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
山
或許是不知夢的緣故,
? ? ?流離之人追逐幻影。
不離不棄
目錄
1
寫在前面的話
2
二十一
3
流浪人間
4
最后的回憶
5
未得山間 ?沉醉鄉野
芳齡永繼
6
十里春風
7
白晝之月
8
影響力戰役——迪倫與他的時代
9
最美的風景
第一次做出自己的雜志心里是激動萬分的,從設計到寫稿,這本雜志的一分一厘都是完完全全的“冼婷婷”風格。
雜志名為《空山》。唐朝韋應物《寄全椒山中居士》詩:“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明代高啟的《梅花九首》詩其一:“一尊欲訪羅浮客,落葉空山正掩門。”清朝的黃遵憲也有《歲暮懷人詩》之二:“十年冷署付蹉跎,歸去空山臥薜蘿。”“空山”一詞之于我而言,是一種向往著的精神境界,是一種豁達的生活方式和處事態度。無論塵世間多少喧囂與混濁,那座山始終在那里,靜靜包容著世間一切,山霧氤氳,路隱林深,山中湖心亭的那一座小廟的門前已落滿枯葉,林中采藥的居士為你留的那一扇門被風吹得一晃一晃。
《空山》收錄的是我所撰寫的八個作品,有文章、有詩歌、閑暇自娛所作,不求其他,只為博君一笑。
寫在前面的話
因為《至愛梵高》,大家又在紀念他了,但我想,他如果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一定會被群嘲的吧,他身上的嘲點實在太多了:窮,不紅,沒房子,住鄉下,去妓院,有梅毒,喜歡長篇大論地寫信,感情過于充沛,喜歡交朋友。
尤其窮這一點,基本就是死罪了。
更重要的是,他畫的是大部分人看不懂的“當代藝術”。
基本上,一百多年前的人怎么嘲笑他,現在的我們就會怎么嘲笑他。
世道其實從來沒變過。
二十一
你想要我的耳朵嗎
還是那顆卡在我脊柱里的子彈
不用怕我
我只是一團紅色火焰
有時候也是金色的
我會用摘下的麥子給你寫信
清晨或者日暮
你就會收到一朵帶著露水的向日葵
又或者
你比較喜歡夜空里的激流
我可以帶著你去收割城市上空的游魂
他們都是煙花
身后拖著長長的引線
當然
你也可以來我家做客
你一定要坐著四匹馬的南瓜車
還要有滿滿的苦艾酒
你要提前告訴車夫
我就住在三十七歲的柜子里
姐姐,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
流浪人間
初讀海子是在初一,彼時的我尚未開蒙,三觀處于一種混沌的狀態。而海子的詩歌宛若一束穿透云層的強光,讓我得以窺見那光怪陸離的詩歌的殿堂。
在讀海子的詩歌之前,我不是沒有讀過詩,但相對于海子的詩歌而言總感覺少了一點靈氣。海子的詩歌就仿佛是上帝獨獨偏愛他而賦予他的一項與生俱來的本能。可以說,海子的詩歌完美地符合了我對于詩歌所有的幻想與要求。
“天空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該得到的尚未得到,該喪失的早已喪失”、“我的三次受難:流浪、愛情、生存”……這些詩句仿佛火花一般崩進了我的眼睛里,我的心里。是的,海子是孤獨的。
春天,十個海子全都復活
長期在北京郊區的昌平縣城離群索居,日子也過得郊寒島瘦,窮且多病。當這塊國土上的偽詩人們忙于給少男少女簽名、講課或者索性改行、下海之時,最后堅持著的詩人卻遠離塵囂,躲在象牙塔里寫詩,熬自己的心血點一盞燈。我無法猜測他是否考慮過向世俗作最后的談判與講和。
