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精品va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网午夜_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_欧美人与物videos另

注冊

閱聆?R&L 2022年 第十一期

其他分類其他2021-11-02
543

目 錄

CONTENTS

?>>>

那些藏在詩詞背后的歷史
商女不知亡國恨:隋文帝的豬對手(上)
商女不知亡國恨:隋文帝的豬對手(下)
君王單騎返山阿:離家出走的皇帝(上)
君王單騎返山阿:離家出走的皇帝(下)
盡道隋亡為此河:“大業”為何變“歇業”(上)
盡道隋亡為此河:“大業”為何變“歇業”(下)
此身安可保:朕的大隋就這么亡了(上)
此身安可保:朕的大隋就這么亡了(下)
一朝時運會:中國合伙人(上)
一朝時運會:中國合伙人(下)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策 劃】:編輯與出版部
【主 編】:吳一舟
【編 輯】:陶? ?琳
【配 樂】:周悉妮
【設 計】:黃? ?菲
【校 對】:黃? ?菲

那些藏在詩詞背后的歷史

白眼觀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說的王老師。
之前王老師用三十個成語撩完了先秦,用五十個謎題解完了秦漢,又用六十個人物穿起了魏晉南北朝,那接下來的隋唐五代,王老師準備給大家講講詩詞。
哎,那有的同學可能就要問了,不是講歷史么,怎么扯到詩詞上了,王老師你個歷史老師,還搶語文老師的活兒?
王老師的當然不是語文老師,但誰說詩詞里就沒有歷史呢?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詩詞創作的高峰,那是有原因的,因為科舉制誕生了,考試成了無數人改變自己命運的最好方式。而科舉考試主要考啥?詩詞啊!所以對于當時的古人來說,詩詞不僅僅是表達情感的載體,不僅僅是娛樂社交的工具,那妥妥的是高考必考科目啊,你說大家能不玩命兒的寫詩嗎?
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寫詩作詞這種事就從知識分子茶余飯后的調劑品,變成了寒門學子奮斗努力的必需品,一個詩詞創作的爆炸性時期也就撲面而來了。
也正因為這些前人的積累,所以我們今天還能用那么多喜歡的詩詞來表達自己的一些情感。
比如看到沙漠,沒有讀過詩詞,你可能只能說誒呀我去好多沙子,讀過詩詞你就可以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比如看到草原,沒有讀過詩詞,你可能只能說草啊真綠啊,讀過詩詞你就可以說“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
比如看到星空,沒有讀過詩詞,你可能只能說星星真多真好看,讀過詩詞你就可以說“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看看,這就是有文化和沒文化的區別啊!
當然,詩詞里也不僅僅只有風花雪月和詩人的個人經歷,它們更包含著整個歷史時代的信息。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說的是邊塞軍人百戰百勝的勇氣;“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講的是開拓邊疆,經營西域的壯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寫的是絲綢之路上流淌的貨物和財富。“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說的是雄踞東亞,萬國來朝的氣勢。
讀了這些詩,你可以知道那個時代的輝煌偉大。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說的是普通百姓的掙扎求生;“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說的是豪門大族奢靡的生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說的是安史之亂帶來的苦難;“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說的是改革失敗后仍然堅持的樂觀。
讀了這些詩,你可以了解那個時代的民間疾苦。
好多同學幼兒園就開始背古詩,上學后語文老師也會講每句詩的意思,每個字詞的解釋,但是這些詩詞背后隱藏的歷史信息,你真的知道嗎?
比如你聽過“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但你知道這后庭花是什么花,唱歌的女子又有什么亡國恨嗎?
你念過“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但你知道強大的隋朝真的是亡在一條運河上嗎?隋煬帝這個千古昏君難道就真的一無是處?
你知道“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都說魏征是唐太宗最好的伙伴,是“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最佳拍檔,但你知道唐太宗其實好幾次都想殺了魏征,甚至在魏征死后還砸了他的墓碑嗎?
你從小就會背“鵝鵝鵝,曲頸向天歌“,但你知道這位喜歡大白鵝的詩人,其實是大唐第一毒舌,長大后寫了篇震驚天下的文章來罵武則天,甚至把武則天都罵心動了嗎?
你感慨“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是狗糧批發,但你知道這趟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生鮮快遞,真正發貨的荔枝不是來自廣東,而是出自盛產大熊貓的四川嗎?
你讀過“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但你知道“一代文宗”韓愈為什么一夜之間就被貶到了潮州嗎?
你喜歡“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但你知道這首詩背后其實還牽扯了一出復雜的朝堂斗爭嗎?
你看過“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但你知道大唐是怎么被一個考試落榜的私鹽販子折騰得死去活來的嗎?
在這一季里,王老師不做詩詞賞析,而是用三十三首詩詞,串起隋唐五代幾百年的歷史興衰,帶你輕松get那些詩詞背后的歷史,了解那些活在詩文中的人和事。
白眼觀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說的王老師,如果你恰好喜歡歷史和詩詞,那歡迎大家和我一起走進《老王撩隋唐五代:中國詩詞大會》吧。

商女不知亡國恨:隋文帝的豬對手(上)

白眼觀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說的王老師。
唐代詩人杜牧有一首《泊秦淮》很多人都很熟悉: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尤其是這首詩的后兩句,很多小朋友都會背,一直到今天還被很多人引用到各類文學作品里。那么這首詩中 “后庭花”到底是什么花呢?其實,這是一首歌曲的名字,這首歌曲就是南北朝里南陳后主陳叔寶所創作的洗腦神曲《玉樹后庭花》,是他專門用來在后宮和美女開派對狂歡用的,也被歷代認為是作死催命的亡國進行曲。
其實陳朝立國的時候,南北朝的分裂對峙已經進入了尾聲。當時北周已經統一了中原,還占據了四川,陳朝只能可憐地龜縮在江南一角,按理說接下來的劇情就應該是北周揮師南下統一整個中國才對。
但沒想到強大的北周卻死在了陳朝前面。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楊堅把名義上的外孫,北周靜帝宇文闡踢下臺,自己當起了皇帝,楊堅就是歷史上的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 《隋書·高祖紀》,下同。]。這出戲的主演雖然換了人,但主要劇情卻沒變,隋文帝下一步依然是準備拿南方的陳朝開刀。
而比隋文帝晚一年上位的陳后主簡直就是老天爺專門為主角安排的豬對手。
陳后主名叫陳叔寶,字元秀,小名黃奴,是陳朝的第五個皇帝,當然也是最后一個。陳叔寶小時候其實過得挺慘的,被抓到北邊當人質,都十歲了才被接回陳朝,相當于小學三年級了才第一次見到親爹長啥樣。
不過當人質的十年也沒降低小陳叔寶的生活品質,他從小就衣食無憂,再加上是母親一個人一手帶大的,那絕對是被慣得不要不要的。
公元569年,十六歲的陳叔寶正式被立為太子。他爹陳宣帝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是操碎了心,給陳叔寶找了德高望重的老師教他學習儒學經典,希望他能學會做人和治國道理。但陳叔寶對老先生講的大部頭不感興趣,卻對吟詩作賦這樣的文學沙龍非常熱衷,每天在自己的太子東宮里找來一群文學發燒友搞各種創作。
公元582年,陳宣帝去世,陳叔寶正式上崗[ 《資治通鑒》],就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享受人生當中了。
其實陳朝自陳霸先開國以來,日子過得一直挺緊巴的,連皇宮的裝修風格都是極簡模式,一點兒好材料都不敢多用。陳叔寶上臺后就嫌皇宮太寒磣,直接先蓋了三座幾十丈高的大閣樓,各種建筑技巧豪華裝修全給整上。窗戶欄桿都是用上等的沉檀木做的,室內裝潢用了無數的金銀玉器,連門簾都是珍珠做的。
陳叔寶自己住一棟,讓最寵愛的貴妃張麗華住一棟,別的妃子住另一棟。三棟建筑之間還有通道樓梯相連接,陳叔寶每天就在這三棟高閣中流連忘返。有時候張麗華在高高的閣樓窗戶邊梳洗化妝,皇宮外過路的人都以為是仙女下凡了,你就知道這閣樓修得有多么人間仙境,多么燦爛縹緲了。
所以陳叔寶每天上班的主要內容就是不好好上班,不是喝酒撩妹,就是寫詩作曲,他把朝政都交給一群只知道貪污腐敗溜須拍馬的小人,使本來就實力不咋地的陳朝變得更加風雨飄搖了。
按理說面對這么一個豬對手,隋文帝楊堅應該毫無懸念地實力碾壓才對吧。
可惜并沒有。
因為楊堅剛上臺時也是一個頭兩個大,看起來實力更強的隋朝其實內憂外患也是一樣都不少。

首先是內憂。當時隋朝的政治力量主要由關中和關東兩部分組成。楊堅就出身關中的軍事集團,和關東的世家大族一直都不太對付。而當時隋朝還面臨外患。北方蒙古高原上崛起的突厥汗國空前強盛,威脅著隋朝的北部邊境。另外隋朝還從北周那繼承了一個附屬國西梁,當然這不是《西游記》里的那個“西梁女國”,是梁武帝蕭衍的后人在這當皇帝。雖然這位可憐的皇帝名下只有一座江陵城,首都多大,國土就多大,比個市長也強不了多少,但對隋文帝來說,畢竟不是自己人,咋地都算個不穩定因素。
最關鍵的是,此時的隋朝經歷了多年的戰亂,大量的勞動力要么死于戰爭,要么給那些豪門貴族打黑工,連個戶口都沒有,國家想征個兵,收點稅都費勁。而且這幫豪門貴族不但偷稅漏稅隱瞞人口,還把持了官員晉升的通道,干涉朝政、違法亂紀的事情一樣都沒少干。
面對這樣一手爛牌,隋文帝只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燃燒自己全部的小宇宙,反手就甩出了一張SSR級的極品卡——“開皇之治”。
在中國歷史上,一般只會把某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都高度發達的時期稱作“某某之治”,如寫進教科書里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等,能抽到“某某之治”這種極品卡的皇帝,那絕對是中國古代明君俱樂部的高階會員了。經過了幾年的埋頭發展,隋文帝終于把南下滅陳統一華夏這件事擺上了日程,磨刀霍霍地準備給陳朝一個驚喜。
但沒想到北邊的突厥人先給了隋文帝一個驚喜。
我們前面說過了,突厥是北方的游牧強國,從北魏時候開始突厥人就時常南下各種燒殺搶掠,搞得當時北魏、北周、北齊這些國家都只能采用和親政策或朝貢策略,給突厥人送妹子送票子交保護費來買平安。
但是到了隋朝初期,突厥發生內亂,一下子分裂成四個可汗,雖然整體實力有所下降。但這四個可汗中實力最強的沙缽略可汗卻跟隋文帝結了梁子。因為沙缽略可汗娶的是北周派去和親的千金公主,現在北周讓隋文帝給滅了,這位千金公主當然就得給老公吹枕邊風,讓他帶隊去隋朝復仇了!沙缽略可汗也很聽媳婦的話,從隋文帝建國開始,突厥大軍就沒消停過,不斷南下進攻隋朝,打得隋文帝根本顧不上南邊。
不得已之下,隋文帝只能調整戰略方向,先打北邊的突厥,再南下找陳朝的麻煩。
隋文帝采取“遠交近攻,分化瓦解”的策略,派人拉攏沙缽略可汗的手下,在隋朝糖衣炮彈的攻擊下,突厥內部的矛盾就越來越明顯了。終于在公元583年,隋文帝派遣八路大軍反攻突厥,把沙缽略可汗打得丟盔棄甲,四個可汗只剩下倆,而且雙方誰也不服誰,最后突厥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公元584年,東突厥的沙缽略可汗在隋朝和西突厥的雙重壓力下,不得已向隋文帝求和認栽,正式拜隋朝為大哥,保證以后一定乖乖聽話再也不敢搗亂了[ 《隋書·突厥列傳》]。
搞定了北邊的突厥人,隋文帝終于可以把注意力放到南邊的陳朝了。而此時的陳朝皇帝陳叔寶還絲毫沒有意識到來自北方的威脅,依然天天抱著美女,隔著長江高唱《玉樹后庭花》呢,小日子那過得叫一個團結活潑。
那么,戰爭開始后陳后主又是怎么亡國敗家的,隋文帝最終又是怎么統一華夏的呢?
白眼觀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說的王老師,我們下期再接著聊。

