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精品va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网午夜_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_欧美人与物videos另

注冊

貴港記憶 遇見非遺

電子雜志文化2021-03-16
3517

? ? ? ?“貴港記憶 遇見非遺”大型直播公益行活動由貴港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市文廣體旅局共同指導策劃,由貴港日報社牽頭組織報社新聞工作者和“貴港日報攝影俱樂部”“貴港日報文學愛好者俱樂部”“貴港日報童心圓小記者團”深入采訪全市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及體現貴港獨特鄉愁的景物。每期大型直播宣傳形式以貴港日報“新華社現場云”直播為主,配合《貴港日報》、“貴港宣傳”微信、“貴港日報”抖音和貴港新聞網專題報道。自2020年3月開展以來,至2021年12月,共開展了16期活動,“非遺”內容涉及傳統戲劇、民間文學、傳統技藝等方方面面,通過貴港日報全媒體矩陣報道傳播,瀏覽量逾300萬。

傳統舞蹈:龍鳳麒麟舞··············· P04?
民間音樂:貴港客家山歌············ P08?
傳統技藝:平南竹木芒藤編織技藝······ P12?
傳統技藝:東龍彩燈··················· P16?
傳統技藝:羅秀米粉制作工藝··········· P20?
民間文學:壯族哭嫁歌················· P24?
傳統技藝:平南三利小刀鍛制工藝······ P28?
傳統民俗:盤王節···················· P32?
傳統戲劇:桂平仗頭木偶戲··········· P36?
傳統戲劇:貴港粵劇·················· P40?
傳統戲劇:平南牛歌戲··············· P44?
傳統技藝:社坡腐竹制作工藝······ P48?
傳統技藝:肖記燒鴨制作工藝······· P52?
傳統舞蹈:蝴蝶舞····················· P56?
傳統舞蹈:春牛舞····················· P60?
傳統技藝:白玉蔗種植技藝·········· P64?

? ? ? ?龍鳳麒麟舞原稱麒麟舞。據史料記載,清代咸豐年間,木格鎮泉索村(今水泉村)的藝人梁棟才在單個麒麟瑞獸的基礎上加入了龍和鳳,便由此在當地發展成為龍、鳳、麒麟三種瑞獸共舞的形式。其表演方式由過去單調、反復的串舞到獨舞、二人舞、群舞交叉進行,音樂更加豐富,氣氛也更為歡快熱烈,并改稱為“龍鳳麒麟舞”。
? ? ? ? 龍鳳麒麟舞的以載歌載舞為表演方式。常出現在新春佳節、迎神賽會、新居落成、掛燈等喜慶場合,慶賀豐年,恭祝人們如意吉祥。其唱詞內容可因不同場合而改變,多為即興創作,遵循著民間文學的創作規律。龍鳳麒麟舞流傳在木格鎮水泉村和平悅村一帶。已列入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目。

(點擊或掃碼觀看更多內容)

? ? ? ?麒麟舞從明朝就流傳到水泉村。根據當地傳說,麒麟、龍、鳳代表天降三大靈物,象征熱鬧喜慶,后增加龍、鳳形成今天的龍鳳麒麟舞。
? ? ? ?從2008年至今,在傳承人梁仲斌的努力之下,龍鳳麒麟舞得到傳承和發展。除了在傳統的結婚、祝壽喜慶活動中表演之外,還登上了地方文藝活動表演舞臺。還增加了歌頌新時代,展現新面貌等內容,以更加喜慶,更加接地氣、更貼近群眾生活的藝術表演形式而深受群眾喜愛。

(點擊或掃碼觀看更多內容)

? ? ? ?客家山歌主要流傳于我市客家人聚居的村屯及城鎮。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貴港客家山歌最初為口傳的形式,后又逐漸發展為客家山歌劇和客家表演唱等形式。客家山歌的演唱時間、場合不固定,想唱就唱,隨時隨地。然而,最盛行、最傳統的演唱場所是在婚禮上和葬禮上,主人請歌手來家里唱歌,表示喜慶或悲傷。在民間傳統節日中,客家歌手也唱歌比賽,以增添節日氣氛。
? ? ? ?貴港的客家山歌用生動形象、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語句比人狀物,教育人們明辨是非,愛憎分明,正確地認識人生、認識社會。在繼承古典詩歌“賦、比、興”藝術手法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運用“關語”和“諧音”的獨特表現形式,使詩歌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群眾喜聞樂見。客家山歌能配以多種曲調,用多種樂器伴奏伴唱,已成為我國客家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貴港市的客家山歌《剪紅帶》《不貪不占得民心》等作品先后在全國和全區獲獎。

? ? ? ? “鷓鴣啼,百花鮮,歌妹上山聊花園,莫嫌山高路又陡呀,山花好過御花園……”一板一眼皆是戲,很有趣味性和帶動性。貴港客家山歌傳承人徐金勇是港南區木格鎮人,他多演唱七字句客家山歌,既有即興發揮,又有歌本對照演唱,常常抒情和敘事于一體,唱起來感情濃烈,自然流暢。其中客家山歌歌本《港南夢醒》《飛天雞遇鐵嘴鷂》《妹仔上燈》《木瓜拜壽》《龍鳳奇緣》等家喻戶曉。 ?
? ? ? ?客家山歌劇《青青月中草》是廣西第十屆劇展貴港市選送節目之一,講述的是一對回鄉創業的戀人,在他們的愛情道路上和帶領農戶脫貧致富的奮斗過程中遭遇了一波三折。經過一番努力,最后他們在事業、愛情上獲得雙豐收的感人故事。 ?
? ? ? ? 從小對客家山歌耳濡目染,徐金勇越來越喜歡山歌表演,他在務農時不忘挖掘采集民間山歌素材,編寫了許多山歌劇本。2013年被港南區委宣傳部評為2012年度港南區文化工作先進個人。多次參加貴港市舉辦的山歌對唱,并獲勝出。曾參加貴港市舉辦的歌王大賽,在民間有“貴港歌王”之稱。

