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精品va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网午夜_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_欧美人与物videos另

注冊

鄭州中支《百年炬火》黨史學習教育微刊第25期

2021年第25

百年炬火

黨史學習教育微刊

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1921-2021)

中國人民銀行鄭州中心支行
宣傳群工部

目? 錄

01?

學黨史 銘初心
習近平說黨史
權威閱讀
黨史中的中國精神
中原紅色地圖
知識測試

02
05
06
07
10
12

中國共產黨史(2006-2008)

?02?

返回目錄

2006

(來源:《中國共產黨簡史》)

學黨史? 銘初心

2006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中部地區在中央的支持下全力實現崛起,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和產品不斷涌現,城市群、城市帶和城市圈加快形成,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進一步凸顯。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多項任務要求:一是提出“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新要求,強調既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防止大起大落,又要堅持好中求快,注重優化結構,努力提高質量和效益。二是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三是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任務。此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

(青藏鐵路通車當天,在位于青海省境內的沱沱河大橋橋頭,當地群眾歡迎從格爾木出發的“青1”次列車)

西部大開發戰略在世紀之交實施后,按照中央提出的重點先行、適當超前的方針,著力加強西部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展開了西電東送、西氣東輸、青藏鐵路等標志性工程建設。2006年7月1日,全長1956公里的青藏鐵路全線通車,結束了西藏不通鐵路的歷史,有力推動了雪域高原的跨越式發展和各族人民生活的改善,成為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輸氧線”。

返回目錄

2007

學黨史? 銘初心

03

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胡錦濤作題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報告。黨的十七大的重大理論貢獻是創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大會認為,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重大創新成果,決定將這一成果寫入黨章。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從2007年開始的美國次貸危機,到2008年演化成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到了2008年9月,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沖擊迅速加劇。黨中央國務院全面分析、準確判斷、從容應對,將宏觀調控的著力點轉到防止經濟增速過快下滑上來,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形成了包括大規模增加政府投資、實行結構性減稅、大范圍實施十個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等一攬子計劃。經過艱苦努力,我國在世界上率先實現經濟回升向好。
2007年“嫦娥一號”首次完成繞月探測,標志著我國月球探測工程邁出了重要一步。

(來源:《中國共產黨簡史》)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場︶

返回目錄

2008

學黨史? 銘初心

?04?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造成8.7萬人遇難,受災群眾達4625萬多人,直接經濟損失8451億多元。在黨中央領導下,我國迅速組織起歷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動員范圍最廣、投入力量最多的抗震救災活動。黨和政府決定用三年時間完成災后恢復重建任務,到2010年9月底,重建任務提前一年基本完成,創造了災后重建的人間奇跡。

2008年8月8日至24日,第二十九屆夏季奧運會在北京舉行,隨后舉行第十三屆殘疾人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在奧運會上居于金牌榜首位,在殘奧會上居于金牌榜和獎牌榜首位,取得了運動成績和精神文明雙豐收。
2008年8月,京津城際高速鐵路開通運營,標志著中國開始邁入高鐵時代。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飛船航天員成功進行中國人的第一次太空漫步,實現了我國空間技術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跨越。

(來源:《中國共產黨簡史》)

從2008年9月到2010年2月底,全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這次學習實踐活動,緊緊圍繞黨員干部受教育、科學發展上水平、人民群眾得實惠的總要求,基本實現了提高思想認識、解決突出問題、創新體制機制、促進科學發展、加強基層組織的目標。

2008年3月,頑固堅持“臺獨”立場的民進黨下臺,國民黨重新上臺,臺灣局勢出現積極變化。12月,兩岸海、空直航及直接通郵正式啟動,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邁開歷史性步伐。12月31日,胡錦濤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全面系統闡述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重要思想,提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六點主張。

(2008年9月27日,執行“神舟7號”載人航天飛行出艙活動任務的航天員翟志剛在艙外揮舞中國國旗)

返回目錄

習近平說黨史

05

返回目錄

權威閱讀

(音頻來源:共產黨員網)

《中國共產黨簡史》共10章、70節,記錄了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光輝歷程,系統總結了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寶貴經驗,集中彰顯了黨在各個歷史時期淬煉鍛造的偉大精神。
該書堅持史論結合、夾敘夾議,做到把基本事實講明白,把基本脈絡講清晰,把基本道理講透徹,以期實現人人看得進去,專家學者不覺得淺,普通群眾也不覺得深的傳播效果。

?點擊下方收聽
《中國共產黨簡史》有聲書

?06?

