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精品va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网午夜_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_欧美人与物videos另

注冊

《銷售與市場·農資與市場》2023年3月

信心回暖

卷首語

文/趙丹

經濟回暖提振了市場的信心,科技創新增強了正增長的信心。

今春的市場,進入狀態特別快。
市場復蘇伊始,各行各業的競爭已趨向白熱化。
市場回暖是利好,企業要拼命將利好轉化為自身騰飛的機會。
首先是文化產業的火爆出圈。
2022年,國內旅游總人次25.30億,國內旅游總消費2.04萬億元,較之前下降明顯。為了吸引游客,為了宣傳旅游資源,各地文旅局長先后出鏡,用極具創意的短視頻,為家鄉代言。
據中國旅游研究院消息,預計2023年國內旅游人數約45.5億人次,同比增長約80%,恢復至2019年的約76%,實現國內旅游收入約4萬億元。
然后是電商平臺的百億補貼。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我國電子商務交易規模達42.93萬億元,網購用戶規模達8.4億人。隨著用戶規模觸達天花板,獲客成本也在持續攀升。3月8日,京東正式上線“百億補貼”頻道,并將其升級為一級入口。很多分析人士稱,這場價格及用戶之爭使得電商巨頭貼身肉搏,將引發新一輪價格戰,微利時代到來了。
再說農資行業的存量競爭。
去年化肥總產量下降至5471.9萬噸,全國化學農藥原藥產量249.7萬噸,農藥化肥產量都呈下降趨勢。為了保存量,為了更好地啟動、開拓市場,2月中旬起,行業已經調至會議模式。

各種面對面的會議紛至沓來:有室內推新品訂貨,有田間示范觀摩;有千人、萬人渠道網絡大會,也有針對性的區域客戶小型會議。
每一場會議都能人員爆滿,也是近期會議的一個特點。感受會議氛圍,看新品,看區域市場風向是多數人的目的。
相信努力就會有回報。
既然市場收縮了,大家的增量機會就聚焦在“存量”和“競爭”上了。想辦法去扎根,讓自己變得更堅韌。
大企業在合縱連橫。或者和中小型創新企業、高校科研人員合作細分品類,做品類的補充,找到新的增長點;或者和其他領域強者搞品牌共建,不斷拓疆;或者做產業鏈的延伸,向上占領礦產資源,向下占領種植資源。
相信專業的力量。
更加注重產品和營銷創新,不再強調量的增加,而是將收益的增長作為年度考量的新標準。有的細分品類企業已經造船出海,去尋求全球范圍內更廣泛的合作。
在推廣方面,更加注重以客戶為中心,提供價值服務。
有人戲言,寧可累死自己,也要“卷”死別人!
為什么大家愿意這么拼?因為有對未來的信心以及有信念在支撐。
對于農資行業而言,其實機會一直在。市場在回暖,信心也在回暖。經濟回暖提振了市場的信心,科技創新增強了正增長的信心。

CONTENTS

目錄

銷售與市場 · 農資與市場 2023/03 中

CONTENTS

目錄

銷售與市場 · 農資與市場 2023/03中

讀懂·大家
趙云和博士:用自然科學方法去認知特肥
調研·觀察
肥料登記管理是新型肥料創新“指揮棒”
嚴重缺磷,如何避免引發新一輪全球糧食危機?
丙硫菌唑風口期已至
作物·中國
一作區,如何選擇馬鈴薯品種?
和火龍果是同類,燕窩果為什么這么貴?
營銷·時評
從優勝劣汰到異勝同汰,企業該如何勝出?
未來5年,這7種農資店將被市場淘汰

42
42
47
47
50
52
56
56
59
62
62
66

【卷首語】
信心回暖
看見·行業
原創專題/?聚焦油料作物:擴種潮下的成長空間?
油料作物,為什么持續受到關注?
大豆擴種浪潮來臨,1.54億畝農資市場機遇可期
減種與復興交融,7000萬畝花生農資商機不減?
擴種潛力大,油菜農資市場暗藏了哪些機遇?
綠色·農業
產量、施用量齊跌,企業如何突圍?
市場觀察:農業數字化狂飆而來
我國農化行業未來面臨的機會與挑戰
云飛科技:農業科技創新,守護糧食安全

3
6
14
16
20
25
29
34
34
37
38
40

看見·行業 | 圖說

2月26日,由農資與市場傳媒主辦的第八屆中國馬鈴薯產業大會在河北張家口成功召開。

2月9—10日,2023年綠業元網絡年會在武漢國際博覽中心召開。

盛會重啟,攪熱行業

行業重啟,價值、資源匯聚都由一場場盛會來攪熱驅動

萬象“耕”新

一年春耕好景,在田間的觀摩、在菌種庫的探看里縱覽

農業人的春啟戰場永遠在田間,觀摩會是最直觀洞察種植及作物風向的第一窗口。

睿評

馮衛東
農資與市場傳媒首席專家

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7000萬畝以上,占全球馬鈴薯種植面積的27%。但是,單產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所以,未來我國馬鈴薯產業無論從單產提升,還是品質提升上,都有很大的空間可挖掘。

張互助
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秘書長

馬鈴薯產業今后必須要從調整布局、生態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打造品牌、精深加工等方面著手,建立全程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搭建期貨市場和“互聯網+”融媒體銷售平臺,大力促進傳統經營方式向現代營銷模式轉變。

李冬虎
內蒙古格瑞得馬鈴薯種業董事長

馬鈴薯產業需要加速推進“四化”:1.觀念信息化,決策要依據充分的信息;2.金融、農資推廣一體化;3.水、肥、藥、技術規范化;4.產、供、銷市場化。

張敏
上海鋼聯農產品馬鈴薯分析師

2023年馬鈴薯后市價格行情利好、利空因素交織。庫存薯利好點在于余貨量少、銷售時間還有;利空點在于好貨少、質變率上升、葉類菜量價影響。新薯利好點在于面積減種預期、南方減產預期、錯峰上市;利空點在于葉類菜供應量價影響。

魏景龍
烏蘭察布德民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馬鈴薯種子端的發展機遇與新趨勢在于實生種子、整薯播種、超級脫毒、霧培法、航天育種、生物育種、射線誘導、基因編輯等。

孟憲東
北京東成盛世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馬鈴薯農場發展必須經過職業—事業化、數字—標準化、特色—規模化和現代—產業化的四個階段,不存在“跨越式”發展。未來最有競爭力的商業模式有平臺(共創共享)、互聯網(免費賦能)、資本(放大加速)、供應鏈(資源壟斷)、連鎖(復制增效)。

看見·行業 | 熱點

2月9日,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等14部門發布《關于做好2023年春耕化肥保供穩價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鼓勵煤炭供應企業、鐵路部門與重點化肥生產企業簽訂產運需三方中長期合同。各地電力運行部門和電網企業要加強電力調度,支持化肥生產企業簽訂電力中長期合同,除不可抗力因素外,不對化肥生產企業實施有序用電。

14部門發布《關于做好2023年春耕化肥保供穩價工作的通知》

2月21日,農業農村部發布《關于落實黨中央國務院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部署的實施意見》指出,抓緊抓好糧食和農業生產,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啟動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加強農田設施建設,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支撐。穩定面積、提高單產,確保全國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確保全國糧食面積穩定在17.7億畝以上。

啟動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

熱點

數據

2月23—24日,在山西晉城召開的2023年春季氮肥市場形勢分析會上,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理事長顧宗勤指出,2023年全球氮肥供應緊張局面將逐漸緩解,但煤炭、天然氣的供應形勢將依然偏緊,預計春耕期間氮肥供應形勢將整體好于去年。

今年春耕氮肥供應形勢好于去年

據全國農業保險數據信息系統數據,2022年,我國農業保險為1.67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5.46萬億元。全年實現農業保險保費規模1192億元,同比增長23%,鞏固我國農業保險保費規模全球第一地位。

5.46萬億元

2月1日,農業農村部發布公告,《稻田油菜免耕飛播生產技術規程》等160項標準業經專家審定通過,批準發布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自2023年3月1日起實施。其中,多項標準與農資行業相關。

160項

3月2日,科迪華宣布完成對興播和世多樂的收購,從而在快速擴張的生物制劑市場進一步鞏固了全球領導者的地位。興播是總部位于西班牙穆爾西亞的微生物技術專業公司,世多樂是生物制品行業最大的獨立公司之一,總部位于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休斯敦。

科迪華完成對興播及世多樂的收購

2月9日,吉林省農業農村廳發布《吉林省關于2023年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的政策》。2023年吉林省將加大大豆生產支持力度,原則上,東部和西部地區大豆生產者補貼畝均要高于玉米生產者補貼220元左右,中部地區大豆生產者補貼畝均要高于玉米生產者補貼320元左右。

320元

據中國氮肥工業協會快報統計,2022年全國累計生產合成氨6095.8萬噸,比上年增長3.2%;氮肥產量4131.0萬噸(折純),比上年增長2.6%;尿素產量5761.3萬噸(實物),比上年增長3.6%。

6095.8萬噸

看見·行業 | 關注

2022年大田農藥登記銳減

與2021年相比,2022年大田農藥登記是銳減的。
經檢索中國農藥信息網,2022年共有438個農藥產品獲得大田農藥批準證,其中大田農藥制劑為387個,大田農藥原藥和母藥分別為45個和6個。此數據相比于2021年同期近2500個產品已出現大幅度下降,且在2022年沒有新的有效成分被批準。

具體來看大田農藥制劑方面,除草劑仍占據半壁江山,登記產品為135個,接下來占據較大份額的則是殺蟲劑/殺螨劑98個、殺菌劑86個以及植物生長調節劑/植物誘抗劑52個,其余的農藥產品還包括殺線蟲劑2個、殺螺劑2個、殺鼠劑1個和昆蟲信息素1個。
2022年多個農藥原藥登記迎來爆發,廣受業界關注的包括丙硫菌唑原藥13個;氯蟲苯甲酰胺(康寬)原藥7個;精草銨膦原藥3個;草銨膦原藥1個。
除了引起廣泛關注的丙硫菌唑、氯蟲苯甲酰胺等熱門農藥品種之外,2022年也新增了包括苯唑草酮、蕓苔素、吲哚丁酸、丁氟螨酯、環磺酮等共計22個原藥/母藥獲得登記。
根據數據匯總統計可以看出, 2022年相對屬于中國農藥登記的小年,但仍有多個原藥品種按照新規要求完成了原藥登記,丙硫菌唑、氯蟲苯甲酰胺等農藥品種登記也迎來爆發,這也預示著隨著中國農藥新規的深入實施和合規引領,未來會有更多綠色、高效、低風險農藥品種實現登記上市。

成長空間

擴種潮下的

聚焦油料作物

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行/于平平 胡晶晶 蘇園芳 楊建召 沈南 劉千里

近年來,在端穩中國人“油瓶子”政策導向持續推進的大背景下,我國持續加大國產油料種植面積,不斷提高國產油料自給率,國產大豆、油菜籽、花生、葵花籽、亞麻籽等油料作物播種面積不斷擴大。
尤其是 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著重要求我國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以來,以大豆、花生、油菜為代表的油料作物相繼掀起擴種的高潮,面積、總產量顯著提升,并連創紀錄。
油料作物種植面積逐年不斷擴大的背后自然也拉升農藥、化肥等農資產品需求,進一步擴大農資市場“油量”空間。
只要農資企業、經銷商瞄準需求發力,抓住機遇就能打開新的成長空間。
此次專題我們著重聚焦大豆、花生、油菜三大油料作物,深度調研、充分展示這三大作物在種植端、農資需求端的新變化、新特點、新商機。

需求旺盛,自給率不到三分之一
現在的“油瓶子”里主要裝了哪些中國油?我國食用油的消費量有多大?
作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中國食用油需求遠超其他地區。近年來,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續提升,中國在食用油需求方面仍保持增長勢頭。到2021年,中國食用油總消費量提升至4233萬噸,同比增長3.9%。
那么,國產油料一年可以榨多少油?中國糧油學會首席專家、油脂分會名譽會長王瑞元先生發表的《關于2021年我國糧油產銷和進出口情況簡介》顯示,國產油料一年可榨菜籽油425萬噸、花生油322萬噸、大豆油57.8萬噸、葵花籽油12.5萬噸、茶油75萬噸、亞麻油(胡麻油)9萬噸、芝麻油8萬噸、玉米油150萬噸、稻米油50萬噸、棉籽油110.5萬噸、其他5萬噸。合計僅為1224.8萬噸。
這樣看來,我國食用油需求存在巨大缺口,目前我國仍是油料和食用油進口大國。長期以來,中國主要油料國內生產量低于國外進口量,中國油料市場高度依賴于外國油料進口。2016年中國進口油料占市場流通油料總量比例增至64.15%,2018年國內油料年產量開始增加后,該比例才有所下降。2021年,中國油料市場進口油料占比降為59.67%,油料進口量為1.02億噸。
此外,我國還直接進口食用植物油來彌補缺口。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2021年我國食用植物油的進口量為1131.5萬噸。
總體來說,國產油供給遠遠不能滿足國內的有效需求,自給率不到三分之一。
因此,擴大大豆和油料種植生產,提高自給率,扭轉油料依賴進口的局面,事關中國人的飯碗安全。

數據顯示,2022年大豆種植面積達1.54億畝,比上年增加2743萬畝,產量達2028萬噸,增加389萬噸;花生種植面積增加至7125萬畝,產量增加至1830.8萬噸;油菜面積達到了1.09億畝,比上年增加了近400萬畝,產量達到了1553萬噸,增產81萬噸。整體上,食用植物油自給率提高了1.6個百分點。
特色油料中,芝麻種植面積和總產量穩中有增,以河南、湖北為主,全國芝麻消費量超130萬噸;向日葵和胡麻種植面積以及總產量小幅下降;油茶種植面積、產量逐步提高,產量達62.7萬噸,產值達1160億元,向精煉油、化妝品基礎油等方向拓展。
今年,我國將持續推進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確保大豆油料面積穩定在3.5億畝以上,食用植物油自給率提高1個百分點,牢牢端穩中國人的“油瓶子”。

聚焦油料作物:
擴種潮下的成長空間

新品種+新技術,助力提質增產
目前中國油料作物與玉米、水稻等農作物相比,大部分油料作物面臨著單產水平低、機械化程度低、種植效益差和專業化、規模化程度不夠等問題。另外,生物育種技術和品種方面與發達國家也存在一定差距。
以上種種因素,直接導致種植者種植油料作物積極性不高,也阻礙了我國油料作物繼續擴種。
要想扭轉油料依賴進口的局面,提高油料自給率,就要持續推進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加大補貼力度,調動種植者種植大豆和油料的積極性,這是對種植者最直接的激勵。更重要的是要采用新品種+新技術,助力大豆油料種植者提質增產,提高收益,這才是產業發展的關鍵。

油料作物,

為什么持續受到關注?

產能提升初見成效
受種植效益和農業結構調整等因素的影響,2013—2018年,中國油料種植面積波動減小,2018年之后油料作物面積開始小幅度回升。近幾年,我國油料種植面積相對較為平穩,2021年中國油料種植面積為19653.36萬畝,較2020年減少了40.36萬畝,同比減少0.20%。油料產量在前期處于較高水平的基礎上,突破并在2016年之后站穩3400萬噸臺階,2021年全國油料產量達到3613.17萬噸。
其實,自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及“大豆”“油料”之后,這兩個關鍵詞就再也沒有缺席過。但2022年有所不同,“中央一號文件”用了較大篇幅明確提出“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并就此提出多個具體措施與路徑。
此后,以大豆、花生、油菜為代表的油料作物相繼掀起擴種的高潮,面積、總產量顯著提升,并連創紀錄。

我國是全球重要的油料生產大國,油料作物是僅次于糧食作物的第二大農作物。我國人口眾多,也是食用油生產和消費大國。但國產油供給卻不能滿足國內的有效需求,自給率不到三分之一。為了端穩中國人的“油瓶子”,我國掀起了油料作物的擴種高潮。

原創專題

幫助種植者能種、會種、種得好
以技術創新支撐實現大豆、油料全面持續高產穩產和優質高效,增加種植者的收益,這才是一個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
舊技術必須最大化應用,新技術也必須產生。只有不停地做技術和產品迭代,才能滿足種植戶不斷增長的需求。
比如,中國工程院李培武院士發明毒素阻控與誘發結瘤耦合的生物菌劑ARC-BBBE,揭示了黃曲霉合成阻斷路徑,研制出綠色阻控劑,并進行了技術轉化,獲得了國家微生物肥料登記證,實現了產業化。
再比如,我國大豆小面積攻關畝產突破330公斤,涌現出了一批高產典型。
而讓技術成果在田間落地,幫助種植者能種、會種、種得好,滿足種植戶需求,則是企業、經銷商拿下市場的關鍵。
當下,種植者對于擴種大豆油料“如何種”很關心,對技術指導需求強;對肥料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需求更加多樣化、精細化;病蟲害痛點多,需要綜合解決方案。
隨著大豆油料種植越來越受重視,消費者對食用油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種植戶不僅追求產量,還非常注重品質。因此,科學合理的提質增產方案自然就更容易贏得種植者的心。
因此,企業要針對不同土壤條件,不同作物、不同時期需肥、用藥需求,甚至不同種植戶的需求,制定科學的施肥或者用藥方案,做好技術服務;經銷商、零售商要積極向服務商轉型,圍繞作物精耕細作,以優質產品+技術+服務,讓廣大的種植戶提質增產,獲得好收益。

品種、農機直接關系種植效益
擴種大豆、油料,品種、農機是關鍵,直接關系種植效果和效益。
提高單產、品質,良種是關鍵。雖然,我國生物育種技術和品種方面與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但近幾年,我國大豆、油料育種也有了一些新的突破,如培育出中油雜系列、華油雜系列等許多優質油菜品種,審核通過的高油酸花生品種也早已超過了100種。
勞動強度大,人工成本高,費工費時,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種植者種植大豆、油料的收益,并影響其種植積極性。因此擴種大豆、油料,高效種管收作業機具是另一個關鍵點。
比如,油菜毯狀苗機械移栽是解決茬口矛盾,擴大南方冬閑田油菜種植的一項重要技術,作業效率可達5—8畝/小時,作業成本卻只有人工移栽的1/10。
再比如,山東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針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研發的排種器,能夠實現大豆、玉米同時播種,效率提升30%。

