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精品va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网午夜_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_欧美人与物videos另

注冊

2021年1月刊

其他分類其他2020-02-20
532

億客隆公司
1月刊

2021年
1月刊

政策經濟速覽

億客隆綜合辦公室

01? 學習進行時

習近平在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會上的特別致辭

讓多邊主義的火炬照亮人類前行之路

——在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會上的特別致辭

目錄

NO.06? ? ? ?聚焦專欄

NO.04? ? ? ?行業觀點

NO.03? ? ? ?市場信息

NO.02? ? ? ?政策發布

NO.01? ? ? ?學習進行時

? ? ? ? ? ? ? ? ? ?目錄

? ? ? ? ? ? ? ? ? ?扉頁

NO.05? ? ? ?疫情相關

內容1

01 學習進行時

尊敬的施瓦布主席,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過去一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全球公共衛生面臨嚴重威脅,世界經濟陷入深度衰退,人類經歷了史上罕見的多重危機。
這一年,各國人民以巨大的決心和勇氣,同病魔展開殊死搏斗,依靠科學理性的力量,弘揚人道主義精神,全球抗疫取得初步成效。現在,疫情還遠未結束,近期又出現反彈,抗疫仍在繼續,但我們堅信,寒冬阻擋不了春天的腳步,黑夜遮蔽不住黎明的曙光。人類一定能夠戰勝疫情,在同災難的斗爭中成長進步、浴火重生。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歷史總在不斷前進,世界回不到從前。我們今天所作的每一個抉擇、采取的每一項行動,都將決定世界的未來。我們要解決好這個時代面臨的四大課題。
第一,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共同推動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人類正在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各大經濟板塊歷史上首次同時遭受重創,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運行受阻,貿易和投資活動持續低迷。各國出臺數萬億美元經濟救助措施,但世界經濟復蘇勢頭仍然很不穩定,前景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我們既要把握當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加強宏觀經濟政策支持,推動世界經濟早日走出危機陰影,更要放眼未來,下決心推動世界經濟動力轉換、方式轉變、結構調整,使世界經濟走上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軌道。
第二,摒棄意識形態偏見,共同走和平共處、互利共贏之路。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各國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各有千秋,沒有高低優劣之分,關鍵在于是否符合本國國情,能否獲得人民擁護和支持,能否帶來政治穩定、社會進步、民生改善,能否為人類進步事業作出貢獻。各國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差異自古就存在,是人類文明的內在屬性。沒有多樣性,就沒有人類文明。多樣性是客觀現實,將長期存在。差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傲慢、偏見、仇視,可怕的是想把人類文明分為三六九等,可怕的是把自己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強加給他人。各國應該在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基礎上實現和平共處,促進各國交流互鑒,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注入動力。
第三,克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鴻溝,共同推動各國發展繁榮。當前,公平問題日益突出,南北差距有待彌合,可持續發展事業面臨嚴峻挑戰。

疫情之下,各國經濟復蘇表現分化,南北發展差距面臨擴大甚至固化風險。廣大發展中國家普遍期望獲得更多發展資源和空間,要求在全球經濟治理中享有更多代表性和發言權。應該看到,發展中國家發展起來了,整個世界繁榮穩定就會有更加堅實的基礎,發達國家也將從中受益。國際社會應該著眼長遠、落實承諾,為發展中國家發展提供必要支持,保障發展中國家正當發展權益,促進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讓各國人民共享發展機遇和成果。
第四,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同締造人類美好未來。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類似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絕不會是最后一次,全球公共衛生治理亟待加強。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加大應對氣候變化力度,推動可持續發展,關系人類前途和未來。人類面臨的所有全球性問題,任何一國想單打獨斗都無法解決,必須開展全球行動、全球應對、全球合作。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世界上的問題錯綜復雜,解決問題的出路是維護和踐行多邊主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我們要堅持開放包容,不搞封閉排他。多邊主義的要義是國際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著辦,世界前途命運由各國共同掌握。在國際上搞“小圈子”、“新冷戰”,排斥、威脅、恐嚇他人,動不動就搞脫鉤、斷供、制裁,人為造成相互隔離甚至隔絕,只能把世界推向分裂甚至對抗。一個分裂的世界無法應對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對抗將把人類引入死胡同。在這個問題上,人類付出過慘痛代價。殷鑒不遠,我們決不能再走那條老路。
我們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擺脫意識形態偏見,最大程度增強合作機制、理念、政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不搞歧視性、排他性標準、規則、體系,不搞割裂貿易、投資、技術的高墻壁壘。要鞏固二十國集團作為全球經濟治理主要平臺的地位,密切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順暢,維護全球金融體系穩健運行,推進結構性改革,擴大全球總需求,推動世界經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韌性的發展。
——我們要堅持以國際法則為基礎,不搞唯我獨尊。中國古人講:“法者,治之端也。”國際社會應該按照各國共同達成的規則和共識來治理,而不能由一個或幾個國家來發號施令。聯合國憲章是公認的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沒有這些國際社會共同制定、普遍公認的國際法則,世界最終將滑向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給人類帶來災難性后果。

01 學習進行時

我們要厲行國際法治,毫不動搖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多邊機構是踐行多邊主義的平臺,也是維護多邊主義的基本框架,其權威性和有效性理應得到維護。要堅持通過制度和規則來協調規范各國關系,反對恃強凌弱,不能誰胳膊粗、拳頭大誰說了算,也不能以多邊主義之名、行單邊主義之實。要堅持原則,規則一旦確定,大家都要有效遵循。“有選擇的多邊主義”不應成為我們的選擇。
——我們要堅持協商合作,不搞沖突對抗。各國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差異不是對立對抗的理由,而是合作的動力。要尊重和包容差異,不干涉別國內政,通過協商對話解決分歧。歷史和現實一再告訴我們,當今世界,如果走對立對抗的歧路,無論是搞冷戰、熱戰,還是貿易戰、科技戰,最終將損害各國利益、犧牲人民福祉。
我們要摒棄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舊理念,堅持互尊互諒,通過戰略溝通增進政治互信。要恪守互利共贏的合作觀,拒絕以鄰為壑、自私自利的狹隘政策,拋棄壟斷發展優勢的片面做法,保障各國平等發展權利,促進共同發展繁榮。要提倡公平公正基礎上的競爭,開展你追我趕、共同提高的田徑賽,而不是搞相互攻擊、你死我活的角斗賽。
——我們要堅持與時俱進,不搞故步自封。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既是大發展的時代,也是大變革的時代。21世紀的多邊主義要守正出新、面向未來,既要堅持多邊主義的核心價值和基本原則,也要立足世界格局變化,著眼應對全球性挑戰需要,在廣泛協商、凝聚共識基礎上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
我們要發揮世界衛生組織作用,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要推進世界貿易組織和國際金融貨幣體系改革,促進世界經濟增長,保障發展中國家發展權益和空間。要秉持以人為中心、基于事實的政策導向,探討制定全球數字治理規則。要落實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促進綠色發展。要堅持發展優先,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保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分享全球發展帶來的好處。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中國人民經過長期艱苦奮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成果,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們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同各國一道,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中國將繼續積極參與國際抗疫合作。抗擊疫情是國際社會面臨的最緊迫任務。這既是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基本要求,也是穩定恢復經濟的基本前提。我們要深化團結合作,加強信息共享和聯防聯控,堅決打贏全球疫情阻擊戰。特別是要加強疫苗研發、生產、分配合作,讓疫苗真正成為各國人民用得上、用得起的公共產品。中國迄今已向150多個國家和13個國際組織提供抗疫援助,為有需要的國家派出36個醫療專家組,積極支持并參與疫苗國際合作。中國將繼續同各國分享疫情防控有益經驗,向應對疫情能力薄弱的國家和地區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促進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助力世界早日徹底戰勝疫情。
——中國將繼續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利用疫情搞“去全球化”、搞封閉脫鉤,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中國始終支持經濟全球化,堅定實施對外開放基本國策。中國將繼續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順暢穩定,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中國將著力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發揮超大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為各國合作提供更多機遇,為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注入更多動力。
——中國將繼續促進可持續發展。中國將全面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國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倡導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我已經宣布,中國力爭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實現這個目標,中國需要付出極其艱巨的努力。我們認為,只要是對全人類有益的事情,中國就應該義不容辭地做,并且做好。中國正在制定行動方案并已開始采取具體措施,確保實現既定目標。中國這么做,是在用實際行動踐行多邊主義,為保護我們的共同家園、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中國將繼續推進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是應對許多全球性挑戰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將加大科技投入,狠抓創新體系建設,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動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科技成果應該造福全人類,而不應該成為限制、遏制其他國家發展的手段。中國將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同各國攜手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科技發展環境,促進互惠共享。

01 學習進行時

01 學習進行時

目錄

01? 學習進行時

——二〇二一年一月二十三日在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北京市市長陳吉寧

政府工作報告

(陳吉寧同志作政府工作報告)

——中國將繼續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你輸我贏、贏者通吃不是中國人的處世哲學。中國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以對話彌合分歧、以談判化解爭端,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礎上,積極發展同各國友好合作關系。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堅定一員,中國將不斷深化南南合作,為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緩解債務壓力、實現經濟增長作出貢獻。中國將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人類也只有一個共同的未來。無論是應對眼下的危機,還是共創美好的未來,人類都需要同舟共濟、團結合作。實踐一再證明,任何以鄰為壑的做法,任何單打獨斗的思路,任何孤芳自賞的傲慢,最終都必然歸于失敗!讓我們攜起手來,讓多邊主義火炬照亮人類前行之路,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邁進!
謝謝大家。