返回目錄

黨史中的中國精神

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

中國精神之塞罕壩精神

(來源:共產黨員網)

精神內涵

精神解析

使命在身 接續拼搏甘奉獻

1962年,原國家林業部緊急從全國18個省市的24所大中專院校調配127名畢業生,和當地242名干部工人一起,組建塞罕壩機械林場,向荒漠進軍。響應黨的號召,聽從黨的召喚,完成黨的任務,縱有千難萬險在所不辭。塞罕壩人的信念和堅持,讓聽到這些蕩氣回腸故事的人們為之動容。
塞罕壩人不畏艱難,愈挫愈勇,克服了一個個困難,闖過了一道道難關。改進“水土不服”的蘇聯造林機械和植苗鍬,改變傳統的遮陰育苗法,在高原地區首次成功實現全光育苗。1962年、1963年兩次造林失敗后,于1964年春天開展“馬蹄坑造林大會戰”,造林成活率達到90%以上。從此,塞罕壩的造林事業開足馬力,最多時1年造林8萬畝。心中有理想,腳下有力量。塞罕壩人的理想就是堅決完成黨交給的任務,信念就是一定要讓荒原披上綠裝,有了這種“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他們的骨頭更硬,意志更堅,辦法更多。

07

返回目錄

黨史中的中國精神

中國精神之塞罕壩精神

(來源:共產黨員網)

不畏艱苦 奮斗創新不停步

艱苦創業,一直是塞罕壩人奮斗的主旋律。從拓荒植綠到護林營林,塞罕壩人從未停下創業的腳步。塞罕壩的創業史,也是一部中國高寒沙地造林科技攻關的創新史。塞罕壩人對綠色發展的執著,體現在嚴謹求實、大膽創新的科學態度上。從造林工具的改革到機械造林的成功,從一粒種子到壯苗上山,從一棵幼苗到萬頃林海,凝聚了科技人員的汗水和智慧。
“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科學求實、創新不止,在塞罕壩幾代專業技術人員中接力傳承,他們的許多成果獲國家、省部級獎勵,部分成果填補世界同類研究領域的空白,國家和河北省多項造林、防火標準和規程,或是由塞罕壩林場編制,或是采用了林場提供的技術數據。
“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科學求實、創新不止,在塞罕壩幾代專業技術人員中接力傳承,他們的許多成果獲國家、省部級獎勵,部分成果填補世界同類研究領域的空白,國家和河北省多項造林、防火標準和規程,或是由塞罕壩林場編制,或是采用了林場提供的技術數據。
塞罕壩的“綠”啟示人們,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要突出尊重自然的理念,提高科技創新在造林中的支撐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植樹造林進程加快,林業科技水平不斷提高,植樹造林的質量也得到顯著提升。

︵老林場職工選育良種︶

08

返回目錄

黨史中的中國精神

中國精神之塞罕壩精神

(來源:共產黨員網)

綠色發展 賡續初心鑄忠誠

森林每生長出1立方米的林木蓄積量,平均可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這是大自然回饋給塞罕壩的巨大財富。塞罕壩人摒棄了賣木材的傳統經營方式,把最擅長的育苗投入產業經營。幾年時間,8萬余畝綠化苗木基地一片嫩綠,1800余萬株樹苗可供商業銷售,每年給林場帶來近千萬元收入。