補貼調動積極性
繼續擴大大豆和油料種植生產,重點在于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
可以通過提高對種植大豆、油料作物的補貼金額,調動種植者生產的積極性。比如大豆,補貼加上賣農產品收入才能與其他作物的收益相抗衡,補貼是穩住大豆種植面積,甚至是繼續擴大種植面積的重中之重。2022年黑龍江大豆每畝補貼248元,吉林333—500元,遼寧260—270元,內蒙古260元左右。今年大豆糧補的金額將會繼續保持高位,而且依然遠遠高于玉米的補貼金額,預估吉林大豆生產者補貼畝均要高于玉米生產者補貼320元左右。

聚焦油料作物:
擴種潮下的成長空間

原創專題

其中,東北三省一區作為我國優質大豆主產區,承擔大面積恢復大豆種植的主要任務。東北產區的黑龍江占全國產量的將近一半,內蒙古占全國產量的一成以上,兩者之和占區域產量的九成以上,占全國產量的將近60%。
在多方努力下,2022年我國大豆油料種植面積的擴張立竿見影,成效顯著。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22年大豆種植面積達到1.54億畝,比2021年增加了2743萬畝,大豆產量2028萬噸,創歷史新高,自給率提高3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22年黑龍江省大豆播種面積、總產量均創歷史最高紀錄,均居全國第一。大豆播種面積7397.5萬畝,占全國的48.1%,超國家下達任務指標665.9萬畝,比2021年增加1565.9萬畝,增長26.9%,占全國增量的57.1%。大豆產量達到190.7億斤,占全國的47%,同比增加46.9億斤,增長32.6%,占全國增量的60.3%。
綏濱縣連生鄉豐碩農資商店于家友表示,黑龍江大豆這兩年種植面積整體增長20%—30%,主要得益于兩大因素的拉動,一是國家政策導向、補貼增加的刺激;二是2021年以來大豆價格的高開高走(2021年黑龍江大豆收購價在2.5—4元/斤,2022年3—4.5元/斤),農戶收入顯著提升,積極性進一步被調動起來。這兩年黑龍江大豆擴種主要集中在東部和北部區域,土地流轉的速度在逐漸加快,一家兩三坰地的種植戶在減少,十坰以上的大戶在增加。

政策引導、價格高企驅動
全國掀起大豆擴種浪潮
都說2022年是個大豆年!它將作為一個里程碑寫進中國農業的發展史中。因為從這一年起,擴種大豆,已經不僅僅是市場的需求,而且已經上升為國策。
其實,作為重要的戰略大田作物之一,國家連年出臺扶持大豆種植的政策。從2004年開始,至今已有13份“中央一號文件”關注大豆生產,特別是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大豆振興計劃以來,文件已經連續第四年聚焦大豆的種植推廣。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文件繼續提出加力擴種大豆油料,深入推進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扎實推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支持東北、黃淮海地區開展糧豆輪作,穩步開發利用鹽堿地種植大豆。文件同時指出,要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實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試點。
在總體目標上,在1月18日全國農業農村廳局長會議上,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黨組書記、部長唐仁健表示,2023年我國將擴大豆、擴油料,再擴種1000萬畝以上,確保大豆油料種植面積穩定在3.5億畝以上。
在落地上,以內蒙古、東北三省為主的春大豆區、黃淮流域的夏大豆區、以四川云南為主的西南產區以及長江中下游、西北、南方產區都相繼調整結構,推動大豆擴種增產。
油料自給率的提升持續被政策強調,但執行層面,國產大豆的面積擴張更為立竿見影。

大豆擴種浪潮來臨,

1.54億畝農資市場機遇可期

要想端穩中國人的“油瓶子”, 提升大豆油料產能和自給率是核心。
從種植端來看,一直以來,大豆都是全球各類作物中極為重要的農作物之一,在我國居民飲食消費和畜禽養殖中更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近三年,在國際經貿摩擦加劇,全球大豆供應鏈不確定性持續增加,我國食用油對外依存度加大的背景下,大豆的戰略地位也愈發凸顯。
從農資端來看,大豆的農藥市場僅次于果樹、蔬菜,列第3位,如果以單一作物計,大豆的農藥市場列各種作物之首(谷物類還包括大麥、小麥、小米等)。同時,大豆還是世界第一個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亦為最大的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
可以說,大豆油料牽動著國家糧食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而從2022年開始,“擴種大豆”也一舉成為農業領域最火熱的字眼。尤其是今年,2月13日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再次聚焦大豆生產,加力擴種大豆油料,深入推進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
?“加力擴種大豆油料,深入推進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扎實推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支持東北、黃淮海地區開展糧豆輪作,穩步開發利用鹽堿地種植大豆。”
無疑,在擴種浪潮的帶動下,大豆的種植前景將會持續向好,大豆農藥、化肥市場將迎來新一輪的機遇期。

要想端穩中國人的“油瓶子”, 提升大豆油料產能和自給率是核心。

聚焦油料作物:
擴種潮下的成長空間

原創專題

種植成本不斷攀升
地租、農資和人工成本上漲顯著
近年來,我國大豆種植成本是不斷攀升的。其中,地租、農資和人工成本上漲最為顯著,且明顯高于世界主要出口國的生產成本,再加上價格波動劇烈且未跟上成本上漲步伐,國產大豆種植收益是不斷下降的,收益長期低于玉米等作物。
于家友直言,一直以來,種大豆“不掙錢”基本成為農民共識。所以,對農民來說,玉米和大豆,種啥都是種,就看哪個效益高。這兩年黑龍江兩三坰地的種植戶減少的原因多是受種地成本增加的因素(種子、化肥、農藥、人工、包地費用,飛防、收割、倉儲等其他費用)影響。2022年,黑龍江一坰地大豆地租12000—16000元,農資(種子、農藥、化肥等)成本3000元左右,人工1000元左右,總成本合計20000元左右。種一坰大豆產量6000斤左右,以一斤2.8元成交來算,總產值16800元,補貼3700多元,玉米大豆輪作補貼2250元,合計補貼6000元左右,總收益達到22800元。一坰大豆凈收益不到3000元。所以,今年黑龍江省東部和北部區域仍以玉米種植為主,大豆增量主要來自“水改旱”。
盡管農戶種大豆“不掙錢”,但玉米大豆輪作仍然有其必要性,因為這樣可以防治病、蟲、草害,調節黑土地肥力,還有利于下一茬作物產量和品質的提升。而且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釋放了一個明確信號,就是大豆生產者補貼有可能又要提高了,將進一步有力縮小大豆和玉米的種植效益比值。同時,相應的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試點也將進一步完善,總的來說,大豆的種植前景還是可期的。

種衣劑、除草劑、植調劑迎來新的增量契機
大豆擴種,最先帶動的一定是豆田農藥的銷售增長,未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我國大豆農藥市場前景將持續看好。
據東興化工測算,如果中國大豆自給率提升10%,對應國內大豆產量增量在1000萬噸左右,預計將帶動國內相關農藥新增需求約10億元。而據業內人士透露,整體來看,大豆種植面積的快速增長,粗略估計僅2022年就帶動豆田用藥量增長15%以上。
據中國農藥信息網統計,截至2023年2月15日,有效期內國內大豆登記農藥產品共1501個,包括1160個單制劑和341個混劑。
種衣劑市場:克百威面臨淘汰,精甲·咯菌腈是登記熱點成分
大豆擴種后,作為病蟲防治第一關的種子處理劑的使用量也將穩步拉升。
種衣劑在國內大豆上的應用已經非常普遍,而且隨著種衣劑研究與應用技術的深入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種衣劑因其所具有的殺蟲、殺菌、壯苗等特點越來越受到農民的重視。據了解,黑龍江目前僅有1/3左右的大豆在播種前進行種子藥劑處理,提升空間極大。
吉林省吉享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經理費千武表示,種衣劑的使用能為大豆實現有效防治病蟲害、增產增效提供保障,所以這幾年在主要大豆產區的推廣非常迅猛。黑龍江大豆種衣劑的使用較為普及,實際使用面積已經超過了2000萬畝,使用比例達種植總面積的1/3以上。目前,國內大豆種衣劑產品的成分配比、性能相對單一,產品配方以克百威加福美雙、多菌靈為主,多年來幾乎沒有改變,含有克百威的大豆種衣劑屬于高毒農藥,2025年底將會被正式淘汰。
而克百威一旦全面停用后,我國大豆種子處理劑市場將出現較大的空缺,亟待新型替代產品來填充。精甲·咯菌腈成為這幾年農藥廠商種衣劑登記的熱點成分。含咯菌腈混精甲霜靈或噻蟲嗪成分的綠色大豆種衣劑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生產上。

聚焦油料作物:
擴種潮下的成長空間

原創專題

費千武介紹,精甲·咯菌腈防治由高等真菌引起的苗期病害及由低等真菌引起的土傳和種傳病害,專用于種子處理,使用方便、安全,不污染環境。既可供種子公司作種子包衣劑,也可供農戶直接包衣,對大豆的根腐病、立枯病、猝倒病有著很好的防治效果,當前在黑龍江大豆區有著很好的推廣應用前景。
先正達、拜耳、安徽豐樂、吉林八達、遼寧壯苗、黑龍江護苗科技、深圳千色龍等國內外種衣劑企業在國內大豆主產區都有著相當大的市場占比。先正達的亮盾?(25克/升咯菌腈+37.5克/升精甲霜靈)、利農?(氟唑環菌胺 4.85%+咯菌腈 2.55%+精甲霜靈3.6%)、邁舒平?(22.2%噻蟲嗪+1.1%咯菌精+1.7%精甲霜靈),在黑龍江市場都是明星大品。
除草劑市場:最受益品種咪唑啉酮類和二苯醚類
大豆對農藥需求中,除草劑占了75%,大豆擴種對大豆相關除草劑需求勢必存在一定程度的增加,最受益品種是咪唑啉酮類和二苯醚類。
“除草劑始終是廠商在大豆上登記最多,投注最大精力的第一大品類。因為目前我國種植的都是非轉基因大豆,所以,除草劑的主要品種是咪唑啉酮類除草劑和二苯醚類除草劑,這兩個品種的銷售額在全部大豆用農藥品種中一直保持著領先。而大豆擴種,也將使這兩個品種最受益。特別是隨著我國大豆轉基因商業化進程的加快,這兩個除草劑品種的需求將進一步打開。例如,以氟磺胺草醚為代表的二苯醚類除草劑在黑龍江的使用量會再上臺階。”費千武表示。
目前,咪唑啉酮類除草劑是國內大豆用除草劑中最大的品種,既可做土壤處理劑,又可莖葉噴施,具有除草效率高、使用劑量低、毒性小、使用方便等特點。咪唑喹啉酸(滅草喹)、咪唑乙煙酸(咪草煙)、甲咪唑煙酸(甲基咪草煙)、甲氧咪草煙等4個產品主要用于大豆。
其中,甲氧咪草煙是當前備受矚目的新興品種,市場潛力不容小覷。截至2023年2月15日,甲氧咪草煙大豆用產品6個,均為4%的水劑。據了解,目前甲氧咪草煙在國內黑龍江等大豆田除草劑市場所占比重還是比較低的,相對銷售額也是極小的。但可以預見,隨著大豆農藥零增長行動方案的推進,低毒高效的甲氧咪草煙需求與推廣和市場占比會進一步加大,可謂前景廣闊。
除此之外,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模式面積的增長,對同期播種的大豆和玉米安全高效、廣譜、便捷的封閉除草劑品種及其組合,也具有極大的布局空間。

植調劑市場:苯肽胺酸、二氫卟吩鐵等新品種值得關注
植調劑在我國大豆主產區的應用非常廣泛,科學使用不僅可以提高大豆結莢率、促進大豆早熟、改善大豆品質和產量、提高蛋白質含量,還可以用于播種前種子包衣,可提高種子活力,促進大豆種子發芽等。而近幾年隨著大豆的種植面積和單產的提升,農戶使用植調劑保障產量和提升品質的動力也進一步提升。植調劑用量逐年快速增長,也和殺線劑一樣成為近年來廠商競相布局的熱點品類。
中國農藥信息網顯示,截至2023年2月15日,大豆上登記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產品有19個,單劑登記數量最多的為蕓苔素內酯,有3個,其他包括羥烯腺嘌呤、幾丁聚糖、吲哚丁酸、苯肽胺酸、28-表高蕓苔素內酯、二氫卟吩鐵各1個。
可以看出,近年來涌現的苯肽胺酸、二氫卟吩鐵為代表的植調劑新品種在大豆上都得到了很好的推廣和應用。愛利思達、云大科技、陜西上格之路、江門市大光明、鄭氏化工、南京百特都是這個市場的佼佼者。
“目前大豆植調劑市場的主要問題是比較混亂,泥沙俱下,產品參差不齊,甚至出現營銷過度,夸大其詞,農戶難以辨別并科學使用的亂象,亟待規范。而我們的二氫卟吩鐵這三年多來已經在黑龍江北大荒集團寶泉嶺農場、九三農場,安徽的宿州開展了大量的試驗示范,平均畝增產可達到10.5%,接下來會進一步加大產品在全國大豆產區的投放和推廣力度,打造品牌。”南京百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市場總監馬玉林表示。
當前植調劑19個登記產品僅僅占大豆用農藥登記產品總數的1.3%,相對屬于空白市場,留給廠商擴展登記新品的機會還非常多。可以預見,在種植面積持續增加和提質增產理念的驅動下,大豆植調劑可挖潛的空間還非常大,市場前景無限。

成本低、性價比高的專用肥、功能性特肥都是藍海
一直以來,相較于水果、蔬菜等作物,肥料行業對油料作物用肥的開發都相對滯后。這是油料作物的種植短板,也是肥料行業的藍海所在。所以,大豆擴種,對多品類肥料產品的需求拉動勢必是非常顯著的。
相比其他大田作物,大豆的用肥水平和使用量是相對較低和較少的。一如湖北三寧化工農化服務部部長趙洪濤所說,有別于其他大田作物的減肥境況,大豆是需要“增肥”的,需要引領農戶走出“不需肥”的誤區。大豆是固氮性作物,重點是補磷、鉀,但是因為大豆整體的產出比不高,農戶多是一次性的種肥同播為主,特別像黑龍江省的土壤肥力較高,農戶的施肥量相對就更少一些。但在大豆擴種的情況下,高效、綠色、性價比合理的專用肥不可或缺,需求會進一步提升。
六國生態農業公司黑龍江銷區總監楊智平表示,大豆面積的增長勢必會帶來整體用肥需求的增加,首先是高磷肥需求,其次是二銨需求增加,但用量都不是很大。例如,黑龍江區域大豆畝施肥量多在25—30斤,跟玉米相比施肥量較少,相應的總化肥用量也較少。同時,在國家擴種、提高單產政策的導向下,功能性特肥產品也有不小的增量空間,例如既能促進大豆增產、改善品質,又能培肥地力養地的菌肥是一個很大的方向,當然,各種大豆專用肥銷量也會提升不少。
拉多美魯南大區經理王德華則直言,總的來說,鑒于大豆整體的產出比不高,成本低、性價比高的復合肥、專用肥、功能性特肥在大豆上都有市場,特別是專用肥。目前肥企集中布局的區域還是在黑龍江、河南、山東、安徽等地,產品目標都集中致力于大豆的增產增效。
目前,三寧在華南、長江流域結合大豆土壤特性、種植習慣,針對性地開發推廣功能性產品。在黃淮海和東北區域分別主推金鈦能15-6-9大豆專用肥和金鈦能硝氯基11-20-14專用肥,同時配用三寧金鈦能顆粒微生物菌劑。拉多美在魯西南大豆產區主推平價、低氮、高磷、高鉀類產品為主。六國在黑龍江大豆上主推六國網48%(15-23-10)大豆專用肥、五大料48%(15-23-10)復合肥兩款產品。
“大豆擴種帶來的用肥商機是長期而深遠的,企業要想謀求上量,打造大品,鍛造品牌,總體思路是做好市場、作物、客戶的聚焦,做好農技下沉服務。細化來說,要針對不同大豆產區的土壤條件,需肥的特性,制定科學的施肥方案,并通過高頻次的 ‘三會’讓農戶看到實實在在的增產增效結果。同時,還要多些創新營銷策略,利用好當下農資新媒體、新的互聯網工具、新的宣傳平臺,多元立體化打造品牌形象和市場影響力。”趙洪濤表示。

一直以來,花生都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經濟作物,在國內的種植面積居于第三位,僅次于大豆與油菜籽。
作為大田中的熱門經濟作物,截至2021年底我國有10多個省份的花生面積超過了150萬畝,全國常年種植花生面積基本穩定在7000萬畝左右。
7000萬畝的花生面積體量,蘊藏著龐大的農資市場容量。據了解,僅河南花生農藥市場容量就在50億元左右,多年來一直是廣大農資廠商聚焦布局上量的重點作物。

面積減種已成定局
近幾年大豆的關鍵詞是“擴種”,花生的關鍵詞則是“減種”與“復興”。
“減種”主要體現在種植面積和產量上的縮減。從國家統計局數據來看,2010—2021年這十年我國花生種植面積和產量都是穩步增長的,2020年一舉突破7000萬畝的大關,2021年更是達到7208萬畝。
2022 年,《“十四五”全國種植業發展規劃》更是提出2025 年花生面積要達到 7500 萬畝左右,產量要達到 1900 萬噸以上。要實現這個目標,產量年均增長要達到 1.26%左右。
但根據筆者市場調研,近幾年,受價格震蕩、極端氣候頻發、種植成本高企等因素的影響,花生面積大幅下降。
中國花生網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花生種植面積同比減少18.71%,為5077.23萬畝,總體減幅15%—20%;單產預估同比下降5%,總產花生果1269萬噸,折合花生仁820萬噸,總產量同比下降22.7%。其中河南花生預估減少三成,山東減少三成,河北減少二至三成,東北減少二至三成,整體減產幅度處于歷年高位。
根據筆者跟“花生第一縣”正陽的農戶、收購商與農藥化肥經銷商交流,2022年,正陽部分鄉鎮花生最低減種10%,最高減種90%,綜合預估減種在40%左右。

減種與復興交融,

7000萬畝花生農資商機不減?

