非虛構
10? 栽秧飯? ?溫新階
19? 瓦倉米? ?陳金成
22? 致敬勞動者? 朱白丹
24? 行走在這方沃土? 鄭鳳玲
29? 瓦倉回望? ?陳軍娥
? 34? 在瓦倉革命烈士紀念碑前誦讀? 王雯憬
45? 西溝的風? ?夷陵老彭
50? 三峽奇潭 龍興之象? 羊角巖
76? 吟詩憶圣訪草堂? 杜曉云
祥
1? ?致富“領頭雁”? 強村“孺子牛”? ? ?
--記全國勞動模范、當陽照耀村黨支部書記曾凡柏
馮漢斌
? 57 《中國共產黨簡史》薦讀語? ?郭從軍
58 《把一切獻給黨》薦讀語? ?張永久
59? 《長江三部曲》薦讀語? 劉小平
60? 《紅巖》閱讀分享? ?杜曉云
62? “書”途同歸? ?張楚
悅讀風
史志窗
71? ? 共產黨領導的宜昌早期工人大罷工運動
彭定新
39? 紅色記憶——瓦倉起義? ? 宋發剛
?41? 瓦倉谷米香? ? 譚 紅
? 43? ?瓦倉,瓦倉? ? 熊先春
走遍中國專欄
藝苑錄
致富“領頭雁” 強村“孺子牛”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1800多年前,東漢文學家王粲登上沮漳河岸的當陽樓時,寫下了流傳千古的《登樓賦》,優美風光盡收眼底。離當陽城區20多公里的壩陵辦事處照耀村,就在沮漳河西岸,被城里人稱為“世外桃源”。這里耕地面積4783畝,水面面積500畝,近3公里的漳河水道穿行于照耀村的碧波綠草之間,香樟臨風,綠坡柳岸,霞飛鷺棲,一派田園美景。
1
如此美麗的照耀村,還有一段讓所有人都津津樂道的美麗、感人的故事不脛而走,在十里八鄉流傳。故事的大背景,當然是照耀村和它的1200多位村民,而故事的主角,就是照耀村的領頭雁、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曾凡柏。2020年11月24日,作為全國勞動模范的曾凡柏出席了在北京隆重舉行的表彰大會,載譽歸來后,曾凡柏接受了采訪。
采訪曾凡柏,首先觸發我記憶的,卻是魯迅先生的話:“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曾凡柏就是這樣的“照耀村的驕子”,“中國的脊梁”。正是他,以廣州金領之身放棄50萬年薪回鄉當村官;正是他,通過幾年的努力,把問題成堆的后進村帶成了先進村,奮力甩掉落后村的帽子。也正是他,讓照耀村各項事業光彩閃耀,全村率先實現整體脫貧。很多人問他:“你放棄廣州那么好的生活,一個人回到這里,沒有家,沒人做飯,有時吃盒飯,有時泡快餐面,到底圖了啥,回來你后悔嗎?”曾凡柏笑著肯定的回答:我從不后悔,看到家鄉人民致富我高興,我在這里找到了另外一種人生價值。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蛙鳴谷,蝦稻香,釣蝦抓蛙捉魚忙……”聽,照耀村又響起了新的歌謠。
2
------記全國勞動模范、當陽照耀村黨支部書記曾凡柏
馮漢斌
樂做“領頭雁”,曾凡柏初心似柏堅
1989年5月,曾凡柏攜妻兒,從宜昌當陽市壩陵辦事處照耀村遠赴
?在現場? 封面人物
?
?在現場? 封面人物
?
那個時候,照耀村這個偏僻的崗地小村是典型的“后進村”。一名原村干部說,開個群眾會,“等會的時間比開會的時間長,來的群眾還沒有干部的人數多”。
在翠竹企業集團,曾凡柏先后從事過機修、水電管理等工作。他1999年入黨,2002年起一直擔任集團黨委委員、辦公室主任,還擁有自己的物業公司,個人年收入50萬元,在廣州安家落戶。2014年9月,當陽市村級班子換屆在即,整頓15個后進村成為頭號大事。當陽市希望翠竹企業集團選派一位能人回村參選,同鄉們一致推薦曾凡柏。
“別個都能回去,我家凡柏不行。他走了我在廣州靠誰啊?”遷居廣州隨他生活了11年的八旬母親聞訊動了氣。曾凡柏還是決定回去。他忘不了照耀村的一坡林一塘水,更忘不了照耀村的那些窮鄉親。得知曾凡柏下定了決心,妻子岳春蓮四五天沒和他說話,一個人暗自抹眼淚。
2014年10月27日,曾凡柏只身回到離開了25年的照耀村。當年年底,他先后當選照耀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扛起了帶領300多戶村民脫貧致富的重任。
放著大城市白領的舒服日子不過,遠離至親也要回到窮鄉僻壤、無房無田無山林的老家,什么事情可以讓一個人如此決絕?這一切,只因為他想當那只帶領父老鄉親脫貧致富的“領頭雁”。
廣州,成為翠竹企業集團的一名員工。翠竹企業集團由照耀村走出去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道槐創立,吸收轉化了一大批來自當陽市農村的農民。
3
帶領群眾致富任重道遠,農村基層工作更與企業高管有千差萬別,曾凡柏的挑戰很嚴峻。照耀村地理位置較偏僻,當地人思想保守,在2014年全省基層黨組織測評中排名倒數第三。這里的村委會院內雜草叢生,村干部互相抵牛,會開不攏、事辦不成。村財務賬上只有700元,外債卻有100多萬元。
事要一件一件做,困難要一個一個解決。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先攏隊伍、再搞項目的思路漸漸成型。為了早日摘掉落后帽子,曾凡柏不得不在白天走訪村戶,夜晚籌劃項目;在支部會上定規矩、設制度。漸漸地,鄉鄰們心氣越理越順,村委班子也慢慢成型,脫貧致富的任務也就擺上了案頭。
要摘掉落后帽子,上項目搞建設,沒有真金白銀可不行。曾凡柏白天走訪夜晚思考,結合實際列出全村產業發展重點項目。他不顧嘲諷在朋友圈里發起募捐,不怕白眼到上級部門跑資金。最終爭取到300多萬元,改擴建村委會,增設便民服務中心,恢復村醫務室,修建村級生態公墓,硬化道路30多公里,硬化渠道2萬米,硬化堰塘58口。曾凡柏說,隨著看得見的變化越來越多,心存疑慮的群眾開始對他有了信心。
2014年,照耀村還是以種植玉米、稻谷、小麥、油菜等傳統農作物為主的較貧困的行政村,人均收入只有8260元。面對閉塞守舊的村民,曾凡柏先后組織7批次200余村民到廣州、珠海、松滋等地學習考察種養業先進技術和經驗。村里從一組的河地開始入手,種植
上任“三板斧”,照耀村奔上致富路
4
?在現場? 封面人物
?
?在現場? 封面人物
?
婦聯主任岳小玲介紹說,在曾凡柏書記的推動下,2017年是照耀村產業調整動作幅度最大的一年,宜昌蛙稻香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黑斑蛙養殖基地在村里落戶,產生了良好經濟效益和帶頭效應,村民們對特種養殖一下子有了信心,村里只用了不到10天的時間,482畝蝦池就開挖完成,并迅速投放蝦苗,當年投入當年收益,每畝收入增加2500元,老百姓真正嘗到了產業調整的甜頭。正是曾凡柏的努力,在他任職以后,村集體經濟由負債100多萬發展為年收入過20萬元,村人均純收入5年翻一番達1.7萬元,全村42戶貧困戶全部脫貧,該村一躍為遠近有名的先進村。
曾凡柏帶我們參觀了在照耀村落戶的宜昌蛙稻香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只聽見蛙聲一片,煞是壯觀。公司總經理曹剛介紹說,公司的最終目標,是將照耀村打造成湖北乃至全國有名的黑斑蛙大蝌蚪培育基地,帶動當地百姓向富裕路挺進。
5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曾凡柏回村任職以來,始終牢記一條原則,那就是干好村里的事,必須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上任沒幾天,發現一個在建道路硬化工程水泥標號太低,他果斷叫停返工。有人來說情,他毫不客氣地頂了回去。一個遠房表叔不按規劃線建房被阻止后,私下塞給他一個紅包,要他睜只眼閉只眼,但他態度強硬地拒絕了。事后,表叔逢人就說:“我的這個侄子臉黑心硬,六親不認。”
在走好鄉村文化振興之路上,要揚正氣、壓歪風、富頭腦、豐內涵,提升鄉村文明軟實力。同時,要不斷豐富和創新形式,組織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讓鄉村文化真正“活”起來。曾凡柏自掏腰包4萬多元購置籃球架、乒乓球臺、音響、樂器等器材,請舞蹈老師教村民跳廣場舞,帶領大家看電影,豐富村民精神生活。在村里建立村孝道“紅黑榜”、“鄉賢榜”,培育孝老敬老、見賢思齊好風尚。曾凡柏還帶領大家一起制訂《村規民約》,提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素質,村民們個個都認真執行。
曾凡柏的無私付出讓照耀村煥發出勃勃生機,每天忙碌的他以村為家,住在村委會,在城里開會,就借住在市政協的一個不到20平方的招待所單間里。他為村里的事情奔波勞累,昔日白皙的臉龐如今變得黝黑,吃飯是饑一餐飽一餐,居無定所,生活無規律。
與家人分別的日子里,很多個夜深人靜的晚上,他想把村里的故事分享給母親、妻兒聽,可每當想起當初不顧妻兒老母的感受,決然回鄉的“絕情”,編寫的短信最后都沒有發出去。
6
魚腥草和半夏,成立了袁家河藥材專業合作社,網絡農戶35戶,當年就見到了效益。后來又制定種蔬菜、藥材、樹苗,養雞和水產養殖“三種兩養”實施方案,先后成立了呈祥蔬菜種植合作社、當陽市生輝蔬菜專業合作社等,帶動農戶150戶。
?在現場? 封面人物
?
?在現場? 封面人物
?
?美哉,照耀村;壯哉,曾凡柏!
2016年6月1日半夜,他忍不住給兒子發了一條“想你們”的微信,妻子看到后,哭了半宿。因為她知道,就算丈夫一個人天天帶著藥瓶在村里奔走,也不會回廣州了。“你一個人回去,沒有田,沒有家,每天除了盒飯就是泡面,圖個啥?你后悔嗎?”面對妻子的疑問,曾凡柏總是笑著說:我從不后悔,因為這里是生我養我的地方。
7
田園風光,五彩照耀,這是曾凡柏心中美麗照耀村的俏模樣。而曾凡柏對照耀村的歷史文化,也是如數家珍、娓娓道來:照耀村是革命老區,在大革命時期就有了中國共產黨的組織;照耀村的三國文化俯拾即是,產于本地的玉皇李,個大,色艷,味甜,又名“關公李”,傳說是關公當年守麥城時,用麥城紅井水浸起泡苦李子變成的,此李曾在關公突圍時把追趕的曹兵砸得鼻青臉腫,為關羽突圍爭取了時間。照耀村附近還有不少古代墓葬,是研究古文化的重要遺跡。他想讓更多的城里人到照耀村來體驗農耕文化,觀賞原汁原味的鄉村風光。他心目中的美麗照耀村是高顏值的:整個村莊,將形成一個集旅游觀光、健身娛樂、休閑采摘、趣味垂釣、水上劃船、原始抓捕、特色餐飲、仿古農舍等多功能、多項目為一體的原生態田園綜合體休閑觀光景區。
照耀村如此多嬌,曾凡柏居功至偉。幾年來,該村先后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湖北省“法治示范村”、“綠色示范鄉村”等,他本人先后被評為“中國好人”、“湖北省優秀村支部書記”、“湖北省勞動模范”、“荊楚楷模”等。
“從繁華的廣州,到貧困的照耀,不是沒有留戀過大城市的生
8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走在美麗的照耀村村級公路上,撲面而來的,是宋人翁卷所寫的山水田園詩意境。而在照耀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我們看到了極為誘人的村居景觀規劃:“蛙鳴谷,蝦稻香,釣蝦抓蛙捉魚忙;土雞蛋,草中找,大棚架下摘葡萄;觀菜花,壟上行,漳河岸邊放風箏;生態肉,有機菜,時令瓜果任君采”,人,要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照耀村的遠景規劃,不就是一幅活脫脫的詩意棲居圖么?
