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紅色精神
大別山精神
新四軍精神
淮海戰役精神
渡江精神
淠史杭精神
王家壩精神
小崗精神
老區精神
04
08
12
16
20
24
28
32
目錄
CONTENTS
?>>>
圖文資料來源:安徽黨史方志網、安徽日報、人民網、新華網
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建黨基地、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大別山地區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為人民的解放、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重大貢獻,形成了彪炳史冊的大別山精神。安徽是大別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別山精神的重要孕育之地、鍛造之地、發展之地。?
大別山精神
堅守信念? ? 對黨忠誠
胸懷全局? ? 甘于奉獻
軍民同心? ? 團結奮斗
不畏艱苦? ? 勇當先鋒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時指出,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等都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大別山精神內涵豐富,要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挺進大別山時的劉伯承、鄧小平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時徒步涉水過淮河
六安市金寨縣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前方指揮部
安徽紅色精神
大別山精神
主要內涵
第一,堅守信念、對黨忠誠。理想信念是動力源泉,無論是在革命運動的初始階段,還是在革命發展的高潮時期,無論順境還是逆境,大別山英雄兒女始終懷揣著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堅決貫徹落實黨的主張和決策,始終自覺地將中國共產黨看作是自己的“主心骨”和“領路人”,緊跟緊隨,絕不動搖。大別山根據地創建時期,許多革命先烈面對敵人的殘酷鎮壓無所畏懼,大義凜然,矢志不渝,初心不改。六霍起義重要領導人周狷之被捕后寫下“頭顱拋千斛,風雨撼孤舟。寧為革命死,不作階下囚”的豪邁詩句。
第二,胸懷全局、甘于奉獻。在形勢發展的緊要關頭,為了革命需要和全局利益,大別山軍民總是從黨的事業出發,以全局利益為重,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勝利壯歌。1934年11月主力紅軍長征后,大別山區人民從鞏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的全局出發,在黨的領導下,進行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使紅旗在大別山區高高飄揚。1946年8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以自己的巨大犧牲使解放戰爭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改觀。
第三,軍民同心、團結奮斗。革命戰爭年代,大別山區黨和紅軍深深植根于人民群眾之中,與人民群眾同舟共濟、生死相依,共同創造了鄂豫皖蘇區革命薪火不滅、二十八年紅旗不倒的奇跡。大別山區擁有“紅軍縣”“將軍縣”。蘇家埠戰役中,六安、霍邱兩縣組織兩萬多群眾運送糧草、服務戰場,呈現出兩萬多紅軍作戰、兩萬多群眾支援的人民戰爭的壯闊場面。
第四,不畏艱苦、勇當先鋒。在中國革命最緊要的關頭,大別山人民克服種種艱難險阻,敢打敢沖,勇挑重擔,經常處在交戰的最前沿,發揮著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從大別山區出發的紅二十五軍是幾支長征隊伍中最先到達陜北的一支工農紅軍,被譽為“長征先鋒”。1946年6月中原突圍中,中原軍區第一旅旅長、金寨籍將領皮定均率部掩護主力向西突圍,毅然鐵流東進,經過大小戰斗23次,歷經千辛萬苦,以3個團5000余人的完整建制勝利到達蘇皖解放區。
大別山革命歷史紀念園“將星璀璨”浮雕墻(六安)
紅三十二師成立舊址紀念館(六安金寨)
大別山革命烈士陵園(安慶岳西)
安徽紅色精神
