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報道
01
02
03
04
06
05
07
目 錄
策劃◎李耀東? ?組稿◎卓成華? ?制作◎馬懷宇
創刊于1983 年? 本刊題字:鄧小平??
《中國老年》刊號:CN11—1146/C 廣告許可證:京東工商廣登字20170215 號?
郵發代號:2—291 國外代號:0731M 國內發行:北京報刊發行局
李耀東
李曉紅
逄曉榕
孫曉飛
中國老年電子期刊由《中國老年》雜志社榮譽出品
中國老年雜志社新媒體運營中心制作
社長
副社長
副總編輯
社長助理
走近共和國女兵
走近共和國大使
走近共和國院士
走近共和國之僑?
走近共和國企業家?
走近共和國藝術家
走近共和國百姓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共和國燦爛的歲月里,有一群耀眼的明星,他們就是我國科技界的脊梁: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院士們。攻核心技術,破科技難題,一項項創新:中國芯片、載人航天探月、載人深潛、深地探測、500米口徑望遠鏡、北斗導航、核電、高鐵、海水稻……這些國家精英,少年情懷,為富國強民追求夢想;中年奮斗,只要使命榮耀、國家至上;晚年激情,攀高峰光彩依舊。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在兩院院士大會上說;創新之道,唯在得人。目前,我國兩院院士近2000人,英才聚神州,萬類霜天競自由,共建新時代。走近院士,走進中國智慧,感受他們超越平凡到非凡的一步之遙。
走近共和國院士
干驚天動地事
? ? ?做隱姓埋名人
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
把人間的溫暖送到邊疆,
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長,
各族兒女歡聚一堂。
? ? ?
??
一曲《天路》,馬上讓人想到雪域、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離天最近的鐵路線——青藏鐵路。
青藏鐵路1958年開工,1961年因國家財力不足下馬。1974復工,1978年再次停工,原因是它要穿越550公里連續多年凍土區。高海拔凍土隨著季節交替不斷地凍結、融化,會造成路基凍脹、下沉。
青藏鐵路成敗的關鍵在路基,路基的關鍵在凍土。2001年,時任總理的朱镕基在格爾木宣布青藏鐵路全線開工時,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程國棟,已經帶領凍土攻關的科研人員找到了解決凍土的辦法:溫度升高時,給它降溫;溫度降低時,給他保溫。
青藏鐵路2006年全線通車,運行至今13年,修建在凍土上的鐵路一年四季正常運行。這是對科研人員40年埋頭研究的最好回饋。
學問重要? 身體要好? 不能怕吃苦
程國棟是上海人,大學畢業分配到蘭州從事科研工作,只有節假日才能回上海與家人團聚。他說,“在高寒缺氧地區奔波,科研人員是上來就不想下去,下去就不想上來!搞科學研究,學問很重要,但還要身體好,不怕吃苦。”程國棟說。
科學家們有潛心研究多年,樹百年大計的;也有只爭朝夕,為占領市場迅速出擊的“快槍手”。
梟龍”飛機是我國多用途第三代戰斗機,它的總設計師楊偉,也是“殲十”雙座飛機的總設計師,他將“梟龍”從凍結技術狀態到實現首飛僅用23個月,創造了當時我國軍機研制的新紀錄。
楊偉15歲拿到西工大飛機系的錄取通知書,38歲就成為我國最年輕的飛機總設計師。他說,“我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要和同事一起研制出更多更先進的戰機,為壯軍威、揚國威、強大祖國的邊防。”
程國棟 凍土學家 1993年當選為 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偉 飛行器設計 與飛行控制領域專家 2017年當選為 中國科學院院士
當科學家,是許多人兒時夢想。成為科學家后,祖國強大成了他們畢生矢志不渝的追求。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時,張彥仲寫了4個字:奉獻拼搏。他說,“我對奉獻的理解就是為國家、為人民、為社會、為科學。過去‘兩彈一星’精神是講無私奉獻,那是很高境界,現在還要講奉獻,就要體現在‘四為’”。
出生陜西三原的張彥仲畢業于劍橋大學,在完成某機載導彈與雷達、幾種飛機和直升機的立項和研制工作后,他主持研究制定了大飛機國家重大專項的總方案,9年首飛,開拓了中國大飛機事業的新歷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說,“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成就顯著,信息暢通,公路成網,鐵路密布,高壩矗立,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高鐵飛馳,巨輪遠航,飛機翱翔,天塹變通途。”這些成就,無一不凝聚著許多兩院院士的艱辛付出,推動著中國這艘巨輪揚帆遠航。
張彥仲 航空系統工程專家 2001年當選為 中國工程院院士
為人民溫飽服務? ?為人民健康服務
1928年中國成立中央研究院,到1948年實行院士制,有81人當選院士。新中國成立了中國科學院,81位院士中有46位留在大陸,改稱學部委員,當時共有233位學部委員。1994年重新實行院士制,目前中科院有院士784人,外籍院士89人。中國現代科技事業落后于歐美,有些大科學工程、國防工程需要幾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而實現科技強國,需要大批優秀科學家、工程師。因此,中科院張光斗、王大珩等科學家呼吁建立“中國工程科學技術院”,為國家重大工程科學問題提出咨詢建議。1993年,中國工程院建立,目前工程院有院士859人,外籍院士65人。
袁隆平出生于北平,父親曾供職南京政府,母親能說一口流利的英文,畢業于西南農學院的他,卻在分配志愿書上填寫: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于是,一輩子沒離開田地。他培植的雜交水稻,被國際友人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如今,他在海邊灘涂等鹽堿地種植的“海水稻”畝產620多斤,為我國3500萬畝沿海灘涂、15億畝內陸鹽堿地找到了新的“生機”。
戰勝饑餓,是袁隆平一生的夢想。耐得住寂寞,忍得了誘惑,幾乎是院士們共同的生活準則。純粹、永無言棄的品質培養了科學家們獨具的匠心精神。
曾任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的吳祖澤,完成了世界首例胎肝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人,十幾年后,獲救的病人帶著新婚妻子、捧著鮮花來感謝救命恩人時,吳祖澤已與他的科研團隊將造血干細胞的臨床轉化為應用,挽救更多身患白血病、各類惡性腫瘤的患者。
從事放射病的預防與診治,必須處在放射性物質前沿陣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吳祖澤就在戈壁深處的醫院圍繞核輻射開展研究,直到最后一批工作人員撤離,他才離開羅布泊。
當醫生首先要有仁愛之心,其次是責任心,技術排在最末。”吳孟超的話違反常規,肯定不是求醫人追求的順序;但他就是這么做的。95歲時他仍保持每年200臺手術,依然專注和堅持在無影燈下,令成千上萬瀕臨險境的生命起死回生。
吳孟超年輕時立志,把中國肝癌大國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2005年,他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立刻把500萬獎金設立為肺癌研究基金,申請成立中國肝癌研究中心,組織更大力量去“消滅肝癌”。
他說,“為人民健康服務,是我入黨的時候做出的承諾,我將用這個承諾,一直到自己干不動那天。如果有一天倒在手術臺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因為愛國,他們志存高遠。因為純粹,他們不貪不懼,不為個人積累財富。因為忠誠,他們的赤子情懷更加真實,讓人親切、親近。
吳祖澤 實驗血液學家 1993年當選為 中國科學院院士
袁隆平 雜交水稻育種專家 1995年當選為 中國工程院院士
帶著感恩之心去做工作
新中國成立70年,中國在科技領域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重大成果。每一項成果的取得,都包含著兩院院士為代表的中國科技工作者可貴的科學精神。
于敏家客廳的墻上掛著一幅條幅: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他說,“所謂寧靜,對一個科學家來說,就是不為物欲所惑,不為權勢所趨,不為利益所害,始終保持嚴肅的科學精神。”為我國氫彈研制和國防尖端事業奉獻一生的他,帶領團隊研制出氫彈僅用了2年零8個月,這個過程,美國花了7年零3個月,英國花了4年零7個月,蘇聯花了6年零3個月。而我國的各項條件,遠遠落后于其他幾個國家,除了人。(于敏院士不幸在1月16日去世,享年93歲。)
于敏 核物理學家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烈士澎湃之子彭士祿工作的動力,源于小時老百姓對他的保護與撫養。他說,“我就是工作一輩子、幾輩子,都還不完這個恩情。”
造核潛艇、建核電站,彭士祿一生只干兩件事,無一不是帶著感恩之心去做,做得那么淡泊自然,那么堅韌不拔。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在新中國院士大家庭中,有父子院士:田昭武、田中群爺兒倆一起馳騁在化學界,唐西生、唐立父子在核技術應用領域游刃有余;有夫妻院士:鄭樹森和李蘭娟,雙雙參與完成“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項目,用“中國方案”解決了傳染病“世界難題”;有兄弟院士:黎鰲、黎介壽、黎磊石,3人個個是醫學家。他們無不受益于優良家風,學成了頂尖科技,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
彭士祿 核動力專家 1994年當選為 中國工程院院士
田昭武院士(左)和田中群院士(右)
院士夫妻李蘭娟和鄭樹森
當今世界上,已經有了兩個“槍王”,一位是蘇聯卡拉什尼科夫研制的AK47,一位是美國人斯通納研制的M16。蘇美兩大“槍王”在暗中較量的時候,“中國槍王”橫空出世,他就是朵英賢。
AK系列跟M16系列在力學上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前者顧了可靠性,顧不了精度,而后者顧了精度,顧不著可靠性。我就想著這可能是突破口。”朵英賢說。
1980年代,朵英賢通過兵工學會先后把蘇美兩位“槍王”請來中國交流,問他們幾乎同樣的問題:您這槍可靠性(精度)非常好,如何提高它的精度(可靠性)?兩位“槍王”都沉默不語。從沒上過戰場、但當過大學教師的朵英賢從兩位軍旅出身、力學基礎相對薄弱的“槍王”身上找到了突破點,研制出95式槍族。
95式槍族沒有槍托,單手可用,5種槍用一種槍彈,400米之內距離,比美國M16的能量增加四分之一,比蘇聯5.45AK47能量增加三分之一,使中國輕武器有了與世界水平對話的機會。
朵英賢不希望稱自己為“中國槍王”,他說95式槍族是團隊智慧產物,另外,一個真正的“槍王”,一定要經過戰爭的考驗,要經過血與火的洗禮,才能夠得到加冕。當然,他不希望看到戰爭的發生。但是,朵英賢像所有院士期盼的那樣:我們必須站在未來的制高點上。
朵英賢 自動武器專家 1999年當選為 中國工程院院士
仍愿與青年一起努力
曾任鐵道部部長的傅志寰是火車司機的孩子,他兒時的夢想就是,父親開火車,我長大了要造火車。
