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2022年2月
總第2期
潮州古城記憶
? ? ? ? ? ?——牌坊街
二十三座牌坊,見證了潮州的歷史,書寫了古城的故事。
?潮州位于廣東省,這里自古人才輩出,潮州的文化底蘊雄厚,那遺留下來為數眾多的石牌坊見證了這一切。曾經一提及潮州的太平路牌坊街,讓不少的潮州人引為自豪的。曾經潮州人視“橋頂吃炒面,大街看亭字”為一大樂事,這里的亭就是指的石牌坊,潮州人稱其為石亭。潮州城中累計建設的石牌坊有150多座之眾,其中太平路有47座,規格最高最為精致。因此太平路也被稱為牌坊街。經過各方的努力,牌坊街的23座石牌坊被重新修復,以原址、原貌、原工藝為基本原則,恢復了古牌坊的真實歷史面貌和藝術特色。
2006年,潮州市委、市政府廣泛征集古牌坊影像、歷史文獻資料,以及遺存構件,歷時3年,總投資約1.4億元,按照“修舊如舊”原則進行修復,修復后的潮州牌坊街全長1948米,古牌坊23座,并用霓虹燈勾勒裝飾牌坊外形,對其圖案花紋進行重新描繪。白天,牌坊氣宇軒昂,肅穆莊嚴;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裝飾的霓虹燈流光溢彩,璀璨奪目,就像潮州的一座城雕,巍然屹立在古城中心。且外接廣濟樓、廣濟橋、韓文公祠、筆架山潮州窯遺址,內連開元寺、己略黃公祠、許駙馬府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古城區內的歷史文化街區義興甲巷等形成一個風格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旅游中心區,保護和展示潮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內涵和歷史風貌。2010年,潮州牌坊街成為“潮州新八景”之“坊街亭韻”。
卷首語
1
2
潮州古城記憶
潮州牌坊街
4
潮州古城記憶
潮州牌坊街
?>>>
目錄
contents
23座重建牌坊簡介
8
01 四進士坊
02 文宗方伯坊
03 狀元坊
04 圣朝使相坊
05 理學儒宗坊
06 柱史坊
07 三世尚書坊
08 宗伯學士坊
09 盛世元凱坊
10 少司馬坊
11 誥敕重封坊
12 侍御坊
6
3
4
9
11
13
14
16
17
19
20
21
22
24
13 兩京科道坊
14 臺省褒封坊
15 大理少卿坊
16 吳楚重鎮坊
17 賜錦重光坊
18 秋臺坊
19 木天人瑞坊
20 大理司平坊
21 七俊坊
22 恩光洊錫坊
23 十相留聲坊
23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5
旅行の意義
12
四進士坊在牌坊街四進士亭巷口南側,坊字兩面同。
明嘉靖年間為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潮州府同榜進士蕭與成、陳大器、薛侃、蘇信而建。
屹立在大街四進士亭巷口的四進士坊,上坊鐫上“為翰林院修撰蕭與成、陜西道御史蘇信、河南道御史陳大器、行人司正薛侃立。”左鐫“潮州知府丘其仁.通判黃洪.范惟恭,推官秦撰建”。
話說蕭與成,明朝正德丁丑科進士,字宗樂,號鐵峰,潮陽人,授翰林院國史檢討,至
