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十期)
(2020年第十期)
青年理論武裝微課堂
青年理論武裝微課堂
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
2020.11
卷首語
? ? 為進一步推動人民銀行南京分行轄區青年理論武裝工作走深、走實、走心,人民銀行南京分行團委創辦《人民銀行南京分行青年理論武裝微課堂》電子期刊,這里有最新的時政要聞、重要的政策文件、豐富的知識測試,讓青年理論學習有重點、有載體、有抓手。
Contents
目錄
點擊對應頁碼跳轉
習語金句“悟一悟 ”??
01
時政要聞“看一看 ”?
09
全會精神“學一學 ”?
13
39
隨堂測試? ? ? ? ? ? ? ? ? ??
33
理論文章“讀一讀 ”?
01
02
步伐鏗鏘,時光銘記。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
從地方考察到主持召開座談會,從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到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深入調研,開門問策,為編制“十四五”規劃指明方向,提出遵循。
習語金句“悟一悟”
習語金句“悟一悟”
導語
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于民統一起來,齊心協力把“十四五”規劃編制好。
——習近平對“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
這次疫情防控使我們認識到必須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的全球公共產品屬性,堅決反對把產業鏈、供應鏈政治化、武器化。
——習近平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的講話
03
04
習語金句“悟一悟”
習語金句“悟一悟”
我們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僅是中國自身發展需要,而且將更好造福各國人民。
——習近平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講話
(11月4日晚,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在上海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頻方式發表主旨演講。圖片來源:新華網)
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任務,但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們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向著這個目標更加積極有為地進行努力。
——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圖片來源:新華網)
05
06
習語金句“悟一悟”
習語金句“悟一悟”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當今時代任何關起門來搞建設的想法,任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做法,任何搞唯我獨尊、贏者通吃的企圖,都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
——習近平2020年11月12日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
(11月12日,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在上海市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圖片來源:新華網)
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構建綜合治理新體系,統籌考慮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線等多方面的有機聯系,推進長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庫、左右岸、干支流協同治理,改善長江生態環境和水域生態功能,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習近平2020年11月14日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
(11月1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江蘇省南京市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圖片來源:新華網)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當今時代任何關起門來搞建設的想法,任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做法,任何搞唯我獨尊、贏者通吃的企圖,都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
——習近平2020年11月12日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
07
08
習語金句“悟一悟”
習語金句“悟一悟”
——習近平2020年11月17日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二次會晤上發表重要講話
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改變,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潮流也不可能逆轉。
(11月17日晚,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二次會晤以視頻方式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會晤并發表重要講話。圖片來源:新華網)
——習近平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黨的領導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國際國內環境越是復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任務越是繁重,越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鞏固執法地位、改善執政方式、提高執政能力,保證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11月16日至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圖片來源:新華網)
09
10
時政要聞“看一看”
時政要聞“看一看”
10月29日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
11月3日
習近平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
11月5日
?習近平關于十四五規劃建議的說明。
10月17日
在第七個國家扶貧日到來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脫貧攻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嚴重洪澇災害的考驗,黨中央堅定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決心不動搖,全黨全社會勠力同心真抓實干,貧困地區廣大干部群眾頑強奮斗攻堅克難,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現在脫貧攻堅到了最后階段,各級黨委和政府務必保持攻堅態勢,善始善終,善作善成,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10月23日
習近平總書記指揮謀劃“十四五”——大國發展 規劃先行 。
10月26日
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在京隆重舉行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12
11
時政要聞“看一看”
11月8日
習近平:發揚“兩路”精神和青藏鐵路精神 高質量推進工程建設。
11月11日
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隆重舉行,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11月13日
習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時政要聞“看一看”
11月13日
習近平赴江蘇考察調研。
11月16日
習近平出席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11月17日
《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
。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
出席這次全會的有,中央委員198人,候補中央委員166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有關方面負責同志列席會議。黨的十九大代表中的部分基層同志和專家學者也列席會議。
全會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作了重要講話。
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習近平就《建議(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
全會充分肯定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認為,一年來,中央政治局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沉著有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統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宏觀政策應對力度,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三大攻堅戰扎實推進,經濟增長好于預期,人民生活得到有力保障,社會大局保持穩定,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積極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全會一致認為,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開拓創新,奮發有為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戰勝各種風險挑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航船繼續乘風破浪、堅毅前行。實踐再次證明,有習近平同志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領航掌舵,有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頑強奮斗,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上出現的各種艱難險阻,一定能夠在新時代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有力地推向前進。
全會高度評價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十三五”時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國取得重大進展,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重大成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進一步彰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預計二〇二〇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一百萬億元;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五千五百七十五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糧食年產量連續五年穩定在一萬三千億斤以上;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對外開放持續擴大,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豐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城鎮新增就業超過六千萬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十三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十億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國防和軍隊建設水平大幅提升,軍隊組織形態實現重大變革;國家安全全面加強,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東方。
全會強調,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厲、一鼓作氣,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堅實基礎。
全會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復雜變化,認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全黨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認識和把握發展規律,發揚斗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
全會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這就是: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全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和必須遵循的原則,強調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
全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這就是: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國內市場更加強大,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高標準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公平競爭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國家行政體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發揮,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自然災害防御水平明顯提升,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邁出重大步伐。
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全會提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要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推進能源革命,加快數字化發展。
全會提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
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要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完善宏觀經濟治理,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改革,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全會提出,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要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全會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要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全會提出,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要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貿易創新發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
全會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全會提出,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實施國家安全戰略,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防范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筑牢國家安全屏障。要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確保國家經濟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
全會提出,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實現富國和強軍相統一。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貫徹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堅持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強軍、人才強軍、依法治軍,加快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全面加強練兵備戰,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戰略能力,確保二〇二七年實現建軍百年奮斗目標。要提高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質量效益,促進國防實力和經濟實力同步提升,構建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推動重點區域、重點領域、新興領域協調發展,優化國防科技工業布局,鞏固軍政軍民團結。
全會強調,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要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健全規劃制定和落實機制。要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積極營造良好外部環境,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
全會號召,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同心同德,頑強奮斗,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
13
14
議
公
會
報
全會精神“學一學”
學習
背景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會作工作報告,并就《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