作為中國電力機車事業的開創者之一,中國鐵路大提速的主要推動者和決策者之一,傅志寰說,“水有源,樹有根。中國標準動車組取得的成就有人說來自引進,才使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然而,現在的我們已經不是弱小者,也是一個巨人了。我覺得,這棵大樹的根不在外國,而在中國。因為引進之前,我們已經有了完整的機車車輛工業體系。引進的作用,無非是將外國好設計、好工藝嫁接在中國這棵樹上。假設引進的是另一發展中國家,高速動車組能在那里長成一棵‘大樹’嗎?但我們也不能沾沾自喜,我們主要從事的是‘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再創新’,而缺少‘原始創新’,這就是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
原始創新,我國在許多領域領先世界,“鐵基超導”應用到列車上,時速可達千公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可解決電腦發熱、能量消耗等問題;“多光子糾纏”對信息全新編碼,確保通信安全,提升計算速度。
聞邦椿研制的機器直接應用于廣大冶金工業,替代進口產品,節約大量資金。如今,88歲的他每天仍按時到辦公室工作,撰寫著作,將他的人生經驗介紹給更多的人。
傅志寰 鐵路專家 2001年當選為 中國工程院院士
聞邦椿 工程機械專家 1991年當選為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 員(院士)
91歲的俞鴻儒也堅守在第一線,當年在中科院力學所,俞鴻儒的辦公室在錢學森和郭永懷的辦公室對面,深受兩位大科學家的影響。當年他帶人安裝大型激波風洞,郭永懷看到后,大為生氣,以為他花了幾百萬元經費。當聽說俞鴻儒通過廢置設備利用,僅花費8萬元加工費后,郭永懷又轉怒為喜,稱贊他“用最省錢的方法,解決困難問題,那才是真本事。
”風洞”是飛行器的“搖籃”,現代飛機、導彈、人造衛星等無不需要在風洞里“吹”上千百次后才能上天。俞鴻儒獨創的技術研制的“世界最大激波風洞”,讓中國在世界上率先擁有了高于5倍聲速飛行條件的地面試驗設備。
只有創新,才能使各種科技進步成為現實。”俞鴻儒說,“如果不創新,我們將成為無能之輩。我雖年老力衰,但仍愿與有志于此的青年同志一起繼續努力。”
俞鴻儒 氣體動力學家 1991年當選為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 員(院士)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為終身榮譽,兩院院士80歲后會被授予資深院士。科學院院士也可以當選或選聘為工程院院士,成為“雙料院士”,像中國水利水電事業的開拓者張光斗、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之父王選、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應用力學家鄭哲敏等,把畢生精力投入到中國科技事業當中,可以說都是各個領域的奠基者或創始人。
科學技術改善民生福祉,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我們每時每刻享受的現代舒適生活,無一不包含著這群默默奉獻的科學家們的心血。言為士則,行為世范,院士們科學報國的浩然正氣,是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榜樣。然而,院士們并不滿足眼前的一切,袁隆平用一首七絕鼓勵自己:“山外青山樓外樓,自然探秘永無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當盡頭。”這也是院士們不老的秘密。
院士,從左至右:李松,夏咸柱,沈蓓奮,秦伯益,孫曼霽,吳祖澤,賀福初,金寧一,張學敏
走近共和國大使
2000多年前,漢朝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
緊隨其后,玄奘、鑒真西行東渡,傳播中華文化;鄭和下西洋與幾十國建交;民國第一外交家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拒絕簽字,就山東的主權問題據理力爭……
千百年來,外交家們為了國家民族利益,持節有度,守節不辱,留下輝煌篇章。新中國成立后,在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下,共和國使節于變幻莫測的國際風云中,以自己的智慧、修養和愛國熱忱,在海外維護國家榮譽,保護僑胞安全,招商引資推薦項目等方面殫精竭慮。
他們的努力伴著祖國由弱到強,從閉關鎖國到改革開放,從被列強瓜分到參與世界治理,建功立業。即使離開外交崗位,他們仍在用自己的經驗、閱歷,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
持節有度,守節不辱
國家榮譽:北京申奧,展示和平發展團結的大家庭
奧運會是一個國家或城市的“成人典禮”。
北京在首次申辦2000年奧運會失利后,重整旗鼓,終于在莫斯科迎來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宣布:“2008年夏季奧運會主辦城市:北京。”舉國歡騰的時刻,時任中國駐俄羅斯大使武韜的一顆懸著的心才算落地。
北京申奧期間,大家都知道北京邀請世界3大男高音,到紫禁城為中國助陣,鮮為人知的是,申辦地揭曉前的兩個月,新疆歌舞團就自費到莫斯科,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了。
武韜說,“之前新疆人大常委會主任阿不來提·阿不都熱西提來莫斯科,我對他說:現在國外關于中國民族分裂分子謠言很多,你們能不能組團來這里演出,給申奧宣傳一下中國形象。他說,有很多困難,我就說:‘你們要是來了,統統住在大使館!’演出在克里姆林宮大劇院,我們邀請了各國使節、俄羅斯知名人士。新疆歌舞團的舞蹈,展現了中國擺脫了貧困的歡樂、中國是一個統一民族大家庭的歡樂。”
緊接著,賈慶林率團訪俄,舉辦了中俄文化周,國外通訊社的報道是:“在莫斯科刮起了一股中國旋風!”最終,北京取得申奧成功,4000多華僑、華人聚到莫斯科中國使館前慶賀。武韜說,“這時,我3個月前秘密準備的樂隊出現了,第一首演奏《迎賓曲》,第二首是《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第三首就是國歌。中國代表團團長李嵐清壓根兒沒想到有樂隊,就掉眼淚了,大喊:‘祖國萬歲!人民萬歲!’北京申奧成功,是國際承認了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申奧成功,誰是真正的英雄?是我們偉大的祖國!我們是做了很多工作,但真正的原因、背景是:中國強大了!”
走近共和國大使
一場奧運會,展示新中國實力,讓世人看到社會主義的生命力,感受更深的是身處海外的中國人。武韜閑時喜歡逛莫斯科舊貨市場,一天,他在一名俄羅斯大媽的攤位上看到一枚精致的列寧銅像,問多少錢。大媽看了他一眼說,“你是中國人吧。”
武韜說是的,“不要錢,列寧銅像送你了,中國才是他應該待的地方。”大媽接著說了一句讓武韜至今難忘的話:“以前說社會主義救中國,現在看,是中國才能救社會主義。”
國家尊嚴:使館沒有后門,你從哪兒進來從那兒出去
看世界,知世界,懂世界,這是中國外交官們的世界觀。
他們滿臉自信,微笑著出現在各種場合,但背后艱辛的付出只有自己知道,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他們總能挺身而出。
冀朝鑄在駐英國大使期間,《經濟人》雜志在倫敦選出兩個最好的外國使館:美國和中國大使館。
中國使館當選的理由是:“應中國大使的邀請去做客,食物會是極為上等的,請來的客人談話都是有內容的,主人——冀朝鑄先生——友善而又很不像中國人那樣拘謹……多數的中國大使都對無禮的英國新聞界采取了回避的態度,而冀先生則每當中國在西藏問題上遭到批評時,就一定要在電視上露面。”
山西出生,美國長大的冀朝鑄畢業于哈佛大學,他在美國中學的同學,很多都是大公司的董事長、經理或律師、醫生。讓冀朝鑄在西方有很廣闊的人脈資源。冀朝鑄在倫敦任職4年,英國超過意大利和法國,一躍而成為中國在西歐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冀朝鑄說,“我在擔任駐英大使期間,兩國有順境也有逆境,作為駐外使節,有思想準備,接受各種考驗。即使兩國之間關系到了最緊張時刻,老朋友之間仍然能保持聯系,對我來說,最為難忘。”
中華民族歷來注重敦親睦鄰,講信修睦、協和萬邦是中國一以貫之的外交理念。但對于不尊重我們的國家,中國的外交官們是寸步不讓。
1999年5月8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我駐南聯盟使館。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以“誤炸”為由,連夜到中國大使館,向駐美大使李肇星道歉。李肇星嚴肅地說,“你們美國人標榜自己的武器多么多么先進,精準度有多高,一個導彈擊中你可以說是誤炸,但一連4個都打到中國大使館,這是解釋不通的,你必須得向中國人民道歉(后來奧爾布賴特向我遇難死者和家屬道歉)。”
奧爾布賴特離開時,使館外來了很多記者,她就問李肇星:“使館里有沒有后門?”雖然使館有其他通道,但李肇星告訴她:“我們中國人講究的是做人要堂堂正正。你要想離開就從哪兒進來從那兒出去,如實地把你的這些話告訴外面的媒體。”
隨后,美國總統克林頓在白宮會見李肇星,李大使去的時候,帶了一本吊唁簿,對克林頓說:“這三位遇難同胞不只是他們父母的兒女,還是中國人民的兒女,所以總統先生還應該向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道歉。中國人特別重視白紙黑字,所以請總統先生將道歉寫下來。”
克林頓在吊唁簿上寫了道歉詞。事后,李肇星被媒體形容為“鐵嘴鋼牙”。李肇星說,有祖國和人民做強大后盾,我們外交官在前方就更能挺起腰桿,有所作為。在關鍵時刻,外交人需要有勇有謀,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為祖國和人民爭一分利,贏得尊嚴、贏得朋友。
國家權益:不畏強權,主持正義
都說,外交部的工作人員是不穿軍裝的解放軍,為了國家的尊嚴、主權、領土完整,他們沖鋒在前,甘于犧牲,維護國家利益義無反顧,這就是中國外交人員的崇高信仰。
人口10多萬人的基里巴斯是南太平洋一個島國。1990年代初,臺灣準備以贈送基里巴斯兩架波音737為誘餌,挖大陸的墻角。吳鐘華從中國駐斐濟使館到基里巴斯處理這件事,最終守住了這塊外交陣地。風波之后,國內要求在基里巴斯設使館,并命令吳鐘華負責建館、任臨時代辦。
當時基里巴斯的首都塔拉瓦島還處在半原始狀態。吳鐘華靠一人之力,設計、采購、裝卸、搭建、施工到裝修、陳列,親手建起了中國駐基里巴斯大使館。當吳鐘華第一次升起五星紅旗時,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淚。他說:“每當這個時候,我感覺就如同站在天安門廣場上,和全國人民一起享受著偉大祖國的威嚴。”
經歷風險考驗,打贏大仗硬仗,辦成大事難事,中國外交戰線上每一個人都能頂起一片天。
吳鐘華
日內瓦一直是人權斗爭的主戰場,2004年3月,在聯合國第60屆人權會議上,面對美國在大會上拋出的反華提案,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及瑞士其他國際組織代表沙祖康幽默地表示,雖然自己不富裕,但愿意免費送美國一面鏡子照照。他說,“中國有句古話,‘正人先正己’,我們希望個別國家,在批評和指責別人之前,先拿鏡子,好好照照自己。”
沙祖康是一位富有激情的外交家,也是一位不怕刺刀見紅的勇士。英國大使指責中國人權時,沙祖康這樣回他:“當年鴉片戰爭中你們強迫中國人民吸食鴉片,中國人拒絕了,因此你們就挑起了戰爭,這是侵犯中國人民的健康權。你們非法占領香港多年,直到1997年才歸還,占領期間你們什么時候搞過民主選舉?這分明就是在侵犯中國人民的人權。今天怎么突然關心起中國人民的權利來了?”
