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速遞
01期
Insurance industry information
總第26期
2023年2月16日
【4.政策解讀】
銀保監會擬分類監管,人身險公司分五類:可限制萬能險等業務發展,分支機構增設,資金運用等,等級越低越受限
【1.熱點聚焦】
【2.熱點聚焦】
【3.熱點聚焦】
在危機中逆勢增長!解構太平人壽高質量發展邏輯,戰略戰術呈現這些特點
【5.政策解讀】
人身險進入精準監管3.0階段,或致險企業務格局現重大變化
跟四家互聯網保險經紀公司聊過后,我們對行業2023有了這些判斷
80、90后想體面養老,要存多少錢?
one
01
part
熱點聚焦
熱點聚焦
跟四家互聯網保險經紀公司聊過后,我們
對行業2023有了這些判斷
?2023年2月第1期?
來源:? 保觀?
近日,銀保監會發布了保險行業2022年全年成績單。數據顯示,按可比口徑,2022年全年行業原保費收入46957億元,同比增長4.58%;自從在2019年創下12.17%的增速后,全行業保費增速開始放緩,其中2020、2021保費增速分別為6.1%和-0.79%,盡管2022年保費增速由負轉正,但受制于多方壓力,在2021年的低基數效應下,2022年的保費增速也僅有4.58%,可見行業目前承受著較強的增長壓力。
復盤2022年保險行業,財險市場迎來全面復蘇,壽險市場健康險增速幾乎“歸零”,意外險市場失速衰退,看似波瀾不驚的大盤下暗流正在涌動,如何更好的回顧2022年保險市場,對2023年做出更好的判斷,我們專門采訪水滴、慧擇、小雨傘、梧桐樹這四家互聯網保險機構的相關負責人,來聽聽來自行業一線最專業的聲音。
理財巨額贖回下,增額終身壽成全年最熱產品
1
對于整個2022年來說,需求端是較弱的一年,但在這樣的情況下,增額終身壽跑了出來。實際上,增額終身壽的走熱也并非偶然。
在理財被打破剛性兌付的今天,資金從理財產品中的溢出效應明顯,特別是在去年下半年理財出現大面積虧損后,大量理財遭到贖回,而由于增額終身壽在流動性和收益率之間取得了其他產品不具備的平衡,在多渠道的大力推廣下,該產品成功吸引了大量贖回的理財資金,并開始占據了巨大的市場份額。
?2023年1月第1期?
?2023年1月第2期?
幾家公司的相關負責人也給了我們大致相同的反饋,增額終身壽確實是去年賣的最好的一款產品。
此外,水滴平臺上銷售情況較好的產品還有醫療險、重疾險、意外險,小雨傘平臺為少兒重疾、成人重疾、養老年金,慧擇平臺為養老年金、重疾險、長期醫療和意外險。整體來看,醫療險、少兒重疾以及養老年金類產品在互聯網平臺上賣的較好。
從去年的熱門產品銷售情況可以分析得到以下幾點:
首先是保險公司越來越多的開始承接用戶在養老規劃、資產配置方面的需求,帶動了養老年金、增額終身壽等產品的銷售。
從整體銷量占比來看,保障類產品占比下滑,儲蓄類產品上升,說明在經濟形勢較為疲軟的情況下,大家都更傾向于儲蓄。
此外,少兒重疾、醫療險這些年保費更低的產品賣的比較好,民眾更傾向于購買低單價的保險產品,也側面反映了經濟情況不佳。
?2023年2月第1期?
?2023年1月第1期?
?2023年1月第2期?
健康險恐維持低迷狀態,突破點在哪里?
2
過去幾年,惠民保的橫空出世打破了保險市場的原有格局,惠民保開始逐步搶占重疾險和百萬醫療險的市場。盡管對此百萬醫療險也開始做出相應改變,包括放寬健康告知要求、為帶病人群專門設計產品等,但在惠民保無投保門檻且有政府背書的產品特性下,百萬醫療險市場很難不說沒有被受到沖擊。數據顯示,人身險公司健康險保費收入7073億元,同比微增0.1%。
對于健康險市場的發展,幾位機構負責人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其中水滴公司總精算師滕輝對健康險市場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他認為雖然過去一兩年,重疾險銷售受到普惠保險的沖擊,但疫情也使大家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健康保障的重要性。消費者會更加關注自身保險保障情況,注重增強風險抵御能力,這也提升了他們購買健康險的動力。
?2023年2月第1期?
?2023年1月第1期?
?2023年1月第2期?
所以,即使長期重疾險新單增長持續乏力,但外部環境仍然在激發出更多的保險消費需求。相應地,保險平臺也在增加產品創新與供給,去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比如門急診險、短期重疾險、疾病復發險、海外醫療險等越來越受到用戶青睞。
梧桐樹保險相關負責人也對健康險市場表達了樂觀的態度,認為健康險的增長機會猶存,保障家庭經濟和生命健康是智慧和家庭責任,重疾險、醫療險、意外險和壽險是每個家庭都需要配置的,當前疫情完全放開,大眾對于病毒株是否會持續變異的擔憂猶存,這是輔助健康險營銷的一個因素,同時,健康險可創新的點還有很多,特別是開發具有特色的保障及健康管理服務等大有可為。
而小雨傘和慧擇相關負責人則是對健康險市場的發展表達了相對中性的態度,其中小雨傘保險經紀總經理陳德濤認為,從整體規模上來講,從2021年到2022年,健康險市場整體是承壓的,新單保費的降幅比較大。但是從去年開始,包括代理人模式的轉型,新的健康險的種類也在不斷的進行探索。所以健康險整體業務,可能稱不上樂觀,更多的是保持一個中性的態度。對于健康險的未來趨勢,陳總認為健康險有一種逐漸的品牌化、互聯網線上化的趨勢,而這也是小雨傘過往一直以來的優勢和能力。
慧擇保險經紀首席產品官王寅表示,健康險銷售低迷除了惠民保的影響外,主要還有代理人隊伍大規模脫落、互聯網紅利消失、獲客成本增加、一二線城市健康體客戶覆蓋率飽和等問題,2023年如監管不下調保險產品定價利率,儲蓄類產品仍是主流,健康險短期內很難有爆發性增長。此外,健康險的增量機會可能來自次標體、帶病體、下沉市場客戶和細分人群的需求開發。
?
財富類產品今年如何發展:繼續看好增額終身壽,產品結構可能會有變化
3
過去一整年對于財富類產品來說都是不錯的一年,特別是在理財贖回潮下,保險公司承接了不少的資金。但財富類產品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暴露了不少問題,如銷售人員只對保險產品的年化預期收益率著重介紹,但對保險產品相關費用等關鍵信息只字不提,導致出現銷售誤導。
?2023年2月第1期?
