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精品va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网午夜_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_欧美人与物videos另

注冊

巧女基金會-內刊(第一期)

緣起:善良的種子
攜手:續寫我們的故事

新年伊始,巧女基金會的保護事業再起征程。全球頂級大貓保護組織Panthera與北京巧女公益基金會在北京展開為期4天的國際聯席工作會議,深入探討全球大型貓科動物保護,特別是中國雪豹保護議題。
巧女基金會總裁董策首先代表會長何巧女女士對Panthera團隊的到來表示歡迎,Panthera總裁Frederic博士表達了對雙方合作的強烈信心與期待。

巧女基金會與Panthera新年開啟大貓保護新征程

外媒贊嘆 | “大貓女王”何巧女,中國公益新里程!

China?Report雜志日前刊發了陳時榮先生撰寫的《大貓女王何巧女》一文,盛贊以北京巧女公益基金會創始人、會長,東方園林投資控股集團董事長,國際公益學院聯合發起人何巧女女士為代表的一批中國企業家,正在崛起為中國探索生態平衡道路上的新興公共力量。

巧女基金會攜手聯合國共同啟動“巧”聯合行動計劃

1月12日,由深圳國際公益學院、東西方慈善論壇共同發起“2018東西方慈善論壇領袖峰會”達成重磅行動成果——聯合國“巧”行動計劃正式啟動!聯合國在其官方網站(UN.org)發布新聞,宣布聯合國將聯合北京巧女公益基金會共同在全球發起“巧”行動計劃,以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和自然保護。

何巧女呼吁成立全球海洋保護行動聯盟 用行動致敬蔚藍

美國夏威夷時間1月10日至12日,由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和美國東西方中心聯合主辦的第四屆東西方慈善論壇領袖峰會在美國夏威夷如期舉行,主題為“聯合行動永續蔚藍”,何巧女、牛根生、王石、托馬斯·卡普蘭、福武總一郎、理查德·斯內德等來自全球的近百位知名慈善家參會,共同商討全球可持續發展聯合行動及倡議。

在此次論壇上,北京巧女公益基金會會長何巧女呼吁全球所有關心海洋愛護海洋的公益慈善家、公益組織、企業家、科學家、藝術家和一切對海洋、人類及地球未來心懷使命感的人們一起行動起來,聯合成立“全球海洋保護行動聯盟”,倡議得到了各界的歡呼響應,多位與會慈善家都表示了積極加入的意愿。

巧女基金會參與發起中國環境資助者網絡

2018年1月29日,由北京巧女公益基金會等十家基金會聯合發起的中國環境資助者網絡(CEGA)在京啟動。
巧女基金會董策總裁出席會議,并在“創始者說”環節講述了基金會參與創立CEGA的初心和愿景,他說,“在未來十年我們會在中國做大量的自然保護地,希望廣大自然保護界同仁一起努力把自然保護工作做好。”

獻禮世界濕地日,洪湖巧女自然保護中心揭牌

2018年1月30日,由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政府、湖北洪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與北京巧女公益基金會共同發起成立的洪湖巧女自然保護中心成功揭牌成立。在揭牌儀式上,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政府副書記梅平感謝了巧女基金會的保護行動。

看過雪豹吃牛沒,我們拍到了

3月11日,北京巧女公益基金會在青海省囊謙縣白扎林場首次拍攝到了雪豹進食的畫面,這一發現既是對當地保護價值的肯定,也是巧女基金會首次系統本底調查后保護行動序幕的開始。能夠拍攝到它,說明整個食物鏈完整,保護區內的生態系統處于健康狀態,更是對每一個雪豹保護人士的最佳褒獎和肯定。

一年之計在于春,精準扶貧從養蜂培訓開始

早春三月,北京巧女公益基金會組織生計專家赴扶風野河自然保護地開展了社區生計調研和養蜂技術培訓,特別就農戶所關心的養蜂關鍵技術和常見蜂病防治做出了詳細的講解。

農林村及周邊的100多農戶從各處聞訊趕來,有的農戶甚至直接抱來了自家的蜂箱向專家們當面請教。教室空間不大,前來聽課的很多農戶都站到了教室門外。過程中老師講的精彩,農戶聽的入神,現場氣氛活躍,不時傳來爽朗的笑聲,培訓在提問和答疑中圓滿結束。

蛇島老鐵山巧女自然保護中心揭牌成立

3月29日,由北京巧女公益基金會和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共同發起的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公益項目在大連成功啟動,蛇島老鐵山巧女自然保護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來自巧女基金會、蛇島老鐵山保護區管理局、大連市環保局以及旅順野鳥會等單位的40多人參加了啟動儀式。

