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容? 服 飾
?
中國古代香料
中國古代美容方法
首飾、禮冠
中國少數民族服裝特色
目錄 MEIRONGFUSI
01
中國古代香料的簡介
?1、植物香料
?2、動物香料
02
中國古代美容方法的簡介
1、肌膚的保養
2、發式的設計
3、柳葉眉
03
首飾、禮冠的簡介
1、首飾的佩戴
2、“冠冕堂皇”和古代人的帽子
04
中國少數民族服裝特色的簡介
1、藏族
2、蒙古族
3、彝族
4、苗族
5、白族
中國古代使用的植物香料
人類使用香料,無論是東西方國家,都有著悠久的歷史。
香水(Perfume)一詞在拉丁文中的本意是“穿透煙霧”,這種詩意般的解釋除用它來去除身上的異味外,還用在神圣的儀式上。埃及歷史上記載了許多使用香精和油膏的史實,不過這些香料主要是用于沐浴及沐浴后。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的香水使用已日趨普遍,埃及艷后克婁巴特拉奧就經常使用15種不同氣味的香水和香油來洗澡,甚至還用香水來浸泡她的船帆。古埃及的國王或貴族死后,要用香料裹尸,使之永存。古埃及時期,在公共場所中不涂香水是違法的。古希臘婦女在宗教儀式上也要撒潑香水。古羅馬人則喜歡把香水涂在任何地方,如馬的身上,甚至造墻的砂漿中。
我國也有著悠久的香料文化。周代的金銘文有纒鬯之賜,纒是黑黍,鬯是香料。《說文解字》解“鬯”:“以纒釀郁草,芬芳攸服,以降神也。”說明“鬯”是一種以黑黍為酒,再加上香料的祭酒。纒鬯經常名列賞賜禮單之首,足見其貴重。
在先秦典籍中也有纒鬯的記載,《詩經·大雅·江漢》:“厘爾皀瓚,纒鬯一卣。告于文人,錫山土田。”張湘澤譯為:“賞你玉柄龍口杯,黑黍香酒賜一壇。告祭你的祖先們,賜你名山與土田。”
我國古代的用香,非常講究各種香料的配合,以形成種種不同的香氣,達到不同的效果。所使用的植物香料主要有:檀香、丁香、龍腦香、沉香等。主要是從植物的枝、葉、花等部位采集的植物精油、香樹脂和樹膠等制成。
《尚書·洛誥》中有:“以纒鬯二鹵,曰,明禋,拜手稽首休享。”《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中有:“纒鬯一鹵,虎賁三百人。”說明香料的作用是多樣性,既有生活的用途,也用于神圣的儀式。
早在漢代,古人就將植物香料用于醫藥保健方面了,名醫華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藥物制成香囊,懸掛在居室內,用來預防“傳尸疰病”,即肺結核病。而且香除了外用,還可以內服。明代醫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記載用“線香”入藥,并且將植物香料即香藥分為三類計127種。
古人還常用香餅熏衣增香防霉,用香末置于書櫥畫甑中驅蟲防蛀。據蔡質的《漢宮典職儀式選用》載:“尚書郎、女侍史二人潔衣服,執香爐燒熏。”而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丞相楊國忠,用沉香為閣,檀香為欄,用麝香和乳香拌泥飾壁,用以驅蟲防蛀,連皇宮中的沉香亭都不及。