商女不知亡國恨:隋文帝的豬對手(下)

白眼觀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說的王老師。
上期我們講到《泊秦淮》這首詩,就是詩人杜牧路過南京的秦淮河時寫的。南京古稱建康或金陵,曾是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古都。但不管朝代如何興亡,政權如何變換,南京秦淮河兩岸都是一樣的熱鬧,到了陳后主在位的時候,秦淮河兩岸的餐飲娛樂業那更是爆炸式發展,這里酒樓如林,美女成群,通宵達旦,客流如云,簡直跟人間天堂一樣。
但就在陳朝上下每天只知道沒心沒肺沒羞沒臊地玩耍時,北邊的隋文帝卻沒閑著,他正在日夜加班為南下滅陳做著各種準備。
公元584年,隋文帝終于解決了后方的突厥,調轉槍口開始了南下滅陳的具體行動。他先派名將楊素到南方前線為日后的出兵打前站,又動員數十萬人修繕北方的長城,保證一旦打起來突厥人不會來扯自己的后腿。隨后他又滅了西梁,占領江陵,這下子可以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陳朝了。
戰前隋文帝召開參謀會議,和大臣們一起頭腦風暴怎么才能把陳朝干掉。宰相高颎就說,我們應當在秋收的時候,派少量軍隊去嚇唬陳朝,只要他們軍隊一集結,我們就撤退。這樣搞個幾次,等他們習慣了,我們再派部隊過江搞破壞。
隋文帝覺得這個主意好,于是他一邊安排偷摸造大型戰船,一邊給陳朝人假情報讓他們以為隋朝根本就沒有戰船,并且時不時在長江邊搞個軍事演習,給對面的陳朝人上演真人版“狼來了”劇本,后來對面的陳軍果真都麻木了,不管隋軍搞出多大的動靜也懶得理了。
于是隋文帝準備正式動手了。他先是下詔書給陳后主一頓噴,接著又把罵陳后主的大字報抄了三十萬份四處散發,以此來動搖陳朝軍民的信心。公元588年,也就是大隋開皇八年,隋文帝以晉王楊廣為各路兵馬總指揮,以宰相高颎作為總參謀,動員全國五十一萬大軍南下進攻陳朝。在總攻開始的同時,隋朝扣留了陳朝全部的外交人員,并派出大量的間諜特工深入陳朝境內,各種破壞搗亂,為正面進攻創造有利條件。
隋軍的閃電戰打了對手一個措手不及,很快就攻占了陳朝長江中上游的地盤,而晉王楊廣也率軍直撲陳朝首都建康,迅速逼近陳朝的長江下游防線。
面對隋軍大舉進攻,前線的陳軍將領趕緊向建康告急求援,可陳后主每天還是酒照喝舞照跳,就跟沒事人一樣。他還特別從容地對身邊的臣子孔范說,建康那是王者之氣聚集的地方,長江又是那么好過的嗎?北齊來打過三次,北周也來打過,不都沒打過來嗎[ 《資治通鑒》]?
這位孔范也是個拍馬屁無下限的主,他說陛下英明啊,長江從來就是隔斷南北的天塹,隋軍又沒長翅膀還能飛過來不成?都是邊境的那些武將想立功才故意這么說的。隋軍要是敢渡江,那簡直就是給我們送人頭來了啊。后來有傳聞說南下的隋軍馬匹大量死亡,孔范又故作遺憾地說,誒呀,太可惜了,那本來都是送上門的戰利品,咋就死了呢?
孔范的無恥表演逗得陳后主哈哈大笑,但這對活寶君臣并不知道,其實此時長江上游已經丟了,所謂的長江防線已經崩了,只不過這些軍情戰報都被人給攔下了,這個人就是陳后主最信任的宰相施文慶[ 《陳書·后主本紀》,下同。]。
前線戰報這么重要的東西施文慶為啥要攔下呢?理由說出來都嚇死你,因為當時快過年了。施文慶作為朝廷首腦,有一個他覺得更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擔任春晚總導演,他說這都要春節了,打仗哪有讓皇上開心過年重要啊,所以斷然拒絕了加強長江防線的合理要求,全身心地投入到喜氣洋洋的春晚籌備活動中去了。
更雪上加霜的是,為了一起過春節,陳后主竟然讓駐守在長江重鎮江州和南徐州的兩個兒子都回家,而且還是帶著全部戰船軍隊一起“春運”回來。大敵當前還搞這么一出“常回家看看”的戲碼,對面的隋軍簡直要為他們的豬對手鼓掌了。
公元589年正月初一,陳后主還在歡度春節,楊廣和手下的幾十萬隋軍卻在熬夜加班。他們趁著對面過節的時候迅速渡過長江,兵分幾路撲向建康,準備親自上門給陳后主拜個早年,順便祝陳后主晚年快樂。

大兵壓境之下,陳后主才終于認識到事態的嚴重性。但是他喝酒寫詩搞派對是一把好手,治理國家和帶兵打仗的才能卻一點都沒有。其實當時建康城內還有十萬陳軍主力,而且有一位非常能打的名將蕭摩訶,按理說也不是沒有翻本兒的機會。可陳后主卻慌得六神無主,每天只知道抱著美人哭鼻子,還把朝政繼續交給春晚總導演施文慶來打理。施文慶又是怎么處理的呢?他也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會打仗,但他是怎么應對的呢?就是讓那些會打仗的人也出不了頭。他對陳后主說,那些武將全都嫌打仗沒獎金,經常背地里罵娘,可不能相信他們啊!陳后主表示還是施愛卿你忠心啊。所以后來無論那些將領提什么意見,陳后主全都屏蔽拉黑。
隋軍攻打長江下游的京口,蕭摩訶請求出戰,陳后主不同意。隋軍打過長江后,蕭摩訶又說應該趁隋軍包圍圈沒合攏,把他們各個擊破,陳后主還是不干。就把最后的十萬大軍捂在手里,眼睜睜地看著隋軍占據了建康周圍所有的戰略要地。
等到隋軍的包圍圈擺好了,陳后主卻下命令要部隊主動出擊了,還擺出了一個首尾不能兼顧的一字長蛇陣。面對如此亂指揮的皇帝,陳軍將士也只能硬著頭皮上了。在所有出擊的將領中,蕭摩訶的戰斗經驗和指揮能力是最突出的,如果說指望陳軍大力出奇跡搞個絕地反擊,也就只有靠蕭摩訶超常發揮了。
但是,這最后一個奇跡發生的可能也被陳后主自己給掐死了。因為這哥們也不知道怎么想的,蕭摩訶在前線替他拼命,他在后方卻對蕭摩訶的老婆下手了,瞬間讓蕭摩訶的頭盔變綠,這仗還打個球啊。于是蕭摩訶在陣前搞起了罷工,陳軍就此戰敗,隋軍攻入建康。陳后主嚇得慌不擇路都不知道往哪跑了,就帶著自己最寵愛的妃子張麗華跳進一口枯井里躲了起來,最后被隋將韓擒虎給抓了個正著。對此杜牧還寫過一首《臺城曲》,里面有一句叫“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說的就是這段歷史。
亡國的陳后主倒也沒受到什么虐待,隋文帝其實還挺照顧他的情緒,每次宴請陳后主的時候,都特意交待手下人不要演奏像《玉樹后庭花》這類的南方音樂,免得陳后主聽了勾起傷心事。可沒想到陳后主本人完全沒有這個覺悟,他在隋文帝手底下不但能吃能喝能玩,毫無心理負擔地拍隋文帝的馬屁,甚至主動跟隋文帝要官當,完全看不出有一點亡國之痛的意思。
面對如此極品的陳后主,隋文帝也是哭笑不得,只能感嘆說這個陳叔寶簡直就是全無心肝,沒心沒肺啊!所以說《泊秦淮》這首詩中真正“不知亡國恨”的其實根本不是什么江邊的歌女,恰恰是敗家不靠譜還不反思的陳后主才對啊。
不過也多虧遇到了陳后主這樣的豬隊友,隋朝才終結了魏晉南北朝的亂世,重新統一了華夏,也掀開了隋唐盛世的新篇章。
好了,今天就撩到這里,白眼觀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說的王老師,我們下期再見。

君王單騎返山阿:離家出走的皇帝(上)

