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精品va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网午夜_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_欧美人与物videos另

注冊

驅動力

其他分類其他2021-01-29
430

目錄

CONTENTS

驅動力

數據部

2

數說

中國肥胖地圖出爐,哪個省的人腰更粗

3

準繩

IP地址是否屬于個人信息

1

一線

架構設計:密接和次密接人員自動檢索大數據架構設計

驅動力

一線

5、密接者排查實現邏輯:
1.1,2,3類,是可以直接通過疑似病例或確診病例的訪談和相關登記記錄獲取到數據,這不涉及到大數據相關的內容。
2.4類,辦公室,車間,班組,教室等封閉區域是比較好獲取到數據,電梯和食堂如果是公開區域,那么會有一定的難度。獲取途徑:電信基站數據+人口庫基礎數據。病例附近基站連接過的通訊號碼可以確定一批實名用戶,人口庫中以通訊號碼篩選出確定的人員,去重后,得到以人的身份ID(身份證或其他證件)的數據。但是,要注意,這里有可能一部分是經過附近基站,并未出現在電梯或食堂。這樣的話在推送核酸檢測短信或者人工智能自動語音電話的時候,要注意內容的編寫。

架構設計:密接和次密接人員自動檢索大數據架構設計

01? 業務理解

以下文章來源于大數據架構之道 ,作者陳云亮
鏈接://mp.weixin.qq.com/s/iph0Cmfy2SWJWsThDuGVLQ

1、密接人員
根據中國政府網2021年5月14日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中附件4“密切接觸者判定與管理指南”的判定:
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癥狀出現前 2 天開始,或無癥狀感染者標本采樣前 2 天開始,與其有近距 離接觸但未采取有效防護的人員。
流行病學調查專業人員根 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結合相關部門提供的大數據信息,依據以下原則判定密切接觸者:
1.同一房間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
2.直接照顧者或提供診療、護理服務者;
3.在同一空間內實施可能會產生氣溶膠診療活動的醫 護人員;
4.在辦公室、車間、班組、電梯、食堂、教室等同一場 所有近距離接觸的人員;
5.密閉環境下共餐、共同娛樂以及提供餐飲和娛樂服務的人員;
6.探視病例的醫護人員、家屬或其他有近距離接觸的人員;
7.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離接觸(1 米內)人員, 包括交通工具上照料護理人員、同行人員(家人、同事、朋 友等),具體判定原則見附件 4-1;
8.暴露于被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污染的環境和物品的人員;
9.現場調查人員評估認為其他符合密切接觸者判定標準的人員。
2、次密接人員
密接的密接稱為次密接。
判定規則:密切接觸者與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的首次接觸(病例發病前 2 天或無癥狀感染者標本采樣前 2 天至被隔離管理前這 段時間內,密切接觸者與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的第一次接觸)至該密切接觸者被隔離管理前,與密切接觸者有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密閉環境工作、聚餐和娛樂等近距離接觸但未采取有效防護的人員,調查中要以與密切接觸者接觸頻繁的家屬和同事等人群為重點。

02 基礎環境

3、篩查基礎環境
很多城市政府都已經建立了大數據中心,或者數據資源中心。
這些中心現在基本上都已經上了大數據平臺(基于Hadoop的海量數據處理平臺)或者MPP(Massively Parallel Processing,大規模并行處理數據庫,比如開源的Greenplum,華為的DWS等),用來管理轄區內的人口,法人,治安,土地等。
基于這些平臺之上有諸如ICO大屏,城市大腦,城市小腦等上層應用。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其實,在平常是根本看不出來這些基礎環境差別的,無非都是將各個委辦局的數據通過共享交換平臺歸集到數據處理平臺,做些主題模型建設,即俗稱的各種庫,有法人庫,人口庫等等。
但是,突發情況確實一個很好的試金石,比如最近全國各地零星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如果數據平臺不能很好地支撐,沒有有效的數據處理,那么就無法高效的獲取到密接人員和次密接人員的信息,無法及時通知進行核酸檢測和有效封鎖隔離,容易導致疫情多點爆發,最終無法控制而一刀切的封城。
這里,我不探討哪些城市做的好,哪些城市做的不好。因為無論怎么評判,都不能抹殺了疫情一線的同胞們的辛苦和付出,這對于他們是不公平也是不道德的。
尤其是西安一碼通的一線研發彭友,你們辛苦了!
我們在這里僅僅從技術方面去探討,可以通過什么樣的技術和方法來加快疫情的控制和防范,讓大家就算在疫情發生地也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有風險。