(2020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 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
議
公
會
報
(圖片來源:新華網)
全會精神“學一學”
15
16
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
習近平
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我就《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起草的有關情況向全會作說明。
一、建議稿起草過程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
今年3月,中央政治局決定,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十四五”規劃建議,成立文件起草組,由我擔任組長,李克強同志、王滬寧同志、韓正同志擔任副組長,有關部門和地方負責同志參加,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領導下承擔建議稿起草工作。
3月30日,黨中央發出《關于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研究“十四五”規劃建議征求意見的通知》,在黨內外一定范圍征求意見。4月13日,文件起草組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建議稿起草工作正式啟動。
從各方面反饋的意見看,大家一致認為,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重點研究“十四五”規劃問題并提出建議,將“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統籌考慮,對動員和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大家認為,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國有獨特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發展優勢和機遇優勢,經濟社會發展依然有諸多有利條件,我們完全有信心、有底氣、有能力譜寫“兩大奇跡”新篇章。大家普遍希望,通過制定建議,明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標以及2035年遠景目標,突出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作用,提出一批具有標志性的重大戰略,實施富有前瞻性、全局性、基礎性、針對性的重大舉措,統籌謀劃好重要領域的接續改革,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這次建議稿起草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堅持發揚民主、開門問策、集思廣益。我就“十四五”規劃編制明確提出一系列要求,強調要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于民統一起來,鼓勵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為“十四五”規劃建言獻策。從7月下旬到9月下旬,我先后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科學家座談會、基層代表座談會、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當面聽取各方面對制定“十四五”規劃的意見和建議。8月16日至29日,“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開展網上征求意見。廣大人民群眾踴躍參與,留言100多萬條,有關方面從中整理出1000余條建議。
文件起草組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和建議,反復進行討論修改,認真做好建議稿起草工作。
根據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8月10日,建議稿下發黨內一定范圍征求意見,包括征求黨內部分老同志意見,還專門聽取了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代表意見。
從征求意見情況看,各地區各部門對建議稿給予充分肯定。大家一致認為,建議稿形勢判斷科學清醒,目標要求高遠務實,指導方針旗幟鮮明,任務部署指向明確,為編制“十四五”規劃《綱要》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建議稿堅持立足國內和全球視野相統籌,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堅持中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相貫通,堅持全面規劃和突出重點相協調,聚焦突出問題和明顯短板,回應人民群眾訴求和期盼,有利于把“十四五”規劃編制好、實施好。
在征求意見過程中,各方面提出了許多好的意見和建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充分總結經驗,補充全面從嚴治黨、農業發展、文化建設、國家安全等方面內容。二是深化形勢環境分析,補充改革任務仍然艱巨、辦好自己的事、樹立底線思維等方面內容。三是豐富指導思想和原則,強化以人民為中心、擴大對外開放、全面依法治國、統籌發展和安全等方面內容。四是完善“十四五”發展目標和2035年遠景目標,補充縮小發展差距、促進共同富裕等方面內容。五是強化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重大舉措,充實有關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健全創新激勵機制和改革科技體制等方面內容。六是更加突出實體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充實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等方面內容。七是更好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實促進各類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完善重要財稅金融制度等方面內容。八是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充實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等方面內容。九是更加重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強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等方面內容。十是把維護國家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筑牢國家安全屏障,充實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等方面內容。
文件起草組逐條分析各方面意見和建議,做到了能吸收的盡量吸收,對建議稿增寫、改寫、精簡文字共計366處,覆蓋各方面意見和建議546條。這是我國黨內民主和社會主義民主的生動實踐。
建議稿起草期間,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3次會議、中央政治局召開2次會議分別進行審議,形成了提交這次全會審議的建議稿。
二、建議稿的主要考慮和基本框架
建議稿起草的總體考慮是,按照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的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綜合考慮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外發展趨勢和我國發展條件,緊緊抓住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作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
在建議稿起草過程中,注意把握了以下原則。一是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做好“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有機銜接。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更好發揮我國制度優勢。三是處理好開放和自主的關系,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四是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系,有效防范和應對可能影響現代化進程的系統性風險。五是處理好戰略和戰術的關系,制定出一個高瞻遠矚、務實管用的規劃建議。
建議稿由15個部分構成,分為三大板塊。第一板塊為總論,包括第一、第二兩個部分,主要闡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必須遵循的原則和主要目標。第二板塊為分論,總體上按照新發展理念的內涵來組織,分領域闡述“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重點任務,安排了12個部分,明確了從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國內市場、深化改革、鄉村振興、區域發展,到文化建設、綠色發展、對外開放、社會建設、安全發展、國防建設等重點領域的思路和重點工作,作出工作部署。第三板塊為結尾,包括第十五部分和結束語,主要闡述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健全規劃制定和落實機制等內容。
三、需要說明的幾個重點問題
建議稿提出了一些重要觀點和論述。這里,就其中幾點作個簡要說明。
第一,關于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建議稿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這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作出的科學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仍然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必須強調的是,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日趨復雜。防范化解各類風險隱患,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沖擊挑戰,關鍵在于辦好自己的事,提高發展質量,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和抵御風險能力,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和諧安定。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領域都要體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使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關于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加入國際大循環,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形成“世界工廠”發展模式,對我國快速提升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幾年,隨著全球政治經濟環境變化,逆全球化趨勢加劇,有的國家大搞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傳統國際循環明顯弱化。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我國有14億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具有巨大增長空間。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遭遇過很多外部風險沖擊,最終都能化險為夷,靠的就是辦好自己的事、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
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向,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打通經濟循環堵點,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使國內市場成為最終需求的主要來源,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推動形成宏大順暢的國內經濟循環,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既滿足國內需求,又提升我國產業技術發展水平,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第三,關于“十四五”和到2035年經濟發展目標。在征求意見過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門建議,明確提出“十四五”經濟增長速度目標,明確提出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標。文件起草組經過認真研究和測算,認為從經濟發展能力和條件看,我國經濟有希望、有潛力保持長期平穩發展,到“十四五”末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同時,考慮到未來一個時期外部環境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存在不少可能沖擊國內經濟發展的風險隱患,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可能持續低迷,中長期規劃目標要更加注重經濟結構優化,引導各方面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
黨中央的建議主要是管大方向、定大戰略的。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建議稿對“十四五”和到2035年經濟發展目標采取了以定性表述為主、蘊含定量的方式。編制規劃《綱要》時可以在認真測算基礎上提出相應的量化目標。
第四,關于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向著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不懈努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脫貧攻堅作為重中之重,使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就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項重大舉措。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任務,但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們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向著這個目標更加積極有為地進行努力。為此,建議稿在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中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質部分突出強調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舉措。這樣表述,在黨的全會文件中還是第一次,既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奮斗目標,也是實事求是、符合發展規律的,兼顧了需要和可能,有利于在工作中積極穩妥把握,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斷向前邁進。
第五,關于統籌發展和安全。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國各類矛盾和風險易發期,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我們必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樹立底線思維,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強弱項,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風險挑戰,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順利推進。
基于上述認識,建議稿設置專章對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等作出戰略部署,強調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筑牢國家安全屏障。
第六,關于堅持系統觀念。建議稿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堅持系統觀念的原則。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系統謀劃、統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根據新的實踐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在這個過程中,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我們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經濟社會發展中矛盾錯綜復雜,必須從系統觀念出發加以謀劃和解決,全面協調推動各領域工作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第七,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完成情況和宣布時機。到建黨100周年時,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是我們黨進入新世紀后,在基本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提出的奮斗目標,是對人民的莊嚴承諾。自改革開放之初黨中央提出小康社會的戰略構想以來,我們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幾代人一以貫之、接續奮斗。“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我們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取得一系列新的重大成就。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很大不利影響。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全國人民共同努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我國經濟社會恢復走在全球前列,主要經濟指標趨好,社會民生得到有效保障。預計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萬億元人民幣,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可以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可以如期實現。
考慮到目前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時,建議稿表述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明年上半年黨中央將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系統評估和總結,然后正式宣布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同志們!審議通過“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是這次全會的主要任務。大家要認真思考、深入討論,提出建設性意見和建議,制定出一份高水平的規劃建議。讓我們同心協力、集思廣益,共同把這次全會開好!