白眼觀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說的王老師。
以隋文帝的歷史功績,比起秦皇漢武來也不差多少。但是誰又能想到事業如此成功的隋文帝,也逃不過“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個真香定律,甚至還被逼得離家出走了一回呢。
清代學者史夢蘭曾寫過一首詩叫《宮詞》,里面寫道“君王單騎返山阿,二圣交歡事已和。不道妒深同芮母,廢儲亦為寵人多。”說的就是這段歷史。
那么隋文帝的這次離家出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這得先從隋文帝的媳婦兒——文獻皇后獨孤伽羅說起。說到這位獨孤伽羅,可能很多同學都不陌生,畢竟這兩年有好些影視劇都是關于她的,比如《獨孤天下》、《獨孤皇后》什么的。關于她和楊堅的愛情也一直被千古傳誦。
那這位獨孤皇后究竟有什么過人之處呢?她和楊堅的愛情真的像看起來那么美好嗎?
我們先來說說這位獨孤皇后的出身。獨孤伽羅的父親是西魏北周的重臣獨孤信,母親是北方漢族世家清河崔氏的大家閨秀,在當時絕對算得上是強強聯合的頂級配置。而且獨孤信還有一個很拉風的頭銜,他被稱為“史上最牛老丈人”,因為他的三個女兒后來都成了皇后,大女兒是北周明帝的皇后,四女兒是唐高祖李淵的親娘,七女兒也就是獨孤伽羅是隋文帝楊堅的皇后,這家庭成份一般人誰趕得上啊。
就在公元557年,獨孤信相中了同事兼好友楊忠的兒子楊堅,想把女兒獨孤伽羅嫁給他。楊堅心里自然是一百個樂意,要知道楊家和獨孤家雖然都屬于關隴貴族集團,可人家獨孤信是朝廷的八大柱國之一,楊堅的老爹只是個大將軍,地位可是差了一大截。現在獨孤信把女兒下嫁,楊堅怎么能不珍惜這段感情呢?
其次,獨孤皇后長得美,雖然史書上對于她的容貌并沒有很細致的描寫,但她的老爹獨孤信可是北朝出了名的美男子,史書記載他容貌俊美,風流瀟灑,人稱“獨孤郎”,“郎”就是當時人對帥哥的一種愛稱,相當于人人見他都管他叫“獨孤小帥哥”。據說有一次他打獵回來,頭上的帽子有點歪了,結果被路人看到都覺得這歪戴著帽子也太好看了吧!怎么辦,學他啊!于是第二天滿城的人都歪戴著帽子就出來了,瞬間引領了一股時尚潮流,這就是“側帽風流”的典故[ 《周書·獨孤信傳》],你想想,這么帥的小伙子,他的女兒肯定丑不到哪去吧!
但獨孤皇后可不是只有一張漂亮臉蛋兒的花瓶,她還有堅強的意志和高超的智慧。就在她和楊堅剛結婚沒多久,獨孤信就在政治斗爭中被逼自殺了,楊堅也因此受到了牽連,被朝廷打入了黑名單,整整八年,別說升職加薪了,小命兒都可能隨時不保。
但是就在這段最黑暗、最壓抑的八年里,獨孤皇后和楊堅小兩口的感情卻始終不變,楊堅也在獨孤皇后的輔佐下,一步步成為了北周朝堂的大丞相、隨國公,一個可以架空皇帝的實力權臣。此時他面臨了一個很重要的選擇,那就是要不要取代北周,自己稱帝。就在楊堅還沒想明白的時候,獨孤皇后替他作了決定,她勸楊堅說,自古做權臣就沒有好下場,我們現在已經騎虎難下,不如改朝換代,創立咱們楊家自己的基業。于是,楊堅這才下定決心建立了隋朝。可以說楊堅能走上事業巔峰,獨孤皇后這位背后的女人絕對功不可沒。
所以這么一個出身好,容貌好,又堅強又有智謀的妻子,楊堅怎么能不愛呢?

所以電視劇也不完全是瞎編的,關于楊堅和獨孤皇后的恩愛事跡,我們可以看史書上的三段記載。
《隋書》里說,隋文帝每天上班的時候,獨孤皇后都和他一起出門,一直把丈夫送到朝廷辦公的地方,隋文帝進去見大臣了,獨孤皇后就回去等他下班。隋文帝會隨時派宦官給獨孤皇后傳話,告訴她朝堂上的事,獨孤皇后也經常提出意見,幫隋文帝處理國事。等到隋文帝下班時,獨孤皇后早就等在外面了,夫妻倆含情脈脈地看著對方相顧一笑,手拉手說說笑笑地就回家了,真是恨不得二十四小時地膩在一起的節奏。
獨孤皇后喜歡讀書又聰明過人,隋文帝對她是又寵愛又信服,可以說言聽計從。所以宮中的那些太監宮女都稱隋文帝和獨孤皇后為“二圣”,就是幾乎分不出兩口子誰領導誰的意思。所以我們開頭的《宮詞》那首詩也稱呼楊堅夫婦為“二圣”么。
第二件事是有一次隋文帝的三歲小孫子楊昭在玄武門那玩,結果就遇到爺爺隋文帝和奶奶獨孤皇后了。隋文帝因為常年勞累有點腰疼,就很自然地把手搭在獨孤皇后的身上了[ 《隋書·楊昭傳》]。在中國古代的禮儀規范中,就算是夫妻倆,在公開場合這樣摟抱的姿勢也是有點過于親昵了,所以史書上就給隋文帝的“失禮”記了這么一筆。但想想當時老兩口都是四十開外奔五十的人了,孫子都滿地跑了,卻還是這么膩歪,足以見得感情有多深厚了。
第三件事,也是最神奇的一件事。楊堅和獨孤皇后年輕時就約定“誓無異生之子”,就是只愛老婆一個,別的女人都靠邊。他們一共生了五個兒子五個女兒,隋文帝還經常和臣子們炫耀自己的專一,說我五個兒子都是一個娘生的,所以肯定不會有那么多宮斗陰謀的爛事[ 《隋書·楊勇傳》]!他還拒絕了藩屬國給自己進獻美女什么的[ 《資治通鑒》],幾十年就只有獨孤皇后這么一個女人。在中國古代那樣一個可以娶很多妾的時代,隋文帝這樣的專情這可實在是太罕見、太難得了。
然而,這份看起來很美好的愛情,并沒有善始善終。
晚年的隋文帝最終還是破了戒,寵幸了一個小宮女,結果很快就讓獨孤皇后給知道了。面對突然冒出來的小三,獨孤皇后那是毫不猶豫,趁著隋文帝上班不在家直接就把那小宮女給宰了。隋文帝回來一找才發現人都死得透透地了,這下子可是真怒了,覺得媳婦也太不給自己面子了,簡直不能忍啊不能忍!
不過他也沒敢沖到獨孤皇后那去發火,而是跳上馬一個人氣鼓鼓地就離家出走了,也沒啥目的地,反正就是策馬奔騰吧,一直沖進山里二十多里,最后還迷路了。
皇帝跑了大臣們趕緊找啊,宰相高颎帶著楊素等人找了好半天,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個人在山里瞎轉圈的皇帝陛下。隋文帝看到大臣們也只能委屈巴巴地抱怨說,我一個天子,連一點自由都沒有嗎?這還有天理?啊?還有王法嗎?
高颎能說啥,也只能勸陛下消氣啊,他說您總不能因為一個宮女就不要這天下了吧,淡定,淡定啊。臣子們好說歹說,隋文帝也自我調節了許久,直到半夜才跟著大伙回宮了。
而在家里著急等待的獨孤皇后,也是流著淚跪拜道歉。一看老婆服軟了,隋文帝也就順著臺階下了,兩口子跟什么都沒發生一樣,又和好如初了。
但是事情真的有那么簡單嗎?如此驕傲深情的獨孤皇后,會完全不在乎丈夫的這次“出軌”嗎?這件事又對大隋王朝接下來的歷史產生了什么影響呢?
好了,今天就撩到這里,白眼觀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說的王老師,我們下期接著撩。

君王單騎返山阿:離家出走的皇帝(下)

白眼觀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說的王老師。
上一期我們講到隋文帝晚年搞了把轉角遇到愛,結果被老婆獨孤皇后給抓了包,小三被殺,皇帝出走,最后是大臣們一頓說和才給勸好的。《宮詞》里“君王單騎返山阿,二圣交歡事已和”說的就是這事。
但感情的裂痕一旦產生,就會成為心里的一根刺。隋文帝的這次出軌,對獨孤皇后來說那真是巨大的打擊。曾經的誓言也好,多年的感情也罷,全都成了笑話,而自己的深情和驕傲,也因為皇帝的這次離家出走,成為了人們口中“母老虎愛吃醋”的天下笑柄。
所以事后隋文帝雖然跟沒事人一樣,獨狐皇后卻是心灰意冷,身體也每況愈下。但沒想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剛被老公打擊了一輪的獨孤皇后,又被親兒子楊勇給氣個半死,直接導致她一怒之下要給大隋換個太子。
這又是怎么回事呢?很簡單,因為楊勇犯了和他爹隋文帝一模一樣的錯誤。
楊勇是隋文帝和獨孤皇后的大兒子,也是隋朝的太子。他容貌俊美,而且很好學,身上有很濃郁的文藝氣質,擅長詞賦創作。從性格上來說楊勇寬厚沒心眼兒,率真不做作,是挺陽光開朗的一個人。
這樣大大咧咧的性格要是在普通人家應該是個很討父母喜歡的兒子,但楊勇錯就錯在他不是生在普通人家,他是大隋王朝的太子,未來的皇帝,他身上肩負著王朝延續的重任。所以他的張揚率真反而成為了他最大的問題。
隋文帝那是艱苦奮斗出身,早就習慣了勤儉質樸的生活。但是楊勇卻一點兒不像他爹,有一次他找人給自己打造了一幅蜀鎧,就是四川出產的鎧甲。這鎧甲簡直就是巧奪天工華麗到爆炸,楊勇就穿著它到處顯擺。結果隋文帝看到后很不喜歡,特意告誡楊勇要發揮艱苦樸素的革命傳統,但是楊勇卻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根本沒把老爹的教訓當回事。
時間一長隋文帝就對楊勇有點不滿意了,偶爾會敲打收拾他一下,這時宰相高颎就出來說好話。其實高颎這話不說還好,一說更糟糕。因為他和楊勇有姻親關系,隋文帝就覺得你高颎是不是故意向著他啊?所以對太子就更加提防疏遠了。
楊勇被親爹討厭已經夠慘了,可事兒還沒完,原來只是隋文帝的男子單打,后來變成隋文帝加獨孤皇后的男女混合雙打了。
因為楊勇個性張揚,喜好奢侈品,什么珍寶古玩啊都愛玩,同時也比較好色,屋里的漂亮妹子一大堆。這讓本來就對找小老婆這事很抵觸的獨孤皇后心里很不高興,尤其是隋文帝離家出走事件以后,獨孤皇后更是看著左擁右抱的楊勇各種不爽。
當時楊勇最寵愛的是一個姓云的小妾,這位云姑娘也很爭氣,一口氣給楊勇生了三個兒子,所以在楊勇宮里的地位比他的正妻元妃都不差多少。
這元妃不受寵,就經常去婆婆獨孤皇后那訴苦,搞得獨孤皇后更火大了。偏偏云姑娘給楊勇生完孩子沒多久,這元妃就突然病死了。于是楊勇就把宮里的管理權直接交給云姑娘管了,雖然不是正牌太子妃,但權勢待遇也沒差多少了。
這讓獨孤皇后深深懷疑就是楊勇聯合云姑娘把那可憐的正妻元妃給弄死的,于是獨孤皇后先把楊勇找來臭罵一頓,然后又派人暗中監視他,想要找到楊勇的罪證。應該說在這時候,獨孤皇后已經有換掉楊勇的打算了。這就是《宮詞》里的后半句“不道妒深同芮母,廢儲亦為寵人多”,說的就是楊勇因為寵愛小妾遭到了親娘的打擊報復啊。
楊勇這邊爹不疼娘不愛不說,更慘的是他還有個處心積慮要爭寵奪位的二弟,也就是后世罵名滾滾、惡名遠揚的隋煬帝楊廣。
楊廣從小也是聰明帥哥一枚,才二十多歲就統領大軍滅了陳朝,后來更是長期坐鎮揚州安撫南方,個人能力和業務水平那是相當突出。關鍵楊廣還特別能裝會演,非常懂得討父母的歡心。