為了提升照耀村的顏值,從大城市歸來、視野開闊的曾凡柏可謂費盡心思。在上級各部門的支持下,他籌資300多萬元,在村主干擴寬路肩,鋪設碎石子,樹立路面標識牌,植樹15.6公里共13000余株、栽花種草近5公里,實施了道路硬化、村莊綠化、環境亮化工程。
為了提升照耀村的品格,曾凡柏牽頭制定了科學可行的村莊發展規劃。興建占地3300平方米的村級生態園林公益性公墓。借助碧水保衛戰“迎春行動”的東風,在漳河這一母親河上大做文章。全面
整治曾家渡口和袁家渡兩個渡口,已完成河堤護砌300余米和其它設施,在漳河西岸修建沿河景觀林一處,種植高規格的風景樹和果樹200余棵,春暖花開時,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色將吸引更多的城里觀光客。
?在現場? 封面人物
?
?在現場? 封面人物
?
活,也曾經糾結過自己的選擇,在這樣的年紀回到落后的家鄉到底圖什么?然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于我而言,回到養我育我的家鄉,帶著鄉親們一步一步走出貧困的泥沼,共享時代的榮光,這就是我的長征路。看到鄉鄰的笑容越來越燦爛,照耀的美好愿景也越來越豐滿,這一切也都值了”,曾凡柏說,“作為一名選擇投身基層的共產黨員,我更要在新時代主動作為,要讓新時代的光芒照耀更多的角落,播撒進更多的心靈”。
??
9
10
?他是這么說的,這是這么做的。美哉,照耀村;壯哉,曾凡柏!
藍天像一面鏡子,掛在高處,水田也像一面鏡子,鋪在大地上,我們從水田里看到了藍天。
在水田里,我們還看到了田埂邊盛開的石榴花,火紅火紅的花朵跟密密匝匝的綠葉相互映襯,有一種動人的美感。刺泡子(后來有人告訴我那叫樹莓)的枝葉則疏疏朗朗,掛著幾顆還沒有熟透的刺泡,誘惑著那一群赤著腳從田埂上走過的人。
季節跟著風走,一縷春風,滿山都綠了,綠葉可著勁兒地瘋長,山巒上擠出了一個一個墨綠的隆起,映山紅的枝條不得不踮起腳把一蓬蓬紫色、紅色、粉色撐出綠葉的包圍。
風吹過來,似乎有一種味道,嗅一嗅,是青草的氣味,是綠葉的氣味,是映山紅的氣味,一條沖,都是這氣味的彌漫。
該栽秧了,男人們有的從綠意盎然的樹木看出了時令,有的從盛開的映山紅看出了季節,更多地是從秧田里那一拃多深的秧苗看到了眼下該務的農事。
? ? ??
馮漢斌:《三峽晚報》副刊部主任,宜昌市職工文學讀書協會副會長,中國作協會員。
?在現場? 封面人物
?
?非虛構? 名家特稿
?
栽 秧 飯
溫新階
11
12
秧田是培育秧苗的水田,鄂西又叫“秧底”。開春不久,天氣暖和了,田埂上的大薊帶刺的葉片從泥土中鉆了出來,學名叫做薇菜的貓兒苔也小心翼翼地探出腦袋,它們聽到了山喜鵲清亮的叫聲,那是經過了一個冬天的沉悶之后被春風浸潤得清脆而響亮的叫聲。做秧底的水田跟其它水田一樣,去冬就犁過泡了臘水田,現在已經耙平,放掉淹在泥上的水,細綿瓷糯的泥巴好似一缽煮得有些稠的米粥,平平展展,立得穩竹筷。農人們端來裝滿谷芽的笸籮,將谷芽均勻地撒在秧田里,每一粒谷芽的形狀像極了一只小雞,黃黃的身子很是飽滿,生出的谷芽白嫩白嫩,像是雞頭,而那幾根細細的根須自然就是雞腳了,當然這是一只只微縮的雞。谷芽撒到秧底,就粘附在泥巴上,我這才明白放掉淹在泥巴上的水的原因。
剛撒下谷芽的日子,農人會在田埂上巡邏,防止老鴉啄食谷芽,有的還在田邊立了茅人,這茅人的行頭跟旱田里的茅人完全不同,穿著蓑衣,戴著斗笠,讓人想起細雨斜織的春日里人們在水田勞作的意境。也許是司空見慣的緣故,老鴉對于茅人并不懼怕,還時常歇在“他”的斗笠上四處張望,就有人拿了火銃打下一只老鴉,用長長的竹竿挑了這老鴨的尸首插在田埂上,這一招倒是很靈,但多數人家里并沒有火銃,就是有也覺得那法子過于恐怖不想效仿,就到田埂上多走一走,哦吙哦吙叫幾聲,再或者手執一個破搪瓷盆一邊走一邊敲打,再膽大的鳥兒也嚇走了。
谷芽在泥巴上生根,白嫩的谷芽慢慢變成了綠色的秧苗,水也沒過了泥巴,無需再防老鴉了,農人們白天忙著耙水田,傍晚,多是包谷酒的小酌,三五成群在微醺中等待栽秧的日子。
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春風撫摸,秧苗倏地生長起來,秧底的綠色很濃了,遠遠望去,像一塊鑲嵌在山鄉的碧玉。漸漸地,秧苗就要有一拃深了。
在布谷鳥的叫聲中,栽秧的事正是進入議事日程。
栽秧,不單是一項農事,更是一個節日。早就排出了順序,從沖口往上,一戶一天。集體生產時,沒有了這個概念,幾時栽秧,在哪栽秧,全聽生產隊長安排。土地承包以后,這事就由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來安排。楊家沖德高望重的人還是老隊長,他過世后,兒子承襲,順序安排好,發在微信群里,各自準備。
說栽秧是個節日,除了它在農事中的地位特別重要以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它是左鄰右舍聚集走動的一個契機。一群人,在一條沖住著,總要有機會相互走動,把感情的紐帶系得更牢一些。正月里,家家戶戶接春客,栽秧時節請吃栽秧飯,七月十五接了過月半節,其他的節日,在鄂西小地方大家似乎并不怎么看重。
沖口海拔低,秧得先栽,自然排了第一。
提前兩天,女主人就開始準備。燒肉,要把臘肉的皮燒焦,然后熱水浸泡,洗出來焦黃脆嫩。臘豬蹄臘羊腿都需要燒,栽秧飯不遜于接春客,兩個火鍋被稱為“雙排座”,才對得起客人,也才對得起自己的面子。近幾年,也有人買了液化氣噴槍燒肉,快,輕省,有人說肉皮都燒掉了,不好吃。于是,招待貴客,還是柴火燒肉。點起熊熊大火,火鉗夾著豬蹄或是羊腿,伸到大火中間,燒得嗞嗞地響,間或有油滴到火苗上,火苗頓時躥得老高……除了燒豬蹄羊腿,還要燒一塊五花肉用來做蒸肉,栽秧飯沒有一碗蒸肉再怎么也說不過去。
?非虛構? 名家特稿
?
?非虛構? 名家特稿
?
農歷四月,鄂西的鄉村,還有很多人穿著外套,女主人褪了外套,依然被烤得大汗淋漓,額頭上冒著熱氣,她不惱,倒樂呵著,一邊把燒好的肉往一只盛了熱水的大木盆里撿,一邊還哼起了小曲兒:
早晨早,早晨早 /?路上碰到花大嫂?/ 人又標志腳又小……
燒了肉,還要殺雞,中午的豬蹄羊腿兩個火鍋,晚上是雞火鍋和魚火鍋,魚已經在鎮上定了,到時會送來。雞,得是自己喂的土雞,昨晚雞子上籠時就抓好了腳背簍扣在衛生間,今日,左手捏了雞翅膀,右手握了菜刀,竟然落下淚珠子,一把谷一把米從雞雛養大,公雞雄赳赳,母雞順溜溜,哪舍得下刀?沒法子,眼一閉,一刀下去,還咯咯了兩聲就再沒聲響,褪了毛,破了膛,掛到了廚房的柱頭上,女主人的心還在冰窖里沒暖過來。
一只山喜鵲歇在晾衣桿上叫了幾聲,女主人心頭亮堂了許多,開始磨魔芋豆腐,過去魔芋少,過年時磨幾個,接完春客就吃完了,現時魔芋多了,隨時都可以磨,鄉里人,愛吃這一口,有人說有了干辣椒燒的魔芋豆腐可以多喝一杯酒,為了這句話,這魔芋豆腐不敢少。
磨完魔芋豆腐,把燒好的肉洗好剁好,放到冰箱冷藏,日頭已經偏西,看一眼早上泡的黃豆,脹得剛剛好,她不想用電動的干濕磨磨黃豆,把久已不用的石磨洗干凈了,開始磨豆腐。自己推磨自己喂,一邊推一邊想起兒時的往事,想起自己嫁到楊家沖來時那個晴天的太陽,想起丈夫出門修路時對門的小伙子給她背來一捆柴然后來拉她的手,她一頓呵斥,他走時,又給了他一個嫣然一笑,那小伙子再沒來過,也沒記恨她,過兩天來栽秧的就有他……
13
打完豆腐,夜幕已經降臨,丈夫從土地整理的工地回來了,燉了肉,炒了小菜,還有一海碗豆腐腦,她問丈夫:“喝一盅不?”丈夫說:“喝吧”,她又說:“我也喝一盅,今天有點乏。”
兩人喝了三盅,有了幾分醉意,丈夫洗了睡去了,女主人找出紙筆,安排菜譜,除了火鍋,蒸肉,燒魔芋豆腐,煎豆腐,五花肉炒豆豉,還有肥腸燒鲊辣椒,炒甜豆,燒豌豆,香椿炒雞蛋,炒貓兒苔,炒竹筍,炒土豆絲,炒馬齒莧,清蒸鵪鶉蛋,干豇豆燒口條,涼菜還有水腌鹽菜,泡雞爪,紅椒魚腥草,野韭拌皮蛋……明天還有一天準備,后天栽秧,那么多姐妹都要來幫忙,一定會妥妥的。
于是洗澡睡覺,聽春風從瓦縫穿過那細微的聲音,這聲音象雞毛撣子撩動她的心房,這時,她才醉了。
栽秧的日子到了,天邊還只有一絲魚肚白,水田田埂上已經人影憧憧,短袖短褲的漢子們赤著腳奔秧底而去,田埂上幾樹刺泡子,都沒顧上看一眼。
14
?非虛構? 名家特稿
?
?非虛構? 名家特稿
?
? ? ??
從秧底把秧苗扯起來,鄂西叫huài秧,備好的棕櫚葉放在秧苗上,扯一把,用棕櫚葉扎起來往田埂上扔過去,秧苗huài的差不多了,一行人挑著一擔一擔的秧苗奔栽秧的水田而去。
太陽閃邊了,陽光從山坳照射進來,一路人影倒映在水田里,像一幅木刻,生動異常。
人們站在水田田埂上把一把把的秧苗拋到水田中,這叫拋秧。拋秧是一門技術活,必是栽秧的老手方可勝任,秧把的密度要剛好把這塊田栽滿,既不能剩下秧苗,也不能還沒栽完就沒了秧苗要到別的田里去“勻”,初學栽秧的后生們看著一把把綠色的秧苗在初陽下劃過一條弧線“啪”的一聲落在水田里,覺著怪有意思,也想拋一把,老師傅們不好拂了后生們的這點心意,讓他們拋,只是叫他們稀些拋,老師傅們根據需要的量在后面“補拋”。
拋完秧,一行人去吃早餐。早餐自然稍微簡單,每人一大碗面條,有臘肉哨子,碗底臥著兩枚雞蛋,涼菜也是三盤四碟的,吃得帶勁。
吃完早餐,喝了茶,一行人下了水田,這可是真功夫,左手握秧把,右手栽秧,兩只手幾乎湊在一起,這樣秧分得快,栽得快,一邊栽一邊往后退,誰栽得慢誰就被關了籠子,那是栽秧人最丟面子的事。
幾乎沒有話語,只看見栽秧的手像蜻蜓點水,不一會,前面就有了一片綠意,隨著綠意的延伸,一壩水田慢慢就要栽完了。
栽秧緊鑼密鼓進行時,屋里也不敢怠慢,男人們來栽秧,婆娘們
? ? ?
