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動態
城市傳播與治理
中國傳媒大學政府與公共事務學院 編
總13期
2022年5月刊
05
目錄
CONTENTS
04
05
05
08
09
10
11
13
14
14
16
17
18
19
19
公共危機時期地方政府如何使用社交媒體賦能政府? ? ? ? ? ? ? ? ? ? ? ??01
打造自主可控的平臺,需知底層邏輯? ? ? ? ? ? ? ? ? ? ? ? ? ? ? ? ? ? ? ? ? ? ??01
湖南:湖南衛視+芒果TV,啟動雙平臺融合
山東:破圈“元宇宙”,數字藏品交易服務平臺“海豹數藏”正式上線
浙江:寧波日報全媒體聯動城市大腦,移動直播賦能政務服務
山東:煙臺日報社“煙臺民意通”創新實踐
福建:打響數字福州國際品牌 當好現代化國際城市建設先行官
宜昌:舉全市之力塑城市品牌
浙江:數字化平臺進社區,賦能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
無錫:為防疫插上“數字翅膀”,城市治理更精準高效
紹興:文化場館建設助推鄉村振興
溫州鹿城:全域打造“三化”陣地 促要素集聚助力共同富裕
北京:點亮不落幕的博物館之城
線下關門線上不打烊 北京7077個數字文化資源庫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光輝偉業 紅色序章"線上展發布 全景式展現北大紅樓紅色資源
北京擬將京味文化融入公共文化服務,展示保護胡同、四合院
凱德集團首發NFT數字藏品,北京來福士化身“多元世界”
前沿視點
城市文化傳播發展動態
城市治理發展動態
北京城市文化
20
22
25
鹿特丹:城市轉型始于港區更新
新城典范:法國巴黎地區馬恩拉瓦萊新城
國際城市文化建設動態
美國公共設施改善計劃在城市更新中的應用及其啟示——以密歇根州
安娜堡市為例
公共危機時期地方政府如何使用
社交媒體賦能政府
研究闡釋了危機期間同時存在信息不足和信息過載的悖論情況下,政府應當如何利用新興信息工具實現“賦能政府”。通過對189個地級市官方微博賬號在2020年1月1日至3月15日的發帖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與驗證,得出以下結論:1. 政府社交媒體可以通過增強公民對自我利益的認知和政府-公民的合供屬性提高公民在現實生活中的政策遵從性。2. 社交媒體的不同信息供給具有差異性,政策和預防措施主題的信息,而非危機情況主題的信息,才是公民線下遵從性的中介影響機制。3. 社交媒體可以成為一種有效且低成本的政府治理工具。
該研究通過對中國經驗的理論提煉,為信息時代全球范圍的政府治理提供了新的啟示。研究相關成果,也已通過決策內參形式,提供給有關部門參考。(Political理論志,2022.5.1)
新冠疫情期間地方政府通過社交媒體的使用,是否能夠增加公民的政策遵從度?清華大學唐嘯副教授與對外經貿大學江漢臣老師對此進行了大數據實證研究,研究結果在公共管理學科頂尖期刊《Public Administration》中發表。現將有關結論摘錄如下。
打造自主可控的平臺,
需知底層邏輯
在融媒體建設的推進過程中,諸多平臺開始積極探索私域流量的建設路徑,如何將公域流量的用戶吸引回自身平臺中,成為探尋的重點。而回到起點,由廣電轉型的融媒體平臺,更需要加強對平臺特性的認知,方可探索出獨具特色的私域流量池。因此本月特摘錄由快手運營總監韓敘發表的個人文章,以供地方融媒體建設參考。
前沿視點
01
前沿視點
02
1、雙邊(多邊)市場可承載多種角色,且都能在平臺中有收益。
? ?平臺的底層邏輯是經濟學,所以主要有兩種核心角色:生產者和消費者。生產者提供的服務可以是實物商品,也可以是虛擬服務。生產者可以通過供給商品或服務滿足消費需求,也可以帶動和重構消費需求。而消費者會給出反饋,反過來指導和促進生產者。在市場里也有少量有價值的其他角色,這些角色越豐富合理,平臺的生命力越強。
2、網絡效應,在經濟學中叫做網絡外部性。規模或具備規模化的能力是前提,然后再拆分為供給規模經濟和消費規模經濟。
? ?規模與網絡效應強相關。通過網絡效應良性循環,能進入其中的角色或場景的數量就更多。一個有效或者對的平臺,是能夠快速進行規模擴張的。供給規模經濟,是指生產數量的增加,帶來生產效率的提高,使得生產產品或服務的單位成本降低,從而帶來優勢。需求規模經濟是指,一個網絡的用戶數目越多,那么整個網絡和該網絡內的每臺計算機的價值也就越大。
3、核心互動,平臺里雙邊或多邊角色的交換行為。比如信息交換、商品或服務交換、貨幣交換。平臺價值和雙邊角色的需求,就是在交換中產出釋放的。在每次交換中,都會產生一次價值單元。而視頻價值單元就是平臺里非常重要的指標,當這個指標到海量龐大的時候,這個平臺就可以影響老百姓的生活了。
4、商業模式,平臺有讓各角色都受益的商業模式。沒有利益,前面說的雙邊多邊的存在、交換行為的發生,就都沒意義。
5、監管治理,平臺有規則有制度,有監管者。監管職責是用管理的手段,維護關鍵角色的利益,保證平臺的正常有序的運轉。
平臺五大特征
平臺構成的三大元素
? ?組成平臺的元素核心是參與者、價值單元和過濾器。平臺三元素的公式:參與者+價值單元+過濾器=核心互動。
? 三大元素的關系如
圖:第一行是平臺三元
素之間的關系;第二行
是平臺可提供的工具或
服務;第三行是生產者
消費者的訴求。
前沿視點
03
1、具備體系粘著性
? ?如果用戶放棄A平臺,同時意味著也放棄了B、C、D這三個產品或服務。當平臺做大了,會以生態視角來增加競爭力,給用戶更多使用的理由和場景,反過增加用戶放棄平臺的成本。
2、獨特的產品服務
3、多種角色蜂擁而至
? ?好的平臺不僅可以讓雙邊有收益,而且可以養活非常多的角色,這是證明平臺實力和生命力的重要特征。角色蜂擁而至,拿出人力和資源來參與耕耘這個平臺,對于平臺來說是有收益的。
4、具備產業縱向深度
? ?平臺是靠包容性來落地行業的獨特性的,是可以承載多個產業的縱向深度需求的。這樣的平臺的效率是遠高于傳統媒體的。
好平臺的畫像
平臺實操怎么做
1、定目標
? ?由上文提到的平臺三元素,平臺的目標應該包括:生產者和消費者——參與者,雙邊或多邊的角色;內容或交易數量——價值單元,具體看業務類型;雙邊需求的匹配情況——過濾器,比如內容平臺的時長、社交平臺的活躍好友/粉絲數;信任度或認知度——平臺有監管,除了提升指標,也要帶來信任。
? ?平臺可以也應該有北極星指標,比如交易型平臺的GMV、內容型平臺的DAU/時長、社交平臺的活躍好友/粉絲數等。如此就可以用來拆解到各個業務線,這個邏輯和其他類型產品沒什么不同。但不同的是,平臺的目標一定是需要多方兼顧的指標組合,且這些指標也是互相牽制。同步去提升,再互相有牽制,理想的狀態下平臺才會往好的方向發展。畢竟有互相牽制的關系,實際上很難所有指標項都顯著提升,在定目標的時候,需要明確重點是什么,可以損失的是什么,能承受損失的最大限度是什么。沒有損失的目標就沒有重點,缺少指向性。
2、瞄準核心角色及關系鏈,明確優先級
? ?當面對生產者(供給端)和消費者的時候,明確前者最重要。供給和消費是前者帶動后者,后者反作用前者的關系。供給端是相對集中的,能抓到的;消費端是分散的,只能靠供給來吸引。
3、提升匹配效率
? ?供求關系是動態不平衡的,平臺才有價值。沒那么匹配才有競爭動力。除了優化算法,還可以將服務標準化和內容范式化,以提升匹配效率。但問題在于,不是所有商品和服務都可以標準化的,且平臺需要提供多樣化供給,才能滿足用戶
城市文化傳播發展動態
04
需求。如果面對的是非標的產品或服務,平臺能做的是間接標準化,可以從規則制定或者運營引導等方面去落地。(德外5號,2022.5.26)
湖南:湖南衛視+芒果TV,啟動雙平臺融合
5月18日,以“逆風雙打”為主題,湖南衛視&芒果TV雙平臺首次聯合舉行的招商會在長沙召開,宣布啟動了雙平臺融合儀式。湖南廣電公布了“王炸人才艦隊”“王炸綜藝制作矩陣”等內容生產營銷體系;介紹了臺網深度融合后的營銷體系,如依托臺網曝光資源、小芒電商轉化資源、風芒短視頻社交傳播資源及互娛私域等,打造市場上唯一一家真正打通臺網的廣告營銷平臺。
2022年3月,湖南衛視與芒果TV深度融合推進會召開。人力層面,推進雙平臺班子成員交叉任職;制度層面,建立雙平臺內容采購、定制、研發、上線的聯席機制。內容制播、廣告經營的一體化,成為芒果模式3.0破題的第一步。
在節目內容制播上,雙平臺將打通雙平臺近50個團隊開展協作,統一調配、統一管理,打造“最有創造力的內容創作中心”。劇集方面,“湖南衛視、芒果TV雙平臺730金鷹劇場”概念的提出,表明了雙平臺拉通版權采購、雙平臺排播、整合傳播的希望。據悉,芒果TV影視中心還融合了芒果影視、芒果娛樂等湖南廣電老牌制作團隊,組成芒果超媒影視矩陣。在擁有優質內容這一核心資源的基礎上,芒果也嘗試在內容矩陣、全域用戶三方面定義臺網融合下的新營銷,劍指市場上唯一一家真正實現臺網資源打通的平臺。
