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警察學院出版社
制作人:閆儀諾
研究恐龍指南
一:封面
二:目錄
三:引言
四:恐龍時代
五:物種比較
六:走進恐龍時代
七:封底
現在的人類想要看到恐龍只能夠通過大屏幕或者去博物館里看恐龍化石,因為這種生物在好幾千年前就滅絕了。然而依然有人認為這種物種并沒有完全滅絕,它們之中有部分幸存了下來,后來進化成其他種類的動物,現在的地球生態圈基本是哺乳動物的“天下”,無論是在陸地上還是海洋里亦或是天空中,我們隨處都可以看到哺乳動物的身影。然而這一現象在6500萬年前的地球上是不存在的,因為那時候地球正被恐龍“統治”著。根據眾多考古研究發現,恐龍最早出現在2.2億年前,然后在大約6500萬年前就從地球上消失了。至于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目前被廣泛接受的說法是小行星撞擊地球。考古學家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地區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隕石坑,它的直徑達到了10公里左右,同時它也是地球上最大的隕石坑。因此支持小行星撞擊論的人認為這顆隕石坑就是導致恐龍滅絕的那顆小行星造成的。然而也有不少人懷疑,一顆直徑10公里的隕石撞擊在地球上是如何引起全球范圍內的災難呢?至今仍未有可靠的說法來進行說明,以至于有人認為部分恐龍或許從那次災難中幸存了下來。如果恐龍幸存了下來,為什么現在地球上不見它們的蹤影呢?對此有觀點認為,其實地球上很多地方的傳聞多少都和恐龍有關。例如眾所周知的尼斯湖水怪,一開始是一位來自英國倫敦的醫生威爾遜在路過尼斯湖的時候拍攝到一張奇怪的照片,照片中出現了一只奇怪的生物,它有著長長的脖子和較小的頭。雖然它和現在所有的動物都不像,但是和一種名為“蛇頸龍”的恐龍長得十分相似。
引 言
1、三疊紀:三疊紀(英語:eTriassic),是公元前2.5億至2億年的一個地質時代,它位于二疊紀和侏羅紀之間,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三疊紀的開始和結束各以一次滅絕事件為標志。雖然這段時間的巖石標志非常明顯和清晰,其開始和結束的準確時間卻如同其它古遠的地質時代無法非常精確地被確定。其誤差在正負數百萬年。
恐龍時代
2、侏羅紀:侏羅紀(Jurassic)是一個地質年代,介于三疊紀和白堊紀之間,約公元前1億9960萬年(誤差值為60萬年)到1億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侏羅紀是中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于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雖然這段時間的巖石標志非常明顯和清晰,其開始和結束的準確時間卻如同其它古遠的地質時代,無法非常精確地被確定。
恐龍百科
3、白堊紀:白堊紀(英語:Cretaceous Period)是地質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個紀,開始于1.45億年前,結束于6600萬年前,歷經7900萬年。是顯生宙的最長一個階段。這時期,大陸被海洋分開,地球變得溫暖、干旱。最大的恐龍出現時期,許多新的恐龍種類開始出現,恐龍仍然統治著陸地,翼龍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動物統治著淺海。最早的蛇類、蛾、和蜜蜂以及許多新的小型哺乳動物也出現了。被子植物也出現于此時期。
物種比較
恐龍主要分為:肉食性恐龍、草食性恐龍、雜食性恐龍。為方便研究,恐龍可分為鳥類和非鳥恐龍,其中,非鳥恐龍只生活在中生代。
提起恐龍,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霸王龍。沒錯,生活在6500萬年前的霸王龍是有史以來最大,也是最為兇猛的陸地食肉恐龍。但是隨著科學家們的探索,人們對恐龍有了更為為全面的了解。那么你知道食肉恐龍的種類有哪些嗎?它們之中誰又是最厲害的?