以前在書里讀到,一次,海子恐怕孤獨到極點了,開始懷念人群,懷念人間宴席的氛圍,便拐進離住所最近的酒店,和老板商量:“我在這里給大家朗誦我的詩,能否給我酒喝?”長得屠夫般壯實的老板答復,既客氣而又冷酷:“我可以給你酒喝,但你別在我這兒念詩。”詩,在人間似乎成了最多余的東西。
海子的詩歌總彌漫著一股濃厚的死亡崇拜,死亡成為了一種儀式,海子則是它最忠誠的教徒。西川評價海子:“這個渴望飛翔的人注定要死于大地。但是誰能肯定海子的死不是另一種飛翔,從而擺脫漫長的黑夜、根深蒂固的靈魂之苦,呼應黎明中彌賽亞洪亮的召喚?”加繆說過: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自殺。
海子追求死亡的原因是因為理想化的世界與現實嚴重不符,現實壓垮了他。海子是位哲學詩人,對于精神世界的一味追求,最終導致了烏托邦的崩塌。現實已然成為了他精神的墳墓,自殺未免也是永生。在他的最后一首詩《春天,十個海子》中他這樣寫”在光明的景色中,嘲笑這一野蠻而悲傷的海子你這么長久的沉睡到底是為了什么’‘。他用自殺完成了最后的追問,完成最后的詩作,完成了最后的藝術。
海子從故鄉的雨水和村莊出發,從南方的水澤、河流起步,走向走向北方的廣闊草地與青藏高原,又從精神文化上走向人類文明的源頭,最后直抵太陽。
這瞬息的光景 ??最親密的距離
穿過時間的縫隙 ? 走過曲折手臂
做個夢給你 ? 做個夢給你
最后的回憶
—————
——————
電話那頭回答道:“你不是問我,經過這段時間跟你的相處,覺得你怎么樣么?”
我應道:“嗯,然后?”
他說:“我……我想告訴你,其實,我也覺得……你……是個很可愛的女孩兒!”?
我笑著答道:“呵,就像,我覺得你是個很可愛的男孩兒一樣嗎?”
“嗯!”他很認真的回答。
我問道:“所以?”
他回答:“所以...所以我覺得在你喜歡我的這件事情上沒能及時的給你回應我很抱歉!”
我似乎開始有些緊張,但又堅決不能被他聽出來我特別期待他的答案。便故作淡定的問:
“那你的回復呢?”
而后,興許是因為對方的一直沉默,搞得我心里有些許的不安,為了讓他趕快給我個答復,不得不實行了一點小計策。
那就是,在電話那頭靜音超過一分鐘的時候,假裝掛電話。于是,我就突然對著電話說:“如果你除了沉默,依然沒有別的什么想要對我說,那我就先掛了。”
而后,終于在我說出這句話不足五十秒的時間里,等來了這個家伙對我講出那句用爛在全世界的愛情電影里最老掉牙的臺詞:
“我喜歡你。”
我永遠也忘不掉剛滿二十歲那一年的二月十四,我正一一個人在家里陪爸媽吃飯,突然間,接到了一個語氣十分急促的電話,我很好奇,趕忙接起問電話那頭發生什么事,電話中的聲音卻是讓我趕緊跑到陽臺去,還怪我為什么一直不接電話,我說:“我在陪爸媽吃飯啊!你有什么事趕緊說,耽擱久了他們又要催了。”
隔了良久,電話中突然傳來:“我……我……我想好了!”
我疑惑道:“想好什么?”
遺憾的是,就算他最終說出了這句話,我們仍然沒能在一起,因為后來他仿佛醒悟了般,一次次地對我感嘆,說那時我們太年輕,說他只是想找慰藉,可他卻不知,直至他把這些話親口敘述于我的耳中,依然阻止不了,我對他的心動。
一直到他對我告白后的第三年,當初的這個畫面才在我心里徹底的死去。就像事情過去很久以后他曾對我說的,希望我對他的記憶,終有一天就如同他的生命那樣與世長辭。
當初的告白,也請當作是一場游戲。
可他能做到的,我始終不能,即便我知道自他走后,未來興許都不會再有人對我說“我喜歡你”。
那之后,我們就都在沒有什么密切的聯系。
那之后,我們就都在沒有什么密切的聯系。
再然后,我便意識到,或許這個人,真的已經消失在了我們所能觸及的世界里。
但我寧愿相信,他是騙我的。
或許他真的死了,可那些對我又有什么重要呢,反正我已經不愛他了。