針對這些亂象,2022年年初,銀保監會發布《關于近期人身保險產品問題的通報》【人身險部函〔2022〕19號】(以下簡稱“《通報》”)以及《人身保險產品“負面清單”(2022版)》。《通報》點名11款增額終身壽險增額利率超過3.5%,易與產品定價利率混淆,存在噱頭營銷風險。
但由于財富類產品,特別是增額終身壽,確實有其獨到的優勢,在去年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對于增額終身壽產品在2023年的銷售情況預測,幾位相關負責人也都保持樂觀的態度。
但他們也認為由于受到投資收益、監管政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增額終身壽可能增長勢頭不會像前兩年迅猛,同時財富類產品的細分結構可能會出現變化。
?如慧擇保險經紀首席產品官王寅表示從當前市場趨勢來看,儲蓄類產品整體收益差距可能會變小,養老年金類產品占比會提升;如果定價利率下調較
?2023年2月第1期?
多,儲蓄險會逐步轉向分紅類、快返年金+萬能賬戶等固定+浮動收益的方向。
梧桐樹保險相關負責人也認為今年年金附加萬能賬戶,可能會有一小波高潮。因為對于較為復雜的長期人身險產品,監管專門制定《長期人身保險產品信息披露規則(征求意見稿)》,其中還限定了萬能險最高演示利率為4%。因此,存量產品可能會有較大的變化。
展望2023:重視用戶行為改變帶來的機會與挑戰
4
任何一種現代商業模式的本質都是找到供需關系,并努力根據用戶行為來提供更匹配的產品。對于2022年用戶行為的改變,幾位機構負責人都給出了相似的意見。
首先是對于保障型產品,用戶開始更注重性價比。這背后則是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下,用戶主動對于可選支出的收縮。這也提醒各大保司以及中介平臺,用戶未來可能會持續對產品的價格非常敏感,如何通過大數據以及更先進的風控能力,進一步壓縮保司各項成本以開發出更具性價比的保險產品,是行業需要共同攻克的難題。
其次是用戶對儲蓄類、理財類保險的關注度在不斷提升。理財產品剛性兌付的打破使得保險公司財富型保險迎來了巨大的機遇。
第三則是養老需求在逐漸凸顯,隨著個人養老金政策的落地,民眾的養老需求開始被刺激,小雨傘保險經紀總經理陳德濤提到,在2022年之前,小雨傘平臺以往賣養老年金,銷售情況都比較一般,但從2022年開始,有明顯的需求上升的跡象,這也反映出整個市場的需求變化。
?
?2023年2月第1期?
由此不難發現,宏觀經濟的走勢會極大的影響保險行業銷售情況,同時從宏觀經濟發展規律來看,隨著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GDP增長中樞不斷下移,消費者對于儲蓄類、理財類產品的需求會逐漸增大,這既是保險行業的機遇,同時也是挑戰。
縱觀各大平臺在2022年針對保險用戶做出的產品和服務完善,大多都圍繞著兩個點去做,一是更加完善的保障,二是效率更高、更貼近用戶需求的服務。
產品端,水滴公司在保險供給側做了創新嘗試,推出了帶病人群也可以投保的免健康告知的水滴藍海系列重疾險、無免賠版百萬醫療險、行業首款白血病復發險等;慧擇則對達爾文、慧馨安、守衛者等系列產品進行保障責任的加強,如達爾文7號獨創的ICU責任、守衛者5號創新重中輕癥共享6次賠付責任等;小雨傘對旗下大黃蜂、超級瑪麗的品牌在線上線下做了更大范圍的品牌建立;梧桐樹則增加了團體險產品種類,新增了少兒重疾品類的定制項目。
服務端,水滴保2022年推出了協賠服務品牌“水滴幫幫賠”,升級八大服務四大工具,以“效率+服務”全面提升用戶理賠體驗;慧擇針對次標體人群,創新推出數智化核保系統,提供因核保決定為拒保、延期、加費等次達標客戶可購買其他保險產品推薦服務;小雨傘則是依托集團下的兄弟公司,如手回公估、手回健康、啄木鳥風控為依托,來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2023年作為經濟重啟之年,保險行業也有望迎來復蘇。當下,行業最重要的就是清晰的認識到用戶行為及時代背景的改變,及時調整產品和服務供給,為行業重啟助力,我們也期待,今年保險行業能夠走出5%以下的低增速區間,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期。
最后,再次感謝水滴、慧擇、小雨傘、梧桐樹這四家互聯網保險機構的相關負責人接受保觀采訪及對本文做出的貢獻。
?2023年2月第1期?
two
02
part
熱點聚焦
熱點聚焦
來源: 慧保天下?
近年來,國內保險業發展持續承壓,表面看這是消費者收入增速下降、部分產品完成初步普及之后的必然結果。但就世界保險市場來看,面對明顯低于國際平均水平的保險深度、密度,中國保險市場的發展空間和潛力仍然非常可觀。
實際上,早在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就已經高屋建瓴地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可以看到,在保險業整體經歷高質量發展深度轉型考驗之時,部分企業穩中有進的發展成績頗為亮眼,究其原因,仍離不開“高質量發展”。
今天要介紹的一家頭部險企的表現就頗與眾不同,2022年其逆勢上揚,備受業界關注的個險人力、個險新單期交指標、銀保新單期交指標等均實現同比正增長,成為行業轉型重壓下,不多的亮色之一。
這家險企,就是太平人壽。
在危機中逆勢增長!解構太平人壽高質量
發展邏輯,戰略戰術呈現這些特點
?2023年1月第1期?
打造保險業高質量發展樣本:太平人壽再創發
展里程碑,個險、銀保核心指標雙雙表現搶眼
01
?2023年1月第2期?
對于太平人壽而言,2022年注定是個值得記錄的一年,因為在這一年,在全系統上下一心的共同努力之下,終于實現了夢寐以求的目標:
?2023年2月第1期?
?2023年1月第1期?
大個險(即個險+服拓)新單期交規模保費爭先進位;銀保新單期交規模也再創新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太平人壽表現搶眼的背后是其堅定踐行“高質量發展”,穩健前行,穿越危機,多項核心業務指標均達到行業領先水平:大個險人力增速、大個險新單期交增速、銀保新單期交十年交占比、電商新單增速、經代長儲業務規模等。
更重要的,在保持核心業務指標向上發展的同時,太平人壽一如既往維持了業務的高品質,13月繼續率、25月繼續率雙雙行業領先。
自2019年,行業在內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不得不開啟新一輪業務轉型以來,承壓前行幾乎就成為了行業的常態。尤其是新冠疫情爆發的三年,不確定因素進一步增強,給所有市場主體造成的現實壓力都是空前的。太平人壽在這種態勢下能夠保持業務的穩健發展,樹立新的發展范式,對于整個行業都是具有借鑒意義的。
當然,必須要看到,長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太平人壽的超越之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多年來,太平人壽實際是持續發力一步步奠定今日之勝局。
2020年疫情突至,其通過快速應變持續創新,迅速適應市場現實,新業務價值逐季上行;
2021年疫情持續,其鞏固既有優勢,持續發力,五大指標領先市場,為2022年打下基礎。2022年市場至暗時刻,其全面啟動“山海計劃”助力隊伍擴量提質,最終實現多項業務指標市場領先的佳績。
?2023年1月第2期?