當“降本增效”成為視頻行業新熱詞,湖南廣電媒體融合將構建“新型主流媒體”作為戰略核心,憑借黨媒國企的稀缺屬性及主流價值觀引領的經驗優勢,在互聯網賽道實現全面突圍。在更宏闊的構想中,長視頻、短視頻、音頻、電影、內容電商、文旅+投資等六大類主要內容的產業版圖之上,湖南廣電意在打造“平臺型熱帶雨林型組織”。這既是一個巨生態,也是一個強生態。
從內循環生態到內外雙循環大生態,湖南廣電還在持續布局、步履不停:與中國移動加強資源整合,又與咪咕簽署戰略協議;華為視頻接入芒果TV,實現雙向融合的獨有優勢,讓“臺”的導向意識、主流價值把握能力,與“網”的靈活創新、迅速機動充分結合。(整合“廣電獨家,2022.5.18”“德外5號,2022.5.28”內容)
城市文化傳播發展動態
05
山東:破圈“元宇宙”,
數字藏品交易服務平臺“海豹數藏”
正式上線
由山東省互聯網傳媒集團和山東文化產權交易所聯手打造的山東首個國有數字藏品交易服務平臺——“海豹數藏”項目將于5月20日正式上線。“海豹數藏”項目于4月15日啟動建設,目前已進入內測試運行階段,并取得數字藏品交易平臺運營所需資質。“海豹數藏”響應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與國內數字藏品管理、咨詢、研究機構和平臺等開展合作,共同制定文化數字資產確權和交易的規范和標準,探索建立數藏產品認證機制,建設專家智庫、IP資源庫、機構合作庫,搭建立足山東面向全國的具有權威性、專業性數字藏品交易服務平臺,賦能中華優秀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合理表達與正規交易,助推山東省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平臺上線后,將陸續推出數字非遺、數字大師、數字文旅等各種品類豐富的文化類IP的發行和發售。
山東省互聯網傳媒集團是以大眾網為主體、融合大眾報業集團新媒體資源的山東省屬大型文化傳媒集團。集團自主研發的“大眾鏈”區塊鏈技術將首先應用于“海豹數藏”平臺,未來將依托“大眾鏈”延伸開發沉浸空間、數字虛擬人等系列產品,并通過強有力的區域覆蓋、宣傳資源、技術團隊和市場拓展優勢,助力山東省文化產業“元”升級。“海豹數藏”項目的建設,標志著大眾報業集團正式進軍“元宇宙”相關領域,開啟“云服務”向“元服務”的模式探索。
另外,平臺精心選擇將《大眾日報》創刊號作為首發藏品,在藝術化還原《大眾日報》創刊號的基礎上,引入了“數字藝術家”技術,讓每份數藏“創刊號”都有細節差別,真正做到“獨一無二”。(大眾日報,2022.5.18)
浙江:寧波日報全媒體聯動
城市大腦,移動直播賦能政務服務
寧波日報甬派客戶端成功實現新媒體與城市大數據深度融合應用,打造“新聞+政務服務商務”平臺,開啟了“新媒體+大數據”雙輪驅動的“數字媒體”之路。2021年7月,臺風“煙花”裹挾著大風暴雨直逼浙江寧波,寧波日報全媒體發揮寧波城市大腦的大數據集合功能,推出“甬派+城市大腦跨介質互動直播”,該直播開創了國內媒體通過城市大腦大數據實景場景的首次直播運用,成為國內媒體數字化應用的最新探索。
城市文化傳播發展動態
06
1.“全景式”場景直播
防御臺風直播主陣地設立在寧波城市大腦指揮中心,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指揮艙內可以實時調入寧波防臺一線的實景和數據,200平方米的L型指揮大屏直觀呈現了寧波各地的風情、雨情、路況、水位、積水點等實時變化情況,實現多維度實時感知,真正做到了“一屏通覽全城”。直播過程中,3位主播站在L型指揮大屏前接連上陣主持,將大數據技術獲取的有效信息及時反饋給受眾,為用戶帶來了全新的角度和數字化的立體呈現。
寧波城市大腦
2.“全周期”時長報道
在寧波城市大腦的緊密配合下,寧波日報全媒體直播實現了對臺風的“全周期、全天候、全閉環”追蹤。臺風“煙花”期間,直播總時長達74小時;臺風“燦都”期間,直播總時長達40小時。“全周期+全天候”直播是一場持久戰,直播采用3位主播輪番播報、視頻連線、前方記者采訪等新聞內容輸出,以及寧波城市大腦提供的20余萬路覆蓋全寧波的實時公共視頻、水利應急等應用系統,構建起完整直播體系,讓網友實時了解臺風最新情況。
3.“全媒體”連線視頻
直播過程中,寧波日報報網端記者發揮全媒體采編優勢,與直播主陣地進行視頻連線,趕赴市氣象局等部門,及時發布權威預警信息;前方記者還蹲點象山等地,發回群眾轉移、漁船回港避風等情況;還分赴市區易積水地段,帶來第一手視頻報道。通過直播連線系統,共推出30余次視頻連線報道,將觸角伸入臺風一線,也為保障城市有序運行和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發揮了主流媒體的積極作用。
城市文化傳播發展動態
07
直播過程中,在努力做到“一屏通覽全城”的同時,還實現了一線實時畫面與指揮中心直播無縫結合。本次直播接入了近30個慢直播點位,除了寧波各地的實時畫面,還與臺州日報全媒體中心、舟山日報全媒體中心聯手,跨區域接入了舟山、臺州等地點位并與之互動,帶來一場跨區域的直播。
受制于臺風這一突發狀況,直播面臨交通不便、信號不佳、人力有限等因素制約,記者趕往事件現場艱難,很難保持時效性。基于這一移動直播的困境,大數據能快速獲取處理數據。該直播案例中,甬派客戶端充分發揮寧波城市大腦大數據集合功能,從20余萬路覆蓋全寧波的實時公共視頻、水利應急等應用系統中,快速抓取有效信息,通過主持人解讀、大屏直觀呈現等方式傳播給受眾,簡化了傳播模式,提升了新聞報道的時效性。通過精準的數據挖掘和提煉,從海量的信息中獲取有用信息,并用媒體的語言進行敘事解讀,與記者的點上直播報道方式形成互補關系。在本次直播中,通過城市大腦收集到的實時天氣預報信息、公共視頻、臺風路徑等信息,實現了全方位拓展、多觸角延伸,通過“一屏通覽全城”,讓信息具象可感,從直播內容、技術、形式等方面,進一步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大數據技術融入移動直播,將更大程度滿足受眾快速獲取新聞資訊、數據的需求,也滿足了受眾對于突發事件分享、社交的需求,通過受眾的“瀏覽”“點贊”“評論”“轉發”等參與行為,增強傳播者與受眾的黏性,共同構建直播生態。
此次直播也為大數據的應用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價值密度低是大數據的核心特征,通過大數據技術獲取的數據中,真正有價值的數據所占比例很小。在此次直播中,通過寧波城市大腦數據庫總共獲取了20余萬路覆蓋全寧波的實時公共視頻,但真正運用于直播中的慢直播點位僅有近30個。這期間,媒體人要發揮“數據把關人”的作用,在直播信息發布前形成一道“關口”,對龐雜的數據進行取舍加工,篩選能直觀體現臺風影響的畫面,并以九宮格的形式呈現。此外,媒體人要實時關注慢直播畫面,不斷調整慢直播點位,以免出現信號切斷等事故,且要規避侵犯個人隱私畫面的出現。(傳媒評論,2022.5.11)
4.“全區域”聯動直播
城市文化傳播發展動態
08
“煙臺民意通”采用“4+1”全媒體模式:“4”是大小新聞客戶端民意通頻道、水母網“煙臺民意通”頻道、《煙臺日報》和《煙臺晚報》“煙臺民意通”專版,抖音號“煙臺觀察”的“記者幫”欄目,報、網、端、微同步宣推;“1”即“煙臺民意通”專用報料熱線6601234。“煙臺民意通”充分發揮融媒體的特色,全渠道收集信息,新媒體快速推動,報、網、端、微聯動報道,同時推送至第三方新媒體平臺擴大傳播面,陽光監督問題的整改和工作作風的提升。
? 大小新聞客戶端發揮新媒體反應快的優勢,第一時間對收集到的線索進行回復,使市民能及時了解問題的辦理進程。記者落實后的民生事項,第一時間刊發。同時,針對市民集中關注的民生熱點咨詢問題,大小新聞客戶端“煙臺民意通”頻道建立“咨詢臺”,分類回復日常咨詢。煙臺日報、煙臺晚報分別在重要版面設立專版,突出刊發記者的報道,并設置“回音壁”欄目,對報道過的民生事項進行追蹤,盯緊相關區市、部門、單位進行問題整改。
? 為確保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著落,“煙臺民意通”首先建立專門隊伍。從煙臺日報社抽調骨干記者,并從大小新聞客戶端、新聞熱線抽調人員,由全媒體采集中心副總編輯牽頭,成立專門團隊,采集中心近百名記者隨時調度,全員參與到“煙臺民意通”的運作中。核心成員分別負責線索收集、線索核實與采訪、平臺更新與管理,項目牽頭負責人根據線索平臺的線索情況和落實進度,及時調配人手,確保所有問題必須在與相關部門溝通、落實后,為用戶提供專業、有效的回復。其次打通四條線索渠道。大小新聞客戶端、“煙臺民意通”報料平臺、煙臺觀察抖音號和水母網民意通頻道四條渠道面向全市征集民生線索并及時回復。最后確立落實機制:收集線索錄入平臺,記者與報料人溝通,現場落實;情況核實后,記者對接相關區市、職能部門,協調民生事項解決;在相關區市、職能部門答復時限內記者回訪,看解決情況。對于收集到的線索,原則上要求記者當天落實,當天形成新聞稿件。