我國悠久的香料文化從歷代所著的香譜中也可見一斑。漢代有鄭玄輯著的《漢宮香方注》,隋朝有楊廣編寫的《隋煬帝后宮香藥方》,五代時留下孟昶的《后主香藥方》,明代有高濂的《遵生八箋·論香》。縱覽中國古代的香文化,皇宮貴族是香料及制品主要消費者。
《西京雜記》有長安巧工丁緩“作九層博山爐”的記載,表明我國在漢代就用香爐焚燒香料了。至于寺院焚香尤為典型,不但可以使進香者沉浸于悅法的境界,還可以用“香火因緣”來說明彼此投機的宿世緣分。在寺院使用的香料中,有一種香叫作篆香,又稱百刻香。它將一晝夜劃分為一百個刻度,寺院常用其作為計時器來使用。
我國古代使用各種香料制作面脂、護發香澤等化妝用品。唐朝的《香乘》一書中還記載有貴族婦女經常各自帶著香料比較優劣,稱之為“斗香”。
中國古代使用的動物香料
我國是使用動物香料最早的國家之一,這是除植物香料外的另一種天然香料,曾經從波斯、大食等地進口。不過只有如麝香、龍涎香等少數幾種,但香質名貴,價格昂貴,一直被人們所珍視。
我國古代動物香料的作用與用途大體跟植物香料相同,主要用于化妝美容、焚香、醫藥保健等。但因其價格更為昂貴,所以只有少數的王公貴族才用得起。
動物香料的使用更講究與別的香料配合使用,據宋朝洪芻《香譜》記載,唐宋時代用麝香和檀香、丁香、乳香、蘇合香等植物香料配制成含在口中的“牙香”、印香、刷墻用香等。
麝香來自雄麝鹿的香腺囊分泌物,別名麝臍香,又叫作遺香、臍香、心結香。關于麝香的記載最早見于《神農本草記》。李時珍說:“麝之香遠射。”所以,名“麝香”。在古漢語中,“麝”字也泛指香氣,緣由人們提到麝便會想到香。宋藥學家蘇頌在《圖經本草》中曾這樣描繪麝香那特異而濃烈的香氣:“瀝一滴于斗水中,用涿衣,其衣至斃而香不歇。”
麝香有不同的性狀和香型:麝香仁,色棕黃和紫紅,粉末;塊狀顆粒習稱“當門子”,不規則圓形或扁平狀,色紫黑,油潤光亮,質柔,香氣強烈特異。關于麝香的來源,有的說是蠅蚊等昆蟲飛進香囊變成麝香;有的說是麝吃了靈芝草而生成的;還有的說是蛇聞到異香,探頭鉆進麝的香囊,麝突感疼痛,滿山奔跑,收縮囊口,蛇頭被勒斷于囊中,變成麝香。
麝香不僅是一種名貴的香料,還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明代李時珍則闡明了它的功用:“通諸竅,開經絡,透筋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積,治中風,中氣,中惡,痰厥。”
龍涎香是一種灰色或黑色的蠟狀芳香物質,來自抹香鯨的腸胃結石,從鯨體內排出浮于海面或沖上海岸而得。龍涎香是香料中最貴重的一種,有“香王”之稱,剛傳入中國的時候,曾被譽為“香神”。
阿拉伯人在六七世紀首先發現龍涎香的香料價值,將其命名為琥珀(Amber),在唐末的香料貿易中,從阿拉伯各地輸入。當時人們珍視“琥珀”這種香料,賦予其神秘的色彩,稱之為龍的涎沫。如《類說·香譜·龍涎香》記載:“龍涎香,出文石國,國人候島林,上有異獸翔集,下有群魚游泳,則有伏龍吐涎浮水上,舟人或探得之,則為巨富,其涎如膠。”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香茗》里也記載有:“蘇門答臘國有龍涎嶼,群龍交臥其上,遺沫入水,取以為香。”從此以后,該香料得名叫龍涎香。
