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精品va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网午夜_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_欧美人与物videos另

注冊

廈門大學臺港澳研究

廈門大學
臺港澳研究

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基地
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

【2023年1月 第1期 總第1期】

2023

01

創刊號

目錄

01/時事熱點? ? ? ? ? ? ? ? ??

03/教育快訊

06/中心動態

02/青年觀察

04/學者觀點

05/學術成果

07/融合實踐

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簡介

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基地“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成立于 2012 年 10 月,是以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為依托,整合校內外優質港澳臺研究資源,注重從多學科視角綜合考察港澳臺區域發展問題,著眼于從國家統一層面探索新時代 “一國兩制”偉大理論和實踐的新型高端智庫。
中心充分發揮學科、人才和地緣優勢,聚焦港澳臺地區政治、經貿、教育、 青年、社會、文化、法律等領域研究,在強化港臺關系、澳臺關系、港澳臺發展 比較研究的同時,深入探索“一國兩制”港澳實踐與“兩制”臺灣方案的關聯性, 為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推動港澳地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服務。現任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為李鵬教授。中心主任為張寶蓉教授,副主任為王貞威副教授。中心下設港澳臺政情研究、港澳臺社會經濟研究、港澳臺教育與學生學情研究、 兩岸青年研究、港澳臺作家研究、兩岸婚姻與家庭研究等多個研究團隊,共有專家 50 人左右。

01

時事熱點

臺灣地區“九合一選舉”
臺灣18歲公民權復決案公投鎩羽
民調:二十大增強港人對前景信心
澳門2023財政將推237億惠民減稅措施
粵港澳高校聯盟年會暨校長論壇召開

臺灣地區“九合一”選舉

2022九合一選舉今天投票,各地開票結果陸續出爐,各地縣市長候選人也紛紛
布自行當選。   
目前各地區自行宣布當選的縣市長候選人如下:   
六都地區   
臺北市:國民黨市長候選人蔣萬安   新北市:國民黨市長候選人侯友宜   
桃園市:國民黨市長候選人張善政   臺中市:國民黨市長候選人盧秀燕   
臺南市:民進黨市長候選人黃偉哲   高雄市:民進黨市長候選人陳其邁   
北部地區   
基隆市:國民黨市長候選人謝國梁   新竹縣:國民黨縣長候選人楊文科   
新竹市:民眾黨市長候選人高虹安
中部地區   
苗栗縣:無黨籍縣長候選人鍾東錦   南投縣:國民黨縣長候選人許淑華
彰化縣:國民黨縣長候選人王惠美   云林縣:國民黨縣長候選人張麗善?        
南部地區   
嘉義縣:民進黨縣長候選人翁章梁   
東部地區   
宜蘭縣:國民黨縣長候選人林姿妙   臺東縣:國民黨縣長候選人饒慶鈴   
花蓮縣:國民黨縣長候選人徐榛蔚   
外島地區   
澎湖縣:民進黨縣長候選人陳光復   連江縣:國民黨縣長候選人王忠銘   
金門縣:無黨籍縣長候選人陳福海

時事熱點

◎ 中評社臺北 11月26日電

蔡英文辭黨主席仍想掌握2024

蔡英文領導民進黨在這次選舉受到重創,在民進黨寫下歷史新紀錄。 蔡英文在陳水扁2008年卸任后接下民進黨,當時扁被貪污案籠罩,連帶讓民進黨跌到谷底,蔡當時接下黨主席,之后參選2012大選敗給馬英九,請辭黨主席,2016卷土重來當選。2018年地方選舉,民進黨又是敗選,只剩下6席,當時連高雄市都被國民黨韓國瑜拿走。但蔡英文卻在2020年,以歷史上大選第一高票817萬票連任成功。
這次地方縣市長選舉,民進黨只保住5席,堪稱1986年創黨以來,最慘的成績。蔡英文雖然第一時間請辭黨主席,但從接下來的布局,仍看出蔡并沒有想退出2024初選決策核心。面對這次縣市長選舉潰敗,蔡英文很可能想著過去都是到低谷后會V型反彈,很可能2024民進黨仍有機會。因此,蔡英文不會放棄能夠影響2024人選的機會。?

廈門大學臺港澳研究

01

◎ 中評社臺北 11月28日電

蔣萬安少主中興 怎找回年輕票?

蔣家第四代、中國國民黨臺北市長當選人蔣萬安以57.5萬票、得票率42.29%當選,頗有“少主中興”意味。不過,相較于馬英九、郝龍斌選上臺北市長得票率都在5成至6成,蔣萬安在三足鼎立選戰只是守住藍軍逐漸萎縮的基本盤,未來如何吸引年輕族群支持,成為蔣萬安未來最大隱憂。
從2014柯文哲參戰開始,臺北市長選舉便成了三足鼎立。1998年馬英九得票率51.13%、2002年64.11%;2006年郝龍斌得票率53.81%、2010年55.64%都成為過去式。
蔣萬安當選有多項利基,包括大巨蛋預計明年1月竣工、6月試營運,蔣萬安上任就能剪彩收割政績,且臺北市議會61席次,國民黨已握有30席,蔣萬安未來4年要推動的市政,都將有藍營的支持,可以說是順風順水,但能不能端出讓年輕族群耳目一新的政策,會是蔣萬安的考驗。?

◎ 中評社臺北 11月28日電

臺灣18歲公民權復決案公投鎩羽

11月26日晚上9點,18歲公民權“修憲”復決公投開票進度已達98.38%,目前有效同意票555萬3791票、不同意票492萬2986票,距離通過門檻差406萬5906票。這也是“中華民國”歷史首次交付公民復決的“修憲”案。
18歲公民權“修憲”復決投票權人數為1923萬9392人,依“憲法”增修條文規定,有效同意票過選舉人總額的半數即通過,因此至少要有961萬9697同意票才能通過。由于同意票距離通過門檻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支持團體“18歲公民權推動聯盟”宣布此次推動“修憲”失敗。
18歲公民權未能過關!18歲公民權推動聯盟總召集人、臺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理事長林月琴表示,雖然結果不是樂見的但仍發生,希望再等4年或是直接使用“釋憲”的方式,“世代同行,繼續把事情完成”。

時事熱點

◎ 中評社臺北 11月26日電

臺經院黃藍燈連七接近藍燈門檻

受到全球通膨屢創新高加上俄烏戰事膠著等影響,臺灣經濟研究院表示,臺灣9月制造業景氣燈號出爐,制造業景氣信號值由8月之11.15分,減少0.62分至9月之10.53分,為2020年5月以來新低,燈號續為代表景氣低迷的黃藍燈,且分數已接近變燈門檻。針對總體經濟,臺經院表示,全球經濟正以超乎預期的速度放緩,IMF預估2022年全球經濟前景轉趨黯淡,也會影響2023年國際經濟表現。   
據臺經院的調查數據顯示,按景氣信號各主要組成項目觀察,5項目分數減少,1項增加,經試算模型加權后,信號值減少0.62分;其中,需求面減少0.35分減幅最大,其次依序為原物料投入面、經營環境面及成本面分別減少0.16、0.08及0.04分,售價面則微幅增加0.01分,燈號為代表景氣低迷的黃藍燈;此外,就不同燈號的消長觀察,呈現衰退的藍燈比重由8月的36.62%增加至9月的42.86%;低迷的黃藍燈由32.98%增加至51.55%;持平的綠燈由29.83%減少至5.59%,本月無代表揚升的黃紅燈與繁榮的紅燈。  
 
臺經院進一步指出,股市因歐美各升息3碼,國際股市下跌,及電子業去化庫存調整而出現震蕩走低,加上制造業廠商9月調查,對當月及未來半年景氣看壞較8月調查多,致制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不僅連續9個月下滑態勢,也是去年5月以來新低;因此,整體制造業景氣燈號雖續維持代表低迷的黃藍燈,但分數已接近變燈的門檻。  
另,大陸雖然GDP年增率由第二季0.4%回升至第三季3.9%,9月進出口亦維持正成長,但在二十大宣布仍堅持動態清零政策及共同富裕新機制后,閉幕后的第一個交易日已造成港股重挫,且連續多日下跌情形,顯示外資憂心大陸在政治凌駕經濟之后,加上美國針對AI及伺服器等出口限制,將不利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尤其臺灣制造業以中國大陸為生產基地居多,中國大陸經濟未來走向亦是未來觀察重點之一。

廈門大學臺港澳研究

01

◎ 中評社臺北 10月31日電

時事熱點

民調:二十大增強港人對前景信心

◎ 中評社香港11月10日電
據大公報報道,二十大召開期間,香港處處洋溢喜悅氣氛,車身上有“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巨幅廣告的電車、巴士,在街頭穿梭。
近八成受訪者關注大會資訊,“相信在習近平同志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國家將會取得更大的和更全面的發展,為香港提供更大的空間。”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呼吁香港各界全面學習、深刻領會,及時落實總書記的要求,和全國各地各族人民一起身體力行,共建現代化強國,共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榮光。
“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必將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譚耀宗對于國家和香港的未來信心滿滿。
事實上,不只包括政界、商界、各專業界別,學界及青年團體等,多項民調更顯示,廣大市民對于未來都充滿信心。紫荊研究院于10月17日至23日期間以電話隨機抽樣成功訪問了1193名香港市民,了解他們對二十大的關注度。民調顯示,74.7%受訪者表示關注二十大,69.2%受訪者對國家發展信心增加,62.5%受訪者認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此外,67.1%受訪者對香港發展前景信心增加,56%受訪者認為香港將在國家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而香港研究協會亦于10月24至31日期間成功訪問了1088名18歲或以上市民,了解他們對二十大的看法。調查結果顯示,近七成受訪者對二十大相關資訊表示“非常關注”及“比較關注”;逾半受訪者對二十大精神表示“非常了解”及“比較了解”,更有四成六受訪者參與過和二十大有關的宣傳或學習活動。逾半受訪者在二十大后對國家及香港發展的信心增加;五成八受訪者滿意過去五年國家的整體發展。