? ? ? ?平南竹木芒藤編織工藝屬于典型的手工技藝,其編織工藝歷史可追溯到清代,分別以竹、木、藤、芒為主要原料編織物品的一種工藝。這種編織工藝主要分布在平南縣的平山、寺面、六陳、思旺、思界等鄉鎮。 ?
? ? ? ?平南的竹木芒藤編織工藝用料講究,編織技藝獨特,在編織過程中融入了許多書法繪畫等元素,獨具特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和反映,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編織日常生活所需品和農業勞作的工具。如籮筐、篩箕、火籠等日用品。工藝品深愛消費者青睞,遠銷國內外。

(點擊或掃碼觀看更多內容)

? ? ? ?平南竹木芒藤編織技藝于2016年被列入第六批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這項指尖上的“非遺”傳承人潘振賓,目前供職于平南縣平山鎮百思特工藝品有限公司。
? ? ? ?從平南縣文化館提供的傳承譜系來看,平南竹木芒藤編織技藝的傳承經過了六代人。傳統技藝的魅力在于,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創作,有形的編織品你可以帶走,可制作的技藝卻不能帶走,需要有人傳承。像潘振賓師傅這樣,幾十年的絕妙匠心,所做的編織品將自己的生活實踐、情感、智慧和對創作的熱情融入其中,這是機械生產流水線上永遠無法企及的。一件件做工精美、造型別致的編織品,傳遞的是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樸實無華的美,是連接現代、通往未來的光明大道。

(點擊或掃碼觀看更多內容)

? ? ? ? 彩燈,俗稱花燈,屬于一種傳統的手工技藝,盛傳于貴港市覃塘區東龍鎮一帶。相傳,清朝末年,潘氏家族出于生活所迫,從廣東花縣逃荒來到今覃塘區東龍鎮北街。當時潘氏太公潘育龍,靠著有一手剪紙、雕刻、畫花葉畫等民間技藝,為別人扎花燈、刻木雕、畫壁畫等等來賺些小錢補貼家用。之后,扎花燈這一核心技藝就一直在潘氏家族中世代傳承。到了潘鐵明這輩已是第四代傳人了。
? ? ? ? 2005年2月,中國文聯與中國民間文藝協會舉辦的第七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藝術(彩燈獎)評獎活動中,潘鐵明的作品《七彩花燈》獲得了銀獎,潘慶權的作品《斗牛彩燈》獲得優秀獎。這是廣西在此次參展會上僅有的獲獎作品。同年2月,潘鐵明的作品《雙飛彩馬》獲得“2005中國·沈陽(人民大會堂)國際新春燈會”彩燈單項獎。2006年6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潘鐵明為高級民間工藝藝術師殊榮。

? ? ? ?2006年6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潘鐵明為高級民間工藝藝術師。在東龍彩燈傳承人潘鐵明的家里,他向記者展示了一盞花燈的制作工藝。已是花甲之年的潘師傅身體硬朗、精神矍鑠,他告訴記者,他是被父親“逼”著學藝而后得到了真傳,是第四代傳承人,他的兒子潘閃權是第五代傳承人。
? ? ? ?東龍彩燈制作過程包括晾干竹子、刨去粗皮、截取長度、扎架形狀、粘糊彩燈、進行彩繪、書寫文字、晾干彩燈,經過這幾道工序,一盞漂亮的花燈就算完工了。
? ? ? ? 晾干竹子。潘鐵明告訴記者,晾干竹子。需要在陰涼干燥的地方晾干,不能在強光下暴曬,以免影響竹子的柔韌性。之后,刨去粗皮。即把竹子的外皮刨干凈,避免毛刺扎手,便于捆扎。潘師傅將晾干的竹子熟練地刨去了外皮。瞧,刨過的竹子表皮多光滑。
? ? ? ? 截取長度。潘鐵明把竹子外皮刨干凈后,視制作花燈的大小,直接把竹子裁剪合適的尺寸。竹子裁剪的長度不用尺子量,全憑工匠的眼力和經驗。接下來,就是扎架形狀和粘糊彩燈了。一般形狀是對稱的六邊形,將竹子固定好,用繩子扎好,固定。
? ? ? ? 上陣父子兵,贊!用于粘貼彩燈的彩紙需要剪出形狀,對每一種圖形,潘師傅都了然于心。用事先準備好的紙或布粘上去后,花燈就初具雛形了。為了讓彩燈的色彩更豐富、更具有觀賞價值,就要在糊好的彩燈上進行彩繪。因上燈是借“燈”慶祝“添丁”,所以文字多以祈福為主,寓意光明、希望、燈火燎原、生生不息。以上步驟全部完成后,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晾干彩燈。待墨水干后,一盞漂亮的花燈就做好了。

(點擊或掃碼觀看更多內容)

? ? ? ? 羅秀米粉以條細勻稱,外觀潔白、油亮,質地柔韌,耐煮,細膩,潤滑,食之爽脆而聞名遐邇。羅秀米粉具有悠久的歷史,清末民國初期就已成名。羅秀米粉手工制作工藝獨特,以其山區特有的水質,配以當地所產的優質白米精制而成。
? ? ? ? 羅秀米粉何以躋身“非遺”?在所有技藝里面,有一個關鍵的技術就是調配熟漿。熟漿的調配,不同季節,不同氣溫,分量不同,配熟漿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是羅秀米粉手工制作技藝傳承人韋瑞員長年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秘不外傳,只是口傳心授,無定式無文字記載。記者不由感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傳承的不只是技術,更是老一輩傳承人的精益求精的匠心。

