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精品va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网午夜_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_欧美人与物videos另

注冊

浙江省檔案館《珍品博覽》電子書刊

珍品博覽

浙江省檔案館館藏珍品系列叢書

珍品博覽

浙江省檔案館編

XXX出版社

前言

? ? 檔案記錄歷史,承載著重要的歷史文脈。在我省各級綜合檔案館卷帙浩繁的館藏中,保存著許多珍貴檔案,它們的內容精彩紛呈、形式豐富多樣,既有風云激蕩的歷史宏卷,也有令人感慨的國家記憶,更有蘊涵其間的文化基因,可以讓人找尋浙江精神背后的文化故事。
? ? 浙江省檔案館“珍品博覽”收集了有關浙江抗日軍民救護遇險盟軍、湯壽潛、館藏書畫、館藏名人手札和錢塘江大橋五個主題內容。一幅手繪的講義插圖,一本發黃的信件手稿,是歷史的滄桑與燭照,也是傳統的厚重與延續。

浙江省檔案館

《珍品博覽》電子書刊編委會

主任
副主任
成員

楊一一
王二
章三
張五六

楊小小
吳七七
楊九

鄭四
李八

目錄

I want to
tell you something

? 尋找檔案里的初心和使命

結語

浙江抗日軍民救護遇險盟軍
湯壽潛
館藏書畫
館藏名人手札
錢塘江大橋

一?
二?
三?

? ? ? 浙江抗日軍民救護遇險盟軍檔案已列入第三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 ? ? 1942年4月18日,美國空軍杜利特爾中校率領16架B-25型轟炸機對日本東京等城市進行轟炸。完成任務后,因與地面失去聯絡,15架飛機在中國浙江等省墜毀。同年10月初,裝載1800多名英國被俘人員的日軍運輸船“里斯本丸”號,途經浙江省定海縣東極鄉海域時被魚雷擊中沉沒。
? ? ? 該檔案文獻客觀地記錄了這兩起事件中,浙江抗日軍民勇救美國飛行員和英軍戰俘的事實,體現了中 國人民偉大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真實地再現了二戰期間中、美、英三國人民共同抗日,用鮮血和生 命在反法西斯戰場上筑就友誼的歷史,多年來在國 際上有重大影響。

01

浙江抗日軍民救護遇險盟軍

浙江抗日軍民救護遇險盟軍

美國空軍杜利特爾中校及機組人員與救助他們的中國朋友在浙江臨安的合影。前排左四為杜利特爾

護送美國飛行員的轎資、人力車費收條

浙江抗日軍民救護遇險盟軍

江山縣長臺鎮和清湖鎮居民因營救美國飛行員而被日軍殘殺暨房屋財產損失表,計被殺害27人,房屋被焚毀等財產損失40萬元

浙江定海縣東極鄉鄉公所查報1942年救助英國戰俘經過情形

獲得浙江漁民救助的英軍被俘人員伊文斯(前排左一)、詹姆斯頓(前排中)、法倫斯(前排右一)和參與營救的中方人員合影留念

浙江抗日軍民救護遇險盟軍

1948年4月12日,英國大使館至函中國外交部對舟山東極漁民救助英國被俘人員表示感謝。

1946年3月26日,飛行員波特寫給朱學三的感謝信。由于種種原因,該信一直沒有寄出,到1990年重聚時,波特才將信親手交給朱學三

浙江抗日軍民救護遇險盟軍

1990年,美國考察團贈給中國營救人員的“多謝牌”,上面有44名被救飛行員的簽名。

1992年,時任美國國防部長切尼在辦公室接見救助過美國飛行員的朱學三(右一)等5位老人

一起走進清末民初實業家、政治活動家壽潛和他的時代。

圖源于網絡

02

近代歷史變局中的過渡人物:湯壽潛

1892年中進土,入翰林院為庶吉士,
1893年在國史館任協修,
1894年授知山西鄉寧縣,
1895年任金華麗正書院山長,
1899年任湖州南潯潯溪書院山長,
1904年任上海龍門書院院長。
1905年清廷授予四品京卿,總理全浙鐵路,主管滬杭甬鐵路修建事宜,建成浙江省的第一條鐵路滬杭線,約300余里。并因堅決反對郵傳部與英國締結出賣路權的借款草約,積極參與以維護路權為目的的浙路風潮,成為浙江保路運動的著名領袖。

湯壽潛,原名震,字蟄先(仙),生于1856年,會稽山陰天樂鄉(今屬蕭山)人,我國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和實業家,辛亥革命后的浙江首任都督。 湯壽潛早年受維新思想影響,于1890年寫成《危言》四卷,主張變法,從而一舉成為江南戊戍維新的著名人物。

1906年湯壽潛還與張謇組織預備立憲公會,擔任副會長,從而成為與張謇齊名的清本立憲派的領袖,史稱“南湯北張”。
1907年任學部咨議官。
1910年因上書朝廷,彈劾郵傳部盛宣懷媚外禍國,反對袁世凱,而被革職。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杭州新軍起義,成立浙江軍政府,湯壽潛被推舉為浙江都督。
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湯壽潛為交通總長(未赴任),4月改授赴南洋勸募公債總理,5月歸國,7月復任浙路公司理事正長。
1915年湯壽潛回家鄉,1917年6月病逝。

湯壽潛

湯壽潛照片一幀

?湯壽潛

浙江紳士籌辦全省鐵路并請派員總理奏。光緒三十三年七月二十八日(1905.08.28)-1

浙江紳士籌辦全省鐵路并請派員總理奏。光緒三十三年七月二十八日(1905.08.28)-02

浙江紳士籌辦全省鐵路并請派員總理奏。光緒三十三年七月二十八日(1905.08.28)-02

?湯壽潛

商部為奉旨同意浙江紳士籌辦全省鐵路并推兩淮鹽運使為總理,賞給湯壽潛四品卿銜事致兩淮鹽運使湯壽潛的照會。

農工商部為郵傳部聲明電路公司不得遵用公司商律而引起浙江省人民不滿事的批示。宣統二年十一月十四日(1910.12.15)

?湯壽潛

湯壽潛詩一首

憲法詳敘

湯壽潛墓碑拓片正文(馬一浮字,豐子愷畫,潘瑞生刻)1958年補刻

? ? ? 浙江省檔案館館藏的書畫作品,部分伴隨檔案接收近館,也有部分源于單位和個人捐贈,以及浙江當代書畫名家專為我館創作。年代起自明清,共計五百余幅,大多為名家所作。
? ? ? 本書選取了徐渭、藍瑛、杭世駿等20位名人書畫作品,每一幅作品各有特色,章法匠心獨運,一起感受撲面而來的文化韻味和視覺美感吧!