澳門2023財政將推237億惠民減稅措施

◎ 中評社北京11月12日電
據人民網報道,澳門特區政府向立法會提交的《2023年財政年度預算案》法案,10日在立法會全體會議一般性通過。該法案明確,澳門特區政府2023年財政年度將繼續實施一系列惠民措施及稅費減免措施,估計涉及總金額超過237億澳門元。
法案理由陳述中闡明,特區政府明年財政年度將繼續實施的一系列惠民措施包括:現金分享計劃、醫療補貼計劃、居住單位電費補貼計劃和持續進修發展計劃,估計用于上述措施的總開支為84.14億澳門元。另外,用作支付免費教育津貼、未受惠免費教育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學生的學費津貼、大專學生學習用品津貼、學生書簿津貼、私立教育機構的教學人員津貼及專業發展津貼、敬老金、養老金、殘疾金、殘疾津貼、三類弱勢家庭特別生活津貼及定期援助金的開支總額,估計為125.12億澳門元。實施上述一系列惠民措施,估計涉及的總金額為209.26億澳門元。
《2023年財政年度預算案》法案建議繼續實施一系列稅費減免措施,稅費減免措施估計涉及總金額為28億澳門元。其中,為推動現代金融業發展,《2023年財政年度預算案》法案建議繼續對在澳門特別行政區發行的債券所取得的利息,以及因買賣、被贖回或作其他處置所取得的收益,豁免所得補充稅,同時豁免有關債券的發行、買賣或有償讓與行為的印花稅。建議繼續豁免征收投資基金的監察費,以吸引金融機構來澳設立投資基金等。

澳門舉辦“海上絲綢之路”
國際文化論壇

◎ 中評社香港11月17日電
據新華網報道,以“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文化論壇16日至17日在澳門舉行,邀請海內外多位專家學者發表專題演講。
論壇通過專家分享海上絲綢之路遺產保護和研究的前沿成果,讓與會者、市民了解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持續加深海絲沿線地區對海絲遺產保護的交流和合作,加強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主任拉扎赫·伊倫都·阿索莫、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在開幕式上致辭,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作了題為《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國》的主旨報告。

廈門大學臺港澳研究

01

澳門大學校長、聯盟副理事長宋永華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具有特殊地位和獨特優勢,聯盟高校應充分把握發展機遇,推進高等教育區域合作發展,攜手打造具有灣區特色的高等教育戰略創新高地。同時,聯盟高校各位校長為推動粵港澳高等教育的發展建言獻策、貢獻智慧。
粵港澳高校聯盟于2016年成立,由中山大學、澳門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共同發起,中山大學校長高松為聯盟理事長,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及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為副理事長。目前已有42所高校加入。聯盟高校定期舉行學術論壇及交流活動,推動科研創新合作,共同培養三地人才。 本次活動的支持單位包括國家教育部港澳臺辦、廣東省教育廳、澳門中聯辦、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香港中聯辦和香港教育局。

粵港澳高校聯盟年會暨校長論壇召開

據人民網報道,在粵港澳高校聯盟成立六周年之際,2022粵港澳高校聯盟年會暨校長論壇25日在澳門大學舉辦。超過百位來自粵港澳三地高校和支持單位的代表線上線下共聚一堂,圍繞“落實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推動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的主題展開交流討論,共同推動粵港澳高等教育發展。?
年會開幕儀式上,國家教育部港澳臺事務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閆炳辰、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二級巡視員劉懋洲、廣東省教育廳一級巡視員朱超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副局長丁少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副秘書長李忠善等先后致辭。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與青年工作部副部長石書正出席開幕式。?

時事熱點

◎ 中評社北京 11月26日電

香港澳門積極參與第五屆進博會

據新華社報導,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暨虹橋國際經濟論壇開幕式4日在上海舉行,香港、澳門企業參展踴躍。   
香港自2018年首屆進博會開始一直積極參與,今年有超過200家香港企業參展,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參展商和買家推介香港優質商品及服務。香港貿易發展局已連續5年在進博會設立“香港服務業展區”和“香港產品展區”。  
此外,香港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和香港投資推廣署在“香港服務業展區”的展位重點宣傳香港的優勢、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下的發展機遇;香港旅游發展局的展區則介紹香港最新的旅游特色。  
據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介紹,今年該局組織參展的35家澳門企業中,首次參展的展商約占四分之一,還加入了大健康及高新技術企業。貿促局此次于進博會設置了兩個主題展館,一是“食品及農產品展區—澳門及葡語國家食品飲品館”,展示澳門制造、澳門品牌、葡語國家的食品及飲品;二是“服務貿易展區—澳門及葡語國家專業服務館”,展示多領域服務。

廈門大學臺港澳研究

01

◎ 中評社香港 11月5日電

02

青年觀察

重磅:香港政府公布《青年發展藍圖》
臺灣選舉青年參政增加 趨于網紅化
蔣萬安擬設青年局 提升都更處位階
臺灣青年街頭倡議大學生力挺18歲公民權
首屆“一帶一路”青年發展高峰論壇舉行

◎ 來源:ETtoday 新聞云 記者:崔至云 12月7日報導

準臺北市長蔣萬安現正如火如荼尋覓小內閣首長中,目前前高雄市副市長李四川已確定出任北市副市長。據了解,因蔣萬安在競選初期曾喊出成立青年事務局,同時也為加大都更力道,不排除將現有都更處升格為都更局。而為維持現有31局處的規模,部分局處業務地將合并調整;蔣團隊最快下周對外公布局處首長名單。
今年8月份,蔣萬安在競選過程中曾表示,身為市長一定要有國際的視野,且要以市民為本,所以未來他會優先成立青年事務局,協助青年朋友解決食衣住行、成家就業的問題,讓臺北市成為青年朋友,真正實現夢想的地方。如今他當選市長,勢必實現此一對青年人的承諾,所以市府將新設置青年局,因此將會有其他局處進行整并。
至于都市更新議題,包括社子島、大巨蛋等都是蔣萬安上任后重要待解難題。近蔣人士指出,未來對于原有的都市發展局將加大力道,可能會將原有的局處擴大,或直接將都更處升格為都更局。
根據目前市政府所轄組織,設有22局、5處、4委員會,包括民政局、財政局、教育局、產業發展局、工務局、交通局、社會局、勞動局、警察局、衛生局、環境保護局、都市發展局、文化局、消防局、捷運工程局、臺北翡翠水庫管理局、觀光傳播局、地政局、兵役局、體育局、資訊局及法務局等22局;秘書處、主計處、人事處、政風處及公務人員訓練處等5處。

蔣萬安擬設青年局 提升都更處位階

青年觀察

為促進公投議題更多對話與討論的可能,一群來自中正大學與南華大學的學生號召青年們,11月24日晚于文化公園透過“街頭聊天”的方式,加深大眾關注18歲公民權修憲案。
“青年倡議,街頭同行!大學生挺18歲公民權”活動有別以往傳統發傳單,這次是透過“街頭聊天”的方式,讓參與活動的青年隨機與路人開啟對話,期盼能夠透過真誠的對話互相理解,增加社會大眾的在18歲公民權修憲案的投票意愿。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曾志桓表示,知道修憲很困難,門檻很高,就連師長、同學們也都會“唱衰”不可能通過,甚至在宣傳的時候,有些同年紀的同學自己都不愿支持。不論如何,仍要努力傳達出自己的理念,希望努力讓這次復決通過門檻,讓年輕人的聲音有機會被聽見。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大二生胡昀沛表示,2020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時,只差5天就滿20歲,因此未能投票,做為一個從高中就持續關心政治的學生,無法用選票直接影響民主的結果,有種很深的無力感。
來自香港的中正大學生Ham表示,臺灣好不容易有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讓民主實踐可以擴大范圍,讓18歲不再只是學生,更可以是擴大公民參與的倡議者。

臺灣青年街頭倡議大學生力挺18歲公民權

◎ 來源:聯合報 記者:李宗佑 11月24日報導

廈門大學臺港澳研究

02

◎ 來源:城市學 作者:陳布萊 12月14日發表

臺灣選舉青年參政增加 趨于網紅化

引言

九合一選舉落幕,根據統計,今年的議員當選人平均年紀有降低趨勢,這些青年參選人關注的議題,集中在現今社會共同面臨的老年長照、新婚不敢生、高房價衍生的居住需求等。正因為他們也面臨同樣問題,因此論述特別能得到共鳴。另外,這次選舉討論最多的話題,不是冷冰冰的政見討論,反而是正妹、網紅等娛樂面向的關鍵字,也說明了政治逐漸“淺碟化”的隱憂。
隨著社會發展,臺灣民眾對于民意代表的期待也逐漸改變,無形中也讓青年參政有了更多機會,這樣的變化又以臺北市最為明顯。根據統計,2022年議員選舉,臺北市議員當選人以30到39歲區間最多,平均年齡45.4歲更是全臺最低,顯見首都確實較愿意給青年機會,背后與接收的資訊、教育程度不無關系。
而觀察青年候選人提出的政見,不外乎集中在年輕人有感的議題,如租金補貼、社宅共平化等;也有體恤新手爸媽或年輕家庭的拉高公托比例、增加私幼補貼等;也有人推出長照政策,減緩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世代”負擔。

青年觀察

網紅參政竟真能當選?

