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西
鼓
樂
體
驗
異
域
風
情
5、鼓樂現狀
4、表演特點
1、簡要介紹
2、歷史起源
3、發展沿襲
1
什么是西安鼓樂
西安鼓樂是陜西省地區的傳統音樂。 西安鼓樂是我國古代音樂的重要遺存,它特有的復雜曲體和豐富的特性樂匯、旋法及樂器配置形式成為破解中國古代音樂藝術謎團的珍貴佐證;它大量的傳譜曲目豐富了中華音樂文化寶庫,將為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2006年,西安鼓樂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介紹
在古長安及周邊地區,尤其是秦嶺北麓的眾多寺廟和道觀,這些廟、觀的廟會活動和多家民間樂社是西安鼓樂得以生存的基礎。
西安鼓樂:也叫陜西鼓樂,是流行在西安一帶的大型吹打音樂,其樂曲在結構上與唐大曲有相近之處,所用的樂譜與唐宋時流行的燕樂半字譜也有承繼關系。
西安鼓樂,是迄今為止在我國境內發現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樂種之一,脫胎于唐代燕樂,后融于宮廷音樂,安史之亂期間隨宮廷樂師的流亡而流入民間。
簡要
介紹
歷史
起源
1
歷史淵源
追溯其歷史淵源,從結構、樂譜、曲名、使用樂器等方面分析,與唐代燕樂中的大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根據資料的分析考察,西安鼓樂有可能源于唐,起于宋而興于元、明,盛于清,經過幾千年的實踐與發展,特別是明、清以來戲曲音樂的影響,逐漸形成丁一套完整的大型民族古典音樂形式。
2
演奏形式
長安鼓樂至今保存著最傳統的鼓樂演奏形式、結構、樂器、曲牌及譜式。現今各長安鼓樂社使用的樂譜,依然是古代的半字譜,全為手抄傳本,依然保留有明代的傳本。有的音符,與敦煌莫高窟發掘的唐樂譜相同。綜觀整個樂曲名稱,保留著唐、宋、元、明、清各種曲牌,可以說是一部中國音樂發展史。
3
史家考證
據音樂史家考證,在唐朝安史之亂期間,宮廷的樂師流落民間,唐代燕樂也隨之流傳民間。長安鼓樂脫胎于唐代燕樂,大氣、莊重、高雅,曲目豐富,結構完整、曲調優美,具備宮廷音樂的特征,與一般的民間音樂大相徑庭。
4
曲譜曲目
現存清乾隆二十八年西安鼓樂手抄譜珍藏本的譜字與宋代姜夔十七首自度曲所用的譜字基本相同,由此證明這一珍藏本歷史久遠,是明清以來已漸在全國失傳的俗字樂譜。
1
坐樂
坐樂,顧名思義,是在室內圍繞著桌案坐奏的,曲調是一種有固定結構的套曲,即"花鼓段坐樂全套"和"八拍鼓段坐樂全套",坐樂常常是藝人們比賽技藝的場合,稱為"斗樂"、"對壘"、"支桌子"、"擺開",所以坐樂較為精致,手法亦甚多樣。
2
城鄉坐樂分別
坐樂大致可以分為城鄉兩種,城市坐樂叫"八拍坐樂"或"耍鼓段坐樂",農村坐樂則叫"打扎子坐樂"。前者用笙、笛、管、雙云鑼,還曾用過箏、琵琶,打擊樂器有坐鼓、戰鼓、樂鼓、獨鼓、大镲、大饒、鉸子、煽子、大鑼、馬鑼、引鑼、木梆子,編制約十二三人;農村坐樂或有若干樂器調整,依條件而定。有些地方農村的坐樂,吹奏樂器用到十幾人以上,打擊樂器更多,"川家伙"(鼓樂傳統打擊器)和"蘇家伙"(從秦腔引進的打擊器)用到幾十人之多,造成神人震撼、山川蕩氣的宏大音響,風格亦因之不同于城市坐樂。
3
鼓樂社
盡管古代城內長安鼓樂社的成員多為生意人,但傳統上鼓樂社非常清高,自娛自樂,不受雇于人,只給樂社及其家屬的白事奏樂。當然也有例外的時候,當年楊虎城陵墓從重慶遷回西安時,許多鼓樂社前往車站迎接。
發展
沿襲
西安鼓樂是以打擊樂和吹奏樂混合演奏的一種大型樂種,內容豐富、樂隊龐大、曲目眾多、結構復雜,是中國古代音樂乃至世界民間音樂發展史中的奇跡。
長安鼓樂分僧、道、俗三個流派,各派有著不同的風格。?
