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20期
百年炬火
黨史學習教育微刊
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1921-2021)
中國人民銀行鄭州中心支行
宣傳群工部
目? 錄
01?
學黨史 銘初心
習近平說黨史
權威閱讀
黨史中的中國精神
中原紅色地圖
知識測試
02
06
07
08
12
14
中國共產黨史(1982-1986)
?02?
返回目錄
1982-1983
(來源:《中國共產黨簡史》)
學黨史? 銘初心
1982年9月1日至11日,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鄧小平響亮提出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大嶄新命題,成為指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旗幟。大會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在提出經濟建設目標的同時,明確提出要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的戰略方針。
(黨的十二大會場)
1982年1月,鄧小平首次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概念。1983年6月,他進一步提出解決臺灣問題的六條方針,充實了“一國兩制”的構想。
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問中國,拉開了中英關于香港問題談判的序幕。經過兩年多共22輪的艱難談判,1984年12月,中英兩國政府正式簽署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確認中國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根據黨的十二屆二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整黨的決定》,1983年10月至1987年5月,全黨分期分批開展了以統一思想、整頓作風、加強紀律、純潔組織為基本任務的全面整黨。
1982年12月4日,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用根本法的形式對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的設置和職責等重大問題作出明確規定。
返回目錄
1984
學黨史? 銘初心
03
1984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被確立為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此后,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全民所有制企業的活力,其中的一項政策是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到1987年,全國80%的國營企業實行了各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有的企業還開始進行股份制改革嘗試。
(來源:《中國共產黨簡史》)
(圖:《人民日報》刊登《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在國有企業改革的同時,非公有制經濟成分在國家的允許和引導下,取得迅速發展。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結構的形成,開創了發展國民經濟、方便人民生活和擴大就業的新局面。
黨的十二大以后,農村改革在鞏固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改革的重點逐步轉向城市并全面鋪開。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所有權同經營權是可以適當分開的”。這是黨在計劃與市場關系問題上取得的新認識。
同時,對外開放也邁出新步伐。1984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云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14個沿海港口城市。
返回目錄
? ?1985
學黨史? 銘初心
?04?
1985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劃為沿海經濟開發區。由此,在全國范圍初步形成了從經濟特區到沿海開放城市再到沿海經濟開發區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來源:《中國共產黨簡史》)
1985年3月,黨中央作出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5月,黨中央作出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教育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鄧小平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減少員額100萬)
1985年五六月間,中央軍委召開擴大會議,提出把軍隊工作轉入和平時期建設軌道上來,實行精兵政策,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以現代化為中心的根本建設,作出減少軍隊員額100萬的決策。到1987年初,舉世矚目的百萬大裁軍基本完成。
1985年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六個五年計劃順利完成。在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把社會發展擺到突出位置,是“六五”計劃的一個鮮明特點。“六五”期間,計劃生育和環境保護被確立為基本國策。
返回目錄
? ?1986
學黨史? 銘初心
1986年3月,四位科學家向黨中央提出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發展高技術的建議。鄧小平很快作出批示。11月,我國決定實施發展高科技的“863”計劃。上萬名科學家在不同領域協同合作、聯合攻關,很快取得豐碩成果。中國的高技術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863計劃”四位倡議者合影,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
(來源:《中國共產黨簡史》)
1986年9月,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決議》強調,搞資產階級自由化,即否定社會主義制度、主張資本主義制度,是根本違背人民利益和歷史潮流,為廣大人民所堅決反對的。這個《決議》是黨的第一個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綱領性文件,為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基本指導方針。由于一些人包括有些高級領導干部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實質和危害認識不夠、反對不利,1986年底,發生了波及不少城市的學潮。
05
1986年4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經六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準后實施。
1986年6月,中葡兩國政府開始就澳門問題舉行談判。談判比較順利。1987年4月,中葡兩國政府正式簽署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宣布中國政府將于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返回目錄
習近平說黨史
?06?