自然保護黑科技,初窺巧女基金會在地保護管理平臺

巧女基金會高科技與互聯網支持中心自主研發了一套《在地保護管理平臺》,該平臺由兩部分組成:?巡護終端、保護地管理信息系統。
通過與幾款國外的應用系統(如SMART、Cybertracker等)做對比,高科技與互聯網支持中心推出的這套在地保護管理平臺具有操作簡易、功能適用,能夠充分滿足設備管理、快速數據采集與自動化上傳、適配不同數據傳輸網絡等方面的特殊需求。

聯合國婦女署助力白扎社區工作開展

近日,巧女基金會邀請聯合國婦女署馬雷軍先生前往巴麥村進行考察。

考察結束后巧女基金會項目團隊在囊謙巧女自然保護中心辦公室與巴麥村村委會及村民代表座談討論。討論主要圍繞巴麥村及白扎林場社區婦女發展、周邊村落情況、手工藝合作社、生態旅游合作社等方面展開,為巧女囊謙自然保護中心即將開展的社區生計發展工作提供了寶貴意見。

巧女基金會與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簽署戰略合作

4月13日,青海省人民政府田錦塵副省長帶領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青海省環境保護廳和青海省林業廳有關負責同志,到北京巧女公益基金會拜訪和溝通交流,并見證了董策總裁與李曉南局長代表雙方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這是巧女基金會第一個與國家公園簽署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巧女扶風中蜂養殖助力自然生態可持續發展

4月19日,扶風縣法門鎮農林村村委會的大院里,扶風巧女自然保護中心中蜂養殖捐贈儀式在這里舉行。
北京巧女公益基金會周軍副總裁、陜西省扶風縣縣委常委張國昌副縣長、陜西省野河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任劍主任以及扶風縣法門鎮的相關領導出席本次捐贈儀式。
這次捐贈的200群中蜂蜂群和500個蜂箱,來自于秦嶺附近縣區,總價值約15萬元,為農林村發展中蜂養殖開了一個好頭。

4月26日,來自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個鳥類保護組織負責人和專家學者相約阿布扎比,出席了全球候鳥遷飛路線峰會。在巧女基金會的長期努力和堅持下,全體參會方一致同意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2020后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框架”寫入大會宣言。

青海湖巧女自然保護中心,獻給候鳥的家

4月26日,青海湖巧女自然保護中心正式成立。正如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何玉邦說,“青海湖巧女自然保護中心的揭牌成立,標志著巧女公益基金助力青海湖生態保護項目正式啟動,希望雙方能密切合作,共同守護好美麗的青海湖”。

建立全球候鳥保護生態圈,我們在行動!

執行民政部指令,巧女基金會完成工會選舉及備案

根據民政部門的要求,巧女基金會全體員工于5月11日舉行了工會選舉。
本次選舉采用無記名投票、等額選舉的方式(不設特定候選人,每一位員工都是候選人),選舉工會主席,經審委員和女工委員各一人。選舉過程設監票員、唱票員和計票員各一位。選舉在全體員工的參與和見證下,按法定程序進行,當場投票,當場唱驗票,當場計票,當場出選舉結果。
經選舉,董策、孟蘭和梁芳以符合法律規定的相對高票分別當選為巧女基金會工會委員會主席,經審委員和女工委員 。以上選舉結果已經向上級工會部門及北京市總工會備案。

巧女基金會高科技與互聯網支持中心根據人員拓展中遇到的各項挑戰成功開發了一款小程序——拓展寶。
在這樣一個數字化時代,怎樣讓自然保護工作逐步實現數字化、信息化不是一個選擇題,而是一個必答題。巧女基金會將不斷創意,以更前沿的技術和更有效的方法去推動自然的重生。

白扎保護地紅外相機瘋狂拍拍拍,看看都拍到了些啥

巧女基金會近期完成了對青海白扎保護地野生動物本底調查一起數據收集工作,布設在野外的105臺紅外相機拍到了大量的野生動物,有金錢豹、雪豹、猞猁、白唇鹿、馬鹿、馬麝等,這充分說明白扎林場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同時也為下一階段的本底調查提供了科學依據。

保護地球生態,高科技為巧女保駕護航

穿針引線,繡出天山腳下的中國夢

近日,北京巧女公益基金會聯合石河子大學舉行了哈薩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天鵝繡培訓班,為生活在新疆東天山的哈薩克牧民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這次培訓不僅教授了當地村民們最為關心的天鵝繡的工藝流程、傳統技藝,更重要的是提升了當地村民們的產品設計水平和自身審美水準。
為期10天的課程,石河子大學李欽曾教授和擁有20年刺繡經驗的巴格古麗老師為9名村民安排了詳細的課程,從文化理論到動手實踐,從繪圖構圖到刺繡針法。通過這次培訓,村民們紛紛表示愿意繼承刺繡這項傳統技藝,積極參與到保護地的建設中,也對未來生活充滿了信心。