相傳,道派為城隍廟道士所傳,而僧派由一毛姓和尚所傳,演奏者多為市民,亦有道士、僧人。僧派中的一部分,因長期掌握在農民手中,不斷吸收民間音樂,逐漸和僧派有了區別,形成俗派。?僧派悠揚敞亮,道派平和閑雅,俗派熱烈濃郁。但不論哪一種派,其演奏形式都是兩種,即行樂和坐樂。行樂,顧名思義,即在行進中演奏,拌以彩旗、令旗、社旗、萬民傘、高照斗子等,樂器用高把鼓、單面鼓、小吊鑼、鉸子、供鑼、手梆子、方匣子等打擊樂器和笛、管、笙若干;用高把鼓的,又叫"高把子",風格溫雅莊重;用單面鼓的,又叫"亂八仙",風格活潑悠揚。行樂有時還有"歌章",內容與祈雨有關。
僧道俗三個派別
鼓
樂
文
化
俗派因在農村,其活動受農業生產季節影響,一般在農閑時參加民俗性活動儀式,如祭年、迎神賽會、朝山進香、收獲后慶賀豐收。僧、道派因經商的多,平時日落店鋪打烊后,藝人們聚集到四合院自娛自樂。本社廟會期間,他們全體出動,竭盡全力,晝夜演奏,而不取分文。遇有其他鼓樂社廟會,它們也會熱情的前往耍曲,烘托氣氛。沿途他們吹吹打打,在市民面前展現他們的技藝。最熱鬧的當數陰歷六月初一的終南山南五臺古會合六月中旬的城內西五臺古會。期間,各鼓樂社紛紛前往演出,觀眾摩肩接踵。每年這兩個時候,可以說成了鼓樂匯演。時常出現"同壇"(音),即斗樂、賽樂,兩支鼓樂隊你一曲我一段比賽,看誰演的曲目多,演得好。
表演
特點
西安鼓樂以竹笛為主奏樂器,分為"坐樂"和"行樂"兩種演奏形式,"坐樂"是室內樂,吹奏樂器有笛、笙、管,擊奏樂器則有坐鼓、戰鼓、樂鼓、獨鼓、及大鐃、小鐃、大鈸、小鈸、大鑼、馬鑼、引鑼、鉸子、大梆子、手梆子等擊奏樂器,有時還加上云鑼。
西安鼓樂多在每年夏秋之際(農歷五月底至七月底),為了慶賀豐收在各地舉行的鄉會、廟會上演奏,演奏者為各村、鎮組織的"鼓樂社"以及大寺院、大廟宇的鼓樂樂隊。西安鼓樂的演奏形式有坐樂、行樂兩種。
1.坐樂
室內演奏的鼓樂藝術形式,坐樂是有嚴格的固定的曲式結構的大型民間組曲,全曲由頭(帽)、正身、尾(靴)三部分組成,民間藝人稱呼這種結構形式為"穿靴戴帽"。
所用樂器以笛為主,配以笙、管有時加用雙云鑼(雙扇二十面鑼,十音,專門用于演奏尺調樂曲,特別是配合清吹演奏時,演奏者左右手開弓,技巧較復雜)。 鼓有坐鼓、戰鼓、樂鼓、獨鼓四種。其它打擊樂器有大鐃、小鐃、大鈸、小鈸、大鑼、馬鑼、引鑼(亦稱"開口子")、鉸子、大梆子、手梆子等。
坐樂又分八拍坐樂全套和俗派坐樂兩種。
八拍坐樂全套由僧、俗兩派樂社演奏,主要以坐樂第一部分頭(帽)中的頭匣、二匣、三匣段落所用鼓段均為《八拍鼓段》而得名,城隍廟樂社的八拍坐樂全套多用雙云鑼演奏尺調樂曲。其結構特點(坐樂前部):
