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職工文學
“感悟二十大? 禮贊新時代”作品專輯
宜昌市職工文學讀書協會主辦
2022年05期? 總第011期
羊角巖《墨跡》改稿會掠影
徐曉光《大江源記》分享會掠影
-------------------------------------------------------------------------------
主? ? ? ? ?辦:
宜昌市職工文學讀書協會
顧? ? ? ? 問:
張澤勇? ?肖思科??
? ? ? ? ? ? ? ? ? ? ? ??
主? ? ? ? 編:
張永久??
編? ? ? ? 審:
馮漢斌
責任編輯:
若? ?水
編? 委? 會:
馮漢斌? ?劉小平? ?
阮仲謀? ?陳? ?剛? ?
張明俊? ?姚正威? ?
彭紅衛? ?熊本旭
校? ? ? ?對:
蒹? 葭? 劉金祥 ?高莉玲
地址:
湖北省宜昌市隆康路10號
郵箱:
1410465391@qq.com
01
07
14
19
25
33
40
62
68
74
79
83
90
95
99
102
105
110
117
122
125
?
濱江守護人? ?王同堯
河溶故事? ?鄭鳳玲
夸夸了不起的“一”? ? 陶國功
讓良好家風薪火相傳? ?袁在平
職工家的“滅火員”? ?張凌云
夢開始的地方? ?王桂英
在厚重土地上質樸的講述? ?
---讀《古老的磨盤河》的感悟與思考? ?向大梅
從“筆桿子”難覓說開去? ?李姜潔
淺談“讀書”? ?王華奎
讀書與寫作 功練在平常? ?朱義海
幸福的參悟? ?朱光華
稻田守望者? ?彭定新
毛遂自薦,烘焙輝煌? ?羊角巖
燃者李然? ?虹? ?珊
??
時代弄潮奏心曲? ?張天一
愛作經緯 匠心織夢? ?若? 水?
大山深處的引路人? ?劉玉新
“荒石包”開出“致富花”? ?趙啟喜
天麻背后的風景? ?李昌靜
“紅李”紅“雙坪”? ?周長城
啞巴篾匠?? 何宏江
一百多年前的今天,一棵樹苗如嫩芽般破土而出,從它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它非同一般,不同凡響。它吸天地之靈氣,采日月之精華,不斷成長壯大。誰也沒想到,100年后的今天竟然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樹的種子是馬列主義,這棵大樹便是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初就背負著使命,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它孜孜以求救國救民之道,看見人民窮困潦倒、遭受苦難,沉浸在水深火熱之中,感同身受,內心滴血,仿佛自身遭遇焚燒;它看見民族弱小,故土淪陷,被外國列強欺辱,義憤填膺,怒不可擋。只有它洞悉侵略的本質,不茍且偷生,不攀附迎合,內心自有乾坤在。
漫漫求索路上,它時而熱情似火,奮筆疾書,時而振臂高呼,慷慨激昂。每一次的覺醒都讓他欣喜不已,每一次的失敗都令他黯然神傷。它憂郁、彷徨、苦悶,如同母親面對高燒不退的孩子。長期的斗爭實踐中,它終于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槍桿子里面出政
01
02
它步履堅實,身形粗獷,風餐露宿。每一次歷險都驚心動魄,每一次失敗就像一次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更加磨礪了它的心智。它就像一棵矗立于陡峭寒風中的大樹,風吹不倒它,水淹不了它,雷打不斷它。多少年來,不斷從土地中汲取營養,又與土地緊密結合,呵護于土地。它的根系似乎要擁抱整個大地,一直向下,向下,再向下。
今天,大樹的根系遍布四海,它與大地完全融為一體,沒有人能分清哪是根,哪是土。
從一大到二十大,百年又一,大樹參天,國泰民安。百年,浸潤著一個民族的從容和淡定、磅礴和厚實,這份厚實是力的凝聚,愛的播撒,意志品質的鍛造。烈士的血澆灌出民族精神之花,給予大樹無窮的滋養;戰士的汗揮灑出血性和錚錚鐵骨;冰冷的刑具映襯出不屈和高大。鍘刀、烙鐵不曾動搖其意志,金錢、美女誘惑不了那顆道心,共產黨人的胸懷像大海一樣寬廣,意念如泉水一樣純凈,它堅信革命一定能成功,就在不遠的將來。
權”的真理,探索出一條救亡圖存之道。于是,他不再徘徊和憂傷,志向堅定,一路向前。這是一種決絕,一種禪定,一種勇往直前的豪邁,更是一種果敢與堅毅,一種孤傲與悲壯。仿佛一位壯士,抱定一去不復返的決心,行走于蒼茫的大地。寒風刺骨,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無論前途多么艱險,境遇多么惡劣,它都凜然不懼,斗志昂揚,從未喪失那顆革命的心。
幸福的參悟?
朱光華
04
從遠古時代的捕魚狩獵、糧食種植到水稻高產,從樹皮遮體、粗布麻衣到綾羅綢緞,從巖洞、木屋到摩天大樓,從騎行騾馬、車船出行到衛星上天,人類的衣食住行一步一個腳印,呈現階梯形、跳躍式的發展,食不果腹、饑寒交迫完全被豐衣足食、饕餮盛宴取代,嫦娥奔月、龍宮探寶逐漸成為現實。千里眼、順風耳,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時代的發展出神入化、令人眼花繚亂。當下順便哪點變化放在古代都如同登天,隨便哪種生活都令古時的帝王汗顏。
今日之中國幸福空前,非前人可比,為他國所向往。當國外槍擊案頻發、饑荒、災害不斷、難民四處逃逸時,國內卻如凈土,曼妙舞姿遍及城鄉,交通建設星羅棋布,國人生活舒適而愜意。沒有哪一個國家有如此好的治安環境,沒有哪一個人不感到生活的滋潤和豐厚。
人們常說,享老輩子的福,享父母的福。何曾想到享國家的福,享黨的福,享革命先輩的福。追思幸福,我們理當有一份正思維、正能量。當下所有的幸福,都來自黨的英明領導、來自無數建設者的嘔心瀝血,來自革命烈士、革命戰士的舍身奮斗。這才是幸福的根,幸福的源。沒有國家的強大,沒有英明的領導,幸福無法想象,必將受到歷史的局限,環境的制衡。
識、良知和斗志。幸福,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追求,從古至今,亙古不變。
從幾十到九千多萬,薪火相傳,綿延不絕,雄渾浩蕩。共產黨從來沒有忘卻自己肩負的責任,時刻沒有放棄、退卻和懈怠。它似一塊磁鐵,吸引著一切有生力量,人們仿佛在暗夜里看見了火把,蜂擁而來;它又像是救星,拯救著悲慘和苦難。它知道它來自哪里,將去往何方,沿途秋毫無犯。一個紅薯,幾個雞蛋,滾燙出人民熾熱的心;幾雙鞋墊、半床被子,濃縮著無間魚水情。它滿含熱淚,一再謝絕,把人民的情深深銘記。人民,讀懂了這棵大樹,也緊緊依靠這棵大樹。
紅軍啊,紅軍。延安啊,延安。勞苦大眾呼喚,無數青年神往。眾星捧月,圍成一團。它運籌帷幄,指點江山,吸納四方力量;它同呼吸,共命運,不斷調整方向。從《囚歌》《可愛的中國》到《義勇軍進行曲》,從城市到農村,從雪山、草地到黃土高坡,沒有哪一支部隊有這等力量,井岡山的星星之火不停蔓延。從秋收起義到長征,從抗日戰爭到三大戰役,從土地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哪一個國家發展如此迅猛,令世界稱奇。
一帶一路,鋪就新的絲綢之路;五位一體,統籌推進總體布局。海上與天上,平地與高原,縱橫肆意。
城市與鄉村,道路與交通,國防與科技,生活多姿多彩、滄桑巨變。中國在內政外交各個方面昂然挺立。
我喜歡從幸福的角度解讀二十大,唯有此,才能激發個體的認
03
06
05
國家是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尺,像蠶蛹一樣把人民包裹,提供屏障。沒有強大的國,就沒有安逸的家。若不是抗美援朝的勝利,若沒有餓著肚子打造“兩彈一星”的堅韌,這樣的屏障對祖國來說,如同隨意可進的菜園。當蔬菜肥美青蔥時,他人隨時可以欺竊。
從這個意義來說,二十大報告就是幸福的天書,實乃為國家建設、人民幸福的點睛之作。
這本時代的天書,高度概括和凝練,每一個字都代表著黨心民意,是心血,是智慧,是航標,是帆船。
終點,一定不遠。
中國的巨輪走到今天,面臨的風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改革進入深水區,國際形勢錯綜復雜,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疫情下的世界撲朔迷離,險象環生,新冠病毒仿佛潘多拉魔盒被打開,一切變得不確定。世界被病毒蠶食、掠奪和襲擾,如何規避風險、發展壯大,如何掌控變化、擺脫困境,各國都在探討和思索。黨的二十大正是在這特定的歷史時刻召開的。它既是對過去的回顧、未來的展望,更是對國運的夯實,對困境的拿捏,對迷局的破解。
二十大報告涵蓋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是對奮斗歷程和幸福成就的梳理,“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既是追根溯源、對根的維系,更是強基鑄魂和行動綱領。“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是對幸福的擔當、承諾,是目標、方向,是決心和氣度,更是世界觀和方法論。
在國際風云面前,中國共產黨這棵大樹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清醒,都堅定。它知道腳下的路應該怎么走,也知道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如何避免陷入歷史周期率。多少年來,枝繁葉茂的它為人民擋風避雨,人們在樹下生活,棲息于它的綠蔭。它用粗壯的軀體抵御外來襲擊,用它如網的根系維系土地,確保人們稱心如意。大樹底下好乘涼,當我們舒適涼爽時,是大樹與我們朝夕相處、相伴相依。大樹深知如何進一步發展壯大,如何讓人民生活得更好,它把軍隊建設、國防科技、文化自信、高質量發展等等,一切關乎發展、關乎幸福的錦囊妙計融會貫通,貫穿在一萬多字的報告里。
當我在學習報告時,我讀出了黨的博大心胸和情懷,我看出了黨的雄心壯志,那種執政為民的心如涓涓溪流流進心田,令人感染。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新發展格局,高質量發展;文化自信,自然和諧,共同富裕,健康中國,每個句子都是對幸福的鋪排,是對幸福的展望和登攀。
撫今追昔,幸福來之不易;欣逢盛世,對比令人感傷。大樹底下的幸福,更需要堅實不斷地奮斗和付出。
百年已過,新的百年才剛剛開始。現實瞬息萬變,歷史行動書寫。中國夢,勞動美,最好的解讀是那種通透古今、穿越時空,練達人情后的負重。
07
08
初識尚春霞,她白皙的面容,端莊的五官,優雅的形體,儼然一位城市白領。怎么也聯系不起來,她是與農業農村、與稻田打交道的人;更不相信她經過20年的創業,把傳統水稻種成了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把當陽稻米打磨成了中國好糧。一個女子撐起了當陽市水稻種植一片天空,點亮起稻田一派霞光。
生于斯長于斯的尚春霞,有著不一樣的農人情懷。她同大多數農村青年一樣,學校畢業后走向了城市,走進了工廠。然而當大多數青年停留在城里的時候,尚春霞卻回到了生她養她的家鄉。當陽市廟前鎮盛產水稻,沮漳河畔水好,田好,米好。2002年,她做起了販運大米生意。3年時間,她做生意得出一個結論——原來父輩們種水稻并不賺錢。一家一戶碎片化的分散種植、單打獨斗的經營,導致稻谷品種參差不齊,稻米質量良莠不分。有時稻谷還賣不出去,更賣不到好價錢。農民只有消極對待土地,投入不足,耕種
年輕的尚春霞,感悟到了糧食的危險、鄉村的冷落。一種悲憫之心油然而生。
2005年,尚春霞辦起了一個小型稻米加工廠,把農民賣不出去、不好賣的稻谷收上來,加工成大米銷售。她減少中間環節,直接和農民結算,加工廠收購價比谷販子一斤高出2分。農民欣慰地感到加工廠帶來的好處,不僅把糧食賣出去了,每畝還多收入20多元。尚春霞邁出了創業第一步,她對自己當初的回鄉選擇無怨無悔。
尚春霞注定不是一般的農民。2010年,當陽市民天米業有限公司成立,寓意“民以食為天”。尚春霞擔任總經理,辦起來日產200噸的加工廠,創立了自己的品牌。
加工能力上來了,然而大量優質的稻谷原材料卻成了問題。尚春霞善于思考,好米出自好谷,好谷出自好種。表面看來是個原材料問題,實際是一個農村誰來種田,怎樣種田的問題。
尚春霞決定領辦合作社,把農民凝聚起來,抱團發展。采取公司+合作社+村集體+家庭農場+農戶鏈接形式,發展優質水稻標準化種植基地。2012年3月,當陽市秋慕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了,她擔任理事長。
粗放,一種“望天收”的生產狀態。種糧效益低下,帶來青壯年紛紛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原來美麗富饒的稻鄉,居然貧困戶還不在少數。
彭 定 新
稻田守望者
09
10
市場歡迎什么,合作社就種什么。公司與湖北農科院合作,聘請水稻專家周雷為高級顧問,成立了院士專家工作站,開展新品種的研發和推廣。專家團隊建議把發展香稻作為合作社主要品種予以推廣。但老百姓普遍不接受新品種,擔心的還是產量和價格。尚春霞認為這有一個動員、讓老百姓接受的過程。香稻確實產量低,但香米市場價格高,一般畝產稻谷700—800斤,香米每斤價格可達12.8—36元。合作社選擇了10個戶,試種50畝。尚春霞苦口婆心宣傳,承諾高于市場價收購稻谷。經過試種,農民看到了香稻的優勢,香稻得以推廣,現在香稻種植面積已經突破1萬畝。目前每市斤稻谷1.9--2元,畝產量900斤,而常規稻每市斤只有1.3元左右。香稻比常規稻畝平高240多元收益。
成立合作社容易,但要通過合作社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問題并非易事。其中如何提高種田的組織化水平?如何擴大種植規模化?如何按照訂單合同組織農民標準化生產?如何提高糧食回收率,農民生產的糧食是否愿意賣給你?如何把農民從種田中解放出來?如何解決無能力的農民種糧問題?如何提高農民種田的積極性,讓農民種田有利可圖?
尚春霞是新型職業農民。一系列的問題,她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用改革創新的辦法,求得解決。
合作社采取統一供種,統一供肥,統一播種,統一植保,統一收割,統一收儲“六統一”模式,提高種植的組織化水平。合作社提
供技術培訓,信息咨詢,糧食收購,倉儲,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農民操心的事少了,種田種得安然自在。享受這種服務待遇,覆蓋合作社2700農戶5萬畝稻田。
種田向大戶集中,向家庭農場轉變,是尚春霞所期待的。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生產形成不了水稻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種田效益也體現不出來。尚春霞靠提高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的稻谷收購價格和加強服務來培育大戶,如增加對種糧大戶的補助,為種糧大戶提供“保姆式”全程服務。公司與大戶之間有了守望相助、同舟共濟關系,種糧大戶不斷涌現,目前有1000畝以上的大戶3戶,500畝以上的大戶5戶,200畝以上的大戶17戶。有了種糧大戶,一些缺勞力、無能力的家庭不再為種田發愁了,他們把田流轉給大戶,獲得流轉費和打工收入,雙方各得其所。
61歲的盧必武和40歲的盧海港父子倆,廟前鎮桐樹埡村一組人,他們靠規模種植嘗到了種糧的甜頭。近年購買了2臺旋耕機、2臺聯合收割機、2架無人機、2臺播種機、1臺鏟車。他們家庭只有
11
12
打通了公司、合作社聯合體、種糧大戶、農民的利益鏈接,尚春霞不愁沒有原材料,不愁沒有優質原材料。
尚春霞有一顆菩薩心腸,對待沒有能力的社員,缺什么幫什么。缺資金就幫生產資料,缺勞動力就幫流轉托管,缺市場就幫訂單銷售,缺技術就幫培訓指導,缺門路就幫就業用工。這樣給貧困戶、無能力戶也帶來了希望。資金一項,公司每年墊付生產資料款達100萬元。
村集體加入合作社是秋慕合作社的創舉。村集體在產業鏈中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村級組織的協調作用,來保證優質水稻訂單落實和產業鏈服務。同時村集體通過流轉土地,服務產業鏈,合作社給予一定獎勵,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目前,廟前鎮17個村全部參與。
加工經營稻米是個微利行業,利潤薄,一方面農民的利益不能受損,另一方面,大米價格要考慮市場接受程度。同時,加工設備投入大,設備更新快。要想企業能夠健康發展,唯有向市場找份額,向市場要效益。尚春霞對市場的理解似乎更透徹一些。
贏得市場的前提必須有一個好的質量。尚春霞把監控系統安裝到水稻田,從一粒稻種開始,從育種到插秧,從施肥到除草,從田間勞作到周邊環境做到了全程實時監控,建立了農產品溯源系統,做到“一品一碼”全程溯源。尚春霞是善待稻谷和大米的,她把大米打磨得晶瑩剔透,軟糯香甜,看上一眼,怦然心動。公司的廣告詞
社會化服務主要是農機服務和科技服務。把農民從種田中解放出來,主要靠機械化,也是減少人力成本、提高種田效益的必然選擇。尚春霞進一步發展壯大合作社,成立了合作社聯合體,組建了四支農機服務隊,實行專業化服務。從整田、插秧、打藥、施肥、收割、運輸全部實現機械化。最現代的是打藥,用無人機飛,叫“飛防”。尚春霞為農民算了一筆賬,如果全部采取機械化作業,包括機械耕種、飛防、聯合收割、烘干,一畝可節省服務成本30—40元。目前合作社核心區2萬畝水稻全部實現機械化。在技術支撐服務上,合作社有20多人的技術服務團隊常年技術服務,包括生產指導、配方施肥、病蟲監測等。
為農民節支是合作社思考的大事。他們統一采購農業生產資料,搞團購價,如種子統一組織采購,一斤少7元,一畝可節省28元,加上肥料、農藥等,每畝可減少投入50元。
賬不得不算,否則種田是個虧賬。尚春霞把農民的利益看得很重。她建立了一種反哺機制,把從市場中得到的好處,拿一部分紅利獎勵農民。具體是到年底,根據收購量和質量,優質稻每畝獎40
8畝田,流轉本鎮農戶農田210畝,流轉玉泉辦事處農戶農田290畝。500畝水田只有父子兩人耕種,全部機械化,年產稻谷300多噸,另外還參加合作社的社會化服務增加服務收入,共計年純收入40-50萬元。盧必武說,有民天公司做后盾,他打算再增加流轉農田500畝,達到1000畝。
元,有機稻每畝獎100元。
2015 年初的一天,宜昌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烘焙與健康食品技術中心副總經理、高級工程師并兼任中國焙烤食品糖制品工業協會(簡稱中焙糖協)面包師分會秘書長冷建新接到一個電話,對方是中焙糖協的領導,對她說:“今年 9 月中旬將有一場 IBA 慕尼黑全球面包師大賽,我們考慮組隊參賽,但是缺一個領隊。由于德國主辦方僅僅承擔一個團隊三個人的來回程機票,所以我們要的這個人必須領隊、專家、教練、翻譯‘一肩挑’,獨立帶兩個選手赴德參賽。你們安琪公司是面包師協會的會長單位,有沒有合適的人選,
14
13
贏得市場的關鍵必須有一個好的品牌。名如其人,“秋慕思田”,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尚春霞把秋慕思田品牌當成自己孩子一樣精心培育,悉心愛護。伴隨品牌的成長而成長。2020年,“秋慕思田”生態米獲得“中國好糧油”榮譽,為宜昌市首款。
尚春霞借助網絡的力量開拓市場,她具備做主播的才情和顏值。關注“秋慕思田”抖音號,可以看到尚春霞和她的團隊,從水盈盈的稻田、綠油油的稻浪,到沉甸甸的稻谷、白花花的稻米,生動的田野畫面、甜潤的直播聲音,無不激發人們的消費欲望。在淘寶、京東、美團、抖音等互聯網平臺都能看到“秋慕思田”和尚春霞的形象。今年預計網絡銷售大米5000噸,占整個年銷售量3萬噸的六分之一。
走進龍頭企業----民天米業的生產車間,先進的自動化流水生產線锃亮,金燦燦的稻谷進入設備,經過清理、礱谷、碾米、分級、色選、拋光、分級,噴出亮晶晶的稻米,散發著陣陣米香。重量不同、包裝不一的袋裝大米,碼放整齊,迎接它們的是商超、專賣店、網店和快遞。
還是那田,觀念一轉,方法一變,模式一改,種田效果和效益就大不一樣。尚春霞永遠耕耘著。
尚春霞,稻田的守望者,新農人的代表,獲評2020年2--10月“荊楚楷模”,榮登2021年7月“中國好人榜”。
毛遂自薦,烘焙輝煌
——安琪酵母公司烘焙專家冷建新印象
就是“為您甄選每一粒糧食”。
羊角巖
15
16
冷建新的自薦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她深耕行業二十多年后的厚積薄發,是一種堅定的自信,再加上她所在的安琪集團已經是行業領軍企業,她的平臺是她強有力的支撐。她于1993年從浙江工商大學畢業后來到宜昌安琪酵母,主要在研發中心從事技術研發,其團隊共獲得12項國家發明專利、1項省部級獎勵、2項市級科技獎勵;先后參與起草3項國家標準。其中2009年下半年她的團隊研發了無鋁油條膨松劑,曾讓省科技廳的專家們熱淚盈眶。
前面提到的那位中焙糖協領導在征求了安琪酵母集團主要領導的意見之后,最終確認冷建新出任出征IBA慕尼黑全球面包師大賽領隊。冷建新知道自己其實也有短板。主要是英語不夠好。怎么辦?她從《新概念 2》著手,每天聽、每天背;拿到賽事規程的原始文件后,逐字逐句翻譯,并理解透徹。她就這樣闖過了英語關,兼任了領隊兼翻譯、教練、后勤。隨后她帶著兩名參賽選手長途飛行抵達慕尼黑,初戰告捷,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績,并為以后參加國際賽事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
2017年10月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將在阿聯酋阿布扎比舉辦,國家人社部決定把烘焙項目納入世賽項目,中焙糖協推薦了冷建新作為兩名專家之一,牽頭籌備參賽工作。世賽烘焙項目資料非常
你給推薦一下?”冷建新沒有猶豫,直接說:“我可以。”領導對她的情況不太了解,猶豫著說:“你能毛遂自薦,很好。我先了解一下再說。”
?接下來冷建新受中焙糖協委托牽頭籌備將于2019年1月將在法國舉辦的UIBC第48屆國際青年烘焙師大賽。在集訓時,作為專家和教練的冷建新為兩位選手制定的原則是:封閉訓練,讓他們與外界暫時隔絕,必須讓他們晚上做夢都是面包。兩位選手都表現出強烈的進取心,歷盡了千辛萬苦。在法國里昂比賽現場,經過兩天激烈
少,冷建新把所有能找到的文件逐字逐句翻譯成中文,讀懂、讀透了相關技術文件,并制定了比世賽更嚴格更苛刻、作品量更大的賽事文件。她著手從零開始組建國家隊,在各省、各個職業院校一輪一輪地淘汰、選拔,最終挑選出最佳的選手參加世賽。經過激烈角逐,王森國際咖啡西點西餐學院青年教師蔡葉昭奪得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烘焙項目金牌。這是中國烘焙在國際賽事中獲得的首枚金牌。為此,專家兼教練的冷建新已為之奮斗了整整十八個月。
冷建新在烘焙行業從業將近三十年,前二十年主要做基礎研發和培訓,后十年主要在做國際賽事。前二十年是服務于自己的企業,為企業創造利潤是主要目標;后二十年則是訓練選手們奪取金牌為國家爭光。這是更高的情懷,更大的光榮。為此,她巾幗不讓須眉,頑強打拼,僅2018年便行路十幾萬公里,不是在飛機上,就是在火車上,很少睡過一個囫圇覺,更是顧不上家務和兒女情長。她所在的安琪酵母為世賽烘焙項目及烘焙行業活動支持和投入很大,體現了博大的胸懷和高瞻遠矚。世賽的每一場比賽,安琪所有的烘焙產品都全部贊助,保障了每一場比賽原料種類數量齊全。安琪把選手請到宜昌集訓,由冷建新團隊以“半天理論+半天實操”的方式對選手進行授課,把相關經驗毫無保留地與選手分享,為烘焙國家隊日后奪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冷建新認為,安琪集團以籌備世賽為抓手的活動,都是公益性的,提升了中國烘焙的整體水
圍繞世賽、烘焙、面點、職業院校骨干教師等,近20年來冷建新持之以恒做了大量的培訓工作,親聆過她授課的學員達到一萬五千余人次,其中包括加拿大、德國、新加坡、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華裔學員。而自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線下培訓多數轉為線上培訓,她和她的團隊通過釘釘建立了公益線上課堂:《安琪烘焙大講堂》,目前已培訓人次超過兩萬。疫情期間的烘焙、面點培訓,使很多家庭成員包括孩子都參與動手做包子饅頭、做面包、蛋糕等,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讓心靈受到慰藉,獲得安寧。目前,該公益課堂每周三晚的課程還在繼續。
2020年11月,冷建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獲頒“全國勞動模范”稱號。此外,她還曾獲評“全國焙烤食品行業突出貢獻獎”“荊楚工匠”“宜昌楷模”“荊楚楷模月度人物”等榮譽。
17
18
角逐,來自東莞技師學院的楊雄森勇奪金牌,嘉興技師學院的朱宇飛奪銀牌、還獲得了團體總分第一的國家獎。而這是兩位選手在之前屢受挫折、繼續頑強訓練之后的一次精彩躍起。當楊雄森、朱宇飛把代表中國的龍鳳造型的藝術面包搭建起來的時候,年過花甲的面包世界杯主席、樂逢名譽校長 Christian Vabret 激動地向冷建新走過來說:Your showpiece is fantastic, beautiful and difficult, you can be proud of this(你們的藝術面包很棒,漂亮、難度高,您可以為此感到自豪)。?