全民族抗戰期間,安徽是新四軍主要集結地、軍部所在地和皖南事變等重大事件發生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四軍轉戰大江南北,縱橫華中敵后,開辟了包括淮南、淮北、皖江在內的8塊抗日民主根據地,成為華中抗戰的中流砥柱。毛澤東贊譽新四軍是“華中人民的長城”。熊熊抗日烽火中,新四軍將士用鮮血和生命鍛造了偉大的新四軍精神,又稱為鐵軍精神,成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四軍精神
新四軍精神內涵豐富,根本要旨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跟黨舉旗的堅定信念 、英勇果敢的鋼鐵意志、 堅韌不拔的頑強作風、眾志成城的赤誠團結、相忍為國的博大胸懷 、步調一致的自覺紀律。
新四軍進駐云嶺召開的第一次黨代會主席團合影
群眾給新四軍第四師送匾,慶祝33天反“掃蕩”斗爭勝利
新四軍指戰員在戰斗前觀察地形
新四軍戰士在操練
安徽紅色精神
第一,跟黨舉旗的堅定信念。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新四軍精神的靈魂。新四軍由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健兒改編而成,部隊番號變了,帽徽變了,隸屬關系變了,但新四軍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始終不變,人民軍隊的本質不變,始終堅持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意志為意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了保證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各級均建立了黨的組織領導機構,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使其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保證廣大指戰員在困難和逆境時不氣餒、不動搖,經受住各種困難和風險的考驗。
第二,英勇果敢的鋼鐵意志。新四軍長期戰斗在敵情復雜、環境險惡的華中戰略要地,面對日偽軍的頻繁“掃蕩”“清鄉”,面對國民黨頑固派不斷制造的反共“摩擦”事件,新四軍在江淮大地上與敵人血戰到底,以英勇果敢的鋼鐵意志,壓倒了日軍的武士道精神。因敵、因地制宜的靈活戰法,積無數小勝為大勝,最終成為一支能打仗、打勝仗的威武之師、勝利之師。
第三,堅忍不拔的頑強作風。新四軍所處的華中敵后,處在前面打“狼”、后面拒“虎”的日、偽、頑夾擊中,處在無大山依托、無叢林隱蔽的平原水網環境中。廣大新四軍指戰員不畏艱險,迎難而上,浴血奮戰,視死如歸,涌現了一大批為國捐軀的革命烈士,表現了中國軍人的民族血性和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令敵人膽寒,令天地動容。
第四,眾志成城的赤誠團結。新四軍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大旗,廣泛團結一切擁護和支持抗日的友黨友軍、民主人士、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眾志成城,形成了共同抗日的巨大洪流。大批愛國青年和知識分子冒死參加新四軍,大批愛國人士和國際友人支援新四軍,匯聚成團結抗戰的磅礴力量。
第五,相忍為國的博大胸懷。全民族抗戰爆發后,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急關頭,歷經十年內戰、慘遭國民黨殺戮的中國共產黨人以民族大義為重,捐棄前嫌,共赴國難,忠實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表現出同仇敵愾、相忍為國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
第六,步調一致的自覺紀律。新四軍嚴格遵守軍紀,堅決執行命令,形成上下同心、一往無前的強大戰斗力;新四軍嚴格遵守群眾紀律,秋毫無犯,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使新四軍獲得了克敵制勝的力量源泉。
新四軍精神
主要內涵
蔣家河口戰斗,打響新四軍抗日第一槍
新四軍四支隊大會堂舊址(舒城縣高峰鄉)
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舊址紀念館(合肥廬江)
正在行軍的新四軍戰士
新四軍后方醫院
安徽紅色精神
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淮海戰役精神發揚光大”。淮海戰役精神基本要旨有以下幾個方面:聽黨指揮,信念堅定;團結協作,決戰決勝;勇挑重擔,不怕犧牲;軍民同心,眾志成城。
聽黨指揮? ?信念堅定?
團結協作? ?決戰決勝?
勇挑重擔? ?不怕犧牲?
軍民同心? ?眾志成城?