? ? ? ?韋瑞員告訴記者,羅秀米粉是一種百搭食品,不管是有配料還是無配料,配牛腩、五花肉、瘦肉,配雞肉汁,配雞蛋,配青菜,都很入味,只要泡制方法得當,一樣好吃,回味無窮。
? ? ? ?羅秀鎮當地流行的說法是:一煮,二炒,三撈,四淥。煮則鮮,炒則香,干撈則爽,淥則原味。各種吃法,撩人味蕾。煮是最常用最方便最容易掌握的一種方法。煮米粉,若配狗肉汁,或者雞肉汁,其味更是妙不可言。炒,即是將米粉絲浸泡,炒時選兩雙較長的筷子,不停的挑起,散落,使米粉都能受熱均勻,味入透心,其色其香最勾人食欲。干撈,就是將水燒滾,米粉下鍋,六成左右熟,便以最快速度將米粉撈起,又以最快速度用風扇將米粉挑起吹涼,再將之前制好的黃瓜酸與米粉涼拌,開胃爽口,食量加倍。淥,就是打火鍋時,將米粉放在火鍋沸湯中至熟撈起入碗再加佐料。這也是很受歡迎的羅秀米粉吃法。羅秀米粉不管用何種烹飪方法,皆得美味,“中國一絕”名副其實。
? ? ? ? 好吃!好玩!大家看到,直播現場的羅秀米粉秋千蕩了起來,可見羅秀這片肥沃的土地孕育出的五谷之首大米,傳統的手工藝以一位經驗豐富的鐵匠,將羅秀米粉百煉成鋼為繞指柔,經過反復多次鍛打,獲得良好的韌性與悍性。
? ? ? ?羅秀米粉不僅僅是好吃,還好玩,可以蕩秋千,羅秀米粉手工制作技藝傳承人韋瑞員師傅說:有人做過試驗,將曬好的一張粉皮摺成一卷,選有力氣的壯漢用力向墻壁猛擲20次而不碎。用鍘切好的粉絲150根(重約200克)掛在橫木上,能將70公斤重的大小伙子吊起并在上面蕩秋千。口說無憑,現在,就讓我們來現場實踐一下,羅秀米粉究竟能不能蕩秋千!

(點擊或掃碼觀看更多內容)

? ? ? ? 哭嫁歌廣泛流行于我市壯族聚居的大部分村屯,比較集中分布在港北區港城鎮14個行政村和65個自然屯。
? ? ? ? 壯族哭嫁歌起源于壯族,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一直以來沒有手抄本文字記載,只是口頭傳唱,哭嫁歌是婦女出嫁的婚嫁文化產物。各家有女出嫁必唱哭嫁歌,哭嫁歌自出嫁前姑娘在閨房哭三日三夜并有姐妹陪伴,也有哭七日七夜。哭嫁歌普遍為三字頭和四字頭,比如:媽呀媽、爹呀爹、大哥爹、大嫂媽、叔公爹、叔嬸媽、低年老弟、低年老妹等等,都是以稱呼為首句,后三句為七字,每首四句,第二句與第四句押韻腳。第一晚哭唱《日出歌》《苦命歌》《恩怨歌》;第二晚哭唱《離別歌》《囑咐歌》,第三晚哭唱《月落歌》出嫁時哭唱《出門歌》《拜祖歌》《罵媒歌》《罵郎歌》。歌詞的整體寓義為對家庭親人的依依不舍,對未來生活的迷茫,對婚姻不自由的痛苦訴說……反映了勞動婦女在勞動、生產、生活、愛情婚姻等方面受到的歧視、虐待和壓迫,也反映了在封建社會勞動婦女為爭取自由而進行的斗爭。如港北區港城街道龍井村傳統的哭嫁歌《苦命歌》中的歌詞:“寒冬臘月雪風起,咁好嬌兒做奴婢,鮮花插在牛糞上,仔細想來樣傷悲……”。新中國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廣大婦女有了婚姻自由權,《哭嫁歌》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但作為文化遺產,人們至今還被歌曲所蘊含的歷史文化魅力所吸引。

? ? ?如何傳承“非遺”?龍井村的陳咖琳和陳苡馨從小開始學習哭嫁歌,讓孩子們從小耳濡目染,從小在她們心中種下“非遺”的種子。
? ? ?龍井村山歌隊的肖禮平告訴記者,在日常生活中,山歌已然融入她們的生活,平時交流中也會用山歌表達情感。壯族哭嫁歌傳承人梁麗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希望越來越多人來關注傳統文化,傳承非遺。”壯族哭嫁歌接班人陳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會繼續努力,跟師父梁麗珍學習,把哭嫁歌發揚光大。”
? ? ?港北區港城街道辦主任黃益秀說:“我們十分注重保護這一文化遺產,從2002年就安排了專項經費用于開展保護工作,派出專班人馬負責到村屯搜集、整理和編輯哭嫁歌,并形成文字材料,拍攝有關視頻,制成光碟以便于保存。2008年挖掘完成后,為了使此文化得到進一步保護,我們主動向上級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爭取更多的資金和政策用于開展保護工作。2018年,爭取了上級資金200多萬元對龍井村委及藍衣壯民俗文化博物館進行了升級改造。”

(點擊或掃碼觀看更多內容)