平,改善了國人的生活質量,充分體現了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和擔當,其境界高度,是同行業其他企業所無法企及的。
他說:“晚上?恐怕不合適。”我看了一會兒手機,又核對了一遍號碼,確定撥出去的機主確實名叫“李然”,就趕緊講了一堆時間緊、不容緩的理由,他說:“性別不同么,還是明天早上八點半吧。”
“明天早上八點半”于是成了懸掛在夜幕下的謎面。我猜想的最大可能是:這位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升船機處的總工,一定是一位需要時時警惕、處處自保的型男。可惜在有限的介紹資料里,他都穿著灰色或者橘紅的工作服,一張臉一直壓在安全帽下面,整個身體也總是貓在各種設備所構成的森林中,好像他就是一個嚴肅剛正的鋼鐵俠,那些龐大的、冰冷的、精密的機械才是他的大隱之所。
20
19
燃者李然
虹珊
我完全失去了想象力,所以當一身黑色運動服的男人遠遠地沖我揮手并快步走過來時,我還在拿眼睛搜尋他身后的道路。幾乎沒有任何停頓,他一邊說:“我來了。”一邊邁步往前走。
好像我們是相識多年的老朋友。直到坐下來,我才慢慢恢復了對技術男的基本認識。他小小地抿了一口水說:“我希望時間都用在解決技術難題上。”這樣的解釋讓我很有些不自在,他的言下之意,大約我就是一個專司搶劫時間的罪犯,干的都是橫刀奪愛的勾當。好在他全然不理會我強烈的腹誹,不待我提問,就侃侃而談起來。
說的全是他的工作,他的技術,他的船閘,他的升船機,他的航道。是的是的,從2005年入局至今,他首創研究完成了三峽船閘“人字門同步頂升系統”,這一行業頂尖技術,將原來需要40人24小時協同完成的高風險工作,變為輕松一摁電鈕、6人1小時內就能安全平穩頂升重達850噸的“巨無霸”三峽船閘人字門,從而讓1分鐘就能創造GDP超7100萬元的長江干線,配合自主研發的其他多項技術使三峽船閘計劃性停航檢修時間由100多天壓縮到30多天;他以超聲波的衍射關系為原理,研發了船舶側掃吃水檢測裝置,成功完成了“三峽升船機船舶安全檢測及預警系統”,以精準定量分析為手段,徹底改變了三峽升船機船舶以往靠人工、憑經驗進行檢測和預警的模式,該項研究不僅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而且前期投入和后期運營維護成本也遠遠低于市場上價值2000萬元的同類型設備;17年里,他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憑借一究到底的鉆研精神和
都是硬功夫!可它們就像他快速敘述中的那些專業術語一樣,對于我這個超級門外漢來說,完全是高高的雪山,任它光芒萬丈,我也無力抵達,甚至是,眺望久了就會感到頭暈目眩。
好在他說起了他的團隊。“我們單位的工作雖說是船閘運維技術、升船機運維技術以及內河樞紐航道交通組織三大塊,聽起來不是技術就是管理,其實說到底,還是人的工作,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們已經從最初的8人增加到57人啦。”他連眨了幾下眼睛,聲音明顯歡快起來,顯然,這是他的又一個興奮點。
看著他并不高大的個子和一身簡單低調的著裝,我以為,他一定是處處身先士卒、赴湯蹈火的,時時以苦行僧的形象教育人、感動人的,也唯有如此,才能讓57顆心團結成他所在單位最為活躍的星群吧?他笑了,兩腮愈加飽滿,看起來仿如彌勒佛:“您說對了一半。只有人活躍了,才有技術的不斷創新,而要想保持活躍,就必須開放,必須包容,當然,要求別人的,我肯定先做到,但也要根據工科人的特點,有的放矢,放手讓他們干,敞開讓他們說,除了幫助他們樹立自信,給他們舞臺給他們鼓勵,還要經常組織開展集體研究探討活動,互相啟發、開拓思維,互相幫助、凝聚力
他不年輕了么?不是出生于1979年嗎?不是正處于乘風破浪揚帆遠航的大好年華嗎?“您不懂,技術工作具有特殊性,創新是其本質要求,所以最重要的是讓年輕人盡快成長,當然我也絕不會放棄學習,一定得帶好頭。”他又抿了一小口水。
一個男子漢,喝水喝得如此小心,想必是有原因的。果然,2013年-2015年,他擔任三峽升船機機電安裝工程監理,天天都泡在現場,當時正值施工高峰期,沒有電梯,從迷宮一樣的船廂底部往上,共有43層,每天他最少得爬4次,而且現場到處都在交叉作業,情況隨時都會發生變化,有時明明上午剛剛到達過的地方,下午就已經被封死了。
22
21
難以計數的現場試驗,在不斷總結中不斷刷新,在反復實踐中反復超越,帶領他的團隊制定了3項行業標準、突破了20多項通航關鍵技術、獲得了24項國家專利,就連當初設計三峽升船機的德國專家都倒過來向他請教……
量,團隊的建設是要講調和的,要善于發現并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優勢,至于我自己,現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當好幕后人,把前臺騰出來讓給年輕人。”
23
24
最關鍵的是沒有廁所……就只能強迫自己少喝水。苦不苦?肯定苦,但就當是密室逃亡吧;累不累?肯定累,但就當是打通關吧;再苦再累,當視其為好玩的游戲時,自然就是喜樂了,說到底,全在自己的心態。
可疼痛的是家人啊。那幾年,他每天平均工作12個小時,從工作地三峽壩區到西壩的家,不超過一個小時的車程,于他卻實實在在成了咫尺天涯,只有稍微輕松一些的時候,他才可以勉強一個月回家一次或兩次。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他根本沒顧得上操心,全都扔給了妻子和父母。
妻子不煩嗎?煩,煩得很。父母有意見嗎?有,有大意見。而且因為煩,因為有意見,婆媳之間會把情緒轉嫁給彼此,導致關系頗為緊張。“實際都是因為我,她們就是心疼我太拼了,又勸不住,就惱火,于是只要回家,我就拼命做事,拼命說軟和話,拼命夸贊她們,于是她們就更心疼我了,就不愿意為難我了,就目標一致保持家庭和睦了,其實家庭更要講調和的,做人不能太強勢,做男人更不能太強勢。”他嘬了一下嘴唇,眼珠轉了幾轉,透出小小的、純純的狡黠。
事實上,也有他調和不了的情況。2020年1月,父親第三次腦梗,七十歲的母親因為在醫院照顧父親,不小心摔跤導致胸骨骨折,兩個老人同時住院,一個在15樓,一個在8樓。不得已,他休了工作以來最長的假期,共10天。當時,他主持的三峽升船機通航
運行與保障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及實踐項目正在最吃勁的階段,為了不落下進度,他成了單位引入騰訊會議的第一人。在潔白的醫院里,在父母的病床前,他硬是一絲一毫都沒耽誤工作,最終,他和他的團隊所研發的成果斬獲了“2020年度湖北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但是父親再也不認識他唯一的兒子了。他簡直難以原諒自己,于是從此決定研究醫學。通過比較,他認為就目前的醫學水平而言,中醫對醫治父親的病具有更大的可能性,所以他盯上了中醫學。“您說得不對,我能做得了全國聞名的船閘醫生,就不信不能調和好我父親的病。”他的右手在胸前劃了半個圓,隨后又解釋道:“因為我不信邪,因為我有強烈的求知欲,因為我能夠立足現實面向未來。”
“不,這些都還不是,真正支撐你一身硬功夫的軟實力,其實是你從不吝惜燃燒自己。”這一次,我以超過他否定我的態度,更加果決干脆地否定了他。
26
25
在宜昌好人館參觀時,我的腳步停留在《荊楚楷模》板塊前,一位村支部書記的事跡簡介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就是枝江市董市鎮曹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傳平。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響應家鄉的召喚,從商界的一名成功人士回到家鄉當起了“村官”。
我慕名去曹店村采訪時,恰逢具有劃時代意義、黨的二十大剛剛勝利閉幕。李傳平沉浸于興奮和喜悅之中,手頭正緊鑼密鼓地準備著第二天省委調研組來村調研的相關匯報。
一
時間回放至2011年9月,李傳平是武漢一家教育培訓公司和廣告公司的總經理。事業蒸蒸日上。但是,他在家鄉的感召下,以一個赤子情懷,放下收入不菲的事業回到曹店村,高票當選全村的“領頭雁”。
從此“責任”與“擔當”在他心中沉甸甸的,他不負眾望,充分利用自身獨到眼光和幾年闖市場積累的經驗和人脈資源,帶領支部一班人,將一個不見經傳的曹店村,一步一個臺階地引到了全國文明村行列,他本人也被評為全省優秀黨務工作者和荊楚楷模榮譽稱號。枝江市董市鎮黨委書記易禮強曾這樣評價他:“懂經營、善管理、愛思考、肯鉆研,是一個有情懷、敢擔當的共產黨員。”
李傳平一米八幾的個頭,魁梧英俊,雷厲風行,為人樸實,忠心耿耿,作風扎實,謙虛低調,給人一種親和力。通過十余年的艱苦努力,他用真誠務實的工作作風,帶領支部一班人,踐行了當年的諾言,以滿頭華發換來了曹店村翻天覆地的變化。曹店村各種榮譽接踵而至,先后獲評“湖北省文明新村”“湖北省綠色示范鄉村”等,作為遠近聞名的文明村,他一點架子都沒有,絲毫也沒有居功自傲的心態。他說,成績的取得是這些年趕上了黨和國家加快建設新農村的好政策,歸功于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
張天一
時代弄潮奏心曲
—— 記“中國好人”李傳平
28
27
二
我隨婦女主任湯順英漫步于干凈整潔、鮮花綻放、充滿生機活力的村子里,文明和煦的陽光下,映入眼簾的是有序而繁忙的場景:物流倉庫的貨物進進出出、電商交易中鍵盤快速敲擊場面、游客與稀有動物合影、親子樂園歡聲笑語……給人以強烈的錯覺和視覺沖擊,似進入某個城市打造的現代物流園及公園里歡樂天地一般。
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李書記的個人示范作用無處不在。李書記經常說,要讓群眾站C位、唱主角,建設家鄉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村里要建月季園,村民主動遷祖墳。只用一周時間,100多座墳遷移完畢,沒有發生一起糾紛,這在許多地方是不可想象的。
無論什么地方來學習和采訪,人們總不忘介紹當年難忘而感人的一幕:面對李傳平回村當村官,一些村民曾議論紛紛,“放著大城市的生意不做,非要跑回來過官癮。”“村里這個爛攤子,神仙來了也沒轍。”“看他能玩出什么新花樣,干不到三天一早晨的……”面對種種議論,李傳平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解釋。
開弓沒有回頭箭。上任第一天,曹店村正經歷多年未見的持續天旱,即將抽穗的水稻地里干裂了,村里的溝渠淤積長滿雜草,村民對當年的災情憂心忡忡。
李傳平號召村民去清溝,可沒人響應。有村民說“不去,待在家里玩舒服些。”李傳平二話沒說,炎炎烈日下,他扛起鐵鍬,帶著村兩委班子動手默默干起來了。
第一天,群眾站在遠處看,不時還說幾句風凉話;第二天,有幾位村民主動加入進來;第三天,幾乎家家戶戶都參與進來了。他務實的作風贏得了村民們的信賴,人們從此也看到了希望。人多力量大,該村一條3.5公里長的農業生產“主動脈”被打通,汩汩清水流入干涸已久的農田……
從圍觀看到一起干,這件事讓李傳平深有感觸:“群眾信任我們了,就會主動提建議、我們要因勢利導,讓群眾參與村里治理。俗話說得好,人心齊,泰山移,眾人拾柴火焰高。從此,曹店村上下擰成一股繩,許多過去看似棘手難辦的事情也都迎刃而解,房前屋后的環境整治變得順暢起來。
三
李傳平擔任曹店村黨支部書記后,帶領村兩委班子深入研究,結合村里實際情況,堅持內引外聯,下大力發展農旅觀光產業和特色養殖產業,努力探索“三產”融合發展之路。
經過多年發展,楓林月季園已成為集月季花卉觀光、親子娛樂、花藝研發、農家餐飲、休閑垂釣為一體的旅游綜合體,還先后配套200畝開心農場、200畝現代生態養殖場、200畝紅心獼猴桃采摘基地,打造農旅觀光環線,每年吸引游客7萬余人次,實現了農旅融合新發展。
湯主任介紹,李書記用人方面具有獨到的眼光。大膽起用能人是曹店村迅速改變面貌的成功經驗。李家兵常年做水果生意,受邀回村成立“興民瓜果專業合作社”,線上銷售白瓜、臍橙等原生態水果,帶動20多名村民就業,人均年增收2萬元。蘭奇爾公司是宜昌市最大的嬰幼兒用品電商出口企業,落戶董市后,協助曹店村打造成枝江市第二個淘寶村……
來自江蘇淮安的營銷商顧總介紹:楓林月季園建于2016年,現已建成面積300畝,規劃二期300畝,已投資1800萬元,是曹店村集體所有資產,是長江中下游最大的月季培育基地,有樹狀月季10萬株,月季品種30多種。園內建有1000平方米的接待中心,集餐飲、體驗、住宿一體;建有6000平方米的親子樂園,有兒童體驗項
目20多種;有7000平方米的草坪活動廣場,可舉辦各類文藝演出娛樂活動;有1000平方米的萌寵樂園,將建成集玩、觀、吃、住、采、購、研學和農事體驗為一體的農旅觀光綜合體,成為3A級旅游景區。
四
依靠科技種田是曹店村實現產業增值的重要支撐。為增加白瓜科技含量,李傳平與村干部一道,引導村民學科學、學技術,組織村民參與白瓜專題培訓,發放《董市科技》小報,及時為村民傳授關鍵技術,有效破解生產難題。村民靠科技種瓜,使白瓜畝平產量達到 4000斤以上,全村白瓜總面積500多畝,畝平收入達2000多元。從2016年起,農民人均純收入1.8萬元。
聚集“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是李傳平的人生奮斗目標。充分發動和組織群眾,通過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也是他堅持和奉行的工作思路。
每年5月份的“三峽.月季文化節”,白天賞花,晚上觀燈已成為枝江旅游的一張名片,自2016年以來成功舉辦了七屆,共吸引游客30多萬人次來園游玩。 帶動 12戶村民開辦農家樂,戶均增收超過10 萬元。公司開發的月季鮮花餅、月季香精皂、月季花茶、手工布藝等旅游二次消費產品,帶動100多戶村民從事與農旅觀光相關的產業和務工。
29
30
32
31
幾年來,該村借助鄉村旅游和品牌產業名片,通過辦農家樂、銷售農副產品、就近務工實現增收。戶均增收超過1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分別從2016年的1.5萬元、10萬元增至2021年的2.9萬元、32萬元。村民們的收入可謂芝麻開花節節高!