五月是青海湖百鳥云集的時節,第三十七屆“愛鳥周”近日在青海省西寧市啟動。
在北京巧女公益基金會等多方力量的支持和當地政府的積極組織下,本屆愛鳥周系列活動形式豐富多彩。有以小學生為對象的“讓鳥兒叫醒春天”自然生態體驗活動;針對青海省各大高校舉辦的“自然環保進校園”鳥類科普科普講座;還有“守護最美湖泊,關注水上精靈”青海湖鳥島直播系列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讓“愛鳥護鳥”的觀念深入人心。

最佳觀鳥季,我們在青海湖等你

改造巴麥村,從這里開始

囊謙巧女自然保護中心邀請中國頂級手工藝專家劉丹老師在巴麥村開展了社區手工藝培訓班。劉丹老師把培訓內容主要集中在針氈技法上。通過針氈與濕氈兩大工藝相結合,使氈藝在保護地得到更好傳承。
在劉丹老師的悉心指導下,一把剪刀、一根針、幾條羊毛,就能做出可愛動人的手工藝品,社區居民都覺得很有意義。當一幅幅形態各異的作品最終呈現在眼前時,參與的社區居民都表示格外的驚喜。
“循環經濟進社區”活動和囊謙氈藝培訓班的順利開展,不僅改善了巴麥村的村容村貌,也是對社區可持續生計改造的一次成功探索,這必將對保護中心接下來在這一區域開展自然保護工作奠定良好的社區基礎。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由阿拉善SEE主辦、北京巧女公益基金會聯合主辦的第六屆中國企業綠色契約論壇在京拉開帷幕。約三百位中國優秀企業家、政府機構、NGO代表、中外主流媒體齊聚一堂,針對全球氣候變化及綠色供應鏈議題共商環保公益大計。巧女基金會總裁董策先生出席此次論壇并在“氣候變化中國在行動”環節就“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2℃與生物多樣性”為主題發表演講。

2℃正在改變的未來,巧女基金會攜手世界公益力量共同迎接氣候挑戰

聯合國氣候變化與自然保護“巧計劃”網絡平臺全面啟動

2018年農歷新年伊始,北京巧女公益基金會收到一個來自聯合國南南合作辦公室的委托,希望巧女基金會能夠全權負責聯合國氣候變化與自然保護“巧計劃”官方網站的網絡平臺設計、開發、后續維護和運營工作。歷經三個多月夜以繼日的奮斗,巧女基金會為“巧計劃”度身打造的官方網站今天經聯合國南南合作辦公室批準,正式上線!

2018年7月3日,北京巧女公益基金會隨行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出訪柬埔寨,中國駐柬大使熊波、柬埔寨環境部大臣賽桑奧出席活動。
活動中,趙英民副部長與賽桑奧閣下簽署諒解合作備忘錄。同時,巧女基金會與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中心以及柬埔寨國家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簽署生物多樣性保護三方協議。

巧女基金會隨生態環境部赴柬埔寨簽署“三方合作”協議,助力綠色一帶一路!

因為要做普氏原羚研究, 1995年我在青海牧區工作了8個月,跑了一些牧區縣,期間在青海湖邊的一個牧人家里住了半年多,在完成野外調查研究的同時,也算是初步了解了一些牧民的生活。

房東一家

? ? 我的研究地點在青海湖邊的小北湖附近。從土丘基部冒出來的幾眼泉水就是一條小河的源頭,小河流經草灘漫延開來形成了小北湖,小北湖也就一公里長,一百多米寬;往前再流幾十米,河水就注入了青海湖。在青海湖周邊星羅棋布的湖泊和河流中,這條小河和它所形成的小北湖根本排不上號。

? ? 在野外踏查的時候到過小北湖附近,后來做定點研究時就選擇了那里,距離小北湖最近的那家住戶也自然就成了我的首選。和當地的管理機構---- 湖東種羊場一聯系,也沒費什么口舌,羊場當即派了車送我過去。
? ? 房東站在院場門口等著我們。院場沒有門,兩邊用“干打壘”(建墻時,兩邊用木板固定,中間填土砸實,然后撤去木板)的墻圍住。院場的里端是三間正房和一間廂房。我們的車就直接停在了正房門口。
? ? 一進門就是個灶房,左手爐灶,灶上架口大鍋,右手放兩個水缸。房東把我們讓進了左邊的一間屋子,直接上了炕。炕上的鋪設很簡單,只一層薄氈和一個炕桌。我被安排坐在上首,背靠窗戶,房東和司機分坐兩邊陪著我。
? ? 房東叫阿尼瑪卿,年齡大概在40歲左右,眼珠有些黃,臉上很多皺紋,臉頰上還有兩坨常年風吹日曬形成的“高原紅”,能說漢語,但話不多。后來才知道他其實是漢人,姓張,小時候被過繼給了這邊的一個親戚。后來在牧區長大成人,藏語比漢語還流利一些。老張的裝束也是當地典型的藏族牧民打扮:上身穿一件看不出本色的襯衫和藍卡嘰布中山裝,下身一條藍褲子,腰上圍著藏袍。

