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院
2017級新聞學1班
指導教師? : 施素雯
芒果分隊? : 商龍軍? ?樹潤久? ? 陸萍
從“黑”到“綠”——華坪縣經濟轉型的顏色革命
開本
印張
字數
印刷
出版
編輯熱線
出版日期
責任編輯
封面設計
出版發行
陸萍
商龍軍
樹潤久
595*807? ? ? ?1/60
60頁
24695字
天貓書籍打印店
芒果小分隊
18314292528
2021年5月
西北民族大學
序 言
華坪縣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金沙江中段北岸,它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其煤礦為滇西地區所獨有。前些年煤炭占據著華坪縣經濟的半壁江山,然而受煤炭產業下滑影響,不少煤礦企業退出了市場;生態遭到破壞,自然環境日益惡化;煤炭工人下崗返貧,經濟發展一度步履維艱。“礦竭城衰”,是我國資源枯竭型城(鎮)的真實寫照。從輝煌的“煤都”到滿城盡是煤矸山的蒼涼,華坪縣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難以維系,轉型勢在必行。
在這樣的情況下,華坪縣為實現可持續發展,保障群眾脫貧增收,經過認真的思考、調研和多方探索,確定把芒果打造成主要的支柱產業。從2008年起華坪縣開始產業轉型,堅定不移推動“黑色經濟”向“綠色經濟”轉型。經過十多年的探索與發展,如今的華坪,座座荒山成綠山,處處礦山變果山,華坪實現了從黑山污水到綠水青山,再到金山銀山的轉變。本選題小組成員通過采訪華坪縣由“黑”轉“綠”過程中涌現出的典型人物,展現出華坪縣從“產煤大縣”向“生態強縣”的轉變,以及關于資源依賴型城市轉型的一些思考。
目錄
Contents
一、一煤獨大:欠下生態環境賬
家家戶戶采礦忙
荒山黑水終出現
24
— 39
16
— 23
06
— 09
二、挑戰“荷蘭病”:積極探索轉型之路
十年探索,華坪要走自己的路
改革陣痛誰來扛?
10
— 15
40
— 44
48
— 58
三、上下齊心干出來的“綠水青山”黑山換“新裝”——從決策者轉變思路始
“選種、改良、嫁接”——31年——“郭一刀”硬砍出個芒果基地
四、跨越“最后一公里”的艱難與堅守33年守護:白了頭發綠了山頭
芒果姐姐:讓鄉親們“開著寶馬種芒果”?
五、華坪縣產業“加減法”減產能,促進產業升級
加芒果,發展綠色產業
一加一減=生態轉好、生活富裕
七、手記啟程
華坪之行帶來的新聞感想
那些沒有寫出來的文字
45
— 47
六、華坪縣產業轉型于資源依賴型城(鎮)的啟示
改革開放以來,華坪縣對煤礦產業的管理和安全監管體系日益完善,各項技術經濟指標逐步提升,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隨之增長的還有煤礦從業人員的數量,在煤礦行業發展的頂峰期,全縣從事煤礦行業的職工共有10000余人,有工程技術人員250余人,管理人員2000余人。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黑礦井沒有統計。去華坪途中司機師傅說:“當時石龍壩鎮周邊的農村,還有好多人私自開礦,黑礦井到處都是,好多人抱著有棗沒棗打兩桿子的想法,這里炸個洞,那里挖個坑的。”華坪雖然煤礦儲量豐富,但是在粗放型開采模式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06/07
一煤獨大:欠下生態環境賬
家家戶戶采礦忙
文/商龍軍
(圖為華坪縣煤礦礦山)
盡管如此,煤礦行業還是吸引了全縣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隨著華坪縣的煤礦行業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人員回到了家鄉,加入了煤礦行業。孫少華說:“在家門口就可以打工,既能賺到錢,還可以給家里幫忙。”他是華坪縣石龍壩鎮德茂村的村民,曾經他也是華坪縣外出務工人員中的一員。在煤礦開采鼎盛時期,他加入了開采大軍。當時正值煤礦開采的鼎峰,承包山頭種芒果的李麗珍在朋友的建議下勻出了部分資金,投資了朋友的礦山。她說“煤礦行業可比種植業強太多了,種芒果種一年也只有14萬左右的收入,僅僅夠家里人開支的”。2014年的霜凍天氣給李麗珍的果園帶來了巨大損失,基本是顆粒無收,但是她投資朋友的礦山卻將這一損失抹平了,這讓李麗珍加大了對煤礦行業的投資。煤礦行業所創造的經濟價值在華坪縣的經濟增長中長期占比一半以上,可以說,煤礦是華坪人民的口中食和身上衣的來源。
(圖為礦山? ?來源:網絡)
荒山黑水終出現
2020年,華坪縣被生態環境部列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然而曾經的華坪縣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曾經“一天三頓飯,頓頓靠煤礦”,導致空氣污染、水源枯竭、土地下陷、水土流失等,令全縣生態環境遭受重創。
石龍壩鎮德茂社區是華坪縣煤礦開采的主礦區,自20世紀60年代起開采煤礦。憑著豐富的煤礦資源,最多的時候有大大小小100多口礦井,居民們都圍繞煤礦生產生活,挖煤、洗煤、運煤等,忙得不亦樂乎。
08/09
“一煤獨大”的“黑色經濟”衍生出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其中水土流失,地表塌陷,水源污染是煤礦開采帶來的主要環境問題。對于當地人來說,環境污染帶來的影響,最直觀的表現是一些果園里的果樹開始不掛果,農田里的作物開始減產,曾經四季流水不斷地泉眼也紛紛干涸。此外,縣城周邊的山地皆被開采得滿目瘡痍,植被破壞嚴重,灰塵漫天,道路邊的灌木叢根本攔不住灰塵,縣級公路又窄又灰,靠近公路的農作物都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居民的屋頂也落滿了灰塵,下雨時從房檐上流下來的水都是黑的。洗煤污水的排放,污染了金沙江水,進而威脅到長江上游的生態環境。
據了解,華坪縣總面積2200平方公里,含煤面積約為1500平方公里至1800平方公里,擁有煤礦資源可利用儲存量1.2億噸,遠景儲量3億噸,現保有可采儲量約8800萬噸,全縣4鄉4鎮皆有煤田。煤礦開采達到頂峰時,華坪是麗江唯一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產值的縣。煤礦行業的發展產生了高額利潤,不斷吸引著新的煤礦企業加入。逐漸的,華坪的煤礦產出量開始供過于求。到2014年,華坪煤礦行業的發展進入了產能過剩的困境,也是這個時候華坪的經濟增長開始放緩。隨著煤礦的長期開采,衍生出一系列環境和生態問題:礦區環境惡化,水源枯竭、房屋開裂、地表植被破環、地質災害頻發等,礦區群眾生產生活質量不斷下降。
(圖為煤礦工人 來源:網絡)
據住在這里的居民介紹,前些年這里的景象令人絕望,放眼望去,整個山坡都是煤渣,煤礦運輸車經過時揚起漫天的黑煤灰,社區里的房頂、樹木上終年都是厚厚的煤灰。煤礦給當地居民帶來一定的經濟收入的同時,也給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時時刻刻威脅著周邊市民的安全,房屋開裂、地面下沉、河水斷流等問題也接踵而至。
而在縣城周邊,隨煤而建的化工廠、水泥廠包圍著縣城,整個縣城常年灰蒙蒙的,到處都是煤煙味。而當時由于搭建礦井需要的大量坑木都要從山上砍伐,森林遭到了嚴重破壞。此外,煤礦經常放炮炸坑,使用抽風機抽出礦洞廢氣,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縣城酸雨頻率增加。洗煤、選煤等過程中產生的污染也比比皆是。
(圖為華坪縣礦渣一角 來源:華坪縣融媒體中心)
在華坪縣,煤礦的開采一家獨大,其他產業的發展規模受到擠壓,產業鏈趨于單一,這是“荷蘭病”的初期癥狀。“荷蘭病”并非通常意義上的疾病,它源起荷蘭,指一國經濟的某一初級產品部門異常繁榮而導致其他部門衰落的現象。在中國,很多城市也“感染”了這種短時難以治愈的“疾病”。我國很多資源型城市(城鎮)成長發展于計劃經濟時期,其早期發展受制于“先生產、后生活”的指導思想,因此并未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規劃,為日后的發展留下隱患。
2013年,國務院公布了《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這是我國首次出臺關于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國家級專項規劃,確定了全國262個資源型城市2020年發展目標,包括:資源枯竭城市的歷史遺留問題要基本解決,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轉型任務基本完成。
10/11
挑戰“荷蘭病”:積極探索
轉型之路
十年探索,華坪要走自己的路
文/ 樹潤久? 商龍軍?