近幾年大豆的關鍵詞是“擴種”,花生的關鍵詞則是“減種”與“復興”。

聚焦油料作物:
擴種潮下的成長空間

原創專題

花生增產方案市場生命力依舊強勁
無方案不營銷,近幾年花生面積的銳減并沒有降低農戶對花生增產方案的熱情,花生增產方案依舊在全國花生產區展現出強勁的市場生命力。
都說未來在花生產區的大單品一定是以增產方案的形式出現,也確實如此。這幾年,種植面積在減少,但是花生病蟲害卻在逐年加重,花生增產方案的市場潛力自然也在不斷地放大。可以說,無論是農藥還是肥料企業在花生產區推廣的形式,從種衣劑、除草劑、殺菌劑、植調劑,再到拌種肥、復合肥、專用肥、藥肥以及功能性特肥等產品,多是以增產方案來呈現。
“近年來,在花生種植過程中,花生基腐病、根腐病、白絹病、果腐病等病害問題頻繁發生,越來越多的農戶選擇噴施花生增產方案來防治這些病害,花生增產方案的種植管理在各地日益得到種植戶的認可。當前市面上絕大多數花生增產方案都是集花生營養補充、病害防治于一體的,市場前景廣闊。但是經過多年推廣,目前花生市場增產方案產品也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給正常的增產方案推廣造成很大的困難,價格戰盛行。”鄭氏化工市場部產品經理張廷峰表示。
在張廷峰看來,未來廠商要想打造花生增產方案大單品,純粹依靠浮夸的營銷手段是走不長遠的,關鍵還是要把產品做好,保證產品品質和安全性,效果才是贏得市場的持久動力。這就要求企業要加大田間的實驗示范密度,讓農戶真實地看到產品提質增產的使用效果,用效果去成就口碑,打造品牌。
鄭氏化工多年來一直致力于花生高產解決方案的研究,根據全國花生的生長規律和需肥特點,陸續推出了小胖墩系列、管田系列花生高產解決方案,在河南、遼寧等花生產區深受農戶的認可。其中,小胖墩更是憑借優異的控旺、防病治病、營養、增產的性能成為花生植調劑領域的明星大單品。而且,根據東北地區花生的生長周期長和雨水多、花生易早衰的特點,于2020年推出的田壯士花生高產方案四遍藥,經過3年多的推廣,也已經成長為大單品。

?“花生平均收購價多在3.5—4元/斤之間,高的甚至達到5—6元/斤,但2017年價格低至3元/斤,2018年甚至跌至1.5元/斤。從2020年年初至2022年4月,花生種植收益明顯低于玉米、大豆,而且花生種植自動化程度相較于玉米等競爭作物也偏低,再加上種植成本逐年高企,農戶種植熱情正逐年降低,改種意愿強烈,多改種玉米、大豆。”拉多美魯南大區經理王德華表示。
相較于玉米、大豆一畝地投入250—400元的種植成本(除地租),花生種植直接投入就高達700元/畝以上,相當程度上提高了種植風險。可以說,花生產業整體面臨著長期變局,面臨著復興需要。
“花生種植面積天然存在著極大的彈性,價格高了,農戶就擴種,反之就減種或者不種。受大幅減產影響,2022年以來,花生價格有所反彈。正陽麥茬白沙通貨花生米好貨收購價格在3.95—4.05元/斤,8個篩上精選花生米價格在4.35—4.40元/斤。因農戶收益回升,預計2023年花生種植面積較2022年可能出現擴種。例如新蔡以東、汝南以北與上蔡交界處就正在形成新的連片種植區。”貴州西洋河南銷售區域經理鄒會宇表示。
在這兩年“中央一號文件”一再強調要大力實施大豆和花生等油料產能提升工程的大背景下,花生產業整體前景自然是持續向好的。而且伴隨著消費者對高油酸等高品質花生需求量的增長,花生油作為健康油種,需求量的增長趨勢依舊是穩固的。同時,花生種植收益相對還較高,農戶種植積極性下行空間有限,未來花生種植前景仍非常可期,復興在望。
就像湖北三寧農資貿易有限公司農化部部長趙洪濤所說,花生產業整體始終是減種與復興交融的,所以面積縮減不會消弭農資企業布局花生的熱情。他對花生產業和后市整體機遇依舊看好,對農資需求整體看好。

土壤調控細分市場潛力大
近年來,全國花生產區由于連種重茬,用藥單一,用肥過量,導致莖腐病、根腐病、果腐病、青枯病及白絹病等土傳病害逐年高發,花生早衰落葉、死棵爛苗發生面積也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造成花生嚴重減產,有的地塊幾乎絕產。
由此也形成了一個圍繞花生土壤微生態調控的巨大細分市場。農藥上,土壤處理劑是亮點。對于花生拌種防治土傳病害,精甲霜靈、咯菌腈和嘧菌酯被稱為防治土傳病害的新“三劍客”。咯菌腈和甲霜靈是近幾年最經得起市場檢驗的兩個成分,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是近兩年登記的新熱點。
中國農藥信息網顯示,截至2023年2月19日,含咯菌腈的花生種子處理證件最多,有96個。而以甲霜靈·精甲霜靈·嘧菌酯為代表的三元復配種衣劑在主要花生區表現出非常大的優勢,上升勢頭迅猛。諾普信、佛山盈輝、廣東中迅、農心都在布局。
對于花生病害問題(土傳病害、白絹病、果腐病等),藥肥也有很好的預防效果,它也是近年來花生種植上推廣和應用最火熱的品類之一,產生了最受企業關注并布局的百億級大市場。盡管藥肥還存在暫無權威的國家標準、替代性強等問題,但是其憑借突出的殺蟲抗病效果,在花生市場和農戶中的認可度還是在逐步拉升。而且隨著這兩年洗牌的加速,也逐漸形成寡頭之勢。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廣西田園為首,廣西樂土、廣東中迅、河南遠見、鄭州沙隆達、陜西標正、波爾森等企業為代表的多品牌共榮的局面。

聚焦油料作物:
擴種潮下的成長空間

原創專題

廣西田園的撒成金?、廣東中迅的根力奇?、河南遠見的紅火?、鄭州沙隆達的倍喜樂?、陜西標正的錦袖?、波爾森小男孩定閑?在花生區都是成熟的大單品。未來,藥肥要想在花生市場再上臺階,還是要科學謹慎,對經銷商和農民實事求是,明晰功效,才能謀得更長遠的增量空間。
肥料上,對土傳病害防控、土壤調控有顯著效果的菌劑、菌肥、腐植酸類等功能性特肥產品近幾年在花生種植上也得到大面積的推廣和應用,花生用肥也穩步由傳統的大水大肥進入到特肥時代。
湖北三寧農資貿易有限公司農化部部長趙洪濤表示,隨著花生土傳病害的高發、農戶提質增產意識的提升,具備改良土壤、預防青枯、白絹病的功能性肥料需求逐年提升,市場日漸打開,農戶銷量也是成倍增長。但是礙于花生效益的震蕩,推廣上還面臨不少困難。未來,廠商還是要加大花生種植技術培訓,而且要針對性地布置實驗示范田,讓農戶切實感受到功能性肥料的增產增收效果,這是行業共同的責任,也是挖潛增量的機會。
拉多美魯南大區經理王德華也表示,近年來花生用肥減肥提質增效,土壤改良是主旋律。所以,拉多美在河南、山東、河北市場主推腐植酸鉀類產品(出口裝18-8-15腐植酸鉀、新G17-8-15腐植酸鉀),特別是腐鉀4.0產品(16-12-16),能夠調節花生土壤生態平衡,促進花生根系生長,提高結莢率,真正助農提質增效。

花生種肥同播

油菜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作為食用植物油和植物蛋白的主要來源,油菜在農產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國是世界油菜生產大國,常年種植面積1億畝左右,年產量1400萬噸左右,約占世界總產量的30%,產量和面積位居全球前列。
近年來,我國油菜更是實現了播種面積、總產、單產、油菜籽含油量和雙低品質“五齊升”。
綜合我國油菜生產情況和國內外市場形勢及趨勢看,我國油菜種植收益持續提高,未來油菜產業發展動力足空間大,也對油菜產業的持續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五齊升”的油菜產業
油菜在我國種植分布廣泛,其種植面積受到國家對種植油菜政策傾斜的影響而變化,也易受國際油料市場的沖擊。
2015年臨時收儲政策取消后,我國的油菜播種面積和產量均明顯減少。近幾年,隨著政策補貼力度加大,帶動了油菜種植規模擴張。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中國油菜種植面積1.05億畝,產量1471.35萬噸。國新辦消息,2022年油菜種植面積達到1.09億畝,增加400萬畝。
2022年是國家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的第一年,農業農村部實施擴種1000萬畝油菜推進行動,油料生產穩步發展。
油菜是擴種潛力最大的油料作物。我國南方大約有1億畝冬閑田,其中,可用于油菜種植的有5000多萬畝,這是擴種油菜的最大潛力所在。未來,隨著大力開發冬閑田、推廣油稻輪作、擴種南方冬油菜,長江中下游地區和華南地區油菜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將明顯增長。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測,預計到2025年,我國油菜種植面積有望達到1.2億畝左右,產量也將達到1800萬噸。
由于獨特的地理環境,中國的油菜種植從大片區來劃分,以秦嶺—淮河為線可以劃分為南方冬油菜和北方春油菜。春播油菜一般每年4—5月種植,當年10—11月收獲,種植面積與產量占全國的比重在7%—8%,主要集中于東北和西北地區,以內蒙古海拉爾地區最為集中。秋冬播油菜一般每年10—11月種植,來年5—6月收割,播種面積和產量占全國的比重在92%—93%,主要集中在兩個地區:長江流域主產區和西南主產區。其中長江流域油菜主產區,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西南油菜主產區,包括四川、貴州、云南、重慶等。此外,河南南部地區也是一個重要的秋冬油菜種植區。

擴種潛力大,

油菜農資市場暗藏了哪些機遇?

近年來,我國油菜實現了播種面積、總產、單產、油菜籽含油量和雙低品質“五齊升”。油菜種植收益持續向好,未來油菜產業發展動力足空間大。

聚焦油料作物:
擴種潮下的成長空間

原創專題

消費持續增長,種植效益明顯提高
我國是全球菜籽油第一消費大國。據農業農村部油料市場分析預警團隊估測,近10年來,國內油菜籽消費量(包括進口菜籽油折算成油菜籽)震蕩增加,2021年達到2303萬噸,年均消費增速為2.8%。
雖然我國油菜籽產量持續增長,但仍不能滿足國內居民消費需求,油菜籽存在比較大的供需缺口,需要進口油菜籽和菜籽油來填補。據監測,2017年以來,我國油菜籽產需缺口震蕩擴大,2021年創歷史最高831萬噸。但近幾年,我國油菜籽進口量明顯低于2018年之前,2021年進口量僅為264.64萬噸,同比下降15.02%,油菜籽供給量中進口量占比降低到16%。隨著進口油菜籽減少,我國轉而直接進口菜籽油,2021年菜籽油進口量為135萬噸。
而且,隨著消費升級,預計未來油菜籽消費需求仍有增長空間。
隨著油菜籽消費持續增長,產需缺口較大,拉動油菜籽價格保持高位。2022年我國油菜籽價格走強,自夏收油菜籽開秤以來,產地收購價格高開高走、購銷兩旺,全國油菜籽入廠月均價保持在3.29元/斤以上,較2021年同期提高6.8%以上。國產油菜籽市場在需求拉動下,繼續呈現穩中走強的趨勢。
當然,隨著我國農業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國際市場油菜籽產量、供需格局的變化,也會影響到國產油菜籽行情。但是,基于原料價格、加工方式、產品色香味、消費群體方面的明顯差異,目前國產菜籽(油)和進口菜籽(油)已經形成了相對獨立運行的兩個市場。近年來,國產油菜籽與進口油菜籽價差始終保持在每噸1600元以上,價差背后是市場競爭的差異化體現。
此外,隨著消費增長的拉動,油菜種植收益也持續向好。比如湖北,受單產增加和價格上升帶動,畝均產值達到1015.30元,較上年增加14.1%。
另外,主產省加大財政投入,支持油菜擴種,為增加農民種植綜合收益發揮了積極作用。比如,湖南2022年財政投入3.3億元,支持開展220萬畝稻油水旱輪作試點。

百億級農資市場,迎爆發機遇
通常種植一畝油菜,種子投入25—35元,肥料投入150元左右,病蟲草害防治方面投入50—80元(主要是除草劑和防治菌核病),不計算人力成本、地租成本,一季油菜的種植成本基本上每畝220元以上。上億畝的種植面積,我們簡單計算得出的油菜的農資市場容量是百億級的。
近年來,隨著種植油菜的效益逐年提高,加上政府補貼政策的推進,油菜生產逐步恢復,農藥、肥料、種子等農業生產資料投入在不斷加強。
尤其是集中連片的油菜規模化種植越來越多。種植大戶對于種子、肥料、農藥等農資產品的品牌和質量效果的重視程度逐步提高,對于新事物的接受度也在提高。這就促進了高端農資的銷售和推廣,給農資批發商和零售商帶來了不小的增量。

從各地區產量對比來看,前十大主產省為:四川、湖北、湖南、安徽、貴州、江西、云南、重慶、江蘇、河南。2021年這十個主產省的油菜籽總產量達到1278.75萬噸,約占全國油菜籽產量的86.91%。其中四川、湖南、湖北三省的油菜籽產量分別為338.66萬噸、251.78萬噸、230.25萬噸,合計約占全國的55.78%。
隨著種植面積與產量的雙雙提升,加之種植管理技術不斷提高,我國油菜的單產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從2010年全國平均每畝116.53公斤上升至2021年的140.30公斤。但這與歐盟206.67公斤/畝的單產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換句話說,目前我國油菜的單產不夠高,亟須在品種選育上加大投入,選育出高產的品種,提高種植戶的信心。
此外,油菜籽品質也有了進一步提升,含油量逐年上升,芥酸和硫苷含量呈逐年下降趨勢。2020年我國菜籽含油量較2019年同比上升2.12%,芥酸、硫苷雙低達標率上升3.7%。在育種技術強有力的支撐下,我國已培育出許多優質油菜品種,例如中油雜系列、華油雜系列等。
總而言之,我國實現油菜播種面積、總產、單產、油菜籽含油量和雙低品質“五齊升”。

聚焦油料作物:
擴種潮下的成長空間

原創專題

提升機械化水平,助力規模化生產
由于油菜品種的生物性特征,油菜綜合機械化率不高,特別是播種和收獲環節的機械化短板突出,生產過程主要靠人工。《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2021》數據顯示,油菜種植總成本929.16元/畝,其中人工成本552.26元/畝(家庭用工折價+雇工費用),占總成本的59.45%。
勞動強度大,費工費時,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戶種植油菜的積極性。因此,提升油菜種植機械化水平成為我國油菜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
農民愿不愿意種油菜,種多少油菜,主要考慮的還是經濟效益。農業農村部油菜全程機械化專家組組長吳崇友表示,只有提升機械化水平,提高經濟效益,農民才愿意種植油菜,國家才能實現油菜擴種的目標。
只有提升機械化水平,才可能改善目前油菜種植分散且效益低的現狀,盡早形成規模化油菜生產體系。比如在安徽和縣姥橋等土地比較平整的平原鄉鎮油菜種植面積增加明顯,主要原因就是平原種植更加有利于機械化播種和收獲。而在云南,雖然當地油菜花旅游業較為發達,每年都有眾多游客前去觀賞油菜花海,由此也吸引農戶積極種植油菜,但因云南平原較少,規模化種植有一定難度,云南2022—2023年新季油菜種植面積與上一產季基本持平。
國家政策的扶持使我國油菜全程機械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21年,我國油菜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1.92%,其中種植機械化水平僅為38.81%,收獲機械化率接近50.97%。但總體來看,我國油菜機械化水平還是比較低,特別是種植機械化水平低,作業成本比較高。
在我國大部分油菜產區,無論是品種特性、栽培技術,還是用藥、施肥習慣等都尚難以與機械性能相匹配。
比如,我國長江流域油稻輪作區油菜種植面積占全國油菜種植總面積的80%以上。油稻輪作區,油菜與水稻的播栽、收獲時間有沖突,許多種植戶和企業擔心影響水稻收成,不愿意種植油菜。解決油菜與水稻生育期的茬口矛盾問題成為長江流域油菜擴種關鍵。
在茬口允許的情況下,應早盡早,搶墑播種,是冬油菜播種的常態。而油菜機械化播種省時、省力,效率高,能夠有效縮短播種時間,緩解茬口矛盾問題。這就需要種植戶根據墑情茬口選擇合適的機械化耕種方式(機械直播、無人機飛播和機械移栽)。
比如,無人機飛播油菜能適當緩解南方冬閑田茬口銜接矛盾,作業效率高(1臺無人機1小時平均播種40畝,頂8臺農機或40個人工),而且與地面播種機械相比,受田間條件影響小。重慶2022年秋季飛播油菜10萬畝以上。
再比如,油菜毯狀苗機械移栽也可以解決茬口矛盾。傳統人工移栽,2個勞力一天只能移栽1畝地,而利用毯狀苗機械移栽新技術,作業效率可達5—8畝/小時,作業成本只有人工移栽的1/10。
當然,種植戶也越來越青睞于選擇適合機械化操作的農資投入品。農資企業如果能夠滿足種植戶的這一需求,就會擁有一大批的忠實粉絲,最后贏得市場。比如,住商肥料油菜肥在規模種植區主要服務于當地經銷中心直供種植大戶,由于住商肥料顆粒比較均勻、顆粒硬度高,很適合目前種植大戶的無人機施肥需求,在安徽、江蘇油菜種植大戶中備受青睞。