01 學習進行時

2021年1月25日

內容2

01 學習進行時

01 學習進行時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北京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回顧
“十三五”時期是北京發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的五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中共北京市委直接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支持下,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奮發有為推進首都各項事業,順利完成“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這五年,我們全面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城市轉型發展取得新突破。“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全面提速,“四個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在人口、建設用地、建筑規模“三個減量”的同時,全員勞動生產率從2015年的人均21.2萬元提高到28萬元以上,超大城市減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這五年,我們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首都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地區生產總值從2.5萬億元提升至3.6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約2.4萬美元,達到發達經濟體中等水平。營商環境大幅改善,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數字經濟占比達到38%,居全國前列。
——這五年,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6.9萬元,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到82.43歲。率先建成城鄉統一、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公共服務水平全國領先。
——這五年,我們以釘釘子精神治理“大城市病”,城市宜居水平實現新躍升。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森林覆蓋率達到44.4%。交通擁堵趨勢得到緩解。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重大進展,劣Ⅴ類水體斷面全面消除,細顆粒物年均濃度累計下降53%、進入“3時代”,北京大氣污染防治經驗被聯合國環境署納入“實踐案例”。

五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強化城市總體規劃引領作用,持續優化提升首都功能。堅持首都規劃重大事項向黨中央報告制度,首都規劃體系得到歷史性深化和完善。全國政治中心服務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圓滿完成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等一系列重大活動服務保障任務。扎實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確立“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總體框架,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進一步增強。著力提升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聚力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創新生態,激發創新活力,涌現出一大批重大原創性成果,成為全球創新創業最活躍的城市之一。
(二)緊緊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扎實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力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基本完成一般制造業企業集中退出、區域性批發市場大規模疏解任務,完成3500條背街小巷環境整治。建設提升基本便民商業網點6000余個,城市生活更加宜居便利。城市副中心框架全面拉開,首批市級機關順利遷入,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開園運營。主動支持雄安新區建設,大興國際機場建成通航,重點領域協作成效顯著。
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工作有序推進,競賽場館全部完工,京張高鐵、京禮高速全線通車。實施科技冬奧行動計劃,發布冬奧愿景、會徽和吉祥物,開展“共享冬奧”公眾參與計劃,大眾冰雪運動蓬勃開展。
(三)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統籌推進“三城一區”主平臺和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舉全市之力,籌建國家實驗室,規劃建設綜合極端條件實驗等5個大科學裝置和材料基因組等13個交叉研究平臺。搶抓機遇積極布局量子、腦科學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推進一批重大項目。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制定實施“科創30條”、高精尖產業“10+3”等系列政策,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9萬家,獨角獸企業93家、數量居世界城市首位。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醫藥健康產業雙引擎作用持續發揮,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累計增長56.9%和58.5%,金融、科技、信息等現代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進一步提升,高精尖經濟結構加快構建。
(四)深化改革開放,全力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持續推進營商環境1.0至4.0版改革,98%的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了網上辦、“最多跑一次”,企業和群眾辦事法治化便利化水平不斷提高。頂格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為企業和社會減負超過4700億元。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北方華創等成為國企改革樣本,國有經濟活力和競爭力明顯提升。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實施403項創新舉措,一大批標志性外資企業落地,服務貿易占全國1/5左右。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和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全面啟動。

01 學習進行時

01 學習進行時

(五)著力加強超大城市治理,不斷提升城市和諧宜居水平。以繡花功夫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建立“吹哨報到”“接訴即辦”機制,努力解決好群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堅持優供、控需、強治,大力開展交通綜合治理,實施慢行系統品質提升行動,推動“四網融合”,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達到727公里,建成次支路197條,分級治理堵點943處,停車秩序明顯改善,綠色出行深入人心。強化非道路移動機械管理,淘汰老舊機動車109萬輛,降塵量從2018年的每月7.5噸/平方公里大幅降至5.1噸/平方公里。污水處理率提高到95%。實施生活垃圾管理、物業管理兩個條例,家庭廚余垃圾日均分出量比條例實施前增長12.7倍,物業服務覆蓋率達到90.9%。開展433個老舊小區綜合整治,累計加裝電梯1843部。深入開展“回天有我”社會服務活動,完成“回天地區”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
(六)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推動農業與科技、服務相融合,努力帶動農民增收致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快于城鎮居民。完成3254個村莊人居環境整治任務,美麗鄉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深化農村改革,出臺農村宅基地及房屋建設管理意見,扎實推進“大棚房”整治等規劃自然資源領域問題整改,嚴守農地農用底線。城市南部地區三年行動計劃全面完成,新首鋼地區成為網紅打卡地。基本完成“一綠”地區6個鄉城市化建設。持續加大對生態涵養區轉移支付力度,決不讓保護生態環境的吃虧。
堅決落實中央交予的扶貧協作任務,助力受援地區73個貧困旗縣全部摘帽、200余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力做好本市低收入農戶幫扶,低收入農戶收入全部過線、低收入村全面消除。
(七)緊扣“七有”“五性”改善民生,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幫扶74.2萬城鄉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大幅增加學前教育投入、新增學位23萬個,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126所,加大高校“雙一流”建設支持力度。醫藥分開、醫耗聯動綜合改革成效顯著,居民醫藥負擔進一步減輕。構建“三邊四級”就近養老服務體系,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從無到有累計建成運營1000余家。整合各類救助政策,低保標準提高到月人均1170元。不斷增加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給,建設籌集各類政策性住房41.4萬套。體育事業蓬勃發展。五年來,共完成152件重要民生實事,努力把老百姓的事情辦實辦好。
統籌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和城市安全隱患治理,生產安全死亡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分別下降33.2%和35.4%。建立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和金融風險防范化解機制,存量金融風險有序化解,新增金融風險有力遏制。深化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縱深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首都保持和諧穩定良好局面。

國防動員和雙擁共建工作取得明顯成效,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全面建成,人民防空工作進一步加強,軍民融合發展深入推進。婦女兒童、民族、宗教、僑務工作取得新進展。
(八)堅決貫徹全面從嚴治黨要求,狠抓政府自身建設。認真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五年來,共辦理市人大代表議案18項、建議4722件,辦理市政協提案4893件,提請市人大審議地方性法規草案43項。順利完成市區機構改革,統籌推進綜合執法體制改革。切實增強過“緊日子”意識,全面開展全成本預算績效管理,績效節支261.4億元,壓減一般性支出159億元,“三公經費”減少39.8%。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要求社區填報的表格從44項精簡為3項,全市考核事項從75項減少到16項,市區兩級政府設定的證明全部取消。深化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拓展審計監督的廣度和深度,持續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各位代表!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指揮,兩次親臨北京抗疫一線視察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為我們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做好首都各項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們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疫情防控作為壓倒一切的頭等大事,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先后遏制了外來輸入型、新發地批發市場聚集性等疫情,首都抗疫斗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出臺實施加強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和行動計劃,鞏固拓展疫情防控成果。
同時,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把保市場主體作為保就業、保基本民生的關鍵,第一時間出臺紓困惠企系列政策,全力推動復工復產達產。全年新增減稅降費超過2000億元,“減免緩”社保費1482.4億元,減免中小微企業房租84.5億元,向企業核準返還失業保險費47.6億元、發放崗位補貼和社保補貼等72.7億元。積極做好生活必需品保供穩價,加強市場大宗商品儲備調度,完善“救急難”機制,向困難群眾、優撫對象等發放臨時價格補貼1.7億元。千方百計穩投資促消費,審時度勢實施“五新”政策,轉危為機推動高質量發展,首都經濟逐季轉好,社會民生保障有力。初步核算,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5483.9億元、下降5.7%,均好于調整后的年度預期目標;城鎮新增就業26.1萬人,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7%。這些成績來之不易,歷程極為艱辛。在各種急難險重任務和風險挑戰面前,全市上下萬眾一心、風雨同舟、頑強奮戰,首都市民識大體顧大局,充分理解支持黨和政府,眾志成城、守望相助,特別是奮斗在一線和馳援各地的干部群眾,以生命赴使命、用摯愛護蒼生,是群眾家園的最美守護者,展現了深厚的家國情懷和無私的奉獻精神。

01 學習進行時

01 學習進行時

五年來,我們緊緊圍繞“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時代課題,團結奮斗、砥礪前行,首都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北京這座偉大城市的發展正在發生深刻轉型。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導的結果,是全國各族人民大力幫助、社會各界關心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迎難而上、奮力拼搏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北京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全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各單位、各兄弟省區市,向駐京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向所有關心支持首都建設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經濟全面恢復的基礎還不牢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突出,企業經營仍面臨不少困難,消費市場尚未完全回暖,財政平衡壓力較大;城市管理不夠精細,減量發展下的城市更新任務繁重;城鄉區域間發展差距仍然較大,民生保障、公共安全等領域還有不少短板;干部能力水平還有欠缺,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大力推進。對于這些問題,我們一定要攻堅克難、實干苦干,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二、“十四五”時期的主要目標與任務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北京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關鍵時期。根據《中共北京市委關于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我們編制了《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錨定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我們按照市委確定的“十四五”時期北京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堅持以首都發展為統領,更加突出創新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開放發展、綠色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安全發展,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首都功能明顯提升。中央政務活動服務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全國文化中心地位更加彰顯。國際交往環境及配套服務能力全面提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形成。成功舉辦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京津冀協同發展水平明顯提升。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更大成效,城市副中心框架基本成型。“軌道上的京津冀”暢通便捷,生態環境聯防聯控聯治機制更加完善,區域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布局取得突破性進展,推動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主干構架基本形成。
——經濟發展質量效益明顯提升。具有首都特點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形成,勞動生產率和地均產出率持續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35萬元/人,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1萬元。數字經濟成為發展新動能,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持續壯大,服務業優勢進一步鞏固,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城鄉區域發展更加均衡。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更大突破,開放型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
——生態文明明顯提升。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普遍推廣,垃圾分類成為全市人民自覺行動。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水耗持續下降,生產生活用水總量控制在30億立方米以內。碳排放穩中有降,碳中和邁出堅實步伐,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北京示范。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削減,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消除劣Ⅴ類水體,森林覆蓋率達到45%,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2%,綠色北京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民生福祉明顯提升。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健康北京建設全面推進,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教育、社保、住房、養老、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走在全國前列。
——首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城市治理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基層治理水平大幅提升,社會治理總體效能持續增強,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明顯提高。平安北京建設深入推進,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城市韌性全面提升,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一是全力做好政治中心服務保障;二是扎實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三是持續強化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四是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五是縱深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六是構建特色與活力兼備的現代化經濟體系;七是建設高品質宜居城市;八是大力推動綠色北京建設;九是攜手共建健康北京;十是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一是推進高水平改革開放;十二是塑造更加安全的城市。