(圖為礦工背影? ?來源:網絡)
北京大學國家資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虹撰文指出:“資源型城市轉型除了從區域層面關注,還要分生命周期考慮。在資源型城市劃分的4個周期中,成長型資源城市壓力最小,但是處于發展初期,經濟壓力比較大;成熟型城市的壓力較小,環境壓力突出;經濟社會衰退型的城市壓力最大;再生型的壓力依然很大,尤其是社會遺留問題比較嚴重。”
(圖為挖煤現場? 來源:網絡)
“治病”迫在眉睫,這是一場城市和時間的賽跑。有了政策支持和理論引導,長期依賴煤礦生存的華坪縣積極開展產業轉型的工作,降低煤礦行業在縣城經濟發展中的比重,依據華坪縣現有的自然環境和發展水平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產業,直面資源枯竭和環境壞帳。
近年來,華坪縣積極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把環境約束轉化為綠色機遇,加快制定綠色發展戰略,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壓減煤礦產能。石龍壩鎮是華坪縣煤礦最為集中的地區,針對煤礦轉型升級,當地鎮黨委、政府提出了“四轉模式”,即更新觀念,讓礦主轉行;黨內幫扶,讓礦工轉行;黨員帶頭,讓礦山轉綠;設崗定責,讓礦區轉穩。
在華坪縣的煤礦產業轉型升級中,為解決轉崗礦工不善管理、不懂經營等問題,石龍壩鎮通過“送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策略,加強種養技術培訓,大幅度提升轉崗礦工在農業方面學科技、用科技的能力。
如今,石龍壩鎮“四轉模式”經驗在全縣廣泛推廣。華坪縣一邊做去“黑”的減法,積極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邊做增“綠”的加法,大力發展以芒果為主的綠色生態產業。如何闖出一條生態效應和經濟效益雙贏的新路子,已經成為下一步轉型的突破口和發力點。
12/13
任何行業的變動都對區域經濟有著深刻且重大的影響,占華坪經濟增長總量一半以上的煤礦行業的變革尤甚。據華坪縣融媒體中心報道,華坪縣煤礦主要是家庭和親屬出資合伙經營,資金實力有限。面對礦井標準化建設、整合重組、技改擴能、機械化改造等一波接一波政策要求高、投資數量大的建設項目,很多企業已無資金進行建設投資。特別是2008---2011年煤礦行情較好時高價購買新進入煤礦行業的業主,債務負擔十分沉重,面對持續的市場疲軟,資金鏈斷裂已到了
破產的邊緣。由于行業效益下滑,很多企業承受不了民間借貸利息,但從銀行融資困難,明知高利貸是個毒果也不能不吃。
? ? ? 由于煤礦行業政策變化快,連續性不強,使得很多面臨關閉的礦業主投入了巨大資金進行技術升級,對關停抵觸較大。在這種情況下,華坪縣的經濟呈“斷崖式”下滑,民生問題也顯現出來,很多煤礦職工下崗返貧。煤礦行業調整引發了華坪縣的經濟震蕩,不僅行業“斷崖式”下滑,以煤礦行業為主的各行各業都受到了波及,嚴重影響社會發展,民眾福利得不到保障。行業轉型的痛處已經實實在在地落在了華坪縣人民的身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華坪縣對整個縣內
改革陣痛
誰來扛?
文/商龍軍? 樹潤久
的礦山進行調研,與工人們開座談會,最終確定了“礦主轉行、礦工轉崗、礦山轉綠、礦區轉穩”的“四轉”新模式。
? ? ? ?所謂礦主轉行,就是以省委發布的煤礦產量指標為參照,將產能達不到標準的礦山進行關停轉型發展。即引導這類礦主拓寬產業,發展綠色種植業,同時政府為這類企業提供資金和技術的支持。“煤老板”楊金榮就是產業轉型的先頭軍,他把承包的礦山改成了連片的種植區,主要種植柑橘,在自己的不斷努力探索和政府相關部門的幫助下,他的種植業已經開始規模化。
? ? ? ?根據華坪縣公示的數據,目前全縣累計有25家煤礦企業轉產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其中5家煤礦企業轉產從事芒果加工,帶動農村群眾新增芒果、花椒等生態產業種植面積2.1萬畝,帶
(圖為礦井內部? 來源:網絡)
畝動就業3000人。在291戶注冊的芒果公司和合作社中有17%由煤礦企業注冊建立,投入資金超過10億元,“黑色”經濟轉向“綠色”經濟發展的趨勢愈發明顯。礦主熊益民2014年前經營煤礦,2015年6月在宏地村黨總支的支持下,成立了華坪縣薩薩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把煤礦里賺的錢用來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種植羊肚菌、花椒和核桃,發展梅花鹿馴養,公司年產值達850多萬元,帶動社會就業23人,每年帶動農民增收766萬元,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明顯。
(圖為礦井內部? ?來源:網絡)
14/15
礦工轉崗,就是把之前依賴煤礦的勞動力轉向以芒果為主的綠色產業。為此,華坪縣牽頭,派遣技術骨干進村入戶,在田間地頭開啟農業技術課堂。除此之外,轉崗礦工還可以留在轉型的礦山上,幫忙礦主一起從事種植業。石龍壩鎮德茂社區黨總支黨員孫紹荃,2013年前,經營車隊專門搞煤礦運輸,年收入幾十萬,煤礦停產整頓后,解散了車隊,也失去了收入來源,它在社區黨總支的引導下,申請了5萬元“紅色貸款”,就近利用礦山和草場資源,發展芒果種植和牛羊養殖,現在年收入在25萬元左右。
礦山轉綠,即在在礦區推開綠色產業的發展,并且對原有的植被區域進行維護,恢復礦山的生態環境。經過多年努力,礦區裸露的地表重新被植被層覆蓋,初具“水清河晏”的景象。
礦區轉穩,即穩定礦區的穩定。由于礦藏資源的分布不均,圍繞資源分配的問題,礦區長期糾紛不斷。為了維護礦區的穩定,華坪縣設立了礦區矛盾糾紛排查化解聯動機制、礦區企業幫扶礦區群眾發展生產增收致富長效機制、建立礦區突發群體性事件應急處理機制等6項機制;此外,發揮基層黨員的帶頭作用,聯合基層政權,共同維護礦區的穩定。落實“四轉”模式后,大大減輕了產業轉型的負擔。
(圖為礦工喝水? 來源:網絡)
(圖為華坪縣烏金滾滾? 來源:華坪縣融媒體中心)
16/17
上下齊心干出來的“綠水青山”
黑山換“新裝”——從決策者轉變思路始
文/樹潤久
(圖為華坪境內的芒果種植園區)
循環經濟一方面可以從源頭上緩解地區的環境污染,實現當地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兩者之間的美妙協調,另一方面有利于地區的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地區經濟增長方式的平滑轉變。但是要認識到資源依賴型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
石龍壩鎮黨委書記陳古周表示,石龍壩鎮具有豐富的光熱資源優勢,是全縣芒果的主產區,到2020年11月,石龍壩鎮優質晚熟芒果種植面積達16.60萬畝,全鎮3498戶,有3210戶種植戶芒果種植戶占全鎮農戶總數的92%。
這些看似不錯的數據背后卻藏著令人難以想象的艱辛。想要在煤矸山上種出果樹沒這么容易,華坪屬于亞熱帶河谷氣候,常年炎熱,并且煤矸山的土質較硬,想要種樹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在眾多的種植實驗中,最終發現當地最適合種植的果樹是芒果,因此,為改善華坪系列生態環境問題,華坪大力發展以芒果為主的綠色生態產業。1965年起,華坪開啟芒果試種,鎮黨委、政府發動黨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種植芒果,并采取多種方式進行幫扶。在黨總支一班人的不斷探索下,把產業布局與生態環境保護、人居環境改善、市場需求相結合。