戰略上處變不驚:根植現實、聚焦保險主業,
“山海計劃”引領公司高質量發展
02
自從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做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高質量發展就儼然成為了保險行業發展的主旋律。到2022年,黨的二十大對高質量發展的重視有增無減,明確提出“高質
?2023年2月第1期?
?2023年1月第1期?
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疊加部分險企核心業務指標持續、大幅下滑,更是逐步讓行業深刻體會到了從高速度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必要性、迫切性。
面對著市場環境的急劇變化,中國太平保險集團也深入研判形勢,積極向歷史要答案,謀劃新階段戰略藍圖。2021年,集團領導班子更是從戰略全局出發,科學分析了“十四五”時期所面臨的形勢,提出堅持“央企情懷、客戶至上、創新引領、價值導向”十六字方針的總體要求,為中國太平高質量發展定下基調。
所謂高質量發展階段,核心要求就是要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徹底改變過去主要靠要素投入、規模擴張,忽視質量效益的粗放式增長,通過提高質量和效益實現經濟的良性循環和競爭力提升,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體現“以人為本”,把不斷提高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作為發展的根本目標。而中國太平的十六字方針,摸準了時代發展的脈絡,放大格局,將人,尤其是客戶,放在了至關重要的位置上。
在集團的引領下,太平人壽也保持了戰略上處變不驚,通過研究全球壽險業百年歷史的發展規律,做到了對于如何穿越發展周期、度過重大危機的心中有數,結合公司發展實際,制定“高質量業務發展戰略”并于2022年春節,全面開啟影響其市場地位的關鍵一役——“山海計劃”。
作為太平人壽推進高質量發展落地的核心項目,“山海計劃”的核心要義就在于以人力的高質量發展為基礎,帶動公司整體經營的高質量發展。
“山海計劃”以隊伍高質量發展為綱,以公司整體的高質量發展為目,通過對于隊伍的全方位賦能,切實做到綱張目舉,全司上下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創新高潮。
產品賦能方面,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審慎平衡客戶價值、代理人價值、公司價值,成為開啟隊伍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月交產品的創新上市,實現了代理人一個月開單全年有收入,也最大程度保證了業務品質;iFamily家庭保單的創新推出,則幫助代理人將經營視角從“一個客戶”轉向“一個家庭”。
?2023年1月第2期?
?2023年2月第1期?
科技賦能方面,逐漸形成業務、客戶服務和科技應用三者深度融合的發展局面,在線早會、在線培訓、在線銷售行為管理、在線辦公等一系列線上應用的開發,在疫情期間對于隊伍穩定發展居功至偉;“智能雙錄”項目的推出,則有效提升了雙錄效率;“iFamily家庭保障分析”系統更是顯著降低了代理人進行家庭保險規劃的難度。
服務賦能方面,太平人壽醫康養布局持續深入,樂享養老品牌目前基本實現東西南北中全覆蓋,在滿足客戶多元化養老需求的同時,場景化銷售對于吸引中高端客戶投保、有效拉動業績提升發揮了重大作用。
此外,針對客戶的差異化需求,太平人壽也加大了隊伍的分級培養管理,針對中高端客戶推出“TP-EMP卓越管理人才培養計劃”,通過寬廣的職涯發展通道、專屬的創新培養模式、更具競爭力的政策支持和強大的生態圈平臺支持,在增員、培訓、晉級、展業等各個環節幫助隊伍高質量發展;為了滿足高凈值客戶的需求,太平人壽更是打造“太平1929家族辦公室”,通過定制產品、服務等,實現精準的差異化服務。
太平人壽堅定不移貫徹落實“山海計劃”的最終結果,是其市場份額穩步擴張,行業排名爭先進位。在行業人力大幅下滑的情況下,太平人壽代理人數量卻不斷上行,2021年如此,2022年同樣如此,2022年末,其大個險人力更是逆勢實現正增長,且規模保持市場第三之位。更重要的是,業務品質始終如一,13月繼續率、25月繼續率等指標持續保持行業領先地位。
?2023年1月第1期?
?2023年1月第2期?
企業文化基因護航戰略落地:堅持“靠前站”“上前線”,
堅持內勤服務外勤,總部服務機構,全員服務客戶
03
戰略決策不易,保證其精準落地更是難上加難,這需要企業上下同欲,審慎調配組織與資源,并最終將其轉化為現實的市場競爭力,達成既定發展目標。市場大變局下,更給這一過程增添無數可能性。
在解構太平人壽逆勢上揚的發展邏輯過程中,一個問題不容回避,戰略戰術容易學習,企業文化內核卻難以復刻,這是企業歷經多年發展、一代一代人持續努力所積淀下來的寶貴財富。
?2023年2月第1期?
太平人壽內地復業21年,其對于高端隊伍建設的堅持,始終如一的業務品質管控訴求,系統上下勠力同心的精誠團結等,已經內化成為了企業的一種基因,這才是保障其在2022年的逆境中實現超越的底層邏輯。
為保證高質量發展戰略落地,太平人壽始終強調“靠前站”“上前線”,保證一切資源切實向一線傾斜,在明確戰略目標引領下,切實做到內勤服務外勤,總部服務機構,全員服務客戶,系統上下團結一心、精誠協作、堅定執行、敏捷落地。
太平人壽總分公司始終保持與前線業務團隊的高密度互動,通過召開周單元督導會、分享研究報告等等,通過分析研判政策熱點、市場焦點、發展痛點,在關鍵節點對業務發展起到了指導和支持作用,還開展了機構專項大調研,積極回應來自各種需求建議,及時解決機構痛點和堵點。
事實證明,凡是能緊盯一線動態,并迅速貫徹落地的機構,都能跟上公司發展的步伐,牢牢把握發展機遇,實現業績的快速突圍。
最終,“內勤服務于外勤,全員服務于客戶”不僅體現在價值觀上,更落實在行動上,通過拉近內勤與外勤的距離,更好的拉近外勤與客戶之間的距離,公司全員目標也一致,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達成客戶體驗最優化的目標。
?2023年1月第1期?
?2023年1月第2期?
