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長征路上,有風有雨是常態,風雨無阻是心態,風雨兼程是狀態。
2022年7月第19期
contents
目錄
《和聲》編委會
馬萬成
王? ? 晶
竇麗娜? ??
徐? ? 威?
丁國強
王振軍? ??
崔? ? 艷
王? ? 梅? ??
常? ? 娜? ??
黨? ? 琦? ? ?
趙志敏? ??
康琳娜? ??
傅若喬? ??
關? ? 越? ??
于? ? 昊? ??
李? ? 艷? ?
李? ? 琳
鄭鐘躍
李? ? 敏? ??
時利娜
孫志敏? ?
于佼月
宋? ? 曼
黨旗飄飄
04? ?習近平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
特別關注
12? ?打造全景、全員、全科的民小美育(馬萬成)
22? ?同溯藝術之源 共塑和諧之美(傅若喬)
25? ?校園,就是我們的美育課堂(丁彥民)
26? ?給孩子們一個真實生動的美育課堂(馮靜)
27? ?美育無聲的滲透在每個民小人心中(王穎)
28? ?讓美育更貼近孩子,更貼近生活(韓旭)
29? ?充滿生命力的美術課堂(李琦)
30? ?全景美育點亮美好心靈(楊樂亭)
31? ?潛移默化 潤物無聲(盛夏)
32? ?全面美育觀潤物于無聲(鄭鈡躍)
34? ?創建高效美育課堂(任梅)
36? ?美育滲透 學科整合(汪紅)
43? ?例談“雙減”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的作業設計(孫志敏)
47? ?小作業 大思考(時利娜)
04
05
與書為伴
60? ?《教育協作》
60? ?《今天怎樣做教師》
61? ?《有效課堂提問22條策略》
61?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
61?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的心靈》
思辨之音
50? ?借助課堂提問 發展思維品質
不負韶華
57? ?“小家”緊系“大家” 感悟習近平的家國情懷(推薦人:馬萬成)
教師學堂
37? ?美育滲透 學科整合(孟佳琪)
38? ?讓孩子在舞動中感受身邊的“美”(卞一賀)
40? ?美美與共 和諧共生(李倩茹)
41? ?大美不言 大愛無聲(孫詩幔)
總編輯
主編
編委
執行編輯
STUDY? ON
黨旗飄飄
習近平
同胞們,朋友們:
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集會,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舉行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
? ? ? ?首先,我向全體香港居民,致以誠摯的問候!向新就任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向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主要官員、行政會議成員,表示熱烈的祝賀!向支持“一國兩制”事業、支持香港繁榮穩定的海內外同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 ? ?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記載著華夏先民在嶺南這片土地上的辛勤耕作。鴉片戰爭以后的中國近代史,記載著香港被迫割讓的屈辱,更記載著中華兒女救亡圖存的抗爭。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波瀾壯闊的百年奮斗史,記載著香港同胞作出的獨特而重要的貢獻。有史以來,香港同胞始終同祖國風雨同舟、血脈相連。
? ? ? ?香港回歸祖國,開啟了香港歷史新紀元。25年來,在祖國全力支持下,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一國兩制”實踐在香港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功。
? ? ? ?——回歸祖國后,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的壯闊洪流中,敢為天下先,敢做弄潮兒,發揮連接祖國內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橋梁和窗口作用,為祖國創造經濟長期平穩快速發展的奇跡
(2022年7月1日)
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香港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對接國家發展戰略,繼續保持高度自由開放、同國際規則順暢銜接的優勢,在構建我國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新格局中發揮著重要功能。香港同內地交流合作領域全面拓展、機制不斷完善,香港同胞創業建功的舞臺越來越寬廣。
? ? ? ?——回歸祖國后,香港戰勝各種風雨挑戰,穩步前行。無論是國際金融危機、新冠肺炎疫情,還是一些劇烈的社會動蕩,都沒有阻擋住香港行進的腳步。25年來,香港經濟蓬勃發展,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穩固,創新科技產業迅速興起,自由開放雄冠全球,營商環境世界一流,包括普通法在內的原有法律得到保持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社會大局總體穩定。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的勃勃生機令世界為之贊嘆。
? ? ? ?——回歸祖國后,香港同胞實現當家作主,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香港真正的民主由此開啟。25年來,以憲法和基本法為基礎的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穩健運行,中央全面管治權得到落實,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正確行使。制定香港國安法,建立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制度規范,修改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確保了“愛國者治港”原則得到落實。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民主制度符合“一國兩制”方針,符合香港憲制地位,有利于維護香港居民民主權利,有利于保持香港繁榮穩定,展現出光明的前景。
同胞們、朋友們!
? ? ? ?“一國兩制”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一國兩制”的根本宗旨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中央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家好,為了香港、澳門好,為了港澳同胞好。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上,我曾經講過,中央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堅持兩點,一是堅定不移,確保不會變、不動搖;二是全面準確,確保不走樣、不變形。今天,我要再次強調,“一國兩制”是經過實踐反復檢驗了的,符合國家、民族根本利益,符合香港、澳門根本利益,得到14億多祖國人民鼎力支持,得到香港、澳門居民一致擁護,也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贊同。這樣的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變,必須長期堅持!
? ? ? ?同胞們、朋友們!
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
STUDY ON
黨旗飄飄
溫故知新,鑒往知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豐富實踐給我們留下很多寶貴經驗,也留下不少深刻啟示。25年的實踐告訴我們,只有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一國兩制”的實踐規律,才能確保“一國兩制”事業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行穩致遠。
第一,必須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一國兩制”方針是一個完整的體系。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是“一國兩制”方針的最高原則,在這個前提下,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享有高度自治權。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特別行政區所有居民應該自覺尊重和維護國家的根本制度。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將為香港、澳門創造無限廣闊的發展空間。“一國”原則愈堅固,“兩制”優勢愈彰顯。
第二,必須堅持中央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相統一。香港回歸祖國,重新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建立起以“一國兩制”方針為根本遵循的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中央政府對特別行政區擁有全面管治權,這是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的源頭,同時中央充分尊重和堅定維護特別行政區依法享有的高度自治權。落實中央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是統一銜接的,也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夠把特別行政區治理好。特別行政區堅持實行行政主導體制,行政、立法、司法機關依照基本法和相關法律履行職責,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既互相制衡又互相配合,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
第三,必須落實“愛國者治港”。政權必須掌握在愛國者手中,這是世界通行的政治法則。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人民會允許不愛國甚至賣國、叛國的勢力和人物掌握政權。把香港特別行政區管治權牢牢掌握在愛國者手中,這是保證香港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守護好管治權,就是守護香港繁榮穩定,守護七百多萬香港居民的切身利益。
第四,必須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中央處理香港事務,從來都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加以考量,從來都以國家和香港的根本利益、長遠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香港的根本利益同國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中央政府的心同香港同胞的心也是完全連通的。背靠祖國、聯通世界,這是香港得天獨厚的顯著優勢,香港居民很珍視,中央同樣很珍視。中央政府完全支持香港長期保持獨特地位和優勢,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維護自由開放規范的營商環境,保持普通法制度,拓展暢通便捷的國際聯系。中央相信,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香港必將作出重大貢獻。
同胞們、朋友們!
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香港同胞從未缺席。當前,香港正處在從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的新階段,未來5年是香港開創新局面、實現新飛躍的關鍵期。機遇和挑戰并存,機遇大于挑戰。中央政府和香港社會各界人士對新一屆特別行政區政府寄予厚望,全國各族人民對香港滿懷祝福。在這里,我提出4點希望。
第一,著力提高治理水平。完善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增強治理效能,是把香港特別行政區建設好、發展好的迫切需要。行政長官和特別行政區政府是香港的當家人,也是治理香港的第一責任人。要忠實履行誓言,以實際行動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維護基本法權威,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竭誠奉獻。要按照德才兼備的標準選賢任能,廣泛吸納愛國愛港立場堅定、管治能力突出、熱心服務公眾的優秀人才進入政府。要提升國家觀念和國際視野,從大局和長遠需要出發積極謀劃香港發展。要轉變治理理念,把握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把有為政府同高效市場更好結合起來。要加強政府管理,改進政府作風,樹立敢于擔當、善作善成新風尚,展現良政善治新氣象。
STUDY ON
黨旗飄飄
第二,不斷增強發展動能。香港地位特殊,條件優良,發展空間十分廣闊。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抓住國家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中央全力支持香港同世界各地展開更廣泛、更緊密的交流合作,吸引滿懷夢想的創業者來此施展抱負。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積極穩妥推進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充分釋放香港社會蘊藏的巨大創造力和發展活力。
第三,切實排解民生憂難。“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樂者,同天下之憂。”我說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當前,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變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寬敞一些、創業的機會更多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年紀大了得到的照顧更好一些。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新一屆特別行政區政府要務實有為、不負人民,把全社會特別是普通市民的期盼作為施政的最大追求,拿出更果敢的魄力、更有效的舉措破難而進,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讓每位市民都堅信,只要辛勤工作,就完全能夠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第四,共同維護和諧穩定。香港是全體居民的共同家園,家和萬事興。經歷了風風雨雨,大家痛感香港不能亂也亂不起,更深感香港發展不能再耽擱,要排除一切干擾聚精會神謀發展。香港居民,不管從事什么職業、信奉什么理念,只要真心擁護“一國兩制”方針,只
要熱愛香港這個家園,只要遵守基本法和特別行政區法律,都是建設香港的積極力量,都可以出一份力、作一份貢獻。希望全體香港同胞大力弘揚以愛國愛港為核心、同“一國兩制”方針相適應的主流價值觀,繼續發揚包容共濟、求同存異、自強不息、善拼敢贏的優良傳統,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我們還要特別關心關愛青年人。青年興,則香港興;青年發展,則香港發展;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要引領青少年深刻認識國家和世界發展大勢,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識。要幫助廣大青年解決學業、就業、創業、置業面臨的實際困難,為他們成長成才創造更多機會。我們殷切希望,每一個香港青年都投身到建設美好香港的行列中來,用火熱的青春書寫精彩的人生。
同胞們、朋友們!
“愿將黃鶴翅,一借飛云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經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推進“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成功實踐是這一歷史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堅信,有偉大祖國的堅定支持,有“一國兩制”方針的堅實保障,在實現我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香港一定能夠創造更大輝煌,一定能夠同祖國人民一道共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榮光!
在基礎教育階段,為了將美的文化、美的情感傳達給學生,學校構建了全學科融合的美育體系,形成了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美育格局。校園里、生活中,處處都是學生們的美育大課堂。本刊特別報道,將會帶著大家跟隨校長的主題文章,一起去聽聽藝術學科的老師們是如何思考與踐行學校美育理念的。
FOCUS ON
特別關注
數學學科組
北京海淀區民族小學(以下簡稱“民族小學”)始建于1890年,是一所擁有130多年發展歷史的學校,它坐落在馬甸后黑寺古建群之上。學校幾經更名,“馬甸回民義學”、“廣育小學”“回民學院一附小”“馬甸小學”都曾是它的民資。2004年12月2日,更名為大眾熟知的“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近20年來的變革創新,讓這所百年老校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來到民族小學,你會禁不住稱贊校園的美麗與靈動,同時也能對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理念感同身受。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民族小學,講的是如何在少年兒童中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總書記提出的“記住要求、心有榜樣、從小做起、接受幫助”通俗易懂,孩子們能聽懂、能理解,更為學校指明了方向。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更是強調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美育全過程。
立足“四有課堂”?