? ? ? ?平南三利小刀是平南傳統的手工藝制品,其生產的歷史可追溯到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當時平南縣上渡雅埠、六鳳一帶鄭氏村民以生產小刀為生,開設了很多生產小刀的家庭作坊。
? ? ? ? 二十世紀初,一個叫黃大泡的人從桂平馬皮灌水村遷到平南謀生,投靠上渡雅埠打制小刀的親戚,也以打制小刀為生。由于家境貧寒,他的大兒子黃三利(1906——1945年)自小便輟學在家幫忙。黃三利聰明伶俐,悟性甚高,他在原來的鍛打小刀技術基礎上摸索出一套獨特的淬火技術。后來他雇請了3名工人在平南鎮烏江村以“黃三利”為招牌開了間小作坊。三利小刀的制作要經過選料、剪料、鍛打、淬火、精銼等三四十道工序,其獨特的淬火技術,使三利小刀剛柔相濟、刃口鋒利、式樣精巧,由于所打制出的小刀工藝精細,物美價廉,并在刀刃處鐫刻有“三利”二字,“三利”小刀因而遠近聞名。解放后,縣人民政府為發展這一民族手工業,于1956年成立平南小刀廠,專門生產“三利”牌小刀,上世紀八十年代將平南小刀廠更名為平南民族刀具廠,平南三利小刀生產進入鼎盛時期。
? ? ? ?二十世紀90年代后期由于市場經濟的沖擊等多方面原因,小刀的生產呈現下降趨勢,平南民族刀具廠也名存實亡。原來在民族刀具廠掌握核心技術的師傅紛紛出來創建私營小刀生產企業,這些私營小刀企業主要集中在上渡鎮的雅埠、六鳳等村。較具規模的企業主要有鄭飛小刀廠、中燕刀具廠和吉利刀具廠等。小刀的日產量數十萬把,從業人員5000多人,產品暢銷國內外,年產值3000多萬元。
? ? ? ?平南三利小刀鍛制工藝于2008年被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 ? ?據了解,目前,平南縣上渡街道有一定規模的主要有平南華鋒刀具廠、鄭飛小刀廠、中燕刀具廠、杏利刀具廠等,他們都注冊有自己的商標。2009年獲批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 ? ?平南三利小刀傳承人、上渡街道華鋒刀具制品廠廠長鄭偉明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已經從事這個項目已經有二十個年頭了,從我的師傅手中經過提取到現在論打磨技術正好是二十年,這段時間我都召集農村那些留守的人過來學這些技術,都很有興趣來傳承,留住,是下一代的技藝發展。我經常用,我現在就積攢我下一代的傳承計劃,這樣呢工藝就達到好多層了,差不多有二十幾年。我這些刀的行業,這些產品,自產自賣。希望下一代繼續發展。”

(點擊或掃碼觀看更多內容)

? ? ? ?據說,盤王節是瑤族祭祀祖先盤王的節日,為每年的農歷十月十六。瑤族盤王節,也稱“做盤王”“?跳盤王”“祭盤王”“還盤王愿”等。節慶之日殺牛宰豬,隆重祭祀盤王,并抬盤王塑像出游,請道師做法事,同時開展演戲、撻鼓、唱山歌、搶花炮、舞龍舞獅等文體活動。

? ? ? ?今年盤王節的活動主題是“念黨情 感黨恩 體驗瑤族情 相聚十八山”,為慶祝2020年脫貧攻堅全勝年取得圓滿成功,慶祝祖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表達瑤族人民對共產黨的感恩之情,以及傳承和發展瑤族傳統文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增強民族凝聚力,增強全市各族人民對傳統民族文化的保護意識和民族情感。
? ? ? ?云上紫荊,風光無限好。陽光明媚的木山村,瑤族人民盛裝出席盤王節。
? ? ? ?高山流水迎客來,現場感受瑤族人民的熱情~
現場除了精彩的表演外,還有木山特色風景展,展示的是十八山特色山水畫,看這一幅幅的山水畫,惟妙惟肖。
? ? ? ?喜迎八方來客,請飲一杯瑤家迎賓酒。
? ? ? ?現場熱鬧非凡,坐無虛席。首先請欣賞祭祀大典《盤王賜福》,向盤王始祖鞠躬祈禱,愿盤王始祖護佑瑤族兒女財阜年豐、神州大地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 ? ? ?木山村是桂平市唯一瑤族群居行政村,是貴港市深度貧困村,在地方黨委的領導下木山村2019年實現了脫貧摘帽,瑤族同胞生活越過越紅火。
? ? ? ?盤王賜福,企盼來年豐收!
? ? ? ?瑤族人民性格開朗、熱情好客、能歌善舞,熱情奔放,善于把生活和勞動的結合形成獨特的舞蹈。請欣賞舞蹈《盤王舞》。
? ? ? ?盤王節前一天,瑤族同胞都會把珍藏的瑤族服飾拿出來晾曬,俗稱“曬衣節”。盤王節當天,大家都會穿上瑤族盛裝,歡慶瑤族最隆重的節日。
? ? ? ?曬就是六月六曬,農歷六月六曬它沒有蟲子,基本個個都曬,家家戶戶每人都有的,都要曬,曬二十分鐘這樣子就收起來。
? ? ? ?曬衣節除了把衣服放在太陽下暴曬二十分鐘之外,還有著向廣大的游客展示民族服裝特色的寓意。帽子、圖案、串珠、銀牌等等都是木山村瑤族服飾的代表性標志,并且全部都是由手工制作而成,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和經濟價值。
? ? ? ?如今,盤王節已發展為慶祝豐收的聯誼會,青年男女則借此機會以歌道情,尋覓佳偶。

? ? ? ? 一段戲,就是一個故事。貴港市桂平杖頭木偶戲,是廣西桂東南地區桂平市傳播廣泛的一種地方戲劇,集木偶技巧、戲劇形式和表演技藝于一體,充分顯示了貴港民間藝術的豐富多彩和貴港民間藝人的智慧才藝。2007年,桂平杖頭木偶戲入選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保護項目名錄。