? ? 吃完了飯,司機回場部了,老張把我領到廂房。這房本是大兒子大兒媳的屋子,為了給我騰地兒,小倆口搬到了正房和弟弟妹妹們擠著住去了。房間面積大概有20多平米,一面靠窗的土炕占去了三分之一。土炕光禿禿的,沒有被褥鋪墊,只在睡人的地方有一塊薄氈。四面墻壁照例是“干打壘”,沒有一點裱糊,滿墻都是草根草屑,沿墻壘著一排手工紡織的粗羊毛口袋,里面裝著全家一年的口糧—青稞。屋子中間是一根木柱,支撐著房頂的椽子,椽子上是一層草。在門口的右手邊有一個木柜,上面放著佛龕,并排供著佛像和毛主席像。出乎我意外的是在佛龕旁居然放著一臺電視機,這在牧區可是很少見的,一般牧民家里是沒有這種奢侈品的。
? ? 我轉頭問老張這電視能看嗎?他說不能。我問為什么,他回答說沒電。我覺得奇怪,沒電你買電視機干什么?老張張了張嘴,用手比劃了一下,一轉身出去拎進來一個木盒子,木盒子不大,漆成黃色。老張把木盒子放在柜子上打開,我這才看出是一個太陽能蓄電池。盒子內壁上貼著藍色的太陽能光敷片。老張連說帶比劃說明天就可以把這個盒子打開放在太陽下曬,到晚上接上電視機就可以看了。

? ?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出去跑野外。下午兩三點回來,才真正和這個家庭的成員全部見了面。老張的媳婦是個道地的藏族婦女,漢語基本上也就是能說個“小陳,饃饃吃”的水平,頭上成天包著一塊粉紅色的圍巾,臉色是常見的紅黑,眼角有些紅,可能是有輕微的眼疾。身上的藏袍已經看不出顏色。她每天躬著腰進進出出地忙活;在不忙的時候就捻羊毛線,右手拿一個線輥子,左手把羊毛一點點地絮到線上去。見第一面的時候,我估計她可能快50歲了,后來熟了,問她歲數,她那時正盤坐在灶間的地上、背倚著灶臺捻毛線。她先是搬著手指頭算,嘴里嘰哩咕嚕地用藏語數數,說了一句什么。看我不明白,她轉著眼珠想了半天,忽然把右手轉過來,把掌外緣罩在眉弓上,說“孫悟空”。我醒悟過來,原來她屬猴,那年才36歲。想明白這點嚇了我一跳,按著我這種內地人的邏輯,她已經做了一個一歲孩子的外婆,怎么著也應該45、6了才對。

? ? 房東大嫂沒文化,人很純樸,每天忙里忙外地不閑著。老張和女婿、兩個兒子白天放羊,房東大嫂就帶著大女兒大兒媳在家操持,附帶著看一眼三個小點的孩子。每天三個女人各背上一個大塑料桶到附近小北湖的源頭打水,裝滿大塑料桶后就用一根羊毛繩把塑料桶綁在身上,三個人說說笑笑地回來。有一次我看那個塑料桶份量不輕,就想上手幫他們一下,房東大嫂執意不肯,說這是女人的活計,男人不能干。
? ? 三個女人另兩個主要的日常活計就是收拾牛糞餅和做飯,牛糞餅是牧區家庭的主要燃料,取暖做飯燒水全靠它。這三個女人就用編織袋把野外的稀牛糞撿回來,倒在自家的院場上,用手把這些寶貝拍成餅狀,貼在墻上,等曬干后收起來備用。有時候正在拍牛糞餅,一看日頭快接近吃飯的時候了,房東大嫂就站起身,隨意沖一下手,在哪塊布子上擦抹一下就進灶間做飯,有幾次我看到她和面的時候手指甲縫里還有些綠色的牛糞殘留物。我安慰自己人家都是這么過來的,未必我就不行。說也奇怪,我在那里一直沒有鬧過肚子,估計是高原紫外線太強烈了,一般病菌存活不了吧。?

