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
流
境中境:2014紫砂形態藝術500年(北京)論壇暨紫砂形 態藝術名家邀請展、紫砂形態藝術數據征集啟動儀式、原創 紫砂版權登記新聞發布以及紫砂藝術的投資收藏價值與市場 轉型論壇,于2014年10月28日在北京皇城藝術交易中心正式 啟動。本次活動由中國陶都網、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東方雍 和國際版權交易中心聯合發起,將協同中國紫砂博物館面向 全球征集紫砂形態500年發展以來的經典形態,建立紫砂藝術 形態數據庫,從而逐漸梳理500年紫砂形態發展的脈絡,挖掘 紫砂文化藝術價值。
宜興紫砂的形態藝術從明中期到現在的五百多年內,經 歷了其形態藝術的發展與變遷。從十七世紀的簡練樸拙,到 十八世紀的多飾競艷,再到十九世紀的清雅素凈,紫砂器的 形態豐富,種類甚多,造型的由來也豐富多樣。近現代以 后,越來越多的紫砂藝術家開始不限于摹古,更多也開始了 紫砂審美價值的重塑,他們之中,有的結合當下熱點創作出 富有時代特征的紫砂壺,有的則走進高校和更多工藝美術的 教授學者合作,創作出了過去古人所沒有的紫砂形態藝術。
序言
宜興紫砂的形態藝術從明中期到現在的五百多年 內,經歷了其形態藝術的發展與變遷。紫砂器的形態 豐富,種類甚多,造型的由來也豐富多彩。紫砂獨有 的無釉形態給其帶來古樸典雅的美感,根據其諸多特 點,古人為紫砂開啟了獨有的形態格局。
紫砂在明代中葉初露頭角時,為了飲茶者沖泡及 清洗的方便,再者由于紫砂壺拍身筒成型的工序,容 易做成幾何形態,因此匠人更多采納了純粹的幾何線 條。
同時,明人又從瓜果、花木中更多汲取靈感,更 沿用當時的生活器具,亦參考古玉、古青銅器或古陶 器的造型,創造了其他各有特色的形態茶具,除了幾 何形體之外更有自然形體、筋紋形體幾大類。總體而 言,明中期至清早期的紫砂壺形態,線條簡練,壺體 偏大,樸拙高雅,給人一種厚重純樸的感覺。
清代中期,紫砂壺的形態豐富奇特,注重器物的 繁冗裝飾,加彩、堆雕等裝飾手法異紛呈,美不勝 收。清代中后期,紫砂壺的造型趨向典雅古樸,壺體 多為光滑的幾何面,注重鐫刻文人的詩詞書畫,”文 人化”的味道很濃,典型如陳曼生等。
很多紫砂壺, 參古今之式,采用幾何圖形,使方形、圓形、扁圓 形、六方形或菱形各及其勝,而提梁壺,把壺,執壺 等不同款式的日常生活用品己成為人們生活所必需。 至清末民國時期,壺的造型更為豐富,品種也愈發多 樣,常見的有梨形壺等。
自二十世紀中葉之后,現代物質文明的發展帶動了精神文明的發展,各種新思潮也深深 影響了現代紫砂形態藝術的萌芽,以顧景舟、蔣蓉為代表的承上啟下的老藝人,開始思考紫 砂形態藝術的革新,他們都有著極強的摹古技藝,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亦有更多的探索和創 新。這種探索意識是集豐富的想象力,對傳統的充分認識,
對材料的良好把握及熟練的創作 技巧為一體表現出來的個人情感。同時,越來越多的紫砂藝術家開始不限于摹古,更多也開 始了紫砂審美價值的重塑,他們之中,有的結合當下熱點創作出富有時代特征的紫砂壺,有 的則走進高校和更多工藝美術的教授學者合作,創作出了過去古人所沒有的紫砂形態藝術。
到了今天,紫砂形態藝術又開始走進現代與后現代的創新之路,現代與后現代主義設計 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文化思潮,最早出現在建筑領域,隨后更迅速發展到包括 平面設計、藝術設計等在內的廣泛領域。
進入新世紀之后,越來越多的陶瓷藝術家開始重塑 紫砂形態的創新,
在上世紀己有的創新基礎上,更多加入現代的抽象元素或后現代設計理 念,融入現代社會的多元性以及各種情感命題,為紫砂形態設計注入了更多的新鮮血液。目 前,人們為紫砂的未來開拓出一種在中國文化基礎上的后現代主義的紫砂風格設計,這種風 格大量采用不規則線條,打破常規,標新立異,節奏明快,舒適跳躍,深刻詮釋了設計作為 一種空間的美的表達。
古語有云:“壺中茶水清,壺上月華白。默知神自明,觀空境逾寂”,紫砂藝術形態的 發展離不開作為茶道器皿的實用性,同時更從實用價值升華到藝術價值,形態的境界反映了 紫砂萌芽伊始明末文人的期許,他們的追求從“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理想的超越,逐漸 轉為日常生活趣味的經營,從“宏大壯闊”的歷史轉折、國家命運、道德升華、宗教超越的 激情中,轉為“平淡雋永”的實在、細微、閑情的生活的追求。
明代文人士大夫追求的藝術 化的生活從審美的品味上追求“清雅”、“脫俗”,從心靈上追求“自由”、“性靈”,這 些都促成了這個時期人們在藝術和工藝美術領域的創造力。我們從500年前走到今天,又眺望 未來,似乎又踩在起跑線上,回望古人的期許,雖然時代己是滄海桑田、萬物變遷,但這種 追求“清雅”、“脫俗”、“自由”、“性靈”的動力卻永恒未變。
本次論壇由北京皇城藝術交易中心和中國陶都網聯盟,邀請了近30位在紫砂形態藝術造詣 較深的紫砂藝術家參與藝術盛宴。同時,紫砂形態藝術數據征集備案也將正式啟動,此次數據 征集備案旨在為紫砂藝術形態建立權威的“身份證”信息,我們將聯合中國紫砂博物館面向工 藝師、藏家展開全球征集,為紫砂形態藝術傳承有序、藝術品市場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因此, 我們將面向全球征集紫砂藝術誕生以來所有各種經典形態的作品,對征集的每一件原作,由宜 興紫砂名師親自評定,并由中國陶都網紫砂形態數據備案中心進行技術備案,最后更對備案的 作品進行結集出版,
聯系作者
同時,備案的數據也將存入中國紫砂博物館備案數據庫,向全球公開查 詢。對于那些原創性的紫砂形態作品,我們也將為其進行原創紫砂版權登記。藉此活動,以形 態藝術為主題的各類紫砂精品將得到最全面綜合的展示。整個展示包括從十六世紀至二十一世 紀紫砂的經典形態,內容上以傳統經典、當代探索形態和現代與后現代形態三個單元進行劃 分,梳理500年紫砂形態發展的脈絡,挖掘紫砂文化藝術價值。此次活動不僅深具學術意義, 更具市場引導價值。
點擊購買 589元
點擊購買
紫砂陶有其自身的藝術語言,自身的材料美,泥的色與質的控制,砂的使用和表現,造型 的精確把握,工藝制作的美感,尺度功能的合理,這些都是紫砂工藝的綜合特點之所在。紫 砂陶藝的造型千變萬化,體現了每個藝人匠心獨運的創造才能,他們以獨特的成型技法,取 才于生活,貫穿于生活,超出于生活,用獨具匠心的智慧,創造出了紫砂絢麗多彩的藝術語 言。正因為其不可復制的手工價值,每一件出自手工藝術人的紫砂作品,都具有獨特的工藝 特點甚至藝術個性,當一個紫砂工藝師拿起一塊泥團,他的心情、身體狀況以及拍打成型過 程中每一次的手隨心動,都決定了最后完成的壺是獨一無二的。可以說,每件全手工成型的 紫砂陶藝作品都因手工而美麗,更因手工而珍貴。