2018年,華坪縣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立華坪縣芒果技術服務站,加大芒果種植管理的技術培訓,并打造石龍壩鎮果子山萬畝優質芒果示范種植基地。加強示范引領、扶持芒果加工企業延長產業鏈、舉辦芒果文化節為芒果的銷路搭建平臺、招商引資籌建芒果小鎮等,通過實施一系列措施,進一步加大對芒果產業的扶持力度,以“種好芒果還黑煤礦山綠水青山”來實現煤炭產業轉。
(圖石龍壩鎮德茂村)
18/19
50多年來,華坪芒果樹已從零星分散的粗放種植轉變為連片規模化發展,從引進的品種中篩選出以凱特、紅象牙、圣心、熱農1號、鷹嘴芒、金煌為主的6個優質中晚熟品種在全縣推廣種植。在實用技術推廣、品種項目選擇、銷售渠道等方面黨總支在加強對黨員創業致富幫扶的同時,也要求走上致富路的黨員發揮引領作用,讓更多人農戶融入到產業轉型、增收致富的大局中。
今年71歲的王道相,在教育崗位退休后仍舊發揮著余熱。2003年,他響應政府號召,開始大規模種植芒果,目前擁有300余畝芒果園,是當地名副其實的種芒大戶。“沒種芒果之前,這里到處都是荒山,現在環境好了,我們老百姓的收入也提高啦!”——王道相說。
比起種芒果一年獲得80幾萬的收入,王道相感受更深的是村里經濟環境的變化,前些年頻發的泥石流和山火,如今已很少發生,取而代之的是漫山遍野的芒果林帶來的綠意匆匆和清新空氣。另外,農戶陳古周介紹,僅鎮上芒果種植面積300畝以上的有15戶,100畝至300畝的有120戶,50畝至100畝的有310戶,收入100萬元以上的有5戶,10萬元以上的有600余戶,華坪縣金芒果公司的董事長鄒杰與她的丈夫從2008年起,陸續關閉了家里的4口礦井,開墾5000畝芒果田,成功轉型綠色企業家。
(圖為漫山遍野的芒果樹)
芒果林又很好的保持了水土,防止了大量泥沙流入金沙江,家門口的金沙江也愈發變得清澈,干凈的金沙江水反過來又滋潤著碩果累累的芒果林,離開王道相家的時候,他告訴我們,最讓華坪人驕傲的,并不是金沙江邊的芒果林,而是直接栽種在老煤炭礦山上的萬畝芒果,華坪人用五年的時間,把黑煤礦變成了花果山,行車來到石龍壩德茂村時,映入我們眼簾的到處都是郁郁蔥蔥的芒果樹。
截至目前,全縣芒果產業種植面積達33.6萬畝,芒果產值近20億元。2020年初,華坪縣果子山萬畝芒果基地榮獲“最大規模的芒果種植園”吉尼斯世界紀錄TM(Trademark)認證。
(圖為世界最大規模芒果種植園一角)
(圖為芒果種植園一角)
20/21
華坪縣原本無芒果,1964 年,有人懷著試試看的心理,從普洱市引苗在榮將鎮三馬箐村試種, 但僅存活1棵,成為全縣的母樹。經過46年的探索發展,目前,華坪芒果的面積和產量已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全縣8個鄉鎮中已有7個種植。而在芒果的這一發展過程中,有一位芒果專家,因精湛的芒果嫁接技術在當地被稱為“郭一刀”,他便是郭學紅。
華坪縣的芒果產業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1990年,華坪縣被列為全省3000畝芒果示范基地縣,郭學紅承擔了芒果基地建設、種苗引進、培育的任務。當時芒果少、種子更少,郭學紅就到保山、緬甸引種,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1995年在龍頭果子山、石龍壩民主村、龍泉村等地種植芒果4522畝,產量1970噸。由于種下的芒果品種都是三年芒,成熟期在六七月份,質低價廉,賣不上好價錢,果農種植積極性大減。郭學紅意識到華坪芒果產業要發展壯大,必須進行品種改良。
“選種、改良、嫁接”——31年——
“郭一刀”硬砍出個芒果基地
(圖為郭學紅指導果農種植芒果)
1997年,郭學紅到攀枝花市仁和區水果站及農林科學院了解其他品種芒果種植情況,并參與了水果基地的品種改良試驗,帶回13個新品種芒果進行試驗。當時,站里沒有試驗園,進行新品種嫁接試驗不僅要花費大量的勞力、財力,還需要將芒果樹大片鋸光,郭學紅說服家人,毅然將芒果品種改良試驗安排在自家種植了3年的實生芒果樹上。1998年,他又從攀枝花引進紅象牙芒果品種,在自家的果園、蔣仕華家果園進行嫁接。1998年嫁接的紅象牙,1999年掛果,最大的有2斤,2000年全部掛果,價格2元/斤。1998年他還引入10個品種參與試驗,開花掛果的品種,個大,色澤較好,市場價好,每斤能賣2—2.5元。
2001年,省農業廳一行參觀了蔣仕華家果園的紅象牙芒果品種后,徹底改變了華坪縣被列為芒果次適宜區的認識,認為華坪縣適宜發展芒果。于是,全縣開始大量引進芒果新品種進行嫁接,于2002年確定了8個中晚熟品種,并提出華坪芒果產業適當發展中熟品種,以發展晚熟品種為主,建設晚熟芒果基地的目標。
華坪屬亞熱帶金沙江河谷燥熱氣候,光照充足,與毗鄰的四川省攀枝花市并列屬于我國目前最北端的芒果生產區,華坪芒果的同一品種比海南三亞晚熟3至5個月,比永德晚熟1個月,比四川攀枝花市晚熟20天左右,固形物含量比國內其它產區芒果高出1.2%左右,華坪具有較好的生產優質晚熟芒果的優勢。霜凍大多在每年1月份,但是每年3月
(圖為郭學紅對芒果果農技術指導)
(圖為芒果種植戶參加培訓)
22/23
初,一般情況下,驚蟄前后,有一次倒春寒(低溫),海拔越高及凹地霜凍越嚴重。華坪芒果的花期在3月5日至20日,這對芒果產業發展極為不利。2003年3月,郭學紅發現嫁接后的芒果樹尖被霜打蔫后,下半部分還會開花,花期還晚一點。于是,他在果子山與芒果種植大戶一起搞了兩年7個芒果品種的控花試驗,取得了明顯的效果。通過控花,使芒果在3月底、4月初開花,推遲開花期22天,延長采果期25天,使過去8月至9月成熟的芒果,延長到現在的8月至10月,個別地方延長到11月。
多年來,郭學紅走遍了華坪縣所有的芒果種植區。在芒果園里,郭學紅的身邊常常圍滿了果農,聽他講解芒果種植、嫁接、病蟲害防治等技術。他帶領技術人員走到哪里就培訓到哪里,白天召集不到人,晚上就在火塘邊,拿上枝條、鋸子和刀進行培訓。由于他嫁接技術好、成活率高,許多果農都請他到果園指導,有時,晚上還能看到他打著手電筒在果園里工作的身影。長時間的勞作,他磨破了數不清的手套,后來干脆徒手作業,手上磨起了許多血泡。
華坪在決定大力發展芒果產業之初,是非常慎重的。既深入分析研究了國家的產業政策,又充分調研論證了地理條件和市場前景。在吃透這“三情”后,縣里科學制定了《優質晚熟芒果發展規劃》。
優質芒果品種、種植技術的推廣,使華坪芒果種植面積迅速擴大,2017年達20.3萬畝,其中掛果面積12.86萬畝,產量10.21萬噸,總產值達9.12億元,成為云南第一、全國第三芒果種植大縣,人均芒果種植面積全國第一,全縣人均有1.13畝芒果,從芒果產業發展中人均可增加收入3000元,成為全國緯度最高的芒果基地縣。
郭學紅為華坪縣優質晚熟芒果的品種改良作出了巨大貢獻,果農親切稱他為“郭一刀”。
目前,郭學紅正帶領科技人員,進行芒果生產過程中的顏色、品質、水肥一體化;新品種的引進;有機芒果生產過程的病蟲害防治、土壤檢測;品牌宣傳、科技培訓等芒果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試驗示范研究,推動華坪芒果向前發展。
(圖為郭學紅嫁接芒果)
產業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中之重,華坪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發展芒果產業。經過多年發展,華坪從曾經的“產煤大縣”發展到今天的“綠色強縣”,從“黑”到“綠”的轉變過程中,華坪人民在這片土地上揮灑汗水,艱苦奮斗。華坪有像劉宗順一樣大半輩子都致力于種芒果的果農,也有像鄒杰一樣投身芒果事業的企業家,他們無一例外都在為華坪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黑山變青山,生態建設也給華坪老百姓帶來了沉甸甸的獲得感。行百里者半九十,華坪脫貧致富,依靠芒果產業的發展任重道遠,生態建設的征程道阻且長,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地發展才是硬道理。
24/25
跨越“最后一公里”的艱難與
堅守
(圖為綠水青山的龍頭村一角)
文/陸萍
33年守護:白了頭發綠了山頭
