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黨委宣傳部
【學理論 悟原理】
之《資本論》輔導素材選編(上)
(第一期)
學
習
路
上
編者按
今年以來,南京分行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創辦《一起學習》電子刊物后,不僅成為轄內各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的重要參考,也成為轄內干部職工理論學習的必讀刊物,深受廣大干部職工喜愛和歡迎。為了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國人民銀行委員會宣傳部關于開展“學理論 悟原理”活動的通知》(銀黨宣〔2020〕5號)部署要求,扎實推進轄內干部職工“學理論 悟原理”活動深入開展,近期,南京分行黨委宣傳部創設了《學習路上》電子微刊,與《一起學習》互為補充,主要刊載理論學習輔導資料、干部職工學習心得等。本期為第一期《<資本論>輔導素材選編》(上),供學習參考。
目錄
contents
通俗《資本論》(節選)
04
《資本論》導讀(節選)
33
2
1
僅供內部學習培訓使用,請勿外傳,請勿用作商業用途。
通俗《資本論》(節選)
洪遠朋
第一章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18年版
【學理論 悟原理】
僅供內部學習培訓使用,請勿外傳,請勿用作商業用途。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資本論》導讀(節選)
《<資本論>導讀》編寫組
第二章
來源于“學習強國”網站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2年版
【學理論 悟原理】
僅供內部學習培訓使用,請勿外傳,請勿用作商業用途。
第二節《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方法和結構
一、《資本論》的研究對象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序言中明確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要準確理解《資本論》的研究對象,首先需要弄清“生產方式”這個概念的含義。在馬克思的著作中,“生產方式”是使用頻率很高的范疇。在不同的語境下,馬克思賦予這一范疇的含義往往是各不相同的。他大致是在三種含義上使用這個范疇的。第一,指生產方法或勞動方式,即采用什么樣的生產資料、通過什么樣的勞動組織進行生產。這是在生產力的意義上使用“生產方式”這個范疇。第二,指社會生產關系。社會生產關系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生產關系特指直接的物質生產過程范圍內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例如資本主義生產中資本家與雇傭勞動者的關系;廣義的生產關系則指包括生產和流通在內的整個社會經濟關系體系。第三,指社會經濟形態,即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統一體。由于對馬克思著作中“生產方式”內涵的理解不同,所以也存在著對《資本論》研究對象的不同觀點。
作為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指導性文獻,《<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的有關思想和內容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把經濟活動區分為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依照唯物辯證法,對這些環節的考察
必須聯系生產力的發展情況。基于這樣的思想,可以將馬克思關于《資本論》研究對象的表述理解為:作為資本主義經濟形成的生產力基礎的生產組織或勞動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這里的生產關系,是狹義的,即直接生產過程中形成的關系。這種解讀是與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原理相一致的。事實上,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生產力的狀況進行了研究,這集中地反映在《資本論》第一卷關于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論述中。在那里,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從產生到確立的歷史過程的闡述,正是以勞動組織由簡單協作、工場手工業到機器大工業的發展為基礎的。不過,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經濟學不是工程和工藝研究,也不是科學技術史考證,不是從技術和工藝、生產流程層面來研究生產力。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對生產力研究的著眼點在于勞動組織的演化,以及這種演化如何引致社會生產關系的變革。
《資本論》的研究對象,還可以從它的研究目的來認識。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序言中說:“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任何社會經濟形態的運動都是由內在于它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推動的。因此,要揭示資本主義經濟形態從產生、發展到滅亡的運動規律,就必須研究它所特有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
(圖片來源于網絡)
二、《資本論》的方法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中說:“人們對《資本論》中應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這已經由對這一方法的各種互相矛盾的評論所證明。”在當時,有人說馬克思“形而上學地研究經濟學”,認為是英國古典學派的抽象演繹法;有人“發現”馬克思用的是分析的方法;有人還攻擊馬克思的方法是“黑格爾的詭辯”。為了澄清這些誤解,說明自己的方法,馬克思對俄國學者考夫曼寫的一篇關于《資本論》研究方法的文章作了具體評論。考夫曼認為,馬克思的研究方法是“嚴格的實在論的”,即唯物主義的,而敘述的方法不幸是黑格爾辯證法這種“壞的唯心主義”。他大段地引證了馬克思為在《資本論》第一卷之前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所寫的序言中關于經濟學方法問題的論述,并加以詳細解說。針對考夫曼的這種觀點,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中說:“這位作者先生把他稱為我的實際方法的東西描述得這樣恰當,并且在談到我個人對這種方法的運用時又抱著這樣的好感,那他所描述的不正是辯證方法嗎?”“我的辯證方法,從根本上來說,不僅和黑格爾的辯證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爾看來,思維過程……是現實事物的創造主,而現實事物只是思維過程的外部表現。我的看法則相反,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
《資本論》的研究方法就是唯物辯證法。唯物辯證法是關于事物的內在矛盾推動事物運動的一般規律的學說,它對自然和社會兩個領域都是適用的。唯物辯證法包含的