03 處理邏輯梳理

驅動力

一線

05 展望

1.數據來源,要有可靠的數據來源提供數據。一般政府的數據除非是公安,交警等特殊部門,其他部門的數據是可以統一的共享交換平臺獲取到。
有些需要經過光閘,半自動化加載到前置機,然后才可以配置定時調度任務抽取。一般來說,掃碼采集的數據建議是實時采集匯聚到歸集庫(原始數據歸集)。
這里也有一個問題要關注,就是互聯網數據進入政府內網,需要一個DMZ區,保證數據只進不出。這類數據有很強的時間序列性質,推薦用時序數據庫或HBase這種數據庫存儲。其他數據可以用HIVE或MPPDB存儲。
2.數據采集,一般來說需要具備的采集能力包括但不限于:API,庫表,文件,ocr,IoT等。
3.數據中臺,中臺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批處理平臺,用來加工T+1的數據,這部分數據需要規范的建模,清洗。
一個是實時處理平臺,用來滿足實時應用的需求,其處理的數據一方面可以直接給下游應用使用,也可以存放到批處理平臺,進行數據合并處理。
這里的數據,一方面有原始的歸集數據,一方面有按業務主題建模的清洗后的數據,還有按業務專題加工的專題數據。所以,需要重點關注數據治理,數據治理,數據建模和數據安全。
4.數據服務,主要是對外提供數據共享服務,包括但不限于:API,庫表,文件等。
5.數據應用,由于是支持疫情防疫防控,所以相關的應用建設離不開疫情的控制,用到的技術除了傳統的APP,excel等,還可以將人工智能AI用起來,比如AI流調,AI語音通知核酸檢測等。

以上架構,從技術上來說應該是能及時,有效的實現防疫控制。各地方政府,也許有更優的解決方案,也希望能分享出來,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新冠防疫共享自己微薄的力量!
相信疫情將能很快控制住,愿大家能過個平安快樂的春節!

04 架構設計

3.5類封閉環境的密接,首先需要進入人員登記記錄信息,并能實時或者準實時進入數據資源中心。一旦某一封閉環境出現疑似病例或確診病例,那么可以直接在數據庫中篩選出來數據。
4.6類也是可以根據登記信息進行數據獲取,但是,要注意登記的數據要實時或者準實時進入數據資源中心。
5.7類現在很多公交或地鐵都有上車掃碼登記,前提是民眾要自覺登記,否則,能篩選出來的數據也是有限的。
6.8,9類需要專業的流調人員進行確認,從技術上只能按需提供數據。
6、次密接人員的排查邏輯:
1.通過人口庫獲取密接人員的家屬(同住生活,同一密閉環境)
2.通過法人庫獲取密接人員的同一辦公區域人員
3.通過車上掃碼登記數據獲取同一時間點在同一車廂的人員
4.通過人工智能自動語音系統詢問密接人員的相關信息,如到過的商場,餐廳等,同第6類一樣,自動獲取數據

以上大概描述了數據從哪里可獲取到,總的來說需要有如下架構的數據中臺和應用體系支撐:

驅動力

數說

2019年10月底,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王麗敏團隊發表在《內科學年鑒》(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指出,從2004年到2014年的十年間,中國人越來越胖了。
他們的依據之一是BMI。
BMI是衡量一個人胖瘦情況的重要標準,它的全稱叫身體質量指數,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確認的衡量成人肥胖的標準。[1] 計算公式是體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
目前,中國將普通型(全身性)肥胖定義為BMI數值達到28kg/m2(世界衛生組織的肥胖標準是30kg/m2)。[2]
在這篇名為《中國成人肥胖患病率的地理差異:來自2013-2014的全國慢性病和危險因素監測的結果》論文中,研究者通過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開展的第三次慢性病和危險因素監測,收集了174849名成人的數據。
到2014年,中國成年人的普通型肥胖率為14.0%,而在十年前,該項數字僅為3.3%。[3]