解決痛點問題,才是市場最大的需求
科學合理的種植技術和適時的病蟲草害防治是提高油菜產量與品質的關鍵。
除草是油菜種植時重要的管理措施,能夠保證雜草不與油菜爭水分、養分,利于油菜的正常生長。近年來,很多種植戶表示油菜田除草越來越難,主要是因為油菜對除草劑比較敏感,除草劑是否正確使用對除草效果有很大的影響。冬油菜區除草劑一般以乙草胺類、異丙甲草胺和高效氟吡甲禾靈為主;春油菜區除草劑主要為高效氟吡甲禾靈、精喹禾靈和草甘膦。
根據病蟲害發生趨勢預報,2023年全國油菜病蟲害總體中等發生,發生面積1.07億畝次,重于2022年。油菜主產區春季氣溫偏高,部分地區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容易造成蚜蟲和菌核病大規模發生。要及時巡查大田,提早制定病蟲害防治方案。
病蟲害高發,使得油菜的豐產和穩產面臨嚴峻挑戰。一般油菜種植戶一季用藥2—4次,當然,這還要依據管理水平及每一季病蟲草害發生情況而定。油菜主要蟲害為蚜蟲,以及菜青蟲、小菜蛾、菜螟等鱗翅目害蟲。蚜蟲一般可用吡蟲啉;鱗翅目害蟲可選用高效氯氰菊酯、甲胺基阿維菌素等。油菜主要病害為菌核病、霜霉病、病毒病,常用殺菌劑主要為多菌靈、菌核凈、多·酮類、咪酰胺和腐霉利等。
近年來,油菜苗期病蟲害發生率有所增加,因此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技術發展迅速。可以有效防控油菜根腐病、霜霉病和菜青蟲、蚜蟲等苗期病蟲害,提高油菜成苗質量、抗逆性、抗病性。
長江流域油菜種植區,長期嚴重漬害,菌核病等病菌高發。為了更好地防治菌核病,在油菜初花期,各主產區積極開展“一促四防”,進行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比如,2022年湖北57個冬種油菜綠色高質高效生產示范縣陸續對190.4萬畝油菜示范片實施統防統治,使用植保無人機超3000臺,300多個種植大戶、新型經營主體直接參與油菜菌核病統防統治社會化服務。
無人機飛防作業進行專業化統防統治,不僅大幅度減少人工量,還減少了農藥使用量,解決了種植戶作業難的問題,病蟲害防治也更經濟安全高效。
對于企業和渠道商來說,針對油菜種植戶痛點問題,提供相應的實用性解決方案一定是擴大市場最好的方法。

聚焦油料作物:
擴種潮下的成長空間

原創專題

肥料需求更加多樣化精細化
傳統種植時期對品質要求比較低,所以在選擇品種與肥料上比較粗放,管理也比較粗放。隨著老百姓對食用油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種植戶不僅要追求產量,還非常注重油菜的品質。為了提高品質與產量,那么種植管理就需要有所改變。
傳統的油菜種植一般是“一底兩追”:底肥+臘肥+薹肥,即60—70斤底肥,臘肥和薹肥共約40斤尿素,合計約110斤肥料,畝投入170—180元,加上施肥人工成本,合計每畝施肥成本200元左右。一般是房前屋后、地頭、道邊、坡地丘陵、梯田分散種植。
近兩年,隨著油菜規模化種植水平的不斷提升,油菜施肥水平和施肥技術也在發生變化。
現在一般“一底一追”為主:一次底肥、一次臘肥或者薹肥,個別也有一次性施肥的,減少了1—2次施肥人工成本,合計畝施肥量減少約20%,畝施肥成本減少20—30元。
“以前是一家一戶小面積種植,在肥料施用上不重視。隨著土地流轉的加速,種植大戶越來越多,他們對肥料的重視程度更高,需求更加多樣化精細化。”六國生態農業公司黑龍江銷區總監楊智平表示,這給肥料企業帶來巨大的機遇,在油菜專用肥方面實現突破。六國化工推出的油菜專用肥和一些配比適合油菜的肥料銷量實現了增長。六國化工針對種植戶提供油菜的全程營養解決方案,比如油菜專用肥中特別添加了油菜所需的硼元素,對油菜提質增效有顯著的作用。
“以往,種植戶就使用簡單的15—15—15的普通化肥,現在他們開始使用功能性的肥料。”拉多美江西業務經理許光華表示,拉多美生產腐植酸鉀的肥料,比如青蛙王子20—10—20、26—12—12等產品,有著減肥增量(減少種植戶投入,提升種植戶收益)的效果,加上其為農戶提供全程的技術指導,這些產品在江西油菜種植區銷量增長明顯。
“隨著油菜生產逐步恢復,包括肥料在內的農業生產資料投入在不斷增加。現在三寧金鈦能油菜專用肥20—7—9、20—8—8的銷量非常好。”三寧化工農化服務部部長趙洪濤介紹,一方面在技術層面,公司引進了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簡稱中油所)專利技術,添加了公司獨有金鈦能增效助劑,性能卓越。另一方面,三寧與中油所合作,進行了大量的試驗示范、測產驗收,在技術普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實踐。
“油菜種植戶越來越青睞施肥次數少、肥勁足的緩釋長效肥料。”馬鞍山宏澤農資有限公司戚玉寶表示,以脲醛緩釋工藝為核心技術的住商肥料滿足了油菜規模種植戶的需求,而且用肥效果顯著,“一底一追”或者一次性施肥的情況下比傳統施肥增產15%—20%。近幾年,該公司主銷的住商肥料尚品24-16-6和住商肥料配套肥24-15-10在油菜上的推廣速度非常快。在安徽和縣,有很多住商肥料油菜肥的忠誠粉絲,如千畝油菜種植戶胡克來、黃世平等,都是多年的忠誠的住商肥料用戶。
在油菜種植過程中,住商肥料會不間斷地對種植戶進行回訪跟進,帶領種植大戶及時了解田間的情況,如是否有凍害,是否有病害等,有問題都能及時發現、及時解決。住商肥料(青島)有限公司市場部部長邵立洋認為:“在產品銷售的同時,服務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讓廣大的種植戶有一個好的收成。”

鏈接:
油菜“一促四防”是在油菜初花期,通過葉面噴施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微肥等混配液促進油菜生長發育,防花而不實、防早衰、防菌核病、防高溫逼熟,增加角果數和粒重的一項關鍵技術措施。

油菜作為主要油料作物,國家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油菜籽的收購價格也在穩步提高,種植的效益得到了保障,種植積極性也在逐步提高。提升機械化,省工省時;減肥減藥,提質增產,幫助種植戶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同時提升油菜籽的品質和菜籽油的品質,是符合國家政策的大方向,也是農資企業的機會點。

市場對于化肥的需求(包括價格的變化、品種的選擇),也是有變化的:從大而全的產品,到滿足需求的細分產品。
現在興起的不少化肥產品都以功能著稱:能解決針對性問題,田間效果更好,包裝也更為好看,同時施肥方式更適合現代化的機械,更簡單、省力。
對于新的消費群體(特色作物種植者、基地大戶)而言,新產品的受歡迎程度會比較高。
不經意間,這些需求倒逼企業的考核目標產生變化,從噸位的增量轉變為銷售額和利潤的增量。天脊集團就提出,以利潤發展為前提,要有質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提升。
天脊集團銷售公司經理王福生預判,今年化肥行業向好。
首先,國家對農業、糧食安全、能源的重視程度都非常高,保證糧食安全是頭等大事。包括去年糧食價格走高,整體對糧食生產的投入有很大的拉動。黨的二十大規劃2035年基本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家對農業的重視前所未有。

產量、施用量齊跌,

AGRICULTURE

企業如何突圍?

綠色
農業

文/趙丹

提質增效,擠壓式增長,將是一段時間內企業的增長路徑。
農資消費市場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一方面,肥料、農藥總量持續萎縮;另一方面,種植者對綠色、功能型農藥肥料的需求激增。
農資渠道也在變化。一方面,小戶、散戶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土地流轉加速,用戶體量增大,對原來的服務和售賣方式提出了極大的挑戰。
市場在變化,企業也在變化。
企業不僅要看市場容量的變化,更要分析消費需求和使用場景的改變,然后根據市場的變化,靈活調整自身的策略。
有些企業在通過技術層面創新,推動肥料行業提質增效。
有的企業在營銷層面創新:從目標客戶消費特點,重新洞察消費需求;從品類和渠道特點,重新規劃銷售邏輯;從需求和市場空間創新,重新尋找增量路徑。
我們想通過“提質增效中國行·新春走市場”,來尋找那些技術創新、營銷創新的重點案例,通過標桿的力量影響更多企業,一起推動行業前行。

增長,是企業永恒的話題。
對于化肥企業而言也不例外,所謂“增長治百病”。但是在目前化肥產量和施用量齊跌的情況下,企業如何增長?

從2015年開始,全國農用氮磷鉀化肥(折純,下同)產量、施用量都在下降。產量從2015年7627.4萬噸的峰值下降到2022年的5471.9萬噸;施用量也從2015年的6022.6萬噸下降到了2021年的5191.26萬噸。
農用氮磷鉀化肥無論從產量還是施用量上而言,總量萎縮都是不爭的事實。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銷售噸位的增量從哪里來?無非是此消彼長的擠壓式增長!
但是,我們從市場規模上卻可以看出新的端倪。
數據顯示,中國化肥行業市場規模由2016年的2553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2912億元,復合年均增長率為2.9%。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23年中國化肥行業市場規模將達3072億元。
市場總量在下滑,市場規模卻在上升。只能說,每噸肥料的價格在上漲。
肥料價格憑什么上漲?扣除成本因素,價格上漲多來自產品升級。
我們從大部分化肥上市公司年報可以看出,企業都在對產品結構持續升級。通過新型肥料市場的發力使產品結構不斷升級,新型復合肥的銷量占比逐年提升,帶動復合肥整體毛利率趨勢向上。

總量萎縮,化肥企業紛紛加大產品升級力度

變“量、價齊升”為“質的有效 提升,量的合理提升”

其次,市場需求大。原材料價格,像磷礦價格非常堅挺,煤炭的價格整體穩定,合成氨的價格也較為堅挺。合成氨價格比較有代表性,說明煤炭、天然氣等上游資源的價格穩定。
“天脊盡可能把原來賣得好的品種保留住,另外適當開發其他的調整創新產品。除了主產品硝酸磷肥(增加不同的含量配比)之外,加大含鉀肥料的產能。一些基地大戶、農場主等都很愿意用一些品牌性的農產品,以滿足消費者對農產品品質的追求,這是近年來的趨勢。針對這一類客戶,一定是化肥的品質為上,價格次之。國家注重高質量發展,企業也在高質量發展。”王福生介紹,“畢竟總的產量就那么多,企業的發展不能再以量的提高為主,而應重視質的提升、利潤的提升。”
“天脊目前的重點就是提高產能、保障品質和質量,保障供應(承擔河南5萬噸、山西3萬噸的淡儲任務)。主產品基本上在復肥一廠生產,高鉀肥料主要在二廠、共享工廠生產,像硝酸銨鈣、土壤調理劑、水溶肥等品類會放在子公司去生產。”王福生表示。

PLANTING

綠色·農業

很多好產品無法被種植者接受,除了本身產品不適應之外,另一大原因就是渠道商的不作為。很多企業對廠商不同頻現象頗為頭疼。
為了做好差異化產品的銷售,今年天脊將營銷創新提到了四大創新(營銷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的首位。
天脊在全國擁有400多家代理商,10000多個網點,其中包含800家專營店。由于專營店對品牌的忠誠度更高,其對品牌力的支撐也更大。據王福生介紹,今年準備繼續擴大專營店的數量,至今年年底,準備將專營店增加至1000家。
“我們對新市場新產品的開發,包括網絡的建設始終是放在第一位的。前幾年開始的‘十百千萬工程’(10個大市場、100個優秀代理商、1000個專營店、10000個種植大戶)一直在持續。我們注重高質量發展,注重可持續,注重對代理商、銷售隊伍的培養。所以經營天脊二十年、三十年的代理商很多,從天一代到天二代,甚至天三代也有。”王福生介紹。
天脊經銷商渠道的穩定性強、忠誠度高,也是行業公認的。
據了解,天脊今年將重點推出“提質增效金網工程”,緊緊圍繞打造核心代理商去做各種工作。精準地對接核心用戶,針對核心用戶重點傾注資源和服務,提升天脊核心經銷商的數量和質量。
服務方面,天脊堅持打造標準化的農化服務站點。去年有四個農化服務站:河南社旗、山東青州、河北單縣、山西運城。由于這幾個地方有不同的特色作物,其實也是在往經濟作物品質提升層面上發力。今年,天脊計劃將服務站擴大到十個。
“十家農化服務站點,百人農化服務團隊,再加上有農化服務能力的銷售人員,通過他們去輻射全國。既有陣地,又有隊伍,搞試驗示范,去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王福生表示,農化服務除了解決問題,也在于發現問題,使產品更貼合市場,有更好的效果、更好的賣點。
轉型不是一年兩年的事,要經歷長久的過程。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未來方向:廠商同頻,
提升核心渠道黏性

市場觀察:

農業數字化狂飆而來

文/坤哥

為了完成小編給的任務,為了接地氣的一手材料,去近郊幾個縣區轉了幾天,總算能將這篇關于數字農業的了解與理解行諸文字完美交差。
數字化化勞作為指尖的藝術
先看現代種植。?
一位又包田又開糧食加工廠的熟人聽說我要去麥田里轉一轉時說:“外面風雨交加,寒風颼颼,別下地了,直接來加工廠吧。”在他的電腦前,數百畝小麥長勢盡收眼底,空氣溫濕度、土壤溫濕度、土壤有機質含量、葉面氮含量等一目了然。需要施肥了,后臺提醒;需要打藥了,后臺提醒;需要澆水了,后臺提醒……
我認真地問他:“坐家里玩玩電腦就把春耕生產對付了?”
鼠標動一動,“汗滴禾下土”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方式便成了指尖間的藝術,數字為農業賦能可窺一斑。
再看現代養殖。
來到熟人的青蝦塘,“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熟人詳細給我介紹了氧監測、微孔增氧、無人投餌機和無人投餌船,恰如其子所說的,玩玩手機就把蝦養好了,定時、定量、定點喂的蝦長得快、長得好、長得均勻。無來由地想到那句“宿鷺驚窺沙影動,應有魚蝦入夢”,卻又被蝦塘食堂桌上的“鞠躬見湯王,封作朱衣侯”生生逆轉了意境與心境,“銜杯動遐思,啰口涎空流”,別想那么多了,動筷子。
其實參觀了蝦塘,另一縣區的漁場就可以不用去了。盛情難卻,來到有著10個魚塘的漁場與熟人會面。
以往靠經驗喂食,判斷是否缺氧總有走眼的時候,現在好了,給魚塘裝上了水質在線監測、水質調控、養魚設備智能控制等10多項監測系統,70個傳感器實時采集的水溫、氣溫、pH值等數據大屏、電腦、手機隨時看,紅色數字一出現系統就會自動報警,數字化賦能漁民增收、鄉村振興名副其實。

智慧農業將給農業帶來大不同
江蘇是我國優質草莓主產區之一,隨行的草莓協會人員稱全省平均每畝草莓銷售收入26000元左右,每畝凈利潤13000元左右,南京、鎮江、蘇州等地高些,超過15000元/畝。我約了幾家草莓合作社負責人聊天,大家踴躍道出組織參觀別人家草莓園看到的各種先進設施,流露出羨慕之情。?
有位理事長說得很詳細。他參觀的那家草莓園幾乎不需要人工,基質加溫、低溫蓄冷育苗、噴霧降溫、LED補光、潮汐灌溉、營養液回收等都是后臺操作,打藥施肥什么的機器人包了。
另一位社長補充,低溫蓄冷育苗可以提前打破草莓的睡眠期,提前產果;植物LED補光可以縮短生長周期,提前上市,賣個好價錢。智慧草莓園畝產6000多斤,畝收入6萬多元,再想想江蘇平均畝產3500斤,沒有農業數字化,比比產量,比比收入,都害怕。
聊到紅顏仍然是首選品種,新品種如嬌香、桃熏等,盡管售價高,種植面積卻小,說是經驗有限,種植風險大;也有說難以把握新品種的方方面面,老品種如紅顏、章姬等則可以心中有數,要是也能裝上那些智能系統,便沒有了這些后顧之憂。
農業數字化道阻且長
我感到詫異的是,數萬畝的草莓園依然是勞動密集型,采摘季搶工人屢見不鮮。想起去年某草莓節上,某區長說他們的設施草莓種植面積兩萬畝,從業人員兩萬多時的自豪,我自風中凌亂。?
我就問,大家想過改變嗎?在座的異口同聲說想改變,但需要高投入,草莓園簡單數字化一下都是數十萬上百萬元,掏不起。
年前齊魯友人來訪時聊過,他們那里在建7萬多平米的農業溫室,計劃投資1.8億多元。沒有強有力的經濟支撐,農業數字化只能望“錢”興嘆。
三年前,數字經濟在第三產業里的滲透率高于40%,而在農業中的滲透率卻不足9%,與高收入國家的12%以上滲透率差距明顯。農業數字化驅動農業新變革,助力“三農”任重而道遠。眼下針對農業數字化發展有了目標和時間,發展前景是明確的,站在政策風口上的數字農業,方興未艾。

我國農化行業

未來面臨的機會與挑戰

PLANTING

綠色·農業

本文節選自中國人民大學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鄭風田演講

農業綠色發展全過程轉型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相結合,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發展新格局。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強化退化耕地治理,提高農業用水效率,保護農業生物資源,降低農業資源利用強度。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促進畜禽糞污、秸稈、廢舊農膜資源化利用,凈化產地環境。保護修復農業生態系統。
構建農業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深入推進農業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提升農村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全環節覆蓋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培育服務主體。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主體,引導家庭農場組建農民合作社,推動農民合作社興辦企業發展農產品加工,建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引領、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跟進、廣大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為小農戶提供多種形式的農業社會化服務。
創新服務方式。培育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支持農業服務公司、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各類主體大力發展單環節、多環節、全過程托管等服務,開展代耕代種、代管代收等社會化服務,帶動小農戶節本增效、提質增效。
推進農業產業全鏈條升級
以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發掘鄉村多元價值為方向,融合農文旅、貫通產加銷,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引導企業到產地建設原料基地、布局加工產能,發展農產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加強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
加快產業融合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等園區,推進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促進產鎮融合、產村融合,形成“一縣一業、一鎮一特、一村一品”發展格局。