與此同時,細心的曹店村民以感恩的心態算過一筆賬,李傳平回村任職10余年,每年至少減少家庭收入20多萬元,但曹店村的可喜變化有目共睹,對此,李傳平感到莫大的欣慰。
?2020年11月,曹店村被授予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稱號。2021年10月,南京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聯合發布2021年淘寶村名單中,曹店村榜上有名。2021年2月,命名為2020年度湖北省省級生態村。這些硬邦邦響當當成績和榮譽取得的背后,無
聲地折射出李傳平這個“領頭雁”為改變曹店村面貌而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李傳平勇立潮頭不負時代,甘于奉獻無怨無悔。他結合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描述曹店村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美好前景,堅持以村集體經濟組織為載體,結合實際情況和產業特色,打造曹店村產業“五化”:將全村的土地納入合作社,實現土地規模化,農旅觀光產業精品化,農業生產智能化,農業品牌化,村民社員化。共同締造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
今天的曹店村,已呈現出劃時代巨變,空中俯瞰時,猶如鑲嵌在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上一顆耀眼的明珠,正熠熠生輝。
李鳳英從企業下崗后開一家餐館。2003的一天,餐館來了一位賣竹編制品的民間老藝人。老人展開的一幅竹編字畫“紅心向黨,國富民強”磁石一般吸引了她。李鳳英花二百元買下它,那一刻她產生了學習竹編技藝的沖動,竟然果斷關閉餐館。為了學習精細竹編,李鳳英輾轉在五峰境內各鄉村部落開啟了拜師學藝的征
程。但是,傳統竹編匠人大多不摸篾刀了,而且對著那副黑白分明,疏密有致,光澤動人,簡潔而又富有無窮魅力的精編作品,全都一籌莫展,只能教給李鳳英一些尋常編織要領。走火入魔一般的李鳳英,到印刷廠把白紙裁細,代替篾片,比照著那幅竹編字畫,不厭其煩地苦練提花、壓花、分絲等編織技巧。
什么樣的工具才能將竹絲分細,達到精細竹編畫的要求?李鳳英向湖北省工藝美術研究所和238精密儀器廠求助,由于研發費用過高且毫無市場前景,研制工具難以如愿。李鳳英買光了小城所有店鋪的縫紉針,對著放大鏡挑選,排列組合,制作分絲工具。模具難以固定,她和丈夫三年實驗上千次,都以失敗告終。她天天苦思冥想,終于,一天半夜靈感迸發,夫妻倆以樹脂漆凝固縫紉針,自制分絲工具成功。
有了趁手的工具,又面臨了新的困難。從海拔最高的牛莊到海拔最低的枝江,跑遍了宜昌的旮旮旯旯,采回不同品種的竹子,卻始終分不出滿意的竹絲。正當李鳳英以為要功虧一簣痛苦萬分的時候。竹編師傅陳高懷不經意的一句話“竹子和人一樣,是有年齡的。四年的竹子就退休了”,讓她醍醐灌頂。又花了四五年時間,李鳳英和丈夫通過逐月不間斷地觀察、記錄、實驗,摸索掌握了竹齡規律:只有一年半的竹子才能分出符合精細竹編書畫的竹絲。
從此,李鳳英專心地開始精細竹編。每天埋頭在工作臺邊,剖篾,分絲,起篾,精編……不成功就一把火燒了從頭再來。
愛作經緯,匠心織夢
——荊楚工匠李鳳英
若水
33
34
苦心人,天不負。李鳳英終于破譯了土家精編竹藝的神秘密碼。她可以將竹片層層剖開,直至薄如蟬翼,透光見字,再將寬約一厘米的薄薄竹片,分出40根發絲一般纖細的竹絲,然后心無旁騖一絲不茍地編織……當第一幅理想的作品誕生時,夫妻倆如獲至寶,晚上換著地方收藏,生怕有個閃失。
2013年,李鳳英精細竹編畫“圣水觀音”完成。五峰縣民協主席尹杰由衷贊嘆:真是美得讓人心里發顫,美得讓人窒息!并撰文在湖北日報發表。這一年,李鳳英走上了湖北省工藝美術大賽的舞臺,她嫻熟靈動的現場竹編技藝,令專家評委驚異不已。大家記住
了五峰,記住了土家精細竹編畫。李鳳英被評為湖北省民間工藝技能傳承人,土家竹藝被評為湖北省“六個一百”的發展項目。李鳳英的作品“竹編羅漢”被湖北省博物館收藏,“圣水觀音”從武漢被轉售到新加坡收藏。
2016年,李鳳英的土家精編竹藝作品“隱形觀音”提名為第十三屆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山花獎。“隱形觀音”從正面看,如同一張光潔的輕紗,視線慢慢移向兩側,光影變幻,觀音菩薩寶相莊嚴的形象便纖毫畢現,呼之欲出,令人嘆為觀止。“隱形觀音”整幅作品長50厘米,寬35厘米,共用5858根竹絲制成,重量只有5克,僅為一張A4紙重量的十分之一!
李鳳英憑著一份百折不回的執著,硬是讓五峰土家竹編文化走出了大山,邁向了國際舞臺的廣闊天地。榮譽接踵而至之時,她數度跟丈夫去尋找師父,因為一副精細竹編讓李鳳英傾其一生沉溺其中的那位老人。多方打聽,終于在五峰與湖南毗鄰的深山里尋訪到了師父的家。遺憾的是,老人已于不久前與世長辭。老婆婆抓住李鳳英的手,激動地說,師父其實在心里是認下了這個徒兒的。尤其是,當老人從電視屏幕上一次次看到李鳳英將土家竹編技藝弘揚出大山的時候,總是無比高興,他相信李鳳英一定會來。尤其是老人臨終時,不念兒孫們,唯獨反復念叨李鳳英,念叨土家竹編終于可以傳揚下去了。李鳳英一邊自責來晚了,一邊又深深地相信,老人家一定是帶著一抹鄉愁的記憶含笑九泉的。
35
36
像師父這樣的民間高手已經不多了。李鳳英足跡踏遍了五峰的山山水水,對于五峰境內的竹編藝人了如指掌。李鳳英深懷著對五峰這塊土地、對竹編傳統文化的深厚的愛,一邊虛心地向每一位老藝人學習,一邊擔憂著竹編絕學失傳。李鳳英帶起了徒弟,不收分文學費,還常常為困難學員提供食宿。僅2016年,她便先后帶了 18 名學員,可是,無一例外地半途而廢。學員學藝期間,缺乏基本生活保障,不如外出打工可以掙錢,加之十分考驗耐心,所以學著學著便選擇了放棄。
跟著李鳳英學藝最久的是劉學宇。李鳳英將他視如己出,將一身絕學傾囊相授。罹患“舞蹈癥”的年輕人劉學宇第一次走進李鳳英家要學精細竹編的時候,李鳳英和丈夫看著他不受控制擺動的頭和不停顫動的雙手,簡直無法相信。但是,劉學宇無助而謙卑的眼神令他們心疼不已。他們收下了這個徒兒。怎么教呢?最簡單的工序,劉學宇連剖篾的工具都拿不穩,幾個月下來,不是剖斷了就是粗細不一,常常還劃傷了手指鮮血直流。李鳳英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想了很多辦法來教劉學宇。劉學宇也十分執著地堅持,無論刮風下雨,每天徒步一個多小時前來學習,為了練好基本功,劉學宇便將一個動作反復練習,成百上千次地重復,將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做到盡善盡美……從師五年之后,堅強的劉學宇終于不負所望,熟練掌握了復雜的竹絲畫編織技藝。
精細竹編尤其是竹編畫工藝極為繁復,一個作品往往需要幾個
月甚至一年多的時間才能完成,學藝期間,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貧,因而傳承十分艱難。為了土家絕活后繼有人,初心不改的李鳳英不停地物色學徒,堅持每年到職教中心開展竹編藝術講座,她還鼓起勇氣給縣委書記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希望培育師資力量,建設竹編藝術館,讓土家竹編工藝得到傳承發揚,用更多更好的作品讓世界觸摸土家經典,敬畏土家文化,留下最美五峰的印象……
十多年來,李鳳英遍訪五峰98名竹編匠人,看到不少一輩子癡心竹編工藝的老藝人晚景艱難,有的甚至憑著竹編手藝無法養活自己,變成了貧困戶和低保戶時,她的心里總是無比難過。李鳳英堅信,自己和那些手藝精湛的竹編老藝人,守望的是一方民間文化的沃土,編織的是瀕臨失傳的鄉土技藝和貧困人口的幸福生活。
李鳳英帶領11名竹藝人到浙江安吉,沿海發達地區考察學習,帶著竹編師傅們的作品,到全國各地參加了十多次大型國際比賽和文化博覽會。每一次前去,她都吃饅頭、泡方便面,住最便宜的酒店,即便如此,夫妻二人大半輩子的積蓄仍然所剩無幾。
李鳳英和她的工作室發起舉辦了“五峰首屆竹編大賽”“五峰首屆傳統竹編扶貧培訓”。李鳳英在各鄉鎮成立了12個工作室,帶動128人就業,包括失業婦女、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孤寡老人和殘疾人。并在五峰創業園、五峰國際大酒店、宜都青林古鎮創辦了3個銷售網點,以及與電商網絡銷售開展合作,產品銷售到國內外,進入
37
38
省、市兩級博物館。2020年全縣銷售竹藝作品 45859 件,銷售收入達到485萬元。
五峰傳統竹編工藝幫助部分孤寡老人、殘疾人和貧困人口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曾以拾廢品為生的竹藝泰斗陳高懷經李鳳英推薦,為湖北省博物館所聘復活了千年的竹編文物。李鳳英指導授藝的貧困人員胡長興在宜昌、云南等地任民間工藝輔導老師;左泉洞村的羅培雙獲得湖北省殘疾人技能大賽第一名,第五屆全國殘疾人職業競賽竹編項目第八名;付家堰鄉貧困人口謝生堂辦起了竹編廠和竹藝專賣店,作品銷售到日本、新加坡、意大利……
李鳳英先后榮獲宜昌市高技能人才、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湖北省民間工藝大師傳承人、“荊楚工匠”“中國好人”等榮譽稱號。
2020年8月,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最后一批貧困村全部出列,全縣整體脫貧摘帽。駐村第一書記陸續按照縣委安排回原單位,等待分配新的工作崗位。
覃玉紅沒走,他留在了峰巖。
他留在峰巖,是他的請求,更是峰巖村兩千多村民的意愿。
2017年7月,國網長陽分公司黨員覃玉紅,受組織安排已出任峰巖駐村第一書記兩年,按規定,他可以回公司供電所上班,但他毅然決然辭去了供電所長,留了下來,有人就說他傻。而今天,當精準扶貧任務完成,功成名就可以衣錦還城的時候,他仍然不走,更有人說他傻。
大山深處的引路人
劉玉新
39
40
只有峰巖的群眾清楚,誰是真扶貧,誰是假革命,誰是真傻子,誰是大智慧。峰巖人始終在心里撥拉著自己的“小九九”,覃玉紅是個一心為民的好書記,遇上他是峰巖人的福氣。要是把他放走了,峰巖的鄉村振興或許不再走在全縣的前列,美麗的村灣建設就可能落在別村的后頭。
群眾就這么樸實,就這么倔強,他們把獲得感幸福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最值得信賴的人身上。
也只有峰巖村的群眾心里明白,峰巖村能有今天,是和駐村第一書記覃玉紅密不可分的。在他和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全村群眾團結一心,聽黨話、跟黨走,才過上了如今的小康生活,才成了全縣脫貧攻堅的一面旗幟——湖北省委表彰的先進基層黨組織。
特別值得峰巖人驕傲的是,覃玉紅和峰巖人一起已將這面旗幟牢牢豎起在大山之巔,高高飄揚在蜂肩垴上!
說起覃玉紅的“扶貧經”,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一】書記的朋友圈
我們不妨先從他最近的微信朋友圈看起。
覃玉紅的朋友圈火了,火得遠近聞名。火起來的主要原因是他峰巖村的那些“親戚”們,需要他的那些網絡朋友助力,而網絡朋友也需要他“親戚”的那些“峰字牌”產品。
打開覃玉紅的微信,一則則圖文并茂的信息,載滿了吃的、穿
請看----
圖一:菜籽油、干洋芋片、山雞蛋、干黃花,圖片上金黃的、銀白的、淡綠的、淺褐的,五顏六色,都是餐桌上的好東西。更有意思的是,書記每次發圈,必定配有幾句話。像這幅圖就是:常羨人間萬戶侯,不如菜油炕土豆,問君產品哪里有?峰巖菜油屬一流。以文釋圖,易記上口,不僅沒有推銷之嫌,反而覺得妙趣橫生,一下子就記住了這些產自深山農家的好吃貨。
群眾把它稱之為詩,書記自己謙虛說是四句子。
這樣的例子很多,還比如峰巖蜂蜜,他就配有:峰巖蜂桶巖(方言ái),四季百花開。招得群蜂至,釀出好蜜來。知道峰巖來
41
42
的、用的。那是山居人家的串串錢,是致富路上的香餑餑,是美麗村灣的錦上花。
44
43
在覃玉紅眼里,只要是群眾家里外銷的農產品,他都在圈里使勁吆喝,既實誠又幽默。看他的朋友圈,看著看著,有時候忍不住就想給他點個贊!他在一心一意為群眾辦實事,特別是那些 “三六九”牌親戚們(即三八節的婦女、六一節的兒童、九九重陽節的老人),多數人對應用智能手機發圈,或抖音直播帶貨,還并不是特別熟悉,所以,書記就常常以為己任,代勞了。
何況峰巖的草鞋還有著一層紅色的元素,戰爭年代,紅軍就是穿著草鞋行軍打仗的,一雙小草鞋,藏著大文章。所以書記配寫了這樣的詩:穿上峰巖紅軍鞋,革命意志堅如鐵。憶苦思甜不忘本,致富路上永不歇。不僅繼承了革命傳統,還激勵了奮斗精神。
圖三:一捆棕掃帚。天雨無事扎掃帚(方言音zhù),峰巖百姓閑不住。靠山吃山真不假,擼起袖子來致富。一把掃帚,也能映現出勤勞的底色來。在峰巖村委會的庫房里,棕葉掃帚碼放得整整
歷的人,都對那個神奇的蜂桶巖有著濃厚的興趣,以此開頭,當然增加了故事性情節性曲折性。又比如葛粉,他這樣寫道:峰巖產好葛(方言音guó),品質不用說,養顏護胃好處多,生喝還敗火。幾句話把峰巖葛粉的質地、功用、藥效都說全了。這正是拎菜籃子的人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從某種程度上說,通俗的四句子有點長陽竹枝詞的韻味,淺顯明白,大眾化,讀來朗朗上口。
圖二:一沓草鞋。各種顏色的草鞋,全景的,特寫的。精致,
細膩,美觀,看一眼,就覺得養腳,有的還編織了藍色、紅色在前后,做了鞋鼻、鞋跟、鞋耳子,增加了觀賞性。如今,人們穿鞋,并不一味追求奢侈的價格,而是以寬松、大方、舒適為主,甚至還帶有懷舊的情結。
46
45
齊齊。這些掃帚,材料環保,手工精細,樣式漂亮,經久耐用。更主要的是,把村里老人們的手藝用上了,發揮余熱傳幫帶,恰恰是老人們最熱心的事。老有所養只是一個方面,老有所樂,老有所用恐怕更是老人追求的晚年目標!正所謂:夕陽無限好,紅霞尚滿天!
覃玉紅自己也沒想到,網上這一吆喝就是半年了。在他五天四夜住村的周五,下山的時候,皮卡車上總是擱著鄉親們要他代賣的山貨土產。他說,他樂意。這是鄉親們對他的信任,只要一想到那些信任的眼光,他就深懷著一份小幸福,好像那些待賣的貨物原本就是他家地里產的。
上周末,我們一起從峰巖回縣城,還剩一個多小時,就有人把電話打了進來。意思只有一個,家里的那些干貨,要請覃書記幫忙找銷路。覃玉紅二話沒說,讓帶土特產的司機在清江橋頭等他。
我們到達橋頭的時候,一輛雙排座的白色小貨車已停在那里,見到覃書記的皮卡,他打開貨廂,迅速拎出來一袋洋芋、辣椒、干白菜和干南瓜皮子,放到了覃玉紅的車上。
【二】群眾的貼心人
在峰巖,只要提到第一書記覃玉紅,沒有不豎起大拇指夸贊的。
前幾天,筆者隨他到鐘家垴查看旱情,他一頭扎進玉米地里,
天熱得反常,知了附在樹上叫得一聲比一聲短。覃玉紅看著手里漸漸干枯的苞谷葉子,多么希望有一場雨啊,哪怕只有幾分鐘。可仰望高空,白云高高地掛在遠山,沒有一點下雨的跡象。
峰巖本就是個缺水的地方,遇上今年的特大旱情,地勢越高,旱情越嚴重。我看到田邊的辣椒和黃瓜葉子都曬卷了,有的甚至在枯萎,再不下雨,恐怕地里的莊稼都會枯死,今年的收成估計至少要減掉三成。
這正是覃玉紅最擔心的地方,這么大面積的旱災,根本無法人工抗旱。但他必須察看,只有察看了心中才有數,尤其是對那些年齡大的村民來說,他就是他們的主心骨。他怕剛剛過了幾天好日子的老頭老太,在一場旱災面前又返了貧。
過去,覃玉紅入戶串門都是“看灶臺,揭鍋蓋,翻鋪蓋”,解決溫飽問題。現在奔了小康,主要關注的是農業,是產業,是副業,他說,將來還要關注旅游業和康養業,這么美好的生活,千萬不能讓一場旱災開了歷史的倒車。
中午,我們按約定到一戶田姓人家去采訪,也是午餐地點。覃玉紅停好車,拎著一袋大米走進堂屋,弄得男女主人連聲說,覃書記太“過細”噠(土家話:意為客氣),每次來都不空著手。看著他們客氣,我明白了。書記下鄉,心里都記著群眾呢,哪怕是吃頓
一行一行實地察看。汗水順著他的衣領往下流,不一會兒就渾身濕透了,他顧不上擰一下衣服上的汗水,就又去察看莊稼了。
飯,也不白吃。
有農村工作經驗的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處事方式。吃頓飯,按規定是要付錢的,但農村人不會要你的錢,他們覺得那樣做人太小氣,何況還是你最敬佩的好書記呢!但你如果帶了米和油,他們也不會推辭,他們之所以欣然接受,表示自己與干部的關系不一般,干群一家親嘛!
所以,這種方式,交流了感情,增進了友誼,干部說話就有人聽,工作做起來格外順手。吃飯時,田家人一直在念叨書記的好。聽得出來,他們兩口兒說的是真心話,沒有一點矯情。
飯后,女主人還特地摘了一大籃子茄子辣椒,要書記帶回工作隊的食堂。她知道,書記經常是自己做飯的。書記也沒推辭,欣然接受。他知道,你要不接受,就有瞧不起農民之嫌。農村最愛講究個你來我往,你給我大米,我給你蔬菜,彼此彼此,覃紅玉可不想背負一個瞧不起人的“罪名”。
席間,村民還講述了一個覃玉紅走訪村民劉貴明的感人故事。
那是2015年8月,82歲的劉老患有嚴重的哮喘病,老伴過世,身邊只有一個41歲的單身兒子,父子倆住在一棟搖搖欲墜的土屋里。覃玉紅見到他的時候,老人瘦得只剩皮包骨,坐在靠墻的破床上,只有兩只轉動的眼珠證明他還活著。
此情此景,看得覃玉紅這個高大俊朗的漢子落淚了,這哪還是個家呀?他心里明白,這是典型的因病致貧。怎么扶持這個家?先
看病,再遷居,是當前的首要任務。
2017年4月5日,村委會在安置點為老人安排了一套房,覃玉紅還自掏腰包為老人購買了生活用品及藥物。當老人搬進新房時,竟像孩子一樣含著淚笑了:“這是我的家,我的家呀”!