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的認識,也被稱為歷史唯物主義。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正是運用唯物辯證法深刻剖析了資本主義經濟形態,發現了這種經濟形態的特殊運動規律。事實上,那位俄國學者考夫曼在他的文章中引證的,正是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對唯物史觀的經典表述。馬克思將這個表述稱為“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經得到就用于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這段表述是:“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
(圖片來源于網絡)
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
馬克思在寫作《資本論》的過程中,還探討了抽象思維和理論研究的一般方法。按照馬克思對這一方法的辯證唯物主義解釋,科學的抽象是以客觀存在的具體事物為根據的,因而具體存在的事物是理論研究的出發點。經過科學的抽象,作為出發點的具體,在研究結果中表現為多樣
性的統一,即從具體存在中分析和提煉出來的許多簡單的、抽象的規定或范疇的綜合。馬克思指出:“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只是思維用來掌握具體、把它當做一個精神上的具體再現出來的方式。但決不是具體本身的產生過程。”簡言之,所謂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就是用抽象的概念或范疇對客觀存在的事物及其內在聯系進行理論描述的方法,或者說是闡述理論的方法。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中,馬克思指出:“當然,在形式上,敘述方法必須與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后,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地敘述出來。這點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在觀念上反映出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好像是一個先驗的結構了。”毛澤東在談到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寫法時說過:“研究問題,要從人們看得見、摸得到的現象出發,來研究隱藏在現象后面的本質,從而揭露客觀事物的本質的矛盾。《資本論》對資本主義經濟的分析,就是用這種方法,總是從現象出發,找出本質,然后又用本質解釋現象,因此,能夠提綱挈領。”這是對馬克思這句話原意通俗易懂的解釋。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還探討了與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相聯系的理論闡述應按歷史順序還是邏輯順序進行的問題。他認為,在一定限度內,在歷史上曾作為獨立的現象先于當前所要描述的發展了的復雜具體而存在的簡單范疇,可以作為理論思維的起點。比如商品,它在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之前就早已存在,而在資本主義社會它又發展為社會財富的一般形
(圖片來源于網絡)
式或最簡單的要素,所以,要對資本加以理論闡釋,必須以商品為起點。在這種場合,理論闡述的邏輯順序與歷史發展的順序是一致的。但是,在其他情況下,要保證理論推演的科學性,邏輯又必須擺脫歷史順序的制約。比如地租這個范疇,它在資本主義之前就存在,但要說明資本主義的地租,必須先說明作為其來源的剩余價值。在這種場合,邏輯與歷史是不一致的,甚至可能是相反的。馬克思在談到這個問題時指出:“把經濟范疇按它們在歷史上起決定作用的先后次序來排列是不行的,錯誤的。它們的次序倒是由它們在現代資產階級社會中的相互關系決定的,這種關系同表現出來的它們的自然次序或者符合歷史發展的次序恰好相反。”可見,決定理論闡述中各種范疇出現順序的,是這些范疇所反映的各種經濟現象之間的關系。這可以說是保證理論闡述的科學性的一條原則。無論理論闡述中的邏輯是否與歷史順序相符,只要它遵循了這條原則,它就是科學的。
三、《資本論》的結構
《資本論》的寫作出版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逐步成熟、不斷完善的歷史過程。在馬克思研究政治經濟學和寫作《資本論》的過程中,曾經有過不同的結構計劃,《資本論》的結構是在這些計劃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確定的。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1857一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曾提出過一個“五篇結構計劃”。這個五篇結構計劃的標題分別是:(1)一般的抽象的規定。(2)形成資產階級社會內部結構并且成為基本階級的依據的范
疇。資本、雇傭勞動、土地所有制。它們的相互關系。(3)資產階級社會在國家形式上的概括。(4)生產的國際關系。(5)世界市場和危機。從《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內容看,第三章即“資本章”的各篇標題是:第一篇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篇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篇資本是結果實的東西(利息、利潤、生產費用等)。在這部手稿的進一步寫作中,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化,馬克思又將“五篇結構計劃”進一步發展為“六冊結構計劃”。1858年4月,馬克思在寫給恩格斯的信中作了詳細說明:“1.資本;2.地產;3.雇傭勞動;4.國家;5.國際貿易;6. 世界市場。”在“六冊結構計劃”中,馬克思已經決定將原計劃的“一般的抽象的規定”不再作為單獨的一篇或一冊,而是放到作為第一冊的“資本”中。在后來出版《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以及《資本論》第一卷時,馬克思一直貫徹了這一計劃。
按照計劃和出版合同,馬克思在出版了《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之后就準備出版第二分冊,即“第三章資本”。1860年2月,在給恩格斯的信中,馬克思第一次將正在寫作和打算出版的第二分冊叫做《資本論》。1862年12月,在寫給庫格曼的信中,馬克思第一次明確地說:“它是第一冊的續篇,將以《資本論》為標題單獨出版,而《政治經濟學批判》這個名稱只作為副標題。其實,它只包括本來應構成第一篇第三章的內容,即《資本一般》。”此后直到《資本論》第一卷出版之前,馬克思一直在按計劃研究屬于“資本”冊的各方面問題,其中包括后來的《資本論》各卷中的各方面內容。因此,馬克思的研究實際上是從各個方面同時展開的,這在《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1866年10月,馬克思在寫給庫格曼的信中說:“我的情況(身體狀況和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老是把工作打斷)迫使我只好先出版第一卷,而不是像我起初設想的那樣兩卷一起出版。而且現在看來總共可能有三卷。”馬克思把《資本論》分為:第一冊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冊總過程的各種形式、第四冊理論史。第一卷包括頭兩冊,第三冊編作第二卷,第四冊編作第三卷。后來的實際情況是,馬克思在謄抄付排稿的過程中又決定,第一卷只包括第一冊,他在第一版序言結尾預告:第二卷將包括第二冊和第三冊,第三卷包括第四冊。直到恩格斯編輯整理第二冊和第三冊手稿時,才將每一冊各自編成獨立的卷,并預定第四冊“理論史”為第四卷。由于馬克思生前未能出版后幾冊,恩格斯編輯出版了《資本論》的第二卷和第三卷,而考茨基則將馬克思的《1861一1863年經濟學手稿》的一部分編輯出版為《剩余價值理論》。