八年了,我們相識于八年前的那個夏天,相識原因只是因為他跟我喜歡的歌手是同一天生日,于是我們每天在網絡相見,與現實隔絕,卻始終在電話里保持著歡呼雀躍。
而今我二十八歲,不再相信網絡,也再沒辦法找到自己想要的愛情,卻始終相信情人節是老天送給有情人最珍貴的禮物,愿這一天收到對方告白的你們,都能好好珍惜這份天賜予你們的祝福,情人節快樂,祝有情人,終成眷屬。
未得山間 ?沉醉鄉野
一個雨天的午后,我讀完了《得未曾有》,這是安妮寶貝改名為慶山后的第一部作品。
合上書,不覺想起《山居秋暝》里的"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這是我所向往的生活,不知今夕何夕,直到盡興而歸。如果可以選擇,我真想拋下一切,去山里看樹。不怕新生,亦不怕凋落,將自我與人生的境況相互融合,向風找尋時間的線索,向大地傾訴死亡的沉默,向天空感懷生命的喜悅。仿佛信手拈來一朵云,恰好嵌入那一方藍天里。
生活的經歷不能復制也不會再返,即便再發生一次,我們經歷的也會是另一種人生。
如何來理解現代?斷弦離柱,流年電轉,人如跳珠翻荷,一閃即逝在歷史的滾滾洪流里。一切變化太快,措手不及。這個時代少有人停駐腳步。我向往"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的生活,這樣的念頭無端端涌上心頭。
慶山有這樣的打算,而我自己呢?或許會有某個剎那,心中有一瞬間的暮色四合,茫然無措,然而只是閃念,因為無暇,也因無從。我們依然腳步匆匆,為一日三餐疲于奔命;或魂不附體,為永失吾愛痛不欲生;或殫精竭慮,為得失利害寸土必爭;或更多的時候,只剩下麻木和疲憊了吧。
有時待在一個環境時間太久,太熟悉,便會不敏感。需要自律來喚醒一些東西,把敏感從麻木里拽一拽,看一看。接觸和感知一些新的東西。人需要內心強大,如果心足夠強大,便不需要遠行。
我喜歡書中,身份不一,性格各異的四個人。喜醉廬山深處,偶作畫,愛烹飪造得一手好純釀的廚師,追求一種自然樸素的生活方式;自起開門望野田,瞑居深山,以毛筆和膠片留貯記憶的攝影師,生活簡單而恬靜,返璞歸真;塵心消盡,十二歲起皈依佛法的年輕僧人,吟詩歌、聽唐卡、打籃球、愛電影、背包客……
從未停止思考和修行,以此供奉信仰;竟日有余清,華發蒼顏的老琴人,渡盡劫波光風霽月,如伯牙絕弦等子期,諸般往事多少,崢嶸與風煙全在簡淡琴音上,調弄出的幽幽古意里飄杳于無形。
由于慶山的記錄,原本不相識的他們,卻又如此相似。不僅是生活狀態上的素直與簡凈,更多地是一種牽系著內心的態度。
這世界千變萬化,速度之快,改變之劇。往往令人始料未及,過快的節奏將我們周遭的一切割裂、碾碎,紛涌而來的凌亂信息尖銳而粗暴地強行灌入頭腦,我們的心裝了太多雜亂的東西,無法明辨,無力揀擇,墜得滯重而疲憊。而這些人,心守一線清明,他們在自己的可選限度里揀擇出值得付出與堅持的東西,也無需信仰那樣莊嚴而重大,或許只是一種生活方式,一個愛好,一種傳達出來的狀態。
掩卷深思,想起古往今來的詩詞、歌賦、寫意、花鳥、書法、琴音、禪趣、云濤、襟懷、意境、名言、警句,還有高山流水、陽關三疊、松間明月、曲水流觴,林林總總,形形色色,擠入腦海,涌上心頭。
在日益喧囂、浮躁的當今,《得未曾有》以其平實、簡約的語言,娓娓述說,似一杯清心劑、醒腦湯,可以讓人冷靜下來、放松下來,起碼也可以放慢腳步,反躬自責、捫心自問:人生幾十年,怎樣才是自己最需要、最合適的生活狀態?難道真的是像司馬遷譏諷的那樣"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嗎?