覃玉紅關愛老人的同時,還不忘幫助重度癱瘓的殘疾人、為他們送上新買的輪椅,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幫助養殖大戶銷售生豬,幫助茶農售賣鮮葉,只要他能做到的,他覺得都是他的責任和義務。
村民們見第一書記這么平易近人,大事小情就總愛找他幫個忙。吃飯的時候,我還聽他講起過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有天早上,他剛起床,就接到村民的電話,要覃書記去跟他幫忙。村民說,他正在劁豬,要覃書記去給他摁豬腳去,劁一只小豬娃,實在是小事一樁,一個人就可以搞定。這樣的要求,有時又讓覃玉紅哭笑不得,但他并不點破,只是婉言說明有事,以后如有需要再來幫忙。
我第二次上峰巖的時候,早上剛起床,就聽人說覃書記已經下到井里在拆卸水泵了。這些年,找水治水,與水結下了情緣,就連水泵都會修了。周一早上八點鐘前,準時到達村委會,已成了他的一個習慣。群眾都說,八點鐘一到,覃書記的黃皮卡車就停在了村委會小廣場上。這輛黃皮卡車就像個鬧鐘,準點報時,村委干部已經成了習慣。
記得第一次認識覃玉紅,是在去峰巖采風的路上。
47
48
49
50
按照約定,我們在清江橋頭上了一輛黃色的皮卡車。我坐在后面,沒說話,習慣了路途上的安靜。開車的司機戴了一頂草帽,腳穿一雙草鞋,把一輛皮卡車開得溜溜轉。同車的人,一路上都在聊天,司機偶爾也插上一兩句話,直到幾十公里后,我才知道開車的就是今天的主角,正是我們要去拜訪的峰巖村第一書記覃玉紅:宜昌市“勞動模范”、湖北省“荊楚楷模”、中宣部榜上的“中國好人”。
可這一路上,他居然把自己隱藏了起來,專注于聽我們講話,包括天南海北的神聊。等我弄清了他的身份后,感覺特別不好意思,也覺得自己過于淺薄。我忽然明白,他之所以受到群眾的愛戴,受到上級的表彰,原因就在于: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正所謂“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一個沉穩剛毅的男人,必然有他的過人之處。
【三】峰巖村的好親戚
覃玉紅上任峰巖村第一書記,第一件事就是徹底解決吃水的老大難問題。峰巖是個自古就缺水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天生就盛不下幾碗水。峰巖群眾中流傳有幾句話,可見一斑:“有女不嫁峰巖村,多峰多巖多瘟神,有糧有水靠天贈,一年難見三個人”。
可想而知,峰巖缺水缺到什么程度。
此前,覃玉紅就從村支書張濟平那兒了解到,當年峰巖人戰天斗地,勇于探險天坑找水的故事。
2008年,村支書張濟平為了解決全村人畜飲水,下了死命令,找不出水源誓不罷休。村民們南山北嶺,到處尋找水源。山林、石溝、天坑、老巖底下,只要見著濕潤的土,村民就會鋤頭鋼釬一齊上,地毯式搜索,訪遍了村里80多位老人,查探了28處井源,包括黑咕隆咚的天坑,可是仍然收獲寥寥。
最后,人們把目光齊聚在村里最大的天坑——槐樹天坑上。但人們也深知,槐樹天坑很深,從沒人下過底,天坑中究竟有沒有水,是個未知數,天坑里有沒有毒蛇猛獸,也是個未知數。
然而,書記張濟平振臂一呼,帶頭立下軍令狀,他不找到水,死不瞑目。于是,三勇士隨著張濟平坐著吊籃下到天坑中,一路探索下行。人們的心懸得高高的,生怕有什么閃失。
一分鐘過去了,十分鐘過去了,半小時過去了,起先,還能聽到彼此呼應的聲音,還能看到沖向坑口的蝙蝠,還能感覺到大家七嘴八舌,漸漸地,周圍只聽得到粗重的喘息,人們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兒。
突然,繩子上的鈴鐺一陣接一陣地響起來。勇士們下到坑底了,這是事先約好的信號。更令人振奮的是,他們找到水了,甘洌的泉水,足夠全村飲用。這一下,天坑上下沸騰了,人們奔走相告,峰巖將要結束祖祖輩輩“攢屋檐水,舀溝溝水”的歷史,再也不會“三天一曬井無蛙,男人也想往外嫁”了,永遠要和缺水說“拜拜”了。
51
52
那一年,張濟平年僅52歲。那一年,峰巖缺水卻已歷千年。
可是,天坑里蓄的水仍然不夠用,分級泵水困難很多。覃玉紅上任后,數次坐著吊籃下到天坑,仔細勘測,現場辦公,一個成型的方案逐漸在頭腦中形成。他把想法和村支書張濟平一說,立即得到熱烈響應,兩位書記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
村兩委班子會上,覃玉紅和盤托出他的想法:擴建地下蓄水池至500立方米,延伸原2萬米管道至12萬米,地面修建蓄水池二十至三十個,橫向打通天坑通向山口的隧道,豎起天坑底部到坑口的鋼架步梯80米,增添坑口頂棚保護水源不受污染。
大家深知,這個方案的落實,關鍵還在一個字上:錢!
班子會上粗略計算了一下,不少于20萬。村里的經濟實力有限,根本拿不出這么多錢,怎么辦?大家大眼瞪小眼,一時也拿不出好主意。覃玉紅說,只要大家覺得方案可行,家家戶戶能吃上干凈水、放心水,錢,我來想辦法。
覃玉紅是個急性子,說干就干,開上他的皮卡,回到縣城,向所在單位國網長陽分公司領導就駐村工作作了全面匯報,也把當前的困難提了出來,公司領導研究后,決定給予大力支持,項目爭取一點,公司支持一點。
同時,公司從領導班子到中層干部,一共52人對接“一幫五”271戶,實現貧困戶幫扶全覆蓋,其中解決水入戶就是一項硬性措施。
有了公司的支持,覃玉紅心里就有了底氣,跑項目組,開坨坨會,資金落實下來了。群眾都說,覃書記有個好娘家,我們也攀上了一門好親戚。
56天的日夜奮戰,89米長的隧道貫通暗河,巧合的是,隧道出口恰與當年茶馬古道歇腳飲馬的堰塘縱橫相連了,現在,加上隧道口的紀念亭,成了峰巖村的一道追古思今的靚麗風景。
隧道的全線貫通,減輕了多級水泵向上送水的壓力,縱向輸水變成了橫向送水,休閑的時候,人們還可以信步隧道口,觀覽洞中的石乳石筍,納涼賞景。
現在,峰巖人給槐樹天坑水渠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地下紅旗渠!
除了解決水的問題,峰巖村亟待解決的問題還很多。村委一班人一鼓作氣,針對用電質量差的問題,新增了10個供電臺區,讓家家用上了動力電;針對出行難的問題,村硬化道路73km,入戶率達到了70%;針對通信不暢問題,實施光纜入戶工程,入戶率達到了65%;為解決貧困戶住房安全問題,村利用易地搬遷政策,建成花園式集中安置區2個,安置了56戶137人。
尤其是,對48戶無勞力家庭,實施了政策兜底保障。
群眾都打心眼里說,要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好光景。要是沒有覃玉紅這個好書記,我們的日子說不定還在貧困線上掙扎。群眾說的是實話,也說的是真心話。
54
53
【四】家門口的搖錢樹
一個村的脫貧,光靠在外零散打工和在家各自為政都成不了大氣候,還得在產業上做文章。這是作為村里當家人天天要思考的問題。
覃玉紅仔細研究了峰巖的歷史和現狀,他認為,峰巖要想盡快脫貧致富,還得在土地上大做文章,在農民熟悉的行當上大做文章,換句話說,也就是要大力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走生態發展之路。
做大做強生態農業,峰巖是有基礎的。峰巖的基礎就是莽莽青山,就是高負氧離子,就是充分利用農業學大寨改造出來的大片大片良田。
峰巖人至今記得,1964年,全國“農業學大寨”,全縣不少的干部前去山西的大寨參觀學習。其實,農業學大寨,學習坡改梯,學打垱改田,峰巖村(當時的翠豐大隊)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
回歸歷史,公正地說,大寨經驗來自大堰經驗。1950年,長陽大堰的周啟本帶領一班人打石垱、坡改梯,第一條石垱就有22丈長,改田2畝6分,成為著名的“石頭王”。從此,梯田一年比一年多,而周啟本也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
接見。在北京,周啟本還見到了大寨黨支部書記陳永貴,兩位書記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久久舍不得放下。
令周啟本沒想到的是,1962年8月,陳永貴專程前來長陽向他這個“石頭王”取經,此時大堰的山峰大隊早已完成坡改梯85%以上,年年增產豐收。陳永貴,他把周啟本坡改梯的經驗帶回了大寨。
也就是在那時,與山峰大隊一山之隔的翠豐大隊掀起了打垱改田的熱潮,翠豐大隊賣余糧的萬斤大戶曾一度多到10余戶,全縣勞動模范表彰大會上一個大隊竟擁有十多席座位,真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大隊老書記李書佃也因此被評為省級特等勞模,在清江兩岸一時傳為美談,家喻戶曉。
有了這樣的基礎,余下的事就是統一思想,統一步調。在村委精心安排下,向外取經,向內發力。
村委組織一班種茶能手前往大堰學習。老黨員王朝元在大堰千丈坑參觀茶園時,當場表態“再過5年,峰巖的茶葉就看我老王的”。回家后老王與鄰里12戶人家一起,建起高標準茶園100余畝。他每年還無償幫助茶農剪枝,傳授給他們培管技術,指導扁形綠茶、卷曲形綠茶和大秋茶制作,現畝產收入達到3800元。
老王逢人就說“我是黨員,我不帶頭誰帶頭!”村民從老王身上,看到了一個共產黨員的自覺,也看到了一個共產黨人的胸懷。
如今,全村茶葉種植面積已達 4000余畝,村里建起了好幾個
俗話說得好,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的是干部。干部較了真,群眾心里就有了底,生活就有了奔頭。
55
56
大規模茶廠,其中,大水泉茶葉專業合作社投資竟高達300多萬元,已成為峰巖種植業最叫得響的一塊牌子。
村委乘勢而上,響亮地提出全村茶葉產業目標:實現“生態茶葉觀光園”與“生態茶葉加工園”的有機融合。
為了讓群眾打開眼界,村委還先后組織7批、100多名群眾到五峰、宜都等先進村鎮觀摩學習,取回產業發展真經。
此外,峰巖還辦起了“跑跑豬”養殖專業合作社,黃牛養殖專業合作社,讓養殖業向特色化、生態化轉型,建成生態養殖示范村,實現全村僅生態豬出欄就要達年4000頭的規模,力創又一個生態品牌。
筆者了解到,至2020年,在峰巖養殖業上,國網長陽分公司幫扶的50頭母豬已經在開始產仔。這些豬仔將無償分發給56戶貧困戶,戶均2頭,每頭帶來收益600元,由合作社統一采購,銷售無憂。而對于60戶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則由合作社代管,每年分利400元。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六組村民周施勛,就是通過養殖生豬發家致富的典型。他早年因交通事故失去雙腿,加上家大中闊,上有年老的父母,下有兩個上學的孩子,生活十分困難。但他身殘志堅,在覃玉紅動員下,發展養殖業,僅2019年就出欄生豬180頭,純收入達52萬元。這幾年,出欄數年年看漲。他由衷地對覃書記和幫扶人說:“感謝你們幫我種下了一棵搖錢樹!”
【五】新時代的復興號
峰巖是塊紅色土地,是大革命時期湘鄂西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里賀龍領導鬧起了土地革命,在這里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在這里成立了紅五十師,在這里走出了李步云等數百名紅軍戰士,也在這里長眠著123位烈士,抗戰時期,又從這里,開辟了通往資丘——抗戰后方醫院的道路。這塊土地上,弘揚著革命先烈的精神,孕育了世代相傳的峰巖人格。
正因為如此,扶貧攻堅的集結號一吹響,峰巖人就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第一書記覃玉紅的帶領下,守正創新,探索出了峰巖村脫貧攻堅的“四主模式”即支部主導、黨員主事、群眾主干、企業主推。這種模式,得到了村民的高度認可和各級領導的一致首肯。
了解內情的人都知道,這是覃玉紅帶領干部群眾在實際工作中摸索出來的經驗,是從理論到實踐的高度概括和總結。
一是支部主導。走進峰巖,走進群眾,你聽到的最多是群眾對村黨支部工作的肯定和期待。
“一個好支部勝過千萬投資”。
“班子強不強,關鍵看頭羊,只有書記強才能‘強百強’”。
疫情期間,周施勛主動捐款3000元,做到了致富不忘黨的恩。
57
58
“多虧一個好書記”。
村支部始終做好“三個堅持”即堅持一周一次行政例會,堅持半月一次支部會,堅持一月一次黨員會。學習永遠在路上,用先進思想武裝頭腦,指導行動。
抓謀劃找準路子。村委請專家進村實地調研,七次修改精準脫貧方案,統籌實施水、電、路、通訊“四網”建設。
抓落實解決問題。關注民生,關注民居,關注民富。讓群眾看到了干部干正事、干實事、干好事、干大事的決心和魄力。
二是黨員主事。支部管好黨員,黨員帶好群眾。全村黨員人人都是脫貧攻堅陣地上的堅守者。
產業發展黨員帶路。在老黨員王朝元的帶動下,峰巖村的茶葉從春茶到大秋茶,一改傳統種植方式,給群眾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
公益事業黨員帶頭。改電修路,黨員先從自己開刀,做出示范,現全村各項公益事業實現了零補償。峰巖村委會建設用地不夠,黨員陳清枚主動讓地。
村風文明黨員帶動。峰巖四組劉家屋場鄰里21戶,過去是遠近聞名的扯皮窩子,天天吵架,夜夜“鬧鬼”。是黨員張全遠、陳剛多次主動擺酒取和,訂規矩按手印許下承諾,建成了全村第一個“文明示范屋場”。
三是群眾主干。群眾是脫貧攻堅的主體,村委會堅決摒棄“要
把群眾組織起來。村委在政策的框架內,真關心、真體貼、真行動,讓群眾感知黨員是真親人。
把思想武裝起來。村委在全村有針對性地推行“靶向”宣講,讓“五講”即“干部講政策,黨員講引領,模范講經驗,群眾講搞法,烈士后代講精神”徐徐漸進,成效明顯。
把群眾激發起來。村委始終堅持用峰巖典型教育峰巖群眾。峰巖的“好媳婦”高平,一人挑起一個家,既要照顧癱瘓的婆母、多病的公爹、智障的伯哥子,還要撫養 5 歲的女兒,但她無怨無悔,堅強持家,給外出務工的丈夫解除了后顧之憂。她說:“現在政策這么好,只要勤快,我相信生活會越過越好。”
四是企業主推。覃玉紅作為國企員工,他清醒地認識到,把企業幫扶資金用在刀刃上是他的責任。
利用國網黨建扶貧資金,投資40萬元,建成了標準的黨員活動室。利用光伏扶貧促使國網“陽光扶貧”工程落地,建成200千瓦光伏發電站,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收20萬元。
近年來,公司先后落實了產業發展等 10 多個項目,累計投資1500余萬元,解決了制約峰巖發展的一系列難題。
峰巖的變化有目共睹,過上了小康生活,群眾看在眼里,樂在心里,但覃玉紅和村委一班人并不滿足,他們把目光投向了更遠的
窮窮到底,政府來兜底”、堅決抵制“躺在墻角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的懶漢思想。
60
59
地方。
在村委帶領下,美麗村灣建設又成了全村人的共同價值追求。村委擬定了“一核心兩村灣多節點”的建設方案。以烈士陵園紅色教育基地為核心,集水電路網絡于一體,東接秋木園,西連大水泉,南北相連,東西相應,外加地下紅旗渠,千年銀杏樹,煙火碉卡包,路邊蓄水池,整個峰巖村形成了“天地人”資源共享的大網絡。
走進峰巖村,迎面有一塊五彩石,上刻:紅色峰巖。左邊是地下紅旗渠,隧道口的門楣上書“飲水思源”四個大字,山口建有一涼亭,亭邊是一口長方形池塘,據說是當年茶馬古道的飲馬之所。右邊是進村的大牌坊,也鐫刻著:紅色峰巖。兩邊還有一幅燙金對聯,尤顯大氣。進門右邊是大水泉茶廠,房頂上書有“吃水不忘挖井人”七個大字,剛好呼應對面的地下紅旗渠。這樣的布局,于無形中彰顯了覃玉紅和村委一班人的智慧和遠見。
山路彎彎,峰巒疊翠。村子西頭是大水泉,這是一個從不缺水的村灣,先前可是清一色的臘水田,層層疊疊鋪陳在村灣里。灣里人家,白墻灰瓦,瓜田李下,殷實富足。而今天,更是峰巖的最美之所。
村委會剛好在兩個村灣中間,村委會的兩層辦公樓背靠青山,面向東方,它的對面就是村史館,右邊是可容納260人的學術報告廳,它的后面,跨過公路是新建的峰巖烈士紀念碑。
村史館旁邊和后面是各種戶型的安置房,都是小兩層樓房,整
這樣美麗的村莊,如果倒退八年,那可是另外一幅畫面。
覃玉紅記得他上任后,駐村的第一個夜晚:寒冬之夜,北風呼嘯在老村委會屋頂,煞白的月模糊在周圍的墳堆里,貓頭鷹的叫聲時不時地從林中傳來,從來不信鬼神的他,竟然連打了幾個寒噤,安靜得太可怕了。
覃玉紅至今也還深深地記得,2015年的冬天,搭乘摩托找上山給他過48歲生日的老婆,滿含眼淚又嗔又笑,摸著黑燒水泡面、祝福生日的情景。
覃玉紅清醒地認識到,美麗鄉村建設必須要有文化內涵作底蘊,而鄉村文化建設是時候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
于是,村里大力倡導開展“12345”文明創建活動,即一是出臺鄉規民約;二是宣傳黨的政策;三是創建文明屋場;四是成立文藝宣傳隊;五是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創評。
以創建為引領,加強干部群眾的教育和宣傳,從而充分提高全體村民的文明素養。覃玉紅自己就是一支好筆桿子,他領頭撰寫的黨員公約,就具有很高的理論水平和實操價值,現選抄第一節如下,可見一斑:
建好峰巖黨支部,
齊心協力構宏圖,
個建筑群看起來特別氣派,要不是門上懸掛的牌子,你不一定猜得到這是一個村子的辦公場所,是一個村子的花園式安置房。
61
62
三在四主是基礎,
帶領群眾謀幸福。
一亮三創促進步,
系列講話天天讀,
黨章黨規心頭駐,
廉潔自律不糊涂。
……
于是,專家團隊調研來了,廣場舞蹈跳起來了,村志編纂開工了,詩詞楹聯學會進村了,縣市作家協會采風來了。統一策劃,高屋建瓴,制定方案,征求意見,撰寫詩文,村里大大小小的景觀都有了一個貼切的名字,有了一段翔實的解讀。
前幾天,傳來重磅消息:峰巖村被評為湖北省“美麗鄉村典型示范村”,峰巖人用自己的行動再次證明了聽黨話、跟黨走永遠正確。
“紅旗不倒,繼續領跑”。這是峰巖第一書記覃玉紅常掛在嘴邊的錚錚誓言。覃玉紅在榮譽面前沒有驕傲,而是把目光盯在村灣建設的提檔升級上,把內容緊貼在豐富鄉村文化內涵上,把行動落實到村組文明創建上。
他深知,鄉村振興任重道遠,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吃水下大河;男兒下枝江,女兒嫁宜昌;剩下幾個老梆梆(老人家),趴在山上挖黃姜。”10年前,宜昌市點軍區點軍街道牛扎坪村村民編出一首順口溜。10年后,昔日的“荒石包”開出“致富花”,一舉摘掉市級插花貧困村帽子,成為省級旅游名村、生態文明村。這個讓石頭“開花”的人就是湖北省勞動模范、宜昌模范姜少華。
“荒石包”開出“致富花”
趙啟喜
63
64
生態興村
2014年,年過而立的姜少華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他憑借在華中農業大學園林專業學習的知識,率先開始種植花卉苗木創收,成為遠近聞名的“花木大王”。一個人富了不叫富,全村富了才叫富。牛扎坪村因境內多山,且地少石頭多,發展經濟無門,生活條件落后。他全心琢磨著如何改變牛扎坪村的貧困面貌,借助牛扎坪村緊鄰長江三峽西陵峽,氣候宜人,風景優美的地理特點,決定依托當地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以花木產業帶動百姓致富,讓牛扎坪村拔除“窮根”。