積極參與全球糧農治理
堅持在開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加快構建新型農業對外合作關系,實現更高水平農業對外開放,推動農業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優化農產品貿易布局,實施農產品進口多元化戰略,促進優勢特色農產品出口,創新發展農業服務貿易。培育國際大糧商和跨國農業企業集團,推進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等全產業鏈協同布局。
深化農業對外交流合作。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多雙邊農業合作,穩步提升對外農業貿易投資水平。圍繞糧食安全、氣候變化、綠色發展等領域,加強全球農業科技合作。積極參與全球糧農治理,共同制定國際標準規則,增強我國農業國際影響力。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點任務
建設農業強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將伴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過程。
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升
嚴格保護耕地數量。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規范耕地占補平衡,建立以產能為依據的補充耕地核算機制。
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實現人均一畝高標準農田、人均占有糧食600公斤,使國家糧食安全基礎更加牢固。
加強中低產田改造。綜合利用鹽堿地,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提升耕地地力等級。
強化耕地用途管控。確保耕地主要用于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
推進農業科技裝備全領域突破
以基礎性、戰略性、原創性重大農業科技突破帶動整體創新能力躍升,推動農業科技由跟跑、并跑向領跑跨越,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
加快以種業為重點的科技創新。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建設種業領域國家重大創新平臺,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培育一批航母型種業領軍企業,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加強農業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基因編輯、生物工廠、人工智能等領域實現突圍突破。構建多元互補、高效協同農技推廣體系,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推進先進農機創制應用。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加快現代寒旱農業、戈壁生態農業發展,探索發展植物工廠、垂直農場和立體養殖,建設海洋牧場,推進空間立體利用,拓展農業生產可能性邊界。
加快發展智慧農業,建設數字田園和智慧農場。

世界農業強國的定義不同。
按出口量而言,美國、荷蘭、以色列、巴西算是農業強國了;按品質來算的話,日本、新西蘭、澳大利亞算農業強國;按土地生產率、農業生產率、農業現代化、技術轉化率、農業裝備率等綜合因素評定,那可能又是新的排名了。
?我國農業強國的定義
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供給保障安全可靠
解決吃飯問題,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基礎。
未來一個時期,隨著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城鎮化推進,糧食等重要農產品需求仍呈剛性增長態勢。
要始終堅持立足國內基本解決吃飯問題,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構建輔之以利、輔之以義的保障機制,即確保種糧農民合理收益、全面落實糧食安全,確保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同時,樹立大食物觀,構建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健全糧食流通體系,增強儲備調控能力。
科技創新自立自強存在不少差距
科技創新是建設農業強國的根本動力。在耕地和水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實現農業穩產增產的根本是科技。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但核心種源、關鍵裝備等領域還有不小差距。
要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有利時機,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以種業為重點的農業科技創新,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支撐的內涵式發展之路。
農業機械化、設施化、智能化等設施裝備還待完善
設施裝備是建設農業強國的物質支撐。旱澇保收的農田水利設施、先進適用的農機農藝裝備,智能高效的現代設施農業,能夠顯著提升資源利用率,增強農業產出穩定性。
經過多年建設,我國農業基礎設施明顯改善,但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平還不高,農業機械裝備仍有短板,倉儲冷鏈物流設施建設依然滯后。要注重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設施化、智能化,彌補水土資源先天不足。
國際競爭力不強
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優勢明顯,有較強的規則制定權、產品定價權、資源掌控權,是一個國家農業綜合實力的直觀體現。
未來一個時期,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農業對外開放步伐將進一步加大。
要統籌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展優勢農產品和農業技術裝備市場,積極穩妥利用國外農業資源,深度參與全球糧農治理,加快培育農業國際競爭新優勢。

云飛科技:

農業科技創新,守護糧食安全

PLANTING

綠色·農業

共建數字農業 打造產業生態
云飛科技堅持與生態伙伴開放合作,持續為客戶提供高品質農業智能設備、數字農業信息化技術服務、大數據分析應用服務,共同構建信息化在農業領域的深度應用。目前,云飛科技已經和京東、阿里、移動、聯通、電信、華為、大華、海康威視、四川長虹等公司達成長期戰略合作,為全國農業生產數字化應用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2019年起,京東開始攜手云飛科技等合作伙伴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京東農場,實現科學種植、規范生產、高效運輸,共同打造精準化、智能化、品牌化的現代農業基地。截至2022年,云飛科技已經服務全國40余個京東農場,通過對土壤、氣象、病蟲害等因素進行全程監控和數據采集,參與農場生產管理全過程,實現了優質農產品的科學種植和智能化管理。
2021年,安徽省碭山縣與阿里云合作采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開始“數字化果園”建設。云飛科技的物聯網設備為梨園提供24小時監控,并智能分析農場內梨樹的生長環境,如天氣、濕度、土壤等外部環境狀態,判斷病蟲害概率,還能為梨樹的澆水、施肥、除蟲提供建議,讓種梨不再“看天吃飯”,提高了生產作業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
2022年,中國移動在河南省滎陽市打造了“5G+數字果園”,通過應用云飛科技提供的物聯網傳感設備,果園實現了病蟲害預警的自動化、可視化、智能化,果園的空氣、溫濕度等信息一目了然,果農可根據情況提前做好病蟲害防治和水肥控制等措施。

強化科技創新 助力農業騰飛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要“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未來,云飛科技將繼續緊跟農業發展新方向,加快所處細分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焦農林植保設備、農業大數據分析應用重點領域,實現農業生產數據化、農業管理智慧化;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聯合政府、農林客戶終端、相關農業建設與服務機構等共同搭建智慧化農技推廣與服務體系,讓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牢守耕地紅線 夯實中國糧倉
建設高標準農田,是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云飛科技發揮自身數字農業建設優勢,提出“1+1+N”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方案:打造1個農業大數據中心、1個數字化決策平臺以及N項涵蓋智能灌溉、產品溯源、災害預警等多方面的數字化應用服務,為糧食穩產保供提供有力支撐,促進農業現代化可持續發展。
截至目前,云飛科技已經在全國協同打造了40余個高標準農田示范區,覆蓋了河南、山東、吉林、黑龍江、江蘇等糧食大省。這些示范區內不僅部署了一流病蟲害監測系統,還有田間氣象站、墑情監測站、物聯網殺蟲燈等“硬核裝備”。智能物聯網控制中心將所有現代化農業設施聯系起來,提供數據監測、指標分析、指令下達、田間管理等一系列農業生產服務,從而讓種地變得更輕松、更科學、更智慧。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糧食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近年來,我國深入實施“藏糧于技,藏糧于地”戰略,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穩健、越走越寬廣。
河南作為農業大省,是名副其實的“中原糧倉”。云飛科技就誕生于河南這片厚土之上,乘著現代農業改革的春風,深耕智慧農業領域,圍繞智慧植保、高標準農田、農業產業園等主線,以科技賦能農業生產,為中國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根植綠色植保 助農防災減災
成立十五年來,云飛科技長期專注于智慧植保領域,圍繞智能植保裝備、綠色防控裝備、模型和算法能力打造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系統。利用該系統,植保工作人員通過手機端和電腦端對田間環境、病蟲害進行遠程監測和分析預警。
病蟲害監測預警系統可以代替植保工作人員在田間24小時工作,實現“機器換人”,提升工作效率,緩解基層植保工作的壓力,助力植保工作高效開展。截至目前,云飛病蟲害監測預警解決方案已經覆蓋全國30余省區市,擁有千余個監測點,每年參與病蟲害防治面積達上億公頃。
未來,云飛科技將持續用數字技術賦能植保,推動信息技術與植保深度融合,將算法模型深度應用在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和大范圍災情預測分析中,精準指導科學防治,助力構筑我國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

BIG SHOTS

讀懂
大家

意大利普羅蒂歐國際有限公司中國區趙云和博士

趙云和博士:

用自然科學方法去認知特肥

文/趙丹

特肥,仍然是目前最炙手可熱的賽道。
有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特肥市場容量為3200萬噸,市場規模超過1800億元。
以生物刺激素為例,2021 年全球生物刺激素市場規模為 30 億美元,全球生物刺激素市場2022 年年復合增長率為 11.9%。而全球生物刺激素市場增長最快的當數中國。
借助品質農業發展的東風,搭乘特肥高速發展的快車,部分特肥企業憑借自身特質日漸壯大。經歷了市場紅利期,當低垂的果實被采摘完之后,目前行業開始回歸理性常態,進入了相對良性運轉階段。
現階段特肥企業該如何發展?如何發掘用戶真正需求,從容贏得市場?
有人強調營銷,有人強調應用。意大利普羅蒂歐國際有限公司中國區趙云和博士則強調“專業”二字,“特肥應該更專業、認真、嚴謹,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去認知特肥,去做實驗、示范、推廣,真正地將歐洲先進農業技術引進來”。

意大利普羅蒂歐公司是專注于生物技術的植物營養公司,有近30年的歷史,自1995年以來,開發了一系列專業化的產品,以滿足種植者、分銷商和其他供應鏈參與者的需要,讓作物與自然更和諧。
2019年,普羅蒂歐公司成立中國公司。普羅蒂歐(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普羅蒂歐公司產品在中國的宣傳、推廣、技術支持、銷售工作及打假維權。

讀懂·大家

趙云和博士 (中)和普羅蒂歐總部同事在農場

無論讀書還是職場,一路走來,趙云和博士都是“好學生”。
本碩博先后就讀于吉林農業大學、沈陽農業大學,后進入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院士實驗室進行博士后科研,二站師從河北農業大學曹克強教授,進行植保領域博士后再度深造。曾先后在先正達、中化化肥擔任要職。
在農化行業內,能做到這樣理論與實踐結合的人估計不多。
若放在近兩年,可能大家都能理解趙云和博士做特肥的選擇,但是在十多年前,彼時化肥行業正如日中天,很多人驚詫于他的選擇,緣何從火熱且舒適的化肥賽道中抽身,轉去開辟小眾的特肥賽道。
“接觸特肥也屬于偶然。”趙云和博士介紹,原來在中化時的合作客戶意大利易比西公司,2011年建議趙云和博士嘗試推廣在歐洲增速較快的生物刺激素。
“當時對生物刺激素是不了解的,”趙云和博士說,彼時農藥化肥做得順風順水,也不太在意這些小產品,“對方給發過來一托盤(1噸左右),我就都給贈送了出去。”
誰能料到,一個無心之舉,居然收獲了出乎意料的反饋。一段時間后,趙云和博士陸續接到了客戶的電話,均表示送的那款產品田間表現特別好,要求復購。
對于陌生的生物刺激素產品,只用土壤肥料學的理論來認識它已經不夠了。趙云和博士就找同學、同事、老師、相關部門去了解、學習,真正把產品的機理、應用、使用范疇了解清楚,明確產品的定位。
明晰了生物刺激素的作用機理之后,趙云和博士認為,未來將是“作物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生物刺激素未來潛力巨大。它的增量機會將來自新中產群體對農產品品質提升、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
有時候,人生就是這么奇妙,開悟瞬間會對自己產生一個擊打,從而引導我們改變人生。

一見特肥“誤”終身

林子里有兩條路,我選擇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條。此后,人生大不相同。

商業世界里,大企業自帶光環,而成長型企業當然得不到那么多的優待。
但是,專業的價值永遠不會變。
行業發展看紅利,企業發展看專業。進入一個全新的行業,作為企業在中國的負責人,趙云和博士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專業優勢,在產品技術、產品品類、產品供應上下功夫,讓普羅蒂歐成為中國特肥領域的先行者。
市場細分、場景細分
做企業,首先需要確定戰略,趙云和博士對自己發出靈魂三問:你的用戶是誰?能給用戶提供什么樣的價值?你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既然大眾對品質農產品有需求,那么農業投入品必然需要細分。不去做滿足用戶基本需求的大而全產品,而是將用戶細分,將用戶使用場景細分,做針對性地滿足其潛在需求的小而美的產品,做能解決低溫、寡照帶來的傷害,提升抗逆性的產品。
“中國特肥市場的蛋糕很大,我們占據蛋糕的某一角就足夠了。”趙云和博士表示,從一開始,普羅蒂歐服務的對象就定位于高端群體和高端作物,“譬如海南的檳榔,廣西的脆蜜金橘、云南的妮娜皇后……”
高端作物能獲得高溢價,種植者對農資投入品相對謹慎,對經驗證過的好產品出手也相對“豪橫”。這也是普羅蒂歐這個技術型外企在高端作物上遍地開花,合作相對穩定的原因。
普羅蒂歐也有細分的服務以針對不同的用戶:針對上游渠道,以培訓專業知識和營銷技巧為主;針對終端用戶,主要講植物栽培的健康和技術的引導。它真正做到了田間地頭去做實驗、示范:普羅蒂歐的外國專家,都會親自到種植園中了解情況;趙云和博士也曾騎著摩托出國,跨過云南去緬甸,給那里的香蕉種植者帶去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產品。
原裝、原產、原瓶
每一個企業都有自己獨特的基因,普羅蒂歐的核心就是專業,有獨特的技術。
“意大利不是資源型國家,意大利從來不拼資源,而是拼技術。普羅蒂歐區別其他企業的地方,主要在于技術、產品的特點、發展思路。”趙云和博士介紹。
普羅蒂歐一開始就沒有過度營銷,而是選擇技術先行,發揮出產品獨特的功能。普羅蒂歐的特肥是科技獨特、工藝獨特、化合物獨特、(有效物質)含量獨特。產品獨特、高效,產品線全。
普羅蒂歐能提供每個物候期的正確產品,包括特種產品(含生物刺激素類)、液體礦物肥料、水溶性礦物肥料、有機肥料和微量元素校正劑,以及微生物菌劑(2000—2023年期間,農業農村部只批準了不到20家外企的證件)等六大類產品。
健康食品,需要有健康原料,普羅蒂歐可以提供不同范圍的有機產品和有機農業中允許的產品。只給植物所需要的,提高使用效率,真正為農業增產服務,而非成為農業的負擔。
“我們普羅蒂歐中國區一直堅持原汁原味的產品,原產、原裝、原瓶。”趙云和博士表示,“未來我們就是要做好歐洲先進農業的傳播者,做好先進技術的提供者與好產品的搬運者。”
近幾年普羅蒂歐還會通過視頻直播的方式向客戶直播貨物抵港出關過程。連續十多年做貨物抵港出關現場的見證,也是普羅蒂歐強大的供貨與履約能力的體現。
供應的穩定性
對進口產品而言,最難的可能就是保障供應的穩定性了。
到了銷售最后一個階段,拼的肯定是滿意度和服務,真正的優秀企業都能將產品越做越好,而如果供應不穩定,卻影響用戶對你可靠性的認知。
很多外企的產品,因為國際貿易受限因素繁多,很多情況國內供貨商無法控制,斷貨情況時常發生。
普羅蒂歐的產品從生產到到港,需要近3個月的時間。若是供應不穩定,勢必影響在中國的銷量和信譽。
普羅蒂歐供應的穩定性一方面來自總部的供應保障。
“普羅蒂歐即便是疫情的三年也沒有斷貨!供應是真優秀!”趙云和博士很自豪地說,疫情期間公司也能越做越好的原因,主要源自總部的供應,無論多難,三條生產線只剩一條也要供應中國,供應東南亞、亞洲市場。
供應的穩定性的另一方面來自趙云和博士團隊對銷售的精準把控。
船運不穩定時期,提早預訂、提前準備,到期如期裝運,保證順利抵達。
“我們堅持銷售的滾動預測,也就是如何使用歷史數據來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銷量,這在瞬息萬變的快速環境中特別有價值。”趙云和博士表示,他們也會在銷量之外留有余量儲備,“足量貨品存放在我們在中農的倉庫中,也起到蓄水池的作用,以保障市場供應。”
憑借專業度、科技優勢、穩定的供應鏈,普羅蒂歐在國內越來越強。“我們的合作客戶包括中國農資流通的四個上市公司,這是我們非常驕傲的事情。雖然我們公司總共只有17個人,沒有太大的規模,但憑借高端的工廠客戶、地方優秀種植大戶、懂技術的專業合作人才,也迎來了好的發展機會。”經過這三年的考驗,趙云和博士更堅定了對特肥市場的信心。

用專業優勢構建護城河

誰能提供稀缺價值,占據稀缺位置,機會就是誰的。

BIG SHOTS

普羅蒂歐貨物抵港出關直播現場

江湖越老,越擅長“正確地做事”,卻時常會忘記“做正確的事”。
而趙云和博士,是持續思考“做正確的事”比較久的一位。
行穩致遠,進而有為。
趙云和博士從來沒有選擇高舉高打突飛猛進,一直致力于給普羅蒂歐搭建更穩固的基礎,去支撐未來的發展。
目前,行業的邊界漸漸模糊,特肥行業空前繁榮。很多人都說,站在風口豬都飛得起來。但是,趙云和博士認為,風總有停下來的時候。那個時候,考驗的就是誰更加專業,誰的產品更能同時滿足機理明確、應用精準、作用突出等市場需求。
未來,普羅蒂歐還是會堅持以科技為中心,堅持引進一些真正先進的技術和產品。尊重客戶,通過全面的服務給客戶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也是為讓普羅蒂歐成為國內受人尊敬的外企特肥運營品牌而努力。
其實,除了做產品,做推廣,趙云和博士也憑借自己的專業知識為行業做了很多事情,但大都鮮為人知。他曾經用了10個月的時間,與海關總署廣州稅管中心、天津海關溝通,撰寫專業、全面的說明文件,改變了進口氨基酸肥料的稅率認定標準。
趙云和博士就想為行業做些有益的事,為自己熱愛的事情努力。“畢竟自己學了這么久的農業,堅持用自己的專業做一些對行業有益的事情是應該的。”趙云和博士說。
未來,還會有很多挑戰,趙云和博士和他的團隊也將會保持自己的節奏,踏準鼓點,在自我的破與立中,平靜地接納變遷、掌聲。

讓普羅蒂歐成為國內受人尊敬的外企特肥運營品牌

效率與正確地做事有關,效果是做正確的事,兩者疊加就是效益。

BIG SHOTS

讀懂·大家

肥料的生產需要行政許可,我國農業農村部制訂了《肥料登記管理辦法》,企業在生產肥料之前要按照肥料登記資料要求進行登記。
肥料產品的創新除了科研創新之外,《肥料登記管理辦法》也是肥料產品創新的“指揮棒”。
近幾年,與國際、國內熱議的歐盟生物刺激素法規相比,我國對《肥料登記管理辦法》的分析及討論相對較少。是國外的月亮比國內圓?還是國內行業從業者對國內行業管理政策太熟,沒有討論的熱點?歐盟的生物刺激素法規和我國的《肥料登記管理辦法》有哪些差異?