? ? ? ? 桂平杖頭木偶戲“起于漢而興于唐,盛于明清”。它由民間木偶藝人即興表演:沒有現成的劇本,使用桂平土白話演唱,使用本地的木頭制作木偶,穿戴的是桂平土布服飾,使用本地慣用的鑼鼓,使用桂平原始打擊樂。主要反映桂平一帶各民族人民以勞動、生活、愛情、婚姻、歷史等為內容的傳統戲劇。木偶等道具都是自制的,由單人操作木偶并演唱,對故事進行即興發揮表演,現已變成劇本化的表演,先打鑼鼓后演唱、表演,無特定腔調,可自我發揮或創新,設木偶表演棚作表演戲臺,用布幕作背景。
? ? ? ? 目前,桂平杖頭木偶戲主要傳承人有韋芳、梁雁玲、李國權、陳皋榮等20多人,分別在城區、西山、南木、金田、羅播、油麻、木樂、麻垌、蒙圩等鄉鎮。 被譽為原生態的文化“活化石”、“活態草根”,2007年被自治區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點擊或掃碼觀看更多內容)

粵劇

(點擊或掃碼觀看更多內容)

? ? ? ?貴港粵劇和其他傳統戲曲一樣,隨著時代的發展從興盛走向衰落,甚至日漸式微。但老一輩藝術家初心不改,通過組建民間曲藝社、收徒傳藝等方式一直堅持粵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2020年,貴港粵劇被列入貴港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使得該傳統藝術得到保護與發展,迎來新生。

? ? ? ?貴港粵劇發展延續數十年,劇團從發展壯大、到分流合并、撤銷解散,幾經沉浮。盡管今天貴港粵劇團已不復存在,但民間依然存在大批退休粵劇藝人和粵劇愛好者,通過組局排練演出、以老帶新收徒學藝等方式讓貴港粵劇得到傳承發展。在黃新蘭、梁桂燕等老師和廣大粵劇愛好者的堅持努力之下,涌現了貴港春風曲藝社這樣的民間藝術團體,除了不定期舉辦“戲劇進校園”的等活動,還相繼創作了《郁江頌》、《大愛護江城》、《古郡春早》、《百年紅船再啟程》等一批粵曲作品,讓貴港粵劇這顆“南國紅豆”在潯郁大地上生生不息,延綿不絕,再展新枝!

貴港粵劇傳承人

黃新蘭

? ? ? ?平南牛歌戲言語通俗、形象生動、諧趣調皮,是廣西東南部地區最為流行的一種民間戲劇,是平南人經過幾個朝代演唱演繹而形成的牛歌曲調,深受人們的喜愛。

? ? ? ? 平南牛歌戲,是廣西東南部地區最為流行的一種 民間戲劇之一,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牛歌 戲在發展過程中,精收其他地方戲種的表演和音樂元 素,經過不斷地自我完善,形成了其獨有的戲劇特征, 音律曲調、舞臺形象、藝術風格及表演程式,傳延至 今。牛歌戲已成長為在演出套路、康將英靈及表現形 式上獨居一格的民間劇種,在我國的藝術大舞臺上閃 耀著它獨有的光輝。

(點擊或掃碼觀看更多內容)

? ? ? ?平南縣于2012年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牛歌戲之鄉。牛歌戲所在地平南縣位于廣西東南部,地貌中寧、山清水秀,景色迷人的地方,史上文教昌盛、人才輩出,平南牛歌戲就是在這個優越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中得以生存流傳。牛歌戲演出的劇目大多都是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平南牛歌戲傳統劇目有《圣旨為媒》《明珠皇后》《出師表》等300多個。
? ? ? ?平南牛歌戲通過樸素純粹的語言、顯淺易懂的唱詞、輕松活潑的曲調、生動多變的形象、幽默風趣的表演來進行演繹,非常適合當地人們的欣賞習慣,備受民眾的熱愛和推崇。其所表現的社會倫理、道德、禮儀等,反映出本地民眾的審美觀、道德觀、人生觀及文化觀,體現了文化傳統與民族習俗的和諧共融。在我國歷史學,民族學及文化藝術上都有著較高的研究價值。平南牛歌戲自發展到現在有過多次演變,也經歷過幾番輝煌,至今依然在民間有著廣泛基礎。

桂平社坡腐竹制作工藝

桂平社坡腐竹制作工藝源遠流長。
其制作的工藝十分獨到,工序粗中帶細,
制作工藝較為繁雜。正所謂慢工磨細活,
看似不起眼的黃豆經過一系列的制作工藝流程后,
實現了華麗蛻變——腐竹。

(點擊或掃碼觀看更多內容)

? ? ? ?桂平社坡腐竹制作工藝被列入貴港市級“非遺”。據桂平市文化館的資料顯示,社坡腐竹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到清朝末年,可真正發展起來是在民國初年。民國初年(1913年左右),桂平中秀里一帶發生牛、豬、雞、鴨等動物瘟疫,豬肉、牛肉、雞肉等人們都不敢吃,為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社坡鎮不少村屯便陸續有小作坊開始用手工生產腐竹,腐竹加工的棚寮作坊隨處可見。
? ? ? ?桂平社坡腐竹制作工藝屬地地道道的地方民間傳統手工技藝,有著明顯的桂東南地域特點,其工藝十分獨特,慢工活又含快節奏,步驟中耐浸、耐磨、耐蒸煮,制作流程較復雜。

桂平社坡腐竹制作工藝

? ? ? ?社坡腐竹在市場 上供不應求。多年來, 一直暢銷國內各大市場 及出口美國、日本、東 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 尼西亞、泰國等國家和 臺灣地區,目前已被評 為廣西出口農產品示范 基地。

桂平非遺社坡腐竹

? ? ? ?大安燒鴨制作技藝有著一百多年的歷史傳承,是嶺 南傳統飲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色金黃、酸甜可口、 皮脆肉鮮,已成為大安鎮民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色香 味俱全的名菜。2020年,大安肖記燒鴨制作技藝被 列入第七批貴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點擊或掃碼觀看更多內容)