從全國范圍來看的話,男女的肥胖率差別并不大,中國男性的普通型肥胖率為14.0%,女性為14.1%。

中國肥胖地圖出爐,哪個省的人腰更粗

北方胖子多,就怪天太冷

本文轉自網易數讀,作者:席新科 趙鵬路 郭曉靜
原文鏈接:
//c.m.163.com/news/a/EUM4RSFB000181IU.html?spss=newsapp&spssid=0b2dc54232f8f103fc2fcbae439b33c2&spsw=1&isFromH5Share=article

誰才是中國最胖的省?
你有小肚腩嗎?
先別急著收腹,因為現在腰粗的人真的不少。
在中國,肥胖已然不是個別人的問題。2017年,英國醫學雜志《柳葉刀》發表的關于全球成年人體重調查的報告顯示,中國肥胖人數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胖子最多的國家。
脂肪總是在你穿衣時彰顯它的存在感,而肥胖帶來的不僅僅是身材走形的煩惱,還在威脅愈來愈多國人的健康。

驅動力

數說

啤酒肚,中國人招架不住的腹型肥胖

在這張肥胖地圖上,全國的肥胖率從北到南降低,北方的肥胖問題更突出。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的研究員王京鐘分析說,南方人肥胖率低有很多原因,其中十分關鍵的因素是天氣熱導致當地人代謝快。
而緯度高的地區,由于天氣寒冷,人們運動少,代謝也慢,更容易導致肥胖。[4]
另外,飲食結構的差異也有很大的影響。
北方菜的份量大是出了名的,在知乎上,一個南方人提問“為什么東北菜的分量這么大?”,很多回答都提到了盛菜廚具:大盤、不銹鋼盆、洗臉盆、一米口徑的大鍋…
這本質上也是拜天氣所賜,在寒冷天氣中,人們常常會吃更多、更高熱量的食物,并儲備成脂肪以應對。[4][5]

不過,光看BMI還不夠。
很多中年人雖然體重正常,沒有普通型肥胖,但內臟脂肪過多,體脂率超標,這往往會是腹型肥胖。[6]
判斷是否為腹型肥胖的方法之一,就是看腰圍。如果中國成年男性的腰圍大于90厘米或女性大于85厘米,就是腹型肥胖。[3]
而中國人的腹型肥胖率要比普通型肥胖率高得多。早在2004年時,就有25.9%的中國人有腹型肥胖,十年后更是達到了31.5%。[1]

差異較大的是地域之間。北京男女的普通型肥胖率均位居全國榜首,分別為26.6%和24.9%,這意味著每四個北京人里就有一個是胖子;而在肥胖率較低的海南,只有4.4%的成年男性偏胖。
總體來說,北方省市的普通型肥胖率要較南方省份高一些。這一點,通過地圖能更明顯地感受到。

驅動力

數據部

就像老婆餅和老婆一樣,雖然啤酒肚有啤酒兩個字,但其實和啤酒并沒有什么關系。中國人腹部肥胖率高,主要和體質有關。
根據研究,相比其他人種,黃種人更容易積聚淺層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因此,中國人的脂肪常常堆積在腰部、內臟周圍,變成蘋果形肥胖;而白人更偏向積聚淺層皮下脂肪,也就是脂肪多堆積在腿部和臀部,肥胖的人看起來更像個梨。[7]
和普通型肥胖類似,腹部肥胖率也是呈現由北向南呈逐步降低的趨勢。
不過,有小肚子比例最高的地區不是北京,而是天津,天津男性及女性的腹部肥胖率分別達到了54.4%及49.4%。這意味著超過一半的成人有可能在為肚子上的贅肉苦惱著。