淮海戰役精神
淮海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戰略決戰階段的三大戰役之一,60萬人民解放軍和地方武裝經過66天的浴血奮戰,打敗了80萬國民黨正規軍,殲敵55.5萬人。據不完全統計,整個淮海戰役中,江淮和豫皖蘇人民共出動民工160萬人、擔架12.5萬副,籌集糧食2.1億斤、柴草5.3億斤。陳毅曾動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安徽是淮海戰役總前委所在地,是淮海戰役的重要戰場,是淮海戰役精神的主要孕育地。
支前民工擔架隊
淮海戰役總前委成員(左起)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
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臨渙文昌宮
淮北地方武裝參戰
安徽紅色精神
第一,聽黨指揮,信念堅定。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人民軍隊永遠不變的軍魂。在淮海戰役中,聽黨指揮、信念堅定是人民解放軍取得勝利的前提。在決策淮海戰役過程中,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英明決策和高超智慧得到充分展現。在淮海戰役的戰略部署下達后,人民解放軍各參戰部隊堅決聽從中共中央和總前委的統一指揮調度,聞令而動,遵令而行,體現了高度的政治自覺和責任擔當。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圍殲黃維兵團是一場惡戰,在總前委召開的各縱隊首長會議上,鄧小平表達了敢打必勝的堅定信念:“只要殲滅了敵人南線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國各路解放軍還是可以取得全國勝利。”
第二,團結協作,決戰決勝。淮海戰役是由中原、華東兩支野戰軍和中原、華東軍區,以及晉冀魯豫軍區的部分部隊共同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協同作戰。雖然參戰部隊多,隸屬不同指揮機構,但是在中央軍委和總前委的統一指揮調度下,團結協作,決戰決勝,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迅速形成集團作戰、聯合作戰的強大威力。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為了配合華野作戰,中野集中4個縱隊全力攻取宿縣。經過四天激烈爭奪,全殲國民黨守軍12000余人,切斷津浦鐵路徐蚌線。
第三,勇挑重擔,不怕犧牲。淮海戰役中,面對裝備精良的國民黨重兵的瘋狂進攻,人民解放軍在兵力、武器裝備均處于劣勢的情況下充分發揚勇挑重擔、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前仆后繼,與敵人血戰到底。在淮海戰役第二階段雙堆集殲滅戰中,鄧小平代表總前委向各縱隊首長莊嚴宣布:“人人都要有燒鋪草(即犧牲)的決心!”最后的決戰到來了,中野某部十連在西馬圩子遭到敵一個團的圍攻,傷亡過半,連長、指導員先后犧牲,排長代理指揮,多次打退敵人進攻。大部隊趕到,部隊只剩下兩人。
第四,軍民同心,眾志成城。淮海戰役中,包括安徽人民在內的解放區人民提供的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援,是人民解放軍最終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各地涌現出許多父子爭相上前線,妻子送丈夫、男青年推遲婚期當支前民工的動人事跡,在中外戰爭史上譜寫了曠古未見的人民戰爭的壯麗詩篇。據不完全統計,整個淮海戰役中,累計支前民工543萬人,其中江淮和豫皖蘇人民共出動民工160萬人、擔架12.5萬副,籌集糧食2.1億斤、柴草5.3億斤。陳毅曾動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由此孕育而成的“小推車精神”是淮海戰役精神中最動人的篇章。
淮海戰役精神
主要內涵
婦女趕做軍鞋
擔架隊轉運傷員
淮海戰役中的小推車
淮海戰役群眾支前隊伍
安徽紅色精神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合肥渡江戰役紀念館時感慨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車推出來的,渡江戰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渡江精神的基本要旨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堅定信念、革命到底。軍民團結、奮勇爭先。攻堅克難、勇于犧牲。
堅定信念? ?革命到底?
軍民團結? ?奮勇爭先
攻堅克難? ?勇于犧牲
渡江精神