每一屆的民代選舉,不乏有行為特別、取名極富特色或目的性的候選人,但往往是嘩眾取寵成分居多,連勝選機率都不高,遑論要做出一番成績。上一屆在臺北市有“呱吉”邱威杰成功勝選議員的案例,今年九合一選舉,嘉義市議員也出了一個名字長達16個字的議員當選人“顏色不分藍綠支持性專區顏色田慎節”,實際身分為電競直播主“Molly 翎熹”。她為了這次選舉改了一個爭議滿滿的名字,再靠著敢露敢穿又敢講的形象,掀起討論外,也成功把網路聲量轉換為選票。

圖/臺北市議員 網紅“呱吉”邱威杰

圖 / 青年網紅參政以臺北市最為明顯
(取自臉書 黃瀞瑩)

正妹爭相選里長!街坊大小事別再喊“里長伯”

今年選舉討論度最高的不是市長、不是議員,反而是最基層的里長。里長的工作繁雜,且沒有薪水、只有5萬元的“事務費”,工時也難以界定,還要當社區里民間的和事佬、萬應公,一出大事例如近年延燒的疫情,更要承擔超高風險出門服務,何以瞬間獲得熱議討論?
帶起這波討論話題的,要屬號稱“全臺最美里長”的新北市永和區永福里長陳紫渝,不僅年輕,靠著甜美清秀的長相、親切態度搏得媒體關注,自宣布參選以來便話題不斷。而從她開始,也帶出了不少正妹里長候選人。

廈門大學臺港澳研究

02

網紅蔡阿嘎今年選舉特別推出了“10大正妹里長”,選出10位年紀平均30歲的候選人,掀起網路熱議。最終該份名單竟一口氣有6人勝選,成為名符其實的“正妹里長”,未來里民看到可不能再叫“里長伯”。
為什么會有人年紀輕輕愿意投入公共服務工作?在網路上也掀起不少討論,有網友就點出,可能是把里長工作當成跳板,先建立人脈、未來可以往上爭取議員。此外,也不乏有“爸媽傳子女”的現象,有家庭背景讓選里長事半功倍。
事實上,單看里長職務的報酬,可能很難養得活自己,但里長依法可以兼職的,因此大多常見都是在地方事就有經營事業,如藥局、雜貨店等,現在甚至也會看到本業工作時間彈性自由的人出來參選里長。
為什么這次選舉會出現這樣奇特的現象?一時半刻或許也很難歸納出結論。不過,青年參政比例增加,政壇注入新血,其實是讓更多公眾議題受到討論、關注,同時也能讓青年議題有更多發聲管道。但近年來臺灣政治越來越走向“淺碟化”,選民投票意志容易受到各種外在因素的影響,政治工作者也不得不調整心態面對。網紅議員、里長是否能讓公眾議題往理性對話的方向前進,還得觀察。讓人難以想像的是,曾幾何時會看到一個里長服務處成立大會,媒體攝影機比議員服務處成立大會還要多?這些問題值得進一步思考。

圖/準新北市永福里里長陳紫渝

重磅:香港政府公布《青年發展藍圖》

◎ 來源 香港政府新聞公報

(一)《探索篇》──鼓勵探索,裝備未來
? 強化國民和國家安全教育、法治意識及民族自豪感;
? 提供優質多元教育,包括加強生涯規劃、推廣職業專才教育、
改善特殊教育,以及推動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
數學)教育;及推動境外交流和實習,讓青年認識國家和世界。?
(二)《希望篇》──燃點希望,助力追夢
? 協助青年把握國家「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一帶
一路倡議等策略所帶來的機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 增加青年在不同領域實習、就業和創業的機會,支持多元事業
發展;
? 提升青年就業能力,支持青年持續進修;及多管齊下回應青年
的居住需要,包括繼續覓地建屋、增加青年宿舍宿位,以及再度
推出「港人首次置業」項目。
?(三)《自強篇》──抗逆自強,全人發展
? 優化青年福利服務;
? 支持社會各界透過不同服務和活動,包括歷奇活動和每年舉辦
的青年節等,協助青年全人發展,培育正向思維,增強團隊精神;
? 加強品德教育,強化家庭觀念,培養正確價值觀;
? 推廣運動和文化藝術,豐富多元體驗;
? 加強對青年在不同方面的支援,包括精神健康;及支援非華語
學生。
?
(四)《建設篇》──青年參與,建設社會
? 加強青年參與公共事務,包括擴大「青年委員自薦計劃」,強
青年的主人翁意識;
? 加強與青年溝通的平臺,包括善用網上社交媒體,更有效聆聽
和回應青年的意見;及推動青年參與義務工作。

青年觀察

香港特區政府12月20日公布了《青年發展藍圖》,完整提出特區政府未來的青年發展工作理念和方針,并按照青年的成長歷程分四個篇章提出相應措施。這是本屆特區政府成立以來首份針對青年發展工作的重要文件,各界認為藍圖回應了香港青年在個人成長、就業等方面的需要,讓年輕一代看見希望。
藍圖以“啟發青年燃亮未來”為題,因應青年不同的成長階段,分為《探索篇》《希望篇》《自強篇》和《建設篇》共四個篇章,闡述特區政府工作方向,在首階段提出超過160項具體行動措施,協助12至39歲香港青年發展。特區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于12月20日公布藍圖時表示,特區政府將以更具系統性及延續性的方式策劃及推進青年工作。
即將從香港科技大學畢業的陳同學,在藍圖“出爐”后迫不及待詳細閱讀了藍圖內容,并對多項行動措施充滿期待。其中《希望篇》提及協助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增加青年在不同領域實習、就業和創業的機會等,包括將“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常態化,這對陳同學來說是喜訊。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鼓勵企業聘請香港的大學畢業生到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修讀人工智能專業的陳同學說,希望能通過該計劃在大灣區其他城市找到適合的工作,到內地發展。
“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何建宗在《青年發展藍圖》制定期間,多次參與有關咨詢活動,也參與了特區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咨詢會表達對青年發展的意見。他認為,藍圖是非常接地氣的行動綱領,涵蓋年齡范圍廣,可以讓青年們感受到特區政府對他們的重視以及看到未來發展的前景。藍圖也提到特區政府將增加青年宿舍供應以及再度推出“港人首次置業”計劃。陳穎欣認為,可為青年提供更多置業階梯,讓他們有共建的動力并增加幸福感。
特區立法會議員陳祖恒期望特區政府未來更積極做好宣傳及教育工作,讓青年全面了解國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從而自覺地尊重和維護國家,成為具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的新一代。
特區政府在公布藍圖時表示,將設立“青年專員”以及通過制作“青年儀表板”整合青年相關數據和趨勢,以更好把握青年脈搏。香港青年協會總干事何永昌對此表示認同,期望藍圖提出的具體措施能盡早落實,為香港青年帶來更多發展機遇,幫助他們建立對前景的信心和希望。

?香港發布首份《青年發展藍圖》?
?助力年輕一代成長成才?

◎ 來源:新華網 記者:張雅詩 謝妞? 12月21日電

廈門大學臺港澳研究

02

首屆“一帶一路”青年發展高峰論壇舉行

◎ 來源:中評社香港 11月19日電

由香港“一帶一路”總商會和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聯合主辦的首屆“一帶一路”青年發展高峰論壇17日在香港舉行。論壇旨在幫助香港青年了解國家發展戰略,助力香港拓展多元發展空間,幷為個人發展找到更長、更新、更廣的賽道。   
本屆論壇以“落實二十大精神,發揮香港平臺作用,助力雙循環和‘一帶一路’比翼發展”為主題,共設三個分主題論壇,分別為“傳承創新開拓”“綠色健康專業可持續發展”和“聯通融合共贏”。   
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特派員劉光源在開幕致辭中表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是適應國家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也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路徑。期待廣大香港青年充分發揮香港“超級聯系人”優勢,挖掘創新創業的無窮潛力,做共建“一帶一路”的推動者。   
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致辭表示,本屆特區政府非常重視青年發展,正全力制訂一份全面的青年發展藍圖。特區政府的愿景是培育香港青年成為愛國愛港、具備世界視野、有抱負和正向思維的新一代。“一帶一路”建設正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可以讓香港青年培養正確的大局觀,參與香港、國家以至世界發展。   
香港“一帶一路”總商會理事會會長鄭翔玲致辭表示,香港本屆政府的首份施政報告在青年的學業、就業、創業、置業方面制定切實的目標和行動,相信香港青年可以有更好的發展及未來。來自香港青年聯會、香港菁英會、香港華菁會、香港政協青年聯會、香港福建社團聯會青年委員會、香港潮屬社團總會青年委員會等26間協辦機構的300多位青年代表參加了論壇。   
青年代表林孝能接受采訪時表示,參加此次論壇,聽到不同的企業家和學界人士分享他們的經驗,收獲很大。他認為,青年要抱著學習的心態,多了解祖國的發展,多走多看多學習。論壇上成立了“國際青年僑商協作平臺”,以團結各界愛國愛港的青年僑商,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