孝,秉性高潔。他使民眾不用交納虛糧之外,還為潮州人民做了兩件大好事:一是曾經身先士卒,帶鄉勇打擊入侵倭寇,保住了棉城。二是棉城護城河雍塞時,他帶頭疏通以利運輸和防御,后來經費不足,又變賣家財以還清疏資工程費用。
01
四進士坊
1517年
牌坊簡介
歷史故事
潮州古城記憶
潮州牌坊街
5
6
8
旅行の意義
12
文宗方伯坊在牌坊街軍廳巷口南側,南鐫“皇命三錫”。為明福建左布政使黃琮而建。
黃琮,號玉田,饒平人。明萬歷二十六年進士。歷官至云南督學,福建按察使,福建左布政使。
據記載,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文宗方伯坊,在大街。為福建左布政黃琮建。”
黃琮,號玉田,明鐃平宣北都大埕(今鐃平大埕鎮黃村人)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授大理評事,掌司法,治獄有方,平反不少冤案,對犯罪施之以法,深得民心。告老返鄉,修筑東津堤,江東急水塔,做了不少利民善事。
此坊不僅為了紀念黃琮, 而且紀念著抗日英烈們。1939年此坊西北處為日寇駐軍司令部。當年7月15日,國民黨軍獨九旅625團在團長伍少武指揮下攻入潮州城,與日軍巷戰。包圍日軍司令部及各據點,激戰三晝夜,傷亡400多人,其團三營營長黃 修身先士卒,帶頭沖鋒時不幸被敵人擊中,橫尸坊下。后因日寇援兵趕到,攻城部隊接應不協調只好撤退。
牌坊簡介
歷史故事
明代的陳大器、薛侃、蘇信三人與蕭與成同為明正德丁丑科(1517年)進士,陳大器,字國成,號石塘,潮陽人,為官以政績卓越升御史;薛侃,字尚謙,號中離先生,揭陽龍溪(今潮安庵埠人),性至孝,授行人司(掌朝覲聘問)行人。因母逝守孝,結廬于梅林潮西虎山,講學不輟,人稱中離先生。他師承王陽明(守仁),學習他所創立的心學,
公開批評朱熹理學,影響遍及全國。蘇信,字宗玉,號確軒,饒平人,中進士后,官監察御史,決獄明斷,施政公平,百姓稱頌。
圖源:儒雅阿鵬
02
文宗方伯坊
明崇禎初年
潮州古城記憶
潮州牌坊街
7
10
旅行の意義
12
狀元坊在牌坊街狀元亭巷口北側,坊字兩面同。
為明嘉靖壬辰科狀元林大欽而建。此坊中的第一層承載全亭上部的坊梁是整條的,與其它牌坊不同,表示狀元為國家棟梁之意。
03
狀元坊
明嘉靖壬辰
牌坊簡介
歷史故事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狀元坊,在大街。為嘉靖壬辰科狀元林大欽建。”
林大欽(1511-1545),字敬夫,海陽東莆都(今潮安金石)人,因自號東莆子。明嘉靖十一年(1532)狀元及第。林大欽以如此年輕的歲數奪取了三年一科的舉世矚目的狀元桂冠,在中國科舉歷史上實屬罕見,所以近500年來備受稱道。
“狀元坊”原在太平路鋪巷口。坊字兩面同。為四柱三間三樓石坊,柱前后置“雕日月日月卷象鼻格漿腿”的夾桿石,次間額枋上皆精雕細琢的麒麟、
龍等祥瑞動物;定坊橫貫明、次間,這與其它牌坊不同,此正表示狀元為國家棟梁之意。上枋上以斗拱承托樓面,斗拱正中為一雙面鐫刻行楷“恩榮”二字豎額的花肚,次間定枋上以斗拱承托樓面,整座牌坊甚為雄偉壯觀。
坊于1951年拆除。此次按原貌重建于太平路狀元亭巷口北側,下枋鐫“嘉靖壬辰科狀元林大欽”。“狀元”二字由饒宗頤先生重書,朝北為篆書,朝南為榜書。
圖源:儒雅阿鵬
潮州古城記憶
潮州牌坊街
9
12
旅行の意義
12
圣朝使相坊在牌坊街英聚巷口北側,北鐫“覃恩三錫”。
為清進士、太子太保、直隸總督鄭大進而建。