01 學習進行時

01 學習進行時

三、2021年重點任務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開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做好今年各項工作意義重大。我們要胸懷“兩個大局”,深刻認識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的深刻復雜變化,堅持系統觀念,進一步增強機遇意識、風險意識,勇于開頂風船,善于化危為機,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我們要準確把握疫情防控依然嚴峻復雜的形勢,嚴防死守,科學精準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我們要堅持以首都發展為統領,切實履行首都職責,全力做好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祝活動服務保障工作,全力做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工作,向黨和人民交上滿意答卷。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首都發展為統領,深入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大力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高“四個服務”水平,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新引擎,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扎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統籌發展和安全,率先探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推進首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將全面從嚴治黨引向深入,更加奮發有為地推動首都新發展,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以優異成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按照上述要求,綜合分析研判形勢,對接“十四五”規劃,提出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低于5%,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
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強化創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好服務和支撐科技強國建設。

著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全力做好中關村、昌平、懷柔國家實驗室建設,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充分發揮中央在京創新資源作用,推動各方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加快建設各類創新平臺和新型研發機構,著力推動量子、人工智能、生命科技等前沿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取得突破。
更大力度推動“三城一區”融合發展。中關村科學城要深化創新體制改革,精心做好創新企業服務,提升科技創新體系化能力。懷柔科學城要著力培育創新創業生態,推進大科學裝置和交叉研究平臺建設運行。未來科學城要加快實施生命技術趕超工程,大力推動國際先進能源產業集聚。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要做好擴區后戰略性產業布局,提高國際化發展水平,推動一批重大項目落地。抓好順義創新產業集群示范區建設。
建設國際一流人才高地。圍繞創新鏈與產業鏈,更大力度吸引國際高層次人才落戶,集聚培養一大批優秀青年人才,加快形成多層次創新人才生態。抓好國際人才社區、國際學校、國際醫院建設,構建國際化學術環境和生活環境,讓各類人才心無旁騖專注事業,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持續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統籌推動中關村“一區多園”協同發展。完善政策機制,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在全社會營造懂科技、敢創新、愛奮斗的濃厚氛圍。推動知識產權綜合立法,設立申請綠色通道,鼓勵創新主體聯合打造重點領域專利池。支持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吸引國內外創投機構聚集,推進專業化孵化器能級提升。積極培育隱形冠軍企業、獨角獸企業和瞪羚企業。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
(二)高標準推進“兩區”建設,推動改革開放取得新進展。
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抓住“兩區”建設重大機遇,在服務新發展格局中主動擔當、率先行動,為推動全方位擴大開放作出更大貢獻。
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加強市區統籌,全面落實“兩區” 251項開放改革舉措,加快形成與國際接軌的投資貿易服務體系。對標國際先進規則和最佳實踐,探索實施供地、融資、人才、技術、數據等要素配置的突破性政策,加緊建設國際商事仲裁中心。開展跨境數據流動試點,打造國際信息產業和數字貿易港。加快自貿區各片區組團建設,推動首都機場臨空經濟示范區發展提升、大興機場綜保區一期封關運行,著力推動中德、中日等國際創新合作園區建設。高水平辦好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關村論壇、金融街論壇。加快組建全球服務貿易聯盟,支持國際組織、跨國公司等機構落地。引導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深化京港、京澳、京臺交流合作。

01 學習進行時

01 學習進行時

大力支持金融業開放發展。服務保障國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率先落地國家金融對外開放政策。推動出臺實施綠色金融、科創金融兩個改革創新試驗區方案,加快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創新示范區建設,推進數字貨幣試點應用,完善“監管沙箱”實施機制,著力發展財富管理、基礎設施金融等新興金融業務。推動新三板改革,發揮好首貸、續貸、確權融資、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中心作用。支持設立金融法院。
持續深化4.0版營商環境改革。深入推進“證照分離”和告知承諾制,堅決清除隱性壁壘。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完善“雙隨機、一公開”,提升執法規范化水平,推動全流程信用監管、風險監管,減少對企業正常經營的影響。企業開辦和重要民生事項全面推行“一件事”辦理,深化全程網辦和全城通辦,讓群眾和企業少跑腿。穩步推進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和結構調整,加強公共服務類企業績效考核。完善“服務包”“服務管家”制度,實施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繼續推出一批普惠性政策,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提升新業態新模式監管能力,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三)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構筑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堅持以數字經濟為先導,深入實施“五新”政策,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
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廣應用千兆固網、IPv6,新增5G基站6000個,建設基于區塊鏈的可信數字基礎設施,加快人工智能算力算法數據一體化開放服務平臺建設,統籌謀劃衛星互聯網、工業互聯網、邊緣計算節點建設。組建國際大數據交易所,推動數據資源高效有序流動和深度開發利用。
以數字化引領高精尖產業發展。優化高精尖產業發展政策,促進重大項目落地。壯大信息技術、健康醫療、智能制造、區塊鏈和先進計算等優勢產業規模,做優做強集成電路、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建設,加快衛星航天、高端精密儀器和傳感器等產業發展。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落實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行動方案,推動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改造。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大力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推動在線教育、遠程辦公等新業態發展,擴大健康、養老、文旅、體育等服務消費。優化布局免稅店,持續吸引國內外知名品牌首店首發,完成22個傳統商圈改造提升。探索通過孵化機制,加速培育消費新品牌新模式。推出一批“兩新一重”投資項目,實施“3個100”重點工程。合理布局和規范提升物流基地。

全面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加強頂層設計,布局全域應用場景,一體建設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構建標準化的城市基礎信息編碼體系,推進泛在有序的城市感知體系初具規模,實現城市運行管理“一網統管”。實施“十百千”工程,重點發展智慧交通、智慧市政、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養老,提升民生領域智能化服務水平,解決好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的“數字鴻溝”問題,創造普惠便捷的智慧生活服務。
(四)堅定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京津冀協同發展水平。
堅持“一核兩翼”聯動,強化區域協調合作,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向更高水平邁進。
開展新一輪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以攻堅和提升為重點,強化系統觀念,一體化推進功能疏解、綜合治理和優化升級。拆除違法建設2500萬平方米、騰退土地3000公頃,“留白增綠”860公頃。分類推進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打造200條精品街巷。加強社區商業網點建設,便利店等基本便民商業服務功能實現城市社區全覆蓋。持續推動醫院、學校等公共服務資源合理布局。
高質量建設城市副中心。保持每年千億以上投資強度,加快行政辦公區二期、綜合交通樞紐、三大文化設施、醫療教育設施和潮白河生態帶等項目建設,提升副中心承載能力。發揮副中心投資基金作用,培育發展運河商務區高端服務業,高水平運營好環球主題公園一期。持續開展老城雙修。推動與北三縣一體化聯動發展。
構建更加緊密的協同發展格局。全力支持雄安新區建設,“三校一院”交鑰匙項目三所學校實現竣工、醫院主體結構封頂。推動京唐城際北京段建設。深化區域大氣、水和固體廢物污染聯防聯控聯治機制。以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為抓手,強化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對接協作,促進北京空港、陸港與天津港的規劃銜接和融合。加強就業、養老、社保等政策銜接。
(五)深入落實城市總體規劃,切實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下足繡花功夫,持續推進精治共治法治。
做好城市總體規劃實施工作。落實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行動計劃,著力提升核心區服務保障功能。規劃建設一批軌道交通微中心,推進站城融合發展。完善規劃綜合實施機制,嚴格落實城鄉建設用地減量,開展城市總體規劃實施首次評估。持續推進規劃自然資源領域問題整改。

01 學習進行時

01 學習進行時

大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以街區為實施單元,注重城市設計,創新政策機制,鼓勵引導各方力量參與,實現利益共享、多方共贏。抓好核心區平房區院落申請式改善和簡易樓騰退改造,多種模式推進老舊小區、危舊樓房、老舊樓宇、老舊廠房改造。加快低效樓宇升級改造和存量土地資源盤活利用。完成不少于300公頃商品房供地,建設籌集各類政策性住房5萬套,完善長租房政策,規范租賃市場秩序,努力解決好住房突出問題。
統籌區域協調發展。滾動實施城市南部地區行動計劃,抓好麗澤金融商務區、大興生物醫藥基地、房山高端制造基地等建設。加快新首鋼地區和京西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發展。啟動新一輪“回天地區”行動計劃。持續推進“一綠”城市化、“二綠”城鄉結合部改造。促進平原新城高質量發展、生態涵養區綠色發展。
深化交通綜合治理。堅持慢行優先、公交優先、綠色優先,推動軌道交通與地面公交、慢行系統多網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公共交通網絡化智能調度體系。強化停車綜合治理和交通秩序管理,持續開展景區、商圈等周邊交通秩序整治。充實首都交警鐵騎隊伍。深入實施慢行系統品質提升行動,新開通7條段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優化地面公交網,讓綠色出行更加通暢便捷。
堅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細顆粒物、臭氧、溫室氣體協同控制,突出碳排放強度和總量“雙控”,明確碳中和時間表、路線圖。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和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節能。嚴格落實全域全過程揚塵管控。實施節水行動方案,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5.8%。加強土地資源環境管理,新增造林綠化15萬畝。
提高基層治理效能。推動出臺接訴即辦條例,優化12345市民熱線、企業熱線和網上平臺功能,實施群眾訴求首接負責制。深化街道鄉鎮管理體制改革,完成社區和村“兩委”換屆。精心辦好“向前一步”節目,發揮群團組織、社會組織作用,實現共建共治共享。持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深入開展物業管理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切實改善居民生活環境。
(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堅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制定實施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方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提升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加大農業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實施種業三年行動計劃,加快平谷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區建設。大力發展數字農業、觀光農業、特色農業和林下經濟,打造更多精品民宿,提高農村產業質量和效益。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確保“米袋子”“菜籃子”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