(點擊收看視頻)
劃
說
規
明
劃
說
規
明
全會精神“學一學”
全會精神“學一學”
17
18
14個關鍵詞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
辦
好
事
己
自
的
·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
·發揚斗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
·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新
局
展
發
格
·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
·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
·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有
效
場
市
和
府
為
政
有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
實
經
體
濟
全會精神“學一學”
全會精神“學一學”
19
20
科
技
強
立
自
自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要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以
人
的
核
為
心
新
型
鎮
城
化
國
家
實
化
文
軟
力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要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人
與
諧
然
自
和
共
生
化
現
的
代
·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全會精神“學一學”
全會精神“學一學”
21
22
共
建
享
治
共
共
的
社
會
度
理
治
制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要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
更
高
放
平
水
開
型
經
濟
體
新
制
工
農
系
鄉
城
關
新
型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更
高
平
水
的
平
安
國
中
·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防范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筑牢國家安全屏障
·確保國家經濟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
全會精神“學一學”
全會精神“學一學”
23
24
建
軍
年
百
奮
斗
標
目
·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實現富國和強軍相統一
·全面加強練兵備戰,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戰略能力,確保二〇二七年實現建軍百年奮斗目標
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
值得關注的表述
·預計二〇二〇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一百萬億元
·“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
·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
黨
的
導
面
全
領
堅
持
·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遠景目標,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
要
表
重
述
全會精神“學一學”
全會精神“學一學”
25
26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
·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改革,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要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依托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確保二〇二七年實現建軍百年奮斗目標
·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
要
表
重
述
要
表
重
述
全會精神“學一學”
全會精神“學一學”
十九屆五中全會
釋放未來中國發展的9個重要信號
信號1
戰略布局新表述
“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的戰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要
信
重
號
27
28
信號2
構建新發展格局
·全會提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
·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信號3
“強國”高頻出現
·全會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
·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加快建設交通強國
要
信
重
號
全會精神“學一學”
全會精神“學一學”
30
29
要
信
重
號
要
信
重
號
(圖片來源:新華網)
信號4
堅持創新的核心地位
·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信號5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信號6
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
·全會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
·實行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
·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全會精神“學一學”
全會精神“學一學”
信號9
確保2027年實現建軍百年奮斗目標
·全會提出,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實現富國和強軍相統一
·全面加強練兵備戰,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戰略能力,確保二〇二七年實現建軍百年奮斗目標
要
信
重
號
31
(圖片來源:新華網)
32
信號8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全會提出,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要
信
重
號
信號7
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全會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全會精神“學一學”
全會精神“學一學”
理論文章“讀一讀”
理論文章“讀一讀”
33
34
偉大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之相互關系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原黨委書記、院長 鄧純東
實施好、落實好“十四五”規劃,邁好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第一步
? ? ?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我們黨提出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完成之后的新的奮斗目標,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繼續和深入。
? ? ?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黨就提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安排,形成“三步走”戰略目標,即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兩個目標已經提前實現。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黨提出: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然后再奮斗三十年,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奮斗,特別是隨著脫貧攻堅任務的完成,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已經指日可待。
? ?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安排的繼續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我們黨在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我們黨適應我國發展要求和實踐進程作出的必然選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需要根據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總體要求,把未來30年劃分成若干不斷遞進的發展階段,分步推進,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
? ? ? 黨的十九大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分成兩個階段安排:第一階段是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是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落實黨的十九大的部署需要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不懈奮斗,首先要從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始,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個新征程的第一步,就是要認真編制、實施好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把“十四五”規劃編制好,特別是實施好、落實好,意味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步取得成功,從而為今后的第二步、第三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全部目標的實現打下基礎、創造條件。
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 ? 在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此后,他多次闡釋、宣布了這一重大戰略決策。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是積極應對國際環境變化的戰略選擇,是主動適應我國新發展階段的必然需要,是充分發揮我國經濟發展優勢的重要途徑,是豐富完善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內在要求。形成新發展格局有利于提升我國經濟抵御外部風險挑戰的能力,能夠促進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 ? ? 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來看,“十四五”規劃的實施:
? ? ? 一是將進一步構建完整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體系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體系;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以高質量供給適應引領創造新需求;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 ? ? 二是將進一步構建高水平開放體系,全面實施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加強多雙邊經貿合作,構建國際經貿合作新格局。
? ? ? ?三是將進一步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緊密結合,努力形成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相互依存、互利共贏的融合關系。四是將建立支撐雙循環的體制機制和改革體系,促進土地、人才、技術、數據等要素自主有序流動,同時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等。
這都將促進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十四五”期間的形成。可以說,新發展格局的形成既是“十四五”時期需要完成的任務,也是促進我國經濟技術發展的重要基礎。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成
? ? ? 根據《建議》,“十四五”期間,我國將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包括:完善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逐步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健全市場體系基礎制度,實施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行動,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司法,提升市場綜合監管能力;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等等,以完善的市場體制機制推進經濟結構調整。
? ? ? 按照《建議》,在“十四五”時期,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將逐步形成:
? ? ? 一是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供給質量不斷提高,過去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規模擴張、忽視質量效益的粗放式增長方式得到改變,產能過剩、產品庫存堆積、杠桿增加、效益低下、競爭力不足等問題得到緩解;
? ? ? 二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能變革,使質量效益不高、增長動能較弱等問題得到有效緩解,更好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有效激勵科技創新和創業創新;
? ? ? 三是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逐步形成;
? ? ? 四是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更好的經濟體制逐步形成。
? ? ? “十四五”期間,這些目標的實現,不僅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關口被跨越,而且意味著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得到實現。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占據主動
? ? ? 20世紀后期,以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為基本特征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一直在孕育發展,人們稱此為第四次工業革命。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于我國工業化、現代化,對于我國經濟與社會長遠發展至關重要。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提高了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的素質,將有可能極大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進而為經濟增長帶來新動能。從需求來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發展將引致大數據、云技術、互聯網、物聯網、智能終端等新一代基礎設施的巨大投資需求。同時,這一輪革命使得共享經濟、網絡協同、眾包合作等協作方式日益普及,在保證規模經濟的基礎上又極大地拓展了范圍經濟,挖掘了經濟增長的新源泉。
? ? ?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催發了大量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在“十四五”期間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機遇,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僅是我國經濟建設、產業布局需要高度重視的任務,也是關系今后我國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戰略前提。
? ? ?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對于“十四五”期間乃至今后較長時間內如何抓住、利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對于以信息技術的突破性應用為主導驅動生產力變革、以信息為核心投入要素提高經濟運行效率、以智能制造為先導構造現代產業體系都作出了重要規劃和部署。在“十四五”期間落實好、實現好這些部署,必然使我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贏得主動、占據有利地位。
社會主要矛盾的解決取得重大進展
? ?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不平衡不充分既包括經濟發展內部各個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也包括經濟與社會發展之間的不平衡不充分。
? ? ? 從經濟發展內部看,一是工業化發展水平不平衡,即在區域結構上,工業化水平總體上呈現東部、中部、西部逐步降低的梯度差距;在產業結構上,低水平、低附加值產業產能過剩,高品質、個性化、高復雜性、高附加值產品的供給能力不足;在資源環境上,工業化速度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不平衡;在與信息化的關系上,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不夠。二是以人為核心的高質量城鎮化發展不充分,城鄉發展不平衡較為突出,城鎮化與工業化尚未形成良性互動。
? ? ? 從經濟與社會發展看,相較于連續四十多年高速持續增長的經濟而言,各項社會事業相對滯后,有些方面存在較大的短板,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總量不足、水平較低。特別是一些地方受到不正確觀念的影響,把教育、文化、醫療等事業當成競爭性產業推向市場,由市場配置資源,不僅使得這些事業發展受到影響,而且造成了公共服務產品供應的不公平。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不同行業的居民之間,在醫療、衛生、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解決這些問題、補齊這些短板,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協調、全面的發展進步,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這方面任務予以高度關注,在《建議》中,為解決我國發展現階段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為補齊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短板,提出了重要要求、作出了重要部署。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 ? ?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們黨根據我國國家政權的性質,根據社會主義事業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確立、形成、完善國家治理各方面的制度,取得了歷史性偉大成果。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根據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對于“十四五”及今后一個時期繼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了要求。
? ? ? 落實這些要求,一方面,要繼續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部署,在“十四五”期間,我們黨將逐步建成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各方面的制度,以此保證黨的領導的正確方向,以黨的領導保證黨的使命的實現;形成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制度,推動全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健全黨的全面領導制度,完善黨領導人大、政府、政協、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武裝力量、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等制度;健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制度,堅持民主集中制,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完善擔當作為的激勵機制……通過這些方面的制度確保黨的先進性、純潔性,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使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 ? ? 另一方面,要繼續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包括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健全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等。同時,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建設,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根據《建議》,在“十四五”期間及今后一個時期,以上制度體系將得到更好健全和完善,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將取得重大進展。
“十四五”規劃對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
起到哪些作用?