隋文帝有一次到楊廣的府邸轉了一圈,發現楊廣家里的樂器上全是灰塵,連琴弦都斷了,一看就是好多年沒用了,于是很滿意,覺得楊廣不喜歡歌舞娛樂,是個非常穩重的孩子。
而且同樣是年輕人,楊廣卻表現的和大哥楊勇完全不一樣,雖然他也有一些侍妾,但是人數不多,而且楊廣一直只和正妻蕭妃待在一起,別的侍妾連碰都不碰,表現得比老爹隋文帝還深情專一。這讓獨孤皇后也非常滿意。
可以說,楊廣完全是照著隋文帝和獨孤皇后的喜好在表演,因為他出色的演技,所以當時人們都稱贊他的仁孝。不過楊廣在不斷討好老爹老娘的同時,私下也沒閑著,他暗中聯絡了楊素等大臣,已經形成了一個陰謀奪嫡的小集團。
開皇二十年,也就是公元600年,隋文帝終于下詔廢太子楊勇,改立二兒子楊廣為接班人。但是經過了這么一番變故,本來就身心俱疲的獨孤皇后更加覺得生活無趣,兩年后就病死了。
都說少年夫妻老來伴,陪伴了自己四十五年的妻子突然去世,對六十二歲的隋文帝是一個非常沉重的打擊。這個時候他更加懷念起妻子的好,回憶起幾十年的恩愛生活,那真是肝腸寸斷了。
于是,隋文帝不顧大臣的反對,冒著嚴寒親自走了數百里為皇后送葬,之后他又一反常態,為紀念信仰佛教的獨孤皇后,花了一大筆錢修建了當時天下最大的佛寺——禪定寺,還把中國唯一的一顆釋迦摩尼佛牙舍利供奉在寺中為皇后祈福。
雖然獨孤皇后去世后隋文帝也找了宣華夫人陳氏、容華夫人蔡氏等人作伴,但身體還是眼看就不行了。有一次病中的隋文帝摸著太子楊廣的腦袋囑咐說,皇后的后事已經辦完了,估計也快輪到我了。我還是忘不了皇后啊,如果死后真的有魂魄的話,就讓我們在地下再相見吧[ 《隋書·何稠傳》]!
眼看老爹隋文帝要領盒飯,太子楊廣就開始為自己接班做起了準備。當時隋文帝在仁壽宮養病,尚書左仆射楊素跟在皇帝身邊伺候。楊素是楊廣的人,所以楊廣就寫信給楊素,商量這萬一皇帝駕崩了我得做點啥才能保證順利即位啊,楊素也很認真地一條條給楊廣回了信,但神奇的是這封回信不知道怎么就被送到了病重的隋文帝那里,這可把隋文帝氣壞了,你個小兔崽子,老子還沒死你就忍不住了,原來你之前都是裝的啊!正在這時宣華夫人陳氏也來告狀說,剛才太子楊廣想非禮自己,隋文帝氣得捶著床大罵道,這個畜生,怎么能把天下托付給他!獨孤啊,獨孤,你真是耽誤我啊!說完就想廢了楊廣,再把原太子楊勇找回來[ 《資治通鑒》]。
但此時宮里上上下下早就被楊廣和楊素控制住了,根本沒有時間給隋文帝反悔了。沒多一會兒,隋文帝就離奇死亡了。關于他的死法說法不一,有說是被毒死的[ 《大業略記》],有說是被砍得血濺屏風的[ 《通歷》],但總之史學界多數觀點還是認為這是楊廣下的手。
公元604年,楊廣正式登基,年號大業,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暴君隋煬帝就此閃亮登場。
那么隋煬帝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他真的是個一無是處的混蛋嗎?
好了,今天就撩到這里,白眼觀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說的王老師,我們下期接著撩。

盡道隋亡為此河:“大業”為何變“歇業”(上)

白眼觀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說的王老師。
提到中國歷史上的輝煌盛世,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通常是漢唐,而緊挨在它們之前的秦朝和隋朝卻經常被忽略,這倆就好像是一對兒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小可憐,好不容易統一了亂世,創建了一大堆賊牛的制度,結果都因為換了一個太子搞得二世而亡,辛辛苦苦攢下的家底都被后來的王朝給撿了漏,可以說是熟悉的配方,一樣的味道啊。
作為大隋王朝的斷送者,隋煬帝在大多數人心中的印象就是個昏庸無能又好色,敗家享樂愛嘚瑟的大昏君,最后成功地給自己博得了一個“煬”字作為謚號,意思就是不顧禮制和天意,虐待百姓,好大喜功,行為放縱等等等等,反正沒一點兒好就是了《逸周書·謚法解》。
那么歷史上的隋煬帝真的是個一無是處的廢柴嗎?
唐代詩人皮日休寫過一首《汴河懷古》,里面有幾句是這么說的,“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意思就是人們都罵隋煬帝挖大運河才亡國,可我們現在卻還在借隋煬帝的光,如果他沒有搞那些亂七八糟的事,那完全可以和大禹治水相提并論啊。
這就是隋煬帝,有人說他是極品暴君,也有人說他算千古一帝。那么他究竟是個怎樣的皇帝呢?
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登基,把自己的年號定為大業。
中國古代皇帝的年號除了時間記錄功能之外,有時也能反映這個皇帝內心的想法和追求,有點立flag的意思。就比如隋文帝開國的年號是開皇,取自道教經典《靈寶經》,表明一個新紀元的到來[ 《隋書·經籍志》],這明顯對應大隋開國,楊堅當皇帝的意思,后來隋文帝晚年又改年號為仁壽,這一聽就像個事業成功后追求養生保健的老干部。
而隋煬帝起的年號大業,那簡直就是赤裸裸地向天下子民表達自己的追求了,他就是要超越古今所有帝王,建立前所未有的偉大功業。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隋煬帝這位新皇帝上臺燒的都不是三把火,那是直接放了三顆原子彈。從大業元年開始,他接連上馬了三個史詩級的國家工程——營造東都洛陽、開挖大運河和修長城[ 《隋書·煬帝紀》]。
就拿營造東都洛陽來說吧,要憑空硬造出一座比首都大興城還豪華雄偉的新都城,這樣高標準嚴要求的工程你們猜猜要花多長時間?答,十個月就完工了。
而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溝通中國南北大動脈的京杭大運河,也只修了六年。
公元607年,隋煬帝又下令修筑東起紫河西至榆林的長城,雖然只有一百多公里長,比不上秦始皇的萬里長城,但他卻要求在十天之內修好,就算手下的勞工各個藍翔畢業,也經不住這么折騰啊。然而第二年他居然又下令,直接把這道長城向西延伸,穿過陜西、寧夏,一直修到今天的青海西寧附近,依然是短時間,高要求,聽起來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可是這三個超級工程連著干居然還真的全干成了,真是不得不感嘆隋朝當時的強大國力和中國人基建狂魔的種族天賦了。
所以后來很多人罵隋煬帝勞民傷財,窮奢極欲。應當說勞民傷財是肯定的,但我們還真不能說隋煬帝的“窮奢極欲”就是為了給自己享樂的。雖然他搞三大工程時也的確順帶給自己蓋宮殿修園子造龍舟什么的,就是《汴河懷古》里提到的“水殿龍舟事”。可他做這些事的主要目的卻還是為了他自己立的那個flag——“大業”。
隋煬帝為什么一上臺就要興建東都洛陽?很簡單,因為隋朝的都城大興城雖然占據關中這塊寶地,但是太靠西邊了,無力控制東邊的廣大領土,所以必須有一個交通便利,影響力強,能經營整個天下的新中心。修大運河也是同樣的道理,既可以加強隋朝對江南的控制,又可以把南方豐富的資源財富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中央,這樣才能保證隋煬帝有更多的本錢來實現更多的大業。至于修筑長城,那是為了保證國內建設時能有一個相對安全的外部環境。
除了整合內部,隋煬帝還有個小目標,那就是要揚威海外,完成天下歸心、萬國來朝的英雄盛舉。當時大隋的鄰居里最有分量的就是東突厥了,東突厥的啟民可汗當年內戰失敗來投奔隋朝,是隋文帝派人幫他坐穩了大汗之位,自然得抱緊隋朝的大腿了。只是隋文帝在位時一向低調,對這種磕頭朝拜的形式不感冒,而隋煬帝就不同了,他這么愛面子的人,上位之后,當然得親自給啟民可汗一個近距離表示臣服的機會啦。
于是公元606年,隋煬帝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和幾十萬大軍,到塞外草原上接受東突厥啟民可汗的朝拜。堂堂草原霸主、塞外強國東突厥的可汗都得卑躬屈膝地來給隋煬帝磕一個,其他的草原部族首領更是親自帶著各種寶物來抱隋煬帝的大腿[ 《隋書.音樂志》],這場面,當年秦皇漢武都沒看到過。

之后在公元608年,隋煬帝又滅掉了青海地區的吐谷渾,這也是青海第一次納入華夏的版圖。所以第二年隋煬帝就帶著百官、后妃和大軍組團去了趟青海,橫穿祁連山到達了河西走廊的張掖。這次西巡可不是來玩樂的,那是來玩命的,祁連山是那么好爬的嗎?隋煬帝一行遭到了暴風雪的襲擊,文武百官和士兵凍死了一半還多,連隋煬帝的大姐、曾經的北周皇太后楊麗華也死在了這趟自由行里。
在中國古代的皇帝中,隋煬帝是抵達西北河西走廊的第一人。他在張掖招待西域各國使節,成為了隋朝經營西域的形象代言人。除此之外,隋煬帝還派軍進攻過越南、臺灣及琉球等地,可以說是誰不服就打誰,妥妥的東亞第一霸主。
當時間來到了大業八年,也就是公元612年,隋煬帝的大業也終于達到了最高峰。洛陽城繁華壯麗,大運河流波千里,西域各國往來貿易,東突厥甘當小弟。隋朝的人口達到了八百九十多萬戶[ 《資治通鑒》]。這是個什么概念呢?這么說吧,歷史上鼎鼎大名的“開元盛世”人口也才八百三十四多萬戶[ 《通典·食貨七》],也就是說大唐盛世的頂峰時人口也沒有超過隋煬帝的大業年間。
而且隋煬帝除了工作能力強,個人藝術修養也是一級棒。很多人都聽過《全唐詩》,其實還有一本記錄隋朝詩歌的著作叫《全隋詩》,里面就收錄了隋煬帝的四十多首詩作,其中很多都是充滿才情和浪漫色彩的佳作,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么看起來,隋煬帝也做了很多豐功偉績啊,怎么會在歷史上留下了千古罵名呢?
其實問題就在于他搞頂層設計大戰略是一等一的高手,但具體操作起來卻有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他的那些宏圖偉業都是以犧牲其他人為代價的。
就以三大工程為例,修建洛陽每個月征發男丁兩百萬,開鑿運河每年又征發了三百多萬,修筑長城先后再征發了超過一百二十萬。也就是隋煬帝上臺不到十年的時間里,被各種工程調動起來的男丁就不下一千萬人次。而由于隋煬帝又要質量又要速度,根本不考慮老百姓的死活,導致大量勞工死傷,以至于后來男人不夠用連婦女都得上場搬磚去。
隋煬帝的偉業成就了他個人的偉大,也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卻偏偏沒有為當時的老百姓帶來一丁點幸福,更是對大隋國力的嚴重透支。就像一個風光無限的上市公司,雖然股票一路飄紅,業績大殺四方,但是負債率已經爆表,隨時可能引發資金鏈斷裂甚至破產。此時的隋朝就像一頭快被壓垮的駱駝,可惜騎在駱駝上的隋煬帝卻毫無覺悟,揮手就丟下了那最后一根稻草。
那么這最后一根稻草究竟是什么呢?當危機爆發之后隋煬帝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好了,今天就撩到這里,白眼觀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說的王老師,我們下期接著撩。