? “煙臺民意通”積極納入市委、市政府政務建設考評體系。2021年4月17日,煙臺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印發《關于建立“事要解決”督導落實機制的意見》,煙臺日報社“煙臺民意通6601234”成為民生訴求問題的渠道之一,從收集機制、提報機制、收集標準以及相關要求等方面做了詳細規定。開通第一個月收到問題線索335條,經過報道推進后,294個咨詢、民生類訴求得到解決。“煙臺民意通”積極與煙臺政務服務熱線12345聯動:線索共享,疑難事項交由12345督促落實;督導同行,民意通記者與12345督導員同赴現場核實、督導,以新聞報道來促進問題解決。(傳媒,2022.5.26)
山東:煙臺日報社“煙臺民意通”創新實踐
城市文化傳播發展動態
09
福建:打響數字福州國際品牌?
當好現代化國際城市建設先行官
5月26日,福州廣播電視臺播出“30年30事”之《打響數字福州國際品牌 當好現代化國際城市建設先行官》。2018年以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已在福州連續舉辦四屆。憑借數字峰會的金字招牌,福州簽約了數百個數字經濟項目。如今,這些項目陸續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推動傳統產業加速升級,催生新業態競相涌現,賦能城市治理邁向現代化。
數字基礎設施實現新突破 :“十三五”期間,福州開通海峽兩岸直通光纜和福州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光網和4G網絡實現城鄉全覆蓋,福州在全省率先發布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計劃,福州的“5G+智慧教育”應用示范項目獲評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2020年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項目。
數字經濟發展取得新跨越: 2020年,福州數字經濟規模達4600億元,GDP占比超46%,規模及增速均為全省第一。“十三五”期間,福州培育形成軟件、大數據、物聯網、新型顯示、光電等數字產業集群,截至2020年,福州全市共有數字經濟上市企業37家,占全市上市企業的43%。福州還獲批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獲評“中國軟件特色名城”。
數字政府建設再上新臺階:“十三五”期間,福州市共實施數字福州政務類項目275個,打造了政務數據等一批城市級大數據平臺,“一云一網多平臺”的政務基礎支撐體系基本形成。福州打造“智能+政務服務”和“秒批秒辦”業務體系,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政務服務“跨市通辦、跨省通辦”,群眾辦事線上“一網通辦”“最多跑一趟”,率先實現電子證照全流程應用。
智慧城市應用實現新拓展:福州成功打造12345、e福州、惠民資金網、信用“茉莉分”“信易+”“網證+”等一批品牌數字應用工程,智慧教育等公共服務數字化深入推進。福州水系智慧調度項目和“5G+”智慧城市項目獲世界智慧城市中國區大獎,數字鼓樓入選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平安福州建設不斷深化,統一網格劃分標準,初步形成“縱向暢通、橫向集成、聯動融合、共用共治”的網格化管理體系。
數據匯聚共享利用邁向新高度:福州出臺首份地市級公共數據開放類的專項管理辦法《福州市公共數據開放管理暫行辦法》,建立首席數據官制度,揭牌啟用福州市公共數據創新基地。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試點工程扎實推進,“十三五”期間已匯聚全市211家醫療機構數據400億條,初步實現數據利用和運營閉環;歸集信用數據超15億條,助力城市信用排名進入全國前十;建成政務數據匯聚共享平臺和公共數據開放網站,歸集政務數據超30億條,政府數據開放指數排名全國前列。
城市文化傳播發展動態
10
緊抓大機遇升級新產業,依托數博會融入新格局
《堅持“3820”戰略工程思想精髓 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行動綱要》提出重點建設六個城,打響數字福州等五大國際品牌,實施九大專項行動,推動福州率先實現現代化、全面邁向國際化。2021年,首屆數字產品博覽會與第四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同期舉辦。舉辦數博會,是為了搶抓國際消費電子展變化、復蘇的發展先機,從產品流通端發力,深化和擴大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成果,提升數字峰會實效,以實際行動育發展新機、開發展新局。同時,舉辦數博會是福州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有力實踐。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制造國,福州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戰略支點城市,接下來,中國國際數字產品博覽會將以更開放的姿態、更有力的舉措、更優質的服務,牽手更多數字產業領域代表企業,全方位展示數字技術和數字產品,高規格發布數字化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多角度呈現各類數字化應用場景。
加快建設全國數字應用第一城,
當好現代化國際城市建設先行官
2022年,福州市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福州市“十四五”數字福州專項規劃》,提出加快建設全國數字應用第一城,打響數字福州國際品牌,當好現代化國際城市建設的先行官。“十四五”期間,福州市進一步提出數字福州“131”體系。“1”是數字底座,打造支持迭代循環賦能的統一平臺;“3”是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構建“三位一體”的數字應用發展空間;“1”是數字生態,培育適配數字化轉型發展的新理論、新機制、新模式、新規則、新文化、新平臺。(新聞110,2022.5.26)
整個5月,2022年宜昌城市品牌推廣活動的浪潮,刷爆社交媒體和網絡平臺。以中國品牌日所在周設立宜昌城市品牌推廣周,是宜昌在城市品牌塑造與傳播上的一次創新探索。
大視野策劃,城市品牌更有號召力
宜昌:舉全市之力塑城市品牌
宜昌市第七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以打造“創新活力之城,宜人昌盛之地”為方向,全面打造具有宜昌特點、時代特征、全國知名、世界影響的城市品牌。經宜昌市委常委會會議研究同意,將2022年5月第二周確定為宜昌城市品牌推廣周,開展系列城市品牌宣傳推廣活動。
城市治理發展動態
11
大格局塑造,城市品牌更有競爭力
以屈原為源頭,宜昌市研究提出打造屈原文化“一標三地”,建設屈原文化公園,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簽訂合作協議,共建屈原文化研究院。同時,一批具有屈原特色的標志標識融入市民生活。大力傳承發展屈原文化,通過游輪光影投射,在三江河道間演繹屈原九歌故事,讓屈原文化成為宜昌亮麗的精神標識和文化品牌。長江夜景燈光提升工程點亮“一江兩岸”,成為宜昌培育發展“夜經濟”、打造三峽“不夜城”的新引擎。
大流量推介,城市品牌更有吸引力
“書記(局長)帶你游”文旅品牌推薦短視頻,通過旅游局長與縣委書記帶領,給網友提供了宜昌的攻略指南。去年9月,宜昌市面向全球發起“一句話叫響宜昌”城市形象宣傳口號征集活動,吸引447家媒體刊發相關報道,閱讀量超1500萬。聚焦城市品牌傳播要求,一系列表現宜昌風景與文化的作品爭先亮相,微信專題作品、短視頻等在互聯網上收獲了千萬播放量,數萬人點贊。宜昌市在不斷塑造、發現中,激活城市品牌傳播的“流量密碼”。2月15日晚,元宵節焰火晚會成功舉辦,向海內外發出世界旅游名城“詩與遠方”的盛情邀請。434萬網民在線觀看,相關話題瀏覽量破3億,登頂抖音熱搜同城榜第一名。(極目新聞,2022.5.25)