03

館藏書畫

館藏書畫

明代時期

明代是中國書畫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繪畫與書法,是在沿著宋元傳統的基礎上繼續演變發展。特別是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漸穩定、文化藝術的發達,出現了一些以地區為中心的名家與流派。總的趨勢初期元四家的影響猶存,前期以仿宋院體',為主;中期以后,以吳門各家為代表,回到繼承元代水墨畫法的文人畫派,占據畫壇主流。
整個明朝一代書畫藝術的演變發展,大致可分為前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但也不能截然分開,而是相互交替銜接的。

導讀

明代是中國書畫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繪畫與書法,是在沿著宋元傳統的基礎上繼續演變發展。特別是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漸穩定、文化藝術的發達,出現了一些以地區為中心的名家與流派。總的趨勢初期元四家的影響猶存,前期以仿宋院體',為主;中期以后,以吳門各家為代表,回到繼承元代水墨畫法的文人畫派,占據畫壇主流。整個明朝一代書畫藝術的演變發展,大致可分為前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但也不能截然分開,而是相互交替銜接的。
明朝一代書風,總的趨勢,是繼承宋元以來帖學的傳統。前期書法,直接師承元人,以草書楷書成就較大。明成化到嘉靖間,是吳門派繪畫活躍時期,同時也是明代書法藝術的興盛期。以祝允明、文征明、王寵、陳道復為杰出代表,被稱為吳中四家。明晚期書法以董其昌、邢伺、張瑞圖、米萬鐘各有不同成就,為當時著名的四大書家。以董其昌成就突出,影響最大。

仇英?(約1501一約1551)明畫家。字實父,號十洲,太倉(今屬江蘇)人,居蘇州。出身工匠,后為文微明所稱譽,從而知名于時,以賣畫為生。擅人物,尤長仕女,既工設色,又善水墨、白描,筆法或圓轉流利,或勁利有力,皆精工妍麗。山水多學趙伯駒、劉松年,青綠之作,細潤而風骨勁峭;亦善花鳥。晚年客于收藏家項元汴處,摹歷代名跡,落筆亂真。與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稱“明四家”。

《行別圖》

29.5厘米×370.5厘米 局部

《荷蟹圖》

133厘米×60.5厘米

徐渭(1521-1593)明文學家、書畫家。初字文清,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青藤道士,或署田水月,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幼孤,年二十為諸生,屢應鄉試不中,客東南軍務總督胡宗憲幕,以草獻《白鹿表》負盛名,于抗倭軍事多所策劃。性絕警敏,工書法,學米芾,行草縱逸飛動。中年后學繪畫,涉筆瀟灑,天趣抒發,特長花鳥,用筆放縱,水墨淋漓,氣勢旺暢。與陳道復并稱“青藤白陽”,代表明代中期水墨寫意花鳥畫的新格調,對后世影響很大。有《徐文長三集》、《徐文長逸稿》、《徐文長佚草》、《南詞敘錄》、雜劇《四聲猿》等。

補充:徐渭的藝術人生(視頻片段)

《山水圖》

151厘米×41.5厘米

藍瑛(1585一約1666)明末清初畫家。字田叔,號婕叟,晚號石頭陀、東郭老農,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以繪畫為業。擅長山水、花卉、蘭石,師法宋元,于黃公望用力尤勤。其畫力追古法,又能自成風范,后人稱之為武林派。浙派自戴進始,至藍瑛為極。
主要作品有《秋景尋詩圖》、《秋山紅樹圖》、《蒼巖嘉樹圖》、《白云紅樹圖》等。
對明末清初繪畫影響甚大,傳其畫法者甚多。

館藏書畫

清代時期

清代繪畫藝術繼續元、明以來的趨勢,文人畫依然占據畫壇主流,山水畫和水墨寫意畫盛行。
由于受董其昌南北宗論、繪畫理論的影響,清代畫壇流派之多,競爭之激烈,為歷史上前所未有。清初畫壇,受王室扶植的四王一以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為代表,成為畫壇的正統派。在江南,又有以明末遺民為核心的反正統派,代表作家有四僧和金陵八家等,他們的畫風影響整個清代。

導讀

清代亦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重要發展時期,被稱為書道中興的一代。它突破了宋、元、明以來帖學的樊籠,開創了碑學,特別是在篆書、隸書和北魏碑體書法方面的成 就,可以與唐代楷書、宋代行書、明代草書相媲美,形成了雄渾淵懿的書風。尤其是碑學書法家借古開今的精 神和表現個性的書法創作,使得書壇顯得十分活躍,流派紛呈,一派興盛局面。
清代書畫的收藏、鑒定等也與政治、社會的變化密切關聯。清初之際,許多明末流散書畫一部分為清宮收集,一部分為收藏家購進。著名的私人收藏家有梁清標、孫星衍、高士奇、安岐等。清代的收藏主體還是以皇室為主,以康熙、乾隆兩朝為最。清內府對古代書畫的集中收藏,使眾多傳世珍品得到妥善保管。

《松竹蕉桐圖》

80.5厘米×45.5厘米

華嵒(1682-1756)清畫家。字秋岳,號新羅山人、東園生、布衣生。離垢居士等,福建上杭人。曾在造紙作坊做徒工。少喜繪畫,在揚州賣畫甚久,晚年居杭州。擅人物、山水,尤精花鳥、草蟲、走獸,遠師馬和之,近受陳洪綬、惲壽平及石濤等影響。重視寫生,構圖新穎,形象生動多姿。時用枯筆干墨淡彩,敷色鮮嫩不膩,畫格松秀明麗,空靈驗宕,別樹一幟。工書,取法鐘繇、虞世南。能詩,有《離垢集》、《解弢館詩集》。

《梅花圖》

175.5厘米×38.5厘米

杭世駿(1695-1772或1696-1773)清學者。字大宗,號堇甫,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乾隆時舉博學鴻詞科,授編修,因主張“朝廷用人,宜泯滿、漢之見”,罷歸。
晚年主講粵東、揚州書院。學識淹博,長于史學及小學。曾受命校勘《十三經》、《二十四史》。
其詩多寫景記游及酬贈之作。也能文。著有《諸史然疑》、《三國志補注》、《續方言》、《道古堂文集、詩集》等。