盡道隋亡為此河:“大業”為何變“歇業”(下)

白眼觀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說的王老師。
之前我們提到《汴河懷古》這首詩里說隋煬帝“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就是作者在感嘆隋煬帝明明想追求流芳千古的偉業,最后卻落得個遺臭萬年的罵名。
這說到底其實和隋煬帝的性格有關。他少年成名,十三歲就被封晉王,二十歲不到就成了元帥,協助他爹平定江南,統一中國,這一路下來讓他覺得很多事情做起來很容易,加上三十六歲登基為帝,正是年輕力壯,急于表現自己的時候,所以他才會那么著急推進他的“大業”,也正是因為他的優秀和自負,導致他根本不在意別人的死活,一切只以自己為中心。
比如他很愛溜達,基本上每年都搞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三下揚州,兩巡塞北,一游河西,三至涿郡,基本上就沒在首都大興城待過幾天。而皇帝的出行肯定不是輕車簡從的背包客,那必須是勞師動眾。
公元605年秋天,隋煬帝就帶著一支二十幾萬人的隊伍到江都巡游,也就是今天的江蘇揚州。當年隋煬帝還沒當太子的時候在這里工作過好多年,這當上皇帝必須得衣錦還鄉一把啊。
皇帝的隨行隊伍如此龐大,本來消耗的物資就是個天文數字。而且招待皇帝那必須是各種高規格啊,包括皇帝出行乘坐的龍舟,沿途休息落腳的宮殿,每天提供的伙食和各種物資等等,全都由沿途的州縣來供應。這誰敢糊弄啊,自然是玩命地往高大上方向使勁,根本不關心什么浪費不浪費的問題,只要皇帝高興就成唄。當然這些成本都由運河沿岸的老百姓來負擔了。
這哪是二十萬的人的出行團隊啊,簡直就是二十萬席卷一切的蝗蟲,所以如果你是運河附近的百姓,你會覺得這條大運河給你帶來了什么好處嗎?
但隋煬帝是不關心這些問題的。對他而言,天下人不過就是實現他“大業”的工具和棋子罷了。而接下來他的一個決定,更是親手點燃了自己屁股底下的火藥桶。
公元612年,隋大業八年,隋煬帝發布了戰爭動員令,要發兵攻打遼東的高麗。
高麗,也稱高勾麗,是當時雄踞遼東和朝鮮半島北部的大國。其實早在隋文帝的時候雙方就打過一架,只不過誰也沒打過誰,但是這梁子也就這么結下來了,后來高麗不斷擴展自己的勢力范圍,和隋朝的矛盾也就愈演愈烈,甚至還打算聯合東突厥一起對付隋朝。這隋煬帝哪能忍啊,此時他南、西、北三個方向已經都打遍了,還真就東邊沒打過,于是就決定傾全國之力好好教訓一下高麗。
要東征,必須得水軍和陸軍配合作戰。隋煬帝命人在山東東萊海口一次性建造戰艦三百艘,而且限期內必須完成。監工的官員為了按時完成皇帝陛下的指令,就逼著造船的工匠二十四小時工作,日夜都泡在水里。最終的結果就是許多人被海水泡的皮膚潰爛,腰以下的骨肉都長滿了蛆。戰艦造好了,這些工匠也死了快一半了。
水軍準備好了,岸上的陸軍也在慢慢集結。隋煬帝下詔命令天下的軍隊無論南北遠近,都要到涿郡,就是今天的北京一帶集合。同時調集民夫運送各種戰略物資,一時間華夏大地上到處都是趕路的部隊和勞工,幾十萬人擠在一起,因為奔波和傷病死掉的人躺滿了路邊沒人管,剩下的人就在漫天的尸體臭味中趕路[ 《資治通鑒》]。
此戰隋軍一共出動作戰部隊一百一十三萬,兵分三路進攻遼東,隋煬帝還攜帶了大量的朝廷大臣、后宮嬪妃、番邦使節等人,同時為這些人提供各種后勤保障的民夫更是隋軍的兩倍,也就是說當時直接和間接參戰的人員已經超過了五百萬。

這是七世紀的地球上空前強大的一支武裝力量,堪比漫威里湊齊了六顆寶石的滅霸,按理說這次東征簡直就是穩贏啊。
但可惜打仗不是做算術題,比一比誰人多就行了。隋煬帝的東征軍不但敗了,而且敗得很慘,幾十萬人戰死遼東,損失的物資更是數都數不過來。
這么嚇人的陣仗咋還能敗呢?說白了,就是天時地利人和一個都不占。
從天時上來說,當時隋朝百姓的忍耐力已經到了爆發的臨界點,除了隋煬帝之外沒人對當下的日子感到滿意。從地利上來說,遼東也就是現在的東北,這里的冬天從十一月一直凍到四月份,零下幾十度,別說打仗了連出門都費勁。而七八月份開始又是雨季,大雨滂沱、洪水泛濫,還是打不了。也就是說留給隋煬帝的戰爭窗口期也就四個月的時間,那真是有些仗,一旦錯過就不在啊。
不過以隋軍的這個龐大的作戰陣容,就算頂著天不時地不利也能平推了吧,可惜隋軍連人和都沒有。因為隋煬帝壓根兒就沒想到這仗能打起來,他覺得自己這么牛的陣容,只要一出場,對面的敵人應該二話不說跪下就唱《征服》才對。所以隋煬帝把老婆孩子、大臣、外國使節、服務員啥的全帶上,與其說是出來打仗,不如說是一次顯擺實力的武裝游行。他還規定各路大軍的戰斗布置都必須由自己親自下達命令,如果對面要投降,一定立刻停止攻擊,咱泱泱大國就這么有氣度。
于是戰場上就發生了神奇的一幕,占據優勢的隋軍打得畏首畏尾全無章法,而對面的敵軍則據守城池玩命輸出。好幾次攻城的隋軍馬上就要破城了,守城方那邊就立刻喊投降,隋軍只能停下攻勢,等待皇帝的指示。可等隋煬帝那邊做出指示了,人家守城方也緩過來了,又不投降了。就這么來來回回晃點了隋軍好幾次,隋煬帝還在天真地等著對面投降的好消息呢。
但是隨著戰事的拖延,物資消耗越來越大,東北的天氣也越來越冷,隋軍屢戰屢敗,最終只能無奈撤兵。當初打過遼河的隋軍有三十多萬,最后退回來的不過兩千七百人,你就知道這仗打得有多慘了。
慘敗的消息傳回國內,民間積累的怨氣就被點燃了,各地零星的起義開始爆發,只是一時還不至于形成燎原之勢,如果妥善安撫處理也沒啥大事。但隋煬帝卻完全不在乎老百姓為啥要造反,只知道粗暴的武力鎮壓。不僅如此,隋煬帝還做了個決定——明年接著打遼東,哪里被打臉就必須去哪里再打回來,這完全就是火上澆油啊。
第二年,隋煬帝不顧國內民變四起的局面,再次率軍東征。當然這次隋煬帝吸取了第一次東征的教訓,先招募百姓組成了一支精銳部隊,叫驍果軍,作為保護皇帝和沖鋒在前的主力。戰爭開始后,隋煬帝也不搞什么隔空指揮了,直接讓前線戰士玩命兒地日夜攻城。眼看這第二次東征就要大仇得報,結果國內的一場叛亂卻逼得他不得不在占據戰場主動權的情況下匆忙撤軍回國,這第二次東征又沒打贏。
不是說隋煬帝根本不在乎國內叛亂嗎,怎么又打一半回國平叛了?
因為這次造反的可不是什么平頭老百姓,那是整個東征大軍的后勤長官,大隋的禮部尚書,楚國公楊玄感。那隋煬帝到底做了什么,把這位大隋重臣給逼反了?整個大隋的局勢又會惡化到什么程度呢?
好了,今天就撩到這里,白眼觀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說的王老師,我們下期接著聊。

此身安可保:朕的大隋就這么亡了(上)

白眼觀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說的王老師。
隋煬帝統治時民間流傳著一首《挽舟者歌》,讀完你就知道當時老百姓過得有多慘了。其中有幾句是這么寫的:“我兄征遼東,餓死青山下。今我挽龍舟,又阻隋堤道。方今天下饑,路糧無些小。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當年我哥哥跟著皇帝去打遼東,結果餓死在青山之下。今天我給皇帝的龍舟拉纖繩,又困在這堤岸上了,如今全天下都在鬧饑荒,這三千里路我恐怕也離餓死不遠咯。
這就是隋煬帝大業年間普通百姓過的日子,那真是朝不保夕,分分鐘都要去投胎回爐重做人的節奏。
我們都知道隋煬帝興高采烈地東征遼東,結果臉被打得啪啪的,但為什么《挽舟者歌》這首詩里,作者的哥哥不是戰死、病死、淹死,卻是餓死的呢?
其實別說一個無名小卒了,當時就連隋煬帝自己都差點被餓死,因為第二次征遼東的時候,在后方管后勤負責給整個東征大軍送盒飯的大管家造反了,這就是隋末的楊玄感之亂。
楊玄感,根正苗紅的關隴貴族出身,不但一表人才,更難得的是他飽讀詩書,擅長騎射,稱得上是個文武全才。他覺得隋煬帝一頓操作猛如虎,結果把好好的大隋給折騰得夠嗆,這樣的皇帝不廢掉還留著過年嗎?
而且楊玄感和隋煬帝之間還有私人恩怨。
楊玄感他爹就是被稱為隋初第一名將的楊素,本來是楊廣的親信,為楊廣登上皇帝寶座立下過汗馬功勞,后來還被封為楚國公。
但是當上皇帝之后,隋煬帝卻對功高蓋主的楊素十分猜忌。有一次楊素生病了,隋煬帝就派最好的醫生,拿著最好的藥去給楊素治病,但事后卻總是偷偷問那些醫生,楊素什么時候死啊?
楊素一看皇帝這么盼著自己死,那還能活嗎?就干脆不治病不吃藥,很快就掛了[ 《隋書·楊素傳》]。楊素很懂事,隋煬帝也很高興,給他各種追封,把葬禮辦得特別風光。辦完隋煬帝還感慨地說,“使素不死,終當夷族”,意思就是幸虧這個死老頭識趣死得早,不然早晚有一天我得殺他全家[ 《資治通鑒》]。