浙江:數字化平臺進社區,
賦能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
數字化平臺進社區,賦能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
? ?有的社區中存在社工工作負擔重、工作內容無留痕、轄區底數不清晰、服務居民渠道少等諸多痛點。杭州市多個街道社區,緊扣數字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推進城鄉社區現代化建設,通過打造“鄰里治”(“盈豐里”)數字化平臺,實現自動化數據采集、標準化建模計算、可視化指揮調度、便捷化居民服務,提高基層治理質效和精細化水平,解決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難點痛點,提升居民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數字賦能,改變傳統工作模式
? 杭州市蕭山區盈豐街道努力打造“盈豐里”數字治理社區平臺,為社社區治理開拓了新模式。通過“盈豐里”平臺,盈豐街道構建了標準化、易用式的數據錄入體系,降低基層人員辦公軟件使用門檻;
城市治理發展動態
12
通過電話、短信、小程序三端齊用多元居民觸達,有效讓居民對社區工作可感、可觀、可管。目前,“盈豐里”是街道“一網統管”體系在社區的延伸和補充。通過“盈豐里”,實時觀測轄區內重點地區情況、部分聯動社區事件推進情況及反饋,以居民個體為“神經元”,樓宇、社區為“毛細血管”,源源不斷為街道“一網統管”的中樞小腦輸送活力。
數據集聚,基層治理三端掌控
? 為了解決基層治理中日常工作數據留痕難、各條線數據多頭錄入、重復報送、統計繁瑣的難點痛點,杭州市南苑街道借力“鄰里治”數字化平臺,通過資源整合,打造街道端、社區端、居民端管理服務閉環,實現了各條線數據信息橫向縱向貫通,讓數據“一頭錄入,多方共享”,并為街道精準管理、科學決策提供數據支撐。利用‘鄰里治’,搭建轄區‘人房企事物’基礎要素,不僅能全面掌握社區整體數據,還能直觀地管轄轄區內發生的動態情況,轄區數據呈現更加直觀,日常工作任務也能全程追蹤展現。后續,“鄰里治”將開發將開發更多場景應用,增加居民服務側的功能研發,并推廣到更多社區應用。
數字防疫,筑牢疫情防控防線
? 在疫情防控上,也借助數字化手段進行賦能。崇賢街道目前已在17個社區完成了‘鄰里治’數字化平臺的部署應用;自部署數字化平臺以來,崇賢街道通過數字化平臺搭載的AI數字社工、問卷流調、風險看板等工具,已經累計梳理169404份數據;完成14097次居民智能接待,居民滿意率達到92.8%;節省了約15000小時的工作量。疫情防控期間,居民咨詢問題有70%都是重復性問題,通過平臺將標準回答制作進AI,利用AI智能接待幫助社區減少大量電話接待的時間,實現了居民咨詢24小時服務,不僅完成了大量的疫情防控接待任務,實現提效減負,也提升居民滿意度。
數字結合,織密社區組織體系
? 為了讓基層社會治理能夠更好更有效地解決民生需求、化解居民矛盾糾紛、提升基層隊伍戰斗力,杭州市濱江區聞濤社區積極探索“一長二員”(樓道長、信息員、保障員)小紅書模塊與“鄰里治”數字化平臺相結合的數字化管理模式,將“一長二員”日常工作進行線上線下結合,真正實現“規范化、精細化、數字化”基礎治理模式。“一長二員”小紅書模塊通過“鄰里治”數字化平臺上報事件、每日信息及工作日報,平臺會自動進行存儲、篩選、分析,通過這些數據,能讓社區工作有留痕、事件有響應,更好地鏈接社區開展日常工作聯系,讓事件反饋形成一個良好閉環。 (浙江日報,2022.5.24)
城市治理發展動態
13
無錫:為防疫插上“數字翅膀”,
城市治理更精準高效
? ?無錫作為,數字化城市在面對不斷變化的疫情形勢時,見招拆招,亮出了戰“疫”的不尋常打法。這背后,是城市治理能力在“嫁接”數字化手段后的不斷提升,是無錫企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領域的領跑優勢。
數字防疫“工具箱”為市民帶來便捷
? ?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無錫以靈錫APP“防疫專區”為承載,開發、上線、運營、迭代數字化防疫產品超過20項。靈錫“防疫專區”還積極開拓企業服務。全省首創、48小時內上線了進口冷鏈食品申報追溯系統等面向企業的工具類疫情防控產品也及時上線,力爭“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雙勝利。對標學習周邊省市防疫先進經驗,無錫結合城市特色,不斷補齊防疫短板,打造人人可用、觸手可及的數字防疫“工具箱”。靈錫“防疫專區”還開發了很多創新產品。“祭掃預約”為市民提供線上預約、云祭祀等服務;“疫時通”為保障城市基本運轉的工作人員提供“疫情防控應急通行證”,有效保證城市運行。
“城市大腦”高效運轉實現科學調度
??3月30日,無錫疫情防控進入應急狀態,疫情聯防聯控應急指揮部迅速搭建起一個臨時數據指揮中心——“小城運”,通過三塊大屏連接市城運中心,為前方指揮部提供互聯網、政務網及各種網絡終端設備云網端的技術保障,有序推送封控區、隔離點、擁堵道口視頻畫面與系統數據,全市核酸檢測點位和個高速、國省干線等重要交通卡口的實時視頻畫面一一可見。并且還要做到實時通訊,城運中心在全市高速、國省干線重要卡口,重點農貿市場、商超等重點區域配發了100臺可視化對講機,實現指揮部與基層一線的可視通信與視頻點調,確保調動力量及時、現場處置及時、情況反饋及時。無錫全域還調用了21架無人機每天2次巡航,進一步提升實時監測能力,有效改善重要保供物資貨車通行擁堵情況,實現遠程立體巡視與指揮,動態掌握并協調滿足現場的物資需求、生活需求,確保居民生活平穩有序。無錫城運中心協調公安、衛健、行政審批等多個部門,7×24小時堅守,保證了“城市大腦”的正常運轉,實現了“以快制快”的數字防疫。
城市數字化轉型“起得早動得快”
??無錫在此輪疫情防控中,能夠快速制定數字精準防疫措施,得益于多年來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領域的耕耘,建設了較為扎實的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培育了大批產業鏈龍頭企業。疫情防控中形成的有效手段、先進經驗將轉化為城市全面數字化轉型的能力建設,助推無錫數字經濟發展和數字化治理走在前列。(無錫日報,2022.5.21)
城市治理發展動態
14
紹興:文化場館建設助推鄉村振興
因地制宜 打造特色鄉土金名片
保存、展示、傳播鄉土文化是鄉村博物館的使命。辦好鄉村博物館,關鍵在于因地制宜,挖掘特色。小舜江村嶺下黨史陳列館通過“村史村情”“紅色記憶”“時代心聲”三大主題,全方位展示嶺下地下黨支部的發展歷史和主要革命事跡。東王村越劇誕生地陳列館中,精心保存著越劇傳統的行頭、道具、樂器、稻桶臺,重新建造起面向公眾開放的古戲臺,凝聚百年越劇芳華。多元的文化基因和厚重的歷史積淀是紹興做好鄉村博物館建設、打造高品質公共文化空間的堅定基石。
邁向規范 成就高品質公共文化空間
鄉村博物館建設從最初的野蠻生長、各自為戰向標準化、規范化邁進,探索有成效、可復制、易推廣的建設經驗。2021年紹興啟動“百家鄉村精品博物館”示范建設工作,出臺《紹興市示范鄉村精品博物館評分標準》,內容涵蓋基礎設施、綜合管理、陳列展覽、社會服務、微改造精提升五大板塊。評分標準采用百分制,根據完成質量設置不同分值。22條評分細則為紹興鄉村博物館建設畫出及格線。參照建設標準,遵循微改造、精提升原則,紹興各地鄉村博物館開始了新一輪提升改造。
三管齊下 文化密碼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博物館根植于鄉間,反映著樸素、真實的群眾風貌。政府推動、百姓支持和專業團隊三方共同助力,推動鄉村文化發展,帶動鄉村振興,奔向共同富裕。鄉土資源開發也需要專業的團隊運營。諸暨市十里坪村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路亂彈的傳承基地,為保護這一文化瑰寶,當地政府引入專業團隊建設運營新館,致力于西路亂彈演出常態化,新館可以同時容納250人,每年開展100場至150場常態化演出。運營團隊還邀請了專業的戲曲團隊,對當地百姓開展培訓,進一步推動這一文化瑰寶的普及和傳承。(浙江新聞客戶端 ,2022.5.24)
溫州鹿城:全域打造“三化”陣地?