王文治?(1730--1802)清書法家、文學家。字禹卿,號夢樓,江蘇丹徒人。官翰林院侍讀、云南姚安府知府。其書源出董其昌,兼法張即之,而得力于李邕,善以側媚取勢。與同時的翁方綱、劉墉、梁同書齊名。能詩文,間亦作畫。
有《夢樓詩集》、《賞雨軒題跋》等

方薰?(1736-1799) 字蘭低、蘭士,號樗庵、御兒鄉農,石門(今屬浙江桐鄉)人,一曰余姚。幼隨父游吳越閩,多見名跡,接首舊,遂兼眾長,詩、書、畫并妙,寫生尤工。清乾隆南巡,進《太平歡樂圖冊》百幅,得嘉獎。與奚岡齊名,時稱“方奚”。傳世畫作有《桃花圖軸》等。印宗秦漢,詩極清厚。有《蘭坻詩鈔》、《山靜居稿》、《山靜居論畫》及《井研齋印存》。

《山水圖》02

240厘米×31厘米

《書法(八屏條)》

147厘米×40厘米01

鄧石如(1743-1805)清篆刻家、書法家。初名琰,又字頑伯,別號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安徽懷寧人。
精四體書。篆書吸收漢碑篆額和唐李陽冰《三墳記》等篆字的體勢筆意,沉雄樸厚,自成面目,一洗過去刻板拘謹之風。篆刻得力于書法,蒼勁莊嚴,流利清新,沖破了當時只取法秦、漢璽印的局限,使篆刻面貌為之一變,世稱“鄧派”,也稱“皖派”。
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等。

姚元之(1773--1852)字伯昂,號薦青、薦青居士、竹葉亭生、晚號五不翁,安徽桐城人。嘉慶十年(1805)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升侍講,官至左都御史,后以事降內閣學士。工書善畫,所畫人物、花卉、果品不落時趨,生平所見粉本甚多,故落筆別有機杼,可與惲壽平、華喦爭勝。亦畫山水,畫近華喦,寥寥數筆精妙入神。善畫白描人物,嘗臨摹趙孟頫《羅漢十六尊》。工書法,尤精隸書,師法《曹全碑》,行草書得法于趙孟頫。
著有《竹葉亭雜詩稿》、《小紅鵝館集》。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樸存,早年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道光十二年(1832)舉人,累官浙江巡撫、閩浙總督、陜甘總督、欽差大臣、軍機大臣、兩江總督、東閣大學士、南洋通商大臣,為清末洋務派和湘軍首領,曾鎮壓太平軍及捻軍。
光緒元年(1875)督辦新疆軍務,討伐阿古柏侵略軍,收復烏魯木齊、和闐(今和田)等地,后在西北創辦蘭州機器織呢局等新式企業。
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爭爆發,督辦福建軍務,次年七月卒于福州,封恪靖侯,贈太傅,謚文襄。
有《盾鼻余藩》、《奏議》一百二十卷及《左文襄公全集》。

《書法(七言聯)》

135.5厘米×32厘米

俞樾( 1821--1907 )清學者。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道光進士。官翰林院編修、河南學政。晚年講學杭州詁經精舍。治經、子、小學,宗法王念孫父子,大要在正句讀、審字義、通古文假借,并分析其特殊文法與修辭。撰《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等。
能詩詞,重視小說戲曲,強調其教化作用。所作筆記,搜羅甚富,包含有學術史、文學史的資料。
所撰各書總稱《春在堂全書》。

《書法(七言聯)》

133厘米×29.5厘米

趙之謙(1829-1884)清末書畫家、篆刻家。初字益甫,號冷君,后改字撝叔,號悲盫、無悶,浙江會稽(今紹興)人。咸豐舉人。歷官江西都陽、奉新、南城等知縣。
精篆刻,初學浙、皖二派,后突破秦、漢璽印的藩籬,吸取古錢幣、鏡銘及碑版等篆字人印,講究章法,渾厚恬靜,別創新格。印側刻畫像,為其首創。篆、隸書師法鄧石如,并以魏碑筆勢寫行書。擅花卉蔬果,筆墨酣暢,設色濃艷豐厚,開清末寫意花果以金石人畫之先河。
有《二金蝶堂印譜》、《悲盫居士詩剩》、《補寰宇訪碑錄》、《六朝別字記》等。

《書法》

141.5厘米×47厘米

康有為(1858-1927)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后為保皇會首領。書法家、書學理論家。原名祖治,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別署西樵山人,廣東南海人。清光緒進士,任工部主事。
1898年在北京成立保國會,在翁同龢、徐致靖等人支持下,受到光緒帝召見,促成“百日維新”,失敗后流亡國外。
善書,取法《石門銘》。參以經石峪((金剛經》、《云峰山石刻》等。
著有《廣藝舟雙揖》一書,論書提倡碑版,攻擊帖學,有尊魏卑唐之說,對清末書風,頗具影響。另著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書》、《康南海先生詩集》等。

《書法(七言聯)》

128厘米×27厘米

張騫 (1853-1926)中國實業家、教育家。字季直,號音庵,江蘇南通人。清光緒狀元。
1913年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袁世凱即將稱帝時,辭職南歸。在南通繼續辦理實業和教育,提倡尊孔讀經。
擅書法,學顏平原,參以歐陽率更,筆取中鋒,與翁松禪相輝映。
有《張季子九錄》、《嗇翁自訂年譜》等,今有《張謇全集》。

館藏書畫

民國時期

自1911年至1949年,僅僅維持三十八年之久,其間社會動蕩,又經八年抗戰,然藝術的發展,無論文學、京劇、美術,仍然有一個可觀的面目。郭沫若先生曾用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文藝自由發展來解釋這一現象。
總的來說,民國書法的特征是繼承與延續。它不像國畫,在西風東漸的潮流中引入了西方的繪畫方法,書法始終固守著自身的傳統。民國書壇的主流書風基本上延續了清代后期的碑學風格,涵容碑帖的趨勢有所加強。雖然也出現了白蕉這樣的帖學大家,但帖學的聲勢規模遠不如前者。