楊玄感此時已經繼承了他爹的爵位,也成了楚國公,他知道真相后,一直憋著要造隋煬帝的反。于是為了贏取名聲,培植勢力,他主動請求去邊塞帶兵。隋煬帝對他的這種工作態度很滿意,又是夸又是賞的,信任得不得了。還在第二次東征的時候,把整個大軍的后勤工作都托付給了他。
可沒想到楊玄感才是整局游戲里的狼人,他一看隋煬帝率領大軍出征在外,后勤糧食都捏在自己手里了,國內的守備力量又嚴重不足,這時候不造反還等啥呢!
于是楊玄感一面減少對前方的物資供應,故意讓隋煬帝和大軍餓肚子,一面糾集部隊準備起兵,摩拳擦掌地準備給隋煬帝來一記千年殺。
同時楊玄感還找到了自己的好友李密來當軍師。李密也是出身關隴貴族的名人,祖上曾是西魏八柱國之一,被封為蒲山郡公。他從小就擅長謀劃,志向遠大,而且特別喜歡讀書,尤其是和兵法戰爭有關的書。他出門的時候不騎馬也不坐車,經常騎著一頭黃牛,在牛背上鋪著個草墊子,牛角上掛著一整套《漢書》,李密就一手捏著韁繩,一手拿著書看,成語“牛角掛書”說的就是他[ 《新唐書·李密傳》]。這好學的樣子后來被楊素看見了,楊素就特別欣賞他,特意讓兒子楊玄感和李密做了朋友,好好向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學習。
楊玄感和李密可以說是發小,所以他這次起兵第一時間就想到李密了。
李密一到,就給楊玄感設計了上中下三條戰略路線:上策是率軍奔襲涿郡,就是今天的北京附近,這是中原和遼東之間的重要關口,卡住了涿郡就相當于把隋煬帝給關在了老家大門外,餓都餓死了。中策是向西攻占長安,占據關中這塊易守難攻的寶地當基地,然后和帶著大軍回來的隋煬帝東西對峙。下策是進攻離自己最近的洛陽,這個策略的好處是目標就在眼前,洛陽又是大隋的東都,隋煬帝經營天下的大本營,拿下就是一本萬利的事情,但風險同樣也大,萬一洛陽打不下來,隋煬帝又及時趕回來的話,那局勢可就不好說了。
按照李密的意思,北上涿郡是最好的,再怎么也得西入關中啊,最不靠譜的就是死磕洛陽。但是楊玄感聽完后反而覺得打洛陽才是上策啊,就帶著人馬殺向了洛陽。
其實一開始楊玄感的叛軍加起來才一萬多人,但架不住恨隋煬帝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幾天之后當楊玄感走到洛陽城下的時候,叛軍人數已經達到了幾十萬,而且洛陽當地的父老鄉親看到楊玄感的叛軍比看到政府軍還激動,紛紛殺牛送酒來慰勞。
楊玄感對大家說,我家里要錢有錢,要權有權,還有啥可追求的?我之所以拼著身家性命要造反,就是為了解救天下黎民的性命罷了!這么一宣傳,周圍來投奔他的人每天都有數千人,這下叛軍隊伍更龐大了。
此時守衛洛陽的是隋煬帝的孫子,越王楊侗,虛歲才十三歲,哪見過這種陣勢,只能拼命閉城自守,然后玩命地求援。
楊玄感作戰勇猛,每次都沖鋒在前,當時人把他和西楚霸王項羽相提并論。但一來洛陽城是隋煬帝當年搞的重點工程,城防堅固,易守難攻,楊玄感雖然個人武力值爆表,但是手下都是烏合之眾,人數再多也不頂用,所以這洛陽城打了好久也沒打下來。
另一方面,聽說后院起火的隋煬帝急忙率領大軍疾馳回國,隋軍的主力部隊源源不斷從四面八方涌來。
楊玄感一看自己眼看要變夾心餅干,覺得再耽誤在洛陽城下那就是死路一條,急忙率軍西進,準備奪取關中,積攢實力和隋煬帝再分高下。
楊玄感帶著部隊在前面跑,隋軍就在后面追,本來雙方距離拉得挺大的。結果當楊玄感走到半路,突然冒出來幾個老頭,對楊玄感說路邊有個弘農宮沒啥守備,又有好多的糧食,將軍為啥不去撈一票,反正也不費什么功夫啊。
楊玄感一聽這是好事兒啊,趕緊帶著人就去圍攻這個弘農宮了,結果到了才發現讓人給忽悠了,弘農宮守備森嚴,打了三天都沒打下來。這時追兵已經趕上了,楊玄感連戰連敗,最終兵敗自殺,他的腦袋也被送到了隋煬帝跟前。
隋煬帝那真是恨透了楊玄感,我這么信任你你卻造我的反!我遼東都要打下來啦,你卻偏偏在這時候造我的反!簡直氣死我啦!
于是隋煬帝在洛陽把楊玄感分尸并且暴尸三天,又把尸體給切碎了,然后再一把火燒了,簡直比挫骨揚灰還狠啊。就這樣他還不解恨,當初楊玄感在洛陽為了收買人心,曾開倉放糧接濟了不少老百姓,這會兒隋煬帝就宣布,凡是曾經幫助過叛軍,或者被叛軍幫助過的人都得死!這一下子又殺了好幾萬人。
但楊玄感對隋煬帝及整個隋朝造成的沖擊還遠未結束。
之前都是活不下去的老百姓起來造反,隋煬帝多少還不當回事。現在連自己最信任的關隴貴族成員,朝廷重臣都來造自己的反,人心散成這樣隊伍還咋帶啊?這不就是明擺著告訴天下人,連大隋朝自己的官都來造反了,你們還不造反等啥呢?所以從此之后各地的起義更加洶涌,隋煬帝是徹底壓不住場子了。
面對這樣的亂局,隋煬帝是如何應對的呢?他究竟打算如何彌補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呢?
好了,今天就撩到這里,白眼觀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說的王老師,我們下期再見。

此身安可保:朕的大隋就這么亡了(下)

白眼觀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說的王老師。
隋煬帝二征遼東被楊玄感攪了局,這讓他又惱火又害怕。惱火的是大好局面就這么浪費了。而更讓他害怕的是,連自己信任的楊玄感都敢反對自己,這天底下還有誰能信得過呢?自己明明要實現讓天下萬邦臣服的宏圖大業,怎么搞到現在遼東遼東打不下來,老百姓一個勁地造反,連關隴貴族里的人也和自己不一條心了呢?
難道自己做錯了嗎?難道自己心心念念追求的千秋偉業都是錯的嗎?
不!朕沒有錯!朕怎么會錯!錯的都是你們!錯的是這個天下,尤其是遼東的高麗!于是乎隋煬帝在平定楊玄感之亂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14年,又一次召集軍隊第三次出征遼東。
此時隋朝國內的農民起義軍已經是多如牛毛了,但隋煬帝卻不管這些,就是一條道走到黑死磕到底,不把遼東打服了誓不罷休,一意孤行帶著大軍出征了。
之前折騰過兩回了,隋軍哪還能打得動啊,按理說這第三次東征鐵定是廢廢的。但沒想到還沒等正式開戰,高麗居然就表示認栽了!這是怎么回事?怎么之前拼死抵抗的高麗這次面對狀態跌落谷底的隋軍反而不打了呢?
很簡單,三場戰爭下來連家底豐厚財大氣粗的大隋都挺不住了,相對國力更弱的高麗肯定更好不到哪去了。本以為抵抗上兩輪隋朝也該知難而退了,但沒想到遇上了隋煬帝這么個一激動就上頭,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主,國內都快炸鍋了還有閑心來東征呢,這可能就是橫的怕不要命的吧,所以高麗最終選擇服軟了。
面對突如其來勝利,隋煬帝一開始也有點蒙圈,不過打贏了就行,隋煬帝也就順坡下驢,向天下宣布東征獲得了空前的勝利,大隋依然天下無敵!
但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勝利之后的隋煬帝帶著大軍浩浩蕩蕩地返回國內,結果走到河北的時候,一股幾千人的叛軍襲擊了隋煬帝的后勤團隊,公然搶走了皇帝的四十二匹御馬然后揚長而去。
這可是皇帝陛下的隊伍啊,就這樣叛軍還敢下手,可見國內的叛亂局勢都已經混亂到怎樣可怕的程度。
而隋煬帝解決問題的辦法是什么呢?就是讓高麗國王來朝拜,你不是認慫了嗎,那還不親自來給大哥我磕一個?順便讓全天下看看朕的英明神武!
沒錯,對于隋煬帝來說,國內丟面子了,就要從國外討回來,就這么神邏輯!
但沒想到高麗壓根兒就不理隋煬帝這一套,反正你現在都撤軍了,我就是不來你還能把我咋地[ 《資治通鑒》]。這又給了隋煬帝一記響亮的耳光,于是他惱羞成怒,打算第四次組團去打高麗,但當時哪還有人力財力再搞一次遠征啊,這事最后也就拉倒了。
遼東太遠去不了,北邊的草原還是能走上一遭的。公元615年,隋煬帝帶著一票人北上草原,準備重溫下當年讓突厥跪地臣服的快感。
但是大隋不是當年的大隋,突厥也不是當年的突厥了。