從造型發展的歷史沿革看,明正德至萬歷年間,紫砂的造型較多的吸取銅錫器皿造型和明 式家具的特點,從董翰、時朋以及時大彬、徐友泉、徐茂林等作品上的銅器形制及明式家具 簡潔凝重的風格隨處可見。早期的紫砂茗壺,從形態上而言,式樣變化多端,壺形大小也很 不相同。大體上說,明萬歷之前,好尚大壺;萬歷之后,壺形日漸縮小。時大彬自他游婁東 和諸名士交接之后,才改作小壺。以后徐友泉諸家,更向這一方面推進,從“盈尺兮豐隆” 轉向“徑寸而平柢”一途。明末清初更有陳子哇、惠孟臣都是“小壺精妙”、“各擅勝場” 的名手。壺形由大而小,不得不承認決定于士大夫飲茶趣味和習慣的改變。
明中期紫砂形態自供春樹癭始,吳梅鼎《陽羨茗壺賦》中以“彼新奇兮萬變,師造化兮元 功。信陶壺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贊頌供春壺的大雅之美,周澍《臺陽百詠》則有“最重 供春小壺,一具用數十年,則值金一笏”之說,感嘆泥砂制器競與黃金等值。樹癭壺形取樹 癭狀,通體自然古樸,壺表面上下凹凸如古樹癭,深得野逸之趣,不若細觀,必以為胎體厚 重,然揭蓋察之,以手掂之,始知為薄胎,溫潤天成。
十六世紀初至十七世紀初,紫砂茗壺以筋紋造型居多,其造型特點是將花瓣、瓜愣、菱 花、云水等形體引入紫砂壺造型。把紫砂壺塑成花瓣式、瓜楞式等壺形,打破了壺形單調格 局,使壺形造型趨于活潑多樣,增添了無限的藝術意趣。
此外很多作品的形態,受古代銅鏡 外形及青銅器藝術的影響非常明顯。明式家具簡潔、凝重的風格對紫砂壺的影響也隨處可 見。早期的紫砂茗壺,其造型氣度渾厚,比較協調,不附加裝飾,僅以筋紋線的變化及開光 加強裝飾效果,泥質顆粒較粗,所謂“不務妍媚而樸雅堅粟”。這就是當時以時大彬為代表 的壺藝家的崇尚。鐫刻楷書簽名款于茗壺底部,這是早期紫砂茗壺的落款形式。
在紫砂史上,時大彬對紫砂器的造型設計有著杰出的貢獻,他制作的茶壺有四方、梅 花、菱花、八角、僧帽、提梁、書扁、龍蛋、吉直、漢方等,大彬所制茗壺,初期請善書者 落墨,然后自己再用竹刀刻出來,他最后竟能自己運刀成字,
書法閑雅,其作品身價陡增, 更令后世以壺上篆刻落款為文士風尚。時大彬后至十七世紀末,有藝人李仲芳、徐友泉、歐 正春、陳用卿、陳信卿、沈君用、陳仲美、惠孟臣、項圣思,為紫砂的造型設計做出了不俗 的功績,那個時代產生了諸如圓珠、梨形、美人肩、西施乳、圓角方壺、束腰、平肩蓮子、 合菊、荷花、芝蘭、竹節、桃杯等。
十七世紀中末到十九世紀,紫砂形態又在前人的基礎上有了更加多元的發展,那個時期 的制壺藝人,諸如陳鳴遠等人,在雕塑制技及款式形態方面皆取得很多成就,例如那個時期 設計的很多作品,包括壺、杯、瓶、盒、文房雅玩,多達數十種,無不精雅絕倫;而十八世 紀以陳曼生為代表的文人官吏,
因精于書畫篆刻,紫砂形態上便受其影響,風格為之大變, 大多是宜于壺面表現書畫藝術的簡潔造型,且式樣漸趨典雅古樸,這些文人把篆刻用于紫砂 茗壺裝飾,使茗壺成為成熟的藝術品,增添紫砂茗壺的藝術價值,同時更設計創新了一批新 壺式,使紫砂形態藝術得到了突出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紫砂茗壺的造型藝術,此后,造型 簡潔、雅而不俗且利于文人題詩作畫的紫砂造型均大受歡迎。同一時期,清中期的紫砂形態 藝術,更一度出現華麗工巧的宮廷風格,為時卻很短暫,作品也稀見傳世,只不過代表了某 一時期的貴族紫砂審美情趣,值得一提的是,受文人趣味及宮廷趣味的影響,紫砂器上的裝 飾幾乎集陶瓷器裝飾之大成,除紫砂泥豐富的肌理色澤外,有印、貼、塑、雕、鏤、彩、 軸、刻等手法。
近代以降,紫砂藝人黃玉麟、程壽珍、范大生、俞國良、江案卿、汪寶根、馮桂林為紫 砂造型創作了諸如隱角竹頂壺、翻蓋柿子壺、合桃壺、木瓜壺、四方竹段壺、洋桶壺等,清 末民初至建國初期,紫砂藝人任淦庭、吳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蔣蓉, 并稱為宜興紫砂藝界的“七大老藝人”,是新中國成立后紫砂藝術發展的重要奠基人。他們 不僅自身的紫砂技藝精湛,而且為宜興紫砂的傳承、發展、繁榮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 批老藝人為紫砂形態藝術的發展做出杰出的貢獻,其中柿子壺、線云壺、報春壺、上新橋 壺、提璧壺、荷花壺均是這個時期的創作。
供春樹癭壺,壺形取樹癭狀,通體 自然古樸,壺表面上下凹凸如古樹癭, 深得野逸之趣。供春,明代制壺大師, 清人推其為紫砂鼻祖,吳梅鼎《陽羨茗 壺賦》中以“彼新奇兮萬變,師造化兮 元功。信陶壺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 贊頌供春壺的大雅之美。周澍《臺陽百 詠》則有“最重供春小壺,一具用數十 年,則值金一笏”之說,感嘆泥砂制器 競與黃金等值。供春壺傳世稀少,見于 著錄者不過三把,其中最有名者乃舊為 宜興鄉賢儲南強所藏,即是現藏于北京 中國歷史博物館的樹癭供春壺。
陳文南對紫砂形態藝術的理解是深刻 的。在他眼里,紫砂藝術的本質就是造型藝 術,而紫砂造型藝術又飽含獨特的把玩性, 后者源于紫砂在材質、工藝、文化傳統等方 面的獨特價值。陳文南認為,古代流傳下來 的很多傳統壺,雖然質樸敦厚,造型簡練, 但卻氣度不凡,這是因為紫砂造型的美學底 蘊在于精、氣、神,而這些特點必須通過線 條和形體的塑造,方能得到最完美的體現。 紫砂特殊的材質,特殊的成型工藝,是紫砂 造型藝術的物質基礎,這就形成了頗為特殊 的“紫砂語言”。
盧偉強告訴我們,談論紫砂形態藝 術的意義太過宏大,不好掌握,不過他 自己是個特別愛較勁的人,他最為擅長 的筋囊器為紫砂壺之中制作工藝難度最 大的一類。在設計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 壺身、壺蓋、壺鈕等各部份的比例,以 精確的中心部位作放射線的起點,將各 個部份劃分成若干符合美學要求的區 塊,同時它們對于其他區塊都要有可兼 顧性,口蓋線條必須連貫,瓣瓣通轉須 對合嚴謹,那么形態的奧秘在哪里呢, 他覺得在于扎實的手工技藝以及長時間 對美學經驗的積累。
傳爐壺的造型源于古代青銅器。在紫砂造 型發展史上,傳爐出現最頻繁的時期當在清末 民初,其后漸減少。傳爐的壺面常呈四方,鼓 腹飽滿,棱角淡化呈圓鼓狀,三彎流胥出,壺 鎏耳形,與流相呼應。壺蓋以壓蓋式與壺口密 合,呈方形圓角,唇邊
陳文南 ??傳爐
厚實,蓋面平弧微穹, 壺紐滴狀如柱礎,平底,下設四乳丁足。傳爐 器型美在方中有圓,圓中寓方,比例均勻,珠 圓玉潤。
紫砂造型發展史上,借鑒青銅器的作法屢見不 鮮。據說明代徐友泉擅作仿古銅器壺,手工精細, 壺蓋與壺口能夠密不透風。他所制的長爪獸的形 態,亦是仿青銅器的形制,所以特別有古拙味道, 非同凡響。徐友泉又善制漢方扁觶、蓮房、鵝蛋、 素耳、小云雷提梁卣、美人垂蓮和一回角等。他制 的茶壺泥色多變,妙出心裁,比如朱砂紫、海棠 紅、沈香、定窯白、冷金黃、水碧、葵黃、閃色、 梨皮、譫墨、榴皮等,皆其有味道與特色。