導讀

按照孫洵先生在《民國書法篆刻史》中的概括,民國時期書壇影響最大的五大流派分別是:吳昌碩的“吳派”;康有為的“康派”;鄭孝胥的“鄭派”;李瑞清的“李派”和于右任的“于派”。
民國時期畫壇的情況大致是:以金城、陳半丁、溥心畬為代表的傳統畫派,從生活方式到審美趣味,繼承了清末畫家的傳統,并以研究和維護傳統繪畫為宗旨。 另一方則是以徐悲鴻、劉海粟為代表。徐悲鴻二十年代末留洋回國,三十四歲任北平藝專校長,他要求包括學習中國畫的學生都必須先畫一年的素描石膏寫生,從而掀起了與傳統畫壇勢力的挑戰。民國時期畫壇最活躍之地為上海、北京,廣州也算一個。海派畫家的領銜人物為吳昌碩,其主要成員有黃賓虹、王一亭、吳湖帆、陳之佛、張大千和張書旌。

《書法(五言聯)》

142厘米×37.5厘米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以字行,號騷心,又號髯翁,晚號太平老人,陜西三原人。清末舉人。1906年加人同盟會。曾參與創辦復旦公學。從1907年起,先后在上海創辦《神州日報》、《民呼日報》、《民立報》等,積極宣傳革命。
1949年春支持國共和談,謀求和平統一。后去臺灣,任“監察院”院長。長于書法、詩詞。書法初學趙孟順,后攻魏碑,以魏碑為基,融篆、隸、草法入行楷,獨辟蹊徑。中年變法,尤善草體,清潤散朗,深穆閑逸,深得智永《真草千字文》及八大山人草書筆意,自立風范,時稱“于體”。榜書寸字,揮灑自如,神韻超邁。1936年組織草書研究社,創辦《草書》月刊,集古代草書之大成,以“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為原則,集字編成《標準草書千字文》行世。
著有《右任墨存》、《于右任書法》、《右任詩存》、《右任文存》等。

壽桃

汪亞塵 (1894--1983)現代畫家。字云隱,浙江杭縣(今屬杭州)人。1927年與妻榮君立同赴歐洲考察藝術,遍歷法、意、英、德、比、瑞士及蘇聯等國。紐約藝術博物館、法國巴黎國立美術館、蘇聯美術館均收藏有其作品。
1980年回國,定居上海。傳世作品有《金魚圖》、《蒲魚圖》、《白荷圖》等。
著有《美術教科書》、《亞塵油畫集》、《藝術論文集》等。

《書法》

72.5厘米×40厘米

徐悲鴻(1895-1953)畫家、美術教育家。江蘇宜興人。少時刻苦學畫,后留學法國。
擅油畫、國畫,尤精素描,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人物造型,注重寫實,善傳達神情,其歷史畫寓意深刻。所畫花鳥、風景、走獸,簡練明快,富有生氣,尤以畫馬馳譽中外。
其書法造詣亦深,曾得康有為指點,作行書喜用中鋒,結體漫不經意,有稚拙的兒童體韻致。

附視頻:百年巨匠 美術篇

《芝瑞》

116厘米×41.5厘米

潘天壽(1897-1971)畫家、美術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頤,自署阿壽、雷婆頭峰壽者、壽者,浙江寧海人。長期從事繪畫活動和美術教學。早年與諸聞韻共創我國第一個國畫系,是現代中國畫教學的奠基人之一。
擅寫意花鳥和山水畫,遠師徐渭、朱聾、原濟等,近受吳昌碩、黃賓虹影響,布局善于“造險”、“破險”,筆墨有金石氣,樸厚勁挺,氣勢雄闊,題識跌宕疏斜,有黃道周風。能熔詩、書、畫、印于一爐,形成獨自風格。
又長于指頭畫。于畫史、畫論研究有素。
作品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治印談叢》、《潘天壽書畫集》等。

刺背圖

蘇昧朔1900--1966)字融和,號睡螺,浙江平陽人。
1926年畢業于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高師部。先后任上海浦江中學、甌海中學、溫州中學、浙南中學等校美術教師。
建國后,曾任溫州甌繡廠畫師、溫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副主任。平陽縣第一、二屆人民代表,溫州市政協委員。
1959年參加人民大會堂浙江廳設計工作。擅畫人物,作品有《蓬島傳經圖》、《恒河度法圖》、《八仙過海圖》,藏于溫州市博物館。

方介堪?(1901--1987)名巖,以字行,別署玉篆樓,浙江溫州人。曾任上海美專、新華藝專、浙江美院教授、西泠印社副社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中日蘭亭書會顧問。擅書法,尤精篆刻。治印初法趙之琛、徐三庚,后轉宗吳讓之,以典雅整飭漢玉印和細圓朱飲譽印壇,并對漢玉印有較深研究。
作品曾參加歷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及文化部組織的中國文化交流活動。
出版有《古玉印選》、《方介堪印選》、《璽文印綜》等。

? ? 浙江大地,鐘靈毓秀、人杰地靈,名師薈萃,前輩學人的論文手稿、工作筆記、各類證章等都是浙江省檔案館珍品博覽的重要收藏。

04

館藏名人手札

1

政治領域

2

經濟領域

3

文化領域

4

教育領域

5

軍事領域

Contents

目錄

? ? ? 浙江省檔案館珍藏有許多浙江籍或在浙
工作、生活過的近、現代著名人物的墨跡、手稿,主要包括書信、函、題詞、聘書、申請書等內容,品類繁多,內涵豐富,著名人物涉及政治、軍事、文化等領域。
? ? ? 館藏手札出自包括陳布雷、竺可楨、蔡培等,本書選取了16位名人及其手札,幾乎所有信札為首次向社 會披露和公開。 看這些書信,都可謂書界良品,傳遞了?豐富的傳統文化信息,鉤沉出那個時代人物的風骨和氣?質,既是時代變遷的見證,又是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獻。

館藏名人手札?