一句話,讓一撥沒事的婆娘有事了。這懶豆腐是鄂西家常菜,黃豆泡好,石磨磨漿,鐵鍋燒開,并不過濾,焯好切細的白菜丟到鍋里,撒一把鹽,起鍋,就成了,大概是因為相比豆腐的制作過程“懶”了許多,故而叫懶豆腐,外地人第一次到鄂西來,在菜場里看人打懶豆腐,覺著好生奇怪,于是編出了諺語:
鄂西人,有點怪
豆漿里面放白菜
打懶豆腐的一撥人泡好黃豆就不著急了,負責蒸飯的人找來多日不用的杉木甑子,大門口溪溝里仔細涮洗,拿回來還在水缸里泡著,很久不用,甑瓦子都裂了縫,不把它泡脹,蒸飯要漏氣,猴年馬月才蒸得熟喲。
日頭已經偏了,廚房里蒸炒煮炸都已完工,菜擺了兩大桌,酒拎出兩壺,婆娘們嘰嘰喳喳等著栽秧的人回來開席。
栽秧都只栽半天的,最后兩丘田堅持栽完,一行人才在溪邊洗了腳穿了鞋奔沖口人家而去,還在階沿上就聞到了香味,肉香菜香,更加難得的香味是杉木甑子蒸飯的香味,大家不由分說上了桌子,男的一桌,女的一桌,男人有不喝酒的,女人又有喝酒的,于
?非虛構? 名家特稿
?
?非虛構? 名家特稿
?
15
16
都來幫忙做飯,女主人準備了兩天,東西都備好了,今天當切的切,當煮的煮,該炸的炸,該蒸的蒸,做飯本也不需要這多人,不過是為了一起吃飯。正好,今天吃早餐時,安排栽秧順序的老者提了兩條要求,一是有肉有魚我不管,還要一鍋懶豆腐,二是電飯煲煮的飯吃膩了,要木甑子蒸的飯。
吃著,喝著,講著,笑著,一頓飯吃了兩三個小時,男人們下了桌子,三三兩兩斗地主,打花牌,一邊打一邊吹得人天花亂墜,笑得人前仰后合,哪計較得了牌的輸贏。女人們忙著收拾碗筷,還要準備晚飯,剩的菜不少,有人說現菜熱一熱,加兩個新菜,就是一餐,女主人堅決不同意,定要做新的,一年一度的栽秧飯,吃了現菜,明年還有人來給你栽秧?
有倒是有,就怕你不敢要人家栽?說著,嘴一努,指向那個沒有打牌自顧玩手機的曾經想拉女主人手的后生,女主人豈肯饒,手里握著的水瓢一瓢蓋過去,努嘴的人呢忙不迭跑了。
掌燈時候開的晚飯,換了新的花樣,吃得盡興,只是酒喝得少,這十天半月天天有栽秧飯吃,不蓄著點,只怕秧沒栽完,人卻栽了。
臨出門時,排工的人說了第二家的時間,就各自散去了。
婆娘們收拾碗筷,又把今天的菜做了點評,對第二天的菜做了建議,也有人想到了好菜沒有說出來,想等到到自己家吃栽秧飯時來個一鳴驚人。
她們出門時,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幸好她們的包包里隨時都裝著一把傘,雨天遮雨,晴天遮陽。
? ??
17
18
是做了調劑,喝酒的一桌,不喝酒的一桌,女主人本來喝酒,他們兩口子一人主持一桌的吃喝,只好留在女的一桌吆喝著大家喝飲料。
一行雨傘盛開的蘑菇逶迤到雨幕中去了,只可惜是晚上,看不到那斑斕的色彩,只有傘下的說笑聲清清亮亮,像撥動一只只景德鎮的骨質瓷碗。
溫新階: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湖北省作家協會散文創作委員會副主任,宜昌市散文學會會長。出版散文集、小說集多部,有多篇散文、小說被《小說月報》《散文選刊》《北京文學》《作品》《讀者》《中外文摘》等刊物選載,曾獲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湖北省屈原文藝獎等多種獎項。
?非虛構? 名家特稿
?
?非虛構? 名家特稿
?
遠安多山,但山不高;遠安多水,但水也不深。縣情資料說,遠安地處鄂西山地和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河谷平畈,沖壟縱橫,波狀起伏,丘崗綿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這樣的地形氣候適合農業種植。種什么呢?“三貢”是也!“三貢”乃貢米、貢絲、貢茶,遠安的出產,也是遠安的驕傲。“三貢”之首貢米,就是瓦倉米。
瓦倉米為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生產歷史悠久。據同治五年(1866年)《遠安縣志》載:“瓦倉米行銷沙市、漢口,米質上等,價高數碼。”瓦倉米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就有名氣身價了。
19
20
瓦倉米“米質上等”,得益于大自然的造化、饋贈。瓦倉及遠安一帶,土壤為獨特的青崗泥、黃泥和紫潮泥,含豐富微量元素和養分,其泥又是制作陶器的好原料,四季可陶,瓦倉一帶以瓦罐作儲存糧食器皿,為當地一大特色,瓦倉也因此而得名。故有詩曰:銀子陶瓷享四海,瓦倉米味香三江。遠安又擁有“全國林業生態建設先進縣”、“湖北省綠化達標第一縣”等眾多與林、綠相關桂冠美譽,森林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76%,而林地面積又是耕地面積的七倍多,可見在遠安的地表面,稻田絕對是“小眾”。俗話說:螺絲殼里玩道場。而遠安人,何嘗不是在山澗溪沖玩“稻場”呵!然而,海拔四五百米的高度,冬不見雪,夏不鋪席,常年綠色掩映,溪水淙淙,豈不是神仙環境,“稻藏”福地?雖看不見“稻菽千重浪”,也能欣賞“衣冠簡樸古風存”,炊煙夕陽稻花香。
萬物皆有靈,靜念自生長。我相信,瓦倉米乃是有靈性的物,傳承著歷史與文化。他們的“稻場”,能一代代“玩”下來,僅有土壤氣候還是不夠的,還需要“侍奉者”的靜心、恒心和素心。二十多年前,本人因工作關系,幾乎走遍了遠安的每一個鄉鎮,到訪了遠安的每一家重點特色企業,遠安人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樸實。樸實,是中國文化內核和中國人為人處世品德中最純善美好的東西。雖然這些東西在時代前進的路途中不斷抖落、稀釋,但我在遠安人身上看到的樸實,還是最本分深厚的。二十多年來,我每每和朋友同事談起這樣的觀點認識,基本都能得到認同。遠安人的樸實,使他們不以“仙”名山,不求“龍”顯靈,他們平常、寧靜、勤奮、善良,與自然和諧相處。瓦倉,其實是他們心靈的凈土,瓦倉米,是這方水土的精靈,天地的物華。
陳金成
瓦 倉 米
?非虛構? 走進瓦倉
?
?非虛構? 走進瓦倉
?
攝影:張愛軍
21
瓦倉,又是一個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地方。九十多年前,“瓦倉起義”的槍聲,與“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一樣,成為中國共產黨武裝奪取政權,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先聲,在中共黨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起義雖然失敗,但烈士的鮮血,將紅色基因浸染于這片沃土,滋養了瓦倉米。魯迅詩曰:“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瓦倉的土地,因為有了英烈的血染,才肥沃凝華,可陶可塑,能承亦能傳。
歷史巧合的是,在“瓦倉起義”二十二年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三兵團正是從遠安、當陽開始集結,發起“宜沙戰役”,是役解放宜昌,打開了包抄重慶,進軍大西南的通道。瓦倉,也是當年十三兵團集結地。浩浩蕩蕩的解放大軍由此集結、進軍,是要告慰英靈,是要接過他們手中的紅旗,化作精神的力量前進呵!此刻,我站在瓦倉起義烈士紀念碑前,環顧蒼松青山,才真正感受到了大地的厚重,歷史的承載。
在座談會上,坐在我身邊的作家劉小平先生發言時說,瓦倉米有兩種顏色——金黃色和鮮紅色。我理解,金黃色是物質的,鮮紅色是精神的。他的發言啟發了我,我說,瓦倉米蘊含有四種香——泥土的清香、歷史的陳香、文化的醇香、革命的芳香。這四種香中,唯革命是歷史文化精神的濃縮和力量的裂變,唯芳香是清香、陳香、醇香的醞釀、化合,更加濃烈,沁人心脾。
22
? ? ? ? ? ? ?朱 白 丹
人間最美四月天,不負春光與時行。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開展黨史教育活動和“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市總工會、市職工文學讀書協會組織走進瓦倉,進行創作采風和全國職工黨史學習教育讀書活動湖北(宜昌)專場啟動儀式,意義深遠。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基層職工和業余作者,很高興受邀參加這次活動。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吃飯是第一件大事。瓦倉等地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為了什么?為的就是讓全體人民有飯吃。糧食又是國家的戰略資源,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市總工會、市職工文學讀書協會第一站安排參觀瓦倉米業,是一次精神與物質、文化與企業的聯姻,選點正確,眼光獨到。
致敬勞動者
? ? ??
走進瓦倉米業創作
采風座談會交流發言
?非虛構? 走進瓦倉
?
?非虛構? 走進瓦倉
?
攝影:張愛軍
通過看現場、聽介紹,了解到瓦倉米業人繼承先烈遺志,組建大米專業合作社,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可圈可點;開展科技攻關,打造出“中國好糧油”品牌,走出國門,可喜可賀!瓦倉米好吃,我是深有體會的,單位發節日福利,就有瓦倉米,口感很好,吃了夜晚做夢都會笑醒。剛才市作協閻剛主席在車間展示臺買了一盒米,說帶回去只能給孫子煮粥吃,老婆、兒子、兒媳都不能享用,若吃了家法伺候。雖然是一句玩笑話,說明瓦倉米十分珍貴。在此,要向勤勞智慧的瓦倉米業人致敬!
遠安縣人杰地靈,我來過N次。我與張映泉老師在遠安參加過筆會,他獲全國第七屆短篇小說獎的《同船過渡》以及《桃花灣的娘兒們》《白云深處》等小說百讀不厭;王蒙老師題名的道教圣地“鳴鳳山”,我去過多次;電影《山楂樹之戀》外景地青龍灣我也去過,遠安的沖菜我也享用過,感覺是常來常新。感謝市總工會、市職工文學讀書協會、遠安縣總工會給我們提供這次寶貴的學習機會。
最后特別要致謝市職工文學讀書協會。據我所知,全國、全省在民政部門正式登記注冊的職工文學讀書協會不多見,市職工文學讀書協會很可能是第一家。協會成立以來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全年開展50多場活動,平均每周都有一次主題活動,很不容易。愛好文學的我,加入了各級相關協會,舉辦如此高密度活動的,唯有市職工文學讀書協會。
向宜昌市職工文學讀書協會致敬!
? ??
23
24
于千尋萬尋之中,終于看到湖北瓦倉谷香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金屬匾額在陽光下,燦燦地發光。這是一處方形的庭院,辦公室和廠房四面環繞,捧出一方小小的花園。純凈的藍天下,樹木綠得耀眼,月季紅得耀眼。
帶著我們穿行的辦公室主任是一個清秀的女孩。一襲長發及腰,一襲咖色風衣,在這一派明麗的四月,飄逸又安適。
成品間里,一箱箱包裝盒占據了倉庫的大半個江山,晶瑩如玉身形修長的冠名為“湖北省優質大米十大品牌”“中國好糧油”的瓦倉米分門別類地堆放,一塊塊,一筒筒,一袋袋,一件件的手碾米,密密地擠著,安然地躺在一個個房間。五彩的米袋上,繪有遠山、小徑、糧倉,還有戴著斗笠扛稻捆、割谷插秧的農民,也有穿著裙裳迎風舞蹈的少女。在這個日益快節奏的社會,許多的幸福,都是從勞作中來的。這道理,亙古未變。
行走在這方沃土
?非虛構? 走進瓦倉
?
?非虛構? 走進瓦倉
?