不畏強權的沙祖康不僅維護了中國的權益,也得到發展中國家普遍支持和贊賞。第11屆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理事會為當選主席一職,兩個國家爭執不下,最后兩國表示,沙大使出面,他們一方才考慮撤出競爭。結果戲劇性一幕出現了,大家推薦這個主席由沙祖康來擔任,才能多方滿意。
沙祖康說,“作為中國的外交官,作為大國外交官,至少應該主持正義。中國的外交概念是一個非常成熟的、智慧的、厚道的長者形象,講求國家之間不論大小一律平等。所以中國的政策是深得人心的。”
沙祖康
國家公民? ?海陸空大撤僑? ? 一個都不能少
一部《戰狼2》,將驚心動魄的撤離海外中國公民行動展示在世界面前。電影中,“當你在海外遇到危險,不要放棄。請記住,在你身后,有一個強大的祖國”。自豪和驕傲之中,感受到國家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
撤僑前的危機四伏,至今回蕩在中國前駐利比亞大使王旺生的心里,他說,“2011年利比亞發生騷亂以來,包括中國在內的在利外國機構和公司都不同程度遭到歹徒襲擊和搶劫。中方在利比亞務工人員共3.5萬名,收到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撤僑的指示后,在國內各部門協助下,使館迅速制定了中國公民撤離方案。根據中國公司的分布情況,分為5個大區,每個大區指派大企業負責人組織撤離。確保各個區的每一個撤離人員安全離開后,負責人才能撤離。首架國內包機優先安排婦女、兒童以及在利比亞的中國女留學生,乘包機回國。”
為了確保第一架包機順利降落的黎波里機場,使館政務參贊王旭宏提前一天前往機場,辦理飛行許可,協調機場降落事宜。由于局勢不穩,機場運作不正常,王旭宏在機場守候了整整一天一夜,沒有睡覺,沒有吃東西。王旺生說:“王參贊是被大伙架著回到辦公室的。從開始撤離工作,使館上下緊密團結,各司其職,使得整個撤離有條不紊。”
首架飛機僅能運送200人。若只靠直航空運,根本無法實現全體人員的撤離。使館決定,一方面向利突(尼斯)邊境撤離,另一面往利埃(及)邊境疏散,由于不少人的護照統一上交派出單位或雇主,動亂時無暇顧及,出境時,使館和國內領事司工作組的人就在邊境現場制作證件。
王旺生說,“時逢寒冬臘月,天氣非常寒冷。邊境多為荒漠,寸草不生,條件極為艱苦,吃喝拉撒睡都成問題。大家在現場蹲守6天6夜,給丟失護照的中國人做證件、蓋章簽字、重新翻譯,向邊境軍方耐心解釋,同時為整個撤離隊伍提供各類保障。那時,形勢吃緊,前景未卜,或許下一刻就會有大批匪徒襲來,或許下一秒槍就架到了脖子上。因為深感自己肩上擔子沉、責任重,大家早已把個人安危和榮辱得失置之度外,協助大家順利撤離。”
短短10天之內撤離數萬名公民,登機的中國人揮舞國旗,過邊境的中國人高唱國歌,激動萬分卻井然有序。
“在撤僑行動中,我們得到了許多國家的外援保障,沒有遇到來自任何一個國家的阻力。作為一名外交官,我為有這樣一個偉大的祖國而自豪。”王旺生感慨道。
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的外事工作會議上說,外交是國家意志的集中體現,我國對外工作要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服務民族復興。
國家未來:走近世界舞臺中央
90歲的李德標2019年初在北京獲得一個“活力長者”的榮譽。
這位中國駐尼泊爾的前大使,對自己的退休生活規劃得很有活力。他是四川、河北、湖北、北京等省市政府顧問,也是航天部、全國工商聯的顧問。李德標退下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促使莫斯科州政府與四川省政府結成友好省州,帶動兩國企業家交往,在莫斯科組織“四川節”,將四川商貿、文化等項目帶到國際市場。他說,“國家培養我,報效祖國是我的初心。”
不拿一分錢的義工,李德標干得還特別有勁。他說,“工作崗位可以退休、離休,但黨的事業不能離。作為外交官的座右銘是職責重于泰山,國家高于一切,退下來后,座右銘不能改變,人生的追求和目標不能改變。”
這就是一個老外交官的樸素本質。昨天的輝煌,今天依然閃光。
張聯是新中國第10位女大使,也是第一位同時擔任兩國使節的女外交官——駐斯里蘭卡大使兼駐馬爾代夫大使。她與丈夫凌青也是我國第一對“伉儷大使”。雖已離休,但張聯始終沒有停止工作。
從1994年起,張聯就同其他幾位老同志和在職人員用了六七年時間,編纂《中國外交辭典》和《世界外交大辭典》。此外,還陪同泰國公主詩琳通訪華、率團赴巴黎出席柬埔寨重建國際會議等。1962年中印邊界沖突,西藏邊境管理俘虜需要翻譯。面對條件艱
苦、環境復雜的前線,學過印地語的張聯毅然報名,圓滿完成任務。張聯說,“我們的外交人員有不怕犧牲的精神,不畏艱難險阻,心系祖國外交事業。”張聯說,“如果讓我再次選擇職業,我依然會選擇外交。”
? ? ? 一代一代外交人的不懈奮斗,闖出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局面。今年兩會上,外交部長王毅說,獨立自主是中國外交的基石,天下為公是中國外交的胸懷,公平正義是中國外交的堅守,互利共贏是中國外交的追求,服務發展是中國外交的使命,外交為民是中國外交的宗旨。
? ? ? ?“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正確領導下,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砥礪前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中國外交開拓進取、攻堅克難,也走過了波瀾壯闊的歷史征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王毅自信地說。
歡迎訂閱《中國老年》雜志
? ? ? ?無論何時,人們對軍營的向往始終如一:以自己剛強血性,鑄就國土固若金湯,守護人民幸福安全。?
? ? ? ?巾幗不讓須眉。?
? ? ? ?她們有的駕戰機翱翔在祖國長空,有的乘艦艇巡弋在茫茫海疆;有的以電波值守平凡的崗位,有的在戰地醫療帳篷里與死神搶奪戰友;有的去沙漠、海島為鼓舞士氣縱情高歌;有的為秘密科研項目埋名隱姓……
? ? ? ?她們都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共和國女兵。?
? ? ? ?正值芳華盛開,她們投身國防無怨無悔;縱然白發斑斑,一生不變的仍是 “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堅強信念,氣宇軒昂地服務在祖國的四面八方。
走近共和國女兵
記憶里的七十年戎裝
? ? ? ?一部電影《芳華》,讓許多人回到了充滿激情的歲月。電影里的女主角,五角星、紅領章、綠軍 裝,成了時代的象征,青春的記憶。
? ?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共和國的女兵一旦穿上了這身戎裝, 隨之而來的榮譽意味著責任和擔當,相伴一生。
1950年代女兵:不怕犧牲
李國柱
參軍:1950年?
部隊:原第二野戰軍第12軍?
軍營:重慶北碚?
1950年,我軍換發了歷史上第一套統一的軍服,簡稱50式軍服,上衣左胸佩戴“中國人民解放軍”標識,女軍人的夏服和冬服——連衣裙、立翻領、西式褲,很長一段時間成了我國女性最流行的服裝樣式。李國柱就是在這一年,穿上了引以為傲的軍裝,在四川眉山拍下了第一張戎裝照寄給媽媽留念。
記者:為什么要參軍?當時部隊還要打仗,您不害怕?
李國柱:我的家鄉解放前,我在重慶北碚上師范學校,1949年11月重慶解放后,12軍軍政大學3分校來我校招生,大家都去報名,但招生很嚴,要經過3次考試,思想、品德都要過關才能穿上軍裝。毛主席發出“進軍西藏,解放西藏”的號令,我參加了進藏部隊,拍了照片留給家人,因為出發后,能不能從戰場上回來誰也不知道,但大家一點兒也不害怕。一旦加入軍隊這個集體,學到最多的就是榮譽感,不去考慮個人安危。
記者:進軍西藏被形容是第二次長征,艱苦不得而知,你們女兵更困難吧?李國柱:是的。當時18軍來我們12軍軍政大學動員,號召為祖國,為邊疆做貢獻,我校1000多人報名,只批了100多。最后我們30個女戰士組成一個押運物資的康藏工作隊。剛參軍,我們大都是十六七歲,都沒干過什么活,牦牛兩邊各裝40斤重的物資,都是自己抬上抬下,而且牦牛最難趕,有一名戰友就被牦牛頂傷,身體恢復差,后來犧牲得早。
有時我們一天要蹚過13條河,一開始都光著腳,過了河腳上都是小石片,往下一拔,腳上皮和肉也跟著下來了。后來我們就穿著鞋過河,整天鞋和褲子全是濕的,靠身體捂干。好多女兵后來都有婦科病,就是那時在冰水里泡出來的。
記者:但你們都沒被這些困難嚇倒。
李國柱:沒有。除了進軍任務,我還經常抽回隊里去干活,給在戰斗中、修路時犧牲的戰友填寫烈士證書。跟他們比起來,這些就不算困難了。首批進藏女兵1100多人,有70多位是藏族女兵,她們在荒無人煙的“世界屋脊”爬雪山、過草地、蹚冰河,運送物資,修機場、建公路;女醫生為軍人、群眾治病;女文藝兵一路演出、宣傳,鼓舞士氣;各族女兵同戰斗,為解放西藏書寫了閃耀雪域的青春光芒。李國柱后來與陰法唐將軍結婚,在西藏工作20多年后調離;但與西藏難割難舍的情感至今未曾間斷過。
1960年代女兵:不圖名利
1955年,為了配合軍銜制的實施,我軍開始配發55式軍服,軍官佩戴軍銜肩章、兵種勤務符號領章和帽徽;士兵佩戴帽徽和軍銜領章;女軍官戴無檐帽,陸、空軍士兵帶船形帽。聶力是在留學時,被父親聶榮臻一句話送進了軍隊。
聶力在蘇聯列寧格勒精密機械與光學學院學習時,中蘇關系正常。像所有當時留蘇學生一樣,她準備學成回來建設新中國。1960年她從蘇聯回國,父親對她說:“蘇聯專家撤走了,祖國急需科技人才。”
就這樣,聶力和一批留學生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這是我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她穿上綠軍裝,從實習員、技術員當起,走上了國防科研道路。
“老一輩在槍林彈雨里浴血奮戰打天下,建立了新中國。我們不能坐享父輩打下的天下,而要真正把自己當成新中國的建設者。”聶力帶著這樣的情懷,在領導國防科技事業的父親手下工作。無論做技術員,還是后來擔任重大科技項目組織者,她總是這樣激勵自己,并像父親一樣站在科研第一線。從七機部到海軍裝備部,到國防科工委,聶力參與領導了裝備最新科技成果的“遠望”號航天測量船、銀河億次機和其他軍用電子計算機系統等研制工作,取得一個又一個突出的成績。在國家重點國防科技工程項目——銀河—Ⅱ巨型機被中央軍委授予各種榮譽稱號時,她卻默默地退到了后面。
有本事、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就這樣不知不覺中茁壯成長。1988年恢復軍銜制,聶力成為國防科技界第一個被授予少將軍銜的女軍人。
是這些不計名利,埋頭苦干的軍中科技人才,為中國女性樹立了好榜樣。到1980年代中期,我國女科技工作者在從事科技工作的總人數中所占的比重為33%,遠高于美國的12.2%,日本的12.5%。同時,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女性走上了從軍報國之路。
1970年代女兵:一顆紅心
1965年全軍更換65式軍裝,陸、海、空和公安部隊一律佩戴全紅五角星帽徽和全紅領章,戴解放帽。“一身綠,三片紅”曾讓多少人魂牽夢繞。而許多青年女性走進軍營,大都像郭渝成、霍克萍、尹淑英一樣,有個標準特征:軍人家庭,參軍光榮。
郭渝成是以籃球運動員招入14軍的,最后卻畢業于第三軍醫大學。在準備分配時,卻接到奔赴對越自衛反擊戰前線的命令。她說,“作為軍人的子女,我肯定不能落后。在昆明軍區總醫院,我和老師共負責32名從戰場上搶救下的傷員的醫護理工作。有一次我為一名傷員取彈片時,因為藥品缺乏,麻藥只能打半支。可這名傷員卻說:姐姐,留給其他人用吧,我不用麻藥,能堅持……他說這話時,自己卻咬著牙痛得大汗淋漓。那3個月時間,在和平時期也許是短暫一瞬間,但在戰時,一時一刻都是那樣的漫長和刻骨銘心。”
只有當你自己生命美麗的時候,世界才是美麗的。戰時的經歷,讓郭渝成對生命異常地敬重。當她成為共和國第16位將軍時,健康已經成為她畢生的事業,從軍人保健到全民健康,伸延到社會每個角落,至今還在一線工作著。
當部隊家屬院的孩子都當兵了,尹淑英也報了名,1986年遼陽發大水,她參加了抗洪救險,她說,“當時水深到大腿根,喝的水都是黃色的,晚上睡在大禮堂通鋪,蚊子將腿和腳咬了100多個包,雖然苦,但作為軍人,在百姓遇災中貢獻力量,至今都讓我感到驕傲。”退休后,尹淑英返聘繼續做護理工作,服務軍人和地方百姓。
立志像父親一樣,做一名光榮的,還有霍克萍。入伍后,30多人睡在一個屋子,同吃同住同訓練,情同手足。3個月訓練結束,一套冬裝就磨破了,人瘦了,皮膚黑了,自己也長大許多,真正感受到一個小女孩到一個革命軍人的蛻變過程。霍克萍說,“我在部隊干了35年,2013年從解放軍316醫院退休,從津貼7.5元到現在退休工資1萬元;從‘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紅旗掛兩邊’的五角星、紅領章、棉布衣到現在與國際接軌的松枝綠、毛料軍裝,一天天見證著軍隊的變化,祖國的發展,我始終認為,軍服是我所有服裝中最美的,沒有之一。”
部隊培養了一個個有靈魂、有血性的鋼鐵之軀,有時候也柔情似水。共和國女兵們的榮譽感深入骨髓,不管前面如何艱險,她們都會義無反顧地走下去。是家規,也是軍風!