陳叔通(1876—1966),
名敬第,字叔通,浙江杭州人。清未翰林。

1904年東渡日本,入東京法政大學學習政治法律。
1906年學成歸國,在杭州創辦女子學堂杭州女學(后易名為杭州女子師范學堂)。
1911年被選為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同時擔任《北京日報》經理。曾參加反對袁世凱的斗爭。此后,長期擔任上海商務印書館董事、浙江興業銀行董事等職。
抗日戰爭勝利后,任上海市各界人民團體聯合會籌備委員會委員。
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第一、二、三屆主任委員。
1966年2月17日卒于北京。

政治領域

陳叔通給浙江省省長周建人的信(1962.10.27)

沈士遠(1880—1950),
浙江吳興(今湖州)人。著名學者,莊子專家。

曾任國立北京大學、 北平燕京大學國文教授。
1920年發起組織“教職員公會”。
1929年任浙江省政府秘書長、浙江省政府委員。
1930年任國民政府考試院考選委員會秘書長。
1932年任國民政府教育部秘書、湖北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江西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
1940年再任國民政府考試院考選委員會秘書長、副委員長。
1942年任國民政府考試院法規委員會委員。
1948年任國民政府考試院考選部政務次長。
1950年被聘為故宮編纂委員,不久逝世。

沈士遠給寧波中國銀行阮性存先生的信

陳布雷(1890-1948),原名訓恩,字彥及,筆名布雷、畏壘,浙江慈溪人。

1907年入浙江高等學堂(浙江大學前身)學習。1911年畢業后到上海任《天鐸報》撰稿記者。不久回寧波效實中學任教。1912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20年到上海參加《韋氏大字典》編譯。1921年任上海《商報》編輯主任。
1927年加入中國國民黨,任浙江省政府秘書長。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任國民黨中央黨部書記長。同年蔣下野,陳同時辭職,任上海《時事周報》主筆。蔣上臺后,又返南京任職。1928年當選為中央政治會議候補委員。1929年當選國民黨第三屆候補中央監察委員,任浙江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1930年任國民政府教育部常務次長。

陳布雷給國立浙江大學校長郭任遠的信(1933.12.23)

1931年任國民政府教育部政務次長,當選國民黨第四屆中央候補監察委員兼任中央宣傳部長。
1935年任蔣介石侍從室第二處主任兼中央政治會議副秘書長、中央宣傳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當選國民黨第五屆候補中央執行委員。
1937年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委員。
1939年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副秘書長。
1945年當選國民黨第六屆候補中央執行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后,任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秘書長。
1948年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同年11月13日自殺。
從1927年以來,長期追隨蔣介石,為蔣草擬文件,參與國民黨和國民政府的重大決策。
著有《陳布雷回憶錄》、《西安半月記》等。

陳立夫(1900—2001),
名祖燕、字立夫。浙江吳興(今湖州市)人。

1917年入北洋大學采礦科。
1923年畢業后赴美國匹茨堡大學留學,獲采礦學碩士學位。
1925年回國后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機要科長、秘書處長。
1928年任國民黨中央黨部調查科長。1929年當選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任中央黨部秘書長。
1931年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組織部長,中央政治學校代教育長。
1935年當選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局長,內政部中央國醫館理事長。
1938年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社會部部長。

1943年當選為三青團中央干事會常務干事。
1947年任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秘書長。
1948年任國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長。為國民黨“CC”系首腦人物。
1949年去臺灣。
1950年去歐洲,后赴美國。
1968年回臺灣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副會長,后任“總統府”資政、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
2001年2月在臺北逝世。
著有《唯生論》、《生之原理》、《孟子之政治思想》、《論理學研究》、《我與馬歇爾將軍》等。

陳立夫給杭州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經理蔡競平的信(1948.4.6)02

1914年進入中國銀行北京總行,先后擔任廣州、香港、上海分行經理及總行副總經理。1928年任中央銀行監事會監事。1930年任中國銀行副總稽核。
1933年任全國經濟委員會棉業統制委員會委員。1935年任中國銀行總稽核。1939年設立中英外匯平衡局,任五人委員會中的中國代表。
1940年任中國銀行副總經理。1941年任中國銀行代總經理。1946年任中央銀行總裁。1948年任國民政府財政部考察專員,赴美國考察。曾兼任中國保險公司、煙臺張裕公司、成都造紙廠等十幾個經濟機構的董事。
1952年任紐約斯泰公司顧問。
1960年任香港上海商業銀行行長。
1982年12月在美國去世。

貝祖詒(1892—1982),
字淞蓀,江蘇吳縣人。世界著名建筑大師
貝聿銘的父親。畢業于蘇州東吳大學、唐
山工學院。曾在盛宣懷創辦的漢冶萍煤鐵
公司統計部工作。

經濟領域

貝祖詒給杭州中國銀行行長金潤泉先生的信(1936年)

宋子文(1894—1971),
原籍廣東文昌(今屬海南省)人,生于上海。
早年在上海圣約翰大學讀書。后留學美國,
獲哈佛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哥倫比亞大學經
濟學博士學位,曾在紐約國際銀行工作。回國
后,到漢治萍公司任上海總辦事處秘書。之后
在上海、武漢等地金融、實業企業任職。

1923年赴廣東,被孫中山任命為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秘書、兩廣鹽務稽核所經理。
1924年在廣州創立中央銀行,任首任行長。1925年任廣州國民政府財政部長,統一廣東財政。曾當選為國民黨第二、三、四屆中央執行委員。
1926年任國民黨中央黨部商民部部長等職。1927年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長、中央銀行總裁等職。
1930年任國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長。1933年辭職。
1935年任中國銀行董事長。
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后,以私人身份赴西安奔走斡旋。
抗日戰爭爆發,勸募救國公債呼吁國際社會援助中國抗戰。

在香港居留期間與宋慶齡合作,擔任保衛中國同盟會長(后退出該同盟)。
1940年以蔣介石私人代表身份赴美尋求援助。
1942年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
1943年離美回國。
1944年代理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
1945年正式任命行政院院長。
1946年任全國最高經濟委員會主席。1947年辭去行政院院長職,任廣東省主席等職。
1948年宣布幣制改革后,又兼任廣州地區經濟管制督導員,將物資、資金向廣東轉移。
1949年去香港,后移居美國紐約。
1971年4月在美國舊金山逝世。

宋子文給杭州中國銀行行長金潤泉的信(1936.4.15)

徐悲鴻(1895—1953),
原名壽康,江蘇宜興人。幼年隨父習畫,
后留學日本、法國專攻美術。

1927年回國,任中央大學美術系教授、北京大學美術系主任、北平國立藝術學院院長等職。
1931年攜畫赴比、德、法、蘇等國展覽。1935年在桂林創辦廣西美術學院。抗日戰爭爆發后,隨中央大學遷往四川,屢以作品在東南亞與印度等地展售,得款救濟難民,并參加民主運動。
1942年任中央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抗日戰爭勝利后,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等職。
1953年9月在北京逝世。
著有《悲鴻素描集》、《悲鴻油畫集》、《悲鴻彩墨書畫集》等畫集。國畫以馬最著名。論文有《美與藝》、《中國畫改良論》等。(附視頻:【百年巨匠】徐悲鴻)

文化領域

徐悲鴻給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潘天授(壽)校長的信(1947.3.28)