?讓研究性學習真實發生
02
一、全景美育——校園就是我們最好的美育作品
美育要從自然中去實現。小時候,我家在圓明園背面,上學在清華附中。那是每天要穿過圓明園四趟,因此給我留下很深刻的意向,對我個人的審美影響也很大。從圓明園的東門往里走,南邊有幾棵樺樹,晚上放學時在余暉照耀下的婆娑樹影和那種光影氛圍讓我非常難忘。當時有人在那里寫生,那樣的景色在列賓的畫作里也能看到。所以我認為自然是最好的美育啟蒙。自然不僅蘊含著生命的發展規律,還具有精微的線條、色彩和結構等美學表現。了解自然、親近自然,才能深入體會到更真實、更美的東西。
我們的校園不大,約3000平方米,有一個小動物園,還種了100多種植物,包含18種果樹,各類植物按照時節,依次登場。我們的校園本身就是一個美術課本、一個美育課堂,這里的東西比美術書上的更靈動、鮮活,更值得孩子們去欣賞、去品味、去用畫筆畫下來。明德堂內桌子玻璃蓋板下就展示著學生們的水墨校園景色作品,他們用自己的雙眼捕捉校園里的美景。
我們建議教師可以把課堂放在校園里,讓學生們從生動、鮮活的大自然中獲得感受、探索奧秘,進而形成認知,把書本上的知識與身邊真實的事物結合起來,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當然,每個人的審美是不一樣的。知識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實踐,又高于生活和實踐,如何讓孩子們在一個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習得知識與技能,是需要我們下功夫來實現的。比如畫一個杯子,如果看到的是書上的杯子,孩子們可能會按照樹上的視角、構圖和色調去畫。但如果觀察的是一個真實的水杯呢?那它在每個人的眼中都是不一樣的,在心中的含義也是不同的。這樣的教學才是靈動、多元的。
民族小學的大門、雕梁畫棟的樓舍和姿態萬千的植物相映成趣。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民族小學,他一進校園便贊嘆道,沒想到在海淀還有這樣一所古香古色、文化底蘊深厚的學校。校園就是民族小學最好的美育作品,包括整體的規劃、風格、氣韻,都蘊含著民族小學全體師生對美的追求。不同時期我們對美有不同的認識,這個是不斷變化的,但對美的追求是始終不變的。
二、全員美育——我們的一種群體意識
學校的全員美育意味著全學段、全學科、全體教育者的參與,這甚至成為大家的一種群體意識。學校主張人人都是美育教師、人人都是美育對象、處處都有美育的身影。
在我們舉辦的所有活動中,甚至是在所有學科的學習過程中,都能找到藝術的身影。學生愿意用藝術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學校也會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展示平臺,為學生個人舉辦書畫展,還邀請家長和專家們共同參與進來。有的親友會為了參加孩子的書畫展專程從國外飛回來,他們覺得能在這么小的年級舉辦個人展覽非常了不起,很有紀念意義,同時也能很好地促進學生在這個領域的深入學習和發展。我們不在乎形式高不高端,關鍵在于通過美育這個環節,讓學生有意識地去感受、去欣賞,并獲得積極的回應。
書法是我們學校全體師生的三大必修課之一,是美育的重要載體,而且我們非常強調書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校園中的很多提示牌都是學生用毛筆寫的,一是將書法這種傳統的文化藝術形式應用在現實生活中,二是通過這個過程讓文明的意識內化于心。我們強調的學校要具有的五種味道之一是“中國的味道”。書法是中華民族的國粹,既有實用功能又有美學精神,把它與現代生活結合起來便形成了藝術特色。
FOCUS ON
特別關注
教師學堂
隨著“雙減”的大力推進和深入貫徹實施,作業——這個伴隨教學發展的老話題,如今再次被大家所關注,通過探討它的“增”與“減”,思考提質增效的策略與方法,研究如何巧妙設計,從而使其真正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作用與價值。學校各學科的老師們通過探討大單元的作業設計,積累了很多的實踐與研究,本期將繼續刊登老師們的研究成果。
思辨之音
作業設計之我見( 三)
摘? 要: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鞏固,是學科知識的應用和遷移。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我們面臨的現狀是學習內容不變,學生作業總量和時長要減少,負擔要減輕,這就要求教師精準設計作業,優化作業效能。在確定了單元學習目標的基礎上,還要結合學生學情,制定單元作業目標。作業內容要依據作業目標進行設計,使作業成為學生學習活動,達成學習目標的重要一部分。優化作業效能,要立足單元整體讓作業的整體規劃更系統;關注學生差異,具有一定挑戰性、長周期的作業任務,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知識、查閱資料、評價反思等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單元作業 設計策略 作業效能 差異
四年級? 王? 梅
“雙減”背景下語文單元作業的設計策略研究
一、緣起:“雙減”背景下,呼喚作業效能的優化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提出“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作業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促進學生的發展,包括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時間管理能力、創新實踐能力、學業成績等等。然而作業現狀不容樂觀,普遍存在缺乏目標意識,隨意性大;作業形式單一,機械重復性作業過多;缺乏整體規劃,作業零散等問題。如果說,“教學”從某種角度上著重體現了教師“教”的藝術,那么作業則充分體現了學生了“學”的需求,尤其是學生個性化的需求。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往往只關注作業對學生學業成績的作用,忽視過重的作業負擔給學生帶來嚴重的課業負擔。
“雙減”政策下,學習內容不變,學生作業總量和時長要減少,學生負擔要減輕,這就對作業的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精準設計作業,發揮課外作業效能,“減負增效”刻不容緩。
——以統編版教材四年級上冊四單元為例
教師學堂
思辨之音
(五)作業難度
過易的作業計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而過難的作業設計會讓學生在不斷經受挫折后,失去對作業的興趣,甚至產生恐懼。因此,如何根據學生的差異性確定符合學生認知情況的作業難度,就成為作業設計中的關鍵問題之一。
(六)作業量
當下學生的作業量偏大,完成作業的時間偏長,對學習困難的學生來說,這方面表現得更為明顯。
根據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對作業效果影響最為明顯的因素主要包括:作業目標、作業科學性、作業時間、作業類型、作業難度、作業差異性等關鍵因素。并且這些因素不是單獨對作業設計產生影響的,而是協同起來產生影響的。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系統地思考作業的各個相關因素,從作業目標、作業難度、作業時間、作業差異性等方面全方位思考作業設計,實現作業效能的優化。
結合影響作業效果的關鍵因素的分析,作業設計與實施需要關注以下七個方面的基本策略(見圖二)。
某市教委在作業調研中,發現作業設計中一些關鍵因素對作業效果產生了較為明顯的影響,不同的因素對作業興趣、作業負擔、學業成績的影響略有差異(見圖一)。
分析上述研究結果,影響作業效果的因素主要涉及差異性、與學習內容的聯系程度、表述通俗易懂、作業類型、作業難度、作業量等因素。?
(一) 差異性
研究表明,學業成績靠后的學生認為有些作業沒有必要,主要是因為老師沒有為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作業設計。同樣,對于學業成績靠前的學生,一些簡單重復的作業會讓他們覺得枯燥乏味、毫無成就感從而沒興趣。可見,提高作業的針對性和選擇性,有助于增加學生對作業必要性的認可度。
(二) 與學習內容的聯系程度
當學生感到作業與學習內容相聯系就會感覺更有意義,從而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完成。但現實學校教育中,作業與教學相脫節的現象比較嚴重,作業內容是否與學習內容緊密關聯,與作業目標的設計有關。
(三)表述通俗易懂
在設計作業時,要盡量使用學生易懂的語言,并且指向明確,以確保學生能夠理解題意與要求,避免給學生制造額外的障礙。作業的可理解性還和作業所使用的語言是否貼近兒童的認知特點有關。
(四)作業類型
豐富的作業類型,可以減少學生在作業完成過程中的乏味感,從面輕學生的負擔。調查結果中發現,有相當比例的學生期望減少抄寫等機械訓練作業,增加更有挑戰性的其他類型的作業。所以,相比較低難度的機械枯燥的作業,學生更愿意接受具有適當挑戰性的作業。
作業設計與實施策略反映了作業各關鍵要素,各個策略之間也是緊密相關的。比如,以單元為基本單位進行設計是前提;科學的作業目標,才有可能保證作業內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通過作業結果才可以反思和完善作業目標、作業內容等;另外,關注作業的差異性,體現了對學生差異的關注。因此,作業設計的基本策略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而是體現了一個自我循環改進、相互關聯的系統。
教師學堂
思辨之音
二、探尋:立足單元整體,作業目標的制定與落實
好的作業絕不是盲目隨意的,它一定有明確的目標。作業目標應基于教材,立足單元整體學習目標而定。作業目標與學習目標不是一種簡單的從屬關系,而應是更加強調相互促進和補充的關系。作業目標需要適當考慮如何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要立足單元整體去思考作業目標的整體性和導向性。
(一)梳理教材,明確單元學習目標
統編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以“神話故事”組織單元,編排了《盤古開天地》《精衛填海》《普羅米修斯》三篇精讀課文和《女媧補天》一篇略讀課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是本單元語文要素。習作“我和_____過一天”與本單元的主題緊密聯系,旨在調動學生的閱讀積累,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而“快樂讀書吧”則是“神話故事”閱讀的拓展和延伸。基于教材分析,對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從“積累與運用”“閱讀與理解”“表達與交流”三個板塊進行整理(見表一)。
進行對照分析,可以判斷哪些目標的達成需要課后作業加以鞏固、彌補或者延伸。梳理分類如下:
知識記憶。目標1—4,即“積累與運用”部分,主要涉及本單元字音字形的掌握、詞語的積累運用、課文的背誦,這些基礎知識是需要課后通過記憶加以鞏固的。
語言實踐。目標5,“能按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講述故事”。課堂上,基本能達成此目標的,所以作為課堂練習。
課外閱讀。目標7,“能掌握閱讀神話的方法,閱讀中外神話,感受課外閱讀的快樂”,既是“快樂讀書吧”的閱讀目標,也是貫穿于整個單元的學習目標。但是,課外閱讀不可能在課上完成,需要學生課外自主進行。
綜合探究。目標6和8,“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能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交流對神話的認識。”“與大家分享課外閱讀的成果”是基于一定的綜合性探究才可能達成的,僅僅依靠課堂教學,顯然無法實現,需要課內、外貫通完成。
(二)結合學情,制定單元作業目標
作業目標與學習目標相一致,有助于保證作業內容的可理解性,避免因為作業內容的陌生,導致作業難度加大,從而加重學生的負擔。反過來講,作業與學習內容的一致性,也有助于促進學生在課堂上認真學習。單元作業目標應有助于學習內容的鞏固和優化,呈現一定的結構性。一要考慮基礎性作業目標,如抄默詞語。二要考慮單元的語文要素,以確保單元重點學習內容能有效落實。()單元作業目標分解,落實到課時作業目標中,通過每一課時作業的實施,使單元作業目標得以最終達成。
由于班級授課制的背景,學生的掌握情況是有差異的,作業作為學習活動的重要關鍵環節,要成為彌補個性要求的重要載體。所以在單元學習目標的基礎上,還要結合學生學情,確定單元作業目標。這就需要教師關注教學效果,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掌握情況來進行整體設計。因此,作業目標的設計不僅僅根據學習目標,還要結合學生的差異進行分層設計(見表2)。
教師學堂
思辨之音
其中目標1-3是常規作業目標,重在鞏固基礎知識。目標4、6是核心能力提升目標,旨在篤實本單元語文要素,每天都需要做和積累。目標5、7定位于個性表達和拓展,意在培養綜合能力。
這樣的單元作業目標,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單元作業目標指向明確,數量合理。
2.單元作業目標結構清楚,注重內在的邏輯性。
3.單元作業目標與單元學習目標相一致。
4.單元作業目標凸顯重點,注重了學生差異。
5.單元作業目標體現綜合性、實踐性、長周期性。
三、踐行:減負增效,單元作業的規劃與設計
單元目標確定好后,就可以將其分配到課時作業目標中,這個過程并不是簡單機械的,有些單元目標可以分配到幾個課時中,這也說明了有些目標的達成是需要不斷強化和鞏固的。分配好課時作業目標后,要依據課時目標設計作業內容,作業內容依據作業目標進行設計,使作業成為學生學習活動,達成學習目標的重要一部分。目前的作業設計中,
作業內容呼應機械記憶的作業目標多,而對高階思維的目標和綜合性、實踐性的目標呼應較少。這也和老師過度關注知識技能鞏固,強調書面作業的傳統觀念相關。所以,“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應更關注課堂教學中不容易實現的實踐能力、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要在作業內容的設計上關注閱讀類、實踐類、跨學科的作業,有助于作業目標的實現。
? ? ? ?(一)精準設計,優化作業效能
? ? ? ?“減負增效”,既要減少不必要的重復性、機械性作業,又要提升學生語文素養,這就需要教師精準設計作業,提高作業質量,優化作業的效能。在制定作業目標后,可以從“作業內容”“作業類型”“作業時間安排”“作業分層”四個角度對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四單元的作業進行整體設計(見表3)。
教師學堂
思辨之音
(二)立足單元整體,作業的整體規劃更系統
統編版教材的特點是雙線組元,在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兩條主線的引領下展開教學。在四年級上冊四單元的學習中,“按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課文主要內容”“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這兩個語文要素貫穿整個“神話故事”單元的學習。為了實現課內得法,課外用法,基于此設計了以下兩項作業:
作業二:神話人物尋訪。本單元的“快樂讀書吧”內容就是閱讀神話故事,《中國神話故事》《世界經典神話與傳說故事》兩本書的閱讀至少需要安排2個星期以上。將這項作業安排在單元課文學習之前布置,并貫穿于整個單元的學習過程,課內學習與課外閱讀并行,讓學生在閱讀中加深對神話的認識,同時將課內學到的方法運用的閱讀實踐,實現課內得法,課外用法,系統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可見,立足單元整體,對單元作業進行設計,避免了零散、重復的現象,讓作業的規劃更系統。而這兩項作業也如一條線貫穿整個單元,讓語文要素的落實有層次、有梯度。
(三)關注差異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差異性作業是實現作業個性化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通過作業的不同難度或者數量來體現差異;也可以通過不同作業類型來體現學生學習興趣或能力的差異。比如: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設計一些具有長周期和挑戰性的作業,通過提供充分的表現空間,讓具有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有充分展示的可能。傳統意義上的作業以知識記憶類為主,學生讀一讀、抄一抄、背一背、默一默就能完成。相比較而言,具有一定挑戰性、長周期的作業任務,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知識、查閱資料、評價反思等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作業內容。在單元作業設計中,課外閱讀和綜合探究類作業設計為選做作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選做,這就體現了學生在作業過程中的自主性和選擇性,給每個層次的學生展示自我的不同平臺。
作業一:神話城堡探秘。在學習每篇課文時,學生講故事給伙伴聽,該作業雖然是同一主題,但是具體到每篇課文中有細微差別,由講述文中的故事片段到自己創編故事片段,要求逐步提升,充分體現了作業設計的系統性。另外。這項作業在課堂上進行,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
教師學堂
思辨之音
“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感受神話的神奇力量。”這一目標的達成是需要在比較、探究中才能領悟到的。閱讀記錄卡往往能起到很好效果。在讀完《中國神話故事》和《世界經典神話與傳說故事》這兩本書后,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能力自主選擇同主題的故事進行比較,體會中外神話故事在表現方式和價值取向上的異同。這樣的探究作業既能讓課外閱讀向深層次推進,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獲,真正提高學生語文能力。