1980年代女兵:不怕吃苦
1985年,85式軍服裝備部隊,大檐帽,圓形“八一”徽和軍種肩章、領章取代了全紅五角星帽徽和全紅領章。1988年,全軍換發87式軍服,女軍人可搭配藏藍色西服裙,女軍官為雙排扣西服領,穿襯衣系領帶,封閉了數十年的領口終于打開,它的背后是國家和軍隊全新的開放意識。
參軍前,李昆蘭已經獲得了全國青年新長征突擊手、三八紅旗手、河南省勞動模范等榮譽,但當她前去老山慰問前線官兵時,看到潮濕、陰暗的貓耳洞,前線的艱苦完全超出自己想象,主動請求參戰,經總政和團中央特批入伍。
李昆蘭說,“我父親曾經擔任村干部,對我們幾個孩子要求很嚴格。高考落榜以后,我沒有氣餒,借擔任鄉團委副書記、縣經濟聯合社副經理等職,帶領鄉親們依靠科技共同致富,得到黨和政府的一些榮譽。1984年,我給老山戰士寄贈寫著‘祖國的英雄,無私的奉獻’的錦旗和日記本,一位戰士用罐頭盒紙回信說:‘你寄來的是后方青年對正在浴血奮戰的同齡人的理解和支持,我們感謝你!’讓我很感動,就到了老山,提出參戰,被批準后,作為‘老山蘭女子救護隊’衛生員,成了云南前線老山地區防御作戰中的一員。”
女子救護隊12名衛生員冒著槍林彈雨搶救傷員,李昆蘭和鐘惠玲是從戰火和傷亡中活著回來的一對戰友。
“模范衛生員”鐘惠玲是老山和者陰山作戰中,唯一獲榮譽稱號的女兵。剛參軍一年,鐘惠玲從話務兵抽調當衛生員,就上了戰場。收復老山的戰斗打響,看到很多傷員皮開肉綻,鐘惠玲里里外外戴了三層口罩,仍然擋不住濃濃的血腥味,幾度暈眩。但她硬著頭皮為傷員拆換繃帶、擦洗身子、協助手術,然后,取下口罩再也沒戴上,她認為這是對傷員的不敬;她不再怕血,手不再抖,因為她救護的都是自己的親人兄弟。無微不至的護理,讓18歲的鐘惠玲成了傷兵眼中的“戰地女神”。
直到今天,李昆蘭和鐘惠玲都沒離開醫療領域。一身戎裝體現了軍人的榮譽,是它經受了血與火的浸染,生與死的考驗。這就是共和國軍人,這就是共和國女兵。她們置之死地而后生,氣吞山河的氣勢,矢志不移地為國家和軍隊效力,為人民服務,至今不曾更改。
1990年代女兵:一專多能
1997年,97式軍服首先在駐港部隊試穿,陸軍以棕綠色為主色調、海軍以白色和藏青色為主色調、空軍以蔚藍色為主色調的三軍軍服顏色系列。軍服設計了軍種胸標、姓名牌、臂章、穗帶、帽檐花等服飾。
陳鳴鳴從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后,成為消防部隊的一名武警軍官。在部隊,她又攻讀了文學碩士學位,任江蘇省消防總隊《火警》雜志副主編,采、編、寫、排,從不落后別人。一線打拼,讓她成了消防實戰員、宣傳員,還加入了中國作協。
她說,“20年部隊生涯,留下深刻的軍隊履印,我為之自豪,即使出訪美國,和當地的民眾接觸,他們知道我的身份也會反應過來:這是一名中國軍人!頗為受到尊重。”
馬聯參軍,是圓兒時穿上“颯爽英姿,一身國防綠”的夢想。軍校畢業后,她就職于部隊老干部部門,在第一線為軍隊離退休老干部服務,28年軍旅生涯,把一個弱不禁風、愛哭鼻子的文弱書生,鍛造成了敢于攻堅克難的堅強女兵。
馬聯說,“十八大以后,軍隊編制體制調整改革,我離退休還有2年,就選擇了自主擇業。因為服務過軍隊老同志,當我走進社會,發現有那么多適合居家養老的服務和用品,第一個念頭就是,要把新時代的養老理念和服務通過自己的努力送進軍營,送到老首長身邊。去年建軍節,我走上了新的工作崗位,從事為老服務的事業,在為孝心打工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王璟的新兵下連,是去了通訊連總機班,每人要背熟1000多個電話號碼,包括各機關常用人員的辦公室號碼、私人號碼、首長和秘書的號碼。為保證聲音甜美,她們每天咬著筷子練微笑,為的是讓線路另一頭的用戶在通話時感受到春天般的溫暖。退伍后,王璟在央企從事老干部工作,部隊培養的良好軍容軍紀發揮作用,老同志遇到問題找她,她一開口,對方就把火氣降了一半。“我把他當首長看待,他也不能對我這個小兵不尊重吧。”王璟說,“其實,老同志們經歷豐富,大都善解人意,我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許多忠誠為國,一心為黨的好思想。”
2000年代女兵:不忘初心
2007年的07式軍服,將國旗、軍旗、長城、天安門等標識融入其中,女軍人的大檐帽改為弧線造型的卷檐帽。2015年,陸軍領導機關、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成立,全軍換發15式臂章和胸標。
劉昱汝在退伍晚會上唱的最后一首歌是《選擇無悔》:“再望一眼這熟悉的哨位,再摸一回這神圣的軍徽。”好多人哭了,但她沒哭。卸肩章的那一刻,她也沒哭。她以為,3年服役,揮揮手就可以告別。誰知道,“綠了軍裝淡了紅顏不悔少年游”的軍營歲月,隨著時間的逝去,卻一股勁地在她心中瘋長。
怎能忘記,曾剪短了頭發穿上了軍裝。
怎能忘記,曾離開了家住進了軍營。
怎能忘記,曾難舍難分的戰友!
怎能忘記,女兵們的青春和熱血!
她們的忠誠信念,融入了血脈,融進了心靈,融匯到祖國的山山水水。她們的堅定意志,伴隨著共和國不懼挑戰,勇往直前,無往而不勝地屹立于世界。八一軍旗,向您敬禮!
劉昱汝
參軍:2007年
部隊:原濟南軍區20軍
?機械化步兵第58旅
軍營:河南許昌
苗苗不管是經歷還是性格,都與電影《芳華》里她扮演的何小萍有著相似的地方。電影開始時,何小萍加入文工團,迫不及待地穿起軍裝拍照向家人炫耀,而大學畢業的苗苗考進了夢寐以求的總政歌舞團,也是全家人的榮耀。
記者:沒參軍之前,對軍隊是什么樣的感受?
苗苗:軍人很神圣,軍營很神秘,軍隊就是一個大集體,無論打仗還是生活,都有人幫,都有人扛,都讓人牽掛。
記者:穿上軍裝后,這種感受變了嗎?
苗苗:變了,那些感受都是別人的了,因為我也成了一名軍人,走在街上,渾身都是軍人的驕傲和自豪。就像《芳華》里那樣,要敬禮拍照給家人看,要珍藏軍裝照。父母跟我說話的口氣都嚴肅了,希望我在團里做好自己該做的工作,不負作為一個軍人的使命。
記者:軍隊鍛煉人,也培養人,你的成長語錄是什么。
苗苗:第一次跟團去邊疆慰問,有的地方車子到不了,要一路跋山涉水,想著自己只是一年幾次這么辛苦,而這卻是邊疆戰友們的日常。他們說到做到,一諾千金,哪怕需要付出再大的努力,也會拼命兌現自己的諾言,瞬間覺得自己做多少,都無法超越他們。在7年的部隊生涯里,給我的成長語錄就是:堅持自己,不言放棄,無愧于軍人的榮耀。
歡迎訂閱《中國老年》雜志
走近共和國之僑?
落地生根,
游子的心愿。
去國還鄉,
赤子們的情懷。
在近200個國家和地區,生活著6000萬華僑華人,他們一代代篳路藍縷,為世界創造了巨大財富。無論走多遠,他們念念不忘的,仍是祖(籍)國——中國。
孫中山說,“華僑為革命之母”,內亂外患的年代,華僑捐款捐物、出人出力,書寫一曲國破山河在的強大氣魄;
陳毅給東南亞華僑贈詩:“我住江之頭,你住江之尾,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新中國成立后,百萬華僑回國定居,投身社會主義建設;
鄧小平盛贊海外關系是個好東西,可以打開各方面關系。他鼓勵在國外生活的,加入所在國國籍,“不愿意加入的也不勉強,祖國有責任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有了這句話,改革開放引進的外資中60%為僑資,引進的外企中70%為僑企,引進的高層次人才中95%以上是華人,華商僑民造福桑梓,義無反顧;
習近平發出“一帶一路”倡議,沿線4000萬華僑華人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力量,齊心協力參與這項全球開放合作、共同發展繁榮的中國方案中。
共和國之僑拳拳愛國之心,無邊無涯。
僑心: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隔
北京,中紡里,國資委紡織老干部活動中心。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隔。”十幾位老同志在一間會議室,手拿歌譜,唱起了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歌。
這是紡織離退休干部局召開的2019年僑聯會議現場,到會的中央和國家機關僑聯副主席、國資委直屬機關僑聯主席林松及紡織離退休干部局黨委書記汪飛與大家一起歌唱《我和我的祖國》,歸僑、僑眷、僑務工作者用歌聲表達對祖國深深的愛。
周佳萍是國資委直屬機關僑聯副主席、紡織離退休干部局僑聯主席,她說,“不久前結束的‘第十次全國歸僑僑眷代表大會’,除了國內歸僑僑眷代表,110多個國家近700名海外僑胞也獲邀參會。習總書記等中央常委全部到場,顯示國家對僑的工作的重視。趙樂際代表黨中央致辭,肯定了僑的貢獻,希望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傳播好中國聲音,讓世界深入了解中國,助力祖國發展。他說,‘無論在哪里,無論走多遠,平安幸福永遠是家鄉親人的最大牽掛’,這些都非常鼓舞人,溫暖僑心。”
國運昌,僑運興,98歲的《中國老年》雜志顧問莊炎林對此感受最深。
莊希泉、莊炎林父子
與父親莊希泉先后擔任全國僑聯主席,父子皆僑領,這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莊炎林說,“中國改革開放,僑資和港澳臺資在祖國大陸的投資比重占實際利用外資的大半多。蘇聯一些經濟學家既羨慕又嫉妒,說他們如果也有遍居世界的愛國僑胞,那該多好!”