開展鄉村建設行動。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啟動實施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健全運營管護長效機制。制定農村人居環境提升工作方案,深化“廁所革命”,做好農村污水治理、垃圾分類。編制實施好村莊規劃,加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保護。
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開展集體經濟薄弱村幫扶專項行動,加大低收入邊緣戶和返低風險戶幫扶力度。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推動本市3萬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抓好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和家庭農場示范創建活動,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規范引導閑置農宅盤活利用,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鞏固拓展扶貧支援成果。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完善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長效機制,助力受援地區脫貧不返貧,做好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七)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繁榮發展首都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動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取得新成效。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扎實開展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群眾性主題宣傳活動,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抓好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保護。落實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方案。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實施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倡導踐行“光盤行動”。
擦亮歷史文化“金名片”。推動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立法,做好鐘樓和正陽門箭樓文物保護修繕。持續開展老城胡同和四合院保護利用工作。出臺大運河和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加快“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
增強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博物館之城”“書香北京”。加強老字號傳承創新。聚焦重大革命、歷史、現實題材和北京題材,推出一批優秀文藝作品。開展傳統節日、傳統民俗振興發揚等文化活動。
大力發展現代文化產業。促進文化與科技、旅游融合發展,積極培育電子競技、科幻產業、網絡視聽等文化業態。提高全域旅游示范區發展水平。完善文化投融資服務體系。規范市級文化產業園區運營管理。推進市屬國有文化企業改革。辦好系列品牌活動,增強文化發展活力。
(八)持續改善生活品質,讓人民群眾更好共享發展成果。
堅持共同富裕方向,認真辦好31件重要民生實事,著力補齊民生領域短板,提升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務水平。

01 學習進行時

01 學習進行時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實施健康北京行動計劃。著力構建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和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推進市區兩級疾控中心標準化建設。優化分級診療服務,提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家庭醫生服務水平,推動預約掛號更多依靠基層轉診。出臺促進中醫藥傳承和創新發展實施方案。實現地鐵站、火車站、學校自動體外除顫器全覆蓋,做好急救技能培訓,提高市民自救互救能力。扎實推進愛國衛生運動專項行動。統籌社區各類資源為老年人提供就餐、就醫、照護等服務,加快建立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加強公共體育服務,新建一批群眾身邊的健身場所和設施,做好亞足聯亞洲杯籌辦工作。
不斷提升教育發展質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五育并舉”,完善科學實踐和社會實踐教育,推進學校體育改革。啟動實施學前教育質量提升行動,著力提高辦園質量和水平。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深化區域集團化辦學、學區制改革,新增2萬個中小學學位。持續支持在京高校“雙一流”建設,促進市屬高校內涵、特色、差異化發展。加強職業教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統籌發展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繼續教育。
積極做好就業增收和社會保障工作。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多措并舉穩定和擴大就業,研究制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穩定增長行動計劃。穩步提高社保待遇標準,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加強老年人、殘疾人關愛服務,完成無障礙環境建設行動目標任務。
(九)牢牢守住安全發展底線,確保首都和諧穩定。
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把維護首都安全作為第一位的政治責任和政治任務,防范化解各類風險隱患,努力打造人民群眾滿意的安全城市。
毫不放松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壓實“四方責任”,完善常態化防控機制。堅持“人”“物”同防,強化疫情監測預警,嚴格進口冷鏈食品檢測、消毒和追溯管理,持續做好社區、公共場所、人員密集和空間密閉場所等常態化防控,加強農村和城鄉結合部地區疫情防控。有序實施新冠疫苗接種方案。
提升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大力推進韌性城市建設,加強水、電、油、氣、糧食等戰略資源應急儲備和調度,保障生命線工程安全,完善城市管網系統,確保城市平穩運行。深入實施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強化食品藥品全過程監管。開展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做好城市消防、森林防火、防汛抗旱等工作。健全突發事件指揮機構運行管理機制,提高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推進平安北京建設。完善維護政治安全工作體系,保持對暴恐活動嚴打高壓態勢。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依法解決群眾合理訴求。實施地方金融監管條例,防范化解金融和債務風險。繼續提高治安科學化水平,增強不同警種合成作戰能力。健全掃黑除惡長效機制,依法嚴厲打擊突出違法犯罪,確保首都安全穩定。
深入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針。更好服務國防和軍隊建設全局,廣泛開展雙擁共建活動,做好人民防空工作,完善退役軍人服務保障,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十)持之以恒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全面提升政府服務能力和水平。
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始終,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不斷提高政府效能,努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強化政治引領。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落實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嚴守政治紀律、政治規矩,從嚴從實抓好中央第六輪巡視等反饋問題整改。結合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嚴格依法行政。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把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法律監督、工作監督,自覺接受市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市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市政協提案。加快推動重點領域、新興領域立法。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深化綜合執法體制改革,提升執法效率和監管水平。
增強政府效能。加強公務員教育管理,引導激勵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奮發有為建功新時代,努力打造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加大督查考核力度,構建上下貫通的抓落實體系。堅持政府過“緊日子”,全面加強績效管理,壓減非緊急、非必需項目支出,切實把錢用在為民辦實事上。強化服務意識,做好稅源涵養,讓企業安心成長、發展壯大。
加強廉政建設。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續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進一步精簡會議文件,切實為基層減負。推進審計監督全覆蓋。層層壓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堅決懲治各領域腐敗問題,樹立干部清正、政府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已進入決勝沖刺階段,我們要全面落實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奧理念,創新工作方式,克服各種困難,團結一心、通力協作,高質量完成各項準備工作,全力籌辦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奧運盛會。

02 政策發布

? ? ? ? ? ? 政策1

北京市醫保單位繳費比例降至9.8%

市醫保局、市財政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調整本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繳費比例的通知》。自2021年1月起,本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單位繳費比例由10.8%降至9.8%,預計每年可減輕用人單位負擔約110億元。
此前,本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含生育保險)單位繳費比例為10.8%。費率調整后,本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含生育保險)單位繳費比例為9.8%,較之前降低1個百分點。據悉,這次費率調整是落實“六保”“六穩”的具體舉措,有助于穩企業保就業,優化本市營商環境。同時,確保參保人員醫療保障待遇不降低、醫療保障制度平穩運行。
本市1月份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費在2月份進行征收,用人單位和參保人員需在2月份征繳期內按時足額繳納上月基本醫療保險費,確保參保人員待遇享受不受影響。

附:北京市醫療保障局 北京市財政局
關于調整本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繳費比例的通知
京醫保發〔2021〕1號
各區醫療保障局、各區財政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社會事業局、財政審計局,各相關單位: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六保”、“六穩”決策部署,進一步減輕用人單位繳費負擔,優化營商環境,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自2021年1月起,本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含生育保險)單位繳費比例降低1個百分點,由現行的10.8%調整至9.8%;個人繳費比例不作調整。
特此通知。
北京市醫療保障局
北京市財政局
2021年1月11日

01 學習進行時

各位代表!百年復興催人進,砥礪奮斗譜華章。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中共北京市委堅強領導下,齊心協力、勇往直前,奮力譜寫新時代首都發展新篇章,以優異成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趙晨蕊 肖名焰 白延龍
時間:2021年1月23日

02 政策發布

為進一步加強集體土地租賃住房規劃、建設、運營管理,推動集體土地租賃住房健康持續發展,2021年1月5日,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委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市集體土地租賃住房規劃建設管理的意見》。主要創新內容有:一是加強統籌,建立集體土地租賃住房項目建設工作專班。二是重點在中心城區周邊城鄉結合部及土地資源較多且有利于服務重點功能區的地帶,平原多點新城靠近產業園區的地區,以及地鐵站點、交通樞紐周邊等配套相對完善區域規劃布局集體土地租賃住房,促進職住平衡、產城融合。三是尊重市場,依據居住人群需求特點及項目實際,彈性、合理配置居住公共服務設施。按照住宅型、公寓型、宿舍型分類明確集體土地租賃住房設計標準,適當提高商業配套比例,最高可提高至地上總建筑規模的15%。合理設置機動車停車位、建筑間距及日照標準,鼓勵集體土地租賃住房項目業態混合兼容,建設宜居、宜業綜合社區。四是加強集體土地租賃住房租期、租金等運營管理,落實監管責任,統一納入平臺管理,嚴禁“以租代售”情形出現。五是加大稅費減免及金融支持,納入全市公共租賃住房建設籌集計劃的集體土地租賃住房項目,按照國家及本市公租房政策規定運營管理的,可享受稅收優惠政策。集體土地租賃房租賃住戶使用水、電、氣、熱執行居民價格。鼓勵支持保險資金、住房公積金等長期資金參與集體土地租賃住房建設。

03? 市場信息

熱點一:習總書記主持研究加快建設現代流通體系 流通產業基礎性和先導性地位與作用增強
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建議,再次強調“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并重點提到“構建現代物流體系”和“健全現代流通體系”。毋庸置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將是下階段流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支撐流通產業不斷增強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
專家指出,近年來,以“互聯網+”全面提升現代流通體系和加強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雙管齊下,使流通體系在線上和線下充分融合互動,成為我國現代流通體系領先于世界的突出特點。
2021年國家將編制“十四五”流通體系發展規劃,并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專家預期,在一系列政策利好和數字經濟背景下,我國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將呈現三個趨勢性變化。