恐龍百科
1:霸王龍霸王龍毫無疑問是世界上最兇猛的食肉恐龍,其平均身長就有12.2米以上,咬合力最強可以達到24萬牛頓,非常可怕,正是這樣強悍的能力讓它多次出現在影視作品之中。2、異特龍異特龍誕生于晚侏羅紀時期,其體型龐大,食肉衛生,性格極其兇猛,能夠捕食比自己體型大的物種。
大型頭顱,厚實頭盾,種種性狀都顯示出三角龍代表了角龍科恐龍演化的巔峰
3、鯊齒龍
鯊齒龍誕生于白堊紀晚期時期,因為牙齒和鯊魚相似
而的此名,這種恐龍的體型很龐大,成年鯊齒龍的身
長能夠達到14米以上,在當時是非洲地區最強悍的掠
食者,幾乎沒有物種是它的對手。
十大肉食恐龍排名
恐龍百科
4、棘龍棘龍誕生于白堊紀中晚期,屬于目前已知體型最龐大的食肉恐龍,成年棘龍身長最長能夠達到20米,重26噸以上,電影《侏羅紀公園3》中就曾出現過和棘龍相關的元素。5、蠻龍
蠻龍誕生于侏羅紀晚期,在全球多個地區都有分布,
它有著“侏羅紀的霸王龍”這樣的稱號,體型龐大,性
格兇殘,攻擊性非常的強悍。
6、南方巨獸龍
南方巨獸龍生活在1億到9600萬年前白堊紀的南美洲
阿根廷,擁有強大的咬合力和極快撕咬速度以及如同鋼刀一樣鋒利的牙齒,陸地動物里咬合力僅小于霸王龍。
7、諸城暴龍
諸城暴龍誕生于在白堊紀晚期,在我國的山東地區就曾發現過諸城暴龍的化石,根據相關資料得知,諸城暴龍的身長在12米以上,有著極其鋒利的鋸齒,肌肉群也很發達,能夠輕松咬碎獵物的骨頭。
8、奧沙拉龍奧沙拉龍誕生于白堊紀時期,其化石主要發現在巴西地區,這種恐龍主要捕食水中生物和腐肉,但如果到了旱季,就會攻擊其它的恐龍,性格是非常兇殘的。9、迅猛龍迅猛龍身形矯健,具有強悍的奔跑能力,也因此在捕食獵物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且爪子極其鋒利,如同鐮刀一般,能夠輕松撕開獵物的皮膚。10、特暴龍特暴龍生存于晚白堊紀的亞洲的蒙古和中國,位于食物鏈的頂端,是一種頂級掠食者,可能以大型恐龍為食,例如鴨嘴龍類的櫛龍或是蜥腳類的納摩蓋吐龍。
恐龍百科
百度小百科十大肉食恐龍排名10、特暴龍,9、西雅茨龍,8、食蜥王龍,7、魁紂龍,6、南方巨獸龍,5、霸王龍,4、撒哈拉鯊齒龍,3、馬普龍,2、蠻王龍,1、棘龍。
霸王龍即雷克斯龍,生存于白堊紀末期的馬斯特里赫特期(MAA)距今約6850萬年到650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后的非鳥類的恐龍種類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霸王龍是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它稱得上是食肉恐龍進化的巔峰,擁有巨大的體型、最強壯的身軀、最聰明的大腦,這些優勢集合在一起足以秒殺其他品種的恐龍。但從身長上來看,其實大部分的食肉恐龍都可以超過霸王龍,但其在咬合力和肢體力量上卻極具優勢,這也是霸王龍能成為頂級霸主的原因所在。
恐龍百科
霸王龍介紹
十大食草性恐龍排名
1、利琳龍 利琳龍是一種生活在羅紀早期的大型食草恐龍,身高不高,但脖子較長,主要以蕨類植物和高處樹葉為食,牙齒雖然不鋒利,但視覺靈敏,反應速度也快。2、賽查龍賽查龍是一種生活在白堊紀晚期并有著強壯重甲的食草恐龍,腦袋較大,身體被厚重甲片和尖刺覆蓋,尾巴呈骨棒狀,可以用來抵御攻擊。3、巨椎龍 巨椎龍也叫大椎龍,主要生活在侏羅紀早期,在十大食草性恐龍排名中排第三,身體較長,擁有鋒利的爪子,可以用來防衛或者進食,另外,值得一說的是,因為它們恥骨比較靠前,所以行動起來也很輕盈。