爭做最受尊敬壽險公司之一:貫徹黨的二十大
精神,落實集團十四五規劃,2023著力構建
“三大成長動力”
04
度過2022年的至暗時刻,后疫情時代翩然而至。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23年要“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要“更好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經濟的全面回暖定下了基調。經濟快速復蘇下,利于人身保險業反彈的動能、勢能正在快速積蓄。
從直接因素來看,低利率狀況仍在延續,消費者避險情緒依舊,具備剛兌屬
?2023年2月第1期?
性的保險產品成為市場上不可替代的存在,是家庭進行跨周期資產配置,構建長期穩健現金流的不二之選。
此外,監管政策不斷更新,不斷強化高質量發展引領作用,在不斷強化償付能力監管、分級監管的情況下,資金實力雄厚、更注重合規的頭部機構將面臨更多的市場機遇。
從長周期的視角觀察,2022年國內人口首次負增長及其所透露的趨勢,已經構成影響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底層邏輯之一,進一步凸顯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相關工作快速推進、持續深入的迫切性,這為具備養老屬性保險產品打開了全新的想象空間。
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早在“十四五”規劃中就已經立下宏愿:在2029年中國太平成立100周年時,把集團努力建設成為中國保險業最具價值成長的國際化現代金融保險集團。
作為集團旗下最重要的子公司之一,集團的愿景就是太平人壽努力奮斗的目標。根據其2023年工作會議,太平人壽對2023年的定調是“加快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為此,根據集團總體要求,太平人壽計劃從市場、一線、客戶的“三大需求”入手,打造“三大成長動力”:
一是向時勢要動力,進一步堅定信心,把握發展機遇,提前布局謀篇;
二是向隊伍要動力,堅定壽險發展的底層邏輯,大力推動高質量組織建設,用好資源賦能,打造更多卓越的“保險企業家”;
三是向服務要動力,整合好“保險+”醫康養、科技等優質資源,用服務深度詮釋保險價值,全力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
據悉,根據集團、公司的整體規劃,太平人壽各個條線、各個部門的工作部署早已經出爐,邏輯清晰、目標明確、分解到位,推進山海計劃2.0、優化服務資源、積極服務國家戰略等,都是重中之重。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太平人壽立志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在中國太平集團指導支持下,奮楫爭先繪就高質量發展新畫卷,力爭成為市場上最受尊重的壽險公司之一,用優質的保險服務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尊重,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貢獻更大的力量。
?2023年1月第1期?
?2023年1月第2期?
?2023年2月第1期?
THREE
03
part
熱點聚焦
熱點聚焦
80、90后想體面養老,要存多少錢?
來源:? MBA智庫?
養老的話題又被搬上熱搜。一篇關于「漸進式延遲退休方案或于2023年公布,2025年實施,2055年前后實現65歲男女同齡退休」的文章,引起熱議。
?2023年1月第1期?
?2023年1月第2期?
養老是全球難題,延遲退休是國際常用手段,不止中國在打算這么干。只不過,如今養老的問題加速逼近中國年輕人,開始頻繁被擺在桌面上。去年由于個人養老金的出臺,養老話題就被頻繁討論。如果你在社交網絡搜索「養老」,大概可以看到這樣的描述:
90后真是倒霉蛋,趕上「獨生子一代+少子化一代
+延遲退休一代」,上有父母要養老,下沒子女幫
養老,自己老了還碰上養老金不夠,得多干5年才
能退休。
存錢太難、生娃太貴、養老金赤字,80、90后靠
什么養老?
80后90后,遭遇養老大變局
中國養老,真的是地獄級難度嗎?
老齡化的問題重要,是因為它和少子化一樣,在加速、不可逆。而且,在這代年輕人(80、90后)真正面臨退休前,這事就已經會實打實地影響他們的生活。
?2023年2月第1期?
?2023年1月第1期?
?2023年1月第2期?
房子價格、社會福利、就業分工,以及它牽涉到的人口紅利、中等收入陷阱、孤獨死......
各路學者從各種角度討論,也試圖拿出解決方案,但結果都是沒有一個能完美解決的答案。
既嚴峻,又已經眾人皆知的事實是,中國正在走向衰老。
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是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0%,2021年,中國的這個比例達到18.9%,接近中度老齡化社會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20%的標準。預計2035年時,中國會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也就是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30%。
?2023年2月第1期?
對于普通人而言,矛盾的地方在于,即便年輕人遇到養老話題,有滿肚子情緒,但在進入老年之前,很難真正關心老年。而當成為老年再準備老后生活,又幾乎來不及。
?2023年1月第1期?
?2023年1月第2期?
年輕人怎么看養老這件事?
1
許多年輕人已經意識到要做點什么了。
2020年富達國際和支付寶理財平臺聯合發布的《后疫情時代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居民的養老意識連續三年呈現出提高的趨勢。
但現實的骨感在于,意識到的人多,行動者少。
上投摩根一份3000人樣本的調查顯示,2022年,90.3%的國內受訪青年認同養老要越早準備越好,但僅有16.6%的人已經在配置相關的資產。
56.4%沒開始準備養老的人認為自己「收入尚可,也穩定繳納社保養老金,未來養老應該不是問題」。
和養老金困境相對的,是年輕人的疲軟態度:
養老重要,但是還早,爸媽養老都還沒開始準備;
生活艱難、自顧不暇、想也沒用;
養老首先要活得到老,說不定我活不到了;
重要,但又能做什么呢。
我們采訪了不同代際的年輕人對養老的看法:
苗淼(00后):
現在的環境,看到的都是30歲焦慮,35歲裁員,40歲的人都消失了,比起擔心養老金,我更擔心我們這一代,沒有一個能順利變老的環境。
?2023年2月第1期?
在B站上刷到過養老的科普視頻,養老金虧空啦,要提早做準備啦,我沒覺得是在傳播焦慮,它的確是該讓人焦慮。但是我也做不了什么,個人養老金制度開始落地,讓交就交唄。自己去琢磨怎么投資怎么資產配置,太麻煩了。
我是獨生女,比起自己養老,爸媽的養老更緊迫吧。不過我算幸運的,我爺爺奶奶的退休金比我工資都高,雖然我家也算不富裕,但是我懷疑我工作一輩子都沒我爸媽有錢,他們的養老,我就算想操心,也心有余力不足。
?2023年1月第1期?
?2023年1月第2期?