? ? ? ? ? ? 政策2

強化全程管理深入推進
集體土地租賃住房建設

“2021年中國商業十大熱點展望”發布
商貿服務業未來如何發展

2021年1月18日,“2021年中國商業十大熱點展望”由中國商業聯合會在北京發布。“中國商業十大熱點展望”評述報告是中國商業聯合會一年一度的品牌項目,已連續發布十八年。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改變了各行各業原來的發展軌跡,作為消費前沿的商貿流通業及各類商業服務業所受影響首當其沖。其中既有實體商業的逆境支撐、涅槃重生,也有線上消費的大創新、大發展。而在這前所未有的疫情沖擊下,全球國際貿易以及社會經濟各方面都受到巨大影響,國際關系也更加復雜多變;對內整個消費市場的發展走向、市場格局、業態模式、消費認知、消費習慣等都因為疫情發生了重大改變。在這種局面下,對未來的商貿服務業發展如何預判?
在香港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的支持和中國商貿雜志社的協助下,中國商業聯合會組織有關專家學者和媒體人對宏觀經濟和商貿流通行業出現的新情況進行深入研究,并組成專家評審組于2020年9月25日和10月30日進行了討論。專家委秘書處將專家評審組提出的熱點問題梳理、歸納為19個選題,征求160多位專家委員的意見和建議,最終確定“2021年中國商業十大熱點”,并組織十大熱點展望評述報告撰寫工作。香港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根據專家的評述報告撰寫制作“2021年中國商業十大熱點英文報告”,同期向香港及海外媒體和商界人士發布。

熱點二:2021年消費品市場將快速增長 助推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2020年,面對新冠疫情的巨大沖擊和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力推動“六穩”“六保”工作,有力有效推動生產、生活秩序恢復,較短時間內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勝利,生產、消費、生活持續向好恢復。
2020年前三季度國內消費市場呈現以下特點:
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273324億元,同比下降7.2%;
2.市場物價穩定,溫和上漲,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比2019年同期上漲3.3%;
3.網上實物商品零售額實現66477億元,增長15.3%;
4.實體店消費品零售額同比下降15.2%;
5.基本生活類商品穩定增長,消費升級類商品增長較快。
專家指出,2020年我國GDP實現正增長,但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則是負增長。這既表明商業和消費受疫情影響巨大,同時也預示著未來較大的增長潛力。2021年我國疫情防控的重大勝利成效將進一步鞏固和發揮,經濟社會活動和居民商品消費、服務性消費將全面恢復到正常狀態,經濟增長、就業和居民收入增長將比2020年明顯加快,將有力推動消費的快速增長。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是我國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啟之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其中相關戰略、政策、措施的實施,將為消費的增長提供有力的新動力和良好的新環境。2020年10月國家發改委印發的《近期擴內需促消費的工作方案》,十九條工作方案的進一步落地實施,將直接或間接促進商品和服務性消費。
專家預計,2021年在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暢通國內國際大循環,全面促進消費的新發展格局下,在居民國外消費大幅回流國內的新形勢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以10%以上的速度加快增長。

(1)流通體系的數字化轉型。當前,數字化的零售體系已見雛形,中國零售業具有引領全球零售創新的潛力和經驗。下一步,批發體系的數字化重構將是重要發力點,批零高效分工協作是數字化流通體系的應有之義。
(2)流通體系與生產過程更好地融合。數字經濟時代,流通體系與生產過程的融合,將跳出渠道視角,更多發揮由市場倒推生產,由流通反向引領柔性、韌性生產的先導性作用,使二者真正成為互為你我的產銷結合體。
(3)政府支持下的超前配置的物流基礎設施是中國特色流通體系的典型特點,在數字化轉型趨勢下,將加快交通運輸及配送體系的智慧化升級。
專家強調,隨著中國特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速度加快,流通產業的基礎性和先導性將進一步增強。“十四五”期間及以后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以商流為核心、物流為基礎、信息流為先導、資金流為支持,流通產業將不斷夯實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性作用,特別是在激活小店經濟、提振鄉村市場、激發流通創業和解決勞動者生計等方面大有可為,而基于數字技術的普及應用,流通產業將更有能力引導生產精準發力,突顯流通產業對于暢通經濟內循環的先導性作用。

03 市場信息

03 市場信息

熱點四:農產品流通助力鄉村振興優勢凸顯 批發市場升級轉型加速
2020年疫情期間,作為民生事業的農產品流通業充分發揮商貿流通渠道作用,忠于職守,勇擔責任,做到農產品不脫銷、不斷貨、不斷供、不漲價,有效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必需品供應,在保供穩價、解決受疫情影響農產品滯銷賣難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專家指出,2021年農產品批發市場加快向現代化、數字化批發交易平臺轉型,農貿市場將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功能更加包容和趨向多元。農產品市場在實現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無縫銜接、促進農產品國際貿易等方面渠道優勢也將更加凸顯,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優化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環境,推進綠色環保農產品零售市場的改造升級。
二、著力發展“智慧農批”。實現線上線下融合,智慧市場、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將融入到農產品市場的數字化改造中。
三、加快建設農產品市場運營標準化、規范化。市場準入標準將提高,小規模、不規范的農產品市場將被逐步取締或自然淘汰。
四、加快冷鏈物流發展步伐,物流集約化程度大幅提升,冷鏈食品安全將更受關注。
五、強化農商互聯農產品供應鏈建設。“流通扶貧”“產業扶貧”凸顯農產品流通渠道優勢,強化農商互聯農產品供應鏈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確保脫貧不返貧。
六、深入發展農產品流通國際交流合作。消費升級刺激進口農產品消費,農產品流通國際交流合作將更加密切和深入,批發市場國際化能力提高。

熱點三: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應對模式挑戰 融入國內大市場未來可期
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全球經濟及供應鏈受到了嚴重沖擊。隨著全球需求減弱,邊境互通受阻,許多行業受到嚴重影響,尤以出口行業為甚。疫情爆發后,海外市場需求銳減,大批出口訂單遭延遲或取消,外貿企業獲取新訂單更是難上加難。與此同時,中美貿易摩擦及地緣政治問題也給全球市場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
為有效解決傳統外貿企業面臨的挑戰,幫助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國家部門和地方政府都積極制定政策措施,力求幫助外貿企業拓展內銷渠道,融入國內大循環。2020年6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的實施意見》,針對出口企業轉向內銷市場面對的主要挑戰出臺支持措施,確保產業鏈及供應鏈暢通運轉。
專家分析指出,中國的流通格局變化速度要比國外快,加上傳統渠道費用高企,而外貿企業建立自己的渠道以及專門的銷售團隊需要一定時間,因此通過電商平臺進行銷售推廣,是幫助出口企業接觸國內消費者的一種最為快捷有效的方式。針對目前出口企業面對的訂單被取消或減少、庫存積壓、線下銷售渠道受阻等問題,多家國內電商平臺均推出一系列幫扶措施,希望借助平臺自身的知名度、流量和營銷優勢,幫助外貿企業將出口產品轉銷國內市場。
專家指出,要做到長遠可持續發展,傳統以外貿為主業的企業除了服務于國外市場,還要加快融入國內市場,通過加強提升供應鏈上下游能力,特別是產品設計開發、營銷和品牌建設能力,更好地打通國內外市場。與此同時,通過出口轉內銷推動國內外標準的加快對接,實現外貿企業的轉型升級,進一步豐富國內市場供給,增加消費者選擇并帶動消費升級,有效助力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格局的快速發展。

03 市場信息

03 市場信息

熱點六:生活服務業需求強勁、潛力巨大 業態融合、數字化、平臺化將成新趨勢
生活服務業是服務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有效載體。專家認為,盡管被突發而至的疫情打亂了前進的腳步,但傳統生活服務業依然展現了蓬勃生機,“融合”成為新的發展關鍵詞。無論是多業態融合發展,還是線上線下融合,都成為如今生活服務業發展的主要趨勢。
一方面,在政府引導下,全國各地諸多生活社區積極建設社區商業、養老服務、家政服務等便民生活服務業態,打造15分鐘便民商圈。另一方面,企業也主動引進生活服務業態,餐飲、零售和文旅體等居民服務業正在加速融合,業態模式更加多樣紛呈。
專家指出,2021年隨著線上線下融合程度的提高,預計生活服務行業數字化趨勢有望持續深化,對生活服務行業轉型帶來更深遠的影響。數字化生活服務不僅能保障日常的衣食住行,而且其強大的發展韌性,也是支撐中小微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力量。體驗型服務消費迅速崛起,大量生活服務業新業態應運而生并快速發展。與此同時,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政策的支持加上消費者的需求,居家養老、社區服務等仍將成為生活服務業發展的關注重點,而多業態融合發展的趨勢也將持續。

熱點五:餐飲市場止跌回暖 綠色消費與厲行節約成行業共識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與新冠疫情影響下的2020年餐飲業損失嚴重相比,中國餐飲業將率先走出低谷,回歸拉動市場消費的引擎地位。
一、餐飲市場疫后恢復增長,外賣成餐飲新增量
新冠疫情影響下的2020年餐飲業遭受嚴重沖擊,疫情期間外賣獨大,外賣成為疫情常態化時代的餐飲業新增量。同時,餐飲業態的融合與創新、農村餐飲消費市場的培育、擴內需、促消費、“夜間經濟”、冬奧會主題餐飲的培育等將成為促進餐飲消費的新動能、新商機。
二、全面推進品質提升,綠色餐飲仍為主題
實施餐飲業質量安全標準規范,引導餐飲企業進行規范化、精細化管理,全面激發餐飲企業主動提升品質、規范管理、改善環境、優化服務、誠信自律的內在動力,使餐飲業成為彰顯和諧文明社會、安定富裕生活的載體,逐步由以政府推動為主轉變為市場自我發展、行業自我約束、企業自我提升,打造餐飲業品質不斷提升優化、持續健康發展的新局面。
三、拒烹野味、杜絕浪費,節約成為新時尚
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在餐飲行業倡導和實施包括“拒烹野味”“光盤行動”“減少餐廚垃圾”“提高食材利用”等在內的一系列針對性措施,推進“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工作從我做起,杜絕食材、點餐、消費各環節的浪費,將成為全行業普遍認同并踐行的新風氣、新時尚。
四、餐飲進入智能時代,科技引領行業發展
疫情后,餐飲業的科技理念會提升。移動互聯深入應用,促進餐飲企業擴大中央廚房服務功能,拓展網絡營銷渠道,提高電子商務交易經營水平,進一步發展移動互聯網上營銷,實現線上預訂、線下體驗相結合發展。采用智能化減少人工成本,依靠標準化降低風險的模式會引領行業的創新發展,智能炒菜機、機器人送餐、全自助無人服務的智能化餐廳進一步發展,信息化、智能化經營方式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餐飲服務中,開辟行業新增長點。未來,5G、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信息技術愈加廣泛應用,將加大科技進步在餐飲業發展中的作用。

