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世界
用科技領略文化
Technology changes life.
Science fiction embraces you and me.
Feel the Chinese character culture in China together.
虛擬形象A-01
Virtual image
虛擬形象A-02
Virtual image
我們是來自2058年的虛擬機器人,受到邀請與你們共賞中華漢字演變史......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金文
楷書
行書
草書
文化演變分為七個階段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治病時,家人從藥店抓回的中藥中有一味“龍骨”,上面帶有刻劃的符號和文字,引起了王懿榮的興趣,有著金石學家的背景和太學師的身份,他立刻將這種獸骨與漢文化早期的文明狀態進行了聯想,認為這是先古時期的一種文字符號,將這一種“龍骨”按照2兩銀子一塊的價格進行收購,收集了大約1500塊帶有文字的獸骨,王懿榮對“龍骨”進行了反復推敲、排比、拼合,深厚的金石功底讓他很快了解到這些“龍骨”是龜甲和獸骨,上面的符號是用刀刻上的文字,裂紋則是高溫灼燒所致。
甲骨文故事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
最早被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村民們找到,當時他們還不知道這是古代的遺物,只當作包治百病的藥材“龍骨”使用,把許多刻著甲骨文的龜甲獸骨磨成粉末,浪費了許多極為有價值的文物,后來,晚清官員、金石學家王懿榮于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治病時從來自河南安陽的甲骨上發現了甲骨文所在地。百余年來,當地通過考古發掘及其他途徑出土的甲骨已超過154600塊。此外,在河南、陜西其他地區也有甲骨文出現,年代從商晚期(約公元前1300年)延續到春秋
甲骨文
oracle?bone?script
甲骨文是我們發現最早的象形文字
金文,是指漢字的一種書體名稱,指的是鑄造在殷商與周朝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制造技術十分發達。因為周朝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金文是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金文可略分為四種,商朝金文縱然商朝以前已有青銅器,金文之始,是在盤庚遷殷后。初時只有寥寥數字,及至周初,已達千二百余字。
金文
西周金文及至周代商起,東周金文自平王東遷以降,鐵器漸見,鐘等青銅樂亦漸多,且亦能鑄文于青銅器外側,故金文所錄,已非如當初般,只為王公大臣之事,戰功、音階等,皆有鑄錄。此時金文被廣泛使用,堪稱全盛時期。
秦漢金文秦始皇一統天下后,詔令書同文,并于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為小篆,且不再刻銘文于鐘鼎之上,由是金文漸衰。
金文筆道遒勁雄美,行氣疏密有致,結構嚴謹,情勢凝重
小篆
small seal character
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后經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秦統一前由于長期地域割據,“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書寫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現象十分嚴重。如“羊”就有二十多種寫法,給發展經濟和文化交流帶來極大不便。故在統一貨幣、車軌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時,又著力推行“書同行”政策。《說文解字·敘》記“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有感于全國文字的繁雜和書體的不一,于是提出“書同文”,文字統一,書體統一。秦始皇命令擅長書法的李斯去做這項工作。因此小篆又被稱為“秦篆”。另有一個原因是為了改變原先那種彎彎曲曲的筆劃線條,整理出一種筆畫勻整,便于書寫的新字體。
小篆的制定是中國第一次有系統的將文字的書體標準化的過程。
小篆的一大特點以方楷一字半為度,一字為正體,半字為垂腳,大致比例為3:2左右
隸書是相對于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于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于書寫。是在監獄里創造出來的字體。分“秦隸”和“漢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于戰國時期。
隸書
Fashion magazine
隸書橫平豎直,藏頭護尾,波磔挑法,左右分背,具體地說,橫畫、豎畫基本如同篆書的寫法。
楷書
regular script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始于漢末,通行至現代,長盛不衰。
楷書的產生,緊扣漢隸的規矩法度,而追求形體美的進一步發展,漢末、三國時期,漢字的書寫逐漸變波、磔而為撇、捺、且有了“側”、“掠”、“啄”、“提”等筆畫,使結構上更趨嚴整。如《武威醫簡》、《居延漢簡》等。楷書的特點在于規矩整齊,是字體中的楷模,所以稱為楷書,
楷書是我國封建社會南北魏到晉唐最為流行的一種書體。在楷書產生之前,我國的書法已產生了大篆、小篆和隸書三種書體。大篆是相對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統稱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戰國時期除秦國之外的六國文字。小篆是秦統一中國之后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國的文字為基礎,參照其他諸侯國文字,為便于書寫而刪繁就簡、規范統一的,這是中國書法史上最初的規范化書體。
楷書筆畫點畫一應俱全,其技法有橫、豎、撇、捺、提、折、勾八種,十分講究
行書,是一種書法統稱,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它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是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實用性和藝術性皆高,而楷書是文字符號,實用性高且見功夫;相比較而言,草書則是藝術性高,但是實用性顯得相對不足。
行書
semi-cursive in Chinese calligraphy
藝術與實用
Art and practicality
行書正因其行云流水、書寫快捷、飄逸易識的特有藝術表現力和寬廣的實用性,從產生起便受到歡迎,廣泛傳播。
行書歷經魏晉的黃金期、唐代的發展期后,在宋代達到了新的高峰,于各種書體中逐漸占居主流地位。縱觀漫長的書史,篆書、隸書、楷書的發展都存在盛衰的變化,而行書則長盛不衰,始終是書法領域的顯學。歷代書法大家共同書寫了行書發展輝煌燦爛的歷史。
行書追求虛實變化,虛實有機的結合,使得點畫有節奏韻律感,具有美的吸引力
漢末,章草進一步“草化”,脫去隸書筆畫行跡,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稱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盡波挑而演變成的,今草書體自魏晉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寫的更加放縱,筆勢連綿環繞,字形奇 變百出,稱為“狂草”,亦名大草。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有廣狹二義。廣義的,不論年代,凡寫的潦草的字都算作為草書。狹義的,即作為一種特定的字體, 形成于漢代? ,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小篆
cursive script
早期草書是跟隸書平行的書體,一般稱為隸草,實際上夾雜了一些篆草的形體。 初期的草書,打破隸書方整規矩嚴謹,是一種草率的寫法。稱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書和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波挑鮮明,筆畫鉤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遍方,筆帶橫勢 。章草在漢魏之際最為盛行,后至元朝方復興,蛻變于明朝。
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征,正是這些鮮明各異的漢字里處處深深地刻著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即使已身處2058年,卻依舊希望人們能記住這些燦爛的歷史
Culture and technology
hypothetical
漢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