青年觀察

為深化滬港澳三地青年交流合作,助力港澳青年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2022年滬港澳青年經濟發展論壇昨天在澳門舉行。上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陳通發表視頻致辭。來自滬港澳三地的百余名嘉賓和青年代表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圍繞“發展新業態,增強新動能”主題共同探討新形勢下助力滬港澳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展開頭腦風暴。
未來,上海將在綠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終端等3條新賽道和生命健康、智能產業、新能源、深海空天利用、新材料等5大未來領域集中發力,形成萬億產業規模。上海團市委副書記、市青聯主席丁波認為,這些未來新領域新產業,孕育無限商機,呈現多元場景,延伸產業鏈條,可以集中三地的青年力量來尋找合適路徑進行突破創新。
香港特區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表示,一直以來,香港特區政府十分重視青年發展,希望培育香港青年成為愛國愛港,具備世界視野,有抱負和具正向思維的新一代。“在我看來,新業態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對各個行業進行優化升級轉型,讓各行業能夠更好地適應當下發展,比如網絡購物、直播帶貨,大大便利了市民的生活。”
澳門特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副局長黃嘉祺表示,澳門積極推動發展四大產業,包括發展科技研發和高端制造產業,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文旅會展、商務產業和現代金融產業。澳門青年也會抓住國家發展的機遇,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滬港澳三地的青年可以一起探索‘一國兩制’的新的實踐,通過新經濟新業態去推動三地城市的新動能。”奇跡山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合伙人、澳門自媒體協會會長、澳門青年聯合會副理事長傅騰龍說。
本次論壇由上海海外聯誼會、上海市青年聯合會、香港青年聯會、澳門青年聯合會、滬港經濟發展協會、滬港青年會、滬澳青年交流促進會等單位共同主辦。滬港澳青年經濟發展論壇自1999年以來已經走過23年,論壇秉持開放合作包容的精神,為加深港澳青年對祖國的了解,擴大滬港澳三地聯動,推動共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2022年滬港澳青年經濟發展論壇在澳門舉行

廈門大學臺港澳研究

02

◎ 來源:新民晚報 記者:陸梓華 12月9日報導

03

教育快訊

臺灣私校為招生放寬要求 “恐沖擊競爭力”
高雄家長團體串聯 組成勇敢面對不適任教師陣線聯盟
香港:優化學校自評 公開各校視學報告
內地與澳門高等教育展開幕
“共創協同-粵港澳大灣區”生涯規劃教育研討會舉辦

臺灣:各私校為招生放寬要求 “恐沖擊競爭力”

不少私立大學擔心招生欠佳,明年多將個人申請的學測參采科數下修,英文也不再成為必采科目。教育界人士感慨,大學自動放寬學業要求,將限縮教學深度與廣度。也有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前官員認為,若校系培育的學生是要與國際來往、接洽,卻因招生而移除英文門檻,恐讓競爭力下滑,“這類系所不如改名”。
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前政次呂木琳認為,若校系定位是在島內就業就不意外,但若培育的學生是要與國際來往接洽,比如國際貿易、國際企業,如果不采英文,勢必會影響學生英文程度,恐沖擊學生國際競爭力。
全臺私校工會理事長尤榮輝說,廣設大學前,只有少數人能通過聯考就讀大學,授課常要求學生使用原文書,且大學無招生壓力,老師可嚴格要求學生;廣設大學后,高教變成普及教育,不分公私立大學招生滿滿,近年則因少子化讓私校面臨生存危機。
尤榮輝說,入學門檻下修后,學生程度一代不如一代,老師也自動放寬學業要求,配合學生程度“因材施教”,大部分老師早已放棄使用原文書,許多學校也放棄微積分必修課程,導致不少大學生程度不如九十年代的專科生,空有大學文憑,卻無一技之長。
靜宜大學監察人、實踐大學前校長陳振貴也說,不參采英文招進來的學生英文程度不易管控,多少會影響用原文書或英文補充教材的效果。桃園一名高中英文老師也說,可見大學生英文程度將更低落,教授授課將更痛苦。

◎ 來源:聯合報 記者:趙宥寧 2022年11月8日報導

高雄家長團體串聯 組成勇敢面對不適任教師陣線聯盟

高雄市家長團體日前成立「高雄家長勇敢面對不適任教師陣線聯盟」,要求學校確實依法依程序處理不適任教師問題。高雄市教育局表示,教師疑似有教學不力或不能勝任工作之具體情事者,家長可向學校或教育局檢舉,學校會在5日內召開校事會議決議組成調查小組進行調查。
召集的高雄市家長聯盟總召洪志和說明,家長面對不適任老師時,常常非常無奈與無助,像有所學校接收他校來的超額老師,幾乎沒在教課,家長只好放學后自己教數學加減。學校就算要處理不適任教師問題,過程冗長,還要面對「免輪調」的老師群,甚至師師相護的人情世故等,導致校長難辦,家長及孩子隱忍或轉學。
高雄市家長協會理事長黃雀華表示,家長團體站出來,是要幫助整個教育環境,恢復真正的校園正義。協會本著監督教育的立場,協助單一家長勇敢面對不適任教師,也間接幫助了學校勇敢面對,共創多贏局面。
高雄市偏鄉與弱勢教育關懷協會理事長許益誠說,師資是偏鄉教育很大的問題,少子化愈演愈烈,超額老師,甚至是不適任老師就往偏鄉走,若再加上無人關注,結果就是偏鄉孩子的教育愈來愈被邊緣化,而這種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更多的社會成本。
臺灣媽媽護家護兒聯盟高雄代表陳美芳表示,絕大多數的媽媽,護兒但不溺愛;大多數的老師,也都是兢兢業業。所以家長勇敢聯盟的成立,除了保護親子,也是保護更多的師長,避免劣幣驅逐良幣。高雄市學習障礙教育協進會理事長王玉如、中山大附中前會長李宥霖等人,也以經驗分享來呼吁高雄家長團結面對。
高雄市教育局表示,教師疑似有教學不力或不能勝任工作的具體情事者,家長可向學校或教育局檢舉,學校接獲檢舉或知悉時,要依據處理機制與流程辦理,于5日內召開校事會議決議組成調查小組進行調查。若調查屬實確有教師法教學不力的情形,因身心狀況或其他原因,無法輔導改善;曾經學校或專審會輔導,輔導改善有成效后,經校事會議認定3年內再犯者,移送教師評審委員會審議。

廈門大學臺港澳研究

03

◎ 來源:聯合報 記者:徐如宣 2022年11月16日報導

教育快訊

香港:優化學校自評 公開各校視學報告

香港教育局11日向學校發通告,交代有關詳情。優化措施包括:中、小學自評時需聚焦更新后的七個學習宗旨;學校改為每年提交更新版學校表現評量數據,包括多項新增的國民教育相關數據;以及于2023學年下學期起,在教育局網頁公開全港學校外評報告的總結章節。
根據原有架構,學校需定期進行自我評估,向教育局提交報告,而教育局亦會安排校外評核和重點視學,向學校提出改善建議。教育局于通告中表示,一直持續檢視架構的推行成效,早前委托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進行相關研究,報告肯定架構有助學校自我完善,但各校自評工作存在差異有改進空間,因此推出優化措施。
教育局指,由于中、小學分別更新課程指引,因此要求學校由本學年起,自評時須更聚焦于七個學習宗旨,并以此作為自評的反思點,評估學校效能。另外,為加強學校運用數據能力,由本學年起,學校需每年收集學校表現評量等數據,并提交校董會和教育局,同時讓教育局掌握學校教育的現況,制作參考數據供學校自評使用。
教育局同時修訂學校需提交的表現評量數據項目以及評估工具和文件,協助學校進行自評。新增表現評量數據包括:資源運用、國民教育和STEAM相關教師專業培訓、國民教育學習相關經歷、學生對國家及學校的態度(小學)和情意發展(中學)、學生體適能表現。
同時為進一步提高學校的透明度和體現學校問責精神,由2023/24學年下學期起,教育局將上載外評報告的總結章節到網頁,日后亦會按需要上載重點視學報告。至于自評報告,現時要求學校將報告存放學校,供包括家長在內的持份者閱覽。
教育局將于下月就措施舉辦簡介會,以及于2023年4月起分階段舉辦研討會暨工作坊,協助學校加深了解優化后的自評工作。

教育快訊

◎ 來源:香港01 2022年11月19日。

內地與澳門高等教育展開幕 匯聚逾百高校多元升學信息

由國家教育部港澳臺事務辦公室、高校學生司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聯合舉辦的“內地與澳門高等教育展”,于2022年11月11日起一連三日舉行。展覽為在線結合線下實體形式進行,共有來自內地20個省市的111所高校和澳門10所高校參展。
“內地與澳門高等教育展”開幕式于11日下午在教業中學禮堂舉行,主禮嘉賓包括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嚴植嬋,“內地與澳門高等教育展”代表團團長、教育部港澳臺事務辦公室主任劉錦,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局長龔志明,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與青年工作部部長徐婷,教育部港澳臺事務辦公室副主任舒剛波等人。此外,教育委員會委員、本澳高校和中學的領導和代表等出席。
劉錦主任致辭時表示,國家教育部高度重視內地與澳門教育交流合作,鼓勵和支持澳門青少年來內地學習深造,從2016年起,內地已連續多年成為澳門學生赴澳門以外地區升學首選。教育展有助澳門師生及家長更好了解內地高等教育的特色和優勢,幫助澳門學子做好升學規劃。國家教育部將一如既往地支持澳門教育事業發展,推動澳門更好地發揮在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獨特作用,為澳門學子提供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和廣闊的創新創業空間。
龔志明局長致辭時表示,教育部一直以來對澳門學生十分關心與支持,讓學生可透過“保送生政策”升讀內地的優秀高校,近年招生名額及院校數量皆能滿足澳門學生的需要,為澳門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澳門高校積極發揮自身優勢,辦學水平和科研實力等競爭力逐步提升,這有賴國家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澳門高校的不斷努力。本年教育展規模創歷年之冠,共有121所內地與澳門高校透過在線或線下方式參與,除安排現場活動外更繼續利用信息科技,在線為學生帶來更豐富的升學信息,相信學生可透過是次展覽,了解內地與澳門高校的辦學特色與優勢,以更好規劃未來升學安排。