生的龍涎香并沒有香氣,用茉莉花、素馨花等煉制之后才香氣四溢。中國古人主要用龍涎香來配制香燭和香料。用龍涎香來配制的香燭,有耐燃、聚煙兩大特點。龍涎香還有清暑的藥理作用,但價值昂貴而醫者少用。只有像唐懿宗時的同昌公主那樣的人才用得起。據《杜陽雜編》記載,她用涂有龍涎香的澄水帛消暑。
中國古代的主要美容方法
肌膚的保養包括面部的化妝和染甲等。其中面部的化妝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胭脂花粉的使用,點唇的方法,描眉畫黛,面花的使用。我國古代婦女講究用溫熱之水浴身,用米汁洗發,并有在洗浴的時候用香的習慣,史籍上就有有關的記載。古代對于膚發的美容保護劑大體可分為外用和內用兩種,外用的有涂敷用和洗滌劑兩種,內用的有丸、散和湯,丸劑較多。各個時代的保護劑配方不一,如北魏時用牛髓或牛脂,配以溫酒、丁香、藿香、青蒿等制成面脂供婦女護膚用,其作用為潤膚、芳潔,對部分細菌和皮膚真菌有抵御或抑制作用。《四時纂要》中還記載了傳聞中太平公主的面脂秘方:“面藥,(七月)七日取烏雞血,和三月桃花末,涂面及身,二三日后光白如素。”烏雞有補益的功能,其血能療傷;桃花能“悅澤人面”,對臉上的粉刺有一定療效。
中國古人還用豌豆和大豆等粉末配上各種藥物粉末做成“澡豆”來洗手、洗臉和洗澡,除垢健膚,有的甚至能去除雀斑。以粉飾面并且在臉上染頰飾紅是中國古代婦女化妝的基本妝制。古代婦女還創制了各種唇形和眉型,如半邊嬌(唇形)、柳葉眉等。
肌 膚 保 養
? ? ? ? ? ? ? ? ? ? ? ? ??
婦女修眉飾黛,在我國已經有很長的歷史。古人對于雙眉十分看重,認為它們預示人的長壽與否。不僅如此,古人還認為兩眉之間是“天庭”,其氣色決定人的貴賤榮辱和吉兇禍福。從審美意義上來說,古人早就認識到女性明眸秀眉的魅力,制作了黛和煙墨等飾眉材料,并賦予種種形象生動的名稱,柳葉眉就是其中的一種。
古代婦女的發式在漫長的歷史年代中由少到多,由簡到繁,有墮馬髻、茴香鬢、蝶鬢髻、絲梳百葉髻等。發式豐富多彩,令人嘆為觀止。清初戲劇家李漁在他的《閑情偶寄》中說:“古人呼發為烏云
呼髻為蟠龍。近世有牡丹頭、荷花頭、缽盂頭,窮新極異。”據史書記載,這些發型的主要創造者是宮女和古代的妓女。據說“墮馬髻”就是漢武帝時的宮女的創造。發型有時候也表示一種風俗,如晉代女子還未結婚時,在鬢后面垂一條辮子,已婚女子則須把辮子解開。古代美女也染發,唐代就有了使用染發劑的記載。現在常用的“渲染”一詞,在古代指的就是用墨來染發:“以墨飾美人鬢發,謂之渲染。”(《升庵詩話》)
發式的設計
柳葉眉是細長眉型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種,興于盛唐時期。所謂柳葉眉,又叫作柳眉,其眉頭尖細,眉腰寬厚,眉梢細長狀如柳葉以秀麗見長。唐代很多詩人曾經吟詠過柳葉眉,出現了如“休憐柳葉眉雙翠”,“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等詩句。柳葉眉襯托婦女妝容的秀麗,千百年來備受許多婦女的喜愛
? ?柳 葉 眉
首飾起源于遠古時代。“首飾”一詞最初僅指裝飾頭部的物品,頭即“首”也。后來,“首飾”一詞成為婦女裝飾物的統稱。
古代婦女以佩戴各種首飾為自己的服裝和美貌增色,首飾主要分簪、釧、釵、耳環、戒指等,有時也直接用花和動物的羽毛、毛皮作為裝飾品。