今年一月初,一個天氣晴好的日子里,我們走進華坪萬畝芒果林,第一次目光所及之處都是漫山遍野的芒果樹,不禁感慨如此大面積芒果林的枝繁葉茂與生機勃勃,讓人覺得風中搖曳的樹枝帶來的都是沉甸甸的希望,置身芒果林中親近自然那種心曠神怡之感油然而生,讓人不禁想起百畝果園背后默默守護的果農們。一代代的果農讓芒果爬滿山頭、走出華坪流通國內外,芒果又裝點了華坪的綠水青山,讓果農脫貧致富。劉宗順一家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們與芒果的故事便是華坪芒果種植歷史的縮影;傾聽他們的故事,傾聽華坪芒果的歷史回音。
(圖為漫山遍野的芒果樹)
26/27
(圖為嫁接的芒果苗)
劉宗順家芒果種植的歷史比較悠久。時間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華坪縣開始引進芒果試種。80年代末,華坪縣委、縣政府開始在全縣發展芒果產業。1988年,劉宗順從縣農業局帶回20棵三年芒樹苗種在5分包產地里。1992年,20棵芒果掛果,收入2000多元。劉宗順一盤算:20棵芒果一年所賣的錢,比過去5分包產地3年的收入還要高。1993年至1994年,劉宗順就沒有再賣芒果,而是將20棵芒果的果子送給親戚朋友們品嘗,然后回收種子育苗。
1995年,劉宗順正趕上國家“四荒”拍賣政策,縣委、縣政府也將龍頭村果子山規劃為萬畝芒果基地,扶持果子山農民種植芒果。當時果子山有600畝荒坡,水土流失嚴重,一到雨季,山溝里到處流淌著焦黃的山水。劉宗順是個精明干練的人,他心一橫,把群眾都不愿購買的600畝荒山全買了,打算全部種芒果,始終“咬定”芒果產業不放松。后來他又給村里果農做工作,將600畝荒山分給其它農戶,最后留下150畝自己種。
1995年至1996年,劉宗順等10幾戶農民在縣、鎮黨委、政府的扶持和縣農科部門的技術指導下,開始大規模種植芒果。劉宗順種得最多,一共
(圖為剛掛果的芒果樹)
(圖為劉宗順嫁接芒果苗)
種了3000多棵。在劉宗順的帶動下,果子山其它農戶也開始大量種植芒果。
? ? ? ?1997年,華坪縣農業部門到攀枝花等芒果種植區考察后,引進紅象牙芒果枝條扶持果子山果農進行品種改良。劉宗順家嫁接了1800多棵,結果由于嫁接技術不好只成活了20多棵,50%的樹苗也因嫁接失敗死亡。由于經驗不足,芒果沒有嫁接成功,第二次嫁接的枝條由政府幫助解決。
? ? ? ?在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劉宗順家很快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1998年,他家把嫁接死亡的1700多棵苗全部補種上。1999年至2000年,縣、鎮農科部大力組織了芒果種植技術和嫁接技術培訓,同時繼續對果子山芒果的品種改良和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扶持。劉宗順在農科技術員的指導下,自己動手嫁接芒果獲得成功,而且成活率達95%以上。
? ? ? ?可天有不測風云。2001年10月13日,正當劉宗順一家人還沉浸在芒果嫁接成功的喜悅之中時,果子山下了一場數十年難遇的冰雹。劉宗順說到那場冰雹時,心情變得十分沉重。“那一年10月13日,我永遠都忘不了那天下的冰雹,最大的像雞蛋一樣,只是十幾分鐘時間,就幾乎將我的果園夷為平地;芒果樹的枝葉大部分被打掉,有許多枝干連樹皮也被打爛。那時心灰意冷癱軟在地上,只想把芒果園賣掉。”——劉宗順說到。后來在縣、鎮黨委的鼓勵和支持下, 劉宗順又一次從艱難困境中走了出來。
28/29
直到2003年,重新培育的新枝才開始開花,但沒有結果。原因是在1540米的海拔處種芒果只會開花不會結果。“當時我也非常擔心,但也想不出其它辦法,只是整天悶悶不樂,也不敢將自己的擔心告訴妻子。”——劉宗順說到。2003年,縣農業局又從廣州、海南、攀枝花等地引進了凱特、圣心、紅貴妃等10多個品種試種。劉宗順在政府的扶持下,對其余1400棵芒果進行了品種改良。
2004年,劉宗順家的芒果第一年有收成。劉宗順說:“種植芒果七八年來,我一直是付出,沒錢就貸款或者向親戚朋友借,沒肥料就賒來用,請不起小工就自己沒日沒夜地干,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有一次我得重感冒到榮將鎮去買藥,家里七拼八奏也才奏足20元錢。2004年雖然只有11萬元的收入,但一家人高興得不得了。”
(圖為劉宗順早期培育芒果)
“2005年3月份果子山下了一場大雪,持續12天的低溫(倒春寒),使全家人的希望化為泡影。當時縣農科部門指導要將受凍的芒果花摘除,而我看到芒果花開得太好,舍不得摘,只摘了幾棵花作試驗。結果受凍花多數沒有掛果或即使掛果的也長不大。”劉宗順接著補充到“萬萬沒想到,那場雪卻讓我家和果子山其它果農因禍得福。” 原因是那年劉宗順摘了受凍花的幾棵芒果樹卻開了第二次花,掛果非常好,并且芒果的成熟期比第一次開花結的果要晚一個月左右。這正好是全國芒果脫銷的季節。那一場雪,讓果農們掌握了芒果的花控技術,有效地避開了高海拔地區芒果花期的倒春寒,形成了華坪優質晚熟芒果。“2006年,我把自家管理的芒果全部進行了花期控花,果然有了好收成。我家1380棵芒果就賣了60.8萬元,加上象牙芒果的承包金4.2萬元,一共收入65萬元。”——劉宗順自豪地說。
(圖為開花期的芒果樹)
“2006年,我大兒子在昆明某中專學校當教師,我把所有種芒果的欠債還清后,還花44萬元在昆明給他買了一套119平方米的住房。” 劉宗順成為華坪果農在昆明購置房產的第一人。從2006年開始,劉宗順和其它果農通過參加芒果科技培訓和組織到海南、攀枝花等地考察學習,學到了芒果的疏果技術。2008年, 劉宗順把承包出去的1800棵象牙芒果也收了回來,由于人手不夠就讓在昆明教書的大兒子辭職回家幫忙,直到2021年的今天十多年過去了,劉宗順父子倆仍一起種芒果。父親劉宗順見證了華坪縣從煤礦山到芒果山的歷史變遷,他本人也為華坪變綠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從1988年到2021年33年時間,劉宗順逐漸變老,芒果山越來越綠。
(圖為綠油油的芒果林)
30/31
(圖為劉宗順在果園)
(圖為劉宗順家的芒果林)
32/33
芒果的“產出”到“銷出”這一過程可以說是脫貧的最后一公里。這其中涌現出的創業者則在“脫貧最后一公里”這一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鄒杰便是華坪芒果產業脫貧中的典型人物,她所創辦的金芒果公司作為民營企業又為產業扶貧貢獻著重要力量;芒果大戶李德春和其他芒果果農也為華坪從“黑”到“綠”,由“貧”到“富”貢獻著重要力量。
(圖為2020年全國十佳農民現場,左起第四個為鄒杰)
華坪金芒果生態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鄒杰榮獲2020年度“全國十佳農民”稱號,云南省唯一獲是選者。“我有一個夢想,未來讓大伙兒開著寶馬種芒果!”——這是鄒杰在現場說的話。這個夢想起源于鄒杰的童年,鄒杰在采訪中表示,她小時候在農村長大,有著特別深的土地情結,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在農村里跟爸爸媽媽一起種地,種了很多蔬菜還有其他農作物,但很多時候種出來一兩毛錢一斤都賣不出去,只能爛在地里。而在2008年,華坪縣還沒有芒果的深加產業,農戶的次果賣不出,而處理次果僅有挖坑深埋的方式。
鄒杰說:“如果能幫果農把芒果銷出去,或者加工好了以后賣出去也是一件好事情,再者食品也是一輩子都必須的。芒果它有300年以上的壽命,芒果產業如果我們做得好的情況下,好好經營它可成為百年企業。”從 2008年起,鄒杰投身芒果事業,成功轉型綠色企業家。
2009年,鄒杰與芒果結緣,創立了華坪金芒果生態開發有限公司,自公司創立之初,她始終堅持“讓麗江芒果走出去”的目標,經過10余年的發展,在華坪這片金沙熱土上,讓芒果這枚“金果果”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法寶,讓華坪芒果走出了大山,走出了國門。
(圖為湖邊的芒果樹)
芒果姐姐:讓鄉親們“開著寶?馬種
芒果”?