以上情況表明,屬于“政治經濟學原理”的《資本論》前三卷是一個“藝術的整體”,是關于“資本一般”的完整的理論體系。但是,與最初的“五篇結構計劃”和“六冊結構計
劃”相比,《資本論》又只是馬克思的宏大寫作計劃的一部分。作為一部完整的著作,《資本論》三大卷研究的一個共同的對象或主題,就是“資本”。其中第一卷研究“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卷研究“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卷研究“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在這三卷中,馬克思是按照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來展開理論敘述的,他說:“在第一冊中,我們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作為直接生產過程考察時呈現的各種現象,而撇開了這個過程以外的各種情況引起的一切次要影響。但是,這個直接的生產過程并沒有結束資本的生活過程。在現實世界里,它還要由流通過程來補充,而流通過程則是第二冊研究的對象。在第二冊中,特別是在把流通過程作為社會再生產過程的中介來考察的第三篇中指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就整體來看,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至于這個第三冊的內容,它不能是對于這個統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這一冊要揭示和說明資本運動過程作為整體考察時所產生的各種具體形式。”
《資本論》是圍繞剩余價值這個核心來展開的。第一卷研究資本的生產過程,是以流通過程為前提的資本的直接生產過程,重點在于剩余價值的生產;第二卷研究資本的流通過程,這是在資本的直接生產過程基礎上的流通過程,是資本的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重點在于剩余價值的實現;第三卷研究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研究資本的各種具體形式(如商業資本、生息資本等)和剩余價值的各種具體形式(如商業利潤、利息、地租等),這是資本的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的統一,重點在于剩余價值如何在剝削階級內部進行分割。
(圖片來源于網絡)
正是通過分析剩余價值的生產、實現和分配,《資本論》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動規律,科學論證了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趨勢,實現了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偉大變革。
第二節? 學習資本論的意義和方法
一、學習《資本論》的意義
《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經典著作,是無產階級進行革命斗爭的理論基礎。學習《資本論》,對于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方法論,增強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都具有重要意義。
書迷習近平: 三遍通讀《資本論》
(圖片來源于網絡)
(圖片來源于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由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部分組成的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只有從整體上理解和把握這一科學體系,才能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式的理論寶庫,是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于一體的重要著作。《資本論》在政治經濟學領域實現了革命性變革,解決了導致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破產的難題,完善了勞動價值論,闡述了剩余價值理論,建立起一個包括資本的生產過程、資本的流通過程和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在內的嚴密而宏大的經濟學體系,創立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資本論》是實際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及其運動規律的科學著作,使唯物史觀得到了科學上的“證明”,標志著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自身的發展完善。《資本論》根據對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分析,論證了資本主義被共產主義取代的歷史必然性,揭示了工人階級即無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和變革中的歷史作用,因此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主要的和基本的著作”。學習《資本論》,有助于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從總體上掌握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更科學地認識和運用馬克思主義。
《資本論》體現了階級性與科學性的高度統一。它從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高度出發,通過科學地分析資本主義的社會經濟結構及其發展,不僅客觀地揭示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對立的經濟根源,而且揭示了無產階級的形成及其發展與資本主義發展的內在聯系和歷史必然性,從而論證了無產階級的
的解放與全人類解放的內在聯系和歷史必然性,揭示了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所代替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100多年來,雖然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變化,當代資本主義也出現了許多新情況和新變化,但資本主義社會的固有矛盾沒有改變,人類社會發展總的趨勢沒有也不可能改變。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再次證明了馬克思揭示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深刻性,揭示了資本主義危機的深刻根源和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合理性。學習《資本論》,有助于深刻理解當代資本主義的本質,不斷加深對人類歷史發展趨勢的認識,明辨各種思想與理論是非,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潮與主張的干擾,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信念。