? ? 房東一家有6個孩子。老大是個女兒,從外縣找了個上門女婿,也是藏族,已經生了一個男孩,一家三口在距老張家不遠的地方另起了兩間房子單住,但也就是晚上回去睡個覺,白天大女兒基本還在娘家里幫著操持家務。老二是個兒子,老三是個男孩,十四五歲,已經能幫著父兄放羊了;老四是個女兒,老五老六都是兒子。
? ? 有一天我從野外回來,擦洗了一把,看到背包里的相機,一時心血來潮,拿著到了屋外,對著正在屋檐下踩縫紉機補衣服的房東大女兒拍照。大女兒嚇了一跳,待看清楚了,連連對我搖手,說這樣不好看,要去換鞋子。然后她就把弟媳婦也拉進了廂房,還把窗簾也拉上了。結果這一等就是半個多小時,在我已經失去拍照興趣的時候,兩個人出來了。不僅鞋子換成了靴子,而且衣著光鮮,銀飾燦爛,看來是把自己最好的只有在喜慶重大日子里才穿的衣服穿上了。我很受震動,沒想到一個小小的舉動,她們會如此重視。我調動情緒,好好地給他們拍了幾張,后來托人到西寧沖洗出來給了她們,她們小心地把照片鑲在鏡框里,每天都要看上幾回,話題也總圍繞著照片,想起什么就嘰嘰咯咯地笑一氣。

? ? 我在11月份離開了老張家,羊場的車來接我,老張送我出了他家的院場。在門口他說,小陳,你這個人不錯。我問為什么,他說我們吃啥你吃啥,不挑嘴。我恍然。

宗教與習俗

? ? 每天清晨,房東家的大兒子都要點燃牛糞餅,放在小鐵盤里,再撒上些柏樹枝和青稞粒,將小鐵盤掛在院中晾衣服的鐵絲上,青煙裊裊,隨著晨風飄向天際,這就是“煨桑”。“煨桑”之前要默禱一番,這些禱告內容會隨著青煙傳到神祇處,達到祈福的目的。“煨桑”原是藏地土生宗教“苯教”的儀式,佛教進入藏地后,為了吸引信眾,吸收和保留了“苯教”的一些儀式內容,“煨桑”就是其中之一。類似的形式還有“掛經幡”、“轉經筒”和“麻尼堆”。“掛經幡”是將印有經文的布片串在繩上掛在高處,經幡每隨風翻動一次,就意味著向神衹們傳遞了一次掛幡人的祈禱。大型的“轉經筒”常見于寺廟,幾個乃至十數個刻有六字真言的筒子并列在廊下,信眾用手去轉動經筒,每轉一圈就相當于將經文念誦了一遍;手持的“轉經筒”又稱"瑪尼輪",這算是藏地最常見的器物了,只要一只手有空,就不耽誤信徒向上蒼祈愿。

“麻尼堆”在藏地隨處可見,是由大小不等的石頭集壘起來的石堆,藏語為“多本”;還有一種是在石塊或卵石上刻寫文字、圖像,以藏傳佛教的色彩和內容為其最大特征,有佛尊、動物保護神和永遠念不完的六字真言,然后堆積起來成為一道長長的墻垣,這種瑪尼墻藏語稱“綿當”。每逢吉日良辰,人們一邊煨桑,一邊往瑪尼堆上添加石子,并用額頭碰它,口中默誦祈禱詞,然后丟向石堆。天長地久,一座座瑪尼堆拔地而起,愈壘愈高。每顆石子都凝結著信徒們發自內心的祈愿。
? ? 拜佛禮佛是信教牧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一般牧民家里總設有一個佛龕,里面擺放著佛像和毛主席像。在這里,毛主席早已成了神祇之一,在藏傳佛教的廣大區域里被廣泛供奉著。虔誠些的信徒會在佛龕前點上酥油燈,日夜不熄。這也是信徒的功德,點的酥油燈越多,自己以后前往天堂的路越明亮。
? ? 我在牧區搞調查借住在牧民家里時,往往被讓到供有佛龕的屋子里住,那是全家最圣潔的地方,他們也往往把老人安排在這屋子里,有時候我半夜醒來,經常看到老人家坐在炕上,手搖瑪尼輪,在酥油燈的亮光中,嘴唇一翕一動,念念有詞。

? ? 在來牧區之前,我想象中牧民的生活肯定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畢竟,放那么多羊,想吃了,隨便抓一頭過來不就解決了么?在牧區呆了一段時間才知道,原來守著羊群不見得就能隨時吃著羊肉。
? ?我剛到老張家時,正是春季,春季也是母羊產羔的季節;而那時青黃不接,公羊都很瘦,用老張的話說就是肉不香,所以很少殺羊。4-5月份的時候水草豐茂,羊只增重迅速,正是“抓膘”的時候,殺了吃肉太可惜;到了6、7、8月份的時候,又要將羊群從住家附近的冬季牧場趕往山上的夏季牧場,家里基本空了,幾個主要的男人在夏季牧場安營扎寨一住就是兩三個月。這時候別說吃羊肉了,住家附近的草灘上連只羊都看不見。也只有到9、10月份,羊們從夏季牧場回來,個個圓滾滾的,我才能吃著羊肉。即使這樣也不容易吃到,只有來了客人,老張才從羊圈里挑出一只羊來。