34/35
為增加果農收入,借助成熟的生產線,鄒杰每年向華坪全縣芒果種植戶大量收取尾次果,將不同類別和成熟度的芒果用于適合的商品生產線,解決了尾次果帶來的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和錢財損失,避免出現大部分尾果滯銷的問題,讓原本會扔掉、爛掉的芒果成了農戶又一利潤增長點。
小組成員采訪果農李德春的時候,了解到次果收購的相關問題時,李德春表示以前沒有很多人來收購,偶爾有人零星的收一些進入廣西,福建這些地方的水果加工企業。金芒果做起來之后,把老百姓的果品包括次果都收完。剛開始做的時候可能銷路沒有打通,別人對華坪這邊的芒果產品并不是很認可,雖然沒有出現停滯的問題,但價格并不是很高。這兩年銷路變好,次果的價格也在上漲。老百姓開玩笑說有了金芒果吃飯不發愁,這意味著果農的次果賣了一整年的米錢,油錢。次果問題的解決對于華坪整個芒果產業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圖為芒果姐姐鄒杰)
目前,華坪金芒果生態開發有限公司已經成為一家集芒果種植、銷售、產品深加工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公司,“麗江金芒果”商標被認定為“云南省著名商標”。公司現有現代化、標準化芒果種植示范園區6000畝,承擔著華坪縣芒果新品種培育和研發任務;還有現代化的無菌生產車間。2019年,公司生產芒果原漿1930噸、芒果干190噸、速凍產品210噸。截至目前,華坪芒果種植面積達37.8萬畝,居云南第一。2020年全縣芒果產量33.5萬噸,產值23.9億元。
多年來,鄒杰努力讓更多的農民共享芒果產業發展成果。公司在建設芒果基地的同時成立了農資部門,以“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動基地周邊貧困戶種植芒果,為貧困戶發放芒果苗、農藥、肥料,并定期對合作社種植人員和村民進行培訓。公司聘請了芒果專家擔任技術顧問,定期對合作社種植人員和石龍壩鎮基佐村一帶貧困戶進行晚熟芒果控花技術、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技術培訓,用技術支撐嚴格監控產出果品的過程,使果農能種出優質放心的產品而獲得更多經濟效益。
(圖為金芒果公司芒果分揀生產線)
(圖為芒果種植戶李德春)
(圖為金芒果公司大樓)
36/37
2009年金芒果生態開發有限公司建立有了工廠之后,華坪的芒果價格開始上漲,農民的次果問題得到了解決,次果不再流向市場,市場保證高品質的果品,芒果就越來越好賣。好理念保證了芒果品質,大家都這樣做,芒果品質就越來越好。老百姓非常講實惠,一但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就不會出現次果被浪費、滯銷等問題。同時,鄒杰憑借著商業嗅覺,積極搶抓電商發展機遇,通過“互聯網+”解決芒果銷售問題,憑借芒果產業發展帶動更多的農民共享發展紅利。
通過產業帶動,公司在芒果種植、加工、銷售環節先后解決了當地1.5萬人次就業。公司的芒果深加工車間每天招收約100余名周邊的農民參與車間生產管理,華坪縣更多的人通過芒果產業實現了增收致富。很多農民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他們在自家門口,就能從芒果產業發展鏈條上獲得穩定收入,果農通過種植芒果已經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
華坪芒果種植業從六十年代就開始發展,從60年代開始引進了很多產業進來,最后成功的是芒果產業。當以往的荒山漸漸綠了起來,芒果種植戶的口袋也隨之鼓了起來。而受益的也不僅僅是那些果農,周邊的非芒果種植戶也能在芒果采摘期間貢獻自己的勞動力,獲得相應受益。
在了解龍頭村農戶芒果種植情況時,果農李德春表示這兩年收益可以的,疫情有影響,畢竟按去往年沒有疫情的情況下,價格還要再高一點,但總體來說沒有出現滯銷的情形。“這一方面主要倡導無機綠色種植,按這種方式種植出來的芒果品質很好,消費者食用的放心,果農賣的也放心。種植芒果給老百姓帶來了很大的實惠,這兒的老百姓以前大多都是挖煤,傷了身體,賺了票子,以前用命換錢,現在不一樣了。芒果產業最先也在龍頭村發展起來的,富起來的人比較早。目前來說,整個龍頭村還未脫貧的人口相當少。以前干活兒的人還需要去接他們,現如今他們都自己開車上來干活。”——李德春說到。
(圖為果農背芒果)
(圖為金芒果公司加工車間)
38/39
據我們去扶貧辦了解到的相關信息,芒果對扶貧具有促進作用,但華坪縣很多地方還是不適合種芒果,芒果產業的幫助是不是很有限,關于這個問題,李德春給了我們回應。他表示不是這樣的,目前來說就只有幾個鄉鎮不能種植,但是華坪芒果在用工的時候,大多數的工人都是從那些鄉鎮過來的。其實也間接地創造了就業崗位。在芒果收獲季節,家家戶戶都是關門閉戶,老老少少幾乎全在果園里,高峰期的時候,果園每天有將近兩萬人在工作。
華坪縣17萬人口,平均每人兩畝芒果地,全部采摘完銷售出去,需要非常多的勞動力,采摘的時候工人需要提前一個星期預約,背果的工人每天的工錢能到260元左右,這還算低的,有的每天能達到400-500元。“如果還貧困,只有一種情況就是思想懶惰,不想勞動,有的農戶一家三口出來背芒果,一天的純利潤能達到1000元左右。果農收割芒果,從7月份到11月份總共五個月,五個月每個家庭的收入都是很可觀的。”——李德春說到。
而果農趙順品也表示前幾年銷路不好,芒果種出來也心焦,這幾年華坪幾大企業,特別是金芒果公司在外面大量做了宣傳,芒果銷路越來越好了,年年都在上升。在果園忙活的趙順品停下手中的活跟我們說到:“我家種了32.7畝,每年的產值也沒少于45萬,我現在買了兩輛車了,以前我也沒想到能夠天天開著車種芒果。”
華坪縣石龍壩鎮德茂社區1組建檔立卡貧困戶徐加國,通過參加華坪縣組織的芒果技術培訓,不斷學習芒果種植技術,標準化種植管理家里的33畝芒果,于2015年底貸款拆除并重建了受災的房屋,2016年光榮脫貧出列。目前,徐加國家每年芒果收入都在10萬元左右。“今年芒果賣了,我就能還清30萬元的建房貸款了。”——徐加國說。
華坪縣石龍壩鎮臨江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山宗文說到:“通過芒果產業,我們村整體來說情況都比較好,全村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可能占到60%左右,10萬到50萬的占到20%左右,有10%的在100萬左右,最高的一戶是150萬”。
昔日,煤礦產業給華坪的老百姓帶來一定的經濟利益,但是環境被污染得滿目瘡痍。如今,走進華坪芒果林的山頭,一株株芒果樹綴滿花枝,青山綿延起伏望不到邊,山腳下一幢幢精致的小洋樓很是亮眼。在這個以山地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區,絲毫看不到荒涼和貧瘠,卻處處透露著豐收和富足。在華坪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離“大伙兒開著寶馬種芒果!”的夢想越來越近。
(圖為芒果收獲季節李德春家工作場景)
(圖為芒果果農)
40/41
華坪縣產業“加減法”
礦山開采能夠帶來較大的經濟利益,但采礦也容易讓綠水青山蕩然無存。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朱育帆學者甚至認為:“采礦是目前最大規模改變土地利用方式和損壞陸地生態系統的有組織的人類活動”。
文/樹潤久
幾乎每一座傳統礦場都有如下弊端:從地表看,礦山開采造成地形地貌的破壞與景觀破碎化,礦區表土常被清除或流失殆盡,被大型設備碾壓后的土壤板結嚴重,常年寸草不生;從地下看,原有的局部水循環過程被改變,地表徑流的下滲過程和地下水的流向被破壞;從生態影響看,礦區也經常是重金屬進入人類食物鏈的源頭,采礦活動導致生物棲息環境消失和物種多樣性降低……
華坪縣的德茂村,以前村里人的工作大部分和挖煤有關,大部分人的收入都是來源于挖煤,村民張有福介紹,整個華坪縣都是煤,在德茂村大大小小的山上,直下70米就是煤,當時甚至出現了“一天三頓飯,頓頓靠煤礦”的場面。但是不合理的開發使得一些不可再生的資源正逐漸被消耗殆盡,也嚴重污染了地方的自然環境。因此,想要順利推進煤礦去產能,實現我國煤礦產業全面穩定的轉型,就必須考慮如何平穩順利地實現地方煤礦產業的轉型升級,解決去產能工作背后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通常,人們將歷史上資源型城市的命運,形象地總結為“春蠶型”和“蝌蚪型”,即:“春蠶型”城市像春蠶作繭、絲盡而亡,最后棄城而走、整體搬離;而“蝌蚪型”城市則像蝌蚪跳上岸,擺脫對資源的依賴,蛻變成“青蛙”,即使資源枯竭,城市也會可持續發展。華坪縣作為一個資源型城鎮,開采規模相對來說比較小,但是“春蠶和青蛙”仍然有借鑒意義。做“春蠶”還是當“蝌蚪”,選擇的關鍵在于如何看待并解決全面轉型、協調發展的問題。
華坪縣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金沙江中段北岸,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在煤礦產業的黃金十年中(2004年到2013年間),煤礦撐起并推動了整個華坪縣域經濟的增長和發展,但隨著2014年煤礦企業的全面停產整合,全縣經濟也呈斷崖式下跌。在全國煤礦產業去產能的大環境下,華坪煤礦業這幾年也一直在做“減法”。這個曾經作為拉動麗江經濟增長主力的工業縣城,目前也正面臨著我國煤礦產業的共性問題與危機。一方面是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對煤礦資源過分依賴、過度開采導致的資源枯竭問題,另一方面則是由于開采和利用方式過于粗糙、低級所帶來的資源浪費和環境問題。
(圖為廢棄礦井圖? ?來源:網絡)
減產能,促進產業升級
(圖為廢棄礦井圖 來源:網絡)
42/43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全縣經濟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考驗,依靠煤礦產業的初級產品和資源環境的透支來支撐整個縣域經濟發展的方式已經難以為繼。當地政府也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并開始著手引導煤礦產業的轉型升級,讓產能低于標準的企業有序退出。
但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華坪煤礦也面臨著我國大多數煤礦產業所面臨的共同難題。第一,缺乏資金。想要轉型升級勢必需要大量的資金來支持引進技術和人才,但隨著去產能政策的不斷推進和深化,在煤礦經濟呈斷崖式下跌的情況下,煤礦企業經營越發困難,資金的獲取則更難。第二,難以引進技術人員和技術設備。華坪雖是一個煤礦大縣,但地處云南邊陲地區,不管是煤礦產業轉型過程中所需的人才,還是相關的技術設施都是很難獲取和引進的,在缺乏資金支持的情況下更是難以實現。第三,人員分流和安置問題。煤礦產業轉型升級或退出過程中,導致從業人員大量下崗,該部分人員的再就業或安置也是去產能政策推進的難題之一。?