佩戴首飾可以使婦女移步生風,《杜陽雜編》中有:“滄浪洲有金莖花,其花如蝶,每微風至,則搖蕩如飛。婦人競采之,以為首飾。且有語曰:‘不戴金莖花,不得在仙家’。”
首飾的佩戴是有一定的規矩的,主要是按等級。如元代規定:“命婦首飾,一品至三品許用金銀珠寶玉,四品五品用金玉真珠,六品以下用金。”
笄:“笄”也稱簪,是古代的一個重要發飾,形狀像一根長針,開始主要用于固定發髻,后來裝飾審美作用日趨顯露。其制作材料多為金、銀、玉,玉簪是漢代以后婦女使用的主要發飾。
釵:釵是古代用于束結頭發的兩股合成的發飾,興于西漢晚期。釵從質料上分有金釵、銀釵、琉璃釵、翡翠釵等;從式樣上分為素釵、花釵、長釵、短釵;從裝飾上分為蟠龍釵、鳳釵等。
梳篦:古代梳篦既可用于梳理頭發,也可用于插在發際做裝飾用。如北宋婦女用金銀珠翠制成發冠,冠上綴數把白角制成的大梳,稱“冠梳”。金鈿:金鈿是用金、銀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物,可以直接插在髻上做裝飾物。
步搖:步搖是在發釵上裝飾一個可以活動的花枝,并在花枝上垂以珠玉等垂飾,隨著步履的顫動,釵上的珠玉也隨之搖曳。
金約:金約是清代貴婦的冠飾。鏤金呈原箍形,上面雕有云紋,并嵌有寶石等飾物。后面有結,結上垂系珍珠。戴在冠下,用于束發。
首飾的佩戴
項鏈:西安郊外玉祥門外曾出土了一串鑲金珠寶項鏈。其鏈索部分由28顆鑲有珠寶的金珠構成;其搭扣鑲嵌刻有鹿紋的藍寶石;其墜飾分兩層,上層以金鑲寶石做成花朵,下層系一鑲金邊的滴露狀玉石。
耳飾:古代婦女主要的耳垂上的首飾,其質料大多以金銀珠寶做成,墜是一種連屬于耳環之下的飾物,清代婦女中流行“一耳三鉗”,即一個耳垂上懸掛三件墜飾的習俗。珥:珥多為皇后、嬪妃及貴婦所戴,用玉等透明材料做一個空心的圓筒,長2到3厘米,直徑約1厘米,中筒收緊,兩端呈喇叭口,使用時用繩懸掛在耳邊。?
手飾:釧其實就是手鐲,也稱為環,是古代套在手或手臂上的圓環形裝飾物,多為數道圓環相疊,猶如佩戴幾個手鐲。?戒指:古代就有各式各樣的形狀和質料,用戒指充當婚嫁信物,古已有之。不過戒指一開始并不是將之看作是定情的信物,最初的戴戒指是一種禁忌,《柳南隨筆》中說:“婦人以金銀為介指,見于《五經要義》,即指環也。又相傳古者婦人月經與娠則帶,否則去之。今人常帶在手,為飾手之物,殊昧戒止之義。”也就是說人們已經不知道戒指是為了“戒止”,這也是風俗轉變所常見的例子,形式保存下來了,但內容和意義已經變了。
護指:護指原為保護長指甲而做,后來用途發生了變化,婦女佩戴用金銀寶石精工鑲嵌的護指作為手部的一種裝飾。
“冠冕堂皇”和古代人的帽子
從周代開始,皇室、群臣在祭祀天地、祖先、神靈時,要穿正式的禮服,這種禮服叫作冕服。穿冕服的時候需要戴冕冠,這是帝王群臣最為貴重的禮冠,所以,后人有“冠冕堂皇”的形容。據傳說這種冕冠在夏就已經出現了,當時稱“收”,到周代人們開始稱它為冕冠,簡稱“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冕是最為尊貴的禮冠,以冠為基礎制作而成,飾以珠玉。冠與帽都戴在頭上,但冠并不等于帽,其形制有很大不同:冠內有胎,是硬的固定物,主要目的在于裝飾和罩髻;帽內無胎,為軟形,主要目的是保暖和罩頭。在中國古代,帽子只是首服的一種,不像今天我們把它視為首服的總稱。