4、美甲龍美甲龍也叫梅甲龍,是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甲龍科恐龍,主要以各種樹葉植物為食,因為頭頂、以及身體的兩側長著尖刺,也有很多人認為美甲龍就是賽查龍。5、多刺龍多刺龍是生活在7000萬年前白堊紀世時期的恐龍,主要群居在樹林之中,雖然前肢較短,但后肢很長,頭上長著的角也可以當作防護使用,能夠保護自己的腦袋在戰斗中不受到傷害。6、凌齒龍凌齒龍是一種生活在1.2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的大型食草恐龍,體型較長,嘴喙鋒利,能夠輕易的咬斷樹干枝葉,而且后肢較長,奔跑速度也快。
恐龍百科
7、果齒龍果齒龍是有美國考古學家發現的一種小型恐龍種類,也是目前已知最小的非鳥恐龍,大小跟松鼠差不多,另外,果齒龍也是一種雜食恐龍,不僅吃一些植物,而且還吃昆蟲這些小型動物。8、腕龍腕龍是生活在侏羅紀晚期的群居食草恐龍,是世界最大的十大恐龍之一,脖子較長、牙齒也鋒利,能夠輕易的咬斷高處的各種樹干和植物,而且腕龍也是胃口比較大恐龍,每天要吃接近一噸的食物。
9、雷龍雷龍是主要生活在侏羅紀時期的群居恐龍,雖然在十大食草性恐龍排名中排第九,但它的性情比較溫和。脖子比較長,但腦袋較小,身軀相對龐大,走路聲音也比較大,主要以各類低植被為食。10、三角龍三角龍也叫碎嘴龍、三犄龍,主要生活在白堊紀晚期,也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體重最重可達12噸,外觀有點像犀牛,另外,雖然三角龍在十大食草性恐龍排名中排第十,但它的戰斗力也很強,能夠殺死世界十大最著名恐龍之一的霸王龍。
恐龍百科
恐龍百科
三角龍介紹
【三角龍屬Triceratops】:拉丁學名為“三角的蜥蜴”之意,通稱三角龍、三觭龍·演化譜系:蜥形綱-恐龍總目(Dinosauria)-鳥臀目(Ornithischia)-角足亞目(Cerapoda)-角龍下目(Ceratopsia)-角龍科(Ceratopsidae)- 開角龍亞科(Chasmosaurinae)-三角龍屬(Triceratops)·生存年代和分布:白堊紀晚期,距今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分布于北美洲,化石發現于馬斯特里赫特階地層,化石產地與暴龍完美吻合。另外,三角龍屬是所有恐龍最晚出現的恐龍種類之一,但卻是白堊紀晚期數量最多的恐龍,因為化石之多、所以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
【形態特征】·體長與體重:三角龍的身長被估計有7.9到9米長,臀高為2.5到3米,體重估計約達6到12噸,由于巨大的頭顱占了很大比重,所以比同長度的恐龍壯碩許多倍,都是一群胖子~
恐龍百科
三角龍介紹
·頭顱骨:大眾的目光總聚焦在它們的三根角,其實三角龍最顯著的特征是它們的大型頭顱,不僅 重,而且是所有陸地動物中最大之一,頭盾可超過2.5米,占體長1/3,“三頭身”大胖子實錘。而擁有已知最大型的陸地動物的頭顱骨的動物,也是角龍科的成員——泰坦角龍,頭顱長達2.9m。
·額角與鼻角:頭顱的口鼻部上方有一根鼻角,以及一對位在眼睛上方的額角,額角可長達1米,并且會隨著三角龍的成長而發生形態變化。(a)幼年時向上凸起,(b,c)青年時開始往后翹,(d)成年時角的根部開始向前彎曲,導致額角如翻轉的S型,(e)老年時向下彎。·頭盾:頭顱后方則是相對短的骨質頭盾,某些個體的頭盾邊緣有多個頸盾緣骨突。并且三角龍的頭盾是完全實心的無洞孔結構,可以很好的保護它們的頸部。而大多數角龍科成員的頭盾都帶有洞孔且薄,遠不如三角龍的頭盾般堅固。大型頭顱,厚實頭盾,種種性狀都顯示出三角龍代表了角龍科恐龍演化的巔峰。