? ? ? 首先,“十四五”規劃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實的物質、國力基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要完成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所有歷史性任務,就必須把2021年到2025年這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任務實現好。這不僅是完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各個時期、各個階段任務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完成第二個、第三個五年計劃的基礎及前提。
? ? ?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對于“十四五”期間我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提出了明確的任務要求。實施“十四五”規劃,把這些任務予以落實,到2025年“十四五”規劃完成之日,我國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大大前進一步。因此,“十四五”規劃各項目標的實現,不僅能夠確保2035年遠景目標中第一步任務的實現,而且為“十四五”之后幾個時期的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動力之源,確保從2025到2035年我國經濟高質量增長有著最基本、最重要的消費拉動。
? ? ? 其次,“十四五”規劃為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提供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現代化經濟體系、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一是“十四五”期間將形成更加完善、更加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在總結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幾十年經驗的基礎上,使資源配置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有效彌補市場作用的不足,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健康、持續、高質量發展,尤為重要。
? ? ? ?二是在“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基本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這個體系既是我國經濟健康、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更是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要前提。在“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建成包括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這個“6+1”現代化經濟體系,必將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為我國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提供可靠、堅實的體制機制保障。
? ? ? 三是在“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大力推進科技進步、技術創新,并打造鼓勵、促進創新所必需的體制、制度與政策基礎。“十四五”期間,我國將更加重視各方面的科技進步,特別是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機遇,在推動以智能制造為代表的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在關系我國若干領域核心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在新材料、新能源、新技術的應用等方面,不僅要努力發揮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還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對某些重大技術組織集中攻關。可以預料,這些任務在“十四五”期間的實現,必然為2035年遠景目標的實現、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基礎。
? ? ? 最后,“十四五”規劃為我國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進步提供科學的國家治理體系和制度基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議》強調實現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實現我國2035年遠景目標,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都必須高度重視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
? ? ? 一是堅持和完善黨的全面領導制度體系,特別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全黨領導水平、執政能力不斷提高,為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更好落實提供前提,為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提供保證。
? ? ? 二是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特別是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使國家治理體系各方面內容更加科學、規范、高效,以此保證人民主人翁地位。
? ? ? 三是推動全面依法治國邁向更高水平,使我國國家管理、社會事務辦理、關系人民利益問題的處理在社會主義法治規范內運行,特別是更好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和德治有機結合、相輔相成的要求,形成法治和德治并舉、相得益彰的社會治理模式,為我國社會長治久安、和諧穩定提供保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不僅能夠使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建設邁向更高水平,也能夠為我國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進步提供穩定、可靠的制度前提,這也是我國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的重要保障。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
劉鶴
? ? ?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對“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戰略、路徑作出的重大調整完善,是著眼于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于我國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對于促進世界經濟繁榮,都會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思想在《建議》中具有重要地位,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要深入理解、準確把握、全面貫徹。
一、充分認識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意義
? ? ?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我們遇到的諸多問題是中長期的,不少問題以前未曾經歷,需要從戰略角度深化認識和有效應對。從某種意義上說,化解挑戰就是機遇。《建議》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新發展階段、新歷史任務、新環境條件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論成果。
? ? ? 第一,這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的主動選擇。經濟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也是分階段的。不同階段對應不同的需求結構、產業結構、技術體系和關聯方式,要求發展方式與時俱進。改革開放以后相當時間內,我國人均收入水平較低,我們發揮勞動力等要素低成本優勢,抓住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機遇,充分利用國際分工機會,形成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發展模式,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推動了經濟高速增長,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經過長期努力,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需求結構和生產函數發生重大變化,生產體系內部循環不暢和供求脫節現象顯現,“卡脖子”問題突出,結構轉換復雜性上升。解決這一矛盾,要求發展轉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不斷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推動高質量發展。這是大國經濟發展的關口,我們要主動適應變化,努力攻堅克難,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 ? ? 第二,這是應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變化的戰略舉措。新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發展,世界貿易和產業分工格局發生重大調整,國際力量對比呈現趨勢性變遷。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全球市場收縮,世界經濟陷入持續低迷,國際經濟大循環動能弱化。近年來,西方主要國家民粹主義盛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逆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大沖擊,風險加大。面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必須順勢而為調整經濟發展路徑,在努力打通國際循環的同時,進一步暢通國內大循環,提升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可持續性,增強韌性,保持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 ? ? 第三,這是發揮我國超大規模經濟體優勢的內在要求。大國經濟的重要特征,就是必須實現內部可循環,并且提供巨大國內市場和供給能力,支撐并帶動外循環。經過改革開放以來40多年發展,我國經濟快速成長,國內大循環的條件和基礎日益完善。從需求潛力看,我國已經形成擁有14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的全球最大最有潛力市場,隨著向高收入國家行列邁進,規模巨大的國內市場不斷擴張。從供給能力看,我國儲蓄率仍然較高,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擁有1.3億戶市場主體和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種專業技能的人才,研發能力不斷提升。從供求雙方看,我們具備實現內部大循環、促進內外雙循環的諸多條件,必須利用好大國經濟縱深廣闊的優勢,使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充分發揮。市場是全球最稀缺的資源,我們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擴大內需,可以釋放巨大而持久的動能,推動全球經濟穩步復蘇和增長。
? ? ? 經濟發展戰略的導向,是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順應經濟全球化態勢,實施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取得經濟發展的重大成就。面對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兩次大沖擊,我們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有效應對了外部風險,推動經濟發展向國內需求主導轉變。黨的十八大以來,基于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黨中央及時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判斷,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戰略性思路,按照“三去一降一補”和“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推進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改善了供求關系。面對全球政治經濟環境出現的重大變化,適應我國發展階段性新特征,黨中央準確研判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提出了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這既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遞進深化,也是我國以往發展戰略的整合提升,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二、準確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科學內涵
? ? ?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于實現經濟循環流轉和產業關聯暢通。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給體系的創新力和關聯性,解決各類“卡脖子”和瓶頸問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而做到這一點,必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升級。要以實現國民經濟體系高水平的完整性為目標,突出重點,抓住主要矛盾,著力打通堵點,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實現供求動態均衡。
? ? ? 深入理解新發展格局的內涵,科學指導實踐,需要把握好幾個重大關系。
? ? ? 從供給和需求的關系看,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給側,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產品和服務的品種、質量難以滿足多層次、多樣化市場需求。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滿足能力,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在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需求側管理,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始終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 ? ? 從國內大循環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系看,國內循環是基礎,兩者是統一體。國際市場是國內市場的延伸,國內大循環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堅實基礎。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將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機會,依托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商品和資源要素,打造我國新的國際合作和競爭優勢。國內大循環絕不是自我封閉、自給自足,也不是各地區的小循環,更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做,放棄國際分工與合作。要堅持開放合作的雙循環,通過強化開放合作,更加緊密地同世界經濟聯系互動,提升國內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可以說,推動雙循環必須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
? ? ? 從深化改革和推動發展的關系看,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全面深化改革。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發展問題,但本質上是改革問題。我們必須運用改革思維和改革辦法,形成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營造鼓勵創新的制度環境,掃除阻礙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暢通的制度、觀念和利益羈絆,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國內統一大市場,形成高標準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降低全社會交易成本,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社會生產力大發展。
三、全面落實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決策部署
? ? ? 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各地區各部門必須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找準自己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位置和比較優勢,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制定具體的規劃、政策和措施,使新發展格局變為現實、落到實處。
? ? ? (一)推動科技創新在暢通循環中發揮關鍵作用。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是暢通國內大循環、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主動地位的關鍵。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揚科學家精神,鼓勵大膽探索和合理質疑,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要堅持問題導向,面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加強應用研究。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集中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要發揮我國市場優勢,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發展先進適用技術,實現技術沿著從可用到好用的路徑發展。創新驅動最終取決于人才和教育。要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推動全社會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要加強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在開放條件下促進科技能力提升。
? ? ? (二)推動供給創造和引領需求,實現供需良性互動。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要著力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優先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微觀市場主體活力在優化供給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要依法平等保護產權,為企業家捕捉新需求、發展新技術、研發新產品、創造新模式提供良好環境,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要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完善擴大內需的政策支撐體系。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全面促進消費,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發展服務消費。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拓展投資空間,優化投資結構,推動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推進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建設。房地產業影響投資和消費,事關民生和發展。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租購并舉、因城施策,完善長租房政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 ? ? (三)推動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健全現代流通體系。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方向,對金融體系進行結構性調整,大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改革優化政策性金融,完善金融支持創新的政策,發揮資本市場對于推動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高水平循環的樞紐作用,提升金融科技水平。流通是暢通經濟循環的重要基礎。要構建現代物流體系,完善綜合運輸大通道、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網絡。要實施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行動,健全要素市場運行機制,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和結算體系建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 ? ? (四)推動新型城鎮化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這個過程既創造巨大需求,也提升有效供給。要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建設現代化都市圈,形成一批新增長極。城鄉區域經濟循環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方面。要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安全,將經濟發展的底盤牢牢托住。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釋放農村農民的需求。要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要推動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三大空間格局發揮各自比較優勢,提供優勢產品。要健全區域戰略統籌、市場一體化發展等機制,優化區域分工,深化區域合作,更好促進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共同發展。
? ? ? (五)推動擴大就業和提高收入水平。要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促進更充分就業。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對于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拉動結構升級具有基礎作用。要堅持共同富裕方向,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努力使居民收入增長快于經濟增長。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調節精準度,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支撐投資和消費。要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方針,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機制,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完善營商環境,促進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健康發展。
? ? ? (六)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更深度融入全球經濟。要進一步擴大市場準入,創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在更高水平上引進外資。要加快推進貿易創新發展,提升出口質量,擴大進口,促進經常項目和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要用順暢聯通的國內國際循環,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形成更加緊密穩定的全球經濟循環體系,促進各國共享全球化深入發展機遇和成果。
? ? ?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位處“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要面向未來,主動實施新的發展戰略,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創新,牢牢把握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供的戰略機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
理論文章“讀一讀”
理論文章“讀一讀”
35
36
精準把握“現代化”的定位與時代內涵
南京大學商學院經濟學系教授、博導?