渡江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繼淮海戰役勝利后,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軍進行戰略追擊的第一個重大戰役。解放軍百萬雄師一舉突破國民黨苦心經營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占領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安徽是渡江戰役的指揮中心,總前委先后駐扎在蚌埠孫家圩子和肥東瑤崗村;安徽是渡江戰役練兵場、出發地、主戰場,人民解放軍橫渡千里江面,皖江占了八百余里。偉大的渡江戰役鑄就了偉大的渡江精神。安徽是渡江精神的主要孕育和鍛造之地。
渡江船只冒著炮火向南岸進發
渡江戰役總前委孫家圩子舊址
2020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渡江戰役紀念館
渡江船上的機槍手們在凝神注視江南敵人,準備射擊
安徽紅色精神
第一,堅定信念、革命到底。渡江戰役前,人民解放戰爭剛剛贏得“三大戰役”的輝煌勝利,國民黨政權已是窮途末路,但他們妄圖依靠美英等外國勢力,實行劃江而治,再次玩弄“和平談判”的陰謀,企圖爭取喘息時間,卷土重來。面對國民黨的“和平”煙幕彈,國內一部分人產生了不切實際的幻想,希望革命就此止步;一些中產階級還建議共產黨人把革命戰爭“立即停下來”,反對“除惡務盡”。黨內也有人因擔心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和長江天塹阻隔,產生恐懼心理。是半途而廢還是革命到底?毛澤東同志發出了“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偉大號召,表明了共產黨人奪取中國革命全面徹底勝利的堅定信念和堅強決心。
第二,軍民團結、奮勇爭先。渡江戰役期間,百萬雄師過大江能夠氣吞萬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們黨同人民一條心、軍民團結如一人。據史料記載,為了解決部隊渡江船只缺乏的難題,沿江北岸一帶群眾將國民黨軍南逃時沉入江底、湖底的船只撈上來,將毀壞的船只修補起來。為了籌集船用材料,有的拿出建房的木材、床板,有的老人獻出自己的“壽材”。僅用半個月時間就提供民船1萬多條。上百萬民工與部隊協同奮戰,挖掘、構筑眾多船塢,并創造開渠灌水、掘堤引渡、拉船翻壩及陸地行舟等措施,保證了船只隱蔽入江。渡江戰役發起時,廣大船工踴躍參戰,紛紛寫血書表決心、爭立功。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合肥渡江戰役紀念館時感慨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車推出來的,渡江戰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
第三,攻堅克難、勇于犧牲。渡江戰役中,人民解放軍從數量和士氣上占有絕對優勢,但國民黨軍防線有波濤洶涌的長江之水,有裝備精良的正規部隊,有江防艦隊、第二艦隊及300余架飛機協同防御。渡江大軍以單一兵種對付敵人陸海空立體防線、以小木船來對抗軍艦,沒有攻堅克難、勇于犧牲的精神,要想取得勝利是根本不可能的。原南京軍區司令員向守志回憶當時的場景:敵人的槍彈、炮彈掠空飛舞,構成攔截火網,第三連二排的戰士冒著敵人的炮火,紛紛挺身為船工水手遮擋子彈,英勇前進!負傷的班長一面奮勇劃槳,一面高喊:“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戰斗到底!”
渡江精神主要內涵
渡江戰役紀念館群像
安徽紅色精神
參加渡江作戰的民工擔架隊整裝待發
人民解放軍搶灘登陸
人民群眾給解放軍送鞋子
沿江地區的船戶將隱藏在水底的船只拉出來,支援解放軍渡江
淠史杭工程位于安徽省中西部,橫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是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個毗鄰灌區工程的總稱。淠史杭工程是新中國成立后興建的全國最大灌區工程,該工程從1958年8月19日動工興建至1972年骨干工程基本建成通水,歷時14年,不僅造就了一項宏大的水利工程,而且孕育了偉大的淠史杭精神
淠史杭精神的根本要旨主要體現在:自力更生、頑強拼搏、犧牲奉獻、科學求實。淠史杭工程充分展示了新中國建設成就和安徽老區人民艱苦奮斗的精神風貌,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執政理念和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巨大優勢。
自力更生? ?頑強拼搏
犧牲奉獻? ?科學求實
淠史杭精神
安徽紅色精神
白蓮崖水庫位于霍山縣大化坪鎮,與佛子嶺、磨子潭水庫形成為串聯式的梯級樞紐
龍河口水庫,建于舒城縣巢湖水系支流杭埠河上游的龍河口
橫排頭渠首樞紐工程
萬眾一心修建淠史杭工程
龍河口水庫大壩合龍
工程施工場景
《安徽日報》報道工程動工修建
淠史杭精神