此時在位的是突厥始畢可汗,是當年臣服隋煬帝的啟民可汗的兒子。但始畢可汗和他老子緊抱隋朝大腿的風格可不一樣,突厥在他的帶領下蒸蒸日上,和隋朝的矛盾也越來越大。
所以當始畢可汗聽說隋煬帝要北巡的時候,就先下手為強,親自率領幾十萬騎兵殺過來,準備直接把隋煬帝給滅了。
好在突厥內部還是有隋煬帝的自己人,那就是派到突厥和親的義成公主。義成公主得知老公始畢可汗要動手的消息后,馬上派人快馬加鞭通知了隋煬帝,隋煬帝得到消息后大吃一驚,立即調頭返回了最近的北方重鎮雁門郡,結果剛進城就被始畢可汗的大軍給包圍了。
雁門郡守軍一共不到兩萬人,隋煬帝隨身帶的部隊也不算多,更糟糕的是糧草頂多能維持二十來天,戰斗最激烈的時候,突厥人的箭都射到了隋煬帝面前。隋煬帝只能一邊派人回國內調兵救援,一邊讓義成公主放出假消息,說突厥后方有敵人來偷襲,讓始畢可汗快點撤軍回家,靠這樣才逃過一劫。
隋煬帝的這次“雁門之圍”和當年漢高祖劉邦的“白登之圍”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皇帝孤軍深入被敵人重重圍困,都是靠敵人首領的媳婦使勁才逃脫一劫的。但漢朝在“白登之圍”后韜光養晦,埋頭發展,最終在半個世紀后找到機會一雪前恥,而大隋和隋煬帝,還有報仇雪恥的機會嗎?
坦白的說,真心是沒啥機會了。
此時隋朝國內的局勢已經不是隋煬帝能控制的了,當時河南的瓦崗軍、河北的竇建德軍和江淮地區的杜伏威、輔公祏軍是最強大的三支農民軍,已經占據了大片的土地,和獨立王國也沒啥區別了。
更要命的是,除了那些被逼得活不下去的農民在造反,隋煬帝手下的地方官員們也是蠢蠢欲動,整個大隋的天下已經是風雨飄搖,一片末世的景象了。
隋煬帝內心充滿了絕望與挫敗感,而驕傲自負的人在面臨失敗時,往往很難東山再起,通常會逃避現實,甚至直接放棄治療,隋煬帝也不例外。
公元616年,隋煬帝把大隋帝國的都城長安和洛陽交給自己兩個孫子來鎮守,然后他乘著豪華的龍舟,由無數的纖夫拉著纖繩奔向了他最喜歡的江南,這一去就再也沒能回來。
這就是隋煬帝第三次下江都,也是《挽舟者歌》里說的“今我挽龍舟,又阻隋堤道。方今天下饑,路糧無些小”。
隋煬帝這時已經徹底頹了,每天荒淫無度,沉迷酒色,到處游玩,不到晚上不回家,生怕再不玩以后就玩不到了。他每天用酒精來麻痹自己,甚至在喝醉后照鏡子說,誒呀,這脖子長得這么好看,不知道會由誰來砍呢?你說哪個皇帝能說這種不吉利的渾話啊!因為此時的隋煬帝已經明白,他想追求的“大業”已經沒戲,甚至連自己的小命都夠嗆能保住了。他還對自己的媳婦蕭皇后說,就算再怎么糟糕,我也能當個長城公,你也能當個沈皇后,能吃吃喝喝就行唄。
長城公和沈皇后不是別人,就是當年隋煬帝親自統兵滅掉的陳后主和他媳婦兒。隋煬帝一直以來是最瞧不起陳后主的,在陳后主死后還給他定了一個謚號,就是“煬”。但誰能想到陳后主這個“煬帝”沒幾個人知道,反而是隋煬帝這個煬帝最后倒是家喻戶曉了。
而且說實話,隋煬帝最后的結局其實混得還不如陳后主呢。
公元618年,也就是大業十四年,隋煬帝打算正式在南方安家不回北方了,但他手下的大臣和士兵卻以北方人居多,這幫人是想回家的。于是他們合謀串通起來,最后推舉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為領袖起兵叛亂,隋煬帝也被叛軍抓住了。
隋煬帝其實一早就準備了自殺用的毒酒,但是這兵荒馬亂的管毒酒的宮女早跑沒影兒了,叛軍也沒那個時間等他重新調一杯,就把他給勒死了,享年不過五十歲。他死后,蕭皇后只能找人拆床板做了一個小棺材,隨便找了個地方偷偷埋了。一心想做千古一帝的隋煬帝,最后落得如此凄慘的下場,這又怪得了誰呢?
其實答案就在這首《挽舟者歌》里,這是一首傳唱天下卻沒有作者的民謠,因為他的作者,恐怕已經被隋煬帝追求的“大業”折騰死了。一個不顧老百姓死活的皇帝,一個只顧逼著手下人沖KPI的老板,又怎么能獲得真正的成功呢?
好了,今天就撩到這里,白眼觀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說的王老師,我們下期再見。

一朝時運會:中國合伙人(上)

白眼觀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說的王老師。
公元613年,大隋淮陽郡太守趙佗接到了群眾舉報。說郡里有一個叫劉智遠的教書先生行為很可疑,有人發現這位劉老師沒事喝多了就寫詩,寫完詩還邊念邊哭。
要說一個文藝青年偶爾情緒上頭寫點悲春感秋的小文字,然后潸然淚下也是挺符合人設的。但關鍵的是這位劉老師寫的這首《淮陽感秋》可不全是風景詩啊,里面有這么幾句:“秦俗猶未平,漢道將何冀。樊噲市井徒,蕭何刀筆吏。一朝時運會,千古傳名謚。寄言世上雄,虛生真可愧。”
意思就是當年漢朝的開國功臣樊噲是個賣肉的,蕭何是個鄉干部,可一旦抓住機會就千古留名,所以這世上的英雄啊,還不努力愣著干啥呢!
對趙太守來說,這是一道容易得不能再容易的閱讀理解題——當時大隋叛亂四起,這首詩的意思明擺著鼓勵大家造反啊!
于是趙太守馬上派人去捉拿這位劉老師,不過很遺憾,劉老師早就跑了。沒法不跑,因為這位劉老師根本不姓劉,他就是跟著楊玄感造反的大隋刑部A級通緝犯李密。當初楊玄感造反失敗,李密也跟著倒了霉,只好逃到了淮陽郡化名劉智遠躲了起來,沒事就教教小朋友讀書寫字啥的[ 《舊唐書?李密列傳》]。
但李密畢竟是世間少有的英雄,英雄氣這種東西是藏不住的,這不,寫了首詩就被人舉報了。于是李密只能選擇再次逃亡,作為大隋的頭號通緝犯,他也只能在造反這條不歸路上一條道走到黑了。
但是光靠李密一個人是沒法推翻隋朝的,他需要找一個合適的合伙人一起努力。好在當時扯旗造反的人多如牛毛,李密的選擇空間很大。而這一次,他也終于找到了一個能發揮自己全部才能的團隊,那就是在后世鼎鼎有名的瓦崗軍。
看過隋唐相關影視劇的小伙伴對于“瓦崗英雄”肯定是不陌生的。
隋煬帝大業十二年,也就是公元616年,東郡人翟讓帶著一票人造了隋煬帝的反,因為他們占的山頭叫瓦崗寨,所以就被稱為瓦崗軍,當時大約有一萬多人,在當地算是實力比較強的起義軍了。不過以翟讓為首的瓦崗軍上上下下,也沒啥長遠的戰略和目標,占山為王落草為寇,大口喝酒大塊吃肉,這日子過得不挺好的嗎?
不過瓦崗軍沒啥追求,李密有追求啊!就像他在《淮陽感秋》里寫的那樣,漢朝開國功臣樊噲和蕭何一開局的時候不也就是個普通人嗎?一個人的起點低不怕,路子野也沒關系,只要有人負責帶他們飛就行了。
而李密就是能帶合伙人飛的老司機。
他直接給瓦崗軍首領翟讓指了條明路——當今大隋皇帝昏庸,百姓怨恨,隋朝的主力部隊都在遼東拼光了,還和突厥人翻了臉,皇帝都躲到南邊去了,這簡直就是天賜良機,您就應該像劉邦項羽那樣,拿下長安和洛陽,然后奪取整個天下啊!

翟讓聽完他的話有點恍惚,我本來就是個山賊,咋讓他一說這還有當皇帝的命呢?
作為瓦崗軍的一把手,翟讓的業務水平其實一般,但這人有個最大的優點,那就是宅心仁厚,這對于李密來說也是作為一個合伙人最可貴的品質——帶不了頭不要緊,別扯后腿就行。翟讓對李密的戰略眼光也佩服至極,于是就派他去游說周邊的其他起義軍,結果李密一出馬,周圍其他山頭的隊伍紛紛歸降,瓦崗軍的實力飛速地壯大起來。
這時候,李密又出了第二個主意,他說我們成天貓在山里,糧草是個問題,應該直接奪取大城市建立根據地,一邊招兵買馬一邊囤積糧草,這樣才能和別人爭取天下啊!翟讓表示同意,于是瓦崗軍出兵進攻滎陽,連著打了好幾個勝仗。
瓦崗軍實現了從山賊向反賊的飛躍,脫離了打家劫舍的初級造反階段,自然也引起了隋朝政府軍的重視,滎陽太守派隋朝名將張須陀來討伐瓦崗軍。
一聽說張須陀來了,翟讓馬上就準備打包閃人。因為這位張須陀是隋末名將,也是隋煬帝鎮壓各地起義軍的得力干將,翟讓本人就被張須陀收拾了不止一次,那真是老鼠見了貓一樣害怕得不要不要的,所以第一反應就是趕緊跑路。
這時李密攔住了正在收拾行李的翟讓說,張須陀有勇無謀,您交給我,我保證一戰就把他滅了。看著信心滿滿的李密,翟讓再一次選擇了相信。他帶兵迎戰張須陀,李密就在后方的樹林里埋伏了伏兵。按照計劃,翟讓要在前面佯裝打不過,然后把張須陀的部隊引到包圍圈里干掉。
這個計劃執行得非常順利,因為翟讓根本不需要假裝,他是真的頂不住,被張須陀打得屁滾尿流。而張須陀的部隊也因為忙于追擊而陣型散亂,這時候李密安排的伏兵再跳出來,和翟讓前后夾擊大敗隋軍,張須陀本人也在戰斗中被殺。可以說李密的劇本簡直天衣無縫。張須陀一死,隋朝在中原最后的機動部隊就此完蛋,壓在瓦崗軍心頭的一塊大石頭終于被踢開了,李密也憑借這份戰功聲名鵲起。
而面對李密的崛起,翟讓再次展現了一個優秀合伙人的素質。他沒有嫉妒或者忌憚李密,反而讓李密單獨成軍,獨立率領一支隊伍,這意味著什么呢?
就好比說瓦崗軍原來是翟讓一個人搞起來的家庭小作坊,家族經營,股權自有,但是規模和效益都很低。后來這個小作坊招了個臨時工叫李密,結果李密把瓦崗軍一下子帶成了上市公司,于是翟讓就把自己手上的股權分了一部分給李密,讓李密也成了這個新公司的大股東,也就是說從這一刻開始,李密和翟讓的關系就從原來的下屬領導變為了正式的合伙人關系。
這時李密又出了第三個主意。瓦崗軍這家公司已經上市,上市之后當然要融資,要擴大規模。而當時天下大亂,老百姓最看重的就是糧食,俗話說“手里有糧,心里不慌”,只要有了足夠的糧食,那不是想要多少兵就招多少兵啊。所以李密建議翟讓進攻洛陽邊上的興洛倉,用里面的糧食來招兵買馬。
興洛倉,也叫洛口倉,是當年隋煬帝興建洛陽城時興建的大型國有糧食倉庫之一,也是隋朝六大糧倉里最大的一個。興洛倉有多大呢?史書記載它有三千個糧窖,每個糧窖能存八千石糧食,加起來就是兩千四百萬石存糧[ 《隋書·食貨志》]。隋代一石大約是81斤,也就是說這一個興洛倉里就存放了一百多萬噸糧食。后來這個糧倉里的糧食一直吃到了唐太宗貞觀十一年還沒吃完[ 《貞觀政要》],此時距離隋朝滅亡都已經過去二十年了。可想而知如果瓦崗軍能成功奪取興洛倉,那簡直相當于同時拿到了ABC三輪投資一樣,那是肉眼可見地要闊啊。
那么李密這一次奪取興洛倉能否成功呢?瓦崗軍未來的發展又將走向何方呢?
好了,今天就撩到這里,白眼觀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說的王老師,我們下期接著聊。