我們以為變成了慶山的安妮寶貝變了,讀過之后才發現,她未曾改變,不過是看的更高,走得更遠了,以更廣大的方式去書寫人的內心。清明、簡淡、堅守、持戒,以此明心辨性,她一直以來所堅持書寫的正是這樣一種存在方式。對如此境界的追尋,自古至今似乎從未停止,眾人汲汲以求的不過是以何種方式方能達成精神的絕對自由,不受這紫陌紅塵悠悠萬事的牽絆與束縛,于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塵世里棲得真正的內心平靜。
很少有人能做到吧,任光陰荏苒萬物改易,找到最想要堅持去做的那件事,從此穿云渡水,以心守一事,定求得清歡。
就像鈴木俊隆說過的一句話:"我們研究自己,最終是為了忘記自己。"而我,終將遺忘夢境中的那些路徑、山巒與田野,遺忘那些永遠不能實現的夢。
至此,滿眼盡是倉綠。
還是《心經》說得好":得未曾有,心境踴躍"!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十里春風
“春天是該鑲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畫配了框子。”
春天,是一個鮮活的季節,萬物生長,春光明媚,初陽燦爛灼灼。
春天應該是要出門的,盡覽美景, 方不負大好春光。
閑暇時間可約上室友抑或三五好友,去高爾夫球場感受泥土與青春的氣息;或在校園騎行,在別墅區看繁花怒放,春光爛漫;或在校道中漫步, 聆聽群鳥的歡鳴; 在教學樓的高處, 看層層疊疊的山巒和縈繞撩人的霧氣;在校道迎著徐徐微涼的春風,沉醉、徜徉, 和春天撞個滿懷, 在新綠里領略春的風光,感受校園盎然的生機。
春夜聽雨,聽到的是春雨訴說的惆悵。
春雨如詩,飄飄然隨風而入,輕柔溫婉,如勾人惆悵的江南女子。雨的飄灑,是春的低語, 欲說還休,欲說還休。
已是夜深人靜,靜靜聽雨,水的淅瀝聲應是聽雨者的萬千思緒, 肆意飛舞,回顧踏進闖字門的日日夜夜,一次次憑欄遠眺、掩卷沉思,在社團辦公室的伏案夜讀,在清晨感受凜冽的風,還有日日夜夜校道的擁擠或冷清,相思小鎮的人頭攢動及相思橋頭寂靜的路燈……
春天,應把日子過成一首詩,小徑探幽,看桃花灼灼,在新芽中捕抓生活的欣喜和希望,感受春風拂面的柔和,把春天別在衣襟上,心有凝香。
在這春日里,與詩書為伴,把歲月化成美妙的歌,感山河的深沉,嘆黃昏的惆悵,把日子過成陳年老酒,在歲月的巷子里,留下深蘊的醇香。
今夜無眠,在雨聲里細數一年半里的人情冷暖,大學生活即將過半,起起落落似乎全融入了這春雨里,傾灑在這校園的每一隅。
草長鶯飛,書香正濃,春天應是讀書的時節。
“窗臨水曲琴書潤,人讀花間字句香”。
春天,應是充滿書香氣息的季節。或在陽光微煦的清晨,靜靜地坐在陽光書吧,感受陽光在書頁上跳動,智慧在字符間泛光,細讀字字句句,邂逅一個個溫暖的故事,尋找一個個有趣的靈魂。
午后,可以在旅博樓后的草坪上席地而坐,或聽一曲柔和的曲子,或隨手翻翻喜愛的詩文雜志;在閑暇的傍晚,帶一本書走出宿舍,走進滿是書香氣息的圖書館。
在這四季之首,在這學期之初,好好充實我們的學識,沉浸在浩瀚的書海中,高舉青春的燈塔。
作家三毛曾說:“春天不是讀書天。”可我卻覺得,春日最適合讀書。在這萬物復蘇的季節里讀書,讓心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里沉浮,在精美絕倫的文字里滌蕩靈魂。