廈門大學臺港澳研究

03

◎ 來源: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與青年發展局 2022年11月11日報導

香港:教大論壇建言 增支援挽留英語教師

為促進在職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及英語教育相關人才培訓,由香港教育大學(教大)人文學院、英語教育學系與課程與教學學系合辦的“實用英語教學法:課堂為本.超越課堂”論壇于上周六舉行。教大提及,面對英文教師的職缺問題,教大將因應教育局的需要,研究增加相關的學位教師教育文憑課程的學額;而未來更打算加入英文價值觀教育課程,有關詳情將容后公布。
有多位學者及業界相關人士出席論壇分享,包括教大學術及首席副校長李子建、英華小學校長陳美娟等。對于英文教師的職缺問題,陳美娟校長形表示,很多時挽留人才,金錢非首要原因,有更多是因為家長及學生對老師的尊重,同時可為老師在工作及遇上問題時提供適切為支援,而非放任老師“單打獨斗”;亦需提供足夠的空間供新人成長。這些涉及建立良好的校園文化和工作團隊等多方面因素。
教大課程與教學學系副教授容煒灝補充,校方需為老師提供足夠自由度,如接受其提出與工作有關的新意念,亦有助挽留優秀人才。
李子建首席副校長總結多位講者心得,建議前線教師可從分別由學生性格、朋輩互動和家長參與三方面入手,以全方位營造合適的學習氛圍。

教育快訊

◎ 來源:大公報 2022年11月15日報導

澳門:畢業生可嘗試更多行業 冀青年把握機會融灣區

立法議員林倫偉關注本澳青年就業及職業教育發展,亦問及如何吸引本澳青年到大灣區、深合區工作。行政長官賀一誠承認本澳的職業培訓是空白,沒有正式的純職業技術學校,但澳大、理工、旅院都一直在調整學科,以符合市場需要,讓學生畢業后可直接就業,有關問題不大。他認為除了醫生、教師等,學生畢業后不一定要找學科絕對對口的工作,因現時倡交叉學科,可嘗試更多行業。
至于吸引青年到大灣區工作方面,經濟財政司司長已作大量工作,亦與其他地區合作,創造條件及崗位予本澳青年去學習,如抖音、阿里巴巴等,都提供名額予本澳青年,希望青年把握機會,投入大灣區,融入內地大市場。

◎ 來源:澳門日報? 2022年11月16日報導

“共創協同-粵港澳大灣區”生涯規劃教育研討會舉辦

香港教育局11月11日以實體及網上形式同步舉行生涯規劃教育研討會,讓約1 100名本地及內地教育工作者和「商校合作計劃」機構伙伴藉此交流經驗,提升他們在生涯規劃教育方面的專業能力。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在研討會開幕禮致辭時表示,教育局以“共創協同-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今年研討會的主題,希望各界攜手協助青年人多加了解和認識國家的發展,抓緊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獨特機遇,把握大灣區的升學及就業機會。
蔡若蓮博士指出,國家主席習近平于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發表的重要講話,提及“十四五”規劃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鼓勵香港要抓住國家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合作,充分發揮三地綜合優勢,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蔡若蓮博士鼓勵青年人時說:“香港的青年人有沖勁、有創意而且深具潛質,他們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一定能擔當重要的角色。”
蔡若蓮博士在研討會中頒發感謝狀予36所機構,表揚一眾新加入成為“商校合作計劃”的機構伙伴,帶領學生走出課室、放眼世界,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廣的事業探索活動。
2022-2023學年,教育局進一步推動商校協作,推出“商校合作計劃 2.0”,并會積極聯系主要商會、專業團體及資歷架構下的行業培訓咨詢委員會(包括新興行業),推動更多會員機構參加計劃。教育局增撥資源及加強支援學校推行生涯規劃教育,并透過“商校合作計劃”與工商機構合作,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事業探索活動,協助他們認識不同的行業及升學途徑,為升學及投身社會作好準備。自二○一四/一五學年至今,參與計劃的機構伙伴有約400所,舉辦約7800項活動,受惠學生人次超過129萬。
是次研討會邀請香港菁英會主席凌俊杰、路邦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及首席技術官麥騫譽和晉升集團創辦人鄧文俊擔任主題演講嘉賓,并于下午安排多場分享環節,讓參加者交流經驗,分享心得。與會教育工作者就生涯規劃教育的最新發展,以及大灣區的升學及就業機會,與專業人士及學者交流心得及分享經驗,從而更有效協助學生訂立個人目標,規劃未來。

廈門大學臺港澳研究

03

◎ 來源:新聞公報 2022年11月11日報導

04

學者觀點

王貞威副主任:談“九合一”選舉的基本態勢及對于兩岸關系的影響
劉國深教授:青年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主要力量
別敦榮教授: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
李鵬教授:前路仍有風浪 “方略”是行動指南
莫家豪教授:望香港高校抓住大灣區發展機遇
張建研究員:回歸以來香港面臨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及其反思與檢視

11月5日,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貞威應邀參加兩岸學者線上交流座談活動。此次活動由廈門市臺港澳與特區經濟研究促進會主辦,兩岸十余位涉臺研究學者參加。會上,兩岸學者針對即將到來的“九合一”選舉的基本態勢、選戰策略及其對于未來兩岸關系的影響進行研判與探討。
王貞威副主任認為,國民黨這次選舉比較樂觀,但對國民黨2024年“大選”的布局可能存在一些風險,比如說藍營內部要如何形成“共主”,凝聚影響力以及強化邁向2024的動力和支持度,可能是比較大的問題。民進黨方面在本次選舉中形勢不利,會不會對2024的運作模式產生影響,也是需要進行觀察的重要面向。
據王貞威副主任觀察,整體上看本次選舉與兩岸關系的關聯度并非很大,民進黨可操作的“抗中保臺”空間也不多,島內選舉結果對目前兩岸關系僵化的局勢有改善的空間。隨著疫情的緩和,地方、學術、宗教文化等方面交流如果能夠逐步恢復,有助于改善兩岸關系發展態勢。二十大之后,兩岸關系也進入新的階段,未來隨著大陸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兩岸關系發展空間更大,祖國統一將不斷推進。

劉國深教授:青年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主要力量

落實總體方略,促進兩岸融合——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學術研討暨兩岸青年對話會(以下稱研討對話會)11月4日至6日在廣西桂林舉辦,30余位兩岸專家學者及青年代表以此為交流渠道,共話兩岸融合。
在研討對話會現場,與會的兩岸專家學者聚焦落實總體方略的路徑、臺灣青年在RCEP實施和兩岸融合發展中的機遇和使命、二十大報告涉臺論述對兩岸融合和祖國統一的影響等議題,進行觀點交流、思想碰撞,提出落實總體方略、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意見建議,為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和祖國統一聚智匯力。

圖 / 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貞威

學者觀點

王貞威副主任:談“九合一”選舉基本態勢及對兩岸關系的影響

別敦榮教授: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

2022年11月14日上午,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別敦榮教授利用學術例會為師生作了題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黨的二十大報告學習體會》的學術報告。廈門大學校內外500多位師生通過線上線下參加。
別敦榮教授系統深入地解讀了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世界一流大學和優勢學科建設的論述,回溯了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優勢學科的歷史過程,清晰梳理了從重點高校建設到“211”工程、“985”工程再到“雙一流”建設的變遷理路。他指出,“一流大學、一流學科”與“一流大學、優勢學科”政策話語轉換背后的深意值得細細揣摩。為更好把握“一流大學”內涵,他以美國、德國、韓國與日本等國為例,深入介紹了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國際經驗。他指出:美國聯邦資助成就了美國一流大學;德國以“優中選優、重點扶持”為導向提升了一流大學國際競爭力;韓國通過增強大學科研水平探尋一流大學建設之路;日本則以“頂尖全球化大學計劃”推動了國內頂尖大學向國際化進軍。針對我國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的戰略要求,他提出應當著力解決辦學理念和辦學機制等不能適應建設與發展要求的問題,要從轉換治校辦學理念、賦能院系自主辦學、升級教學科研隊伍、開拓辦學新空間、以學科建設戰略引領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尋找突破口。
別敦榮教授的報告內容翔實,深入淺出,引發了線上線下參會師生的熱烈討論。師生們就新時代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意義、一流大學與優勢學科的關系、“體育強國”與“教育強國”的關系、如何升級教學科研教師隊伍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劉國深教授在視頻參會時表示,新時代兩岸關系建立在過去30多年來兩岸密切的經貿、人文交往基礎之上。今天的兩岸關系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我們更不應該忽視兩岸民眾交流交往的重要性。青年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主要力量,也是祖國最終完全統一的希望。他希望兩岸青年在各自崗位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共促兩岸融合。

廈門大學臺港澳研究

04

李鵬教授:前路仍有風浪 “方略”是行動指南

11月底,民進黨在臺灣“九合一”選舉中大敗,凸顯其“抗中保臺”牌失效,但有分析認為,民進黨并無反省之心,不會就此停止操弄兩岸對立,臺美勾連也呈現升級態勢。
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李鵬對中新社指出,未來一段時間臺海依然會風高浪急。2024年,美國的總統選舉中,如果兩黨候選人競相利用在臺灣問題上的強硬和挑釁為自己加分;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如果公然聲稱和主張“臺獨”的候選人參選或當選,都將給臺海局勢帶來更多變數,甚至掀起驚濤駭浪。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厘島會晤美國總統拜登時強調,臺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系政治基礎中的基礎,是中美關系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李鵬指出,無論何人何時破壞這條鐵律,一定會招致大陸采取強烈反制措施。大陸的“工具箱”里還有很多工具,可以發揮有效反制作用。
李鵬表示,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是未來一個時期對臺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對持續塑造有利于國家統一的時與勢具有重大意義,相信大陸方面有駕馭復雜局面、戰勝風險挑戰的綜合實力和必勝信心。