04
圣朝使相坊
1785年
牌坊簡介
歷史故事
光緒《海陽縣志?建置略四》載:“圣朝使相坊,在鋪巷口,狀元坊次。為進士、太子太保、直隸總督鄭大進建。”坊字北鐫“覃恩三錫”。為清進士、太子少保、直隸總督鄭大進建。
圣朝,指本朝(清),使相,古官名,清代用以稱兼任大學士的總督。直隸,清為河北,即直屬京師的地方。明的省級最高行政長官為布政使,清改為總督、巡撫兩長官制,布政使降為廳級,與按察使并稱總督、巡撫下屬兩司。
覃,深也,覃恩即恩深。三錫,指鄭大進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均受封賜。
“圣朝”:封建時代尊稱本朝;“使相”:稱呼兼大學士的總督。“覃恩”:舊時多用以帝王對臣民的封賞、赫免等。坊字是說鄭大進是本朝的達官顯宦,自曾祖始也因此得賜三代大夫。
坊建于清乾隆五十年,系四柱三間五樓牌坊。正樓下正中透雕“圣旨”牌一塊,兩側為雙面鏤空石刻。整座牌坊結構規整,穩重大方,有厚重壯實之美。
圖源:儒雅阿鵬
潮州古城記憶
潮州牌坊街
11
14
旅行の意義
12
理學儒宗坊在牌坊街羊玉巷口北側,北鐫“銓曹冰鑒”。
為明吏部郎中唐伯元而建。
05
理學儒宗坊
1617年
牌坊簡介
歷史故事
唐伯元,字仁卿,號曙臺,澄海蘇灣都人。明萬歷二年(1574年)進士。歷任禮部主事,吏部文選司員外郎、郎中。唐伯元是理學名家,用“理學儒宗”來表彰這位“嶺海士大夫儀表”在儒道方面的貢獻。
吏部文選司別稱“銓曹”。“銓曹冰鑒”意指他在吏部任職
時,能恪盡職守,不謀私利,品格如冰清玉潔,銓選能明察秋毫。此坊俗稱“四獅亭”,因兩根中柱前后各有一只坐獅,立于正面,借此加強基座的重量,降低建筑物重心,使整座石坊在結構上安穩牢固,這在潮州牌坊中是絕無僅有的。
柱史坊在牌坊街柳衙巷口,坊字兩面同。為明御史許洪宥建。原坊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
06
柱史坊
1517年
牌坊簡介
歷史故事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柱史坊,在大街。為御史許洪宥建。”許洪宥,字舜仁,海陽(今屬潮安龍湖)人。明弘治十四年(1501)舉人。著有《龍江集》、《南臺日錄》、《易經管見》等。
“柱史”:柱下史的省稱。周秦的官名,即漢以后的御史。因其常立殿柱之下,故名。后以為御史的代稱。
潮州古城記憶
潮州牌坊街
13
16
旅行の意義
12
三世尚書坊在牌坊街分司巷口,南鐫“四朝大老”。
為明戶部侍郎贈尚書林熙春及贈太常卿祖林瓚、父林喬樌建。
07
三世尚書坊
1517年
牌坊簡介
歷史故事
三代尚書。其立朝大節,《明史》有記載。
“四朝”,指林熙春歷官于明萬歷、泰昌、天啟、崇禎四個皇帝。“大老”,對資深望重的大官之稱呼,亦指德高望重的老人。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三世尚書坊,在大街。為贈太常卿林瓚、子林喬樌及孫戶部侍郎贈尚書林熙春建。”
林熙春,潮安庵埠人。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進士,官至大理寺卿、戶部左侍郎。卒贈
潮州古城記憶
潮州牌坊街
15
18
旅行の意義
12
宗伯學士坊在牌坊街載陽巷口,北鐫“三世宮端”。
為明南京禮部尚書黃錦建。