? ? ? ?大安鎮人肖逸,作為大安燒鴨制 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自幼跟隨 其父親肖林學習肖記燒鴨的制作 技藝,經過學習,熟知整套操作 流程,他說會在前人的基礎上優 化制作工藝、制作工具及蘸料, 使大安燒鴨的味道更具特色,并 把技藝傳承給各鄉鎮慕名而來的 人員,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

? ? ? ?大安鎮有著許多傳統的老字號美食,大安肖記燒鴨便是其中之一。大安肖記燒鴨,是選用本地米糠養的土鴨,經過調料腌制,再用烤爐烤制,配以特制的蘸料食用的傳統美食。
? ? ? ?大安燒鴨制作技藝歷史悠久,遠近聞名,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清朝末,粵商將廣東的燒鴨制作技藝帶到大安。其中肖記燒鴨第一代傳承人肖木榮虛心學習,熟練掌握了燒鴨制作技藝,并在廣東燒鴨制作上加入了當地人更喜歡的食材,相關制作技藝也在不斷地與當地民眾口味磨合中得到了發展。

? ? ? ?桂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石龍鎮民俗 春牛舞,也叫舞春牛,是桂平市西區石 龍鎮群樂村壯族民間的一種表演唱舞蹈, 距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

(點擊或掃碼觀看更多內容)

? ? ? ?春牛舞主要流傳在桂平石龍鎮群樂村三江屯。春牛舞鄉土氣息濃郁,群眾喜聞樂見,每年春節或開耕時節,當地村屯便盛行特色的壯族春牛舞。
? ? ? ?石龍壯族春牛舞第三代傳承人黃桂森雖然已是八旬老人,但是精神面貌很好,身體硬朗,讓人油然而生敬佩之情。黃桂森生于1936年,是石龍壯族春牛舞第三代傳承人之一。1954年10月—1958年2月他在廣西軍區服役。1958年退伍后,黃桂森參加桂平縣石龍公社群樂大隊、生產隊的文藝隊,經常組織隊員排練表演春牛舞。多年來,他積極帶領文藝隊舞友用春牛舞參加每年的重大傳統節慶活動表演,特別是在春節以及春耕時節的“三月三”,文藝隊都會組織春牛舞表演。

聚焦桂平石龍蝴蝶舞

桂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石龍鎮民俗平安蝴蝶舞,也叫舞蝴蝶。
?是桂平市西區石龍鎮安旺村流傳下來慶豐收、
祝升平的一種富有壯族特色的模具舞蹈。
?平安蝴蝶舞,鼓以動之,鑼以潤之,花以引之,歌以悅之。
傳承距今已有數百年歷史。

(點擊或掃碼觀看更多內容)

平安蝴蝶舞

一/場/色/彩/斑/斕/的/鄉/村/狂/歡?

? ? ? ?參與平安蝴蝶舞表演的所有演員都是當地村民,他們自編、自演,展現最原生態的風情面貌。雄蝶由一個人表演,雌蝶由另一個人表演,數名擔著鮮花花籃的演員在兩側引著蝴蝶飛舞,鑼鼓聲聲響起,兩只蝴蝶也隨之翩翩起舞。一名演員唱著歌謠,蝴蝶追逐著鮮花舞蹈。
? ? ? ? 當地村民說,平安蝴蝶舞,寄以大家美好的愿望:平平安安、家庭和睦、夫妻恩愛、生活富有、人人向善、民族融合、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青年男女皆有緣尋覓到意中人。
? ? ? ?逢年過節,或是誰家有喜事,當地都會表演蝴蝶舞,村民們每次都會圍坐在一起,欣賞蝴蝶舞表演,拉拉家常,聯絡感情。

? ? ? ?梁鑫說:“平安蝴蝶舞起源于明朝的天啟 年間,內容是取材于梁山伯與祝英臺化蝶的故 事。由祖先在300年之前帶著組員一起創建的。 至今已經有300多年歷史。在我看來平安蝴蝶舞 有三個作用,第一是增進我們各個村之間的文 化的交流,以此來增進我們之間的友誼。第二 是能夠為相鄰村莊的青年男女提供一個擇偶的 條件,通過搭建這個平臺,讓他們有機會交流。 第三,平安蝴蝶舞寄托著我們美好的愿望,我 們希望能夠夫妻和睦,平平安安,風調雨順, 國泰民安。”

村民話傳承

? ? ? ?港南區木格鎮是貴港白玉蔗生產基地。根資料記載,清朝后期已有相當規模種植。目前,白玉蔗種植技藝已被貴港市政府列入第四批貴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木格白玉蔗屬于頂級果蔗,糖分充足且容易被人體吸收,更有豐富的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它有著“補血果”的美稱,特別適合秋冬季節食用。木格白玉蔗清甜爽口,入喉有淡淡的清香。

(點擊或掃碼觀看更多內容)

? ? ? ?木格鎮位于貴港市港南區西南部,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靈,屬于亞熱帶風氣候區,年均氣溫21.5℃,建制于五代時期,素有“貴縣四大名圩”和“桂東南商貿重鎮”之稱,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更是全國唯一的木格白玉蔗生產基地。
? ? ? ?種植白玉蔗農民采用的是傳統而獨特“扎束種植”方式,精耕細作,精心護理,一年只得一熟,大自然春夏秋冬四季之精華盡凝結在九尺白玉蔗中。這種獨特的種植方式有效避免了蔗身遭受陽光暴曬和雨水沖刷,減少了病蟲危害,因而蔗皮顯得特別白嫩、肉質特別鮮美脆甜。

木格白玉蔗種植技藝

果蔗珍品

清 / 脆 / 爽 / 口 / 清 / 甜 / 多 / 汁?