跳馬路(95后):
身邊很多朋友都打算不生孩子,對未來悲觀,太動蕩了。以我多年做子女的經驗來看,子女這玩意對幫助養老來說,基本沒用。
我理想的養老方式是女性朋友互助養老,但是實際操作起來估計也懸。
尤加(90后):
我覺得現在的養老教育變成了財商教育,怎么合理投資,又沒有專業系統的指導,自己瞎琢磨,最后大概率也是延續散戶悲劇。而且我現在經常熬夜加班,一周跑20公里也補不回來。
養老首先要活得到老,很懷疑我們996這一代,不是熬夜加班就是熬夜刷手機,會不會都有各種大小病根,比爸媽更早死也說不定。
趣里(85后):
我爺爺奶奶都超過85歲,眼睜睜看到在過去5年里,各種老年病是怎么折磨我爺我奶,和我爸媽兩代人的。
小佳(80后):
?2023年2月第1期?
現在壽命一直在漲,很擔心等我們老了以后,會進入一個「長壽詛咒」的社會,八九十歲,沒有勞動能力,渾身是病,活不好、又死不了,還沒有勇氣自殺,毫無生活質量,單純消耗社會資源、拖累家人。
日本學者上野千鶴子出版過一本書,叫《高齡化社會:四十歲開始探討老年》,她認為:
我現在之所以對「老」的問題比對任何其他問題興趣都濃厚,就因為對這個我今后就要進入的世界,所有的人都太無知了。
作為普通人,我們能做的無非就三樣,有意識、了解相關知識、明白可以怎么行動。
在找資料的過程里,我們總結出了幾個有必要了解的問題,以及一些個人能做的操作,或許能為你打開一些思路。
?2023年1月第1期?
?2023年1月第2期?
80、90后老的時候,誰來養他們
2
養老金制度,本質上是人口紅利。
目前世界范圍內養活退休人的錢來自3個支柱:國家給、企業給、個人自己給。(中國特殊的孝道文化,導致還有一個子女給,但是子女養老這部分,越來越曖昧,既不穩定,許多子女也自顧不暇。)
國家給的部分,就是基本養老保險,占比約70%,企業給的,占比約30%(OECD數據)。
也就是說,現在的退休人員,主要仍然是「國家來養老」。國家給的這部分錢,又采用「現收現付」模式,用現在年輕人交的養老金,去養現在的老人。
等現在90后00后的年輕人老了,領的就是20后30后們交的養老金。所以,對一個普通小張而言,現在每個月的工資,需要養3波人:
養現在的自己,養現在的老人,以及存一部分養未來的自己。
?2023年2月第1期?
中國老齡化全國委員會(CNCA)預測,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預計將在2050年左右達到4.87億的峰值,接近中國人口35%。
90后們老了會遇到的景象可能是:你走在中國的大街上,每3個人里,就有1個是超過60歲的老頭老太。
不僅老人的占比會增加,老人的在留時長也在漲。1950年,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是40.8歲,1978年,66歲,2021年,78.2歲。
《中國可持續發展總綱(國家卷)》曾預測,2050年,也就是90后開始退休時(當然,那時候的退休年齡必然已經延遲),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會達到85歲。
?2023年2月第1期?
未來30年,老年人口、老年壽命都在逐年增加,也就是說,有越來越多的老人要養。
但從2016年起,中國的出生人口就逐年遞減,年輕人不愿意生孩子了,能養老人的年輕人在減少。
2020年,中國老年撫養比是19.7%,用平均5個年輕人交的養老金,去養一個退休的老人。這個數字在2010年是11.9%,大概8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
由于建國后中國人口經過3次嬰兒潮(1949年中國的人口是5.42億人,70年里漲到了14億人),人口紅利讓年輕勞動力充足,公共養老金一直運作良好。
?2023年2月第1期?
然而按照中國逐年下降的生育率(以1.2的綜合生育率)計算的話,2050年,30后開始步入職場,那時候的撫養比將超過50%,也就是平均兩個年輕人養一位老人。
另一個狀況是教育。越多人接受高等教育,導致的問題不只是「大家都去卷白領金領,沒人想干藍領的工作」。
還有越來越久的讀書時間,2022年考研報名人數同比增加80萬人,2015-2022年,7年之間平均增長15.8%。
以前讀到22歲,以后可能28歲才畢業開始找工作。原本不生孩子,可持續的勞動力已經少了,現在勞動力們都擠去考研,勞動的時間也少了。
這意味著,90后退休時,可能面臨著類似如今日本的處境:
年輕人少,老年人多,單靠養老金無法維持生計,醫療負擔大。
于是,老年人不得不延遲退休。
如今焦慮35歲裁員,未來可能操心的是大量65歲的人坐在辦公室的場景:或者霸占職場高層位置,或者被市場拋棄找不到工作,造成老后破產。
和上一輩不同,對如今的80、90、00后而言,稀里糊涂地活到退休,是一件危險的事。
中國近幾年也在尋求應對方式,比如備受爭議的推遲退休年齡,事實上,中國如今的退休年齡是男性60歲,女性55,即便逐漸推遲到65,放在世界范圍也不算晚的。
?2023年2月第1期?
?2023年2月第1期?
此外,即便無法完全滿足未來養老需求,政策上也在積極完善第二第三支柱養老政策。
2019年提出《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2022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確立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基礎框架。把原本政府和企業大包大攬下的責任,分攤到市場里。
許多老年補助政策仍在細化,多多打聽國家的政策,說不準就有適合你的能雪中送炭。去年年末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自然是奔著減少基本養老金壓力來的,但對許多人來說,一個很當前的問題是,到底要不要買個人養老金。
目前來看,要不要買個人養老金
3
現在的個人養老金,可以簡化成「每年最多存一萬二,到一個理財賬戶里,這筆錢不能拿出來,等退休或者移民了,再收一筆3%的稅,然后把錢連本帶利還給你」。
好處是「能抵工資扣的個稅」,以及「阻止你忍不住把錢花掉」。
于是,很容易就能推導出什么樣的人買入個人養老金不太合算:
1.工資的累積稅率不明顯高過3%的人,也就是月薪8千以內的人,因為基本上等同不抵稅。
2.現金流吃緊的人,即便賺得多,如果花得也多,沒剩多少錢。或者可預見的未來有大額支出,想買房買車出國讀書,眼前需要用錢的。
3.有投資能力、不錯投資收益的。自己有其他財務投資,運轉得也好,或者有投資其他資產偏好的。
4.離退休年齡還很遠的人。退休的準備越早越好,但考慮到政策的不確定性,畢竟退休年齡很大概率會再延長,如果還有三四十年才退休,時間越長,會遇到政策變動的可能性越大,風險也就越大。
?2023年2月第1期?