鄭 鳳 玲
一幅幅圖畫,真實還原了瓦倉米取自古法的原生態生產過程。“遠安”“瓦倉”“大米”幾個字,以不同的字體,活潑地、通透地反復重復,每一筆,似乎都是修長的米粒在任性地書寫“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全盛日開元盛世。當然,這原始生態的生產方法,又該為村村如畫的遠安添加新的名片了。
木質風斗靠在一旁,幾架石碾不疾不徐地轉悠,仿佛在堅守一首無言的歌謠。據說,手工碾磨出來的米,營養價值最高。在響聲里, 我聞到米香的氣息,聞到陽光的氣息,也聞到兒時的氣息。
站在展牌前,辦公室主任指一指宣傳欄:“習主席來宜昌,吃的就是我們的這款米。他說,吃出了兒時味道,不用菜也能吃兩碗,還問北京有沒有賣。我們組成合作社,在農戶自愿的前提下,我們負責給他們提供技術指導,保證銷售渠道,提升品牌形象,也就提升了價值和收入。”
曾經到過柬埔寨全國第一村大榕樹村。私以為,精準扶貧是中國的共同富裕,一帶一路是世界的共同富裕。這格局就是著眼大局的智慧和慈善:這不是用核彈開路威懾的強勢,這不是打著某些幌子顛覆性的演變——這只是滿懷慈悲地播撒仁愛的種子。
她又抿嘴微笑:“這也算是保全和傳承吧。瓦倉米總不能在我們的手里丟了祖宗的根本啊。瓦倉米既是因為瓦倉得名,更是因為瓦倉起義而添彩。瓦倉,這是一方沃土,更是一方熱土。”
是啊,這里崗巒逶迤,丘陵起伏,溝壑縱深,叢林密布。千年青崗泥酸堿度適中,有機磷有機質含量高,晝夜溫差又大,堪堪就
25
是植物的黃金種植區,確實是農業部認定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的顏值擔當——這天地的慷慨饋贈。
26
瓦倉烈士紀念碑旁,樹木掩映深處,小徑盡頭,微微透出白色樓房。米白的瓷磚和紅色的燈籠紅色的對聯,將綠意環繞的農戶點綴得喜氣洋洋。
農家屋前屋后,棕櫚樹沉綠,棗樹嫩黃,桂樹已有濃陰。紅色的三輪電瓶車和白色轎車在四月的陽光下反著強烈的光。有布谷在張揚地叫喚,催促著季節。幾只母雞帶著一群群小雞閑適地漫步。遠處樹蔭深處,藍色的線網,順著山坡,搭在幾方磊石上,劃出另一方底地盤,幾十只毛色油光發亮的土雞,悠悠踱步,一派波瀾不驚的神色。自家留的麥種鋪得薄薄的,香菇在簸箕里干干的,白色的狗兒躺在一旁,一副看管的模樣。
黑瘦精壯的男人,臉上的汗水遍布。他告訴我,一家三口,兒子在外打工。夫妻倆種著十多畝的瓦倉冷水米:“喏,這就是秧苗。”
?非虛構? 走進瓦倉
?
?非虛構? 走進瓦倉
?
攝影:張愛軍
屋場前,白色的薄膜紙已經掀開,一畦畦兩寸來高的秧苗,棵棵新綠貪婪于這暖陽。每一片葉子都是恣意的舒暢,在殷殷等著主人家灌好水耙好田,然后,一棵棵丟到泥中,它們就可以吸水分吸陽光,長成串串稻穗,漸漸地金黃,之后,噴香。
這漢子手中忙活著一只碩大柴火的爐子。他在準備籌辦農家樂。他說,現在遠安村村詩畫道路好,瓦倉米和后面的烈士紀念碑都是名片,自家的菜,自家的豬肉,自家的雞,都是極好的生態食材,有著極好的商機。
“這里置辦食材挺遠的吧。這么多田,又開農家樂,能行嗎?”
他憨憨一笑:“兒子馬上就回來了。瓦倉米雖然產量低,價格也好。在家里開個農家樂收入也應該很好。再說,現在合作社提倡古法種植,也引進新科技,將來把手機監控,收割的時間氣候,當天的日照都可以輕松搞定的。過一段時間,你可以再來。我家的農家樂搞起來了,就辦豐收喜宴。”
想起午餐時,遠安沖菜、農家臘肉就著一碗碗透明發亮、黏黏糯糯的米飯的綿長滋味,我說:“這米確實好吃。”
他急急接口:“皇家貢米呢,能不好吃嗎?喏,我們家的田已經整好了。”
隨著他的手勢,看向遠方山下。純藍的天宇,仍無一絲雜色。極目所在,分不清哪是丹霞地貌,哪是喀斯特地貌,只覺得滿目的蔥蘢中,山腳山腰臥著一方方水田,隱約可見在整田的人影。
恍惚間,我似乎看見群山環抱中,滿川梯田里青綠的葉片和稻穗
27
向天仰望,爭取每一滴甘泉,爭取每一縷陽光;我似乎看見修長的稻粒簇擁著,一穗穗沉沉地彎成美麗的弧形,漫川演繹著金黃。
28
一戶戶的稻農,就遍布于這丘陵叢林之中——這是瓦倉米業的基地。我不知道遍布于這綿延的山勢之中,三萬畝的水田到底有寬闊,只是知道他們已經在擴建廠房,在擴建合作社,準備將兩千名職工的崗位充實,準備將偌大的糧倉塞滿,準備將三萬噸的倉容量無限擴大,他們要在2025年奔向產值六億元的目標。他們要讓瓦倉米成為一種文化,傳承一種信仰:老百姓幸福生了,老百姓就得幸福活著,才是真正的終極目標。
回程的車子已經開出很遠很遠,極目回望,那農戶的房子已經隱去,只有烈士紀念碑兀自在巍巍青山聳立。
?非虛構? 走進瓦倉
?
?非虛構? 走進瓦倉
?
攝影:張愛軍
瓦 倉 回 望
瓦倉,顧名思義,即瓦制的倉庫。
瓦,為粘土燒制之物,與陶同,故瓦倉即陶制倉庫。
到現在,還有一些家庭有用陶罐盛放米的習慣。
據史料記載,乾隆38年(1773),湖南湘潭人王西亭在遠安銀子崗興辦陶器廠,鼎盛時期,燒窯4條,有從業人員34人,產品達76種。
這說明遠安一直有燒制陶器的傳統,因為遠安有良好的陶土資源,所以遠安人普遍使用陶器。
遠安人選擇用瓦缸、瓦罐盛放糧食,這是一種很自然的選擇,當地盛產稻米,以缸盛之,從而形成了瓦倉這一地名。
這也說明,這一區域擁有優質的糧食稻米資源,是可以相對富綏的村落。
29
然而,解放之前的中國,戰亂頻發,無組織,無政府,人類的天性處在蒙昧與善惡不分,強權欺辱與匪患猖獗的時期,人與人之間的撕扯就像一個冷酷的動物世界。
據父輩介紹,解放之前的農村基本上都是靠拳頭,靠刀槍,靠武力說話,大部分的青壯年或多或少都參與過土匪行徑,因為不靠偷拿,不靠搶劫,基本上無以為生。
父親曾跟我說過這樣的事,他小的時候即1935年到1945年期間,家鄉窮困,人心如匪,家家戶戶如果沒有吃的,幾個人便一洽伙,便在夜晚上門搶錢搶糧,如果誰家養的有豬就去把它捉來殺掉吃掉。
有權勢的人看到走在路上的哪個女人漂亮一點,說搶來就搶來,實在是無法無天。
在那種兵荒馬亂的日子里,父親一家不得不逃到荊門,白天幫工干活,晚上就躲在柴林里,即便有房子也不敢住,因為隨時可能會有土匪上門打人,殺人搶劫,只要有一點點物資,一點點錢就會被搶劫干凈,如果拿不出錢,可能就會被挨一頓打。
所以,為什么會有共產黨?實在是因為仁人志士們想要把中國建成一個有秩序、有政權、有安定的國家,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在國民黨政府統治的許多時間里,人民照樣民不聊生,國民黨想利用少數人發展經濟,從而掌控整個國家的做法,并不能形成強有力的統治,整個國家和國民都處在非常脆弱的狀況。
共產黨從誕生之初就是以廣大人民的利益為福祉,團結廣大群眾,為人民謀幸福,為這個明確的目標向前,所以才形成了凝聚力。
30
陳軍娥
?非虛構? 走進瓦倉
?
?非虛構? 走進瓦倉
?
當我們一行來遠安參加全國職工黨史學習讀書活動——湖北宜昌專場啟動儀式,在瓦倉起義革命烈士紀念碑前學習黨的歷史,重新感受革命先烈的奮斗與犧牲,才真正感受到了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1927年8月,中共鄂西特委為貫徹八七會議精神,遠安縣委根據湖北省委發動農民秋收起義的指示,于1927年9月14日,在遠安發動了農民武裝起義。
瓦倉地處當陽、遠安、荊門、南漳四縣交界處,國民黨統治力量薄弱。李超然,汪效禹,傅丹湘,李勛臣組織200多人的瓦倉農民自衛團,在瓦倉起義,成立了瓦倉區工農革命政府。
遠安南鄉農民紛紛響應,一個月之內便形成了以瓦倉為中心連接當陽、遠安、荊門、南漳相鄰地區在內的1500多平方公里的紅色政權區域。
因遭受反動武裝的殘酷屠殺,紅色政權僅僅只存活了8個月。共產黨的干部們便先后被殘害,僅僅只有黃冠柏率余部突圍到荊門宜昌一帶打游擊,后來才發展成為荊(門)當(陽)游擊第一大隊。
可以想見,當年的斗爭環境是多么的慘烈,從1927年到1949年,中間經過了漫長的22年的時光,共產黨人從星星之火發展到燎原之勢,到新中國終于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1年,總共94年的漫長時光,這一切,整個國家整個黨付出了巨大而艱辛的努力。
31
站在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的關口,回望這94年前為中國解放事業犧牲的烈士,我們真的是無從想象當年的情形,也不得不為先烈們的犧牲精神而欽佩。
回首往昔,真的是感覺歲月滄桑。
前人偉業,已成為后世之蔭。
當我們返程,迎面看陽光透過稀疏的樹叢,灑到我們的汽車窗玻璃上,刺著我的眼睛,我甚至覺得這時光都有點飄忽。
瓦倉變了。
瓦倉現在成了真正的糧倉,他們生產的大米遠銷全國,優質的大米真的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兒時的味道”,是那么的香糯可口。
當我們在瓦倉米業的生產車間里看各式各樣的米的生產的時候,我們其實只是在裝模作樣的擺著pose,早就不知道饑餓為何物的人們,此刻只不過是在秀秀幸福與安適,和平與安寧。
接下來的事無非就是把瓦倉米的品牌做的更響,做得更好,惠及遠安的千千萬戶的農家。
看路邊一晃而過的農舍,紅瓦白墻,安安坐落在綠蔭的山間,看奔馳的小車悠悠然行走在寬寬的柏油路上,一切安然而優美!
這,就是新的農村,這,就是美麗的鄉村,這,就是今天的幸福生活。
是的,幸福。
今天的幸福真的是來之不易,非常非常的來之不易。
我們應該珍惜,珍惜,珍惜。
32
?非虛構? 走進瓦倉
?
?非虛構? 走進瓦倉
?
一個強大的政權是多么的重要,只有整體的強大才有國家的穩定,才有人民的安定。
所以我們要惜福。
在這個幸福的時代里,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惜福。
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有你在,有我在,有我們大家共同的善意,為著共同幸福的目標,在一起,這真正的是好。
33
曾經因為我們企業的產品遍布遠安的每一個角落,我無數次去過遠安縣,也多次走進遠安縣的很多山旮旯,在遠安縣的每一個鄉鎮中學、小學、政府、工礦等人群聚居地都留下過行走的足跡。茅坪場鎮距離遠安縣城很近,交通方便,還記得那里香菇產業發展很不錯,也是我常常去的一個鄉鎮。近幾年,由于淡出企業第一線,光顧的次數少了許多。再次來到茅坪場鎮,是以讀書的名義走進這里,瞻仰我過去未曾去過的瓦倉革命烈士紀念碑。
瓦倉革命烈士紀念碑坐落在茅坪場鎮瓦倉村,這是一塊紅色的土地。1927年9月,李超然、陳海濤等革命先烈在宜昌最先發動瓦倉起義,打響鄂西秋暴第一槍,創建了鄂西第一個蘇維埃政權,成為鄂西第一個紅色革命根據地,革命先烈李超然英勇就義時年僅28歲。
34
在瓦倉革命烈士紀念碑前誦讀《我的“自白書”》
王雯憬
?非虛構? 走進瓦倉
?