“宗伯”,周代六卿之一,掌宗廟祭祀等事,即后世禮部之職。因亦稱禮部尚書為宗伯。“學士”,指翰林院學士。
“宮端”,官名太子詹事的別稱。黃錦祖允德、父夙盛因其而受朝廷誥贈詹事府詹事(三品)、侍讀學士之銜。
08
宗伯學士坊
1643年
牌坊簡介
歷史故事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宗伯學士坊,在大街。為南京禮部尚書黃錦建。”,黃錦(1576-1658),字孚元,一作絅存,號絅庵,饒平縣宣化都(今大埕鎮上黃村)人。
他博學能文,熟諳當代掌故。明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授翰林學院檢討。參與篡修《明神宗實錄》。為人剛正不阿,拒絕為魏忠賢建生祠;崇禎四年任辛未科會試同考官。選拔的都是知名士子。所任官都是皇帝的身邊侍臣,尤其是詹事一職,是主掌對朝廷機要文書管理。可說是“心腹之臣”,又歷任禮部右侍郎,吏部左、右侍郎兼侍讀學士、南京禮部尚書。因病告歸,聞崇禎自縊于煤山。悲痛欲絕。清順治二年(1645年)。福王朱由崧在福建建立政權(隆武),黃錦出為禮部右侍郎,晉為尚書,郝尚久反清時,黃錦傾家助餉。事敗后黃錦逃匿隱居潮州石庵山。直至八十三歲才去世。黃錦博學能文,著有《華耕堂集》。權(隆武),黃錦出為禮部右侍郎,晉為尚書,郝尚久反清時,黃錦傾
家助餉。事敗后黃錦逃匿隱居潮州石庵山。直至八十三歲才去世。黃錦博學能文,著有《華耕堂集》。
黃錦官至尚書,故稱“宗伯”,當過侍講學士,故額為“宗伯學士”,左坊眼鐫有“旃復綸恩”意思說黃錦曾屢次受皇帝的下詔表彰;右坊眼鐫:“玉鉉冰鑒”則言他為人高潔廉正。南額鐫的是“三世宮端”是因為黃錦曾任詹事府正詹事,負責內宮事務,父祖因而贈其官,故稱之。
左坊眼鐫“棣萼齊芳”是指兄弟進士(兄琮也是萬歷戊戌進士),又有弟琦萬歷庚舉人故謂之(棣萼比喻兄弟)右坊眼鐫“橋梓濟美”。“橋梓”是父子,意即贊父子冠絕當世,超過同輩。牌坊為四柱三間五樓石坊匾額下為雙面鏤空石雕人物故事的中枋,雄偉壯觀。
潮州古城記憶
潮州牌坊街
17
20
旅行の意義
12
盛世元凱坊在牌坊街湯平路口南側,南鐫“戊辰八賢”。
為明崇禎元年(1628年)戊辰科潮州府同榜進士辜朝薦、郭之奇、黃奇遇、宋兆禴、李士淳、梁應龍、楊任斯、陳所獻而建,這八人被后世尊稱為“潮州后八賢”。
09
盛世元凱坊
明崇禎初年
牌坊簡介
歷史故事
雍正《海陽縣志坊表》:“盛世元凱坊,在大街。為崇禎戊辰進士同榜八人辜朝薦、郭之奇、黃奇遇、宋兆禴、李士淳、梁應龍、楊任斯、陳所獻建。”崇禎戊辰為明崇禎元年(1628)。
這是潮州府在科舉史上前無先例、后無再者的盛事,為彰揚潮州這一科甲之輝煌歷史,諸
賢遂于潮州府城大街建起一座雕琢精致的石刻“盛世元凱坊”,俗稱“八賢亭”,鐫刻八賢之姓名碑記以傳萬世。
“盛世元凱坊”在新中國成立后曾經一度連同潮州太平街其他數十座牌坊被拆除。2009年,潮州太平路牌坊街修復完成,“盛世元凱坊”也再次屹立在潮州府城中。
少司馬坊在牌坊街東門街口南側,北鐫“大總制”。為曾任明兵部侍郎、三邊總制的翁萬達而建。
“司馬”,《周禮》六官之一有夏官司馬,掌軍事、軍需等事。后代以大司馬稱兵部尚書,以少司馬稱兵部侍郎。“總制”,即總督。
10
少司馬坊
1546年
牌坊簡介
歷史故事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少司馬坊,在大街。為兵部侍郎總督宣大等處翁萬達。”