(四)作業類型豐富,富有趣味
作業類型會影響學生的作業興趣,從而影響學生作業的負擔感和作業效果。目前,課外閱讀對語文學習的促進作用已經得到大家的共識。老師們經常會布置課外閱讀的作業,并且在課外閱讀中常會布置學生在積累本上摘抄好詞好句的作業,這樣的作業有必要,但是太過單一,趣味性不夠,也缺乏思維含量。綜合實踐類作業,具有實踐性、活動性的特
征,可以是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能力、思維方式解決某些問題,也可以是綜合運用同一學科的多種學習方式來完成某些任務。呈現形式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非書面的。在本單元中,“神話人物探訪”作業,集聽故事、讀故事、觀影片于一體,還可以自定任務。該作業跨越了語文、美術、音樂等不同學科,既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風格和興趣差異,同時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 ? ? ?我們通過“神話故事會”,落實“能產生閱讀神話的興趣,閱讀中外神話,感受課外閱讀的快樂,與大家分享課外閱讀的成果”這一學習目標。學生閱讀神話故事,把自己最受觸動的情節或故事介紹給大家,并為學生提供多種展示形式:用思維導圖繪制故事情節、繪制故事連環畫、制作人物名片、講故事等等,這樣的作業既落實了單元閱讀目標,又富有趣味,激發了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
? ? ? ? (五)評價單促進自我評價和改進
? ? ? ?課外作業中經常會有一些口頭語言實踐類的內容,如朗讀課文、口語交際等,這樣的作業很難檢測學生完成情況。課外閱讀類作業,很多老師也會布置,但是可能只是作簡單要求,如“閱讀課外書30分鐘”,學生到底有沒有讀?讀了什么?效果如何?都不得而知。顯然,這樣的作業流于形式。本單元中課外閱讀不僅要求學生閱讀,而且提供了記錄卡進行評價,讓閱讀有痕跡。這樣的課外閱讀作業有一定的挑戰,但是學生潛心閱讀可以完成。在語言實踐類作業,我們可以設計 “評價單”,一方面有效反饋學生的作業情況,另一方面提供評價標準,讓評價者評有依據。
? ? ? 精準設計作業,減去不必要的重復性書面作業,增加綜合性、實踐性作業,豐富作業類型,彈性作業要求。作業更精簡,但也更靈活,既守住了底線,又尊重了學生能力差異,為有能力的學生提供開放的生長空間,真正實現減負增效。
參考文獻:
[1]王月芬.重構作業——課程視域下的單元作業.科學教育出版社. 2021年6月
[2]上海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小學語文 單元教學設計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年7月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五年級組? ?李雪
摘 要:“雙減”文件下發后,全國推進學校落實“雙減”工作的水平,并把“雙減”工作成效納入學校辦學質量評價體系。基于此,本文以部編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作業設計為例,研究如何聚焦學生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探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推崇的適應學生發展規律的學習模式。通過實踐證明,通過單元整體教學下的作業設計不僅可以減輕學生過多的課業負擔的有效途徑,而且能夠落實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雙減”;單元整體教學;“日格一物”博覽會
“雙減”文件下發后,全國學校系統部署、積極作為,取得了明顯成效,作業管理制度已基本建立,課后服務已基本實現全覆蓋,課堂教學改革逐步深化。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提出,要全面推進學校落實“雙減”工作的水平,并把“雙減”工作成效納入學校辦學質量評價體系。接下來的“五個重點工作”中兩項就是:一是作業管理再強化。要在壓總量、控時間基本到位的基礎上,注重調結構、提質量。二是課堂教學再提質,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
在這樣的背景下,聚焦學生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探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推崇的適應學生發展規律的學習模式。通過實踐教學,通過單元整體教學下的作業設計可以減輕學生過多的課業負擔的有效途徑,更加能夠落實提高課堂效率。
一、落實“雙減”,要從單元整體入手設計課堂教學和作業
格式塔心理學認識的“整體”是單元整體教學整合教學內容的心理學基礎。按照此理論,我們可以把單元的內容作為一個整體來學習。其明確了單元內各篇課文、各項訓練的關系,從而可以讓學生在單元學習過程中不斷思考各種關系,重新建構。單元整體教學更重視單元的整體結構,重視每篇課文在單元中的位置。讓學生通過學習對這種結構進行認識,并通過自己的經驗對結構進行重組,獲取學習經驗,形成學習能力。
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本著“用課文教語文”的宗旨,力圖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學習習慣。整合每篇課文的內容,打通課文與課文字行間的阻隔,讓課文實現其原有功能。由此,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帶著特定的功能的存在,而不是故事的存在。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從注重整體的格式塔心理出發,以統整式語文學習觀點為依托,落實到對學生“附屬”“解釋”“重整”“伸展”“評鑒”“創意”六個層次語文能力的培養。
單元整體教學因為年齡段不同表現形式也不同,精讀指導重點也不同。一二年級以“識字”為整合點,指導重點在比較詞句中的理解與朗讀。單元整體識字,有益于把更多的字集中在一起,使低年級的學生不但能夠認識更多的字,而且通過分析比較,讓學生了解漢字構字規律,對漢字的特點有更深的體會。三四年級,以單元主題為綱,整合課本內容,指導學生預習,指導重點在句段推敲中理解內容、體會情感、領悟表達效果。五六年級,以單元主題為發散點,整合課內外內容,以學生自學為基礎,指導重點在于通過句、段、篇、章的對比,體會情感、領悟表達。
作業是中小學教育教學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不可替代的基本功能與價值。教師應把作業放在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整體系統中優化設計,“備課也要備作業,不能管種不管收” 。要把作業設計作為教研組的重要工作內容,將作業與教學進行一體化設計,在教學設計中明確作業設計及內容。注重提高作業質量,消除低效作業,杜絕有負面影響的作業,豐富作業類型,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達成“減負提質”的目標。
單元整體作業強調要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強調基于不同學生的情況,運用“目標—設計—實施—診斷—改進”的科學研究范式,強調四大基本理念:一是關注學生差異,二是注重作業與教學協同,三是系統設計作業,四是注重反思改進。
落實“雙減” 聚焦素養 優化作業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作業設計為例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下面,以部編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習作單元整體教學為例,設計單元整體作業,嘗試尋找落實“雙減”、聚焦學生素養之有效路徑。
二、整體觀照,聚焦習作單元讀寫融合設計課堂教學
統編版教材以單元整組形式編排教學內容,對習作訓練要素進行了集中安排,把讀寫訓練有機結合了起來。下面談談如何帶著整體的觀念,立足習作單元整體,在研制單元核心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整合單元板塊,提升學生的習作素養。
1.重組教材,讀寫融合
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是學寫說明文。教材按照習作單元體例的思路編排,整體系統設計了五個板塊:兩篇精讀課文《太陽》和《松鼠》、交流平臺、初試身手、兩篇習作例文《鯨》《風向袋的制作》和習作《介紹一種事物》,引導學生先“閱讀簡單的說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再在習作中運用“搜集資料,用恰當的說明方法,把某一種事物介紹清楚”。
習作單元中導語、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和習作這六個部分相互銜接、緊緊關聯、有機整合、互為一體,指向于習作成果的呈現和習作能力的培養,如圖1所示。
學寫簡單的說明文既是本單元學習的最終目標,也是構建整個單元所圍繞的核心,還是單元教與學活動組織的線索。因此,本單元的教學需要遵循“向讀學寫”“讀寫融通”的習作單元編排邏輯與理念,突出習作教學相對獨立的課程地位,設計有趣、有效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沉浸其中,使得寫作知識在學生的言語結構中逐漸內化,在言語實踐中慢慢活化,最終固化為學生的語言素養。
2.創設情境,任務驅動,在豐富的活動中提升能力
基于單元學習要素、單元文本特點和學生生活背景,我們創設了“舉辦‘日格一物’博覽會”這一情境,對本單元進行了大單元、大任務、大情境的教學設計,如圖2所示。
圖1 第五單元教學思路編排
圖2? ? “日格一物”博覽會教學設計
通過任務驅動,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文生活情境中學習,幫助學生在說明事物與生活實踐之間建立聯系,循序漸進、系統整體地豐富關于說明文寫作的知識,提升說明文寫作能力,在大情境大任務中,努力達到葉圣陶先生指出的說明文寫作的最終目的:說明文以“說明白了”為成功。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開設“日格一物”讀書角,學生通過搜集自己感興趣事物的資料,提高學習興趣;學習邏輯性很強的說明文《太陽》與語言風格幽默有趣的《松鼠》,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能運用多種方法將事物的特點說明白,感知不同風格的說明文,如在說明角度、表達方法、語言風格等方面的不同。
開設“日格一物”直播間,讓學生自評、互評、小組展示、全班分享,以過程性評價的形式,幫助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自我診斷、自我調整,加深學生對說明文的理解,豐富自己的語言表達。
在“日格一物”博覽會活動中,學生自由地選擇了自己喜歡或感興趣的事物,搜集資料,進行說明。學生的選材與說明角度都各不相同,在推薦與欣賞中,學生對說明方法進行了綜合運用,把某一種事物介紹得非常清楚。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把事物說明白,而且掌握了“說明白”的方法。
建構主義理論主張,學習不單是知識由外而內的轉移,而是學生通過新經驗和原始知識的相互作用,建構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的過程。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生的每一次學習,都能向自己的目標前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獲得感,經歷完整的學習過程,實現建構性學習。在搜集資料、完成習作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豐富自身知識儲備的廣度與深度,體會世間萬物的巧妙與精彩。本單元的學習需要讓學習與生活緊密聯系,以此觸發真正的、可見的學習。
三、單元整體教學下整體設計優化作業
1.與生活經驗鏈接,開展長線習作活動
在扎實的單元閱讀教學和高頻次、有層級的習作片段訓練基礎上,我們再來開展單元大習作的活動設計。單元大習作應該是一個多種方式、多次實踐、多篇習作組合的長線教學活動。仔細閱讀單元習作的提示,將教材呈現如表1。
單元習作的主題是“介紹一種事物”,這里“事物”包括了多樣性的理解:動物、植物、物品、美食、其他感興趣的內容。“介紹”也包括多種風格:語言平實類,如“恐龍”;語言活潑類,如“袋鼠的自述”;圖文結合類,如“我的美食地圖”;操作說明類,如“怎樣泡酸菜”……如此豐富的“事物”,如此多樣的“介紹”種類,一方面拓展了學生習作的視野,給予學生更多習作內容的選擇,另一方面也可能會導致學生無所適從。說明不同類型的“事物”,有著不同類型的行文結構、語言風格,在教學時應該對習作內容進行梳理,引導學生有層次地開展單元習作長線學習活動。
為科學落實“雙減”政策,減量增質,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優化作業設計。根據本單元的最終目標“把事物特點介紹清楚”,組織單元主題活動“舉辦‘日格一物’博覽會”,將本單元的作業內容分為三方面:搜集整理資料包、運用多種說明方法寫清楚事物特點、把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介紹給家人或同學。這三方面作業貫穿整個單元,隨著學習一步步完善,并兼顧參觀實踐、書面、表達、拓展等不同形式,把單元作業的目標分散到每一課并分階段逐步落實,最終以“舉辦‘日格一物’博覽會”的形式展示學生作業,以任務驅動促進學生作業興趣,在真實的活動中鍛煉學生綜合能力,并通過這樣的單元作業設計指導學生養成做作業的正確流程和行為習慣,如作業前整理完善課堂筆記,完成作業后依據作業評價表進行檢查自評等,如圖3所示。
2.讓課時作業分層遞進、前后連續地有效落實單元實踐活動
下面4課時作業設計為例具體呈現單元任務的落實。
(1)作業1:建立資料包(分為資料庫、詞庫和工具庫),認識自己感興趣的事物。
①設計說明:本課時作業目標指向單元目標1、2和8,以鞏固基礎知識,掌握必會字詞,達到不斷積累的目的。同時,檢查學生對課堂筆記的完善整理,以及根據需要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促進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多觀察、多積累。該項作業屬于中等難度的實踐作業,預計完成為30分鐘。選作拓展作業為周末進行社會實踐,預估完成時間1小時。
②內容描述:同學們,當今社會,科技高速發展,生活中涌現了很多新鮮有意思的事物。我們在第五單元的學習中,要舉辦“日格一物”博覽會。為此,需要同學們在“日格一物”讀書角中,成為一只小小“好奇喵”,按照以下要求搜集資料、整理信息,建立自己的資料包,了解認識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為活動做好充足準備,爭取在博覽會中成為一名優秀的講解員。
表1 第五單元習作內容匯總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A.建立資料庫:你可以從不同領域來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搜集、整理相關信息進行了解認識,如與動物有關、與植物有關、與物品有關、與美食有關,或其他感興趣的內容。可以介紹一種事物,也可以介紹其制作方法及過程等。
B.建立詞庫:積累課文中的必會詞語,在詞庫中正確、規范、美觀的書寫。
C.建立工具庫:完善課堂筆記,利用思維導圖梳理自己介紹事物的不同方面特點。
D.拓展選作:周末去一次博物館或生活超市、展銷會等進行參觀,通過觀察、拍照等搜集、整理信息,了解認識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圖3)。
圖3 第五單元作業設計
A.建立資料庫:你可以從不同領域來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搜集、整理相關信息進行了解認識,如與動物有關、與植物有關、與物品有關、與美食有關,或其他感興趣的內容。可以介紹一種事物,也可以介紹其制作方法及過程等。
B.建立詞庫:積累課文中的必會詞語,在詞庫中正確、規范、美觀的書寫。
C.建立工具庫:完善課堂筆記,利用思維導圖梳理自己介紹事物的不同方面特點。
D.拓展選作:周末去一次博物館或生活超市、展銷會等進行參觀,通過觀察、拍照等搜集、整理信息,了解認識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圖3)。
圖3 作業1要求
本課時評價標準如表2。
表2 作業1評價標準
作業1的目標是鍛煉提升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按不同方面搜集資料的能力,并隨著信息的收集整理,積累好詞,屬于綜合實踐類作業及基礎作業。以學生自主實踐、上網查找搜集的實踐操作為主,學生搜集信息、分類整理信息,認識了解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建立資料庫。在搜集整理的信息中篩選信息,積累好詞進行摘抄,建立自己的詞語庫。并根據《太陽》課上學習的按不同方面介紹事物的方法,制作自己介紹事物的思維導圖,建立自己的工具庫。為本單元的作業開一個好頭,為后面長線分步完成作業做好準備。
(2)作業2:完善資料包,梳理思維導圖。
①設計說明:本次作業目標為鍛煉學生根據自己介紹事物的不同方面篩選、整理資料,并根據課堂學習體會說明方法好處繼續完善工具庫思維導圖, 鞏固學生對課文中運用說明方法的理解。中等難度,基礎性作業,預計完成為15分鐘。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②內容描述: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需要進一步完善自己的資料包。
A.篩選、整理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完善資料庫。
B.根據自己介紹事物的特點,摘抄積累好詞,完善詞庫。
C.根據課堂上的學習收獲,利用思維導圖進一步梳理自己介紹事物的說明方法,完善工具庫(圖4)。
選做:試著向家人介紹自己感興趣的事物。