圖 / 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李鵬

學者觀點

莫家豪教授:望香港高校抓住大灣區發展機遇

在日前舉辦的一丹教育論壇2022年度會議暨北京師范大學120周年校慶國際學術交流系列活動上,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莫家豪表示,香港和內地合作辦學的發展模式,相信將促進大灣區社會綜合實力的提升。未來也希望香港高校抓住機遇,與內地開展更廣泛的合作。據悉,本次論壇圍繞「構想未來學習生態:家庭,學校,社會」這一主題,來自于中國、芬蘭、英國、丹麥、美國等國家和地區近50位學者專家就未來學習生態的新愿景、新理論、新策略以及協同創新展開對話。
灣區教育創新生態是論壇集中關注的議題。海內外專家們談及,全球各大灣區是未來學習生態的探索前沿,也是未來學習創新的不竭之源,以教育驅動創新,以創新驅動社會可持續發展,學校、家庭和社會等不同教育場景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帶來巨大的社會進步能量。
莫家豪談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提出力圖將大灣區打造成為區域高等教育合作發展高地,粵港澳三地攜手共建世界領先的高等教育體系和國際教育示范區。香港高校已然抓住這一歷史機遇,正在積極開展校際合作項目,5所港校先后進駐灣區5大城市,包括:香港理工大學(佛山),香港城市大學(東莞),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香港公開大學(肇慶)。他認為,香港和內地合作辦學的發展模式,相信將促進大灣區社會綜合實力的提升。

圖 / 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莫家豪

廈門大學臺港澳研究

04

張建研究員:回歸以來香港面臨的深層次
結構性問題及其反思與檢視

12月,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張建于《中國評論》月刊2022年11月號發表題為《回歸以來香港面臨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及其反思與檢視》的評論文章。
張建研究員指出,當前香港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由政治安全矛盾,轉變為香港民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長期困擾香港發展的各類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得不到解決之間的矛盾。緩和與解決香港社會這個主要矛盾必須直面香港社會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必須突破原有制度和政策的禁錮,采取創造性、顛覆性的方法,全方位解決和緩解深層次矛盾帶來的挑戰。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緩和以及解決香港深層次結構性矛盾和突出問題的主體責任在香港特區政府。特區政府要把有為政府同高效市場更好地結合起來,調整積極不干預政策,在貧富差距、經濟發展產業結構等關鍵問題上采取標本兼治的措施,為“一國兩制”在香港的高質量實踐提供堅實的經濟社會基礎。?

圖 / 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張建

學者觀點

王貞威副主任接受《中國時報》采訪

大陸疫情升溫,蔡英文2023年1月1日表示基于人道關懷,臺灣愿意對大陸提供必要協助。1月2日,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貞威接受《中國時報》采訪時指出,有留意到蔡英文對大陸疫情支援的正面說法,但目前仍停留在口頭上,除提到仍會采取防疫相應措施伏筆,所謂「人道關懷」的用詞,也側面顯示并非基于兩岸民族同胞的情感,讓大陸民眾感受還是有落差。
王貞威表示,兩岸之間釋放公衛防疫善意不是壞事,后續關鍵更多在于實際行動,例如對大陸入境檢疫不要隨西方國家起舞。

廈門大學臺港澳研究

04

05

學術成果

張文生:“九二共識”是兩岸關系的理性選擇
《臺灣歷史研究》2022年第4期
張寶蓉等:大陸高校臺生的群際關系與融合發展研究
《臺灣研究集刊》2022年第3期

內容摘要
1992年兩岸兩會在香港會談中達成的共識是兩岸關系的突破性進展。“九二共識”最大限度地體現了海峽兩岸求同存異的精神,創造性地區分了“一個中國原則”與“一個中國涵義”。“九二共識”的核心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也就是認同“大陸與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九二共識”是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國民黨放棄“九二共識”將走向沒落,民進黨承認“九二共識”才能走出困局。
關鍵詞
“九二共識”;兩岸關系;理性選擇
刊載于《臺灣歷史研究》2022年第4期

學術成果

作者:張文生 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九二共識”是兩岸關系的理性選擇

內容摘要
?推進兩岸青年大學生的積極接觸和合作共享對于實現兩岸青年融合發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大陸高校中臺生群際關系的研究發現: 多數臺生帶有群際邊界意識,該意識的產生與強弱程度因人、因時、因事而異; 隨著時間推移,臺生的“學習者”身份日益凸顯,群際邊界意識減弱,群際區隔感降低; 臺生具有一定的內群體偏好,但內外群體評價趨于客觀、理性,對外群體的刻板印象朝向積極方向發展; 臺生的群際接觸行為受到群際關系意識和認知的影響,但在個性和接觸收益等內外部動機的驅動下,臺生與大陸師生外群體的接觸質量逐漸提高,正向接觸效應顯現。
關鍵詞
大陸高校; 臺生; 群際關系; 融合發展
刊載于《臺灣研究集刊》2022年第3期

作者:張寶蓉 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主任 等

大陸高校臺生的群際關系與融合發展研究

廈門大學臺港澳研究

05

06

中心動態

廈門大學揭牌設立“臺港澳作家研究中心”
張寶蓉教授、胡根教授出席第十屆兩岸教育政策學術研討會
李鵬教授應邀為澳門科技大學作學習貫徹二十大精神專題演講
中心學者出席第二屆“兩岸暨澳臺關系發展論壇”
“廈大臺港澳智匯講壇”系列講座舉辦

廈門大學揭牌設立“臺港澳作家研究中心”

10月29日上午,廈門大學“臺港澳作家研究中心”正式掛牌成立,兩岸30余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從事臺港澳文學研究的專家、學者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加本次活動。其中,包括來自臺港澳地區的作家代表,以及中國作協、中國世界華文文學會、香港作家聯會、澳門學者同盟、福建省文聯、福建省作家協會、福建省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會和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復旦大學、南京大學、臺灣清華大學等機構代表。

中國作協港澳臺辦公室主任張洪斌代表中國作家協會向“臺港澳作家研究中心”成立表達祝賀。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名譽副會長劉登翰教授與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李鵬院長共同為廈門大學“臺港澳作家研究中心”揭牌。
臺灣作家李黎稱,“臺港澳作家研究中心”的成立,為大陸、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的作家和研究者提供了一個沒有阻礙、直接溝通交流的平臺。作為祖籍福建、成長于臺灣的作家,她認為兩岸阻隔帶來的歷史創傷需要同根同源的文學作品來溝通和化解。
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明報月刊》總編輯、《明報 明月灣區》主編潘耀明說,作為國際化窗口的香港,曾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發揮了溝通大陸和臺灣文學的橋梁作用,促進海峽兩岸的文學繁榮。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吳志良介紹了澳門文學的發展歷程和特色,他認為“臺港澳作家研究中心”的成立,將有助于促進對臺灣、香港和澳門地區的作家和文學作品的研究,加強文化交流,為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發揮作用。
   

中心動態

在福建省文聯顧問、福建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楊少衡看來,福建作家更矚目于兩岸之間的文化親緣,如林那北的《我的唐山》、吳玉輝的《平安扣》、海迪的《開臺王顏思齊》等小說,深刻書寫了大陸和臺灣之間的血肉聯系和情緣,這些作品也為促進兩岸文學繁榮做出了貢獻。
 福建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廈門市作協主席、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林丹婭表示,作為福建省和廈門市的老作協,她看到了臺港澳和大陸作家之間親密往來,相互成就,她相信未來“臺港澳作家研究中心”將發揮廈門大學的地緣優勢,深耕臺港澳文學研究,加強兩岸文學的發展和交流。
“臺港澳作家研究中心”是由廈門大學主辦的學術研究機構,將致力于對臺港澳作家生平和寫作的研究,同時為臺港澳作家搭建一個交流的基地,以駐點作家的形式,邀請作家來廈門大學駐點創作、演講、研討作品以及體驗當地的文化,也將以工作坊的形式及時關注、推動臺港澳作家新出作品的研討。該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發揮文學的橋梁紐帶作用,進一步加強大陸與臺港澳地區作家、學者之間的溝通交流,不斷延續海內外中華兒女一脈相承的文化基因,形成同心共圓中國夢的強大合力。

廈門大學臺港澳研究

06

中心動態

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舉辦工作推進會

10月31日,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基地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舉辦推進會,貫徹落實學校加快基地建設的有關要求,研究部署建設期間各項工作。臺灣研究院院長李鵬教授、副院長張文生教授、中心主任張寶蓉教授、副主任王貞威副教授、中心秘書江詩琪、研究助理楊伊婧、行政助理金睿曉參加會議。本次會議由張寶蓉教授主持。
張寶蓉教授向與會人員傳達了關于研究中心各項建設工作的詳細規劃。中心工作組分別針對研究中心組織架構、人員隊伍及管理人員崗位職責進行了深入探討,同時對接下來的重點攻關任務與未來設想交換了意見。張文生教授表示,研究中心要圍繞現有規劃逐步開展相關活動,并做好績效統計。李鵬教授進一步補充了對研究中心工作內容的相關細節性建議。
張寶蓉教授強調,建設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是服務學科建設、推動學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中心工作組要積極調動各級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各類人才優勢,群策群力、協力攻關,為開啟研究中心科研工作的新局面打響“第一槍”。

張寶蓉教授、胡根教授出席第十屆兩岸教育政策學術研討會

12月12日,為促進后疫情時代兩岸教育合作交流永續發展,探討兩岸教育發展新動向,共商兩岸教育合作交流新策略,由廣州大學和屏東大學聯合主辦,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及兩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屏東大學教育學院及教育行政研究所承辦,廣州大學港澳臺工作辦公室、臺灣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以及財團法人東莞臺商育苗教育基金會協辦的第十屆兩岸教育政策學術研討會以線上方式召開。大陸與臺灣的25位學者,圍繞“新時期兩岸教育合作與交流策略”主題做學術報告,來自兩岸的近200人參加會議。廣州大學副校長吳開俊教授、屏東大學前校長劉慶中教授、教育部港澳臺辦公室主任舒剛波致辭,廣州大學教育學院院長馬鳳岐教授主持致辭環節。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主任張寶蓉教授、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胡根教授出席會議。
研討會學術報告分為四個環節,兩岸學者圍繞疫情和后疫情時期教育問題、兩岸教育交流現狀與路徑、教育數字化、課程改革等議題展開深入討論。張寶蓉教授與胡根教授高度贊賞了會議主辦方的精彩安排,并分別發表題為《兩岸教育交流的時與勢:基于閩臺區域的分析》、《澳門學生近年赴臺灣高校升學情況》的學術演講。胡根教授指出,基于歷史原因,眾多澳門高中畢業生赴臺灣高等院校升學。然而,民進黨在2016年再度上臺執政后,一直不承認“九二共識”。另一方面,臺灣的教育系統也出現各種問題,教學質量下降。各種因素綜合影響下,赴臺升學的澳門學生逐漸減少,前往內地升學人數則大幅度增加,引起與會學者的熱烈討論與共鳴。
?