翁萬達,字仁夫、號東涯,揭陽鮀江都舉登村(今屬汕頭市金平區)人。明嘉靖五年(1526年)進士,曾任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
總督宣、大、偏、保軍務,后官至兵部尚書,被《明史》、萬歷皇帝及張居正稱為“嶺南第一名臣”。
潮州古城記憶
潮州牌坊街
19
22
旅行の意義
12
誥敕重封坊在牌坊街三家巷口北側,南鐫“節鎮三省”。
為明封知縣贈知府陳以賁、子梧州知府后升貴州副使陳志頤而建。
陳志頤,海陽磷溪人。明萬歷元年(1573年)舉人,歷任戶部郎中,廣西慶遠知府、梧州知府,貴州按察司副使。曾奉旨節鎮三省軍政。
11
誥敕重封坊
明萬歷二十九年
牌坊簡介
侍御坊在牌坊街水平路口北側,坊字兩面同。為明進士、苑馬寺卿成子學而建。
“侍御”:唐代稱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為侍御。后世因沿襲此稱。
12
侍御坊
1546年
牌坊簡介
歷史故事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侍御坊,在大街。為進士、苑馬寺卿成子學建。”
成子學,字懷遠,號井居,明海陽龍湖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進士。歷授峽江知縣,兩淮監察御史,
累官至苑馬寺卿。師事王陽明,“得良知宗旨。又與吉水羅洪先往復寓書,闡明理學。”
“侍御”:唐代稱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為侍御。后世因沿襲此稱。
圖源:儒雅阿鵬
潮州古城記憶
潮州牌坊街
21
24
旅行の意義
12
兩京科道坊在牌坊街水平路口南側,北鐫“金榜聯芳”。為明監察御史遷陜西副使鄭安、弟吏科給事中鄭寯而建。
“兩京”,明自永樂以后定都北京,南京為陪都,“兩京”即指京師順天府與南京應天府。
13
兩京科道坊
明代中期
牌坊簡介
歷史故事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兩京科道坊,在大街。為監察御史遷陜西副使鄭安、弟吏科給事中鄭寯建。”鄭安,字康民,明海陽(今潮州市區)人。
鄭安,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解元,景泰五年(1454
年)進士,授南京河南道御史,遷陜西按察副使。居官二十年,“彈劾不避權要”,兩袖清風。弟鄭寯,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進士,任吏科給事中。
臺省褒封坊在牌坊街猷巷口南側,南鐫“科甲濟美”。
為明戶科郎中李思悅之父、舉人封郎中李一莊,御史李春芳之父、贈御史李大受而建。
14
臺省褒封坊
1546年
牌坊簡介
歷史故事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臺省褒封坊,在大街。為戶科郎中李思悅之父、舉人封郎中李一莊,御史李春芳之父、贈御史李大受建。”
李春芳,明海陽鸛巢人。進士,南京監察御史,長沙、順德知府。三弟春魁,舉人,浦江知縣。侄一莊,舉人,汀州通判,封郎中。思寅,刑部郎中;思悅,南京戶部郎中;思振,銅陵知縣。
“臺省”:漢的尚書臺,三國魏的中書省,都是代表皇帝