俞平伯(1900—1990),
名銘衡,字平伯,以字行,浙江德清人。清代
著名學者俞樾的曾孫。早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文
科。

1918年加入新潮社。
1920年曾赴英國游歷,回國后任教于杭州第一師范學校。
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與朱自清等創辦《詩》月刊。曾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協理事、九三學社中央委員等職。
1990年10月逝世。
著有新詩集《冬夜》、《古槐書屋間》等;散文集《燕知草》、《燕郊集》等;論文集《紅樓夢研究》等。

俞平伯給浙江省人民委員會辦公廳的信(1962.12.12)

轉換后俞平伯1

蔡元培(1868—1940)
字鶴卿,號孑民,浙江山陰(今紹興)人。

1898年離京南下,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提倡新學。
1901年應聘為上海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并創辦《外交報》。
1902年與章太炎等在上海組織成立中國教育會,任會長,創辦愛國學社和愛國女學。同年應邀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1903年創辦《俄事警聞》。
1904年在浙江創建光復會,任會長。
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任同盟會上海分會會長。
1907年留學德國,至辛亥革命后回國。1912年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同年,辭職再度赴法。
1913年回國參加“二次革命”,反對袁世凱。失敗后赴德,提倡勤工儉學。

教育領域

蔡元培1928年4月被任命為中央研究院院長。

北京大學文科英文門第一次畢業合影
(1917年夏月)

191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對新舊各派學術觀點主張兼容并蓄,鼓勵新思想、新文化,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
1924年當選國民黨第一屆候補中央監察委員。
1927年北伐軍攻克杭州,出任浙江臨時政治會議委員曾一度代理主席。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任國民政府委員、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及中央監察委員、浙江省政府委員、代理司法部部長、監察院院長等職。
九一八事變后,主張抗日。

圖源于網絡

圖源于網絡

蔡元培給浙江省建設廳廳長曾養甫的信(1931.8.18)

1932年與宋慶齡等發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任副主席,致力營救愛國學生和民主人士。曾當選國民黨第三、四、五屆中央監察委員。
抗日戰爭爆發后,出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國際宣傳委員會委員,為抗日戰爭呼吁國際支持。后去香港養病,并進行抗日宣傳工作。
1940年3月在香港病逝。
著作編為《蔡元培全集》。

附:蔡元培珍貴影像視頻

竺可楨(1890—1974)
字藕舫,浙江上虞人。

早年入河北唐山路礦學校學習。
1913年畢業于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農學院。1918年獲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地學系博士學位。同年回國,先后任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教員、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
1925年受聘為商務印書館編輯。
1926年在天津南開大學任教。
1927年任中國科學社社長。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被聘任南京氣象研究所所長。
1932年任天文名詞編譯委員會委員。
1936年至1949年任國立浙江大學校長。1947年任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第三屆委員、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
1948年當選國立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竺可楨給中國紡織公司杭州辦事處的信(1946.6.19)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氣象學會會長,中國地理學會會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地球物理年國家委員;

1939年,竺可楨(前排左3)與貴州浙大校友合影

張之江(1882—1966),
字紫泯、子珉,號子姜。河北鹽山縣人。早年
投入新軍,任新軍第二十鎮下級軍官,曾加入
馮玉祥創辦的武學研究會。

1911年參加灤州起義,失敗后離職。
1912年任晉北東路軍司令部參謀、陸軍第十六混成旅參謀。
1914年任馮玉祥第十六混成旅團長。
1917年參加反對張勛復辟之役,在廊坊一帶擊敗辮子軍。
1924年隨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任國民軍第一軍騎兵第一旅旅長,代察哈爾都統。
1926年馮玉祥通電下野,接任西北邊防督辦、西北軍總司令,代馮統率西北軍。同年與奉直聯軍激戰于南口,失敗后撤到綏遠、寧夏,后隨馮玉祥響應北伐。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歷任國民政府委員、軍委會委員、立法院立法委員、禁煙委員會委員長等職。
1930年后任中央國術館館長,熱心體育事業。

軍事領域

張之江聘沈鴻烈先生為浙江國術館館長的聘書(1946.11.10)

轉換后張之江1

1936年晉升陸軍中將,后加授陸軍上將銜。
1938年1月,張之江應李宗仁邀請任第五戰區高級顧問,輔助李宗仁便于指揮西北系各將領,3月參與指揮了臺兒莊戰役。
1945年5月19日當選為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
1946年,7月31日,張之江晉任陸軍上將并退為備役。
1948年4月參加國民大會,5月任立法院立法委員。
1954年,張之江任政協全國委員會特邀委員,參加了第二屆全國政協會議,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
1969年5月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

閻錫山(1883—1960),
字百(伯)川,號龍池,山西五臺人。

1902年考入山西省武備學堂。后去日本留學,初入東京振武軍事學校,結業后入陸軍士官學校學習。此間結識了孫中山,加入中國同盟會。
1909年回國,任山西陸軍小學堂教官、監督。同年,赴北京參加清廷陸軍部舉辦的留日歸國學生會試,以上等成績獲賞陸軍步兵科舉人。
1910年任新軍第四十三混成協第八十六標教練官和標統。武昌起義爆發后,參加了山西起義。
1912年被委為山西都督。
1927年自任北方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1928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三集團軍總司令、平津衛戍總司令、國民政府內政部部長。
1930年任陸海空軍總司令,與馮玉祥聯合發動中原大戰,反對蔣介石。

1931年回山西。
1932年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國民政府委員和軍事委員會委員。
1935年被授于陸軍一級上將銜,任軍事委員會委員副委員長。
1937年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兼山西省政府主席。
1949年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兼國防部長,后去臺灣。
1952年任“總統府”資政和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委員,同年退為備役。
1960年5月在臺北病逝。
著有《世界和平與世界大戰》、《大同之路》、《中國政治與土地問題》、《三百年的中國》、《世界大同》等。

閻錫山給國民革命軍騎兵第二軍軍長何柱國的信(1937.8.18)01

楊虎城(1893—1949),
原名彪,號虎城,陜西蒲城人。

1908年在家鄉組織以打富濟貧為宗旨的“孝義會”和“中秋會”。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后,率會眾參加陜西民軍與清軍作戰。
1917年參加護法戰爭,任于佑任的靖國軍左翼軍第五游擊支隊司令。
1924年加入中國國民黨。
1929年任新編第十四師師長。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曾任討逆軍第十七路軍總指揮,兼任陜西省政府主席。
1938年春,蔣介石命戴笠將楊虎城解往長沙,后多次遷移囚禁地點,在貴州息烽的玄天洞關了8年。
1949年2月,再移至貴陽黔靈山麒麟閣。1946年在重慶政協會議上,毛澤東曾提出釋放楊虎城,被蔣介石否決。
1949年蔣介石“引退”后,代總統李宗仁曾下令釋放張學良、楊虎城,但因蔣阻撓,沒有執行。9月,蔣介石下達殺楊命令。