飲食

? ? 有一天我從野外回來,擦洗了一把,看到背包里的相機,一時心血來潮,拿著到了屋外,對著正在屋檐下踩縫紉機補衣服的房東大女兒拍照。大女兒嚇了一跳,待看清楚了,連連對我搖手,說這樣不好看,要去換鞋子。然后她就把弟媳婦也拉進了廂房,還把窗簾也拉上了。結果這一等就是半個多小時,在我已經失去拍照興趣的時候,兩個人出來了。不僅鞋子換成了靴子,而且衣著光鮮,銀飾燦爛,看來是把自己最好的只有在喜慶重大日子里才穿的衣服穿上了。我很受震動,沒想到一個小小的舉動,她們會如此重視。我調動情緒,好好地給他們拍了幾張,后來托人到西寧沖洗出來給了她們,她們小心地把照片鑲在鏡框里,每天都要看上幾回,話題也總圍繞著照片,想起什么就嘰嘰咯咯地笑一氣。
? ? 說起吃羊肉,第一天在老張家里我就做了件不尷不尬的事。
? ? 那天剛到老張家,我被讓到了土炕炕桌的主座上,因為聽不懂老張和司機的青海話,我就邊喝磚茶邊琢磨自己的事情。

? ? 也沒聽著有什么動靜,老張的大兒子就端上了一大盤熱氣騰騰的羊肉。司機說,嘗嘗我們草原的羊肉吧,現殺的。老張看了看盤中的大塊羊肉,挑了塊羊肋骨遞給了我,又順手給了我一把藏刀。羊肋骨上凈是肥肉,我猶豫了一下,想換塊瘦一點的肉,但覺得沒準這是好客牧民的習慣,把肥肉讓給客人,后來別人告訴我確實是這樣。考慮到這肥肉要是涼了就不好吃了,我就刀切牙咬再加上手撕,盡快把一塊羊肋骨肉吃完。剛把骨頭放在炕桌上,老張立即又遞過來一根肥肥的羊肋骨。我很想告訴他我們是吃了午飯過來的,吃得這么快不是因為我餓了,可轉念一想覺得要是說了可能不禮貌,也可能牧區就這種習俗,只好硬著頭皮又接了過來。這第二塊肥羊肋骨就要比第一塊難以下咽多了,為了防止吃得過快老張再遞給我第三塊肋骨,我就用藏刀慢慢切著吃。好不容易對付完了,還沒等我把骨頭放下,第三塊肋骨果不其然又遞到了我跟前。我連忙搖手晃頭再三說實在吃不下了,老張才作罷。
老張和司機仍然在吃,他們邊說話邊慢條斯理地用刀子刮著骨頭上的肉,骨頭被刮得干干凈凈,即使是最難吃干凈的頸椎骨,一點兒肉末也都沒有留下,而且還看不出來刀子刮過的痕跡,就像做的骨頭標本一樣。

? ? 而我吃過的肋骨,算是最容易處理的了,還殘留著碎肉和筋膜。我趕緊又把那兩塊肋骨拿了起來,再次用刀刮吃了一遍。老張看我這么敬業,笑了,說小陳,你要能把骨頭吃成我這個水平,就可以當藏族人的女婿了。
? ??

? ? 第二次吃羊肉大概是在20多天后了,母羊產羔的時候偏遇上大風雪,剛出生幾天的小羊羔子凍餓死了不少。藏族人是不吃自然死亡的動物肉的,牧民們只是把小羊羔的皮剝下來,肉就留在草灘上給了鷹和狼。我看著實在覺得可惜,就要求老張帶回來一只凍死的羊羔,給我單做。房東大嫂只用鹽炒熟了就給我端了上來。那是我有生以來吃到的最鮮嫩的羊肉了,羊羔肉幾乎是入嘴即化,因為沒有別的調料,羊肉的鮮美保持了原汁原味。除了頭蹄,我一個人把那只小羊羔全給消滅了。老張一家人看著我那副滿足的樣子,全都笑了。