廈門大學臺港澳研究

06

中心學者出席第二屆“兩岸暨澳臺關系發展論壇”

第二屆“兩岸暨澳臺關系發展論壇”日前在澳門科技大學兩岸關系研究中心舉行,來自廈門、上海、臺灣、廣州和澳門的多位知名專家學者以線上或線下形式參會,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李鵬與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季燁參加會議。與會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之路,為新形勢下推動兩岸民間交流合作獻計獻策。
論壇主會場設在澳門科技大學,由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澳門科技大學兩岸關系研究中心主任胡根主持。參會專家學者還包括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杰、澳門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胡偉星、臺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政治大學教授魏艾、文化大學副教授劉性仁、廣州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海燕、澳門兩岸與澳臺關系學會副理事長郭濟修等。澳門中聯辦臺灣事務部部長李永剛等參加會議。
與會專家就“新形勢下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路徑探討”作專題演講,就目前臺海局勢及現階段兩岸關系的各種特點,大變局下的臺海局勢與統一方略,兩岸統一后融合發展的前景,以及澳門在兩岸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議題展開論述。
學者建議,繼續透過多種形式與途徑開展民間交流活動,推動兩岸與澳臺之間交流、溝通與合作。有臺灣學者建議盡快公布和平統一后臺灣的社會政治經濟和制度安排,調動臺灣人民的統一熱情。有學者談及澳門在“一國兩制”融合發展方面的創新模式,提出有關兩岸政經整合的構思和建議,希望共同致力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在交流環節中,海峽兩岸及澳門學者就共同關心的議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中心動態

李鵬教授應邀為澳門科技大學
學習貫徹二十大精神專題演講

11月9日上午10時,澳門科技大學兩岸關系研究中心在澳科大圖書館演講廳舉行“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深入學習貫徹二十大精神和第三份白皮書”專題講座,特邀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李鵬教授在線開展專題主講。本次專題講座以“現場+視頻”形式舉行,多個澳門本地的臺灣大專院校校友會、臺灣在澳師生、涉臺團體代表及學者分別在線上或線下參加講座。講座由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澳門科技大學兩岸關系研究中心主任胡根教授主持。
李鵬教授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宣示,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牢牢把握兩岸關系主導權和主動權,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較早前,國務院臺辦、國務院新聞辦發表的《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更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系統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新時代推進實現祖國統一的立場和政策。這兩份綱領性的文件是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對臺研究和對臺工作的理論和行動指南,值得深入學習領會并貫徹落實。
整場講座過程中,李鵬教授圍繞學習貫徹二十大精神深入淺出地進行論述,特別針對習近平總書記就對臺工作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理念、重大政策主張,形成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進行了解讀,引起與會人員的熱烈反響。

廈門大學臺港澳研究

06

中心近期舉辦三場“廈大臺港澳智匯講壇”系列講座

中心動態

第一場:大變局下的臺海現狀及前景
演講人:倪永杰
現任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臺海研究》雜志主編;兼任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秘書長、上海市臺灣研究會秘書長、海峽兩岸關系協會理事、國臺辦海峽兩岸關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廈門大學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專家。
第二場:臺灣青年大陸社會融入研究
演講人:鐘焰
現任中國生態經濟學會海洋生態經濟專業委員會理事,中信改革與發展基金會咨詢委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主要從事世界經濟、國際關系及兩岸社會經濟關系等領域研究,發表專業文章數十萬字,曾獲上海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第三場:“一國兩制”下澳門特區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狀及提高路徑研究
演講人:葉桂平
現任澳門城市大學副校長,曾擔任澳門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及助理校長,主管科研與學術發展。曾任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政策研究室評核咨詢委員會委員和顧問級研究員是部門主要學術帶頭人之對于澳門特區政治體制、政府運作、中長期發展規劃、公共政策和對外關系等領域具有豐富的科研經驗和成果。

倪永杰研究員應中心邀請作
“大變局下的臺海現狀及前景”學術講座

11月17日上午,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臺海研究》雜志主編倪永杰研究員應邀為我院及中心師生作題為“大變局下的臺海現狀及前景”的學術講座并進行“二十大”會議涉臺精神解讀。講座由教育部國別區域基地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和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所聯合舉辦,為“廈大臺港澳智匯講壇”系列講座之一。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鵬、副院長張文生、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主任張寶蓉以及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主任陳先才出席,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貞威主持本場講座,共有線上線下師生60多位到場聆聽。
在講座中,倪永杰研究員從兩岸關系、島內政治、中美格局三大場面,對當下的局勢展開深入剖析,并對未來局勢走向闡述看法。
與此同時,倪永杰研究員還以二十大精神為指引,談論兩岸統一方略。倪研究員談到,目前我們的總體方略是“雙一二、雙發展、雙反對”。一是“雙一二”,包括堅持并完善“一國兩制”,堅持一中原則與“九二共識”。二是“雙發展”,實現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融合發展。三是“雙反對”:反對“臺獨”分裂、反對外部干涉。進一步掌握實現完全統一的戰略主動,進一步鞏固國際社會的一個中國格局。在路徑選擇上,倪永杰研究員還介紹了他提出的“智統”模式,他指出推進兩岸統一可以進行“智合”“智戰”與“智斗”。
王貞威副主任對于倪永杰研究員的精彩講座及學術造詣給予高度評價,他勉勵我院及中心碩博士生多多向倪老師請益,并盛情邀約倪永杰研究員今后在合適的時間點,到訪我院與師生們進行面對面的互動與交流。

廈門大學臺港澳研究

06

鐘焰研究員應中心邀請作
“臺灣青年在大陸社會的融入研究”專題研討會

11月24日上午,上海東亞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鐘焰應邀為我院兩岸青年研究中心師生作題為“臺灣青年在大陸社會的融入研究”的專題研討會。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鵬、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主任張寶蓉、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兩岸所所長唐樺、兩岸所助理教授何曉繁、院團委書記黃濤、博士后楊伊婧及數名碩博士生出席會議,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兩岸所所長唐樺主持本場研討會。
研討會上,鐘焰研究員全面、詳細地分享了自己團隊的涉臺調研項目,結合自身在昆山、上海等地的調研經歷,列舉了多個臺灣青年在大陸社會生活、發展所遇到的實際具體問題。通過扎實的數據、生動的觀察,鐘焰研究員進一步延伸探討了如何從各方面著手讓臺灣青年更好地融入大陸的社會機制,塑造兩岸青年的共同記憶,實現兩岸互融的美好愿景。
唐樺副教授、何曉繁助理教授、兩岸所2020級博士研究生呂舒舒等與會師生圍繞自身涉臺青年研究的相關經驗與鐘焰研究員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鐘焰研究員一一作出回應,并就臺胞融入、臺胞住房、臺青實習交流等具體問題的細節做了更加細致的交流討論。
會議最后,張寶蓉教授代表與會師生對鐘焰研究員的精彩分享表達衷心感謝,并鼓勵師生們客觀面對當下做兩岸青年研究工作的難度和現實,科學選題、認真調研,彰顯人文關懷。研討會在師生的熱烈掌聲中結束。

中心動態

澳門城市大學副校長葉桂平應中心邀請作
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3周年專題講座

12月19日下午,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舉辦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3周年專題智匯講壇,澳門城市大學副校長、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葉桂平應邀發表題為“‘一國兩制’下澳門特區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狀及提高路徑研究”的學術演講。本場講座由廈大港澳臺研究中心主任張寶蓉教授主持,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臺灣研究院院長李鵬教授、臺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劉文戈老師、中心秘書江詩琪、中心研究助理楊伊婧博士后及相關專業碩博士生到場,部分專家學者和碩博士生以在線形式參加。
李鵬教授對葉桂平副校長表示了熱烈歡迎,并對澳門回歸祖國23周年表示了深切祝福。李鵬教授指出,“一國兩制”在澳門特區的成功實踐對開展探索“兩制”臺灣方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
葉桂平副校長就“一國兩制”下澳門特區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概況與現狀展開了詳細介紹。他表示,日前公布的二十大報告對澳門工作作出精辟論述,體現對澳門發展和“一國兩制”事業的高度重視。回歸以來澳門經濟社會的迅速騰飛得益于國家的大力支持。
講座中,葉桂平副校長還結合疫情期間澳門特區的治理措施與短板發表了自己的體會,并針對如何提高澳門特區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提出建議與展望。葉桂平認為,持續推進澳門公共行政改革,就要創新澳門社會治理體系,明確政府與社會組織在提供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中的職責與界限,充分釋放社會組織的活力,完善多元化的社會矛盾治理機制。
與談階段,張文生教授、劉文戈老師、博士后楊伊婧等圍繞不同視角就澳門特區治理問題與葉桂平副校長展開探討,葉桂平一一給予了耐心細致的回應。張寶蓉在總結時衷心感謝葉桂平副校長的傾情分享,并啟發大家探索“一國兩制”的澳門實踐與臺灣方案的關聯性。
本次講座圍繞貫徹落實二十大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助力與會師生加深了對澳門特區與國家發展的認識,現場互動氣氛熱烈。