洪銀興
“現代化”的清晰定位
? ? ?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既要體現社會主義的要求,也要反映進入新時代后的經濟特征,其特性主要涉及四個方面的定位。
? ? ? 一是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定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要明確以人民為中心的定位,即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向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的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藍圖明確了人民生活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按此要求,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定位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現代化以提高人民福祉為標準。基本實現現代化就是使人民生活更為寬裕,而到全面現代化時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其次,現代化是注重人的現代化,滿足人民對文化、精神、健康、生態等多方面的現代化需求,即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最后,現代化以實現共同富裕為主要特征。基本實現現代化階段,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而到全面現代化階段,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顯然,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共同富裕逐步實現的過程,體現共享發展理念。
? ? ? 二是現代化的起點定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在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推進的,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起點。在這個起點上,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人民群眾全面擺脫貧困。在此背景下推進的現代化是要解決新起點上的新矛盾,也就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此,既要在推動消費升級基礎上促進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長,又要著力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體現協調發展理念。
? ? ? 三是現代化的目標定位。已有的現代化理論將現代化定義為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追趕先行現代化國家的過程。發達國家所達到的現代化水平和走過的道路也成為發展中國家的樣板。現在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是這個現代化定義是否適合我國進入新時代后的發展實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以“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目標。這一目標定位顯然有別于甚至高于發達國家的現代化。基于趕超目標,不能只停留在依靠模仿、引進和采用先行國家創新的現代科學技術來推進現代化,而需要推進自立自強的科技現代化。
? ? ? 四是現代化的道路定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即我國的現代化不能走西方國家走過的浪費和掠奪資源的現代化道路。綠色發展和創新發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鮮明特征,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與西方國家現代化的根本區別。
? ?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被概括為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簡稱“四化同步”。在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作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的同時,“現代化”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 ? ? 第一,新型工業化以建設制造業強國為目標。我國已經成為制造業大國,傳統意義上的降低農業比重的工業化任務在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階段已經基本完成。根據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要求,工業化的目標是“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即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進階,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工業轉向低消耗、低排放的綠色化;二是產業基礎高級化,即在機械化基礎上向信息化和智能化發展,發展高端制造業,由世界工廠發展為世界高技術研發中心;三是產業鏈現代化,產業邁上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 ? ? 第二,信息化以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為目標。? 智能化、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不斷涌現;信息網絡技術和服務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使各個產業的技術基礎發生革命性變化。這正是現在我國所面臨的現代化關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僅要求發展新一代的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還要求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現代工業和服務業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化為支撐,以信息化推動產業創新,通過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改造。
? ? ? 第三,城鎮化以城鎮城市化為目標。中國已有的城鎮化基本上屬于農民進城的城鎮化,現在這一意義上的城鎮化已經基本到位,未來,我們需要根據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要求,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現有的大中城市無力解決數量巨大的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可行的路徑是農業轉移人口進入當地城鎮實現市民化,這就提出了城鎮城市化的要求——增強小城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的城市功能。城市是現代化的中心和策源地,是科技和文化的創新中心,是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集聚地,同時也是周邊農村現代要素的集散地,因此可以將其現代化勢頭和要素推向農村,帶動農村的現代化。
? ? ? 第四,農業農村現代化以發展現代農業為目標。《建議》指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按此要求,農業農村現代化有兩個理念轉變。一是改變農業發展范式,即由農產品“數量剩余”范式轉向“品質和附加值”范式,涉及農產品的品種優化、品質提升,以及農業全產業鏈中的產品附加值提升,由此構建與居民消費快速升級相適應的高質高效的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這種發展范式下的農業可能改變自身的弱勢地位。二是改變發展農業農村的路徑。新時代的農業農村現代化一改過去依靠農業農村外部的發展動力(以非農化發展農業,以城鎮化發展農村,以農業勞動力轉移富裕農民),而是直面農業和農村,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按照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要求,開啟現代化新征程
? ? ? “十四五”規劃是開啟現代化新征程的行動計劃,需要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奠好基,這就提出開啟現代化進程的行動問題——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由高質量發展來支撐,因此,應按照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要求推動其進程。
? ? ? 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來推動現代化。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現代化的“關口”,是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的關鍵性戰略安排,可以為整個現代化建設進程奠定堅實的基礎。現代化經濟體系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現代化的支撐系統,包括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二是現代化的動力系統,包括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三是現代化的國家治理系統,包括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
? ? ? 中國的現代化需要產業、區域和生態三足鼎立來支撐。開啟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是抓住以信息化為標志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其不僅包括發展體現現代水平的新興產業,也包括采用信息化最新成果的各類產業。現代產業體系的建設,歸根到底是實體經濟的發展;而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的協同發展。
? ? ? 現代化區域體系要求一方面彰顯城市和發達地區的優勢,另一方面推動城鄉區域協調聯動發展。在我國,無論是小康社會建設還是現代化建設都不可能是齊步走的,現代化的勢頭總是從核心區逐步向周邊輻射和傳導。因此,建設現代化區域體系涉及以下方面:第一,針對尚未達到全面小康水平的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著力推進脫貧攻堅,使其同全國其他地區一道進入現代化的起點,共同開啟現代化進程;第二,經濟發達地區在現代化建設中繼續走在前列,彰顯優勢,為全國的現代化探路;第三,現代化區域體系要反映各個地區的比較優勢(資源稟賦、文化傳統、產業結構),各個地區也要形成自己的現代化特色;第四,先發地區和后發地區聯動發展,先發地區不能孤軍深入,要持續關注后發地區,與后發地區良性互動、融合發展。
? ? ? 現代化綠色發展體系的基本特征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圍繞建設現代化的綠色發展體系推進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現代化綠色發展體系具體涉及:由資源高消耗、環境強污染和廢棄物高排放轉向綠色循環低碳;大力發展綠色技術,通過技術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發展綠色產業,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 ? ? 以創新引領現代化建設。創新引領,核心是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建議》指出,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科技進步固然可以依靠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但最前沿的技術是引不進來的,擁有技術優勢的國家會對轉移或轉讓前沿技術持更加謹慎甚至封鎖的態度。只有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這就對科技自立自強提出要求——應尤為重視基礎研究創新的前沿核心技術。當今世界,技術創新上升為科技創新:科學發現與科學生產應用(尤其是產業創新)幾乎是同時進行的,創新階段上延到發現新技術的基礎研究(知識創新)階段,產業創新已經由工程師時代進入科學家時代,最新科學發現成果迅速轉化為新技術可以實現巨大的技術跨越。由此,《建議》明確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全球科技革命發展的主要特征是從‘科學’到‘技術’轉化,基本要求是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應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解決好從“科學”到“技術”的轉化,建立有利于出創新成果、有利于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機制。
? ? ? 創新引領現代化需要建設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基礎設施,這是不同于傳統基建的新基建。新基建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二是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三是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
? ? ? 以新發展格局推動現代化。近年來,外部環境和我國發展所具有的要素稟賦的變化,使得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而我國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因此,需要轉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 ? 對于一個快速增長型經濟體來說,由流通和消費環節產生的市場需求對經濟的順暢循環尤為重要,因為沒有市場需求就沒有生產。這表明,現代化不能只是生產端的現代化,還需要消費端的現代化。從推進現代化的行動分析,擴大內需并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戰略基點。為此,《建議》提出要“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內需體系包含多方面內容,因此擴大內需需要多管齊下。第一,內需的內容包括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因而擴大內需就需要擴大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第二,國民經濟循環中的內需不僅涉及消費還涉及流通。因而,擴大內需不僅需要推動消費升級,以消費現代化引領內需擴大,還要建設現代市場,暢通市場流通。第三,國民經濟的內循環不僅包括最終消費需求,還包括產業鏈循環中的內需。這意味著不能只關注最終消費,還要關注中間消費(生產消費)。
? ? ? 產業鏈循環由外轉內的關鍵在于產業鏈現代化。產業鏈的內循環需要疏通產業的上下游關系,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更為重要的是,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把科技創新真正落實到產業發展上,建立自主可控的產業鏈;要著力攻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如果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就可能實現產業鏈環節的國內替代,促使產業鏈由國外轉向國內,形成產業鏈的國內循環。所謂自主,就是在中國設計和研發、自身系統集成能力和中國營銷等方面體現自主性。所謂可控,即防備受制于人。建立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產業鏈,追求的是競爭優勢,更為關注供應環節的科技水平。某些發達國家在產業鏈上封殺、斷供的環節應該成為部署創新鏈的重點。