促要素集聚助力共同富裕
陣地建設“機制化”,以有形抓手保障運作活力
構建實體化運作機制,建立區委統一領導、統戰部牽頭協調、部門聯動配合、屬地街鎮主抓、統戰團體具體運作的基層統戰陣地建設機制,全域推進建設“1+X”個“鹿力同心·統戰家園”實體化運作陣地。按照“系統謀劃、分域實施、一體推進”的工作思路,以區級綜合統戰陣地為龍頭引
城市治理發展動態
15
領,“傘狀”輻射14個街鎮,實現區、鎮(街道)和重點村社統戰聯誼組織三級覆蓋。建立資源庫共享機制,對新建、改建、擴建陣地,加強區級統籌協調,協同有關部門匯聚政策、資金、智力、人力“發放”到基層助力陣地項目建設、特色活動開展。同時,充分聯動海內外鄉賢聯誼會匯聚愛心款注入公益基金,累計籌措資金超1000萬元,以陣地為樞紐向慈善救助、項目扶持、人才招引等領域注入幫扶資金。制定全方位考核機制,強化目標導向、過程導向、成效導向,針對陣地建設質量、規范運行、活動成效等模塊以及參與貢獻度,對全區14個街鎮及“共富行”成員單位進行全方位考核,進一步提升各部門與街鎮的統戰意識。
陣地建設“品牌化”,以品牌引力推動資源回歸
打造一核多點格局,聚焦品牌度、標識度提升,以“鹿力同心”為核心標識,打造“鹿力同心+”系列品牌陣地。同時充分釋放“品牌+”效應,不斷豐富基層統戰特色陣地內涵,推出“鹿力同心·統戰大講堂”“鹿力同心·同心共建”“鹿力同心·鄉賢尋訪”“鹿力同心·我建言”等系列品牌活動,形成“一個核心,輻射引領多個亮點”的品牌格局。提升品牌引流效力,擴大品牌影響力,通過提升統戰陣地品質及品牌增值,吸引一批人才流、資金流、技術流。“鹿力同心”品牌引領打造“鹿力同心·共富基金”;打造“鹿力同心·聚賢共富”五色工程,創新載體暢通聯誼聯絡渠道,建立新鄉賢引歸數據庫,推動金岙谷鄉村休閑項目等一批文旅項目助力鄉村振興。加強品牌培優建設,推動統戰各領域結合自身特色實施品牌培優計劃,鼓勵各統戰團體圍繞助力共同富裕、鄉村振興、“千年商港,幸福溫州”等中心工作創新優質活動、引育優質項目,以項目品質提檔推動品牌文化升級。
陣地建設“效益化”,以資源合力推動效能釋放
項目帶動,發揮陣地附加效能:將建設基層特色陣地與項目運作緊密結合,引導街鎮根據自身實際全線梳理統戰特色(重點)項目,申報年度特色(重點)項目創建計劃,圍繞項目規劃統籌布局適應區域發展的統戰陣地,推動陣地擴能實現項目宣傳、產業文化展示等附加價值。目前,全區范圍內建成投用的鄉村振興和鄉賢回歸項目達25個。因地制宜,發揮陣地文化效能,結合當地統戰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各區域僑、賢、企業、民主黨派等文化特色,通過設立統戰講堂、鄉情驛站、鄉賢會客廳、僑胞之家等,推動海內外文化交流、情誼互動、資源共享。資源聯動,發揮陣地助富效能,依托陣地資源集聚作用,挖掘并聯通海內外文化資源、人才資源、項目資源等,條塊整合形成合力,推動產業、技術回歸,帶動區域整體發展。(溫州市鹿城區委統戰部,2022.5.30)
北京城市文化
16
北京:點亮不落幕的博物館之城
? ? ?1912年,北京第一家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前身、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在國子監“誕生”,到2021年底,本市已擁有204家備案博物館,成為世界上擁有博物館資源最多的城市之一。本市博物館之城建設全方位開啟,多層次、全類型、廣布局的博物館集群逐步形成,點亮首都這座不落幕的城市全域博物館。
精品館分類“抱團”盤活
2021年6月,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遼金城垣博物館三家遺址類博物館整合組建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一館三址“抱團”發展。三處遺址將串講北京城3000年歷史脈絡,三處遺址的歷史文化資源不僅要整體利用,還將進一步升級,建設北京地區考古文化的展示交流中心,創新展示手段,讓考古發掘過程、考古人的工作生活走進公眾視野,打造更親民的考古教育基地。這種“抱團”發展的方式,還延伸至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從2000年起,散落在街巷里的名人故居成立“聯盟”,每年設置主題,盤活各故居館藏、科研成果、文創資源,進行綜合展示,擴大影響力。 “聯盟”不僅在北京的社區、學校等地進行展示,還沿著名人足跡,將展覽送到國內外,成為北京文化的重要品牌。
2021年以來,國家文物局與北京市簽署了共建北京“博物館之城”戰略合作協議;積極開展《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等規劃、文件編制工作;在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下設博物館之城專項工作組,為博物館之城建設提供政策依據……一個個精品博物館都將化零為整,分門別類整體盤活,展示北京古都文化和現代風采。
“博物館云”開啟新時代
近年來,隨著博物館數字化建設不斷深入,一座座云端博物館照常開門,24小時不間斷地講述京味兒故事。故宮博物院官網,數十個“平行展廳”開放,在云端,不僅看得更細,聽得更多,甚至可以和文物來一場互動,解鎖全新觀展模式。包括官網云展廳在內,故宮通過APP、微信小程序等打造了一座“7×24小時”的博物館,90個展覽云端不打烊。
近年來,包括故宮在內,國博、首博等綜合類博物館相繼推出數字文博產品,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中國園林博物館、中國電影博物館、北京天文館等各類博物館紛紛“觸網”,開啟本市文博領域“互聯網+”新時代。今年,“北京博物館云”服務平臺上線,204家博物館未來將齊聚云端,提供一鍵預約參觀、云觀展、文化教育活動等一站式服務,搭建市民與博物館溝通的橋梁。
“集聚效應”助推博物館之城建設
北京市204家備案博物館中,國家一級博物館達18家,從博物館數量、密度、布局、辦館水平、發揮公共服務效能上看,已經形成了全國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城市博物館集群。北京市利用博物館數量
北京城市文化
17
及門類均居全國前列的優勢,整合博物館資源,形成區域博物館合力:發揮中央及市級博物館“集聚效應”,在積極推進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建設的同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提升市屬博物館服務能力與水平;利用科研機構多、人才聚集的條件,加快推進自然科學類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在土地、稅收、資金等方面加大投入,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博物館……當前,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邁入最佳時期,從大館“成群”到精品館“組團”,再到“博物館云”形成,一系列“北京經驗”開創博物館發展新局面。(北京日報客戶端,2022.5.29)
691.5萬冊電子書云端溢書香
雖然北京暫停開放了公共圖書館、文化館(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設施的線下服務,但線上服務不打烊。市文化和旅游局積極統籌全市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鼓勵引導中文在線、超星讀書、中藝廣舞聯盟等知名文化企業,聯合推出7077個數字文化資源庫,豐富活躍線上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十八般武藝”可線上跟視頻學習
平日喜歡去圖書館借書的市民,都有“一卡通”讀者卡,現在使用該卡登錄市、區兩級數字圖書館,可閱讀總量達691.5萬冊的電子書,以及1500種期刊、300余種報紙和1460.3萬篇學術論文,這其中不乏出版時間較新的暢銷書。數字圖書資源最豐富的為首都圖書館,它向讀者開放31個數據庫;東城區圖書館推出“科舉輯萃”等專題文獻,講述“故宮以東”故事;西城區圖書館推出微信圖書館、少兒數字圖書館;門頭溝區圖書館開設了中國報紙資源全文數據庫、中華連環畫數字閱讀館、 “西山講堂”等主題資源庫;通州區圖書館推出的互動視頻圖書館、非洲野生動物資源庫等也頗有特色。
線下關門線上不打烊?