春日的到來,讓人愉悅,在春日讀書,汲取智慧,感受精神的富足。春風十里,青草的生機,繁花的艷麗,在歲月的長河中留下醇香。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又是一年春風柔。
白晝之月
—————
因為出生的那天外面下著瓢潑大雨,于是他便得了一個名字,雨生。
難產奪走了他的媽媽,從此命運的輪盤開始扭轉。
雨生有一個大他四歲的姐姐,是一個長相清純、笑容明媚的女孩子。童年的時光,是他們一生中最快樂的回憶。
薇拉著雨生的手抓蝴蝶、放風箏,帶著他去吃冰棍、羊肉串,雨生總是跟在薇的身后,更多的時候,薇扮演著男孩子的角色,而雨生則顯得乖巧聽話。
他們住在舅舅家,寄人籬下的日子迫使他們早早學會了察言觀色。
更多的時候,他們寧愿出去,到沒有人認識他們的地方,尋找快樂。
沒有人給他們零花錢,他們就撿瓶子,搜集別人吃完冰棍后扔掉的小木棍兒,拿到廢品收購站賣,換來了錢當零花錢用。
可能是從小就被媽媽教育長大以后要好好念書,薇小小年紀就立志要考上大學,過上好日子,要帶給雨生幸福,然而到了上學的年紀卻知道舅舅不肯供她念書。
薇便決定離開。
雨生還太小,她思前想后,最終還是決定自己一個人先走。
那是一個飄著雨的冬日的夜晚,三歲的雨生在姐姐哼唱的搖籃曲中甜蜜地進入夢鄉,薇俯下身子輕輕地吻了雨生。
她找到媽媽留給他們的一對玉佛,在雨生的脖子上掛上了其中的一個,另一個留給了自己。
薇流著淚逃離了那個讓她和雨生飽嘗了種種冷遇的“家”,她希望自己的命運改變,她發誓她要很快回來,帶雨生離開那里。
雨生在那個雷電交加的夜晚醒來后,發現身邊姐姐的被子里空空的,他害怕得蜷在墻角不停地喊著姐姐、媽媽,然而卻沒有人回應。
舅舅舅媽到親戚家串門,第二天才會回家。
雨生在眼淚中沉沉地睡去。
姐姐不見了,舅舅舅媽并不急著去找她,而是更加冰冷地對待雨生。他們恨不得雨生也一起走掉。
薇走后,雨生一下子就孤單了。再也沒有人帶著他去抓蝴蝶,放風箏,也沒有人在他摔倒了以后幫他擦干眼淚。
三歲的雨生似乎是在一夜之間失去了一切。
舅舅舅媽的小孩兒出生以后,雨生常常要做很多家務。不過幸運的是,在雨生七歲的時候,他能夠入學念書。
雨生的表弟自懂事起,便對雨生百般刁難。他常常使一些歪點子,害得雨生在家里和學校吃盡苦頭。
而雨生卻不知道反擊,無依無靠的他只能忍氣吞聲。值得欣慰的事情是,他的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即使,他在家里幾乎沒有溫習功課的時間。
這之后的日子便像是駕了車輪一樣飛速向前了。
唯一的插曲是,有一年夏天,雨生的表弟溺死在離家不遠的水庫里。這本是一個悲劇,卻使雨生在家里的地位發生了改變。
舅舅舅媽漸漸改變了對他的態度,然而雨生卻無法輕易接受他們。
雨生十八歲的時候考上了一所北方的大學。他感激地拿著舅舅舅媽給他的學費坐上了去往北方的火車。
站臺上,看著兩鬢已經斑白的舅舅舅媽,他忽然就流下了眼淚。
他想媽媽,想姐姐,然而到那時他連媽媽和姐姐的樣子都忘記了。唯一可以觸發他回憶的是他脖子上的那塊玉佛。
在無數個夜晚,他一遍遍地撫摸那上面的凹痕,在心中默念著那個名字:薇。
雨生在大學很辛苦地念書,為了爭取全額獎學金整日泡在自習室里。周末休息的時候,他就跑出去做家教,打鐘點工來掙生活費。
雨生有一個毛病就是害怕下雨天。常常一到下雨的時候,他就藏到宿舍或者自習室不肯出去。
有一天,外面下著瓢潑大雨,雨生在階梯教室的角落里算一道數學題,一個長頭發的女生在他旁邊坐下。
你就是周雨生?女孩子的頭發像瀑布一樣瀉下。
他點點頭。
聽說你學習成績很好,可以把你的筆記借我嗎?