本課時作業的評價標準如表3。
課前,通過老師的下水作文,學生在“初試身手”中嘗試運用多種說明方法介紹事物特點寫片段。教師發現學生的寫作難點在于如何根據自己的需要篩選出適當的資料,運用說明方法轉化資料來介紹。課堂中對此進行了重點指導,課下作業讓學生在課上的練筆中進一步修改。讓學生有方法可依,并在單元主題活動的任務驅動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完善資料包整合不同類型作業,提高學生學習效率,達成“減負提質”的目標。
教師下水練筆如圖6。
圖4? ?作業2要求
(3)作業3:初試身手,嘗試介紹事物的一個方面特征。
①設計說明:本次作業目標是鍛煉學生利用自己搜集、篩選、整理的資料運用在《太陽》一課學習中,學會并掌握多種說明方法把事物特點介紹明白的方法,通過拓展練習,把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的其中一方面特點介紹明白。屬于拓展延伸類作業,較高難度,預計完成為15分鐘。
②內容描述:同學們,課堂上你們已經嘗試運用多種說明方法介紹了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請你們繼續借助課文中發現的“錦囊妙計”,評改自己介紹的片段,將修改后的片段謄抄在“日格一物”資料卡上,書寫做到正確、規范、美觀(圖5)。
圖5 作業3“日格一物”活動“解囊妙計”卡及資料卡
(4)作業4:作業展示——“日格一物”博覽會。
①設計說明:本作業屬于拓展延伸類作業,教師根據本單元所學習的習作方法,創設情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完成書面的習作作業,素材來源于生活,根據單元學習內容,結合生活經驗和實際需求拓展延伸,較高難度,預計完成為40分鐘。
②內容描述:同學們,我們在第五單元的學習中,要舉辦“日格一物”博覽會。為此,同學們已經在“日格一物”讀書角中,成為一只小小“好奇喵”,搜集了很多資料,去了解了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并且,你們還懂得使用介紹事物的錦囊妙計,如果能在我們的主題活動“日格一物”博覽會中介紹自己興趣的事物的時候能像作者一樣,錦囊中的每一條說明標準都能做到,那你一定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小講解員。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下面請同學們任選一種形式來展示自己的成果:
(以下內容任選一項參加)
A.我是小小講解員:進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資料卡”,在班級的“日格一物”博覽會展廳里展示講解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讓別人能夠過看資料卡、聽講解,清楚了解事物的特點。
2.我是小小評論員:通過參觀班級“日格一物”博覽會的直播間、展會廳等,分別對直播和展覽的內容進行評價。為本次“日格一物”博覽會活動提出有價值的建設性建議(圖7)。
動接受者向主動探究者轉變。“我是‘好奇喵’”“我是小主播”“我是講解員”“我是評論員”等多維生活資源體驗的綜合融通,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自發寫作、自我展示的學習內驅力。學生不僅能夠進一步內化文本知識,更能夠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合作溝通能力、創造能力、領導能力、決策能力等,走向了自覺的高階學習與自我建構。
2.活動中體驗了說明文語言風格
說明文語言的特點是科學嚴謹,在嚴謹表達的基礎上,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不同的表達風格。《松鼠》這篇文章的語言生動有趣,在介紹活動中,學生化身為“松鼠”角色,運用了比喻、擬人等手法,用生動活潑的語言進行直播自述,富有情趣,給人以藝術的享受。學生以自己感興趣的表達風格,對文本進行重整,體驗了小主播的角色。
3.實踐中學會了把事物說明白
學生在“日格一物”博覽會活動中,在情境實踐里嘗試恰當地運用所習得的說明方法來介紹事物。在一系列的活動中,學生已經基本達成了“閱讀簡單的說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這一單元要素,自讀例文,學習方法這一任務學生完成度很好。接著以小組為單位,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梳理一項事物的制作方法,并分享交流。在好物推薦活動中,學生自由地選擇了自己喜歡或感興趣的事物,搜集資料,進行說明。學生的選材與說明角度都各不相同,在推薦與欣賞中,學生對說明方法進行了綜合運用,把某一種事物介紹得非常清楚。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把事物說明白,而且掌握了“說明白”的方法。
五、循序漸進,讓學生的語言能力在實踐中螺旋上升
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實現的。在“日格一物”博覽會進行的實踐活動中,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1.情境中提升了語言表達力
“日格一物”博覽會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同學們根據自己所選展覽區與所準備的資料卡,梳理所介紹的內容,將內容進行整合,形成解說稿。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在文本基礎上,初步嘗試形成說明性文稿,體會說明文嚴謹、科學的表達特點,并在有趣的言語實踐活動中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2.支架中提升了語言溝通力
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共同交流碰撞總結學習方法,并把習得的方法學以致用,成為自己習作的錦囊妙計。通過有依據的自我評價、生生互評等學習過程,能幫助學生在評價中
本課時作業的評價說明如表4。
重視學生作業的展示與研討。學生完成習作后,通過舉辦“日格一物”博覽會,給學生展示的平臺,讓學生的作業成為班級的最靚麗的風景線,并通過學生之間的點評獻策,不斷促進學生之間的分享交流、思考。通過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及自信心。
四、層層推進,讓學生的實踐活動在情境中梯次進行
1.情境中激發了學生活動興趣
真實情境下的實踐活動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將枯燥的閱讀文本任務轉化為內在的學習動力。本單元介紹事物特點需要學生查閱資料、搜集資料。根據學生搜集的資料,給學生創設“舉辦班級‘日格一物’博覽會”的活動,這樣具有挑戰性的學習情境,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主動性。縱觀整個學習過程,活動可以充分挖掘學生生活中的資源,讓學生體驗多種不同的角色,身份的轉換除了給學生帶來新鮮外,引導學生從被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探索習作的好方法,更好的結合資料運用說明方法介紹事物特點。將教、學、評融為一體,使評價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成為本課幫助學生掌握語文要素的學習支架。在活動中,學生在為自己喜歡的小主播點贊。在此,學生之間展開了互動:有的學生認為某主播的介紹運用的說明方法恰當,已經把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紹清楚了;有的學生認為某主播介紹的事物的特點不夠鮮明……這樣的互動點贊活動就給學生的語言發展搭建了良好的支架。一方面學生充分表達了自己的獨特見解,彰顯了自己的語言個性,另一方面學生在互動中加強了溝通,傾聽他人的觀點,與自己的理解相結合,形成新的見解,提升了語言溝通能力。
4.讀寫中提升了語言思維力
習作時,學生為了能夠把自己選的好物更好地推薦給他人,看得更全面,寫得也更全面。例如某學生推薦洗碗機時,不僅介紹了洗碗機的外形和功效,還介紹了它的內部裝置和工作原理。這樣表達使得語言更為縝密、精準,學生的語言的思維力在讀寫中提升了許多。
六、激發興趣,讓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測評驅動下顯著提高
通過“閱讀、合作、情境體驗、展示分享”等學習活動,學生認識了說明文,掌握了基本的說明方法,學會了讀懂說明文,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在真實的情境中落地扎根,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活動中了解說明文、學習語文,真正理解“說明白了就成功”。
本單元的練習與測評注重學生能力的逐步培養,學生通過基礎題型的練習,鞏固對于說明方法的了解與運用,從而更好地閱讀說明性文章,為進一步的閱讀積累學習方法。在綜合測評中,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深入探究,培養溝通合作能力,鍛煉學生在互聯網搜集信息、梳理與整合信息的能力,以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豐富學生的綜合體驗,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全方位提升。
綜上所述,在“雙減”背景下,給學生的作業如何留將成為一門大學問。因此,我們應該將關注點落在單元整體教學,探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推崇的適應學生發展規律的學習模式。通過實踐教學,我們發現通過單元整體教學下的作業設計可以減輕學生過多的課業負擔,而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樂趣,能夠落實提高課堂效率。誠如我們舉辦“日格一物”博覽會的宗旨——“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貫通,終知天理”。
參考文獻:
[1]冷玲琳,2021. 在真實情境中學會“說明白”——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實踐效果與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小學)(7-8):137-138.
[2]李懷源,2009.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構建藝術[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3]王月芬,2021.重構作業:課程視域下的單元作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4]新華網:《呂玉剛:鞏固成果 全面提高學校落實“雙減”工作的水平》,//k.sina.com.cn/article_7517400647_1c0126e4705901w687.html
[5]白雪微:《北京市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優化作業十條建議發布》,//item.btime.com/45f6j6jb1da97qphge9gc5u7p40?page=1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2021年7月,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指出:“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學校要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可在校內適當安排鞏固練習;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同時要“提高作業設計質量,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1]雙減并非一減了之,也不是一味的做減法,減負增效才是最終目的。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課程標準分為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五個維度。在作業中如何實現課程標準的五個維度,“教師需要從關注或偏重知識訓練的‘育分’,走向從五個維度共同構建的‘育人’”,[2]需要在作業中將知識運用與實踐活動有效的結合,凸顯出學科的核心素養。由此可見,只有“減負增效”的作業才能真正達成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的效果,才能成為關系學生課業效果和未來成長的重要載體,才能讓作業實現育人價值。
“雙減”政策下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策略探究
五年級組? ?黨春玲
摘 要:作業是日常教學中最為常見的學習任務,是課堂教學的一種延伸和拓展,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在“雙減”政策下,作業成為“減負增效”的焦點之一。如何做到作業“減負”不“減質”,這就要求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重新審視和思考作業設計和作業優化的策略。研究表明,從學生視角出發布置的少而精、精而有效的作業,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獲得學習上的成就感,也能讓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積極的互動關系。本文以“雙減”政策為背景,闡釋小學英語作業如何改變傳統作業內容單調、形式單一和育人功能發揮不足的現狀,探究優化作業設計的有效策略,激發學生完成作業任務的熱情,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雙減 小學英語 作業設計 有效策略
雙減政策和英語課程標準為英語教師在英語作業設計和布置方面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清晰的思路。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不僅應該從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而且要秉承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全面考慮作業的難度、數量、形式、類型、評價等多方面、全方位的設計。因此,作業應該是一種創造性的學習過程,是一種有目的、有指導、有組織的學習活動,是完成對課堂教學的補充,鞏固課堂學習成果和延伸課堂學習內容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教師需要思考如何設計‘量少’而‘高效’的作業,幫助學生在作業完成過程中掌握語言知識、提升語言能力,促使他們將作業情境中所習得的經驗遷移到日常生活中,能夠學以致用。
一、 小學生英語作業設計問題分析
長期以來,小學英語作業的形式主要是以讀寫或做習題為主,學生通過完成大量語言知識的練習以期達到考試考高分的目的。教師由于缺少對作業時間的考量,時常出現作業總量較大的情況,大部分作業學生還得回家完成。除此之外,在小學英語作業方面仍然存在著其他諸多的問題,造成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一)教師缺乏作業設計的意識
從以往的作業布置情況來看,部分教師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缺乏“減負增效”的教育觀念,布置的作業內容較多,作業量較大,并且主要以提升學習成績為導向,從而忽視了對學生全方面發展的培養。有些教師對作業的本質、目的認識不清或認識混亂,在布置作業時常會信手拈來,較為隨意,很少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教學目標達成等方面考慮作業的布置。還有些教師認為,只要多投入寫作業的時間就能有好的學習效果,而忽視了學生的差異性和作業的科學性。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以上問題由于部分教師缺乏作業設計的意識,沒有從學情出發,缺少對作業完成的時間和作業量的考量,導致學生因為繁重的作業疲憊不堪,甚至產生厭學的念頭,老師也常常因需要投入大量批閱作業時間而身心疲憊,在布置作業與完成作業之間形成兩難境地。
(二)教師布置的作業形式單一
傳統的小學英語作業分為口頭作業和書面作業。口頭作業一般是指聽錄音跟讀課文或背誦課文。書面作業主要以完成同步練習冊或反復多次地抄寫單詞和課文為主要任務。這些作業是為了鞏固學生當天所學知識,并對考試中易考的知識點進行練習。
如此形式單一的作業是因為教師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不同,只是沿用傳統作業模式,對于那些學習層次較高的學生而言,這樣的作業簡單且缺少挑戰,必然會降低他們對作業的關注度。對于一些學習層次較低的學生,單一的作業形式難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尤其是聽音跟讀的作業往往因為缺少檢測手段,容易讓學生產生惰性,作業形同虛設。同時,傳統的作業資源拘泥于課本內容,鮮有將知識遷移到生活中的思考,導致學生的學只停留在機械識記層面,缺少知識與生活實踐的關聯性,沒有達成語用價值。
(三)作業功能重成績,輕德育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提出:“普通高中英語課程的本質是育人,承載著基于時代要求的育人使命”,[3]立德樹人是英語學科的根本任務。而傳統的教育觀念導致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更側重于題海戰術和考試知識要點練習的方面,考試成績成為檢驗作業完成好壞的唯一標準,忽視了作業設計的德育教育功能。