許勇真告訴我們,紫砂壺的造型裝飾藝術,可 以融入多種題材的文化元素,譬如古陶文化、青銅 文化、古建筑文化、祥瑞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 化等。紫砂的形態美,得益于它的創造過程中,能 夠匯集陶文化、茶文化、中華詩詞、書法、繪畫、 篆刻、題銘、印章、雕塑等藝術于一體,使之成為 具有濃郁的中華民族文化特征的東方藝術瑰寶。
徐友泉 之后,明末清初的陳鳴遠也做過一些仿古紫砂壺, 運用紫砂工藝仿造商周時期盛酒器盉的造型及視覺 效果,工藝精湛,效果逼真,尤其是壺蓋及把手部 位的雕刻,充分展現了商周時期龍獸作為神靈化身 的威嚴與肅穆。這些作品從整體上來說給人以古典 肅穆之感,用紫砂仿制青銅器的工藝效果此件作品 可謂是達到了極致。
大彬如意是一款經典的紫砂器型,最初由時大彬設計,他當初設計此款壺既有“事事如 意”之意,又有以三足撐體的“鼎立”寓意。蓋呈凸圓形,為壓蓋。蓋面貼有四瓣如意紋 飾,對稱分布,蓋中有一出氣孔通紐頂,蓋內孔大,頂孔小,孔圓規整,做工講究,三彎嘴 內斂,氣息莊端且聚氣,大彬如意器型古樸雅致,大氣不洪,完全展現了時大彬的制壺風 格。時大彬在紫砂中的地位和成就毋庸置疑,正是在以時大彬為代表的一批杰出能工巧匠與 文人雅士交游探研,汲取漢文化的精髓,結合嫻熟精湛的技藝,開創了紫砂歷史上的巔峰時 期,使紫砂器從實用器走上了藝術殿堂,同時受南方茶文化的影響,將紫砂“大、笨、粗” 演變成“精、稀、雅”的風格,創作了諸多驚世駭俗之作。
在丁洪順看來,紫砂造型之美體現在整體古雅大方,局部線條流暢,簡括自然,有明有 隱,有虛有實。一件紫砂作品的成敗,不僅要看它的整體造型尺寸比例,還要看它的嘴、 把、滴的配置,若能在造型的每個細節設計上都能處理得當,那才稱得上是合格的紫砂藝術 品。
過去惠孟臣擅制小壺,他的壺,大者渾樸,小的精 妙。孟臣壺在廣東、福建一帶流傳很多,享有盛譽。其 工夫茶必用紫砂壺,而紫砂壺必稱“孟臣罐”。惠孟臣 做的朱泥小壺,最為人稱道。他以做紫砂中的光貨見 長,小壺風格,神清氣朗,格調高雅。過去顧景舟說, 大彬壺愛其胎土年代構形,孟臣壺愛其梨皮砂胎溫潤, 壺形扁圓大小適中最合把玩,且字雖小于綠豆而寫刻皆 精絕。
方小龍對紫砂造型的領悟,和他平時悉心研宄紫砂 泥色的運用與造型規律是分不開的。他認為,朱泥本身 就是一種優質泥料,壺的造型制作應該精致、精細,充 分體現壺的玲瓏別致之美,因為一把壺放在愛壺人手里 就是一件寵物,當然,最重要的是泥料本身對造型美的 巨大影響,因為只有形成特有的朱泥肌理效果和
風格特 征,一把朱泥壺才能顯得溫潤如玉,艷而不媚,讓人愛 不釋手。
范建軍對我們說,紫砂形態藝術的特點在于藝無界 限、包羅萬象,詩詞、書畫、文學、篆刻、金石皆能完 美的融入壺中。紫砂壺上的銘攜內容多與茶文化、陶文 化有關,它們不僅使一把簡單的茶器傳導出哲學、倫 理、道德等內容,更提高了紫砂茶具的裝飾層次,深厚 了它們的文化內涵,最后使工藝品具有了藝術品的品 位,更成為大眾珍愛的賞品、藏品。范建軍還說,紫砂 造型的美學,除了講究形式的完美與制作技巧的精湛, 還注重紋樣的適合,裝飾的取材以及制作的手法。他 說,壺藝本身就是感情。所以一件較完美的作品,必須 能夠發抒藝術的語言。
鳴遠四方是一款非常經典的紫砂方器,文人氣息濃 厚,精細工整,線條簡潔,實用觀賞俱佳。四方造型, 壺腹常呈方鼓形,短頸,方壺口,蓋面鼓起,圓形鈕, 四釘足,與傳統的傳爐壺略有不同,鳴遠四方的造型氣 質在于古樸、儒雅,氣韻不俗。
吳騫在《陽羨名陶錄》中說:“鳴遠一技之能,間世特出。自百余年來,諸家傳器日少, 故其名尤噪。” 一個世紀中,陳鳴遠以他高超的紫砂技藝和當時江南文人雅士相結交而成為 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大師。陳鳴遠字鳴遠,號鶴峰,又號石霞山人,壺隱,清康熙年間宜興 紫砂名藝人,是幾百年來壺藝和精品成就極高的大師。所制茶具、雅玩達數十種,無不精美 絕倫,他還開創了壺體鐫刻詩銘之風,署款以刻銘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風格,作 品名孚中外,當時有“海外競求鳴遠碟”之說,對紫砂陶藝發展史建立了卓越功勛。他善于 制作案頭陳設的清供雅玩和文房用具,像生的菱角、扁豆、花生等等,無不精妙,把果蔬的 自然生態表現的淋漓盡致,再配以契合果蔬肌理的泥色,令人拍案叫絕。
自清初以來,紫砂茗壺開始注重工巧妍 麗,著濃厚釉料,以重妝華彩于壺的外表,在裝飾花紋上也反映繁瑣的傾向。總而言之,樸 素的砂壺披上美麗的外衣以后堂而皇之地進入宮廷,得到皇家的青睞。當時,注重裝飾的紫 砂茗壺,有彩繪、施釉、描金、上漆繪包嵌及貼花、泥繪、堆花、浮雕、鏤空等,幾乎全部 吸收了瓷器的技法,所謂因器而變,層出不窮。乾隆以后,國力日衰,宮廷紫砂的制作步入 低潮,以簡單實用替代了精美典雅。紫砂施釉加彩的技法,雖然為紫砂壺的發展寫下亮麗多 彩的一頁,但對使用者來說,燦爛多彩,遠不如典雅古樸而耐人尋味的傳統紫砂壺。
紫砂發展初期,素坯紫砂壺并不為宮廷所接受。從時大彬之后,人們漸漸開始把工藝裝 飾運用于紫砂壺,使紫砂壺在實用的同時飽含文化內涵。紫砂茗壺加釉彩有說是明代歐子明 歐窯所創始,但也有說法指是明代陳仲美自江西景德鎮傳入,不管事實真相如何,釉彩紫砂 壺的增長流行是清朝皇室的推崇,上行下效所致。
石瓢壺式乃曼生壺式之一,蘊涵了人文意趣,與“曼生壺”
并列為文人壺經典,而瞿子冶首開壺上作畫的風尚,“子冶石 瓢”已成為此壺式的代名詞。主要特色是壺形上小下大,刻畫在 俯視角度呈平面觀賞效果。壺身呈“金字塔”式重心下垂,使用 穩當,壺嘴為矮而有力直筒形,出水暢順,壺流、壺口、壺把三 點形成水平直線,符合科學性,有端莊敦穆的韻致。石瓢壺之器 形源自何物?至少有三說。其一,源自古代舂米的農具石碓,口 小腹大;但不同于石碓掘地半埋,石瓢壺以三足立身;舊時為避 塵穢,農家借用鍋蓋遮擋。其身碓形、底置三足、其蓋橋鈕,構 成了石瓢創意的基本三元素。其二,源自煮水器“石銚”。清末 民初震鈞《茶說》中談到“器之要者”,以“銚”居首。作為吊 在炭火之上的烹煮用具,“銚以薄為貴,所以速其沸也,石銚必 不能薄。今人用銅銚,腥澀難耐。蓋銚以潔為主,所以全其味也。
銅銚必不能潔,瓷銚又不 禁火,而砂銚尚焉”。因此,紫砂銚取石銚形意而成壺,但己不具烹煮之功,僅作沏泡專 用。其三,源自顧景舟先生引用古文“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將“石銚”改稱“石 瓢”,從此相沿均稱石瓢壺。曼生壺里還有一款提梁石瓢,壺身若梯形,造型渾厚樸拙,曲線柔和流暢,線條飽滿富 有張力。圍棋足,呈三角鼎立狀,使壺落幾案不臃腫拖沓,給人以輕靈而穩重之感。壺身似 八字,構成一主視角度內的呈型表面,亦曲亦直,皆顯現簡樸大方之氣。高懸的提梁上豐下 細,過度自然,宛若長虹臥波,其構成的虛空與壺身之型有虛實對比,具有和諧之美。壺流 為直筒暗嘴,出水爽凈,壺蓋為平壓式,壺鈕為橋形,整體造型比例恰當,和諧有大度之 氣。壺身一側鐫文:“煮白石,泛綠云,一瓢細酌邀桐君。”