莊炎林先后在中國旅游總局、國務院僑辦任領導職務,負責招商引資,籌建國內首批高檔合資旅游飯店,是這位改革開放的“馬前卒”,成就了今天中國旅游業的輝煌。
印尼歸僑、中國煤礦文工團原團長瞿弘和,見證了新中國一步步走來的歷程。他說,“我出生在印尼蘇門答臘南磅,1955年作為少先隊員在中山公園中山堂向毛主席獻花。常年下礦區慰問演出,我也與各地煤礦工人成了很鐵的‘黑哥們兒’。”曾任中央國家機關僑聯副主席的他,感同身受國家對歸僑的關懷,設身處地地用自己的藝術激情,參與到祖國的建設當中。
印尼歸僑、中國煤礦文工團原團長瞿弘和,見證了新中國一步步走來的歷程。他說,“我出生在印尼蘇門答臘南磅,1955年作為少先隊員在中山公園中山堂向毛主席獻花。常年下礦區慰問演出,我也與各地煤礦工人成了很鐵的‘黑哥們兒’。”曾任中央國家機關僑聯副主席的他,感同身受國家對歸僑的關懷,設身處地地用自己的藝術激情,參與到祖國的建設當中。
在世界上,一些華人當上了總督、國會主席、州長、議員、市長。承載了一個民族的祈盼與追求。美國12萬一流科技人才中,華人占1/4。70年來,歸僑、僑眷中更是英豪輩出,僅“兩彈一星”功勛專家中,就有王大珩(日本歸僑)、王淦昌(德國歸僑)、鄧稼先(美國歸僑)、任新民(美國歸僑)、錢三強(法國歸僑)、錢學森(美國歸僑)、程開甲(英國歸僑)等擔負重任的科學家,黃大年、南仁東等僑界楷模和優秀群體不斷涌現,為我國國防尖端科技走在世界前列,做了杰出貢獻。
印度歸僑容志行,在中國足球隊曾經擔任邊鋒、前衛、中鋒等位置,當時有“志行風格”贊譽他高尚的體育道德。美國僑眷鐘南山,抗擊非典的領軍人物,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書寫著妙手仁心的醫者傳奇。馬來西亞歸僑林有聲,在抗美援朝時任志愿軍師參謀長,參與指揮上甘嶺等戰役,為祖國征戰沙場。梁思成是美國歸僑,他與夫人林徽因長期海外生活,卻一心鐘情中國傳統建筑和藝術。以他倆為主力的清華大學國徽設計方案被采納,是夫婦倆獻給新中國的最好禮物,也成了海外兒女向往祖(籍)國的驕傲。
中華傳統文化里心系故土的家國情懷,就這樣被這些精英們無限放大,充滿了神州大地,激勵了一代代中華兒女。
僑力:危難之時,挺身而出
“我們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和祖國有割不斷的地緣、情緣、血緣,時刻意識到祖國發展與我們息息相關,只有祖國強大了,我們的腰桿才更硬。”居住在新西蘭的杜世勇說。他是通過父母,將這段聲像通過網絡傳到紡織僑聯會議的現場。
與父母心連著心,與祖(籍)國情牽著情,是中華兒女百年來割不斷的生命紐帶。
日本歸僑谷建芬在國慶40周年時,用一首歌唱哭了10億中國人,那就是《今天是你的生日》。第十次僑代會上,谷建芬與科學家盧永根、企業家丁列明、腎臟病專家陳香美、基層僑務工作者張明容等10人被授予“中國僑界杰出人物”。
谷建芬說,“歌曲是時代的聲音,要給人奮進的激情和力量,這是自己畢生的藝術追求。”她寫給兒童《歌聲與微笑》,寫給青年《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寫給母親《媽媽的吻》,寫給全球華人《我是中國人》。從70歲開始,谷建芬從唐詩宋詞中選詞,譜寫成50余首《新學堂歌》,希望孩子們通過歌曲學習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從民族文化根源,追求濃濃的情感和旋律,正是習近平會見世界華僑華人社團時強調的: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會見第七屆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誼大會代表時說:共同的根讓我們情深意長,共同的魂讓我們心心相印,共同的夢讓我們同心同德,我們一定能夠共同書寫中華民族發展的時代新篇章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香美是朝鮮歸僑,我國腎臟病領域的領軍人才。汶川地震,她接到命令,第一時間連家都不回,一去就是50天;四川雅安蘆山地震,她再次背上行囊,連夜率專家組抵達震中;云南魯甸地震,她又出現在救災現場,對傷員進行傷情評估,確定治療方案。人們稱她為一線院士,她卻說:我既是醫生,也是軍人,對自己的要求和其他醫務人員不應該一樣。
赤子情懷,丹心報國,越是在危難之時,必挺身而出,血灑四方。
“海水流到哪里,華僑就漂到哪里。”中國人開始大規模移居國外,是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前夕。由于戰亂導致民不聊生,百姓紛紛離鄉背井出洋謀生,靠“三把刀(剪刀做裁縫,剃刀理發,菜刀做廚師)”艱辛打拼,倍遭歧視。但堅韌的中國人性格,他們頑強立足,慢慢地一點一滴積蓄,開始創業。抗戰爆發后,看到家鄉被人蹂躪,華僑群情激奮,他們在海外成立近千個抗日救國群眾團體,聲援祖國。
僑智:“一帶一路”的
建設者、貢獻者、受益者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共有記憶和精神家園
華人在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海外華文教育也越來越被所在國重視。華文學校如雨后春筍成長在世界各地。
祖籍云南的尚邦云是泰國華人,金三角地區美斯樂興華中學董事長。這位原國民黨殘軍93師的老兵對祖國的眷戀,超過人們的想象。他說,“生活在泰國北部三省90多個村落的中國人,每個村都有中文學校,校名大多叫崇華、立德、興華,學的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每當在電視里看到國際比賽,中國隊奪金牌、升國旗那一刻,我們都熱血沸騰,比同胞更多一種難言的感受。”
美斯樂是泰國、緬甸和老撾三國接壤的一個山區,當年國民黨殘軍敗逃至此安家,不為當地所容,為生存他們幾番征戰,雖保住了家園,但村頭也陸續豎起200多個墓碑,碑面全朝著一個方向,就是中國,那個回不去的家鄉,再也看不見、也無法盡孝的爹娘。
以前海峽兩岸隔閡,美斯樂的學生中學畢業后,都是送去臺灣讀高中,上大學。現在,他們也可以到昆明、廈門、北京上學了。國僑辦對興華學校等海外華文學校給予了很多支持,讓離鄉半個多世紀的人感受到祖國的溫暖。
尚邦云除了辦學,也在山中種植了幾片茶場,這些年又開發旅游業。他對“一帶一路”倡議做出了積極響應。海外華僑、華人在當地擁有一些優勢,熟悉住在國的歷史、民俗和法律,他想把少林寺引進美斯樂,讓到泰國觀光旅游的人更有看頭。
尚邦云說,“海外華人克勤克儉,希望自己的祖國強大。我們教孩子中國文化,就是讓他們知道,你的根在哪里。”
幾代華僑華人的不懈努力,讓當年“歧視標簽”變成了“自豪資本”。華文學校也吸引了許多當地人,以學漢語、學中華文化為時尚,以與華人交往為驕傲。
“老三屆”胡介國早年在上海做英語教師,1978年來到非洲的尼日利亞,從餐飲酒店業做起,逐漸成為當地成功的企業家,被封為尼日利亞一個部落的酋長,享有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隨時見州長和總統以及永久赦免權等特權。
2000年初,胡介國拿出4000萬元幫尼日利亞建起4所中小學。有人說他把錢“白扔”在貧民區,胡介國卻說,“4所學校每年可招收一萬多學生。這些孩子不僅能因此接受教育,而且他們都知道學校是中國人捐建的,會把對中國的良好印象留在心里。此外我每年都要給學校送去中國版英文書,讓這些孩子從小就了解中國的文化。這是關乎中尼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的事,比單純捐錢更有意義。”
全非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李新鑄在出席僑聯“十代會”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中企中資、華人華僑走進非洲,一個中國人至少能帶動非洲10個人的就業機會,實實在在的好處,讓非洲國家民眾感受到中國的真誠幫助,對‘一帶一路’是絕對支持!非洲的土地給華人華僑創造了發展機遇,我們也積極承擔起社會責任,與當地民眾建立了兄弟情誼。”
一次李新鑄與幾名僑領去贊比亞參加該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換屆理事大會,大批當地民眾前來夾道歡迎,充分顯示華僑華人在非洲民眾心目中的地位。
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發展也需要中國。4月27日在北京落幕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共簽署6大類283項合作、投資、融資等項目。作為“一帶一路”的建設者、貢獻者和受益者的華人華僑,又迎接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拳拳赤子心,殷殷家國情。”今年春節,中國僑聯主席萬立駿向歸僑僑眷和華僑華人拜年時說,“70年波瀾壯闊的歷程,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不僅成就了精彩的自己,也參與建設了新中國,參與推動了改革開放。身處新時代,踏上新征程,大家一定會乘勢而上,發揮所長,共擔復興大任,再創偉大奇跡。”
追逐夢想,永遠在路上。
走近共和國企業家
中國制造,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品牌”之一。
她一年生產500億件T恤衫、100億雙鞋、17.9億臺手機、3億臺電腦、2億臺空調、1.8億臺電視、9.2億噸鋼(占世界總產量51%)、22.1億噸水泥(占世界總產量55.9%)、36.8億噸煤(占世界總產量的47%)、2700萬輛汽車(相當于美國、日本、德國汽車產量的總和)……
在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產品的產量居全球第一。自強不息的中華兒女用勤勞的雙手,書寫了今天中國的繁榮。
我國幾千萬戶企業里,88%為民營企業。去年,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接受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媒體采訪時說,“民營經濟在整個經濟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新增就業的企業數量。”
從山村、街道小作坊起步的民營企業,只用了一代人的時間,就將一窮二白的中國變成世界最大和最具活力的制造業強國。這當中,深圳華為是國際最大通訊設備供應商,浙江吉利收購沃爾沃帶動自主品牌繁榮,北京聯想并購IBM、摩托羅拉成為世界電腦之王,四川新希望建立生物工程公司研究飼料轉化、育苗品種服務全球,江蘇沙鋼將工廠開到世界各地……
帶領大家從脫貧到致富,從走出國門到占領國際市場的,就是千萬名敢于探索、鍥而不舍的共和國企業家。
我們的企業家:利益、價值、責任
國家靈魂在于文化、哲學、教育
這段時間,75歲的華為總裁任正非比什么時候都熱。
中美經貿摩擦,美國政府極力壓制華為,但阻止不了華為在全球30個國家獲得了46份5G商用合同,5G基站發貨量超過10萬個,在建設超高速電信系統中,排名世界第一。
靠2萬元起家的華為,被任正非經營成國際最大的通訊設備供應商,業務遍及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30多億人口,怎是美國說制裁就制裁得了的。他們忘了,美國之外,還有廣闊的世界;華為背后,還有強大的祖國。
經受波折,任正非在接受央視采訪時,關注的不是華為,卻是國家的基礎研究和基礎教育。他說,“如果不重視教育,實際上我們會重返貧窮的。我們生產線上,20秒鐘一部手機從無到有,基本上沒有什么人。未來如果我們幾百條上千條的生產線完全是自動化的,所以我們的人的文化素質不夠,至少你沒受過大專或者大學以上的教育,你的英文也不好,計算機也不好,做工人的機會就不存在;一個國家強大的基礎是鐵路、公路、城市建設等硬設施,硬設施就是沒有靈魂的。靈魂在于文化、在于哲學、在于教育,一個國家有硬的基礎設施,一定要有軟的土壤,沒有這層軟的土壤任何莊稼不能生長。國家的未來就是教育。”
任正非祖籍浙江浦江縣,出生于貴州鎮寧縣,當過兵,在工廠做過技術員、工程師。1987年集資2.1萬元創立華為,先是代理香港的程控交換機,再就是研制自己的產品。因價格比國外同類產品低三分之二,他們從中國偏遠的農村做到了大城市,從中國做到了全球,成為世界級領先企業。
企業家一詞是從法語中借來的,原意是指“冒險事業的經營者或組織者”。與追本逐利的商人不同,企業家除了要創造利潤,更重要的是為社會創造價值。
徐鏡人創辦揚子江藥業,當年只是江蘇泰興口岸的鎮辦制藥車間,2014至2017年,揚子江連續4年榮登中國醫藥工業企業百強榜榜首。不搞多元發展、不盲目擴張、不上市融資……堅持質量第一的徐鏡人始終堅守醫藥主業,才有今天枝繁葉茂的揚子江藥業集團。他說,“做藥企要有抱負,要用為父母制藥、為親人制藥的理念去生產藥品,確保所有上市產品安全有效、質量可控。我們研發更多高質量、高療效的中藥藥品,為群眾大健康服務;開發藥材種植基地,帶動當地老百姓致富。”
揚子江藥業不上市,和華為的任正非、老干媽的陶碧華、娃哈哈的宗慶等傳統企業類似,看似保守,卻是踏踏實實打造百年基業。
2018年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這是習近平同民營企業家們親切交流。
1983年,徐增平從廣州軍區退伍,經商賣電器、地毯及農副產品。5年后,他移居香港,創辦創律公司。15年后,他以2000萬美元(實際花費1.2億美元)從烏克蘭買下“瓦良格”號航空母艦,改造成中國首條航母“遼寧艦”。
徐增平說,“蘇聯解體后,只完工70%的‘瓦良格’號停在烏克蘭造船廠銹跡斑駁,他們想要出售,海軍副司令賀鵬飛決定用民間力量來購買,最終確定了我。”
為了購艦,徐增平抵押自己所有資產去借錢、籌款、競標,到“瓦良格”號運回途中被扣、他國干涉、海上遇險等等,讓他一夜白了頭。面對層出不窮的磨難,他想到過放棄嗎?