他于是借給她筆記。
那個女孩子叫月。
那以后的時光里,月總是陪伴在雨生的周圍。
天冷了她會提醒雨生加衣服,雨生生病了,她會到醫院陪雨生渡過最無聊的時間,雨生害怕雨天,她總是隨身帶一把足夠大的折疊傘。
她一直沒有把喜歡兩個字說出口,而雨生也一直沉默地面對月。
他有太多的事情要做,無法輕易接受她的感情。
月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都是工人。她得知雨生是個孤兒以后更加珍惜兩人之間的感情。
在大三的一個夜晚,天空又下起了瓢潑大雨,月回家后想起雨生還在教室學習就跑去給他送傘,中途卻被一群流氓劫住。
雨生在醫院看到了月蒼白的臉,他決定照顧月,在以后的人生中。
月慢慢從傷痛中恢復過來,重新開始生活,但是她無法改變那事實。
就像書上寫的:心中的傷痕就像白天的月亮,雖然很淺,卻一直存在著。月的眼神變得黯淡無光,臉色總是蒼白的。
每一次面對月,雨生的心都會暗自抽搐。
他多么盼望月能夠走出往事的陰影。可是,月始終沉默著。?
雨生畢業以后留在了月出生的城市,他找到一份薪水不錯的工作。為了買房子,過上了節衣縮食的生活。
就在一切都按著雨生的計劃進行的時候,薇卻出現了,她顯得異常憔悴。二十多年過去了,雨生無法相信眼前的這個形容枯槁的人就是他的姐姐。
直到薇掏出了掛在脖子上的玉佛。薇抱住他,久久的,泣不成聲,她不停地對雨生說對不起。
雨生早就原諒了她,他對她的思念超過了一切。
薇走進了他們的生活。還不到三十歲的薇卻沒有工作,她只是零零散散地做一些鐘點工,薪水微薄。
她基本沒有什么開銷,所有的錢都用在了補貼家用上面。她一件衣服要穿很久。雨生心疼她,就買衣服給她,但是她從來沒有穿過。
她對自己的過往只字未提。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以后,雨生和月才發現,薇時常在半夜起來洗澡,每次都能聽見她在衛生間里斷斷續續地哭泣。但是,白天的時候,他卻對雨生笑臉相迎。
仿佛什么都沒有發生過。她洗碗總是會洗很久。
閑下來的時候,她就一遍一遍地刷地板。
雨生有一次半夜被她的尖叫聲驚醒。打開燈,他發現正在做噩夢的薇滿頭大汗。她的身上滿是傷痕,有一些像是用鞋刷刷出來的血印。
雨生把薇的事情告訴了月。
月嘗試著去關心薇。可是薇似乎一直對月反感。時間一長,她就把這種反感表現出來。
她從不洗月的衣服,做飯也只做兩個人的。雨生左右為難,卻想不出辦法,他想和月重新找地方住。
一方面經濟不允許,另一方面又放心不下薇。
月默默忍受著。她從未抱怨什么,只是比以往更加安靜。?
終于有一次,雨生出門以后,薇拉著月的頭往墻上撞,月險些喪命。
雨生回到家看見倒在血泊里的月和正在刷地板的薇,一下子就癱坐在地上。
薇被送進了精神病院治療,月被醫生從死神手里搶了回來。
只是她再也沒有對雨生說過任何一句話。
月悄悄離開了。
沒有了月,雨生又一次顯得很落寞。他日以繼夜地思念月。他想念有月陪伴在身邊的日子,想念月總是在下雨天撐起的那把大傘。
雨生后來想起曾經給月講起過自己的童年,講起過他最向往的地方是一個沒有雨水的城市。
他背起行囊,開始了尋找月的旅途。
中間又輾轉了很多年,雨生幾乎踏遍了所有的省份。
他的積蓄花光以后,干過很多工作,大部分都是體力活,為了錢,甚至賣過血。
終于,在西北一座小城的長途車站門口,雨生看見了坐在一家報刊店門口,正在看一本書的月。
他微笑地走上前去,輕輕問了句:
這座城市是不是很少下雨?