因此,華坪縣煤礦產業的轉型不應該只是模仿國內大多數煤礦產業的轉型方式,即:僅僅只在煤礦產業自身的基礎上考慮轉型升級(革新技術、發展新型碳化工產業等)。而是要思考在煤礦產業持續走低并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的情況下,既要實現煤礦產業自身的轉型,還要尋找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優勢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加芒果,發展綠色產業
要實現華坪縣煤礦產業轉型,就要避免單純地淘汰原有產業或“一刀切”。華坪煤礦轉型不僅要實現原有支柱產業的縱深發展,也要根據地方的區域特征和區位優勢來轉變經濟增長類型,發展新的產業,以地方特色優勢產業來促進煤礦產業轉型。
準確定位和發展地方特色優勢產業,推動華坪煤礦產業的轉型或升級,就需要根據華坪縣獨特的區域和地理環境來尋找新的產業路徑和經濟增長點,確保經濟平穩發展,并解決產業轉型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
在煤礦產業轉型升級整合的這幾年中,華坪逐漸開始發展以芒果種植為主的綠色生態產業,截至 2020年2月底,華坪全縣芒果種植面積已達到37.8萬畝,年產量為33.5萬噸,總產值23.9億元以上 ,已有1.5萬畝芒果取得有機產品認證,全縣芒果種植面積占到全國的7%,云南的38%。芒果產業已然占據了華坪農業經濟的半壁江山,“麗江特產?華坪芒果”成為了華坪縣的一張新名片。對比華坪縣煤礦產業完成轉型升級、兼并重組后,保留的幾家煤礦企業年產量僅有90萬噸,產值3.15億元左右。可以看出,華坪縣芒果產業對地方經濟的貢獻已經遠遠超過了煤礦產業,以芒果種植為主的綠色生態產業已逐漸成為華坪經濟增長的新起點。
因此,發揮優勢做強第一產業,重點發展地方特色生態農業,堅持綠色發展的道路,既有利于華坪長久來以煤礦產業為主的發展帶來的資源依賴、生態環境破壞后的修護改善,同時也能有力地推動煤礦產業平穩順利地轉型升級和退出,解決產業轉型升級、退出產生的困難和問題。芒果產業的發展適應華坪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道路,也符合云南打好三張“綠色牌”的指導思想。
(圖為煤炭堆? ?來源:網絡)
華坪縣以芒果種植為主的綠色生態產業目前還處于發展的初期,在近幾年的發展中也凸顯出了很多問題,因此在推動華坪縣煤礦產業轉型升級和未來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如何抓住機遇、解決芒果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做大做強華坪芒果產業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這也是促進華坪縣綠色生態產業健康穩定發展的首要任務。
目前,以芒果種植為主的華坪特色生態產業還沒有完成其產業化的道路,產業化發展措施還
44/45
一加一減=生態轉好、生活富裕
存在落實不到位、不具體的情況,農戶缺乏科學種植的理念,沒有充足資金和優質勞動力的投入,沒有完善的產業鏈條和市場營銷體系,這就使得其相關產品存在市場競爭力弱、有市無名的問題。而想要通過利用特色生態產業來推進華坪煤礦產業的轉型升級 ,就勢必要認清現狀,解決特色生態產業在發展中的難題,只有保證特色生態產業持續健康的發展,才能實現產業轉型的平穩過渡。
? ? ? ?在準確定位特色優勢產業,明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同時 ,還需要堅定不移地以綠色發展為導向,才能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芒果種植為主的綠色生態農產業的發展,不僅能夠有效地促進華坪煤礦產業轉型,有利于華坪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能夠進一步改善地方環境。因此,只有推進綠色生態產業穩定持續的發展,才能有效推進煤礦產業的轉型升級,只有讓綠色生態產業成為老百姓的搖錢樹,才能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讓老百姓堅定不移地發展特色生態農業,順勢推進煤礦產業的平穩轉型。
煤炭產業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和能源支撐,但對煤炭資源的過度依賴,粗放型的開采模式和低效率的利用方式,造成了我國煤炭資源的枯竭和浪費,還對環境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污染。
近年來,國家在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情況下,大力推行和支持煤炭產業的轉型升級,但效果欠佳。國家發改委提出,煤炭去產能將逐步以總量性去產能為主轉向結構性優產能為主,從以退為主轉向進退并重,通過先進產能有序地增,實現落后產能盡快地退,既優化存量資源配置,又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
隨著去產能的深入,煤炭在釋放先進產能和產量方面都逐漸向山西、陜西、內蒙“三西”地區集中,同時國內部分地方小煤礦的關閉退出力度也遠遠超出預期。那么這些主要以煤炭產業作為經濟支柱來發展縣域經濟的城鎮,在煤炭產業加速轉型或退出的局面下又該何以為繼?
(圖為礦坑花園? ?來源:網絡)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或許可以在華坪縣的產業轉型中找到答案。首先,華坪縣從政府層面統一思想,明確方向,凝聚產業轉型的共識和力量。第二,解決產業轉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落實煤炭行業準入制度以及煤礦關閉的相關規定。篩選和處置“僵尸企業”,充分利用市場化和法治化的辦法去產能、整頓和清理違法違規產能、控制新增產能,積極鼓勵和支持發展先進產能,按照依法開采、安全環保、經濟高效的可持續綠色發展原則,逐步實現去產能和產業轉型。具體措施是:(一)針對符合條件核準繼續經營的煤炭企業,
(圖為金沙江)
華坪縣產業轉型于資源依賴型
城(鎮)的啟示
力爭政策性資金的支持,引進技術人員和技術環保設備,在現有的條件下爭取煤炭產業的縱向融合,即深化、細化、轉化、凈化和升級。并積極支持和引導符合條件的優勢煤炭企業進行合理兼并重組、升級,實現煤炭行業的集中化、規模化、專業化、高效化,確保做大做優。(二)停止對落后產能的金融支持,加快對落后產能的淘汰。鼓勵符合去產能條件的煤炭企業自動關閉退出,加大專項獎補資金力度和范圍,多渠道分流、安置失業人員。(三)聯合地方金融機構來解決煤炭轉型升級、退出中的債權債務關系,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開展債轉股。第三,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發展地方特色產業。華坪縣就是根據地方的自然環境,因地制宜的發展以芒果為主的綠色產業來進行產業轉型的過渡。在多年探索中摸索出“礦主轉行,礦工轉崗,礦山轉綠,礦區轉穩”的“四轉”模式,積極發展綠色產業。通過地方政府的推進和企業的帶動下,華坪縣解決了去產能和產業轉型升級中的困難和問題,讓分流職工有事可做,有錢可賺,讓企業有信心從煤炭產業中抽離資金來發展地方特色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地方特色產業,以穩中求進的總基調,順利推進煤炭產業的轉型升級、退出。第四,突出強調“綠色發展”理念,引導并鼓勵煤炭企業和分流員工發展特色生態產業,優化貸款政策,加大政府指導和扶持的力度,既有利于解決地方生態問題,也為煤炭產業的轉型升級和退出創造積極條件。
(圖為礦山上修復的植被? ?來源:網絡)
在資源依賴型城鎮的產業轉型上,華坪縣所取得的成績是相對可觀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對于轉型效果明顯的資源型城市來說,無論是資源開發處于上升階段、資源型產業發展勢頭強勁,還是經濟發展基本擺脫了資源依賴,形成了新的發展路徑,如若不在生態環境上居安思危,還是會回到以前“一年到頭不開窗,瞅啥都是霧蒙蒙;刮風下雨臟水溢,外出回來變泥人”的老路上來。
46/47
(圖為金沙江? ?來源:網絡)
2021年1月11日,為了完成我們的畢設選題,我出發前往云南省麗江市華坪縣。作為一名新聞學子在民大新聞傳播學院學習了四年,這次終是以一個準新聞人的身份,去完成一個新聞作品。雖然在四年的課程學習中,我們也有相應的實踐課程,去實踐中了解新聞,這當然也給我們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工作基礎;但是,以學校為半徑的新聞實踐太過于薄弱,無法錘煉作為新聞工作者的能力。所以這一次在校園外的新聞實踐必將會對我們未來的工作大有裨益。