恐龍形態
恐龍時期
走進三疊紀
三疊紀時大多數地球上的大陸形成一塊巨大的大陸:盤古大陸。
三疊紀的名稱是1834年弗里德里希·馮·阿爾伯提起的,他將在中歐普遍存在的位于白色的石灰巖和黑色的頁巖以及其間的紅色的三層巖石層統稱為三疊紀。今天,三疊紀被分成更多亞層。三疊紀時的氣候炎熱干燥,這形成了現在可以看到的當時留下來的典型的紅色沙石。當時季節分明,有強烈的雨季。在兩極比較潮濕溫和。
標志三疊紀的典型的紅色沙巖說明當時的氣候比較溫暖干燥,沒有任何冰川的跡象。當今一般認為當時在兩極沒有陸地或覆冰。因為當時地球上只有一個大陸,因此當時的海岸線比今天要短得多,
時遺留下來的近海沉積比較少,只有在西歐比較豐富。因此三疊紀的分層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帶的生物化石來分的。
由于三疊紀以一次滅絕事件開始,因此其生物開始時分化很厲害。六放珊瑚亞綱是這時候出現的,第一批被子植物和第一種會飛的脊椎動物(翼龍)可能也是這時候出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烏龜——原顎龜也出現在三疊紀晚期。第一批魚龍出現了。
簡介
恐龍形態
恐龍時期
三疊紀的開始和結束各以一次滅絕事件為標志。雖然這段時間的巖石標志非常明顯和清晰,其開始和結束的準確時間卻如同其它古遠的地質時代無法非常精確地被確定,其誤差在正負數百萬年。三疊紀的名稱是1834年弗里德里希·馮·阿爾伯提起的,他將在中歐普遍存在的位于白色的石灰巖和黑色的頁巖之間的紅色的三層巖石層統稱為三疊紀。今天,三疊紀被分成更多亞層。標志三疊紀的典型的紅色沙巖說明當時的氣候比較溫暖干燥,沒有任何冰川的跡象。今天一般認為當時在兩極沒有陸地或覆冰。因為當時地球上只有一個大陸,因此當時的海岸線比今天要短得多,三疊紀時遺留下來的近海沉積比較少,只有在西歐比較豐富。因此三疊紀的分層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帶的生物化石來分的。
由于三疊紀以一次滅絕事件開始,因此其生物開始時分化很厲害。六放珊瑚亞綱是這時候出現的,第一批被子植物和第一種會飛的脊椎動物(翼龍)可能也是這時候出現的。三疊紀時的氣候炎熱干燥,這形成了現在可以看到的當時留下來的典型的紅色沙石。當時季節分明,有強烈的雨季。在兩極比較潮濕溫和。
發源歷史
恐龍百科
名字來源
日本首先將希臘文“Trias”譯為三疊紀,中國地質界沿用了這一名稱。此期形成的地層稱為三疊系,代表符號為“T”。三疊紀分為早、中、晚三個世。生物變革方面,陸生爬行動物比二疊紀有了明顯的發展。古老類型的代表(如無孔亞綱和下孔亞綱)基本絕滅,新類型大量出現,并有一部分轉移到海中生活。原始哺乳動物在三疊紀末期也出現了。由于陸地面積的擴大,淡水無脊椎動物發展很快,海生無脊椎動物的面貌也為之一新。菊石、雙殼類、有孔蟲成為劃分與對比地層的重要門類,而筳及四射珊瑚則完全絕滅。爬行動物在三疊紀崛起,主要由槽齒類、恐龍類、似哺乳的爬行類組成。典型的早期槽齒類表現出許多原始的特點,且僅限于三疊紀,其總體結構是后來主要的爬行動物以至于鳥類的祖先模式;恐龍類最早出現于晚三疊世,有兩個主要類型:較古老的蜥臀類和較進化的鳥臀類。海生爬行類在三疊紀首次出現,由于適應水中生活,其體形呈流線式,四肢也變成槳形的鰭;似哺乳爬行動物亦稱獸孔類,四肢向腹面移動,因此更適適于陸地行走。