“沒去考慮。”徐增平說,“哪個烈士和戰斗英雄,在行動之前會問,我該不該堵這個槍眼、炸了這個碉堡有什么獎勵?沒有商量!為什么?敵人的炮火在阻擋部隊前進,那還商量什么?你抱著炸藥包趕緊上去。”
“瓦良格”號最終來到了中國,不僅為我國研發航母提前了20年,還為國家節約了科研經費200億元人民幣。徐增平感嘆,“我雖然是經商了,但當過一天兵就永遠是軍人,受軍隊的教育,就講個奉獻。軍人,需要的是關鍵時刻迎上去拼刺刀的血性,是祖國需要你的時候永不退縮的擔當。”
企業家的本質是創新,而改革開放激活了中國人敢為人先、愛國敬業的企業家精神。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張維迎說,“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是否在發展,人們的生活是否在提高,社會是否和諧,最關鍵的是這個國家和地區人口中的企業家精神是否能得到有效發揮,企業家是否在從事創造財富的工作。
共和國的同齡人吳以嶺,是石家莊以嶺藥業公司董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對于這些名稱,他卻說:自己就是一個大夫。
出身中醫世家的吳以嶺,曾是河北省中醫院一名內科醫生,在為一位20多年冠心病老人開了幾副活血化瘀的方子不見效后,他決定用古籍中“瘀久病重可重用蟲類袪瘀搜剔”法,在方劑中加入水蛭、全蝎、蟬蛻等蟲藥另辟蹊徑,竟奇跡般讓那位老人的冠心病好轉起來。
仗著對中醫典籍的熟稔,吳以嶺陸續研發出治療心腦血管病的“通心絡膠囊”、治療心律失常的“參松養心膠囊”、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芪藶強心膠囊”等國家專利新藥。
吳以嶺說,“中醫藥流傳了幾千年,博大精深,但是我們對它的認識還不夠深入。當中醫藥的作用機制能夠闡釋清楚,當中醫藥能夠被世界廣泛認可,我們才對得起這國粹。”
雖然中國中醫藥產品已出口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中醫藥療效學標準卻尚未獲得國際認可,中成藥還沒有以藥品身份進入歐美主流發達國家。讓中醫藥真正“走出去”,打造只屬于中國的民族品牌,是這代企業家一直在努力做的事。
成功的企業家看未來比較遠,也比較準
成功的企業家看未來比較遠、也比較準。江蘇沙鋼集團董事局主席沈文榮是“改革開放40年百名杰出民營企業家”之一,他起步是在張家港一個軋花廠的軋鋼車間。改革開放之初,鋼門窗暢銷,但鋼窗料大鋼廠不愿生產,小鋼廠生產不了,沈文榮看準了這個市場。5年后,他們成為這一領域國內產銷量最高的企業。接著,他們與韓國企業合辦工程,收購德國鋼廠,把一個江南小作坊一路發展成世界500強企業。
衡水老白干最早可以追溯到有文字記載的漢和帝時期。1999年,衡水老白干釀酒集團原董事長張永增看到北京牛欄山酒廠通過順鑫農業進行資源整合,決定“借船出海”。在他的主導下,衡水老白干酒業與安平縣的一家大型畜禽養殖企業進行了整合,再將產業延伸至啤酒、飲料、飼料加工、陶瓷、建材等行業,使整個企業形成了國家倡導的循環經濟經營模式。
中國像以嶺、沙鋼、衡水老白干這樣的優秀企業紛紛崛起,僅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我國民營企業就有28家,成為推動我國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不怕吃苦? 不怕窮? 喜歡創業致富
小到牙刷、電池,大到汽車、飛機,中國企業接單就能造。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出身浙江臺州農家,他說自己第一不怕吃苦,第二不怕窮,第三喜歡創業致富。他19歲走村串戶給人拍照,20歲和兄弟合伙造冰箱,30歲開始造摩托,35歲造汽車。47歲收購瑞典沃爾沃轎車公司,使吉利從一個二線品牌一躍而成為自主品牌的代表。
喜歡異想天開的李書福,又盯上了飛行列車。他說,“我們下一步會在飛行汽車陸空一體化方面布局未來智慧立體出行,推動吉利汽車工業從汽車制造商向出行服務商轉型。”
盡管中國制造企業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中國貨物出口的40%、高科技產品出口的三分之二都是在華外資企業實現的。但他們已經開始發力,由“中國制造”往“中國智造”的路上邁進,而且一發不可收。
深圳市莆田商會永遠名譽會長、深圳市福美華金樓珠寶有限公司董事長翁德新,在而立之年離開家鄉莆田,走上天南海北的打金之路,后創辦了“福美華”品牌,到牽頭成立深圳市莆商擔保公司,為中國黃金珠寶行業領軍的莆商擴大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
他從2018年起推動“媽祖全球行”珠寶創意平臺,為中國的民族黃金珠寶品牌與媽祖文化融合走向世界鼓與呼。從田間地頭、街道里弄走出來的民營企業,因機制靈活、貼近市場而逐漸壯大。民生銀行、萬達、美的、京東、百度開始在國際上嶄露頭角,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民營企業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崗位,吸納了70%以上的農村轉移勞動力,也為社會穩定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職業領域,“金領”從事管理與技術工作,“白領”從事腦力勞動,“藍領”從事體力勞動,四川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給他培養的10萬鄉村技術人員和新型農民起名“綠領”。以飼料業起家,打敗外資品牌而揚名世界的他驕傲地說,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綠領一族”將成為金領和藍領羨慕的職業。
劉永好1982年搞養殖場創業,與他同一時代,王石的萬科集團、張瑞敏的海爾、柳傳志的聯想、牟其中的南德集團紛紛登上中國的舞臺。二三十年后,新希望在全球設立六七百家工廠,在美國成立了波士頓研究院,研究飼料的轉化,研究育苗的品種,發展智慧養殖。
劉永好說,“一個企業的真正能力,在于它是否能從社會變革和市場演進中汲取活力;一個企業的真正使命,在于它是否能為社會進步和市場升級輸出活力。”
自主創新,獨立創造,銀發經濟覓市場
目前,我國民營經濟從業人員3.57億,民營企業3000萬戶。
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講話中說,“改革開放40年來,民營企業蓬勃發展,民營經濟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是黨中央的一貫方針,這一點絲毫不會動搖。”
北京德貝植牙董事長陳金池在新聞中看到座談會的詳細報道后,十分激動,他說,“黨對民營經濟的高度重視,對民營企業的關心關愛,讓我渾身上下頓覺充滿了力量。”
德貝作為一家專業植牙機構,領創開展80至105歲高齡高難全口、半口即種、即用種植牙。去年在工信部、人民日報社舉辦的中國創新榜樣評選中,獲得“2018中國創新榜樣”稱號。陳金池說,“一口好牙,能讓人多活5年。我們從英國請醫生,引進瑞典的種植體,開業6年時間,已經服務了1.5萬客戶。德貝植牙之所以能夠做到不斷創新,源自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簡政放權、改善營商環境等政策的支持,才讓我們有了不竭的創新驅動力。”
加入健康產業的民營醫療避開綜合醫院的大而全,定位精和專,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新亮點。
以食品起家的娃哈哈集團創始人宗慶后,今年開始生產智能機器人了。他說,企業能夠健康發展是要不斷創新的,娃哈哈的國際化是從跟進創新、引進創新到自主創新。國家光經濟強起來不行,高新技術也要強,我們想在裝備制造業上有所發展。
當前,老年群體的需求日益受到社會和企業家的重視。“人老后腳型會發生變化,易患足弓塌陷、拇外翻等足部健康問題,而且老人的鞋要更加寬松不擠腳,好穿脫,鞋底要防滑耐磨,但我們通過調研發現,市場上很難買到這樣一雙鞋。”這成為張京康創立足力健老人鞋的初衷。幾年的發展,就讓足力健贏得了眾多老人的喜愛。可以說,張京康用實際行動重新定義了老人的穿鞋體驗。
致富思源、富而思進。近些年,民營企業家在全國實施光彩事業項目5.9萬個,安排就業1250萬人,公益捐贈1894億元,扶助2160萬貧困人口解決了溫飽。看準潮流、奮勇向前的共和國企業家們,在國家危難時刻,以實業救國;國家發展之際,以實業興國;國家繁榮時刻,以實業強國,推動著中國經濟向前發展,向遠方邁進。這就是中國企業、中國企業家、中國企業家精神。
走近共和國藝術家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在中國人的心靈深處,無不在潤物細無聲的吟唱中,被一首歌,被歌里“這是美麗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而打動,而振奮,而在家鄉遭受破壞、國家遇到危難時挺身而出。
這就是藝術的力量。
蘊含著民族精神和時代強音的文化藝術,每到重大歷史關頭,都因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與信念,為國運鼓與呼,帶領民眾沖鋒、前行,義無反顧。
新中國成立之初,周恩來總理提出“先文藝后外交”,用文化交流打破西方封鎖、擴大新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70年來,一代又一代共和國藝術家以滿腔熱忱,在藝術領域百花齊放,用一首首歌、一幅幅畫、一部部電影、一篇篇文學作品、一座座建筑……組成了中華文化藝術殿堂那滋養我們心靈、澆灌我們生活的幸福之源。
從2010年開始,中國成為全球文化產品出口第一大國。迄今,我國已與157個國家簽署了文化合作協定,已投入運營的海外中國文化中心30個、中國館14個,中央電視總臺海外整頻道用戶達4億戶,分布在全球168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藝術家們帶著文化自信,走上了屬于我們的文化強國之路。
藝術感染人,也鼓舞人
藝術的力量:抒發民族豪邁、人民心聲
臺灣作家龍應臺在香港大學演講,她問聽眾,你人生最早的啟蒙歌曲是什么?一位中年人回答,“是大學師兄們教的《我的祖國》。”龍應臺問,“怎么唱?”那人輕輕地唱了一句“一條大河波浪寬”,接著,意想不到的是,全場人跟著一起唱起來。
詞作者喬羽回憶為電影《上甘嶺》創作這首插曲時說,“新中國誕生了,每個中國人都憧憬著未來美好的生活,我想上甘嶺的戰士也是懷著這種心情上戰場的,那種感情是50年代人民大眾心里最美好的東西,我把它融進歌里,再現出來,人民就接受它。”
喬羽與臺灣的莊奴、香港的黃霑并稱“詞壇三杰”。他說一個沒有祖國的人,身后一無所有。古今中外,凡偉大的藝術家都是懷著赤子之心的愛國者。在他上千首詞作中,流傳最廣的就是歌唱祖國的部分。
他說,“我從青年寫到老年,可以說萬變不離其宗。雖然歌詞的名字各有不同,而主題只有一個,都是我的祖國!沒有變,也不會變。”
? ? ? ?喬羽寫歌,大都是用歌詞中的第一句作歌名,《讓我們蕩起雙槳》《人說山西好風光》《難忘今宵》《愛我中華》等無不如此,《一條大河》寫好后,劉熾為它譜曲,認為叫《我的祖國》更好。喬羽同意了,并推薦郭蘭英演唱。
生于山西平遙的郭蘭英,五六歲登臺就唱紅張家口地區,被稱為“晉劇里的梅蘭芳”。1946年八路軍來到張家口,郭蘭英第一次看到《白毛女》歌劇,哭得跟淚人一樣,下決心參加文工團去演《白毛女》。于是,郭蘭英從解放前唱到解放后,從戰爭時期唱到建設時期。“這是美麗的祖國”唱得氣勢磅礴,“是我生長的地方”唱得激情澎湃。2007年,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也特別選用這首歌曲搭載。
每個中國人的家鄉,都會有一條河流穿歌唱祖國:我們的血脈,我們的根過,那是我們的血脈,那是我們的根。無論何時,無論何地,聽任何一首關于祖國的歌,我們都會熱淚盈眶。
年屆60歲時,郭蘭英舉家南遷廣州禺番,辦起了藝術學校,她說,“開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間休息時我在走廊里遇見了周總理,他問我,‘蘭英啊,你現在能唱能演,將來年歲大了之后干什么啊?想過沒有?’我當時可以說生活在幸福之中,根本沒想過這個問題,總理去世之后,我才恍然大悟,明白總理說的話了。所以告別舞臺之后,我就辦了民族民間藝術學校,把我的經驗傳下去。”
歌唱祖國,建設家鄉,扶持下一代,老一輩藝術家薪火相傳的是藝術,更是做人的風骨。
2008年退休的胡松華,心里放不下的仍是跑了一輩子的邊疆。他說,“當前有個新詞叫‘公益’,其實這些事情我們從新中國成立前就在做。”
胡松華1950年代初參加中央民族訪問團到邊疆訪問、調研。從那時開始,他深入西南,跋涉天山南北絲綢之路,翻越唐古拉山進藏……56個民族他接觸過48個,向20多位專家級民族歌手拜師求藝。他告訴記者,“沒有這些民族歌師和他們所傳承的民族歌唱藝術的滋養,我絕不會有今日的成就。稱少數民族莫如稱兄弟民族。”
1990年代,胡松華夫婦變賣了北京鼓樓附近的四合院,歷時3年,行走邊疆14萬里,攝制了12集藝術片《長歌萬里情》。拍攝此片的緣由,他說,“我就是為了答謝幾十個民族母親用生活和藝術的乳汁哺育我們,是她們用不爭春的野花給我們鋪設了走進藝術殿堂乃至走向世界的七色長毯。”
用作品抒發祖國的豪情、民族的豪邁、人民的心聲的還有郭淑珍、李光羲、谷建芬、德德瑪、施光南、劉秉義、李谷一、楊洪基、關牧村等一大批歌唱家、音樂人。他們一生奔走跋涉,發掘傳統文化與風貌,以腳步丈量祖國山河的巍峨與遼遠,在心中涵括華夏,在新時期用嶄新的故事,踐行著自己不變的追求。就像喬羽說的:我希望積極的,樂觀的,向上的精神和內容成為整個中國社會的主流。
他們就是最好的引領者。
演繹經典? ?謳歌英雄模范? ?彰顯時代精神
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說的是李雪健這樣的人。
李雪健胸前佩戴著一枚國徽,那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慶的紀念品,他說這就是他心目中的名牌。從焦裕祿、楊善洲到甘祖昌、魯迅,李雪健演繹的一個個楷模,成了所有演員的榜樣。
2016年,李雪健在電影《老阿姨》中,扮演新中國剛成立不久就解甲歸田的甘祖昌少將,回到家鄉江西蓮花縣坊樓鎮沿背村帶領百姓修橋修路,恩澤十里八鄉的故事。電影讓人落淚,電影后面共產黨人的初心使人激昂。
李雪健說,“這部片子是在文藝座談會紀念一周年開的機,老阿姨龔全珍還參加了開機儀式。劇組每個人手上有一本老阿姨寫的《我和老伴甘祖昌》,書中有一句話:甘祖昌將軍的精神是他們家的傳家寶,這個傳家寶就8個字:老老實實,勤勤懇懇。你想他的一生,從一個農民的孩子到最后當上了將軍。因為身體不好,組織老照顧他,他看著戰友都在做貢獻,心里著急,就找了一個最適合他的地方,返回老家當農民,你看他是不是個老老實實的人。身體這樣了,他還帶著農民修水庫、栽樹、種莊稼,你看他是不是勤勤懇懇。我們怎么可能不去發揚他,繼承他。我想呼吁,少喊口號,多做一些實際的。”
一個人只有一個人生,一名演員卻能經歷、感受很多人的人生。李雪健從藝40多年,獲得過近50個獎項。他曾說,苦全讓焦裕祿受了,名讓我李雪健得了。但他還說,演善良的人物,怎能不去崇敬、向往善良?