我們此次前去華坪縣作產業轉型和扶貧方面的新聞素材采集,去了解產業轉型進程中的困難和在這樣背景下涌現的突出個人。芒果產業作為華坪縣產業轉型和扶貧工作的支柱,是我們素材采集的重點,而我們的主要采訪人物是被稱為“芒果姐姐”的企業家鄒杰。早在去年年底,我就查詢到了鄒杰的聯系方式,并且聯系到了她,而且溝通交流的過程對我來說異常順利。這在讓我感到喜悅的同時我也在反思我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除了對方表示愿意配合我們工作,還有一點應該是我們當學生當的太久了,一些新聞人物對于我們來說已經預設成了長輩,或者領導。所以我們去表達采訪意愿時,總以仰望的姿態去溝通,而忽略了雙方本來就平等這一客
48/49
手記
啟程
文/商龍軍
觀存在,這無形中成為了我們去完成新聞作品的第一個難關。就如這次聯系“芒果姐姐”鄒杰,她作為鄉鎮企業家,不僅個人成功了,還帶動周圍的村民一起致富,為脫貧攻堅貢獻力量,并且由此登上央視的新聞版面。在多方面的加持下,她在我的心中已然成為一個完人,與她溝通,請求她配合我們完成畢設作品,使我很難開口。然而真正的聯系過程確是很順利的,這是我聯系鄒杰過后那種竊喜的原因。那么由此,我認為在往后的新聞工作中,我們應當在潛意識里行成一種與新聞人物相平等的概念,不論對方是社會名流,企業大亨,還是蕓蕓眾生,勞苦大眾。修正“書生意氣”,這對我們的工作是有很大幫助的。
? ? ? ? 到達華坪縣后,我感到了一種無力感,并且無限趨近于陌生給我帶來的感覺,即人生地不熟的壓迫感。這是我在以往的課程實踐中從未有過的感覺,真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是我必須克服的,方法是拿出原計劃表,按計劃進行。安頓好自己后,我開始聯系采訪對象,溝通過程跟預想的一樣,很順利。商定好明天的行程后,我的內心也平靜了下來,剛到華坪時的那種感覺也消失了。但是到目前為止,一切是不是有點過于順利了。作為鄉鎮企業,雖然不至于日理萬機,也不能如此配合幾名學生完成作品吧,陰謀?應該是我多想了。
(圖為樹潤久和商龍軍)
(圖為麗江地圖)
(圖為木瓜樹)
50/51
次日,我按計劃來到了“芒果姐姐”鄒杰的公司,行程安排是先到公司熟悉一下公司概況,然后參觀他們的車間。這一期間由于不涉及采訪的人物,且我的組員到華坪還有段距離,所以我一直跟在公司的曾毅勇副總經理后面。在短暫的接觸下,我感覺此人很熱情,向我接受他們公司的時候,所表達的內容很系統,對于芒果扶貧的話題也有自己的見解。總體來說,我獲得了很多具有價值的消息,但是這些信息總給我一種被雕琢過的感覺。我想著可能是他們接受過多次采訪所致吧。
在來到華坪的第三天,小組成員也到齊了,我們也在這個時間采訪到了“芒果姐姐”鄒杰。在采訪過程中,我發現鄒總的表述能力更出色,我們問她答的問題更加系統且完整。表現出對個人人生的自信,對大環境的了解,對民生的關注,對后輩的提攜和對未來的憧憬。那么這些信息,我們希望在一階段對村民的采訪中得到證實。于是,我們聯系到了幾戶芒果種植戶,這其中也包括了之前的一個貧困戶。采訪過程中,面對我們的鏡頭,我們的采訪對象所表述的內容終于是不系統的了。傍晚,我們回到住所整理采訪素材,校對后發現之前鄒總所說即公司其他員工表述的消息是客觀的,真實的。只是在脫貧攻堅中他們出了名,被各種媒體報道后,行成了自己的“話術”而已。這使得我們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之后一天,我們去到政府的相關部門,希望可以獲得關于芒果產業扶貧的資料,但是由于缺乏相關資料,遭到拒絕。鑒于我們學生的身份,這屬于正常,于是我們決定從政府公開的信息中整理出我們需要的信息。
對于這次的采訪,我的感覺是意猶未盡,明明交流了很多,但正真有用的卻很少,一對比很是失落。如果直接問深層次的問題,有過于激烈,顯得不禮貌。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找到兼顧效率與溝通技巧。
華坪之行帶來的新聞感想
文/陸萍
我們采取畢業設計的方式來結束四年的新聞學習。去麗江做畢業設計,這是我們四年來最接近新聞的一次具體實踐,不再是紙上談兵,之前課堂上所學有關新聞的理論,不再是條條框框,而變得深刻和具體。
一月初從麗江市前往華坪縣進行采訪。客車在中午十一點左右出發,逐漸遠離麗江市區,不知不覺就進入了山林,客車行駛在彎彎繞繞的盤山公路間,就是之前只有所耳聞或者在影視劇里才看到過的那種公路,客車行駛在山頂時往窗外看去,遠方是岑岑疊疊亦或棱角清晰的山脈,往下看不是深深的峽谷溝壑,便是如藍的江水,窗邊看下去有時是蔥綠的松樹,有時候山太陡峭會有懸空之感,心里會莫名生出一絲緊張。由于高速未通,這條唯一的公路上來往車輛很多,有很多的大型貨車,錯車都需要減慢速度,并且道路并沒有很寬,加之趕上了降溫,中途的時候窗外飄起了細雪,客車的行駛速度偏慢,前方道路車禍還阻了一會兒車。由于路程太遠,到下午晚飯時候,中途休息草草吃了頓飯便啟程繼續趕路,從山頂繞到山腳江邊,再順著江邊走一不小心又爬上了山頂,反復多次,終于在夜色降臨之后的幾小時,我們安全到達了華坪縣。
(圖為客車行駛在半山腰窗外風景)
52/53
我們在路上的時間,小商已經去金芒果生產基地踩點了。路上八九個小時的時間我在想,沿途周圍的村莊居民,去一趟市里往返得一兩天,交通真的不方便;大山的子民得靠大山吃飯,基本都是山地,也沒有什么規模化的種植,越來越理解為什么外出打工的人在增多,留守的孩子和老人也越來越多。有的故鄉可能不止盛放不下夢想,連生存都得拼命。我明白,這是我第一次走過最長最繞的盤山公路,但這也只是世間千萬條盤山公路之一,沿線或許也生活著許多素未謀面的人,當我們開始關心,無數的遠方和無數的人或許就都與我們有關呢;我所理解的新聞,它要關注人民群眾,關懷人民需要,它要替老百姓發聲。
華坪縣雖然遠離市區,但它從曾經的產煤大縣到今天的綠色強縣經歷了幾代人的發展,曾經的煤山如今已變成綠幽幽的芒果山,華坪在黑色經濟向綠色經濟轉型的道路上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華坪縣的產業轉型算是成功的,當我們深入華坪的時候親眼目睹了華坪如今的好山好水,與采煤時期的黑山污水形成鮮明對比;漫山遍野的芒果樹裝點了華坪的山頭,芒果產業的發展帶領廣大果農脫貧致富,綠水青山讓華坪人民的生活邁向金山銀山。新聞,得為歷史留一份底稿。采煤開礦時期給華坪留下的創傷需要記錄下來,產業轉型過程中的陣痛以及經驗教訓同樣值得記錄,芒果產業成功轉型的方法也有借鑒意義。我們了解觀察到一座資源依賴型小城依賴芒果產業成功轉型,以我們現有的學識悄悄記下一筆,那么我們不虛此行。
四年前報志愿,自己選的新聞學。我無意中在圖書館看過一本書,講的是一位女記者跟隨考察船前往南北極探險的故事,女記者記錄了一路上的所見所聞,考察隊中發生的趣事以及南北極的無限風光。當時看完心中不禁感慨,好生羨慕啊!或許是看到記者走四方見世界的精彩,亦或是被鐵肩擔道義的情懷所感動,新聞理想在我心中一點點萌芽。后來隨著學習的深入和閱歷的增長,新聞理想和情懷在剛上頭的時候現實的冷水又澆頭而來。學新聞這四年,學得多但不通透,感覺雜而不精,越往深處探索,發現距離真正的新聞越遠。
我或許是有一點新聞理想的,但沒有高尚到放棄其它東西的地步。時代的灰撲棱棱落下來,我也得接住自己的那部分。學計算機的人關心996,學法的人關心案件量刑,學醫的人關心傷醫事件,而學新聞的人則要關心一切,都說新聞無學,實則新聞更需要博學。本科期間通過對新聞的學習,方知自己淺薄,個人性格導致自己對道德感要求很苛刻;新聞教我們用事實說話,我極其討厭避重就輕的春秋筆法,但我無法確保自己有勇氣敢講百分百的真話,周旋于兩者之間,我會非常痛苦。聽過一句話,“這個行業的塔尖顯得更尖,成為塔尖所需要的努力、天賦和機遇也更多。所謂塔尖,卻又往往不代表著財富、聲望和成就,而只是一個能寫良心文章的位置。”不能更加贊同了。
(圖為樹潤久拍照側影)
(圖為金沙江沿岸風景)
盤點匆促而逝的畢設旅程,才發現,那些沒有形成文字卻深藏于心的片段,其實才是讓自己坦然面對新一段采訪旅程的密碼。
2021年已到了5月,在這五個月中,完成了畢業設計的采訪,去到了云南麗江的華坪縣。芒果姐姐鄒杰、芒果種植大戶李德春、當地政府和農業部,都是與這次采訪主題相關的對象。感謝成人之美的朋友們,雖在年初左膝摔傷,不太能正常走路,但也如愿到了現場,完成了這次的畢設任務。然而,在采訪完成后走在街上,有些失落。
一直以來,我對記者這個職業是充滿敬意的,我想一定是因為熱愛這個花花綠綠的世界,才選擇做記者的吧。從學新聞以來,我都不敢以新聞人或媒體人而自居,我知道自己還不夠格。本科學了新聞我還是很開心的,新聞教會我們真實是它的生命,至真至誠也成為我的做人準則,我相信極度的坦誠就會無堅不摧;我逐漸變得理性客觀,我會把自己打開傾聽更多的聲音,不再偏執的認為誰才正確;我對生活多了些許關切和熱愛,對無數的遠方和無數的人充滿了好奇,不止關心糧食和蔬菜,也向往詩歌和遠方;我開始明白發出聲音和保持沉默是同樣重要的事情,漠不關心和無所謂的態度并不是長大成熟的標志,不人云亦云是難得的人間清醒;我看到過新聞道路上的精神領袖,理想主義者們沒有等候火炬,在任重道遠的新聞之路上發光發熱。
采訪芒果姐姐的時候她談到創辦金芒果公司和品牌的初心,一直都是初心在提醒我們來時的路和未來方向。匆匆四年,也許僅有的些許新聞理想無處安放,但求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能用新聞教會我們的事繼續前行,利用新聞敏感永遠保持對世界的好奇,用責任當擔行萬里路去更開闊的地方,繼續燃燒做一個浪漫的人,勇敢走下去相信一路上鮮花繼續綻放!