壺上銘文援引自清代曼生所撰。“煮白石”,明代田藝蘅《煮泉小品》:“擇水中潔凈 白石,帶泉煮之,尤妙尤妙”。妙在何處?田君曰:“煮清泉白石,若加以苦茗,服之久 久,則可祛膏肓之病邪”。另外,葛洪《神仙傳.白石先生》:“常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 居,時人故號白石先生”。可見,白石是文人煮泉茶事不可或缺之雅物。“泛綠云”,宋代 吳淑《茶賦》:“其功若神,則有渠紅 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綠腳,香浮碧 乳”,故佳茗可稱“綠云”。“邀桐 君”,宋代吳淑《茶賦》:“烹茲若 茶,桐君之錄尤重”。桐君,相傳黃帝 時人,嘗采藥求道,行醫濟世,在浙江 桐廬縣東山灣大桐樹下,結廬棲身,因 名桐君。桐君識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 藥物,以為君臣佐使,撰有《藥性》、
《采藥錄》。此銘文是說以佳茗和白石
煮成美味茶湯,以邀桐君細酌品嘗,因桐君能識藥性,知此茶品之佳美也。“一瓢細酌”, 用此一石瓢壺,細酌慢品,有自得之意,有茶藝精到之自賞。巧合的是,作為文人雅士修身 之器的古琴,古時人們也以“桐君”指稱,此銘文,雖未指琴君,但也能連類通感,引人雅 思。
對雕塑、繪畫頗有研究的錢樟法,對紫砂造型藝術有著自己獨到的看法。他覺得,一把 好的紫砂造型作品,必然能迸發出一種難以捕捉的藝術張力,讓觀者深深感受到一種蓬勃的 朝氣與活力,以及一種積極向上的樂觀生活態度。錢樟法說,紫砂造型的美,雖然談的是作品客
觀的美學結構,例如點、面、線的組成,但歸根結底還是創作者自身的文化精神,如果 制壺人能不斷享受創作的過程,創作作品時有情,還能在一種‘靜’的氣氛中尋找某種愉 悅,那他創作的造型藝術肯定帶著一種精氣神。傳世的曼生壺的造型各異,陳鴻壽與楊彭年在交往與合作間生發了豐富的器形,匯集了 豐富的創作智慧和心血,素有“方非一式,圓不一相”的贊譽。一個造型有一個造型的氣 度,有的清秀飄逸,有的古樸敦厚,有的輕快明朗,有的粗獷簡雅,擬人化的表達就是“溫潤如君子,豪邁如丈夫,風流如詞客,麗嫻如佳人,葆光如隱士,灑脫如少年,短小如幼 齒,樸納如仁人,飄逸如仙子,廉潔如高士,脫塵如衲子”。
合歡壺是曼生所創壺式中極為經典的、也是曼生極為喜愛的類型。壺銘日:“試陽羨 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歡喜”。闡釋了 “合歡”之義。在造型上,合歡乃是由上下兩部對合而成,寓意合而則歡。更有深意者,茶與壺聚,合則亦歡。合歡者,相傳曼生在溧 陽為官,上任伊始,便遇到運送“白芽”貢茶上京之重任。曼生召集故友親朋,全力以赴, 因白芽乃是每年皇家欽點的名貴貢茶,須在清明之前作為十綱貢品茶中第一綱運至京城。曼 生不敢怠慢,征集、挑選、包裝,命人晝夜兼程,送往京城。終如期而至,龍顏大悅。消息 傳來,曼生及其幕客好友皆欣喜。曼生設宴以賀。席間,曼生一時興起,揮毫潑墨,寫下 “八餅頭綱,為鸞為鳳,得雌者昌”之墨寶。
好友郭通提議,何不造壺以 載此喜,曼生喜不自禁。席間鼓樂歡 天,樂手執大镲賣力敲擊,聲音洪亮 悅耳,曼生乃性情中人,下席親自手 持大镲用力合敲,歡喜之情溢于言表。
柱礎是清代陳曼生設計的一種壺 款之一,其造型穩重而大方,這也是 因為他的造型來源于古代使用十分普 遍的柱礎。柱礎,是用來承受房屋立 柱壓力的一塊墊基石,在古代的時候古人為了不讓木制的立柱受潮濕而腐爛,于是在木柱的底下墊一塊石墩,使柱腳與地隔離 開,起到了相對防潮作用。只要是木架的房屋每一根柱子都有一個柱礎,缺一不可,在防腐 爛的同時又加強了柱基的承壓力,所以在古代人們對礎石是十分的重視。隨著年代的推移, 柱礎也因需求發生變化,柱礎漸漸成為柱子的收頭,使得單調的柱身發生視覺上的變化,后 期更是在柱礎上使用雕刻藝術,使得民間的建筑花樣繁多,后人更是將柱礎演變成具有審美 功能的裝飾,成為藝術品。以柱礎為壺型,使壺顯得別致且優美,更顯示其穩重,此壺型亦 一直流傳下來。
在徐小平看來,一把紫砂器無論什么壺樣,每一把壺都應該有自己的性情,那是文人士 子清凈無塵的古雅,那是尋常巷陌一飯一飲的素樸。一把壺應該像一個人,端莊、和諧;有 氣度、有閱歷,而且還要有故事。徐小平告訴我們,說到造型上的美,主要還是靈機一動, 在長期經驗的積累下,有時對壺身的某個部分進行線面的某些處理,可能就是一道神來之 筆,能讓整個器型活起來。
胡永成說,紫砂造型的魅力在于,每一把紫砂壺,都是創作者長久積淀的靈感所迸發出 的自然純樸的美好心靈的寫照。紫砂壺獨特的藝術形態,在吸收并融合各類藝術元素之后, 一旦結合了創作者自身生活體驗的感性經驗,就能充滿生活的氣息以及獨特的藝術靈性。紫 砂造型上的創新固然重要,但扎實的傳承才是不二法門,他認為紫砂造型上的創新不是天方 夜譚,不是虛無飄渺,而是在傳統的基礎上,掌握器形的美感,在細微處體現其意境。胡永 成還喜歡利用線條的律動感來體現紫砂的造型美,他覺得紫砂壺就是兩條曲線的連接,萬變不離其宗。
掇球壺是一款非常經典的紫砂器型。掇就是落起 來的意思,攝球就是落起來的球。很多說是邵大亨首 創了這類壺型,但也有意見認為它的起源或許早于邵大亨。
點擊購買
掇球在造型上,是由蓮子大壺轉變的壺型,把 蓮子把下的耳朵去掉了。在紫砂形態發展史上,掇球 壺的美感體現在其一身素氣、光滑可鑒的特征之上,
它似乎完全是讓簡練形體來展示其美的內蘊。
邵大亨,川埠鄉上袁村人,清嘉慶間制壺大家。
他在少年時就享有盛名,是繼陳鳴遠以后的一代宗 匠。他的制壺以渾撲見長,尤其在制簡練形體,如掇 球、仿古等壺,樸實莊重,氣勢不凡。他的壺,“力 追古人,有過之而無不及也”。他的作品在清代時己 被嗜茶者及收藏家視為珍寶,有“一壺千金,幾不可 得”之說。現有《魚化龍壺》,《龍頭一捆竹壺》藏于南京博物館。清高熙《茗壺說?贈邵大亨君》:邵大亨所長,非一式而雅。其掇壺,肩項 及腹,骨肉亭勻,雅俗共賞,識者謂后來居上焉。注權胥出自然,若生成者,
截長注尤古 峭。口蓋直而緊,雖傾側無落帽憂。口內厚而狹,以防其缺,氣眼外小內錐,如喇叭形,故 無窒塞不通之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在《宜興紫砂壺藝概要》中云:“經我數十年的 揣摹,覺得他(邵大亨)的各式傳器,堪稱集砂藝大成,刷一代纖巧糜繁之風。從他選泥的 精練,造型上審美之奧邃,創作形式上的完美,技藝的高超,博得一時傳頌,盛譽之高,大 有‘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之慨”。