肥料登記管理是

新型肥料創新“指揮棒”

文/平頭哥

OBSERVE

調研
觀察

OBSERVE

調研·觀察

我國肥料登記管理辦法
相關內容

《肥料登記管理辦法》第一章第二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生產、經營、使用和宣傳肥料產品,應當遵守本辦法。”
《肥料登記管理辦法》第一章第三條描述了肥料的定義:“本辦法所稱肥料,是指用于提供、保持或改善植物營養和土壤物理、化學性能以及生物活性,能提高農產品產量,或改善農產品品質,或增強植物抗逆性的有機、無機、微生物及其混合物料。”
《肥料登記管理辦法》第六章第三十一條:
“下列產品適用本辦法:
(一)在生產、積造有機肥料過程中,添加的用于分解、熟化有機物的生物和化學制劑;
(二)來源于天然物質,經物理或生物發酵過程加工提煉的,具有特定效應的有機或有機無機混合制品,這種效應不僅包括土壤、環境及植物營養元素的供應,還包括對植物生長的促進作用。"
《肥料登記管理辦法》第六章第三十二條?:
“下列產品不適用本辦法:
?(一)肥料和農藥的混合物;
(二)農民自制自用的有機肥料;
(三)植物生長調節劑。”

歐盟新肥料法規擴大了肥料的定義

我國和歐盟肥料 法規的差異?

肥料的涵蓋范圍不同
2000年后我國肥料的定義就明確:提供(礦物養分)、保持(延長肥料如硝化抑制劑、脲酶抑制劑等肥料增效劑)或改善植物營養(歐盟生物刺激素“提供營養吸收”)和土壤物理、化學性能(土壤改良劑)以及生物活性(微生物菌劑),能提高農產品產量,或改善農產品品質,或增強植物抗逆性(與歐盟生物刺激素定義中的相關作用類似)的有機、無機、微生物及其混合物料。
也就是說,我國的肥料范圍相當于歐盟肥料(2003年老規)加上歐盟生物刺激素(2019年新規)。
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法規適用基本相同
我國的肥料定義和歐盟肥料定義中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和其他農藥的切割基本相同。
我國《肥料登記管理辦法》中規定,肥料和農藥的混合物及植物生長調節劑不適用于《肥料登記管理辦法》,也就是說農藥中定義的產品歸農藥登記管理條例管理,不允許辦理肥料登記證,不歸屬肥料管理;歐盟在法規中也要求,植物生長調節劑不是生物刺激素,受農藥法規管理,但有些生物刺激素有一定抗病能力,但農藥屬性不強,殺滅有害生物能力弱,且不在標簽上宣傳,就可以登記生物刺激素,不受農藥法規管理而是受肥料法規管理。在法規適用上,我國和歐盟的管理要求基本相同。
對生物刺激素登記的要求不同
歐盟準備實施的新版肥料法規對生物刺激素的登記要求極高。歐盟新版法規要求登記生物刺激素時要提供:
安全性評估數據,其中包括理化性質、生物學特性、質量控制及檢測方法、作用機理、毒理學、致病性、環境影響等;
風險評估信息,包括危險鑒別與特性、暴露評估和風險特性等;
產品特性描述,包括物種、屬別、種類、亞種、化學名稱、使用方法、施用范圍等。
歐盟的登記要求對各種天然產物(海洋來源、礦物源、微生物提取物及代謝物、植物提取物等)要求較高,登記要求和我國目前實施的生物化學農藥登記要求類似,但沒有要求做植物代謝和殘留實驗,相當于簡化版的生物化學農藥登記要求。
我國的肥料登記要求對于改善植物營養、提高農產品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提高植物抗逆性、促進植物生長這一類產品(和歐盟生物刺激素描述類似)的登記細分品類不多,筆者檢索到農業農村部官網的肥料登記的細分品類為:礦物養分肥料、微生物菌劑、土壤調理劑、有機肥、緩釋肥、腐植酸水溶肥、氨基酸水溶肥、生物有機肥等。
目前農業農村部發布的肥料增效劑的農業行業標準特指脲酶抑制劑和硝化抑制劑。能夠促進植物營養吸收并促進養分在植物體內轉化的肥料增效劑(氮、磷、鉀、中微量元素等)目前還沒有登記的先例,以促進植物抗逆性、促進植物生長、改善農產品品質、增加農產品產量為主要特點的新型肥料登記也沒有。
當然,給植物施肥后大多會促進生長增加產量、改善品質,也會增加抗逆性。筆者這里特指的是和礦物養分無關、不屬于農藥(植物生長調節劑),但效果顯著、物質類別或結構清晰、機理明確的新型肥料,或稱新型肥料增效劑。
究其原因,大概率是在此之前,企業(產學研合作)的科研或轉化能力還沒有達到產業化的水平,可能物質結構不清楚、機理不清晰、檢測方法有問題、質量控制有難度或者無法進行工業化生產等。
國內天然產物細分品類在新肥料登記上還沒有開始,目前我國和歐盟在這類產品登記上處于同一起跑線,歐盟已經進行登記細則的準備,隨后有可能領先;但國內微生物菌劑、有機肥、腐植酸等登記比較早,而歐盟受肥料老法規限制沒有進行這類產品登記,新法規實施晚,目前剛剛起步,我國在這個領域領先于歐盟。

圍繞天然產物的 創新
將是肥料的未來?

未來我國新型肥料的創新,特別是在礦物營養領域的創新,很容易遇到“天花板”。而肥料的減肥增效更多地需要能夠促進營養和轉化、抵抗逆境、提高農產品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的若干功效明顯的各類天然產物,尤其是小分子植物免疫誘抗物質(生物刺激素),效果好且穩定,能夠規避活體微生物菌劑的若干問題。
期待我們的企業圍繞天然產物持續開展分離、純化、鑒定工作。相信隨著物質鑒定水平的不斷提高、作用機理研究的持續深入、應用研究的不斷拓展、工業化生產關鍵裝備的不斷突破,我國的新型肥料的開發能夠伴跑并逐步領跑世界。
期待我們的肥料行業管理部門,早做研判,早做準備,進一步在肥料登記管理政策上為民族企業保駕護航,利用我國肥料登記管理政策的“指揮棒”,為企業研發新產品指明開發方向,引導我國肥料企業創新少走彎路,多生產引領行業的產品。
期待我們的肥料行業專家,多從基礎理論做突破,從原創技術上做突破,多解決些肥料行業升級的關鍵技術和關鍵設備問題,深入企業幫助開展產學研合作,為我國肥料行業領跑世界做好技術支撐。

《歐盟肥料管理法(2003)》:肥料的主要功能是為植物提供養分,包括大量元素肥料、中量元素肥料、微量元素肥料和高氮量(大于28%)的硝酸銨肥料等。
歐盟對生物刺激素的定義是:植物生物刺激素是不依賴于植物營養成分的產品,能夠刺激植物的自然進程,從而促進植物養分的吸收,改善植物或植物根際的營養利用效率,提高植物抗非生物脅迫的能力,改進作物品質,促進土壤或根際的養分有效吸收等。
2019年6月25日,歐盟發布新肥料法規2019/1009,其中包含了生物刺激素的相關內容。該法規擴大了肥料的定義,并將肥料的管理在歐盟整個成員國范圍內進行了統一。
法規拓展了肥料的范疇,指出肥料包括礦物質肥、有機肥、土壤改良劑、生長基質、生物刺激素等。生物刺激素第一次在歐盟被準確定義為肥料產品。
肥料法規出臺的同時,歐盟也對農藥法規進行了修改。其中,將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定義改成了:植物生長調節劑能對植物的生長過程產生影響,有生長調節作用,但它不是營養物質,也不是生物刺激素。
這意味著,定義為營養成分或生物刺激素的產品就需要按照肥料法規的要求申請登記,否則這種影響植物生長的產品就屬于植物生長調節劑,應受到農藥法規的管理。
然而,很多生物產品不僅有提高營養吸收效率、刺激植物生長、改善根部發育的性能,同時還有一定農藥的功效,可防治有害生物。
在產品具有這兩種功能的情況下,若產品以農藥功效為主,以防治有害生物作為使用目的,則需要在農藥法規下登記。
但若農藥功效并不顯著,不需要在標簽里注明,也不宣傳其防治有害生物的作用,那么該產品即可當作生物刺激素來申請登記。

開啟綜合的國家戰略?
醒悟還需要時間,我們一起成立了“英國磷轉化戰略”(機構),指導國家擺脫這種不可持續發展的形勢。如果英國政府和科研機構接受這種戰略,我們希望可以在更廣泛的領域實現轉變。
我們吃驚地發現,盡管英國的磷肥和飼料幾乎完全依賴進口,但是英國在理論上磷完全可以滿足食品產業鏈的循環。因為每年遺留在農田的磷累積9萬噸,2.6萬噸淋溶到水資源中,2.2萬噸被作為垃圾處理和用作建筑材料。
磷的問題的關鍵點是利用效率低、資源稀缺、消耗后無法替代。所以我們梳理了6個優先的路徑,范圍從技術創新的發展到產業的財政激勵,以及相關部門的需求的改變。涉及的事情包括支持大規模生物技術處理動物糞便、積聚食物垃圾、高含量化肥(有利于減少產地到田間的運輸成本)。
還有協調國家政策激勵兩個方面:控制磷的消耗,減少水污染;鼓勵農場主對富磷的垃圾進行再利用。
好消息是這些行動都已經付諸實施而且已經小有規模。如果它們除了規模,其它方面也都能落實到位,變成主流運作的一部分,那么英國的磷系統會變得更加可再生。
如果真的是這樣,我們需要所有相關板塊做出承諾,通過統籌和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尤其重要的是戰略的實施需要和農場主、監管者、政策制定者、食品生產商、廢水處理公司、環境保護者進行廣泛的磋商,這樣我們才有充分的信心,改變才有可能。(資料來源:Potato News,2023.1.22)

OBSERVE

調研·觀察

沒有磷,就無法生產糧食,因為所有的動植物依靠它生長。道理很簡單,沒有磷就沒有生命!而且磷是化肥的基礎,我們平時說的“NPK”,其中的“P”就是磷。磷現在已經成為全球糧食系統正常運轉的重要的關鍵因素。
絕大部分磷來自不可再生的磷礦石,也不可能人工合成,但是所有的農場都需要它。
全球磷礦石的85%集中在五個國家(摩洛哥、阿爾及利亞、中國、埃及、南非)。僅摩洛哥的磷礦石儲量就達全球的70%,這使得全球糧食供應鏈非常容易受到磷肥市場劇烈變化的攻擊,例如2008年,磷肥價格突然竄升800%!同時,磷肥用于糧食生產效率低下,從礦物到農場再到餐桌,磷會大量流失在農田,再淋溶到江河湖海。被磷污染的水會殺死魚類和植物,也因為有毒無法飲用。
在英國,進口的17.4萬噸磷至少有一半用于糧食生產。因此,我們地球的“安全空間”的水生態已經長時間地受到傷害,除非我們徹底改變應用磷的方式。

英國2045年磷轉化系統目標
1.可行的經濟循環;
2.提高水的質量;
3.磷綜合利用的價值鏈;
4.自給自足;
5.技術創新;
6.公平有效的治理措施;
7.提高肥效;
8.可持續發展的磷資源;
9.提高營養價值;
10.食品健康、營養、安全。
在過去的50年里,我們已經遭遇了3次磷肥價格飆漲。
由于多因素影響,全球化肥價格陡漲,創了2008年價格高點以來的新高,且一直維持。
由于大部分國家都是依靠進口磷肥,供應鏈的任何動蕩都將引爆全球的糧食危機,所以應該有效利用磷,包括應用更多的可再生磷,以改善江河湖海的生態。
盡管磷至關重要,但是還沒有全球的磷資源管理框架,所以也沒有全球性的政策措施,只是一些國家做出了一些規則,這對全球糧食安全來說是不合時宜和失敗的。現在的政策重點聚焦在廢水回收以減少水污染、鼓勵農場主使用富含磷的動物糞便、控制資源開采等。但是,因為食品供應鏈的環節多,在其他環節的效率低下才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例如化肥生產、食品加工、人們的膳食結構。

嚴重缺磷,
如何避免引發新一輪全球糧食危機?

翻譯/李冬虎

OBSERVE

調研·觀察

丙硫菌唑風口期已至

文/于平平

國內市場大幕拉開,登記達到21個
丙硫菌唑在中國的化合物專利于2015年11月8日到期,2018年硫化工藝也到期,中國企業紛紛啟動和加大了對丙硫菌唑的登記、生產和推廣。2019年1月30日,安徽久易和山東海利爾兩家上市公司取得了原藥登記,5個丙硫菌唑產品在國內也獲得首次登記。自此,丙硫菌唑正式拉開了進入中國市場的大幕。
截至2023年2月19日,中國農藥信息網顯示,丙硫菌唑在國內登記產品達到21個,其中,單劑17個(包含原藥15個),混劑4個(復配有效成分:肟菌酯、氯氟聯苯吡菌胺、多菌靈、戊唑醇);制劑劑型主要有懸浮劑、可分散油懸浮劑和專供出口的乳油制劑。目前這些產品主要登記在小麥上,用于小麥赤霉病、白粉病和銹病的防治。
7年多來,國內丙硫菌唑原藥布局和產業化發展迅速。原藥生產廠家不斷增加,主要有海利爾、安徽久易、南通泰禾、河北興柏、南通雅本、寧夏一帆、內蒙古靈圣等。制劑廠家也在增多,海利爾、安徽久易兩家領軍者之外,山東潤豐化工、江蘇省溧陽中南化工也都在布局制劑生產。目前,國內丙硫菌唑原藥主要用于出口。
海利爾產品部部長于鳳姣表示,因為我國農業農村部農藥檢定所基于丙硫菌唑的健康風險,始終未對其作出評價,再加上由于工藝和成本的限制,實際上,距離中國專利期已經過去7年的丙硫菌唑在國內市場并未出現井噴式的增長,至少從登記上來看,并未出現井噴現象。

赤霉病連年持續高發,
國內市場容量超30億元
盡管丙硫菌唑還面臨著健康和抗性兩大問題,但在國內的市場機會還是非常多。
近幾年我國小麥赤霉病呈現連年高發的態勢,據全國農技中心數據,小麥赤霉病2001—2010年年均發生面積為6000萬畝左右,2011—2020年的年均發生面積則為7300萬畝左右。而丙硫菌唑對小麥赤霉病、銹病和白粉病等病害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且對環境無風險、低毒、低殘留,當前已成為全國農技中心推薦的小麥“兩病”防治用藥。在全國農技中心2022年2月發布的《關于印發小麥“兩病”等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要點的通知》(農技植保〔2022〕7號)中表示:“在多菌靈產生抗性地區,可選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鮮胺、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羥胺等用量少、防效好的高效藥劑及其復配制劑防治,以提高預防控制效果,降低嘔吐毒素污染風險。”
據全國農技中心組織全國植保體系和科研教學單位專家會商分析,預計2023年全國小麥赤霉病總體依舊偏重流行,預計發生面積9000萬畝,需預防控制面積在3億畝次左右。
可以說,未來丙硫菌唑在赤霉病防治上仍舊面臨非常大的需求空間。有業內人士保守預測,國內丙硫菌唑市場容量超30億元。以安徽久易股份的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懸浮劑為例,每畝需噴灑40—45毫升。若丙硫菌唑在小麥赤霉病殺菌劑的市場份額為50%,則對丙硫菌唑的需求量可達1600噸左右,結合目前約50萬元/噸的價格,國內僅小麥用藥市場就可帶來8億元的丙硫菌唑原藥規模。
海利爾產品部部長于鳳姣表示,近幾年,隨著赤霉病的高發、植保部門的推薦、企業研發投入力度的加大,丙硫菌唑的潛在市場愈發廣闊。而且如果丙硫菌唑產品登記完全放開,丙硫菌唑市場勢必將在我國迎來較大增長。這也表明,丙硫菌唑目前在國內還屬于藍海市場,市場還未完全飽和,但隨著未來幾年登記的增加,布局者的增多,產能的相繼釋放,這個賽道也會變得擁擠,競爭也會非常激烈。

2023年,引發農藥行業高度關注、最具市場爆發力的產品除了氯蟲苯甲酰胺之外,就是丙硫菌唑了。
尤其是隨著近年來我國小麥赤霉病高發態勢的加重、土地流轉及集約化程度的提高、施藥方式的加速變革、無人機噴霧和大型機械化噴霧的普及使統防統治的面積逐漸擴大,施藥人員綜合素質提高,丙硫菌唑對人體危害風險基本可控,其使用范圍逐漸擴大,屬于它的風口期已至。

年銷售額超12億美元的全球第二大殺菌劑
在全球殺菌劑領域,丙硫菌唑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產品,更是年銷售額超12億美元的全球第二大殺菌劑。
丙硫菌唑是拜耳公司研制的一種廣譜三唑硫酮類殺菌劑,其作用機理是抑制真菌中甾醇的前體羊毛留醇的14位脫甲基化作用而起效,它具有殺菌廣泛,內吸活性好,保護、治療和鏟除活性高,有效期長,對作物安全等優點。
丙硫菌唑在全球廣泛用于麥類、大豆、油菜、水稻、花生、甜菜種植等。因其殺菌譜廣,幾乎對谷物上所有真菌病害都有優異的防治效果,如白粉病、赤霉病、紋枯病和銹病等,還能有效防治油菜和花生土傳病害以及主要葉部病害,如灰霉病、褐斑病、黑斑病、銹病和黑脛病等。
作為全球第二大殺菌劑,丙硫菌唑商品化開發非常成功,自2004年上市以來,已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歐盟等80余個國家和地區取得登記。在銷售額上,丙硫菌唑屬于爆發性增長的產品。2005年丙硫菌唑全球銷售額突破1億美元,2005—2009年復合增速高達69.6%,2014年銷售額8.90億美元,2016年成為殺菌劑市場第二大品種,2019年全球銷售額更是超過12億美元。經過近20年的發展,丙硫菌唑已經成為拜耳的首席殺菌劑產品。
目前,正是企業搶占市場的好時機。因為丙硫菌唑在國內市場的應用經驗很少,所以國內企業必須依靠自身力量,借助“墻外”市場的開發經驗來建立丙硫菌唑在中國的市場地位。