? ? ? ? 木格白玉蔗外形美觀,色澤誘人, 略略的金黃色,如白玉般清透潤麗,故 得其美名“白玉蔗”。蔗身粗壯,節間 長,皮薄,腮白,肉脆嫩,纖維細而少, 清甜多汁,嚼之甜而清脆爽口,隱隱有 清香入喉,食后生津止渴、清心潤肺, 清涼不上火,亦具解酒之功效,是果蔗 中稀見的珍品。

——以“貴港記憶 遇見非遺”大型直播公益行活動為例

□謝靜翔?
(廣西,《貴港日報》)

? ?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及生生不息的民族活力,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傳承困境。文章以“貴港記憶 遇見非遺”大型直播公益行活動為例,通過探索形式多樣的傳播模式,整合政府、企業、社會等多方資源開展線上線下系列公益活動,有聲有色地使非遺走進尋常百姓家,在傳承中綻放出光彩和魅力。
? ? ?【關鍵詞】融媒體;非遺;創新;公益行
? ? ? ?“夫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5000多年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保存和孕育了豐富多彩、歷史積淀厚重而又光輝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傳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1】。它們是過往生活的憑證,有歷史、地理、民俗、宗教、人文、社會、心理、經濟、政治等廣泛而深刻的內涵和價值,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 ? ? ?在融媒體背景下,如何讓更多人了解非遺,關注非遺,加入保護和愛護非遺的行列,對其進行有效的傳播,是實現非遺保護與傳承的一個重要方式。
? ? ? ? 貴港日報社自2020年3月開始,精心組織、策劃、開展“貴港記憶 遇見非遺”大型直播公益行活動,用融媒體的視角,對非遺傳播的方式積極探索、大膽的創新實踐,勇于打破以往單純的圖文傳播模式,以政府合作、企業搭臺、社會廣泛參與、媒體多渠道開展線上線下活動,全面盤活非遺傳播項目。據不完全統計,《貴港日報》全媒體矩陣非遺傳播的各個平臺流量疊加,瀏覽量逾250萬,傳播效果可圈可點。
? ? ? ? ?一、貴港非遺的基本情況和現狀
? ? ? ? 貴港市是一個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郡新城,主要居住著壯、漢、瑤3個世居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全市掌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線索共有3500多條,涉及10個類別。
? ? ? ? 2008年以來,貴港市規范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系統,截至2020年12月,全市公布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68項,其中,國家級1項,自治區21項,市級25項,縣級2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4名,其中,自治區級16名,市級8名;建立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平臺15個。
? ? ?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著改變,現代文化的多樣性大大壓縮了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使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傳承困境。
? ? ? ?當前,大多非遺傳承人年事已高,如不能及時把優秀傳承人掌握的技術、技藝、技能或“絕活”用各種方式留存下來,后繼乏人,甚至出現“人在藝在,藝隨人走”的窘境,有可能會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可彌補的損失。近年來,為了能夠更好地傳播非遺文化,有關部門在各個媒體平臺制作了許多非遺主題作品,但是由于作品時長過長,或者以傳統紀錄片的方式傳播,人們受快節奏的閱讀習慣影響,很少有人能夠花幾個小時去完整地觀看完一部作品,而且傳播渠道相對來說比較單一,在一定程度上無法使傳播到達青年群體,導致優秀的非遺主題作品被人遺忘。
? ? ? ? 二、貴港非遺傳播的創新實踐
? ? ? ? 融媒體是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
? ? ? ? 簡而言之,“融媒體”就是把可視化、平面、平臺等多個媒體融合在一起,變單一媒體的競爭力為多媒體共同的競爭力,其不是一個獨立的實體媒體,而是一個有著可視化、可量化、可優化等多功能進行整合和利用的平臺,呈現的報道形態更多樣化、更新鮮、更吸引受眾【2】。
? ? ? ? 貴港日報社開展“貴港記憶 遇見非遺”大型直播公益行活動后,從剛開始的創新實踐和探索,到現在探索出了“四創新、四提升”的成熟運營模式。
? ? ? (一)創新“政府+”活動載體,提升非遺影響力
? ? ? ?在組織開展活動中,貴港日報社直播團隊借助屬地政府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進一步優化活動內容和借助形式多樣的活動載體,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 ? ?如在平山鎮,作為非遺手工技藝代表之一的平南竹木芒藤編織就頗具代表性,竹木芒藤編織遍地開花,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兩個編織能手。在平山鎮人民政府的推動下,平山鎮現有編織企業50多家,其中14家達到一定規模,17家有自營出口權。攝制組在直播前,需要與各個拍攝對象進行溝通,這個前期的溝通工作得到了平山鎮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在一家編織工廠,記者順利地拍攝了平南竹木芒藤紡織技藝傳承人潘振賓現場展現精湛的技藝。通過當地政府的協調,記者還采訪了平南縣文化館相關負責人、平南縣平山鎮黨委書記、工藝大師等,請他們就非遺平南竹木芒藤編織技藝的傳承談做法、談經驗、談傳承價值。