德鐘壺型為鐘,加上“德”字是古人習慣的修辭用法,讓一件茶器擁有君子的情懷。歷史 上最具代表的作品是邵大亨所制的德鐘壺,德鐘壺的器形一般顯得端莊穩重,比例協調,結 構嚴謹,技藝手法的表現己達紫砂傳統基礎技藝的巔峰。它造型上的簡潔質樸,一洗清季宮 廷之繁縟習氣。
魚化龍壺,因其寓意魚躍龍門而深受歡迎,為經典的紫砂茗壺造型。壺身通體作海水波浪 云,壺身兩側各塑一魚一龍淺浮雕,神韻靈動,栩栩如生。壺蓋也有一活動龍首聳出云端, 龍舌伸縮吐注,妙趣橫生。
宋春麗對紫砂造型的體悟,多半和花器有關。花貨有大花貨和小花貨之分,大花貨為象 形,跟真的差不多,宋春麗告訴我們,她所制花器上的枝干要用到堆塑的藝術語言形式,需 要用細細的泥條在壺身上添加或者減少,做成梅花枝干形狀,這是和光器的素面不同的。花 器講究的是雅致韻味,而素花器是光器和花器的結合,既要有美術功底蘊含其中,又要有文 化藝術的積累。紫砂花器的制作難度方面,不但要形似,而且還要神似,需要漂亮美觀實用 兼備,這就要求對自然界的花鳥有所了解,才能在花器上以減法來制作,將神韻部分展現出 來,輕松淡雅的表達意境。
作為紫砂花貨里的傳統壺型,報春壺的聞
名遐邇可能始于朱可心的時代,報春壺的壺身 通常顯雞心型,高足線,高頸箍以母子線相吻合,攀梅花枝梗作嘴、把、鈕。枝和節疤布置 合理,伸展自然,暗香浮動,老干新枝,爭奇斗妍;花分正、側、背、偏,或含苞、或怒, 把梅花“一樹獨先天下春”的頑強精神,刻劃得淋漓盡致。
觚棱壺為紫砂傳統經典造型,此壺形體亦方亦圓,方中寓圓,下大上小,穩重如山,古樸 挺括。俯視呈四方形,側面看又有覆斗狀,但又不是直棱角的覆斗,像兩條斜邊向外彎曲的 梯形。蓋、頸是小四方而底部相比上部又大出很多,這樣的上下變化全依靠自壺蓋延伸下來 的四條弧線的連貫與過渡。此壺取名“觚棱”壺,是因為它的造型是仿古代觚棱設計的。觚 棱,亦作“棱”。有兩種器物,都稱“觚棱”,一是古代建筑上的名稱,一般指宮闕上轉角 處的瓦脊。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在其《西都賦》中,有描寫漢武帝西都長安的詩句:
“設璧門之鳳闕,上觚棱而棲金爵”。王觀國《學林.觚角》:“所謂觚棱者,屋角瓦脊成角 棱瓣之形。故謂觚棱”。二是古酒器,后又演變為用于祭祀、陪葬的禮器。據鄧實《明清各 名家砂壺形拓》中之《阿曼陀室制砂壺》稱:“觚,為古酒器,容酒一升。
形方,四面有棱,今世傳尚多,唯方者少而圓者多”。因此他認為此曼生壺是仿古酒器的“方形觚”而制 成的。過去吳云根制觚棱壺也是名作,壺身呈收口方形,四角圓轉,平緩自然,轉角過渡圓 潤飽滿。橋梁鈕與壺身身形相呼應,有足底。整器造型布局合理,營造出虛與實、圓與方的 對比,使此古壺更具古色古香之沉韻,乃吳云根老藝人代表作之一。
王秀局?
??
觚棱
王秀局話不多,他告訴我們,他對紫 砂造型的理解全在自己的扎實的手工活 上。講到紫砂造型之美,他說自己無論怎 么塑器,都會講究點、線、面的美感,講 究壺體整體的和諧,壺體更要有氣度。在 王秀局心目中,造型的美首先來自于手工 之美,一把壺的制作是否是全手工,壺體 的造型是否優美,有無作品個性,壺體結 構搭配是否協調,都是關鍵。
上合梅或上合桃造型的紫砂壺,流行 于清末民初,這類紫砂造型通常造型簡 潔,高雅超逸,以超凡入圣的構思,化為 清秀不俗的紫砂茗壺。壺嘴、壺把、壺鈕 皆仿梅枝或桃枝造型,壺身裝飾梅或桃, 蒼勁有力,古樸自然,前后一氣貫通,自 然流暢,渾成一體。譬如就合桃壺而言,通常
?為筋紋式,壺體較扁,壺身分為五瓣 筋囊,等分均勻,線條頗具張力,囊塊飽 滿,壺蓋與身密合,壺流一彎,出水流 暢。壺鋈從囊凹處舒展而出,強化形體的 平衡感,蓋鈕以捏塑手法摶成小桃及小枝 桃葉五片,形體逼真。
亞明四方壺,整體造型比例協調,線 面挺括有力,輪廓分明,全器氣勢挺拔, 英姿颯爽,成就紫砂方器之美。這種造型 創作于1960年前后,由著名畫家亞明設 計,以方器、筋紋器風格見長的王寅春制 作,合力完成。在造型上,它采取橋鈕、 方形壺把、方形壺身,整款壺棱面挺括, 線條剛硬,猶如將軍風范。壺鈕為標準的 拱橋,鈕孔為半月
了解更多
狀,做工一絲不茍,極 為精細。壺蓋略微鼓起,由壺蓋至壺身, 四條棱線清晰分明,干脆利索,寓意善惡 分明,將方器特色表達得淋漓盡致。
荷花壺作為紫砂藝人喜歡的主題 造型,?來源于蔣蓉的創造。據說,荷 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一直 深深吸引著蔣蓉,五十年代,她決定 設計制作荷花茶具,作為紫砂花貨工 藝的先鋒。荷花壺配色清新明麗:用 米黃的底.色,朱紅的花脈,墨綠的蓮 芒內鑲嵌著粒粒活動的蓮子,青青的 荷葉、荷梗,碧綠的青蛙,充作壺底 平衡的紅菱、乳白色的藕、鮮嫩的赭 石荸薺,鮮艷奪目,給人以美的享 受。荷花壺巧妙的定型尤為令人百思 不解-以盛開的荷花作壺身,圓鼓鼓的 蓮蓬作壺蓋,彎曲的花梗作
壺把,才 出水的嫩荷葉作壺嘴,巧妙地運用小 青蛙作壺“的子”,真是靜中有動, 動中有靜,自然天成,獨具一格。
顧景舟大師為紫砂藝術做出重大的貢 獻,在他一生創作的作品中,重要代表作 有:雪華、提璧、上新橋、石瓢、牛蓋蓮 子、僧帽、詠梅、井欄、鷓鴣提梁等壺。
“九頭詠梅茶具”創作于1970年代,正是顧 氏登上創作生涯巔峰的階段。全器的輪廓線 條,既清新出塵,又能體會出梅枝傲骨不屈 的精神,壺身氣度更是飽滿蘊蓄,神采奕 奕。將紫砂壺藝中所需蘊含的形、神、態都 具體表現出來,樹立了個人風格。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至今,紫砂壺的造型藝術和裝飾工藝踏進了歷史發展和空前繁榮時 期。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指導下,古老的紫砂工藝呈現滿園春色,萬紫千紅的景 象。從七大老藝人開始到現代很多高工大師,壺藝家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僅使失傳幾 十年的優秀作品逐步恢復,而且還創造了一千多種新產品,色澤包括紅泥、紫砂、梨皮泥等 十多種,紋飾運用了淺浮雕、印花、貼花、鐫刻及金銀絲鑲嵌等新工藝。
歷代以來,紫砂壺集造型、詩詞、書畫、篆刻于一體,匯觀賞、把玩、實用、收藏于一 身,蘊含著極為深厚的文化內涵。紫砂陶藝歷來以濃濃的書卷氣見長,傳統文化中儒、釋、 道不斷交融,追求和諧,不偏不倚地順應自然法則的中庸,體現文人修養的最高境界;