原始的哺乳動物最早見于晚三疊世,屬始獸類,所見到的化石都是牙齒和頜骨的碎片。三疊紀時,晚二疊世幸存的齒菊石類大量繁盛起來,中、晚三疊世的大部分菊石有發達的紋飾,有許多科是三疊紀所特有的。菊石的迅速演化為劃分和對比地層創造了極重要的條件。雙殼類也有明顯變化,晚古生代的種類只有很少數繼續存在,產生了許多新種類,并且數量相當繁多。尤其在晚三疊世,一些種屬的結構類型變得復雜,個體也往往比較大。由于三疊紀的環境與古生代不同,非海相雙殼類逐漸繁盛起來。裸子植物的蘇鐵、本內蘇鐵、尼爾桑、銀杏及松柏類的植物自三疊紀起迅速發展起來。其中除本內蘇鐵目始于三疊紀外,其它各類植物均在晚古生代就始有了發展,但并不占重要地位。二疊紀的干燥性氣候延續到了早、中三疊世,到了中三疊世晚期植物才開始逐漸繁盛。晚三疊世時,裸子植物真正成了大陸植物的主要統治者。
恐龍百科
氣候
代表三疊紀的典型紅色砂巖向我們表明,當時的氣候比較炎熱干燥,沒有任何冰川的跡象,那時的地球兩極并沒有陸地或覆冰。地球表面的地理分布決定了各地的氣候,靠近海洋的地方自然是比較濕潤而草木茂盛,但是由于陸地的面積十分廣闊,使帶濕氣的海風無法進入內陸地區,大陸中部便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沙漠,所以陸地上的氣候相當干燥,這進而使得較耐旱的蕨類品種及不過分依賴水繁殖的針葉樹逐漸在這些地區取得了競爭優勢。
陸地
三疊紀的陸地三疊紀時期的地球與現今的地球截然不同,只有一塊大陸,這塊大陸被稱為泛古陸,即大岡瓦納古陸。勞拉西亞古陸包括了今日的北美洲、歐洲和亞洲的大部分地區,岡瓦納古陸則包括了非洲、大洋州、南極洲、南美洲以及亞洲的印度等部分地區。
不過到三疊紀中期,泛古陸開始出現分裂的前兆,在北美洲、歐洲中部和西部、非洲的西北部均出現了裂痕。
海洋
泛古陸之外的地表上是一片一望無際的超大海洋,這個海洋橫跨兩萬多千米,面積大小和今天的所有海洋的總面積差不多。而且由于當時地球上只有一個大陸,因此當時的海岸線比今天要短得多。三疊紀時遺留下來的近海沉積比較少,并且大多分布在如今的西歐地區,因此三疊紀的分層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帶的生物化石來確定的。
恐龍百科
世界三疊紀地層對比見表1(世界三疊系與中國三疊系對比簡表)
生物年代地層分類和對比:18世紀末葉至19世紀中葉,世界三疊系的生物年代分類標準,逐步地在東阿爾卑斯地區建立起來。這就是在奧地利和意大利境內的下三疊統維爾芬階或斯西提階,中三疊統安尼階、拉丁階、上三疊統卡尼階、諾利階和瑞替階。這些階的層型,在奧地利的梯羅爾州維爾芬附近,恩斯河流域和意大利的多洛麥特山等地。20世紀以來,三疊系的生物年代分類研究更為詳細。主要涉及下三疊統的分階,二疊-三疊系界線,瑞替階的歸屬和各階的含義厘定等。經過深入研究,德國型與阿爾卑斯型三疊系的生物年代對比也比較明確。
地層世界的三疊系廣泛分布于、和的邊緣海域、及各類拼貼上,也見于大陸內部的內陸盆地內。按照沉積相特點,國際上通常分為海陸交互相的德國型三疊系、海相的阿爾卑斯型三疊系和陸相紅層的英國型三疊系。有的學者又提出特提斯南緣淺海相的塞伐狄克型三疊系和北方海域的北極型三疊系等。這些類型實際上側重于反映歐洲地區的一般情況。此外,還有亞澳地區的陸相含煤三疊系等類型。
恐龍百科
裸子植物的興盛時代