? ? ? 轉向以國內循環為主并不意味著放棄對外開放(國際市場、國際資源都不能放棄),其核心是由出口導向的開放模式轉向內需型開放模式。所謂內需型開放,就是以自身發展需要利用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目標是增強自身的國際競爭力;著力點是發展創新導向的開放型經濟,著力引進創新資源。所謂開放式創新,就是根據創新鏈環節需要,著力引進掌握高端核心技術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時升級外商直接投資。在有序放寬市場準入的同時,注重外資質量。引進的外資應以創新為導向進行選擇:進入的環節是高新技術研發環節,鼓勵外資在中國本土創新研發新技術。新發展格局不排斥產業鏈的國際布局,尤其是以全球價值鏈進入“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的價值鏈,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 ? ?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我們黨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對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作出戰略決策的一次重要會議。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綱領性文件,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總攬全局、深謀遠慮、運籌帷幄的戰略眼光,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戰略指引。《建議》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提出了必須遵循的五個堅持的重要原則。這是對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揭示,是對當代世界和當今中國提出的實踐之問、時代之問、歷史之問的科學回答,是黨中央治國理政實踐經驗的升華,是新時代黨的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為我們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指引。認真學習、全面理解、準確把握其精神實質和科學內涵,對于我們學習貫徹好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信心百倍、豪情滿懷、凝心聚力地走向新征程,具有重要意義。
? ? ? ?關鍵作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 ? ?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我們黨誕生于國家內憂外患、民族危難之時,是在近代以后中國社會的劇烈運動中,在中國人民反抗封建統治和外來侵略的激烈斗爭中,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過程中應運而生的。同以往任何其他政黨相比,我們黨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它一產生就是以馬克思主義新型政黨的面目出現的,就是以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登上歷史舞臺的。
? ? ?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使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如果說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奮斗是為了救國,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奮斗是為了興國,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奮斗是為了富國,那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奮斗則是為了強國。
? ? ?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是政治、思想、組織的領導,具體體現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上,體現在干部和人才的選賢任能上,體現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上,從而形成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動員力、社會號召力。
? ? ? ?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必須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在世界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處在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面對各種風險挑戰,面對改革發展穩定的艱巨任務,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必須發揮黨的領導在中華巨輪行穩致遠中的壓艙石作用,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奮進中的主心骨作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領導核心作用。
? ? ?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確定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建議》強調,要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偉大實踐中,我們要實施好“十四五”規劃,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切實發揮黨的領導在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中的關鍵作用。
? ? ? ??根本目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 ? ?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宗旨。中國共產黨沒有自己的利益,更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和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忠實代表。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 ? ? ?一部黨的光輝歷史就是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不懈奮斗的歷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提出“打土豪、分田地”,是為了人民。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進行“一化三改”,領導廣大農民走集體化道路,是為了人民。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放開搞活,也是為了人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黨帶領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為了人民。我們黨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了中國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為了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 ? ?人民立場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們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內容,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我們衡量改革得失成敗的根本標準之一。我們黨之所以始終堅持這一根本政治立場,高度重視這一問題,反復強調這一原則,就是因為在革命、建設、改革、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深刻認識到了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如果離開了人民、失去了人民,我們黨就要改變性質、改變顏色,也將會一無所有、一事無成。
? ?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在共建共治共享中促進社會和諧,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 ?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確定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建議》強調,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偉大實踐中,我們要實施好“十四五”規劃,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把為了人民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
? ? ? ? 思想引領:堅持新發展理念
? ? ? ?新發展理念是黨的重大創新理論。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根據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尤其是根據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在總結以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經驗和吸收借鑒人類文明發展有益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發展理念。
? ? ? ?新發展理念具有科學的內涵。新發展理念由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構成,是一個完整系統的有機統一體。其中,創新是發展的動力,協調是發展的方法,綠色是發展的模式,開放是發展的途徑,共享是發展的目的。新發展理念切中了我國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體現了我國今后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深刻揭示了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 ? ? ?新發展理念為我國“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十三五”時期是我國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經過“十三五”時期的發展,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污染防治力度空前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對外開放持續擴大,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豐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總的來看,“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將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
? ? ? ?堅持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面對新任務,采取新舉措。
? ? ?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堅持新發展理念,確定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建議》強調,要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偉大實踐中,我們要實施好“十四五”規劃,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以新發展理念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思想引領。
? ? ? ??發展動力:堅持深化改革開放
? ? ?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作出的戰略抉擇。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我們黨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滿足實踐需要,回應人民期待,毅然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改革開放解放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改革開放也密切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使中國打開了國門,闊步走向世界。改革開放活躍了中國、開放了中國、發展了中國、壯大了中國。
? ? ?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過去幾十年我國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未來要保持我國快速發展、實現我們的既定奮斗目標,仍然必須依靠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推動我國發展的根本動力。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為了深化改革開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戰略部署。按照黨中央部署,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全面推進、積累成勢,再到系統集成、協同高效,一路蹄疾步穩、勇毅篤行,在新起點上實現了新突破。在實踐中,改革紅利不斷釋放,改革動能不斷加強,改革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在深化改革的同時,我國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也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 ? ?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必須堅持全面深化改革。要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整體推動和重點突破的關系、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始終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 ? ?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確定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建議》強調,要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加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偉大實踐中,我們要實施好“十四五”規劃,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必須堅持深化改革開放,通過深化改革開放為新發展階段提供持續不斷的發展動力。