返回目錄
權威閱讀
《毛澤東 鄧小平 江澤民 胡錦濤關于中國共產黨歷史論述摘編》分別摘錄了毛澤東同志、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胡錦濤同志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圍繞中國共產黨歷史發表的講話、報告、談話、批示和書信等重要文獻,共計141段論述、9.8萬字。
其主要內容,有領袖對我們黨從誕生、發展、壯大不同時期的歷史回顧,對黨史上重要人物、重要會議、重大事件的周年紀念以及經驗總結,比如,《關于十五年來黨的路線和傳統問題》《新中國四十年歷史的基本結論》等;也有為什么學的意義闡釋、學什么的內容要求、怎么學的方法指導,比如,毛澤東《如何研究中共黨史》、鄧小平《總結歷史是為了開辟未來》等論述內容。
?點擊下方收聽
《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關于中國共產黨歷史論述摘編》有聲書
(音頻來源:共產黨員網)
07
返回目錄
黨史中的中國精神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
中國精神之紅旗渠精神
(來源:共產黨員網)
精神內涵
精神解析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紅旗渠精神的根本立足點
?08?
林州市原名林縣,歷史上長期困擾這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關鍵問題之一是缺水。中國共產黨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全心全意為人民辦實事。修建紅旗渠的條件十分艱苦,沒有也不可能靠獎金和物質刺激群眾建渠的積極性。廣大群眾在自我實踐、自我教育中懂得了為誰修渠,怎樣修渠,寧愿苦干也不苦熬;寧愿眼前吃苦也要換來長久幸福;寧愿自力更生、群策群力也不等靠要,不單純依賴國家。黨組織實實在在的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在修渠的整個過程中,特別是全縣各級領導干部身先士卒,發揮了模范帶頭作用。工地上民工營、連建有黨、團組織,廣大干部群眾學先進,爭上游,同甘共苦,沒有怨言。事實充分證明,黨員干部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只有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才能積極主動地領導群眾、依靠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地創建社會主義事業。貪圖安逸享受的人,只為自己升官發財的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做“安樂官”的人,絕不會去干修紅旗渠那樣艱苦的事。為了人民的利益和黨的事業,共產黨人應該不懼艱苦,不畏風險,頑強拼搏,勇于實踐,真正把黨和人民交辦的事情辦好。
返回目錄
黨史中的中國精神
中國精神之紅旗渠精神
(來源:共產黨員網)
敢想敢干,實事求是,是紅旗渠精神的靈魂
敢想敢干和實事求是相輔相成,堅定性與靈活性的辯證統一。在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林縣縣委堅持實事求是。在浮夸風、瞎指揮、高征購一度盛行時,林縣縣委注意從實際出發,在最困難的時候,全縣還有一部分儲備糧和資金,這是敢于和能夠修建紅旗渠這樣大工程的基礎。同時,在紅旗渠建設過程中,林縣縣委還注意靈活決策。比如,最初修建紅旗渠的三萬多民工在七十多公里的總干渠上全線開工。縣委深入工地調查研究,學習毛主席抓主要矛盾和集中精力打殲滅戰的思想,實事求是地將全線開工的決策,調整為“集中兵力,分段施工,建成一段,通水一段”,這是決定修建紅旗渠最終取得勝利的關鍵措施。一是先修山西境內的二十公里,六個月完成任務,縮短了工期,減少了兩地矛盾,既節省了勞力,減輕了勞動強度,又大大鼓舞了群眾修渠的積極性。二是在國家三年困難時期,林縣紅旗渠工程既沒有全部停工,也不是撐著硬干,而是實事求是,正視困難,留下數百名技術好戰斗力強的民工鑿通了“青年洞”等,這對在困難時期建成總干渠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三是提前修建原定總干渠第四期工程,提前發揮南谷洞水庫的效益