楊虎城給國民革命軍騎兵軍軍長何柱國的信(1937.2.10)

顧祝同(1893—1987),
字墨三,江蘇漣水人。畢業于保定陸軍軍官學
校第六期。

1922年任粵軍第二軍教導隊區隊長等職。1924年調黃埔陸軍軍官學校任戰術教官兼管理部主任等職。
1925年第二次東征后,任團長等職。1926年參加北伐,擢升師長、軍長。1930年蔣馮閻中原大戰爆發,任第十六路軍總指揮,兼任洛陽行營主任。
1931年調任國民政府警衛軍軍長兼第一師師長,江蘇省主席。
1933年任湘鄂贛粵閩五省“剿匪”軍北路總司令,參加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后任南昌綏靖公署主任。
1935年被授予陸軍二級上將銜,調任重慶行營主任。
1936年兼任貴州省主席。

1937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西安行營主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兼江蘇省主席,第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
1941年顧奉命在安徽涇縣指揮所部包圍襲擊新四軍軍部制造了“皖南事變”。
?1945年當選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
1946年調任徐州綏靖公署主任、陸軍總司令。
1949年底,去臺灣。后任“國防部”代部長,“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1954年被授予陸軍一級上將銜。
1960年任“國防會議”秘書長、國民黨“中央評議主席團”主席等職。
1987年1月在臺北病逝。

顧祝同給國民革命軍騎兵第二軍軍長何柱國的信(1937.1.9)03

湯恩伯(1899—1954),
原名克勤,浙江武義人。畢業于援閩浙軍講武堂。

1920年任援閩浙軍排長。
1925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振武士官學校學習。
1927年回國,任湖南陸軍第一師學兵連連長。
1928年任南京中央陸軍學校軍事教官,后任第六期學生總隊大隊長。
1930年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第二師第一旅少將旅長。同年率部參加中原大戰,任第四師副師長。
1931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師師長。
1932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九師師長。1935年任第十三軍軍長,授予陸軍中將銜。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參與百靈廟、南口、保定、娘子關、臺兒莊等戰役,曾任第二集團軍總司令、第三十一集團軍總司令、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魯蘇豫皖四省邊區總司令等職。

湯恩伯給浙江省政府主席陳儀(洽公)的信(1948.9.10)01

抗日戰爭結束后,任徐州綏靖公署副主任。1946年被授予陸軍上將銜,任陸軍副總司令兼南京警備司令。
1947年任第一兵團司令,指揮所部向山東解放區發起重點進攻,其所屬的整編第七十四師、第八十三師一個團在孟良崮被解放軍殲滅后,引咎辭職。
1948年降職特派為衢州綏靖公署主任。1949年任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掌管長江下游防線。長江防線被突破后,率部南撤到廈門,接替朱紹良任福建省政府主席、福建省綏靖公署主任兼廈門警備司令,后去臺灣。1950年任“總統府”戰略顧問。
1954年6月病逝。
著有《南口血戰記》。

湯恩伯給浙江省政府主席陳儀(洽公)的信(1948.9.10)02

張學良(1901—2001),
字漢卿,號毅庵,遼寧海城人。奉系軍閥
張作霖的長子。

1918年任張作霖衛隊旅營長。
1919年入東北陸軍講武堂第一期炮兵科學習。
1920年畢業后任奉天督軍署衛隊營營長、團長、旅長、陸軍少將。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任鎮威軍東路軍第二梯隊司令,率軍入關作戰。失敗后回東北助父整軍,并任東北陸軍第二旅長兼 “東北陸軍整理處”參謀長。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任鎮威軍軍第三軍軍長。
1927年任安國軍第三方面軍軍團長。1928年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兼奉天保安司令,兼任東北大學校長。同年,張學良等聯名發表通電,宣布東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任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東北政務委員會主席。

張學良給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九旅旅長何柱國軍長的信(1931.10.12)01

1931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
1932年任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
1934年任鄂豫皖三省“剿共”副總司令,后改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武昌行營主任。
1935年被授予陸軍一級上將銜。
1936年與楊虎城共同發動震驚中外“西安事變”,扣押了蔣介石,提出八項抗日救國主張,并撤銷西北“剿匪”總司令部,組成抗日聯軍西北臨時軍事委員會,任主任委員。“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第二天,陪送蔣介石回南京時,即被蔣軟禁起來。他先后被關押在浙江、江西、海南、貴州等地,長期過著“嚴加管束”的生活,失去自由。
1945年被宣布退役。
1947年被秘密押送臺灣繼續監禁。
1960年被蔣介石下令解除“管束”。
1991年去美國探親訪友,后定居夏威夷。
2001年在檀香山逝世。

? ? ?大橋如飛虹,橫貫錢塘江南北,是連接滬杭、浙贛鐵?路的交通要道。它是由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設計建造的我國第一座公路、鐵路兩用橋,也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橋梁,在我國橋梁設計與建筑史上具有特殊意義。
? ? ?錢塘江大橋就是一座奮斗之橋,檔案就是奮斗的記錄。

05

錢塘江大橋

? ? ? 錢塘江大橋 1934 年11 月 11 日動工至 1937 年 9 月 26 日建成,是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主持設計建造的我國第一座鐵路、公路雙層兩用現代化大橋。下層鐵路橋長 1322.1 米,單線行車;上層公路橋長 1453 米,寬 6.1 米。
? ? ? ?然而,1937 年 12 月 23 ,在通車的第 89 天,因抗日戰爭戰事急迫,為阻止日軍向錢塘江南岸進攻, 浙江省國民政府命令茅以升炸橋。當晚,茅以升寫下:“抗戰必勝,此橋必復”。 抗戰勝利后,茅以升又主持修復了大橋。

簡介

? ? ? ?我館所藏茅以升及錢塘江檔案資料共13卷,由茅以升生前捐贈,起止年代為1933年至1989年。主要內容有錢塘江大橋工程檔案資料,包括計劃書、招標簡章、備報告、工程圖、工程攝影,茅以升回憶錄、照片等等。