?非虛構? 走進瓦倉
?
4月29日,由全國總工會宣傳教育部、中國工人出版社主辦,宜昌市總工會、宜昌市全民閱讀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承辦,宜昌市職工文學讀書協會、遠安縣總工會協辦的“把一切獻給黨?勞動創造幸福”全國職工黨史學習教育讀書湖北(宜昌)專場活動在瓦倉革命烈士紀念碑前舉行,我有幸參與這次極有意義的活動。
來到瓦倉革命烈士紀念碑前,雖覺人群攢動卻是一片肅靜。青山處處埋忠骨,嘯嘯松濤頌英靈,那些逝去的先烈,祖國和人民不會忘卻,歷史會永遠銘記他們。在雄偉莊嚴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前,國歌唱響,全體人員莊嚴肅穆,祭奠瓦倉起義革命烈士,向革命烈士鞠躬默哀致敬,向革命烈士敬獻花籃。
“把我們的力量,我們的智慧,我們的生命,我們的一切都交給祖國,交給人民,交給黨吧。從人民和黨那里,我們將獲得無窮的力量,去移山倒海,把我們祖國建設成美麗的花園。在敵人還沒有投降的時候,不要放下你的武器,在為實現人類最崇高的理想共產主義的斗爭中,作一個無限忠誠的戰士,永遠前進”……100余人手捧吳運鐸的紅色經典名著《把一切獻給黨》,整齊劃一鏗鏘有力的誦讀聲,回響在瓦倉上空,激勵著奮進的力量。
讀書分享、經典薦讀、讀書倡議等活動有序進行,陽光高照,四周寂靜,全場人員全神貫注,這是精神的力量。
當主持人念到“下面由枝江市關廟山文學社王雯憬……四人朗誦《我的‘自白’書》”時,我懷著對革命英烈的敬仰之情,莊嚴地走向前臺,向著革命烈士紀念碑,與另外三名讀書人用心用情朗誦:
35
《我的“自白”書》
任腳下響著沉重的鐵鐐,
任你把皮鞭舉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對著帶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貴的頭,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無法叫我開口!
對著死亡我放聲大笑,
魔鬼的宮殿在笑聲中動搖;
…
這就是我——一個共產黨員的“自白”,
高唱凱歌埋葬蔣家王朝!
36
?非虛構? 走進瓦倉
?
?非虛構? 走進瓦倉
?
我們朗誦完畢,在主持人的組織下,由我們四人領讀,全體人員再一次齊聲朗誦《我的“自白”書》,100余人,沒有丁點雜音,情緒激昂,充滿正氣,將紅色基因在這片紅色土地上永流傳。此刻,陳然臨刑時高呼口號,身中數槍屹立不倒,令劊子手膽戰心驚,以自己的生命履行“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為革命斗爭到底”的誓言;電影《烈火中永生》里的江姐、許云峰視死如歸……小說《紅巖》里大義凜然的成剛,在我腦海里交叉浮現;胸前的黨徽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似在耳邊回放,這就是誦讀經典的力量。
走進紅色瓦倉,見證了蘇區人民發揚革命精神,用經典打造的美麗鄉村。特別是瓦倉米已經成為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有位老師說,來到瓦倉感受到了“瓦倉米的清香,歷史的沉香,瓦倉人的純香,革命者的芳香”。國家領導人那句“這飯真香,能吃出兒時的味道,這飯不用菜也可以吃兩碗!這米北京有賣的嗎?”無不令人欣喜,也是瓦倉人的驕傲。
今天的生活,是由無數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國家富強,百姓豐衣足食,方能告慰那些瓦倉革命先烈的在天之靈,今天的美麗家園正是革命先烈們的心之所愿。
瓦倉起義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瓦倉革命精神世代永傳!
37
38
?非虛構? 走進瓦倉
?
?非虛構? 走進瓦倉
?
1928年8月,鄂西北的瓦倉依然是夏天
正在灌漿的稻谷豐收在望
八七會議的精神,傳播到這塊貧困的土地上
9月14日深夜,槍聲吶喊聲響徹云霄
一夜之間,80多名惡霸土豪劣紳
和反動官吏被捉拿歸案
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在這塊方圓
1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形成了以瓦倉為中心的蘇區
12萬多農民當家作了主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歷時八個多月浴血奮戰,瓦倉蘇區雖然喪失
但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
在鄂西創建的第一塊紅色根據地
為荊當遠蘇區的形成播下了種子
39
九十多年的時間過去,他們
僅留下一個共同的名字一一烈士
他們,化作頂天立地的紀念碑
他們,從未褪去一身泥土的芳香
他們,以泥土的容顏駐守在昔日的戰場
遙看他們在彌漫的硝煙里溘然倒下
但頂天立地的松柏記住了他們的模樣
不會忘記,是他們用身軀覆蓋了黑暗
不會忘記,是他們用熱血刷新了中國的形象
紅色基因在和平的陽光下
演繹著硝煙彌漫的戰火與光芒
年復一年,我們在這里在懷念、憑吊
不時驚醒在歲月深處傲雪凌霜的那首詩:
打響鄂西第一槍,瓦倉起義勢堂堂。
今日江山重裝點,萬眾常懷李傅黃。
40
宋 發 剛
紅色記憶 瓦倉起義
?新寫實? 走進瓦倉
?
?新寫實? 走進瓦倉
?
一
四月風? 青春艷陽
滿懷對革命先烈的崇拜和敬仰
在遠安,瓦倉起義烈士紀念碑前
虔誠地鞠躬、默哀,緬懷
拋頭顱灑熱血,為國捐軀的瓦倉起義烈士
二
青山不語葬忠骨
松濤茂密護英靈
1927年9月14日深夜的槍聲
把幾千年來的黑暗撕了道口子
遠安茅坪原當陽廟前石馬槽
瓦倉,這個名字像一顆鉚釘
釘在荊楚大地
八七會議指方向
“向反動派討還血債”、“為死難烈士報仇”
“打倒貪官污吏、土豪劣紳”
? 為民眾蒼生,向日寇侵略者發出強烈的怒吼
為百姓有飯吃,為窮苦人不再受欺壓
他們用身體擋槍彈,用瓦罐做地雷
扛大刀,握梭鏢匕首,英勇殺敵
汪效禹、傅丹湘,傅恒之,汪文化、黃冠伯
李時新、曹壯夫,李超然,陳海濤、李述禮……
7個黨支部,10個農民協會?
41
1萬多個農協會員,3千多名起義軍
130人用鮮血換來了
在瓦倉,建立第一個鄂西革命紅色根據地
?三
烈士碑前,重溫革命烈士陳然的
《一個共產黨員的“自白書”》
誦讀革命英雄吳運鐸著作的“把一切獻給黨”
沿著革命先烈的腳印,前行
四
紅色土地培育優質谷米
瓦倉米,吃出先烈拼搏的味道
純綠色無污染環境生長的谷米
保持了英雄品質
先烈為民有飯吃奮起打天下
英雄兒女繼承英雄氣概
創優品生活質量
傳瓦倉紅色谷米精神
用智慧和汗水
精工細作生產原生態油糧
從最初的填飽肚子到
康莊大道上的富裕、滿足和幸福
42
遠安谷米香
譚紅
?新寫實? 走進瓦倉
?
?新寫實? 走進瓦倉
?
站在英雄紀念碑前
聽到1927年9月14日深夜的槍聲
還回蕩在荊楚大地上
遠安茅坪原當陽廟前石馬槽
這個叫瓦倉的地方
八七會議的精神傳遍神州大地
引爆了鄂西遠當瓦倉起義
7個黨支部
10個農民協會
1萬多個農協會員
3200多名起義軍
從小學教員到共產黨員
名叫李超然的總指揮
發出怒吼的命令
為了老百姓有飯吃
殺盡土豪劣紳
他們用來復槍
罐子炮大刀梭鏢匕首
捍衛人民當家作主的尊嚴
以瓦倉為中心
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瘋狂的圍剿
他們的鮮血浸染著
1500多平方公里的紅色區域
瓦倉啊瓦倉
烈士們鮮血
澆灌的土地
生長的稻谷無比芳香
為了人人有飯吃
這個最淳樸的理想
一切為了人民的中國共產黨
前赴后繼奮斗百年
烈火淬煉初心
生命鑄就輝煌
瓦倉瓦倉
瓦喻其陶
倉謂米糧
能陶能糧
美譽享四海
瓦倉米香溢三江
今天咀嚼每一碗瓦倉米飯
都當反思美好生活來之不易
這里生長的每一顆稻米
都是對烈士們的懷念和敬仰
瓦倉
'
瓦倉
熊春
?新寫實? 走進瓦倉
?
?新寫實? 走進瓦倉
?
43
44
西溝在哪里?宜昌市黃花鎮上洋村本地的村民也未必人人知道。西溝是一個小地方,名不見經傳。加上它是一條很少有人出行的數十里長溝,對農耕作用不大,誰會理它呢?時間長了,西溝的名字也淡忘了。
西溝是美的。
西溝是原始的美,靜謐的美。西溝算不上高深,典型的石灰巖。巖石縫隙中留下了一些不被風吹走的黑土,顯得珍貴。西溝的樹木,不稀罕這些黑土,偏偏長在巖石上,西溝也是綠色的海洋,樹木的天堂。樹木高大的少,但不影響樹木的高壽年齡。一樹樹古怪樣,便知歷經滄桑,樸拙反而更加耐看。樹木長在巖石中,很難吸收土地里的營養,但空氣中有氤氳的水氣,是它們的養料。在這樣一方僻靜的地方,一些灌木、小草、野花品種繁多,藏在山里悠然自得地生長,迎風搖擺。蜜蜂、猴子、麂子、野兔、山羊給山溝增加了動感。西溝原始的山澗,遠古的植物,給人一種原汁原味、原湯原水的感覺,是宜昌的香格里拉。
45
西溝是獨特的美,有水的地方具有靈氣。大凡喀斯特地貌,水是稀缺的。下雨漲水,天晴斷流,水漏到天坑地下了。西溝不一樣,西溝的水盛放在一個又一個的潭里。西溝的潭多,隨著河流落差下降,相隔不遠處,就有大小不一的潭,每一個潭像是一口大石缸絕對不會漏掉。有的潭單獨存在,有的潭相互銜接,潭潭相連。西溝是潭連著的溝,一線串珠一樣。正因為有潭盛著水,西溝一直沒有干涸過。那潭里生長的野魚就是證明,為西溝增添了情趣。
風吹過處,便是風景。西溝一直美麗地藏著,就像一位藏在深山、美在深閨的姑娘。
西溝的美,長期以來,并沒有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了美的享受,相反,由于土地瘠薄,田畝稀少,無主導產業,老百姓窮得叮當響。有打油詩為證:上洋上洋,一條枯崗;山上無木,地下沒礦;要想致富,沒有名堂。
時間到了2014年,一股充滿力量的風,吹皺了汪汪潭水,吹綠了漫山原野。三鄉工程(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的召喚,劉祖海心動了。西溝是他的家鄉。
46
夷陵老彭:
西溝的風
?非虛構? 走進上洋
?
?非虛構? 走進上洋
?