北京7077個數字文化資源庫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宅在家中的文藝愛好者也可以通過視頻教學提升自己的“十八般武藝”。市、區兩級數字文化館推出的各類線上演出、培訓、講座等,涵蓋音樂、舞蹈、戲劇、曲藝、書法、插花、茶道等多種藝術門類。北京市文化館搭建的北京數字文化館平臺資源最豐富,匯集藝術普及慕課、教學視頻、微視頻等各類數字資源5萬多種。東城區文化館推出藝+1云課堂等特色課程,以及線上演出。西城區文化館提供云課堂、云音樂匯、云觀影、云演出等齊全的云上服務。海淀區文化館北館推出“青春時間膠囊”攝影展和“云端再現”文藝培訓直播活動。石景山區文化館的“文化E空間”內,可以欣賞線上文藝匯演、戲曲表演、非遺展示。門頭溝區文化館推出了線上文藝輔導鑒賞節目“追夢
北京城市文化
18
知名文化企業參與免費服務豐富內容
紅樓”和云端非遺。
為了盡最大可能發揮線上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市文化和旅游局協調中文在線、超星讀書、中藝廣舞聯盟等知名文化企業在疫情期間免費提供部分數字資源。中文在線與東城區、豐臺區和石景山區圖書館合作,在線提供10萬種數字圖書、3萬集有聲圖書及500多種期刊。即日起至6月15日,讀者還可登錄“書香中國”數字閱讀平臺,免費閱讀中文在線提供的數字資源。超星讀書小程序則提供3.8萬冊電子圖書、3500種大眾期刊、1萬集優質視頻、1000套繪本、400門文化慕課等各類閱讀服務和視頻資源,滿足多樣化的閱讀需求。中藝廣舞聯盟組織旗下微信公眾號廣舞圈、視頻號花樣姐姐+廣舞圈等服務端,向市民提供3萬多小時、36萬多部廣場舞視頻資源。(北京日報,2022.5.18)
昨天是國際博物館日,經過近一年的籌備和完善,“光輝偉業 紅色序章——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展”線上展發布。該展覽依托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陳列,采取數字化技術,以全景式展現、沉浸式體驗的方式,云端講述紅色歷史。
線上展覽通過實景探測、720度掃描以及三維建模工具,對北大紅樓樓體外立面、樓體外景、樓內空間以及全部展廳進行了實景掃描和數字復刻,對重點文物展品進行了單獨數據采集,配以專業主持人的講解,通過虛擬現實等科技手段的運用,增強了展覽的互動性和觀眾的體驗感。截至目前,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中,北大紅樓、北大二院舊址等已開通線上展覽,觀眾可以通過云展覽,感受革命紀念館的力量。
自“光輝偉業 紅色序章”主題展對外開放以來,北大紅樓累計接待觀眾近30萬人次,服務各單位開展學習活動3000余場次,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實景課堂。線上展覽開啟,將有效促進北大紅樓紅色基因庫建設,推動紅色資源線上展示傳播。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張愛軍表示,要充分發揮革命類紀念館社會教育功能作用,不斷提高革命類紀念館數字化展示傳播水平,通過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持續廣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努力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宣傳傳播體系,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本市將強化利用,進一步用好首都紅色資源,持續有力推進建黨、抗日戰爭、新中國成立三大紅色文化主題片區協同發展,深入講好首都紅色故事,打造好首都紅色文化品牌。(北京日報,2022.5.19)
"光輝偉業 紅色序章"線上展發布
全景式展現北大紅樓紅色資源
北京城市文化
19
5月25日,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九次會議對《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草案)》進行第一次審議。《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草案)》共八章62條,以北京特色文化浸潤公共文化服務,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與多領域融合,彰顯融合發展理念,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品質。
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工作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供給不充分、發展不均衡,“文化+”多領域融合發展機制有待固化提升,社會參與機制仍需完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還有待加強等。
草案提出,北京市活化利用首都歷史文化資源,通過開展公共文化主題活動、打造文化體驗探訪路線、創作文化藝術作品、開發文化藝術衍生品等多種形式的公共文化服務,展現和闡釋歷史文化遺產、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村落、歷史河湖水系、城址遺存等所承載的古都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豐富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形式和供給。
草案提出,北京市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挖掘重大紀念日、革命歷史事件蘊含的紅色文化價值,加強紅色文化主題文藝作品創作,培育紅色文化重點品牌;依托北大紅樓、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香山革命紀念地等革命活動舊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組織開展公共文化活動。
同時,草案提出,北京市推動京味文化資源融入公共文化服務,舉辦京味文化系列主題活動,展示和保護胡同、四合院、京劇、京韻大鼓和北京方言、技藝、醫藥、飲食、地名等京味文化內涵和獨特價值;加強京味文學藝術作品的創作和推廣,推進文化典籍、民俗、口述史、民間傳說等整理出版和視聽化呈現。(人民網-北京頻道,2022.5.25)
北京擬將京味文化融入公共文化服務,
展示保護胡同、四合院
凱德集團首發NFT數字藏品,
北京來福士化身“多元世界”
5月20日,凱德集團“來福士系列建筑藝術數字藏品”在NFT中國平臺限量發售。包括北京來福士中心在內的中國9座來福士聯合推出的“Met@Raffles來赴多元世界”重磅系列活動同步啟幕,打造為期一個月的沉浸式元宇宙視覺盛宴。
從數字藏品的名稱不難看出,以北京來福士中心為主題創作的10幅作品不乏濃郁的“京味”元素——《吃了么您吶》《來這兒溜達》《如
國際城市文化建設動態
20
戲》,而《Byte-Raffles 元宇宙》《Night and Lights》《LED》《望》等作品運用拼貼藝術、涂鴉藝術、數碼像素及IP插畫等表現形式,昭示出北京來福士中心的鉆石切割建筑視覺語言,以及城市地標、潮流風尚等特征。來福士建筑藝術數字藏品包括40多位新銳藝術家創作的90幅作品,每幅限量發售100份,每份售價39元,5月20日至6月19日前往NFT 中國線上平臺即可購賣。此外,7城9座來福士還推出同名線下展覽、藝術家創作衍生內容、來福士建筑數字藏品主題凱星卡等特別企劃,讓大眾對數字藏品建立感性認知。?
? ? ? 據悉,本次線上發售凱德所得部分將全部捐入凱德旗下公益分支凱德希望基金,并加以1:1配捐,設立“凱德社區公益基金”,以支持業務所在地的“韌性社區”建設。?