03 市場信息

03 市場信息

熱點八:商業創新進入“深水區” 數字化商業生態加速形成
近年來,商業創新如火如荼、亮點紛呈。在2020這不平凡的一年中,見證了新業態、新模式在滿足顧客需求、便利居民消費,以及保障商品供給中的巨大作用。此間,充分應用現代數字信息技術整合渠道資源、拓展應用場景,成為企業適應市場變化、實現經營升級的核心舉措。當前,商業領域的創新與探索逐漸進入了“深水區”,新一輪的融合與變革正在發生,加速形成的“數字生態圈”將對人們的日常生活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的運行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
專家指出,在滿足消費者多樣化訴求的過程中,以細分領域間交叉融合為特征的商業創新正不斷深入。不僅經營品類、顧客對象、服務范圍、店鋪形式等特征維度的內部界限被逐漸突破,各維度屬性間相互組合留下的空白也很快被填補。其背后,則是商業服務終端之間的互聯與整合。
商業領域的深度創新離不開新一代數字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以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為支撐的人工智能,能夠使銷售預測、存貨管理、商品促銷、物流配送等商業活動過程變得更為精準和高效。同時,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的聯系變得更為緊密,為提升產品性價比創造了條件,以消費者搜索行為與評價內容為基礎的C2M反向定制也成為現實。直播電商能夠實現視頻播放、觀眾互動與拼單搶購,也有賴于移動互聯網的高速數據傳輸與基于云計算的多路轉碼、自動選擇、智能甄別等技術。
專家認為,數字信息技術正成為人類生產與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里,線上市場的范圍與規模仍將保持擴大趨勢。

熱點七:RCEP助力全球經濟復蘇 跨境電商迎來新機遇
2020年11月15日,歷時8年,由東盟十國以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共15個國家共同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簽署。
專家指出,RCEP是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也是未來對外貿易的重要平臺,在全球經濟因疫情和貿易保護而停滯的背景下,RCEP的簽署將提振各方信心,成為世界經濟復蘇的最新引擎;同時也將有效助力國家雙循環戰略,在國內消費逐漸回暖的良好勢頭下提升商品和服務供給質量,推動國內消費擴容升級,其中跨境電商更是迎來重大機遇。
一、RCEP重構區域產業鏈新格局,擴大開放助推消費升級
專家認為,RCEP的簽訂將顯著優化區域內整體營商環境,進一步促使區域內經貿規則的優化和整合,促進域內經濟要素自由流動,強化成員間生產分工合作,拉動區域內消費市場擴容升級,推動區域內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進一步發展。中國在RCEP中具備雙重身份,雙循環戰略與雙身份復合角色疊加,意味著我國將居民的廣義配置更多向商品消費進行引導,用增量的商品需求,作為樞紐助力超級自貿區,并因此實現產業轉型升級,而產業鏈的升級又進一步帶動居民收入增加和內需的擴張,并進一步助推國內消費升級。
二、跨境電商迎重大發展機遇,免稅商業成熱點
專家還觀察指出,區域內各成員國的資源、商品流動、技術和服務資本合作,以及人才合作將會更加便利,有利于創造價值和整合資源,這將為我國跨境電商在海外倉的建立與運作、東亞和東南亞市場的建立以及國際人才的招聘方面帶來巨大機遇。另外,區域一體化大市場的形成將釋放巨大市場潛力,進一步促進區域內貿易和投資往來,而隨著跨境電商便捷度的提升和零關稅帶來的商品價格優勢的釋放,將進一步加速海外高端消費回流。

03 市場信息

03 市場信息

熱點十:夜經濟邁入“2.0”時代 小店經濟蘊含大潛能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我國市場活力開始逐漸恢復,國民經濟延續穩定態勢。這其中,夜經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并在“供給”與“需求”端涌現出了大量新形態、新趨勢,我國的夜經濟逐漸邁入“2.0”時代。專家主要從兩方面進行了闡述。
一、全國紛紛點亮夜經濟
專家指出,不同于夜經濟的“1.0”版本,“2.0”版本的夜經濟由以往單一消費業態的消費模式逐漸進階成為產業多元、場景融合式,延伸到實體零售的各個環節,并成為多個城市競爭的新賽道。
當前,我國夜經濟發展進入到了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夜經濟不僅成為衡量城市經濟活力的重要指標,驅動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還發揮著擴大內需、繁榮市場、創造就業、提振信心、展現特色文化的多重功能。
二、小店經濟——平凡而偉大的“螺絲釘”
就在各地紛紛點亮夜經濟的同時,作為城市發展“毛細血管”的小店經濟也開始備受重視。2020年7月,商務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小店經濟推進行動的通知》,對小店經濟作出工作部署,通過組織全國試點、地方廣泛參與,促進小店經濟健康繁榮發展。多方支持下,小店經濟開始呈現“深V”復蘇,并展現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與韌性。
專家認為,在后疫情時代,小店經濟有望在促進就業、擴大消費、提升經濟活力、服務改善民生等方面釋放巨大能量。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小店經濟或將全面步入數字化時代,并助力更多創業者實現夢想。

熱點九:科技進步助推流通業高質量發展 智慧商業未來空間巨大
2020年的智慧門店、智慧街區、新零售商業層出不窮,智慧商業雛形顯現。如掃碼支付、人臉識別、智能導購、智能客服、智慧停車、智能自提柜,等等。在政策環境和技術進步等利好因素的推動下,物流領域的智能落地和應用進展得如火如荼。比如,倉儲端的智能倉儲系統、智能倉、數字倉,還有末端配送環節的無人車、無人機等各種智能設備開始應用于物流領域。
在技術的推動下,商業領域的便捷性、服務質量都有了明顯提升,同時用戶的多樣性需求也得到滿足。專家指出,未來技術在推動商業高質量發展上主要有三個趨勢。
第一,人工智能技術及設備將會越來越普及。應用于商業領域的無人自助收銀臺、無人車、無人機、智能客服、智能機器人等越來越多,甚至在直播帶貨領域還出現了人工智能主播,并且智能技術還將會作用于新制造,智能制造、柔性制造、云制造正在興起。
第二,隨著技術的迭代升級,商業企業的多渠道將形成合力。比如推動線上線下一體化進程,使線上的互聯網力量和線下的實體店終端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合力,從而完成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在商業維度上的優化升級。
第三,云計算、云服務助力商業效率更上一層樓。目前,商業領域非常重視大數據的應用,并進行數字化轉型。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云計算將在助力商業企業轉型上發揮重要作用,底層硬核技術升級將會給商業帶來巨大動力和極致效能。
專家表示,先進技術與商業領域的融合是一個長期過程,期間也會發生較大的變革。在融合發展之中技術會逐漸改變行業的發展特征,從而在這個過程中涌現出新的商業模式。無論如何,緊抓技術引擎,商業才有前行的機會與更多的可能。

03 市場信息

03 市場信息

04? 行業觀點

近年來,實體商業受到電商壓制,屢屢被唱衰,現實經營情況究竟如何?中國商報記者了解到,2021年,全國各地準備在年內開業的購物中心高達上千家,遠遠超出前幾年的數量。那么,購物中心是否迎來新的井噴期?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計劃開業的商業項目會因為各種原因延遲開業。根據聯商網2018年、2019年的統計數據,當年實際開業數量都只有年初統計數據的40%,參照這個比例,2021年年內能如期開業的購物中心數量將達到591家,有望創下近五年來購物中心開業數量的新高。另據贏商網統計,2016年全國新開業購物中心為465家,2017年為504家,2018年為533家,2019年由升轉降,新開業529家,而2020年全國新開業的購物中心只有400家。
“購物中心市場需求還在,但總體來看,今年算平穩增長,沒有井噴。”北京京商流通戰略研究院院長賴陽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2021年購物中心計劃開業數量之所以創下新高,一方面是因為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很多項目的招商和裝修一度暫停,影響了進度,未能如期開業,就延遲至2021年開業。另外,線下購物中心的業態組合也和過去不一樣了,目前依然有不錯的前景。“盡管線上商品更具性價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線下商品的銷售,但從新開的購物中心可以發現,更符合體驗性的生活方式消費項目越來越多,因而帶來很多體驗性、沖動性購買,從而使得線下商業項目業績回升。”他說,與此同時,很多傳統購物中心通過改造升級,也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賴陽還表示,從總體規模來看,在未來幾年,城鎮化率的不斷提升依然會對商業地產產生更多的需求,但由于大規模的地產開發高潮基本過去,出生率下降導致人口日漸減少,從而導致市場需求將呈現逐漸減少的趨勢。因此,幾大因素疊加,未來市場對購物中心的需求將呈現平穩增長趨勢。

2021年全國計劃開業購物中心數量超千家 市場重拾升勢?