三疊紀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后現代生物群開始形成的過渡時期。海洋無脊椎動物類群發生了重大變化,內生、游泳的軟體動物—甲殼動物群落取代表生、固著的腕足動物—海百合群落而成為海洋中的優勢群落;六射珊瑚取代四射珊瑚,并迅速發展,遍及全球。與古生代相比,雙殼類和菊石類也多屬新發展的種類,菊石多具有復雜的紋飾和菊石式縫合線。三疊紀時,脊椎動物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中,槽齒類爬行動物出現,并從它發展出最早的恐龍,三疊紀晚期,蜥臀目和鳥臀目都已有不少種類,恐龍已經是種類繁多的一個類群了,在生態系統占據了重要地位因此,三疊紀也被稱為“恐龍世代前的黎明”。與此同時,從獸孔類爬行動物中演化出了最早的哺乳動物—似哺乳爬行動物,但是,在隨后從侏羅紀到白堊紀長達1億多年的漫長歲月里,這批生不逢時哺乳動物一直生活在以恐龍為主的爬行動物的陰影之下,直到新生代才成為地球的主宰。
三疊紀早期植物面貌多為一些耐旱的類型,隨著氣候由半干熱、干熱向溫濕轉變,植物趨向繁茂,低丘緩坡則分布有和現代相似的常綠樹,如松、蘇鐵等,而盛產于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幾乎全部滅絕。
恐龍百科
滅絕事件
三疊紀以一次滅絕事件結束,尤其對海洋生物來說它的摧毀慘重:牙形石滅絕,除魚龍外所有的海生爬行動物消失。腕足動物、腹足動物和貝殼等無脊椎動物受到巨大沖擊。在海洋中,22%的屬,大約一半的種消失。這次滅絕事件并非在所有地方的摧殘程度都一樣。在有些地方幾乎它沒有任何影響。在其它一些地方實際上所有的迷龍和大多數合弓類動物都消失了。許多早的恐龍也均滅絕,而那些發達一些的恐龍卻幸存了。許多槽齒目動物也都滅絕了。幸存的植物包括針葉類和蘇鐵。這次滅絕事件的原因還不清楚。在2.08至2.13億年以前盤古大陸開始分裂,這導致了強烈的火山運動,這是地球大陸形成后最強烈的火山運動了。其它可能的原因有全球性的氣候冷卻或隕星。加拿大魁北克的一處隕石坑曾一度被認作是這次滅絕事件的起因,但后來的調查認為這個隕石坑是在2.14億年前形成的,比三疊紀的結束早了120±20萬年,因此不太可能是這次滅絕事件的直接原因。
甚至連滅絕的確切時間也不十分確定。一些研究認為實際上當時有兩次滅絕事件,其相隔時間是1200至1700萬年。這次滅絕事件為恐龍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機會。恐龍在此后的1.5億年中是地球上最主要、種類最多和數量最大的動物群。2022年,中國、西班牙的古生物學者在西班牙2.37億年前的三疊紀地層中發現一塊古植物化石。它既有類似裸子植物的外表,又有類似被子植物的結構特征,科研人員將之命名為“三疊紀跨界者”。疊紀跨界者的‘球果’的‘苞鱗’幾乎完全包裹住了其腋部的胚珠,僅在腹面還留有一條小縫,這意味著它對胚珠的包裹程度還沒有完全達到被子植物的程度。‘三疊紀跨界者’是目前裸子植物中最接近被子植物的種類,很可能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間的過渡類群。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植物》上。
恐龍百科
走進侏羅紀
侏羅紀(Jurassic)是一個地質年代,界于三疊紀和白堊紀之間,約公元前1億9960萬年(誤差值為60萬年)到1億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侏羅紀是中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于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雖然這段時間的巖石標志非常明顯和清晰,其開始和結束的準確時間卻如同其它古遠的地質時代,無法非常精確地被確定。