? ? ? ?隨著時代發展,來福士從領先的商業模式、數字時代嫁接智慧基因,到與當地發展規劃緊密融合的城市共同體,這是凱德集團領先登陸數字虛擬世界、邁向元宇宙的嶄新嘗試。此次首次發行來福士系列建筑藝術數字藏品,一方面是凱德在持續推動線下與線上融合發展的同時,充分發揮來福士的產品優勢,特別是其建筑的藝術價值,積極探索現實世界與虛擬空間的連通及交互,為消費者帶來更豐富的藝術文化體驗;另一方面也希望借助科技和數字化平臺的力量,凝聚更多力量為弱勢群體提供幫助,為社會創造更大價值。(北青網,2022.5.20)
鹿特丹:城市轉型始于港區更新
1.保留港口肌理,港城基因風情重塑
如今,港口肌理仍在,數十家餐廳、酒吧臨港而建,大量的濱水空間被改造成為城市”水岸露臺”。與港口酒吧相連的,是鹿特丹著名地標建筑”立方體房屋”,造型奇異前位,利用設計也創造了大量的城市公共空間,是前來鹿特丹游客不容錯過的濱水打卡點。船只、橋梁、港口起重機等設施是舊港口的符號,也是屬于鹿特丹獨特的城市記憶。部分港口區將這些設施保留下來,并打造為全景復現鹿特丹海港記憶、可游覽的城市休閑片區。鹿特丹提供了多條時長不同的水上交通路線,串聯多個沿河站點,提升交通的便捷性,更為游客市民提供了感受馬斯河及沿岸城市魅力的別樣視角,每條路線都提供了與眾不同的水上體驗。
2.將城市推向水岸,標定摩登生活試驗田
幾十年來,鹿特丹通過眾多天馬行空的現代建筑,塑造了屬于自己
一、北岸——還港于城,重塑老城的港都靈魂
國際城市文化建設動態
21
的摩登內核,改變了人們對港口城市的刻板印象,成功助推城市轉型。這種”摩登都市”體驗,由港口延伸至老城內部:通過極具設計感的建筑和公共空間,傳遞這座城市迎接未來的新生力量、吸引新居民、拉動地方經濟快速增長。鹿特丹通過新建濱水高端住宅、提升城市居住品質的方式,將北岸打造為真正還港于民的生活岸線。
? ?3.還港于綠,打造城市生態文化高地
? ?鹿特丹將部分港口區及附近綠地條件較好的區域打造為城市中心公園,在供市民游客日常休閑之余,植入文化設施、并承擔舉辦大型國際盛會等功能,成為代表鹿特丹的城市文化休閑新地標。鹿特丹當代美術館、鹿特丹公共藝術倉庫、自然歷史博物館、鹿特丹建筑學院等分布在博物館內部及周邊,更匯聚城市文化生活”都市文博區”。
二、南岸——借港造城,工業港區蝶變城市新都心
1.線的連接:跨河先跨橋,將河道融入城市肌理
鹿特丹城市南跨,南北架橋是最優先步驟。南北架橋,既是強化兩岸聯系的聯通方式、加強兩岸互動,又可以作為城市景觀地標,塑造城市”南跨”意向。其中最具代表的橋梁當屬伊拉斯謨橋,橋身白色鈍角的造型優美且富有張力,是鹿特丹市中心最靚麗的當代藝術景觀。南北兩岸多橋成網,真正將河道融入了城市肌理,也保證了城市南北岸之間人流、車輛和公共交通的多維互通,進一步促進了南岸港口區的快速發展。
2.面的震撼:魅力天際線樹立新城展示面
在面向老城的威爾海明娜碼頭北面,密集布置、新建了高密度、極具視覺沖擊力的現代建筑,它們構成新城繁華、現代的展示面,扭轉了南岸凋敝的城市形象。南岸的最美城市天際線,由多位知名建筑師明星作品的集成。于此同時,南岸濱水港區的部分舊建筑為迎合新城市功能進行了創意改造設計,現代濱水界面與精心保留的歷史符號相呼應,共同構成了鹿特丹的獨一無二的城市坐標。
3.片的崛起:復合開發,建設知識驅動的城市新區
通過復合功能規劃,南岸區域建設為集住宅區、辦公、教育、商業和娛樂設施為一體的綜合性片區。城市功能的變化進一步牽引了南岸港口區產業結構完轉型。隨著片區更新建設的深入,港務局、海關署等公共機構遷入,南部地區產業結構由傳統工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型;隨著越來越多文化傳媒、金融、商業企業的入駐,未來南岸在知識經濟和創意產業等方面也蘊藏了極大的潛力。
國際城市文化建設動態
22
三、向海而生,建設與水共生的未來實驗室
1. 從”地基”到”水基”,建設”漂浮城市”
在市中心瑞恩港,建設半球狀浮動展館,展示鹿特丹水上社區的未來生活圖景。在蘭斯蘭德住宅片區規劃了多類臨水住宅;區域將大面積水域和住宅建筑的進行巧妙融合,探索在水上或水岸居住的多種可能性。
2. 從 “陸上”到”水上”,實驗兩棲生態
鹿特丹于2016年正式實施”漂浮的森林”計劃,該計劃將20棵樹木種在回收利用的彩色浮筒內,并放置在瑞恩港的水面上,將港口變身為創意漂浮森林,提升水面”顏值”的同時更起到綠化城市的作用。
3. 從 “圍堵”到”留白”,打造彈性休閑河堤
鹿特丹的河堤港口,均兼備防洪與休閑的功能。鹿特丹將在碼頭園區建造一個含再生能源科技實驗室、浮動大壩、水上房屋、水上辦公及酒店的真正”漂浮城市試驗區”。此外,碼頭園區由造船廠改建而來,依托高校與港務局的密切合作,轉型發展成為未來科技企業聚集區,其中,在海上作業離岸通道設計研發、水動力實驗等方面尤為突出。(丈量城市,2022.5.30)
美國公共設施改善計劃
在城市更新中的應用及其啟示
——以密歇根州安娜堡市為例
一、美國公共設施改善計劃案例分析
——以密歇根州安娜堡市為例
1.概況
安娜堡是美國密歇根州的第六大城市,該市總體規劃由《可持續發展框架》等八項城市規劃要素組成,為城市交通、自然、居住環境等方面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愿景藍圖。該市針對規劃要素內的目標建議制定了相應的實施行動指南,規劃委員會需在每年制定的公共設施改善計劃中詳細闡述公共設施建設層面的具體內容。2010年后,安娜堡市的公共設施改善計劃為解決需求與項目的抉擇問題,利用GIS、優先度排序工具對提升改善項目進行衡量,還鼓勵外部相關機構如密歇根大學與安娜堡住房委員會等相關人員加入分類別團隊,共同對改善項目進行選擇評估。
國際城市文化建設動態
23
2.安娜堡市公共設施改善計劃的編制與實施機制
分類別建立公共設施團隊,制定公共設施改善項目庫
安娜堡市為統籌解決公共設施建設管理部門多元分散的問題,將公共設施項目分為公共服務設施、交通設施以及市政基礎設施三大類。城市負責公共設施建設的部門如航空局、運輸局等分別委派技術人員組成上述類別小組,并聯合財務部門組成公共設施改善計劃編制團隊,基于每個類別可調配的資金指標,根據城市、居民各方需求與調研結果進行項目庫的編制。編制團隊通過對項目庫進行系統性研究,來統籌解決一個項目中涉及不同部門時因協調不利而產生的各類問題。在未來實施時各公共設施建設部門可參照公共設施改善計劃的時間表和任務安排來展開作業。?公共設施改善計劃基于上述規劃對項目制定從規劃、設計、施工的全周期時間安排,分階段實現項目的規劃實施落成目標。
制定評分標準來確定項目建設優先順序
在確定了這一時期安娜堡市需要進行的公共設施改善工程項目庫后,為解決地區當下最緊迫的公共設施數量和品質改善要求,同時實現有限資金的高效利用,需要對所有項目進行優先級評價進而確定實施順序。因此團隊制定了優先度評分核心標準,并根據項目所滿足的條件進行0~10分的詳細劃分。標準涉及是否實現可持續性發展框架的目標、是否有安全合規的應急準備、資金來源是否明確等內容,所有項目經過上述指標的分數加權進而得到實施時序的依據。公共設施改善計劃中列出的第一年的項目將會被自動納入當年的政府預算,由政府撥款或舉債開展項目。
明確項目實施建設資金來源和分配途徑
為保證城市規劃建設的資金得到合理分配,公共設施改善計劃文件會將城市財政稅收落實到每一個需要實施的公共設施項目。同時在政府財政資金緊張的背景下,會有占比約20%~60%的外部資金投入到公共設施改善計劃所需的預算中,減輕了政府完全依靠稅收在公共設施投融資方面的財政壓力。此外,美國公共設施更新改造很重要的一部分資金來源是舉債,分為總體責任債券和收益債券,可根據公共設施改善計劃中項目性質確定舉債的方式和規模。公共設施改善計劃通過明確每一筆資金來源的分配途徑,保障其落實到具體項目,使資金使用效率最大化,做到開支精打細算。最后編制團隊綜合所有設施類別的公共設施改善計劃項目數據表文件以及一份項目預算文件,完成整體公共設施改善計劃的編制工作。
通過年度審查機制實現公共設施改善計劃項目的持續更新