古代的首服主要有冠、弁、冕、巾、幘五大類。冕,前面已經介紹過了,下面簡要介紹其他四種首服。
據《禮記》記載,古代貴族男子到20歲的時候就行加冠之禮給自己起字號,這意味著行禮者長大成人。冠的結構由冠梁、冠圈以及兩側的纓組成。古人戴冠的時候先把頭發在頭頂盤成髻,用一塊黑帛叫儷把發髻包住,然后加冠。不戴冠的人有四種:平民、孩童、罪犯、異族人。男子未加冠前任頭發自然下垂,稱髫。
弁也是古代比較尊貴的首服,多為武官所戴。古代平民不戴冠,發髻上覆以巾。巾有各種各樣的盤裹樣式,極具裝飾性,受到上層社會的喜愛,因此,從漢開始,巾逐步成為王公貴族平常所戴的首服。幘,百官和老百姓都可以戴。百官在上朝或行公事的時候要把幘和冠一起配用。
中國少數民族的服裝特色
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少數民族在各自文化傳統的影響下,加之受自然地理條件和生產力水平的影響,形成了風格迥異的服裝特征,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交往又
使各民族服飾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因此,我國的少數民族服裝成為我國藝術審美文化長廊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我國各民族的服裝或長或短、或簡或繁,款式繁多,但從總體上來說可以做出北袍南裙的區分。北方少數民族的寬袍長褂粗獷奔放,南方的長裙長褲考究細膩。這些民族服飾大多歷史久遠,內容廣博,具有很豐富的認識價值和文化內涵。以下簡要介紹幾個少數民族的服裝特色。
? ? ? ? ? ? ? ? ? ?藏? ?族
藏族的服裝和飾品源遠流長。藏裝,在藏語里統稱“曲巴”,品類繁多,有皮袍、坎肩、圍裙、腰帶、帽、靴等。色彩可以說是藏族服飾的靈魂。藏裝運用最多的顏色是藍、白、綠、紅、黃。這些顏色
都帶有濃厚的宗教意蘊:藍代表藍天,白代表白云,綠代表江河,紅代表空間護法神,黃代表大地。這五個顏色構成了藏族服飾色彩的基調。? 藏族服飾有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有鑲彩邊的習慣,這些彩邊長度從10-30厘米不等。彩邊的圖案紋飾一般較為抽象,肥腰袒右臂的長袍,是藏族服裝的標志。袍長過身高,左襟大,右襟小,無領。在穿著的時候,用腰帶扎緊腰圍,袍的下擺提到一定的高度。男袍到膝,女袍到腳面;?藏族婦女一般都穿著被稱為是藏族婦女標志的花條紋圍裙“幫典”。幫典由紅、綠、藍、黃、白五色為基調,色彩有多達14-20種,條紋越細,越素雅,越顯示穿著者的身份高貴。
? ? ? ? ? ? ? ? ? ? ? 蒙? 古? 族
蒙古族的服裝中有很多獨特的服飾品種,比如蒙古袍、蒙古刀、蒙古包頭、蒙古靴等等。蒙古袍其基本式樣是右衽、高領、小袖鑲邊,長袍身端肥大,袖長,下擺可以蓋住腳,有各種顏色的邊飾。長袍下面不開衩,下擺很寬,便于騎馬。蒙古族男子喜歡在腰帶的右邊掛蒙古刀,還
插一雙骨象牙制的筷子。蒙古族人的包頭,又叫袱頭,具有鮮明的特色。其包法一般是將1米來長的布或綢緞在頭上由后至前纏繞幾圈, 最后將頭巾的兩端垂下,左右各一,因此又稱為“垂巾袱頭”。蒙古族人喜歡穿靴子有革制和布制的兩種。靴子樣式的區別,主要表現在靴尖上,有上卷的、半卷的和平底的。蒙古族服飾圖案多呈均衡對稱狀,常用傳統的云紋、盤紋、花草、動物、龍鳳等組合來寓示吉祥如意。蒙古族姑娘喜歡穿有成雙成對的鳥、鹿、羊等動物圖案的服飾,借此來表達對幸福生活的憧憬。