英語課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雙重性質,就人文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責任,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的學習開闊視野,形成一定的跨文化意識,以及能夠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學生終身學習做鋪墊。
二、“減負增效”在小學英語作業設計中的重要性
在“雙減”政策的影響下,作業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關注。“減負增效”在小學英語作業中不但能夠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而且在少而精,精而有效的作業中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和拓寬視野,促進學習的內驅力。
在“減負增效”的背景下,“合理設計和布置小學英語作業,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律的學習態度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4]優化后的作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使作業不僅成為學習延伸和學習成果的檢測手段,更成為后續學習的動力。教師也可以從繁重的批改作業的工作中抽離出來,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研讀教材,探究優化作業設計的策略等方面。
三、“減負增效”背景下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策略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了新的作業觀:“在作業功能上,應強調形成性和發展性;在作業內容上,應突出開放性和探究性;在作業形式上,應體現新穎性和多樣性;在作業容量上,應考慮量力性和差異性。”[5]作業既是幫助學生復習鞏固知識的載體,也是反饋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更是承載著育人的功能。筆者嘗試從作業的內容設計、作業形式的轉變和作業育人功能三方面來闡釋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的有效策略。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一)優化作業內容,設計可選擇、生活化的分層作業
《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應面向全體學生,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和教學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等方面都應考慮全體學生的發展需求。”[6]英語課程應該面向全體學生,英語作業的設計也需要考慮面向全體學生。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充分兼顧學生的共性和個性,讓作業盡量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和個性發展需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有選擇地完成作業,并通過作業的練習獲得能力的提高,將語言“在用中學,在學中用”。
1、 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體現作業的選擇性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學生。每一個學生在學習認知、知識儲備、心理特點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學習能力發展也存在不均衡性。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盡量從不同維度出發,設計可供不同學習層次學生選擇的作業,兼顧基礎與拓展作業的內容;建立多層次的彈性作業結構,讓能力強的學生“吃得飽”,讓能力弱的學生“夠的著”,讓全體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水平有所收獲和提升。
筆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一年級起點)》三年級上冊 Unit 4 Animals為例,學生在學習完對話課后,筆者布置了三個層次的作業:Level 1: Copy the sentences.選擇這一層次的學生是學習基礎較為薄弱的群體,他們需要通過抄寫的形式,對所學句型What does your rabbit look like? It’s….It has….進行鞏固和復習,最終達成識記和理解的目的;Level 2: Make new sentences or new dialogues.選擇完成這一層次作業的學生屬于中等水平,他們需要在簡單詢問動物外形特征的問答句的基礎上,通過選擇并替換單詞來完成新句子,或根據動物外形特征的問答句基礎上做句型拓展,實現一個完整的話輪練習,較之于第一層的次難度略有增加;Level 3: Make stories.選擇這個層次的學生,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喜歡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他們根據不同動物的特征創編有關動物主題的小故事對話,這一層次的作業不僅需要語言支撐,還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在作業展示環節,能力較強的學生把自己創編的小故事寫成小劇本,邀請同伴一起表演,這一層次的作業既有挑戰又有趣味。
2.尊重學生的年齡特點,凸顯作業的生活化、實踐性、趣味性
作業往往被學生當作一項不得不完成的任務,千篇一律的重復性練習難免鼓噪乏味。而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喜歡更有趣味的作業形式,喜歡在“玩中做”。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盡量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以游戲為載體的,具有趣味性、情感性和形式豐富的作業,從而激發學生寫作業的興趣,把作業當成一件有意思、有意義的事情去做。
筆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一年級起點)》三年級下冊Unit 6 My Home為例。將“玩”滲透到作業中,借助游戲的形式讓學生自己玩、與同伴玩、與家人玩。在玩的過程中,學生復習和鞏固了語言知識,并靈活運用語言。例如,學生在結束房間名稱的詞匯課學習后,筆者布置了這樣的兩項作業:根據自己家的房屋布局特點,制作房間名稱的詞匯卡,并貼在不同房間的門上;根據自己家的房屋布局特點,制作立體房間模型或畫出房間布局圖。兩項作業可以任選其一。
選擇制作卡片作業的學生,在制作房間名稱詞卡的同時對所學詞匯進行了復習,學生將房間名稱詞匯卡貼在不同房間,創造了真實的語言學習環境。學生認為這種制作詞卡的作業形式比重復抄寫有趣的多。甚至有些學生將這一作業進行了拓展,玩起了與家人進行房間名稱問答的游戲:“Where is your mother? She is in the kitchen.”,學生在家中與家人玩問答游戲,學習語言的同時增進了親子關系,讓語言學習更有意思。選擇制作立體房間模型或畫出房間布局圖的學生,在第二節課上將自己的作品帶到課堂,用英語介紹自己的房屋布局圖和房間模型,并時不時拋出問題:“What can you see in my bedroom? Do you like my bedroom?”介紹中還有互動,不僅調動了同伴的學習熱情,而且拓展了語言學習,豐富了語言輸入。
這樣的作業幫助每一個學生在體驗生活情境的同時,正確理解和運用詞匯。動手的過程就是學習詞匯的過程,在做種學,在學中用,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有趣的作業內容能夠達成寓學于樂,以玩促學的作用。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二)創新作業類型方式,設計自主、探究、合作類作業
作業是學生理解、鞏固和檢測課堂所學知識的一種重要形式,是讓知識轉化為能力和素養的一種可評價、可檢測的活動。雙減背景下,教師要認真領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精神,遵循學生發展規律,改變傳統的英語作業模式,設計作業任務時要多角度、多形式考量,兼顧作業的多用性,合理控制作業量。英語教師要根據學科特點、學生實際需要和完成作業的能力,創新作業的類型方式。把形式單一,缺少趣味性的作業轉變成有意思、有體驗、有探索、有合作的個性化作業。
1.設計探究性作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探索者
探究性作業是指“學校布置的讓兒童在探索過程中形成解釋,獲得答案并進行交流、檢驗的作業。”[5]有效的探究性作業是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和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將探究理念融入到作業中,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設計一些讓學生從真實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主動探索、操作與合作的探究性作業,使學生在做作業過程中成為問題的探索者。
筆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一年級起點)》四年級上冊Unit 1 Sport and games第二課為例。筆者設計了一個調查作業,讓學生調查或采訪同學、朋友或家人經常做(often …)和擅長做(be good at …)的體育運動。通過調查了解身邊的人所喜歡的體育運動類型,做成記錄卡,課上以匯報的形式分享調查結果。能力強的學生可以根據調查結果進一步總結梳理出喜歡中國和國外運動項目的人群比例。這樣的作業讓學生在真實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習得語言,通過談論擅長的體育運動,鞏固對話內容。學生通過完成調查任務的同時也鍛煉了人際交往能力;了解自己家人、同學的體育運動愛好的同時,增進了親朋間的溝通了解,加強了學生間的友情互動。
2.設計表達類作業,讓學生展示多元自我
表達類作業是從學生自主發展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在實踐、體驗等活動中用語言或非語言的形式表達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作業實踐中發現自我、展示自我、完善自我,幫助他們在自己最好的方面做最好的自己。
筆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一年級起點)》五年級上冊Unit 3 Animals為例。本單元學習結束后,筆者布置了一項“介紹自己或家人最喜歡的動物”的復習作業,建議學生通過寫作、繪畫、表演、唱歌等多種形式完成作業展示。喜歡畫畫的學生去校園里“雞兔同籠”區域,把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畫下來,用英語向同伴或家人介紹;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創編了“雞兔同籠”講解詞,自薦當校園景點講解員,為前來參觀學校的嘉賓介紹;喜歡配音的同學選擇了《瘋狂動物城》電影,進行片段配音;善于表演的學生選擇了與動物主題相關的“龜兔賽跑”、“狐假虎威”等中國成語故事創編劇本,進行表演;還有一些對動物主題特別癡迷的學生,筆者鼓勵他們在班級組建動物研究學習小組,將動物主題聚焦在某一領域深入研究,其中一組的學生制作了保護瀕危動物的宣傳海報,號召大家要保護動物。學生通過探究、思考、合作等形式展示出一個個獨一無二的自己,最好的自己,他們在完成作業的同時,體驗了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樂趣。
3.設計合作類作業,讓學生學會合作
合作類的作業不同于獨立完成的作業,它需要與他人合作才能完成。在合作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會對某些問題有不同意見,會產生分歧,這就需要組內成員學會相互傾聽、學會溝通、學會接納和包容。教師在設計合作類作業時需要考慮合理的分組、科學的安排作業任務,并考慮任務的難度。
筆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一年級起點)》五年級上冊Unit 5 TV shows為例。筆者為學生推薦了五部中國經典動畫片,小組合作完成其中一部動畫片的介紹。全班分為10個組,四人為一組,每個小組都有一個學習能力強的和一個學習能力弱的學生。每個組的人員安排都充分考慮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學情等情況,成立合適的小組。每個學生在組內都有任務,都要為完成小組任務做出貢獻。有的小組是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完成一部中國動畫片的內容梳理;有的小組是以學習單的形式完成匯報;還有的小組是以海報的形式與同伴們分享;甚至有的小組將動畫片做成了劇本,為全班同學表演。每個小組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學習完Jobs主題課后,筆者布置了對家人和同學父母職業的調查問卷,學生通過了解他人從事的不同職業,意識到每一個職業都是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職業不分貴賤,凡是能夠為國家、為社會做出貢獻的職業都是有價值的職業,引導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職業觀。五年級Teachers這一課學習之后,筆者結合本校一年一度的“明星教師“評選活動,讓學生通過調查了解同學最喜歡的老師,表達對教師的敬意和喜愛之情。四年級Sports and games這堂課中,筆者看到文本內容中以國外的運動項目居多,于是增加了中國國球乒乓球和武術的內容,并讓學生根據語言框架補充更多有關這兩種運動的內容,激發學生參與熱情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豪感。
? ? ? ?四、總結
? ? ?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堅持以生為本,遵循教育規律,著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雙減”政策的落地,為學生減負的同時對所有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一背景下,教師應該采取減負增效策略,作業的設計要從學生視角和學生興趣出發,改進作業設計模式,優化作業內容,實現作業育人功能等創新形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質量,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www.ahyx.gov.cn/d/file/p/2021/07/0c2da0c58bdbbe62cce463765ccd03aa.jpg.
[2] 朱浦.《小學英語教學關鍵問題指導》.10.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 梅德明 王薔.《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30.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4] 李思毅.《快樂英語游戲設計與課堂教學技巧(第二版)》.13.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
[5] 馬燕婷 胡靚瑛.《核心素養導向的作業設計》.2-138.華東師范大學出版.2021.
[6] 李靜 左小玉.《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2.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7] 閆赤兵.《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英語學科實踐活動課程設計與實施》.14.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0.
呈現的形式多樣,但學生在合作完成作業的過程學會了交流,在交流中開闊了認知視野和發散思維,學生在互相幫助的和諧氛圍完成了作業,每個學生收獲了知識,也收獲了友情。
(三)把握作業育人功能,設計增強學生情感體驗的作業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要培養“中國學生核心素養”,標志著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科教學將轉向以素養發展為核心的綜合育人。”【7】 為實現育人目標,教師在作業設計上要從學生視角出發,基于單元主題意義布置作業,采用多種形式,跳出語言學科本身,更多地關注學科的育人價值。筆者認為,情感體驗式作業滲透育人理念,學生通過制作購物海報、翻翻書、為家人或同學制作生日卡、為家人制作早餐、幫助媽媽分擔家務等學習形式,學生自身的語言運用能力得到提高,在制作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提高動手能力,而且可以在體驗中感受生活,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懂得感恩的情懷。