也就是說,綜合考慮扣稅額度、鎖定年限、政策不確定性,適合買個人養老金的人群畫像就比較清晰了:
可預見的未來(比如5年)沒有大額開銷、現金流充裕、年薪在
20萬以上(確切地說是20.4萬以上,也就是扣稅在20%)、離退
休較近(四五十歲)的人。
現在的個人養老金制度窮人買不起,富人看不上,但中產友好,抵扣的稅,相當于買了打折的理財。這其中還有2個事實:
1.以現有的養老金制度來看,不自己做養老投資/理財/保險,靠退休后的養老金,絕大多數人是無法體面養活自己的。
2.目前的個人養老金制度,即便買到頂,仍然沒法滿足多數人的養老需求。未來勢必會繼續調整。
個人養老金是大勢所趨,但它不是老年人的救星。
額外的,計算退休后能領到多少錢外,還需要算另一筆賬:想要體面地養老,到底需要多少錢。
想體面養老,要存多少錢
4
退休前要存多少錢,才能維持體面,人各有異。
國際上給的標準是,替代率在70%-85%,也就是拿到手的退休金,是退休前工資的70%以上,生活水平就不會有明顯的下降。
即便21世紀以來,中國的養老金連續18年上漲,但養老金替代率卻在下降,2020年不到50%。
而國際勞工組織發布的《社會保障最低標準公約》指出,55%的養老金替代率是警戒線,低于55%,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就會嚴重下降。
?2023年2月第1期?
所以問題就轉換成:除了養老金,自己要準備多少錢。
富達國際提出過一條「退休儲蓄黃金法則」:存夠當時年薪的9倍。
也就是說,如果純靠工資的話,從25歲起,每年從收入中,拿出19%用于儲蓄。
更細分的計劃是,30歲時,存的錢,得有年薪的1倍,40歲是4倍,50歲是6倍。所以,養老儲蓄越早開始,就越輕松。
這種9倍的說法當然比較粗暴,你也可以按照自己平均每月支出,配上增率和通脹率去算。但只有一個錨,一個具體的數字,就可以讓自己更積極地準備。
但另一個問題是,老后的消費水平,不完全取決于有多少錢。
老后的消費水平,和什么有關?
村田裕之在《超高齡社會的消費行為學》一書里認為,日本老年群體擁有整個社會70%以上的財富,很多人誤認為老人擁有資產越多,消費就越多。
實際情況是,老了以后會因為沒有安全感,擔心生病需要大筆錢,日常開銷,仍然主要取決于收入的多少。
這種心態在中國也適用。大量老人即便攢了十來百萬,但是日常也過得摳摳搜搜,不是為了留錢給子女買房,就是擔心大病臨頭。
上海許多老人擁有價值不菲的房子,即便賣了房,能在人生最后階段租到更舒適的房子或養老院,但變賣資產會讓老人沒有安全感,老人寧可住在老破小里過簡樸生活。
也就是說,對多數普通人而言,老人的日常消費和日常收入成正比,跟有多少資產的總量沒明顯關系。
讓老后能安心花錢的辦法,就是讓老后仍然擁有穩定的收入(持續每月的養老金、房子的租金、穩健投資的收益等)。
?2023年2月第1期?
所以,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為老后攢錢——這個問題可能就會轉化成,退休后還能怎樣賺錢?
退休后,要做什么工作
5
比退休年齡推遲更值得關注的另一個問題,是退休后就業。
一個非常讓人悲觀、但已經在諸多老齡化國家成為事實的信息是:退休后,得工作。
經合組織2020年的數據顯示,韓國的退休年齡是60歲,但韓國65歲-69歲的老人就業率,接近1/2,日本的處境和韓國類似(日本總務省21年的數據,日本的這個數字已經超達到50.3%)。
除了亞洲,許多歐美大國的65-69歲老年就業率也都超過1/4,美國30.5%,印度26.7%,英國23.9%。
?2023年2月第1期?
高齡就業率在世界范圍內普遍增加,尤其是發達國家和富裕的發展中國家。原因仍然是人口三大難:
年輕人不愿意生孩子了、老人壽命延長了、上幾波生育潮的人老了。
日本那么高的老年就業率之外,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數據,是很高的老年犯罪率。
日本法務省的數據顯示2020年,日本22%的犯罪嫌疑人,都是65歲以上老人,這些老人犯的罪名中,又有超過70%都是輕度的盜竊罪。原因是:
大量老人體力腦力都跟不上,只能做沒啥技術含量的保安、保潔、
收銀員,于是老人們想靠偷一輛自行車進監獄,到監獄里免費養老。
值得拿來對比的是,中國的一個叫格瓦拉的年輕人,因為偷竊進監獄,說喜歡里面的生活,「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打工」的言論也被眾多年輕人玩梗追捧。但很難說,未來會不會仍舊是一個梗。
造成焦慮的,是未來的兩個趨勢:
1.隨著老齡化加劇,年輕的勞動力會逐漸變得稀缺,也就是說,年輕人會更值錢。
2.隨著技術發展,體力勞動和算力勞動,會被AI更大范圍地取代。
于是,另一個問題就擺在了如今的年輕人面前。當你老了,現在的職
業還能繼續做下去嗎?
雇主可以重新培訓一名 50 歲的員工來讓他與時俱進,也可以雇傭一個跟得上時代的 25 歲的聰明人。
雇傭聰明的年輕人要劃算得多,因為年齡較大的員工薪酬基數較高,而且對在職員工進行重新培訓本身就需要花很多錢。
——理查德·桑內特《新資本主義的文化》
?2023年2月第1期?
像大學生要面臨的「畢業后,該選擇什么職業方向」問題一樣,如今的年輕人在未來可能不得不思考:「退休后,該選擇什么職業方向。」美國人羅蘭·T. 拉斯特給的一個答案是「情感」。他在《情感經濟:人工智能、顛覆性變革與人類未來》一書里,把人類的經濟活動分成三類:
1.體力經濟時代——靠勞動力來賺錢的方式,體力至上的男性,是這個時期的主導者,逐漸被機械替代;
2.思維經濟時代——信息技術革命,人類進入以服務業為主導地位的腦力時代,「腦子好的人」成為這個時代的寵兒。
3.情感經濟時代——人工智能逐漸開始比人類更聰明之后,人類能發揮作用的地方,會逐漸轉移到情感領域。
麥肯錫一份關于未來顛覆性技術的預測報告中,也認為弱社交的程式化知識性工作,比如財務稅務數據處理、投資顧問、新聞報道和研究報告的撰寫、電話銷售、簡單翻譯等,都在逐漸被智能技術取代。
不論是依靠體力還是靠程序化的腦力,對老后的工作,幫助都不大。有意識地多與人連接,互相幫扶,成為情緒價值的供給者,逐步向創意性、服務性職業轉變,或許是一個選擇。
?2023年2月第1期?
04
part
政策解讀
政策解讀
FOUR
?2023年1月第1期?
來源:險企高參?