劉祖海在西溝度過了少年,饑餓和貧窮,沒有阻礙他的成長,反而長得高大。大山歷練了他巖石般的性格,也賦予他的柔情善心。當他知道外面的世界比西溝精彩時,他走出了西溝。農村出生的孩子會玩泥巴,他當上了泥瓦匠。從提灰桶開始,一步一步地跟著師傅學藝。做堡坎,挖土方,修涵洞,砌墻,打路,他都做的認真。
劉祖海一旦選擇泥瓦匠,不管有多么苦累,不管夏天有多么酷熱,冬天有多么寒冷,不管掙錢多少,都動搖不了劉祖海選擇的道路。一堅持就是30年。初期,劉祖海也是勉強維持生活,賺錢不賺錢,賺個肚兒圓。經過多年摸爬滾打,劉祖海有了經營頭腦,慢慢有了積蓄。過去一直給人家打工,后來他自己帶領家鄉人組建了一支隊伍。他們不計較得失,他們甘于吃虧,他們在建筑行業贏得了聲譽,漸漸小有名氣。他和他愛人秦姜艷同甘共苦,艱苦創業。2010年成立嘉樂建筑公司,鳥槍換炮。2013年成立房地產公司,跨行業經營。
劉祖海夫婦不忘西溝,一直為西溝做好事,修路、改水、栽樹、資助上學、濟貧幫困。特別是一次投資60萬元,解決了村里2000人的安全飲水,老百姓都記得他們的好。
2015年,劉祖海夫婦有一個大膽的想法,回鄉投資農業旅游長遠項目,開發西溝,種花栽果樹,搞旅游開民宿,讓家鄉父老有穩定致富門路。說到做到,他們成立了三峽奇潭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請來三峽大學的專家教授做規劃。立足山水文化,農耕文化,生態文化,一個1.5萬畝總投資4.5億元的生態觀光園就出山了。
47
劉祖海夫婦租來農田500畝,一畝田一年租金700元,農民一分錢不用投入,凈得。僅此一項,每年支付農民租金35萬元。打工收入是現金收入,老年人、婦女每天60--80元,就是鋤草,修枝,屬輕體力活。如果是手藝人,種花高手,嫁接能人,每天至少200元。目前,有150人常年在這里打工,每年勞務收入350萬元。
劉祖海夫婦把村集體的7000畝山地也盤活了,采取集體入股的方式,村集體不用投入,保底分紅,旱澇保收。
發展產業才是王道,劉祖海夫婦以基地為龍頭,帶動老百姓栽種櫻桃。幾年下來,十里櫻花走廊漸成規模,無論是賞花季節,還是采果時節,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城里人,形成了一道流動的人車風景線。流動人口多了,民宿、農家樂蓬勃興起,目前上洋村新開民宿、農家樂90多家,每家年收入3-5萬元。民宿、農家樂每年給當地農民帶來400多萬元收入。現在打油詩變了:上洋上洋,宜居村莊;生態環保,鳥語花香;農旅融合,直奔小康。
48
?非虛構? 走進上洋
?
?非虛構? 走進上洋
?
一旦城市工商資本進入農業農村,農業就釋放強大活力,農村就發生巨大變化。路是寬敞的水泥路,大客車直通。山區也有了wifi。農民告別了泥巴水,喝上了干凈的自來水。用電再不卡殼。外來人口多了,農產品不出村就變成了商品,換來了現金。劉祖海夫婦有滿滿的成就感。
西溝還是西溝,山還是那山,潭還是那潭。原始風光風景一旦引入現代文化理念,就有了市場賣點。目前三峽奇潭一期項目已經建成,每一個項目都是一張靚麗的名片,櫻桃之鄉,上洋萬花坪,天然峽谷氧吧,瀑布上的芭蕾......處處閃耀攝人魂魄的妖嬈風情。
西溝的風是干凈清冽的自然風。劉祖海精心呵護家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磚一瓦。他知道,離開了鄉親,鄉土,鄉物,鄉食,鄉情,鄉愁,三峽奇潭就不可能成功 ,城里人就不會再來。
西溝的風,三峽奇潭的風,如沐春風。
49
3月21日,宜昌市職工文學讀書協會張澤勇、陳剛、彭紅衛、若水、劉金祥、虹珊、趙志滿、劉洋等一行十余人應邀前往夷陵區上洋鄉三峽奇潭風景區采風,總工會副主席彭定新、郭從軍和知名導演陸洞元參加活動。三峽奇潭副總經理舒再林全程陪同。
不必說十里櫻花長廊之美,不必說紅、黃、紫各色郁金香爭奇斗艷,單拈三峽奇潭的龍興之象已足夠令人稱“奇”。
三峽奇潭景區以“潭”為主,一條幽深的峽谷里隱藏了若干的“潭”:龍眼潭、回龍潭、臥龍潭、清靜潭、龍福潭、龍云潭、龍興潭……這些潭講述了一個“玉龍入海”的故事。不知什么年代,一位與母親相依為命的農家子早上割牛草時發現了一顆珍珠,含在嘴里,不知怎么就滑入了肚腹之中,然后就開始長出鱗片,成了一條出山蛟龍,然后在他出山的過程中,他的每一次回望或者停頓,便留下了一個深潭,最后,這條龍躍身而起,進入東海……
這是一個寓意深刻的美麗童話故事,需要進山玩賞者仔細琢磨、玩味、解讀……
50
三峽奇潭?
龍興之象
羊角巖
?非虛構? 走進上洋
?
?非虛構? 走進上洋
?
龍 眼 潭
顧名思義,龍子在這里開了龍眼。那么他看到了什么?
他首先看到的,一定是炊煙下面的茅屋,看到了正在喚他回去吃飯的媽媽。媽媽是美麗的,但也是貧窮的。直到前幾年,上洋村一帶,還在傳唱哀婉的歌謠:“上洋上洋,一條枯崗,山上無林,山下無礦,致富小康,沒得指望……”
龍子更應該看到的是未來,玉龍入海,無比強大,到那時,龍子一定會以巨大的愛來回饋母親,讓母親靚麗,讓世界驚艷。
投資三峽奇潭的劉祖海,正是上洋人。據了解,他小時候家里就很貧窮,很早就失學了,給人拎灰桶,當小工……
游三峽奇潭,會有無數的劉祖海,在這里開龍眼嗎?
51
回 龍 潭
龍子離開母親,一定是既興奮又煎熬的。
興奮的是,他面臨了一個身體的巨大變化,他興奮,但或許還來不及適應;煎熬的是,他不得不離開母親,這是一種撕裂的痛楚……
龍子在這里一步三回首,留下了一個三連潭……
劉祖海,衣兜里揣著一沓毛角子錢,要出去闖世界了,他是不是也曾深情回望過母親的炊煙?
臥 龍 潭
龍子不是凡人。
他可以沒有財富,但是他有著龍的尊嚴、龍的志氣。
誰的路上沒有遭遇過挫折?
暫時的蟄伏,是為了未來的騰飛。
52
?非虛構? 走進上洋
?
?非虛構? 走進上洋
?
清 靜 潭
面對太多的歧路,以及走錯了路的懊悔;
面對太多現實的羈絆;
面對到快把自己逼瘋的空前壓力;
面對自己還能量不足、太過弱小的窘境……
龍子在說:親們,別打擾我,讓我清靜一會兒吧。
大戰之前的寧靜,多么難得。
劉祖海,你有過這樣的特別需要靜心思考的時刻嗎?
在清靜潭,我們積蓄力量……
龍 福 潭
為母親祈福。
用盡全力,把自己僅有的能量輸送給貧弱的母親。
在母親的榻前盡一點孝心。
劉祖海,你為鄉親們投資修路、救助貧困學生、幫助鄉親們改造房屋、支持鄉親們解決吃水難題、支持鄉親們發展農家樂等產業……不必一一細數你做過的好事,因為或許在你看來,羊有跪乳之姿,你做的一切也都是必須的。而打造三峽奇潭,打造一個立體的龍子與母親故事的風景區,正是你孝心的體現。
一切,都是為了讓鄉親們有福。
53
龍 云 潭
龍,是這樣一種動物:他既是從大地出發,又耕耘于天空云朵。
云,代表了天空,代表了高度。
耕云播雨,是龍的初心和使命,要為鄉親們普降甘霖,為鄉親們送來久旱喜雨。
一鱗半爪,是感嘆云的心情,常人難以懂得,或許我們看到了一點點“現象”,但是他深藏于云中的更龐大的部分,卻是注定難于解讀的。
高處不勝寒,這是一種大孤獨的境界。劉祖海,或許也需要更多的關注與解讀。
54
?非虛構? 走進上洋
?
?非虛構? 走進上洋
?
龍 興 潭
這個潭好啊。
龍興,是一種至美的姿態。
如果說一路的“潭”相當于劇情的演進,在這里,三峽奇潭達到高潮。
歷史不盡在興廢之間么?而中國龍正在興起。
中華民族正在走上復興之路。
前些日子,習近平同志站在建黨百年的歷史節點上,從中國的實力出發,慷慨地說,中國現在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
而上洋村正在上演鄉村振興的美麗劇情,注定還會有更多帶給公眾意外的驚喜接踵而至。
我們來過三峽奇潭一次,只是初步的結緣,而我們將會進一步關注期待。
55
56
?非虛構? 走進上洋
?
歷史的長河奔流不息,思想的波濤卷起巨瀾。在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之際,人民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共同出版《中國共產黨簡史》。《中國共產黨簡史》,是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思想探索史、自身建設史。
《中國共產黨簡史》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嚴格遵守兩個“歷史決議”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史的重要論述,忠實記錄了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光輝歷程,充分反映了我們黨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和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的歷史功績,系統總結了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寶貴經驗,集中彰顯了黨在各個歷史時期淬煉鍛造的偉大精神。
在全黨全國開展“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的熱潮中,讓我們在學習黨史中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永遠聽黨話、跟黨走,做新時代的奮斗者!讓我們一起學習《中共共產黨簡史》,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以飽滿的熱情和昂揚的斗志投入到工作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20世紀50年代初,吳運鐸的自傳體小說《把一切獻給黨》由工人出版社出版,發行即達數百萬冊。初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是一個在校文藝小青年。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工人出版社再版重印紅色經典《把一切獻給黨》,時隔半個世紀,重新捧讀這部作品,依然感到沉甸甸地,厚重而親切。
吳運鐸,是新中國第一代工人作家。在全國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革命,他刻苦鉆研,研制武器,并一再冒著生命危險,突擊緊急任務,三次負傷,始終宜堅強的意志和對革命的無限忠誠戰勝死亡的威脅。1951年9月30日,吳運鐸作為特邀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周總理握著吳運鐸的手稱贊他是中國的保爾·柯察金。2009年,吳運鐸當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任務”。
作為一名出身工人階級的作家,今天,我隆重向大家推薦本書,希望大家和我一起閱讀紅色經典,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
《把一切獻給黨》薦讀語
《中國共產黨簡史》薦讀語
張永久
郭從軍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專題
?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專題
?
57
58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薦著名工人作家鄢國培老師的“長江三部曲”,分別是《漩流》《巴山月》《滄海浮云》這三部曲,總字數約200萬字,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轟動一時,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鄢國培老師是宜昌走出去的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工人作家,是職工文學創作的一面旗幟。
《長江三部曲》講述了從大革命時期,到抗日戰爭時期,再到解放戰爭時期二十多年的川江歷史,尤其是寫了中共地下黨員李明等與川江各種政治勢力的斗爭,以及地下黨員們為民族解放而作出的犧牲,才迎來了川江和重慶的解放。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生逢其時,響應號召,閱讀經典好書,走進浩瀚的知識寶藏,從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和勞模工匠文化中接受熏陶、啟迪智慧、汲取力量,凝聚起新時代工人階級團結奮進的磅礴
59
60
《長江三部曲》
薦讀語
羊角巖
偉力,在長江大保護、長江經濟帶建設中,進一步發揮工人階級的主力軍作用,譜寫新的長江三部曲。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專題
?
今年是《紅巖》一書發行六十周年。
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心目中,《紅巖》里的英雄群像是心中屹立的豐碑。
小時候從父母嘴里,少年時從電影里,懵懂期從收音機里,我一次次看到或聽到許云峰、江雪琴、成崗等等先烈的身影和名字。那時因為年齡的緣故,我更多的是把革命先烈的事跡當故事在聽,當電影在看。高中時,我第一次捧起小說《紅巖》,并一口氣通讀完畢,我是真正地被文字所講述的先烈們的事跡所感動。
1984年,剛剛畢業的我懷揣著一本《紅巖》,去往渣滓洞、白公館參觀。到2016年,我先后四次到過那里,每一次,都是對心靈的洗禮和震撼。
“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我們愿把這牢底坐穿!”
“拷打得不到的東西,刑場上同樣得不到。”
“在接受考驗的時刻,人的生命,要用來保持黨的純潔。”
紅色經典閱讀分享
我與《紅巖》
杜曉云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專題
?