同 時,紫砂壺質樸無華的泥質和光華內斂的色彩,正是文人藝術家所追求的品質。因此,藝術 家的格局與心胸、靈魂與氣魄,決定了他們的藝術高度。紫砂立足于傳統,卻不受條條框框的約束。進入二十世紀下半葉,宜興的紫砂工藝師紛紛 走進高校,學習和借鑒各種美學知識,過去,宜興紫砂陶藝基本是靠傳統手工藝的方式流 傳,難以達到現代藝術學院那種公開交流、知識共享的高度。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各大藝術 院校的陶藝相關專業在紫砂藝術傳承方面做出了特殊貢獻。學院的教育與科研機制具有多個 優點,知識技藝的公開傳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一切都比傳統的師徒相授、父子相傳的 秘密方式更為優越,而知識共享、信息傳播更快是現代社會科學技術取得飛速進步的主要原 因,這決定了中國的紫砂藝術,必然經歷從民間土路到現代大道的發展歷程。
與此同時, “學院派”紫砂也異軍突起,他們以高等院校相關藝術專業出身或具備高校相關專業背景的 藝術家為主體、具有較強理論先導性和作品創新性、富有濃郁學院藝術風格和文化特色的紫 砂流派。那些進入探索階段的紫砂藝術家,突破了功利化的狹小牢籠,進入到為傳承傳統做 紫砂、為時代心聲做紫砂的境界,他們的作品與傳統文人紫砂一脈相承,但卻超越了傳統, 更具標新立異的時代感。
在曹亞麟眼里,創新往往是水到渠成的事。他覺得紫砂壺是“小壺大 意”,其最大價值在于造型藝術以及背后深層次的東西。工藝和材質固然 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往往是茶具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品質。通過研 宄其他藝術并將它們和紫砂藝術比較之后,曹亞麟感覺到,紫砂造型的創 新,和詩歌、音樂等其他藝術門類,有非常接近的地方。
在謝曼倫、吳震夫婦眼里,紫砂創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創 新一把壺,首先要考慮要有生命力,考慮人家能夠接受,考慮要有市 場,所以壓力很大。他們總是說,第一次創新的時候,整夜睡不著覺, 就怕做出來的東西沒有生命力,沒有人接受,所以說創新一次,人就像 跑完馬拉松,渾身沒力氣,因為沒有睡覺很辛苦,后來慢慢的就適應 了。在他們的造型創新中,似乎都有自己的風格在里面。
譬如說,音樂的 藝術,就是用音符來組合成很多很有名的樂章,而紫砂藝人的創作過程, 也是類似的藝術,他們在處理局部的造型和細部的線條,實際上就是和音 樂的元素一樣。此外,紫砂的語言非常簡潔,它用造型說話。其實這和詩 歌是非常類似的,詩歌也是這樣,用很簡潔的語言表達非常大的內容,具 備很強的藝術性。紫砂壺也是這樣,壺也是用很簡潔的造型去表達作者的 思想感情和藝術理念。
儲集泉說,紫砂陶之所以成為獨特的陶藝,大抵離不開三要素:一是獨特的材質;二是獨特的成型制作方法、造型個性獨特;三是從出世就參與了文化 活動,文人的使用與聯袂,從而使他形成的文化屬性。作為一個從事紫砂陶藝的工作者,理解悟透一顯易懂的真理:不創新就僵死。藝術需要活力,藝術當隨時代,要求新立異拓展。
在謝曼倫看 來,創新更多源于生活靈感,而在吳震眼里,創新更多來源于對一些事 物的理解。例如謝曼倫對大桑寶壺的創作,和她對蠶的了解是密不可分 的,為了紫砂壺的創新,謝曼倫養了半個多月蠶,從小蠶到中蠶到大 蠶,她直到現在都記得很清楚,大蠶要開始作繭那個姿勢和想象當中的 那一幕幕是一樣的,它要作繭時把頭昂的高高的,這些全都來自于她對 現實生活的細致觀察。
作為紫砂徐門中一員,徐維明對紫砂 造型的創新有著深刻的體悟。他相信,隨 著世界陶藝的發展、交流,現代陶藝的思 想也開始影響紫砂壺的造型。特別是受到 學院高等教育的紫砂藝人,更是思想活 躍。他們依據陶藝的創作思想和方法,利 用紫砂坭極好的可塑性材質,探尋了一些 傳統以外的造型方法,創作了一批陶藝 壺。這種壺不拘形
同時,作為徐 門紫砂第五代傳人,徐光眼里的紫砂創 新,源于將現代陶藝與當下生活相結合。 他認為,紫砂壺的造型應該體現實用的理 念,同時又必須體現出現代年輕人崇尚個 性、藝術的精神,更應同時容納著藝術家 的創作激情。他相信,紫砂未來的造型應 該大美而不失細膩,古拙而不失前衛,技 術創新與藝術玄想得到最完美的結合。
式、自由發揮、手法多 樣、輕松隨便,放棄了傳統的制作程序 作品追求理念,思想和意境,出了一些尚 不被人們了解的“怪壺”。
范澤鋒喜歡在與茶禪和紫砂的對話當中,理解紫砂造型創新的奧秘所在。他覺得,茶與禪之間在 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最重要的一點在于,讓人們從平凡生活中的點滴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從平凡的小事中去領悟大道。同時范澤鋒深信,紫砂無論怎么創新,都扎根于傳統,同時更與創新者個人的人格緊密相連,人格是性格、氣 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如果一個人性格、氣質、 能力、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很能吸引人的力量,那 么他就是一個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如果一把壺能夠 體現其作者對于人生、價值觀的訴求,那么這把壺 也就同時體現了作者的人格魅力,進而吸引有相同 人格魅力的人的追逐。
朱江龍說,創新的過程在于,工藝師必須在很多過去 己經出現的無數的具象作品中,折射出抽象宏觀的主題思 想,更深入的理解那些作品的內涵,并融入自己的重組和 解構。當然,最重要的或許還是讓自己的情緒與造型產生 共鳴,這種共鳴或許是在初次設計造型時就有萌發,又或 許是在自己日常思考的靈感乍現。他的任務就是使這些細 小的靈感變身為一個個素材與證據,相互連接,映襯出主 題,最后形成一件件富有創造性的紫砂作品。
何震告訴我們,創新的前提是對傳統的繼承,過去歷 史上傳下來的造型,都己經是固定的東西,如果我們在繼 承傳統時能把自己的想法融入進去,那就是創新。不過她 認為,紫砂造型藝術的創新與其他藝術門類并不太一樣, 如果你設計出來的造型不能達到日用泡茶的功能,這個設 計就是失敗的,這是由紫砂特有的功能性質決定的。當 然,如果一把壺只具備泡茶功能,而缺少文化內涵的精神 融入,那這樣創造出來的作品,也不能稱為藝術品。適合 泡茶的文化藝術性茶壺,這才是現在我們應該追求的。
何震?
??
真趣
朱丹喜歡著名畫家吳冠中教授 說的那句話,所謂創新,“就是要推陳出新,把沒有的東西創造出來。”此外,朱丹也認同中國工藝 美術學會副理事、上海工藝美術學會會長朱玉成先生的名言:“紫砂 壺藝要創新,要與時倶進,要有時 代感,但還是要強調壺的特定觀賞 與實用結合的功能。”她覺得,創新藝術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創前人 沒有創作過的作品,創壺友們沒有 見過的作品,一句話,就是要與時俱進,創作出有時代特色的新品。
朱丹
??