重磅!人身險公司五級分類監管體系出爐:
級別越低受限越多,Ⅳ類、V類不得開展
專屬養老產品、增設分支機構…
近日,銀保監會為進一步強化人身保險公司分類監管工作,強化監管評級結果運用,推動人身保險公司高質量發展,發布了《人身保險公司分類監管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
人身保險公司分類監管是指監管機構以人身保險公司監管評級為基礎進行分類,根據本辦法對分類后的人身保險公司采取相應監管政策或監管措施的監管活動。《辦法》適用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人身保險公司。
?2023年1月第2期?
?2023年2月第1期?
人身保險公司劃分5個類別
分類結果影響經營業務范圍
《辦法》將人身保險公司劃分5個類別,監管機構根據分類結果調整人身保險公司經營業務范圍。
根據《保險公司業務范圍分級分類管理辦法》,人身保險公司業務范圍分為基礎類業務和擴展類業務,基礎類業務包括普通型保險、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分紅型保險、萬能型保險,擴展類業務包括投資連結型保險和變額年金。
(一)Ⅰ類公司。在經營范圍內,可開展基礎類業務和擴展類業務;支持開展專屬養老產品、費率可調型長期醫療保險產品開發等對公司經營管理能力和風險管控能力要求較高的創新業務。
(二)Ⅱ類公司。根據公司具體風險狀況和實際經營能力,控制萬能型保險和擴展類業務保費增長,原則上萬能型保險和擴展類業務規模保費增速不能
01
?2023年1月第1期?
?2023年1月第2期?
《辦法》將人身保險公司分為Ⅰ類、Ⅱ類、Ⅲ類、Ⅳ類和Ⅴ類共5個類別,并分設了不同的評判標準:
(一)Ⅰ類公司:最近一次監管評級為1級。
(二)Ⅱ類公司:最近一次監管評級為2級。
(三)Ⅲ類公司:最近一次監管評級為3級。
(四)Ⅳ類公司:最近一次監管評級為4級。
(五)Ⅴ類公司:最近一次監管評級為5級或S級。
人身保險公司分類結果每兩年調整一次,監管機構原則上在監管評級確定后 30 日內完成分類。
?2023年2月第1期?
?2023年1月第1期?
超過公司上一年度萬能型保險和擴展類業務規模保費增速或 30%,兩者取低;按照“一司一策”原則,在經營范圍內,可以開展專屬養老產品、費率可調型長期醫療保險產品開發等對公司經營管理能力和風險管控能力要求較高的創新業務。
(三)Ⅲ類公司。嚴格控制萬能型保險和擴展類業務保費規模,原則上萬能型保險和擴展類業務規模保費收入不能超過公司上一年度萬能型保險和擴展類業務規模保費收入。按照“一司一策”原則,在經營范圍內,審慎開展專屬養老產品、費率可調型長期醫療保險產品開發等對公司經營管理能力和風險管控能力要求較高的創新業務。
(四)Ⅳ類公司。嚴格壓降萬能型保險和擴展類業務保費規模和業務占比,避免風險積聚。監管機構根據人身保險公司風險情況,“一司一策”對萬能型保險和擴展類業務提出壓降要求。不得開展專屬養老產品、費率可調型長期醫療保險產品開發等對公司經營管理能力和風險管控能力要求較高的創新業務。
(五)Ⅴ類公司。監管機構根據人身保險公司風險情況,審慎決定暫停人身保險公司萬能型保險和擴展類業務。不得開展專屬養老產品、費率可調型長期醫療保險產品開發等對公司經營管理能力和風險管控能力要求較高的創新業務。
分類結果影響經營區域、
人身險資金運用監管、資金運用業務
02
分類結果還進一步影響了人身保險公司經營區域,監管機構將根據分類結果調整:
(一)Ⅰ類公司。可按照全國人身保險市場準入規劃在全國范圍內依法合規增設各級分支機構。
(二)Ⅱ類公司。可按照全國人身保險市場準入規劃在一定區域內依法合規增設各級分支機構。
(三)Ⅲ類公司。可在注冊地所在省級地區及經濟毗鄰省級地區依法合規增設各級分支機構。
?2023年1月第2期?
?2023年2月第1期?
(四)Ⅳ類公司和Ⅴ類公司。原則上不得增設各級分支機構。
此外,監管機構根據分類結果開展人身保險公司資金運用監管,并調整資金運用業務:
(一)Ⅰ類公司。可依法合規開展全部資金運用業務,監管機構根據實際情況支持該類公司試點開展創新投資業務,并主要通過非現場監測方式開展資金運用監管。
(二)Ⅱ類公司。可依法合規開展全部資金運用業務,監管機構通過非現場監測和現場檢查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資金運用監管,并視監管情況提示投資風險。
(三)Ⅲ類公司。可依法合規開展全部資金運用業務,監管機構對該類公司加強資金運用非現場監測頻度和現場檢查力度,并視風險狀況和違規情況限制開展相關資金運用業務。
(四)Ⅳ類公司。可依法合規開展部分資金運用業務。監管機構對該類公司加強資金運用非現場監測頻度和現場檢查力度,根據風險情況,限制未上市企業股權、不動產及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等非標準化資產投資業務,支持其委托監管評級為 A 類和 B 類的保險資產管理機構開展保險資管產品、股權投資基金和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等投資。
(五)Ⅴ類公司。可依法合規開展部分資金運用業務。監管機構對該類公司加強資金運用非現場監測頻度、現場檢查力度并采取貼身監管措施,根據風險情況,審慎決定限制或暫停未上市企業股權、不動產及金融產品等全部或部分非標準化資產投資業務,支持其委托監管評級為 A 類的保險資產管理機構開展保險資管產品、股權投資基金和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等投資。
人身保險公司存量投資資產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不得新增不符合監管規定的資金運用業務,并在監管機構指導下,制定具體整改計劃,在合理期限內及時處置不符合投資范圍的存量資產。
?2023年1月第1期?
?2023年1月第2期?
?2023年2月第1期?
監管機構定期監測人身保險公司監管評級,監管分類工作結束后,人身保險公司風險狀況或管理狀況發生重大變化的,監管機構可對分類進行動態調整。
監管機構應將人身保險公司的分類結果以及適用的監管措施等,通過會談、審慎監管會議、監管意見書、監管通報等方式通報給人身保險公司。
人身保險公司未按照分類監管要求開展業務的,監管機構應當采取責令限期整改,責令暫停部分業務,停止批準開辦新業務,責令調整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或限制其權利等監管措施。
不經營國內商業保險業務的人身保險公司不參與分類監管,其業務范圍、經營區域范圍、投資范圍由監管機構按照審慎原則依法依規確定。成立時間不滿 1 年的人身保險公司的業務范圍、經營區域范圍、投資范圍由監管機構按照審慎原則確定。
人身保險公司因風險處置需要申請豁免政策的,按照銀保監會相關規定執行。
人身保險公司分類結果僅供審慎監管使用,人身保險公司不得將分類結果用于廣告、宣傳等商業行為,不得利用該結果散布不利于其他人身保險公司的信息,擾亂市場秩序。
?2023年1月第1期?