“治山理水、顯山露水,將石山變景區,將農田變樂園,將民房變客房。”他立足本地生態資源,決心變“石”為綠,化“石”為金。他花錢購入30萬株種苗,全部免費發放給村民,還提供4000多次技術指導、現場咨詢。在他的帶動下,種植花木的村民越來越多,市場規模越來越大。更重要的是,村民們的生態意識越來越強,大家都明白種樹不僅能賺錢,還能讓家鄉變得更美麗。他牽頭組建園林專業合作社,帶領村民發展苗圃產業,并成立宜昌牛扎坪三峽關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建設交易場地320畝、溫室大棚100畝,吸納村民入社500多人。
旅游富民
他說:村民相信我,我就得為他們做事造福,要不然就對不起
這份信任和期望。在他看來,幫助貧困戶種蔬菜、種果樹,只能解決基本溫飽,屬于“小打小鬧”。村里要徹底變化,就必須抓鄉村旅游這個大產業。
發展旅游業,除了自然賦予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外,還必須有獨特的“吸引物”。以前村民多種植柑橘,而在宜昌市幾乎大部分村莊都種柑橘,對游客沒什么吸引力。后來,他分批從華中農業大學引進了桃子、枇杷、獼猴桃等優質水果品種,先后建成了御品桃園基地、私鹽坡小雜水果基地、養心谷獼桑基地等8個特色水果基地。每年,村里會舉辦十多次水果采摘節,吸引大批游客聞訊前來,牛扎坪村的名聲越來越響。要讓游客進得來、出得去,還必須修好路。2017年,他四處奔走籌資金啟動牛扎坪村旅游步道項目,經過一年時間,建成村級水泥公路40公里。“以前都是土路,坑坑洼洼的,大車小車進不了村,農產品銷售難,大人小孩出村不易,就業上學更難。現在修成了瀝青路,蔬菜、水果成熟后,坐在家中就有人來采摘收購,不愁賣不出。”村民們十分感慨。
路通了,白天出行方便,晚上卻“打瞎摸”。他又籌資安裝太陽能路燈120盞,對村組主干道進行了亮化;通過村民“義務植樹”和推進“美麗宜道”,栽植銀杏樹、紅葉石楠、紅繼木3000余株;在道路各節點,布局停車休息區、觀景平臺、文化宣傳欄,安裝了道路安全減速帶、交通標識標牌。現在,村里建成環村旅游步道,開辟10多處觀景平臺。村還成立旅游協會,吸納全村100家農家樂、民宿成
66
為協會會員進行規范管理,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2萬多元。
產業引領
“我們不僅賣花卉苗木,還賣風景,賣生態。”他信心百倍地說。2022年初,以前的亂石崗經過招商引資950萬元建成宜昌花木城,首批50個商鋪滿員,吸引了來自廣東、山東、浙江、湖南等8省市客商。花木城開園僅1年,經營收入就已突破2億元。根據規劃,花木城二期將投資1200萬元,面積擴大230畝,商鋪數量超200家;建成后,預計年經營收入突破2億元,新增就業崗位300個,村集體收入超100萬元。
一業帶來百業興。來自廣東的余國安想在宜昌市投資做餐飲,考察了多個地方后,最終在牛扎坪村開辦了“云景漁村”餐廳。“云景漁村”與村里的江南花谷、玫瑰谷一樣成了網紅景點,吸引大批游客前往打卡拍照。伴山鄉味農莊“85后”老板郭艷說:“我就是看到村里的道路都修好了,才選擇了回村創業這條路。現在看來,當初的選擇是對的,一到節假日,每天生意爆滿。”在城市工作了30年的重慶人鄧明福在牛扎坪村六組投資2000萬元流轉土地、租賃農屋,建起了田園綜合體,打造中藥材基地,解決了周邊村民就業問題。如今,全村成立私鹽坡農業專業合作社、覃家花園農業專業合作社、云頂農莊、養心谷農業專業合作社、夷瑞興農業專業合作社、百斗千山農業專業合作社、御品桃園專業合作社、華興農業專
業合作社等12個農業合作社,一社一業,一業一品。
文化育人
產業強了、村民富了、生態美了,村里的人氣也越來越旺。村民中出現打牌賭博、吃喝玩樂、攀比浪費之風越演越烈。
“要想富得長遠,就要堅持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著力提升農民精神風貌。”他發揮村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廣泛倡導“五風”:“教育引導”正家風、“行為規范”立正風、“村規民約”改民風、“文明創建”樹新風、“公益救助”促和風。通過上黨課教育,把思想武裝起來;通過新春夜話、鄉情懇談會把年輕人、返鄉能人團結起來;通過黨群志愿服務、文明創建活動把群眾發動起來,通過脫貧成果展示,把自我內生動力激發出來。他組織開展“有志貧困戶”“我的脫貧故事”等巡回宣講活動,弘揚脫貧光榮、勤勞致富的社會風尚。同時,修訂完善《牛扎坪村規民約》、建立紅白理事會,推行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350多份,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大操大辦,評選出一批“五美”(最美黨員、最美婆婆、最美媳婦、最美家庭、最美創業人)人物。全村先后舉辦道德講堂、夜間屋場會等30余場次,開展文化文藝演出10余場次,自娛自樂,豐富業余文化生活。
“有花的時候辦花節,有果的時候辦果節,無花無果的時候辦越野賽、登山比賽、自行車賽等節賽,對游客的消費類型、興趣愛好
65
67
68
進行分類服務,組織村民參與策劃活動,增長見識,陶冶身心。”他深有體會地說。如今,全村30多家麻將館都關了門,辦起了書吧、書房。
天麻,是一種平肝熄風的中藥材。多年來,一直是宜昌西北下堡坪鄉的支柱產業,磨坪村就是天麻的主產區之一,現在宜(宜昌)興(興山)高鐵自南到北貫穿磨坪村全境,給鄉村振興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磨坪村長崗嶺鐵路地段,一座座橋墩拔地而起,一個個塔吊高高聳立,一輛輛工程車來回穿梭……機械轟鳴,聲音漫過一個個田坎一灣灣茶園一道道山崗,向山頂上擴散開去。
我家住在山腰間,從河邊鐵路工地沿著蜿蜒曲折的公路盤旋,路過一灣灣茶園一道道山崗,大約三四公里,就到我家了。
特別是到了晚上,我站在稻場邊向山下望去,是一片別樣的夜
天麻背后的風景
李昌靜
69
70
白露時節過后,氣溫還不打算降下來,一如既往地肆意橫行。一棵大花梨樹上吊著一個馬蜂窩,像一個黃色的籃球,又像一個古老的陶制腌菜壇,穩穩當當地掛在樹巔,幾只馬蜂不知疲倦地在周圍飛來飛去。大姐的天麻就種在離馬蜂窩不遠處的林地里。
天麻加工廠收購天麻有一段時間了,大姐看著天麻行情還可以,很是著急,三番五次催著和姐夫去挖天麻。他們來到天麻林地里,小心翼翼地扒開地上的枯枝敗葉,正準備挖時,有一只馬蜂就飛來了。一只馬蜂不算什么事,正準備把它拍死,忽然又來了兩只,他們就招架不住了,大姐就被馬蜂驚蜇了三處,額頭蜇了一處,肚皮蜇了一處,手指蜇了一處。姐夫幸好沒事,拉著大姐倉皇逃離了天麻地。
大姐他們回到家時,被馬蜂蜇了的地方就開始腫了起來,而且還疼得厲害。外甥接到電話后,回來就把大姐送到村衛生室,弄了很多藥方才回家。幸好并無大礙,要不然,不知道后果有多么嚴重。
晚上吃飯時,由于蜇的右手指,大姐只好把飯碗放在桌面上,用左手握住勺子,一勺一勺地進食。看著大姐這副模樣,我很心疼,覺得他們都十分可憐。
大姐和姐夫都是七十多歲的人了,干嘛還這樣辛苦呢?我問。大姐說,兒子買了挖機,總不能在家里閑著。國家在我們這里修鐵路,現在正是機遇,兒子在鐵路上干活呢!我們不能拖后腿,種點天麻,賣個一萬兩萬的,能買幾桶柴油,也算是支持了兒子的事業,又間接地支援了國家建設。
我說,種天麻是好產業,支持兒子是好行為,支援國家建設是好思想,只是辛苦了你們自己。大姐他們說,只是勤勞點,值得。
我在鐵路工地上干活也有一段時間了。每天早上六點多,我騎著摩托車一路下行。剛路過兩個天麻加工廠,轉了一個彎,調過頭來,又路過一個天麻加工廠,接下來就是酒坊、農家樂、茶葉加工廠,最后才來到河邊鐵路工地上。
新鮮的天麻清洗后,經過鐵鍋里那么一煮,天麻的清香就飄出來了,香噴噴的,還帶著一種特有的土腥味,讓人神清氣爽。這種香味隨著早晨的晨風會飄走很遠,這家的天麻香味還沒有消失,下面的香味就又飄上來了,經常還能聞到酒坊里飄出來的酒香。我一路下來,很是享受。
有一天清晨,雨過天晴,茶園灣埫里的薄霧慢慢飄上來。我看見蔡老板一邊看護著清洗機清洗天麻,一邊煮著天麻等待出鍋。鍋
景。遠處河谷是燈火通明,近處公路邊也是燈光璀璨。公路邊燈光璀璨處,就是一處天麻加工廠。天麻老板把加工廠門口的彩燈一串連著一串,在遠處看,就像一串串珍珠,一閃一閃的,光彩奪目。這幾年天麻成熟季節,每晚都是光彩照人,每晚都是不眠之夜。天麻加工廠的工人師傅也和鐵路工人一樣,晚上加班加點,好制作出更多優質天麻成品來。
72
71
里的大氣騰騰,慢慢地升起,和薄霧交織在一起,又向廠房后面的茶灣飄上去。
蔡老板五十歲左右,身材很高,有點消瘦,眼睛深陷進去,看樣子是加班加點、熬更守夜了。他穿著水鞋,從清洗機里濺出來的灰色水珠時不時落在水鞋上。他站在鍋旁邊,仔細盯著天麻。火候到了,他拿起大漏勺,猛地向鍋里鏟下去,端起來就是滿滿的一勺天麻,一下、兩下、三下搞定,鍋里一個天麻都沒落下,手法迅速,干脆利落。他把舀起來的天麻順著曬網這么輕輕地一挪,那天麻就均勻地分布在曬網上了。
我被蔡老板的手法驚呆了,索性停穩摩托車,進屋仔細瞧瞧煮后的天麻。只見天麻灰白色,拿起來照看,透亮透亮的。我原來也制過天麻,煮后的顏色沒有這么純正,光鮮。我問:這天麻就這么推進炕房?蔡老板說,還要經過篩選,再次撿爛,分級,排列等,最后才推進炕房。他還說,制天麻是個苦活。你看到的這些天麻,我已連續侍弄了三十多個小時了,到現在還沒有睡覺。
我又問,加工天麻,利潤還可觀吧?蔡老板苦笑,這不像你打工簡單,我開著加工廠,農戶打電話來,叫我去他家里收天麻,我就必須準時到場,價格也不能太低,不然就辜負了他對我的信任。稱重付錢后,還要把天麻拖回廠,經常累得腰酸背痛。開著加工廠,總要收貨,不管虧錢賺錢。如果沒有產量,賺錢就無從談起。如果產量少,盡管不虧錢,那工資又從哪里來呢?經過很多工序加
工制成成品后,還要行情好不掉價,不然工資沒有,還要賠老本。
我看見整箱整箱的天麻成品堆碼得很高,整整齊齊,老板說這是近半個月的成績。我稱贊說,這就不錯了,你們今年又可以大干一場。雖然今年天旱,天麻產量受了一些影響,但你們收購范圍廣,陜西、安徽、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你們都有收購,多跑一些地方,產量不會減少反而還會增加的。
我對他們的辛勤勞動大加贊賞之后,我又有所感觸,做事情,首先是勤勞,然后就是堅持,一個勁兒地把事情認真做下去。我已經耽誤十分鐘了,不由得騎車奔馳而去。
清晨,在上班的路上,我總是能看到去天麻加工廠上班的女人們。她們穿著花花綠綠的衣服,干凈整潔。她們三三兩兩,快步走向天麻加工廠。她們都在家里吃過早飯,由廠里提供午餐和晚餐,早去晚歸。天麻加工時節,也正好是農活相對消停的時候。她們也不耽誤喂豬等家務事,又能在加工廠掙一份勞務工資,這是兩全其美的好事情,何樂而不為。
?加工廠里活兒很多,切天麻片、排片、撿爛、分級、包裝等,她們手里忙個不停,嘴里還有說有笑,時不時還開些有趣的玩笑。這些姐妹中間,排麻片要數高姐的手法最快。她排麻片,就像專業玩撲克牌的人玩牌一樣,動作迅速,排的麻片整整齊齊,而且方向還一致。姐妹們都很佩服她,親切地喊她“天麻姐”。
有好幾次,我最先碰到高姐,她已快到加工廠門口了。我可 以
采茶的時候,她用采茶機得心應手,一天采幾百斤鮮葉。沒男人幫忙賣茶葉,她提前硬是學會了駕駛三輪車。她早出晚歸,有時夜里還要做事,一季茶葉總算采下來了,收入好幾萬元。茶葉采完了,她就到鐵路工地上干活。拌料,提灰,裝袋,掃地樣樣能干,老板喜歡她,工友也喜歡她。由于勤勞肯干,她一個人終于撐起了一片藍天。
天麻背后的故事講不完,天麻背后處處是風景。這些天麻人用青山做背景,用大地做紙張,用汗水做顏料,繪出一幅幅精美絕倫的風景圖畫。
這些人都是鄉村振興中的生力大軍。我想,有這支大軍做基礎,又有高鐵給我們助推提速,還要緊緊抓住茶葉天麻兩個支柱產業,搞好高鐵車站的配套服務,磨坪村乃至下堡坪鄉的經濟發展將會呈現質的飛躍。
? ? ??
今年夏天來得比往年威猛。六月初,隨著幾場“火舌”噴吐,氣溫一下子從二十多度躥到了三十四、五度。
盡管這樣,剛來的夏仍然不是很辣。除了午間有些暑氣,早晚的氣溫還是保持著春天的溫煦。但進入七月后,全天就正式開啟了“上蒸下煮”模式。
雙坪村是例外。
它座落在鄂西北丘陵地帶離沮河不遠處的小盆地上,周圍山連著山,山舉著山,有著文人筆下見山不走山,人在山中轉的況味。四季氣溫不僅分明,晝夜溫差也很明顯。
七月,當山外的人們熱得不開空調、不吹電扇,連活兒也不干都汗流浹背時,而雙坪村還只是初夏的味道。
這個七月,我們應雙坪村女村支部書記陳俊之約,從縣城來到雙坪村,由她帶領參觀和欣賞了雙坪村振興后的富裕和美麗。
在一片亮亮閃閃的房舍空閑地上,拱起了一道道翠翠綠綠的脊
斷定,她起床吃早飯天都還沒有亮,之后還要喂豬干些家務事。高姐五十多歲,個子不是很高,身材苗條,圓圓的臉,扎著兩條辮子,是個標準的美女。不幸的是她丈夫于今春因病去世,家里的所有農活全部落在她的肩上。她沒有畏懼,沒有退縮,而是勇挑重擔。
“紅李”紅“雙坪”
周長城
73
74
75
76
面對眼前的大片翠綠,我腦海里浮出了遠安古縣志上的一段文字:春花漫山,桃李為多,子尤甘脆。桃大如拳,李稍小,然相雜,往往莫辨。其李有翠綠者,凝霜潔白更可口。余戲呼為“翡翠李”。
這段文字是清同治年間遠安知縣朱錫綬一篇散文中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文:春天到來,漫山都是各種顏色的花朵,但以桃花和李花為多,果子也是桃和李最為甘甜脆口。桃的個頭兒有拳頭這么大,李子比桃稍小一點兒,若將二者混在一起,往往很難分辨得出來哪是桃、哪是李。其中有一款翠綠色的李子上面有一層潔白的粉,像上過霜一般,是這些李子中味道最好吃的。我開玩笑地把它叫做“翡翠李”。
由以上文字可以得知,遠安人種植桃和李這兩種果樹有著上百年,甚至更久遠的歷史。
中醫書上說,李子含有多種抗氧化物,能夠延緩衰老,促進胃酸和胃消化酶分泌,增加腸胃蠕動。吃李能促進腸胃消化,增加食欲,有益護肝。? ? ? ? ?
陳書記告訴我們,雙坪村自古就種植果樹,可惜沒有形成氣候,產量不僅不高,味道也不鮮美,外形不均一好看,因此只是自食,無法走進市場。但第十八次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后,雙坪村人了解到廣東省韶關市的村民們因種植一款叫做“三華李”的果樹脫貧致富了,因此研究起這種“三華李”來。發現這種李子又名“大蜜李”“雞麻李”,在中國種植有500多年的歷史,是廣東地區最負盛名的水果,果大、核小、皮薄、汁多、味道酸酸甜甜,成熟后,果皮上有一層薄薄的“白霜”,就是朱錫綬說的翡翠李。此“三華李”深受消費者們的喜愛和青睞。我們的村民女能人吳紅菊看到這一商機后,專程去到韶關考察、學習、研究,回來后,她創建了“紅李山莊”家庭農場,栽培了“三華李”,建成了400多畝地的“紅李園”,帶動村民開始發家致富起來。
在村黨委會辦公室,陳書記臉上洋溢著喜悅之情。她說,今年初夏干旱,對李樹生長帶來了不利影響,但鄉黨委和村委干部探索出來了一種新的種植模式——在李樹的通風行中種植甜瓜——紅李掛枝頭,甜瓜長地上,形成“樹上摘紅李、樹下種甜瓜,瓜果雙手抓”的套種栽培模式,成就了極端天氣也能穩產增收。
我們跟隨陳書記來到“紅李山莊”。大片大片的李樹林呈現在眼前,經理吳紅菊和工人們正忙著采摘紅李。我們說明來意,想了解今年“紅李”的豐收情況。吳經理擦了一把臉上的汗,欣慰地說,今年雖然遭遇干旱,但感謝政府出面支持,讓我們在李園里套種了
梁,讓人頓生滿眼綠意,身輕體泰起來。陳書記說,這些翠翠綠綠的脊梁是雙坪村勤勞、愛美的村民們栽種的桂樹、桃樹、李樹……這些綠色的掩體不僅靚麗了村居環境,還會在對應的季節里掛出來一串串鮮美可人的果子,犒勞辛勞的自家人和款待外來的親人和賓客。
77
150多畝的甜瓜,不僅“紅李”沒有減產,還意外獲得了雙倍豐收。
陳書記自豪地說,世界很大,但不是每個人都必須要去到遠方才能尋到理想和淘到金子。你們看,我們雙坪村的村民吳紅菊帶領著鄉民們立足雙坪,也能眺望遠方,看我們的“紅李”也通過物流快遞通道發往全國各地,讓大城市的人們也惦記著,有種好吃的李子叫“雙坪紅李”。今年我們參與制定的湖北省首部“紅李”地方標準《綠色食品遠安紅李生產技術規程》已出臺實施。我們利用種植“紅李”的成功經驗,采用“村集體+企業”的方式,以“紅李山莊”家庭農場為依托,通過集中流轉土地和帶動村民種植“紅李”,拓寬村民們的致富之路。目前,“紅李”種植已達到了3000畝以上,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漫步雙坪村,眼前是一個人見人愛的聚寶園,“紅李”、甜瓜、稻浪,流光溢彩,相得益彰,組成了這個七月“甜美秋景”豐收喜悅的鄉村美景圖畫。
離開雙坪村時,高音喇叭里傳出來了一首輕快的歌,是《雙坪村村歌》——
“長長的九里崗喲,
一路向遠方,
清清的一河水喲,
流進我心房。
九里崗下故事多,
喇叭丘河好風光,
雙坪兒女有志向,
人杰地靈好地方……”
聽著輕快歡暢的歌聲,我們愉快地走出了雙坪村。路上,我在心里一遍遍地默念著一句話:這個時代,只要心中有志向,日子就一定有奔頭。
78
79
80
啞巴篾匠今年56歲,是我老家的鄰居,論輩分還是我的長輩,我得喊叔。在我的眼里,啞巴篾匠不僅手藝好,而且聰明程度非同一般,有些地方甚至超過正常人,比如他四歲就因為得病不得不超量吃一種中藥導致成了啞巴,到了上學的年紀,勉強讀了幾個月書,而他后來就可以認很多字,電視上的字幕他基本都認得。他與人交流除了手勢,再就是用手在手掌心寫字。
十幾歲的時候,他的父親求了同村的兩個篾匠師傅,讓他拜師學藝,以求今后可以討口飯吃,這啞巴倒也耐得住性子學了三年半,從此開始了一輩子的篾匠生涯。出師之后,他跟隨師傅到別人
家做工,每天可以掙點工錢,后來師傅當了組長,他就只有單干了。他兄弟四個,分家之后他簡單做了個屋,于是他就在自己的家里做篾器活兒,方圓幾十里幾個村,也沒有幾個篾匠,他成了香餑餑,很多村民都上門來找他做篾器,可謂是“訂單式加工”,也有一些拿著用過幾年的篾器過來修修補補的,也算是“售后服務”了。村民們過來找他,一是因為他做的東西精致耐用,二是信得過殘疾人,三是跟他打幾個手勢,寫幾個字,他就能很快明白意思,不用費勁交流。
因為是殘疾人,他得到了鄉親們的關照和幫助,但他很自立,一般不愿意別人幫他,能夠自己做的事情都是自己做,很少在鄉親們家里吃飯,即便別人執意留他。他也得到了國家政策范圍內的生活補助和殘疾人補貼,加上他長期做工的收入,到現在也算小有積蓄,身體也沒有毛病,也沒有什么開支,一個人倒也過得衣食無憂,逢年過節常常穿戴整齊,人模人樣地到集鎮逛一逛,買些東西。我曾經問他這輩子到過哪些地方,他手寫:縣城和宜昌,到宜昌是因為哥哥住院,自己去看望。我又問他愿不愿意跟隨親戚朋友去更遠的地方玩玩,開開眼界,他的頭搖得像貨郎鼓,手指頭搓了幾搓:費錢。我又問他想不想找個伴兒過日子,他詭異地笑了一下,害羞地點點頭。據說他年輕的時候,有人給他介紹過媳婦,都沒有看上,于是一直單身到現在。
2020年疫情期間,我禁足在老家幾個月,有機會和啞巴篾匠深
何宏江
啞巴篾匠
82
這次回家待了一月,他幾乎每晚都來我家玩,原來他用上了智能手機,抖音微信什么的,都下載安裝了,還添加了不少好友,一些人通過微信發來信息,大多是定制篾器的,也有問東西做好了沒有的,他通過手機的手寫功能給予回復,有時候著急通知別人來取貨,他就把電話撥通了,給我比劃一通之后讓我替他發聲。
有了這個信息傳遞工具,他的活兒愈發多了起來,每日忙得不行,生活過得充實。他特意把他的熟人轉發的我三年前寫他的那篇文章翻出來給我看,我很奇怪,到現在為止我并沒有告訴他這件事,但他卻知道了。看來互聯網時代,信息傳遞的力量大得超乎想象。
趁著他的熱乎勁,我又導演拍攝了不少關于他的短視頻,包括做篾器、生活日常等,發到網上,又引發不少關注,大家都很關心他的生活狀態和未來規劃,如以后如何養老等。這次網友關注的重點從手藝轉移到他本人的生活和情感方面,不能不說是一次不小的變化。
時代在朝前發展,人們除了跟隨時代的步伐不斷前行,也在步履匆匆的行程中變化,你我一樣,啞巴篾匠亦如此。我不知道下次回家見到的鄉村和啞巴篾匠又是什么模樣?