良久,月抬起頭,淚水盈眶。
雨生抬起頭看見了藍藍的天,大朵大朵白色的云彩慢慢飄過,他知道,這座城市是最適合他和月居住的地方。
影響力戰役
——迪倫與他的時代
我們每個人都是多重的,都是復雜的,都是許多自我的混合。——費爾南多·佩索阿
一年前,鮑勃·迪倫得了諾獎,對于這個文學界的最高榮譽,迪倫得到它伴隨了太多的質疑。
這個有點嬉皮,穿衣隨意,叼著煙,聲音沙啞,一頭卷發,透著一股不妥協和頹廢的男人再一次回到大眾視線。只是這一次,他老了,代名詞變成了“老而彌堅”抑或“精神一代”。
現在的你會以什么想到鮑勃·迪倫?是《Blowing?in?the?wind》還是《Like?a?rolling?stone》?不過關于迪倫,我們想到的,還應有更多。
真正的鮑勃·迪倫不僅僅是一個詩人,一個歌手。
他支持民權運動,摻和政治可以形成“人道主義文學”,成名于五六十年代的美國,時代賦予這個時代的青年一個稱謂——垮掉的一代。
因這個特殊的時代,可以肯定,沒有經歷那個時代,金斯伯格的“嚎叫”就是一場歇斯底里的表演;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就會成為一次閑的令人蛋生疼感所采取緩解的必要行動;至于列儂和大野洋子的行為藝術就會歸類到“淫穢檔案”里;而自編自唱、完全沒有受到過正統音樂學院調教的鮑勃·迪倫,僅僅單憑少時的天賦自學,可能就不會創作出《隨風而逝》、《敲開天堂的門》、《暴雨將至》、《像一塊滾石》、《提爾之死》等諸多在當時膾炙人口的歌曲。他們渴望在靈魂的對撞中激發新的生命靈感,在這樣的情況下,格林尼治村因聚集了大批的先鋒藝術家成為嬉皮士、激進者的大本營。
60年代初,鮑勃·迪倫從老家明尼蘇達獨自前往格林尼治,時年19歲。
在那里,他接觸到大量當時盛行與美國的波普藝術,并結識了很多波普藝術創作人、同領域的歌手、詩人、作家。
在五花八門的聚集者身上,鮑勃·迪倫受到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影響,
為他日后音樂創作奠定了堅實的藝術基礎,更重要的是,那里有他自幼喜愛的伍迪.格里斯。
1965年,鮑勃·迪倫受到披頭士的影響,開始背上電吉他,人們說他是民謠界的“叛徒”。在當時的聽眾看來,搖滾樂是商業化的代表,是輕浮和低俗的。他們認為,《Like?A?Rolling?Stone》這樣的歌只是抒發了一種私人情感,背棄了傳統民謠中深切的人文關懷。
“你是個騙子,我不相信你。”(You?are?a?liar,I?don’t?believe?you.)
鮑勃·迪倫回應背后的意思耐人尋味:“你并不像你所表現出來的那樣討厭我正在表演的歌曲,你只是離開了心理的舒適區,感到有點不適而已。”
當人們漸漸接受了這樣的迪倫,時代的動蕩隨之而來,鮑勃·迪倫開始在混亂的政治動蕩中產生了厭倦感。與音樂人、歌手相比,他更像一個革命的工具,大概這種政治化的符號與他內心對音樂最初的向往出現了分歧,開始從從一線民權運動中回歸到純粹音樂的創作上。
也或許這是他藝術道路上一次登高的起點,1975年的“奔雷秀”(Rolling?Thunder?Revue)巡演,有一夜迪倫戴了張“鮑勃·迪倫”面具上臺——他在紐約四十二街看到一間賣各式名人面具的小鋪子,
其中竟有一張橡皮面具是他自己的臉,迪倫當場買下了。
當戴著鮑勃·迪倫面具的迪倫上臺,觀眾都傻了,一片肅靜,
沒人敢鼓掌:這是真的迪倫嗎?
還是一場玩笑?
雖然這人唱歌的聲音聽上去挺像的……
眾人狐疑地盯著臺上那人唱了三四首歌,直到口琴間奏的段子,鮑勃·迪倫隔著面具沒法吹,才把它一把扯下,露出本來面目。
這就是真實的鮑勃·迪倫,我喜歡看鮑勃·迪倫的訪談,他真實,不做作,有一說一。
問:你喜歡任何一位模仿你的抗議歌手嗎?
答:不,你聽過我唱嗎?
問:還沒。
答:你坐在那邊問一些你自己都不懂的問題,不會很奇怪嗎?
問:你為什么不再寫抗議歌曲了?
答:我所有的歌都是抗議歌曲,你隨便講個東西,我都可以拿來抗議。
問:你最大的野心是什么?