空中鳥瞰圖

簡介

? ? ? ?錢塘江大橋她不僅在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者的斗爭中書寫了可歌可泣的一頁,而且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她使滬杭與浙贛兩條鐵路相連接,使錢塘江兩岸由天塹變通途。通車70年以來,她為我國交通事業的發展和當地經濟的繁榮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錢江大橋剪報

建橋計劃書(部分)

錢塘江建橋計劃書033(部分)

錢塘江建橋計劃書004(部分)

錢塘江大橋英文報照片

錢塘江大橋英文報照片005

錢塘江大橋英文報照片003

錢江大橋工程記(部分)

錢塘江大橋概述01

茅以升錢塘回憶1-1(部分)

?? 浙江省檔案館珍藏著錢塘江大橋建設的第一手史料——“茅以升與錢塘江橋工程檔案”,它客觀而真實地記錄了茅以升在20世紀30年代克服重重困難,建造錢塘江大橋的歷史。2002年3月,“茅以升與錢塘江橋工程檔案”因其重要的歷史和現實價值,被“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國家咨詢委員會列入首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 ? “茅以升與錢塘江橋工程檔案”由茅以升、茅以升的女兒茅玉麟、曾參與錢塘江橋建設的李文驥工程師的女兒李希先后捐贈,共18卷,80件;照片17冊,1143張,檔案起止時間為1933年至1989年。

“茅以升與錢塘江橋工程檔案”

? 信息來源:浙江省檔案館

人生一征途耳,其長百年,
我已走過十之七八,
回首前塵,歷歷在目,崎嶇多于平坦,
忽深谷,忽洪濤,幸賴橋梁以渡。
橋何名歟?曰奮斗。
 ? ? ? ? ? ? ? ? ? ? ——茅以升

檔案主要內容為:
(1)錢塘江橋籌備、設計和施工過程中形成的文書檔案;
(2)錢塘江橋工程圖紙;
(3)茅以升與錢塘江橋工程照片;
(4)刊登有關錢塘江橋工程的中外出版物;
(5)茅以升撰寫的關于錢塘江橋工程的著作與手稿;
(6)《錢塘江大橋工程》等聲像檔案。檔案載體有紙質、膠片、光盤等;文字有中、英文兩種。
?

"

"

第一手史料

? ?檔案中的圖紙、文稿、畫冊、報紙……都帶著20世紀30年代的氣息,甚至連老式的文件夾上貼的大幅照片也是當年大橋的模樣。

? ?編制于1933年10月的《錢塘江建橋計劃書》是最早的一份文書檔案。由建橋理由、橋基鉆探、錢江水文、運輸要求、線路聯絡等部分組成。計劃書有力地粉碎了外國人關于“中國人無法在錢塘江上建橋”的說法。

▲《錢塘江建橋計劃書》

▲《錢塘江橋籌備報告》

? ?1934年11月11日編寫的《錢塘江橋籌備報告》分建橋計劃、部省合力、組織經過、設計研究、招標情形、審標定標、工款籌算、工作程序等章節,全面介紹了大橋籌備期間的情況,凸顯出茅以升的建橋工作理念。

《橋梁設計(圖十)》呈現出橋梁設計上的創造性。錢塘江底流沙下面的石層特殊,承載力不大,但是需要承載從公路面到石層71米高的建筑物。如何把這建筑物的重量減至最低限度,使石層能夠勝任呢?茅以升的設計是這樣的:鋼梁用合金鋼制成,強度大而重量輕。15個橋墩,16個孔跨度相同,鋼梁長度一律,這樣就可預先多備一孔,遇到鋼梁任何一孔被炸斷時,用來代替,以便迅速修復通車,在國防上有重要意義。在設計中還考慮美觀上的要求,使全橋各部分方圓配合,色彩調和,主次分明,渾然一體。

導讀

▲ 錢塘江建橋計劃書032(部分)

▲ 橋梁設計(圖十)全貌

▲錢塘江橋開工典禮時禮堂攝影

▲1937年11月17日第一輛汽車通過大橋

另外,記錄了兩個歷史瞬間的照片也非常珍貴,分別是1937年9月26日第一列火車通過大橋和1937年11月17日第一輛汽車通過大橋。1999年11月在廈門舉辦的“中國橋梁百年回顧展”上曾展出這兩張照片。

檔案中還有大量的照片、底片。“開工典禮”主題照片著錄尤為詳細。錢塘江大橋工程開工典禮于1934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和平紀念日)舉行。照片記錄了開工典禮臨時禮堂、工程處全體職員合影、曾養甫(國民政府浙江省建設廳廳長)及夫人行揭幕禮及定中心線、曾仲鳴(國民政府鐵道部次長)行打樁禮等。

? ? 茅以升不僅是一位愛國的橋梁專家,還是一位勤奮的科普作家。他認為“科學屬于人民”,“科普是一座通向’四化’的橋梁”。他以親歷者的身份,撰寫了一系列與錢塘江橋工程相關的科普著作,向大眾普及橋梁知識,為工程人員提供建橋參考,為歷史留下明晰的注解。
? ?館藏中有《錢塘江橋工程記》(1946年5月)、《抗戰以來的錢塘江大橋》(1946年)、《錢塘江大橋概述》(1947年11月)、《錢塘江橋》(1950年)和《錢塘回憶——建橋、炸橋、修橋》(1963年10月)等。

? ? 茅老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造成的橋,就老呆在那里,一聲不響地為人民服務。它總是始終如一地完成任務。它不怕負擔重,甚至‘超重’,只要‘典型猶在’,‘元氣未傷’,就樂于接受。”“有時橋還在,但下面的河卻改道了,或兩頭的山崩陷了,連山河都未必能和它相比。”

▲茅以升、茅玉麟父女

"

"

最美奮斗者

? ?一份手稿,反映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一張照片,定格了特定時期最珍貴的社會記憶;一份電報,記錄著時代的風云變幻....
? ?檔案寶庫中的珍品,是歷史文化的遺產,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是人類活動的真實記錄,是國家重點保護開發和最具傳播價值的優質檔案資源,對國家和社會具有永久保存價值和重要研究、利用價值。

結語

浙江省檔案館
地址:杭州市豐潭路409號(310007)
電話:0571-88808880

珍品博覽

檔案文化> 珍品博覽 ?

 Copyright ? 2024 陜西妙網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陜B2-2021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