三年級的Food主題一課,學生在學習三明治制作的拓展課后,筆者布置了一項“為家人制作簡易早餐或午飯”的作業,學生在做飯的過程中可以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學會對父母表達謝意和感恩之情。學生用英語向家人介紹自己制作食物的過程,并親手向父母遞上飯菜并用英語說出“Thank you. I love you”的時候,許多家長流下了欣慰的淚水。四年級學生在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以二年級上冊口語交際話題“有趣的動物”為例,首先本次口語交際話題以文字的形式列舉了三種動物的特點,其次書中的小貼士和導語對學生的表達、傾聽、態度與習慣三個方面提出了要求,針對表達提出“先想好要講的內容,再講述給同學聽”;針對傾聽提出“對他人發言可以提問或補充”;針對態度提出“有禮貌地提問”。在說動物的“有趣”特點時,可以從動物的外形、習性和本領作為出發點。對于第一學段學生來講,不應該過分關注學生講述的內容是否有趣、獨特,而要把重點集中于“說清楚”和“聽明白”。針對話題“有趣的動物”確定以下口語交際評價目標:
表達能力:抓住動物特點,說清動物的有趣之處。
傾聽能力:對他人的發言可以提問、補充。
態度與習慣:傾聽時不打斷同學說話;積極思考,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吐字清楚,聲音適中。
2、交往協商類評價目標的確定
以二年級上冊口語交際話題“商量”為例,本次口語交際話題和一年級下冊的“請你幫個忙”有著相似之處,它們都借助貼近學生生活的交際場景引出話題,調動學生已有經驗,嘗試自己解決問題。課文中的小貼士和導語在一年級“學用禮貌用語”的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用商量的語氣”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意見不同時不勉強他人。這也說明商量的過程聽話人要把握主要內容,聽懂對方表達的意思,才能向對方做出回應。針對話題“商量”確定以下評價目標:
表達能力:能把要商量的事件說清楚。
傾聽能力:聽懂對方所表達的意思。
態度與習慣:商量時用合適的語氣和“我想、行嗎”等禮貌用語;被拒絕時,可以理解他人。
3、聽、講故事類評價目標的確定
以二年級上冊口語交際話題“看圖講故事”為例,此次話題是學生喜愛的漫畫作品《父與子》中的一則。漫畫的內容是媽媽讓爸爸去叫兒子吃飯,叫回了看書的兒子,爸爸卻不見了,媽媽只好再讓兒子去叫爸爸。前五幅圖片,講述了整個故事的發展變化,最后一幅圖片畫面留白,給學生以想象的空間。相比于前兩篇口語交際,此篇話題中的小貼士和導語
摘? ?要:口語交際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都不同于傳統的學習,傳統的紙筆測驗應用在語文口語交際學習中會表現出一定的局限性。那該如何評價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呢?表現性評價在評價內容、評價方式等方面就彌補了傳統評價方式的眾多不足,適應了口語交際的特殊需求。本文基于表現性評價理論,從確定評價目標、設計表現性任務、制定評分規則三個方面針對第一學段口語交際話題進行研究設計。再次,在教學實踐中展開案例研究,不斷反思、調整,并獲得實施結果。最后,依據表現性評價的設計實施路徑,驗證了在第一學段語文口語交際中實施表現性評價是有效可行的。
關鍵詞:口語交際評價;表現性評價;第一學段
一、表現性評價在口語交際中的設計
(一)口語交際評價目標的確定
目標通常被稱為內容標準或者學習結果,它明確說明了在一個學習活動中學生應該知道什么以及能做什么。目標的制定為表現性任務的設計提供建議,也是評分規則制定的所需的證據。[ ]評價目標的確定對更好的開展教學和評估具有直接且實際的意義,要注意不同類型的目標需要不同的評估方式。下文呈現的是小學第一學段三類口語交際話題評價目標的確定過程。
1、表達想法類評價目標的確定
三年級? 郝家玉
表現性評價在第一學段口語交際教學中的應用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以二年級上冊口語交際話題“有趣的動物”為例,首先本次口語交際話題以文字的形式列舉了三種動物的特點,其次書中的小貼士和導語對學生的表達、傾聽、態度與習慣三個方面提出了要求,針對表達提出“先想好要講的內容,再講述給同學聽”;針對傾聽提出“對他人發言可以提問或補充”;針對態度提出“有禮貌地提問”。在說動物的“有趣”特點時,可以從動物的外形、習性和本領作為出發點。對于第一學段學生來講,不應該過分關注學生講述的內容是否有趣、獨特,而要把重點集中于“說清楚”和“聽明白”。針對話題“有趣的動物”確定以下口語交際評價目標:
表達能力:抓住動物特點,說清動物的有趣之處。
傾聽能力:對他人的發言可以提問、補充。
態度與習慣:傾聽時不打斷同學說話;積極思考,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吐字清楚,聲音適中。
2、交往協商類評價目標的確定
以二年級上冊口語交際話題“商量”為例,本次口語交際話題和一年級下冊的“請你幫個忙”有著相似之處,它們都借助貼近學生生活的交際場景引出話題,調動學生已有經驗,嘗試自己解決問題。課文中的小貼士和導語在一年級“學用禮貌用語”的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用商量的語氣”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意見不同時不勉強他人。這也說明商量的過
對學生口語交際中的傾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認真聽,知道別人講的是哪幅圖的內容,還要按順序講清圖意,并根據故事情節續編故事。低年級學生喜愛表達,但表達習慣不好,所以要關注學生習慣的養成。針對話題“看圖講故事”確定以下評價目標:
表達能力:學生能按照漫畫順序把故事講清楚、講完整,并能體現漫畫故事的詼諧。
態度與習慣:發音準確,吐字清晰,語速適中;和聽眾有充分的目光接觸,手勢等肢體動作自然。
(二)口語交際表現性任務的設計
實施表現性評價的第二步,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即設計恰當的表現性任務。表現性任務的設計要求學生在真實或擬真的情境中迎接挑戰。落實到口語交際中,可以要求學生扮演一個身份確定的角色(真實的或擬真的),面對真實的對象、在一個情境中,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而不是書上的練習題,從而將口語的學習與真實生活自然鏈接。[ ]對于低年級小學生而言,這樣的任務還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清晰的任務指導語來完成。下文呈現的是三類表現性任務及指導語的設計。
1、表達想法類表現性任務的設計
以二年級上冊口語交際話題“有趣的動物”為例,以評價目標作為指向,針對“表達能力:抓住動物特點,說清動物的有趣之處。傾聽能力:對他人的發言可以提問、補充。態度與習慣:傾聽時不打斷同學說話;積極思考,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吐字清楚,聲音適中。”的評價目標設計了充當小導游和招聘小導游兩項任務。
任務指導語一:我們都知道著名的長隆野生動物園有著世界上最多的野生動物,那里有中國大熊貓、非洲雄獅、澳大利亞考拉等等。今天你就是這所野生動物園的小導游,請你介紹你認為有趣的動物給同伴聽,并且清楚地描述出動物的外貌、動作等特點,也請傾聽的同學禮貌回應。
任務指導語二:現在長隆野生動物園剛好要招聘動物園小導游,它公布了以下幾個小導游的崗位職責:a.負責游客在景區內部的全程導游及講解工作。b.普通話標準,善于表達。c.有耐心,可以解答游客的問詢,善于和各種游客溝通交流。d.要有禮貌、文明用語,維護本公司良好的形象和聲譽。愿意參與選拔的同學舉手上臺進行面試,其他同學就擔任本次招聘會的面試官,為符合要求的選手舉手投票。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2、交往協商類評分規則的制定
以二年級上冊口語交際話題“商量”為例,選擇分項評分規則中的核查表,依據教學內容和口語交際評價指標設計評分規則如下,為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時提供參考。
程聽話人要把握主要內容,聽懂對方表達的意思,才能向對方做出回應。針對話題“商量”確定以下評價目標:
表達能力:能把要商量的事件說清楚。
傾聽能力:聽懂對方所表達的意思。
態度與習慣:商量時用合適的語氣和“我想、行嗎”等禮貌用語;被拒絕時能理解他人。
3、聽、講故事類評價目標的確定
以二年級上冊口語交際話題“看圖講故事”為例,此次話題是學生喜愛的漫畫作品《父與子》中的一則。漫畫的內容是媽媽讓爸爸去叫兒子吃飯,叫回了看書的兒子,爸爸卻不見了,媽媽只好再讓兒子去叫爸爸。前五幅圖片,講述了整個故事的發展變化,最后一幅圖片畫面留白,給學生以想象的空間。相比于前兩篇口語交際,此篇話題中的小貼士和導語默。假設今天你是鞠萍姐姐,你要怎么給小朋友講這個故事呢?(出示講故事優秀標準)——能按照漫畫順序,把故事講清楚、講完整,并能體現漫畫故事的詼諧;發音準確,吐字清晰,語速適中;和聽眾有充分的目光接觸,肢體動作自然。嘗試給同桌講一講。
聽、講故事類話題是以故事為主線的交際內容,符合低年級學生學習興趣,這一類話題要重點關注學生講故事的邏輯性。以學生熟悉的社會人物為標準,引發學生對自己講述故事的思考。
(三)口語交際評分規則的制定
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最重要也是最易被教師忽視的環節就是評價。通常情況下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一般是在學生表達之后進行的,且多是憑經驗進行簡單的斷定。持續的評估是表現性評價的重要特征。它不僅希望看到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應對挑戰時的結果表現,也希望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及情感態度。這就需要教師制定具體的評價工具來判斷和區分學生的表現。表現評價的另一個特征是評價先行,評價工具或評價規則是與表現性任務一同“拋錨”在單元或課程中,是以“透明”的方式存在的。[ ]這樣評價就不再是“對學習的評價”,而成為“為了學習的評價”。下文將就表現性評價中評價規則的制定過程加以闡述。
1、表達想法類評分規則的制定
以二年級上冊口語交際話題“有趣的動物”為例,選擇分項評分規則中的等級量表,依據教學內容和口語交際評價指標設計評分規則如下,為學生進行小組評價時提供參考。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二、表現性評價在第一學段口語交際教學中的實施
(一)實施對象
本人選擇了北京市某二年級S班作為研究對象,S班共有43名學生,包括22名男生、21名女生,學生年齡集中在7歲到8歲之間。雖然學生年齡較小,但在一年的學習中已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經半年的交流與磨合,本人對S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程度已有一定的了解。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第一,學生喜愛表達,有表達的自信心。第二,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欠缺,邏輯混亂,無法清楚表達要說明的意思。第三,學生傾聽能力較弱,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第四,一些學生不善于與他人溝通,班級中有時會出現打架、吵架的現象。
3、聽、講故事類評分規則的制定
以二年級上冊口語交際話題“看圖講故事”為例,選擇整體評分規則中的評價量規,依據教學內容和口語交際評價指標設計評分規則如下,為學生進行小組任務和教師評價時提供參考。
(二)實施過程
1、表達想法類——以話題“有趣的動物”為例
(1)教學過程
環節1:觀看視頻,發現熊貓有趣之處
本環節意在引導學生圍繞動物的長相、生活習性、動作等方面發現動物的有趣之處,使學生知道自己要講的動物特點是什么。
環節2:小組內介紹有趣的動物
本環節教師首先公布了任務指導語1,并對等級量表進行講解。旨在激發學生表達欲望,引導學生在小組內學會分工合作,能參考口語交際評價標準為小組成員打分,學會傾聽與觀察他人交際的動態,規范自己的行為。
環節3:舉辦班級“小導游”招聘會
在前面表達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創設與社會規則有關的情境。公布任務指導語2,讓學生參考社會導游招聘規則進行表達,進一步提升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環節4:點評、頒獎
總結學生表現,加深學生對評價標準的理解。
(2)教學反思
經過第一次課堂實施后,本人對學生態度和量表的使用情況進行了分析,總結如下:第一,學生對情境下的任務都很感興趣,90%的學生都樂于與同伴合作,愿意擔任打分小老師還有面試官的角色。第二,在使用評價量表時,班級中一半的學生能針對評價標準,給出相應的分數,但有一半的學生評價較為主觀,憑借對他人印象來進行打分,極個別學生不愿意使用評價量表。第三,進行任務的氣氛過于活躍,小組活動過后很多學生還沉浸在介紹小動物的激動中,不能收心回到課堂,造成課堂秩序混亂。
從所獲得的評價結果來看,S班有75%的學生能達到優秀水平,20%的學生都達到普通水平,5%的學生屬于較差水平,由此得出大部分學生是可以按照評分規則進行口語交際活動,小部分學生分數較低,主要有以下兩個問題:一是學生參與性低,不善于與他人溝通;二是學生在活動中比較懶散,沒有認真傾聽。不同水平表現如表4: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2、交往協商類——以話題“商量”為例
(1)教學過程
環節1:提出話題,學習商量
本環節意在讓學生明白商量在交際中的重要性,讓學生尋找到會商量的方式。
環節2:結合生活,模擬多個交際場景
教師首先公布任務指導語1,并就核查表進行講解。旨在學生在熟悉的交際場景下引發共鳴,并對自己進行評價,從而讓學會監控自己的學習動態,規范自己的交際行為。
環節3:舉辦商量達人賽
在會交際的基礎上,學習會評價。公布任務指導語2,學生參考評價標準對同學表現做出判斷,加深對“會商量”方式的理解。
環節4:點評
總結學生表現,鼓勵學生將這種商量的方式用在現實生活中。
(2)教學反思
第二次課堂實施中,學生的參與更加有序,對學生態度和量表使用情況進行分析,得出以下觀點:第一,學生依舊對完成任務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可以在小組中積極分享自己對“會商量”的觀點和看法,提出“商量”應該有的標準。第二,基于量表的使用,表演者更加注意監控自己表達與習慣,基本上都能達到商量的標準。第三,學生急于求成,在沒有小組成員的監督下,60%學生在模擬一個交際任務之后就急于完成自己的評價單。
從評價結果來看,70%的學生認為自己完全可以做到“會商量”,30%的學生認為自己可以做到部分。總體來看讓低年級學生自己總結可實現的標準,會讓學生印象更深,實踐時也可以實現自我的監控,但是部分學生依然不能換位思考,站在對方角度想問題。不同表現水平如表5:
3、聽、講故事類——以話題“看圖講故事”為例
(1)教學過程
環節1:讀懂故事內容
本環節意在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了解每幅漫畫的內容,為后面講述故事作準備。
環節2:看圖講故事
公布任務指導語,對評價量規進行講解。在角色的轉換下,引領學生學會講故事。對于低年級來說,整體評價量規更適合老師使用,為學生提供表達行為的參考。
環節3:想象故事結尾,展示有趣想法
發散學生思維,分享代表性的故事結尾,體會豐富多樣的故事結局。
環節4:總結,布置作業
讓家長參與評價,使學生獲得多元化的評價結果。
(2)教學反思
最后一次口語交際課,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從學生態度和量表使用情況分析可得:第一,學生參與講故事活動的積極性高,課后學生可以積極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給爸爸媽媽講故事,并且獲得家長的反饋。第二,基于量表的使用,80%學生在進行表現性任務的小組交流中,能發現自己表達的不足,并及時糾正。第三,在想象故事結尾的環節,因為評分規則沒有給出詳細的標準,所以學生難以判斷什么是有趣的想法。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相比于前兩次課堂當中所使用的等級量表與核查表,整體評價量規根據學生特點劃分了不同水平,能明確知道學生的欠缺。從評價結果來看,一共有6名小組代表,其中4名優秀,1名良好,1名差,無極差。這說明班級中大部分學生可以達到優秀水平,極少數是良和差,主要問題是學生在講述過程中有緊張感。
三、評價結果的解釋與反思
談到實驗效果,就不能避開效度。效度是指我們所采用的證據能夠準確測出所需要意義的程度。[ ]在本研究中,將設計好的表現性任務和評價量表應用于第一學段語文口語交際課堂,為了驗證這三次課堂實施的效度,和對預期目標的達成。本人通過課堂觀察和訪談兩種方式探究表現性評價在口語交際應用的價值和存在的問題。
(一)評價結果分析
1、課堂觀察分析
以口語交際評價指標(表達能力、傾聽能力、態度與習慣)作為觀察維度,對S班學生分別進行教學實施前與教學實施后的3節課堂觀察,觀察班級中43名學生回答問題的流暢性和準確性,以及進行小組合作的態度。對比分析如下:
(1)表達能力
實施前:3節課中共有28名學生回答了問題,其中67%(19名)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只言片語,不能具體、完整地描述自己的觀點,需要教師引導,才能將自己的想法正確表達出來。3節課中有12名學生朗誦課文,在無教師指引下,66%(8名)的學生朗誦課文沒有賦予感情色彩,沒有學生可以配合使用非語言因素(動作、表情)。
實施后:3節課中共有23名學生回答了問題,65%(15名)的學生可獨立完成表達,抓住重點,說清主要內容,僅有35%(8名)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才可完整表述自己的想法。3節課中14名學生朗誦課文,86%(12名)的學生的朗誦生動、富有感情,偶爾可以配合使用肢體動作。
(2)傾聽能力
實施前:語文教師大約每8分鐘就需要維持一次課堂秩序,提醒學生認真傾聽。回答問題的28名學生中有30%(8名)的學生在被點到回答時,出現聽不清問題內容或答案與問題偏離的現象。
2、學生訪談結果分析
本人在第三次口語交際課后隨機選取了3名得分較高的學生、1名得分一般的學生和1名得分較低的學生,在課下的時候做了簡單的訪談并全程記錄。訪談大綱圍繞三個方面進行: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式還有學習效果。(S代表受訪學生)訪談內容如下:
(1)提高學生興趣,明確學習方向
問題一:你喜歡在口語交際的課堂中做任務并使用評價量表嗎?為什么?