OBSERVE

調研·觀察

國內龍頭企業將持續受益于海外推廣
從原藥供應端和制劑生產端來看,搶先獲得登記的國內龍頭企業將占據先發優勢。
目前市場上丙硫菌唑終端產品主要來自拜耳,主要因為其丙硫菌唑復配產品獲得了歐盟補充保護證書(SPC),最長的產品保護期可延續到2027年,可以預測未來以歐盟為主的終端市場還將繼續由拜耳來主導。
截至2022年底,取得原藥登記的國內丙硫菌唑龍頭主要是海利爾、久易、河北興柏,溧陽中南化工等11家企業,但真正實現規模化產能布局、生產的企業主要還是海利爾和久易股份。制劑端,海利爾、久易和中南化工取得了丙硫菌唑相關制劑的國內登記。

復配登記將成市場主流
眾所周知,丙硫菌唑具有中等抗性風險。根據相關研究,長期單一、過量、過頻地施用丙硫菌唑可能使各種病原菌對其產生抗性,而將不同化學藥劑進行復配使用則是可以延緩病原菌對單劑產生抗藥性的方法之一。復配制劑可以有效延緩丙硫菌唑的抗性產生和發展,同時,將丙硫菌唑與其他產品進行復配可以有效產生協同增效作用,進而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
中國農藥信息網顯示,截至2023年2月19日,國內丙硫菌唑混劑登記僅有4個,有效成分主要是多菌靈和戊唑醇、肟菌酯、氯氟聯苯吡菌胺,登記空間還非常大。
毫無疑問,復配登記將會成為未來丙硫菌唑的市場主流。據了解,目前開展田間試驗的丙硫菌唑產品已經有很多,其中有許多復配產品,復配對象包括肟菌酯、戊唑醇、吡唑醚菌酯、異菌脲、嘧菌酯、氟嘧菌酯、精甲霜靈、多菌靈、咯菌腈、呋蟲胺等。近一年多來,丙硫菌唑復配制劑仍然在不間斷地推出,主要參與者仍然是外企巨頭為主,有不少是將丙硫菌唑與其專利成分進行復配。當前拜耳公司在全球丙硫菌唑市場占有主導地位,其復配產品線也最為豐富。
于鳳姣直言,雖然丙硫菌唑在國外多種作物和病害上均有登記和使用,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病原菌存在差異。現在國內廠商對丙硫菌唑的研究還主要圍繞小麥的赤霉病、白粉病、銹病,在其他作物病害上的應用方向還不明確,這也是未來要攻堅的方向。

其中,海利爾無疑是最具綜合實力的龍頭,其在 國內持有丙硫菌唑原藥登記證及若干單劑及復配制劑登記證。從2019年1月30日首批獲得丙硫菌唑原藥及其制劑的登記后,它憑借過硬的產品質量,順利獲得歐盟的等同認定。2020年,海利爾的2000噸/年丙硫菌唑原藥項目正式投產,3000 噸/年產能的丙硫菌唑項目在2022年12月底正式進入試生產階段,若項目全面投產,丙硫菌唑設計產能將達到5000噸。考慮到前期公告的青島恒寧生物二期項目規劃丙硫菌唑 8000 噸設計產能,預計海利爾集團未來丙硫菌唑產能將達到 1.3 萬噸。
據海利爾產品部部長于鳳姣透露,目前海利爾集團正在加大國內外丙硫菌唑原藥與制劑的市場布局,并已于2019年5月獲得歐盟等同認定,2022年11月在巴西自主登記獲批,目前也已取得多個國家的自主登記和支持登記。未來隨著產能的逐步增加,海外市場份額有望快速拓展。
2021年8月31日,丙硫菌唑已被正式納入我國進出口農藥管理名錄,將進一步助力我國丙硫菌唑合法的登記企業直接拓展境外農藥市場。可以預見,受到登記、技術壁壘等因素的限制,隨著各丙硫菌唑項目的逐步投產,短期內,以海利爾、久易為代表的丙硫菌唑龍頭企業將受益于海外推廣。

小結:
丙硫菌唑在國內的風口期確實已經來臨,它未來在小麥乃至其他作物上的可挖潛空間是無限的。
但也應該看到,丙硫菌唑在國內終端市場的推廣和應用技術方向還存在諸多問題,需要專家學者和廠商去花時間攻堅探索,離它真正的爆發期還有距離,要理性看待,不要過度捧殺。

一作區,如何選擇馬鈴薯品種?

本文摘錄自久恩農業副總經理王世一演講

CROPS

作物中國

隨著土地的不斷集中,2015年以后,絕大多數一作區商品薯種植戶種植規模基本穩定,可開發的優質的土地越來越少,絕大部分種植規模500—2000畝,極個別的上萬畝,基本不再增加。上萬畝的種植大戶,包括種薯公司基本上停止了擴張。
隨著大型機械的普及,每一個勞動力的工作效率基本固定,目前單人效率基本就是200—300畝。
而且,當下人工、地租、農資等成本不斷增加,馬鈴薯價格基本持平甚至有下行趨勢,雖然2022年價格不錯,但是這幾年大家也感覺到了馬鈴薯價格的疲軟。
大家對種植什么品種的馬鈴薯,如何經營農場深感困惑。
馬鈴薯品種繁多且更新很快,那么,如何選擇正確的品種?提高每畝效益是我們提升收益的正確思路。
根據公式“每畝效益= 單價×產量-每畝成本”可知,我們的主要目標就是提高產量,提升質量(單價)。所以,我們就需要選擇合適的品種,選好地塊,提升管理水平。而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價格(均價、穩定性、長期趨勢)、氣候和土壤的影響、種植習慣和水平、未來發展趨勢。

以價格因素選擇品種
馬鈴薯出貨量大的時段價格較低,但市場波動較小。早收薯和窖藏薯價格高但成本也高,風險也高。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是一作區秋季收獲期,不管是榆林,還是壩上,價格是比較低的,但整體來說這個時期價格也更穩定。8月上旬,以及12月上旬之后價格都比較高,但是大家也都了解,這兩個區間價格是起伏不定的,有時候8月初的價格可能跟9月差不多。所以,8月上旬和12月之后,雖然價格高,但是風險也更高。如果你這兩個時期賣馬鈴薯,收入更高,但風險也更大。
同理,在品種方面,銷量更大的品種價格也更加穩定,如V7、沃土5等。如果你想得到一個較穩定的收益,就選擇銷量大的品種。
如果你比較喜歡種早熟品種,那么我們推薦種植一些兼顧早收和晚收的品種,市場銷售量大的品種,如沃土5、希森6、久恩11等,盡量不要選純早熟品種。
近幾年加工薯需求量一直在增加,而且加工薯大多都跟企業簽訂訂單,價格更穩定,收益也更穩定。但是加工薯種植時一定要注意:不同于歐美,我國加工薯市場和菜薯是割裂的,無法相互轉嫁風險;可利用粉痂、瘡痂地塊種植加工薯;盡量選擇大眾品種,如麥肯一號和大西洋;基地位置很重要,不要遠離工廠,因為運輸會產生相當大的成本,加工業具有集中優勢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商品薯方面,不同品種間存在價格差異,商品性好的價格更高。許多人對種植高價值品種沒信心,會選擇高產且穩產但價格較低的品種,如226、實驗2等。但是低價貨滯銷的風險遠高于高價貨,特別是價格不好的年份,比如,2017年、2021年。

以種植條件選擇品種
根據種植條件選擇品種,包括:氣候影響、土壤類型、品種適應性、病害影響、栽培方式等。
氣候影響
根據無霜期和土壤條件選擇生育期合適的馬鈴薯品種。2022年8月27日的早霜讓很多種植晚熟品種的農戶損失慘重。因此,品種要早晚熟合理搭配,不要和老天爺打賭。
品種生育期:EV<實驗1<709<希森6<久恩11<沃土5<V7<實驗2<226<青9<隴7。
地區無霜期:烏拉蓋<海拉爾<克旗<壩上地區<商都興和<四子王旗<榆林地區<磴口。
土壤類型
土壤越黏重,出苗越慢,回秧也越晚。土壤類型,結合無霜期和品種生育期選擇品種。如露辛達,盡量不在黏重土壤和鹽堿地中種植;一些品種在黏土地表現很好,如希森6和久恩11。
品種適應性
并非所有品種都適合在各個地區種植,引進新品種應當特別小心。

過去十多年淘汰的品種往往是兩個原因:一是低價值,如克新1、荷蘭15等;二是品種缺陷,如斯凡特、709等。且品種淘汰往往發生在市場不好的年份,如2011年淘汰了克新1號,2017年淘汰了荷蘭15,2021年淘汰了226。
另外,近幾年水洗薯的比例在不斷升高,主要是馬鈴薯水洗后價值更高。優質薯與劣質薯水洗后價格差異很大(0.5+元/斤)。但同時,水洗薯對馬鈴薯質量要求也更高。因此,水洗薯對于品種、土壤和田間管理都有額外要求,如久恩11號是目前非常好的水洗品種。
總之,不管你是種植商品薯,還是種植加工薯,在選擇品種時,要選擇高價值品種,或者是主流品種。
高價值品種,走貨快,不剩尾貨,滯銷風險低,商販賺錢且風險小。而且,隨著城市居民增加,買菜量變少但是對價格不那么敏感,愿意買高價優質的農產品。
主流品種,市場容量大,好出手,價格穩定,即使市場不好,也能降價銷售;小眾品種一旦供大于求,很容易滯銷, 最后難逃進淀粉廠的命運。
經營農場要保障穩定的現金流,現金流不穩會給生產經營帶來更多不確定性。投資農場周轉周期特別長,投資又特別大,一旦遇到風險,很容易造成直接的資金流斷裂。因此,大家一定要保證穩定的收入,高產高收入,也要穩產穩收入。
綜上,在選擇馬鈴薯品種時,我們的思路應該是:種植主流品種,不推薦小眾品種(紅皮、紫薯等),除非有渠道;品種不宜過多,2—4個最為適宜;要控制早收馬鈴薯和窖藏薯的占比;相同情況下選擇高價值品種;高收益地塊不輕易更換品種。

PLANTING

作物·中國

有些品種對日照長短敏感,從北向南引種會出現生育期大大變短,植株矮小且產量驟降的現象,如尤金885。有些品種對光照強度敏感,長期陰天環境會影響產量,如露辛達、實驗1等。
新品種可能會由于氣候或種植習慣而出現各種問題,如綠頭、裂口、竄莧、子母薯、串薯、畸形、莖腐病、葉斑類疾病、線蟲等等。
病害影響
有些地區/地塊某些病害嚴重,如:粉痂病、瘡痂病、線蟲病和細菌性疾病等。因此在挑選品種上要注意,某些品種會對部分病害比較敏感,如易感粉痂的品種。有些品種對細菌性病害敏感,在多雨年份會大量爛薯,應避免在低洼地、積水地種植。
栽培方式
不同地區、不同種植戶在田間管理上的投入是不同的,有些品種只在高投入時獲得好收成,而有些在低投入時收成也不錯。
高投入品種:麥肯一號、伊芙麗、久恩8號、實驗1、露辛達等。
低投入品種:226、甘引4號、希森6、沃土5、實驗2等。
缺水和鹽堿地塊選擇抗逆性強的低投入品種。
綜上,種植前我們要充分了解各個地塊的特點和問題,包括土質、肥力、地勢和主要病蟲害等。了解各個品種的特點和缺陷,合理匹配。比如,不要在低洼地塊種植易感細菌病和晚疫病的品種;粉痂病嚴重的地塊可選擇種植加工薯或抗性品種。

未來市場變化趨勢
東北、西北和西南等地方,馬鈴薯人均消費量非常大。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當地的物資越來越豐富,原來食用馬鈴薯,現在有大米、面粉替代。而且年輕人吃米飯白面越來越多,吃馬鈴薯越來越少。而發達地區,像長三角、珠三角,本身傳統飲食馬鈴薯的消費量就非常少,即使增加一點兒,增加的也是加工薯,還有一些精品商品薯。
因此,未來20年,馬鈴薯總消費量和種植面積都應該是呈現減少的趨勢。當然,縮減產能主要出自非中心區和低價值地區,優勢地區不會減少。
隨著烤箱和空氣炸鍋的普及且應用場景越來越多,消費者更愿意嘗試新鮮事物,而且不愿意在烹飪上花費更多時間。所以,馬鈴薯加工品、半成品等消費量會越來越大。此外,新中產比例持續增大,年輕人也更注重品質。
因此,加工薯產能持續上升,包括削皮、切塊等初加工,對原料的要求更細致且多元化。水洗貨、精品貨和精裝貨需求也將持續上升,低質低價貨的市場空間壓縮,二者價格差拉大。

小結:
品種選擇的要點:選擇銷量大的主流品種,小眾品種慎選;選擇高價值品種;選擇生育期合適的品種;根據土壤情況選擇品種,黏重土壤謹慎種植露辛達;加工薯和水洗薯/精裝薯的未來市場空間會增加,可考慮種植;高產值地區和地塊機會成本更高,謹慎更換品種;無論選擇什么品種,提高單位面積收益是出路,不貪大。

和火龍果是同類,
燕窩果為什么這么貴?

文/胡晶晶

燕窩果的中文學名叫做“黃麒麟量天尺”,是仙人掌科量天尺屬的植物。
它原產于南美洲厄瓜多爾等美洲熱帶地區,我們平常看到的紅皮白肉火龍果、紅皮紅肉火龍果和它一樣,同屬量天尺屬。換言之,它們是親兄弟/親姐妹的關系。
燕窩果在國內“定居”的時間還非常短,2016年才開始在海南引種,現在廣東、廣西等地也成功引枝扦插,開始大量種植,結出了累累碩果。由此看來,燕窩果的適應能力很強,估計能種植火龍果的地方,燕窩果也能種植。
目前海南省種植面積約1萬畝,表現出較好的適應性,鮮果質優價高,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優勢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起步晚,經濟收益高
物以稀為貴,燕窩果在國內種植起步很晚,目前只有海南、廣東、廣西、福建、云南有少量規模基地種植。加上品種嬌貴,種植要求高,產能上嚴重不足,因此燕窩果市場價格比火龍果要高很多,每畝燕窩果的經濟效益也要高出火龍果很多。250克以上的燕窩果2020年價格90—100元/斤,現在的地頭價格也基本上是40—50元/斤。而紅心火龍果的地頭價格只有3—5元/斤。價格相差10倍左右。
價格高出這么多倍,燕窩果種植的收益非常可觀,其市場前景也被越來越多的種植者看好。
燕窩果在我國的消費市場前景如何?如果一種水果被消費者的嘴巴所接受,就好做。筆者在海南第一次吃燕窩果時,顛覆了我對普通火龍果的認知,燕窩果甜度更高,而且口感非常絲滑,汁水充足,有著豐富的味覺層次,爽滑細膩,自帶淡淡的蜂蜜香味。
若是喜歡吃火龍果的人,一旦吃上燕窩果以后,必然也會喜歡上這種水果。目前,燕窩果備受消費者喜愛,不愁銷路,主要銷往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
火龍果已經進入了千家萬戶,受到普通消費者的喜歡,同樣我們相信燕窩果也會逐漸得到普通消費者的青睞。有收購商表示,如果未來燕窩果地頭收購價能低到15元/斤左右,終端價格25—30元/斤,燕窩果可能會迎來一個市場爆發期。

PLANTING

作物·中國

產量低,生長周期長
燕窩果的種植方法,與火龍果基本相似,光照時間長,耐熱性良好,適合熱帶地區種植。燕窩果既能使用種子繁殖,也能通過扦插來繁殖。
“但燕窩果結果要比火龍果遲,產量要比火龍果低。目前,好的燕窩果基地產量也就是3000斤/畝左右。”三亞六羅燕窩果基地負責人張國書表示,火龍果的產量可能是它的三倍,甚至是四倍。比如,樂東種紅心火龍果產量1.2萬斤/畝左右,在東方也能達到8000斤/畝。
燕窩果產量低,且種植難度大,因此種植燕窩果的成本也相應上漲。種苗、土地租金、苗木、水肥一體化設備、人工精細化管理等種植投入,第一年種植成本高達8萬元—10萬元/畝,接下來每年3萬元—4萬元/畝就足夠了,也有種植基地將成本控制在2萬元/畝左右。
種燕窩果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育苗、彎枝、修枝、疏花、疏果等工序非常繁雜瑣碎,人工成本絕對是一項巨大的支出。比如跟紅心火龍果不同,燕窩果表面多了一些細小而密集的果刺。因此,僅在采收上就多了兩道程序:采摘前先用毛刷刷掉果實上的細刺,運到倉庫之后再用毛刷仔細地刷一遍。這樣防止運輸途中燕窩果之間相互戳傷,也可以避免消費者被細刺扎手。
此外,燕窩果的生長周期很慢,從開花到結果,要3—5個月的成熟期,時間成本也很高。

種植技術壁壘強
燕窩果的植株,從外觀上看,與火龍果一模一樣,難于區分。它的生物特性也基本與火龍果一模一樣,喜歡生長在熱帶地區,適宜種植溫度在20℃以上。
但燕窩果對生長環境要求高,適合在日照長的溫暖地區生長,種植還有著很強的技術壁壘,結合土壤、水肥、光照調節等精心栽培才能成功種植。
也正是這個原因,燕窩果的價格才會一騎絕塵。
病蟲害的防治要精心。燕窩果對根線蟲、潰瘍病等病蟲害的抵抗力較弱。比如潰瘍病,如果控制不住,會毀園;根結線蟲沒防好,則產量和枝條都不夠,而且果個也小。病蟲害的防治,要采用綜合管理的方法,如通過修剪枝條、清理果園、調節土壤和化學藥物等進行管理。
花果的調控。燕窩果開花時間在晚上8點—9點,花期很短,基本上只有一夜的時間。種植者需要人工授粉,與花期“搶時間”。現在較普遍的策略是拉開花期,不堆積到一塊,否則授粉和采摘工人忙不過來。
燕窩果的施肥也頗有講究。燕窩果果實采收期很長,每年都需要重新施肥料,在開花期間也要適當地補充鎂。張國書表示,三亞六羅燕窩果基地根部放的全部都是椰絲,外面放的是樹皮,樹皮底下放的是大量的生物源有機肥,所以生產出來的果子甜度、口感品質確實很好。
去年9月,海南省農業科學院燕窩果課題組的“一種燕窩果產期調節增效方法”發明專利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該專利技術在培肥地力、增加植株營養的同時,實現產期調節、節肥節藥,顯著提高燕窩果產量、商品率、果品質量,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實現提質增效。
?隨著普及度和接受度的提升,燕窩果的種植技術也將愈加成熟,產量與品質還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但是當前,我國燕窩果的種植剛剛起步,技術還不完善,仍然存在產量低、產期短、商品率低等產業堵點問題,需要的投資成本也比較高。所以新手想入“坑”,一定要想清楚了,沒有經驗和金錢的加持,可能真的是“坑”了。

鏈接:
“一種燕窩果產期調節增效方法”發明專利包括以下步驟:
花前施肥:選取種植一年以上正常生產的燕窩果園,于9月上旬每畝施腐熟有機肥1.5t、鈣鎂磷肥150kg,作為長效肥料為冬季果生產增加樹體營養儲備;于補光前兩周相隔一周補2次多元素水溶肥,作為速效肥料為大量開花營養消耗做營養儲備。
催花前疏蕾:10月上旬,將自然著生的花或花蕾疏掉,減少營養消耗,積累營養儲備。
燈光補光:補光催花于10月至來年4月分批進行,每天從傍晚太陽落下打開補光設施中的補光燈進行補光,補光時間為2—4小時,直至見到花蕾停止補光,補光時間為25—30天。
葉面施肥:當燕窩果萌發出的花蕾大于50%且花蕾直徑發育至紐扣大小時對燕窩果莖噴施葉面肥2次,間隔7—10天。
輔助授粉:在燕窩果花盛開的當晚21:00至第二天早上4:00前進行人工輔助授粉。
遮陰處理:在燕窩果每行上方鋼絲上用寬2米,隱蔽度為75%的遮陰網進行遮陰,防止日灼,每相鄰兩條遮陰網用繩子連接并拉平。
產后疏蕾:每條莖同一批次只留1—2個花蕾,或當果實長至直徑為3—4cm時,統一疏掉2批花蕾,輔養枝占結果枝的60%并且不留果枝,為下一批開花結果做準備。

從優勝劣汰到異勝同汰,
企業該如何勝出?