發布政令的中樞機關,后指政府的中央機構。坊字是說明李大受、李一莊所封贈官職系由中央政府所褒獎封賞的。
“科甲”指科舉出身。“濟美”謂在以前的基礎上使美好的東西發揚光大。
鸛巢李氏一門直系數代人,均是科舉出身,這在潮州府屬諸縣中絕無僅有,是在地方產生了重要影響的科舉家族。
潮州古城記憶
潮州牌坊街
23
26
旅行の意義
12
大理少卿坊在牌坊街灶巷口南側,南鐫“經略邊務”。
為明大理少卿吳一貫而建。
15
大理少卿坊
1533年
牌坊簡介
歷史故事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大理少卿坊,在大街。為大理少卿吳一貫建。”
吳一貫,字道夫,海陽縣上莆都(今屬潮安彩塘鎮水美村)人。
“大理少卿”坊原在太平路灶巷口。坊字南鐫“經略邊務”。“大理少卿”眉枋鐫“繡衣”;“經略邊務”眉枋鐫“廉憲”,旁鐫“莆田周宣書”。大理寺為明代中央司法復審機關,其司法地位,甚至高于刑部。少卿為副職。“繡衣”,官名“繡衣直指”的省稱。
漢武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特派官員衣繡衣,杖斧持節,發兵鎮壓,并有權誅殺鎮壓起義不力的地方官員,由侍御史擔任,亦稱繡衣御史。后為御史之尊稱。“經略”,經營治理;籌劃,謀
劃。“廉憲”,廉訪、憲臺的省
圖源:儒雅阿鵬
稱。廉訪,按察使的尊稱,因元代之肅政廉訪使與按察使之職掌相似。憲臺,御史臺的別稱。坊字不僅將吳氏重要官職標明,南北八個坊字更是點出他宦途的輝煌時期。
坊為四柱三門結構,明間二正柱之上置次間屋面,左右屋檐前置石獅一對,額坊之上為石刻月梁,上枋承托石蓋屋面,屋脊正中間為二短柱和一豎直石肚,其上又是一小石作屋面,正樓下正中“恩榮”牌一塊。
潮州古城記憶
潮州牌坊街
25
28
旅行の意義
12
吳楚重鎮坊在牌坊街甲第巷口南側,南鐫“四世大夫”。
為清侍衛、湖北宜昌總兵林炳星建。
16
吳楚重鎮坊
乾隆年間
牌坊簡介
歷史故事
光緒《海陽縣志□坊表》:“吳楚重鎮坊,在大街甲第巷口。為侍衛、湖北總兵林炳星建。”
林炳星,清海陽縣城(今潮州市區)人。清乾隆三年(1738)武舉人,七年二甲武進士,授御前三等侍衛,官至湖北宜昌鎮總兵。
吳楚重鎮坊在牌坊街甲第巷
口南側,南鐫“四世大夫”。
賜錦重光坊在牌坊街大石獅巷口北側,北鐫“貤封疊被”。
為清雍正二年甲辰科進士、鞏縣知縣邱軒昂建。
17
賜錦重光坊
清乾隆二十六年
牌坊簡介
歷史故事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賜錦重光坊,在大街。為國朝甲辰進士,鞏縣知縣邱軒昂。
邱軒昂(1690-1763),字元澍,號名亭,清海陽縣大和都麟坪鄉(今潮安鳳塘鎮麟坪村)人。
賜錦重光坊原在太平路甲第巷口。坊字北鐫“貤封疊被”。
據《潮安縣城關鎮亭坊簡略史跡》記載:“賜錦重光”下鐫“康熙庚子廣東鄉試第二十名舉人、雍正癸卯恩科會試中式第一百七十三名進士、甲辰科欽補殿試賜進士身、原任河南鞏縣知縣、前直隸州深澤縣知縣邱軒昂”;“貤封疊被”下鐫“賜進士、原任直隸州深澤縣知縣邱軒昂,乾隆元年,覃恩敕贈父必藩、貤贈屢年俱文林郎,原任直隸州深澤縣知縣,配俱孺人。”