S1:我喜歡在課上使用評價量表,這個表(核查表)能讓我知道自己哪個地方做的不好,哪個地方做的好。
S2: 我挺喜歡的,做任務感覺很開心,在比賽中我特別想贏。這個表可以讓組員為我評價,我會知道自己的缺點是什么。
S3: 喜歡,我覺得這個表很清楚,讓我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做,而且感覺做任務的方式很有意思。
S4: 不太喜歡,有點麻煩,有的同學不和我合作。
S5: 還可以,但我更喜歡做任務,和同學一起合作特別開心。
從五名學生的回答中看出,一名學生不喜歡這種學習方式,主要是因為與同伴的合作產生了問題。三名學生表示喜歡完成表現性任務,他們認為這樣的學習方式更有意思。首先,口語交際的中的情景任務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直接提高了學生探索的興趣,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情。其次,有三名學生表示喜歡在課上使用評價量表,因為量表中呈現了詳細的目標和標準,它能明確學生的努力方向,應該去做什么,并且知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2)鍛煉社交技能,增強學生自信
問題二:在口語交際課上做任務、使用量表對你是否有幫助?體現在哪些方面?
S1:有幫助,我回家之后就可以給爸爸媽媽講故事了,他們都說我進步大。
S2:有幫助,我跟其他同學的交流多了,了解其他人的想法,而且我愿意舉手發言。
S3:有幫助。(沒有回答出是哪方面)
S4:應該會有幫助,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改正。
S5:我感覺量表對我幫助不大,因為和我關系好的同學才愿意給我打高分。
五名學生中一名認為幫助不大,其主要原因就是評價存在主觀性,四名學生表示對他們有幫助。首先在口語交際中完成表現性任務可以增加自己與同學的交流,了解別人的觀點和看法,本人也認為在交流的過程中這也是對學生社交技能的一種鍛煉。其次為了快速得到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它會促使學生表現自己,發現不足時,還可以及時改正,增強學生自信心。在課堂實施過程中一直沉默寡言的學生,竟能主動舉手發言參與到課堂,雖然還是會緊張,但是愿意發言的勇氣讓同學們都感到非常意外,這說明表現性評價在口語交際中對學生自信心具有極大的提升作用。
(3)指導小組活動,融洽同學關系
問題三:你與小組同學的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S1:我和同學的關系更好了,像是一個大家庭。
S2:和同學變親密了,我們做任務的時候很團結。
S3:變好了,我們都能互相傾聽、互相理解。
S4: 我覺得沒有什么變化。
S5: 關系變好了,現在我更愿意加入小組討論。
第三個問題這三位學生都一致表示在小組當中與同學關系變親密了,評價的過程有了更多的了解,本人在課上也發現有小組代表參賽時,他們會共同為代表出謀劃策,出色的完成表現性任務。在組內進行活動時,因為有評價量表作為參考標準,學生也能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耐心傾聽,積極參與討論,促使小組成員達成有效合作,總體來看表現性評價的使用融洽了同學關系,提升學生合作能力。
(二)評價結果反思
1、評價范圍小
一方面行動研究的范圍過小,本人僅僅在北京市某一所小學開展表現性評價的實施,應該在不同地區的多所學校進行實施,這樣的研究會更具有說服力;另一方面,案例選擇范圍小,本人研究的是第一學段學生口語交際,但是僅在二年級開展教學,忽略了一年級與二年級口語交際的差異性,如果能在一年級同樣應用表現性評價,則更能體現本人的研究價值。
2、評價存在主觀性
傳統的評價方式只有對錯分明,分數就可以直觀的判斷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而在表現性評價的實施中,本人選擇了三種不同的評分工具,有小組合作共同評價使用的等級量表,有學生自我評價的核查清單,還有以教師評價為主,學生參考的整體評價量規,都是人工評分,然而評價結果往往會受評價者感情親疏、個人偏見、刻板效應等因素影響,尤其對第一學段學生來說影響更大,因為他們年齡過小,缺乏一定的判斷力。這就使得評價結果具有主觀傾向,導致評價結果的信度較低。
參考文獻:
[1] Wiggins,G.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 Wiggins,G.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3] Wiggins,G.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4] Wiggins,G.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203.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摘 要:本研究意在幫助教師尋找教學設計的不足,提高教師課堂捕捉并利用學生錯誤資源的能力;同時幫助學生在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利用錯誤的過程中完善知識結構,學會分析、思考的方法,提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首先,本研究針對低年級學生數學學習中的典型錯例進行了收集和分類整理,從把“錯誤”視為資源的角度,總結了四個方面的錯因。包括審題能力影響理解題意,舊知識的漏洞影響新知的學習,不同的表達方式引起認識上的混淆以及對運算意義不理解影響運算方法的選擇。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三個具體策略:變“文字”為“圖形”、輔助理解題意;變“單向”為“雙向”,指導自檢自查;變“獨立”為“聯系”,形成知識體系。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數與代數 錯誤資源 有效利用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新課程改革要求從生命成長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待課堂教學。教學過程本是學生的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不斷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說錯話、做錯事是正常的。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這個資源的重要提供者,特別要關注并捕捉課堂上有探究價值的“錯誤資源”,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不斷調整教學。
然而,在現實教學中,有些老師對"錯誤"唯恐避之不及,課堂教學追求“對答如流”的完美,認為學生出現差錯,就是自己教學的不成功。受其影響的學生也認為“差錯”意味著失敗和恥辱,他們擔心出錯,甚至會產生恐懼感。因此導致大量的、有價值的錯誤資源未作處理,這既是學生學習時間的無效流失,也使部分孩子的錯誤屢犯不止,影響教學質量。
英國心理學家貝恩布里奇說:“錯誤人皆有之,作為教師不利用是不可原諒的”。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都對錯誤資源開展了很多研究。國外學者多從錯誤產生的原因,師生對錯誤的反應及產生的影響入手,分別從心理、文化等方面進行研究。隨著我國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把錯誤看作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韓華球(2005)認為:課堂教學中學生出現的錯誤是一筆重要的教學資源,應著力挖掘其教育價值。北京特級教師華應龍也作了較多的研究,他主張“課堂因差錯而精彩”,讓學生從“誤”到“悟”,在理念和具體的教學案例方面給我們很多啟示。學生錯誤的合理性逐漸得到一線數學教師的認可。
學習中的“錯誤”是來源于學習活動本身,直接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生成性教學資源。教師應善于課前預設錯誤資源,課中捕捉隨機生成的錯誤資源,課后反思錯誤資源,將學生的學習錯誤當作一種教育契機,讓錯誤變成寶貴的課堂教學資源。
本研究將針對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分析“課堂教學中的錯誤”利用的現狀,分析“錯誤”原因,并挖掘其價值。在此基礎上,探索有效利用“錯誤”資源提升課堂效率、促進學生學習的策略。希望能通過本研究,提高教師有效利用學生錯誤資源的能力,轉變教師教學觀。學生通過對不同錯誤資源的分析,提高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從而更好地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研究設計
(一)概念界定
《辭海》中對“錯誤”的定義是“不正確的”,與客觀實際不符合。教育教學中的“錯誤”指的是師生在認知過程中的偏差或失誤,也指合理性錯誤。教師在教學中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反映在各方面,出現違反教學結論或方法的現象。
“錯題資源”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學生自己在平時的作業及形成性練習中經常出現一些典型性錯誤或易錯題目,作為學生的學習資源;二是指課堂中學生在多維互動中憑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某一知識作出淺層的、有失偏頗的錯誤判斷而生成的教學資源。通過老師和學生的雙邊互動,在集體“識錯”、“思錯”和“糾錯”過程中生成的課程資源。
(二)研究目標和研究假設
1.研究目標
針對學生課堂教學中出現的不同錯誤,研究各種錯誤作為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和利用的效果,以達到以下目標:
二年級? 毛海巖
低年級學生數學學習“錯誤資源”有效利用的實踐研究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1)初步構建“捕捉錯誤資源-巧用錯誤資源”的新型課堂,推進學校整體新課程體系的建設,探索并提煉出有效利用“錯誤資源”的方法策略。
(2)提升教師整體業務能力,改進教育教學行為,形成濃厚教研氛圍,提高學校的整體教育教學水平,形成一支能夠合理應用課堂錯誤資源的教師隊伍。
(3)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培養全面而具有個性的學生,引導學生分析錯誤原因,學會審視自己的思維,完善認知。使學生形成自我預防錯誤、自我剖析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2.研究假設
“錯誤”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反映在各方面,出現違反教學結論或方法的現象。認知心理學派認為:“錯誤”是學習的必然產物,學生的知識背景、思維方式、情感體驗、表達形式往往和成人截然不同,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是十分正常的。
課堂“錯誤資源”的合理利用是指課堂學習錯誤向教學資源轉換的動態演變過程,即在一定觀念支配下,課堂學習“錯誤”成為支持課堂教學開展、有助于課程目標實現的因素,便是達到了資源化。教師用資源的眼光看待“錯誤”,通過細致的剖析、提煉,將學生的“錯誤”變為教師難得的教學資源和學生寶貴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在糾錯、改錯中感悟道理,領悟方法,發展思維,實現創新。
(三)研究內容
1.研究“錯誤資源”對教學的影響及其地位。
2.研究教師在教學中利用及轉化“錯誤資源”的現狀。
3.研究學生產生“錯誤資源”的原因、分析“錯誤”的類型。
4.有效利用“錯誤資源”的策略研究。
5.“錯誤資源”在課堂教學中的教學藝術研究。
(四)研究方法
本課題遵循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采用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相結合的研究策略,一邊研究、一邊實驗、一邊積累,具體方法主要有:
1.文獻法:課題組成員學習已有的關于錯誤資源的研究成果,加深對本課題的理論認識。
2.觀察法:核心組教師針對常態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錯誤、師生的反應、處理等情況,采取利用研究者自己的感官,并借助于攝像、照片等手段,觀察課題研究的現象,對具體表現和過程進行詳細的描述和分析,探尋課題研究的本質的方法。
3.行動研究法:核心組教師共同參與研究和實踐,在課堂中尋找學生出現的各種錯誤資源,并加以充分的利用。針對錯題類型,制定糾錯計劃,實施糾錯策略,分析糾錯效果。
4.經驗總結法:核心組教師要對錯誤資源的生成、解決、總結三步做好總結,撰寫教學案例、教學反思札記、教學論文、匯編《典型錯誤分析》案例集,結集形成提煉撰寫《學生“錯誤資源”有效利用的實踐研究報告》。
5.個案研究法:重視對典型學生學習狀況的跟蹤分析,從中尋找課題研究進展的突破口。通過對班級學生的個案研究,掌握不同學生學習錯誤原因和內容差異性,并根據差異進行因材施教,做到有效運用教學中的錯誤資源。通過對班級學生的個案研究,掌握學習錯誤的差異性,進行因材施教,做到有效運用教學中的錯誤資源。
三、研究過程
本課題的研究過程大致分為幾個階段:收集錯誤資源和分析錯因的準備階段,探索解決策略并有效利用“錯誤”資源的實施階段,反思評價階段。
(一)收集錯誤資源和分析錯因的準備階段
1. 初試收集錯例
本課題主要對學生錯誤資源進行研究。課題組的老師們在進行理論學習的基礎上,經過搜集錯題、整理歸類、個別訪談等過程,完成并填寫《典型錯例分析》。
在第一次匯總《典型錯題分析表》中,課題組的老師們共收集低年級學生錯例45例。錯例來源主要是課堂練習題及單元練習題。但是學生錯題涉及各個領域,收集上的錯題也比較分散。不同領域的錯例的原因也各不相同。這給后面的研究引起了很多的麻煩。
經課題組討論,本課題把學生錯例聚焦到“數與代數”領域。先集中解決本領域中學生的問題,分析錯例產生原因,嘗試解決策略并有效利用。把其他幾個領域的問題作為后續研究的重點。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在老師第一次記錄的《典型錯題分析表》中有一項內容是“解決策略”。針對老師們提出的解決策略進行分析,統計如下表:
本課題研究過程中,共收集低年級學生錯例132例,包含第一次收集的“數與代數”領域的28例錯例。其中有21例屬于“數的認識”部分,有111例屬于“數的運算”部分,沒有收集常見的量的錯題。由此看出,“數的運算”是“數與代數”領域中最重要的部分。該部分知識比重大,單元多。
分析學生呈現的各種錯例,原因如下:
(1)審題能力影響理解題意
低年級數學書上呈現的數學題,大多圖文并茂。情境圖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題目的意思,但也要求學生關注更多的信息,以及不同信息之間的聯系。這就要求學生在審題中要關注到不同表達方式中的關鍵信息,要想得更周全。如下題:
由上表可以看出,第1.3.4.7種策略是被大家認同的,也是平時的數學教學中,老師們在備課中非常重視的內容。第2條策略在內容上包含了第3.4條策略的內容,但又不是全部。所以作為一項策略單獨提出的人次較少。第5.6條策略站位較高。第8.9條策略屬于學習方法的范疇,不僅適用于數學學科,而且適用于所有學科。
除此之外,在描述“解決策略”的語言方面有的比較空洞,也有的與“錯因”混淆。根據老師填寫的實際情況及課題研究需要,對《典型錯例分析表》進行了調整。把“解決策略”調整為“學生訪談”。意在通過訪談內容,更準確地把握學生產生錯誤的原因,以便后續更準確的提出“解決策略”,并有效利用。
可以看出,提出有針對性的、有時效性的“解決策略”對老師而言難度較高。所以,把此項任務后置,經集中討論再制定切實有效的解決策略。
2. 錯例聚焦,分析錯因