61
耳畔回響著英烈的話語,在那個魔窟一般的地方,我曾靜心冥想,感受著陰暗牢房里散發的主義的光芒和信仰的力量;在與照片里的英烈默默對視時,我曾捫心自問:如果我面對“帶血的刺刀”,是否能夠堅毅不屈如他們一樣?革命先烈們不是不懂得生命的可貴,不是不珍惜人生的甜蜜,而是在生命之上,有他們視若珍寶的理想,有他們高至云端的信念。
從“紅巖”開始,我到過很多紅色革命教育基地,當我把自己的足跡串聯起來,才真正明白了嘉興南湖上的一葉紅船,如何穿過驚濤駭浪,成為領航中國的巍巍巨輪;井岡山頭的星星之火,如何化作燎原之勢,紅遍了中國的山河大地。
在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之際,我再次捧起《紅巖》,用真誠的閱讀,向革命先輩行一個莊嚴的注目禮。
有一種記憶,刻骨銘心,不曾褪色或淡忘;有一種使命,砥礪前行,只為國家與人民。我想,作為新時期的共產黨員,我應該做好兩件事情:一是以革命先烈為榜樣,為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奉獻自己綿薄的力量;二是傳承“紅巖精神”,教育我們的晚輩后代,讓他們知、懂、信、行我們奉行的主義,讓紅色基因健康地傳承下去。
還記得在渣滓洞、白公館瞻仰革命英烈的時候,我在那里看到,有無數的人從四面八方而來,又向四面八方而去……我相信,“紅巖精神”便會隨之被帶到四面八方,祖國各地。
62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專題
?
如果一個人一年讀30本書(除去專業書籍,這個數量已然不少),那么一生能夠閱讀的書籍在2000本左右,也只不過是一個圖書館的小角落罷了,比之世界每年的書籍出版量,如何去選擇一本書,的確是讓人頭疼的問題。
還是學生的時候,每年寒暑假作業背后總是少不了《中小學生必看書籍》,這都是由人民出版社所列出來具有權威性的書單,讀起來,也是同一般結局:信心百倍豪情萬丈到偃旗息鼓。于是,私以為,書單這種東西具有濃厚的個人色彩。不只是人與人之間存在“緣分”二字,書籍和人之間也存在氣場的。有的名著被世人瘋狂追捧,可拿起來沒讀兩句就想打瞌睡;有些書本無人問津,可是拿起了就放不下,熬個通宵也要讀完。
《三體》是熬通宵也看不完的,終是熬了無數個通宵才作罷。迷上《三體》,源于劉慈欣的短篇《帶上她的眼睛》。日落五號,有舍己救蒼生的悲壯,對于漸隱的英雄情結,我又有“眾里尋他千百度”的欣慰。似懂非懂的科幻概念和物理知識,森林法則,移動的星體,地球人類文明與四萬光年外的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古箏計劃,面壁計劃。劉慈欣用驚人豐富的技術細節,大尺度、大視野、大跨越的描寫,最終賦予舍己救蒼生的具體人物以歷史的反思與英雄的悲憫。在我短短的閱讀史上,《三體》就是銀瓶乍破,仙露迸濺,煙花爆裂,一團暈眩。
書途同歸
?悅讀風
?
張 楚
以前,我選擇書籍時,也是瞎貓抓老鼠,總是去搜尋那些熱門書籍來看。后來,倒是慢慢有了自己的選擇渠道。這兩年,所看的書主要來源于作者的指引。
首先是木心。我認識木心的時間不長,是他去世后某一年的紀念日,看到新聞才知曉這個人。二十世紀第一位畫作被收入大英博物館的畫家,散文與福納克海明威作品一道被收入《美國文學史教程》的作家,人民大會堂的十大設計師之一,二十年間三次被限制人身自由卻寫出洋洋灑灑65萬言的文稿,手繪黑白鍵盤彈奏無聲的莫扎特和巴赫的氣質、稟賦,落在任何時代都會出類拔萃的人物!想走近他,于是,我們去了烏鎮東柵財神灣186號。
那個狹小的里巷里,就是那么個不起眼的小小院落,十五元的門票。多進的院落,靜得如同2011年12月21日凌晨三點這位大師的離世。也是,在那個布滿大到船塢、酒坊、染坊、百床館,小到水晶酥餅貓頭鞋的制作手工作坊的窄窄的里巷,茅盾等名字絕對碾壓了木心。沒有導游在此駐足。我靜靜地逡巡,想感知這位離世不久的大師的氣息。他的打火機,他的手稿,他的用煙盒里的錫箔紙撰寫的文章,勾畫了了的蠅頭小楷,沒有一筆涂改。墻上有他的照
63
片,飄飛的風衣,闊檐的禮帽,緊抿的嘴唇,含笑的眼睛聚焦在畫面之外。實是難以想象,這樣的精光,這樣的凝目,二十年的心中事要經過怎樣的淬火。
64
出得門來,在緊閉的大門處,桐油油漆的黃色大門,帶著古老年輪的木質的記憶,在陽光下,油油地招引著。我不由得伸手,雙手托起鐵門環,想強化大師的直觀記憶。
我和大師走得更近,是因為《文學回憶錄》中對《紅樓夢》里詩句評價:“《紅樓夢》中的詩,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之后《文學回憶錄》被我前前后后翻了三遍,筆芯都抄完好幾支。其實,這本書也不是他本人所寫,而是當年他在紐約為一群中國藝術家講課后,由當時的學生筆記本整理而成。且不說這本書里面的內容觀點如何精妙絕倫,僅憑其間字字珠璣的妙語就讓人嘆為觀止——據書中記錄,他是張口便來。
《文學回憶錄》這本書就是由這位現代文學大師開出的一份弘大的書單。如是非要評判書中內容的話,我只能說,大約古今中外,概莫如是。只是我更加欣賞他的治學態度。對于歷史上那些文學大家,他并非是盲目的頂禮膜拜、肆意追捧,他更多地是站在一個超脫、平等的角度去介紹他們的生平和作品。他認為每位作家都具有自己精神源流上的精神血統。所有的文學大師都不會是橫空出世,哪怕你是文學天才,在你第一本著作橫空出世之前,也必須吸取前人的積淀。
有人說:“前無古人的大匠其實都有古人在前。譬如,我們熟知的俄羅斯繪畫:謝羅夫之前不能沒有列賓;列賓之前,默默站著洛拉姆斯柯依。看見蘇巴朗,才知道委拉斯貴支并非橫空出世,高華的境界總有前后左右的鋪墊呼應。”這些話簡直說到我的心坎兒里。
?悅讀風
?
?悅讀風
?
曾經迷戀村上春樹到忘乎但是,他的《1Q84》從書名看就知道是對奧威爾《1984》的致敬,于是又馬不停蹄的追尋著他的腳步讀完了《1984》。至于《挪威的森林》自從出版以來,外界都不停揣測,主人翁渡邊就是村上他自己,或者說至少是一部分的自己。渡邊同樣嗜書如命,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在他心中,或者說在村上心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你看,作家也有著屬于他們的精神血統和文學脈絡。當你追尋一位作家的文學腳步,會發現在他之前還有無數的名師著作在向你招手呢,又何愁找不到書讀呢?只恨一輩子太短,還想再活五百年呢。
我也讀蔣方舟。蔣方舟,于1989年出生在荊州,我和她一樣,擁有一位中學教師的母親。如果說,我跟隨木心先生的步伐是在和不同時代的長者對話,受其教導,那么,對于蔣方舟,我則是在和同時代同年齡同樣生活背景下的朋友聊天。
我非常好奇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她究竟在看些什么,思考些什么。對于這個社會,對于她周圍的環境,對于她自身的定位,她又是如何看待的。對于她所寫的文字,技巧的關注,倒是其次——我更感興趣的是她的文字所承載“想法”。《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中,與其說是她對自己成長路程中得與失的反思,更多的也是我們90后這一代人在成長中共同經歷過的問題。看完之后恍然大悟,啊,原來,這個世界上不止我一個人曾有過這樣的困擾呀。
其實,看過這本書后,我就知道“代筆之說”無非空穴來風罷了,個人并不認為其母能夠這么深刻的領會到我們90后的這一代人在成長過程中產生的這些隱秘的煩惱和困擾。
閑暇之余,也會關注她的微博。如果說《文學回憶錄》是木心先生的書單,那么微博就是蔣同學開的書單了。她的微博動態常常會更新一些近期閱讀的書籍和書評,在其中我也淘到了不少心儀之作。
不得不說,這一老一少的確對我這兩年的閱讀有著非凡的指引。世上有許多的大人物、文學家、思想家等等,在這么多人物中間,不拘是哪一個,要找到自己的精神上的血統和源頭,找到后,便會有用之不盡的“活水”。
當然,若是暫時尋不到你的“精神血統”也沒關系,還有最后一個“死方法”——此辦法倒也可試試,說不準還會有特別的驚喜和收獲呢:《挪威的森林》里渡邊的好友永澤同樣是愛書之人,可他擇書有個古怪的習慣:對死后不足三十年的作家,原則上不屑一顧。他說:“不是我不相信現代文學。我只是不愿意在閱讀未經過時間洗禮的書籍上面浪費時間。人生短暫。” 的確,時間,總是具有驚人的選擇能力,保留經典,掩埋虛無與世俗,沒有一點情面可講。
走路易,知路難。知路易,指路難。人生常常需要,與長者對話,與智者對話。書籍無疑是最佳的溝通工具。炎炎夏日,清風可入夢,祝各位看官今夜好眠。
?悅讀風
?
?悅讀風
?
65
66
長江、沮漳河、瑪瑙河三江環繞,百舸點染,造就了這方水土詭錦秘繡的人文傳承,云蒸霞蔚的田園風光和槳聲燈影的風情水鄉。在這詩意澎湃的土地上,勤勞智慧的勞動者們用音詩畫的藝術手段來探索生命本源,描摹三峽水鄉,禮贊田園枝江。我們可以在歷史回顧、百花爭艷與日常生活的更新迭代中發現盎然詩意,領略家國情懷。
67
水是生命之源,河自然容易被人們喚作“母親”。瑪瑙河是枝江的生命之河,世世代代的枝江人民在富饒美麗的河畔休養生息,她已經成為刻畫在民眾骨血中的文化符號與精神圖騰。作為舞臺敘事的情感線索,瑪瑙河的身影隨處可見。在觀眾席上空,一條象征瑪瑙河的藍色布帶延伸到舞臺之上,舞臺上用燈光特效營造出瑪瑙河的一片水域,倒映出生活在兩岸的枝江人的喜怒哀樂。隨著《序章·水火源》《上篇·萬物生》《中篇·百花艷》《下篇·步步升》四個篇章輪番上演,瑪瑙河呈現的色彩隨之變換。以交響樂現場演奏為底色,結合朗誦、講述、歌曲、情景畫面等藝術形式謳歌枝江人民天人合一的人文情懷、生如夏花的愛情追求和永不言敗的奮斗精神,予人以生命的敬畏、愛情的向往和奮斗的激情。
評論家劉波先生對本場演出總策劃、編劇周立榮先生的歌詞創作有這樣的理解與詮釋:“周立榮激活了江河在他內心的某種情愫,將一種大氣磅礴的精神寄托在了浪花一般的想象搭配與詞語組合上,而我們的自然與文明也在這種書寫里獲得了永久的回響”。(劉波《以真性情為巴土文化立傳——談周立榮的歌詞創作》)如果說大型交響樂是整場演出的核心與基調,畫面是本劇最大的視覺吸引力和感官沖擊力,那么詩與詞的創作便是《瑪瑙河畔》的靈魂。這靈魂的吟唱從水肇始,因水而興,最終以“濤聲依舊”收束,撫慰漂泊的靈魂。
68
一、“以水的名義,我們為萬物命名”
“有你奔騰不息 我就熱血激蕩”
——評大型交響音詩畫《瑪瑙河畔》
周雄 廖飛云
?藝苑錄
?
?藝苑錄
?