入接觸和了解。我對他進行了跟蹤采訪,拍攝了不少圖片和視頻,寫了幾篇文章發到網上,由于觸及鄉村傳統工藝的傳承現狀及痛點,引發了共鳴,也得到了平臺的推介和網友的轉發,轉發者也包括一些認識他的村民。我把他做的篾器發到網上,得到了不少關注,有些人找我在他那里定制竹籃和水果盤等,一個多月下來,居然賣了五十幾件東西,在很多人不能上班的特殊時期,啞巴篾匠居然能夠逆勢創收,也算一個小小的奇跡。
81
84
?長江以洶涌澎湃、豪邁浩瀚的氣勢,在這里喘了口氣,拐了個彎,又馬不停蹄地滾滾東流。
這里是鄂西一座聞名的旅游城市一一濱江市,它面朝長江,背倚三峽,歷史地貌得天獨厚,山水風景奇美旖旎。濱江公園,是市政府為百姓打造的福民工程,沿江而建,一年四季花草萋萋,風景如畫,翠木盆景生機盎然,綠茵草坪趣然生輝,休閑設施別致舒適,大路小徑漂亮養眼,每到周末節假日,這里人流熙攘,熱鬧非凡,大家閑情逸致,興致勃勃,各找各的位置,愜意樂觀。
就在這些人群中,一段段斜坡的石階上,只見雷震霆老人和他的志愿者們,臂戴紅袖章格外搶眼,他們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聚精會神地在江邊搜索著,生怕漏掉了哪個角落,忽視了哪塊地方,特別是盯住喜歡在江邊玩水嘻鬧,想下水乘涼的青少年,他們的視線無休止地來回掃射,就似根根蛛絲編織的安全網,高度警覺,認真察看。
現正值暑假期間,江邊渴望玩水的青少年增多,看長江那洶涌激流,浪濤怒吼,渾濁的江水拍打著江岸,稍不留意,就會有人被江水吞噬,漩渦卷走。
雷震霆及守護志愿者們,不敢有絲毫馬虎,他們除了不其厭煩地喊話勸說外,哪怕就是嗓子喊得冒煙,也得勸回那些站在水中嬉鬧的大人和孩子,在志愿者的規勸呵護下,大家玩得井然有序,興致勃勃,雷震霆望著這歡樂的場面,不禁想起了往年那些痛苦的經歷,慘劇的發生……
前些年,此段江邊幾乎每年都有學生和游人溺水身亡,悲劇年年重演,那一幕幕凄慘的遭遇,哭得死去活來的親人,雷震霆記憶猶新,不堪回首!
就在那年的暑假期間,他剛當上志愿者,巡視到江楓亭處,見3個初中生在江邊打水嬉鬧,屁股坐在岸邊水泥坡上,腳卻吊在水中拼命戲水玩耍,雷震霆立即上去制止,3個孩子趕緊上岸,一窩蜂似的跑了,沒一會工夫,見雷震霆走遠,他們又回到原處玩起來,此時正值大暑,午后的溫度飆升到42度以上,江邊行人寥寥無幾,江灘炙烤高溫滾燙,滾滾熱浪與江浪交融相映,高低起伏,幾個孩子在盡興中遺忘了潛伏的危險,其中一孩子下到水中,因石頭長滿了青苔,腳一滑身體失去重心,不料滑進深水中,雙手緊張地胡亂撲騰,眼看就要被惡浪沖走,另兩個小孩見狀,慌亂地用手去拽,結果一起卷入激流,霎時,只聽有人高聲呼喊:小孩溺水啦,快救人啦!
濱江守護人
王同堯
83
85
86
呼救者正是雷震霆,他巡視一陣后又往回轉,百米外又見那3個孩子重復再來,正當他加快速度邊喊邊跑時,就見江面上浮起了幾個小黑點。不好,他焦慮地呼救著,然而,只有咆哮的浪卷,寂靜的時空,他撥打了水上警察,等警察駕駛救生船趕到時,一切都晚了,3個鮮花般的生命被激流吞噬,不見蹤影,警察順下流搜尋,直到黃昏,才打撈出2具孩子尸體,還有一個下落不明。
江邊聚集了許多人,失去孩子的親人們,悲痛欲絕,哭天喊地,有人暈倒過去,此刻,蒼穹陰沉,烏云密布,撕心裂肺的哭喊聲劃破長空,在場的人們泣不成聲,望著咆哮的長江,默然心疼……
雷震霆凝視著長江,淚流翻滾,他攙扶著失去孩子的親人,一步一顫地走著,突然想起了自己的父親,在濱江碼頭做裝卸工時,那時因生活貧困,勞動條件差,扛起百斤的水泥走在跳板上,俯瞰激流,膽戰心驚,就在那年暑天,父親一不小心掉進激流漩渦,瞬間被洪流沖走,從此,家庭失去了頂梁柱,母親哭壞了雙眼,艱難困苦中,母親頂著巨大的生活壓力,在街坊四鄰的接濟下,擺起地攤縫補衣裳,勉強維持著一家人的生活,每年到父親的祭日,震霆都要跟隨母親到碼頭為父親燒紙磕頭,當他看到江中那厚厚的刁子魚,引發了撈魚的奇想,他回家拿來漁舀子,對著一群刁子魚舀下來,當端起來一看,哇,白花花活蹦亂跳的魚兒好多呀,他喜出望外,除留下幾條家里吃外,剩下的全拿到菜市場賣了,那段時間,
他除了上學,幾乎每天早晚都去舀魚賣,比娘掙的錢還多,再后來,他初中沒畢業就懶得上學了,干脆以撈魚為主,他因地制宜,自己學會制作各種漁具,那時的魚真多啊,他用賣魚積攢的錢買了條二手漁劃子,從此,干起了以捕魚為生的行當。
生在長江長在長江的他,從小就學會了游泳(狗刨),踩水和仰泳,還掌握了上下游各地域的水性,特別是漲水季節,他除了捕魚,還特別關注江邊游人情況,見有危險,就極力去施救,從江中救起的溺水人員,他也記不清有多少了。有一天清早,一年輕的姑娘突然在江邊哭哭泣泣,悲切的哭聲穿破寂靜的晨曦傳出很遠,霎時,她跌跌撞撞朝江面走去,一頭栽進水里,剛來到漁劃子的雷震霆,見到江面巨大的濺水聲,見一姑娘急速往下沉,他火速劃著漁船救人,當他手拽住姑娘往船上拉時,姑娘并不配合,他只得下水拖著姑娘往岸邊扯,好在不是洪流季節,水流平緩阻礙不大,三下五除二就將姑娘救上了岸,一番良言相勸后,姑娘離開了,過了幾天這姑娘又跑來找他,急匆匆地說他是好人,要嫁給他。
好人真是有好報,在那個貧窮苦難的年代,很多人生存都難,娶一房媳婦更難,雖說雷震霆家那時不缺吃喝,但也不富裕,他人也不小了,還沒考慮結婚,原因是大哥還沒成家,他娘知道后也很著急,后來對他說,這姑娘肯定有難處,你先答應她,等大哥明年結婚后,你就將她娶進門,雷震霆聽后十分高興,立即告訴了那位姑娘,倆人就經常偷偷在漁劃子里約會,沒過幾天,生米卻煮成了
熟飯,娘眼看紙包不住火了,急急匆匆地為他倆完了婚,如今,他倆幸福地走過了人生幾十年,雷震霆時常攙著老伴在江邊漫步,當回眸起這一浪漫的往事時,他總是說上帝賜予了他一個賢惠漂亮的老婆,撿了個大便宜,這時老伴會矯情地將他推出老遠……
隨著年齡不斷變老,體力衰退,撐不動漁船了,雷震霆就在江邊當起了義務巡視員,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他臂戴紅色袖章,騎著單車,除了向游人認真宣傳、勸導遠離江水外,還手持火鉗,拿著塑料桶撿拾沿江的垃圾,保護沿江環境。在他的帶動下,志愿者每年不斷增加,如今已形成了規模,十多位老人組成了義務巡視隊,并分工在沿江各個路段,實行各司其職,責任到人,有了這樣一支隊伍,濱江沿岸溺水人員逐年減少,環境衛生也不斷改善。
在義務守護中,他們的無私奉獻,舍身救人的動人事跡,頻頻傳出,多次被市報電視臺爭相報道,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并為他們提供了相應的設備和臨時休息場所,還給他們定制了特色服裝,印上了"濱江巡視"的顯目大字,雷震霆被命名為隊長,老人們感到十分自豪,無比光榮,勁頭也越來越大。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幾年洪水越來越大,奇怪的是,在這些老人的不斷努力奉獻下,沒有見到一個溺水淹死的學生和游客,老人們辛勞付出所取得的成績,得到了市民們的高度好評,特別是暑期放假在家的學生,家長們過去非常擔憂,上班也不安心,恨不得將孩子的腳手捆住,生怕他們偷著到江邊玩水游泳,想到往年那些
一個有利于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活動,必將受到百姓的強烈擁護與愛戴,雷震霆與他的戰友們不負社會的期待與信賴,在活動中更加敬業,實施上更加用心,市委將這一"精神文明工程"活動推向高潮,為民所用,為民所享,并精心組織人力撰寫動人事跡宣講材料,在全市城鎮鄉村巡迴回演講,演講中,雷震霆和老人們不畏勞累疲憊,講得生動感人,神采飛揚,贏得了場場雷鳴般的掌聲,好多觀眾現場感動得熱淚盈眶,泣不成聲……
市委市政府為把這件好事發揚光大,并下發紅頭文件,《關于做好署假期間學生涉水安全》的緊急通知,通知要求:市區以區兩委會,鄉鎮以鎮村兩委會為單位,在全市城鄉開展守護學生涉水安全活動的防范措施,各級領導干部必須高度重視,層層把關,包保到位,落實到人,簽訂責任制,做到所在轄區的每條河流,湖泊,溪溝,魚塘等,白天從早到晚12小時內有專人巡視看守,不得漏時漏人,切實抓好溺水事件的發生,公安部門應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守護好祖國的未來,讓家長安心工作勞動,動員廣大志愿者投
溺水淹死的伢們,不禁膽戰心驚,心痛不已,如今家長們放心了,在濱江"巡視隊"的管理照看下,伢們不會因玩水而導致身亡,家長們紛紛給市委書記熱線電話,說這些老人是閃爍的救星,百姓的功臣,要為他們給予工資待遇,動員市民主動募捐,作為老人們的報酬和活動資金……
87
88
89
90
身到這項有利于廣大百姓的活動中來,形成"地網式"防護墻,必須每年堅持,年年保障……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可是從古至今在全囯首次推出的,一項聲勢浩大的防護工程,特別是在農村,各鄉村舉行熱烈的歡慶儀式,敲鑼打鼓,鞭炮齊鳴,志愿者們紛紛涌現,爺爺奶奶們一馬當先,爭先恐后報名,取得了令人驚嘆的好成績,暑假過后,經統計,全市城鄉管轄內沒有一人溺水,首次突破了溺水死亡的零記錄,受到省和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贊揚,同時濱江市被省和國家有關部門評為創新文明先進單位,表彰獎勵了以雷震霆為首的一批"護花使者"和先進志愿者優秀個人,國家有關部門將濱江市的先進做法,一并納入全國文明城市建設工作的重點,準備向全國各地區推廣……
“挾清漳之通浦兮,依曲沮之長洲”,王粲在沮漳匯合之處登樓,臨風長吟。年輕的軀體上,他月白的衣袍像河水一樣,鼓著勁,撲撲作響。這里,就是河溶——烏扶邑,太陽升起的地方。
這魚米之鄉的經脈是漢宜路、育溶路、草溶路。三條大道向東西南北交錯蔓延,挽上刷黑的水泥制的通組道路,串起一幢幢一排排民居。灰色窗套,灰色外墻磚,灰色真石漆,木色格柵,一叢叢類徽派建筑,在無際的青紗帳中綻放。
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河溶人愛唱歌。漢船調、樣板戲、打快板,樣樣來得。可我的最愛還是打夯歌。一個石磙,架上四根木棒,再往外一根根一層層加塞,這就是打硪了:“嘢喲喔嘢喲呵呀,抬起硪,打也么呵……”,一群群漢子 ,汗水,使得他們黑黑的肌膚油光閃亮,肌肉外突。現今的河溶,高樓也罷,大廈也罷,它們的基腳都是在蘆葦蕩里、在打夯歌里生長。
河溶故事
鄭鳳玲
92
91
灰塵漫天泥濘不堪的鄉村小路已被硬化,水泥地面,刷黑,擴寬,搖身變為觀景道。香樟樹、廣玉蘭、銀杏、桂花樹,法國冬青,四季交替出演;酢漿草、美人蕉、石竹、百日菊在小廣場、小游園、小公園邊招搖。溝渠邊,堰塘里,菖蒲輕舞,荷葉團團,蓮花亭亭。這,就是河溶現今的模樣。
“鷹落湖,織白布。男半夜,女半夜,壇子里沒有米過夜”。曾幾何時,為了把鷹落湖、趙家湖這些荒湖改裝,贏得“漳東糧倉”的美譽,河溶人在枯水季節的臘月開工,在正月戰天斗地。凍土像石頭,北風像尖刀。一鐮又一鐮,一鍬又一鍬,一筐又一筐,終將滿湖瑟瑟荻花換成一派稻穗金黃的秋景。
其實,河溶前生的主動脈,當屬沮漳河:上自川地,下至武漢。小至柴米油鹽醬醋茶,大至煤炭木排船行,都在此聚集。廟街三土地,七個半樓子,九宮十八廟,各地商人的會館萬壽宮等徽式建筑、吊腳樓、江南庭院,遍布鐵龍橋、下板橋、過街樓,擠擠攘攘地,在沿河五碼頭之間鋪陳開來。
據史料記載,清光緒十五年,小漢口擁有五十萬以上銀圓資本的商號已達三十五家,戲樓達二十多家。這里的各路商家把各色貨物迎進來,也曾把溶絲送出去:溶絲隨著沮漳河水,并入長江,飄洋過海,走向世界。
河岸邊的拴馬樁仍在,河中成片的木排已然不再;雕花廊柱、青石門檻也在,可樓上唱戲樓下車水馬龍的過街樓已然不再!
石板路仍在蜿蜒,馬頭墻仍自雄立,瓦當們仍是睜著圓圓的眼瞼,聶豫紀念館正在復原。沿著河邊的棧道漫步,在楓楊的濃蔭里,在月季的芳馨里,依稀可以想見鱗次櫛比的板坯房屋、蜿蜒的長街、屋頂挑出的金字招牌,甚至,可以想見徽商晉商觥籌交錯,放排客正推杯換盞,可以想見那些連綿的戲樓上,評彈的或是徐家三爹智斗惡霸,抑或是辛亥革命首義的聶豫傳奇。滿河帆船,盡管隨時隨刻上演著分離,可河溶的那段時光,實在是容納不了“楊柳岸,曉風殘月”。-
如今的河溶老街,盡管薄頁青磚、木質雕花門廊,被敷上了不銹鋼預制板,但是透過人家小小的門臉,越過一重重門洞,依次漸深,漸深漸遠。庭院深深深幾許,仿若是每一幢多重天井的四水歸池的板坯房里,都能夠冒出一串串深不見底的人事。
在兩千多年的時光里,河溶自是積攢了豐厚的家底:一代中興之主楚昭王安眠之地昭丘、磨盤山、趙湖古墓群、熊家冢等,這無一不給烏扶邑鑲上綿密的文化符號。
我的老家辣醬灣就是郢都所在。鄉親們耕田耕出金娃娃的傳說由來已久,一腳踢出商周陶器、春秋圓鼎大鑊、秦磚漢瓦的事也頗有耳聞。接龍橋、黃陵廟、五花冢子、瓷器冢子的名字,無端平添了巫術文化的神秘。
?由于古鎮碼頭文化浸潤,我老家的鄉鄰愛吃,也會吃。郭場火鍋雞、河溶早酒、河溶牛雜、十碗、四大六小,老家人樣樣都會。
94
93
堂哥鄭道春,是當年頗負盛名的“四大六小”的廚師——鄉間稱為“局匠師傅”。明明是平常的油鹽醬醋,一勺勺下去,攪拌幾下,熱湯翻滾,起鍋,一碗碗端上席面,客人下箸如雨。
現在,老家人專攻郭場火鍋雞、河溶早酒。辣醬灣全組五十來戶人家,便有二十多家在外經營郭場火鍋雞、河溶早酒。其中,年度純利潤一百萬元以上收入的有七家。鄉鄰們的足跡除了湖北湖南四川,現在深圳廣州西安已是有了不少。我的表哥表弟有多家在經營郭場火鍋雞。他們說,郭場火鍋雞是河溶的名牌,許多當陽人在外地請客,多是以此相邀。除了藉此思鄉,大約還有先輩們把溶絲送向世界的豪氣吧。
近年來,老家無數人走出去了:為了留學、為了工作、為了郭場火鍋雞。老家的房子漸漸空置,田地漸漸空閑。再回老家,村里到處是四川云南的移民。聽著漸變的鄉音,一陣陣失落之后,又是釋然:河溶的故事,不正是一次次被替代被抹去,又一次次被記憶被復原嗎?在代代迭迭的更換里,汗水、鮮血,始終以嶄新的方式存在、復活。現在,這塊土地,又自承載新的責任——讓一種文明接納并帶動另一種文明。
隨著交通方式的多元化,沮漳河的水實在清淺了,可是河溶人的血脈認同感絲毫未變。我是強行加入老家“辣醬灣群”的。我喜歡看著那些陌生的名字,喜歡感知那些遍布天南地北的人們的心情。有一次閑聊,當了村主任的族兄說及想把老家設計成生態旅游的模
式,竟然很多人響應:他們都愿意捐款自籌經費,打造這一方他們的子女不會在此居住、在此生存的土地。
屏外,我默默笑了。至此,若是有人問我是誰,我還是會給自己冠名:河溶姑娘。
95
96
十年彈指一揮間,祖國發展日日新。
自黨十八大以來,我作為一名普通百姓,無不深切感受和共享著近十年來了不起的“一”,是夢里吃蜜,甜的笑醒。
“一鍵按”出自動化。信息化網絡鋪天地。電視、電腦、智能手機等“一鍵按”的高科技,給人們生活、工作帶來極大便利和福利。各級各部門,及最基層的村組,從上到下都使用上電腦及筆記本自動化辦公,“一鍵按”寫材料、打文件、填表格,隨時發送傳遞,那是不用筆,不用紙,不用墨,不用郵(寄)的奇跡。就連集體學習、召開會議都用上了視頻,“一鍵按”從上到下,人不見,圖像見,“一竿子”把學習內容、會議精神原原本本落實到位,既節省了時間,又統一了共識,到達了上下一致。還有,各項工作利用手機智能,開通“工作群”“QQ群”、微信等平臺,傳播信息,下發通知,安排部署,督辦落實,效率大大提高。
尤其是有了智能手機,就是相隔十萬八千里,會親訪友也不怕,“一鍵按”發微信,發微博,發視頻,發“朋友圈”,是溝通無限,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經常會面。揣著智能手機“一鍵按”,看新聞,看視頻,玩游戲,拍圖片,拍風景,真是無所不能,其樂無窮。
“一卡通”地諸事便。現在不僅干部職工工資發放,退休人員養老金領取,都是 “一卡通”,看不見的錢包隨身帶,既方便又靈性,到哪兒都能用。醫保“一卡通”,就醫便利,報銷比例,透明公正,有病隨用,方便得很。出門乘車“一卡通”與各大城市互融通,只需刷下“卡”, 上車即直達,極其方便出差、開會、辦事,及農民外出務工。不僅如此,還開通了地方城區及鄉鎮公交車,由原人售票變無人售票,只需靠下“卡”,上車就出發。且學生乘車有“希望卡”;殘疾人乘車有“愛心卡”; 65歲以上老人乘車有“壽星卡”, 出行既便利又省錢。就連農民種糧,國家也是“一卡通”補貼,資金直接打到賬戶上,“ 卡”上運行,保險快捷,安全放心。農民們高興地說:“如今我們種田,上面‘一卡通’補錢,是樂在心,笑開顏。”
“一直漲”得都有錢。大力發展經濟,我國綜合實力增強了。給在職干部職工增加工資,給退休人員增長養老金。就拿我們鄖陽小地方來說,十年前干部職工月工資只幾百元,工資少,不夠花,難養家。現在干部職工工資年年加,除交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金、職業年金等外,每月實拿工資達四五千元,腰包慢慢鼓起了,自己
陶國功
夸夸了不起的“一”
97
98
花銷不愁了,供孩子讀書有錢了。有了錢有底氣,想買啥就買啥,大方又大氣。同時,據國家人社部門公布,退休人員養老金,已連續18年增長。我曾聽一位退休人員欣喜地說:“如今養兒不如靠黨,因為養老金不斷漲,自己養活自己有保障。”這無不代表著廣大退休人員的心聲。不僅如此,國家對60歲以上農民,同樣發放養老金,使其老有所養。并對年滿80歲、90歲及百歲老人,按月分別提高養老金檔次,讓他們快樂地頤養天年。
“一起打”得江山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保黨風民風正,祖國江山穩,社會風氣好,國家鼎強盛。剎“四風”懲腐敗,固本強基。下重手上打“老虎”,下拍“蒼蠅”上下同治,嚴肅查處根治腐敗現象。并對不作為、亂作為,胡作為的歪風邪氣,正風肅紀,正本清源,端正黨風民風。并從法制健全上,執紀執法上,筑牢防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尤其嚴格教育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樹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嚴于律己,清正廉潔,永葆先進,務實勤政,當好人民公仆。
并大力組織開展清理“黃、賭、毒”,嚴打 “黑、惡、霸”活動,確保社會穩定,太平盛世,提高中國共產黨的執政領導地位,率領全國人民向著“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建設社會主義強國。?