“數與代數”是數學學習中最重要,最基礎的板塊,也是低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的重中之重。所以本課題后續研究聚焦到“數與代數”領域開展研究活動。
整理低年級段4冊數學書共17個單元的內容涉及數與代數領域。按數的認識、數的運算、常見的量對這17個單元進行歸類整理。如下圖:
這道題本意是考察學生的數感和量感,是否能根據題中給出的800米的長度,估計出300米和400米在圖中的長度,并結合方向在圖中畫出來。實際上,這道題學生錯誤最多的原因是第二個半句中忽略了標準位置,也就是在誰的西面四百米。學生找不到“標準”是誰嗎?不是的,因為在山洞東面三百米幾乎沒有人錯。而再畫第二個位置的時候,就慣性認為也是在“山洞”西面了。
由此看出,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沒有問題;對“標準”的意義還要再強化;對快速提取文字中的重要信息的能力還需再提高。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如上題:淘氣和笑笑數數,笑笑數的三個數就用文字的方式進行表達。淘氣要想接著數,他要經過幾次思考:首先,把這幾個數轉化成阿拉伯數字的表達方式,或者轉化成聲音讀出來;其次,分析這幾個數的變化規律,越來越小,每次少10;最后,才能接著數。
(2)舊知識的漏洞影響新知的學習
學生認識數的過程,繞不開讀數和寫數。一般情況,這部分知識很少有學生錯誤。但是在二年級學習多位數的寫法時,卻有同學出現了問題。
試想:如果笑笑數的數直接用阿拉伯數字表示,學生填寫的正確率可能會更高。如果這是一個游戲活動,學生可能憑語感就接著數下去了。所以,表達方式的不同,會給部分同學造成不同的影響,引起混淆。
(4)對運算意義不理解影響運算方法的選擇
理解不同運算方法的含義是正確選擇運算方法的基礎。一至二年級的四個學期,學生學習完加減乘除四種運算的不同意義。因為學習時間相對集中,每一類的習題情境豐富,學生在大量練習后,很容易在不同的習題中發現一些規律。比如:帶有“一共”的問題大都是把兩部分合起來;而“還剩”都是求部分。如果對加減法的理解,只是靠問題中的關鍵詞來選擇運算方法,就會在下題中出現問題。
例如上題的答案學生在寫數時,就不寫0,而是寫成“8 52”和“15 3”。從數的組成和位值制來看,學生是理解多位數的意義的。在計數表中看學生寫的數也可以說是對的。但是脫離計數表就一定錯了。對這名同學進行訪談,小張同學回答:“我在計數器中表示這兩個數時,它們的百位、十位上都沒有珠子,所以我就沒有寫出‘0’。”可以看出,這名同學對位值制的理解并不完全準確,尤其“0”在數中所起的作用不清晰。該生對數的認識還沒有脫離計數器等學具,明顯呈現出具體形象思維的認識特征。
但是,這部分知識是在認識100以內數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的,而在100以內數的認識過程中就出現過“80”、“100”這樣的數,數位空時用“0”占位。回想一年前,學生在學習這部分知識時,是居家網絡學習,缺少實時互動、及時反饋等。掌握知識點出現漏洞是非常正常的。由此看出,數學的學習具有連貫性的特點,一環扣一環,每一次學習都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再上一個臺階。所以,扎扎實實的學習是為后續學習搭橋鋪路。
(3)不同的表達方式引起認識上的混淆
認識數的過程離不開數數,數數的過程就有各種各樣的數法。正著數,倒著數;一個一個地數,兩個兩個地數,十個十個地數……在各種數數中發現規律,在各種數數中感悟結構,在各種數數中培養數感。
寫在書面上的數數和口頭上數數又不一樣,因為聽不到聲音,感受不到節奏,只能再現聲音,或者分析結構,發現規律,接著數。而書面上學生常見的數是阿拉伯數字,也有的漢字表達的形式。
這道題的問題是“兩天一共吃了多少個蘋果?”,學生出現“16+7=23(個)”的錯例。從問題入手分析,只要把兩天吃的數量合起來就能解決問題。但是題目中并沒有給出兩天分別吃了多少,怎么辦呢?反正看見“一共”加就對了,于是就出現上面的錯例。仔細分析數量關系,題目中給了總量和吃剩下的部分,所以問題中的關鍵詞不是“一共”而是“吃了”,對應的是“整體-部分=部分”的數量關系。
由此可以看出,理解數量關系是正確選擇運算方法的關鍵。僅僅靠捕捉關鍵詞語并不能準確把握運算的含義,反而會造成不同運算方法之間的混淆,也會成為解決更復雜的實際問題的障礙。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以上分析的錯因是基于搜集到的學生的典型錯例,可能還有一些不典型錯因,本課題此輪研究沒有涉及,可以作為后續研究內容。
(二)探索解決策略并有效利用“錯誤”資源的實施階段
針對學生在“數與代數”領域出現錯題的錯因分析,及低年級學生的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學習特點,制定以下解決策略,并在課堂中實施。
1. 變“文字”為“圖形”,輔助理解題意
低年級學生識字量少,形象思維為主。學生容易忽略掉文字敘述題中的重要信息。如果能逐字讀題,且把文字轉化成圖的形式,更有助于理解題意。如下面排隊問題:
上課時,老師隱去數位順序表,直接讓學生把作品抄寫在黑板上,再自己讀讀數。學生自己就發現問題,并且指出:“數位沒有數的要用0占位,否則就不確定前面的數到底在哪個數位上了。”給出“讀法”會“寫數”,寫出數來也要再讀一讀。這樣由單方向完成任務,變成“雙向”的自檢自查。在自檢自查的過程中加深了位值制的理解。
學生檢查作業的習慣也需要指導。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及時“回頭看”,把“單向”的思維方式,變成“雙向”的理解問題,就是指導學生具體的檢查方法。
3. 變“獨立”為“聯系”,形成知識體系
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遇到的一個個問題,看似獨立,卻又相互關聯。把相似的、相關的問題,聯系在一起,整體理解和把握,就是把學生在頭腦中獨立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知識體系。
(1)對比辨析,豐富認識概念
從圖中,可以清晰的看到龍一鳴右邊的人是6人,不包括他自己。從課上反饋來看,只要學生看到這樣的圖,就會情不自禁的“噢~”,也就不用老師再多講一句話了。
畫圖的方法能幫助學生解決很多在學習數學中遇到的問題,既能幫助學生理解題意,也能幫助學生理解數量關系。只要學生把圖畫出來,問題解決一半了。
2. 變“單向”為“雙向”,指導自檢自查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或者解題過程多是“單方向”,即從問題出發,解決問題得出結論或結果即可。很少有學生會再“反向”驗證一下是否正確。
就像剛才學生在多位數寫數時把下面的數寫成“8 52”和“15 3”。
學生對數學概念的建立是逐步豐富和完善的,如學生學習“減法的意義”就分兩次學習,先學習“整體和部分”數量關系中的減法,再學習“比較意義”下的減法。相同的圖,在不同的問題下,就會寫出不一樣的減法算式。如圖:
學生很容易忽略了“龍一鳴”本人,認為從整體中去掉左邊的就是右邊的。課上,老師引導學生根據問題信息畫圖解決問題。學生根據題意畫出下面的圖:
有三分之一的同學列式為:15-4=11(只)。很明顯,這是“整體和部分”關系下的式子,即把蝴蝶和蜻蜓的總量看作整體。但是這道題的問題是“蝴蝶比蜻蜓多幾只?”在問題引導下,就只能列式為11-4=7(只),蝴蝶和蜻蜓分別作為不同的整體進行比較。
在上課時,當學生出現錯例后,老師不急于評判,而是又給出一道相似的題目。如下圖:?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在相似題目的對比中,學生很容易發現異同。不同點也是重點要理解和分析的要點。通過對比辨析,學生自己總結出,減法有兩種不同的含義。
(2)題組練習,形成知識體系
排隊問題一直是困擾學生的重難點問題,有時候“+1”,有時候“-1”,還有時候不加也不減。畫圖只能解決某一個問題,卻不能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老師把相似題型設計成題組練習。
如下:
①小朋友們排隊,小紅前面有5人,后面有6人。這隊小朋友一共有幾人?
②小朋友們排隊,從前面數小紅排第5,從后面數排第6。這隊小朋友一共有幾人?
③小朋友們排隊,小紅前面有5人,從后面數排第6。這隊小朋友一共有幾人?
④小朋友們排隊,從前面數小紅排第5,小紅后面還有6人。這隊小朋友一共有幾人?
上課時,老師引導學生用畫圖的方法逐個解決問題,在解題之后再對比發現規律。通過把這一組題聯系起來分析,就很容易發現前后都不包括標準人物,就要+1,加的1就是這個人,別把他忘記了;如果標準人物算了兩次,就要-1;如果只包含一次,或前或后都行,就正好了,不加也不減。
教師通過創設相似情境或者題組,讓學生在對比中建立聯系,在聯系中辨析異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頭腦中知識點相互勾連,形成體系的過程。在知識體系中理解記憶的知識點,更快速地提取,更靈活地運用。
(三)反思評價階段
根據課堂觀察,學生對于自己產生的錯例興趣特別濃厚。來自于學生的錯例更生動、豐富,更貼近學生。課堂上只需要老師給學生一個平臺,讓學生有機會展露自己的想法。生生之間交流討論,甚至爭執辯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知識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同時學習對話、交流、有條理的思考等。
教師要選擇合適的策略運用于課堂,不同策略的選擇會對課堂效率產生不同的影響。教師備課時,就應該針對學生的典型錯例,選擇合適的策略開展教學活動,既能提高教學效率,也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辨能力等。
課堂是靈動的課堂,學生的“錯誤”隨時發生。即興選擇何種策略和學生的錯例類型有關,也和教師的教學技藝水平,以及把握課堂的能力有關。
四、研究結論與反思
(一)研究結論
1. 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有利于化“錯”為寶。
“錯誤”是學生學習的必然產物,學生的知識背景、思維方式、情感體驗、表達形式各有不同且與成人更有不同,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是寶貴的學習資源。教師用資源的眼光看待“錯誤”,通過細致的剖析、提煉,將學生的“錯誤”變為教師難得的教學資源和學生寶貴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在糾錯、改錯中感悟道理,領悟方法,發展思維,實現創新。
2. 引導學生自我評析“錯誤”資源,有利于完善認知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錯誤原因,參照正確方法重新審視自己的思維,有利于完善認知。重視“錯誤”的目的在于形成學生自我預防錯誤、自我剖析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提高學習的效率,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思辨之音
不負韶華
3. 教師重視學生“錯誤”資源,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
教師轉換視角,將學生“錯誤”視為“資源”;在收集、整理、分析典型錯例時,深刻理解產生錯誤的原因,理解學生的思考過程和思維方式;教師主動把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相結合,選擇合適的解決策略進行課堂教學嘗試的過程,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水平的實踐過程。
(二)研究反思
本研究分析了一些學生產生“錯誤”的原因,梳理總結了一些把“錯誤”轉化成“資源”的教學策略,并在課堂上進行了實踐研究。但是,由于時間的限制、經驗的欠缺,本研究還存在許多的問題和不足,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和研究中繼續探索和改進。
1. 本次研究梳理出如何利用“錯誤”并解決問題的三條具體策略,但是這些策略還缺少創新性。在今后的教學與研究中,要繼續閱讀文獻資料,進行更多的課堂探索,在實踐中探索更高效的策略。
2. 由于研究經驗不足,研究方法不精,本次研究中學生“錯誤”資源的分析缺少專業性和系統性。比如從不同維度對錯例進行分析,課堂觀察記錄沒有能夠系統地梳理和分析,這都需要進一步學習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韓華球.錯誤:一筆重要的教學資源[J].課程.教材.教法,2005(03):26-30.
[2] 梁榮.動態生成資源視角下學生學習錯誤的有效利用[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8(08):24-27.
[3] 華應龍.課堂因差錯而精彩——數學課堂“差錯資源化”的思考與實踐[J].江蘇教育研究,2008(20):4-7.
[4] 馮蓉蘭. 小學數學課堂生成資源應用的策略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5.
[5] 方光惠. 基于反思能力培養的小學生數學錯題訂正策略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9.
遇事最好的處理方式——
言遲則貴? ? 面緩則圓? ? ?心靜則明
《教父》里有句臺詞:“遇事第一秒內的反應,決定這個人能夠達到的高度。”一個人的處事態度,是學識與修養最直觀的體現。而最頂級的處理方式不過六個字:言遲,面緩,心靜。
01??言遲則貴
古人常說,智者思其所言,愚者言其所思。聰明人會反復思索要講的話,愚蠢的人則是想到什么就說什么。正如蘇格拉底曾說:“思維先于言語,能解決90%的難題,和100%的誤會。”越是有水平的人,越懂得謹言慢語。遇事先思考,有話慢慢說,是智慧,也是情商。
02??面緩則圓
2016年,俄羅斯科學院的學者,針對不同情緒對大腦的影響,做了一項試驗。他們發現,當人們處于憤怒的情緒狀態時,大腦的杏仁核活躍指數直線下降。這一指數,直接關系到我們的溝通與思考能力。換言之,生氣解決不了問題,只會削弱一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人生諸多煩惱,只是源自內心的焦躁。當你用更緩和的方式處理事情,一些看似不可收拾的局面,都能得到圓滿解決。作家狄更斯曾說:“懂得克制憤怒的心態,比一百種智慧更有力量。”很多時候,問題會帶來情緒,情緒卻不能解決問題。一個人由稚嫩到成熟的蛻變,無非就是從意氣用事,到淡然處之的過程。
03? ?心靜則明
生活中許多事情,本身并不嚴重,只是我們的慌亂將事態不斷擴大。
只要靜下心來,多數棘手的局面,自有其應急方案。在這世上,阻礙我們前進的,往往不是困難,而是心態。誠如《昭德新編》里的一句話:“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用清凈心,看眼前事,心態變得平靜,事態也會明晰起來。
遇事管得住嘴巴,守得住脾氣,穩得住心態。不急,不怒,不亂。便是高人。
推薦人:馬萬成
與書為伴
讀書正當時莫負好時光
READING
在終身學習的時代,如何有效學習與堅持學習一樣重要。我們自己所習得的學習技巧,可能都不再適應當下的處境,尤其是在這樣一個時間極度碎片化的時代,如何系統化學習,成為每個人必須解決的問題。
《有效學習》是一項出色的研究成果,美國*智庫高級研究員伯澤爾將向你展示國際上關于“如何學習”這一學科的新成果,以及相應的簡單技巧。這些觀點和技巧都采用具有啟發性的故事和語言進行講解,它們將會顛覆你之前所接受的學習方式,把學習改造成一個人人可以掌握的過程。
學生又在做小動作,學生又在交頭接耳,教室的一角嗡嗡之聲又起,面對這種情景,你該怎么辦?這本書教你“略施小計”,靈活地把課堂管理6步法應用到你的課堂:
★關鍵的開始:了解和使用學生的名字 ;★避免匿名的和懸空的問題;★明智地選擇和使用課堂用語;★避免給出讓學生迷惑不解的指導語;★用提醒和暗示促進學生的文明行為;★增進課堂的互動;你的課堂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學生都會愛聽你講,你擔心的課堂情景也會迅速減少,直至不再發生。
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