人們常說詩在遠方,但請不要忘了那句流淌在一代人青春時期的口頭禪:“只要在瑪瑙河邊插上一根拐杖,就能開放出詩與歌的花朵。”我們可以看到顯示屏上花團錦簇,各種民俗風情次第閃現,張張笑臉上或淌著汗水,或粘著泥土,或眼含淚花,那是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美好生活的千姿百態。有夾雜俚語鄉音的表演唱《栽秧苗》;有詼諧幽默、展現淳樸民俗的表演唱《聽喜》;還有那人人艷羨的“西楚大糧倉”的《麥浪》……詩意不僅僅只在遠方,還在楊柳岸上西楚人家的纏綿往事中,在桃花掩映下瑪瑙河上的點點漁火里,在那些花兒一樣綻放的笑臉上。
“生活不僅僅是過日子,生活是與哲學、歷史、時間、傳統密切聯系著的非常豐富的層面。”(舒晉瑜:《于堅:我要在詩歌中重建日常生活的神性》)瑪瑙河畔日常生活中的這種神性,或者說詩意,恰恰通過音詩畫的形式跨入了現代性的空間。這種多形式的融合絕不是一種一鍋亂燉式的簡單疊加,而是一種“從零到一”的演繹與突破:詩意并非在遠方,還存于眼前的細節與日常。
69
走過青蔥的歲月,走出纏綿的往事,新時代的腳步也踏歌而來。田園牧歌式的慢節奏生活畫面逐漸切入到縱橫的高速公路、繁華的商業街和豪華游輪上:“一個大寫的名字,走過狼煙四起的遠古/走過刀耕火種的履歷/走到了水調歌頭滿江紅的新時代”。(《步步升》作者:毛子,朗誦:胡樂民)但是工業化、產業化和城市化并非意味著生態的惡化與環境的異化,“奮斗”“奔跑”“綠色家園”才是這片古老的土地更新迭代的目標與意義。我們可以看到男聲獨唱《母親的布鞋》的思念與沉吟;可以看到女生獨唱《麥浪》的幸福與喜悅;還可以看到男聲演唱《夢想花開》的執著與堅定。不論生活在這兒的人們走向何方,不管風云如何變幻、歲月怎樣梳妝,大家都“戀不夠青山綠水桃花紅/走不出沃野千里稻淑浪”(《瑪瑙河畔》,周立榮詞,方石曲)
是啊,正像結尾的主題歌《瑪瑙河畔》中所唱:“有你奔騰不息我就熱血激蕩”“有你濤聲依舊我就地久天長”,有了瑪瑙河健康、安詳的流淌,才有我們的幸福和安康,這也是“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初心與方向。
70
二、日常、細節與眼前的詩意
三、更新迭代與家國情懷
?藝苑錄
?
?藝苑錄
?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共產黨成立后,又致力于領導組織工人運動。
宜昌早期的工人運動風起云涌,爆發了一系列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軍閥的大罷工革命運動。
宜昌地處川東鄂西,是重要的物資交流集散地。宜昌城區工人集中,人數數萬。多為航運、碼頭、搬運工人,以及車夫、紡織工人和小手工業者。1927年1月1日湖北省總工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后,委派共產黨員王燮為省總工會特派員,隨宜昌中心縣委書記曹壯父率領的發展鄂西民眾運動代表團來到宜昌,專門從事宜昌工運工作。
1927年注定不平凡。1月25日,宜昌縣總工會(宜昌市總工會前身,下同)籌委會召開了300余人參加的工人代表大會,吳玉章、曹壯父出席會議。大會正式成立了宜昌縣總工會,選舉徐佑根為委員長。宜昌縣總工會的正式成立,標志著宜昌工人運動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
71
72
這一年,宜昌城區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總罷工運動揭竿而起。
總罷工起初于宜昌碼頭工人對英商“太古”“怡和”兩公司的欺壓不滿。2月中下旬,宜昌輪機理貨工會為解決工人生活困難問題,向在宜的14家輪機公司提出要求,增加工人工資。要求提出后,12家公司接受工會要求,唯獨英商“太古”“怡和”兩公司,仗著有“大英帝國”做后盾,對工會提出的要求置之不理。剛剛成立的宜昌縣總工會,一方面向英領事館進行交涉,向“太古”“怡和”兩公司施壓。另一方面,準備罷工。在20多天時間里,工會多次與公司談判,英方不僅不漲薪,反而以英軍艦需燃煤為由,命水兵數十人持械,直奔“太古”公司躉船提取煤炭。工人予以堅決阻攔,一時間雙方對峙,劍拔弩張。
一石激起千層浪。罷工斗爭引起了各界的強烈反響,群情激奮。宜昌縣總工會召集56個行業工會,出面聲援,一致對英實行全面罷工。剛剛成立的工人糾察隊,對宜昌范圍內的英國人,不管他是干什么的,對其行動加以限制。動員所有為英國人服務的工人,包括西崽(舊時西洋人雇傭的男仆)、保姆、使女、花匠等,一律參加總罷工。同時不賣給英國人蔬菜、食品等。英國人如果到宜昌附近的平善壩、三斗坪、紅花套、宜都等地去購買食品,工人糾察隊則派員跟蹤,勸說這些地方的中國同胞,不賣給他們任何可供食用的物品。對此,英國領事館又指責罷工組織方違背了通商條約的規定,這樣,更激起了各界群眾的憤怒。
2月28日,總工會再次決定,于當日上午10時至11時,所屬56
共產黨領導的宜昌
早期工人大罷工運動
彭定新
?史志窗
?
?史志窗
?
不僅如此,宜昌郵局工會成立后,工會向宜昌郵局副郵務長鮑威爾提出改善工人待遇、同工同酬、實行八小時工作制的要求,遭到無理拒絕。工會組織郵局工人罷工20多天,最后取得了罷工斗爭的勝利。
3月初,由重慶來宜的數十名英國人,以碼頭工人未及時搬運他們的行李為由,唆使數十名英國水兵持鐵棒打傷工人。宜昌縣總工會向英國駐宜領事館提出抗議,并電告全國總工會和湖北省總工會聲援。省總工會和武漢碼頭工會先后通電,討伐英國打人兇手。4月初,聚興誠銀行職工為要求加薪減時,掀起工潮,組織百人將總經理楊杰三戴高帽游街示眾,銀行終于接受工人的條件。
1927年注定不平凡。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秘密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討論黨的工作任務。把發動農民秋收起義作為當前黨的主要任務,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正確方針。
73
宜昌各地黨組織,在以周逸群為中共鄂西特委書記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在農村,抓緊發展農村黨組織,建立農村武裝,發動了一系列農民武裝起義;在城鎮,發展壯大城鎮黨組織,在碼頭、車夫(黃包車)等工人中秘密發展黨員。10月9日,成立了宜昌職工運動委員會,共產黨員王玉山(車夫工人)任書記,周逸群親自擔任工委委員。工委會成立后,很快就在宜昌城區成立了4個車夫工會分會,籌建碼頭、劃夫等工會分會。工委會和各分工會在城區廣泛發動各階層群眾,揭露反動派的黑暗統治,以小商人聯合會、工人代表會的名義刷標語、散發傳單,開展經濟斗爭,提出保障職工最低生活的基本要求。
工委會與各工會分會迅速組織起來,反對資本家、廠主無故解雇工人,延長工人勞動時間,削減工人工資舉行罷工斗爭。在斗爭中,資本家勾結警察,打死一名車夫工人,激起了全體工人的憤怒。職工運動委員會在鄂西特委的領導下,一場各行各業的罷工運動聲勢浩大,一時間,宜昌城區交通癱瘓,商業蕭條,迫使資本家賠償損失,答復滿足工人的要求。均益車業公司老板答應減少租價一半,向車夫工人道歉。罷工斗爭后,工運迅速活躍起來。中共湖北省委在給鄂西特委的信中,對此高度評價:“宜昌車夫此次罷工得到勝利,這是鄂西工運的一個轉機,鄂西特委要抓住這一斗爭勝利的機會,切實開展鄂西工運工作。各地的工人,都可以引宜昌車夫斗爭勝利來作宣傳。”根據省委的指示精
74
個工會的工友3萬多人,一律罷工1小時。同時組織號召學生、商民罷課罷市1小時,以示聲援。其間,派宣傳隊共分10組到街頭進行演講,高呼口號,散發傳單,營造聲勢。城區全面罷工、罷課、罷市如期舉行,極大地震懾了英方。當日下午,英駐宜領事會同“太古”“怡和”兩公司大班,邀約總工會負責人進行談判,由冷善遠擔任翻譯。結果,“太古”“怡和”兩公司終于讓步,同意接受工會所提出的所有條件。總工會下令3月1日復工,罷工斗爭以工人的勝利而告終。
?史志窗
?
?史志窗
?
75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學生時代便爛熟于心的詩句,在我佇立于簡樸素雅的杜甫草堂門前時,悄然涌上心頭。
杜甫草堂坐落在成都西南郊浣花溪畔一帶紅墻環繞之中。1200多年以前的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詩圣杜甫避亂南下,由陜入川,在這里慘淡經營,“誅茅初一畝,廣地方連延。”(《寄題江外草堂》)蓋起一間茅屋,度過了近四年的光陰,寫下二百多首詩,其中描寫草堂景色的就有二十余篇。如今,古老的草堂早已蕩然無存作,被稱為“草堂”的,其實是后人修擴的“工部祠”。所幸后人在新“草堂”的名稱、布局上,保留了當年草堂所具有的田園風味,使人一步入其中,便會想起詩圣在此吟哦的詩句。
76
與此同時,宜昌各地工會組織紛紛成立,工運事業如火如荼。1927年3月,宜都縣總工會成立,郭鐵任委員長。同月,長陽縣總工會成立。4月,興山縣總工會成立。至此,宜昌地區共建有六個縣級工會組織。各縣總工會成立后,產業行業工會發展迅速,一時間,宜昌成立78個產業行業工會,工會會員達5.5萬余人,其中宜昌縣城區建有56個行業工會,工會會員3萬余人。
宜昌工人運動的興起,在黨的領導下,為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軍閥的勝利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神,中共鄂西特委和宜昌職工運動委員會,先后組建了人力車夫工會及一馬路分會、二馬路分會、小東門工會、大東門工會,印刷工會、青果工會、劃業工會、裁縫工會、面館業工會等。
吟詩憶圣訪草堂
杜曉云
?走遍中國專欄?
?史志窗
?
你看,草堂大門兩側的對聯:“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就是從杜甫詠草堂之句“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狂夫》)中引用而來的。倚力在大廨和柴門之間的石橋上,看兩條潺緩的溪水匯于腳下,空中的鳥啼伴著水面田田的荷葉隨風搖曳,杜甫那句“風含翠筿娟娟凈,雨裛紅蕖冉冉香”(《狂夫》)的詩句,不由涌上心間。在柴門前西側溪上,一間水閣翼然而立。閣名“水檻”,也是從草堂舊物脫胎而來。“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向來被后人認作杜甫描繪自然的佳篇。與水檻相伴的恰受航軒,似一只停泊在工部祠前的樓船。想必當年杜甫泛舟于百花潭之中,興致所致,唱出“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二三人”(《南郊》)之句,于是后人便確認草堂不可無舟吧。
沿一條幽長的花徑,信步前行,便到了柴門前。仿佛舉手輕叩間,便會再現“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客至》)的情景。進了柴門,只見草堂庭內林木蒼藤,郁郁蔥蔥,正合了詩圣“嗜酒愛風竹”,“卜居必林泉”的居習。詩史堂前后四株參天的羅漢松,使人猜想是不是杜甫當年種植的那四棵小松樹呢?正是為了這四棵小松樹,詩圣揮毫寫下了“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的千古名句。
詩史堂正中,詩圣杜甫背手捋髯,皺眉前視,似乎正在苦吟,又似乎正在沉思。想,杜甫從公元760年初營建草堂,至公元765年離開,這四年是他個人生活中最安定的時期。但國家的命運、民間
77
疾苦卻始終縈繞于懷。從表面上看,他過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坦腹江亭暖,長吟野望時”的山林隱士一般的生活,但從“王師未報收東郡,城闕秋生畫角哀”(《野老》)、“江東猶苦戰,回首一顰眉”(《江亭》)等詩句中,一顆拳拳之心躍然紙上。詩人本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卻懷著“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苦被微官縛,低頭愧野人”的痛苦心情,由被貶而被迫離職,在顛沛流離之際,又耳聞目睹了“蕭條四海內,人少豺虎多”的離亂景象和“談笑行殺戮,濺血滿長街”的恐怖圖景,終于悟出了“盜賊本王臣”這個官逼民反的真理。他從自己的切身遭遇中,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悲憤呼喊!……后人為杜甫立塑像,刻詩碑,敬仰他,懷念他,是與他的草堂詩作分不開的。
“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朱德題)。如今的杜甫草堂仍在不斷地被修繕美化,那不正是千百年來人民對詩圣的深情的延續嗎?
78
?走遍中國專欄?
?走遍中國專欄?
凝聚文學力量 弘揚工匠精神
ningjuWENXUEliliang? hongyangzhigongwenhua
文中所用圖片,部分相關人員提供,部分源自網絡,如有爭議,請聯系編輯刪除。
敬請掃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