? ? ? ? ? ? ? ? ? ? ? ? ? 彝? ? 族
彝族支系繁多,居地廣闊,分布在四川、云南、貴州和廣西四個省區,各個區域有各自的服飾特點。下面主要介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些服飾特征。彝族重頭飾,與服裝相輔相成,是各支系服飾的重要識別標志。如在四川涼山地區,男子頭部以纏巾為飾。彝族婦女頭
部飾件多樣,飾法復雜,并且地區與地區之間各不相同,不過大致可歸結為巾、帕、帽三種。有的婦女戴頭帕,帕面繡滿艷麗的圖案,四周裝飾若干銀鏈、串珠和彩穗。百褶裙是彝族婦女的傳統下裝,其中以四川涼山布拖地區的百褶裙最為典型。裙用純羊毛織成,質地柔軟。中部為紅色長筒狀;下節藍色,節中橫間紅、白、黑色細條紋,再下是青色,在膝蓋處百褶四散呈喇叭狀,走動起來搖曳。腰帶是彝族服裝的重要飾物,紋樣色彩都十分講究。
? ? ? ? ? ? ? ? ? ? ? ? 苗? 族
苗族服裝使用最普遍的面料是棉布和麻布,頭部裝飾十分豐富,除各種發式外,還使用銀飾、花巾、木梳等飾物。挽髻是如今苗族最流行的花型。婦女挽髻,將梳理好的假發摻入發中挽髻于頭頂,髻前的額發壓成帽檐狀,髻后插上木梳或銀梳等做裝飾。苗裝中婦女衣飾款式變化最
多,構成了苗族服飾的獨特魅力。其上裝有蝙蝠式、 開襟式、貫首式交襟式等等。苗族服飾用色大膽配色精巧。其用色 一般是白色為底的衣裝飾以紅、黑、黃為主色的花紋;青、黑底飾以深藍、深綠、深紅、金黃色的條紋;紅色為底飾以淡黃、草綠為主色的花紋。總體而言,其用色艷麗但不浮華,自然成趣。苗族服裝最常見的花紋有龍紋、天體紋、魚紋、蝴蝶紋等等。變形與夸張是苗裝紋飾造型的法則,也是苗裝紋飾最具魅力的地方。
? ? ? ? ? ? ? ? ? ? ?白? ?族
白族人口眾多,分布廣,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服飾,下面以大理白族服飾為代表做一簡要介紹。白族男子平時頭裹白布包頭,頂部有繡花飾物和絨球裝飾,節日時則戴“八角帽”。男子的上裝稱為“三疊水”,因為其著裝外
短內長,從內到外一件比一件長約1厘米。有的男子穿羊皮領褂,領褂腰間有一圈口袋,因此,又稱“滿腰轉”。白族女子尤其是青年女子的頭巾很特別,拿扎染方巾、挑花方巾、印花毛巾等4塊,分別疊成長條狀,再重合在一起,以長辮和紅頭繩裹于頭頂,頭巾左側一端飾白色絲穗和料珠垂至肩部。白族服裝用刺繡、墨繪和扎染來勾勒圖案紋樣裝飾自己的服裝。白族的扎染,尤其是大理地區的扎染技藝高超,常見的花紋有梅花、蘭花、十字紋等,白族扎染作為民族工藝產品深受人們喜愛。
編 委
主 編
校 對
主辦單位
郵政編碼
聯系電話
本刊地址
于永超? ?任亞男? ?鐘? 燕? ?宋? 旸
辛? ?輝? ? 李曉靜? ?熊? 科? ?王? 海
編輯委員會
鐘? 燕
王? 海
一七三隊工會
072750
3617312
涿州市建設路246號
記得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