紅顏
紫砂茶具的設計,不僅僅是為了人們的日常使用 而設計,它本身也是件工藝品,將實用性和藝術性結 合起來,而且在不同的時代都會探索新的美學系統, 進而衍生出富有時代感和個人風格的藝術品。工業美 伴隨著新工藝、復合材質、人性化等的運用與發展, 將紫砂形態設計中的工業美與人、物、自然三者融合 貫通。可以說,未來的紫砂必定是在繼承中創新,在 創新中發展,紫砂形態設計更成為現代社會文化的-面鏡子,反射著不同時期的文化、思想以及社會的變 化。許多擁有超前視眼的工藝師,在上世紀80、90年 代多次到中央工藝美院培訓,其后又受到西方藝術, 尤其是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他們的內心沉潛著一顆試圖打通中西、讓中國傳統和西
方現代接壤的前衛之 心。這些前衛的紫砂人有的受到中國現代藝術精神的 影響,有的崇尚抽象藝術。他們在中國傳統紫砂工 藝、陶瓷工藝中找到了這種前衛精神的載體。
? ? ? ?未來的紫砂形態設計,必然更契合新人文主義和 自然主義風格,所謂“萬物生長自成一體”,很多形 態創新家正在積極嘗試用新思維來設計紫砂作品,譬如海派陳慎任就
結合形態語意設計的思想來創作匠心 獨運的紫砂作品。在很多探索者的想象中,世界萬物 都以其各自的形態而存在,紫砂產品也是如此。在物質文明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對紫砂產品的要求己經不再停留在 過去簡單的“實用”上 面,除了“實用”以 夕卜,人們更追求產品豐 富的文化內涵,強烈的 時代特征和現
代審美情 趣等等。進入二十世紀 以來,現代或后現代的 形態設計理念不僅要適 應大眾趣味,還要積極 引領時尚潮流,使其受 到更普遍的關注和歡 迎,當一些新潮的理念 走入紫砂陶藝,并且彼 此融合交匯,勢必產生靈感的突破。
在一群探索紫砂未來造型的探路者中,“生機紫砂”原創大師陳慎任是頗具代表 性的人物。曾經有人問陳慎任:“你的創作理念是什么? ”他回答說:“形態和萬物 生長自成一體,我在嘗試用形態語意設計的思維來做紫砂作品”,然后看著對方似懂 非懂的神態,眼神透出一絲超越時空的智慧神采,聯想到19世紀西泠名家陳曼生和宜 興制壺名家楊彭年的合作,似乎冥冥中有著某種聯系。然而,真是這么回事嗎?當 然,陳慎任直到今天都還在實踐中探索著、思考著,他將紫砂藝術形態拆分成各個彼 此獨立卻又相互聯系的因子,或是天地萬物間欣欣向榮的作物生長,譬如由生命韻律 構成的“根莖”;或是飽含人文韻味的動態抽象,譬如由無數個氣泡元素衍生融合組 成的“泡騰”;或是將東方的傳統造型和西方的概念元素實驗融合,譬如將壺體六方 扭曲組成的“無憂”。
初至“生機紫砂”工作室,有一種言語無法描繪的感覺,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形容 的話,可能還是用“生機”最為恰當。這里充滿藝術的生機,這里讓紫砂綻放有別于 傳統的生機,這里處處充滿著學院文化與紫砂藝術碰撞后擦起的火花。那些看似隨意 擺放而略顯凌亂的紫砂藝術品,每一件都是陳慎任藝術靈感的結晶,它們隨意而安, 恍若集市的熱鬧。你不能只看到集市的喧嘩,而不去感受熱鬧背后的蓬勃生機,那是 創意靈感的流動,靈感生命的集市,每一件都有它獨自的味道,它們合在一起更是潔 湃的藝術生命力,如海似洋,波瀾處令人戰栗于它的壯闊,仿佛每一個浪花都將將你 淹沒于藝術的生命海洋。這里也像是一個陶瓷創意的小盛會,來自學院或民間的設計 理念會在這里碰撞產生出非凡的智慧,具象、抽象甚至某種人文的概念,摻雜在一 起,形成了自己的生命。只
有在這里,過去那種早已失去的純樸而又美好的體驗逐漸 回歸,一粒米重建了和它與土地的聯系,一顆樹,經過育種,經過陽光、雨露,成長 起來,變成一顆參天的大樹,你看得到藝術從萌芽到結果的整個過程,生動而又形象。
世間萬物,都按各自的形態和規律生存與發展。由于事物千變萬化,各呈異姿,便 構成了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既統一和諧,又各自精彩。陳慎任相信,任何對于生命 形態的干預,都是違背自然規律的逆舉。基于紫砂“符號論”的形態營造,在保持自 然生態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取舍、融合和扭曲,以豐富其內在可表現的人文內涵, 這是陳慎仁對“生機紫砂”的深刻體悟。 像陳慎任這樣的大師,或許只是探路者中的一員,但他們的努力代表了紫砂形態未 來的發展,這種發展也必將朝著更加多元的方向邁進。創新是花朵, 傳統是土壤,土壤的肥沃與否決定著花
朵的燦爛與繁碩。對那些紫砂未來的探路者而言,他們腦子里 的觀念深度不光決定著未來紫砂作品的內涵是淺薄還是豐富,同時也決定著紫砂形態 生命力是短暫還是恒久。同時,對傳統的良好繼承仍是他們心中永遠佇立不倒的基 石,只有堅守紫砂形態幾百年來固有的“美學基因”,同時兼收并蓄,才能在不斷汲 取外來營養的過程中發展壯大,避免盲目擴展而迷失自己。
1942年生人,研 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 師,江蘇省工藝美術 大師,江蘇省工藝美 術名人,中國工藝美. 術學會會員,宜興紫 砂文化藝術研究專委 會會員。謝曼倫設計 創作的作品構思新 穎,優雅完美,穩重 而純樸,嚴謹而周 正。創作題材源于自 然,來于生活,有著 濃郁的生活氣息。集 大家之精髓,又具鮮 明的個性,形成自己 的創作主題。特別喜 愛以梅、竹為題材的 創作,更偏愛竹的精神。
介
紹
1952年生人,宜 興紫砂陶藝世家徐門 第四代傳人,中國陶 瓷藝術大師,江蘇省 工藝美術大師、研究 員級高級工藝美術 師。中共黨員、中國 工藝美術美術學會雕 塑專業委員會會員、 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 理事、江蘇省古陶瓷 研究會理事。他設計 創新運用多種材質與 紫砂相結合,表現紫 砂新語言。形制和材 質的變化使壺藝的內 涵更為拓展延伸,外 觀更加格古韻新。
1954年生人,當 代實力派紫砂陶藝 家,中國工藝美術學 會會員,國家級高級 工藝美術師。擅長紫 砂塑器造型設計、雕 塑、壺藝創作,特別 注意光貨壺線條在紫 砂壺造型結構中的作 用。他要求自己每件 作品必須有個性、有 思想、有新意。為了 實現自己的藝術主 張,陳文南一定要用 最好的紫砂泥料進行創作。
對于紫砂 藝術一貫堅持嚴謹的工 作作風,其作品不論光 素、花貨、筋紋器等都 以追求富有挑戰性的 難、新、奇、巧而形成 個人獨有的風格,對于 茗壺制作講究實用與收 藏價值兼顧,不拘泥于 流派,從不專做某些風 格作品,依創作靈感發 揮。作品頗具個性,端 莊秀雅且富情趣,既有 傳統韻味,又能別樹新 姿。
1954年生人,研究 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 中國紫砂藝術名人,江 蘇省工藝美術大師,中 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宜興紫砂文化藝術研究 專委會會員。
陳文南
1955年生人,中國 工藝美術大師,研宄員 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哈 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客座教授,中國工藝美 術學會會員,中國工業 設計學會會員,江蘇省 工藝美術學會理事,江 蘇省陶瓷藝術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紫砂藝術研究
會委員。他非常注重 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 廣泛探宄古今中外各種 藝術的同時,深入研究 紫砂陶藝術并不斷探索 實踐,形成了獨特的藝 術理念:把握傳統,開 創現代,融鑄文化,追 求獨創。其作品藝術語 言豐富,藝術創意新 穎,藝術形式優美,文 化內涵深厚,藝術格調 高雅,在紫砂陶藝壇獨 樹一幟,對當代紫砂陶 藝術創作產生著重要的 影響。
當代“生機紫砂” 原創大師,原上海理工 大學教授、藝術設計學 院副院長,現上海陳慎 任工業設計有限公司董 事長,兼任中國機械工 程學會工業設計分會常 務理事,上海市原創設 計大師,中國形態語義 學創立人。其設計作品 注重產品形態語義的
準確性、鮮明性與生動 性,理論與實踐結合對 形態設計基礎及產品形 態語義進行了深入研 究。近年來致力于紫砂 造型設計研究,把形態 語義與紫砂傳統工藝結 合,創立形態新語義 “生機”系列紫砂造型 藝術。