?2023年1月第2期?
?2023年2月第1期?
未滿足要求的人身險公司由監管審慎確定
分類結果僅供審慎監管使用
03
FIVE
05
part
政策解讀
政策解讀
?2023年2月第1期?
近期銀保監會下發《人身保險公司分類監管辦法 (征求意見稿)》,人身保險業即將進入分類監管3.0階段。
來源: 慧保天下
人身險進入精準監管3.0階段,或致險企
業務格局現重大變化
?2023年1月第1期?
?2023年1月第2期?
發展沿革
1
人身保險業分類監管包括以下三個階段:
1、分類監管1.0階段(2008年-2016年)
以《壽險公司非現場監管規程(試行)》、《壽險公司內部控制評價辦法(試行)》《關于實施保險公司分類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關于報送保險公司分類監管信息的通知》《關于實施分類監管信息報送有關事宜的通知》《保險公司分支機構分類監管暫行辦法》《關于部分保險公司納入分類監管實施范圍的通知》等為監管依據。
該階段的主要特點是,通過監測償付能力充足率;公司治理、內控和合規性風險指標;資金運用風險指標;業務經營風險指標;財務風險指標等,將保險公司分為ABCD四類,在產品、機構、資金運用等方面對四類公司采取不同的監管政策,并根據公司存在的風險采取不同的監管措施。
?2023年2月第1期?
以《關于正式實施中國風險導向的償付能力體系有關事項的通知》、償二代一期《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規則第10號:風險綜合評級(分類監管)》、償二代二期《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規則第11號:風險綜合評級(分類監管)》等為監管依據。
該階段的主要特點是以風險為導向,綜合分析、評價保險公司的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根據其償付能力風險大小,評定為不同的監管類別,并采取相應監管政策或監管措施。銀保監會按照償付能力風險大小將保險公司分為ABCD四個監管類別,在市場準入、產品管理、資金運用、現場檢查等方面,對四類保險公司實施差異化監管政策。
?2023年1月第1期?
?2023年1月第2期?
2、分類監管2.0階段(2016年至今)
以即將出臺的《人身保險公司監管評級辦法》《人身保險公司分類監管辦法》等為主要監管依據。
該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從償付能力風險監管更為徹底地回歸全面風險監管,擬從公司治理、業務經營、資金運用、資產負債管理、償付能力管理和其他方面等維度,將人身保險公司分為Ⅰ類、Ⅱ類、 Ⅲ類、Ⅳ類和Ⅴ類共5個類別,對分類后的人身保險公司在業務范圍、經營區域范圍、投資范圍等領域采取相應監管政策或監管措施的監管活動。
3、分類監管3.0階段(即將開啟)
主要特點
2
人身保險業分類監管3.0的主要特點是:
?2023年2月第1期?
改變了既往寬泛規定的做法,大大提高了針對性和有效性。分類的結果直接導致人身保險公司業務險種、經營區域、資金運用等核心領域的重大變化。
以Ⅴ類公司為例,監管機構根據人身保險公司風險情況,審慎決定暫停人身保險公司萬能型保險和擴展類業務,不得開展專屬養老產品、費率可調型長期醫療保險產品開發等對公司經營管理能力和風險管控能力要求較高的創新業務;原則上不得增設各級分支機構;可依法合規開展部分資金運用業務,監管機構對該類公司加強資金運用非現場監測頻度、現場檢查力度并采取貼身監管措施,根據風險情況,審慎決定限制或暫停未上市企業股權、不動產及金融產品等全部或部分非標準化資產投資業務,支持其委托監管評級為 A 類的保險資產管理機構開展保險資管產品、股權投資基金和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等投資。
1、 分類監管的具體措施大為強化
一方面,在公司治理、保險業務、資金運用、償付能力等傳統重點監管領域,細化了監管指標,特別是細分結構類、保障類、品質類、成本類、人員類和責任準備金類六類要點,綜合評價業務經營風險狀況。
另一方面,增加了消費者權益保護、合規風險、信息系統、案件風險等,特別是設置“履行環境社會治理(ESG)責任情況”作為加分項,對開展綠色保險、普惠型保險較多的法人機構,給予適當加分。
2、 分類監管的監測范圍大為強化
3、 分類監管的監測頻率大為強化
在銀保監會及相關派出機構結合定期監測情況,對法人機構至少每年開展一次非現場監管評估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監管資源的配置情況、保險行業的發展情
?2023年2月第1期?
況、保險公司的經營特點和系統重要性程度等因素,確定合適的定期風險監測頻率,風險監測頻率原則上不低于1次/月。
主要影響及相關建議
3
人身保險業分類監管3.0構建了保險公司全面風險的動態畫像,便于有效識別早期風險、應對中期風險。分類監管3.0同時也對保險公司各領域的綜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治理、業務經營、資金運用、資產負債管理、償付能力管理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影響更為直接和顯性。
值得注意的是,分類監管3.0在構建和運行過程中,需要密切關注指標合理性和分類科學性。一方面,需及時評估量化指標的剛性影響,不斷提高指標設計的合理性,特別是需要結合行業發展情況動態調整相關閾值。另一方面,也需要根據不同公司的特性,及時評估分類合理性,逐步從群體分類監管向個體精準監管進階。
建議進一步發揮監管整合效應,以行業及機構數據為基礎進行動態監測,以內部及社會資源為抓手實現提質增效。
1、整合監管體系。例如著力構建一體化監管評級評估體系,將SARMRA評估、公司治理評估、資產負債管理能力評估等現有納入人身保險分類監管體系,有助于優化監管資源,提高機構合規效率。
2、整合監管規則。例如重點關注分類監管規則和投資能力監管規則的有效銜接,后續修訂《關于優化保險機構投資管理能力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的相關內容。在后續發布適用于法人機構層面的《人身保險公司分類監管辦法》基礎上,制定分支機構的分類監管規則。
3、整合監管數據。例如充分挖掘EAST系統和關聯交易監管系統等存量和現有數據的價值,通過模擬測試,優化分類監管規則和監測工作。
4、整合社會監督。例如積極引入專業機構的技術支持,特別是有效發揮近年來在關聯交易和投資能力等關聯領域社會監督的成果,例如保險業關聯交易和投資能力的觀瀾榜。
?2023年2月第1期?
編輯:北分企劃部? ?2023年2月16日
在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裏,
我們必須全力奔跑,才能停在原地。?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We must run with all our strength to stop where we are.
行業資訊速遞
-2023年2月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