簡介
侏羅紀的名稱源于瑞士、法國交界的侏羅山(今譯汝拉山),是法國古生物學家A.布朗尼亞爾于1829年提出的。由于歐洲侏羅系巖性具有明顯的三分性,1837年,L.von布赫將德國南部侏羅系分為下、中、上3部分。1843年,F.A.昆斯泰德則將下部黑色泥灰巖稱黑侏羅,中部棕色含鐵灰巖稱棕侏羅,上部白色泥灰巖稱白侏羅。侏羅紀分早、中、晚3個世。
恐龍百科
侏羅紀是由亞歷山大·布隆尼亞爾命名,名稱取自于德國、法國、瑞士邊界的侏羅山,侏羅山有很多大規模的海相石灰巖露頭。侏羅紀前期,因為經歷大滅絕,所以各種動植物都非常稀少(屬于休養生息的階段),但其中恐龍總目一枝獨秀,伺機稱霸陸地。侏羅紀中晚期以后,恐龍成為地球上最繁榮昌盛的優勢物種,此后會統治地球1.5億年,直到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為止。中晚侏羅世時,板塊運動導致了南美洲的南部從非洲分開。勞亞古陸也逐漸地從非洲和南美洲分離開,造就了大西洋和墨西哥灣。沿著這些裂谷大陸的邊緣,火山活動頻繁。與此同時,歐亞大陸南下,縮小了特提斯洋。侏羅紀海平面的上升,北美和歐洲間形成了大陸邊緣的海道。
侏羅紀時期,地球上要比三疊紀時擁有更多的獨立陸塊,導致海岸帶增多。整個侏羅紀時期,大多數時期處于溫暖和潮濕。當時繁盛的森林植被,形成了如今澳大利亞和南極洲豐富的煤炭資源。盡管那時有局部的干旱地區,但絕大多數盤古大陸,均處于郁郁蔥蔥的綠洲。勞亞大陸和南部的岡瓦納大陸生物群,在許多方面,仍然十分獨特,動物群具備了較多的洲際色彩。生物發展史上出現了一些重要事件,引人注意,如恐龍成為陸地的統治者,翼龍類和鳥類出現,哺乳動物開始發展等等。陸生的裸子植物發展到極盛期。淡水無脊椎動物的雙殼類、腹足類、葉肢介、介形蟲及昆蟲迅速發展。海生的菊石、雙殼類、箭石仍為重要成員,六射珊瑚從三疊紀到侏羅紀的變化很小。棘皮動物的海膽自侏羅紀開始占據了重要地位。
恐龍百科
? 侏羅紀(Jurassic)是一個地質時代,界于三疊紀和白堊紀之間,約BC1億9960萬年前(誤差值為60萬年)到1億4550萬年前(誤差值為400萬年),侏羅紀是中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于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雖然這段時間的巖石標志非常明顯和清晰,其開始和結束的準確時間卻如同其它古遠的地質時代,無法非常精確地被確定。侏羅紀是由亞歷桑德雷·布隆尼亞爾(Alexandre Brongniart)命名,名稱取自于德國、法國、瑞士邊界的侏羅山,侏羅山有很多大規模的海相石灰巖露頭。中文名稱源自舊時日本人使用日語漢字音讀的音譯名“侏羅紀”(音讀:シュラキ,羅馬字:shuraki)。
?三疊紀晚期出現的一部分最原始的哺乳動物在侏羅紀晚期已瀕于絕滅。早侏羅世新產生了哺乳動物的另一些早期類型——多瘤齒獸類,它被認為是植食的類型,至新生代早期絕滅。而中侏羅世出現的古獸類一般被認為是有袋類和有胎盤哺乳動物的祖先。軟骨硬鱗魚類在侏羅紀已開始衰退,被全骨魚代替。發現于三疊紀的最早的真骨魚類到了侏羅紀晚期才有了較大發展,數量增多,但種類較少。侏羅紀的菊石更為進化,主要表現在縫合線的復雜化上,殼飾和殼形也日趨多樣化,可能是菊石為適應不同海洋環境及多種生活方式所致。侏羅紀的海相雙殼類很豐富,非海相雙殼類也迅速發展起來,它們在陸相地層的劃分與對比上起了重要作用.