近日,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廣東省2021年計劃開業116個商業項目,商業建筑面積共計932萬平方米。而江蘇省2021年計劃開業的購物中心數量更多,面積在2萬平方米以上的商業項目數量達144家。上海今年計劃開業且面積在2萬方以上的商業項目數量為50家。根據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的統計,2021年全國擬開業的建筑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商業項目數量高達1479個(不含專業市場、酒店及寫字樓),這其中還包含了部分存量改造項目。
從這些項目的分布區域來看,華東地區遙遙領先,577個擬開業量占比約39%,這一數據比位列二三位的華南、華中地區的總和還多,華南和華中地區分別擬開287個和241個。西北和華北地區2021年計劃投放量也超過三位數,三位數以下的僅東北和西南兩大區。

04 行業觀點

05? 疫情相關

權威疫苗專家邵一鳴接受《環球時報》專訪:?
中國八成人接種疫苗才能“群體免疫”

在全球新冠確診病例突破1億背景下,疫苗成為全球最受關注的話題。27日上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截至26日,我國已接種新冠疫苗2276.7萬劑次。針對疫苗接種、研制等話題,《環球時報》記者專訪了一直參加中國新冠疫苗技術評審的世衛組織疫苗研發委員會顧問、中國疾控中心艾滋病首席專家邵一鳴。
國產疫苗如何應對毒株變異?
環球時報:最近,英國、南非、巴西相繼出現新的突變毒株。據您了解,我國新冠疫苗對于這些突變毒株是否還有保護效果?
邵一鳴:一代疫苗肯定無法解決所有問題,因為病毒變異是個永恒的主題。一般來說,疫苗針對同源(homologous)毒株(strain)——也就是與疫苗研發基于的毒株或與之極為相似的病毒——保護效果是最好的,而對于與之變異大的異源(heterologous) 毒株,保護效果可能出現一定下降,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根據我國疫苗企業和實驗室的研究顯示,我國新冠疫苗對于去年上半年早期出現的一些變異毒株,中和抗體效力沒有什么變化;但是對于最近在英國流行的突變毒株,中和抗體效力變化也不大;對于近期在南非流行的突變毒株,抗體滴度稍有下降。
不過,這種中和抗體效力的變化,并不直接對應疫苗的“有效”和“無效”,只是一種百分比上的變化。只要中和抗體效力還在有效保護范圍內,疫苗就都可以說還是有效的。以我們熟悉的流感病毒為例,只有流感疫苗的中和滴度下降到原來的1/2以下時,才會影響疫苗的保護率,再審視突變株感染總人群比率后,可考慮更換新一代的疫苗。
而突變毒株對疫苗保護力的影響到底有多少,還是要看人群實際使用的情況才能確定,因為實驗室只能測試體外的情況,與體內效果是不同的。比如在兩個分別主要流行原始毒株和變異毒株的區域,觀察同一款疫苗對疫情控制情況是否有區別,來判斷變異毒株對疫苗保護力產生的影響效果。

環球時報:如果出現疫苗對變異毒株失效的情況,我國國產疫苗大概需要多長時間完成升級更新?
邵一鳴:在應對變異毒株方面,兩條反應最快的技術路線分別是mRNA疫苗和滅活疫苗,而其他像病毒載體和重組蛋白的技術路線則要很多。
對于國內滅活疫苗來說,企業在拿到變異毒株后,只需要更換病毒培養罐中的種子病毒,其他工序無需做任何調整。而對于mRNA疫苗來說,相當于只需要在化學合成圖譜上更改幾處,由機器合成和修飾后即成為更新的疫苗。
我國的滅活疫苗完成應對新突變毒株的疫苗升級更新大概需要2個月左右,mRNA疫苗大概只需要幾周。由于mRNA是化學合成技術,滅活疫苗是生物技術,后者需要時間來培育細胞,在規模生產方面滅活疫苗需質控因素較多,比mRNA疫苗的化學工程要慢一些,但前后差距應不會超過1個月。
環球時報:升級后的疫苗是否還需要把一、二、三期臨床試驗和所有審批手續重走一遍?
邵一鳴:這取決于藥品管理部門。作為一種新的生物制品,不經測試就大規模使用肯定不合適。但是,我認為這個過程是可以大大加快的,各期臨床試驗都可以加速走,不必像第一次申報新藥那樣反復地報資料、反復地審,畢竟只是極小的改動,絕大部分生產工序都一樣,而且滅活技術也已經非常成熟。
環球時報:未來新冠疫苗是否會升級成多價疫苗,以應對不同種類的毒株?
邵一鳴:完全有可能。因為我們并不知道未來某個區域到底會流行哪種優勢株,而且有優勢株也并不意味著沒有其他類型毒株。以后很可能是像流感或宮頸癌(HPV)疫苗那樣,用多價針對同時流行的不同類型的,或新出現的變異毒株。
未來需要兩三年就打一次?
環球時報:現在看來,未來新冠疫苗會不會像流感疫苗那樣,每兩三年就需要更新并重新接種一遍?

05 疫情相關

邵一鳴:存在這樣的可能性,但我認為未來新冠不會像流感那樣猖獗。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人類從未花如此大的力氣去對付流感,基本只是以常規狀態去應對,流感疫苗也是可打可不打。而由于新冠肺炎的危害遠高于流感,很多國家都采取了大規模人群檢測、高強度病例治療、隔離、追蹤、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禁足乃至封城等措施,全力應對新冠。
我的觀點是,我們不可能完全消滅新冠病毒,但可能會把它壓制到很低的程度,可能偶爾有局部散發,就好像埃博拉,每年在中非都會冒出來一些,但規模都不大。新冠像“非典”那樣完全被消滅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也沒機會形成像流感那樣季節性大規模流行。
環球時報:近日,科興疫苗在巴西三期試驗的保護率公布:該疫苗對需要醫療救治的輕癥保護效力為77.96%,總體保護效力為50.4%。您曾表示,科興疫苗在巴西試驗中總體保護效力較低的原因是受試人群都是醫護人員,環境暴露風險較大。但也有聲音認為,環境風險只會加快試驗到達終點的時間,而不會影響保護率數字,因為安慰劑組也處在同樣的風險下。您怎么看這種觀點?
邵一鳴:我舉一個例子,一個建筑公司按抗6級抗震標準蓋的樓(疫苗組)在6級地震中完全不倒,與當地倒了樓(對照組)比較,保護率很好。但此樓移到8級震區,一遇大震就損毀了,保護率下降,并不是建筑有問題,而是場景變化、風險提高了。疫苗高風險場景下的保護率下降也是同樣的道理。
同樣是滅活疫苗3期臨床試驗,科興疫苗要保護巴西高風險醫護人員(23.26每百人年)不出現新冠癥狀是難度,較中生集團疫苗保護阿聯酋普通人群(5.82每百人年)的更大。這就是中生集團疫苗的保護率(79.4%—86%)明顯高于科興疫苗的主要原因(50.4%)。
再舉一個哈佛大學猴子疫苗試驗為例:兩組各12只猴子分別打疫苗和安慰劑后,用同樣的病毒攻擊,第一輪病毒攻擊時,安慰劑組10只感染,疫苗組4只感染,疫苗的保護率是60%;第三輪病毒攻擊后,,安慰劑組12只全部感染,疫苗組有7只被感染,疫苗保護率就降到42%;第6輪病毒攻擊后,疫苗組只有1沒感染,疫苗保護率只有8%。而在新冠病人超800萬的巴西醫護人員,較新冠病人只有十幾萬

的阿聯酋普通人群,受病毒攻擊頻率高出很多,疫苗保護率也就會降低了。
環球時報:根據我國疫苗的保護率數據,大概需要多少比例的人口接種,才能建立起群體免疫屏障?這大概需要多長時間?
邵一鳴:從理論上來說,群體免疫屏障的水平Y可根據公式:(1-1/R0)x 100% 來計算。其中R0為一個感染者平均把病毒傳給幾個人的能力,新冠病毒的R0為3,Y為66%。由于疫苗保護率低于100%,加之疫苗運輸、使用中的損耗,我國大概需要 80%以上的人群接種才能建立起群體免疫屏障,這大概需要兩年左右。
不過,現實中我們還需要考慮更復雜的因素:我們一般說的免疫屏障,是指阻斷病毒的傳播,但現在無論是國產疫苗還是西方疫苗,測定的都是制止發病,而不是阻斷新冠病毒傳播。
英國阿斯利康疫苗 3 期臨床試驗中抽取一部分人進行核酸普測,發現盡管該疫苗對新冠發病的保護率為70.4%,但對無癥狀感染的保護率只有27.3%。所以,使用當前的國內外新冠疫苗,是難以建立起阻斷病毒傳播的免疫屏障的。
環球時報:如果如您所說,疫苗也難以防止無癥狀感染,那您認為未來我們有必要調整對無癥狀感染的認知和防控措施嗎?
邵一鳴:防控策略肯定會根據疫情防控的不同階段,不斷進行優化和調整的。新冠病毒防治的兩難狀態在于,它是一種介于“非典”和流感之間的病毒:“非典”病死率高,但傳播能力相對較弱,我們有可能把它一次撲滅;流感病死率低,但傳播能力很強,我們從未想過能把它撲滅。
接下來的防控策略,可能還是要看疫情會更向流感那個方向發展,還是更向著“非典”的方向發展。不過,鑒于新冠病毒對生命的傷害程度,還是有必要采取比對付普通流感更強的手段,以對經濟和社會正常生活影響更小的方式,即更低成本更高效益的新防控模式來應對它的。當前的當務之急,是并行推進傳統防控措施和疫苗接種的方法,一方面挽救生命,一方面大幅降低病毒的傳播。當前通過接種疫苗建立這樣的免疫屏障,即顯著減少發病、大幅度降低重癥和死亡,保障醫療體系的正常運轉,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05 疫情相關