一朝時運會:中國合伙人(下)

白眼觀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說的王老師。
隋煬帝大業十三年,也就是公元617年春,洛陽周圍突然傳出了兩個爆炸性的新聞——一是瓦崗軍打下了興洛倉,正在開倉放糧,不管男女老幼人人有份,想拿多少就拿多少。于是四周的百姓蜂擁而至,一下子來了幾十萬人[ 《隋書·李密傳》,下同。]。
而領到糧食的百姓又聽說了另一個消息,那就是瓦崗軍換頭頭了,原來的大當家翟讓讓位給了自己的合伙人李密。
沒錯,要說翟讓這個名字起的是真應景兒,這一路走來真是處處“讓”。在李密提出進攻興洛倉時翟讓就表示自己是個粗人,沒那么大的號召力,讓李密帶頭先走,自己跟在后邊當替補,這其實就等于讓出了瓦崗軍的實際領導權。等到李密攻克興洛倉后,翟讓又干脆主動提出推舉李密做大當家。于是李密就當仁不讓地順勢接手了瓦崗軍,并且祭天登位,稱魏公,定年號為永平。雖然沒有直接稱帝,但李密這也算是正式建立了自己的政權。而翟讓也被李密加封為司徒、東郡公,安心地當起了二把手。
此時的李密覺得自己已經達到《淮陽感秋》這首詩里的小目標“一朝時運會”,就快“千古傳名謚”了。
正當李密大軍準備一鼓作氣圍攻大隋首都洛陽的時候,有一個叫柴孝和的手下給他提了個建議。柴孝和說關中地區有高山黃河為屏障,項羽離開關中最后滅亡了,劉邦定都關中才建立了漢朝,我們應該先西征拿下關中作為大后方,然后再回過頭來席卷中原,一旦錯失了這個機會那后悔都來不及啊。
聽完柴孝和的話,李密心中頓時涌起一股知己之感。因為這個方案就是當初自己在楊玄感團隊工作時給楊玄感提出的計策,只可惜楊玄感卻偏偏選了強攻洛陽這條不歸路。
按理說這時候李密就應該眼含熱淚地給柴知己一個大大的擁抱,然后下令全軍進攻關中才對。如果真是那樣,也許整個中國的歷史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可惜,李密卻沒有同意這個最好的方案。因為當上了一把手之后的李密,才真正體會到了老朋友楊玄感當年的不得已。不是不想打關中,是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為什么呢?因為李密的崛起得益于他和瓦崗軍的合伙人制度,而他最大的短板也是因為這個合伙人制度。
首先,當時的瓦崗軍集團的股權分配是這樣的,李密是最大的股東和董事長,翟讓以下的老瓦崗軍官兵是底下的小股東。看上去應該是李密絕對說了算,但問題是當年李密靠的是計謀和威望才混到了董事長的地位,說白了就是屬于那種技術入股,和翟讓這種帶著業務團隊入股的實力派不一樣,就算李密知道西入關中是最好的選擇,但無奈翟讓為首的原始股東都是山東人,對于背井離鄉去打關中毫無興趣,反而對近在眼前的洛陽城充滿了渴望,所以李密根本調不動瓦崗軍西征。
那為啥不兵分兩路,一路圍攻洛陽一路進攻關中呢?
也不行,因為李密這個合伙人對于瓦崗軍的控制力仍有不足,不管是他親征關中還是派人進攻關中,都擔心留在后方的翟讓舊部這些人會趁機自立山頭,所以他只能選擇把隊伍牢牢地按在自己眼前,繼續在洛陽城底下死磕。

而事實證明,李密對于合伙人的擔心并不是多余的。
翟讓為人老實,沒什么志向和抱負,不然也不會把頭把交椅拱手相讓。但他沒想法不代表他身邊的人沒想法啊。隨著瓦崗軍的聲勢越來越大,翟讓手下的心腹王儒信就一直鼓動他當大冢宰,這是個西魏、北周時的官名,相當于丞相,王儒信的意思就是讓翟讓獨攬大權,架空魏公李密。
同時翟讓的親哥翟寬也說,皇帝那應該讓我們老翟家當,哪能讓給別人,你要不想當那就我當!對于身邊人的鼓動,翟讓倒是沒什么反應,可這事讓李密知道后卻如臨大敵,也就是在這時候,李密和翟讓的合伙人關系走到頭了。
正好此時戰局發生了變化。洛陽城里的越王楊侗是隋煬帝最喜歡的孫子,所以隋煬帝就派大將王世充來救援洛陽。王世充一到就把翟讓揍了一頓,于是李密借口支援翟讓就帶兵過來了。當晚李密邀請翟讓來喝兩盅,翟讓沒多想就來了,結果被李密安排的殺手當場就給砍了,連帶翟讓的哥哥翟寬和手下王儒信也一并干掉了。
之后李密吞并了翟讓的隊伍,徹底實現了自己對瓦崗軍的絕對領導權,但這樣恩將仇報火并老領導的做法,也為李密日后的失敗埋下了禍根。不過現在的李密可想不了這么多,他就一門心思地要拿下洛陽。李密數次擊敗王世充帶領的隋軍,圍著洛陽一座孤城全力猛攻。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位魏公李密應該就是隋末天下大亂中最后的勝利者了,他和瓦崗軍的聲威此時也達到了頂點,洛陽周圍的各州縣望風而降,連當年要捉拿李密的淮陽郡太守趙佗也投降了。而其他有實力的起義軍,比如關中的唐王李淵,河北的竇建德等人,也都把李密當成整個起義軍的總瓢把子,甚至很多人都勸李密干脆稱帝得了。
然而正當李密意氣風發的時候,意外來了。公元618年4月,躲在江南的隋煬帝被吵著要“常回家看看”的宇文化及干掉了,宇文化及帶著十萬驍果軍浩浩蕩蕩地北上返回關中了。
于是洛陽城里的越王楊侗和洛陽城外的李密都尷尬了。宇文化及要北上,必須要干掉擋在路中間的李密;而宇文化及又是殺死隋煬帝的兇手,越王楊侗作為孫子也必須為爺爺隋煬帝報仇啊,于是一個神奇的局面就出現了。前一秒還在火拼的楊侗和李密不打了,楊侗說只要你干掉宇文化及,我就讓你進洛陽城輔政,把權力都交給你;而李密也害怕自己腹背受敵,就真的接受了楊侗的合伙人提議,搖身一變成了政府軍,替隋煬帝報仇去打宇文化及了!
這真是完美詮釋了什么叫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啊。
而宇文化及雖然是干掉隋煬帝首犯,聽起來非常碉堡,但其實自身水平卻非常一般,只是因為官位大才被叛軍強逼著坐上首領之位的。
公元618年七月,李密和宇文化及的軍隊在黎陽相遇。李密嘴皮子多溜啊,上來就給宇文化及一頓噴,說你不過就是個匈奴野種,朝廷給你找工作發媳婦,哪里對不起你啦?你不但不勸誡陛下,反而弒君造反,你說你是個什么玩意啊!
李密噴完還等著宇文化及還嘴好進入第二輪呢,哪知道宇文化及低頭想了好半天,才憋出一句,我是來和你打架的,說那么多文縐縐的玩意干哈!當場就把李密給氣樂了,說這貨原來就是這么個水平啊,拿下他簡直不要太輕松。事實也的確是這樣,宇文化及“將熊熊一窩”的光環成功拉低了驍果軍的戰斗力,很快就被李密轟得渣都不剩。
但剛打敗宇文化及,李密在洛陽城里的合伙人楊侗就出事了。之前隋煬帝派來救援洛陽的大將王世充發動兵變控制了洛陽,把楊侗給架空了,對于楊侗的合伙人李密,他自然更不會放過了。對此李密倒沒多遺憾,反正老子有的是兵,咱就再打過唄,此時的李密依然相信,自己就是那個終結隋末亂世的大英雄。
但誰也沒想到,這次李密卻敗了,而且敗得很慘。倒不是敵人有多強大,主要是瓦崗軍內部出了問題。首先是李密自己,因為驕傲自滿,對將士沒有以前那么體恤了,甚至打了勝仗都不把戰利品分給將士。而他當年恩將仇報火并翟讓的事,也早讓將士們心懷不滿。這人心散了,仗還怎么打?于是許多人不是被俘,就是主動投降了王世充,這下子李密可真傻眼了。
當時洛陽邊上的黎陽還在瓦崗軍控制下,守城的是瓦崗大將徐世績。但走投無路的李密卻沒有去投奔他,說起來也是當時李密火并翟讓帶來的惡果,因為在那場刺殺中,徐世績也因為混亂被砍了一刀,差點死了,李密可不敢保證他會不會記恨自己?于是最終李密在手下的勸說下投奔了關中的李淵,指望李淵看在大家都姓李的情分上拉兄弟一把。
曾經的起義軍總瓢把子,威震天下的魏公李密就這樣終于進入了關中,不過卻是以屈辱的臣服為代價的,這一次,他連當合伙人的資格都沒有,真正是虎落平陽,龍困淺灘。公元619年,心懷不滿的李密想潛逃回山東重整旗鼓,結果半路上被李淵的手下干掉了[ 《舊唐書·盛彥師傳》]。一代英雄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人生,不知道他在臨死前,是否覺得自己如《淮陽感秋》中所說“虛生真可愧”呢?
好了,今天就撩到這里,白眼觀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說的王老師,我們下期再見。

“閱聆?R&L”是由杭州圖書館編輯與出版部推出的一份圖文并茂、聲樂悠揚的文學雜志。在這里,我們將文字用圖片形象化,將作品用聲音立體化。你可以快樂閱讀,也可以微笑聆聽。
本期內容由浙江華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簡稱:華云文化)友情提供。華云文化是國內領先的泛娛樂文化內容運營商,“杭州民間閱讀聯盟”成員。源于國內IP巨頭閱文集團、華數傳媒,專注于版權生產和版權運營,在文化娛樂的原創內容領域深耕和發展,逐步建立“以精品IP為核心,以版權經紀為驅動”的內容生態體系,旗下已簽約百余位國內優秀的傳統作家、網絡文學作家和文化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
華云文化品牌矩陣“文化咖”,依托新媒體平臺,聚大咖聲量,創新推出新媒體平臺大型文化訪談欄目“文化咖微課堂”,已舉辦超過200多場讀書推廣活動,歡迎關注。

 Copyright ? 2024 陜西妙網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陜B2-20210327 |