帽:開場鑼鼓,起。身:匣頭匣(八拍鼓段);耍曲;二匣(八拍鼓段);耍曲;三匣(八拍鼓段);清吹。尾:壘鼓,退鼓。
俗派坐樂在樂曲結構上除不用花鼓段、別子兩種體裁的樂曲外,它的主要特點是開場鑼鼓部分全部應用大件打擊樂器,如戰鼓、大鐃、勾鑼等,氣勢渾厚,情緒熱烈。曲子"打扎子" (又稱"前扎子")部分,是俗派坐樂中特有的體裁,善用多首不同調性的樂曲聯綴演奏,曲間插入鑼鼓段,曲調生動、活潑,富有生氣。
2.行樂
行樂比坐樂簡單,它的演奏以曲調為主,節奏樂器只起伴奏、擊拍作用,多用于街道行進和廟會的群眾場合。
行樂又分同樂鼓(又稱高把子)、亂八仙(又稱單面鼓)兩種演奏形式。?
鼓樂現狀
西安鼓樂是我國古代音樂的重要遺存,它特有的復雜曲體和豐富的特性樂匯、旋法及樂器配置形式成為破解中國古代音樂藝術謎團的珍貴佐證;它大量的傳譜曲目豐富了中華音樂文化寶庫,將為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發展發揮重要作用。由于現代強勢文化的侵蝕,原西安鼓樂賴以生存的民間人文環境如民間廟會等正在逐步消亡,其生存土壤正在消失,加之老藝人相繼謝世,后繼乏人,西安鼓樂瀕臨滅絕,亟待搶救和保護
西安鼓樂的樂譜,據五十年代所知,就有七十多本,其中署明抄寫年份的,有十六本,除何家營一本署作"唐開元五年六月十五日立"待考外,其余各本中抄寫年代最早的是西侖樂社保存的《鼓段、賺、小曲本具全》,注有"大清康熙二十八年(1659年)六月吉日置"。
同樂鼓所用樂器除笛、笙等管樂器外,打擊樂器以使用高把鼓、鉸子、小叫鑼(疙瘩鑼)、貢鑼、手梆子的伴奏以形成自己獨有的風貌。樂曲節奏平穩,速度徐緩,情調典雅,多在僧、道兩派樂社中流行,俗派坐樂不演奏。亂八仙是以使用笛、笙、管、云鑼(方匣子)、單面鼓、引鑼、鉸子、手棒子八件樂器而得名。亂八仙演奏曲目廣泛,凡是坐樂中的怪板抒情樂曲,如鼓段、耍曲、套詞、北詞等曲調均可演奏。特別是坐樂中的耍曲《搖門栓》、《捧金杯》、《得勝令》、《石榴花》、《香山射鼓》、《十拍》、《十六拍》、《五十眼》、《歌沙》 (即《銅鼓》)等,大都來源于民歌小調或器樂曲牌,樂曲短小,旋律優美,情緒歡快,很受群眾歡迎。?西安鼓樂的調式為七聲音階,他所用的調依據五度相生律而得,常用的四調稱之為:六調、尺調、上調、五調。主奏樂器笛子常用的有宮調笛、平調笛、梅管調笛三種。
西|安|鼓|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