05 疫情相關

80歲老人接種疫苗安全嗎?
環球時報:不久前,挪威發現23例與美國輝瑞公司新冠疫苗相關的老年人死亡病例,已對其中13例死亡病例進行評估,認為死亡原因可能與疫苗引發的發熱、惡心等不良反應有關。鑒于這種情況,您建議國內80歲以上的老人接種新冠疫苗嗎?
邵一鳴:鑒于中國目前嚴格的防控措施,國內大部分地區的中國老百姓面臨病毒感染風險并不大。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比較好的接種策略是:先擴大疫苗緊急使用人群的接種,盡快全面覆蓋保護防治一線醫護和疾控人員、保守國門的安全人員、接觸進口貨物的工作人員,交通運輸部門人員,必須前往境外疫區或高風險地區工作的人員。即優先保護國內尚有感染風險的人群,而對于風險較低的人群來說,可以先等一等,再根據國家的部署,有序地接種疫苗。
具體到老年人群體,輝瑞和Moderna公司的mRNA疫苗不良風險發生的比例和不確定性確實比較高,但在歐美疫情大暴發的背景下,老年人的確是高風險人群,尤其感染病毒后病死率非常高。所以他們的科學家在平衡風險與收益后,仍然做出讓超過80歲以上老年人接種的決定,我是可以理解的。
而對國內外所有使用的疫苗來說,盡管當前疫苗較大規模人群應用的時間都在半年左右,對新冠疫苗的中長期風險的把握,還缺乏數據的支持,但由于我國的滅活疫苗是成熟技術,在人類已有上百年的應用歷史,其不可預測性較首次用于人類的mRNA疫苗低很多。所以,我國健康的老年人接種滅活疫苗應該是可以的,風險是可控的。但鑒于我國疫情已被基本控制,不存在歐美那樣老年人也必須馬上接種的必要性,80歲以上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可以更保守一些,等一等未來將會有的保護率和安全性都更高的疫苗,也可以先給老年人周圍的人員接種疫苗,如家人、保姆和養老院工作人員,為老年人增加一道防護屏障。
我國應該在第一代疫苗取得成功后,繼續加大對后繼疫苗的支持力度,促使我國研制的不僅預防發病、還能阻斷病毒感染和傳播的疫苗早日出現。到那時,將有可能使用疫苗建立我們想建立的最理想的群體免疫屏障。

中美疫苗合作前景如何?
環球時報:西方許多輿論質疑中國疫苗的透明度。您怎么看這一問題?
邵一鳴:我國各疫苗研發機構和生產企業合作,是在全球最早開展新冠疫苗的1、2期臨床試驗,也是最早在國際刊物上發表新冠疫苗1、2期臨床試驗是數據的國家。由于我國疫情控制得好,以至于國內沒有足夠的新發病例,無法開展3期臨床試驗。當我國疫苗在境外開展3期臨床試驗時,試驗的負責單位是外方機構,是否、何時、以及如何公布臨床試驗數據,必須由外方機構決定,中方沒有決策權。
以科興在巴西的三期試驗為例,該試驗的推進全權由巴西合作方進行,科興只提供疫苗,不插手對方試驗工作的進展。而巴西方面的試驗也是采用國際化的團隊,他們聘用了一個美國的監理公司,監督試驗的總體運轉。試驗產生的數據還要交給另一個歐洲數據分析公司,開展第三方的獨立數據分析,撰寫最終的有效率和安全性報告。巴西方面何時公布、公布多少和什么數據都是由巴西決定。所以,說中國疫苗的透明度存在問題是沒有根據的。
環球時報:您如何看待中美在抗疫和疫苗合作上的前景?中國和美國的疫苗是競爭關系嗎?
邵一鳴:我認為疫情這場“大火”仍然是有希望撲滅的,但前提是中美必須要攜手合作。地球就好像是一個村子,村里平時各家有互相吵架、打架的情況,但現在村里著火了,火勢還蔓延很快,就不能村長和書記先吵起來了,而是要擱置一切爭議和矛盾,帶領全村齊心協力去救火,否則全村就有在大火中毀于一旦的危險。
未來中美在抗疫中能合作的具體領域有很多。以疫苗為例,美國有很好很先進的技術,可以做高技術的mRNA疫苗,盡管超低溫保存,運輸供應難度大,但可以提供支付得起的發達國家使用;中國研發和生產了屬于傳統技術的滅活疫苗,普通低溫保存,常溫運輸,十分適合中等收入和發展中國家使用。中美兩個大國的技術和防治產品互補性強,合作起來可以保障全球的防治需求,幫助全球各國最終撲滅這場大火。

05 疫情相關

05 疫情相關

06 聚焦專欄

這種研究互補合作,中美兩國在很多層面都可以開展。例如,中國疾控中心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簽署、經過兩國政府批準的中美復合艾滋病疫苗(中國DNA與病毒載體疫苗和美國的蛋白疫苗聯合使用)的臨床試驗合作,就即將于2021年啟動項目的臨床試驗合作。

當一個國家,還是世界上最強大的那個,以一國之力想要“弄死”一家公司,還是一家中國公司,這件事的結局似乎并無懸念。但是,任正非和華為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
2020年,是華為“極限生存”的一年,其所面臨的局面和困難,前所未有。
但必須要面對它的是1944年出生的任正非,一位已經76歲的長者,他不僅要帶領華為近20萬全球員工突出重圍,找到生機,還要做好“此生再也見不到女兒”的準備。美加釋放孟晚舟的條件是“認罪”,但父女倆都態度明確:“無罪可認”,堅決拒絕向美國低頭。
美國之所以將華為作為“靶子”,他們“害怕”的是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5G,更本質上的居心是想要遏制中國科技的發展。這也讓任正非和華為的命運走向,成為一個時代的注腳。
制裁,制裁,制裁……突圍,突圍,突圍
華為必須做最壞的打算。“在美國一波又一波的嚴厲制裁下,使我們終于明白,美國某些政客不是為了糾正我們,而是要打死我們。”11月25日,任正非在“榮耀送別會”上如是說。
這是一次悲壯的講話,在“艱難時刻”,為了自救,也為了不讓上下游供應商一起受損,華為不得不“斷臂求生”,賣掉了手機子品牌榮耀。
“最后一次現場聆聽任總的講話,之后全場合唱《共青團員之歌》,淚奔。相濡以沫沒有出路,那就相忘江湖,勇者勝。”一位榮耀員工在朋友圈寫道。據說,這首歌是任正非親自挑選的。
雖然所有中國人民都希望華為能上演一場“超燃”大戲,但以一家商業公司去對抗一個國家的“向死”打壓,談何容易。
2019年5月15日,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名單”(Entity List),和此前對待中興的招數一樣,限制華為購買美國芯片及關鍵零部件,特朗普希望借此讓華為“猝死”,至少是“休克”。

任正非:“絕境”突圍,不服輸

05 疫情相關

隨后,華為的“備胎計劃”浮出水面,海思這個研發投入超過千億,但一直被鎖在華為“保險柜”里十幾年的“備胎”,一朝天下聞。但特朗普政府看到華為轉向自研芯片,又釜底抽薪,限制華為使用美國的芯片設計軟件;之后又下令切斷了臺積電等代工廠為華為生產加工芯片,這導致華為麒麟旗艦芯片面臨“絕版”。
至今,美國已經對華為展開了數輪制裁,用各種手段,堵住了華為能夠獲得芯片的幾乎所有可能。
但華為一直在全力抗爭,尋找各種突圍的路徑,長期策略當然是依靠硬核實力自主研發生產芯片,華為的芯片制造工廠已經開始起步。而重建供應鏈的“南泥灣”項目也在推進中,以實現供應鏈的“去美國化”。
?“挖煤”“煉鋼”“種地”……不再低調的任正非在忙什么?
一貫低調鮮有露面的任正非,開始高調起來,不僅接連露面接受海內外媒體的采訪,爭取輿論對華為的認同;還頻繁考察走訪,為華為的未來發展各方奔走。
12月,任正非屢屢登上新聞熱搜,因為他去“挖煤”“煉鋼”“種地”了。12月7日,任正非到訪華陽集團,考察華為與中移動、陽煤集團聯合打造的全國首座5G煤礦。?
12月7日,農業農村部與華為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5G、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化信息技術進行嘗試,幫助傳統農業進行“智慧轉型”,打造全新“智慧農場”。
12月8日,任正非又來到湖南華菱湘潭鋼鐵集團。2019年9月12日,湘鋼“5G+智慧天車”正式亮相,這是5G實景應用在全國鋼鐵行業首次落地
可以說,華為確實“丟了芝麻”,但任正非其實早就開始“盯上了西瓜”。因為5G時代本身最大的特點就是萬物互聯,并不僅僅局限于智能手機一個場景。5G技術更廣闊和更主要的應用場景之一,就是在工業互聯網領域。華為憑借在5G上的領先技術和眾多專利,完全可以下一盤更大的“棋”。?

目前,華為主要有三大業務板塊:消費者業務、運營商業務和企業業務。在前兩塊業務都前景非常不明朗的情況下,任正非把目光放在了企業業務上。雖然2019年這部分業務在華為整體營收中占比僅10%左右,體量最小,但它最具想象空間,尤其在5G時代。
“向死而生”,任正非能否帶領華為再次穿越寒冬?
1987年,任正非以2萬多元人民幣的初始資金,創辦了一家叫華為的小公司。彼時,在ICT(信息通信技術)領域,跨國公司們相對于華為有著全面碾壓性的優勢。
但是,任正非卻帶領華為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之路,在跨國企業的夾縫中找到突破口,做那些跨國公司嫌苦嫌累的險重項目和他們看不上的雞肋生意。憑借“物美價廉”和“對客戶需求要有宗教般的信仰和敬畏”的服務精神,華為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并逐步在國內打開局面,也積累了“出海”的底氣。
開啟全球戰略的華為依然靠的是肯吃苦、能吃苦來打開局面,從偏遠、貧苦、自然環境惡劣,甚至動亂、危險的地區開始,一步步從非洲、中東,走到南美、亞太,進而走向歐美主流市場。最終,華為成為服務全球超過40%的人口、業務遍布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全球第一大ICT廠商。
當然,更為值得一提的是,在任正非的堅持下,華為每年都會拿出營業收入的15%左右作為研發投入,華為逐漸從技術跟隨者變為引領者,甚至率先挺進了“無人區”。
暴風雨或許會來得更猛烈,但要想讓這樣一家公司和這樣一群人“低頭服輸”,可能有點兒難。

06 聚焦專欄

06 聚焦專欄

聯系電話:63315933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南路10號樓

 Copyright ? 2024 陜西妙網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陜B2-2021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