“一令攻”上小康路。實施脫貧攻堅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14年,黨中央向全國人民發出精準扶貧脫貧攻堅號令,到2020年使我國所有貧困人口實現整體脫貧摘帽。
為貧困人口整體脫貧摘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組織調動各級各部門及社會力量,確立精準扶貧脫貧包保責任制,層層簽訂不脫貧不脫鉤,及脫貧路上不落一人的“軍令狀”。同時,國家對精準扶貧加大資金扶持力度,調動扶貧工作主動性、積極性。堅持下派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及工作隊員,成立不走的扶貧工作隊。對貧困家庭、貧困人口摸底排查,精準識別,建檔立卡,按照“六個一批”的扶貧脫貧措施及目標,因戶因人制訂脫貧規劃,精準施策,結對幫扶,以發展富民產業為主,大打精準扶貧脫貧攻堅戰,全程搞服務、多方解難題,舉力抓發展,著力夯基礎,扎實推進貧困戶脫貧致富,及整村脫貧摘帽。對生存環境實在難改變的貧困戶,統一選址,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到移民新村和新農村居住,達到了“搬得來,住得穩,能致富”,都走上了小康路。無不夸共產黨真英明!?
99
100
俗話說,“重教興家”。一個家庭的和順美滿,與嚴格的良好家教家風密切相關。袁裕校的家庭,同中國無數個普通家庭一樣,有著嚴格的家教家訓,有著傳統美德及奮發向上的精神。這個家族的始祖袁瓚,于明成化二年(1466)遷徙到神農架龍河口。作為中國最底層的勞苦農民,他憑著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此成家立業,繁衍生息。他的后代從神農架遷移到興山的石鵝嶺、豐邑坪、古洞口、竹園河、雨竹山、夫子巖、榛子北畔坡等地,并于石鵝嶺立袁氏祠堂。
這個家族訂族規、立家訓、修族譜。祖訓曰:“苦言能益,苦味能養,苦錢能久,苦工能恒。”四個“苦”字,道出了人要勤勞刻苦,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好日子才會長久。顯然,這里強調的是勞動人民的本色和品德。族規家訓中,又有“五戒”“十訓”。五戒曰:“戒酗酒、戒賭博、戒騙財、戒淫亂、戒訴訟。”這
這個家族的良好家教家風,代代相傳,并不斷發揚光大。袁裕校的祖父袁之仕,是一個秉性耿直、勤勞刻苦、好學奮進的好農民。一次,他在縣城看布告,因不識字而被旁人羞辱稱“睜眼瞎”。自此,他給子孫們立下一條家訓:“讀書,學文化,不當睜眼瞎。”袁之仕的兒子袁名龍,繼承袁氏家族要讀書的優良傳統,為求學,百折不撓、勵志不移,他斷斷續續用了19年時間,方讀完了私塾、簡師。他對子女教育極嚴,尤其強調“立德”。他說:“打墻不壞第一板,立德走好第一步。”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他特地給兒子袁裕校立下訓言:“身體好,不犯法,做好事,小心點。”
袁裕校對女兒袁伊軒的教育,也同樣嚴格。他給女兒的家訓是:“一生忙碌,是一種充實;人有懺悔,是一種進步。”所謂“懺悔”,旨在教育女兒要多多反省自己,檢討錯誤;所謂“忙碌”,是指為家庭、為單位、為社會多做事情。袁伊軒以“秉承家訓,光大民俗,自強不息,與時俱進”的自訓,向父親做出了回應。袁伊軒于武
讓良好家風薪火相傳
——記袁裕校祖傳的家訓家風
袁在平
“五戒”,是驅邪揚正。十訓曰:“訓事親、訓事師、訓事兄、訓處友、訓讀書、訓飲食、訓言、訓行、訓立、訓坐。”“訓事親”所強調的是“孝”;“訓事師”“訓讀書”強調的是“學”;其余八“訓”強調的是“禮”和“義”。這些族規家訓,無不充滿著正能量,無不體現出我們華夏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正是在這些族規家訓的嚴格教養下,這個家族在歷史上,出了懸壺濟世的名醫袁之生、興辦私塾啟蒙學子教育的進士袁心悌。
101
102
家教,是每個人人生的第一課。良好的家庭教育與家風,是培養好兒好女和優秀人才的搖籃。百余年來,袁裕校家庭,培養了不少共產黨員和愛黨愛國的優秀人士。如袁裕校的父輩中,有十年如一日地搶運軍需物資,積極支前抗日的袁名龍、袁名興、袁名鳳;有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英勇投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袁名炬等。從袁氏家族嚴格的家訓、家教、家風中,令人深深感受到:家教,是何等的重要!我們應該重視家教,每個家庭都應樹立起一種良好的家教家風,這是一件于家于國的大事,是百年大計。
女兒李若溪給李鑫打電話說:“爸爸,離你回家倒計時20天!”
兒子李若谷給李鑫打電話說:“爸爸,離你回家倒計時19天!”
李鑫的愛人王曉蕾給李鑫打電話說:“還有一個星期就是父親節了,剛巧是你33歲的生日,我已經提前預訂了一個大蛋糕,孩子們每天都盼望你回家給你慶祝生日呢!”
電話里,李鑫好半天沒有吭聲。他知道自己說不出口,他知道自己是無法向兒女兌現承諾了。
6月19日父親節這天,剛巧是第二安裝分公司方明化工項目隊長李鑫33歲的生日。李鑫本來對一雙兒女承諾,生日這天一定會趕回家去,和他們一起共同慶祝生日。在一個月前,一雙兒女就興奮不已,每天給李鑫打電話、發語音,提醒李鑫回家的日期。李鑫自從過完年工地復工以后,已有整整五個月沒有回家和兒女團聚了,不光是一雙兒女思念李鑫,李鑫心里也非常想念一雙可愛的兒女。根據現場的施工情況,李鑫原計劃6月19日自己生日這天完全可以
漢音樂學院本科畢業后,考入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讀碩士學位;后又考入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并獲博士學位。
職工家的“滅火員”
張凌云
103
此時,李鑫想到一雙兒女每天給他打電話提醒他“回家倒計時”,想到老婆已提前預訂的生日蛋糕,計劃和孩子們游玩的地方……這一幕幕,讓李鑫張不開嘴。
李鑫無法面對孩子們,只好把因工期緊、任務重,不能如約回家的事提前告訴了老婆王曉蕾。王曉蕾聽說以后,沒有埋怨,也沒有安慰,只是在電話里輕輕笑了幾聲。李鑫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知道,老婆不埋怨是假的,她也不忍心在孩子們的興頭上潑上一盆冷水,她也不忍心看孩子們失望的表情。但是李鑫堅信,老婆的沉默就是對他工作無聲的支持,和作為一名中國化學工程員工家屬在“家庭突發事件”上顧全大局,挺身而出充當“滅火員”的擔當。
6月19日,父親節。
李鑫不敢給兒女們打電話,倒是一雙兒女先給李鑫打電話了。電話里,傳來了一雙兒女甜美的聲音:“爸爸,生日快樂!爸爸,我愛你!”電話里還有李鑫老婆教孩子們說:“爸爸,你辛苦了!”的聲音。隨后,李鑫的手機里收到一段視頻,是孩子們祝福李鑫生
趕回家和兒女團聚的,因為項目接近收工,已提前完成了節點,暫時可以放松放松。李鑫想趁著這個機會趕緊回家和兒女團聚一下,下半年正是項目大干的黃金時間,想回家還說不準是什么時候。誰知就在李鑫和老婆計劃回家后帶孩子們去什么地方游玩,讓孩子們高興高興的時候,項目又接到了新的任務:新增3.5萬達因火炬管廊管道安裝,業主要求盡快完成。
日快樂的視頻,視頻里還有兩張孩子們畫的一家四人共同為李鑫慶祝33歲生日的彩色畫。李鑫知道,老婆又一次充當了家庭的“滅火員”。
李鑫的心融化了。
104
106
105
王桂英
家是一個人夢開始的地方。
(一)
我的夢始于一個十來平米的門房里。那是我的第一個窩,稱其為窩一點也不過分。
它只有十來平米,共前后兩間,方方正正的。前面一間是個多功能廳,它集客廳、廚房、餐廳、車庫于一體。說是客廳只有兩張木椅;說是廚房只有一張既是案板、又是櫥柜的老辦公桌,一個蜂窩煤爐,一鍋、一鏟、一刀;幾雙筷子、三個碗、四個盤子;餐桌是一張七十見方的方桌;一輛125的嘉陵摩托正好填補了這六平米的空白,顯出一些生氣來。后一間是臥室,一張3平米的床已占據了一半的空間,靠右手的角落里擺放的是一臺14英寸的黑白電視,它坐落在一張舊辦公椅上。躺在床上看電視是我們當時最大的享受。臥室里有兩個窗戶,一個大的,我用一張駿馬圖封住了,正好
借著外面的強光欣賞它,別有一番情趣;小的我用幾幅紅色的蠻喜慶的畫貼著。打開來正好透氣,關著的時候一屋子的喜氣。床下的空間一點也沒浪費,擺著我的鞋子、衣箱和兩個臉盆。它沒有水也沒有衛生間,都是在幾十米外公用的地方。屋子雖小,卻簡潔、明凈,裝滿了少有的寧靜與溫馨。在這蝸居了5個月,我便開始了尋夢的第二個里程。
(二)
這是一間位居一樓的六十平米的陋室。從門房到這兒只需花幾分鐘的時間,整個搬家的過程只有我和老公兩個人跑了三趟便結束了。這里雖然一樣的簡陋,可是相比之下,已有了很大的改觀:一間單獨的1.5平米的衛生間,一間黑乎乎的3平米的獨立廚房(沒有地面磚),一個六平米的過道充當多功能廳,一間12平米的客廳,一間9平米的餐廳,剩下的就是兩間極小的臥室,一明一暗前后挨著。原來的家什越發顯得可憐,于是,我在舊貨市場花了20元買了個舊食品柜擺在過道里充當櫥柜,順便增添了一些碗筷、杯子、果盤。廚房里的家什也重新置辦了一套液化氣、多了些不同功能的鍋。原來的兩人世界演變成三個人的,為了所謂的胎教,找來了一個老式的錄音機、換了臺21吋的彩電,屋子里漸漸熱鬧起來。剛居住了5個月卻被盜賊偷走了當時唯一值錢的家當——摩托車,幸好20多天后兒子的出生填補了這個空白。隨著兒子的出生,先前的一
夢開始的地方
切已不能滿足要求。重新添置許多硬件:一張床、一個收折衣柜、四把椅子、一張桌子、一個脫水桶、一張搖床、一個學步車、一個大大的洗衣盆、幾個臉盆、一個尿盆……諸多的家什一下子將原本空蕩蕩的家顯得擁擠不堪。家里開始有了訪客,由少到多,由侃家常到聚會……為了適應變化,又置辦了凳子、圓桌、麻將、影碟機。這里開始有了家的味道,且越來越濃,原先依戀的老屋漸行漸遠。這里成了孩子們游樂的場所,朋友聚會的地方。可隨著兒子一天天地長大,住了3年之后,我們不得不懷著不舍的心情離開這潮濕、臟亂又無比溫馨的一樓,開始了我尋夢的第三個里程。
(三)
我的第三個家在一幢四層單元樓的頂樓。它是一套標準的兩室一廳一廚一衛兩陽臺的房子。它通風向陽,布局趨于合理。在搬進去之前,我重新做了一遍涂料,屋里的電燈、電線全部粉刷一新,很有一股新家的味道。這次搬家在朋友的幫忙下共花了一整天時間。在這個家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新的氣象充斥著整個家:一套全新的衣柜、梳妝臺、書柜、兩張席夢思擺在我的兩間臥室里,舒服極了。一全套的美的家電把我的客廳、廚房、衛生間裝飾得滿滿的。29寸的彩電擺在了一組全新的玻璃柜上,椅子已經由一張布沙發取代了,一臺格力空調裝在臥室里再也不用擔心夏熱冬涼。在這個家里我們度過最為舒心的二年日子。為了早日有一個屬
于自己的窩,我們不得不離開這個家,開始新的尋夢里程。
(四)
這里是我的第四個家,卻是屬于我的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家。我不用再擔心搬家的辛苦,不用再擔心不能續租。這次搬家是在8個同事的幫助下,用小四輪貨車花了整整大半天工夫完成的。在這個屬于我的空間里,我可以為所欲為。這個家除了屬于我以外,沒有任何優點。它是由幾間單身宿舍改造的,所以沒有所謂的結構,就是五間12平米的方方正正的房間加一個13平米的走廊(在走廊的兩頭分別改成了廚房和衛生間)。這個家沒費多大周折就裝飾一新:重新刷了一遍涂料,換了兩盞吊燈,廚房置了一組壁柜,衛生間重新平整,換了五幅全新的窗簾。就這么簡簡單單入住了。新家雖然簡陋,添置家當是必不可少的。一組全新的實木家私擺在了我的主臥室里。一套全新的皮沙發坐落于客廳的北半邊,一臺2匹的格力柜式空調坐落于客廳的一角,一張玻璃餐桌坐落于客廳的南半邊,不多不少的家當正好配上不大不小的空間,就這么簡單。在這簡陋的房子里我繼續著入住小區的美夢。
(五)
2013年家附近新建兩小區,在老媽的極力支持下經過慎重考慮,我們挑選了一套119.36平米的住房。此次裸房裝修,請專業公
107
108
司設計自己全程參與調整,全屋品牌系列產品投入,歷時五個月軟、硬裝結束。好太太、朗薩、中宇、鏗固、極美、格力、美的、得一、立邦給我安全舒適的全新體驗。潔白的墻面、黃棕的家私、淺黃的地板、透亮的空間、碧綠的花卉……坐臥沙發,臨江美景盡收眼底,也算得償所愿。
2001年至2014年歷時十五年,我的住房夢一步一步得以實現,你的夢還會遠嗎?
向大梅
一個秋日的黃昏,我坐在書桌前,在溫暖的燈光下,走進了“古老的磨盤河”。這是一條充滿艱辛故事的人文之河流,剛剛進入,便被其中的景象所吸引。充滿張力的語言、環環相扣的情節、人物命運的走向,讓我欲罷不能。
《古老的磨盤河》是三峽日報高級編輯阮仲謀先生創作的一部中短篇小說集。這部作品集除《古老的磨盤河》與《百年歸山》
在厚重土地上質樸的講述
---讀︽古老的磨盤河︾的感悟與思考
109
110
看電視,我不愛看偶像劇,吵吵鬧鬧的,膚淺得很;對于文學作品,我最喜愛的,是能深刻反映社會生活變革、聚焦人物時代命運、語言質樸而富張力的作品。《古老的麼盤河》最先吸引我的,就是那些樸實而有個性特色的語言。比如《古老的磨盤河》一開頭:
“轉過那座陡峭的崖壁,水就顯得平和了,河面也寬了些。遠處大山坳飄過來的斷斷續續的“吆喝”聲和“噼里啪啦”的伐竹聲,彌漫在古老的磨盤河上,和嘩嘩的河水彌漫在一起,像磨盤河的流水一樣悠遠、古老和厚重。”
這語言頗有深意,“一切景語皆情語”,情景交融,令作品有了濃濃的韻味。“吆喝聲”與“伐竹聲”成為故事徐徐展開時一個絕佳的背景:吆喝聲當是柱柱他們施工時從對岸傳過來的,伐竹聲則暗寓了得滿老爹的身份與生活。
《朝中無人》《貴福當兵》的開頭有異曲同工之妙。《朝中無人》這樣開頭:
“日頭在天上掙扎了一陣,就蔫了。橘紅的光軟輕鋪下來,斑駁地落在地上。樹門都換了顏色,黃葉在懶日中,一飄一飄地劃過人頭,剛落地,又讓風兒吹得飄起來,在風中一悠一悠地舞。”
掙扎一陣就蔫了的日頭,剛飄起來就落地卻又讓風兒吹得飄起
來舞動的黃葉,暗喻了陳小柱的生活經歷。好不容易考取了兵,有望跳出農門,卻不料被搞不正之風的人頂替,掙扎過糾結過卻又無可奈何,剛剛忘了這恥辱,結果招干的事又來了,一線希望,讓陳小柱的心底又泛起了漣漪。
《貴福當兵》開頭這樣寫:
“日頭像塊硬石頭疙瘩,死板地挺在空中。”
這像塊“石頭疙瘩”的日頭,就是暗喻此時此刻的貴福想要考兵,卻又擔心別人會阻擋自己,想要送禮卻又拉不下臉面的矛盾心理,仿佛疙瘩在心,解不開。
縱觀全書,語言最為精彩出色的當屬《貴福當兵》,精妙的景物描寫貫穿了文章的始終。
最讓我覺得驚喜親切的,是作品中許多方言的呈現。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方言俗語,平日里都只聞其聲未見其面,而在阮仲謀先生的《古老的磨盤河》中,終于見到了它們在真實生活場景中的妙趣和張力。因為這些洋溢著濃厚生活氣息的方言,使得這部作品就像是從我們身邊的這方土地上生長出來的,真實、鮮活、靈動、趣味橫生!