? ? 但像這樣能大快朵頤的日子委實不多,有一段時間我們天天都是吃饃饃,喝酥油茶,一點兒蔬菜都沒有。一個多月下來,用魯智深的話說就是“嘴里淡出個鳥來”。有一天我從野外回來,看灶間的地上放了一辮子大蒜。聞著大蒜的味道,我的口水都流出來了。不用說,當天晚上我是吃饃饃就大蒜,那是我那一個月來吃到的唯一的蔬菜。
? ? 牧區的飲食非常簡單,平常的主食就兩樣:饃饃,糌粑。饃饃在安多藏語里叫“古里”,嚴格說來,藏民做的饃饃其實應該叫“鍋盔”。把面和好,將面餅放在一個銅制的圓盒里,蓋上蓋子后就埋在牛糞火堆里,過個一兩個小時后刨出來就行了。烤得好的饃饃外殼金黃,內瓤松軟香甜。牧民在外面放羊一呆就是一天,全靠饃饃撐著。

? ? 另一個著名的吃食就是糌粑。先把青稞面粉炒熟,吃的時候加水和酥油,用手抓勻了,然后捏成丸狀送到嘴里。糌粑是家家必備的食物,每到一個牧民家里,他們都會招待客人糌粑。一般情況下就直接在茶碗里攪拌,客人在喝最后一碗茶的時候,特意留一些茶湯在碗里,主人把青稞面粉倒入茶碗,再加上一兩勺半凝固狀的酥油,客人就自己操作了。我一開始很不適應酥油的味道(雖然同是牛奶制品,但酥油的氣味要比黃油重多了),但很快就調整了自己,入鄉隨俗,不吃酥油就得餓著。只用了一個多星期,我攪拌糌粑的動作就很熟練了,并且也吃出了新鮮酥油的清香味。新鮮酥油一般在3、4、5月份能吃到,因為那時母牛產仔有了奶,牧民們就可以制作酥油了。但到了9、10月份的時候,酥油就不如新鮮時候那么好吃了。有時在牧民家碰到酥油“哈拉”(過期油脂具有的一種特別的味道)了,我也只能硬著頭皮吃下去。
? ? 奶茶和酥油茶基本上是天天喝。奶茶就是往磚茶里加牛奶,酥油茶是往磚茶里加酥油。酥油漂在茶碗里喝起來口感不錯,有時候我也學著牧民的樣子,用饃饃沾著酥油茶吃。

? ? 有一次我下午回來,房東大女兒過來問我晚飯時候要不要去她家坐坐,我點了點頭。到晚飯時候,大女婿特意過來接我,把我帶到了他們家。家里的構造跟老張家的差不多,只是顯得更冷清一些。我坐在炕上正在四處張望,大女兒端了一碗米飯過來放到炕桌上請我吃,她和她丈夫坐到一邊笑嘻嘻地看著我。米飯在牧區可不多見,我有些詫異但也沒有多想,稍微讓了一下就端起了碗。米飯一進嘴我就覺出了這是夾生飯,在高原因為氣壓低,如果不使用高壓鍋,飯常常做不熟。吃第二口的時候我差點吐了出來,他們在米飯里放了砂糖和酥油,糖和酥油融化后配著米飯味道顯得特別的怪異。我抬頭看了看眼前這夫妻倆期待的眼神,硬生生把頂到了嘴邊的飯又咽了下去,連聲說好吃好吃,夫妻倆這才滿意地笑了。
? ?后來我才知道,米飯加白糖和酥油,只是做給尊貴客人的,一般人都吃不著。房東大女兒為了做這一碗飯,竟然忙乎了兩天。真是慶幸當時我的反應得當,要不然就太辜負這深情厚誼了。

? ? 還有一次到外縣搞調查,進了牧民家里正好趕上殺羊。按 照牧區的習俗,趕上了就吃,用不著客氣,大家也沒有多的話,上了炕圍著炕桌坐定,邊看主人收拾羊邊喝酥油茶。三下五除二,沒有幾分鐘,一頭羊就被大卸八塊扔到了大鍋里。主人還在忙乎,我過去一看,他正在把羊血和羊肉碎末往羊腸子里填。從殺羊到肉、腸出鍋端到桌子上,只用了40分鐘。拿刀子切開羊肉,里面還有血絲。主人遞給我一根血腸,我學著牧民的樣,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夾住血腸的一端,用無名指和小指夾住另一端,拿刀子一劃,血腸就被切成兩截,而沒有凝固的血順著指頭、手掌一直流到了手腕。血的顏色依然很紅,那個景象讓我至今記憶猶深。血腸和肉腸味道非常好,不知是因為新鮮還是我餓了。
? ? 我跑的幾個牧區縣,遠的在格爾木(青藏鐵路的起始點,號稱世界第一大縣級市,全市管轄面積12萬多平方公里)、德令哈,近的在青海湖環湖四縣(海晏、共和、剛察、天峻),借宿的牧民家無一例外純樸豪爽,總是把家中最好的食物拿出來和我分享。蒙古族能歌善飲,不喝光家里的最后一滴酒決不罷休;土家族熱情溫和,總能讓我體會到家的溫暖。