答:當個切肉的。
問:范圍可否再擴大一些?
答:切很大一塊肉。
問:你快樂嗎?
答:是的,差不多跟一只煙灰缸一樣快樂。
這其中無一不透露出鮑勃·迪倫的純真和可愛,這只是一種關于音樂的平衡,并不意味著妥協。
只有拋棄重物,才能重新找到支點。鮑勃·迪倫常常有意貶低自己的成就,以免別人對自己抱有太高的期望。
因為觀眾的期望并不基于藝術本身的邏輯,而常常混雜了太多的外部因素。這個過程是痛苦而艱難的,以致于正面的解釋變得不可能。
我不是鮑勃·迪倫的忠實追求者,因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迷戀,如果,每個時代都有因理想的跌落造成的疼感,那么鮑勃·迪倫的音樂就是撫慰疼痛、激發人性美好良藥。
在過去有效、現在有效、未來有效。
還記得鮑勃·迪倫唱著的民謠:
白日的時光寂靜緩慢,
我們注視前方,
努力使不之偏向,
就像夏日的紅玫瑰逐日盛開,
時光寂靜流逝,永不復返
是的,對于活在當下的我們,這段時光值得珍藏,是鮑勃·迪倫送給21世紀最好的禮物。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最美的風景
你是此生最美的風景。——蘇打綠
(一)
小景是一名高三生。她是鈴蘭中學唯一個辦了走讀的高三生。老師和父母都找她談過話,她倔強的不肯妥協,誰也沒有辦法,只得讓她天天下晚自習后一個人回家。
從鈴蘭中學到陽光小區的這段路,小景走了兩年,最后的一年她不想放棄。尤其是這段路上會有他。小景知道他的名字,很好聽的阿風,小景甚至幻想過如果他們之間有了孩子可以叫小楓。她聽同學八卦過,阿風是一個很酷的自由音樂者,他走南闖北,在這個孤獨的世界流浪。
小景日復一日地走過阿風的門前,阿風每日里排練到深夜的音樂聲是小景的燃料。小景覺得她像一顆被埋在土層里的地雷,而阿風則是那個誤觸的人。
總有一天我會爆炸的。小景每次經過他的門前都會這樣想。
(二)
阿風拿著酒瓶站在陽臺上,大風穿透他的身體,他的耳邊仿佛還回響那個諷刺的女聲:“先生,我們公司也不是垃圾回收站,您這樣子的,我建議您可以去洗把臉,照照鏡子……”
阿風任由酒精麻痹他的神經。如果他今晚死在這里,明天會不會有條新聞是:XX男子因不堪受XX音樂公司侮辱而自殺。或許這樣,他的音樂就會得到重視呢? 阿風諷刺的想。
一個穿著校服的高中少女進入了阿風的視線,阿風記得這個女孩,每天晚上都會從這里經過。她一個人居然也不害怕! 阿風心想,高中真美好啊!
阿風看著活潑的少女疲倦的心寬慰了不少。他想,也只有她會夜夜陪著自己,也只有她會夜夜聽得到這自己排練的首樂曲了,或許這個高中女孩才是他唯一的忠實的聽眾。不過,只希望她不要覺得是噪音才好。
好像又有靈感了呢! 阿風轉身回了屋子,只留下呼嘯的風。
(三)
今天舉行了百日誓師大會,小景一個人胡思亂想著走到了阿風的門前。她有一種沖動,她想敲開阿風的大門,沖進去,向他說聲謝謝,如果能抱一下他最好了。
阿風看著少女站在他家的門前,或許有些疑惑今晚怎么沒歌聲吧!明天他就要啟程去上海了,朋友把他介紹到一家酒吧里當駐唱。今晚的這首歌送給我這個可愛的小聽眾吧:
你在南方的艷陽里大雪紛飛
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
如果天黑之前來得及
我要忘了你的眼睛
窮極一生尋不完一場夢
……
小景聽著從房子里傳來的歌聲。她想,最美好的東西留最后吧。等我高考完,我一定要認識阿風。
阿風輕輕地唱著,不知為何覺得有些難受。觸景生情吧,他想。
馬路上只剩下路燈發出微弱的光,大風呼嘯而過,嗚嗚的聲音傳了很遠、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