驅動力

數說

從上圖可以看到,從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人的糧谷類食物攝入量基本穩定,而增長最明顯的就是油脂和肉。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任副教授范志紅認為,脂肪攝入量過多的原因主要是炒菜用油過量、食用過多油脂烹調的面點、高脂肪零食以及肉類食品攝入過量。[8]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飲食習慣也導致了很多國人偏胖——雜糧吃得少。
《柳葉刀》在今年4月發布了195個國家和地區飲食結構造成的死亡率和疾病負擔分析,其中中國人的飲食結構存在三個問題:鹽太多、水果太少和全谷物太少。[9]
我們日常吃的大米、白面都是精制谷物,去掉了膳食纖維,消化快,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而與平均體重增長同步的,是各種慢性病發病率的提高。

不只是身材,肥胖還影響你的健康

而腹部肥胖率較低的地區依然是海南和廣西這兩個地方,海南成年男性的腹部肥胖率是16.5%,廣西成年女性的腹部肥胖率則為17.7%。比例差不多只有天津地區的三分之一。

研究人員估計,在2004到2014年間,中國普通型肥胖率增長大約90%,腹型肥胖率增長超過50%。[1]為什么肥胖率上升這么快?
答案很簡單:吃得太飽了。
在《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發布時,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就指出:中國居民“脂肪攝入量過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過30%。”

驅動力

數說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糖尿病并發癥高達100多種,是目前已知并發癥最多的一種疾病。臨床數據顯示,糖尿病發病后10年左右,將有30%~40%的患者至少會發生一種并發癥,且并發癥一旦產生,藥物治療很難逆轉。[13]
同時,糖尿病的未確診率非常高。在醫療設施相對完善的美國、德國,糖尿病患者的未確證率都達到了38.2%和47.6%,而其他多數國家的未確證比例甚至更高。
這意味著,相當多的糖尿病患者錯失了最佳治療機會。
雖然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肥胖的危害,辦了各種各樣的健身卡,但在工作、房貸等各種各樣的壓力下,還是會有很多人忍不住在深夜點份外賣,用燒烤、炸雞、奶茶來緩解一下俱疲的身心。
至于減肥,那是明天開始的計劃。

肥胖是撬動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發生的一個“支點”。中重度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會讓發生冠心病、高膽固醇的風險提高。
醫學界把與肥胖相關的冠心病、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和腦血管意外稱為“死亡五重奏”。
此外,肥胖也會帶來患癌風險。
目前已經明確發病率可因肥胖而升高的癌癥有:子宮內膜癌、食道癌、胃癌、肝癌、腎癌、多發性骨髓瘤、腦膜癌、胰腺癌、 腸癌、膽囊癌、乳腺癌(絕經后) 、卵巢癌、甲狀腺癌。[10]
而在肥胖帶來的眾多疾病中,糖尿病是影響中國人最明顯的一種疾病。2019年6月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指出,中國是糖尿病患病率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11]
在國際糖尿病聯盟(IDF)近日公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圖》(第9版)中,全球約有4.63億成人患糖尿病(20-79歲),而這其中有1.16億患者來自中國,占比達到了25%。

驅動力

準繩

二、IP地址在實踐中的應用及由此引發的問題

基于IP地址獲取地理位置在互聯網中有廣泛的服務場景,最具代表性的是廣告投放。中國廣告協會就曾指出,IP地理信息是數字經濟中重要的生產力要素之一,也是互聯網廣告生態運行的重要基礎數據。[4]基于城市的地域定向廣告是互聯網精準服務的重要內容,在廣告投放中匹配潛在客戶的城市位置,這一方面有助于廣告主更加高效、便捷地觸達目標消費者,另一方面也幫助網絡用戶更容易獲取到更感興趣、相關度更強的內容和服務。[5]
除此之外,在搜索、信息流、點評團購等服務場景下,IP地址也有非常廣泛的應用,本質上都是網絡運營者結合用戶所屬城市位置來提供更具相關性的商品或服務。
由于IP地址是用戶實現上網必然攜帶的參數,這就意味著在技術實現上網絡運營者可以無需額外操作成本,即可直接獲取到用戶上網的IP地址(對比:通過系統權限獲取的地理位置需要用戶彈窗授權)。但IP地址的擴展使用雖然便利了互聯網服務商運營,但也引發了用戶的擔憂,甚至造成用戶“被跟蹤”的疑慮。
而要解決上述問題,則需要認定,IP地址是否構成法律意義上的個人信息,用戶對IP地址是否享有基于個人信息的權利。