? ? 還有一個積功德的大事就是到圣地拉薩朝拜,特別虔誠的信徒會采用“等身”叩拜的方式前往拉薩。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乘車進藏的時候看到過這么一些信徒,他們在青藏公路上前行,雙手套著木板,每次匍匐下去的時候,手從木板里脫出來,把木板往前推,站起來后走到木板的位置,再拜伏下去,一天走不了多少公里。天色晚了,就在路邊搭起簡易帳篷,做一些簡單的飲食。我在五道梁的時候問過一個前往拉薩朝拜的家庭,夫妻倆帶兩個孩子,他們說出門已經一個月了,而五道梁距拉薩還有六七百公里,照他們這個速度,估計還得走一個多月。青海湖邊的牧民們也朝拜,如果不能去拉薩,就轉青海湖。在藏傳佛教中,很多雪山和湖泊都被認為是某個神祗的化身,轉山或轉湖一樣可以達到祈愿的目的。在青海湖邊經常可以看到一家家的牧民,手里搖著瑪尼筒,身后跟著拉帳篷和物品的牛車,有說有笑地步行,看著就像是去郊游。
? ? 藏族人家中,只要有條件,基本會送一兩個子侄到寺廟里做喇嘛。喇嘛們在寺廟里學習經文,學習各種宗教儀式,逐漸成為專職的神職人員。像內地的學校一樣,寺廟也設置各種相應的學位,組織各種考試。

比如格西拉巴讓,就相當于博士學位,獲得了這個稱號的僧人,說明對經文和教義也有著相當深的理解和掌握。如果說“靈童轉世”是前世注定的,那通過學習獲得學位可能是一般喇嘛的好出路了。和世俗社會的學位一樣,獲得一定學位的僧人會到處講經,被人供養并會在寺廟里擔任一定職務。
? ?說起供養,這對喇嘛來說可是一件大事。僧人住在寺廟里,自己的一日三餐、給寺廟的捐獻、給上師的束修等等所有的花銷都要靠自己籌措。有時候僧人參加一些宗教活動會從信徒那里得到一些供養,但大部分還要靠自己的家庭供養。歲數大一點的喇嘛們可以四處走動,為草原牧民做些法事、誦經祈愿,也為自己掙一些供養回來。
? ?8月份的時候,我去青海湖西邊的剛察縣鳥島周圍做調查,附近有個寺廟的活佛請我過去參加一個宗教活動。那是寺廟在閉關三個多月后的第一次大型活動,寺廟組織喇嘛們在寺廟前的草灘上表演一些節目,四周鄉村的牧民們都往這兒趕,小販們也不失時機地擺上了貨攤。偌大的一個空場聚了很多人,這就算是當地社區的一個大型活動了。

? ? 僧人們演出的最重要的一個節目是多幕劇,布景和道具都非常簡單,基本上沒有臺詞,僧人們也沒有什么演技。故事的大致內容是講一個王子因為篤信佛教,被父親逐出家門,一路上把自己的一切都捐獻給了別人,包括自己的雙眼。后來感動了佛,不僅補償了他失去的一切,而且終于得成正果,不墮輪回。
藏傳佛教規定在春季和夏初不允許僧人出寺化緣,是為了保護那個時候在草灘上生育的野生動物,在閉關三個月后演出這么一個劇目的用意是非常明顯的,那就是,為寺廟和僧人布施其實就是為自己在布施。
牧民對喇嘛是很尊敬的,如果有喇嘛到訪,主人總要拿出最好的東西招待。連草原上毀壞草場的旱獺都得到了優待,因為牧民們相信旱獺是喇嘛投胎轉世的。

? ? 結束這篇小文的時候,忽然記起了一件事。當年成吉思汗橫掃歐亞大陸的時候,據說有兩種宗教可以選擇,一個是伊斯蘭教,另一個是藏傳佛教。成吉思汗選了藏傳佛教作為國教。這件事本身無可厚非,有意味的是有些學者研究認為,如果成吉思汗當時選了伊斯蘭教,蒙古帝國很可能不會那么快就崩潰和湮滅。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強調,從藏傳佛教的性質出發,該宗教更多注重的是內省,尋求個人來生的幸福,而不像伊斯蘭教那么富于攻擊性。當然,蒙古帝國的迅速興起與消亡有很多原因,但這種觀點也許對理解藏傳佛教提供了另外一種視角。

THE END

 Copyright ? 2024 陜西妙網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陜B2-2021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