廈門大學臺港澳研究

06

07

融合實踐

廈門大學舉辦臺港澳學生融合發展研習營
第八屆兩岸學子論壇在廈召開
臺港澳學生升學政策宣講會舉辦
臺港澳學生研習營舉辦中國優秀歷史文化研習活動

洪海松首先致辭。他表示,“青年者,國家之魂。”廈門大學作為國家重點建設高校,一直非常關心在廈門大學求學的臺港澳學子。校團委愿意為廣大青年的成長搭建舞臺,幫助大家解決學習、生活、就業中遇到的實際困難,讓大家在廈大能夠真正“學有所獲、學有所長、學有所為”。他提到,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青年強則國家強。廣大臺港澳青年不僅是臺灣、香港、澳門地區的希望和未來,也是建設國家的新鮮血液。希望研習營的各位學子能傳承校主陳嘉庚先生的愛國精神,踔厲奮發、勇毅前行,讓青春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綻放異彩。
校學生工作處副處長劉俊英在致辭中說,廈門大學對臺港澳交流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難以替代的人文優勢。學生工作處高度重視并持續推進臺港澳學生的教育管理服務工作,從制度設置、國情教育、骨干培養、社會實踐、主題座談等多方面入手,多元化、多方位展示臺港澳學生的風采,促進臺港澳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校臺港澳事務辦公室劉文戈副主任在致辭中提到,在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臺港澳工作的重要性不斷提升,研習營的順利開展不僅體現了各部門、各學院的傾力支持,更展示出了廈門大學對于臺灣問題與兩岸融合發展未來的積極探索。研習營的開展將為臺港澳學生提供一個互學互鑒的平臺,提供成長的機遇和資源,希望大家能夠把握這次難得的機會,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校港澳臺研究中心張寶蓉教授從個人經歷的角度出發,講述了自己同臺港澳學生之間的不解之緣,鼓勵研習營的老師與同學們一起奮力前行、全力以赴,為國家建設和學校發展努力奮斗。

廈門大學舉辦臺港澳學生融合發展研習營

11月19日上午,廈門大學臺港澳學生融合發展研習營開幕式在科學藝術中心舉行。學生工作處處長李峰、校團委書記洪海松,中國海峽人才市場、臺港澳辦公室、港澳臺研究中心、臺灣研究院等有關負責人參加開幕式,來自各學院的64名臺港澳學生報名研習營活動。

融合實踐

新聞傳播學院2022級臺灣碩士生卓方焱作為學生代表進行發言。她說,廈門大學兩岸一家親的濃厚氛圍讓她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溫暖,感謝學校為臺港澳學生構建了一同交流學習、共同進步的平臺。期待大家通過本次研習營活動,不斷開拓視野、增強能力,為自己將來的學習與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臺灣研究院黨委副書記陳文作總結發言。他表示,研習營活動的順利舉行離不開各部門、各學院的通力合作,本次活動承載了大家對于青年學子、對于兩岸融合發展的殷殷期待,臺灣研究院將進一步做好服務、管理、協調與保障工作。
開幕式結束后,研習營分別于19、20日開展了以“實習就業招聘”、“學術文化交流”為主題的兩場實踐活動。在“實習就業招聘”活動中,學員們先后參訪了廈門港務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與廈門銀行兩家企業,中國海峽人才市場廈門工作部吳雋杰主任介紹了省市人才招聘政策,企業人力資源部負責人介紹了各自企業的發展和實習就業招聘情況。臺港澳員工還與活動師生做了經驗分享交流。在“學術文化交流”活動中,臺港澳學生參加了“第八屆兩岸學子論壇”的各項活動。下一步,研習營在落實疫情防控各項工作的前提下有序、安全開展各項活動,更好地促進臺港澳青年融合發展工作。

廈門大學臺港澳研究

07

第八屆兩岸學子論壇在廈召開

11月20日,以“奮斗與新局”為主題的第八屆兩岸學子論壇在福建廈門順利召開。本次論壇采用線下會議與線上連線同步進行的方式,吸引了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臺灣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70余所知名高校的300余位青年學子和臺灣研究學者與會。
本屆兩岸學子論壇由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海峽交流文化中心主辦,廈門大學研究生院、廈門大學臺港澳事務辦公室、廈門大學學生工作部(處)、共青團廈門大學委員會協辦,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承辦。本屆論壇共有開幕式、主題演講、研究生代表主題發言、分論壇研討、學術總結匯報、閉幕式及頒獎典禮、微視頻展播等各部分,旨在拓寬兩岸青年學子的學術視野,加強學科交流,激發思想創新,增強情感融合。

融合實踐

兩岸學子論壇是為促進兩岸青年學生的溝通與了解而傾心打造的學術品牌和交流平臺,旨在透過青年學子間的前沿理論探討及學術觀點碰撞,拓寬學術視野,激發思想創新,深化情感友誼,共同致力于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自2014年第一屆兩岸學子論壇舉辦以來,兩岸學子論壇不斷與時俱進,品牌欄目由“夫子開講”到七個分論壇研討會及“知名臺青企業家圓桌論壇”,與會高校從十余所到六十余所,與會人員從七十余名到幾近三百名,“兩岸學子論壇”在匯聚兩岸青年學子、增強彼此傾聽、融合彼此話語體系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

廈門大學臺港澳研究

07

?臺港澳學生升學政策宣講會舉辦

12月3日下午,廈門大學臺港澳學生研習營活動第三場暨升學政策宣講會在思明校區舉辦。本次宣講會由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團委與中華文化促進學社共同承辦,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團委書記黃濤老師主持,來自全校各學院的80余名臺港澳學生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加此次研習營活動。
校招生辦蔣玉塔老師首先為同學們介紹了中國大陸(內地)高等教育發展情況,并講述了廈門大學針對臺港澳研究生的招生政策,就臺港澳學生的報考資格、考試流程、申請材料清單、招生計劃等方面作具體介紹。他還提醒同學們提早關注相關公告,把握好在校生優勢,積極主動做好升學申請工作。
會議還邀請目前就讀于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的8名廈門大學港澳臺校友分享自身的寶貴經驗。他們結合自己的申請經歷,圍繞備考學習規劃、學習效率提升、心態調整等方面進行詳細講解,鼓勵學弟學妹們盡早明確目標,不空想、不僥幸、腳踏實地,找準努力方向。在互動提問環節,他們同與會人員就升學政策、獎助學金、學習規劃等問題進一步展開交流。
宣講會最后,黃濤老師向與會同學們表達了衷心感謝,并鼓勵大家向優秀的學長學姐學習,多多進行交流、互幫互助,祝福同學們都能通過腳踏實地的努力考上理想院校。
作為我校臺港澳學生研習營系列活動之一,本次升學政策宣講會的舉辦,有助于我校臺港澳學生了解相關重要政策信息,獲得有價值的升學資訊,提升同學們的備考能力。

融合實踐

?臺港澳學生研習營舉辦中國優秀歷史文化研習活動

2022年12月15日下午,廈門大學臺港澳學生研習營活動第四場暨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研習活動在思明校區舉辦。本次活動由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團委與中華文化促進學社共同承辦,來自全校各學院的40余名臺港澳學生報名參加此次研習營活動。
該活動中首先參觀了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的“洞天遺珍”萬壽巖遺址出土文物。萬壽巖考古發現被列為2000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榜首。該人類遺址的發現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且具有很重要的政治意義。通過技術鑒定,該遺址出土的文物與臺灣地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文物同出一脈,有力地說明了臺灣史前文化源自大陸,為閩臺史前文化同源提供了新的證據。此外,臺港澳師生還參觀了從商周時期到清代的青銅器、玉器、鐵器、及陶瓷等珍貴文物、中外民族文物、民族宗教石刻以及臺灣民間信仰陳列。在這些珍貴的文物中,感受到海峽兩岸社會文化之間的密切交流。
參觀活動結束后,臺港澳師生乘坐校車前往閩南大戲院觀賞由陜西人藝表演的話劇《白鹿原》。該話劇由著名作家陳忠實的經典小說《白鹿原》改編。故事以陜西關中地區白鹿原上白鹿村為縮影,通過講述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表現了從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變化。《白鹿原》的尋根主題主要是精神和心靈的尋根,帶著對精神中“真”的追求寫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并通過文本中人物的個性描寫,來宣傳中國文化的深刻價值,表達自己“尋根”理念。
此次活動圓滿結束,活動在加深臺港澳師生對中國優秀歷史文化的了解的同時,進一步促進了臺港澳師生的交流與理解。

廈門大學臺港澳研究

07

編輯部/ The Editorial
editorial board
編 委 會: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
Editor-in-Chief
總 編:張寶蓉
Editor in chief
主 編:王貞威
Responsible editor
責任編輯:金睿曉 石佳禾 江詩琪 周奕
Layout
版面設計:金睿曉
Cover illustration photographer
封面插圖攝影:龔君

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基地
廈門大學港澳臺研究中心
地址: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思明南路422號廈門大學
右側二維碼:廈大臺港澳事務辦公室官方公眾號

廈門大學臺港澳研究

 Copyright ? 2024 陜西妙網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陜B2-2021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