(圖:紅旗渠)
09
劈開太行山,修建紅旗渠,是林縣人民從根本上改變干旱缺水的大膽創舉。六十年代初,正是國內連續遭受三年自然災害、國外反華勢力卡我們脖子的困難時期。林縣縣委既面臨著資金缺乏,物資、糧食緊張和險惡施工條件等困難,又面臨著一些壓力、指責,甚至受處分的嚴峻考驗。縣委“一班人”靠著徹底的唯物主義態度,靠著對黨和人民的忠誠,靠著全縣干部群眾的堅強團結,無私無畏,迎難而上,堅持到勝利。
返回目錄
黨史中的中國精神
中國精神之紅旗渠精神
(來源:共產黨員網)
10
使得全縣糧食產量于1964年在全省第一個達到綱要指標,這就進一步鼓舞廣大人民群眾大力推進紅旗渠建設。紅旗渠的總干渠修了五年時間,于1965年4月建成通水;三條干渠原定兩年完工,結果一年完成。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的干擾破壞,紅旗渠配套支渠于1967年就可全面竣工。如果沒有無私無畏、敢想敢干的堅定信念,沒有實事求是、靈活機動地調整施工決策,要建成紅旗渠是不可能的。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紅旗渠精神的體現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既是我們黨和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更是共產黨人應有的氣節,不向別人乞求,立得端,行得正,靠著自己的鋼筋鐵骨一雙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共產黨人搞社會主義建設,就得辛辛苦苦出力,精打細算花錢。修建紅旗渠,林縣人民出工按受益面積分配,群眾自帶工具,自帶口糧,不足部分從生產隊儲備糧中補助。修建紅旗渠的石灰自己燒,水泥自己產,每一分錢,一袋水泥,一個鋼筋頭,一根錘把子都做到了物盡其用,整個工程總投資六千八百六十五萬多元,其中國家資助一千零二十五萬多元,僅占總投資的14.94%。干部群眾同甘共苦,親如一家,多快好省,群策群力。所有這些事情,當時林縣干部群眾都覺得是理應如此的。修建紅旗渠十年,沒有發生過一宗請客送禮、揮霍浪費的情況;也沒有一個干部貪污挪用建渠物資。在建設紅旗渠的過程中,涌現出像馬有金、路銀、任羊成、王師存、李改云、郭秋英、張買江、韓用娣等一大批艱苦奮斗、無私奉獻、舍己救人、不怕犧牲的紅旗渠建設模范;還涌現出一批堅持真理、實事求是、頂著壓力、不計個人得失的好黨員、好干部。他們是紅旗渠精神的人格化身,林縣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圖:紅旗渠紀念碑)
返回目錄
黨史中的中國精神
中國精神之紅旗渠精神
(來源:共產黨員網)
紅旗渠精神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在修建紅旗渠的十年中,全縣參加紅旗渠建設的不少于三十萬人。縣里各級干部和廣大群眾在建渠中鍛煉了意志,增長了才干。十年修渠,培養鍛煉了五萬多名石匠,三千多名懂技術、會管理、能領導施工的工隊長、技術員,這些人后來成為林縣十
(圖:紅旗渠紀念館)
萬建筑大軍的中堅力量 。更重要的是,紅旗渠精神成為激勵林縣人民奮發圖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精神動力,是林縣各級黨組織、廣大干部群眾緊密團結、干事創業的象征。弘揚紅旗渠精神,首先是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干部,要真正確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立場和世界觀,牢固樹立人民群眾是創造世界歷史動力的唯物史觀,一切為了人民,緊緊依靠人民,一刻也不脫離群眾。