于藍、秦怡、田華、王心剛、謝芳、祝希娟等等影響幾代人的藝術家,不僅僅是靠技巧塑造角色,更是讓自己的靈魂貼近人物的靈魂,在生活上知足常樂,對藝術創作精益求精。
李雪健說,“我懂得焦裕祿,那一代人中像他這樣的人不少,滿懷熱忱,受苦受累,勤勤懇懇,腳踏實地,不謀私利,一心全在工作上,想著讓大伙都過上好日子。我就是想在銀幕上把那一代人肯定下來,要用自己實際行動來堅守。也許我們能力有限做不好,但是你摸摸良心,你做了沒有?”
2001年,李雪健被查出患了鼻咽癌,在病痛中,他卻用微笑去給病友們加油鼓勁。榜樣給他力量,他又把榜樣傳遞四方。
見風貌,見境界。86歲的游本昌也不甘落后。
近日,乘坐北京至蒼南的G163次高鐵的游本昌,下車時給乘務員如下留言:“今天我這個高鐵常客竟然有了一種新的感受!首先列車員能為我任何時間用餐,按時送達后又為我撕去包裝(預知我的難處),當列車長經過時正值我用完飯,知我心意后竟主動將餐具端走(我以為她應該喚列車員做這事)。這些細節表現都給了我新鮮的感受!這就是高鐵的新氣象!肯定是學習的成果,不禁要為你們贊美一下!我們每個人都是互相服務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人人都能享受美麗中國的美好!”
游本昌扮演的濟公,是80后和90后的記憶,濟公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樂善好施等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生活中的游本昌,已經很難將自己與濟公分開。
上中學時,游本昌得到過學校私人贊助的慈善助學金,大學又得到了人民的助學金,他覺得自己是被有愛心的人、被人民培養長大。他說,“在我工作后,得到了很多領導和老一輩藝術家的幫助和關心。當年到上海演啞劇,上海聾啞協會每天買很多票來支持我。”這些人和事對游本昌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回饋社會,報答社會就成了他一世的行為準則。
退休后,游本昌在北京給史家小學的孩子義務排演多部舞臺劇。他在朝外街道辦事處設立一個游本昌工作室,每到春節等節假日,就會帶領著自己的團隊和街道一起組織晚會,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傳達正能量。
每當聽到有地方受災受難,游本昌都會主動跑到街道捐款。“暖心關照西部兒童行動”游本昌已經連續參加了多年,捐錢、捐物或是義賣都少不了他。游本昌說,“公益伴隨著我的一生,也是教育了我一生。實際上做公益是感恩人民大眾對我的哺育、培養,一輩子做這一件事情就足以。”
游本昌2012年主演的話劇《弘一法師:最后之勝利》已經公益演出100多場,不僅在國內演出,而且還走向了國外。他說,“在中國近百年的滄桑歷史中,留下了眾多愛國知識分子為國家民族而發憤圖強,精勤不息的身影,他們滿懷著熱血與宏愿或東渡日本或西行歐美,學成歸來后為祖國的獨立富強和文明而上下求索,弘一大師正是他們中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們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的一面旗幟。他面對日寇不惜以身相殉的愛國精神,都是極為感染人、鼓舞人的。作為戲劇工作者,矗立在我們心中的使命,就是要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展現真善美,啟迪心靈,凈化靈魂,這些老藝術家人老不失戎馬志,余熱生輝,以激情與活力,塑造著不同人的一生,去實現著自己價值和尊嚴。
書寫大地:掂量自己筆管里的良心
“文化”是“人文化成”一語的縮寫。
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從文學創作到文化遺產保護,是作家馮驥才經歷兩三代人居住的天津老城將要被拆除,他爭分奪秒去搶救,最終卻失敗了之后決心去做的一件事。這一做就是20年。
馮驥才說,“只有當人類進入現代社會,才會把前一歷史階段的文明視作遺產而倍加珍惜。”先知、先覺、先行,是大家對馮驥才的印象。他牽頭建立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對民間文化進行地毯式搜集整理,目前已經收集到的史詩、敘事詩、神話、故事、歌謠、諺語等18億字,成為國家重要的文化財富。在他影響下,山西后溝村、河南朱仙鎮、河北蔚縣、貴州苗寨、福建土樓等全國6819個村落列入國家級“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我們文明的歷史創造里,有民族文化的基因,有傳統的價值觀。這些東西現保留多少,我們后代會享有多少,是時代必須承擔的使命。馮驥才的作品里,全是這些愛、恨、奔走、著急。都是對生活、對社會、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他說,“我是一個跟時代共命運、跟共和國共命運的人。我們不能逃避,不可能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我們總要追究自己,總要去掂量自己筆管里邊的良心。”
馮驥才在一首以《路》為名的詩中寫道:這是一條時而歡樂、時而痛苦的路,這是一條布滿荊棘的路……但我決意走這樣的路,因為它是一條真實的路。
藝術家堅守社會的進步與文明,是他們天生注定的責任感與無法忘懷的憂國憂民。
文化中的“文”是“記錄,表達和評述”“,化”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曾經與馮驥才一起“共享過那種相濡以沫溫暖”的原文化部部長王蒙,在“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大講堂”上,用閱讀經典方式,講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哲學思想,并賦予其時代內涵。
為期2年的“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大講堂”活動,主要面向中央和國家機關離退休干部。開展一年多來,通過專家主講,引導老同志認識我國人口老齡化基本國情,樹立積極、樂觀、向上的老齡觀。文化生活的豐富,對保持身心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傳統文化是我們的精神寶庫。
85歲的王蒙在講座上講《論語》《孟子》《道德經》和《莊子》,他旁征博引、深入淺出,精彩連連。2017年,王蒙出版《王蒙談文化自信》一書,坦言自己不是傳統文化方面的專家,書里只能提供一些學習心得。他說,“我確實是有點著急,中央政府從未像現在這樣談文化這么多、這么廣泛、這么重要,自命為文化人或被認為是文化人的我們應該有所回應——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什么?特點是什么?為什么可以做到文化自信?為什么不能不自信?我就是希望能夠起到扶正、補缺、去邪的作用。”
閱讀經典有助于進一步認識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使我們對于經典的認知與新時代、與生活實踐相聯系,從而實現傳承、發展與創新。對此,王蒙體會更深,他說“,閱讀經典,依靠古已有之的各種注疏,同時獨立思考,自己判斷,把書上的說法與自己的人生經驗結合比照,從生活中接近經典,從經典中理解生活,自有心得,其樂無窮。”
他說,“我們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對自己文化更新轉化、對外來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適應全球大勢、進行最佳選擇與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謀求發展的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說,“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的老藝術家深知優秀文化的傳承于家國的意義,他們到社區、進校園、入軍營、去邊疆,播撒著藝術的種子,傳遞著理想信念之光,樹立起一座座時代豐碑!