為清侍衛、湖北宜昌總兵林炳星建。林炳星,清海陽人。乾隆七年(1742年)二甲武進士,授御前三等侍衛,累官至湖北宜昌鎮總兵。曾祖林廷舉、祖林振光、父林錦萬皆因之而先后誥贈武義大夫、武功大夫。“吳楚重鎮”是言林炳星所鎮守的地方,均位于長江中下游平原一帶,地勢險要,物產豐饒,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又是春秋時吳、楚二國轄境。
潮州古城記憶
潮州牌坊街
27
30
旅行の意義
12
秋臺坊在牌坊街磚亭巷口,南鐫“榜眼”。為宋尚書王大寶而建。
王大寶,海陽歸湖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廷試進士第二,是宋代嶺南唯一的榜眼。
18
秋臺坊
二次重建于1828年
牌坊簡介
歷史故事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秋臺坊,為尚書王大寶建。”
王大寶(1091-1165),字元龜,宋海陽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廷試進士第二,是宋代嶺南唯一的榜眼。歷官至禮部尚書。
秋臺坊原在太平路磚亭巷口。坊字南鐫“榜眼”。“秋臺”下鐫“建炎戊辰進士、榜眼及
木天人瑞坊在牌坊街三家巷口南側,北鐫“玉署仙班”。
為清一百有三歲、欽賜翰林院侍讀劉起振而建。
19
木天人瑞坊
1749年
牌坊簡介
歷史故事
光緒《海陽縣志坊表》:“木天人瑞坊,在大街石牌巷口。為一百有三歲、欽賜翰林院侍讀劉起振建。”
劉起振(1648-1751),字穎之,海陽田頭(今屬潮州楓溪)人。
“木天人瑞”下鐫“乾隆丙辰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戊午引見,特賜翰林院檢討
加一級,賜貂緞;予告戊辰百歲,加升翰林院侍講加一級,賜金建坊”;“玉署仙班”下鐫“賜進士第、奉直大夫、翰林院侍講、前翰林院檢討、加一級劉起振。”
木天”、“玉署”均為翰林院的別稱。“仙班”借指朝班。“人瑞”,指有德行或年壽特高者。
第、兵部侍郎、禮部尚書、開國男王大寶”;左坊眼鐫“誥贈正議大夫、兵部侍郎、父名昌國,晉朝議大夫、禮部尚書”;右坊眼鐫“賜進士胞弟王大鼎,官承奉郎;賜進士胞弟王大圭,官承務郎;賜襲東莞令胞弟王大綱”;另鐫“道光戊子重修。民國甲子冬,裔孫延康、敏齋合族重修。”
潮州古城記憶
潮州牌坊街
29
32
旅行の意義
12
大理司平坊在牌坊街頭亭巷口,北鐫“兩浙都運”。為明大理寺評事鄭崇而建。
坊因位于太平路諸牌坊中最北端,故民間俗稱為“頭亭”。
20
大理司平坊
1533年
牌坊簡介
歷史故事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大理司平坊,在大街。為大理寺評事鄭崇重建。” 鄭崇(1389-1453),字秉義,號古城,明海陽(今潮州市區)人。
大理司平坊原在太平路頭亭巷口。北鐫“兩浙都運”。
坊字俱為官名。大理寺為明
七俊坊在東門街,坊字兩面同。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甲辰科潮州府同榜進士林光祖、章熙、黃國卿、郭維藩、陳昌言、蘇志仁、成子學而建。
21
七俊坊
明嘉靖年間
牌坊簡介
歷史故事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七俊坊,在東門內。為嘉靖甲辰科進士林光祖、章熙、黃國卿、郭維藩、陳昌言、蘇志仁、成子學建。”