除此之外,以IP地址的分配方式劃分,IP地址可以分為固定IP地址(也稱靜態IP地址)和動態IP地址。固定 IP 地址是長期固定分配給一臺計算機(或路由器)使用的 IP 地址,一般是特殊的服務器才擁有固定 IP 地址。動態IP地址是因為隨著上網設備不斷激增,IP地址資源非常短缺,通過電話撥號上網或普通寬帶上網用戶一般不具備固定IP地址,而是被動態分配給暫時的一個IP地址。一般民用IP基本是使用動態IP,也就是說同一IP并不必然與一臺設備綁定。有時候,互聯網服務提供商會將同一個 IP 地址分配給大量計算機,因而可能出現多臺計算機使用相同 IP 地址的情況。
如上所述,IP地址的分配特性讓其除了原始功能之外,還衍生出了又一重要功能——位置識別。談到基于IP地址的位置識別,就不得不引出移動互聯網應用APP獲取用戶地理位置的另一個功能——“系統權限”。
IP地址是用戶實現上網所必須的字段,網絡服務商可以基于IP地址定位到用戶的大概位置,但這個定位是非常模糊、不精確的,最多到城市、區/縣級別。但APP的“地理位置”權限是移動智能終端操作系統(Android,ios等)向APP開放的、對移動智能終端資源的訪問許可。通俗來講就是系統將地理位置作為一項可以開放申請的權限許可給APP開發者,APP開發者可以向系統申請,系統則會向用戶提供授權彈窗,當用戶授權同意后,APP開發者即可通過系統獲取到該用戶當前所在的地理位置。系統提供的地理位置定位一般通過GPS、WIFI、基站等方式獲取,精準度可縮小到幾米以內。[3]
實際上,厘清這兩種獲取地理位置方式的不同,就能解釋部分APP用戶的疑惑,“為什么明明我關閉了手機的地理位置授權,APP還是能知道我在哪個城市呢。”

IP地址是否屬于個人信息?

以下文章來源于網絡法實務圈 ,作者百度公司高級法律顧問,馬寶蓉
鏈接://mp.weixin.qq.com/s/KilQCTJH5howMycDEnwO9g

我國《民法典》對個人信息權益的確立,以及《個人信息保護法》對個人信息的全面保護,必將給個人信息相關的法律適用帶來巨大增量和變量。個人信息的范圍就像是某種權利束,每增減一項都可能產生重大影響。
IP地址作為互聯網絡協議的重要組成部分[1],在互聯網世界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在個人信息保護越來越受關注的當下,基于IP地址的擴展應用也引發了一些擔憂。而關于IP地址是否屬于個人信息,縱觀國內外司法實踐,并未形成一致意見。隨著《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實施,“個人信息”有了法律概念上的統一,但關于IP地址是否屬于個人信息仍需回歸個案分析,在實踐中做出認定與平衡。

一、IP地址的概念及作用

IP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是指互聯網協議地址,又譯為網際協議地址。IP地址是IP協議提供的一種統一的地址格式,它為互聯網上的每一個網絡和每一臺主機分配一個邏輯地址。通俗來講,IP地址是為了區分互聯網上數以億計的設備而給每個設備分配的一個標識,以識別該設備在網絡中的位置,如果沒有IP地址,我們將無法知道哪個設備是發送方,無法知道哪個是接收方。