《資本論》闡述了一系列需要長期堅持的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包括唯物史觀、消滅剝削制度、無產階級解放和人類解放等,為科學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也為我們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本質特征,推進社會主義事業指明了方向。比如,生產的首要性和生產的決定作用是《資本論》的一個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觀的具體體現,這有助于加深對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認識。《資本論》不僅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的特殊規律,還揭示了社會再生產和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提出了許多重要的觀點,如勞動時間的節約是人類首要的經濟規律,按比例分配社會勞動是再生產的一般條件,生產與分配、交換、消費的相互關系,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途徑和方法,價值規律是商品生產的基本規律,等等,這些思想對發展社會主義
義市場經濟具有重要意義。學習《資本論》,不僅有助于我們理解和把握其中貫穿的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更有助于我們堅持和運用這些基本原則指導中國的具體實踐,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加自覺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同時,《資本論》還是一部有著嚴謹的科學邏輯和豐富的理論內涵的著作,涉及的學術范圍和學科領域極其廣泛,除了經濟學,還包含哲學、政治、法學、社會、歷史、教育、道德、宗教、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管理科學等諸多領域的深邃見解。學習《資本論》,有助于拓寬理論和學術視野,培養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學習《資本論》的方法
《資本論》是馬克思耗費畢生精力寫作的鴻篇巨制,由于篇幅浩大、內容精深,要想真正讀懂弄通,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必須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第一,要認真研讀原著。想要真正了解并掌握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發的理論與思想,掌握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必須認真研讀原著。雖然閱讀原著對于大多數人都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但為了求得真知,更好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下定決心,花費時間和精力,孜孜以求。在閱讀《資本論》原著的同時,還應當閱讀一些對理解和認識《資本論》有重要意義的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如《共產黨宣言》、《反杜林論》、《哲學的貧困》、《哥達綱領批判
判》,以加深對《資本論》的理解。馬克思本人就曾經推薦《共產黨宣言》和《哲學的貧困》這兩本書作為閱讀《資本論》的入門讀物。另外,閱讀國內外學者研究《資本論》的學術專著,對于加深對《資本論》的理解同樣有參考和輔助價值。
第二,堅持運用唯物辯證法這個根本方法。馬克思是在唯物辯證法的指導下從事政治經濟學研究和寫作《資本論》的,因此,只有自覺運用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才能正確理解《資本論》所蘊涵的豐富思想和觀點。馬克思明確指出,
(圖片來源于網絡)
(圖片來源于網絡)
的科學性與生命力。同時,相對于馬克思那個時代而言,相對于《資本論》的某些具體理論而言,當代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確實出現了一些新現象,產生了一些新問題。科學的態度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學習《資本論》,最重要的就是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掌握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唯物主義認識方法和思想方法,克服教條主義與虛無主義。
《資本論》的方法,不僅是辯證的,而且是唯物的,是與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不同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唯物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因此,要把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作為學習《資本論》的重點,通過學習牢固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堅定馬克思主義根本立場,提高理論素養和分析研究問題的能力。
第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資本論》誕生100多年來的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實踐表明,《資本論》所揭示的基本原理是科學的,是經得住時代考驗的。當代經濟全球化趨勢、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趨勢,世界范圍內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貧富兩極分化的存在,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等,無一不有力地證明了《資本論》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
第四,堅定攀登信念,運用科學方法。《資本論》是一部浩繁的理論著作,對于一般讀者來說,學習這部著作要樹立勇于攀登科學高峰的信念,不畏艱辛,持之以恒。同時也要注意改善學習的具體方法。在閱讀《資本論》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動腦,而且也需要動手。比如,借助寫摘要、做眉批、寫旁注等方式,加深對閱讀內容的記憶與印象;還可以通過寫讀書筆記等方式,加深對一些難點問題的理解。追求真理,從來都是一件艱辛的事情。《資本論》是人類社會科學理論的一座高峰,在攀登這個高峰的過程中,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不斷攀登,同時運用一切可以使用的學習方法與技巧,才有希望最終達到這個高峰的光輝頂點。
(圖片來源于網絡)
(第一期)
學
習
路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