其次,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斗爭中,既要有無私無畏、敢想敢干的雄心壯志,又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工作方法;通過實踐,認識和掌握客觀規律,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其三,創業時需要艱苦奮斗精神,條件好了也不能貪圖安逸享受,奢侈浪費。艱苦奮斗精神是共產黨人和勞動人民的本色。我們黨的全部歷史就是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來譜寫,如果丟掉了艱苦奮斗精神,就會腐敗變質,亡黨亡國。林縣干部群眾說得好:紅旗渠精神有黨的宗旨,又有群眾路線;有解放思想,又有實事求是;有思想方法,又有工作方法;有物質文明,也有精神文明。改革開放離不開它,黨和群眾丟不掉它,就是到了共產主義也別忘了它。
11
中原“紅色地圖”:華中抗日烽火從這里點燃
返回目錄
中原紅色地圖
從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城出發,一路北行,駛往紅花集鎮杜崗村。在村口遠遠地,可以看到一片紅色的建筑群和一座高聳的紀念碑,那就是杜崗會師紀念館。
步入紀念館院內,迎面一尊銅像,一位新四軍指戰員英姿颯爽,躍馬馳騁,這就是彭雪楓將軍。彭雪楓,一代儒將,中國工農紅軍和新四軍高級指揮員、軍事家,因杜崗會師被西華人民銘記。
1938年夏,徐州、開封等地相繼淪陷,豫皖蘇廣大地區被日軍占領,日本侵略者沿隴海鐵路向西、向南迅速侵占中原。時任中共河南省委軍事部長的彭雪楓,在接到中央長江局速去豫東建立抗日統一戰線、發動游擊戰的指示后,立即帶隊前往豫東地區,開辟抗日游擊根據地。
當年9月30日,彭雪楓率領一支370余人的抗日武裝,從確山竹溝出發,途經汝南、上蔡,來到杜崗村。與此同時,中共河南省委令肖望東帶領先遣大隊、吳芝圃帶領豫東抗日游擊第三支隊赴西華與彭部會合。
同年10月8日,三支抗日武裝在杜崗村會師,11日召開慶祝勝利會師大會,整編成立了新四軍游擊支隊。彭雪楓任司令員兼政委,吳芝圃任副司令員,張震任參謀長,肖望東任政治部主任,譚友林任副主任。支隊下轄3個大隊和一個警衛中隊,共1020人。3個大隊代號分別為“南陽”“信陽”“淮陽”。
(圖:杜崗會師紀念館︶
(來源:河南日報)
12
中原“紅色地圖”:華中抗日烽火從這里點燃
返回目錄
中原紅色地圖
西華縣是抗戰初期中共豫東特委所在地,也是我黨在豫東創立較早、規模較大的革命根據地,群眾基礎十分扎實,當時被稱為“小竹溝”“小蘇區”。而杜崗村坐落在花園口決堤后的新黃河西岸,與東岸日軍占領區僅一水之隔,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杜崗村成為東進敵后的前沿陣地。
(來源:河南日報)
(圖:彭雪楓將軍雕塑)
1938年10月24日,在杜崗村休整半個月后,新四軍游擊支隊離開杜崗村,從西華縣城東渡新黃河,沿太(康)淮(陽)公路開赴豫東敵后。此后,這支武裝轉戰于豫皖蘇廣大地區,以燎原之勢點燃了華中地區的抗日烽火,創建了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發展為新四軍第四師,為華中抗日游擊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穿過展廳,便是杜崗會師紀念碑。陽光下,紀念碑顯得越發莊嚴、肅穆。
紀念碑高19.38米,臺階共分為兩層,一層為10級,二層為8級,象征著1938年10月8日。碑體三面圍欄,每面為24塊,寓意為同年10月24日三支部隊離開杜崗村,奔赴抗日前線。紀念碑呈三棱形,上部塑紅色碑頂,寓意三支部隊在中國共產黨紅色旗幟下會集。碑體正面為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張震的題詞“杜崗會師”;東北面為國防部原部長張愛萍的題詞“抗日先鋒、萬古流芳”。
13
本期回顧? 牛刀小試
點擊鏈接參加測試
返回目錄
知識測試
14
總? ? ? ? 編: | 王秋群 | ||
責任編輯: | 鄭新旺 | ||
資? 料? 組: | 易華斌 | 劉? ? 丹 | 曾? ? 卓 |
編? 輯? 組: | 李? ? 歌 | 范冰峰 |
學黨史? ?悟思想
辦實事? ?開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