? ? ? ? ?重要方法:堅持系統觀念
? ? ? ?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事物是存在矛盾的,也是普遍具有聯系的,整體不等于部分的簡單相加,必須以發展的觀點、聯系的觀點、整體的觀點、系統的觀點認識和把握問題。
? ? ?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系統觀念,系統謀劃、統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習近平總書記根據形勢和任務的發展變化、根據世界發展的大勢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這些布局、方略和要求,都是堅持系統觀念的產物,都對黨和國家全局工作起到了提綱挈領、抓綱帶目、錨定目標、引領方向的作用。
? ? ? ?面向即將開啟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們必須以系統觀念來應對和處理國內外復雜矛盾和問題。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這個目標。但是,越接近民族復興越不可能一帆風順,越會充滿風險挑戰乃至驚濤駭浪。當前,我國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了這個變局,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國內發展環境也經歷著深刻變化,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重大變化,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國內外各種矛盾相互交織、各種問題累積疊加。這些都需要我們以系統觀念來認識和把握,一切從實際出發,精心思考,系統地加以謀劃和解決。
? ? ?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堅持系統觀念,確定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具有指導意義。這個原則的提出是黨的理論的一個重要創新和發展,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增添了新內容,也為“十四五”時期廣大黨員干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方法論指導。《建議》強調,要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堅持全國一盤棋,更好發揮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積極性,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偉大實踐中,我們要實施好“十四五”規劃,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必須堅持系統觀念,以系統觀念作為統籌推進新發展階段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
五個堅持:“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長 曲青山
理論文章“讀一讀”
理論文章“讀一讀”
“十四五”規劃是站在歷史關鍵節點上的規劃
? ? ? 2020年,制定“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的這一年,正是我們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人民生活歷史性地邁上新臺階的一年。2021年,實施“十四五”規劃的第一年,正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世界用百年時間見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勢不可擋的一年。對于我國而言,2020年是一個偉大的關鍵節點,這個偉大的關鍵節點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歷經艱辛積累得來的。
? ? ? 規劃是在“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取得重大進展,我國經濟長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制定出來的。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為依托,我國已經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并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就質量變革而言,我國以國際先進質量為標準優化供給體系質量,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質量品牌企業、產品及服務;就效率變革而言,我國以破除制約效率提升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為突破口,逐步實現了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和人才資源的有效融合,實現了各方面效率的大幅提升;就動力變革而言,我國以適應高質量、高效率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需要為目標,加速傳統要素驅動模式向創新驅動模式轉變,升級了發展動力。在“三大變革”取得重大進展、經濟高質量增長穩步推進的大背景下,我國也將如期“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的目標。
? ? ? 規劃是在長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優勢和特點”日益彰顯的基礎上制定出來的。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國取得重大進展,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重大成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實現了不斷發展和完善,并日益展現出獨特的優勢與魅力。“中國之治”的制度優勢在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重大戰略成果”中得以充分彰顯。“用1個多月的時間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勢頭,用2個月左右的時間將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以內,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進而又接連打了幾場局部地區聚集性疫情殲滅戰”。
? ? ? 規劃是在“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取得不斷成功的基礎上制定出來的。隨著物質力量的極大增強,在為“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付諸巨大努力的過程中,“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逐年提高。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藝術表演團體等的機構數逐年增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愈發深入人心,公民道德素質全面提高。除此之外,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成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
? ? ? 規劃是“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確保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基礎上制定出來的。為“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我國幼兒園和教職工數量持續上升,保育體系建設有了重大進展;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城鎮新增就業超過六千萬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有了明顯改善;衛生機構、衛生人員和床位數量逐年增加,且在本次疫情期間不僅保障了我國居民的身心健康,還將“中國制造”的防疫物資發往了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養老服務得到了極大改善,“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十億人”;截至2018年底,上億居民“出棚進樓”,約2億困難群眾圓了“安居夢”;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人口最多的社會保障體系。在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后,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9899萬人銳減到2019年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貧困治理能力明顯提升,按照這一速度,我國會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
? ? ? 規劃是在始終牢記“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不斷得到滿足的基礎上制定出來的。在“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的指導下,“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基本形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在全社會范圍內得到強化。
“十四五”規劃是準確把握發展大勢的規劃
? ? ? 當今世界看似波譎云詭,卻并非無跡可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依然含勢待發,很有可能會在未來的十年,甚至“十四五”期間掀起波瀾。雖然在此期間我國面臨的外部壓力會繼續增大,但隨著越過全面小康的歷史節點,憑借龐大的國家規模和先進的國家制度,我國在世界格局中實力地位的持續增強已成必然。準確把握這個必然之發展大勢,是規劃的應有之義。
? ? ? 第一,未來五年是布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五年。
? ? ? 未來五年是明確科研方向的五年。在農業方面,要解決好“很多種子大量依賴國外,農產品種植和加工技術相對落后,一些地區農業面源污染、耕地重金屬污染嚴重”等問題。在工業方面,要妥善處理現存“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部分關鍵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賴進口”等難題。在能源資源方面,要促進油氣勘探開發、新能源技術發展,解決水資源空間分布失衡等問題。在社會方面,要著力推動生物醫藥、醫療設備等方面的科技發展,滿足人民日益提高的健康生活需求。
? ? ? 未來五年是優化科技資源配置的五年。一方面,將強化科研人員和工程師隊伍的組織系統建設,優化創新體系,“克服分散、低效、重復的弊端”;培養一批把得住方向、做得了科研、帶得了隊伍的“帥才型科學家”。另一方面,將充分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并對國家現有的重點實驗室進行重組;充分發揮高校、各類科研院所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形成戰略力量”,全面優化科技資源配置。
? ? ? 未來五年是加強基礎研究的五年。一是將會加強對“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的理論研究,明確我國基礎研究的方向和發展目標,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二是將會遵循科學,并鼓勵科研人員進行自由探索和交流辯論。三是將會通過重大科技問題帶動,促進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四是將會加大國家財政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給予相關企業及金融機構必要的政策支持,營造出有利于基礎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態。
? ? ? 未來五年是加強創新人才教育的五年。首先,要把教育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加強基礎學科的本科、碩士、博士生培養,探索新型培養模式。其次,要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建設一批基地,吸引優秀學生投身基礎研究,“布局建設前沿科學中心,發展新型研究型大學”。最后,“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團隊”。
? ? ? 未來五年是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的五年。要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為科技工作者和市場主體營造良好環境、提供基礎條件,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激發科研工作者的創新潛能;加快科技管理職能的轉變,“把更多精力從分錢、分物、定項目轉到定戰略、定方針、定政策和創造環境、搞好服務上來”;加快科研院所的改革,“賦予高校、科研機構更大自主權,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整合財政科研投入,“改變部門分割、小而散的狀態”,加強科技力量的統籌;等等。
? ? ? 未來五年是加強國際科技合作的五年。將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更加主動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打造優勢領域的“長板”,鞏固國際合作基礎,并為全球科技開放合作搭建更廣闊的舞臺;將堅持與時俱進,深入開展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衛生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重點關注氣候變化、人類健康等領域的聯合研發,以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深入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 ? ? 第二,未來五年是外部壓力空前增加的五年。
? ? ? 首先,有些國家可能會發起更多具有破壞力的貿易進攻。一則,可能會設法讓新的經貿協議難以達成,甚至單方面違背或廢除已經達成的協議,以阻遏我國從世界市場的發展中獲得動力;二則,可能會在規模更大、范圍更廣的進口商品或服務中加征更高的關稅,也可能會采取非關稅措施以限制我國商品或服務的流入,甚至利用“長臂管轄”削弱我國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三則,鑒于由疫情加劇的全球產業鏈“去中國化”的巨大風險將繼續增大,可能會由于經濟因素疊加非經濟因素而采取強制措施加速制造業回流或本土企業搬離等,以影響我國從全球產業鏈中獲取競爭優勢。
? ? ? 其次,有些國家可能會設法從金融方面對我國實施壓制。比如,可能會通過直接干預我國金融市場、下調我國的主權和企業信用評級、認定我國為“匯率操縱國”等辦法擾亂我國的金融市場秩序,以達到破壞我國金融穩定的目的;也可能會推動國際金融規則修訂得更加不利于我國金融資本的國際成長,延緩我國金融資本國際化的發展進程;還可能會試圖減少或切斷我國的資金來源,最大限度地阻止國際金融資本的流入;更有甚者,可能會出現以一定借口部分凍結或沒收我國海外資產等極端情況。
? ? ? 再次,有些國家可能會采取更強硬的限制措施阻礙我國向科技強國轉變。一是惡化我國企業對核心尖端技術的投資環境,加強對我國的出口管制,限制國家間科技人員交流,禁止我國訪問海外數據,進而減緩外部優秀科技成果和人才流入我國的速度,強行推動“科技脫鉤”;二是以我國科技產品“存在潛在的安全威脅”等為由,加大對我國科技產品在發達經濟體的交易限制,游說、警告或強制其他國家和地區限制與我國的產品交易、禁止中國公司參與其5G網絡建設等,以阻礙“中國制造2025”的成功實施。