1954年生人,江 蘇省工藝美術大師, 江蘇省陶瓷藝術大 師,研究員級高級工 藝美術師,中國工藝 美術學會會員,中國 民間文學家協會會 員。其從藝生涯在繼 承傳統中得益于書畫 文學的修煉,以創作 設計見長,作品以詩 化語言為主線,借鑒 泥繪、嵌泥、浮雕、 貼塑等藝術手法,融 詩詞、音樂、書畫、 壺藝于一體。作品個 性鮮明,靈秀雅逸, 富有時代精神,追求 形式與內涵之美。
1955年生人,國 家級高級工藝美術 師,江蘇省工藝美術 學會會員。樸實無華 的造型,深厚的藝術 功力是他繼承傳統風 范的一貫追求,藝術 創作源于生活而高于 生活,刻苦勤奮,千 錘百煉,在潛心積累 豐富藝術底蘊的過程 中常有精道絕妙之 作,深受國內外壺藝 愛好者和專家的高度 評價。
1956年生人,國 家級高級工藝美術 師,中國紫砂優秀中 青年陶藝家,中國工 藝美術學會會員,江 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江蘇省工藝美術 學會陶瓷專業委員會會員。在多年的深入 鉆研中,他悟得紫砂工藝精妙之靈氣,擅長古法成型,傳承全手工制壺手藝,追摹明清時期名作,渾樸大方,作品工精技巧,賞心悅目,自成一格,悉心研宄紫砂泥色的運用與造型規 律,駕馭操作要領, 突破朱泥壺制作的高難度,堪稱一絕。
1957年生人,高
級工藝美術師,紫砂 徐門第四代傳人。由 于家庭的熏陶、時代 的影響,對紫砂藝術 有著特殊的感情和熱 愛。從藝二十多年 來,練就了扎實的基 本功和對造型的深刻 理解,作品形成了自 己獨特的風格,技術 全面,造型多變,現 代和傳統揉合,先后 創作了 一大批富有創 新理念的紫砂藝術作 品。
1957年生人,研
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 師,江蘇省工藝美術 大師,中國宜興紫砂 博物館設計中心主 任,江蘇省宜興陶瓷 協會會員,中國美術 家協會會員、中國工 藝美術學會會員、中 國工藝設計協會會 員、中國陶瓷協會會 員、中國古
陶瓷研宄 會會員、江蘇省工藝 美術名人、陶瓷專委 會副主任、高級職稱 評委、無錫城市職業 技術學院客座教授、 宜興市政協常委、紫 砂文化藝術研宄會副 秘書長、紫砂學科帶 頭人。其創作融合傳 統、演繹現代、關注 未來,自成風格,對 現代紫砂創作有積極 影響,被譽為“紫砂 現代陶藝先河”、 “新流派”。
1957年生人,江
蘇省工藝美術大師, 研究員高級工藝美術 師,中國工藝美術協 會會員,江蘇省工藝 美術協會會員。其人 業精于勤,造型設計 基本功扎實,紫砂壺 制作技藝全面精湛, 具有多匯性的紫砂藝 術和工藝語言,為現 今紫砂行業內不可多 得的實力派名家。其 作品敦厚大氣、渾厚 有力、款型新穎、用 料講究,特別是其小 品制作雋秀雅然、實 用性較強,作品以自 我創新為主。
1958年生人,國家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工藝美術 師。其作品在全手工制 壺方面造詣很深,所制 作品慕古而不泥古,講 究造型的新穎,制作的 精良,裝飾的多變,獨 具一格,所做的方, 菱,圓,花,圓條等壺 深受國內集壺愛好者喜愛。
1962年生人,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 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 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 他多年學習制壺技藝及 從事紫砂陶造型設計, 讓陶刻書畫與紫砂壺型 產生了珠聯璧合的結合 運用,作品淳樸率真、 古雅大氣,陶刻刀法嫻 熟,格調清新。詩詞、 書畫、文學、篆刻、金 石皆入壺中,方寸之間 充滿著十足的藝術氣 息。
1964年生人,國家 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江 蘇省工藝美術名人,江 蘇省茶文化學會副會 長。在他的紫砂茶壺創 作中,一大部分是向傳 統學習,適度的方圓造 型充滿了含蓄的張力, 流暢的線條顯示著作者 心手合一的控制能力, 而嚴絲合縫、轉而不滯 的多種造型的壺蓋,則 體現了朱江龍近年來學 習傳統紫砂造型工藝的 成績。
1966年生人,中國
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 陶瓷協會會員,省級工 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高 級工藝美術師,美國加 州山多貝克學院客座教 授,章法曼生壺藝術研 宄院院長,曼生壺研究 專家,太湖石紫砂壺原 創第一人。其藝術風格 集書畫、陶刻、雕塑、 設計創作于一身,既傳 承傳統的古樸典雅,又 融入章法陶藝創作靈魂 的現代氣息,每件作品 幾乎是孤品,多年來被 國內外收藏界公認為低 調的實力派。
1973年生人,民 間實力派藝人,著名紫砂陶藝家。自幼耳濡目染街坊前輩藝人 全手工制壺精湛技藝,酷愛紫砂陶藝, 學校畢業后就開始從 事紫砂陶藝設計與創 作憑借著天賦和極高的悟性,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作, 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曾多次親歷黃龍 山礦工勘礦現場,辨識學習,全手工能力 突出,多年致力于研習古前輩藝人全手工老法練泥制壺技藝, 崇尚用作品說話,去偽存真實力傳承。
1973年生人,國 家級工藝美術師,當 代著名陶瓷藝人。擅 長全手工制作筋紋器、方器、圓器,曾長期學習“絞鑲”結 合的紫砂壺寫意畫面裝飾技藝,因其對紫 砂藝術過分的執著與熱愛,在他崎嶇攀巖的紫砂壺藝道路上被 人笑稱為壺癡,在紫砂壺藝創作中勤奮刻 苦,在紫砂工藝制作 上精益求精,他的作品有著夯實的基本功和勇于創新的生命力,全手工能力突出。
1975年生人,國家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 員,高級茶藝師。其人性情爽直,師法先賢,好學不輟,融匯學院文化與傳統技 藝,其壺匠心獨具, 藝術性與實用性并重,結合茶文化屢見創新。
1976年生人,國 家級助理工藝美術師。在實踐和理論的結合下,對紫砂藝術 有深刻體會和獨特見解。擅長傳統的內在理念,融合現代的外在的表現手法,形成 了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作品以方器為主,簡潔,典雅,形神兼備,線條舒展流 暢,在傳統的基礎上 追求創新,功底扎實,選料精細,以嚴謹的制壺風格,樸實的為人深受壺友喜愛。
1976年生人,陶瓷 藝術家,國家級高級工 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江蘇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他在紫砂壺藝的創造過程中,把中國的禪文化融入壺中,憑借著精湛的工藝和恰如其分的藝術表現手法,在獨特視角里
奇思巧構,化古而創新,為作品注入鮮活靈 性,將壺藝至高追求 “形、神、氣”三者融為一體,壺與佛相得益彰,徒增了茗壺的文化內涵和身價。其作品造型張弛得度,肖形狀物,理趣皆備,集品飲功能、造型、詩詞、繪 畫、書法、金石、泥料融為一體,脫俗樸雅, 儀態紛呈,大者端莊遒勁,小者清逸雋秀。
1976年生人,國
家級助理工藝美術 師。多年系統學習各種花塑器的制作技法 及要領,全手工能力 突出,作品以其精致 典雅的花貨為藏友熟 知喜愛。她很愛學習,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細節,表現在花器方面具有很靈巧的悟性。
1976年生人,國
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藝名龍溪 女。她的作品古樸甜醇、清逸雋秀,追傳統求獨特,成就個人風格。更在古樸甜醇、清逸雋秀中顯現個人風格,富于流動其間的靈氣和雅韻, 無論審視還是把玩, 都無可挑剔。
1985年生人,徐門 紫砂第五代傳人,青年 紫砂工藝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嫡孫, 自幼耳濡目染,立志繼承祖輩紫砂陶藝傳承發揚廣大,畢業于南京工業大學,高等學府文化 氛圍陶冶熏陶了其深厚的文
化藝術素養和現代藝術審美的獨特視角, 后回到家鄉繼承祖業, 跟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及高級工藝美術 師徐維明深入學習紫砂技藝,后進入中央美院 設計學院進修。其作品融匯傳統紫砂文化精髓與現代陶瓷藝術元素, 有別一般傳統的藝術視 野使其作品給人以獨特 的現代藝術感觀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