那些沒有寫出來的文字
在采訪后,才窮盡了關于華坪縣的歷史資料,得知我所采訪的這些人,在華坪的產業轉型過程中有著未有人知的艱辛,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光鮮亮麗”的模樣,還有其中很多與煤礦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故事,但我卻沒能夠挖掘出。
在返程的路上,我一遍又一遍地回想我們這次行程的所有細節,他們身后都有著很多故事,我僅需找到開啟故事之門的鑰匙。可是由于自己的局限性,只推開了一扇門,取走了顯露在最上面、展示在最外面的故事。那些感人的細節、那些曲折的故事都還沒來得及浮出海面。如果自己有更多的知識儲備,有更多的閱歷,有更好的觀察力,本來可以得到更多的啟迪,收獲更多的財富。
但也會有那么一瞬間,我會告訴自己:我已經是一名真正的記者了。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我已經真實地記錄了自己的內心,不論在去采訪地旅程中我看到了什么樣地風景,遇到了什么樣地人,我的內心都擁有了不一樣的感知,而我此刻,所能做的,也就是把這一份內心的感知寫下來,不論它受我認知局限的多大影響,但至少每走一步,也看到了每一步所帶來的不一樣的風景。
(圖為芒果基地圖片)
(圖為金芒果公司墻上標語)
54/55
文/樹潤久
56/57
初次去華坪
(圖為芒果小分隊與農戶采訪中)
1月9日晚上從蘭州回到了麗江的家,那幾天的我處于生命中比較艱難的時刻,興隆山滑雪左膝嚴重摔傷,躺了一周多,剛好能夠站起來,還不太能走路。10日清晨,我從家里出發,讓哥哥開車把我送去車站,看著我十分艱難地行走,哥哥有些擔憂地說:“你這能行嗎?”我回:“不行也得行,我已經和隊友決定好今天出發,必須要行。”我還是比較遵守時間的,對于畢設,我想只要我沒死,我就得去到現場采訪。更何況,我現在只是一條腿受傷。就這樣,我和隊友就從麗江出發去了華坪,在大巴車上,腿不停地呻吟疼痛,我看著外面地風景,試圖去轉移些注意力。?
那是我見過最美的鄉村風景,1月份的金沙江畔早已有了春天的氣息,山上的草都綠了,路旁的樹也都發芽了,還有家門口各式各樣的花兒都開了,農戶背著青草從田野中過來穿過了馬路,回家把草扔給那些嘰里咕嚕叫的豬啊羊,山坡上站著的老牛眺望著江對岸的村莊,一縷縷炊煙從房頂升起,大概是誰家的奶奶,在火塘邊煮茶,等著去干活的爺爺回來喝。從山頂又繞到了江邊,此時,我抬頭去仰望,山上的石頭變的很雄偉,公路在它的眼里也只是一條小道,它受每一個過路人的敬畏,因為經過這里時,人們會想到生與死。
白天與黑夜在山谷中交替,我們也進入了華坪縣的一些村鎮,離縣城還有一段距離,我們可以在大巴車上開啟環游華坪鄉村模式了。大山深處的鄉村,一座座古樸的瓦房在田野邊佇立,家家戶戶的門口都有小池塘,不知是鵝還是鴨,還在水上撲騰翅膀,噼噼啪啪濺起水花。屋前屋后的山都種滿了芒果樹,就連公路旁,也整整齊齊地被村民安置上了一排芒果樹。這是致富果,沒準一棵樹,可以解決一個月的柴米油鹽了。進入了黑夜里,大巴車還在華坪的芒果山林中穿行,滿山的芒果樹在黑夜里把白天地綠裝換上了黑衣,漸漸地隱入黑暗中,準備與星空幽會。
華坪采訪之旅
“記者的工作是試圖打開櫥柜,用手電筒,手電很小,光芒有限,但是櫥柜很大——記者也不知道櫥柜里有什么,櫥柜里藏著一些故意不給人看的東西。”在去采訪之前,我從某本書上看來這樣一句話,表示很認同,后來在采訪的過程中,也證實了這一句話。
華坪在早年間是中國100個產煤縣之一,據當地地老人回憶,當時的華坪縣滿是荒山,雨天還經常發生水土流失,后來國家政策下來后,開始慢慢轉變產業結構,在這片土地上進行減黑增綠的算術。因為因地制宜,種植芒果,給當地居民帶來了環境和生活上的改觀。保護生態是一項需要蹄急步穩的工作,“恢復綠水青山”這條陸沒有任何捷徑,再艱難也要走到底。這也是讓每一座“禿頭山”披上“綠衣裳”的重要原因。
在采訪的過程中,了解到芒果姐姐鄒杰為了在華坪辦起芒果加工廠也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她和丈夫也把家里的礦井賣掉,轉型種了5000畝芒果,在她的芒果產業興起過程中,頗有褚橙的發展模式。雖然目前還在發展初期,但是芒果姐姐一個女性不顧丈夫和家人的反對,投身于綠色產業中,內心有一絲絲敬佩。
58/59
(圖為芒果基地)
但當我們去采訪當地政府時,卻沒有得到太多信息,去了幾個部門,都不愿意接受采訪。因此,我們便去找了農戶采訪。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去到了李德春家,他家在果子山上,精致的房子建在芒果林中,他們家爸爸媽媽還有他都是在種植芒果,在早年,李德春在昆明教書,后來,他回到家幫爸爸一起管理芒果園,150畝德芒果園,他說,一年掙個百來萬是可以的。果園里有一些工人在正在忙活,他們有些是從外地過來打工的,有些是本地農戶,這些人表示:“比起去挖煤,大家還是比較喜歡這一份田園工作。”
華坪并不是完完全全轉型了,還是有礦廠,但是生態環境的修復與改造注定是一場漫長的過程,哪怕發展的速度慢一點,也要保證前行的道路是對的。在整個采訪過程中,因為一些原因,煤礦的采訪是缺失的,這也是較為遺憾的地方。
從華坪采訪回來成稿的過程中,不斷受到施素雯老師的鼓舞與指點,老師一直在強調新聞需要的品質是:“不被采訪對象帶走,保持獨立思考”。一個采訪,只要有了“從權”這種意識,說明有點欠嚴謹。而我們這次的采訪過程,確實也欠缺了嚴謹。
但每一次采訪都不可重復,每次所能呈現的文字也是少之又少,少之又少的文字卻還是那么的不飽滿。就感覺,收獲有多少,遺憾就有多少。
不過這些遺憾就是不斷學習的最大動力吧。未來可期可待。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金城五月,草長鶯飛;白駒過隙四年一去難返,夏蟬耳語昨日時光不可留;行文至此,唯有不舍與感激。
在完成畢業設計的過程中,首先感謝施素雯老師的耐心指導,感謝老師寶貴的意見,讓我們的畢業作品得以成型;同時也感謝四年來悉心教導我們的每一位老師,授業解惑、諄諄教誨,不勝感激。其次,感謝芒果姐姐鄒杰能從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接受我們的采訪,感謝金芒果公司的董總、曾經理,感謝他們對我們畢設作品的支持;同時還要感謝芒果果農李德春,華坪縣扶貧辦的相關工作人員,以及畢設作品制作過程中所有幫助過我們的人。最后感謝畢設小組的隊友,感謝我們齊心協力、合作愉快;也要感謝2017級新聞系的同學摯友們,與你們相遇成為大學里的美好記憶,期待我們再次相見于江湖。
承載了我們四年青春記憶的地方叫蘭州。“蘭州,總是在清晨出走;蘭州,夜晚溫暖的醉酒;蘭州,淌不完的黃河水向東流;蘭州,路的盡頭是海的入口。”轉眼,別離的日子就在眼前,畢業我們不說再見,只祝所遇之人萬事勝意、前程似錦,在深冬,在初春,在夏至,在秋末;也祝心里有萬千世界的我們,終有一天抵達萬千精彩。
致? ? 謝
The most promising winners are not the most talented, but those who are the best at exploiting every opportunity
最有前途的贏家不是最有才華的,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每一個機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