公共設施改善計劃在編制完成并開始實施后,需要每年進行審查并結合項目落實情況考慮是否進行調整。通過一年期的建設,對該年的執行成果進行審核評估,移除已完成的公共設施項目,補充社區的新需求以及對需要進行資金和工期調整的現有項目進行調整。公共設施改善計劃更像是一種動態的地區規劃和財政管理工具,用于協調一
國際城市文化建設動態
24
段時間內該地區的公共設施改善內容、時間與資金之間的關系。通過每年審查和更新反映不斷變化的社區需求、優先事項和融資機會,確保公共設施的完備,從而推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二、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1.在法律層面明確在城市更新規劃中編制公共設施改善計劃
我們應成立以規劃、發改和財政部門牽頭,各相關委辦局提供技術支撐的公共設施改善計劃編制機構,以編制五年期的公共設施項目實施落地詳細計劃,對項目的規劃設計、建設實施、運營維護、評估反饋等方面進行全生命周期的時間安排,明確項目優先次序、資金來源和分配途徑,并將項目實施分類分項落實至每一年度,最終實現公共設施項目內容、實施時序與資金的高效協同,將其作為規劃實施工具來落實城市發展目標。
2.建立公共設施全生命周期的精細化評估機制
可學習美國公共設施改善計劃的經驗,結合各地實際尤其是結合城市規劃實施評估和當前的城市體檢工作,制定更為細致全面的公共設施綜合評估方法,對是否實現城市更新發展的目標、是否符合居民需求、是否有安全合規的應急準備、資金來源是否明確、與其他項目的協調性、對規劃的落實情況、運營維護成本等內容進行評估,進而確定項目實施的優先級;再結合對資金和時間成本效益的定量評估分析,對公共設施的退化程度進行劣化趨勢的研究,以防大規模的公共設施維修事件爆發。
3.加強部門統籌效率,分類別組建公共設施實施團隊
各地可組建由各建設部門組成的公共設施計劃編制與實施團隊,通過項目庫的系統性研究,統籌解決一個項目涉及不同部門時因協調不利而產生的各類問題。未來實施時,各公共設施建設部門可參照公共設施改善計劃的時間表和任務清單開展工作。這樣做可以分類統籌公共設施改善項目,系統解決公共設施需求,避免因實施工作分散化導致的資源浪費。通過統籌公共設施項目內容可實現各管理建設主體部門的實施統一性,實現資金的高效利用。
4.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化投融資模式
各地可以結合自身特點通過政府發債、企業參與融資等多種方式進行公共設施建設項目的融資。政府可發行分類債券,一種用于服務大眾的公共設施如公園綠地、市政設施等,通過即將實施的房產稅來償還;另一種用于收費性公共設施如水廠、垃圾處理廠等,通過收取使用費來償還。另外,地方政府可以使用拆遷補償、容積率獎勵、土地入市出讓等手段吸引企業參與融資和項目實施。(國際城市規劃,2022.5.9)
國際城市文化建設動態
25
新城典范:
法國巴黎地區馬恩拉瓦萊新城
一、規劃特點
馬恩拉瓦萊新城是巴黎地區5個新城之一,位于北部城市發展軸線的東端,它是在地區城市化加速發展的前提下,在短期內迅速建設而成,它的發展面臨太多不確定因素。正因為如此,馬恩來瓦萊新城以城市優先發展軸、葡萄串狀不連續建成空間、等級化交通體系和具有凝聚力的城市組團為特征的空間布局模式被認為是城市規劃設計領域的一次大膽嘗試,新城在短短30年里的快速健康發展充分證明了這種布局模式的合理性。
出于保護自然空間的考慮,新城的空間發展規劃沿交通干線布置城市建設、形成城市優先發展軸的設想,以RER的A號線和4號高速公路為依托聯系城市化地區,由西向東形成城市優先發展軸線。其優點是一方面具有功能上的實效性;另一方面又具有操作上的靈活性。城市優先發展軸上的建設用地被分解成若干相對獨立的城市組團;它們通過RER的A號線和4號高速公路相互聯系,又被南北向的綠色空間相互分隔,形成葡萄串狀不連續的布局形態。馬恩拉瓦萊新城的交通系統規劃采用等級化交通體系,考慮了新城內部與外部兩方面的交通需求,并且針對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的特點進行了合理分工。
二、分區建設
馬恩拉瓦萊新城的4個城市分區分別建于不同歷史時期,反映出不同的時代特色。
1.第一分區:巴黎之門
第一分區始建于20世紀70年代初。它毗鄰巴黎,區內公路、鐵路匯集,原有城市建設已達到一定的密集程度,因此被確定為新城城市中心,同時承擔地區城市中心的職能。這里第三產業發達,既有巴黎地區商業交易活動最為活躍的購物中心之一,又有以IBM為代表的世界著名企業的辦公機構,使它成為巴黎地區的第三大城市中心,對于重組巴黎東郊的城市空間、促進巴黎東部地區的協調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新城早期開發活動存在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一是住宅開發速度過快、強度過大。二是住宅建設過多地采用了尚未成熟的新理論、新技術。三是住宅建設的類型構成不合理,吸引了大批沒有生活著落的外來移民,使不少住區陷入經濟和社會困境。四是現有就業崗位數量距實現居住與工作就地平衡的目標還有相當的差距。
2.第二分區:莫比埃谷
第二分區在20世紀70年代中開始動工建設,以容納由于新城城市中心的吸引而產生的人口增長。規劃充分發揮了當地特有的自然環境優勢,創造出優美、舒適的住區環境,吸引了大批居民來此落戶,人口規模從1975年的不足1.6萬迅速增加到2000年的8.8萬,新建住宅的增長速度在4個城市分區中也是最快的。同時為了適應巴黎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變化,產業園區、研發中心等新型城市功能空間不斷出現,使第二分區的經濟功能得到加強;目前,這里擁有巴黎地區最大的產業園之一,建成辦公面積50萬平米,接待各類企業機構2500家,提供就業崗位3.7萬多個。
3.第三分區: 比西谷
新區的規劃設計 “以RER車站為核心組織各種功能空間”的布局原則,同時又表現出與早期城市組團不同的設計風格:一是城市外部空間設計有回歸古典主義的傾向,不僅采用了幾何形的路網結構,而且大量使用古典的設計語匯;二是將更多的綠化空間引入城市建成空間,形成自然風格的城市環境;三是在住宅設計中更加突出人性化和多樣化特點,不僅增加了獨立式住宅的比重,而且在集合式住宅中大量采用中等尺度的院落式布局。這些變化反映出新城開發對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的關注,由此不難看出80年代以后在國際上被普遍接受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對新城建設的影響。
4.第四分區:歐洲谷
在國家、地方和迪斯尼公司三方的協作下,第四分區的城市建設穩步增長;1992年迪斯尼主題公園對外開放,當年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特別是歐洲的各國游客242萬人次,創造經濟產值71億法郎、稅收9.58億法郎,以及相當于62億法郎的外匯收入。完成土地市政配套7平方公里,開發產業園區208公頃;建成用于辦公、教育和培訓的建筑面積達76萬平方米,商業建筑面積19萬平方米;形成了18400間旅館客房的接待能力,每年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旅游人口近1200萬。作為新城開發的主要投資方之一,迪斯尼公司始終在第四分區的城市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社會、經濟、旅游、稅收和創匯等方面產生了巨大收益。(匠工營國,2022.5.30)
國際城市文化建設動態
26
?城市傳播與治理研究動態?
Editor-in-Chief
主 編:劉新鑫
Responsible Editor
責 編:張依莼 戴佳玥
Compositor
排版:戴佳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