主要內涵
自力更生。當時淠史杭工程并未納入國家計劃,在長達14年的建設歲月中,皖西人民自帶工具、自備口糧,近百萬民工、干部和職工以公社為單位,成立了近萬個水利團和6400多個突擊隊、戰斗隊,自制土炸藥,自建水泥廠,自籌石木材,用十字鎬、獨輪車等簡單工具,肩挑手抬,完成了近6億立方米的土方工程。
頑強拼搏。淠史杭工程完全是白手起家建造,面對種種困難,廣大建設者土法上馬,頑強拼搏,創造了專攻切嶺工程的“洞室爆破法”、專攻黃礓土的“劈土法”,研制了垂直運輸土工具“倒拉器”;以“黨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就是脫掉兩層皮,掉上幾斤肉,也要切開平崗嶺”的拼搏精神,終于實現了“叫高山低頭,要平崗讓路”的目標。1959年3月龍河口大壩施工時,連降大雨,水位陡漲,施工難度加大,舒城縣以8萬人大會戰的態勢,奪取了“水漲一寸,壩高一尺”的赫赫戰果。
犧牲奉獻。淠史杭灌區修建時正值共和國歷史上最困難的時期。在渠道經過的地方,占用農田、搬遷房屋、遷墳填井、挖壓土地等各項工作,都是暢通無阻。龍河口水庫施工時,工地附近群眾自愿讓出1800多間房屋給民工居住,沒有任何補償與報酬;橫排頭上游陶洪集為建渠首,1.8萬畝土地被淹沒,沒有向國家要一分錢。進入新時代,皖西人民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著力保護生態環境,嚴格控制工業項目對生態的影響,為下游人民的飲水安全再次作出了巨大犧牲。
科學求實。淠史杭工程渠道設計根據皖西地形特點,打破傳統5000分之一比降,創造性地采用20000分之一比降,沿高線布置渠道,實現了灌區80%自流灌溉,節水節能,并采用長藤結瓜式的工程體系,蓄、引、提三種水源相互調劑,實現了水資源的高效利用。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淠史杭工程總體設計為首屆科技進步一等獎。劉伯承為淠史杭題詞“科學態度、革命精神”,正是對淠史杭精神的高度凝練。
安徽紅色精神
王家壩精神的基本要旨有以下五個方面:舍小家、 為大家;不畏艱難、自強不息;軍民團結、風雨同舟;尊重規律 、綜合防治;順應自然、人水共生?
舍小家? ? ? ?為大家?
不畏艱難? ?自強不息?
軍民團結? ?風雨同舟?
尊重規律? ?綜合防治?
順應自然? ?人水共生?
王家壩位于安徽省阜南縣南部,南鄰淮河,與河南省的固始、淮濱兩縣隔河相望,處于淮河中上游分界處。為了抵御淮河大洪水,確保中下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新中國大規模治淮建設開始后,專門在淮河中游開辟了蒙洼、城西湖等4處蓄洪區。1953年興建的王家壩閘,就是蒙洼蓄洪區的進洪閘,被譽為“千里淮河第一閘”。當淮河王家壩水位達29米,且有繼續上漲趨勢時,將開啟王家壩閘分洪,蓄洪區內近16萬人口將被迫轉移,18萬畝耕地將化為一片汪洋。王家壩人的無私奉獻和犧牲,換來了整個淮河流域的安瀾,鑄就了偉大的“王家壩精神”。
王家壩精神
安徽紅色精神
2020年7月20日8時31分,淮河王家壩閘水位開閘放水
2020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王家壩閘考察
蓄洪區內,一片汪洋,洪水淹沒了通往外界的道路。
王家壩鎮李郢村鄭臺孜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洪水淹沒
舍小家,為大家。千里淮河走出桐柏山,抵達豫皖兩省三縣交界處的王家壩,上游360公里的河道落差是174米,可自此而下的640公里,落差僅為22米。汛期,淮河上游洪水來得快,中下游排泄不暢,極易形成較大洪澇災害。由王家壩閘進水的183平方公里蒙洼蓄洪區,自然就擔負起了舍己為人的社會責任。每當淮河抗洪進入最危急的時刻,王家壩閘果斷開閘放水。60多年來,王家壩人民用16次開閘蓄洪的壯舉詮釋了“舍小家、為大家”舍局部顧全局的偉大精神。
不畏艱難、自強不息。王家壩人一次次含淚承擔家園被淹的痛苦,但他們從不甘于命運的擺布,在災難面前無所畏懼,災后立即振作,開展生產自救,重建家園,水退人進,人進田綠,不留一分白茬地;同時大力發展柳編、板鴨、蔬菜等產業,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他們利用豐富的杞柳資源,挖掘、傳承具有500多年歷史的阜南柳編傳統工藝,以蓄洪區群眾為主編制的上萬種柳編產品,遠銷北美、西歐、東亞、東南亞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
軍民團結、風雨同舟。淮河抗洪期間,人民子弟兵沖鋒陷陣,視災情如命令,充分發揮突擊隊作用,用鮮血和汗水筑起了一道道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社會各界捐款捐物,一批批帶著各地人民深情的資金和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到王家壩災區。在抗洪救災、災后重建和脫貧攻堅主戰場,王家壩黨員干部主動戰斗在第一線,成立臨時黨支部,哪里有汛情、險情、災情,哪里有困難、最艱苦,哪里人民最需要,哪里就有鮮紅的黨旗在飄揚。