寫小說就是寫語言。老道的語言文字,加上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那才能相得益彰,才算得上是一部好的作品。
《古老的磨盤河》可以說是篇篇緊鑼密鼓,看了前面的故事便非看后面的不可,可想而知,作者是一個多么會講故事的人。而且
外,《貴福當兵》《這活真難干》《朝中無人》《仕途》《位置》《無處藏身》均屬基層“村官”、鄉官的故事。
111
112
每個故事看起來又都是那么真實可信,好像就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就是你我他的人生經歷,讓我們與故事中的人物血肉相融,同呼吸共命運。
《無處藏身》講述的是一群鄉鎮干部平凡生活。故事開頭是鄉長方海平從縣里開會回到鄉政府,正是吃晚飯的時候,同事們都在喝冬瓜湯,便招呼他趕快來吃飯,“不然冬瓜湯就沒了”。只此一句,便巧妙地交代了這是個典型的貧困鄉。此刻,李干事問他拖欠的工資啥時候發,電話來了,妻子因為做計生工作被打住院,于是方鄉長連冬瓜湯都沒喝,匆忙趕往了醫院。故事開始后,方鄉長便像個陀螺似的連軸轉。窮鄉僻壤加上干旱導致歉收,部分村民們無法上繳提留款,但縣里仍然催著交上去。民辦老師們也因為拖欠工資而罷課。方鄉長一個頭兩個大,為了錢竟然向派出所所長主動提出將打了自己老婆的村民放了,只因為這個村民家里有礦,放了他一是可以解決他老婆引產的事情,二是可以得到幾萬元的稅收;他自掏腰包向縣財政局的副局長送禮,為的是能借到錢,以解燃眉之急;同樣為了錢,他不惜打擦邊球,聽信了別有用心的王副鄉長的主意,默許村民們借荒山開發之名砍伐木材賣錢。最終被王副鄉長暗中告狀而丟官。整個故事圍繞著“缺錢”而“想千方設萬法”去“籌錢”,其中的艱難和曲折,一環緊扣一環,非一口氣看完不可。
有的作品是一開始就設置了懸念。《貴福當兵》中貴福究竟當上兵沒有?《位置》中兩個人誰勝出了?《朝中無人》中的陳小柱
最后如愿了沒有?《仕途》中的三個人,均有難處又互相拆臺防范,最后花落誰家?《這活真難干》里的張干事一心一意抓超生工作,怠慢了母親與妻兒,卻又得不到領導的關懷,麻煩事一件接一件,最令人酸楚的是,為了搶救因刮宮大出血的村婦,在縣醫院里,僅剩2元錢的張干事,餓著肚子,找縣里的熊主任借了五百元救病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還在醫院里,鄉領導卻等著疲憊不堪的他回去拔“釘子戶”。雖說有情緒,但他還是馬不停蹄往回趕。回家后面對女兒發燒母親病倒妻子埋怨,張干事流著淚跪到母親床前,求得母親的原諒。出錢請人幫忙抗旱。然后趕到石板溝,想盡辦法借來兩臺電動機,不眠不休地替“釘子戶”抗旱,以真情用實干打動了“橫臉板屁股”的李幫銀。后來因為牽掛著李幫銀老婆月份過重怕手術有問題,去了鄉衛生院。沒曾想遇到了龔大林這么個惡人橫人,張干事為了保護來陪老婆刮宮的王大貴,硬生生地挨了龔大林二十多刀。這鐮刀都割不斷的情節,始終將讀者的心抓得緊緊的,讓人不看完結局決不罷休。
觀眾常常覺得有些電視劇里的故事太啰嗦,進展極慢像蝸牛爬。我認為那是因為編劇、導演沒有足夠多的生活閱歷,只好在那里兜圈子、賣關子。而《古老的磨盤河》中所有的故事毫不拖泥帶水,情節扣人,干脆利落。事實上,一部能觸動人心、引發思考的優秀文學作品,除了有語言的魅力、故事的曲折外,更為關鍵的,是人物形象的刻畫與塑造。因為曲折的故事,往往是由鮮明的人物
113
114
《古老的磨盤河》人物形象的刻畫,老道而入木三分,打破了傳統,傳遞出許多新的東西。我看文學作品偏愛主人公,總認為他們是作者代言者。但我在《古老的磨盤河》中反復尋找,卻并沒有找到作者筆下十全十美的人物和形象。許多人物都是灰色地帶的灰色人物,他們在夾縫中生存,哪怕是一心為民沒什么私心的方海平都不例外。《位置》中的李副主任,正直無私,但在對手的不擇手段的競爭下,雖極不不情愿,最后也還是玩起了小伎倆;《仕途》中的幾個主要人物都是最底層之人,他們為了自己的工作和前途各懷心事,相互競爭,看得人心情壓抑。《古老的磨盤河》眾多人物中最為出彩的當屬《朝中無人》中大哥這一形象。也曾想有一番作為的大哥因受權力左右之苦后,深諳在世俗面前行小恩小惠的便利。因此,為了幫助弟弟陳小柱,他遇事便出此招,哪怕對方是一個讓自己厭惡到極點的對頭。大哥身為村小學校長,作者賦予他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敬業愛崗無私奉獻的高貴品格,而是老道、圓滑、委曲求全。最令人難忘的有兩處:一處是大哥找村支書的兒子要資料時巧妙地設的一計,一只雞幾杯酒,就得到了十分關鍵的考試輔導資料;另外一件是對妻子怒罵村支書徇私舞弊事件的處理。妻子大罵村支書雖然解恨,但他知道這一定會影響弟弟的前程。為此,他責罵了妻子一番后又立馬前去支書家滿臉堆笑地送禮道歉。而當陳小柱終于夢想成真考取了鄉官,對哥嫂表示感謝時,大嫂一句“以
后我們巴結你還來不及”,讓我們從中讀出了大哥極力幫助弟弟的更深層的用意:期望以后朝中有人好辦事。只此一句,就讓此部作品有了《儒林外史》之趣,有了《官場現形記》之妙。
以上就是我采擷到的《古老的磨盤河》里的幾朵美麗的浪花,這河里到底還有多少浪花般迷人的故事,故事中又蕩漾著多少哲理,只有看了才知道。
來演繹和完成的。
115
116
118
筆耕,即以筆代耕,勤奮寫作。古代農夫以鋤頭耕種為生,舊時讀書人以用筆給人抄抄寫寫或寫文章為生,叫“筆耕”。“筆耕”典出《后漢書·班超傳》,是說班超“投筆從戎”的故事。就像農夫四季勤耕才能換來五谷豐登,讀書人當經年筆耕才能換來春華秋實,“以文取士”的科舉時代,凡有意進仕者,無不寒窗苦讀、滿腹詩書,無不筆走龍蛇、文章錦繡。從唐朝“嶺南第一人”的開元名相張九齡,到宋代銳意改革的散文大家王安石、明代開創“萬歷新政”的政治大家張居正,再到清朝學宗漢儒的文化巨匠紀曉嵐,都一生筆耕不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及至帝王雅好翰墨者,亦不乏其人。南唐后主李煜被后世稱為“千古詞帝”,以《虞美人》盡顯文章風流;魏文帝曹丕,是一位開宗立派的文學大師,其《典論》開創了中國文學批評史的先河,還開辟了七言體詩,最早的七言詩《燕歌行》就是其著作。
及至現當代,博覽群書、筆耕不輟的政治人物典型,當屬偉大領袖毛澤東。他既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又是一位在當代獨領風騷的偉大詩人與詞人。他一生著書立說、文傾江海,留下的文稿有四萬多件,字數達三四千萬。毛澤東詩詞是毛澤東著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詩詞偏于豪放,不廢婉約。
從“筆桿子”難覓說開去
李姜潔
少有6000年歷史。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中國文人皆用之揮灑奇思,宣泄情懷。文人以筆為鋤,以紙為田,筆耕不輟,因而悠久的中國歷史便成了“筆下春秋”。
117
時下,“筆桿子”難覓,已經成為各級單位的普遍現象,甚至說,“筆桿子”出現了“饑荒”,也毫不為過。
“筆桿子”的稱謂,非唾手可得。能寫幾篇公文,或者可稱“文字工作者”,還算不上“筆桿子”,就像發表了一些豆腐塊文章,還不能稱為“作家”,只能權且謙為“文學愛好者”。寫出了影響,寫出了知名度,寫成了本單位甚至一定范圍內無人可以超越的“一支筆”,以至于提及此人,大家的第一印象是:某某啊,有才,“筆桿子”啊!
看來,“筆桿子”是一種美譽。
“筆”字,最早見于北齊。其本字原是“聿”(yù),小篆象以手執筆,后簡化字為“筆”,“從竹從毛”會意,指舊時書寫用的毛筆。中國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之首的“筆”,即毛筆,是中國獨有的傳統文化產品。關于毛筆始于何時,眾說紛紜,最有故事性的說法要屬秦國大將軍蒙恬造筆:“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蒙恬因此被尊為毛筆的始祖。但據史家考證,中國毛筆起源遠早于此,至
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同志將“筆桿子”提到和“槍桿子”同等重要的位置,且身體力行。握槍桿子的他是軍事家,指揮千軍萬馬;握筆桿子的他又是一位“行吟詩人”,走一路寫一路,打一路寫一路,將革命豪情傾注于筆端,化作沖鋒的號角、奮進的力量。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陳云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是常握“筆桿子”的典范。而堪稱“資深文青”的習近平總書記,無論是飽含深情的《憶大山》《我的文學情緣》等文學作品,還是《之江新語》《平“語”近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政論著述,都是他博覽群書、勤于筆耕的碩果。這些偉大領導人,都在躬行實踐著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
如《沁園春·雪》“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等諸多詩詞,氣壯山河,大氣磅礴 ,充滿英雄主義氣概,而《賀新郎·別友》“更那堪凄然相向”等句,頗有柳永的婉約詞風。他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實踐論》《矛盾論》等經典代表作,為國人乃至外國友人所熟知。上世紀60年代,有一首《毛主席的書我最愛讀》的歌曲風靡全國,生動地反映了那個年代全國人民學習毛澤東著作的熱烈場景。盡管多少帶有全民運動的色彩,但毛澤東著作婦孺皆知,由此可見一斑。我的僅小學文化程度的老母親,已年過古稀,至今仍能背誦《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紀念白求恩》等“老三篇”,熟練流利,一字不差。毛澤東著作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或許,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位政治人物的著作有數量如此之多、覆蓋面如此之廣的讀者。
120
的“拿筆桿是實行領導的主要方法”。
領導干部應常握“筆桿子”。掌握好“筆桿子”功夫,應是領導干部的必備素養。領導干部親自“筆耕”,是黨中央的一貫要求,也是黨的優良傳統。寫文章是一項艱苦的創造性勞動,需要具備一定的政治理論水平、廣博的知識儲備、扎實的語言文字功底。而要拿起“筆桿子”,除此之外,還要能夠靜下心來,坐得住“冷板凳”。領導干部每天日理萬機、事務繁忙,還有各種應酬,很難有坐下來的時間。即便領導干部有“好筆頭”,要親自動手寫文章,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難則難矣,領導干部再忙,比革命前輩、比國家領導人還忙嗎——魯迅說,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意擠,總還是有的。提筆難,說到底,還是懶惰在作怪。
強調領導干部親自握筆桿,并不是說讓領導干部放下統籌全局、推進要務的大事不做,讓領導干部成為材料員。實際上,領導干部親自寫文章,本身就是一個學習、思考和提升的過程。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經過寫,思想就提煉了,比較周密。”從大處講,領導干部的講話、文章,是對事物的看法、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對改造世界的意見;從小處講,體現了對工作的深入思考、對解決問題的深入分析。這個過程讓他人代勞,得出的東西往往缺乏針對性、可操作性,更難有真知灼見。而領導干部往往站得高、看得遠,必然有自己的獨特思想、獨到經驗。親自動手寫作,將這些寶貴的財富進行系統地梳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再學習、再研究、再
119
思考、再認識的過程,更是提高自身領導水平的有效途徑。積以時日,必增才干。
“提筆能寫、開口能講、遇事能辦”是新時代干部應當練就的“三把刷子”。領導干部親自“筆耕”、身體力行,其他同志,尤其是年輕同志,更應勤于筆耕。筆是思考的武器。握緊這把武器,隨之增長的,不唯是駕馭文字的“功力”,還有邏輯思維的“功力”、調查研究的“功力”、胸懷全局的“功力”……因為寫作,你需要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深入了解多方面的情況,需要不停地讀書、不停地思考,寫著寫著,你發現,除了武器之外,你還穿上了“鎧甲”。這身“”鎧甲”讓你有了更強的戰斗力,讓你從千軍萬馬中“亮劍突圍”,站到了人群中的“制高點”。?
所以,拿起筆,在別人畏難于寫作的勞心費神乃至心力交瘁、擔憂于“一入寫作深似海”的粘手難脫乃至寫盡半生,而敬而遠之,而避之唯恐不及時,寫,不停地寫,寫成一支“筆桿子”。怕什么清燈孤影,怕什么輾轉無眠。把筆更深地扎進泥土,接受陽光雨露的潤澤,汲取山川大地的力量,“筆桿子”們,將一天天長成參天大樹!
而這些大樹長成一片森林的日子,還會遠嗎?
淺談“讀書”︵散文·讀后感︶
——讀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語錄有感
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說:“世上所有的書都不能貽你好運如鴻鵠,但它們能使你休憩于你心中的宅寓。那里有你需要的一切,陽光、月亮和星辰,因為你渴求的光,正棲于你身。”
是的,世上所有的書都不能貽你好運,也無法讓你暴富!所謂“知書識禮”是說讀書可以讓我們積累知識,規避災禍以及道德的養成,可以使人明事理,知榮辱,辨是非!讀書之后讓我們的“三觀”可以有正確的導向!《大學》中說大丈夫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
王華奎
121
122
學海無涯,書山有路!我們只有通過讀書才可以增長我們的知識,健全我們的心智;書讀得越多,我們越會發現我們的不足!蘇格拉底說:“一個人最高的智慧,就是承認自己是無知的人。”虛心的人虛懷若谷,雖然已經有了淵博的知識,知道很多的東西,但卻時常能看見自己的不足和有限。因此,甘心受教,謙卑學習,努力追求,要彌補自己的不足,以更多的提升自己!
“少年不識愁滋味”,特別是年輕的時候,氣勢如虹,心高氣傲,蔑視一切,處事未免唐突、青澀和魯莽;不明白“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道理。也不明白那些高僧大德,圣人先賢那么多學問卻還那么謙遜的用意?等自己讀過一點點書,明白簡單為人處世的道理后越來越覺得“學無止境”和“活到老學不了”的深意!所以我告誡幼子:書是讀給自己的,不是假裝很努力的樣子給別人看,如果騙了自己,今后社會的耳光會很響亮!
蘇軾如是說:“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無常,是人生的常態,我們還有什么理由為熙熙攘攘的社會找虛偽的借口,正如蘇軾,學蓋古今,仍然虛懷若谷,孜孜以求,平靜坦然面對無常的社會,至今仍然看得到他的光華。我們這個社會,也需要更多粗繒大布下裹蓋有趣而樸實無華的靈魂!
讀書,讓我們做個有趣的人,知識棲息于我們身體和靈魂,融為一體,誰也偷不走!讀書可以去偽存真,看到真理的存在,人性的光輝點亮高貴的靈魂,讓我們在黑暗的泥淖里找到前行的路!
書,雖然無法貽我們好運!但讀書獲得的知識,可以不分貧富和階層,可以穿越時空和國界,可以跨越歷史和宇宙!
讀書,可以開闊我們的眼界,讓我們擁有胸懷天下的格局!
讀書,可以豐盈我們的精神世界,潤澤我們的貧瘠的心靈,彌補我們身體和精神上的不足!讓我們的意志變得堅強、堅韌、堅定和自信,讓我們擁有發現真善美的眼睛,讓我們的靈魂變得有趣,從而找到棲息的寓所!
讀書使愚昧變得開化,使野蠻走向文明高雅,讓落后轉變為繁華!讓我們在戰亂和無助中找到生活的勇氣和對未來希望的憧憬,讓我們在喧囂和紛爭中找到和諧的寧靜!
讀書的時候,在別人眼中我們是孤寂的,但是真正意義上的讀書必須是心無旁騖地走進字里行間,心靈總會找到美好慰藉,哪還有孤寂之苦?
讀書是我們對抗平庸,改寫人生的敲門磚!讀書使我們掌握謀生致富的技能!等走過了低谷,走過了苦難,到那時,我們讀過的書,我們走過的路,都變成人生的閱歷、收獲和處事的方法!在我們羨慕別人的時候,誰不后悔讀書太少,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
下”,無非從道德和知識層面指明有所追求的人如何達成自己的理想,前提是什么?怎樣達到?有抱負的人最終是治國平天下,為國所用,治國靠的是法制,法制的前提是人民要明事理,知榮辱,辨是非,所有這一切只有通過讀書才可以達到。
123
124
養成讀書和寫作的良好習慣,是社會和時代的需要。我們必須充分認識讀書與寫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時不我待地讀書, 并在讀書中練就寫作一手好文章的本領。
一 讀書是智慧結晶。古往今來的先賢們對讀書作過精辟、準確的詮釋,并留下了大量哲理深刻的讀書名言、警句,告誡我們要通過讀書,提高自身的理論知識和業務素養,接受社會的挑戰。西漢文學家說:“書猶良藥,善讀可以醫愚”;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說:“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夸美紐斯說:“書是傳播智慧的工具”;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鄧拓告誡人們:“有書要趕快讀”。因此,我們應抓緊好時光快讀書,多讀書,讀好書,除去一種“回首方恨讀書遲,黑發不知勤學早”的遺憾。我們既要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個人讀書目的,更要有偉人周恩來為中華民族崛起而讀書的目標。
二 讀書的種種類型。凡讀書者除持之以恒外,還要巧讀書,不死讀書,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英國學者曾把讀書人分成了四類:一類人是讀書時好比計時的沙漏,注進去又漏出來了,結果是什么痕跡也沒留下;二類人是讀書時好比海綿,什么都吸收,而擠一擠又流出來了;三類人是讀書時像過濾豆腐的布袋子一樣,豆漿汁都流出來了,只剩下豆渣;四類人是讀書時像撿寶石的工匠一樣,專撿寶石,而把礦渣丟在一邊。我們讀書當然應該做第四類人。書的種類也很多,我們要廣泛涉獵各種有用書籍,讀教育教學的專業書,為做學者型的教師奠定好理論基礎;讀文藝理論書,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為動筆寫文章打基礎,讀國學經典,了解歷史;讀通俗讀物,了解社會;讀自然科學,了解科技知識。
三 讀書方法與筆記。讀書要講究方法,先師們在讀書中總結出了許多好方法,如閱讀標題,反復琢磨的標題法;仔細閱讀,提出問題的設問法;分文長短,章節連貫的連環法;順逆而上,從后往前的逆式法;取長補短,廣積精華的博采法;重點開拓,一般泛讀的立體法;一掃即過,取其精華的瀏覽法;背誦經典,應用佳句的記憶法。除此以外,讀書應和朱熹一樣,心到、眼到、口到;和孔子一樣,學而且思;和列寧一樣,在樂趣中讀;和毛澤東一樣,學了就用;和盧梭一樣,儲藏又批注。總之,讀書時要“眼看心記用腦思,勤記深悟科學性,學活弄通深刻領會,記住記牢常溫習。”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說明讀書
朱義海
讀書寫作 功練平常
125
126
四 讀書寫作的關系。讀書多了,知識豐富了,就會產生寫作的欲望。把自己的隨想、隨感、見解寫出來,達到集腋成裘、厚積薄發的目標。盡管寫作要有天賦,但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讀書多了會隨時產生靈感,把想到的東西寫下來就是好文章。讀書中善想善記練筆,功底自然會提高。俗語說得好:寫作不怕根底淺,勤學苦練能過關。戰爭年代的好多軍旅作家都是這樣鍛煉出來的。
筆者體會只要精心讀書,潛心寫作,功練平常,定有收獲。雖然說我們不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筆下那種“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的智者,但是,我們在讀書和寫作時,不當歲月的蹉跎者,一定會練出好本領來。
做筆記極為重要。經驗告訴我們做讀書筆記不但可以提高讀書效果,還對我們進行專業研究,寫作有指導作用。做讀書札記、心得、隨筆,既能提高我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培養我們勤于思考的能力。做讀書筆記的方式也是多樣的。如卡片式筆記,寫隨記、隨感、摘錄佳句名言;心得式筆記可記收獲、感想、認識、見解;札記式筆記可記要點、心得;靈感式筆記可記讀書時閃現的思想火花;質疑式筆記可記讀書時發現的疑難問題;提綱式筆記可記讀書時提煉出的邏輯思維綱要;剪輯式筆記是讀書時進行必要的剪貼輯錄;復印式筆記是將好的章節復印下來,整理成冊,以備后用。
127
128
凝聚文學力量 弘揚工匠精神
ningjuWENXUEliliang? hongyangzhigongwenhua
文中所用圖片,部分相關人員提供,部分源自網絡,如有爭議,請聯系編輯刪除。
敬請掃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