侏羅紀是裸子植物的極盛期。蘇鐵類和銀杏類的發展達到了高峰,松柏類也占到很重要的地位。
生物概況恐龍時代侏羅紀是恐龍的鼎盛時期,在三疊紀出現并開始發展的恐龍已迅速成為地球的統治者。各類恐龍濟濟一堂,構成一幅千姿百態的龍的世界。當時除了陸上的身體巨大的迷惑龍、梁龍、腕龍等,水中的魚龍和飛行的翼龍等也大量發展和進化。
恐龍百科
走進白堊紀
白堊紀中生代的最后一個紀
白堊紀(英語:Cretaceous Period)是地質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個紀,開始于1.45億年前,結束于6600萬年前[1],歷經7900萬年。是顯生宙的最長一個階段。白堊紀時期,大陸被海洋分開,地球變得溫暖、干旱。白堊紀,最大的恐龍出現時期,許多新的恐龍種類開始出現,恐龍仍然統治著陸地,翼龍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動物統治著淺海。最早的蛇類、蛾、蜜蜂以及許多新的小型哺乳動物也出現了。被子植物也出現于此時期。
陸棲動物白堊紀恐龍種類達到極盛,這時候最著名的恐龍是霸王龍,而當時海洋中巨大兇猛的爬行動物并不亞于霸王龍,其中混龍類的上龍和海生蜥蜴類的滄龍身長可超過15米,比我們認識的逆戟鯨和大白鯊都大。白堊紀海洋中造礁的厚殼蛤達到極盛,一度取代珊瑚成為主要的造礁生物,使現代類型的珊瑚礁中斷了將近七千萬年。到大約六千七百萬年前白堊紀結束時,這些海洋和陸地上的動物大量滅絕,只有少量殘存在。
恐龍百科
白堊紀中生代的最后一個紀
按照地球巖層的年齡,將地球46億年劃分成兩個大單元,其中看不到或者難以見到生物的時代稱為隱生宙,而可以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后的時代稱為顯生宙。大概可以推至5.42億年前。而5.42億年以后到現在的時間則被稱為顯生宙。其中隱生宙劃分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上面圖片泥盆紀的英文名稱錯誤,泥盆紀應為Devonian)冥古宙開始于地球形成之初,冥古宙、太古宙界限不是很明確,依據不同的文獻可能有不同的定義。太古宙以最古老的巖石為定義,大約距今40億年。更早的時期則定義為冥古宙。太古宙后面就是元古宙。地質學家將宙劃分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個代。太古代一般指地球形成時期,為46億年前到38億年前左右,其時間有數以億計的年數之差,因為目前所能掌握的最古老的生命還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太古代之后是元古代,其結束的時間一般在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前,該時期大概在5.7億年左右。地質學家將前寒武紀以后到現在的時間劃分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三個單元。古生代是顯生宙的第一個代。古生代意為遠古的生物時代,持續約3億年。古生代后期,爬行動物和類似哺乳動物的動物出現,古生代以迄今所知最大的一次生物絕滅宣吿完結。
古生代后期,爬行動物和類似哺乳動物的動物出現,古生代以迄今所知最大的一次生物絕滅宣吿完結。
恐龍百科
地質年代表簡介
如果把地球誕生到現在的大約45億年縮小到1年,則人類存在的時間只有極短的半個小時。不得不贊嘆地球的漫長與人類的渺小。
白堊紀,既是恐龍王朝的巔峰也是終結。在這中生代最后一個紀元里,除了地球霸主恐龍的滅絕,還發生了許多對現今地球影響頗大的事件。諸如,大西洋誕生、真正的鳥類出現、植物開始開花結果、哺乳動物開始占據主要生態位等等,地理環境和生物種群都發生了重要變革。雖然這些事件從三疊紀、侏羅紀就已經埋下伏筆,但直到白堊紀才真正產生影響。接下來,讓我們再次回到恐龍世界,回顧它們的興衰史,一起見證這些生物演化大事。
恐龍研究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