在科舉制度時代,考試中舉人數多少,被視為衡量一個地方教化的尺度之一。明成化之后,潮州地方官員在興學育才方面的努力,到了
16世紀,開始在科舉方面表現出效果來。明嘉靖一朝(1522-1566),進士就多達34人(舉人115)人,可說是潮州科舉史上的高峰期,尤以甲辰科最為突出,廣東進士十名潮州得其七。后世潮人對這件科舉盛事亦念茲在茲,譽之“明代前七賢”。
代中央審判機關,“司、評”是司務、評事的簡稱。《明史?官職制》:大理寺“其屬,司務廳,司務二人,從九品”;“評事四人,正七品。”“都轉鹽運使掌鹽監之事”,“使司凡六:曰兩淮,曰兩浙,曰長廬,曰河東,曰山東、曰福。
潮州古城記憶
潮州牌坊街
31
34
旅行の意義
12
22
恩光洊錫坊
1533年
恩光洊錫坊在東門街上東平路口西側,坊字兩面同。為明封尚書翁玉而建。
“恩光”:古代帝王或朝廷給予臣民的恩惠。“洊錫”:一次又一次賜給。
牌坊簡介
歷史故事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恩光洊錫坊,在大街。為封尚書翁玉建。”
翁玉(1474-1549),字文璜,號梅齋,明揭陽鮀江里舉登村(今屬汕頭鮀浦鎮)人,明兵部尚書翁萬達之父。
翁萬達于嘉靖五年登進士第,隨著仕途的青云直上,翁玉因之而四次受到朝廷封贈。
恩光洊錫坊原在太平路東門街口北畔,坊字兩面同。恩光:古代帝王或朝廷給予臣民的恩惠。洊錫:一次又一
次賜給。翁玉前后四次受朝廷封贈,翁萬達《明累封資善大夫兵部尚書先君梅齋暨累贈夫人先母許氏合葬壙志》說他“敕封承德郎、戶部主事,加封中憲大夫、廣西按察司副使,通議大夫、兵部右侍郎,資善大夫、兵部尚書(正二品)。”
坊建于明嘉靖年間。查《潮安縣城關鎮亭坊簡略史跡》未有該坊記錄,則此坊當拆于1950年之前。因坊沒留下照片,此次參考其它牌坊而復建于東門街東平路西側。下枋鐫有“明資善大夫、贈兵部尚書翁玉”。
潮州古城記憶
潮州牌坊街
33
36
旅行の意義
12
23
十相留聲坊
明代
十相留聲坊原位于市區義安路英聚巷尾北側,于1951年拆卸。2009年重建于牌坊街四目古井西側,北鐫“太山北斗”。
為唐代宰相常袞、楊嗣復、李德裕、李宗閔,宋代宰相陳堯佐、趙鼎、吳潛、文天祥、陸秀夫和張世杰和唐代潮州刺史韓愈建。唐宋這十位宰相先后來潮州任職,或以政績昭彰,或以忠義勵人。
牌坊簡介
歷史故事
“十相留聲”,指的是中國歷史上的唐、宋兩朝,先后曾有十位宰相到過潮州、并在潮州或工作過、或生活過、或戰斗過。潮州城中自明清乃至民國一直有“十相留聲”坊,某年某月給拆了,去年又重建了一個。按“十相留聲”坊上的排名順序,他們分別是,唐代的常袞、楊嗣復、李德裕、李宗
閔,宋代的陳堯佐、趙鼎、吳潛、文天祥、陸秀夫、張世杰。“十相留聲”,從最早的常袞于公元779年被貶潮州、到最后的文天祥于公元1278年轉戰潮州,距今分別是1230年和731年,“往事越千年”,自然屬于“歷史典故”,因之,它同時也就是“文化典故”——起碼是歷史文化之典故。
潮州古城記憶
潮州牌坊街
35
潮州牌坊街
38
潮州古城記憶
37
有人說:“人生至少要有兩次沖動:一場奮不顧身的愛情和一段走就走的旅行。”
我想在每個人的青春年歲里,都曾有過一段關于旅行的憧憬,一段說走就走的旅行。可是在現實里,因為種種的原因,這個美好的希冀變成了每個午夜夢回的美好夢想。
旅行の意義
潮州牌坊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