IP地址由“網絡部分和主機部分”兩部分構成。網絡位是指該地址所處的網絡能劃分幾個網段,主機位則是指每個網段容納多少臺電腦。從IP地址構成來看,其中并不包含指向物理性“地理位置”的字符。但其實由于IP是由IP地址分配機構(常見是基礎電信運營商)分配,因此同一物理區域下的用戶在部分IP號段上是一致的。IP一般可以定位到城市、區縣級別。比如在谷歌廣告中,谷歌就闡明Ad manager會根據用戶的IP地址來定位,可定位的地理區域包括城市、國家地區、縣/郡等。[2]

驅動力

準繩

四、IP地址是否屬于個人信息的作者觀點

筆者認為,IP地址本身并不構成個人信息。如前所述,IP地址從 “可識別”上并不具有識別性,運營商分配給用戶的IP可能是動態的、共享的IP,每一個IP背后對應著成千上萬的個人,是一個群體標識,而非個體標識。而且,IP地址本身的存在并不具有指向或者關聯個人的天然目的,且基于網絡連接的技術原理,網絡服務商不可避免將要收集傳輸IP地址,這種基于網絡連接服務的參數攜帶,顯然不應認定為同時是對個人信息的收集。
但當企業將IP地址與自然人個人身份做結合,且應用于網絡鏈接技術無關的場景,考慮到與已識別的自然人關聯,對IP地址的處理活動很可能被認定為落入《個人信息保護法》規定的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中。因此,對IP地址的處理活動仍然需要放到具體個案場景中,通過充分的還原使用場景、目的和方式,才能判斷其是否有和其他信息關聯構成個人信息的可能,且這種判斷應該是一種“實質上的或者合理推斷的可能”,而不是“設想的可能”。
可以說,這仍然是一個極具爭議的領域,不過我們觀察到,比起激烈的理論爭辯,企業已經考慮先行通過一種事先的告知設計來規避自身可能因IP地址使用引發的合規風險,比如抖音、淘寶、美團、百度等國內企業,均已經完善關于IP地址處理使用的告知,包括以隱私政策、APP隱私彈窗等不同方式告知用戶。有趣的是,在谷歌產品服務中,雖然谷歌也詳盡告知了其基于IP地址位置提供的搜索服務,但根據 Google 所作的闡釋,個人身份信息不包括IP 地址。對比之下,國內的企業則巧妙回避了這個問題。

在本案中,法院經過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利益平衡分析,基于公眾對聯邦機構的監督,批準了原告的動議。在從個人實質隱私利益層面分析時,法院認為有一種有力論據是,這些數據可以和其他可用信息結合起來,創建詳細私密的個人資料,即使 IP 地址和其他特定于設備的信息本身不會透露一個人的身份或任何其他識別信息,但它們可用于幫助拼湊其他信息并將其與特定人相關聯。但這種披露損害重大隱私利益的證明應由FCC來舉證。[9]
就國內外的立法及司法實踐來看,各方已經開始逐漸認識到IP地址在數字化服務中的巨大應用場景,但IP地址是否屬于個人信息仍然是一個存在較大爭議的問題。CCPA雖然規定了IP地址屬于個人信息,但由于取消了個人信息是否包括企業無法連接到特定消費者或個人的解釋,這也給企業合規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有待于后續的監管或者司法實踐予以進一步明確。