? ? ? 最后,有些國家可能會利用話語權優勢,利用各種途徑對我國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進行抹黑,試圖通過“攻心”遏制我國政治、文化等的世界影響力。其一,通過互聯網、新聞媒體等渠道大肆渲染所謂的“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虛假言論,詆毀我國一直以來樹立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其二,攻擊我國的政治體制和發展模式,進而侵蝕我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意識形態以及宗教信仰等。其三,勸誘、施壓、強制本國包括相關國家關閉和抵制孔子學院,并限制我國文化產品或作品的輸出。
? ? ? 第三,未來五年是我國在世界格局中實力地位持續增強的五年。
? ? ? 盡管我們面對的外部環境“逆風逆水”,國內“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仍然存在,但“我國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厚,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大,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可以預測,未來五年我國的國際地位將會繼續提升。
? ? ? 發達經濟體尤其是美國對中國崛起的阻遏肯定是消極的,但這種打壓也必將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的大背景下為我國的創新發展增添動力。創新型國家建設將取得新進展,經濟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經濟規模持續穩定擴大,“中國制造2025”會順利實現。未來五年,中國不僅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而且成為全球經濟復蘇的重要貢獻者。
? ? ? 隨著中國科技實力與經濟實力的極大增強,“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軍事實力與美國的差距會逐漸縮小,各種軟實力的差距也會縮小。疫情之后,中國制度的優勢將進一步凸顯,中國道路也會越來越被國際社會認可,中國主張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價值觀被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信仰的人接受的趨勢依然明顯。中國毫無保留地把扶貧經驗、生態治理經驗、抗疫經驗等分享給世界,還與世界各國尤其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一道,形成以尋找最大公約數為主要途徑的合作共贏模式,攜手應對危害世界發展的單邊保護主義,依托“一帶一路”、亞投行、絲路基金等平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實際行動必然得到更多、更大的支持。隨著國際地位的日益提升,中國在處理國際事務中將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開啟“十四五”:新階段、新命題、新使命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陳江生
37
38
? ? ?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立于新時代的戰略高度,精心擘畫了國家“十四五”規劃以及未來十五年發展的遠景目標。《公報》提出“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國家行政體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發揮,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等要求,為建設更加完善的國家行政體系謀劃了新布局、吹響了新號角。“國家行政體系”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國家行政管理的思想,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開拓了前進的道路。作為一個創新性的概念范疇,它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和深遠的意旨,需要認真領悟和把握。
國家行政體系是制度體系
? ? ? ?在論及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時,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注重制度問題。他指出,國家治理體系是“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也就是說,國家治理體系是由國家制度組成的體系。國家行政體系作為國家治理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由一系列行政制度構成的。要完善國家行政體系,就要打造國家行政體系的制度體系。
? ? ? 在行政制度的建設上下功夫,必須實現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制度化的要義是,在國家行政管理的各領域、各方面,都要作出法律法規安排,借以形成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行政制度;規范化的要義是,通過發布和實施一系列關于行政管理的標準、規則和要求等,達到行政管理過程中的統一,獲得行政管理的最佳秩序和最佳效益;程序化的要義是,行政管理工作要按照法定的步驟、流程開展,這些步驟、流程有著嚴密的、內在的、合理的安排。
? ? ? 由制度體系形成的制度化,是行政管理發展成熟的表現。制度化的過程,也體現為規范化、程序化的過程,因為制度化必然要求行政管理的規范化、程序化。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家行政體系的制度化,其實質就在于行政管理需要嚴格的法治,才能提高行政效能。
國家行政體系是組織體系
? ? ? 國家行政活動,離不開相應的組織和組織體系。國家行政的組織體系是指由各行政組織形成的結構體系。行政組織的結構體系,首先是由行政組織的基本要素和細胞——職位與人員的排列組合,構成一個行政部門,然后再組成一個行政單位、一個行政機構,最后形成國家的行政機構序列。行政組織體系是國家行政體系的載體和實體,由行政機構具體承擔國家的行政活動。
? ? ?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的行政機構已經進行了八次改革。尤其是2018年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包攬黨政軍群四大方面,涵蓋多個領域的機構改革。這次改革通過對職能相近、管理分散、分工過細的機構,對職責交叉重復、相互扯皮、長期難以協調解決的機構,進行整合調整、綜合設置,形成了科學合理、精干高效的管理體系。第八次機構改革方案實施后,各行政部門內部的整合也隨即展開,按照新的職能定位,實現業務重組、系統重構、業務流程再造,重新按照管理流程分配管理職權,整合重組各子系統和各類人員,使改革后的行政機構成為有機的整體。
? ? ? 盡管我國的機構改革已取得了重大進展和成果,但機構改革仍是一項長期持續的任務,必須繼續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機構改革,優化機構設置,積極穩妥地實施大部門制改革。從這一點來看,建設完善的國家行政體系,還需要優化行政組織結構,改革行政機構,形成高效的行政組織體系。
國家行政體系是領導體系
? ? ? 領導體系是由組織內部各層級之間、各部門之間權責配置形成的指揮協調關系。怎樣認識和穩妥處理黨政關系,是建設國家行政體系中的領導體系的核心問題。“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要形成新型的國家行政體系的領導體系,必須加強和改善執政黨對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發揮執政黨在國家行政管理中的核心作用。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已經確立了“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建立健全黨對重大工作的領導體制機制”等重要思路,黨中央領導中樞負責重大行政決策和行政部署工作也在統籌協調、整體推進。
? ? ? 建設國家行政體系中的領導體系,還要全面增強領導干部的執政本領。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增強各級領導干部的“九大本領”,即學習本領、政治領導本領、改革創新本領、科學發展本領、依法執政本領、群眾工作本領、狠抓落實本領、駕馭風險本領和斗爭本領,以及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提出的“七大能力”,即政治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科學決策能力、改革攻堅能力、應急處突能力、群眾工作能力、抓落實能力,豐富了干部能力整體發展的理論,為培養造就一支具有高素質領導水平的干部隊伍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系統地建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素質體系。
國家行政體系是執行體系
? ? ? 國家建立的制度、組織機構,以及領導的部署、指揮等活動,其生命力都在于執行。國家行政體系必須優化行政執行體制,健全強有力的行政執行體系。行政執行體系產生的行政執行力,是指貫徹行政組織的戰略意圖,按照制度規定的要求,集聚行政團隊的力量,完成既定的行政任務,達到預定目標的實際操作能力。
行政執行體系分為三個層級:對于行政組織中的領導層來說,執行力主要表現為行政力量的配置運用、組織管控,重點是要將戰略與決策轉化為實施結果;對于行政組織的中層管理層來說,主要表現為行政工作中具體措施和任務的實施和完成;對于行政組織團隊中的個人來說,主要表現為每一個單一執行主體在上級下達指令或要求后,迅速做出反應,把上級的命令和想法貫徹或者執行下去,變成實際行動,行動變成結果,從而保質保量完成任務。
? ? ? 當前,在行政執行方面存在著一些公務員不作為,或亂作為的不良傾向。對于不作為的公務員,必須完善行政執行的考核考察制度,壓實工作責任,促使其積極作為。對于亂作為的公務員,要進一步整合行政執法隊伍,推動執法重心下移,提高其行政執法能力水平,同時要通過完善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健全強有力的行政執行體系,提高政府的執行力和公信力。
國家行政體系也是信息技術體系
? ? ? 工業化之前的國家行政,沒有什么科技含量、也用不上任何科技產品。現代化的國家行政體系則需要建立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形成行政信息技術體系。當代中國,支撐行政信息技術體系的互聯網+數字政府,具有強大的功能作用。新一代的信息技術以及辦公自動化技術,改變了行政參與方式。其中,云計算平臺構成行政管理的“大腦中樞”,大數據的運用組成了信息收集的“細胞群”,為各級政府機構在技術層面提供可靠的IT基礎服務平臺,使行政機構一方面能夠通過海量數據實現邏輯性或實證性的計算分析,另一方面能夠變被動響應性決策為主動預見性決策。此外,移動電子政務也已成為聯系各方的“神經網絡”,有助于拓展整個電子政務的載體渠道和網絡布局,使得網絡間節點由疏松轉為致密。信息技術還能實現行政的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管理。
? ? ? 從目前發展的態勢來看,建設國家行政體系的信息技術體系正面臨新的挑戰和緊迫的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審時度勢、精心謀劃、超前布局、力爭主動,……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構建互聯網+數字政府,加強數據有序共享,要理清部門權力與資源邊界并優化配置,破除“條塊分割”藩籬,消除“孤島”現象,真正實現部門間的互聯互通。此外,還要按照“共享為原則、不共享為例外”的要求,加快研究制定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規則,結合國家層面與地區層面的實際情況通盤考慮,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全國通用標準與制度規范。
? ? ? 建設更加完善的國家行政體系,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項新任務,這不僅關系到國家行政體系自身的發展、健全和完善,而且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其他方面有積極作用。國家行政體系的更加完善,將形成巨大的行政管理整體優勢、綜合優勢,進而真正展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五中全會提出的這個關鍵概念,有何深意?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一級教授
許耀桐
隨堂測試
隨堂測試
1、預計二〇二〇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 ? ? )
A.九十萬億元
B.一百萬億元
C.一百一十萬億元
D.一百一十萬億元
2、“十三五”時期,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
(? ? ? )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A.五千五百七十五萬
B.五千六百七十五萬
C.五千七百七十五萬
B.五千八百七十五萬
3、“十三五”時期,糧食產量連續五年穩定在
(? ? ?)斤以上。
A.一萬億
B.一萬一千億
C.一萬兩千億
D.一萬三千億
點我查看答案
B
A
4、“十三五”時期,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城鎮新增就業超過
(? ? ?)人。
A.四千萬
B.五千萬
C.六千萬
D.七千萬
點我查看答案
D
C
39
40
隨堂測試
隨堂測試
5、“十三五”時期,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
(? ? ? ? )人。
A.十億
B.十一億
C.十二億
D.十三億
6、“十三五”時期,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近
(? ? ? ? )人。
A.十億
B.十一億
C.十二億
D.十三億
7、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 ? ?)。
點我查看答案
D
A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8、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
(? ? ? ),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9、(? ? ? )仍然是時代主題。
10、我國已轉向(? ? ? )階段。同時我國發展
(? ? ? )問題仍然突出。
重要戰略機遇期
和平與發展
高質量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點我查看答案
42
41
隨堂測試
隨堂測試
11、到二〇三五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 ? ?)前列。
12、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 ? ?),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
13、到二〇三五年,廣泛形成(? ? ?)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 ? ?)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14、到二〇三五年,建成(? ? )、(? ? )、
(? ? ?)、(? ? ?),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
創新性國家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綠色;美麗中國
15、到二〇三五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
(? ? ?)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
點我查看答案
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
中等發達國家
點我查看答案
44
43
本期編輯:司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