綠色發展,是塞罕壩精神的根基。從荒山造林到生態育林,從提供原木材料到提供生態產品,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塞罕壩人走出了一條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并重的綠色發展之路。塞罕壩人把對自然的樸素感情升華為對綠色發展的堅定信仰,一代接著一代干,書寫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當之無愧的范例。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橫亙在河北最北部的塞罕壩顯得愈發年輕,愈發壯麗。歷久彌新的塞罕壩精神,深深鐫刻在每一株樹木之上,融入了塞罕壩的四季與晨昏。這面精神旗幟,正源源不斷地匯聚起強大力量,激勵著全國人民闊步走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奇跡嶺”上。

09

中原“紅色地圖”:救亡圖存育英才 浩氣千秋勵后人

返回目錄

中原紅色地圖

剛進入河南省永城市李寨鎮地界,“紅色故里,魅力李寨”八個大字便映入眼簾。沿著抗大路,不一會兒便到了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舊址。
這個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小院內,矗立著彭雪楓的半身塑像,室內陳列著抗大四分校學員們使用過的大刀、馬燈及帶有補丁的被子等物品。墻上一幅幅學員學習和訓練的老照片,展現了當時艱苦歲月下的奮斗歷程。
1938年夏,徐州、開封相繼被日軍攻陷,國民黨軍隊紛紛潰逃,華中戰局急轉直下,9月,中共中央指示河南省委將領導重心轉向豫東,開展豫東敵后游擊戰爭。1939年1月,為深入敵后抗日,彭雪楓奉命率新四軍游擊支隊東進,到達以豫東永城、皖北渦陽為中心的豫、皖、蘇三省交界地區,開辟了豫皖蘇抗日根據地。1940年3月,經黨中央和抗大總校批準,游擊支隊隨營學校改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支隊司令員彭雪楓兼校長,副司令員吳芝圃兼副校長。這是抗大總校在新四軍中創辦最早、歷時最長的一所軍政大學,共培養了近5000名干部,他們在新四軍第四師和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的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來源:河南日報)

10

︵抗大四分校舊址︶

中原“紅色地圖”:救亡圖存育英才 浩氣千秋勵后人

返回目錄

中原紅色地圖

1940年3月18日,抗大四分校第一期在李寨鎮麻冢集村舉行開學典禮。學校主張學生文武兼修,所設課程不僅有哲學、政治經濟學、社會發展史等基本理論課,還有游擊戰術、步兵戰術及射擊等軍事技術實踐課。
“學習革命理論,堅定政治方向”“提高技術水平,加強抗戰力量”……在室內的東西山墻上,依稀可見當時抗大四分校的同學用土紅顏料書寫的美術字標語和宣傳欄。
1940年11月7日第二期在麻冢集村附近開學,學員900余人。皖南事變后,抗大四分校面臨日軍、偽軍“掃蕩”與國民黨頑固派進攻三面夾擊的惡劣環境。即使這樣,抗大四分校也沒有停止授課。根據彭雪楓“一面進行教學、一面準備戰斗”的指示,學員暫時被分成3隊,采取分散隱蔽活動的辦法同敵人周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教學成為當時抗大四分校的常態。
在距離舊址一公里的曾樓村,一棵枝繁葉茂的銀杏樹引人注目。這是一棵千年銀杏樹,樹下是當年抗大四分校學員夏天學習、聚會、議事的場所。它還是一棵‘革命樹’,當時部分樹干被做成手榴彈柄和槍托,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
1941年5月,抗大四分校隨部隊轉移到皖北等地辦學,至1945年11月結束。1963年6月,抗大四分校舊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現已成為對青少年學生進行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

(來源:河南日報)

11

(抗大四分校舊址)

(彭雪楓將軍塑像)

本期回顧? 牛刀小試

點擊鏈接參加測試

返回目錄

知識測試

12

總? ? ? ? 編: 王秋群
責任編輯: 鄭新旺
資? 料? 組: 易華斌 劉? ? 丹 曾? ? 卓
編? 輯? 組: 李? ? 歌 范冰峰

學黨史? ?悟思想
辦實事? ?開新局

 Copyright ? 2024 陜西妙網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陜B2-2021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