走近共和國百姓
百代興盛依清正,千秋基業仗民心。
70年來,在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各盡其能,各顯其力,在邊疆、在海島、在牧場、在雪原,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靠著堅忍不拔、鍥而不舍的開創精神,用自己的雙手,將一窮二白的中國,變得一天比一天富強,一天比一天美麗,一步步邁向萬眾向往的小康社會。
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勤勞勇敢的我們是新中國建設的參與者、見證者,也是貢獻者、享受者,更是傳播者、頌揚者。
國慶來臨之際,我們走到天南地北的百姓中間,傾聽他們的聲音,感受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我們一起去贊美這段輝煌,銘記這個時代。人民有信心,國家才有未來,才有力量。
天南地北,一起祝福我們的祖國
邊疆村民? 載歌載舞慶節日
張玉蘭,78歲,黑龍江省遜克縣奇克鎮邊疆村村民。“跳起優美的俄羅斯踢踏舞,帶著精美的俄羅斯套娃,敬祝我們偉大的祖國民族奮進大團結,國興家和永安樂!”這是70周年國慶來臨前,張玉蘭通過《中國老年》雜志表達自己的祝福,也是邊疆人民最淳樸的心愿。
奇克鎮邊疆村與俄羅斯阿穆爾州波亞爾科沃鎮隔江相望,是黑龍江右岸俄羅斯后裔最密集的村落,也是我國第一個被正式命名為“俄羅斯族”的少數民族村。
邊疆、俄羅斯風情、荷花池讓邊疆村旅游聲名遠播。每年歷時一周的俄羅斯族的“巴斯克節”,男女老少都穿上艷麗的服飾,走訪慰問,擁抱親吻。這一周,當地的俄羅斯族群眾、華俄后裔和來自各地的游客聚在廣場,一起撞彩蛋、打列巴,載歌載舞歡慶節日。
張玉蘭說,當年上海知青曾在邊疆村上山下鄉,他們對生活、戰斗過的地方難于割舍,時常回來看望,一起回憶過去歲月,感慨今非昔比的變化。
與祖國東北相對的西南邊境,云南瑞麗75歲的盧仙興的幸福是等著四世同堂,與老伴兒張正綱一起慶祝鉆石婚。
盧仙興是騰沖人,18歲被當特殊人才招到瑞麗,教當地人編斗笠等手工藝,改變當地人的經濟面貌,從此,她再也沒離開這座中國邊關抗戰文化名城。
盧仙興說:“我來時,瑞麗只有3萬多人。在勞動的過程中,我與分配來瑞麗的同鄉張正綱相識、相戀,最終走到一起。1966年春節,我倆用舊報紙裝裱草片籬巴房,用一塊印花的淺藍色塑料布,在竹制的書桌上,花了幾十塊錢買來春城煙、花生、瓜子和糖果,舉辦了我們簡單的婚禮。”
50多年,夫妻倆風雨同舟、相濡以沫,一起走了過來。對于70年國慶,張正綱非常感慨,他說,“我們欣逢盛世,有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有孝順的兒孫,有相扶相依的快樂生活,最主要的,我們心頭還有個大期盼,一是期盼中國夢早日實現,盼望著還能在昆瑞高鐵的車廂里坐上一坐;二是期盼四世同堂,重孫們能為我倆慶祝鉆石婚。”
北美崔哥:回家的感覺真好
家住王府井的崔寶印,是地道老北京。他1988年去了加拿大,后去美國,以脫口秀風靡網絡、紅透美國、加拿大,被稱為“北美崔哥”。
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北美崔哥在酒吧里看到美國人眼里的羨慕,第一次感覺背后的國家不一般。他說,如果說2000年到2008年中國的崛起是一小步一小步,那么從2008年到現在,我感覺就是噌地一下,在世界上站起一個巨人。”
北美崔哥去紐約,看到街頭的大屏幕上,是中國廣告;到波音公司參觀,門前旗桿上的萬國旗中間是中國國旗,導游跟他說,“波音最大的買家,是中國。”他說,“我身邊好多和我年齡差不多的華人,他們在美國當高管,當總裁,突然都把大衛、湯姆等英文名廢了,直接就叫中國名。在今天的美國,讓人知道你是從中國來的,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
在北京見到北美崔哥時,他說:“走在美國的大街上,看見舞獅子的人群,看見了許許多多的中國人的臉,才知道我國國慶節了。這時,義勇軍進行曲響起,眾人不由自主跟著唱起來。我也跟著小聲唱,走著,唱著,我看見一面耀眼的五星紅旗,在那一瞬間,突然覺得故鄉就在身邊,親人就在身邊,自己兒時的回憶,又回到了心里,頓時眼淚就下來了,”
年輕時,北美崔哥說自己有個性,見什么都看不慣,看什么噴什么。他說,“那時聽《我的中國心》‘洋裝穿在身,我心里依然是中國心’,我說那真假,我要是出了國,我一定不想家,我還肯定不想回來。現在,一聽到國歌,就好像離開家太久,突然想家,想老媽。回家的感覺真好。”
住在日本東京池袋的櫻井道子,把工作了25年的中國當祖國。她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時候回到日本,但女兒仍在中國,她是東京北京兩頭跑。國慶前夕,記者約她談談感受,她給記者發來微信,說新中國成立70年的日子里,《中國老年》封面有張老紅軍或者革命根據地老區人民英勇支前的照片多帶勁兒。
她說:“我覺得《中國老年》應走出國門,面向世界。優秀的炎黃子孫遍布世界,華人在國外艱苦卓絕的創業、奮斗精神,要讓國人知道,特別是讓年輕的一代去了解、繼承。”在手機上學劉少奇《共產黨員修養》,給日本朋友轉發中國70年建設成就,給中國朋友轉發在日本的華人生活現狀,櫻井道子成了日中友好的傳播者。50多年前的學生,在她回北京時紛紛前來看望,沒來的也通過微信表謝師恩。
櫻井道子說:“作為一個日本人,學生沒有忘記我,家長沒有忘記我,許多中國朋友也沒有忘記我,我更加深深地熱愛中國。能為日中兩國人民的友好和諧增加一份力量,是我最大的愿望。”
新疆伊犁河谷,是63歲的朱健曾經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戰友奮斗青春的地方。
朱健所在的團部駐扎在尼勒克縣轄區。尼勒克系蒙古語,意為“希望、新生命”,朱健說,“當兵時,我每月有6元津貼,部隊允許士兵一個月有半天時間到縣城購物。1970年代初,尼勒克縣城很小,哈族、維族、漢族和睦混居,只有幾百戶人家,十幾分鐘就轉完了。縣城邊有寬闊的河流,河邊是一望無際的濕地,成片的蘆葦,野鴨悠悠地游弋。”
多年以后,朱健邊敘述記憶中的尼勒克,邊抱憾當年根本沒有旅游的經濟條件和意識去欣賞它的美。直到被藝術家、旅游者、徒步者發現尼勒克天堂般的風景,給它命名“唐布拉百里畫廊”后,重回故里,才發現尼勒克已經是一個嶄新、現代、漂亮的小縣城。
朱健說:“70年前,20萬軍人和他們的后代作為開拓者,將相當于6個英國面積的戈壁、荒漠,變成了綠洲、良田、工廠、城市。父輩們吃盡了苦,才沒有讓我們這些后代再受苦。今天,我們銘記這些開拓者,是時代的良心,也是民族應有的素質!”
伊犁河谷:開拓者夢開始的地方
我國有世界最長的2.2萬公里陸地邊界線。由于自然和歷史等原因,我邊疆地區大多經濟發展較慢,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一直重視邊疆人民生活的改善,從初期的特殊幫扶,建
設時期的照顧和傾斜,到改革開放以后的中央支持與對口支援,讓邊疆人民享受到國家發展的豐碩成果。這也是一批又一批的援疆人,在祖國邊疆建功立業鑄就的新時代豪邁詩篇。
如今,飛速發展科技也拉近了邊疆與內地的距離。尼勒克縣衛健委今年為縣人民醫院和13家鄉鎮衛生院搭建遠程視頻會診平臺,使偏遠地區百姓不再顛簸勞累外出就醫,實現了家門口看病。
國慶前夕,尼勒克縣種蜂場阿克吐別克村10歲的葉力夏提·吐爾,因突發全身皰疹伴發熱而病情加重,縣人民醫院向北京協和醫院緊急求助,3600公里外的北京專家經過30分鐘網上會診,確定治療方案,加上兒科醫生的精心護理,患兒很快康復出院。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家衛健委主任馬曉偉表示,全國所有的三級甲等醫院都開展了遠程醫療服務,覆蓋全國所有的貧困縣醫院,正在向鄉和村一級延伸。
烏贊鎮村民張清福說:“有了遠程醫療,專家明確告之我們哪些病能在當地解決,哪些病必須到大醫院救治,這樣不僅省事,而且省下了看病的交通費、住宿費、就餐費等,減輕了家庭的經濟壓力,也減少了我們等待就診和長途轉院耽擱的時間,感謝黨和政府。”
重回延安? 老醫務工作者初心
80歲時,王敏清參加了中組部、中宣部等部門邀請在延安工作過的老同志“重返延安”活動。他說,“全國33位老同志前往革命圣地延安,我是原衛生部唯一的老同志,也是參加這次活動年紀最小的。”
王敏清曾為毛澤東、張聞天、鄧小平等中共元老做醫療保健工作。離休后,有人跟他開玩笑,說你這個保健局長,不能只管大官,只管保健自己,別忘了是人民養育了你。王敏清聽了,很受震動,他說:“這種心情時刻在鞭策我,從退下來那一天起,我就盡自己所能,參加社會保健活動,為領導人做保健的經驗,可作為百姓們保健借鑒的知識與經驗,去宣講健康知識。”
服務社會、服務老年人群,這位老醫務工作者再次“創業”,多次獲得各個部門頒發的老年保健突出貢獻獎。
小時候,王敏清在延安生活了8年。在這里,不僅學習了文化知識、還學會了紡棉線、織毛衣、打草鞋、種菜等生活技能。在參觀棗園及南泥灣,見到久別的紡車,他即興坐在馬扎上,紡起棉線來,雖然離當年紡線已相隔了66年,仍熟練自如,線紡得又細又勻。
他說,“重返延安,我驚訝地看到,當年一座座黃土山頭如今變得綠油油的,許多馬路也變為水泥路了,兩旁二三十層的高樓接連不斷。到了老百姓家,當年只能吃小米飯,而今都吃上了白面、大米飯了。雖然還有住土密洞的,但卻干干凈凈,有了玻璃窗……延安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一切都使我們這些延安老同志感慨不已。”
70年來,革命老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2017年,井岡山市在全國率先脫貧。今年5月,習近平來到江西,看看鄉親們的生活有沒有改善,老區能不能如期脫貧摘帽。
于都縣梓山鎮潭頭鄉退伍軍人孫觀發,是紅軍烈士后代,他說:“總書記來到我家里,看了廚房、臥室,連廁所都看了,還問我們吃的油是不是自己生產的,用的液化氣多少錢,廁所好不好用,和我們聊天,好像是老熟人一樣。”
與新中國同歲的孫觀發,妻子患病去世后,欠下了幾十萬元債務。在黨和政府精準幫扶下,孫觀發一家人去年收入7萬多元,家人有在外打工的,也有在家門口就業的,一家人走出了貧困的陰霾。
一項項惠民之舉,一筆筆援助資金,一樁樁利民實事,讓老區人民有了盼頭,有了希望。孫觀發說:“看病有醫保,建房、改廁有補貼,購買農機也有補貼。現在村里鳥語花香,家家戶戶接上了自來水,用上了衛生間,住上了新房子,芝麻開花節節高,今后日子會更好!”
人民教師:桃李天下心駐祖國
安徽和縣卜陳學校老師葉連平年輕時曾經在美國駐華大使館工作,會說英語,曾被懷疑是美蔣特務下放23年,1978年開始從教,1989年退休。他說,“趕上這么好的時代,不談過去,要往前看。我希望我的最后一口氣是在講臺上呼出去的,而不是在床上。”自費開辦家庭課堂“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輔導學生1000余名。
堅守是葉連平給他祖國的最好告白。
我國有6600多萬鄉村學生,把他們培養成才,是全國846萬鄉村教師的光榮職責,還有像葉連平這樣不息的“鄉村燭光”,照亮鄉村孩子的光明之路。
葉嘉瑩17歲隨丈夫去臺灣,1960年代赴北美講學,1976年,當她長女與女婿在一場車禍中同時罹難后,突然領悟到,“把一切建立在小家小我之上,不能成為一個終極的追求和理想。”她要回國教書,把余熱交給國家,交付給詩詞,把古代詩人的心魂、理想傳達給下一代。1979年,她收到了中國教育部批準她回國教書的信,后受聘于天津南開大學。2018年,葉嘉瑩入選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最具影響力的外國專家名單,榮獲年度“最美教師”稱號。
她說,“結婚不是我的選擇,去臺灣也不是我的選擇,去美國也不是我的選擇,留在那么美好的加拿大溫哥華不是我選的,這是命運。只有回國來教書是我唯一的、我一生一世的自己的選擇。”為支持古典文化研究,她將自己的全部財產3568萬元捐出。國慶前夕,葉嘉瑩在回國執教40年紀念會上說:“如果我幸而身體能夠恢復健康,我一定加倍努力工作,把真正的吟誦整理出來,為國家為后代的人留下這個中國幾乎失傳的吟誦。”
黨和國家對教育工作非常重視,1985年設立了教師節,標志著教師受到全社會的尊敬。
92歲的何廼桐說,“教師不是職業,它是一項事業。在職時要教出成績,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托。退休后,也要以教師形象影響身邊人。”
何廼桐是北京和平北路學校退休教師,退休后,在永安里街道做青少年培育工作,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上喜歡的文藝課程。喜歡攝影的何廼桐,給學校的老師同學拍,給街坊鄰居拍,給賣菜送報的人拍,然后花錢將洗好的照片免費送給大家。還交待家在外地的人,把照片寄回家,常給家里打電話報平安。
新中國教育70年的發展,廣大教師為之傾注了無數心血和汗水。一輩子教書育人,何廼桐桃李遍世界。她說,“子女們陪我到國外去看一看,透過外國人眼中看到祖國的強大,由衷地祝福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吉祥!
中國老年電子期刊由《中國老年》雜志社榮譽出品
中國老年雜志新媒體運營中心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