三、國內外司法實踐關于IP地址是否屬于個人信息的認定

IP地址是否屬于個人信息,在國內外的司法實踐中已有一些認定。
在2012年歐盟法院的Patrick Breyer 與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案件中,[6]Patrick Breyer起訴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認為在其訪問了德國聯邦機構提供的網站后,該機構存儲了其訪問網絡的IP地址。歐盟上訴法院審理認為,IP地址不是個人數據,因IP地址本身沒有辦法識別用戶。數據是否可歸類為“個人數據”取決于其是否可以識別特定用戶。但在本案中,由于Breyer訪問網站服務中披露了個人身份信息,則IP地址、訪問網站日期構成個人數據,因為網站運營者可以通過這些信息識別到該用戶。
在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理的凌某某起訴抖音APP侵害個人信息權益案件中,[7]凌某某認為抖音APP在其不知情的情況下收集、使用所在城市位置信息,構成對其個人信息的侵害。抖音答辯稱并未侵害凌某某基于“位置信息”主張的個人信息權益,理由為抖音是通過原告IP地址獲得的不能識別個人身份的城市級別的模糊位置信息,不能與特定人相關聯,不滿足個人信息要件。在本案中,北京互聯網法院的法官對IP地址是否構成個人信息采取的是“組合識別”的認定方式,法院認為考慮信息是否屬于個人信息不應割裂地單獨判斷,而應結合具體場景以信息處理者處理的“相關信息組合”進行判斷。法院審理認為,抖音已經收集了用戶的手機號碼,因手機號碼具有可識別性,在收集了手機號碼的情況下,地理位置與手機號碼組合能夠識別到特定人,因而屬于個人信息。
2013年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修訂的《兒童在線隱私保護法案》(COOPA)合規指南中指出,根據COOPA,以下各項均被視為“個人信息”,包括“可永久性并跨不同網站識別某一用戶的永久性標識符,如IP地址……等。”[8]
2019年美國《加州消費者隱私法案》(CCPA)中有關個人信息的定義,在“身份標識”中列舉了“IP地址”。但實際上該法案制定的過程中一直存在較大爭議。據了解,加州總檢察長曾發表過修改意見,認為“企業收集但未鏈接到并且無法將該IP地址與特定消費者或家庭鏈接的IP地址不屬于個人信息”,不過該觀點在后續的草案修改中未被納入法案解釋中。
在2020年New York Times v.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案中,紐約時報起訴聯邦貿易委員會(FCC),認為在修訂《開放互聯網規則》征求意見的過程中,FCC官方網站存在超過200萬評論,這其中包含大量虛假評論,企圖誤導干擾真實評論用戶。紐約時報申請服務器日志中披露評論用戶的IP地址和“The User-Agent headers”,后者是有關用戶設備信息的標識,如操作系統、操作系統版本、瀏覽器版本、瀏覽器平臺和語言設置,有助于區分共享相同 IP 地址的不同用戶。FCC對此表示拒絕,認為根據《信息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FOIA)第六條規定,披露該種信息構成對用戶個人隱私的侵犯,屬于法律規定的豁免情形。

驅動力

準繩

[參考資料]:
1、參見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08),//www.cac.gov.cn/files/pdf/hlwtjbg/hlwlfzzkdctjbg022.pdf,最后訪問時間2022年1月9日。
2、參見//support.google.com/admanager/answer/2884033?hl=zh-Hans&ref_topic=9641471,最后訪問日期為2022年1月9日。
3、參見 //lbsyun.baidu.com/products/location,最后訪問時間2022年1月9日。
4、參見中國互聯網協會互聯網廣告數據服務平臺網站,網址//www.china-caa.org/digital/givt/ipdetail,最后訪問日期為2022年1月12日。
5、作者注:互聯網定向投放的廣告主并不能直接獲取到用戶信息,廣告主通過廣告平臺只能看到 “北京市”“上海市”,既不可獲取用戶原始信息,也不可識別用戶。如百青藤、廣點通、穿山甲等主流廣告平臺都是采取這種方式為廣告主提供廣告投放服務。
6、參見//curia.europa.eu/juris/document/document.jsf?docid=184668&doclang=EN,最后訪問日期為2022年1月12日。
7、參見北京互聯網法院(2019)京0491民初6694號民事判決書。
8、參見吳沈括、張力威,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兒童在線隱私保護法案(COPPA)合規指南中譯本,可參見//mp.weixin.qq.com/s/179hrpuQOW7R9fgGlc5msw,最后訪問日期為2022年1月12日。
9、參見//law.justia.com/cases/federal/district-courts/new-york/nysdce/1:2018cv08607/501225/33/,最后訪問日期為2022年1月12日。

投稿電話:1580-136-5057
?投稿郵箱:kai.zhao@yeepay.com

 Copyright ? 2024 陜西妙網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陜B2-2021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