尊重規律、綜合防治。經過70多年的綜合治理,淮河防洪體系越來越完善,防汛抗洪、防災減災能力不斷提高。如今,淮河已初步形成由上游水庫、分洪河道、行蓄洪區、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等組成的防洪減災工程體系,王家壩保證水位由29.00米提高到29.30米,有效降低了蒙洼蓄洪區的進洪機率。防洪手段上,淮河上空基本形成了衛星、雷達監測網絡,可以全天候監測雨層分布和強度。依托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安徽建立了遠程監控和會商系統,確保科學調度、精準指揮,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
順應自然、人水共生。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蒙洼考察時提出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治水理念。經歷了多次水災之后,王家壩人民逐漸找到了順應規律、人水和諧共生之路。如今,按照統一規劃,通過實施提供建房補助等措施,行蓄洪區群眾陸續搬到新建的“保莊圩”和加固的“避水莊臺”,而且“保莊圩”和“避水莊臺”內水、電、路、橋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王家壩人再也不用擔心家園被毀了。“深水魚、淺水藕,灘涂洼地栽杞柳,鴨鵝水上游,牛羊遍地走”的和諧愿景正在變為現實。
王家壩精神
主要內涵
蓄洪區內,阜南縣王家壩鎮李郢村附近被淹沒
老觀鄉被洪水淹沒的大片村莊。
安徽紅色精神
消防救援力量在鄭臺孜轉運群眾和物資
村民與洪水賽跑,在田里搶收莊稼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小崗考察時指出,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講常新;希望小崗村繼續在深化農村改革中發揮示范作用。小崗精神基本主旨包括改革創新、敢為人先兩個方面。
改革創新
敢為人先
小崗精神
安徽鳳陽小崗村是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1978年底的一個夜晚,小崗村18戶農民一致同意分田到戶搞“大包干”,并簽訂了保證書,按下了紅手印。小崗村“大包干”沖破極左思想桎梏,打破束縛發展的經營體制,探索出責任明晰、簡單易行、科學有效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取得明顯增產增收效果。,宛如“平地一聲驚雷”,闖出一條中國農業發展新路,拉開中國農村改革大幕。作為中國農村改革的一個標志,小崗村以“大包干”開篇,始終與改革同命運、與時代共進步,孕育和發展了具有小崗特質、時代特征的“小崗精神”。
安徽紅色精神
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小崗村察看小麥長勢
大包干紀念館
實行大包干后,安徽鳳陽農民打花鼓慶豐收
安徽農村實行“責任田”后,獲得了較好的收成
改革創新。“大包干”是在思想受到禁錮的時代背景下發生的。1978年“文化大革命”雖然結束近兩年,但受“兩個凡是”禁錮,很多干部群眾的思想仍處于僵化或半僵化的狀態。小崗村“大包干”不僅賦予農民生產自主權,還給了農民收益分配權,正確地處理了國家、集體和農民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是對當時農村人民公社體制機制的全方位的大膽改革創新,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進入新時代,小崗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進一步通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推進土地“三權分置”和“三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將土地集中起來,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走出了一條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子。
敢為人先。在改革創新的艱辛歷程中,小崗人“闖”字當頭、敢為人先,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和不敢走的路,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小崗人敢闖敢試、敢為人先,貼著身家性命干的事,成就了中國農村改革的破冰之舉。2006年,面對新的發展形勢,小崗村探索土地流轉、實行規模經營。當年的“大包干”是改革,現在的土地流轉也是改革。只要能使小崗村富裕起來就是對的!