? ? ? ? 由此可見,通過“創新+”活動載體,以及融媒體方式的全方位、多角度傳播,政府不僅應承擔非遺“拯救”的工作,更應該成為整個非遺產業化的服務者,通過相關配套政策和“走出去+請進來”,優先吸引非遺產業化資源聚集。同時,充分發揮市場優勢,對接市場,促進有市場競爭力的非遺項目產業化、品牌化。如此一來,才能讓非遺最大限度的發揮市場競爭力,從而產生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 ? ? ? (二)創新“企業+”內容管理,提升非遺企業美譽度
? ? ? ? ? 非遺資源以動態的方式流傳于世,被人們稱為“活化石”【3】。其不僅僅具有歷史價值、審美價值,還具備潛在的巨大經濟價值,具有不可復制性、唯一性、稀缺性,這些優勢使非遺經濟價值的挖掘潛力十分巨大。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多種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并通過企業運作和包裝,對非遺產業如文創衍生品生產鏈等的資金支持,打造非遺品牌IP,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利益的雙贏。
? ? ? ? 貴港日報社在策劃、開展非遺活動的同時,根植于企業的需求,與企業密切合作,線上線下共同發力,助力提升非遺企業美譽度。如在直播平南竹木芒藤編織技藝、平南三利小刀鍛制工藝、桂平羅秀米粉手工技藝的過程中,活動同時設置有獎互動、觀看直播評論、分時間段抽取幸運觀眾送小禮品等形式,形成線上線下互動,評論區網友討論熱烈,迅速在朋友圈擴散,圈粉無數。
? ? ? ? 貴港日報社同時還運用新華社“現場云”直播平臺、《貴港日報》抖音、快手號等平臺,原汁原味地直播技藝展示的全過程。抖音抓細節,以細節打動人心,引起大家共鳴,直播中不斷滾動發抖音,滿滿的干貨,形成密集傳播攻勢,在線吸引大量用戶關注,引起較大反響,進一步擴大了非遺企業的社會影響力。
? ? ? ?(三)創新“社會+”宣傳模式,提升非遺傳播效果
? ? ? ?貴港日報社為提升非遺傳播的效果,把非遺放在全社會的大環境下,策劃推出能與群眾產生共鳴的互動體驗,使非遺不再是“單兵作戰”“單打獨斗”。
? ? ? ?據不完全統計,從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貴港記憶 遇見非遺”大型直播公益行活動共開展10期,《貴港日報》直播團隊足跡遍布貴港三區兩縣(市),攝制組與當地政府、企業密切合作,分別聚焦報道了貴港客家山歌、龍鳳麒麟舞、平南竹木芒藤編織技藝、三利小刀鍛制工藝、貴港師公戲、覃塘東龍彩燈、桂平羅秀米粉制作工藝和杖頭木偶戲、壯族哭嫁歌等非遺項目。
? ? ? ? 當非遺遇到了融媒體,傳播便有了生命。活動中,記者考慮到龍鳳麒麟舞和貴港客家山歌傳承人都在港南區木格鎮,便邀請村民們在港南區木格鎮水泉村委大舞臺表演技藝,然后以短視頻、圖文、直播的形式展開實時直播。直播前期利用抖音預熱活動,活動中設計了主持人與傳承人對話、觀眾觀看的模式,讓直播內容更好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 ? ? ?在創新“社會+”宣傳模式上,記者還把鏡頭對準港南區木格鎮中心小學的非遺展示廳。貴港客家山歌傳承人徐金勇以傳承和發展客家文化為己任,從娃娃抓起,組建了木格鎮客家山歌隊,把山歌唱進社區、校園。直播使陳列館的一件件非遺物件有了生命,讓非遺技藝以接地氣、貼近地方群眾生活的藝術表演形式呈現出來,實現非遺“再生”。港南區木格鎮木格小學被列入貴港客家山歌傳承基地,為非遺傳承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載體。
? ? ? (四)創新“媒體+”全效傳播,提升非遺可持續發展后勁
? ? ? ? 融媒體傳播是一種全渠道、全覆蓋、全過程、全時空的傳效傳播,貴港日報社運用“線上直播+線下活動”的形式,通過全平臺立體宣傳,加大了對民間音樂、傳統手工技藝、傳統戲劇等非遺曝光力度,大量融媒體產品被網友轉載轉發,提升了非遺傳播的效果。
? ? ? ? 記者不僅聚焦非遺在政府、企業、社會等方面的角色作用,更把焦點對準非遺傳承人,以專題片、紀錄片、手繪等融媒體方式再現非遺。據不完全統計,貴港日報社10期非遺大型直播公益行活動共發布短視頻100多條,通過“以數量換可見度”的方式,收獲了大量的粉絲關注。僅壯族哭嫁歌,通過抖音預熱、直播、視頻號、學習強國等的多平臺推送,瀏覽量逾100萬次。
? ? ? ?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記者還善于發揮網絡、攝影大咖等的作用,通過開展“網眼看貴港”,組織網友、大伽、大V們走進非遺的鄉鎮,如到港南區木格鎮,一睹龍鳳麒麟舞的風采;到港北區港城街道,領略壯族哭嫁歌的魅力;到桂平市羅秀鎮,觀看能夠蕩秋千的米粉。現場探秘羅秀米粉傳統手工技藝,挑戰令人驚嘆的米粉蕩秋千,讓不到現場的廣大網友也能感受不一般舌尖上的非遺傳承。
? ? ? ?三、結語
? ? ? ? 融媒體視角下,媒體除了要勇于探索非遺傳播的創新模式,還要配備一支專業的直播團隊。《貴港日報》直播團隊的采編人員不僅能采、能編、能拍、能出鏡、會直播,這為非遺項目的持續執行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 ? ? ? 非遺報道的呈現方式和手法不再局限于單一的說教和報道。貴港日報社通過創新傳播方式,整合政府、企業、社會等多方力量,對非遺項目進行實地調查、梳理、分析和推動,開展系列線上線下公益活動,不僅給非遺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也使非遺逐漸走進尋常百姓家,使貴港的非遺在日新月異的當下仍然煥發出時代的價值和光彩。

參考文獻:
? ? ? ?【1】苑煥喬,文化生態視野下的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以京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
? ? ? 【2】伍丹,融媒體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傳播研究,[J].新媒體研究訂閱,2019(21)
? ? ? 【3】于海廣,張偉.中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J].山東畫報出版社,2011.8
作者:謝靜翔 貴港日報社融媒體技術部主任
責任編輯:黃佳君

策劃:龐澤濤? ?徐 強? ? ?
記者:謝靜翔?????
拍攝:陸興藝?????
技術:韋廣金?????
編輯:鄭瑞福 閉悅明

 Copyright ? 2024 陜西妙網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陜B2-2021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