農資、農業現在的變化挺大,最明顯的是獲得勝利路徑的變化。
原來講究人有我優,優勝劣汰。同樣的產品,誰做得好誰能獲得勝利。但是,隨著資源的集中以及技術的普及,產品、品質、價格都日漸同質化,一般企業很難在大品類的比拼中占到優勢。
于是,更多的時候,行業就開始了異勝同汰。誰能做到差異化,譬如產品的功能、形狀、來源等等,誰能做到不同,誰就能獲得勝利。與其更好,不如不同。
與其在原有的賽道爬坡,不如找新的賽道奔馳。近兩年大家競爭的重點就是:或者優化產品結構,或者提升專業服務,聚焦高效種植,關注農業種植效益的提升,爭相做細分賽道的領航者。

頻頻跨界背后的業績焦慮
除了業內企業想找到新的增長點,其他行業也想在農業、農資領域分一杯羹。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往農業跨界的企業多了起來。
前有奢侈品品牌普拉達在上海開出快閃菜市場,后有無印良品在中國開出首家“農場概念店”。
如果說服飾品牌的跨界你都覺得破圈實屬正常的話,那么,賣掛面的企業去養豬、做養殖的選擇涉獵有機肥,就更順理成章了,畢竟還都屬于農業板塊。
以上這些只是農業領域投資的冰山一角,據35斗統計,2022年農業領域的各類投資事件超過200起,超過500億元資金流入。
為什么這么多投資開始頻繁跨界,盯上了農業、農資領域?背后其實充斥著業績焦慮!
增量是每一個企業的任務和難題,地主家里也沒有余糧,企業都在尋找“廣積糧”的路徑。而農資、農業恰恰是被各界盯上的一個大蛋糕。
黨的二十大提出打造農業強國,將農業的位置及重要性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且行業雖然不是暴利但是發展穩健。而農資雖然總量下降,但剛需仍在,去年更是被譽為全球發展較好十大行業之一。在各大機構的評測中,農業、農資的發展可期,是未來可以帶來增量的產業。資本蜂擁而至就在所難免。
有機構指出今年農業的投資熱點是:關注科學技術驅動下的農業生產效率提升;關注農業的“芯片”育種技術;關注連接農田與餐桌的供應鏈環節,提高食品加工、農產品流通效率;關注微生物技術驅動下的食物變革。
所以,無論是利用反差帶來的新鮮感,拓寬消費群體以博取流量,還是看好農業、農資發展的勢頭以及前景,想去深耕殺出一條新的路,結果就是農業、農資賽道上的企業越來越多。
而企業若不想被降維打擊,就要練就自身多維的優勢,找到屬于自己的細分優勢。

文/趙丹

MARKETING

營銷時評

2022年農業領域的各類投資事件超過200起,超過500億元資金流入。

尋找行業內細分賽道的機會
外來者不會進入常規肥料、常規農藥領域。因為,即便是行業深耕多年的企業,不占有原料/原藥的普通企業,也是比較難增量的,更遑論新進企業。
傳統產品,已經面臨“紅利變紅海,利潤越攤越薄,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境況。
前段時間,有個企業負責人問筆者,各大企業15-15-15的復合肥有差別嗎?差別大嗎?
筆者還沒回答,他就繼續說,差別不大吧,造粒方式、原料都差不多,價格幾乎透明。要在這個產品上獲勝,除非提供極致性價比。要想做到比其他企業價格更低,就需要企業有礦,有產業鏈優勢,才能在基礎產品上賺到別人賺不到的錢!
那么,企業增量的路徑在哪里?機會又在哪里?
找到更新的
沒有最新、最優的產品,只有在原有基礎上的不斷更新與迭代。
嚴格意義上來說,很難找到最新的農資產品,即便是作物品種,也很難有最新的(很多都是還沒到掛果期就有更新一代的產品推出),只不過屬于這個產品的趨勢來了而已。
生物刺激素、特肥以前沒有嗎?自然是有的,只不過經過那么久的市場培育,到了收割成果的時候,被資本推高、被市場認可了而已。
增效肥料是更新的肥料產品嗎?也不全是。但是,行業研發人士用技術不斷更新產品,去迭代,使之更適應種植者的需求,更能解決當下的問題。
并且經過再次組合的產品,疊加積累而來的應用技術,其功效遠遠大于原來孤零零的單品。
能高效解決遇到的實際作物營養問題,就是更新的產品。
納米農藥、省力化制劑、生物制劑……以前沒有嗎?有的,我們看見了新品上市的高光時刻,卻意識不到新品從研發、實驗室實驗、大田實驗到走到市場,至少需要十多年的努力。也不排除有些企業即便研發出來新品,也無法在市場推開的窘境,直至標桿企業進入,產品(如曾經的緩/控釋肥料)才得以在大田普及。

能夠更好、更方便、更健康地解決作物植保問題,就是更新的產品。
對于種植者而言,妮娜皇后、脆蜜金橘、白色戀人草莓可能是更新的,能賣出更好的價格;對于服務商而言,可能全年都能讓元謀的黃瓜大棚里盛產黃瓜是更新的;對于育種企業而言,像超微型薯、新的番茄品種、柑橘品種的引進及培育是更新的……
能夠讓經營者、種植者、全產業鏈都獲得好的收益,就是更新的產品。
對資本而言,合成生物、育種、數字農業三個賽道是更新的,因為可以讓他們看到更多的希望和勢能。
無論在哪個方面發力,大家都想找到更新的產品,找到更新的賣點,去拓展市場,贏得更多的收益。
搶占技術資源
說實在的,基礎復合肥可能目前還有品牌優勢和技術差異導致品質的差異。但是,像不同氮肥企業生產的同一規格的尿素,很難說出不同品牌之間的品質差別。
競爭越充分的行業,普通企業就越難變得更優,即便是擁有完整產業鏈的大企業的利潤也會越來越被攤薄。
所以,很多大企業今年改變了策略,從量(噸數)的追求變成了質(銷售額和利潤)的增長。通過產品的技術研發和產業鏈延伸,通過搶占細分領域技術高地、降低產業鏈整體成本等方式來彰顯優勢、拓展市場。這也是近兩年功能型或者增效復合肥、增效氮肥等銷售額度占比越來越高的原因。

MARKETING

營銷·時評

去年開始火熱的生物肥料、生物制劑賽道也不容小覷,雖然生物肥料在一些大化肥企業中占比并不大,但是一些專業做生物肥料的企業已經憑借其異軍突起,且其應用已經從經濟作物拓展到了大田作物。
生物制劑今年將會更有生命力,不說其他,幾大農藥巨頭都已經入局。
今年行業的競爭將更加激烈,技術資源的爭奪就在所難免,包括與高校的技術合作,包括科研型人才及隊伍的建設等等。
也有一些資源的獲得是在行業會議上。2023年2月中旬開始,很多企業、行業的會議就密集開啟了,展示了一些新的產品及技術。即便是傳播手段多樣化的今天,面對面的會議的勢能還是最大的,參加必要的會議,找到合作資源是很多企業及經銷商平臺在做的事情。
通過并購、合作搶占生態位
即便是自己沒有技術,也可以通過和創新型企業的合作來實現。
譬如,一些行業巨頭就會通過并購或者合作來彌補短板:科迪華收購西班牙生物農藥和生物刺激素公司興播、世多樂,鞏固自身在生物刺激素領域的領先地位;美國特種工程材料家族企業收購比奧齊姆,來減少進入生物刺激素領域的時間,并且能夠迅速占領市場;安道麥收購新西蘭生物解決方案、植物保護和營養公司,進軍生物性植保、植物營養及植調劑市場;源于生物解決方案需求增長,丹麥諾維信與科漢森公司合并,釋放出更多增長機會……

既然商業的競爭邏輯已經改變,那么我們就要遵從這個邏輯,不斷進化,主動找到自己和其他企業的差異點,找到細分賽道的機會,找到增量的機會,掌握命運。
前方道路并不擁擠,因為能堅持的企業畢竟不多。

一方有資本優勢及渠道資源,一方有細分領域的先發優勢和技術領先優勢,合則兩利,同時可以幫助企業實現差異化,以及營收增長。這是這些企業的出發點和目的。
除了并購,企業間更多的是采用合作的方式。近兩年,我們可以發現,國內創新企業以及創新型人才空前吃香。企業強強聯手可以去搶占更好的生態位,春節后,僅筆者參與的企業間的“撮合”就有好幾起。
延伸產業鏈
延伸產業鏈是很多企業增量的重要布局。
向上游延伸搶占礦產資源,已經不大可能,礦產資源畢竟有限,除了參股或者收購幾無其他路徑,且已經實現“左磷右鋰”的企業們今年就該收割勝利的果實了。
很多大企業和經銷平臺企業開始向下游種植延伸,延伸農資的長度和寬度,做農業解決方案,在耕、種、管、收上下功夫。
先正達MAP(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北大荒農服、豐云農服、金豐公社等等,都在農服方面成績斐然。以先正達MAP為例,2022年上半年,MAP營業收入達18億美元,超過2021年全年總額,其技術服務中心已達到540個。
巴斯夫2022年業績報告指出,其農業解決方案業務領域不計特殊項目的息稅前收益顯著提高,特別是由于銷量和價格上漲帶來積極的銷售業績。
而一些經銷平臺企業目前就是憑借其獨有的特種作物解決方案業務在區域內領航,且已經形成自己的品牌,只要是某種作物的問題,種植者就會習慣性地找它們。
也有一些服務平臺商也在延伸作物解決方案的產業鏈,從種到收再到售賣一條龍。其中也不乏成功的典范。
做延伸產業鏈,要量力而行。
有賺得盆滿缽滿的,也有血本無歸的。曾經有個做農產品品牌的企業家給筆者說,很多做農業的人想得太多,做得太少,還沒有做好農資就想去做種植,還沒有做好種植就想去做品牌。

MARKETING

營銷·時評

未來5年,

這7種農資店將被市場淘汰

文/李科成?

近年來,受多種因素疊加影響,農資行業正面臨著從未有過的“大變局”,“傳統農資店該何去何從”成為越來越多農資從業者關注的焦點……
筆者斷言,未來5年如果傳統農資店不能積極變革以適應潮流,那么這7種農資店將被市場淘汰。
沒有個人品牌的農資店會死
只有產品品牌或門店品牌,沒有店主個人品牌的農資店未來會死!?
或許有人納悶,只賣產品不重視門店宣傳的農資店做不下去可以理解,怎么有門店品牌的農資店也會死掉呢?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理解,如果你認為種植戶是沖著你的店來的,那么你把店轉手給他人,或者退休后讓孩子接班,你看看原來上門的顧客會不會減少?換言之,“只要有門店品牌就行,不需要什么店主品牌”的想法是錯誤的。
可能也有人會說,我去超市買東西只關注超市本身即可,老板是誰并無差別。為什么去農資店買農資就一定要看老板呢?
原因有二:
第一,超市是一個成熟而又規范的行業,用戶的信任度高。農資店則不然,目前95%以上的農資店是夫妻店,不論管理還是經營都既不成熟也不規范。
第二,人們進超市購買的是剛需且熟悉的生活類產品,而農資屬于生產資料,有技術門檻,因為種植戶自身缺乏專業性,所以他們需要由信得過的人推薦后才敢購買。
因此,農資店的表象是門店品牌,本質是店主品牌。所以,作為店老板一定要重視個人品牌的打造,這包括老板的人品、信譽和技術等重要指標,否則將沒有活路。

不會方案營銷的農資店會死
未來只會產品銷售、不會方案營銷的農資店會消失。時至今日,為什么方案營銷變得越來越重要了呢?
單一功能的產品已經無法解決種植戶的痛點。以除草為例,過去用草甘膦、草銨膦、敵草快這三種滅生性除草劑就可以除草,現在由于雜草抗性的增強,只用一種除草劑已經無法把雜草徹底殺死,這就需要店老板能夠根據當地雜草的特性來設計除草方案。同理,殺蟲、殺菌等產品也需要設計方案。
單一的產品品種已經無法滿足種植大戶的需求。過去小農戶可以去A店買種子、B店買化肥、C店買農藥,現在的大農戶需要種子、農藥、肥料等農資產品的一站式采購。這同樣需要店老板能夠根據大農戶的種植結構來定制“增產增收解決方案”。
因此,如果一家農資店主還只會通過低價、賒銷、客情等傳統“三板斧”來招攬生意,那么他將面臨出局的危險。

不服務大農戶的農資店會死
隨著大農戶的崛起,不敢服務、不會服務種植大戶的農資店日子將舉步維艱。?
很多農資店對大農戶愛恨交加。愛是因為大農戶能夠貢獻大生意,恨是因為大農戶賒銷嚴重,稍有不慎就會血本無歸。
但是如果你還想繼續做大農資生意,就不能把大農戶“拒之門外”。
既然賒銷有風險,那么該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呢?
賒銷的本質是資源的不對等,既然你能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和別人一樣,價格也差不多,你不賒別人賒,大農戶憑什么不和賒銷的農資店合作?
如果你店里的產品有技術門檻和差異化優勢、你的服務是別人無法做到的、你的價格也有優勢、你能給他帶來真正想要的增產增收,其實大農戶的現金生意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不懂農業技術的農資店會死
不懂農業技術也能做好農資?至少在過去很多年里,有不少對農業技術很外行的農資從業者活了下來,也賺到了錢。因為那時候,種植戶種的地少、對產品的需求相對單一,而且以老年人為主的種植戶也容易被忽悠。?
現在這種不懂技術、純靠忽悠的農資店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種植大戶需要更加專業的技術服務,而且他們本身也懂一些專業,不容易被門外漢忽悠。因此,農資店主必須學習植保知識,成為懂技術的農資人,才能應對未來市場的競爭。否則,坐以待斃是最終的下場。

不做趨勢產品的農資店會死
首先要承認,很多傳統的農資產品依然還有旺盛的生命力,如除草劑中的草甘膦、草銨膦,殺菌劑中的石硫合劑、代森錳鋅,化肥中的復合肥、尿素。它們具有剛性需求和高性價比的雙重優勢,依然受到廣大種植戶的歡迎。
但是如果農資店只賣這類產品,而不賣符合未來趨勢的新型農資產品,那么它們5年內必死無疑。原因是傳統產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加上農資電商的沖擊,利潤空間只會越來越薄,長此以往必然無利可圖。
那么,哪些產品符合未來的發展趨勢呢?答案是特肥、調節劑、生物農藥、轉基因農藥……這些產品技術更先進,能滿足種植大戶“提質增產”“增加收入”的需求,并且符合國家的發展戰略,當然了,最重要的是能給農資店帶來可觀的利潤。
不會整合資源的農資店會死
過去做農資生意,只要店老板夠勤快、夠專業,賺錢基本不是問題。但未來農資生意要想做大,只靠勤奮和專業還不夠,店老板還必須具備資源整合的能力。
如果你不能整合經銷商的資源,就無法拿到好的貨源并獲得資金扶持;如果不能整合上游廠家的資源,就很難獲得推廣人員和費用的支持;如果不能整合種植大戶的資源,就面臨失去80%以上市場份額的風險;如果不能整合采購商的資源,就無法捆綁種植大戶以及防止競爭對手“挖墻腳”。
留不住老客戶的農資店會死
如果一家農資店只知道開發新客戶,不知道留存老客戶,那么在新客戶開發成本不斷上升的大環境下,生存之路將越走越窄。
現在不論是線上電商還是線下終端,都面臨拓客難度大、成本高的壓力。農資店要想降低銷售難度和成本壓力,必須千方百計地留住老客戶、深挖老客戶。農資屬于消費相對高頻的產品,種植戶買了種子還會買農藥和肥料,今年用了明年還會繼續用,因此,留住老客戶至關重要。
如何留住老客戶呢?下面分享幾個實用方法:
1.進店購物加微信。通過私信、朋友圈和微信群對其進行二次營銷,變公域流量為私域流量。
2. 種植大戶要建群。為符合條件的種植大戶,如種植面積50畝以上或單次購買農資1000元以上的種植大戶建群提供服務,定期分享農技知識和產品信息。
3. 短視頻直播推廣。錄制試驗示范和客戶見證進行短視頻傳播,對觀摩會、測產會進行直播造勢。
4. 電話營銷不能停。有些年齡大的種植戶不會玩微信,那就把重要的推廣會議或促銷活動通過電話的方式進行一對一通知

品牌廣告展示

 Copyright ? 2024 陜西妙網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陜B2-2021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