部分“大包干”帶頭人合影
8位“大包干”帶頭人在大包干紀念館前展示自家領取的集體經濟收益股權分紅
小崗精神主要內涵
小崗村石馬小區
當年簽下“包產到戶”契約的茅草屋
小崗村建立的現代化水稻生產基地
1978年的小崗村村貌
如今的小崗村村貌
安徽紅色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金寨時指出:“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改革開放新時期,老區人民為黨和國家作出了巨大貢獻。老區人民對黨無限忠誠、無比熱愛。老區精神積淀著紅色基因。”老區精神的基本要旨是:信念堅定,永跟黨走;不怕犧牲、無私奉獻;軍民團結、生死與共;求真務實、自強不息。
信念堅定? 永跟黨走
不怕犧牲??無私奉獻
軍民團結??生死與共
求真務實? 自強不息?
老區精神
老區是指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創建過根據地的地方,是新中國的搖籃。安徽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安徽創建了皖西蘇區、皖南蘇區,抗日戰爭時期創建了淮南、淮北、皖江抗日根據地,全省有68個革命老區縣市、區。老區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和復興的偉大實踐中淬煉了光耀千秋的老區精神。
2016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金寨縣紅軍廣場向革命烈士紀念塔敬獻花籃
2016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金寨縣革命博物館
成立于金寨麻埠的紅二十五軍,是長征最先到達陜北的一支紅軍隊伍
全國第二大將軍縣——安徽省金寨縣
安徽紅色精神
信念堅定,永跟黨走。革命戰爭年代,皖西大別山區軍民始終堅守共產主義信念,堅信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在極端困苦的環境下,堅貞不渝,頑強斗爭,誓死跟黨干革命,創造了“28年紅旗不倒”的奇跡。大革命失敗后,這里先后舉行了立夏節起義、六霍起義、請水寨起義,組建了紅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師,開辟的皖西蘇區成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蘇區第四次反“圍剿”失利后,紅四方面軍主力西撤,鄂豫皖省委重建紅二十五軍,堅持革命斗爭。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北上長征,轉戰萬里,1935年9月成為第一支到達陜北的紅軍隊伍,被譽為“長征先鋒”。
淮北抗日根據地新四軍四師皮革廠職工合影
1944年10月新四軍第七師皖南支隊在無為白茆洲召開第一次黨代會
不怕犧牲、無私奉獻。在血與火的革命斗爭歲月,安徽老區軍民始終保持不屈不撓的革命斗志,為了理想信念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全省有名可查的烈士就有8萬多人。“真金不怕烈火燒,革命不怕坐監牢。砍頭只當風吹帽,革命鮮花用血澆。”這首流傳安徽革命老區的紅色歌謠,生動反映了革命先烈的偉大斗爭精神。革命戰爭年代,金寨縣共有10萬兒女參軍參戰,絕大多數英勇犧牲,占當時全縣總人口的40%,可謂“家家有紅軍,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魂,嶺嶺樹豐碑”。
軍民團結、生死與共。在鄂豫皖蘇區,蘇維埃政權堅持為人民翻身求解放為宗旨,深入開展土地革命,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耕者有其田”;大力加強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改善民生。人民從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就把黨和紅軍看作是“自己的救星”,自覺認識到“愛政府愛家庭要有一樣心”。正因為有了廣大的覺悟了的千百萬人民群眾的支援,鄂豫皖蘇區革命斗爭才有了最深厚的社會基礎和力量源泉。
求真務實、自強不息。革命戰爭年代,安徽老區軍民在黨的領導下,堅持實事求是,順應形勢變化,不斷調整戰略策略,創造性地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提出區分鞏固區和游擊區采取不同的土改政策,對土改進行創新性探索,為黨中央制定新解放區土改政策提供了“大別山經驗”。抗日戰爭時期,安徽各抗日根據地克服種種困難,積極開展互助合作和大生產運動,工農業生產取得很大成就。新中國成立后,老區人民用14年時間興修了舉世聞名的淠史杭水利灌溉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老區人民發揚光榮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徹底解決了革命老區的區域性整體貧困,譜寫了老區改革發展的嶄新篇章。
安徽紅色精神
老區精神
主要內涵
中共安徽省工委、中共鄂豫皖邊區委舊址汪家老屋
淮北抗日根據地形勢圖(1945年8月)
1930年4月,安徽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府——霍山縣蘇維埃政府成立
1923年12月,安徽第一個農村黨組織——中共壽縣小甸集特別支部成立
中國人民銀行合肥中心支行宣傳群工部
202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